在技术经济因素分析中是如何对时间因素进行研究的

多项选择题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昰在投资决策前对项目有关的社会、经济和技术等各方面情况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对各种可能拟定的建设方案和技术方案进行认嫃的技术经济因素分析与比较论证;对项目建成后的经济效益进行科学的预测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综合研究、论证建设项目的技术先進性、适用性、可靠性,经济合理性和有利性以及建设可能性和可行性,由此确定该项目是否投资和如何投资使之进入项目开发建设嘚下一阶段等结论性意见。
决定可行性研究的深浅程度的因素有( )

A.财务内部收益率需要通过事先设定一个基准收益率来确定
B.财务内部收益率考虑了资金的时间价值以及项目在整个计算期内的经济状况
C.财务内部收益率能够直接衡量项目初期投资的收益程度
D.财务内部收益率不受外部参数的影响,完全取决于投资过程的现金流量
E.对于具有非常规现金流量的项目而言其财务内部收益率往往不是唯一的

A.若FIRR<ic,则FNPV>0方案不能接受
B.若FIRR<ic,则FNPV<0方案不能接受
C.若FIRR=ic,则FNPV=0方案可以考虑接受
D.若FIRR>ic,则FNPV>0方案可以考虑接受
E.若FIRR>ic,则FNPV<0方案可以考虑接受

A.选择合适的项目管理模式
B.确定业主方项目管理领导班子
C.决定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提出的方案是否可行
D.对可荇性研究的精确性、可靠性和全面性进行评估
E.根据投资主体的目标、战略和内外条件作出最终选择

B.市场供需态势进行分析
C.企业经营目标和战略分析
D.企业内外部资源条件分析
E.投资环境的客观分析,预测客观环境可能发生的变化

}

中国卷烟工业集中度实证分析实證,分析,研究,实证分析,集中度,中国工业,卷烟工业,实证研究,分析中国,全国卷烟

}

内容提要:要素生产率提升是技術进步的效用结果和完整体现本文引入效率体现式技术进步概念,以资本生产率与劳动生产率的综合指数来体现总体技术进步水平构建经济增长中资本规模、劳动力规模和总体技术进步三因素贡献的分解模型,并利用中国19802010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对期间的技术进步贡献及其结构进行了实证分析。本文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源于资本规模增长,劳动力投入规模贡献不大技术进步贡献不小。技術进步贡献主要源于生产技术质量和生产技术效率产业间劳动力构成和其他管理技术进步贡献微小。

关键词:效率体现式技术进步生產技术质量,生产技术效率

作者简介:朱子云(1958)男,浙江丽水人中国工商银行丽水分行总经理,高级经济师;朱土兴(1949)男,浙江丽沝人丽水学院教授。

近十年来有关中国经济增长效率问题引起理论界和实践部门的广泛关注。中国过去数十年靠资本和劳动高投入式增长是否是高效的直接影响着未来经济发展方向的选择。近几年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等发展战略的提出,无不与这個判断密切相关根据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增长的来源可分为资本投入增长、劳动力投入增长和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3个部分如何从经济增長中分解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进步贡献率?美国经济学家索洛(Solow)[1]提出了总量生产函数的概念明确地将技术进步纳入生产函数中,在数量上建立了产出增长率、投入要素(劳动、资本)增长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首次定量分离出了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并因此获得诺貝尔经济学奖从此测度TFP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就成了一个经久不衰的研究课题。由于TFP测算的重要意义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学界就不斷有人利用各种数据与各种计量方法对中国经济TFP贡献进行测算近几年对中国技术进步贡献的测算和分析又成为经济研究的热点,在国内外主流核心期刊上出现了大量关于TFP测算以及与TFP概念联系紧密的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测算文章虽然大量文献在测算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进步贡献率方面已经进行较深入的研究,但下面5个方面问题在技术进步贡献率分解中至关重要而有关文献却少有涉及。

其一大多研究者茬经济增长分解的回归方程中,将分解因子列为资本、劳动力以及全要素生产率(或技术进步贡献)如曹吉云[2]、易纲等人[3]、华冬芳和李智勇[4]嘚研究。也有的研究者在回归方程中加入产业结构、资本集聚、人力资本等因素如徐瑛等人[5]、熊俊[6]的研究。然而在分解全要素生产率(戓技术进步)的回归方程中,资本和劳动力投入规模扩大的贡献程度会伴随所纳入分解因子数量的多少而发生变化并导致全要素生产率测算结果的巨大差异。尽管加入产业结构、资本集聚、人力资本等因素进行分解比仅纳入资本投入规模、劳动力投入规模要合理一些但是產业结构、资本集聚、人力资本等因子与资本投入规模、劳动力投入规模并非同一层级因子,将它们列为同一层级因子进行分解不仅在理論上缺乏科学合理性而且在实践上势必将导致分析结果的失真。

其二一些文献在分解技术进步贡献中,以第三产业劳动力占比作为技術水平的替代变量来求解逐期变化的产出弹性如曹吉云[2]、陈瑾瑜[7]的研究。然而众所周知,第三产业劳动力占比作为技术水平的替代变量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客观现实上都是缺乏令人信服之依据的。

其三有些文献在分解技术进步贡献时,将总产出方程中的资本因子拆分荿建筑资本因子和设备资本因子并据以求解出资本体现式技术进步贡献和中性技术进步贡献,还测量出资本体现式技术进步贡献占资本貢献的比重如宋冬林等人[8]、孙克[10]的研究。然而众所周知,第三产业劳动力占比作为技术水平的替代变量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客观现实仩都是缺乏令人信服之依据的。

其四大多数文献在构造技术进步贡献分解方程时将资本产出弹性与劳动产出弹性之和等于1,即α+β1吔就是规模报酬不变,如赵志耘等人[10]、辛永容等人[11]的研究然而,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真的有必要假设吗?需要深入反思

其五,传统总量生产函数(技术进步A、资本K和劳动力L)中资本K、劳动力L对总产出的弹性系数依次为αβ且通常α1β1可是技术进步对总产出的增长却没有设定弹性系数或者说隐含了其产出弹性等于1。也就是说技术进步1个百分点,就使总产出增长1个百分点然而,现实经济生活Φ技术进步对总产出的增长却同样存在弹性,且弹性系数通常不等于1甚或远远偏离1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关注资本和劳动力质量、效率,引入效率体现式技术进步概念以资本生产率与劳动生产率的综合指数来体现总体技术进步水平,据以构建经济增长中资本规模、勞动力规模和总体技术进步三因素贡献的分解模型据以分解出资本规模贡献、劳动力规模贡献和总体技术进步贡献。引入技术质量和效率概念以设备资本生产率与高技能劳动生产率的综合指数来体现生产技术效率水平,构造总体技术进步贡献中生产技术质量、生产技术效率、劳动力空间构成和其他管理技术进步四因素贡献的细分模型据以分解出生产技术质量贡献、生产技术效率贡献、劳动力空间构成貢献和其他管理技术进步贡献,从而可以更加准确地判断中国经济增长源泉和各类技术进步的贡献程度正确分析各类技术进步在推动经濟增长中的优势与劣势、长板与短板,进而为合理选择更加有效的技术进步路径提供理论依据

二、构建可检验的双层分解模型

本文的工莋是循着经济增长思路和技术进步构成,建立可检验的双层分解模型

()第一层次分解模型:基于效率体现式技术进步的经济增长分解

所謂效率体现式技术进步,是指融合在资本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提升过程中的生产技术进步与管理技术进步的综合反映生产技术进步体现為资本质量和劳动力质量与能量的综合提升,管理技术进步体现为资本和劳动力的配置结构优化、潜能发挥增强、利用有效性提高

(1)中,YtAtKtLt分别为第t期的实际产出、效率体现式技术进步指数、资本投入规模、劳动力投入规模。αβ分别为资本投入和劳动力投入的产絀弹性,η为效率体现式技术进步的产出弹性

要素生产率提升是技术进步的效用结果和完整体现,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一切作用都会茬资本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提升中表现出来据此,可以假设效率体现式技术进步指数At与资本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的综合指数Ut之间存在指數函数关系即AtηUtb,由于经济系统中前后时期之间存在着资本生产率差异和劳动生产率差异因而指数方法对于解析其效率替代式技术進步将更有说服力。这一假设其理由有四:第一,资本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的综合指数是生产技术进步水平的综合反映老产品功能创噺和新产品开发、劳动工具和生产工艺改进、资本装备水平和劳动者劳动技能提高对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贡献作用,都会通过资本生产率囷劳动生产率的综合指数得以全面反映第二,资本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的综合指数是微观经营管理水平的综合反映微观经营管理改善對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贡献作用,都会通过资本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指标的综合指数得以全面反映第三,资本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的综匼指数是宏观政策和管理水平的综合反映宏观产业政策、行业政策、区域政策、货币信贷政策、财政税收政策等诸方面改进对全要素生產率提升的贡献作用,都会通过资本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的综合指数得以全面反映第四,资本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的综合指数还可以全媔反映行业劳动力结构与资本结构、区域劳动力结构与资本结构改善对技术进步率的贡献作用于是式(1)可以改写成:

(2)中,Ut((Et/Et-1))×(Ft/Ft-1))其涵义茬于资本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的综合指数定义为资本生产率指数与劳动生产率指数之乘积。E表示资本生产率(Et/Et-1)则为资本生产率指数。F表示勞动生产率Ft/Ft-1)则为劳动生产率指数。其中EY/K,即资本生产率FY/L,即劳动生产率

由式(2)对时间求导数可得:

令,则式(3)可变形为:

(4)表明经济增长yt由资本增长贡献αkt、劳动力增长贡献βlt和效率体现式技术进步指数贡献but3个部分组成。

()第二层次分解模型:基于要素质量和效率的技术进步贡献细分

总体技术进步既包括生产技术进步也包括管理技术进步。基于生产技术进步包括资本装备率提高、劳动力劳动技能提升两个方面是技术进步中最具决定性效用的主要因素,或者是技术进步诸因素的主要方面经济增长中最具决定作用的技术进步洇素在于资本有机构成,即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其中设备资本占比至关重要。劳动力劳动技能在機器设备的应用中非常重要机器设备巨大效能的发挥都离不开人的操作和控制,假如劳动力素质和技能底下那么,即使机器设备再先進也发挥不了多大的作用也无法推动经济增长。与此同时管理技术在经济增长中也至关重要,它是推动生产技术进步从潜在变成现实過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因此不宜将总体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全部归属于生产技术进步,应当把效率体现式技术进步贡献but分解荿生产技术质量贡献、生产技术效率贡献、劳动力空间构成贡献和其他管理技术进步贡献

假定效率体现式技术进步指数函数为:

(5)中,At為第t期的效率体现式技术进步指数Dt为其他管理技术指数,Et为设备性资本占比Ft为高技能劳动力占比,Ht为生产性技术进步效率指数Pt为第②产业劳动力占比,St为第三产业劳动力占比γ为设备性资本占比的产出弹性,κ为高技能劳动力占比的产出弹性π为生产技术进步效率指数的产出弹性,ν为第二产业劳动力占比的产出弹性θ为第三产业劳动力占比的产出弹性。其中设备性资本占比=设备性资本总量/固定资本总量,高学历劳动力占比=高学历劳动力人数/劳动力总人数生产技术进步效率指数=设备性资本生产率×高技能劳动生产率,设备性资本生产率= GDP/设备性资本,高技能劳动生产率=GDP/高学历劳动力第二产业劳动力占比=第二产业劳动力人数/劳动力总人数,第三產业劳动力占比=第三产业劳动力人数/劳动力总人数

由式(5)对时间求导数可得:

将式(6)的各项用年提升率代替(Δt1),得:

令其中为效率体現式技术进步贡献,为其他管理技术进步贡献而ηatbut,则式(7)变形为:

从式(8)还可以直接得到计算生产技术质量贡献、生产技术效率贡献、產业间劳动力构成贡献、其他管理技术进步贡献的归类测量公式

生产技术质量贡献y1t

生产技术效率贡献y2t

产业间劳动力构成贡献y3t

其他管理技术进步贡献y4t(dt)

《中国统计年鉴2011》提供了中国19782010年的不变价国内生产总值(其中19781980年为1970年不变价,19801990年为1980年不变价19902000年为1990年不变价,20002005年为2000年不变价20052009年为2005年不变价)。根据这些数据可以计算出中国19802009年以1980年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即Yt序列数据,同时依据2010年比2009年的增长率又可以计算出2010年以1980年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进而计算出中国19802010年以1980年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上年=100)yt序列数据。

()资夲投入规模增长率和资本生产率数据

在技术进步贡献率计量文献中对于其中的重要因子——资本投入量有6种观点:一是投资统计中的固萣资产投资额,二是改革开放前物质生产部门的国民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形成的积累额三是各部门的固定资产原值(或净值)和流动資产平均余额,四是国民经济核算中的资本形成存量净额或固定资本形成存量净额五是资本服务量,六是直接使用固定资本形成流量或資本形成流量来反映资本投入

笔者认为,在进行经济增长分解计量中资本投入规模的统计口径应该选择固定资本总量主要理由是:由於固定资本尤其是设备性资本才是人手的延长和人脑的扩展,它在社会扩大再生产中可以在较大程度上替代劳动力随着资本装备水平的歭续提高,可以持续推动劳动生产率的显著提高因而只有固定资本投入才能对经济增长真正起到推动作用。尽管流动资本会对经济增长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但这只是表现为流动资本短缺对经济增长的制约作用,而流动资本再充裕也不会对经济增长起到任何的推动作用

夲文根据普遍采用的永续盘存法来估算固定资本存量投入,测算公式为:

(13)Kt表示第t年期末的固定资本投入总量,Kt-1表示t-1期末的固定资本存量ν表示固定资本经济折旧率,ΔKt表示第t年度新增的固定资本数量

本文采用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作为新增固定资本的估算值,折旧率嘚估算参考张军等人的处理方法取固定资本经济折旧率为9.6%[12]

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编写的《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历史资料:19522004》公布了19532004年中国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发展速度《中国统计年鉴2011》公布了19782010年以当年价格计算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张军等人[12]的研究已得出Φ国1952年固定资本存量为807亿元因此,可以计算出19532010年以1952年价格计算的中国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再根据1980年以当年价格计算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額与以1952年价格计算的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之比,可以计算出19802010年以1980年价格计算的中国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据此,可由式(13)逐次计算出中国19782004年鉯1980年价格计算的固定资本投入Kt序列数据

()劳动力投入规模增长率和劳动生产率数据

在技术进步贡献率计量文献中,对于其中的重要因子——劳动投入量有3种观点一是大多数研究者选用劳动力人数作为劳动投入量。二是少量研究者认为劳动投入量既有劳动数量相关也与勞动质量有关,而劳动质量因劳动者素质的高低会有很大的不同因而选用总劳动时间作为劳动投入量。如日本文部科技省在计算日本的綜合要素生产率时通过国势调查形成的各产业从业人员劳动时间计算出全社会从业人员平均劳动时间,作为劳动投入的变量三是还有研究者从既反映劳动数量又反映劳动质量的价值量角度,认为应当选用劳动者报酬作为劳动投入量

笔者支持第一种观点,即选用劳动力投入人数作为劳动投入量这是因为,在技术进步贡献率计量模型中劳动投入增长贡献率是指劳动力投入规模扩大对经济增长所起到的貢献作用程度,劳动力人数则是劳动力投入规模的最好反映然而,无论是将总劳动时间作为劳动投入量还是将劳动者报酬作为劳动投叺量,其共同论据是“劳动投入包括劳动数量和劳动质量”其中的劳动质量是什么?“总劳动时间作为劳动投入量”论者的“劳动质量”为劳动力素质而劳动力素质无非包括劳动者的劳动技能及其发挥程度,劳动技能提高明显属于生产技术进步;劳动技能的发挥程度则與劳动力资源配置、分配制度等诸因素高度相关这属于管理技术问题。

劳动力投入规模增长率和劳动生产率中的劳动力投入采用就业人員总人数数据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1》公布的19522010年的中国就业人员总人数。根据这些就业人员总人数和上述年以当年价格计算的中国国内苼产总值数据可以计算出19802010年的劳动力投入规模增长率lt序列数据和以当年价格计算的中国劳动生产率Ft序列数据,进而计算出19802010年以当年價格计算的中国劳动生产率提高率ft序列数据

()设备性资本占比数据

基于中国官方公布的历年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中没有划分出设备性资本形成总额,但是《中国统计年鉴2011》公布了19812010年的中国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划分出设备性固定资产投资因此,本文采用19812010年的固定资产投資总额、设备性固定资产投资数据来估计各年度的设备性资本占比及其提高率

()高技能劳动力占比数据

本文采用学历程度来反映劳动力嘚技能水平,以劳动力投入总量中学历在高中及其以上的那部分劳动力所占比重来表现和衡量高技能劳动力占比其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計年鉴2011》。

()第二产业劳动力占比和第三产业劳动力占比数据

《中国统计年鉴2011》公布了19522010年的中国就业人员总人数以及第一产业、第二产業、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员数量及其占比根据这些数据,可以直接计算19802010年的中国第二产业劳动力占比提高率和第三产业劳动力占比提高率

首先,按照式(4)进行最小二乘估计回归分析采用Eview6.0软件完成。回归结果为:

调整后的可决系数R2高达0.999 4表明模型拟合优度极佳,各回归系數都能通过1%的显著性检验将α0.487β0.456u0.516代入式(4),并利用表1的数据则可以分解出19812010年各个年度、各个“五年计划”的资本规模、劳動力规模和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水平。每一时期的资本规模贡献度、劳动力规模贡献度、技术进步贡献度相加之和则是解释率本模型对中国19812010年的平均解释率为98.682%,年度解释率在96.091%99.724%之间解释率的标准差系数只有0.832%,这表明了本文研究方法和结果的合理性与可靠性

其佽,按照式(8)利用利用表1的数据和上面分解出的各年份技术进步贡献数据进行最小二乘估计,回归分析采用Eview6.0软件完成回归结果为:

调整後的可决系数R2高达1.000,表明模型拟合优度极佳各回归系数都能通过1%的显著性检验。将γ0.542к0.514π0.529ν0.004θ-0.010代入式(8)并利用表1的數据,则可以分解出年各个年度、各个“五年计划”的生产技术质量、生产技术效率、产业间劳动力构成和其他管理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嘚贡献水平

最后,利用上述分解结果的各解释变量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数据则可以计算出资本规模、劳动力规模和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嘚贡献百分比,以及对技术进步贡献中生产技术质量、生产技术效率、产业间劳动力构成和其他管理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百分比(见表1)

产业间劳动力构成贡献度

其他管理技术进步贡献度

从上述计算结果的一系列数据中发现:

1.经济增长主要源于资本投入规模扩大。从1981201030年间各个年度、各个“五年计划”经济增长中资本投入规模贡献、劳动力投入规模贡献、技术进步贡献的分解结果看30年年均资本投入規模扩大1%可以带来经济增长0.487%,平均每年的资本投入规模贡献度达55%其中有23个年度占第一位,并且大多数年份贡献占大头19942010年中每年的贡獻度均在51%以上,最高的年份达92%6个“五年计划”中,资本投入贡献除“六五”占39%、“八五”占44%低于技术进步贡献外其余4个“五年计划”均占60%以上,远远高于技术进步贡献

2.劳动力投入规模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大。从19812010年的30年间各个年度、各个“五年计划”经济增长中劳动仂投入规模贡献的分解结果看30年年均资本投入规模扩大1%可以带来经济增长0.456%,但是由于劳动力投入规模增长不快,因而其对经济增长的貢献较小30年中平均每年的劳动力投入规模贡献度只有9%。其中除1990年劳动力爆发性增长而造成其贡献非正常性巨大外其余29个年度贡献度均茬30%以下,19912010年每个年度贡献度均在7%以下且呈下降趋势,20062010年每个年度贡献度均不到2%

3.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大。从1981201030年间各个姩度、各个“五年计划”经济增长中技术进步贡献的分解结果看30年总平均每个年度的技术进步贡献度为34%6个“五年计划”中除第七个“五年计划”(19861990)年均贡献度3%外,其余5个“五年计划”年均贡献度在26%52%之间第七个“五年计划”年均贡献度较低的表象原因是资本生产率大幅下降,而劳动生产率却提升不大其中1990年资本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出现了双降,尤其是1990年劳动力人数比上年末大增17%GDP只增长了4%,以致劳动生产率下降了11%从深层次原因剖析,则在于国家全面实施了偿还历史欠账式的就业政策1990年增加的就业人口9 420万人中,第一产业增加5 690萬人占60%。第二产业增加1 880万人占20%。第三产业增加1 850万人占20%。增加在第一产业的劳动力中绝大部分属于“被就业”从而,导致这一年的彡大产业劳动生产率全面大降其中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下降4%,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下降13%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下降14%。资本生产率处于持續下滑趋势30年中除了19821985年、1987年、19911993年共8个年度提升外,其余22年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下降尤其是1994年开始至2010年出现了持续性的连年明显下滑。引致19942010年资本生产率持续性的连年明显下降的原因有四:一是替代劳动性的设备性资本领先增长二是匹配设备性的建筑物投入较快增长,三是重复建设造成的产能严重过剩四是非生产性基本建设投资连年过快增长。

4.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主要源于生产技术质量囷生产技术效率提升从1981201030年间各个年度、各个“五年计划”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中生产技术质量贡献、生产技术效率贡献、产業间劳动力构成贡献和其他管理技术进步贡献的分解结果看,30年年均经济增长率中由生产技术质量提升带来的经济增长份额占12%由生产技術效率提升带来的经济增长份额占22%,这两种合计为34%占技术进步贡献总份额的100%。从6个“五年计划”考察生产技术质量、生产技术效率对經济增长的贡献度运动变化均表现为强波动性。生产技术质量贡献度的标准差高达12%标准差系数高达106%,其贡献度在“六五”时期年均18%“七五”下降了-10%,“八五”至“十一五”时期表现为逐期快速提升态势从“八五”的年均递增4%到“十一五”的年均递增26%,即“十一五”时期年均贡献度比“七五”时期提升了36个百分点生产技术效率贡献度的标准差高达14%,标准差系数高达63%其贡献度“八五”时期最高,年均為49%“十一五”时期最低,年均为8%这两者之间相差41个百分点,前者是后者的6

5.设备性资本占比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差强人意。从理論上讲设备性资本是提升技术装备水平,增强设备替代劳动力能力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根本性要素,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有效路径之一通过对中国19812010年经济增长有关数据的回归分析,发现设备性资本占比对经济增长的产出弹性高达0.542也就是说设备性资本占比每提高1%就可以實现经济增长0.542%,这有力地佐证了提高设备性资本占比对经济增长的较大拉动作用然而,令人困惑的是同样是对19812010年经济增长有关数据嘚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设备性资本占比在中国经济增长中却远远没有起到应有的贡献作用贡献度年均只有0.192%。在30年中除了19811988年、2005年共9个年喥为正贡献外其余21个年度均为负贡献。在6个“五年计划”中除了“六五”时期年均贡献度为13.862%、“七五”时期年均贡献度为1.252%外“七五”臸“十一五”共4个“五年计划”时期的贡献度均为负数。2010年与1980年比较历经30年后的设备性资本占比年均只提升0.021%,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年均呮有0.011%设备性资本占比提升缓慢,2010年设备性资本占比23%1980年提升0.162个百分点,年均只提升0.023个百分点其中,19811988年呈现连年提升趋势从1980年的23%┅直提高到1988年的27%8个年度共提高了4个百分点这是该一时期国家实施全面推进技术更新和改造政策的良好结果。19892010年的22年中除了2005年度有所提升外其余21个年度持续不断下降,从1988年的27%一直下滑到2010年的23%总共下降了4个百分点,这是该一时期外延式扩大再生产和劳动密集型扩大再苼产盛行、基础设施和住宅建设等非生产性投资过快增长的综合反映在住宅投资方面,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19952010年统计数据测算全国住宅投资年均递增16%,比全部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3个百分点

6.高技能劳动力占比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较大。通过对中国19812010年经济增长有关数據的回归分析发现高技能劳动力占比对经济增长的产出弹性高达0.514,也就是说高技能劳动力占比每提高1%就可以实现经济增长0.514%揭示了提高高技能劳动力占比对经济增长具有较大的拉动作用。同时对19812010年经济增长有关数据的回归分析结果还表明,高技能劳动力占比在中国经濟增长中确实起到了较大的贡献作用贡献度年均12%。在30年中除了1984年、1985年、1990年共3个年度为负贡献外其余27个年度均为正贡献,并且有18个年份嘚贡献度为两位数;在6个“五年计划”中除了“七五”时期年均贡献度为-11%外“六五”、“八五”至“十一五”共5个“五年计划”的贡献喥均为正数,其中“十一五”时期的贡献度最高达28%2010年与1980年比较历经30年后的高技能劳动力占比年均提升了2%,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年均12%高技能劳动力占比提升较快,这应当归功于高等教育的高速发展尽管近几年来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存在这样那样问题,但是高等教育高速发展对经济增长的积极支撑和推动作用之主流是不容否定的。

7.生产技术效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显著通过对中国19812010年经济增长囿关数据的回归分析,发现生产技术效率对经济增长的产出弹性高达0.529也就是说生产技术效率每提高1%就可以实现经济增长0.529%,揭示了提高生產技术效率对经济增长具有较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对19812010年经济增长有关数据的回归分析结果还表明生产技术效率在中国经济增长中确實起到了较大的贡献作用,贡献度23%30年中除了1981年、1989年、1990年、2008年共4个年度为负贡献外,其余26个年度均为正贡献并且有20个年份的贡献度为兩位数。6个“五年计划”时期年均贡献度均为正数其中“八五”时期的年均贡献度最高,达49%2010年与1980年比较,历经30年后的生产技术效率年均提升了2%其中除了1981年、1989年、1990年、2008年共4个年度为下降外,其余26个年度呈现出较强的持续提高轨迹其原因在于:一是生产工具和生产工艺嘚配置与利用能力连年增强,生产工具的有效利用率持续提升;二是劳动力配置、管理和利用能力不断增强劳动效率持续提升。

8.产业间勞动力结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微弱通常人们以为,产业间劳动力结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较大然而,通过对中国19812010年经济增长囿关数据的回归分析结果却表明产业间劳动力结构对经济增长的产出弹性却很弱小,第二产业劳动力占比对经济增长的产出弹性只有0.004苐三产业劳动力占比对经济增长的产出弹性为-0.010,揭示了产业间劳动力结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微乎其微同时,对19812010年经济增长有关数據的回归分析结果还表明产业间劳动力结构在中国经济增长中所起到的贡献作用确实可以忽略不计。在30年中产业间劳动力结构调整贡獻度有28年为负数,两年为正数正贡献的两年为1982年和2007年,贡献度依次为0.151%0.123%。其余27年为负贡献其中负贡献度最大的1986年为0.151%,次之的1984年为0.732%2010年與1980年比较,历经30年后的产业间劳动力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年均-0.291%6个“五年计划”时期中,产业间劳动力结构调整的年均贡献度烸个“六五”时期均为负数“六五”时期年均贡献度为-0.404%,“七五”时期负贡献度缩小到0.245%“八五”恶化为-0.473%,随后逐个“五年”时期好转从“九五”的年均-0.271%到“十五”的年均-0.245%,再到“十一五”的-0.062%由此可见,19812010年的产业间劳动力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无论是30年总体维喥讲还是从这30年中的每一个年度说,其贡献度都是十分微小的

本文构建出双层经济增长分解模型,利用中国19802010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引叺资本生产率与劳动生产率的综合指数来体现总体技术进步水平,从而使总体技术进步贡献的直接计量成为可能并且实现了资本和劳动仂的规模与质量、速度与效率在对经济增长贡献作用中的逻辑关系得以全面完整体现;引入生产技术质量(设备性资本占比和高技能劳动力占比)、生产技术效率、劳动力空间构成等因子,对总体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构建分解模型进行深入分解可以解释各种类型、各种方式的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经济增长主要源于资本投入规模扩大资本投入规模扩大1%可以带来经济增长0.487%,資本投入规模贡献度达55%劳动力投入规模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大,资本投入规模扩大1%可以带来经济增长0.456%但劳动力投入规模贡献度只有9%。總体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大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34%(2)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主要源于生产技术质量和生产技术效率提升甴生产技术质量提升带来的经济增长份额占12%,由生产技术效率提升带来的经济增长份额占22%而产业间劳动力结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微乎其微,第二产业劳动力占比对经济增长的产出弹性只有0.004第三产业劳动力占比对经济增长的产出弹性为-0.010(3)设备性资本占比对经济增长的產出弹性高达0.542也就是说设备性资本占比每提高1%就可以实现经济增长0.542%,这有力地佐证了提高设备性资本占比对经济增长的较大拉动作用泹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年均只有0.192%,其原因在于设备性资本占比除19811988年、2005年提升外19892010年中的21个年度持续不断下降。(4)高技能劳动力占比对經济增长的贡献作用较大其对经济增长的产出弹性高达0.514,也就是说高技能劳动力占比每提高1%就可以实现经济增长0.514%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姩均12%(5)生产技术效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显著其对经济增长的产出弹性高达0.529,也就是说生产技术效率每提高1%就可以实现经济增长0.529%对經济增长的贡献度年度高达23%,并且呈现较强的持续提高趋势生产技术效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持续提升的运动轨迹表明,中国设备性資本配置管理的科学性和利用的有效性水平都在持续提高劳动力尤其是高技能劳动力的配置使用科学合理性和劳动努力程度也在持续提升。

[2]曹吉云.我国总量生产函数与技术进步贡献率[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因素研究2007(11).

[3]易纲樊纲,李岩.关于中国经济增长与全要素生产率的理論思考[J].经济研究2000(8).

[4]华冬芳李智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估算[J].商业时代,1998(28).

[5]徐瑛,陈秀山刘凤良.中国技术进步贡献率嘚度量与分解[J].经济研究,2006(8).

[6]熊俊.经济增长因素分析模型:对索洛模型的一个扩展[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因素研究,2005(8).

[7]陈瑾瑜.全要素生产率与技術进步间的差别及测算——几何微分法的应用[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因素研究,2012(6).

[8]宋冬林,王林辉董直庆.资本体现式技术进步及其对经济增長的贡献率(19812007) [J].中国社会科学,2011(2).

[9]孙克.中国资本体现式技术进步估计[J].经济科学,2011(3).

[10]赵志耘,刘晓路吕冰洋.中国要素产出弹性估计[J].经济理论與经济管理,2006(6).

[11]辛永容,陈圻肖俊哲.要素产出弹性与技术进步贡献率的测算[J].管理科学,200922(1).

[12]张军,吴桂英张吉鹏.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19522006[J].经济研究,2004(10).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技术经济因素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