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1mol单2mol双原子理想气体体加热,为什么在容积不变的情况下不能用pdV=nRdT算对外做的功?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
一名业余的物理爱好者,电
川心http://niubeiquan.blog.163.com/
LOFTER精选
网易考拉推荐
用微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用易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变量之间的关系&&&
曲面上的应变数z,取决于x和y这两个自变数的值。.沿着曲面上的虚线x是个常数不变,所以,我们得以用偏微分(cx/my).来表示z对y的微分改变率,这是曲面上x固定的虚线在y方向上的斜率& 同理,沿着实线y固定不变,我们可以用偏微分(?z/?x),来表示z对x的微分改变率,这是曲面上y固定的实线在x方向上的斜率:&&&
用?z与?x而不用dz与dx表示这是偏微分。只有一个自变数在变(此是x在变.前者则是y在变)。我们在括号右下角标示保持不变的变量。一个应变数(譬如z)的总微分变化,可以表示为其部分变化的总和,每一个部分变化等于偏微分乘以一个自变量的微小变化,比如dz=(?z/?y)*dy+(?z/?x)*dx&&&
严格说来,以上说的并非完全准确,因为卡路里和BTU都是定义在等压条件下。我们很快将会得知,等压(定压)比热和等容比热可能有相当大的差异,不过,对水液而言,这差异倒是很小。同时,我们注意到可以将式(3)和式(5)结合起来,得到的是适用于1摩尔物质的式子:&&&
δq=dU=C_vdT&& &&&&&&&&&&&&&&&&&&&&&&&&&&&&(6)
此式说明:在等容加热的过程中,热交互作用的值等于内能的改变,又等于等容摩尔比热乘以温度的改变。如果涉及的热交互作用相当大,因此温度的改变不小,我们就可以将式(6)积分起来:
∫δq=∫dU=∫(^T_2;_T_1)C_vdT或&&&
Q=ΔU=U_2-U_1=C_v(T_2-T_1)& &&&&&&&&&&&&&&&(7)
如果G不会随温度而变的话,最后一项才为真。如果C,:会随温度的变化而改变,我们就得用温度变化区间内Cv的平均值,来代表整个U的改变。使我们导出式(7)的前提,是假定了δm=0。不过,在等容条件下,内能的改变无论是哪一种交互作用所引起的,我们仍可继续用这个式子,把内能的改变与温度的改变挂钩。换句话说,对于等容程序,我们“永远”可写下:&&&
c_v=(?u/?T)_V或C_v=(?U/?T)_v&&& (8)
记住,大小写的C或c.代表的是摩尔或单位质量的物质。再强调一次:式(7)对等容过程“永远”成立。所以,对于一个等容的绝热过程(比如焦耳的鲸油实验),即δq=0,我们可以写下适用于1摩尔物质的式子:&&&
-δw =dU=C_vdT&&& (9)
其中的一δw是指外界藉由搅拌而“对系统所做”的功(如果是系统“对外做”的功,w就是个正数)。所有这些都在表明:内能U可以因热交互作用或功交互作用而改变,至于改变的大小程度,则可以由温度的改变程度看出来,而温度是容易测量的。而且,在一定的温度改变下,不管是热或功或两者,所引起的内能变化是一样的。这就是“功热等效性”的真正含义。&&&
那么,以七的演练义有什么大不了的呢?我们刚才重温过焦耳的实验,这里只不过是个摘要。表面上,这些结论看起来很明显易懂,但即使如此,仍然费了很多年才达成这些结论。从查理洞人的原始观测到焦耳的实验,其间恐怕经历了百万年之久的“人”的努力。进展之所以缓慢,有半分是因为粗心的观察,有半分是由于对观察的解读;不准确的测量酿成有误的思维和观念,并互相影响。&&&
为了记取并歌颂“准确”,让我们再次强调,公式dU=C_vdT仅能在小心规范的条件下,可以“精确地”从简单的加热实验中推断出来,而这些条件是:体积、物相(物态)、化学成分都没有改变,且其他类别的能量也不变。我们为什么必得这么小心翼翼?让我们检视另一种加热程序,亦即等压过程,其中不变的是压力,而非体积——或许就能回答这个问题。&&& 等压加热&&&
等压条件下的加热,比等容的加热要普遍得多。日常生活中,体积没有限制的任何一个系统,都属于此类,因为周围的大气可以无限地压挤变形,因此不管系统的体积如何改变,都可以使得施加于系统上的压力固定不变。(相对于整个大气,系统是太小了,不过,大气压力是有缓慢的波动变化的,不然,干吗水手和气象人员要老盯住气压计!)事实上,要执行一个真正绝对没有体积变化的加热程序,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天底下所有的物质,包括观测用的“系统”容器,本身都会因温度的升高而膨胀一点点。许多时候,这种体积的变化很小,可以忽略不计。比如,水在液体状态下加热,其体积的变化甚微,所以水的热容(比热)在等容和等压条件下,也就没有什么不同。相对的,空气在等压下加热,则要大大的膨胀,因此我们就会料想到,它的等容热容C_v和等压热容C_p会有很大的差异。这种出于直觉的“定论”,我们将佐以第一定律的量化分析来证实。&&&
让我们看看1摩尔的理想气体在等压下加热,会发生什么。如同先前的例子,我们设想位置和速度都不变,所以我们只要关切其内能的改变,以及由于体积改变所做的功。我们可以马上应用第一定律的方程式(2),并重写于下:&&&
δq=dU+pdV&&& (10)
此处,δq为系统在一段短暂过程里所吸收的热,不但得用来改变其内能(dU),而且还得用来做pdV功。&&&
先考虑上式中的dU项。我们知道,在等容加热时,dU等于C_vdT,因为pdV这一项归零了。不过,等压加热时,体积的变化为dV。我们知道U是有变化的,会随着温度而改变,问题是不晓得U是否会随着体积的改变而有其他的变化。&&&
我们曾经提到焦耳做过一个气体自由膨胀的实验,发现并未做任何功,而且气体的温度亦不改变。这个实验略示于图8-2,两个烧瓶的颈,透过一个阀门连接起来,一起浸泡在一桶水里。左边的瓶子装着高压气体,右边的瓶子则抽成真空,压力为零,或几乎为零。然后打开阀门,气体立刻由左边流到右边,直到两边的压力相等为止。&&
焦耳的自由膨胀实验&&&
由于没有观测到温度的改变,气体不可能有热交互作用,外界又没发生任何事件,所以.也没有功交互作用& 我们只能推断:气体系统没有能量的改变。&&&
于是,在实验的误差范围内.这显示了气体(比如说空气)在适当的压力和温度下,其内能不因压力或体积而变,但仅依温度而改变。
关键性的观察是,焦耳发现那桶水的温度不变,因此推断烧瓶和水之间可能没有热交换。烧瓶壁是钢硬的,不可能有变形位移,所以,就包含两个烧瓶在内的系统而言,没有做或被做任何的功。按前面的式(1),既然δq和δw都为零,总能量E就没任何改变,另外,整个系统静止不动,其位置和速度都没有改变,所以总能量不变也意味着内能没变。改变的显然只有气体的压力和体积。依不同的起始条件,包括不同的起始压力、温度、大大小小的烧瓶等等,重复做了许多次实验,总是做出同样的结果:气体自由膨胀后,温度及内能都没变。总之,可以有许多不同压力和体积大小,对应于同一个内能,因此结论显然是:内能U不取决于压力或体积,只取决于温度。&&&
焦耳完全认识到这个实验可能有点瑕疵。气体的热容量比水和水桶的热容量要小得多,因此,即使是相当大的气体温度变化,也不致引起那桶水的温度改变什么。虽然焦耳的温度计可以测出小到0.005 0F的温度变化,可他很清楚,要断言气体“没有”温度变化是挺冒失的。他后来和汤姆生合作,一起做了一个实验来克服这个问题。著名的焦耳一凯文(有时也叫做焦耳一汤姆生)膨胀实验,证明了以上的结果:大多数的气体,在一般的温度和压力之下,其内能差不多完全只取决于温度。当压力趋近于零,这项结论便完全为真了。&&&
更进一步,以汤姆生和克劳修斯发展出来的公式,就可以推演出,任何一个气体只要遵守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pV=RT,以上的结论完全为真。所以,就所有当前的讨论,我们说:一个理想气体的任何内能的改变,“完全”反映在其温度的改变上。得记住的是,只有当气体的行为是被pV=R丁精确描述时,这个说法才确实为真。&&&
以上喋喋不休的最后结果是,我们可以将式(10)中的dU,以C_vdT来取代,即使该式并非只用于等容的程序。换言之,因为理想气体的内能U只随温度变化而变化,因此在任何程序中,理想气体内能的变化,都等于某个系数乘以温度的变化,而这个系数正是“等容”热容量(等容比热)C_v。于是,对1摩尔的理想气体来说,式(10)就成了:&&&
δq=C_vdT+pdv& &&&&&&&&&&&&&&&&&&&&&&(11)
同时,对于1摩尔的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为pV=RT,所以,如果p维持不变(即等压条件),我们可写下:&&& dpV=pdV=dRT=RdT&&& (12)&&&
代人式(11),就变成:&&&
δq=C_vdT+RdT&&&
=(C_v+R) dT&&&&&&&&&&&&&&&&& (13)
我们把等压摩尔热容C_p定义为(δq/dT)_p,所以:&&&
C_p≡(δq/dT)_p=C_v+R&&&&&&&&&&&&& (14)
可见,理想气体的等压摩尔热容,要比等容摩尔热容大一个R值,即通用气体常数。R的值为8.314J/g
mol K,或1.986 cal/g mol K。&&&
这个非常有用的关系式,只适用于气体,而精确地说,只适用于符合pV=RT的气体。实验发现,对许多气体而言,甚至当这些气体相当偏离pV=RT,式(14)仍然是个很好的近似。显然,对液体和固体而言,C_p和Cv之间的差距应该比一个R值要小得多,因为温度改变时它们的体积变化甚小;也就是说,加热时,它们的体积膨胀甚小,对外做的pdV功也就甚小。以液态水为例,C_p=C_v=0.0023J/g moI K,仅仅是加了0.003%。所以,我们先前可以假定液态水的等压热容和等容热容是没什么差别的。&&&
在谈接下来的话题之前,我们再看一次式(10):&&&
δq=dU+pdv等压条件之下,我们可写下:&&&
δq=dU+dpV=d(U+pV)&&&&&&&&& &&&&&&&&(15)
最后一项里的U+pV,我们经常会碰到。它非常的有用,所以前人特别给了它一个名称及符号,定义为:H≡U+pVH这个符号,代表一个系统的焓(英文叫enthalpy,中文取“火”“含”,热含也,一点不差),焓H的角色在等压程序里,就和内能U在等容程序里的角色相同:&&&
等容加热:C_p≡(δq/dT)v=(dU/dT)_v&&&
等压加热:Cp≡(δq/dT)_p=(dH/dT)_p以上对任何一种物质都适用。如果是理想气体的话:&&&
dU=C_vdT&&& &&&&(16)& &&
dH=CpdT& &&&&&&(17)
这对理想气体的“任何”一种程序都适用,不限于等压或等容。&&&
在pV图上检视一个理想气体的等压以及等容加热程序,可以使大家更了然。图8-3勾画出两条等温曲线;显然T_1要大于T_2 。我们从低温T2的a点开始等容加热,沿着“等容线”向上走到高温T1的b点。我们也可以走“等压线”向右到T1的c点。因为理想气体的内能U只取决于温度,所以,Ub=Uc,Ub-Ua=Uc-Ua。可见内能的改变,走哪条路都一样。更且,因为pV=RT,pV也是个只取决于温度的函数,H_b=U_b+p_bV_b=U_C+P_cV_c=H_c;所以焓的改变,也是两条路径都一样。不过,沿着等压线走,气体会做功,其量等于ac路径下的面积。系统吸取了热,以便提供能量来做功,这使得等压热容量要大于等容热容量。当然,沿着等容线走是一点功也没做的。&&&
注意,从T_2的a点到T_1等温线,可以有无数的路子,其中有些以虚线表示出来。在ab路线右边的,气体一定会做些功,为了达到温度Ti所需的热,就比ab路径要大些;所多需要的热,恰是系统所做的功(即路线下方的面积)。至于路线ab左边的,就会有功“被做”到气体上,这个功等于是向气体加入能量,因此,要达到温度T_1,气体所需要的热比路线ab少。特别有趣的是隔热路线,它不会有热的进出,所有增温的能量需求都只来自功。这条隔热路径在图上以q=0标出,它的特色以后再谈。&&&
将空气加热的几种方法&&&
提高气体的温度有许多条途径可循,最常用的是:绝热(ad路径,无热有功)、定容(ab路径,无功有热)。以及等压(ac路径,有功有热)。&&&
无热之功——隔热的膨胀或压缩&&&
我们现在要借助方程式(11),来做一个非常重要的计算。式(11)代表第一定律,我们所考虑的仍然是1摩尔的气体,速度、位置、物相和化学组成都不变。为了可以牢牢记住,我们不妨再写一遍:&&&
δq=C_vdT+pdv 还是得提醒,严格说来,上式只对遵守pV=RT的气体为真,而且附带条件是除了膨胀之外,别的功都不会做。让我们开始考虑,不叫热进出,也就是隔热状态下,气体膨胀或压缩会产生什么效应。既然是隔热,δq为零,式(11)变成:&&&
δw=pdV=-C_vdT&
这看起来像式(9),但是在前面,我们曾要求等容的条件。现在,我们已无此限制条件了,因为对理想气体来说,dU=C_vdT,不管等容与否。如果改变比较大,而不是一小步,则用积分(假设C为常数):&&&
w=∫(^v_2;_v_1)pdv= -C_v(T_2-T_1)&&&&&&&&&&&&&&&& (19)&&&
有趣的是,为了要知道做了多少功,我们无须真的去做积分,这可是有点麻烦的困难工作,因为p在过程中是会改变的。我们只须知道起始点和终点的温度和等容热容就够了;换句话说,隔热膨胀所做的功,完全只取决于热容和温度的改变。我们很快会用到这个有用的信息。&&&
现在,且让我们把玩一下式(18)。我们可以将p代以RT/V,以前我们也曾这样做过:&&&
(RT/V)DV=-C_vdT&&&&&&&&&&&&&& (20)
我们不能马上进行积分工作,因为不知道绝热过程中,T和V是怎么改变的。但我们可以将等号的两边重组:&&&
(R/V)dV=-C_vdT/T&&&&&&&&&&&&&&&&&&& (21)
现在,等号两边都似曾相识;我们早在第4章就计算过等温膨胀所做的功:&&&
δw=pdv=RTdV/V而由于R和T都是不变的常数,积分的结果是自然对数形式的&&&
w=RTln(V_2/V_1)同样的,式(21)左边的项不含温度变量T,右边的项不含体积变量V,又因为R和C_v都是常数,不会依T或V而变,所以等号两边都积分起来,就会得到:&&&
Rln(V_2/V_1)=-C_vln(T_2/T_1)&&&&&&&&&&&&&&&& (22)
这些计算有个重要的结论:一个理想气体的绝热过程,其起始和终了的体积比,“只”取决于其温度比,而不论压力是什么。(这一点,我们以后会用得上。)你们该记得自然对数的这个好处:nInX=lnx^n。如果将上式两边都除以C_v,便得到:&&&
ln(V_2/V_1)^(R/C_v)=-ln(T_2/T_1)=ln(T_1/T_2)&&&&&& (23)所以&&&
(V_2/V_1)^(R/C_V)=T_1/T_2&&&&&&&&&&&&&&&&&
稍加重组,得出:&&
(T_1V_1)^(R/C_v)=(T_2V_2)^(R/C_v)&&&&&&&&&&&& (25)
因为选择点1或点2都是随意的,上式表明了在理想气体的隔热过程中:&&&
TV^(R/C_v)=常数&&&&&&&&&&& (26)&&&
你还可以继续以pV=RT和C_p-C_v=R来把玩,只要加入个新定义:γ=C_p/Cv(等压热容除以等容热容的比值),上式便可以化为:&&&
TV^(γ-I)=常数& &&&&&&&&&&&&&&&&(27)&&&
pV^γ=常数&& &&&&&&&&&&&&&&&&&&(28)&&&
Tp^[(1-γ)/γ]=常数& &&&&&&&&&&&(29)
这三个式子清楚地表达了,隔热(绝热)过程中,理想气体各种性质之间的关系。&&&
至此,我们已经得到了许多不同过程之中,有关理想气体行为的关系式。现在把这些关系式总结在表8-1里,注意到pV=RT是理想气体的基本定义,在表中的前三式就隐含了这个定义。表中后三个隔热关系式,不能只从这定义推演出来,它们是经过第一定律的“加持”后才得出来的。&&&
我们虽然没有明言,但也确实隐含其中的,就是每个程序都得缓慢进行,因而气体整体是“均匀”的,可以在任何的时刻都以“一个”压力和“一个”温度来表示其性质,否则我们是谈不上pV=RT的q“均匀”的这个条件,通常只有在气体的膨胀受到抵制、进行得很缓慢时才能发生,因此,气体同时会做功。这条件实际上和以前提到过的“可逆性”相同。&&&
表8-1& 理想气体的pV丁关系一览
卡诺循环再来一回&&&
怎么转都可以,反正都还是卡诺循环&&&
我们现在可以从第一定律的角度,来重新检视卡诺循环,并完成我们始于第6章的未竟之业。记得卡诺循环是将一个气体置于以下的过程:(1)高温T_1下的等温膨胀(dT=0);(2)从T_1到低温T_2的隔热膨胀(δq=0);(3)在T_2等温压缩;(4)从T_2回到T_1的隔热压缩。我们再一次将此循环示于pV图上(图8-4)。我们讲的仍然是1摩尔的理想气体,状态方程为pV=RT。我们从a点开始,让气体沿着等温路线膨胀到b点,在此过程中,气体系统与一个温度T_1的热贮接触,以便维持气体的温度于T_1,于是,我们可以将第一定律式(10)积分:&&&
Q_ab=(U_b-U_b)+w_ab&&&
=C_v(T_b-T_a)+∫pdv&&&
= 0+∫(^v_b;_v_a)RT_1*dV/V&&&&&&&&&&&&&& (30)&&&
=RT_1In(V_b/V_a)=w_ab
最后一项代表气体在等温膨胀下“做”的功,正是我们在第4章里计算过的。注意到,由于温度不变,内能就没变,因此,气体所做的功W_ab等于它所吸收的热Q_ab。&&&
下一步是从b到c的隔热过程;此时气体系统被绝缘体(热阻)完全阻隔了任何热交互作用的机会,温度下降到T。仍然从第一定律:&&&
Q_bc=(U_c-U_b)+W_bC&&&
0=C_v(T_c-T_b,)+W_bc
&&&&&&&&&&&&&&&&&&&&&&&&&&&&&&&(31)
W_bc=-C_v(T_c-T_b)=Cv(T_1–T_2)
因此,气体所“做”的功为等容热容C_v乘以温差(T_1-T_2)。关于隔热程序所做的功,我们第一次讨论卡诺循环时还没法计算出来。过去卡诺本人也面临同样的难题,他同样没有第一定律在手。&&&
再下一步是从c到d的等温压缩。完全模拟于第一步;式(30)正好可以挪用,结果:&&&
Q_cd=RT_2ln(V_d/V_c)=w_cd&&&&&&&&&&&&&&&&& (32)
注意到w_cd是代表气体系统所“做”的功。现在,它是个负数,也就是说,外界对系统做了功,而系统是“被做”功的,因为气体体积被压缩了。正负号在此计算中,只要起始和终了的对应位置摆对,就会按情况照料自己,因为V_d &V_c,V_d/V_c&1,而“小于1”的对数是个负值。&&&
最后一步是从d到a的隔热压缩过程,式(31)模拟可用:&&&
W_da=-C_v(T_a – T_d) &&&&&&&&&&&&&&&&&&&&&&&(33)&&
=-C_v(T_l–T_2)
这又是个负值的功,因为系统是被压缩的,也就是外界对系统做了功。上式中(T_1-T_2)为正值,C_v为正值,没有正负号的烦恼。&&&
显然,整个循环中,气体系统所做的“总功”为各步程序的相加:&&&
W_净=W_ab+W_bc+W_cd+W_da &&&&&&&&&&&&&&&(34)
我们看到式(31)和式(33)中,两个隔热过程所做的功,一正一负,正好抵消。结果,系统所做功的净值,Wab和Wcd都在那两个等温过程中。(至此,我们已经证明了我们在第6章中还必须假定的东西。)重组一下,可得出
w_净=RT_1ln(V_b/V_a)+RT_2ln(V_d/V_c)&&& &&&&&&&&(35)&&&
引擎之中通常最叫我们感兴趣的,是所产生的功(我们可以从引擎拿来用的)对比于从热源所吸收的热(要我们花费的燃料钱)。这个比率就是所谓的“效率”。现在,从式(30)我们可以看到,从热源(热贮池)吸收的热Q_ab等于系统在T_1等温膨胀中所做的功
RT_1In(V_b/V_a)。所以,效率便是:&&&
W_净/Q_1=[RT_1ln(V_b/V_a)+(RT_2ln(V_d/V_c)]/[RT_1ln(V_b/V_a)]&&& (36)
注意到我们将Q_ab改写为Q_1,以强调这是从温度T_1的热源所吸收的热。&&&
早先我们在讨论隔热过程时,得到式(22):&&&
Rln(V_2/V_1)=-C_vln(T_2/T_1)=C_vln(T_1/T_2)& &&&&(22)
这个式子指明了,理想气体的隔热膨胀过程中,起始和终了的体积比仅取决于其温度比。我们现在所考虑的卡诺循环,其中隔热过程的起始和终了温度都是T1和T2,因之,我们可写成:&&&
(a)bc路线:C_vln(T_2/T_1)=Rln(V_b/V_c)&&&&&&&&& (37)&&&
(b)da路线:C_vIn(T_2/'T_1)=Rln(V_a/V_d)综合以上,我们得出:&&&
V_b/V_c=V_a/V_d&& &&&&&&&&&&&&&&&&&&&&&&&&&(38)
重组一下:&&& V_b/V_a=V_c/V_d&&&& &&&&&&&&&&&&&&&&&&&(39)
对数的妙处是InV_d/V_c=-InV_c/V_d.将这些代人(36),最后很快就会得出:&&&
W/Q_1=(T_1-T_2)/T_1&&&&&&&&&&&&&&&&&&&& (40)&&&
这个简单式子断言了:“一个在高温和低温热贮间运作的引擎,所做的功除以它从高温热贮所吸热,而得到的比值,就等于两个热贮的温差除以高温热贮的温度。”(从这儿你就见识到数学表达式的省事;上面引号中的结论长句,用了56字来陈述,而式(40)只用了9个符号就交代清楚了。)虽然,最后的陈述扼要简洁,其推论却相当长,恐怕算是冗长了。现在,如果你不愿意(或者无法)再走一次所有的推论,你大可放心相信式(40)的正确性。这背后的逻辑推理,已经被那么多人检验了那么多次,其结论又经历了那么多次的实验证明,毫无疑义的,这个著名的式子具体包含了大干世界的某些基本真相。事实上,它的成分中包含了热力学的第零定律(温度的存在)和第一定律(能量守恒)。我们很快将会体验到,它和第二定律也有关系。&&&
除了两个热力学定律,在推演到式(40)的发展过程中,还有其他重要的假设与限制。&&& 我们已经强调了个中气体为遵循pV=R丁方程式的理想气体。(记住,式(40)中的温度,是理想气体方程所符合的,也就是理想气体温标,或绝对温标,单位是凯氏或兰金温度。你可不能随便使用其他别的温度,而想得到一个有意义的结果。)&&&
我们也假定了每一步的发生都是“可逆的”;这个可逆性的限制,表示没有机械摩擦,所有的热交换都在无限小的温度改变下进行,因此,也进行得无限缓慢。这也同时意味着,循环可以正反两方向进行。在pV图上,顺时针方向表示功是被产生的,而热是从高温热贮池吸取过来并排到低温热贮池的;逆时针方向,则表示功是被耗用掉的,而热是从低温吸取来排放到高温的。不论哪个方向,式(40)都适用。&&&
最后,我们还得记住,式(40)是个“特定”的循环过程:它由两个等温过程与两个隔热(绝热)过程组成。&&&
既然有这么多的局限条件,也许看起来有点不可思议,我们居然还对式(40)赋予如此意义深长的重要性。不过,这样想可就大大低估了卡诺的天才洞见。虽然卡诺没能完整计算出他的理想循环所做的净功,他却能证明:“任何”所用的气体必须要有同样的效率,否则就会有净热从冷处流到热处。更且,以相同的道理,没有别的“循环”能有更高的效率,也就是在高温所吸热量相等的条件下,能够提供更大的功。&&&
总之,对于“所有”可以想象出的“高温吸热、低温排热”的引擎而言,式(40)代表了最大可能的效率。我们将此式一般化:&&&
W/Q_1≤(T_1-T_2)/T_1&&&&&&&&&&& (41)
(符号≤读做“小于等于”)。以此形式,上式说明了“任何”一个热引擎,只要是运作于高温和低温两个热贮之问,其效率绝不可能大过高低热贮之间的温差除以高温的值。这个断言,是热力学第二定律可用的文字声明之一。我们也曾指出,这说法等同于说“热不可能从低温传到高温”;后者是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另一个声明。首先将之呼出的是卡诺,但使用如此明晰的文字来陈述的版本,通常称为第二定律的“克劳修斯表述”。&&
第三个同等的断言,被称为第二定律的“凯文一普朗克表述”,其声明是:“没有任何一个循环程序(引擎)能够只从一个热贮吸热并且做功”。这个声明也是包含在卡诺的认知里:为了要连续做功,引擎必须从一处吸热,从另一处排热。总而言之,我们可以公平地说,式(40)是第二定律隐约依赖着第零定律和第一定律的一个声明。显然,它的文字带有一点格言警句的味道。在下一章,我们还将看到,这一点也是蛮有用的。&&
&在结束本节之前,我们注意到式(40)有一个有用的化身。在推演过程中,我们选择计算功除以从高温吸热的比率w/Q_1。我们当然也可以选择排到低温的热为分母,即w/Q_2。如果回头从式(34)做下来,结果是:&&&
W/Q_2(T_1-T_2)/T_2&&&&&&&&&&&&&&&&&&&&&&&&& (42)
对称关系可能已经让你猜想到了。事实上,因为对称,以上两式就容易记得住。通常,当我们想用“功”来冷却东西,我们就自然而然的对低温的那一头要有兴趣得多,这时,我们是使循环以“逆时针”方向运转,也就是用它来做冷(冻)机或冰箱。此时,热Q_2是我们所“得”,功W是我们所“付”,所以我们经常将式(42)上下颠倒过来写:&&&
Q_2/W≤T_2/(T_1-T_2)&&&&&&&&&& (43)
Q_2/W这个比率,叫做冷机的性能系数(COP)。&&&
注意,热机(引擎)的效率W/Q_l永远不可能大于1 。你可以自行验证一下,代入几个T_1,和T_2试试。因为T_1大于T,等号右边的分母一定比分子大。然而对w/Q_2就不会这样了。试试几组T_1和T_2,就可以明白,w/Q_2之值可以从远小于1到远大于1。& &&你可能会有点困惑,上两个式子不对劲,因为将式(42)上下颠倒,同时也会反转其不等号,所以应该是:&&&
Q_2/W≥T_2/(T_-T_2)&&&&&&&&&&&& (44)
这也是没错的,因为式(41)和(44)谈的是一个“引擎”在pV图上顺时针方向循环运作,从高温T_1吸热,然后在低温T|_2排热。然而,式(43)谈的是一个“冷机(冰箱)”,走的是逆时针方向,需要在低温T2吸进热,而在高温T_2排出热。关键是理解Q_2为“系统实际排出的热值”,然后和理想的隔热过程来比较。&&&
拿卡诺证明最大效率的推论方法,我们可以轻易地说明,为何式(44)对引擎为真,而式(43)则对冷机为真。&&&
以引擎来说,任何不经过引擎,而直接从T_1传到T_2的热,都会增加Q_2值(热排到低温热贮池),而引擎所产生的功W并未增加。所以,W/Q_2会小于最大理论值(T_1-T_2)/T2;而反转的结果Q_2/W,就会大于T_2/(T_1-T_2)。&&&
以冷冻机来说,任何“自然”的从T_1到T_2的热流失,好比漏水或漏电的情形,就会“减小”正在进行的从T_2到T_1的热流Q,因为是反方向的。这使得Q_2/w比其“最大的可能值”T_2/(T_1-T_2)还要小。&&&
图8-5简示两种情况的比较。注意图中“流道”的宽窄,反映了真实的情况,左边不经过引擎或冷机(圆圈)的,便是漏失的流道,代表没有用上的热。& &
热的流失等于功的浪费,因为它是不可逆的行为&&& 也许你会认为如此推论未免有点生硬和笨拙。不过,如果你真进去试试些计算,你就会发现这些一步步的推理,都相当简单而符合逻辑。尽管单纯严谨,也还有人责难这不够优雅,质疑干吗要在尝试找到并表达最基本物理法则的时候,却诉诸一个“人为的”无摩擦的引擎和冷机?他们偏爱以数学的构想来叙说,也许更优美了,但却又更远离了我们人类根据试验摸索而获得的经验。&&
查理洞人不会喜欢这样的。然而,我们在最后两章中,还要再检视关于这部分的一些数理。&&&
假如有一座重达10^10千克的冰山,漂进水温为22℃的墨西哥湾流中。如果我们利用一个热引擎,以湾流作为“热”源,用冰山作为“冷”池。当冰山融化时,能够产生的最大的功量是多少?假定冰山的温度是0℃。&&&
1、1千克冰融化所吸收的热大概是80Kcal。热量换算是4186JlKcal。因此,冰山的融化可以吸收的热量是4 1 86×80×10^10焦耳,即3.35×l0^15焦耳。&&&
2、根据热机定则(即式(42),“正名”于第10章),可知最大的功W可以从引擎在温度T2排出的热Q_2得到,它等于&&&
W=Q_2(T_1-T_2)/T_2&&&
注意,我们已经得知在温度T2时排放给冷池的热量Q_2 。&&&
3.在这个例子中,T_2是冰的熔点,即273K,热源的温度是22℃,即295Ko因此:&&&
W=Q_2(295-273)/273=Q_2*0.08&&& Q_2等于3.35×10^15焦耳。于是,W等于0.08×3.35×10^15=2.68×10^14焦耳。它等于现代一座1000百万瓦发电厂三天的工作量。&&&
在先前各章的结尾,我们都总结其重点。然而,本章涵盖许多重要的结论,我们将特别以整个下一章来整理;另外,为了加深印象,我们也会引用先前各章的材料。&&
执“法”练习
①、10千克摩尔的理想气体从400K加热到800K。开始时的压力为2atm。计算所需要的热量以及最终的压力和体积:&
(a)如果是等容加热。
(b)如果是等压加热。&
(C)上式两种情况下,气体所做的功是多少?假定C_v =4R。
②、假设1千克摩尔的理想气体,它的C_P=5R;起始温度为500K,等压5atm的条件下被压缩到原来体积的四分之一。&
(a)释放了多少的热?&
(b)需要做多少的功?&&&
(c)假如它的温度保持在压缩过后达到的温度值,气体恢复到原来的体积,需要多少的热?
③、在内燃机引擎气缸的压缩过程中,空气从latm、27℃压缩到起始体积的1/25
。假设空气的C_v是2R,并且压缩过程是绝热的。(a)每克摩尔需要多少的功?(b)最终的压力和体积是多少?
④、一位发明家宣称他发明了一种引擎,在温度为600K的条件下,可以吸热l000BTUlsec,放热到一个温度300K的容器中,并且产生875匹马力。1匹马力相当于550ft lbf/sec。你会投资让这种引擎制造上市吗?
⑤、一具卡诺冷机于0℃和100℃的冷热贮池容器之间运作。
(a)如果从低温贮池中吸收了1000焦耳的热,那么它向高温贮池排放了多少焦耳的热?(b)性能系数是多少?
⑥、一座重10^8千克、温度均匀为0℃的冰山,漂浮在水温为10℃的海洋中。
(a)假如一个热引擎以海水为热源,融化的冰山作为冷池,并假设融化冰山所需要的热都来自于引擎释放的热,那么将会产生多少的功?
(b)假如这些功被用于从周围的海洋中抽热到一个100℃的锅炉中,锅炉可以蒸发多少水?冰的融化热是80cal/g,水的蒸发热是540 cal/g。
⑦、一个家用冰箱的温度保持在0℃,安装在温度25℃的房间里。每24个小时从温暖的房间中渗漏进到冰箱中的热是8×10^6焦耳,足以融化大概50磅的冰。为了使冰箱的温度保持在0℃,这些热必须从冰箱中排掉。
(a)假如一个理想的卡诺冰箱是可以做出来的,需要多少瓦特的电力来运作?
(b)假如电力的价格是每千瓦小时10分钱,冰的价格是每磅2分钱,改用冰来排热的话大概要花费多少美金?
⑧、一门155mm口径的榴弹炮,有2米长的炮管,装有1千克的推进剂,占据了20厘米炮管。炮弹的质量是2千克。开火的时候,炮弹在射出之前,火药瞬间产生温度2400K的气体。假设气体的分子量为30,定容比热是3R,并且气体膨胀过程是绝热的。
(a)炮弹在炮口的速度是多少?
(b)假如垂直朝上开炮,炮弹可达到的高度是多少?
⑨、一种特殊气体的内能可以表示为U=A+BpV.其中A和B是常数。在绝热膨胀过程中,pV,t保持不变。找出C_v、CP和九的值。假定气体遵循pV=RT。用A、B和R来表示你的答案。(可从第一定律dU的方程式,以及题目中关于此气体行为的方程式入手。)
⑩、当冰箱内部温度为7℃而室温27℃时,一个家用冰箱的马达平均消耗电能lOOW。门上开关控制着冰箱内的灯,但它有毛病,门关上后,灯还一直亮着,使电力消耗增加到105W。假定冰箱的整体性能系数是理想卡诺冷机的一半。冰箱灯泡的瓦数是多少?假设灯泡的所有电力以热的形式消失在冰箱内。
⑾、初始条件为P_0、T_0和V_0的1摩尔理想气体,经过以下的循环:从a到b的等温膨胀,体积变为原来的两倍,从b到c定容下加压,在等压下压缩到起始状态。假定C_v =2R。
(a)在b、c点用R、T_0和V_0来表示户、V和T。
(b)在pV图上画出循环简图。
(c)试计算每个过程中的Q和W,以及在顺时针方向循环下的效率。用R和T_0来表示你的结果。
⑿、一个太阳能热水器加热200升水,温度可从27℃升高到47℃。假设一个热引擎的功率是卡诺热机的40%,在600K的温度下吸收同样的热量,释放剩余的热量于300K下。假如引擎的功率是可使90%转化为电能,然后消耗在一个电阻加热器中,可以有多少的水从27℃加热到47℃?
用微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用易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历史上的今天
在LOFTER的更多文章
loftPermalink:'',
id:'fks_',
blogTitle:'热的简史8',
blogAbstract:'8、一难两律&&&\n\n\n热子理论说,热是一种守恒而不带质量的流体。以此模型为准,卡诺分析了热机循环,他做出的结论在十九世纪中叶广为接受;同时,焦耳的谨慎实验结果,则使此守恒流体的模型站不住脚。于是,关于热的理论,在十九世纪中叶有了个大难题。看起来,卡诺和焦耳两人不可能都对,然而又不可能都错。本章中,我们将发现是谁把这个困境解决的,又是如何解决的,从而开创了现代热力学。&&& \n\n异地同时&&& ',
blogTag:'',
blogUrl:'blog/static/',
isPublished:1,
istop:false,
modifyTime:6,
publishTime:7,
permalink:'blog/static/',
commentCount:0,
mainCommentCount:0,
recommendCount:0,
bsrk:-100,
publisherId:0,
recomBlogHome:false,
currentRecomBlog:false,
attachmentsFileIds:[],
groupInfo:{},
friendstatus:'none',
followstatus:'unFollow',
pubSucc:'',
visitorProvince:'',
visitorCity:'',
visitorNewUser:false,
postAddInfo:{},
mset:'000',
remindgoodnightblog:false,
isBlackVisitor:false,
isShowYodaoAd:false,
hostIntro:'一名业余的物理爱好者,电\n川心http://niubeiquan.blog.163.com/',
hmcon:'1',
selfRecomBlogCount:'0',
lofter_single:''
{list a as x}
{if x.moveFrom=='wap'}
{elseif x.moveFrom=='iphone'}
{elseif x.moveFrom=='android'}
{elseif x.moveFrom=='mobile'}
${a.selfIntro|escape}{if great260}${suplement}{/if}
{list a as x}
推荐过这篇日志的人:
{list a as x}
{if !!b&&b.length>0}
他们还推荐了:
{list b as y}
转载记录:
{list d as x}
{list a as x}
{list a as x}
{list a as x}
{list a as x}
{if x_index>4}{break}{/if}
${fn2(x.publishTime,'yyyy-MM-dd HH:mm:ss')}
{list a as x}
{if !!(blogDetail.preBlogPermalink)}
{if !!(blogDetail.nextBlogPermalink)}
{list a as x}
{if defined('newslist')&&newslist.length>0}
{list newslist as x}
{if x_index>7}{break}{/if}
{list a as x}
{var first_option =}
{list x.voteDetailList as voteToOption}
{if voteToOption==1}
{if first_option==false},{/if}&&“${b[voteToOption_index]}”&&
{if (x.role!="-1") },“我是${c[x.role]}”&&{/if}
&&&&&&&&${fn1(x.voteTime)}
{if x.userName==''}{/if}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list x.l as y}
{if defined('wl')}
{list wl as x}{/list}}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mol某双原子理想气体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