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尔根是怎么确定眼色基因对性状的控制ppt基因不在y染色体上??????急!!!!!

摩尔根的果蝇遗传研究
摩尔根(T.H.Morgan,1866~1945)是第一位以遗传学成就而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科学家,是细胞遗传学的创始人。在孟德尔遗传学向分子遗传学发展的过程中,摩尔根起着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作用。&
摩尔根的科学生涯经历了对孟德尔遗传学从&拥护&反对&继承并发展&的3个阶段。这种转变,来自于他对白眼雄果蝇的发现与研究。&
1.白眼果蝇的发现与基因定位&&
1910年5月,摩尔根从他的&蝇室&果蝇饲养瓶中观察到一种奇怪的变异。他发现了在野生型红眼果蝇群体里,有一只长有白眼而不是正常红眼的雄果蝇。&
白眼突变雄果蝇的发现,使摩尔根立刻认识到这只白眼雄果蝇的巨大价值。从此,他将研究的兴趣从进化转移到遗传的研究中。&
摩尔根利用这只白眼雄果蝇与红眼雌果蝇进行了杂交实验。通过杂交实验所进行的眼色遗传分析表明,白眼雄蝇与红眼果蝇杂交,子一代全是红眼果蝇。子一代自交,子二代的结果呈现孟德尔式的性状分离,其中红眼果蝇2688只,白眼果蝇728只,两者比率约为3.4:1。但在子二代,约占1/4的白眼果蝇则全是雄性个性。正是这后一结果(白眼果蝇全是雄性),引起了他的思考。他认为:如果假定控制眼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而Y染色体上不带控制眼色的等位基因,那么实验结果就能得到完满的解释。红眼基因(+)是显性,带有红眼基因的X染色体用X+表示;白眼基因(w)是隐性,带有白眼基因的X染色体用Xw表示。基因型为XwY的雄果蝇,由于Y染色体上没有控制眼色的基因,隐性基因得以表现,所以是白眼果蝇。当白眼雄果蝇与野生型雌果蝇X+X+杂交,子一代的基因型是X+Xw和X+Y,即雌雄果蝇都为红色复眼,且雌果蝇是杂合体。子一代个体相互交配,结果是在子二代中有3/4是红眼果蝇,1/4是白眼果蝇。雌果蝇全为红色复眼,但其中有一半是纯合体,另一半为杂合体。雄果蝇则红眼、白眼各占一半。&
这样,摩尔根第一次把一个具体的基因(白眼基因)定位于一个特定的染色体(X染色体)上,开辟了一条遗传学和细胞学紧密结合的研究道路。&
2.孟德尔定律的&例外&──连锁和互换遗传现象的阐释&
摩尔根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但一种生物的基因数目远远多于染色体的数目,因而一条染色体上存在着多个基因,就成为一个必然的推论。&
早在1906年,遗传学的早期倡导者、英国遗传学家贝特森(W.Batesen)和他的学生庞尼特(R&C&Punnett)在用香豌豆进行的杂交实验中,就发现了生物性状的连锁遗传现象,但当时他们无法对此做出正确的解释。&
1912年,摩尔根和他的学生在果蝇的白眼和红眼、黄体和褐体这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研究中,发现了与贝特森在香豌豆杂交实验中同样的连锁遗传现象。到1912年底时,他们一共发现了40种用肉眼可见的异常的果蝇突变。每当发现一个突变体后,立即让其交配,&制造&出大批带有研究者需要的基因的果蝇。摩尔根把培养的带有白眼基因的雌蝇作为 1号染色体(即X染色体)的标记,用带班点的果蝇标记2号染色体,体色为橄榄色的标记3号染色体,弯翅果蝇标记4号染色体。以后,用这些雌蝇与新发现的突变雄蝇交配,摩尔根即可看出雄蝇的新发现的基因同哪个标记基因连锁在一起遗传了。比方说,要是同弯翅基因一起,那么,这个新的突变基因显然是在4号染色体上。摩尔根把所发现的几十个突变性状归纳为4组,这4组性状(基因)与果蝇的4对大染色体是对应的。基因的遗传可分为若干组;同组的基因一道遗传,而基因组的数目与染色体数相同,这就意味着基因很可能是染色体的一部分。&
摩尔根在对连锁现象的进一步研究中,发现另一个事实:小翅和白眼基因都位于性染色体上,是连锁基因。但其后代中仅有白眼小翅的雄蝇,而且还生出一些白眼正常翅或正常眼小翅的后代。这似乎与刚得出的连锁遗传相矛盾。于是,他根据自己的实验结果创造出了&互换&的术语,即指染色体之间交换基因的过程。这种交换当两个连锁基因相隔相近时就不容易发生,当相隔较远时就容易发生。&&
摩尔根与他的学生还进一步提出了一种独到见解:断裂发生在两个特定基因之间的机会,将随两基因间距离的增加而增加。于是,两个遗传特性之间的距离,可以根据它们的连锁遗传被重组分离的机会来估计。也就是说,既然基因之间的交换与其间的距离密切相关。那么,我们就可以通过实验结果中交换发生的情况,反过来估计出基因间的距离,并由此可以制作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排列图。他的学生斯特蒂文特(A. H. Sturtevant)曾回忆道:&1911年下半年&&我突然想到,连锁紧密程度的差异也许可以用来测量染色体上呈直线分布的基因的顺序。我回到家里,顾不上做我大学课程的作业,花了大半夜时间画出了第一张染色体图,其中包括伴性基因y(黄体色)、w(白眼)、v(硃砂眼)、m(小翅)和r(残翅)。这张图上的基因顺序和后来的标准染色体图一样,它们的相对距离也和标准图大体一致。&&
通过这样一个具有创新意义的大胆设想和一系列精密设计的杂交实验,运用染色体理论,摩尔根成功地揭示出了第三个遗传规律──连锁互换律。&
3.遗传学的&圣经&──《基因论》&
在摩尔根的周围,聚合了一群才华出众的学生。他们聪明能干,既善于独立开展工作,又有集体主义精神。他的学生斯特蒂文特描述&蝇室&里的情形:&我们是一个集体。每人都有他自己的实验要做,但谁对别人正在做什么都了如指掌,对每一项新的结果都自由讨论。我们不大管谁的实验是优先的课题,我们也不大在乎一种新的想法或新的解释是谁最先想到的。&正是这样的同力合作,摩尔根和他的学生以果蝇为实验材料,取得了遗传学研究中一系列成果。这包括:证实了孟德尔定律的可靠性;揭示了连锁互换律;证明了基因是存在于染色体上实实在在的物质,而且呈直线排列。他们还证明了生物的性别决定于染色体;发现了染色体的重复、缺失、易位、倒位、三体性、三倍性和并连X染色体;发现了位置效应、基因多效性、复等位基因以及受复等位基因影响的单一性状等。&
1926年,摩尔根总结自己20余年来研究果蝇遗传学的成果,出版了集染色体遗传学之大成的名著《基因论》(《The Teory of the Gene》),系统地阐述了遗传学在细胞水平上的基因理论,丰富和发展了孟德尔遗传学说,使遗传学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
在这部称为遗传学的&圣经&中,摩尔根写道:&只有当这些理论能帮助我们作出特种数字的和定量的预测时,它们才有存在的价值,这便是基因论同以前许多生物学理论的主要区别。我们仍然很难放弃这个可爱的假设:基因之所以稳定,是因为它具有一个有机的化学实体。&&
这些研究成果,为摩尔根赢得了极高的声誉。他的学生穆勒(H.J.Muller)说:&摩尔根得出的关于基因互换的证据和他提出的基因相距越远互换频率越高的意见是一声惊雷,比之孟德尔定律的发现毫不逊色,它迎来了滋润我们整个现代遗传学的春雨。&果蝇研究的成果确立了摩尔根&20世纪的孟德尔&的地位。1933年,鉴于对遗传的染色体理论的贡献,摩尔根被授予诺贝尔生理学奖或医学奖,成为遗传学研究领域中第一个诺贝尔奖金获得者。&
主要参考文献:&
1. (美)伊恩&夏因、西尔维亚&罗贝尔著,庚镇城译,摩尔根传,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6&
2. (美)加兰&艾伦著,梅兵译《遗传学的冒险者──摩尔根》,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第1次:1933年,遗传学大师摩尔根(T.H.Morgan)第一个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第2次:1946年,美国遗传学家穆勒(H.J.Muller)证明了X射线能使果蝇的突变率提高150倍,同时,辐射也会引起染色体畸变,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第3次:1995年,美国生物学家刘易斯(E. B.Lewis)和发育遗传学家维绍斯(E.Wieschaus)以及德国发育遗传学家福尔哈德(C. N.Volhard)一起分享了当年的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他们发现了果蝇中的特定基因,并且表明了果蝇基因在染色体上与人类的相似之处。
第4次:2004年,美国科学家理查德&阿克塞尔(R.Axel)和琳达&巴克(L. B.Buck),发现了果蝇在嗅觉功能上有个特定的大脑区域,获得当年的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第5次:201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在免疫学研究领域&先天免疫激活方面的发现&的三位科学家。其中卢森堡出生的法国科学家霍夫曼()发现了一种称为Toll的基因参与了果蝇胚胎发育,同时也在构建果蝇的防御病毒和真菌的先天性免疫中扮演了关键角色。&欢迎来到高考学习网,
免费咨询热线:010-
今日:1530套总数:5885151套专访:3372部会员:401265位
当前位置:
& 2016届高三生物一轮复习训练:第五单元 遗传的基本规律与伴性遗传 第16讲《基因在染色体上-伴性遗传》
2016届高三生物一轮复习训练:第五单元 遗传的基本规律与伴性遗传 第16讲《基因在染色体上-伴性遗传》
资料类别: /
所属版本: 通用
上传时间:
下载次数:77次
资料类型:班会课件
文档大小:368KB
所属点数: 0点
【下载此资源需要登录并付出 0 点,】
资料概述与简介
1.下列科学家在研究过程中所运用的科学方法依次是(  )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分离定律的发现 萨顿研究蝗虫的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 摩尔根进行果蝇杂交实验:果蝇的白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A.假说—演绎法 假说—演绎法 类比推理法
B.假说—演绎法 类比推理法 类比推理法
C.假说—演绎法 类比推理法 假说—演绎法
D.类比推理法 假说—演绎法 类比推理法
解析:选C。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和摩尔根进行的果蝇杂交实验都是通过“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得出结论”的研究方法,都属于假说—演绎法。萨顿通过研究基因与染色体的行为存在明显的平行关系,提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属于类比推理法。
2.(2015·江西赣州十一市联考)人体某器官中一细胞染色体的组成为44+XX,则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此人一定为女性
B.此人一定为男性
C.该器官一定是卵巢
D.该细胞中一定含2个染色体组,不一定含同源染色体
解析:选D。次级精母细胞和次级卵母细胞的染色体组成都可能为44+XX,因此无法确定人的性别和器官种类,以及是否含同源染色体,只能说明该细胞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
3.下列关于性染色体及性染色体上基因遗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各种生物的细胞中都含有性染色体
B.ZW型性别决定生物的体细胞中含有两条异型的性染色体
C.X和Y是一对同源染色体,它们含有的基因都是成对的
D.男性X染色体上的基因只能遗传给他的女儿
解析:选D。没有性别之分的生物的细胞中不含有性染色体;ZW型性别决定的雌性生物的体细胞中含有两条异型的性染色体;X和Y是一对同源染色体,它们只有同源区段上的基因是成对的。
4.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生下一个红绿色盲和白化病兼患的儿子,下列示意图中,b是红绿色盲致病基因,a为白化病致病基因,不可能存在于该夫妇体内的细胞是(不考虑基因突变)(  )
解析:选D。根据题意可知,该夫妇的基因型分别为AaXBXb、AaXBY,A、B可分别表示父本体细胞、次级精(卵)母或极体细胞基因。C可表示因减过程可发生交叉互换而得到的母本次级卵母细胞或极体。
5.如图所示为人的一对性染色体,X和Y染色体有一部分是同源的(图中片段),另一部分是非同源的。下列遗传图谱中(分别代表患病男性和女性)致病基因不可能位于-2片段的是(  )
A.         B.
解析:选A。位于-2片段上的基因的遗传属于伴Y染色体遗传,患者家系中直系男性全部是患者,且无女性患者。
6.如图为人类某种单基因遗传病的系谱图,4为患者,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病属于隐性遗传病,致病基因一定在常染色体上
B.若2携带致病基因,则他们再生一个患病女孩的概率为1/8
C.该病易受环境影响,在群体中的发病率较高
D.若2不携带致病基因,3一定为携带者
解析:选B。由题图可知,该遗传病呈现“无中生有”的特点,属于隐性遗传病,由于患者为男性,不能确定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性染色体上,A项错误。若2携带致病基因,则该遗传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1、2都为杂合子,则他们再生一个患病女孩的概率为1/4×1/2=1/8,B项正确。多基因遗传病易受环境影响,在群体中发病率较高,C项错误。若2不携带致病基因,则该遗传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1是杂合子,3可能为携带者,D项错误。
7.如图是患甲病(等位基因用A、a表示)和乙病(等位基因用B、b表示)的遗传系谱图,3号和8号的家庭中无乙病史。下列叙述与该家系遗传特性不相符合的是(  )
A.甲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乙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如果只考虑甲病的遗传,12号是杂合子的概率为1/2
C.正常情况下5号个体的儿子可能患乙病,但不能肯定是否患甲病
D.如果11号与无病史的男子结婚生育,无需进行产前诊断
解析:选B。由7、8号个体均患甲病,而11号个体不患甲病可知,甲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3、4号个体均不患乙病,但他们所生的10号个体患乙病,说明乙病是隐性遗传病,再根据题中信息“3号的家庭中无乙病史”,可知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果只考虑甲病(致病基因用A表示)的遗传,则7、8号个体的基因型均为Aa,12号个体的基因型为1/3AA、2/3Aa。2号个体患乙病(致病基因用b表示),则5号个体的基因型为aaXBXb,因此,5号个体的儿子可能患乙病,但不能肯定是否患甲病。7号的基因型为AaXBY,8号的基因型为AaXBXB,则11号的基因型为aaXBXB,她与无病史的男子(aaXBY)结婚,后代不会出现患者,因此,无需进行产前诊断。
8.(2015·福建四地六校联考)一种鱼的雄性个体不但生长快,而且肉质好,具有比雌鱼高得多的经济价值。科学家发现这种鱼X染色体上存在一对等位基因D—d,含有D的精子失去受精能力。若要使杂交子代全是雄鱼,可以选择的杂交组合为(  )
A.XDXD×XDY       B.XDXD×XdY
C.XDXd×XdY
D.XdXd×XDY
解析:选D。由于含有D的精子失去受精能力,所以雌鱼中不可能出现基因型为XDXD的个体,而淘汰A、B两个选项;XdY的两种类型的精子都具有受精能力,C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
9.某相对封闭的山区,有一种发病率极高的遗传病,该病受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调查时发现:双亲均为患者的多个家庭中,后代的男女比例约为11,其中女性均为患者,男性中患者约占3/4。下列相关分析中,错误的是(  )
A.该遗传病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B.在患病的母亲中约有1/2为杂合子
C.正常女性的儿子都不会患该遗传病
D.该调查群体中A的基因频率约为75%
解析:选D。该遗传病在子代男女中的发病率不同,可判断其为伴性遗传。联系高发病率、“有中生无”以及“父病其女必病”,可确定该病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在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中,母病子不病,可推断母亲应为杂合子,再由儿子中患者约占3/4这一比率,可推出在患病的母亲中约有1/2为杂合子,另1/2为显性纯合子。正常女性的基因型为XaXa,不论其配偶是XAY还是XaY,他们的儿子的基因型都是XaY,都不会患该遗传病。该调查群体为双亲皆病的家系,亲代和子代的基因频率相同,利用赋值法,不妨假设调查的家庭数为100个,患病双亲中父亲基因型为XAY,母亲中1/2基因型为XAXA,1/2为XAXa,则有100个XAY、50个XAXA及50个XAXa,故A的基因频率为(100+50×2+50)/(100+100×2),约为83%。
10.果蝇的眼色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在纯种暗红眼♀×纯种朱红眼的正交实验中,F1只有暗红眼;在纯种朱红眼♀×纯种暗红眼的反交实验中,F1雌性为暗红眼,雄性为朱红眼。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这对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显性基因为暗红眼基因
B.正交实验中,F1雌雄个体交配,子代中眼色的分离比为31
C.正、反交的子代中,雌性果蝇的基因型都是XAXa
D.反交实验中,F1雌雄个体交配所得子代中眼色分离比为31
解析:选D。正交实验中F1只表现一种性状,说明这一性状为显性;反交实验中,子代雌雄个体表现型不同,说明为伴性遗传。根据遗传特点不难写出正、反交亲本的基因型,即正交:XAXA×XaY,反交:XaXa×XAY,由此可推知,反交实验中F1雌雄个体交配,其子代中眼色的分离比应为11,D错误。
11.果蝇是XY型性别决定的生物,正常雄性和雌性果蝇的体细胞中分别含有XY、XX性染色体。但果蝇种群中偶尔也会出现性染色体异常的种类,如表所示是性染色体异常果蝇的性别、育性情况。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XXY XXX XYY YY OY XO
育性 可育 死亡 可育 死亡 死亡 不育
A.表中结果显示果蝇性染色体的组成类型会影响果蝇的性别
B.XrXrY与XRY的个体杂交后代中最多出现3种可育基因型的个体
C.性染色体异常果蝇出现的原因是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D.果蝇种群中可育的雄果蝇的性染色体组成有两种类型
解析:选B。由题表中结果可知果蝇性染色体的组成类型会影响果蝇的性别;XrXrY的个体可产生四种卵细胞,即XrXr、XrY、Xr、Y,XRY的个体可产生两种精子,即XR、Y,则它们杂交产生的后代的基因型最多有8种,但XXX型和YY型的后代死亡,因此,后代中最多出现6种可育基因型的个体;果蝇种群中可育的雄果蝇的性染色体组成有XYY、XY两种类型。
12.摩尔根曾经明确表示不相信孟德尔的遗传理论,也对萨顿运用类比推理方法提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持怀疑态度。于是他利用繁殖快且易于饲养的果蝇做了大量的杂交实验对此进行研究。果蝇的杂交实验图解如图甲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摩尔根在果蝇杂交实验中发现,F1全为红眼,F2红眼与白眼的比例约为31,其结果与孟德尔曾经做过的一对相对性状的豌豆杂交实验的结果完全一致。说明果蝇眼色的遗传符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定律,而且红眼对白眼为________性。
(2)摩尔根在果蝇杂交实验中还发现,白眼性状的表现总是与性别相联系。根据同时期其他生物学家发现果蝇体细胞中有4对染色体(3对常染色体,1对性染色体)的事实(如图乙),摩尔根等人提出以下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考虑眼色基因位于Y染色体上的情况),从而合理地解释“F2雄性果蝇中白眼、红眼都有,而在雌性果蝇中没有白眼”的现象。可见,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现象________(填“支持”或“不支持”)萨顿的假说。
(3)摩尔根及其同事又通过测交等方法力图验证他们提出的假设。如果用F1红眼雌果蝇与白眼雄果蝇为亲本进行测交实验,并不能充分验证其假设,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在上述测交实验的子代中选取多对______________雌果蝇和________雄果蝇进行杂交,若每个测交的雄性后代都是________,雌性后代都是________,即可充分验证其假设。
解析:(1)孟德尔曾经做过的一对相对性状的豌豆杂交实验的结果是F1全为显性性状,F2性状分离比约为31,从而提出了基因的分离定律,而摩尔根在果蝇杂交实验时的结果与之相符,说明果蝇眼色的遗传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2)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中,F2中只有雄性果蝇中出现了白眼,这说明该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与性别有关,将控制眼色的基因定位于性染色体上可以合理地解释相应的现象,根据题意不考虑眼色基因位于Y染色体上的情况,即可提出“控制眼色的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的假设。这也说明了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现象支持萨顿的假说。(3)如果用F1红眼雌果蝇与白眼雄果蝇为亲本进行测交实验,无论基因在X染色体上还是在常染色体上,后代均会出现11∶1∶1的性状分离比。根据伴X染色体遗传的规律,可以选用隐性的雌性和显性的雄性果蝇杂交,如果控制眼色的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后代中的雄性与亲本中的雌性具有相同的性状,而后代中的雌性与亲本中的雄性的性状相同,与基因在常染色体上的情况完全不同。
答案:(1)基因的分离 显
(2)控制眼色的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 支持 (3)控制眼色的基因无论位于常染色体上或只位于X染色体上,该测交实验结果皆相同 白眼 红眼 白眼 红眼
13.(2014·高考新课标全国卷)山羊性别决定方式为XY型。下面的系谱图表示了山羊某种性状的遗传,图中深色表示该种性状的表现者。
已知该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在不考虑染色体变异和基因突变的条件下,回答下列问题:
(1)据系谱图推测,该性状为________(填“隐性”或“显性”)性状。
(2)假设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仅位于Y染色体上,依照Y染色体上基因的遗传规律,在第代中表现型不符合该基因遗传规律的个体是________(填个体编号)。
(3)若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上,则系谱图中一定是杂合子的个体是________(填个体编号),可能是杂合子的个体是________(填个体编号)。
解析:(1)由于图中不表现该性状的1和2生下表现该性状的1,说明该性状为隐性性状。(2)若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于Y染色体上,则该性状只在公羊中表现,不在母羊中表现。由图可知,3为表现该性状的公羊,其后代3(母羊)不应该表现该性状,而4(公羊)应该表现该性状;1(不表现该性状)的后代1(公羊)不应该表现该性状,因此在第代中表现型不符合该基因遗传规律的个体是1、3和4。(3)若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仅位于X染色体上,假设控制这个性状的基因为a,由于3(XaY)表现该性状,3的X染色体只能来自于2,故2的基因型为XAXa,肯定为杂合子。由于1、1表现该性状,而2不表现该性状,则2的基因型为XAXa,肯定为杂合子。由于3(XaXa)是表现该性状的母羊,其中一条X染色体(Xa)必来自于4,而4不表现该性状,故4的基因型为XAXa,肯定为杂合子。因此系谱图中一定是杂合子的个体是2、2、4。1和2的交配组合为XAY×XAXa,其后代所有的基因型为XAXA、XAXa、XAY、XaY,故2(XAX-)可能是杂合子。
答案:(1)隐性 (2)1、3和4 (3)2、2、4 2
14.某科学小组对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前后的某种雌雄异株植物(性染色体为XY型)进行研究,发现了一性状与野生植株有明显差异的突变雄株。经检测,该突变植株的突变性状由某条染色体上的某个基因突变产生(相关基因用A、a表示)。在事故前,这种突变类型的植株并不存在。请回答:
(1)基因突变通常发生在生长旺盛的部位,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要进一步了解突变基因的显隐性及其位置,基本思路是:选择________与________杂交,然后观察记录子代中雌雄植株中野生性状和突变性状的个体数量(数量足够多),并计算Q和P值(如下表)
野生性状 突变性状 突变性状/(野生性状+突变性状)
雄株 M1 N1 Q
雌株 M2 N2 P
(3)结果预测与结论
若Q和P值分别为1、0,则突变基因位于Y染色体上。
若Q和P值分别为0、1,则突变基因位于______染色体上,且为________性。
若Q和P值分别为0、0,则突变基因位于______染色体上,且为________性。
若Q和P值分别为0.5、0.5,则突变基因位于____染色体上,且为________性。
解析:(1)基因突变易发生在DNA复制过程中。(2)(3)了解突变基因的显隐性及其位置的实验方案:突变雄株与野生雌株杂交。该突变植株的突变性状由某条染色体上的某个基因突变产生,可推测若为常染色体遗传,则为显性突变。若为性染色体遗传,则可分为显性突变或隐性突变。假设突变基因位于Y染色体上,则后代雌株全为野生型,雄株全为突变型,即Q=1,P=0;假设突变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为显性基因,则后代雌株全为突变型,雄株全为野生型,即Q=0,P=1;假设突变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为隐性基因,则后代雌株全为野生型,雄株也全为野生型,即Q=0,P=0;假设突变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为显性基因,则后代雌株和雄株中野生型和突变型各占1/2,即Q=0.5,P=0.5。
答案:(1)生长旺盛部位的细胞DNA复制旺盛
(2)突变雄株  野生雌株
(3)X 显  X 隐 常  显
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Gkxx.com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联系并提供证据(),三个工作日内删除。
其他相关资源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06 - 2015 高考学习网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号百度题库_智能考试题库_让每个人都能高效提分的智能题库
职业资格类
职业资格类
百度题库旨在为考生提供高效的智能备考服务,全面覆盖中小学财会类、建筑工程、职业资格、医卫类、计算机类等领域。拥有优质丰富的学习资料和备考全阶段的高效服务,助您不断前行!
京ICP证号&&
京网文[3号&&
Copyright (C) 2018 Baidu}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