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选择题题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高考历史选择题的类型和解法
  一、统计数据类试题 中国论文网 /9/view-7333372.htm  1.题型概述   统计数据的表达方式包括文字、表格、折线图、柱状图、饼状图、扇面图等。统计数据类试题精选、罗列典型的数据,以文字、图表为外在的表现形式,通过数值关系的变化来反映相应历史现象的数量特征、变化规律及其内在关系,要求考生在分析、比较各类数据发展趋向的基础上,或探求原因,或分析特点,或总结规律,或概括作用。概言之,统计数据类试题旨在要求考生透过数据的现象看历史的本质。   2.解题策略   不论哪种形式的统计数据,都包含增长(上升)、减少(降低)、持平、波动等态势。因此,读懂统计数据的变化,是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在此基础上,根据相关的时空条件完成题目的要求。还得考量备选项中一些程度副词的运用是否客观、准确,如“逐渐”“迅速”“彻底”“进一步”“急剧”“不断”“明显”“严重”等。   3.真题例析   示例1 (全国Ⅰ卷文综第27题)   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   唐   宋   明   清   河南   15   16   2   1   江苏   7   8   17   49   上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   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   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答案与解析】B 表格数据显示,唐宋时期河南状元人数是于江苏,明清时期江苏状元人数远超河南。其间隐含了一个重要史实:南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完成。文化教育与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古今一理。   示例2 (山东卷文综第17题)下图是英、德、俄、日四国中的某一国在中国出口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变化示意图。这一国家是   [TPY3-1.TIF;X*4,BP]   A.英国 B.德国 C.俄国 D.日本   【答案与解析】D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日本在中国出口贸易额的增长及其原因。自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作为其邻国的中国不断受到侵略,这致使日本在华利益呈不断上升趋势,《马关条约》签订后和一战期间尤为显著。   示例3 (山东卷文综第21题)下列示意图中能正确反映年美国和苏联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所占份额(%)变化趋势的是   【答案与解析】A 本题主要考查美、苏经济的发展。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苏联在20世纪20、30年代经济发展迅速,但工业总产值并没有超过美国,排除C项;受年经济危机的影响,美国经济呈下滑趋势,苏联经济迅速发展,呈上升趋势,A项符合题意。若只注意美、苏经济发展的态势而忽略两国的相对份额,容易错选C项。   示例4 (全国Ⅱ卷文综第34题)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这表明苏联   A.人民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作出奉献   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   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   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   【答案与解析】A 试题涉及苏联的工业化、“一五”计划、农业集体化等史实。数据显示,年在粮食产量降低的条件下,苏联粮食出口量却有所增加。这一现象值得深思。苏联工业化的过程中,牺牲农业发展工业,粮食减产却增加出口。这说明包括农民在内的全体苏联人民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B、C两项明显不符合史实,单纯考虑粮食产量而不注意出口量容易误选D项。   示例5 (全国Ⅰ卷文综第31题)下图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美国、英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的比较。据此可以推知   A.中国原有的工业基础很薄弱   B.“冷战”制约美英工业的发展   C.中国重工业的发展急躁冒进   D.美英的传统工业产业衰落   【答案与解析】A 本题考查中国“一五”计划的基础知识及综合比较、分析的能力。从柱状图可以看出,中国钢、生铁和发电量三项指标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英、美两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在“一五”计划期间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1958年,“大跃进”运动兴起,工业发展出现急躁冒进的倾向;二战后的20世纪5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处于“黄金时期”。   二、图片类试题   1.题型概述   地图、漫画、照片、宣传画、示意图等图片具有形象、直观的功能。图片类试题以各种图片为载体,旨在考查考生对图片的处理能力以及依托图片信息分析、说明历史问题的能力。就选择题而言,图片类试题基本由以下三个部分组成:一是图片本身,二是图片出处、注解、提示语等,三是设问及选项。这类试题具有生动、活泼的特点,有时独立发挥作用,有时与文字配合、图文并茂,给考生以赏心悦目之感。图片运用灵活多样,既可以出现在题干中,又可以出现在备选项中;既能作为特殊的史料进行解析,又能排序组合、推理比较。   2.解题策略   下面根据图片在试题中所起的作用分类说明。第一类,图片独立发挥作用或起主要作用,在解题过程中起实质性作用。对此类图片,考生应仔细审查图片的要素、含义乃至细节,对图片的内容进行纵、横比较,两幅以上的图片还需要注意图片之间的联系。第二类,图片是主要的信息源和解题内容,文字起提示作用。对此类图片,考生应认真解读注解及其他补充性要素,在图文结合中获取有效信息。第三类,图片仅起点缀作用,只是简单的示意,而不是解题的关键。对此类图片,考生应一带而过,不可过多地浪费时间。
  3.真题例析   示例1 (天津卷文综历史第1题)“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这段话描述的农具是   【答案与解析】B 题干材料介绍的是一种播种工具。B项所示为西汉时发明的耧车;A项为二牛一人的耕作方式;C项为灌溉工具翻车;D项为曲辕犁。   示例2 (安徽卷文综第20题)历史示意图通常以简单的线条和符号等反映人类某一时期的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状况。下图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文艺复兴 B.宗教改革   C.启蒙运动D.工业革命   【答案与解析】B 上图由17世纪初欧洲的宗教改革形势图加工改造而来。其中竖线所示地区,如德意志、英国、尼德兰、挪威、瑞典等为新教区;其他地区为罗马天主教区、东正教区。   示例3 (天津卷文综历史第10题)对比下列两幅图片,可以看出近三十年来   ①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加深 ②东西方文化融为一体 ③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增强 ④国际性交流的范围扩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与解析】D 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根据时间判断,①不符合题意;肯德基餐厅在北京开业和兵马俑广告在马德里街头展示,均反映的是东西方的文化各具特色、交流加强,而不是“融为一体”,排除②。   三、比较类试题   1.题型概述   比较类选择题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现象或同一历史现象的不同阶段组织在一起,发掘可比点,要求考生通过分析、对比,完成题干的要求。这类试题旨在考查考生比较、分析和归纳的能力。历史比较基本分为两类,即同一时间、不同空间的横向比较和同一空间、不同时间的纵向比较。选择题以后者为主。值得注意的是,标明“相同点”“不同点”等字样的传统试题已越来越少,2015年试题体现出在比较中探究原因、揭示规律、寻找背景等全新的风格。   2.解题策略   明确比较项,寻找可比点。有些试题从单一的知识点加以比较,有些试题从全方位进行比较。若属传统题型,应求同求异,找到共性和个性,并注意运用共性和个性关系、矛盾的特殊性与普遍性、量变与质变等原理。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要从同中找异,从异中求同,进而按照要求进行选择。还要弄清比较的时空范围限制,把握比较的侧重点和题干的设问方向。尽管比较是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事实、历史现象之间进行,有些设问却只侧重其中的一个。固定设问时,可能涉及背景、原因、意义、规律等方面。衔接式设问则更为灵活多变,需要考生充分调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判断。   3.真题例析   示例1 (北京卷文综第20题)1521年,德国威登堡的一家作坊印制了很多幅对帧木版画。其中一幅的左侧是基督跪在地上为门徒洗脚;右侧是高高在上的教皇伸出脚让跪在地上的信徒亲吻。这幅图意在   A.抨击罗马教廷B.推销“赎罪券”   C.反对宗教改革D.倡导宗教宽容   【答案与解析】A 本题考查欧洲的宗教改革。虽然没有提供画面,但角色、情景跃然眼前。木版画中“基督跪在地上为门徒洗脚”与“教皇伸出脚让跪在地上的信徒亲吻”形成鲜明的对比,旨在颂扬基督、抨击教皇。结合“1521年”这一时间,自然联系到宗教改革中资产阶级反对罗马教廷统治、弘扬自身价值。   示例2 (全国Ⅱ卷文综第32题)17世纪60年代,茶叶在英国只是上流社会的消费品;到18世纪末,茶叶已成为普通民众的日常消费品。这反映了当时的英国   A.等级观念明显淡化   B.崇尚东方的生活方式   C.贫富差距日益缩小   D.扩大了与东方的贸易   【答案与解析】D 茶叶于1650年前后被引进英国时,是一种贵族享用的奢侈品。一个世纪后,饮茶逐渐在英国城乡的各阶层中普及,茶叶成为英国人不可缺少的普通消费品。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贸易的扩大使大量茶叶进入英国市场,茶叶价格下降,进入英国“寻常百姓家”。   示例3 (北京卷文综第16题)太平天国提倡“剪辫蓄发”,认为当时人的发饰“坏先人之服冕,是使中国之人忘其根本也”。辛亥革命期间,革命党人认为“欲除满清之藩篱,必先去满清之形状”,提倡“剪辫易服”。二者均希望通过变革发饰   A.与西方文明相对接   B.号召推翻清朝统治   C.提倡民主自由思想   D.表明各自宗教信仰   【答案与解析】B 某些生活习俗具有深刻的政治意义,清朝时期男子的发辫便是一例。蓄辫意味着顺从清朝的统治,剪辫则意味着反清。   示例4 (广东卷文综第17题)下表反映了中国某时期与各国贸易的情况。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国家构成(%)   年份   苏联   美国   其他国家   第一年   30   21   49   第二年   41.3   0.4   58.3   第三年   51.759   0.003   48.238   A.抗日战争胜利,中苏贸易激增   B.实行“一边倒”政策,中美贸易剧减   C.改革开放初见成效,中国对外贸易蓬勃发展   D.不结盟运动兴起,中国与发展中国家贸易往来密切   【答案与解析】B 由数字信息可以看出中苏贸易不断增加,这应该是因为新中国采取“一边倒”的政策;而此时中美贸易急剧减少,这应该是因为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美国对新中国敌视、孤立、封锁、禁运。
  四、材料解析类试题   1.题型概述   选择题材料化,是高考历史命题的一大趋势。这类试题是材料解析题向选择题的转型,多在题干或选项中提供一则或数则材料,要求考生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按照题干的指向,分析推理、归纳判断,选出正确答案。大多数材料以引文的形式出现在题干中,也有少数试题将材料设计在备选项中。一般说来,题干提供课本以外的全新材料,答案回归教材。与往年相比,2015年材料解析类试题中的材料更为简短、精炼、概要。   2.解题策略   解答材料型选择题,必须树立“关键词”的意识。试题中的材料虽已经过命题人的筛选和取舍,但仍然包含较大的信息量。这就要求考生放出眼光,去粗取精,捕捉“关键词”,提取有效信息。引文的时间、作者和出处等,往往会在确定历史背景上提供帮助,因此不容忽视。在读懂材料、弄清材料内容及相关的人物或事件的基础上,厘清题干与备选项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的答案。材料有的与教材叙述完全吻合,有的是对教材知识的补充或延展,还有的引用了与传统观点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史学研究成果。既然是材料解析类选择题,就必须忠实于材料。有些选项本身是正确的,有的表述来自教材,但如果所引材料无法反映,就必须排除。   3.真题例析   示例1 (重庆卷文综历史第2题)安史之乱(755―763)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有位诗人在这场战乱中写了一首诗:“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写出了千古以来战争中妻离子散的悲哀。这位诗人应该是   A.杜牧 B.孟浩然   C.杜甫 D.白居易   【答案与解析】C 综合文学常识、历史知识,根据诗人生活的时代和所引诗句判断,正确选项应是C项。题干引用的唐诗出自《杜工部集》,题为《月夜》。   示例2 (山东卷文综第16题)下列四项为中国近代不同时期的考题,其中19世纪70年代初洋务学堂使用的考题应是   A.“蒸汽有力可用,由何而生”   B.“论吾国银行失信用之可惧”   C.“试比较英、美、法、瑞士、中国行政机关元首之产生方法”   D.“法国大革命对于欧洲民族主义之发展,有何影响?试举例明之”   【答案与解析】A 试题以“中国近代不同时期的考题”为切入点,将材料列入备选项,考查洋务运动。洋务派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以维护封建统治。因而19世纪70年代初洋务学堂的考题应探究“蒸汽”。   示例3 (广东卷文综第15题)毛泽东主张用事实反击敌人的毁谤:“敌人说‘广东共产’,我们说‘请看事实’……敌人说‘广州政府勾联俄国、丧权辱国’,我们说‘请看事实’。敌人说‘广州政府治下水深火热、民不聊生’,我们说‘请看事实’。”这些“事实”都发生于   A.辛亥革命时期B.国民革命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   【答案与解析】B 材料中“敌人”毁谤其“共产”“联俄”“民不聊生”三大方面,正是针对广州政府“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而言的,因此判定发生在国民革命时期。   示例4 (北京卷文综第18题)下表摘引了一部人物传记的目录。根据所学判断,表中空白处应该是   目录   二十   指导敌后抗战和《论持久战》   二十三   新民主主义的理论   三十   三十二   全面内战爆发以后   四十   筹建新中国   A.五四大潮的洗礼   B.长征   C.上井冈山   D.重庆谈判   【答案与解析】D 本题考查中国近代革命史上的重大事件,设计新颖,难度不大。根据表格中所列的事件判断,正确选项的发生时间必须介于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之间。备选项中,只有重庆谈判符合这一要求。   示例5 (广东卷文综第23题)一位学者说:“在自家的院子里有印钞机是一件愉快的事情,而黄金兑换标准给了我们这个特权。”赋予“我们这个特权”的是   A.《北美自由贸易协定》   B.马歇尔计划   C.《关税和贸易总协定》   D.《布雷顿森林协定》   【答案与解析】D 本题考查《布雷顿森林协定》及布雷顿森林体系。由“自家的院子里有印钞机”和“黄金兑换标准”,可知这个特权来自《布雷顿森林协定》,即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与黄金挂钩,确立了美元等同于黄金的特殊地位。   五、史观类试题   1.题型概述   近几年来,史观类选择题屡屡出现,别具特色。这类试题基本脱离了课本知识,侧重考查史学理论、综合理解和知识迁移的能力。史观类选择题又可分为史学理论型和史学知识型两类,主要包括史学思想、史料学、史学方法等。   2.解题策略   在备考时,考生既要提升文科大综合的能力和人文素养,也要关注来自新闻媒体的考古成果,还要参考口述史料及与历史相关的文艺作品。在解题时,考生应最大限度地发挥文科生的阅读、分析优势,掌握影响史观的因素,如研究者的立场、研究的方法和角度、史料的选取和运用、时代的局限性等;了解史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如重视史料的来源、选取第一手的史料,注重历史人物及事件的特定环境,论由史出、史论结合,对多种史料进行辨别、不取孤证等。   3.真题例析   示例1 (福建卷文综第13题)右图是《说文解字》列出的“历”“史”二字的篆书。许慎解释道,“历”者,过也,传也。“史”者,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据此可知,“历史”的原意是指   A.过去发生的一切事件
  B.过去事实的文字记载   C.记录过往事物的书籍   D.代代相传的文化形式   【答案与解析】B A项只解读了“历”而没有涉及“史”;C项表述的是历史的载体史籍;D项则任意偷换概念。按照许慎的解释,“历”指空间和时间上的移动,即过去的事实;“史”指秉笔直书、客观记载。只有B项兼顾了两字的含义,指明了“历史”的原意。   示例2 (北京卷文综第12题)“苟无事迹,虽圣人不能作《春秋》。苟不知其事迹,虽以圣人读《春秋》,不知所以褒贬。”《四库全书总目》中这段话体现的史学原则是   ①秉笔直书 ②言必有据 ③论从史出 ④以小见大   A.①②B.②③   C.①③D.②④   【答案与解析】B 读懂材料是选出正确选项的关键。材料大意是说:如果没有这些事情的记录,即使是孔圣人也写不出《春秋》;如果不知道这些事迹,即使是孔圣人来读《春秋》,也不知道为什么要对其中的人物有所褒贬。前半部分强调“言必有据”,后半部分强调“论从史出”。   示例3 (安徽卷文综第22题)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指出:“史家的工作和自然科学家正相反,专务求‘不共相’。倘若把许多史迹相异的属性剔去,专抽出那相同的属性,结果便将‘史’的精魂剥夺净尽了。”下列观点与此相近的是   A.史学即史料学   B.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C.治史所以明变   D.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答案与解析】C 试题侧重考查考生基本的历史素养,材料的阅读和理解方面难度较大。“不共相”是佛教术语。多人共同感受、共同受用之相,称为“共相”;唯独一人所感、所受用之相,称为“不共相”。材料总体强调历史需变,否则就失去了历史的真谛,这一观点与“治史所以明变”相近。钱穆认为,研究历史首先应当注意“变”,其实历史本身就是一个“变”,治史所以明变。   示例4 (山东卷文综第19题)史学研究受时代和社会环境的制约与影响。下表所列为年间国内史学界发表的关于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专题研究论文数量,它反映了这一时期学者们研究的不均衡性。表中“丁”指的是   研究专题   论文数量(篇)   甲   722   乙   287   丙   614   丁   96   A.太平天国运动B.义和团运动   C.戊戌变法D.辛亥革命   【答案与解析】C 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都是以暴力形式进行的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而戊戌变法是通过改良的“另类”方式进行的维新运动,显然不符合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前的政治气候和史学氛围,因而研究者较少,论文数量少。   示例5 (山东卷文综第15题)“中国历史与西方历史的会合结束了中国的闭关自守,使它越来越多地介入世界事务,乃至于到今天,在中国或西方发生的事情都会即时产生相互的影响。”这强调的是   A.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西方的主导性   B.近代中国和世界的碰撞与融合   C.中国按照西方模式向近代社会演变   D.中国近代史是西学东渐的过程   【答案与解析】B 材料是徐中约在其《中国近代史》中对“近代中国”的定义。概括大意,强调的是“近代中国和世界的碰撞与融合”这一全球史观。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最新中考历史选择题100题汇总(中国历史及世界历史)
来源:新东方网整理
欢迎关注新东方中考网官方微博
(责任编辑:兰香子)
新东方中考网官方微信:XDF初中学习 (微信号:xdfzkxx)
为您提供中考满分作文、中考时间、中考压轴题、中考分数线、中考英语写作以及海量中考试题,更多关于新东方中考的精彩信息,请扫一扫二维码,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
优能中学初中辅导专区
版权及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含本网和新东方网)
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任何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新东方"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转载稿的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新东方",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见稿后在两周内速来电与新东方网联系,电话:010-。
中考分数线浅谈高考历史选择题答题技巧_高三网当前位置: >> 正文浅谈高考历史选择题答题技巧 16:17:54文/李男高考历史选择题怎样做得又快又对?答历史选择题有没有什么技巧可以用呢?小编整理了一些高考历史选择题答题技巧,供大家参考!1答历史选择题要审清两个要素答选择题无论是一般类型的单个选择题,还是专题式,都要审清2个要素,即:条件限制和题目的主题内容。1、审清条件限制:条件限制一般有时间限制、地点(或国别)限制、领域(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思想代化等)限制、人物限制(如唐太宗)等。就时间限制而言,通常有四种情况,一是有明确的时间限定,如20世纪四、五十年代,1861年等等;二是有上限,无下限,如秦代以来中央集权制的发展;三是有下限,无上限,如明朝中期以前我国对外关系的突出特征;四是上下限皆不明确,如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辛亥革命时期等。解答时间限制的题目时首先必须根据历史知识准确判断时间的上下限制。近年代综试卷中出现的专题式选择题,除了总序中对时间有限定以外,每一道小题中均有指定的概念,所以做这一类选择题,既要把握总序中的时间限制,又要弄清楚每个小题的时间要求。2、审清主题。答题主题就是指思维对象,也就是命题人要求你所答的内容。审清了这一要求,选择的方向就确定了。专题式选择题,每小题都有不同的答题主题,考查的主题内容可以是历史事物的原因、内容、特点、性质、结果、影响等。1历史选择题答题技巧1.对等排除原则即在题肢中出现了一个与你想选的选项对等(即同义表述)的选项,根据单项选择题答案唯一原则,说明两个都不对。2.时态一致原则即要分析题干中设问的时态,前因型是将来时,要求选项必须是将来才能实现的事情;后果型是完成时,要求选项必须是已经实现的事情。小编推荐:3.就近原则它适用于设问是针对教材上的某一结论(特别是标志性的结论)、选项是分析得出这一结论的理由或依据这一类型。4.感情色彩原则一个人或集团的言行总是代表自己所属的阶级、民族或国家的利益,这就给这个人或集团的言行赋予了感情色彩。如果选项中出现了站在对方的阶级、民族或国家的立场上的言行,那么这个选项一般不正确。推荐阅读日日日日日日日日日日日日日日点击查看更多内容高考历史选择题归类总结和解析指导--《高考(综合版)》2015年11期
高考历史选择题归类总结和解析指导
【摘要】:高考历史的选择题是高考历史试卷的重点题型,主要考察学生的历史基本能力。本文对高考历史的选择题的主要题型进行总结,分析解题思路,并提出个性化解题技巧,旨在为我国的高中历史教学提供理论帮助。
【作者单位】:
【分类号】:G634.51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唐少杰;;[J];考试周刊;2011年82期
李丽;;[J];新课程学习(中);2013年05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杜浩波;[J];教学与管理;1996年02期
吴士雄;[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5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曹永峰;;[J];中学化学;2014年02期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历史选择题蒙题口诀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