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弃李彦宏隐私换便利获取便利真的好吗

“隐私换便利”的前提是安全第一_凤凰资讯
“隐私换便利”的前提是安全第一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原标题:“隐私换便利”的前提是安全第一[   据报道,3月26日的中国发展论坛上,百度首席执行官李彦
原标题:“隐私换便利”的前提是安全第一[
  据报道,3月26日的中国发展论坛上,百度首席执行官李彦宏说,中国人对隐私的观念开放,很多人愿意用隐私交换便利。对比之下,社交网站Facebook的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扎克伯格则刚刚在9家报纸上为“信任的违背”登报道歉(3月27日《新京报》)。  这句话是很有争议性的,在李彦宏看来,隐私与便利是一体两面,用户要想获得便利服务,就要放弃隐私,反过来亦然。在个人隐私信息频频遭到网络泄露、非法侵犯的环境下,显然网友是无法接受这个观点的,集体对李彦宏发起质疑和批评,认为其过度看中企业利益,而漠视对用户的隐私保护。  不可否认,网络信息技术为广大用户提供了便利服务,改变了人们的工作与生活,促进了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创新技术。但是,随之而来的个人隐私泄露、被侵犯等问题,也成为公众挥之不去的烦恼,亦引发各界对网络公司的质疑,认为商家有滥用技术之嫌,呼吁约束网络公司行为,将个人隐私信息保护放在首位。  目前网络公司均以大数据为依托,收集了海量用户数据信息,其中包括个人敏感信息、网络使用轨迹信息等,网络公司从中深度挖掘开发商业价值,并以此掌握了用户的个人详细情况,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精准服务。可见,大数据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网络公司合法合理使用,可以为用户带来各种便利服务,为社会创造价值,但是如果滥用技术,就会对用户隐私信息带来安全隐患。  现在网络公司为用户提供服务之时,需要签订各种许可协议,以获取用户个人相关信息资料,但均为格式合同,用户不同意,就不能享受到相应的服务。由此可见,并非用户不在乎个人隐私信息,而是没有其他选择余地,要使用网络服务,就要放弃部分个人隐私信息,将风险暴露在网络公司面前。  网络公司出于商业开发考虑,竭尽全力收集和挖掘用户个人隐私信息,对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如今在大数据技术的帮助下,网络公司掌握到最全面的信息,甚至比用户自己还了解自己。用户为了便利的网络服务,交出了个人隐私信息,在网络公司面前成为赤裸裸的透明人,却无法享受到安全无忧的隐私保护,这能够称之为公平吗?  在隐私与便利之间,并非毫无界限,需要依法依规收集和使用,将安全放在首位。网络公司应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保障用户的个人隐私信息安全,不得超范围使用,不得非法泄露,如此方是最妥善的做法。 ]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播放数:2257
播放数:1504
播放数:32648
播放数:5808920要公共安全还是要个人隐私?区块链或许能两全其美_36氪
市场合作,请您联系: media_
品牌广告合作,请您联系: media_
企业创新合作,请您联系: corp_
地方合作,请您联系:
满足以下场景,获得更高通过率: 1. 新融资求报道 2. 新公司求报道 3. 新产品求报道 4. 创投新闻爆料
36氪APP 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为你推送和解读最前沿、最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集全球最优秀的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用隐私获取便利?手机APP偷窥隐私 用户称知道但不得不用
制图杨仕成
Facebook的5000万用户信息遭泄露,全网爆发“删除脸书”运动。这或许只是一个极端案例,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很多我们不曾意识到的地方,我们的隐私正在“裸奔”。
不愿公开的信息,这是对“隐私”一词的解释。日前,百度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在某论坛上说了一段引发争议的话:“如果他们(指中国人)愿意用隐私交换便捷性或者效率的话,很多情况下他们是愿意这样做的。”
某外卖APP首次打开要求手机定位权限。
愿意用隐私换便捷?对于这样的观点,网友的态度如何?3月30日,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在微博上进行了一个小调查。
APP上留电话和地址
超八成网友担心隐私泄露
《网民愿意用隐私换取便利?说的是你吗?》,3月30日,微博小调查以时下最流行的外卖APP为例,对网友在便利和隐私之间如何取舍进行了解。
不用做饭、节省时间,外卖逐渐成为不少人“解决温饱”的一个选择。此前,有调查称,超六成人每周至少叫2次外卖。
公司和家,是不少人在外卖APP上最常用的两个地址,而要接收外卖,电话号码也是必不可少。在享受便捷的同时,多少人意识到要保护隐私?
在参与调查的89人中,大家对于真实姓名和家庭/公司地址,似乎并不太在意。55.95%的人会填真实信息,占比超过了填外号的人。而在是留大概位置还是精确到门牌号这一问题上,两个选项几乎各占一半。
对于使用这些APP是否担心泄露隐私,84.09%的受访者表示担心,只有少数“心大”的受访者称,没有考虑过泄露隐私一事或是认为应该不会对自己的生活造成什么影响。在对隐私表示担心的受访者中,90.54%的人坦言,还是不得不使用这些APP,不到一成的人直接拒绝使用。
未经同意自动开启权限
某视频APP竟要访问联系人
一款APP究竟如何获取你的隐私?4月1日,记者下载了几款比较热门的APP进行了测试。
记者首先下载了一款外卖APP。在初次打开APP时,页面上弹出一个“权限请求”,请求定位手机权限。选择“禁止”后,页面提示可能会出现功能异常,并再次询问“设为允许”还是“保持禁止”。在继续选择“禁止”后,该APP可正常打开。
随后,在后台权限管理中,虽然“定位手机”设为禁止,但“访问联系人”“访问通话记录”以及“访问短信/彩信”等涉及隐私安全的选项也被开启,而记者此前并未授权。
像这样未提示就直接开启一些隐私安全权限的APP还不少,包括下载次数达2.6亿次的某地图APP、下载次数达4.5亿的某视频APP。让人感到疑惑的是,这款视频APP除了“使用摄像头”“录音”等授权,还自动开启了“访问联系人”“访问日程”等权限。
温馨提示不“温馨”
不开启相关权限不让使用
此外,还有一些软件,用户不得不开启相关权限。
下载安装另一款外卖APP,同样弹出定位手机权限的请求,记者这一次也选择了“禁止”,然而,此后页面一直显示“地址出错了”,手动在搜索栏搜索商家和商品名称,其结果都显示“附近没有搜索结果”。
随后,记者在后台权限管理将“手机定位”设置为“允许”,再次打开这款APP,搜索就出现了相关结果,并可正常下单。
另一款搜索APP,下载安装后,首次打开时会直接弹出一个温馨提示称:“未来给你提供天气和本地生活服务,我们会申请读取你的设备状态和设备号等。当你使用语音搜索或拍照、AR、扫一扫等识别服务时,我们会申请使用你的麦克风和相机、相册等信息。在你使用找好友功能时,同时在你登录时,我们会申请访问你的短信信息以快捷地填写验证码。”虽为“温馨”提示,可选项只有“不同意”和“同意并继续”,如果选择“不同意”,该APP不能打开。
而仔细阅读该APP中“不得不”授权的权限,不少人多少会有这样的疑惑:这些功能,我并非都需要,为何都要一一开启,而不是我需要什么功能,再相应的开启相关权限?
APP获取个人隐私现象
正呈现逐步增高趋势
在智能手机时代,谁的手机里没十几二十个APP(应用)?社交、视频、导航、外卖、图片美化……一些热门APP,下载人数上亿。
你手机里的这些APP真的安全吗?今年1月17日,腾讯社会研究中心与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联合发布的《2017年度网络隐私安全及网络欺诈行为分析报告》,或许会让你感觉自己正在被“偷窥”。
报告里说,2017年下半年,Android手机APP中有98.5%都在获取用户隐私权限,这相较于上半年增长2%。而获取用户手机隐私权限的iOS应用在2017年下半年比例有所上升,达到81.9%,较上半年提高了12.6%。
虽然绝大多数软件获取用户隐私是出于用户正常使用产品的目的,比如图片美化APP,必须要访问你的相机或者图片库,导航APP得先知道你的定位,但报告也指出,有9%的Android应用在2017年下半年存在越界获取用户隐私权限的现象。
网友“森林的墓地”:事实上,你所感受到的方便舒适、适合你自己的软件推送和个性化设置,都已经是把个人隐私换来了效率。
网友“F__young”:我并不先给提供个人隐私,很多时候是不得不。
空空Alber:不是愿意,是不懂,因为泄露隐私已经普遍,所以自我保护意识下降了。很多人“隐私换便利”不是自愿,而是无意识的,就像很多人注册新账号都不会看完完整的网络协议,而很多协议,根本看不懂。
(责任编辑 张智美子)
微信公众号
鄂ICP证:鄂ICP备号-2
中国湖北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COPYRIGHT (C) 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用隐私换便利,这样的交易划算吗?
前几周亚马逊推出了一款语音助手硬件 Echo,与 Siri、Cortana、Google Now 等类似,它可以回答用户提出的所有问题,并且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看完产品介绍,不少人都对它产生了很大兴趣。不过,似乎是要给大家泼点冷水,他提出了一个我们稍不注意就会忽略的问题:隐私。
为了提供更个性化的服务,Echo 会记录用户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和请求,久而久之,它就会知道你喜欢什么,通常什么时候在家,接下来会去哪儿,家里缺什么东西了……一方面这是件好事,Echo 可能在你刚想要做什么时提前就帮你做好了;但是我们也得清楚,自己“吩咐”的对象并不是眼前看到的一个物体或是软件,它的背后是庞大的数据收集库,而你的一举一动就化为数据传到了这里。
不仅仅是 Echo 或是与之类似的语音助手软件,生活中我们很多时候都在会不经意间把自己的隐私拱手相让。
吃饭前我们会打开某点评搜搜附近有什么吃的,接着链接到某地图看看怎么到达餐厅,如果要打车还会顺便开个打车软件,上菜后再拍几张照片发到朋友圈……一顿饭,我们的位置、消费情况、图片都交给了数据库,涉及到的服务提供商可能会各取所需。因为我们一时感受到的是方便,不觉得有什么不妥,但万一哪天这些数据被有心人用到,这事情就可大可小了。
在过去,要了解一个人在做什么我们必须去到他家才能知道;而现在我们的个人生活越来越容易被人掌握。
隐私管理服务公司 Abine 的 CTO Andrew Sudbury 在接受时说。记得《疑犯追踪》中,几乎每次遇到很难找到的目标人物时,Finch 就会告诉 Reese,这个人很少上网,Facebook 和 Twitter 都不怎么更新,也不网购之类的。好像是想要不被人追踪,就得远离网络。
所以,为了保护隐私你可以不开启地理位置,不常使用这些工具。但已经习惯了这些服务带来的便捷和分享带给我们的乐趣后,再说要放弃使用,是不是又会有种“一夜回到解放前”的感觉?
Pew 研究中心不久前的也刚好指出了这一矛盾。调查称,大多数美国人都很担心自己的个人信息会被政府和商家利用;但同时他们又很难忍受不去分享、有时候为了获取便利(免费看一篇文章、简化支付过程、更快捷地登陆……)还不得不“出卖”自己的信息。
再回到开头提到的 Echo,已经将 Echo 用到课堂教学中的小学老师 Elkins 告诉 CNET:
Echo 既有点科幻,又有点让人觉得可怕,但我还是选择在课堂上使用它。
Elkins 也曾将 Siri 运用到教学中,他认为这些新技术可以节省很多时间,问他们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非常方便。他愿意以牺牲个人信息为代价。Elkins 说:
这就像是一笔交易,想要使用免费的 Google,就得忍受它的广告;如果亚马逊真的能给我带来便利,它要给我推送广告那也没关系。
要隐私,还是要便利,你怎么选?还是其实根本没得选?
有好的产品或者项目希望我们报道,猛戳这里
1024文章总数
全新爱范儿 App 现已适配
Android 及 iPhone
使用微信扫码关注爱范儿微信公众号
关注爱范儿微信号,连接热爱,关注这个时代最好的产品。
想让你的手机好用到哭?关注这个号就够了。
关注玩物志微信号,就是让你乱花钱。用户真愿意用隐私换便利?无奈接受程序任性越权-中新网
用户真愿意用隐私换便利?无奈接受程序任性越权
日 08:42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评论丨谁说“中国人愿意用隐私换便利”?
  在昨天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百度董事长兼CEO李彦宏表示,“中国人对隐私问题的态度更开放,也相对来说没那么敏感。如果他们可以用隐私换取便利、安全或者效率。在很多情况下,他们就愿意这么做。当然我们也要遵循一些原则,如果这个数据能让用户受益,他们又愿意给我们用,我们就会去使用它的。我想这就是我们能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的基本标准。”此言一出,引起很多网友的关注和争论。为了方便,用户真的愿意用隐私为代价换取吗?到底是愿意还是无奈?
  安装一个APP 用户需要开放10多项权限许可
  在山东济南工作的张敏下载了一款手电筒软件。在下载页,这款软件被标注为“官方、安全、MTC认证”,已被下载过1856万次。安装时张敏发现,该软件要求获得通讯录、拍摄照片和视频、录音、位置等10多项与之主要功能无关的权限。“只有手电筒照明功能,只使用摄像头即可,要通讯录这些无关的权限干嘛呢?”张敏对此表示质疑。
  记者调查发现,张敏遇到的并非个别现象。如另一款下载量为1998万的手电筒软件,要求获得的权限竟然多达30项。
  程序任性“越权” 用户无奈接受
  有用户表示,“虽然知道这样做会泄露隐私,但为正常使用软件,不得不‘被同意’、 ‘被授权’。”
  业内人士指出,当前不少APP,你一旦装上,就几乎成了透明人,没有任何隐私可言。部分手机APP“越权”获取的用户信息,已成为公民个人信息泄露的主要渠道之一,并由此衍生出规模庞大的“黑灰”产业链。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的《中国网民权益保护调查报告2016》显示,仅在2015年下半年至2016年上半年,我国网民因为垃圾信息、诈骗信息、个人信息泄露等遭受的经济损失达915亿元。
  在数据就是资源的当下,商家们想要抢占宝贵资源,是不是也得在保证用户隐私安全的前提下进行呢?谁来保护用户的隐私安全?
  李彦宏这番话引发舆论反弹,并不意外。但百度选择在脸书焦头烂额、全世界眉头一紧之际说出这样的话,有点意外。而人们最害怕的,不是李彦宏往枪口上撞说了错话,而或许是他说了真心话,是科技巨头对用户核心利益的熟视无睹,成为一种脱口而出。
  在使用权面前 用户“不得不”让渡隐私权
  中国的用户何曾不在意自己的隐私?当算法与大数据正以水银泻地一般进入各领域,无论算法推荐新闻、大数据消费,还是基于大数据的公共治理,大数据无处不在,也正给这个时代带来惊喜。但随之而来的也有隐私问题。算法推荐让新闻无比精准,也将个人阅读习惯完全记在账上;电商平台上稍作浏览,同类商品立马展现在其他网页,用户毫无隐私可言;疑似大数据杀熟案例相继曝光,数据巨头是不是要将消费者的剩余价值吃干榨尽?当大数据为时代精准画像,人们却仍在继续使用,这难免就有成为透明人的忧虑。
  即使国内用户的习惯,恰如李彦宏所讲,为效率可以放弃隐私,但那并非他们“愿意”,而是“不得不”。随着各色电信诈骗曝光,网站撞库风险加剧,用户对于自己的隐私何尝没有清醒认识?但完全靠自己捂住隐私,非不为也,不能也。相对应的,一个垄断平台比谁都清楚,当“互联网+”重新界定生活方式,在各色长长的协议上,用户除了按下“同意”,其实别无选择。用户选择不断让渡隐私权、在使用权面前低头,除了“离不开”,无非是基于这样一种最后的信念:大公司至少比小公司靠谱,他们能够守护隐私,这对企业也有利。
  为大数据使用建立更完善的原则
  信任绝不应该被辜负,焦虑应该被更妥善地回应。面对迭出的大数据负面新闻,科技巨头恰恰应挺在前面,以切实行动给人以信心。当然,仅仅表态依然不够,当数字规则远远落后于数字生活,当务之急是为大数据使用建立更完善的原则。
  两会期间,就有委员建议应进一步完善网络安全法,对用户数据保护进行更清晰的定义,制定用户隐私信息保护“三原则”。这三原则其实也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因为无论是将数据信息视作用户个人资产,还是保障用户对数据使用的知情权、选择权,或是明确互联网公司对用户数据信息的安全责任,都将有力地提升用户的数据利益。事实也是如此,当人们的消费越来越多地体现为数字消费,对消费者安全权的保护也应该从传统意义上的人身安全权、财产安全权向数据安全权拓展。
  立足互联网时代,数据已成为界定一个人网络属性的细胞,它早已不再是“身外之物”。脸书的危机足以表明,数据滥用将会带来不可控的后果,对数据的保护,再怎么用力都不为过。而要保障个人隐私权利,保证大数据不被异化,既需要监管部门尽快拿出强化隐私保护的互联网法则,也需要科技公司更有良知、更有担当,让大数据在善意的边界内蓬勃发展。这一点,脸书看起来似乎是懂了,百度也必须得懂。
  文丨央视评论特约撰稿 之山
  本文来源:央视评论员、新华视点
【编辑:刘羡】
>经济新闻精选:
?? ????? ?
 |  |  |  |  |  |  |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 [京公网安备:-1] [] 总机:86-10-
Copyright &1999-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用隐私换便利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