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整体初中数学整体思想的畅想》的作者是谁?

> 问题详情
近代代数学的先驱之作《还原与化简的科学》的作者是花拉子米。()
悬赏:0&答案豆
提问人:匿名网友
发布时间:
近代代数学的先驱之作《还原与化简的科学》的作者是花拉子米。()
您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1陶瓷和玻璃最早都是由中国人发明的。()2《几何原本》的前六章是由利玛窦口述,徐光启合译的。()3磁振通信机是由安培设计出的。()4中国农耕文化的基本特征是农民对土地的依恋。()
我有更好的答案
请先输入下方的验证码查看最佳答案
图形验证:
验证码提交中……
每天只需0.4元
选择支付方式
支付宝付款
郑重提醒: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码支付(元)
支付后,系统自动为您完成注册
遇到问题请联系在线客服QQ:
恭喜你被选中为
扫一扫-免费查看答案!
请您不要关闭此页面,支付完成后点击支付完成按钮
遇到问题请联系在线客服QQ:
恭喜您!升级VIP会员成功
提示:请截图保存您的账号信息,以方便日后登录使用。
常用邮箱:
用于找回密码
确认密码:《红楼梦》等名著作者是谁?让数学来证明
我的图书馆
《红楼梦》等名著作者是谁?让数学来证明
《红楼梦》等名著作者是谁?让数学来证明
《红楼梦》是一人所作?
《红楼梦》成书迄今已逾200年,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一部小说,它不仅感动了中国人,也得到其它民族的重视与喜爱。《红楼梦》有各种不同的版本,数十种续书,流传到世界各国,被翻译成各种文字,透过不同的文字翻译,感动了不同民族的人民。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曹雪芹只写了《红楼梦》的前80回,后40回是高鹗续写,但数学统计进入文学领域后,这个定论遭到了计算机的质疑。1981年,首届国际《红楼梦》研讨会在美国召开,美国威斯康星大学讲师陈炳藻独树一帜,宣读了题为《从词汇上的统计论〈红楼梦〉作者的问题》的论文,首次借助计算机进行《红楼梦》研究,轰动了国际红学界。陈炳藻从字、词出现频率入手,通过计算机进行统计、处理、分析,对《红楼梦》后40回系高鹗所作这一流行看法提出异议,认为120回均系曹雪芹所作。
语体风格是人们在语言文字表达活动中的个人言语特征,是人格在语言文字活动中的某种体现。这种风格可以在一定程序上通过数量特征来刻画。例如,句长和词长可以代表作者造词句的风格,当然,反映作者风格的不是单个词的词长和单个句子的句长,而是以一定数量的语料为基础的平均句长和平均词长;此外,字、词在作品中出现的频率也是个人风格的体现。利用计算机计算一部作品或作者平均词长和平均句长,对作品或作者使用的字、词、句的频率进行统计研究,从而了解作者的风格,这被称之为计算风格学。计算风格学现在在社会科学领域成为一门饶有兴味的学科,尤其在判断作者真伪,考证作者疑难方面更是大显身手。
让佚名作现身
“作者考证”有时是一个很困难的问题,计算风格学可被应用来解决这种问题。我们看看两个例子。
出现于16世纪90年代的一部五幕剧《爱德华三世》,表现了14世纪英王爱德华三世统治时期勇武的骑士精神。但该剧作者究竟是谁,戏剧界争论了几百年。不久前,通过电脑对该剧的语言风格进行分析,莎翁作品的权威机构——阿顿公司正式确认,《爱德华三世》是莎士比亚的一部早期作品。莎剧专家说,这部作品本身所表现出的深刻人性、博大精神和文辞语言的华丽无可辩驳地“用莎士比亚自己的声音”证明了它的来源。
1964年,美国统计学家摩斯泰勒和瑕莱斯考证了12篇署名“联邦主义者”的文章作者,可能的作者是两个人,一个是美国开国政治家汉密尔顿,另一位是美国第四任总统麦迪逊。究竟是哪一位呢?统计学家在进行分析时发现汉密尔顿和麦迪逊在已有著作中的平均句长几乎完全相同。这使得这一能反映写作风格特征的数据此时失效了。于是,统计学家转而从用词习惯上来找出这两位作者的有区别性的风格特征,而且终于找到了两位作者在虚词的使用上有明显的不同。汉密尔顿他已有的18篇文章中,有14篇使用了“enough”一词;而麦迪逊在他的14篇文章中根本未使用“enough”一词。汉密尔顿喜欢用“while”,而麦迪逊总是用“whilst”。汉密尔顿喜欢用“upon”,而麦迪逊很少用。然后,再把两位可能的作者的上述风格特征指标,与未知的12篇署名“联邦主义者”的文章中表现出来的相应的风格特征进行比较。结果发现那位署名“联邦主义者”的作者就是美国第四任总统麦迪逊。这样就了结了这一考据学上长期悬而未决的公案。两位统计学家所使用的数学方法也得到了学术界的好评。
《静静的顿河》是不是抄袭?
长篇小说《静静的顿河》是一部既磅礴壮观又委婉细腻、扣人心弦的史诗性长篇小说,是当代世界文学中流传最广泛、读者最多的名著之一。他的作者肖洛霍夫因此获得1965年诺贝尔文学奖。但小说出版后即有人说这本书是肖洛霍夫从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哥萨克作家克留柯夫那里抄袭来的。俄国流亡在国外的一些作家如索尔仁尼琴、麦德维杰等,认为《静静的顿河》的大部份内容是抄袭哥萨克作家克留科夫的作品,理由是该书第一卷出版时,肖洛霍夫年纪尚轻,并无生活经历;另外,他以后未能写出具有同样文学价值的作品。肖洛霍夫充其量是合作者罢了。
为了弄清楚谁是《静静的顿河》的真正作者,捷泽等学者采用计算风格学的方法进行考证。具体办法是把《静静的顿河》四卷本同肖洛霍夫、克留柯夫这两人的其他在作者问题上没有疑义的作品都用计算机进行分析,获得可靠的数据,并加以比较,以期澄清疑问,得出谁是真正作者的结论。
捷泽等学者从〈静静的顿河》中随机地挑选出2000个句子,再从肖洛霍夫、克留柯夫的各一篇小说中随机地挑先500个句子,总共3组样本,3000个句子,输入计算机进行处理。处理的步骤如下:
1、首先计算句子的平均长度,结果3组样本十分接近。于是再按不同的长度细分成若干组,对3组样本中对应的句子组进行比较,发现肖洛霍夫的小说与《静静的顿河》比较吻合,而克留柯夫的小说与《静静的顿河》相距甚远。
2、进行词类统计分析。从3个样本中各取出10000个单词,结果发现,除了代词以外,有6类词肖洛霍夫的小说都与《静静的顿河》相等,而克留柯夫的小说则与之不相符。
3、考察处在句子中的不同位置的词类状况。俄语的词类在句子中的不同位置可以很好地表现文体的风格特点,特别是句子开头的两个词和句子结尾的3个词往往可以起到区分文体风格的作用。捷泽等学者统计了3种样本中句子开头的词类和句子结尾的词类,发现肖洛霍夫的小说与《静静的顿河》十分接近,而克留柯夫的小说则与之有相当大的距离。
4、进行句子结构的分析,统计3种样本中句子的最常用格式。结果发现,肖洛霍夫的小说与《静静的顿河》的最常见句式都是“介词+体词”起始的句子,而克留柯夫的小说的最常见句式是以:“主词+动词”起始的句子。
5、统计3种样本中频率最高的15种开始句子的结构,发现肖洛霍夫小说中有14种结构与《静静的顿河》相符,而克留柯夫小说中只有5种出现在《静静的顿河》中。
6、统计3种样本中频率最高的15种结尾句子的结构,发现肖洛霍夫小说中15种结构与《静静的顿河》完全相符,而克留柯夫小说中结尾句子的结构与《静静的顿河》完全不符。
根据以上6个方面的统计结果与分析,捷泽等人已可以下结论:《静静的顿河》的真正作者是肖洛霍夫。然而,捷泽等人对于这样一部世界名著,这样一个世界文学界的重大疑案,采取了十分谨慎的态度,为了精益求精,他们在更大规模基础上进行研究,最终确定《静静的顿河》确实是肖洛霍夫的作品,他在写作时或许参考过克留柯夫的手稿。后来,原苏联文学研究者从另外一些方面又进一步证实了肖洛霍夫是《静静的顿河》的真正作者。
计算风格学不仅能考证作者,还作者一个清白,在更广阔的范围内,通过对不同时期的文学家作品的统计计算,还可以反映一个时代的文化风格变迁。曾有人对20位德语作者的22部著作的平均词长和平均句长进行过计算,从而发现了德语书面语言的句子有变短的趋势。(鲁秋枫)
《大科技》 日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数学与文化》的作者是谁?_百度知道
《数学与文化》的作者是谁?
&&数学与文化&&
作者:邓东皋 孙小礼 张祖贵 编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邓东皋 简介 邓东皋()男,日生,广东连州人。1957年北京大学数学系本科毕业,并留校任教。1984年开始任北京大学数学教授,1985年开始任基础数学专业博士生导师。1991年调中山大学任教。曾任北京大学数学系主任,中山大学数学系主任,中山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中山大学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院长,韶关大学兼任校长,全国数学天元基金学术领导小组成员,国家基金委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数学力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高等数学教学指导组副组长,广东省数学会理事长,国际英文版数学杂志Approximation Theory and its Applications副主编。长期从事调和分析、小波分析与数学史研究。曾和国外学者合作,在L无穷摸小的条件下,解决了关于拉普拉斯算子平方根的加藤猜想。在国内外杂志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与他人合作,著有《Hardy空间论》、《实分析》、《数学分析简明教程》、《实变函数简明教程》、《数学与文化》等。先后培养博士十多名与硕士三十多名。曾获1993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997年与2001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990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996年教育部优秀教材一等奖,2001年广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996年香港柏宁顿教育基金会第二届孺子牛金球奖,2001年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特等奖,2003年国家级首届高校教学名师奖,1999年获南粤教书育人优秀教师称号,是2003年度国家精品课程《数学分析》负责人。 日11时20分在广州因病逝世。邓东皋教授主讲“实变函数”、“数学分析”两门课程,结合课程特点,坚持循序渐进原则,建立逻辑严谨的教学新体系,采取少而精、重点突出、加强训练的教学方法,由浅入深,加强学生解题能力的训练。主持或参与了“大学数学分层次教学研究与改革实践”等多项省部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写相关教材两本并发表论文数篇,曾获得第四届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和广东省一等奖。
采纳率:75%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数学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整体数学公式的原创作者是谁?_百度知道
整体数学公式的原创作者是谁?
我有更好的答案
这个“整体数学公式”好像没有定论吧。数学公式是许多数学家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而被大家所广泛采用得到了。现在各地的数学公式并不全部一致,会有一些细微的差别,但总的趋势是趋同。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当前位置: >>
四上第5―8单元教案
第五单元 教学训练重点 主备:邝雪华一、教材简析: 本组教材以“我国的世界遗产”为专题,选编了精读课文《长城》 《颐和园》 、 略读课文《秦兵马俑》 ,3 篇课文都配有精美的实景或实物图片,展现了中华文 化的魅力,是引领学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一扇扇窗口。 教材中的“资料袋” ,语文园地中围绕文物保护展开的口语交际,以写导游 词为内容的习作, “宽带网” 建议学生继续搜集关于中国的 “世界遗产” 的资料?? 教材中安排的这些语文实践活动,都是围绕本组专题展开的,其主要目的是让学 生在听、说、读、写、查(资料)等活动中,在提高语文能力的同时,尽可能多 地了解我国的“世界遗产” ,激发探究我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激发学生的 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之情,培养自觉保护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的意识与习惯。 教学本组时,要将感悟课文理解内容、认识事物增长见闻、品味语言领悟写 法、陶冶情感受到熏陶等方面整合起来,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 的情景,留心文章表达的方法。教师应调动学生已有的阅读积累和旅游经历,将 围绕这一专题进行的资料搜集、 整理、 阅读、 交流分享等活动贯穿教学的全过程, 并延伸至整个学期以至今后的学习生活之中;提倡学生建立“中国的世界遗产之 旅”专用资料袋,或将搜集到的资料放入本学期的“语文资料袋”中,教师可以 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交流相关的图片画作、诗词楹联、故事传说等,不断感受 我国的“世界遗产”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 1、认识 23 个生字,会写 24 个生字。正确读写“盘旋、城砖、城墙、屯兵、堡 垒、打仗、呼应、肩膀、智慧、凝结、气魄雄伟、长廊、柱子、神清气爽、建筑、 佛香阁、金碧辉煌、宫殿、葱郁、掩映、朱红、隐隐约约、堤岸、雕刻、狮子、 姿态不一”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3、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 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4、激起名族自豪感,产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5、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 兴趣。 6、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7、想象兵马俑的神态与气势,激发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 23 个生字,会写 24 个生字。 2、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 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3、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 兴趣。 4、想象兵马俑的神态与气势,激发民族自豪感。 5、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四、训练重点: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五、课时安排: 17 长城 2 课时 18 颐和园 2 课时 19 秦兵马俑 1 课时 语文园地五 4 课时 17 长城 一、教材分析: 《长城》 , 是小学四年级人教版第八册第 1 单元第 2 课的第 2 课时的教学。这 是一篇看图学文。文章通过具体描述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赞美了我 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 热爱之情。 二、教学设计: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 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三、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乐于与人交流。但是他们的理 解能力和知识面有限, 学生仅仅通过语言文字去理解内容是有一定难度的。需要 教师努力创造条件,提供直观的图像帮助理解,在头脑中建构形象直观的景象, 为学生理解课文扫清障碍。 四、教学目标: 1、 2、 3、 教学重难点: 1、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交流资料 1、 城》这一课。 看图导入: 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学习《长 理解长城的特点,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 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和高大坚固。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本课的字词。 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及写作特点。 理解长城的特点,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和高大坚固。五、教学准备:小黑板、教学卡片 2、 1、请同学介绍你所了解的长城。 初读课文,反馈交流字词掌握情况二、初读课文,了解观察顺序 师: 同学们对长城的了解还真不少, 那么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 去长城上走走, 去领略一下它的风采, 好吗?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 (1) 读准字音。 (2)读通语句。 (3)边读边思考作者介绍了长城的哪些情况。 ★ 检查词的读音 (课件出示词语) ★ 检查句子的读音 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 ① ② ③ 嘹望和射击用。 ① ② 2、 指名读,注意垛子、嘹望的读音 对长句进行划分后,再进行朗读。 发现观察顺序,理清课文脉络 指名读,注意崇山峻岭、蜿蜒盘旋的读音 蜒和蜓作比较 齐读这句话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成排的垛子,垛子上有方形的嘹望口和射口,供师: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介绍长城的? (从远到近)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那第三段写什么?(远看长城、近 看长城、联想古代修筑长城) 三、学习 1、2 两段 1、 远看长城你发现了什么特点? 师: 现在让我们带着你们的疑问, 去书中找答案吧, 请同学们自由读 1、 2 段,思考:远看长城你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1) 长 ① 找出能感受到长的词语?(一万三千多里) 师:一万三千多里有多长?要是让我们班的某某去走估计要走上 3 年 呢,你想说什么?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 ② ③ 指名读 男生齐读(2) 蜿蜒盘旋 师:这写出了长城的什么?(形状) ① 结合插图,理解崇山峻岭、蜿蜒盘旋 师: 崇山峻岭是怎样的山?长城就是建造在这崇山峻岭之上,请大家可 按插图,你们看,长城顺着山势是曲曲折折、起起伏伏,它就是这样弯弯曲曲地 盘旋在崇山峻岭之上, 课文中用一个词语是? (蜿蜒盘旋) 长城就是这样一条 (长 龙) ② 理解为什么把长城比作长龙,将两者进行比较,找到相似之处。 体会长城的雄伟、坚固。 师:作者把长城比作长龙,咱们来找一找,长城跟巨龙之间哪些地方是 一样的?(长、高、蜿蜒、雄伟) 师:同学们,在现在生活中真有巨龙吗?巨龙只能是人们的一种想象, 而我们的长城确是实实在在地巍然屹立在我国北方的峻岭之上,他是那样雄伟, 那样坚固。你能把这种感受送进去吗? ③ ④ 2、 指名读 生齐读 近看长城你发现了什么特点?(1) 学生朗读第二段,思考:近看长城你又有怎样的感受? 师:好一条东方巨龙,现在让我们走近长城去看一看,请同学们自由朗 读课文第 2 段,思考:近看长城有怎样的感受?你从哪些地方看出高大坚固? (2) 找出长城的结构(垛子、嘹望口、射口、城墙、堡垒) 师: 长城不但高大坚固, 而且作为一项防御工程, 它的构造也非常合理, 请大家默读第 2 段,圈出课文具体描写了哪些地方? (3) 学生交流,读这些词语(生交流,教师出示) (4) 在图中把这些地方标出来 (5) 说说这些设计有什么作用 (6) 模拟战场,让学生感受到长城的高大坚固、构造合理。 (7) 回读第二段。 (8) 情感升华,让学生说说看到如此的长城你不禁想说什么 师:所以有长城在,敌人还能打进来吗?看着这样高大坚固、构造合理 的长城你不禁想说什么? 四、指名读课文的第三段。 思考:作者站在长城上想到了什么? 你从哪里看出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艰辛呢? 4 齐读最后一段,想一想: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五、拓展阅读: 六、小练笔: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长城的结构特点 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长城的? 3、学习了课文,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4、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巩固练习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万里长城像( 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 的( )和( )。 2、给生字注音组词 3、抄写课后生词 4、比较句子,把想到的说给同学们听。 [1]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凝结成万里长城。 [2]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 里长城。 5、背诵课文的第一、二自然段 三、拓展阅读有关长城的书籍 四、小练笔: 板书设计: 17 长城 远景:像一条长龙 城墙------很宽 近景:高大坚固垛子------t王口、射口 城台-------互相呼应 长城联想:凝结着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 历史地位:伟大奇迹 课后小结 ),在崇山峻岭之间( )。长城是由( ),她高大( ), )建造的,表现了我国劳动人民18、颐和园 【教材分析】 这篇讲读课文具体描写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 赞美了祖国园林艺术的辉煌 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 【设计理念】 1、以读为本,以读代讲,以读悟情,以读悟语。2、教学中要珍视学生独 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学生的个性培养。让学生主 动积极获取知识,让其学会,会学,真正意义上成为学习的主人。3、注重语文 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培养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帮助 学习的能力。树立大语文教育观,拓宽学生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提高学生的 综合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认识七个生字,会写十一个生字,正确读写“长廊、柱子、神情气爽、建筑、 佛香阁、金碧辉煌、宫殿、葱郁、掩映、朱红、隐隐约约、堤岸、雕刻、狮子、 姿态不一”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 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3、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 1、让学生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激发民族 自豪感。 2、学习本课按照游览的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查阅有关《颐和园》的资料。 2、课件。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图片,想欣赏一下吗?(课件展示颐和园的美景) 这就是位于北京西郊的颐和园(板书课题) ,说一下你的感受吧。我们一 起进入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描述的吧。 二、 整体感知课文: 1、自读课文,思考:作者游览了几处地方? 2、汇报 3、学习字词: (1)开火车读词语: 颐和园 佛香阁 掩映 琉璃瓦 葱郁 朱红 雕刻 宫殿 画舫 狮子 远眺 堤岸 长廊 姿态不一 神清气爽 横槛 隐隐约约 金碧辉煌 耸立 柱子(2)小组学习: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意思。 (3)全班质疑:横槛、琉璃瓦(利用图片来理解) 。 (4)读生字: 殿廊柱栽筑阁朱堤雕狮态(5)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学生评价。 4、师: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这几处景物的,从课文中的哪些句子 可能看出来?一边勾画一边用箭头标出游览的示意图。 师:课件演示句子。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经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走完长廊,又来到万寿山脚 下→登上万寿山→从万寿山下来, 就是昆明湖→游人走过长长的石桥→就可以去 小岛上玩。 师 生:作者抓住“进了” 、 “绕过” 、 “来到” 、 “走完” 、 “来到” 、 “登上” 、 “下来” 、 “走过”这些叙述游览过程的动词来连接景点的。 师:这种利用动词过渡连接景物,叙述游览过程的表达方式是移步换景。它让游 览的过程不断转换,更加清晰。读一读,感受一下。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和第六自然段。 1、 游览了颐和园, 你觉得颐和园给你留下的总的印象是怎样的? (板书: 大、美) 课文哪一部分很明确地为我们指出来?(引导学生找出第一、六自然 段) 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颐和园到处有美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2、这是什么写法?(首尾照应) 指导朗读。看到这么大和美的颐和园,你的心情怎样?(生说:惊喜、喜 爱)我们就带着这种心情来朗读这两段吧 四、学习二、三、四、五自然段。 师小结并过渡: 作者运用了首尾照应的写作方法突出了颐和园给他留下的深刻印象, 那就是 ――美。赞颂颐和园的美,正是这篇文章作者的写作目的,即中心。 (板书:中 心)围绕这个中心,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点作为材料来写的?(指读板书:长廊、 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 作者又是怎样具体描写这些美丽的景色的?那么我们就来学习二、三、四、五自 然段。 (一)第二自然段 1、指读,思考:美在哪里?(在品词品句中,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达到熟读成 诵,背下来,积累语言。 ) “红漆的柱子,绿漆的栏杆” ――外部的美。色彩美。 “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那 两幅是相同的。 ”――内部的美。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体现了我国古代园林艺 术的灿烂和劳动任命能工巧匠的智慧。 “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 ”――两旁的美。 花木种类多、数量多; “开”和“谢”形象的说明了长廊两旁鲜花常开,风景宜 人。 2、小结并过渡:刚进颐和园,我们就被长廊着富有特点的美吸引了! “走完了长 廊, ”――“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 (二)第三、四自然段 1、指两名学生分别读三、四自然段,思考:作者游完长廊,站在万寿山脚下, 看到了那些景观?它们的美又表现在哪里? (1)佛香阁: “八角宝塔形”――造型的美 “屹立”――气势的美 “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色彩的美――皇家气派 (2)排云殿: “一排排” 、 “金碧辉煌”――略 2、默读第四自然段,思考:作者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前面向不同的三个方 向望去,分别看到了什么?(边品读,边进行朗读指导,试着背诵。 ) (1) “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 体会颜色美:a 葱郁的树丛是什么颜色?(一片绿色) b 一片绿色中还掩映着什么颜色?(黄色、绿色、朱红色) 体会形态美:a“掩映”是什么意思?(互相遮掩、互相衬托) b 什么和什么相互“掩映”? (2)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 慢地划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 ” 追问:把昆明湖比作什么? 这样的比喻,抓住了湖水的什么特点?(静、绿) 进行句子的比较: “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 ” “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划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 ” (滑:在光瘤瘤的表面上溜过。 滑过:游船、画舫轻轻地在光滑的湖面上溜过,湖面依然 保持着平静。 ) 划过:用力挥桨使船前进,水漾起波纹,打破了湖水的平 静。 ) (3) “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 “远眺”――往远处看。 “隐隐约约”――看得不太清楚。 “隐隐约约”和“远眺”有什么关系?( “隐隐约约”与“远眺”是因果关系。 因为远眺,所以远处的景物只能看得隐隐约约,作者用词注意前后的照应,用词 是多么准确啊! ) (4)美的景,美的句子,真应该把它积累下来,同桌互相试着背背。 (三)第五自然段 1、出示自学提示: 默读,思考:十七孔桥美在哪里?你是从哪读懂的?是这些写批注。 2、全班交流,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堤岸:长长 石桥:样式不同 杨柳:倒垂 小岛:一片葱绿 十七孔桥:小狮子姿态不一 四、齐读第六自然段,总结全文:作者在结尾处为什么对我们提出了“有机会去 细细游赏”的希望呢?(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是呀!文中仅仅向我们介绍了 几处有代表性的景点。 五、课文学完了,你们能谈谈学习的收获吗? 1、移步换景的游览顺序; 2、抓特点描写景物; 3、首尾照应的写作方法; 4、围绕中心选择有代表性的景点写; 5、课文的第二、四自然段语句优美,我要背下来?? 六、拓展阅读: 七、小练笔: 学习《颐和园》的写法,记一次游览活动。 板书设计: 18 颐和园 美(中心) 1.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 课后小结 ~19、秦兵马俑 一、教材分析: 《秦兵马俑》 是一篇说明性的文章,课文生动地描绘了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 类型众多、 个性鲜明的特点。 教学中如果想仅仅通过课文的语言材料让学生来感 受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和古代人民的无穷智慧,似乎有点难度。如今现代教育信 息技术的介入,给了我们很大的便利,因此本课的教学可充分地运用集音、形、 色于一体的专题学习网站来学习课文,感悟语言。 二、设计理念: 这篇课文围绕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展开描写。和本单元 其它课文、口语交际共同组成“热爱祖国灿烂的历史文化”专题,又是一个发展学 生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启迪学生心智的好例子。本课课文较长,但理路清淅, 在教学时,可以抓住“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这个过渡 段,帮助学生分析它在文中的作用,并由此前后推导,整体教学。这样可以让学 生明确文章的写作思路, 理清课文结构,也可以从整体上去感受秦兵马俑的气势 磅礴,避免把文章讲读得支离破碎。 三、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兵马俑的神态与气势,激发民族自豪感。 2、学习课文中的过渡句的作用。 3、帮助学生体会“想象”在文章中的作用,并发挥学生的想象,体会并学习文 章中说明事物的方法。 4、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激起学生搜集图片资料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选编这篇课文,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秦兵马俑,感受其宏伟气势,激发民族自豪 感,培养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通过阅读课文,想象秦兵马俑宏伟的 气势和鲜明而丰富多样的神态,激发民族自豪感,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四、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对兵马俑还不了解,教学时,要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 主体作用。课堂上适当安排了小练习、课外拓展、资料库等内容,鼓励全体学生 大胆学习语文,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做到快快乐乐学语文。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自读课文,提炼特点 一、激趣导入,设置悬念 1、 秦始皇是第一个统一中国的皇帝, 他的陵墓在西安城东 30 公里处。 1974 年 2 月, 当地农民在秦始皇陵东侧 1.5 公里处打井时偶然发现了与真人真马一样 大小的兵马俑。从此,一个埋藏了两千多年的地下军阵被挖掘出来,并建成博物 馆。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的秦兵马俑展示了古长安往日的辉煌,也是长 安会成为丝路起点的一个写照。 同学们,在我国陕西省临潼县,有被称为“世界第 八大奇迹”的――(生齐:秦兵马俑) 2.板书课题,激情导入: 点击图片: 同学们看完之后,秦兵马俑给你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二、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1.生自读 2.检查词语(认读,归类,多音字) 3、朗读课文,说说每一自然段讲什么。 点击“自学问题”带着问题快速地读课文,读完后回答自己的问题。 问题为:这篇课文从哪两个方面介绍了兵马俑,是用哪句话连接起来的? 课文主要写了哪些类型的兵马俑? 2、回答问题,相应的板书 [规模宏大 类型众多 个性鲜明] [将军佣 武士佣 骑兵佣 车兵佣 弓弩手 马佣] 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三、精读课文,体会特点 (一)感受秦兵马俑“规模宏大” 1.出示“学习契约” ,小组汇报展示学习成果(课件学习契约和学习方式) 。 在学生汇报时教师及时板书说明方法: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 2.师:谢谢小组的汇报,同学们学习这段文字后,你认为这是一支( 的军队。 你能否把自己的这种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出示句子: 走进大厅,站在高处鸟瞰,坑里的兵马俑一行行,一列列,十分整齐,排成 了一个巨大的长方形军阵, 真像是秦始皇当年统率的一支南征北战、所向披靡的 大军。如此规模庞大的秦兵马俑,不愧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 (二)感受秦兵马俑的“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师过渡谈话:同学们精彩的朗读把老师的思绪带到了两千多年前那战火纷飞 的古战场。 听,战马嘶鸣,喊声震天。 这支威武雄壮的胜利之师正踏着激越的鼓点, 穿过历史的硝烟,迈着铿锵的步伐向我们走来。 让我们近距离的接触他们,走进他 们的内心世界。 (配上背景音乐) 1.快速浏览课文 4――8 自然段,作者生动细致地向我们介绍了哪几种兵马 俑,用笔圈画出来。 2.生答,师板书:将军俑 俑的个性特点) 秦兵马俑类型个性特点 将军俑 武士俑 武士俑 骑兵俑 陶 俑 3.小组合作学习:细细阅读这四个自然段,完成表格。 (每人概括一种兵马 ) 骑兵俑 陶马 4.汇报交流 A.重点学习“将军俑” ,出示第四自然段文字 (1)过渡:人常说:“鸟无头不飞,人无头不走”,站在这支胜利之师最前列 的,正是那骁勇善战、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将军。(出示图片文字) (2) 从这段文字中,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将军?生谈,师板书:久经沙场 责任在肩 英勇善战 胸有成竹 你怎么看出他“久经沙场”? 你能通过朗读或者模仿样子表现他的个性特点吗? B.出示其他三段文字,学生继续交流汇报特点, 师板书 C.再现四种兵马俑的描写,谈写法。 师: 仔细观察这些文字, 为什么这群没有生命的兵马俑能栩栩如生地站立 在我们的面前?作者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吗?(生概括,师板书:外形 5.感受兵马俑“形态各异” ,练习仿写人物形态 过渡谈话:同学们,秦兵马俑不仅类型多,而且个性鲜明,每一件都是极 为精美的艺术珍品(一边出示第八自然段) ,请你们认真阅读这段文字,在写法 上你又有什么发现吗? (1) 生读 (2) 谈发现。 (可以从段落结构上谈,也可以从写作方法上谈)师抓板 书:神态 (3) 体会省略号作用,仿写神态 师:文中的省略号有什么作用?(表示列举的省略) 根据学习契约小组汇报交流学习成果,体会兵马俑“规模宏大” 感情朗读,加深体会 学生圈画兵马俑类型 小组合作学习,完成表格 汇报交流学习结果 概括写法特点 体会写法特点 6. 小结:从同学们的交流中,我仿佛看到一个个个性鲜明、神态各异的兵马俑, 我的眼前闪过,他们或蓄势待发,或摩拳擦掌,或一马当先,或视死如归? 练笔仿写兵马俑神态 学生交流 四、激发情感,升华感情、欣赏视频,升华感情 1.过渡: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些散发着生命活力的兵马俑,再一次去感受它们 动作) 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 播放秦兵马俑视频,感受其特点。 2.看着这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秦兵马俑,前新加坡总理李光耀 感叹道(课件) 此时,你最想说的话是什么?(学生交流) 3. 秦兵马俑,这支地下军团,在沉睡了两千多年后终于被人们发现并挖掘出 来,它的醒来,震撼了全世界。 作为中国的炎黄子孙,我们为这举世无双的艺术瑰 宝感到骄傲,更为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勇敢和无穷的创造力而自豪 !让我们满怀豪 情,大声朗读(投影出示课文最后一段): 秦兵马俑, 在古今中外的雕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它惟妙惟肖地模拟军阵的 排列,生动地再现了秦军雄兵百万、战车千乘的宏伟气势,形象地展示了中华民 族的强大力量和英雄气概。 师指着板书, 激情引读:这就是规模宏大、气势恢弘的――(秦兵马俑);这就 是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秦兵马俑);这就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用血汗和智 慧凝结而成的――(秦兵马俑);这就是令中华民族骄傲和自豪的――(秦兵马俑)! 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个响亮的名字――(秦兵马俑)! 反复读题,升华感情 五、拓展阅读: 六、小练笔: 展开想象,仿写特点 八千个兵马俑就有八千种不同的神态,展开你丰富的想象,在你的脑海里还 浮现出了哪些神态各异的兵马俑呢?你能学习作者的写法,把它们描绘出来吗? 他们神态各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 19 秦兵马俑(举世无双享誉世界) (不仅)规模宏大 课后小结: (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和英勇气概 语 文 园 地 五 ◆ 学习目标 1 2 3 4 以“保护文物”为题,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文物保护意识。 学写介绍“世界遗产”的导游词,提高书面与口头表达能力。 领悟并在习作中运用“比照”的写法。 背诵积累古诗《望岳》 ,提高记忆力,感受泰山美景。 与中国的 “世界遗传” 有关的音像图文资料, 搜集有关文物保护的资料, 搜集泰山风景图片资料。 第一课时 ◆ 明确任务 指名读,说一说本次资料搜集的范围。 ◆ 交流方法 1 方法展示台 你是采用什么方法搜集资料的?遇到困难是怎么克服的? 教师随机板书: 随时摘抄、剪贴、或复印; 查阅或购买书籍、杂志、碟片; 查找相关古诗; 登录网站查找; 调查访问亲朋好友; 观看有关的电视节目。 2 3 资料展示会 老师的建议: 展示搜集的图片、文字资料,简要谈谈搜集的过程。 (1) 建立资料袋,分类收藏; (2) 组成合作小组进行收集与整理; (3) 要纠正一些不当作法。 ◆ 课后实践 进一步搜集相关资料,为专题展示活动准备。 第二课时 口语交际 ◆ 激情引入,揭示话题 1 长城,是华夏儿女的骄傲!然而,她却正在遭受毁灭性的破坏。出示相◆ 课前准备 关报道。 2 你有什么感受? 板书:口语交际DD保护文物 ◆ 展开讨论,提出建议 1 2 3 4-6人为一组, 围绕保护长城的问题展开讨论, 提出建议。 一人主持, 各组推荐代表在全班发言,并组织评议。教师适当板书要点,引导把建 自由发言: 由保护长城开始,交流各人了解的其他文物古迹被破坏的情 一人记录,人人发言,充分讨论。教师巡回倾听,引导学生打开思路。 议相同或相似的归为一类。 况,说说怎样加以保护。 ◆ 创设情景,模拟交际 交际过程中,教师要通过点拨、组织评议等方式引导学生把话说清楚、说具 体。 ◆ 课堂小结,表扬激励 第三、四课时 写导游词习作指导 截止 2011 年 6 月 24 日,中国已有 41 处世界遗产,仅次于意大利(45 处) 和西班牙(43 处) ,居世界第三位。 世界文化遗产其中文化遗产 29 项(其中 文化景观 3 项) ,自然遗产 8 项,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 4 项。 【中国的世界文化自然双重遗产(4 处) 】 1、泰山 (山东,1987.12) 2、黄山 (安徽,1990.12) 3、峨眉山和乐山大佛 (四川,1996.12) 4、武夷山(福建,1999.12) 【中国的世界自然遗产(8 处) 】 1、武陵源风景名胜区 2、九寨沟风景名胜区 3、黄龙风景名胜区 4、三江并流 5、三清山风景名胜区 6、四川卧龙熊猫保护基地 7、中国南方喀斯特 8、中国丹霞 (习作)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单(26 处) 】 1.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 (北京, 1987.12 世界文化遗产) 2.长城(北京,1987.12 世界文化遗产) 3.敦煌莫高窟(甘肃,1987.12 世界文化遗产) 4.明清皇宫 (北京故宫(北京), 1987.12 ; 沈阳故宫(辽 宁),2004.7 世界文化遗产) 5.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 (陕西, 1987.12 世界文化遗产) 6.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河北,1994.12 世界文化 遗产) 7.曲阜孔府、孔庙、孔林(山东,1994.12 世界文化遗 产) 8.武当山古建筑群(湖北,1994.12 世界文化遗产) 9.布达拉宫(大昭寺、罗布林卡) (西藏,1994.12 世 界文化遗产) 10.福建土楼(福建, 世界文化遗产) 11.丽江古城(云南,1997.12 世界文化遗产) 12.平遥古城(山西,1997.12 世界文化遗产) 13.苏州古典园林(江苏,1997.12 世界文化遗产) 14.颐和园(北京,1998.11 世界文化遗产) 15.天坛(北京,1998.11 世界文化遗产) 16.大足石刻(重庆,1999.12 世界文化遗产) 17.明清皇家陵寝(明显陵(湖北)、清东陵(河北)、清 西陵(河北),2000.11 ;明孝陵(江苏)、十三陵(北京),2003.7 ;盛京三陵(辽 宁),2004.7 世界文化遗产) 18.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 (安徽,2000.11 世界文 化遗产) 19.龙门石窟(河南,2000.11 世界文化遗产) 20.都江堰―青城山(四川,2000.11 世界文化遗产) 21.云冈石窟(山西,2001.12 世界文化遗产) 22.高句丽王城、 王陵及贵族墓葬 (吉林, 辽宁,
世界文化遗产) 23.澳门历史城区(澳门,2005 世界文化遗产) 24.安阳殷墟(河南, 世界文化遗产) 25.开平碉楼与古村落(广东, 世界文化遗 产) 26.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河南, 世 界文化遗产) 【中国的世界文化景观名单(3 处) 】 1.庐山(江西,1996.12 世界文化景观) 2.五台山(山西, 世界文化景观) 3.杭州西湖文化遗产(浙江,杭州, 世界文 化景观)习作目的: 1、继续体会“世界遗产”的魅力,感受中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2、根据需要围绕专题收集、整理资料,培养收集、处理信息资料的能力。 3、学写介绍“世界遗产”的导游词,提高学生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 习作准备: 选择一处中国的“世界遗产” ,收集相关资料(图片、风光、传说等) , 并 将有特色的内容进行整理。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播放 29 处世界遗产风光片)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导游词,导入新课 1、师激情讲述:“各位同学,各位老师,你们好,欢迎大家的光临!今天我将 和大家一起踏上世界遗产的旅程,去饱览祖国丰富的自然文化遗产。我是你们的 导游彭导。 希望大家和我一起旅途愉快!首先让我们一起游览世界遗产颐和园中 著名的景点――长廊。 ” (播放录像) “好了,长廊的游览到此结束,请各位游客稍作休息,等会儿我们再接着游 览。 2、 同学们,刚才老师干的是什么工作?(导游)导游员引导游客游览时的 解说词叫做什么――导游词。 导游员动人的解说词能使游客对景点留下更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就一起 来学写导游词, 也希望每位同学能创作出自己独特的导游词,给大家留下美好的 印象。 二、明确要求,出示范文点拨导游词格式和写作方法 1、翻开书 97 页,请大家默读习作的相关内容,勾画出具体要求的句子,看看 都有哪些要求。 2、屏幕出示习作内容,生汇报。 3、出示要求,师适时点拨: (1)写介绍我国世界遗产的导游词。 (2)确定自己要介绍哪一处“世界遗产” 。 从 17 课课后“资料袋”中我们了解到,我国的世界遗产一共有 29 处。课前 老师根据习作要求已对大家做了布置,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或者熟悉的、去过的一 处景点收集资料。 (3)选取最有特色的内容向大家介绍。 一处著名的风景区往往有很多景点,每一处景点要介绍的内容也很多,如历 史背景、独特风光、有关传说等,导游解说时不可能面面俱到。选取最有特色的 风光进行介绍更能展示世界遗产的独特魅力。什么叫有特色?(出示图片举例。 边点拨边板书:有特色。 ) (4)提示参观游览的注意事项。 根据你们的了解和旅游经验, 一般要提醒些什么注意事项? (安全、文明等) 。 (5)模拟导游进行讲解,要注意热情大方。 4、 弄清习作的内容和要求是写好作文的第一步。现在我们一起回顾一下本次习 作的内容和要求,请大家齐读。 (再次出示要求) 5、范文引路,学习写法 明白了习作内容和要求, 根据你们平时的了解和旅游的经验,你觉得写好一 份导游词要注意些什么呢?(抽问学生) 读读下面这份导游词,也许你会有更多的发现。比如导游词的题目、开头、 中间、结尾的内容有什么特点?表达的语言又有什么特点? (出示范文)生阅读导游词,汇报,师相机点拨: (1)导游词的题目,一般都是景点的名称加上“导游词”三个字,这 样可以使人一目了然。 (板书: “×××导游词” ) (2)在具体内容方面,一般有前言、总述、分述、结尾四个部分。(师 结合范文演示讲解。) (板书:前言)前言,也就是开头、开场白,是导游员在陪同游客参观、游 览前,向大家表示问候、欢迎和自我介绍的话。 比如:例文中的第 1 自然段。 (板书:总述)总述,是对游览景点的一个总的介绍,要注意简洁明了。 (如: 文章的二自然段。 ) (板书:分述)分述部分是导游对所选景观进行生动、具体的解说。这部 分是导游词的重点,一定要注意突出景物的特点,有条理地进行介绍。(例文三 自然段) 如果你要介绍多处景点,就按照游览顺序依次介绍。 当然,由于课堂时间有限,今天你可以只对景点做概括性解说,也可以只针 对一个景点做具体介绍。 (板书:结尾)结尾就是对游览的内容作一小结后,或安排布置后面的活动 及行程, 或对游客表示感谢和告别等。(如:例文的最后一段) (3) (出示有着重颜色的导游词)在语言方面,一般要适时提醒大家注 意事项,比如:在旅途中,提醒大家注意安全、做文明游客,不乱吐乱扔乱攀摘 等;在游览位置和景点发生变化时,还要提醒大家注意观看,并给游客留一定的 时间自由观赏。 (结合例文变化的语句) 另外,你们出外旅游时,导游们分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抽生说) 有的幽默,有的活泼,这就是导游的风格。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 解说时你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展现自己的风采。 你可以用优美的语言使解说充 满诗情画意,也可以穿插故事笑话使解说幽默风趣,提高游客兴致,也可以以解 答游客的提问的形式,做到服务周到,有耐心。只要心中有游客,相信你的解说 一定是最棒的。 4、请大家再把导游词浏览一遍,再次熟悉导游词的写法。 三、写作练习:先口头介绍再书面练习 1、通过刚才的学习,相信大家对写导游词一定很有把握了。现在老师看看 大家能不能试通过导游员资格考试的面试。 (出示资料一段) 请大家默读这段资料,想想:如果你是导游,你怎样向游客做介绍?你打算 怎样说好自己的开场白?在介绍资料时在哪些地方提醒大家观赏和注意?怎样 提醒?介绍完后,怎样结尾?(引导学生分步解说,师生及时评价。 ) 2、看来你们完全有资格通过面试。同学们,拿出你们收集的资料,结合你 对所选景点的了解,构思你独具魅力的导游词吧。写之前,老师先来了解一下, 你选择的什么景点?准备介绍什么有特色的内容? (出示 29 处风光名称,点击相关图片) (想好了吗?开始写导游词吧。为了节约时间,你可以在资料上进行删改添 加,完成你的导游词。一定要注意语句通顺连贯。相信因为你的解说,定会让我 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更加绽放异彩, 妙趣横生。 写完后, 大声地充满激情地读一读, 争取用你动人的解说打动每位游客的心。 ) (播放轻音乐) (师巡视,注意及时引导) 四、展示导游词,评价 经过大家的精心准备, 我们的小导游们马上就要隆重登场了。谁愿意用精彩 的解说带领大家继续游览我国丰富的世界遗产?(抽生展示导游词,师出示相关 图片,引导生从导游词的各个环节及时点评) 五、结束课堂,布置任务 “感谢小导游给我们带来的精彩解说。我们今天的旅程马上就要结束了,但 世界遗产的魅力是无穷的。 希望大家利用课余时间做更多的了解。祝各位同学万 事顺心,天天进步! ” 下节课我们将把修改后的导游词工整地抄写在作文本上, 然后进行模拟导游 表演,评出最佳导游。请同学们课后继续完成并修改自己的导游词,练习有感情 地朗读,做好充分的准备。 附: 黄山导游词 游客们,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世界遗产――黄山风景名胜区。很高兴成为 大家的导游!我叫王诗诗,大家叫我王导好了。 俗话说: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 温泉、冬雪&五绝&闻名中外。今天我就给大家重点介绍黄山的奇松吧。 大家请看,黄山的松树能在岩石缝中生存,生命力极强。它们形状各异,姿 态万千:黑虎松、龙爪松、连理松、迎客松等很多松树都因为它们的形状而得名 呢! 迎客松是黄山著名的景点之一, 外形更是特别: 它的树干中部伸出长达 7. 6 米的两大侧枝展向前方,恰似一位好客的主人,挥展双臂,热情欢迎海内外宾客 来黄山游览, 成为中华民族热情好客的象征。 等会儿我们还可以在那儿尽情拍照, 作为纪念。 黄山的奇观说也说不完,看也看不够。现在,请大家尽情去欣赏黄山的美景 吧!请大家在游玩的时候不要乱扔果皮和和食品包装袋,不要到危险的地方去。 祝大家玩得愉快! 长廊片段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 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 273 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 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长廊两旁栽 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 人神清气爽。 板书设计: 前言(自我介绍,问候语) 写世界遗产的导游词 分述 结尾(注意事项 祝福语) 总述 第六单元教学训练重点 主备:邝雪华本组教材编排了三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古诗两首》表现了朋友间 真挚的爱,《搭石》体现了乡亲们淳朴的爱,《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展现了爱的 奇迹,《卡罗纳》诠释了爱的真谛,《给予是快乐的》阐释了爱的哲理。这一篇 篇充满人间真情和爱意的课文一定会拨动学生爱的心弦,激起仿效的意愿。 在独生子女群体中,他们的自我为中心的意识非常强。教师应抓住这些文章, 让学生在多读、多想、多体会中,深切地感知“给予是快乐的”。 单元教学目标: 1、认识本单元 25 个生字,会写其中 30 个生字,掌握“词语盘点”中积累 的词语,做到会听写、会认读。 2、能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4、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语句,感悟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 思想感情,领悟表达的方法。 重难点: 1、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美好的情感,感悟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 2、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的美好品质, 体会爱的真谛。 3、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积极主动地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勤于动脑、勤 于练笔。 课时安排: 20 《古诗两首》 2 课时 21 《搭石》 2 课时 22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2 课时 23《卡罗拉》 1 课时 24《给予是快乐的》 2 课时 语文园地六 4 课时 单元复习 2 课时 20.古诗两首 一、教材分析: 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千古传颂、脍炙人口的送别诗, ,描写的是送 别好友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同时也写出了祖国山河的壮丽美好。 诗的前两行叙事, 后两行写景。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篇深情寄托在动态的自然景物描写之中, 将情与景自然交融在一起,含而不漏却余味无穷。 《送元二使安西》是人教版四 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 20 课古诗两首之一。本诗是一首送别诗,作者王维表达了 对友人的依依不舍的送别与祝福之情。本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叙事抒情,将对 朋友的真挚友情表露无遗。 二、设计理念: 朗读是我国语文学习的传统方法, 语文是读出来的, 尤其是古诗词教学。 “感 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让学生动口动心动容去 读,品读语言,诵读情感,美读意境。 三、学情分析: 这是两首脍炙人口的名诗,有些学生也并不陌生,甚至已能琅琅背诵,四年 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古诗的方法, 但他们对文本的深入理解还需教师的指 导,才能与诗人引起情感的共鸣。 四、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 5 个生字,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体会朋友之间的友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3、结合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词典,体会诗句的含义,体会诗的意境。 4、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体会末两句诗的情感。 教学难点:体会是个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准备: 1、学生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读熟诗歌。 2、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 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小朋友们是否遇到过与亲人或与小朋友分别的情形呢?如果有, 那么你们当 时的感觉是怎样的? (学生自由的说)下面我们来看看伟大诗人李白送别友人孟 浩然时的情形是怎样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解题: 1、学生读题,让学生先自己理解题目。 2、引导学生理解: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有 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3、题目的意思是“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到广陵去”。 三、预习检查: 让学生读准下列五个字的读音、记住字形:孟(mèng)、浩(hào)、陵(líng)、 辞(cí)、 唯(wèi)。四、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 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 (唐代著名的诗人) 2、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关系? 3、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五、理解诗意 1、学生自学古诗 自学要求: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借助文后注解或字、词典,理解字词, 翻译诗句,做好讲解古诗的准备。 2、检查交流自学情况 ①学生自愿或学习小组推荐 1 个学生讲解古诗 ②教师指点,并点出这首诗中的几个关键的不易掌握的字词。“西辞”“尽”。 (诗意:老朋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花红柳绿的三月去扬州。你乘坐的船儿越行 越远,驶向水天相接的地方,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我眼前只有那浩瀚的长江水, 还在向天边奔流。) 六、体会诗境 1、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想象描述“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李白这时有心情赏景吗?为什 么? 3、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 4、 李白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 (结合末两句 体会诗人的感情) 5、借助插图体会诗的意境。 6、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的意境。 七、拓展阅读: 八、小练笔: 你能把这首诗编一个小故事吗?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古代歌曲,你听懂了多少呢? 2、今天,我们将要一起学习另一位唐朝著名诗人王维写的一首古诗《送元二使 安西》。 二、指导自读 1、自读《送元二使安西》 2、 学生自读诗歌并完成以下作业: (1)查字典解释下列词语: 悒客舍尽故人(2)试着理解古诗的意思。 3、 、讨论自读作业:(师生共同评定、明确) 第 2 题:从诗题可知,这是一首送人赴边之作,被送者元二,是诗人的挚友,姓 元,在族兄弟排行是老二,唐人喜欢以行第相称,表示亲切和敬重。使,指元二 是奉命出使。安西,指元二出使的地点。(引导看注解①) 4 、在自读基础上试译全诗。 (渭城早晨的细雨,润湿了路上轻飘的浮尘, 客 舍边一片青翠,柳色嫩绿清新。 临别的时候,劝你再喝完这杯酒, 向西边出了 阳关,就再也没有我这样的故人!) 5、安西和渭城相隔多远?看图 6 试背这首诗。三、拓展练习。 我还知道别的表达人间真情的古诗词,我来给大家背一背。 现代人也为这份友情打动,请听现代的《渭城曲》 四、拓展阅读 五、小练笔: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板书设计: (李白)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课后反思: 21 搭石 一、教材分析: 课文写的是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语言质朴,意境优美,字里行 间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体现了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人 性美. 二、设计理念: 在教学过程中,我让每个学生能过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为 了让学生学会阅读,教学生在读、找、画、议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 探究式学习,促进学生口语表达的能力;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 展性和创造性。 三、教学目标: 1、会认“谴、惰、俗”等七个字,会写“洪、暴、猛”等 11 个字。 2、积累文中喜欢的句子。 3、感情朗读课文,感受文中体现出的乡亲们美好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体会乡亲们的美好心灵。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 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这个世界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今天,我们就来 学习作者家乡一道普普通通的风景。1、板书课题, 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学生可能会提什 么是搭石?搭石有什么用?在什么地方搭石头?为什么要搭石头等相关问题) 教 师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出几个主要问题。 二、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并且在自己读明白的地 方或者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1、指名读课文,相机出示“谴责、俗语、协调有序、人影绰约”等词,指导读 准字音。 2、谁来读一读你已经读懂的句子或者自然段? 如果学生读到一自然段,相机指导学生勾画并读一读写搭石的句子。 三、出示大屏 1、看,这就是人们过小溪时踩踏的搭石。就是这一块块普普通通的石头,却联 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请大家再读一读课文,看看哪些词语或者句子能让你 体会到乡亲们的美好情感,把他们划出来。 2、相机出示几个重点句。 “上了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上了年岁的人为什么会这么做呢?有什么感受? (指名说感受 抓住重点词语 “无 论 只要 一定 踏几个来回 直到” ) 你能把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 (引 导学生说出自己不同的感受,读出自己的体会来。) “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 总会??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 3、什么是“理所当然的事”?举几个生活中理所当然的事说一说。 4、师归纳:对,像同学们刚才所说的都是理所当然的事,都是我们每个人不讲 任何条件都应该做的事, 是做了以后不求回报的事。那么课文中指什么事是理所 当然的?说说你的感受,再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一读。和小组同学演一演。 四、拓展阅读: 五、小练笔: 乡亲们有什么样的美好情感呢?谁能用自己的话写一写。第二课时 一、引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 感受到了乡亲们美好的情感。同学们在上一堂课还 在其他一些不明白的地方做了记号,今天咱们继续学习课文,把你还没读懂的地 方提出来。(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读懂“紧走搭石慢过桥” 的俗语,体会景之 美。) 1、自由读,谈感受。 2、教师小结:就在这美丽的山村,清澈的小溪中那一块块,一排排的搭石,联 结着故乡的小路,更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在这个美丽的世界上,到处都洋 溢着美好的情感,你们看,一个承诺也温暖了许许多多面临重重困难的人们。 三、课文中,你最喜欢哪些句子?请自己再读一读,然后抄下来。(四、各学习 小组自学生字,对容易出错的字相互提醒。 四、拓展阅读: 五、小练笔: 你的身边也不缺少美,你能写一写平凡的事物中的美吗?板书设计: 读读词 看看画 读读句搭石课后反思:22.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一、教材分析: 《跨跃海峡的生命桥》 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人间真情”专题 栏的一篇阅读课文。 本文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 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 峡的生命桥。 二、设计理念: 课文语言朴实自然,叙写生动具体,情致淳厚感人,教学设计以爱贯穿整个课 堂教学,引导学生多读、多想、多体会,深切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美好的感情, 体会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教学中重朗读、重感悟、重情感、重创新。在听、 说、读、写中落实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三、教学目标: 1.认识 8 个生字,会写 12 个汉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受海峡两地人民的人间真情。 教学重点:感情朗读课文,体会人间真情。 教学难点: 感受海峡两地人民的人间真情。 四、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2 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言: 我们居住在美丽的地球上, 但是这个美丽的星球却并不是时刻向我们展示着 她的美丽,有的时候她也会给我们带来灾难。例如在 1999 年 9 月 21 日,一场里 氏 7.3 级的大地震就袭击了台湾地区,请看大屏幕。 (出示“地震”图)看到这些 画面,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学生随意说)说得好,这是一场毁灭性的地震, , 震中在日月潭地区。在该地区中,大部分地段被夷为平地。倒塌各种建筑 9909 栋,财产损失 92 亿美元。它给台湾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9 月 22 日,余震继 续发生,大地仍在摇晃,就在那危险的时刻,在台湾和杭州之间却发生了一件真 实而感人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 22 课《跨越海峡的生命桥》.(齐读课题) 看到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学生可能提问:为什么会有生命桥?生命桥怎么跨 越的海峡?) 是呀, 为什么会有生命桥?生命桥靠什么跨越了茫茫的海峡呢?带 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走进这个真实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学习词语,把握主要内容。 1. 首先请大家打开课文,快速浏览课文,看看是谁架起了这座生命桥?(学生 浏览) 2. 是谁架起了生命桥?(台湾青年和李博士) 3. 说的真好!这个故事中的主人公是小钱、台湾青年、和李博士(同时板书) 在他们身上一定会有许多让我们感动的地方。为了更好的走近这几个人物,我们 先解决生字障碍。首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力争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懂 的词语,用笔圈起来。可以查字典、联系上下文自己解决,也可以向旁边的同学 求助,帮忙解决。开始(时间 5 分钟) 4. 真的很高兴看见大家读的这么认真。请同学们坐好。看大屏幕。课文中的这 些新词你会读吗?(多媒体出示生字: 、 ) (指名开火车读, )本课中出现的这些新 词,有哪些你知道意思?(出示会认字)这是本课中我们要认识的 8 个字,大家 看看, 哪个字的读音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老师这儿还有几个字的读音也需要大 家注意一下。 (出示骨髓、间隔、白血病) (读骨髓时:[知道什么是骨髓吗?你 还收集到了哪些有关捐赠骨髓的资料?]间隔[读的真好,间是个多音字,我们曾 经背过的《泊船瓜洲》中的“京口瓜洲一水间”,就是这个“间”,谁还能用“间”的 另一个读音来组词。 ]文中还有一个多音字, 大家看 (提出白血病和血脉亲情) [谁 能简单介绍一下白血病。]这些生字和词语我们都认识了,下面我们来写写字。 请看大屏幕,这是本节课出现的 12 个生字,看看这些字在书写上需要注意些什 么?(“暂”和“袭”的书写。[“暂”注意下半部分是“日”而不是“目”。跟老师一起写 一个。 (教师书写,学生书空)还有吗?照着书中方格的位置再写一个袭字。同 座互相看一看,互相帮着指点一下。根据同桌的建议,你再练习着写一个。]接 下来请你自己再选一个比较难写或是容易写错的字在方格本中再练习写一写。 (教师下去看,有好的可以演示给同学看,教师评价略)其他的字书写起来比较 简单,课后同学们可以照着书自己练习好好写一写。 ) 5. 词语同学们都能读得很准确了,现在我们把整篇课文连起来读,一定比刚才 读得好,有信心吗?好,老师想请 7 个同学分自然段来读课文,谁想来试试?其 他同学请你拿好笔、认真听,看他们的字音读得是否准确! (指名读略) 6. 咱们来说说刚才的 7 名同学读得怎么样,看看他们的字音上有没有什么错误。 (引导学生评价。 学生读得不对的词语可以让他重读一遍)这几名同学的任务完 成的不错。下面把课文读给你的同座听听,注意读准刚才同学们提醒过的字音, 同时请同座帮你纠正其他读错的字音,把课文读得更好(同桌互读) 7. 现在老师想再请同学们来读课文,这次咱们要比比看,谁读得既准确、流利、 声音也很响亮。谁想来?(指名读略。方式要多样。 ) 8. 同学们读得都很好,接下来请大家默读课文,同时思考:课文向我们讲述了 一个怎样的故事?(教师指导学生归纳主要内容。 ) 三、总结: 课文讲的就是这样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 那么这个故事最能打动你心的是 什么?生命桥到底指的是什么呢?下节课我们再继续来研究。 四、拓展阅读: 五、小练笔: 第二课时 一. 导言: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 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知道课文为我们讲述了一个 真实而感人的故事。 那么这个故事的什么地方深深的打动了你?生命桥到底指的 是什么呢?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第 22 课《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 二、品味语言,朗读感悟 1、知道吗?在阅读时,我们往往会遇到一些感人至深的文字,这时候就需要我 们要静下心来细细品读; 而对于那些让我们心中为之一动的词语和句子,我们最 好画下来,再联系课文的其他内容去思考、品味,那样我们就会发现,感动我们 的不仅仅是词语表面的意思。 接下来请同学们再次认真的默读课文,把最让你感 动的语句画下来,反复读一读,你能体会到什么,用一两个关键词简单地写在旁 边。一会儿我们交流。 2、谁想先来读读你划的语句,再谈谈自己的感受(指名汇报) 3、学生汇报,共同交流 (一)“针头向皮肤刺去……此时此刻,……李博士沉着地站在病床旁……”知道 什么是余震吗?“余震”是说大地震后的小地震,这让我想起数学课中的一个词 “余数”,数学中还有一条规则“余数一定除数小”,但是小多少并不确定,也许它 只比除数小一点点……延伸到这里,我们看,虽是余震,但手术的器具在摇晃, 那些瓶瓶罐罐在摇晃,人也在摇晃……情况十分的危急,真是十分的可怕。而在 这突如其来的余震中,李博士仍沉着地站着,等待着手术的继续进行,这怎能不 令人感动, 你们理解得很准确, 那么能不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指导朗读) (评 价:不到位: (1)听出来了,面对着这突如其来的余震,你有些害怕了,底气不 是很足,再镇定沉着些! (沉着重读) (2)看来什么时候余震完全在你的预料之 中嘛!别忘了,这可是突如其来的余震啊!谁还能再读读?到位:1:你读得真 好,能说说为什么读的这么好吗?像他这样再读一读。2:听了你的朗读,我们 仿佛真的看到了那个危险的场面, 而李博士的形象也在我们的脑海中渐渐的丰满 起来。读得太好了! )大家看,这里有这样一个词(示此时此刻)此时此刻是什 么时候?此时此刻你最想做什么?而李博士却在做什么?体会的真好。 此时此刻 (多媒体出示:杭州的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他正焦急的等待着骨髓,] 此 时此刻――台湾青年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此时此刻――李博士仍沉着的站在病 床旁。[他在等待着,等待着余震的停歇]……还有谁也想来谈一谈? (二)“一个青年人正躺在……”“是啊,余震有大有小,房屋随时都可能倒下来, 生命受到了严重的威胁。这样的时刻,人们最应该做的是――跑出去,在空旷的 地方保全自己的生命。但是,这个青年人却仍静静地躺在床上。是他不知道发生 了余震了吗?那为什么他会一反常态呢?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又一次余震发生 了,大地开始颤抖,房屋开始摇晃,窗户上的玻璃啪地掉下来了,青年身体下的 病床吱吱作响……但是, 这个青年人却仍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这需要多大的勇气 和决心啊。我们能不感动吗?把我们的感动读出来吧, (多媒体出示指导朗读) 还有吗?(三)“在这场灾难中,病床上的青年没有受伤,他的家人是否平安无事,目前 还不清楚。”(不清楚并不等于不牵挂, (出示地震资料)别忘了,这可是一次毁 灭性的大地震,九.二一大地震是台湾百年以来最强烈的一次地震。在这次地震 中共伤亡 11 908 人,其中死亡 2 405 人,伤 9 503 人,此时此刻,台湾青年他不 清楚自己的父母是否已经得救, 他不清楚自己的妻子儿女、兄弟姐妹是否已经逃 离了危险,他更不清楚自己的家被毁成了什么样,他虽然静静的躺在病床上,但 心里一定是极不平静的,他也会十分牵挂自己的家人。但是,为了救人,他想得 更多的是――看这句话(课件出示“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 着希望,期待着自己的骨髓。”) (生齐读)那么,台湾青年心里想着,自己的骨 髓会带给小钱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第二自然段,听老师朗读,我们一起 来感受小钱那满怀着希望的期待。 1. (配乐,师范读第二自然段,出示第 2 段)现在,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在 这一段的前三句话中,隐藏着几组反义词,试着找一找。[提到凋零和绽放]这两 个词语都是形容花的, 在这一段里中还有一个写花的的词语,知道是哪个吗?这 三个词语在课文中还是写花的吗?自己读读看,在课文中写什么的?(出示五个 词语和拓展。 )看着这些词语,你能不能用上一个或者几个,说一说“台湾青年心 里想着,自己的骨髓会让小钱的生命出现什么样的希望呢?(学生说略)没错, 正因为如此,即使是在地震的摇晃中,台湾青年也要静静的躺在病床上,因为, (读课文“他知道有一位青年正躺在……”)同学们,小钱患的是白血病,白血病 又叫血癌,很难医治,小钱的生命就像不曾开放就将面临凋零的花朵,真是令人 难过悲伤, 但是只要经过骨髓移植, 就能使这朵生命之花重新绽放。 正因为如此, 台湾青年才会无惧余震的威胁, 静静的躺在病床上。 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一段, (回 到在这场灾难中……一段) 读出我们的敬佩与感动。于是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 (多媒体)……涓涓流出……这涓涓流出的仅仅是骨髓吗?是什么?(指名:爱 心、希望……) ,说得真好。人们常说“生命如花”,那是比喻生命美好的,让生 命更加美好是人类永远的追求,于是我们才有了这大悲大喜的感动,继续谈。 2. 同学们,骨髓只能保存 24 小时,李博士带着这生命的火种出发了――(示: 李博士送骨髓的时间表, 师读。 音乐起) 同学们算一算, 这个过程用了多少时间? (差 5 分钟就是 12 个小时)这是怎样的 12 小时?(紧张,漫长)第 6 自然段有 一个词语就写出了这 12 个小时的紧张与漫长?快找?(“奔波”! )经过十几个小 时的奔波终于达到了目的地,但李博士没有休息,又开始了工作。 (出示手术表) 多么劳累呀!第 6 自然段还有一个词语表现出了李博士不顾疲劳,一直在工作。 是哪个词(“连夜”)知道李博士连夜为小钱做手术的原因吗?(此外更重要的是: 受髓者接受移植前两周必须住进无菌室内,先用高剂量的化学药物或放射线照 射, 将病人体内的骨髓细胞不分好坏全部破坏, 以彻底地将恶性、 病变细胞消灭, 这被称为“歼灭疗法”。因此,如果捐赠者临时变卦,那么等待受髓者的就只有一 条路―――死亡。因此供髓、送髓、输髓必须在 24 小时内完成。)(补充资料) 同学们,李博士不顾辛劳,连夜工作的行为,真令人感动。那你们了解这位李博 士吗?(学生谈:这位李博士就是台湾的骨髓移植专家、获得诺贝尔奖金的李政 道博士,他主持创办了台湾慈济骨髓捐献中心,成为全球最大的华人骨髓库,救 助了众多的白血病患者, 到目前为止,他已经一百多次携带着台湾同胞捐献的骨 髓来到大陆。 )知道吗,1999 年,他不辞辛苦,抽取、运送骨髓并连夜为小钱做 手术时已经是 73 岁高龄了。来面对着这位可敬的老人,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两 句话, (多媒体出示第六段后两句话)读出我们的感动。 3.(出示地图)老师有个疑问;大家看,这是台湾,这是杭州。他们之间的距离 很近,为什么不直走,而要取道香港呢?直飞不是更近,更节省时间吗?(学生 解释:由于历史和政治的原因,台湾和大陆现在还没有直接通航,台湾当局不允 许飞机直接飞到大陆,只有到香港中转。 )尽管台湾和大陆之间隔着一湾海峡, 还有很多人为的阻隔, 但还是不能阻隔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两岸同胞用爱心架 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同学们,这是一次跨越海峡的拯救行动,是 一次和死神争夺生命的较量,然而这次拯救行动却并非一帆风顺。天时、地利都 不具备,可想而知难度有多大。但最终,生命在人们的无私的给于中复活了,生 命之花在人们的爱和奉献中重新绽放了。小钱得救了,好好想一想:生命桥到底 指的是什么?那么这是一座什么样的生命桥呢?(打出:这真是一座用―――― 架起的生命桥)是什么让这座生命桥跨越了两岸?(生:爱心)没错,小钱得救 了, (出示最后一段)正是两岸骨肉同胞的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 命桥! ) , (引导一起接着读) 6.海峡另一边的青年为小钱捐献骨髓,用自己的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 生命桥! 根据国际上骨髓捐助的有关规定,骨髓捐助者和受捐人在一年内是不能 见面, 也不能知道对方的身份和姓名的, 但一年以后就可以了。 我们来想象一下, 一年以后的某一天小钱和那位捐骨髓的台湾青年相遇了,会是怎样的场景?(机 动) 三:总结: 同学们, 为了使小钱那如花的生命再次绽放出生命的光彩,海峡两岸的那么 多同胞在忙碌着,奔波着。宝岛台湾与大陆虽然被台湾海峡所隔,但两岸同胞的 血脉亲情是无法割断的,这种血脉亲情就是“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座用爱心架 起的生命桥一定会永远屹立在两岸同胞的心中;这种血脉亲情是生命的火种,必 将愈燃愈烈,经久不熄,世代相传。 四、拓展阅读: 五、小练笔: 板书设计: 22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爱之桥 大陆(小钱)――――――台湾(青年) 血脉亲情课后反思:23.卡罗纳 一、教材分析: 《卡罗纳》 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略读课 文,选自小说《爱的教育》 。本文讲述的是一个四年级的意大利小男孩卡罗纳在 遭遇失去母亲的巨大不幸时,身边的人真诚地理解他,热情地安慰她,默默地关 爱他。 课文抓住卡罗纳失去母亲后第一天来上学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从他承受 的巨大悲痛和身边人对他的无限关爱这两方面展开来写。文章语言生动,描写细 腻,字里行间透露出对卡罗纳的爱,非常的感人。 二、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还指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 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卡罗纳》一文,字里 行间透露出对卡罗纳的爱,散发着爱的气息。设计以“爱”为主线,创设出情意浓 浓的教学情景, 扣击学生的心弦, 引导学生走进文本, 在畅所欲言的和谐氛围中, 自觉研读有关语句和段落,透过字面想象人物的所思所想,体会人物的情感,并 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三、学情分析: 现在的学生大多都是独身子女,缺乏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的意识,所以在教 这一课时我把引导学生了解在卡罗纳遭到不幸时大家是怎么做的, 从而激发学生 关爱他人,帮助他人的情感作为教学的重难点。 四、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地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 读懂课文内容,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 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孩子们, 我们生活在充满爱的世界里,你享受了哪些爱?世界上最伟大最无 私的爱是什么?有一个小朋友卡罗纳在也无法享受母爱,因为他的母亲去世了。 今天我们学习《卡罗纳》看看大家是怎样做的 二、初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 通读课文,借助拼音把课文读正确并了解课文大致内容 师生交流:你读懂了什么? 2. 再读课文,勾出使你受感动的地方,在旁边写出感想 3. 分小组交流 三、交流阅读中的收获 1 检查字词 2.说说哪些地方使你感动,为什么? 4.分小组交流大家的表现并谈谈自己的想法 1、当知道卡罗纳所遭遇的不幸时,老师是怎么做的? 2、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失去母亲的卡罗纳是万分伤心的? 3、“我”和同学们是怎样传达对卡罗纳的关爱的? 4、当“我”跑过来扑进母亲的怀抱时,她为什么把“我” 推开呢?“目不转睛”什么 意思?你从母亲的“目不转 睛”里读懂了什么?“我”恍然大悟了什么?你从哪里 读出来的? 全班交流 6.说说你从大家的言行中受到什么启发 四、拓展阅读: 五、小练笔 A 请您给卡罗纳写一封信,给他以春天般的温暖, 让他心头的悲伤早日消退。 B 请您代表卡罗纳,向关爱他的人(选取其中的 一个)写一封信,感谢他对卡罗纳的无限关爱和 帮助。板书设计: 失去母亲卡罗纳 得到关爱课后小记:24 一、教材分析:给予是快乐的《给予是快乐的》 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人间真情”专题栏的 一篇阅读课文。 本文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保罗在圣诞节之夜与一个小男 孩在短暂的接触中, 由误解到理解的变化过程, 揭示了&给予是快乐的&人生哲理。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深切感受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 二、设计理念: 叶圣陶指出“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略读指导却需要提纲挈 领,期其自得”因此略读教学要求与精读教学要求是有着区别的《语文新课程标 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与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与体验,有所感悟与思考, 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三、学情分析: 作为刚进入四年级的孩子, 经过三年的学习, 他们已经积累了一些阅读方法, 但对重点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还理解不够; 还不知道怎样提出有价值的问 题进行思考。 针对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 我将本堂课的知识目标确定为: 能抓住重点词句提出问题,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文本。 , 四、教学目标: 1.能流利正确地朗读课文。 2.能正确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教育学生给予比被给予更快乐。 教学重点:教育学生给予比被给予更快乐。 教学难点:懂得给予比被给予更快乐。 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得到是快乐的,其实给予更快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给予是快乐的》。希 望同学们大胆地提出问题, 学完课文将根据大家的提问,评选最佳问题和最佳提 问人。自由轻声的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感知发现 1、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2、学生提问,师生共同评价问题的质量。(估计学生会提出:谁给予谁?在怎 样的情况下给予的?给予了什么?)从好的问题中小结发现的方法,即针对课题 提问时,要抓住关键词“给予”进行思考。 学生选择好的问题朗读思考。 4、交流,请学生回答。(随机板书) 新车 坐车、停车 承诺 保罗的哥哥 保罗、保罗 小男孩、小男孩 弟弟 坐车、观光 给予是快乐的 保罗 小男孩及其弟弟、小男孩 保罗 5、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板书简要地复述课文的内容。 三、感悟发现 1、教师引导:哪一个给予最珍贵? 2、学生朗读思考,并在小组合作中讨论。 3、交流。指名发言。引导学生展开争论,在思维的碰撞中进一步理解课文。 4、由于给予,圣诞前夜,保罗、小男孩、小男孩的弟弟都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夜 晚,各有什么难忘? 3、学生朗读思考,并在小组合作中讨论。 4、交流,各组派代表发言。要帮助学生打开思维,根据三个人的实际情况进行 丰富、合理的想象。 四、鉴赏发现 1、朗读课文思考:你认为课文在选材、描绘等方面有哪些优点值得我们学习? 2、讨论并有感情地朗读。(学生可能会提出:人物的语言描述的具体。以此为 锲机,引导学生体会说话的语气,并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 五、质疑问难 1、学习中遇到哪些不懂的问题? 2、学生质疑,共同讨论解决。同时评价问题的质量。从好的问题中小结发现的 方法,即不能一有疑就问,应在深入思考后,的确无法解决问题才可以提问,问 题要有助于对课文的深入思考。 六、拓展阅读: 七、小练笔:板书设计: 24 给予是快乐的 保罗 小男孩 一辆新车 惊讶 又借了不是获得而是给予 不是炫耀而是关爱课后小记:语文园地六教学目标: 1、口语交际:在交际中能就自己的真实想法发表自己的建议。 2、习作: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习作内容具体,句子通顺。 3、我的发现:引导学生发现一些理解词语的好方法,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4、日积月累:用“减一减”的方法识字,巩固对生字的理解;熟读诗句,尝试 背诵;说说诗的大意。 5、成语故事:了解中国的一些传统文化,知道“杏林春满”的典故。 教学时间:3 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1、想一想。 生活中很多时候一定有人帮助过你,很多时候我们需要伸出双手帮助别人。向帮 助过你的人表示感谢,向需要安慰的人说些安慰的话。想想该怎样说,想好后和 同学分角色进行模拟对话。 提示:可从家人、同伴、邻居、福利院的孤儿、贫困地区的儿童等方面去想。 2、说一说。 想想为什么接受帮助, 你打算怎样表示感谢; 想想怎样向需要安慰的人表示安慰。 在小组内跟同伴们说一说,然后再在班上说一说。 3、议一议。 在小组内商量, 开展一次献爱心活动。就怎样帮助怎样安慰等问题发表自己的看 法,听听同伴的意见。 4、演一演。 根据小组商量的方案,试着表演一下表示感谢或安慰的过程。第二课时 习作: 1、观察《胜似亲人》这幅图,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想想图中的人物的服饰有 什么特点。 2、先在小组内说说他们可能是谁,她们之间可能发生了什么事。语言清晰,句 子通顺,说详细一点。 3、在全班交流。 4、把你想到的写下来。内容具体,语句要通顺。 5、选择一个合适的题目。 6、如果不想写这幅图,也可以写现实生活中自己经历的事情。 7、写好后先自己读一读,听听同学或家长的意见,然后认真修改习作。第三课时 我的发现: 1、读学习伙伴的话。你发现了吗?发现了什么? 2、学生自由回答。 3、教师总结:我们可以通过查字典理解词语,但要了解这个词语的具体含义还 应该把它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里去,即联系上下文理解。日积月累 一、“读读认认” 1、自读生字。 2 齐读――指名读 二、“读读记记” 1、读诗句,自读――指名读――齐读 2、说说诗句大意,想象画面。 三.“读读背背” 1、自读尝试背诵。 3、在小组里检查背诵;进行背诵竞赛。 四、成语故事 1、自学这个故事。 2、把这个故事讲给同学和老师听听。 3、说说“杏林春满”“誉满杏林”成语的意思。 4、你还能说出几个关于成语的来历的故事吗? 第七单元教学训练重点 主备:蒋红伟【教材分析】 本组课文包括《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乌塔》、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记叙的是 12 岁的周恩来的故 事。年小志大的周恩来,为我们树立了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榜样。《那片绿绿 的爬山虎》 记叙的是作家肖复兴上初中时受到叶圣陶老先生指导写作的事,表达 了作者对叶老感激与怀念之情。《乌塔》记叙的是 14 岁的德国小姑娘乌塔独自 一人旅游欧洲的事,赞扬了小乌塔极强的独立自主能力。《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告诉了我们每个人既有优点,也有缺点,我们要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学习本组课文,要注意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正确认识、评价自我 的认知观念,还要教育他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尊重他人、懂得感谢,提高阅 读能力和写作水平。 【学情分析】 学生运用已有的学习方法, 继续学习第七单元的四篇文章,在理解课文内容 的基础上, 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从著名文学家一丝不苟的写作态度中受到启发, 懂得认真修改自己作文的好处。 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学会用记叙手法描写人物 的一些基本方法。 【教学目标】 1、本单元要求能认会写的字有 25 个,只要求充分调动的字有 28 个。 2、能用上单元学习的“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新词,逐步形成 自我阅读课文、探究问题的习惯,培养自我阅读的能力。 3、能有感情地朗读本单元课文,朗读有一定的速度,能注意重音和停顿, 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整体感悟全文。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树立他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5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法与学法】 先讲讲自己的成长过程中的一些趣事、有教育意义的事等,再参观一些当地 名人的纪念堂 (馆) , 了解他们的成长历程, 然后回到课堂, 逐课学习。 按照“口 语交际――社会实践――课堂教学――单元总结”的思路来组织教学。 【教学时间】 12 课时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一、教材分析: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是人教版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七单元 的一篇精读课文。 本单元从不同的角度讲述了别人成长的故事,让学生在阅读时 受到启发,思考自己成长中的问题。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 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 从中深刻体会 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 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二、设计理念: 语文学习目标,是多维的,是立体的,不仅有知识与能力的目标,还有过程 与方法的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引导。所以,在设计这课时,我让学 生有感情地朗读感受深的句子, 受到情感的熏陶与感染。三维目标实现的最终途 径还是读,各种形式的读,默读、朗读、感情读,边读边想象等,并把自己读的 感受与同学交流、讨论,遵循课标的这些精神、理念,本课教学设计的最大特点 就是入情入景地读,动心动情地读。 三、学情分析; 由于本文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数学的整体思想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