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四个字都可以做谥号或皇帝庙号谥号列表的成语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谈谈古代帝王的谥号、庙号和年号
  近一二十年,由于《康熙微服私访记》、《雍正王朝》、《还珠格格》和《甄嬛传》等电视连续剧走红荧屏,现在大家都知道清代皇帝一般是以年号来称呼的,如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于是有人以为,唐太宗、宋太祖亦是以年号相称呼。其实不然——二者乃以庙号来称谓。那么周文王、周武王呢——也是否是以庙号相称呢?回答又是否定的,因为那是后人对他们的谥号。原来,中国三千多年的皇帝制度,依时期不同,在称谓上相继是以谥号、庙号、年号为主要内容或特征的,因而也便依时期上的差异先后可用谥号、庙号、年号来称呼皇帝。这种情况,最早大约起源于周初,并在周以后予以丰富和完善。中国论文网 /4/view-3720131.htm  褒贬分明的谥号  什么是谥号?这是在皇帝制度下(包括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时期),当帝王后妃、文武百官以及鸿儒耆宿和有“忠勇义烈”之举者死后,由朝廷或私家给予的盖棺定论性的称号。诚如《逸周书·谥法解》说:“谥者,行之迹也;号者,功之表也。”  对位尊者或贤者死后给谥号,是皇帝制度下礼的一项重要内容。这在《礼记》规定得很清楚。其《曲礼下》言,诸侯死后将要出葬时,“言谥曰‘类’”,就是说,其手下或亲人应当向天子请赐谥号,这叫做“请类”。《檀弓上》也说:“幼名,冠字,五十以‘伯、仲’,死谥,周道也。”大意是:幼儿时取名,行冠礼时取字,50岁以后则以“伯、仲”等字词来称呼;至于死后则要给以谥号。这些都是周朝礼制所规定的。  那么,谥号究竟起于何时呢?《逸周书·谥法解》说:“维周公旦、太公望开嗣王业,建功于牧之野,终将葬,乃制谥,遂叙谥法。”这就是说,谥号这种制度起于周初开国功臣周公与姜太公死后临葬之际。而《世本》则干脆说,周公旦、太公望“制谥法”。清人方苞《谥法》也说:“周公所以因而作谥法也。”今人金景芳《中国奴隶社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对此亦持肯定意见,称开创中国谥号制度者“不能说是别人,只能归之周公。这是他为巩固周政权而制礼的一个组成部分。”  对此,王国维认为:“周初诸王,若文、武、成、康、昭、穆,皆号而非谥也。……谥法之作,其在宗周共、懿以后乎!”(《观堂集林》卷十八《遹敦跋》)王国维的意思是说,谥号制度当起于西周中后期。  郭沫若则在王国维的基础上,提出包括西周至春秋现今知道的历代周天子、诸侯国国君的谥号,不是生号(活着时就有的称号)便是后人的伪托。所以,“谥法之兴,当在春秋中叶以后”,甚至“当在战国时代”;因为那时学者“惯喜托古作伪”,《逸周书》就是战国时学者“伪托之结晶”,而《谥法解》乃“其结晶之一分子也。”(《金文丛考·谥法之起源》)  另有一些学者如吴静渊、屈万里、黄奇逸、袁庭栋等,则认为谥号制度当滥觞于殷商而通行于周。对此,笔者也是赞同的。  在皇帝制度下,君王的谥号,由礼官议定;臣下的谥号,则由皇帝赐予(也多经礼官议定)。一般来说,谥号是对死者一生行为的一种肯定性的评判,目的是为在世者及后人树立一种德行的榜样。这一点,在《礼记·表记》里讲得也很明白:  子曰:“先王谥以尊名,节以壹惠,耻名之浮于行也。是故君子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以求处情,过行弗率,以求处厚;彰人之善而美人之功,以求下贤。是故君子虽自卑而民敬尊之。”  这大意是,孔子讲:“先王赐给死者的谥号,是对他名节的尊重,因此需要选择死者生前最突出的德行来赐谥以褒扬;不过却厌恶那些名声大却行为不符的人。所以君子平时不要夸大其辞,不恃功自傲,应实事求是;要谦虚谨慎,有错即改,以求得大家的宽厚;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热情地肯定别人的功劳,以取得大家的敬重。这样君子看似自卑却会得到民众的拥戴和尊崇。”  《礼记》的这一大段话,是提醒尊者要赢得大家的尊重,在世时就首先要严格约束自己,宽待别人,即在自尊自律的同时还要尊重他人,善待他人。只有这样死后才会得到一个切合自己实际的美好的谥号。这就是所谓的美谥。与此相反者,自然便是恶谥了。尽管恶谥不轻易给人,但在历史上,却终究是给过一些人的,包括某些被认为无道昏君、暴君者,如周厉王、卫灵公、隋炀帝。  这样来看,对死者评定谥号的制度除了有激励他人或后人要有好德行以外,对于那些手握权柄的位尊者,那些希望死后不背骂名、有个好名声甚或希望能流芳百世者,也是一个有力的鞭策。这正如唐人王彦咸所揭示的:“古之圣王立谥法之意,所以彰善恶、垂劝戒,使一字之褒宠,逾绂冕之赐,片言之贬辱,过市朝之刑,此邦家之礼典,向陛下劝惩之大柄也”(《赠太保于頔谥议》)。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一部分的谥号制度,应是一种道德约束机制,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独创;而它在商周以后之所以能得以延续下去,则是因为与儒家“修、齐、治、平”的道统相一致,与中国稳定的农业社会的政治结构相协调。所以,发展到后来,它竟形成了一套严格的规范,即所谓谥法。其中一个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赋予某些字以特定的道德内涵,以诱惑或警戒、威慑当权者、位尊者。那么,被历代礼官们圈定为谥号的字有哪些呢?这里,我们将王力先生根据历代典籍所归纳的部分谥号及其含义(见《古代汉语》修订本第三册,中华书局1981年版)转录如下,以飨读者——  表扬的,例如:  经纬天地曰文 布义行刚曰景  威强睿德曰武 柔质慈民曰惠  圣闻周达曰昭 圣善闻周曰宣  行义悦民曰元 安民立政曰成  布纲治纪曰平 照临四方曰明  辟土服远曰桓 聪明睿知曰献  温柔好乐曰康 布德执义曰穆  批评的,例如:  乱而不损曰灵 好内远礼曰炀  杀戮无辜曰厉  同情的,例如:  恭仁短折曰哀 在国遭忧曰愍  慈仁短折曰怀  王力还介绍说:“后世谥号除皇帝外,大多用两个字,例如:宣成侯(霍光) 忠武侯(诸葛亮) 文忠公(欧阳修) 武穆王(岳飞)”。  谥法刚产生时,赐谥权掌握在周王朝手中。周天子死后有谥,诸侯死后并不全部赐谥。进入春秋以后,“礼崩乐坏”,谥法的垄断大权旁移。这时至战国,诸侯的谥号多出自其子弟下属,卿大夫和贵夫人也开始有了谥号。与此同时还出现了私谥——这是有名望的学者死后其亲友门人所加的谥号。它们往往缀以“先生”、“处士”、“居士”、“子”等字样,寄托着人们对死者的哀思。例如东汉时陈寔死后,海内赴吊者三万余人,大家追谥他为“文范先生”;晋代陶渊明死后,颜延年为他作诔,谥为“靖节徵士”;宋代张载死后,门人则谥为“明诚夫子”。   私谥在宋代最为盛隆,清末以后逐渐衰微,但直至新中国成立前仍有孑遗。至于朝廷的议谥、追谥、赐谥等,自然随着1911年皇帝制度的终结而终结了。  尊崇有加的庙号  在皇帝制度下,当君王死后,必须修建专门的祭祀庙堂或在太庙立室奉祀;奉祀时还须得特别追尊一个称号,这就是庙号。  庙号始于何时呢?《辞源》(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根据《史记·殷本纪》中关于“褒帝太甲,称太宗”、“帝太戊……称中宗”以及“祖己嘉武丁之以祥雉为德,立其庙为高宗”等记载,认为庙号“始于殷代,……汉承秦制,惠帝尊高帝庙为太祖庙,景帝尊孝文帝庙为太宗庙,宣帝尊武帝庙为世宗庙。其后历代封建帝王,都有庙号。”  但是,今人袁庭栋先生并不同意《辞源》的看法。他在《古人称谓》(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一书里认为:“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文献不足征’,司马迁对殷代的了解是很不足的,他的说法不能视为信史。”袁庭栋又引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庙号上》里的话说:殷人的“宗本是宗庙之宗,犹卜辞的大宗、小宗”,并非人称;换言之,甲骨学家所说的殷人庙号,当是一种广义的“庙号”。它与汉以后称“祖”称“宗”的庙号是两回事,不能混为一谈。袁庭栋还指出一个反证来说明他的观点:“在很多方面都承袭了殷代制度的周代,完全不见殷代‘庙号’的踪影,从不使用。再加之在先秦至秦汉文献中从不认为殷人在使用‘庙号’,也无‘庙号’之称。”  在此基础上,袁庭栋指出:“整个周代无庙号,秦代无庙号,西汉初期也无庙号,我国古代所常见的庙号是西汉景帝时才开始的。西汉开国之君刘邦死后,‘上尊号为高皇帝’,这里的‘尊号’,其实是谥号(见《汉书·高帝纪》注),并未上庙号。”尽管汉惠帝为刘邦立了专庙,并将庙叫做“高祖庙”,但援引的却是其“高皇帝”的谥号。所以高祖庙又可称为“高皇庙”。这样来看,“高祖”在景帝以前并非庙号(其时还可以称“高皇”或“高”等)。而刘邦之后的汉惠帝也只有谥号“孝惠”,亦无庙号;其祭祀之庙则称“孝惠庙”。至于汉文帝,其死后的谥号为“孝文皇帝”,仍无庙号;其祭祀之庙叫“孝文皇帝庙”,只是到了汉景帝时,才第一次将祭祀汉高帝的专庙命名为“太祖之庙”,将祭祀文帝的专庙命名为“太宗之庙”。这也就是说,从汉景帝时起,“太祖”与“太宗”等才正式成为中国皇帝的“庙号”,并以此充作某皇帝的一种称谓。不过,袁庭栋先生又说,即使如此,当时也还没有形成“庙号”制度——形成制度化是进入东汉以后的事;而入晋以后,方才正式使用“庙号”二字(最早的例证是在《晋书·武帝纪》里出现的“庙号世祖”)。袁庭栋的考证较细,也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于是,我们想起了王力先生曾在《古代汉语》修订本第三册里有过这样的叙述:  封建皇帝在谥号前面还有庙号。从汉代起,每个朝代的第一个皇帝一般称为太祖、高祖或世祖,以后的嗣君则称为太宗、世宗等等。举例来说,汉高祖的全号是太祖高皇帝,汉文帝的全号是太宗孝文皇帝,汉武帝的全号是世宗孝武皇帝,魏文帝的全号是世祖文皇帝,隋文帝的全号是高祖文皇帝,等等。  这里,王力先生并没有说明庙号在汉代始于何时。但联系到袁庭栋的上述考证,我们自会知道,王力所举汉朝皇帝的庙号,其实都是汉景帝时期及其以后发生的;而且,虽说“自光武以下,皆有庙号”(《旧唐书·礼仪志五》),从而形成了庙号制度,但直至晋武帝以前,都是仅有“庙号”之实,却无“庙号”之名。  自唐朝武则天时代开始,在谥号、庙号制度下,又形成了“尊号”制度。但与谥号、庙号不同的是,尊号是皇帝或皇后、皇太后在世时由臣下所上尊崇褒美之词(实际是阿谀奉迎之词,而且许多都是由帝、后本人拟定或授意的)。例如武则天称帝前,就已“加尊号为圣母神皇”,称帝之后,即“加尊号曰圣神皇帝”,以后又相继加有“金轮圣神皇帝”、“越古金轮圣神皇帝”、“慈氏越古金轮圣神皇帝”、“天册金轮大圣皇帝”。唐中宗复位后,她虽然以耄耋之年退居后宫,仍被“上后号曰则天大圣皇帝”。(《新唐书·则天顺圣武皇后本纪》)  尊号也有死后追上的。例如唐高宗死后,天宝十三载(公元754年)臣下追上尊号为“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王力先生认为:“这种死后所加的尊号也可以说是谥号,这样,谥号的字数就加多了。唐以前对殁世的皇帝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不称庙号;唐以后由于谥号加长,不便称呼,所以改称庙号(如唐玄宗、宋太祖)。”(《古代汉语》第三册)当然也有特例,如后人称晚清“慈禧太后”之“慈禧”,就是尊号;而她的庙号、尊号再加上谥号共有23字之多,即“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  除帝、后以外,历史上还有极少数尊者、贤者被封建统治者追加尊号的。如清顺治朝改加孔子为“大成至圣先师”,宋真宗时改加老子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民间简称“太上老君”),明万历朝追封关羽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民间简称“关圣帝君”)等。  称呼方便的年号  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又常用作皇帝的称谓,始自汉武帝时期。(此前如“前元”、“中元”、“后元”等一类年号,乃是后人所加。)王力在《古代汉语》修订本第三册里认为,汉武帝即位那年(公元前140年)即称“建元元年”,次年称“建元二年”……其实不然,因为这仍是后人为方便历史叙事而添加的,并非当时就已有之(包括汉武帝“改元”的“元光”、“元朔”、“元狩”、“元鼎”等年号,都仅是臣下的一种建议,武帝并未批准,但后人在叙述这一阶段的历史时,便径直用上了)。诚如袁庭栋所识:“汉武帝于公元前140年即位,仍是有年数无年号,只称元年、二年……”袁庭栋根据《汉书·武帝纪》、《史记·武帝本纪》的记载提出,我国以“年号”纪年,乃始自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十月。而“元封”便成了“古代帝王正式宣布的第一个年号,是我国正式使用年号的开始。”据《汉书·文帝纪》记载,汉文帝十六年(公元前164年)九月,“令天下大酺,明年改元”,是为中国历史纪年有文字记载的正式“改元”。其意思是从下一年(即元年)又重新开始纪年。以后历代有许多皇帝在位时都曾自己改元,如汉武帝在“元封”以后又先后改元为“太初”、“天汉”、“太始”、“征和”、“后元”等。至于新君即位,不用说更需要“改元”了,以示革故鼎新。  明清两代皇帝除明英宗改“景泰”为“天顺”、清穆宗改“祺祥”为“同治”外,均未改元,因此人们便乐于用年号来称呼这些皇帝,例如明世宗被称为嘉靖皇帝,清高宗被称为乾隆皇帝;即便清穆宗也仍可用“同治”年号来称呼他(因为“祺祥”年号使用仅几个月)。这个中缘由,还在于庙号、谥号、尊号字数太多,称呼起来委实累赘;而年号仅两个字,很是简便。  总括起来,人们平时里对古代皇帝的称谓,大体上唐以前的习惯以其谥号相称呼,如周文王、周武王、汉武帝、汉光武帝;唐以后(包括唐)则习惯直呼其庙号,如唐太宗、唐玄宗、宋太祖、元世祖。(唐以后也有呼谥号的,如大家熟知的武则天所称“则天皇后”。)入明以后则可庙号、年号相混称,如对朱元璋,既可称庙号为明太祖,也可呼年号为洪武皇帝。但有清一代,习惯上是以年号相称为方便的。当然这是在非正规场合或非正式文件、非严肃文章里的习惯。在正规场合,为了表示叙述历史的严肃性或对皇帝的尊重、恭谨,人们仍沿用庙号。  作者:四川省民政干部学校(成都)高级讲师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
西峡县的人,爱好爬格子。时政探讨。
LOFTER精选
网易考拉推荐
用微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用易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阅读(739)|
用微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用易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历史上的今天
loftPermalink:'',
id:'fks_095067',
blogTitle:'引用 谥号、庙号、年号、帝号、尊号、国号',
blogAbstract:'引用\r\n
{if x.moveFrom=='wap'}
{elseif x.moveFrom=='iphone'}
{elseif x.moveFrom=='android'}
{elseif x.moveFrom=='mobile'}
${a.selfIntro|escape}{if great260}${suplement}{/if}
{list a as x}
推荐过这篇日志的人:
{list a as x}
{if !!b&&b.length>0}
他们还推荐了:
{list b as y}
转载记录:
{list d as x}
{list a as x}
{list a as x}
{list a as x}
{list a as x}
{if x_index>4}{break}{/if}
${fn2(x.publishTime,'yyyy-MM-dd HH:mm:ss')}
{list a as x}
{if !!(blogDetail.preBlogPermalink)}
{if !!(blogDetail.nextBlogPermalink)}
{list a as x}
{if defined('newslist')&&newslist.length>0}
{list newslist as x}
{if x_index>7}{break}{/if}
{list a as x}
{var first_option =}
{list x.voteDetailList as voteToOption}
{if voteToOption==1}
{if first_option==false},{/if}&&“${b[voteToOption_index]}”&&
{if (x.role!="-1") },“我是${c[x.role]}”&&{/if}
&&&&&&&&${fn1(x.voteTime)}
{if x.userName==''}{/if}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list x.l as y}
{if defined('wl')}
{list wl as x}{/list}一、年号起源于汉武帝,始称建元元年。皇帝但凡遇到祥瑞事件或政治上做出重大举措时都可以改元以示隆重。历史上皇帝可以使用几个年号,甚至一年之中,一改再改。直到明朝,基本做到一帝一年号,我们才可以按年号称呼其帝号,于是有了永乐帝、康熙帝等等叫法,后来干脆连帝字也省了,就叫光绪、宣统了。  年号制定大致原则如下:一、避免使用前朝末代的字眼。二、声音响亮,绝无绕口之弊。三、一定要深入浅出,让老百姓都明白。这点很重要,值得本朝的公仆们学习。  二、諡(亦作謚) 號,就是王、公、卿、大夫( 自漢代起則是皇帝、大臣、親貴、士大夫) 死後依其生前事跡給予的稱號。按傳統說法,諡號起始於周,比廟號要早八百年,而諡的範圍也不限於帝王。諡號含有褒貶之意,最高的褒揚就是文、武,還有成、桓、昭、穆、景、明等也是褒字: 厲、幽、暢都是貶字,沖、殤、愍、哀、悼等諡表示同情且兼有不同程度的貶意。最早的褒揚諡号可能是开国商王子乙祁的「成汤」,更早的尧、舜是否也是諡号还无定论,而「紂」可能是最早的惡諡。最早的諡号只有一个字,从汉光武帝开始有两个字了,而越往后諡号越长 ,最高达到二十七个字比如:
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姓爱新觉罗氏,讳努尔哈齐。  三、庙号一般认为始于汉代,西汉的皇帝只有高祖高皇帝、太宗文皇帝、世祖武皇帝、中宗宣帝几个才有庙号。另有一说商朝就曾称呼其先王武丁为高宗、王亥为高祖了,但这是否就是后代的庙号还很难说?一般开国皇帝的庙号多为高祖、
或世祖,明成祖和清圣祖那只是两个特例,象明成祖的庙号也是先为太宗,后改成祖的。至于魏文帝庙号虽不称祖,但也追封其父曹操为
武皇帝。一般一朝只有一个祖,其余都称宗,而最能阿腴的是要算清代,一下搞了三个祖:
、世祖、圣祖。  顺便将自汉代以来中国历史上的开国皇帝的庙号抄录如下供参考吧:  西汉
高祖高皇帝(一说
高皇帝)  东汉
世祖光武帝  魏
大帝  西晋
世祖武帝  东晋
中宗元帝  南朝宋 高祖武帝  南朝齐 高祖高帝  南朝梁 高祖武帝  南朝陈 高祖武帝  隋
高祖文帝  唐
高祖神尧帝  五代梁
  五代唐 庄宗  五代晋 高祖   五代汉 高祖  五代周
夏 景宗  元
世祖(追尊成吉思汗为
世祖(追尊努尔哈赤为
)      
主帖获得的天涯分:0
楼主发言:5次 发图:0张 | 更多
  “昭、穆、景、明等也是褒字”。    周昭王呢?  呵呵,此君的死法可不大光彩哦~~~
  成、桓、昭、穆、景、明等也是褒字    汉末桓灵二帝。。。
  只要不是亡国之君或死于非命,有几个不用褒字的?再想清朝的德宗、穆宗:)
  西周天子王号不是谥号,13个王全部是褒义的。其中厲西周金文做剌,就是烈的意思;幽也一样。周人在青铜器上称自己的祖先为剌、幽太多,贬义是后来的解释。  谥号之起,在东周,尤其是战国。
  『关天茶舍』谥号和庙号         作者:梁惠王 提交日期: 21:24:00
    ??  古代有一定身份的人死了,大家是要对他盖棺论定一下的。这风气据说出自“郁郁乎文哉”的周朝,他们把商击灭之后,开始着手给死了的姬昌和姬发摆摆功劳。结果是一个称为文,一个称为武,也就是所谓周文王和周武王了。那名目叫做“谥”。“谥者,行之迹也”,摆明了一副给你盖棺论定谁也别想翻案的架势。        有一本《逸周书》,里面有篇《谥法解》,是解释各种谥法来由的。这文章的开头就称周公和姜子牙两个老头子制定了谥典,因为《逸周书》是晋朝时从战国魏王墓里挖出来的,说法这么早,我们也不敢轻易怀疑。虽然有人不相信,可是这书里保留了一篇类似遣策的东西,我们看不大懂,以为是什么特别古怪的古书。等到楚墓的遣策大量出土,我们才发现那实际上是陪葬品的清单,当时整理的专家们不知道,就当书和其他真正的古书编在一起了。总之,我们由此知道,谥号在古代确实是很严肃的事,以至要写进煌煌典册之中。        章太炎在讨论到众生平等时持否定态度,他说众生平等是虚假的,人的身份总有高低贵贱之分。他的说法似乎还颇有那么一点道理。就说美国吧,要把乔治·布什完全和一般老百姓平等起来,事实也办不到,并非每个人能象布什老爸那么阔,花足钱让他念名牌大学乃至推上总统位置的。不过章太炎他老人家说,绝对平等虽然不可能,但是批评确是可以平等的,由此他就迂腐地举起了“谥”这个例子,说老百姓对他们的王可以置褒贬,有罪的王史书上不得不留下那么丑恶的一笔。就象埃及的法老一样,犯了大过错不厌人心,则连躺进金字塔的资格也没有,煞是可怜。因此这惩罚很能让生前的王深自悚栗,不敢过分为非。        综观历史,客观地说,这谥的作用起先还有那么一些。而且似乎越在上古,皇帝的权力越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比如汉代,皇帝的圣旨下去,臣下也可以不买帐,毫不客气地提出异议驳回,那叫“封还诏书”,什么金口玉牙之类,多是小说家言。而关于谥号,新即位的皇帝也改动不了,可能有迷信的因素在支撑。老的皇帝死了,群臣就要到南郊去祷告上天,为崩殂的皇帝制定谥号,有不敢欺骗上天的意思,新的皇帝虽然对老爸的谥号很反感,但慑于天的威力,只好知趣地闭嘴。所以象周朝的 “厉王” 和“幽王”,他们的儿子宣王和平王看着不舒服,也只有干瞪眼。        应该说在先秦,这谥号的作用还是发挥了一定作用的,诸侯王确实比较在乎这个,比如春秋时楚共王临死的时候,很惭愧地对大夫们说,我幼年即位,水平很低,国家治理得很一般,还去跟晋国打仗,鄢之战败得一塌糊涂,辱没祖宗,给诸位大夫带来忧虑。如果我死了,能和先王受祭祀于太庙,给我的谥号就叫“灵”或者“厉”吧,你们选择选择,哪个更适合我。床边的大夫都愣了,不答应。因为“乱而不损曰灵”、“戮杀不辜曰厉”,都是很恶劣的谥号。可是这临死的王很执拗,众臣劝说了五次,不管用,终于答应了。可是到安葬,真的制定谥号的时候,宰相子囊说,该为王制定谥号了。众大夫又一愣,说,王临死前不是说好了,让我们在“灵”和“厉”之间选一个吗?子囊说,你们这帮猪脑子,也不想想,我们的王有这么坏吗?赫赫楚国,君王临之,蛮夷宾服,诸夏敬畏。他老人家竟然还觉得自己有过错,这不是一个很恭敬的君主吗?我看谥为“共”比较合适。于是众大夫皆称好。因为“既过能改为共”,也确实符合楚共王一生的经历。谥号的制定这么严格,也可见当时的君王很在乎身后之名,这样说来,有神论还是有一点积极意义的,他相信死后有灵,就不会无耻到说“在我死后,哪管洪水滔天”,相比之下,某些号称唯物主义的组织恐怕更让人民担惊受怕,不是吗?        可是谥号到晋宋以后,谥号慢慢就变了味,再差的王也可以得美谥了。而且有趣的是,任何其他的含有褒贬色彩的程序也遭到和谥号相同的命运。比如庙号。        庙号同样是一个盖棺论定的程序,对王起着褒贬,起先谥号是每个王都有的,可是庙号只有牛比的王才配享用。刘邦的谥号是“高”,而庙号是“
”,合起来就是“
高皇帝”,文帝庙号是太宗,武帝庙号是世宗,宣帝号称中兴,庙号是“中宗”,整个西汉,有资格称庙号的也就这么四位,享有“文景之治”盛名的汉景帝和聪明得不得了的汉昭帝都没有资格横插一腿,可见入选的严格。但是,和谥号一样,这庙号很快变了味,到了唐代,已经是无帝不可以称宗了,包括被太监掐死的那个十八岁的短命皇帝也煞有介事地叫什么“敬宗”呢。        从谥号到庙号,我们可以饶有兴趣地看到“新闻自由”是怎样被建立,又怎样变味的过程。即使有再多的类似程序,在专制的制度下都不能幸免的。        因为制定所谓谥号和庙号的想法自始至终都在他们自己的控制之下。      人生快意,但紫笋烹泉,银筝侑酒,此外总闲事。
  偶以为:昭、桓两字的确是褒字!      周昭王、汉末桓灵二帝。。。?    可也别忘了汉昭帝、齐桓公啊?       
  也翻!
  有见地,
  不知道西夏帝君的号是什么?有贤者可告知一二,拜谢。
  偶以为:昭、桓两字的确是褒字!  《《《《《《《《《《《《《《《《《《《《  童书业先生《春秋左传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页382-383之“周代谥法”列举17个号为“昭”的王侯贵族,多为不得善终之昏主。但是也有不少如秦昭王等“皆为令主”。  名“穆”者如周穆王肆意征伐游猎,又作酷刑峻法,以至“王道衰微”;楚穆王弑父自代等等。  可是无论善恶却都得到“昭德有劳”、“容仪恭美”、“圣闻周达”之“昭”,“布德执以”、“中情见貌”之“穆”(《逸周书•谥法解》)的美谥,未免可疑。  或如童书业先生所云春秋之“昭”为“恶谥”。然而根据汪受宽先生《谥法研究》(上海:上海古籍,1995年,页51),自共和以后至秦统一,君王恶谥只占谥号总数的12.8%;“昭”号20例中竟然有17例是“恶谥”未免违制过甚。  古代文献因其特点,往往有些方面可信,有些则不可信。比如《左传》记载日食基本可信(还有少数居然要澳大利亚才看得到,中国看不到);可是记载岁星却无一可信。本来就是战国时候的逆推。  古文献里追溯的直接引语几乎都不是原话。至于《逸周书》,曾经有传统说法,认为出自汲冢。近代好像不流行了。也是战国的书。
  有关谥号的书推荐一本吧  谢了先
  赵武灵王~~~
(他可惜~~~)    问问    是褒是贬啊?    还有,为什么春秋战国那么多双谥号呢?        
  温柔贤善曰懿 死于原野曰庄
动祭乱常曰幽 辟土服远曰桓
    追悔前过曰思
慈惠爱民曰文
刚直不阿曰正    克定祸乱曰武 恭仁短折曰哀
安民大虑曰定
绥柔士民曰德
    圣善周闻曰宣
在国遭忧曰愍 在国逢傦曰愍 使民悲伤曰愍    猛以剛果曰威 猛以彊果曰威 彊義信正曰威
柔质慈民曰惠
    爱民好与曰惠。辟地有德曰襄,甲胄有劳曰襄  
  历史上得到恶谥的人不多  周厉王  周幽王  隋炀帝  陈炀帝(陈后主)  金海陵炀王    明代藩王有几个  鲁荒王,伊厉王
  为什么清朝皇帝一般都叫他们的年号而不叫庙号呢?
  因为明清的每个皇帝都只有一个年号,不再改元。人们为了方便,就这样称呼了。汉武帝每隔四五年就要改一次元,年号一大堆,称他那个为好呢?  明清以后,皇帝大概觉得改元没什么意思,每人一个年号,大家就固定叫他们洪武,永乐,直到宣统。反而没人记得
太宗什么了。    还有,西周诸王的名号我还是不懂,是贬是褒?其中共王,夷王,幽王幽什么特殊意义?
  西周诸王的名号,在金文里除了最后一个幽王,本字都是褒义的。  其中共王作“龚(恭)王”,夷王作“
(舒缓)王”。幽王的“幽”,本身也是褒义,很多子孙自豪得称颂自己的祖先为“幽祖”之类。  地下出土中东周两字的君号,要比文献里出现的多。
  汉朝是世宗孝武皇帝,世祖光武皇帝,楼主似乎弄错了
  楼主说年号起源是汉武帝始称建元元年。    我记的汉武帝,名刘彻,生于汉景帝前元元年。 这个前元是不是比建元早啊。
  前元不是年号,是“前元年”,就是景帝的第一个元年。因为景帝曾经改元,就是有第二个元年,但没有年号
  《左传》鲁国的十二君为:  隐\桓\庄\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公);  西汉的十二君为:  高祖,惠帝,吕后,文帝,景帝,武帝,昭帝,宣帝,元帝,成帝,哀帝,平帝。  
  有见地!
  林之庄公定格最后一幕似不足以尽其生平,私谥的话武穆也有的.    
关于“胡和赵的嗜好似不妥?”    
俺意思是官方的,“荒”表示“好乐怠政”(打高尔富)“外内从乱”(89)等,私谥可以自己想啦  
  谥法解    惟周公旦、太公望开嗣王业,建功于牧野,终将葬,乃制谥,遂叙谥法。谥者,行之迹;号者,功之表; 古者有大功,则赐之善号以为称也。车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名谓号谥。     民无能名曰神。不名一善。     靖民则法曰皇。靖安。     德象天地曰帝。同于天地。     仁义所往曰王。民往归之。     立志及众曰公。志无私也。     执应八方曰侯。所执行八方应之。     赏庆刑威曰君。能行四者。     从之成群曰君。民从之。     扬善赋简曰圣。所称得人,所善得实,所赋得简。     敬宾厚礼曰圣。厚于礼。     照临四方曰明。以明照之。     谮诉不行曰明。逆知之,故不行。     经纬天地曰文。成其道。     道德博闻曰文。无不知。     学勤好问曰文。不耻下问。     慈惠爱民曰文。惠以成政。     愍民惠礼曰文。惠而有礼。     赐民爵位曰文。与同升。     绥柔士民曰德。安民以居,安士以事。     谏争不威曰德。不以威拒谏。     刚彊直理曰武。刚无欲,强不屈。怀忠恕,正曲直。     威彊敌德曰武。与有德者敌。     克定祸乱曰武。以兵征,故能定。     刑民克服曰武。法以正民,能使服。     夸志多穷曰武。大志行兵,多所穷极。     安民立政曰成。政以安定。     渊源流通曰康。性无忌。     温柔好乐曰康。好丰年,勤民事。     安乐抚民曰康。无四方之虞。     合民安乐曰康。富而教之。     布德执义曰穆。故穆穆。     中情见貌曰穆。性公露。     容仪恭美曰昭。有仪可象,行恭可美。     昭德有劳曰昭。能劳谦。     圣闻周达曰昭。圣圣通合。     治而无眚曰平。无灾罪也。     执事有制曰平。不任意。     布纲治纪曰平。施之政事。     由义而济曰景。用义而成。     耆意大虑曰景。耆,强也。     布义行刚曰景。以刚行义。     清白守节曰贞。行清白执志固。     大虑克就曰贞。能大虑非正而何。     不隐无屈曰贞。坦然无私。     辟土服远曰桓。以武正定。     克敬动民曰桓。敬以使之。     辟土兼国曰桓。兼人故启土。     能思辩众曰元。别之,使各有次。     行义说民曰元。民说其义。     始建国都曰元。非善之长,何以始之。     主义行德曰元。以义为主,行德政。     圣善周闻曰宣。闻,谓所闻善事也。     兵甲亟作曰庄。以数征为严。     叡圉克服曰庄。通边圉,使能服。     胜敌志强曰庄。不挠,故胜。     死于原野曰庄。非严何以死难。     屡征杀伐曰庄。以严厘之。     武而不遂曰庄。武功不成。     柔质慈民曰惠。知其性。     爱民好与曰惠。与谓施。     夙夜警戒曰敬。敬身思戒。     合善典法曰敬。非敬何以善之。     刚德克就曰肃。成其敬使为终。     执心决断曰肃。言严果。     不生其国曰声。生于外家。     爱民好治曰戴。好民治。     典礼不愆曰戴。无过。     未家短折曰伤。未家,未娶。     短折不成曰殇。有知而夭殇。     隐拂不成曰隐。不以隐括改其性。     不显尸国曰隐。以闲主国。     见美坚长曰隐。美过其令。     官人应实曰知。能官人。     肆行劳祀曰悼。放心劳于淫祀,言不修德。     年中早夭曰悼。年不称志。     恐惧从处曰悼。从处,言险圮。     凶年无谷曰荒。不务耕稼。     外内从乱曰荒。家不治,官不治。     好乐怠政曰荒。淫于声乐,怠于政事。     在国遭忧曰愍。仍多大丧。     在国逢□曰愍。兵寇之事。     祸乱方作曰愍。国无政,动长乱。     使民悲伤曰愍。苛政贼害。     贞心大度曰匡。心正而用察少。     德正应和曰莫。正其德,应其和。     施勤无私曰类。无私,唯义所在。     果虑果远曰明。自任多,近于专。     啬于赐与曰爱。言贪□。     危身奉上曰忠。险不辞难。     克威捷行曰魏。有威而敏行。     克威惠礼曰魏。虽威不逆礼。     教诲不倦曰长。以道教之。     肇敏行成曰直。始疾行成,言不深。     疏远继位曰绍。非其弟过得之。     好廉自克曰节。自胜其情欲。     好更改旧曰易。变故改常。     爱民在刑曰克。道之以政,齐之以法。     除残去虐曰汤。     一德不懈曰简。一不委曲。     平易不訾曰简。不信訾毁。     尊贤贵义曰恭。尊事贤人,宠贵义士。     敬事供上曰恭。供奉也。     尊贤敬让曰恭。敬有德,让有功。     既过能改曰恭。言自知。     执事坚固曰恭。守正不移。     爱民长弟曰恭。顺长接弟。     执礼御宾曰恭。迎待宾也。     芘亲之阙曰恭。修德以盖之。     尊贤让善曰恭。不专己善,推于人。     威仪悉备曰钦。威则可畏,仪则可象。     大虑静民曰定。思树惠。     纯行不爽曰定。行一不伤。     安民大虑曰定。以虑安民。     安民法古曰定。不失旧意。     辟地有德曰襄。取之以义。     甲胄有劳曰襄。亟征伐。     小心畏忌曰僖。思所当忌。     质渊受谏曰厘。深故能受。     有罚而还曰厘。知难而退。     温柔贤善曰懿。性纯淑。     心能制义曰度。制事得宜。     聪明叡哲曰献。有通知之聪。     知质有圣曰献。有所通而无蔽。     五宗安之曰孝。五世之宗。     慈惠爱亲曰孝。周爱族亲。     秉德不回曰孝。顺于德而不违。     协时肇享曰孝。协合肇始。     执心克庄曰齐。能自严。     资辅共就曰齐。资辅佐而共成。     甄心动惧曰顷。甄精。     敏以敬慎曰顷。疾于所慎敬。     柔德安众曰靖。成众使安。     恭己鲜言曰靖。恭己正身,少言而中。     宽乐令终曰靖。性宽乐义,以善自终。     威德刚武曰圉。御乱患。     弥年寿考曰胡。久也。     保民耆艾曰胡。六十曰耆,七十曰艾。     追补前过曰刚。勤善以补过。     猛以刚果曰威。猛则少宽。果,敢行。     猛以彊果曰威。强甚于刚。     彊义执正曰威。问正言无邪。     治典不杀曰祁。秉常不衰。     大虑行节曰考。言成其节。     治民克尽曰使。克尽无恩惠。     好和不争曰安。生而少断。     道德纯一曰思。道大而德一。     大省兆民曰思。大亲民而不杀。     外内思索曰思。言求善。     追悔前过曰思。思而能改。     行见中外曰悫。表里如一。     状古述今曰誉。立言之称。     昭功宁民曰商。明有功者。     克杀秉政曰夷。秉政不任贤。     安心好静曰夷。不爽政。     执义扬善曰怀。称人之善。     慈仁短折曰怀。短未六十,折未三十。     述义不克曰丁。不能成义。     有功安民曰烈。以武立功。     秉德尊业曰烈。     刚克为伐曰翼。伐功也。     思虑深远曰翼。小心翼翼。     外内贞复曰白。正而复,终始一。     不勤成名曰灵。任本性,不见贤思齐。     死而志成曰灵。志事不□命。     死见神能曰灵。有鬼不为厉。     乱而不损曰灵。不能以治损乱。     好祭鬼怪曰灵。渎鬼神不致远。     极知鬼神曰灵。其智能聪彻。     杀戮无辜曰厉。     愎很遂过曰刺。去谏曰愎,反是曰很。     不思忘爱曰刺。忘其爱己者。     蚤孤短折曰哀。早未知人事。     恭仁短折曰哀。体恭质仁,功未施。     好变动民曰躁。数移徙。     不悔前过曰戾。知而不改。     怙威肆行曰丑。肆意行威。     壅遏不通曰幽。弱损不凌。     蚤孤铺位曰幽。铺位即位而卒。     动祭乱常曰幽。易神之班。     柔质受谏曰慧。以虚受人。     名实不爽曰质。不爽言相应。     温良好乐曰良。言其人可好可乐。     慈和遍服曰顺。能使人皆服其慈和。     博闻多能曰宪。虽多能,不至于大道。     满志多穷曰惑。自足者必不惑。     思虑不爽曰厚。不差所思而得。     好内远礼曰炀。朋淫于家,不奉礼。     去礼远众曰炀。不率礼,不亲长。     内外宾服曰正。言以正服之。     彰义掩过曰坚。明义以盖前过。     华言无实曰夸。恢诞。     逆天虐民曰抗。背尊大而逆之。     名与实爽曰缪。言名美而实伤。     择善而从曰比。比方善而从之。     隐,哀也。景,武也。施德为文。除恶为武。辟地为襄。服远为桓。刚克为僖。施而不成为宣。惠无内德为平。乱而不损为灵。由义而济为景。余皆象也。以其所为谥象其事行。和,会也。勤,劳也。遵,循也。爽,伤也。肇,始也。怙,恃也。享,祀也。胡,大也。秉,顺也。就,会也。锡,与也。典,常也。肆,放也。康,虚也。叡,圣也。惠,爱也。绥,安也。坚,长也。耆,彊也。考,成也。周,至也。怀,思也。式,法也。布,施也。敏,疾也,速也。载,事也。弥,久也。       以前周书谥法。周代君王并取作谥,故全写一篇,以传后学。        列国分野    汉书地理志云:“本秦京师为内史。”颜师古云:“京师,天子所居畿内也。秦并天下,改立郡县,而京畿所统,时号内史,言其在内,以别于诸郡守也。”百官表云:“内史,周官,秦因之,掌治京师。景帝二年,分置左内史、右内史。武帝太初元年,更名京兆尹,左内史名冯翊。主爵中尉,秦官,掌列侯。景帝六年,更名都尉,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右扶风,治内史,与左冯翊、京兆尹,是为三辅也。”     秦地于天官东井、舆鬼之分野,其界自弘农故关以西,京兆、扶风、冯翊、北地、上郡、西河、安定、天水、陇西;南有巴、蜀、广汉、犍为、武都;西有金城、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又西南有牂柯、越嶲、益州。       魏地觜觿、参之分野。其界自高陵以东,尽河东、河内;南有陈留及汝南之召陵、濦彊、新汲、西华、长平,颍川之舞阳、郾陵,河南之开封、中牟、阳武、酸枣、卷。卷,去权反。       周地柳、七星、张之分野。今之河南洛阳、谷城、平阴、偃师、巩、缑氏。       韩地角、亢、氐之分野。韩分晋,得南阳郡及颍川之父城、定陵、襄城、颍阳、颍阴、长社、阳翟、郏;东接汝南,西接弘农,得新安、宜阳、郑,今河南之新郑及成皋、荥阳,颍川之崇高、阳城。       赵地昴、毕之分野。赵分晋得赵国,北有信都、真定、常山,又得涿郡之高阳莫州乡;东有广平、钜鹿、清河、河闲,又得渤海郡之东平舒、中邑、文安、束州、成平、章武,河以北也;南至浮水、繁阳、内黄、斥丘;西有太原、定襄、云中、五原、上党。       燕地尾、箕之分野。召公封于燕,后三十六世与六国俱称王。东有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西有上谷、代郡、雁门;南有涿郡之易、容城、范阳;北有新成、故安、涿县、良乡、新昌及渤海之安次,乐浪、玄菟亦宜属焉。       齐地虚、危之分野。东有灾川、东莱、琅邪、高密、胶东;南有泰山、城阳;北有千乘、清河以南,渤海之高乐、高城、重合、阳信;西有济南、平原。       鲁地奎、娄之分野。东至东海;南有泗水,至淮得临淮之下相、睢陵、僮、取虑。       宋地房、心之分野。今之沛、梁、楚、山阳、济阴、东平及东郡之须昌、寿张,今之睢阳。       卫地营室、东壁之分野。今之东郡及魏郡之黎阳,河内之野王、朝歌。       楚地翼、轸之分野。今之南郡、江夏、零陵、桂阳、武陵、长沙及汉中、汝南郡,后陈、鲁属焉。       吴地斗、牛之分野。今之会稽、九江、丹阳、豫章、庐江、广陵、六安、临淮郡。       粤地牵牛、婺女之分野。今苍梧、郁林、合浦、交址、九真、南海、日南。       以前是战国时诸国界域,及相侵伐,犬牙深入,然亦不能委细,故略记之,用知大略。   
    点校后记    史记版本甚多,史文及注文往往各本大有出入。我们不用比较古的如黄善夫本,也不用比较通行的如武英殿本,而用清朝同治年间金陵书局刊行的史记集解索隐正义合刻本(简称金陵局本)作为底本,分段标点,因为这是一个比较完善的本子。现在把关于点校方面应当向读者交代的分别说明如下。      一    张文虎校刊史记的时候,不主一本,择善而从,兼采诸家意见,应当改正的他就给改正了,所以金陵局本有许多地方跟各本不同。例如老子韩非列传“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各本作 “始秦与周合而离,离五百岁而复合,合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这是张文虎依据单刻索隐本所标出的史记原文并参照王念孙说改的。又如魏其武安侯列传“跪起如子姓”,各本作“跪起如子侄”。这是张文虎对照汉书并据王念孙说改的。凡有改动,张文虎都在他的校刊史记集解索隐正义札记中加以说明。     但有些地方明明有脱误或者有衍文,而张文虎未加改动,只在札记中说明疑脱某字,疑衍某字,或某字疑某字之讹。现在我们为便利读者起见,认为应删的就把它删了,可是并不删去原字,只给加上个圆括弧,用小一号字排;认为应增的就给增上了,增上的字加上个方括弧,以便识别。例如五帝本纪        帝挚立不善崩,     单刻索隐本出“不善”二字,无“崩”字。索隐及正义注都说帝挚在位九年而禅位给尧,正义还说尧受禅以后,封挚于高辛。可见这个“   崩”字乃后人妄增,我们就给它加上圆括弧,标点作        帝挚立,不善(崩)。     又如高祖本纪        与杠里秦军夹壁破魏二军,     “破魏二军”汉书作“破其二军”,“其”指秦军,那么这里的“魏”字明明是“秦”字之误,我们就标点作        与杠里秦军夹壁,破(魏)〔秦〕二军。     又如楚世家        于是灵王使弃疾杀之,     左传作“王使速杀之”。疾速同义,“疾杀之”就是 “速杀之”,只因下文有“公子弃疾”,就衍了一个“ 弃”字,如果不删去,“弃疾”二字连读,那就变成人名了,所以我们标点作        于是灵王使(弃)疾杀之。     又如陈丞相世家        平为人长美色,     汉书作“长大美色”,可见脱一“大”字。王念孙说:“下文人谓陈平何食而肥,肥与大同义,若无‘大’ 字,则与下文义不相属。”太平御览饮食部引史记正作 “长大美色”。因此我们就给加上个“大”字,标点作        平为人长〔大〕美色。     又如孙子吴起列传       即封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     梁玉绳认为“守”不可以说“封”,“即封”二字是衍文。我们以为即使“守”也可以说“封”,但是吴起在魏文侯时已做西河守,何以要魏武侯重新“封”他?而况下文紧接“魏置相,相田文,吴起不悦,谓田文曰 ”云云,可见史公原意明明是说吴起做西河守名声很好,可是魏置相却相田文而不相吴起,所以吴起不高兴,要跟田文讨论谁的功劳大。现在衍了“即封”二字,文意就不连贯了。因此,我们标点作        (即封)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     并把这一句搁在下一段的开头。       有几处文字前后倒置,把它移正比较方便的,我们就移正了。例如夏本纪        予辛壬娶涂山癸甲生启予不子,     尚书作“娶于涂山,辛壬癸甲,启呱呱而泣,予弗子 ”。裴骃集解引伪孔传只增一“四”字,说“辛日娶妻,至于甲四日,复往治水”,张守节正义也只据集解为说,可见他们所见的本子都作“予娶涂山,辛壬癸甲” ,而别本传写偶误,把“辛壬”错在“涂山”上了。我们把它移正,标点作        予(辛壬)娶涂山,〔辛壬〕癸甲,生启予不子。     这一移正很重要,否则就得读为“予辛壬娶涂山,癸甲生启,予不子”,那就讲不通了。司马贞也说“岂有辛壬娶妻,经二日生子?不经之甚”。但一般所谓“错简”,我们没有一一移正,因为这样做改动太大,只好让作史记新注或补注的人去解决了。       凡注里已经注明某字当作某字,或某字衍,或下脱某字的,我们都不再加增删符号。还有一种情形,原来脱去某一字,注文中已经指出,后人把脱去的字给补上了,却还保留着原注。如秦本纪“晋灭霍魏耿”,索隐说“春秋鲁闵公元年左传云晋灭耿,灭魏,灭霍,此不言魏,史阙文耳”,可知司马贞见到的本子脱一“魏 ”字,但后人已经给补上了,我们就没有必要再在“魏 ”字上加方括弧。其他可改可不改的我们也不改,好在张文虎的札记中大都有说明,读者可以随时参考。       我们发见金陵局本有两处是删得不妥当的。一处是周本纪“夫兽三为群,人三为众,女三为粲。王田不取群,公行不下众,王御不参一族”。张文虎跟据国语韦昭注及曹大家说,删去“公行不下众”的“不”字。其实按上下的语气,这个“不”字是不应该删的。国语无“不”字,显然是脱误,正好据史记来校正国语。朱骏声也认为应作“公行不下众”。他说:“盖公行则人宜下车以避,有三人则下车较缓,且恐仍不及避以致罪也,此曲体人情也。”(经史答问卷二)一处是高祖本纪“忽闻汉军之楚歌”,张文虎据梁玉绳说删去“之” 字。其实有个“之”也讲得通,吴汝纶更认为删去了倒反“失史文之神理”。这两处我们都把它改回来了。       以上所举的例子都是史记正文。三家注中应增应删之处更多,跟正文作同样处理,这儿不再举例。        二    史记一向有断句的本子,如凌稚隆的史记评林,吴见思的史记论文,张裕钊校刊的归方评点本和吴汝纶的点勘本,我们都取作参考。各家句读往往大有出入,我们择善而从,有时也不得不自作主张。现在分别举例说明如下。     一、三家注句读往往有错误,未可尽从。例如秦本纪        丹犁臣蜀相壮杀蜀侯来降,     张守节正义读“丹犁臣蜀”为句。方苞说:“言丹、犁二国臣属于秦也。与下‘蜀相壮杀蜀侯来降’,‘韩、魏、齐、楚、越皆宾从’,立文正相类。据正义‘丹犁臣蜀’为句,则下文‘相壮’不知何国之相,且二国臣蜀,亦无为载于秦史。”我们认为方苞说的对,标点作        丹、犁臣,蜀相壮杀蜀侯来降。     又如礼书        庄跷起楚分而为四参是岂无坚革利兵哉,     索隐注说“参者,验也。言验是,楚岂无坚甲利兵哉 ”。“参是”连读。正义“参”字音七含反。其实“参 ”即“三”字。“分而为四参”犹言“四分五裂”。这段文字出于荀子议兵篇,议兵篇正作“楚分而为三四” 。因此我们标点作        庄跷起,楚分而为四参。是岂无坚革利兵哉?     又如秦始皇本纪        出鸡头山过回中焉作信宫渭南,     各本的集解和正义都在“焉”字下,是以“焉”字断句的。据王念孙说,“焉”字应下属为句。“焉”犹“ 于是”,“焉作信宫渭南”就是“于是作信宫渭南”。因此,我们标点作        出鸡头山,过回中。焉作信宫渭南。     又刺客列传        然愿请君之方而击之焉以致报雠之意,     王念孙说“焉犹于也,于以志报雠之意也”。我们点作        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雠之意。     又如鲁仲连邹阳列传        彼即肆然而为帝过而为政于天下则连有蹈东海而死耳吾不忍为之民也,     索隐解“过而为政”为“以过恶而为政”,正义说“ 至‘过’字为绝句”。王念孙说:“过犹甚也。言秦若肆然而为帝,甚而遂为政于天下,则吾有死而已,不忍为之民也。”我们依照王念孙的说法,标点作        彼即肆然而为帝,过而为政于天下,则连有蹈东海而死耳,吾不忍为之民也。     又同篇        亡意亦捐燕弃世东游于齐乎,     如果依照索隐、正义的解释,“亡意”下应当用逗号。其实“亡意”(或“无意”)、“亡其”(或“无其 ”)、“意亦”、“抑亦”等都是转语词,司马贞等望文生训,显然错误,我们标点作        亡意亦捐燕弃世,东游于齐乎?     又如袁盎晁错列传        乃以刀决张道从醉卒直隧出,     集解引如淳曰“决开当所从亡者之道”,是读“道” 为“道路”之“   道”,上属为句。王念孙说:“道读曰导,下属为句。‘隧’当在‘   直’字上,‘醉卒隧’三字连读,‘直出’两字连读。醉卒隧者,当醉卒之道也。谓决开军帐,导之从醉卒道直出也。”我们据王念孙的说法,标点作        乃以刀决张,道从醉卒(直)隧〔直〕出。     又如扁鹊仓公列传        臣意家贫欲为人治病诚恐吏以除拘臣意也故移名数左右不脩家生出行游国中,     正义以“故移名数左右”为句,解释作“以名籍属左右之人 ”其实本传开头说“为人治病,决死生多验,然左右游行诸侯,不以家为家”,可见这里的“左右” 二字也应该下属为句。所以我们不采取正义的说法,标点作        臣意家贫,欲为人治病,诚恐吏以除拘臣意也,故移名数,左右不脩家生,出行游国中。     又如匈奴列传赞        以便偏指不参彼己将率席中国广大气奋,     集解引诗云“彼己之子”,司马贞又误解这一段意思,说“彼己者犹诗人议词云‘彼己之子’是也。将率则指樊哙、卫、霍等也”。他把“彼己”同“将率”连起来读。其实“彼己”应上属为句,不参彼己犹言不能知彼知己,司马贞误解文意,失其句读。我们点作        以便偏指,不参彼己。     又如货殖列传        及秦文孝缪居雍隙陇蜀之货物而多贾,     集解、索隐都以为“居雍隙”连读,近人朱师辙说: “‘隙’当属下读。‘隙’借为‘却’,仪礼士昏礼‘ 启会却于敦’,疏‘仰也,谓仰于地也’。隙陇蜀之货物谓仰赖陇蜀之货物。或谓隙,闲也。谓通陇蜀之货物。”(史记补注)无论“隙借为却”也好,“隙,闲也 ”也好,“隙”字当属下读是无疑的,所以我们标点作        及秦文、(孝)〔德〕、缪居雍,隙陇蜀之货物而多贾。       二、有些文句可以这样读也可以那样读,我们择善而从。也有一向都这样读而我们却认为应该那样读的,就照我们的意思标点。例如夏本纪        冀州既载壶口治梁及岐,     一向都以“冀州既载”为句,我们采用陈仁锡的意见,标点作        冀州:既载壶口,治梁及岐。     又如项羽本纪        项氏世世将家有名于楚今欲举大事将非其人不可,     汉书项籍传颜师古注“言以不材之人为将,不可求胜也”。刘敞说“   言欲举大事,为将者非此人不可”。依颜说,“将非其人”下应用逗号,依刘说,“将非其人不可”应连读。王先谦汉书补注认为‘其’不训‘此’,颜说为优” 。我们就点作        今欲举大事,将非其人,不可。     又如吴太伯世家        大而宽俭而易行以德辅此则盟主也,     左传“宽”作“婉”,“俭”作“险”,“盟”作“ 明”。一向“俭而易行”连读,我们认为“大而宽”, “俭而易”,相对成文,“行”字当属下读,“行以德辅”为句。行以德辅犹言以德辅行。“此则”连读,例如“此则寡人之罪也”,“此则滑厘所不识也”(均见孟子)。意思是说“如能以德辅行,那就是明主了”。所以我们打破传统的读法,点作        大而宽,俭而易,行以德辅,此则盟主也。     又如商君列传        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     一般都以“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断句,“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断句,乍一看似乎并无错误,细加推考就觉得不对了。差次犹等级,“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语意重复。并且“明尊卑爵秩等级”是一回事,“各以差次名田宅”又是一回事。各以等级占有土地,即所谓“差次名田”,是商君新法令中最重要的一条。各以差次名田宅犹言各以等级占有田宅,史公特变文以避复而已。所以资治通鉴删“以家次”三字,作“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因此,我们点作        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     又同篇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巿南门,     历来都误读“已”为“己”,以“不信己”连读。其实“恐民之不信己”是讲不通的。试问是秦孝公怕人民不相信自己呢,还是商鞅怕人民不相信自己呢?“已乃 ”当连读,古人自有这样的复语,例如周本纪“武王已乃复出军”。通鉴删“已”字,作“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巿南门”,更足以证明不能读为“恐民之不信己”。所以我们点作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巿南门。   又如张释之冯唐列传        虎圈啬夫从旁代尉对上所问禽兽簿甚悉欲以观其能口对响应无穷者,     一向多以“欲以观其能”为句,“口对响应无穷者” 为句。近人杨树达以为这儿的“观”字跟国语“先王耀德不观兵”的“观”字相同,含有显示或夸耀的意思。我们就点作        虎圈啬夫从旁代尉对上所问禽兽簿甚悉,欲以观其能口对响应无穷者。       三、有些文句有省略。例如秦始皇本纪“乐遂斩卫令直将吏入行射郎宦者大惊或走或格”,应作“乐遂斩卫令,直将吏入,行射郎宦者,郎宦者大惊,或走或格”,省“郎宦者”三字。高祖本纪“闻声争开门而待足下通行无所累”,应作“闻声争开门而待足下,足下通行无所累”,省“足下”二字。晋世家“及期而往复见申生告之曰”,应作“及期而往,复见申生,申生告之曰”,省“申生”二字。田单列传“所过城邑皆畔燕而归田单兵日益多”,应作“所过城邑皆畔燕而归田单,田单兵日益多”,省“田单”二字。吴王濞列传“吾据荥阳以东无足忧者”,应作“吾据荥阳,荥阳以东无足忧者”,省“   荥阳”二字。这类省略句的点法不能太机械,前三条我们是这样点的:        乐遂斩卫令,直将吏入,行射,郎宦者大惊,或走或格。        闻声争开门而待,足下通行无所累。        及期而往,复见,申生告之曰。     但后面两条的点法又是一种式样了:        所过城邑皆畔燕而归田单,兵日益多。        吾据荥阳,以东无足忧者。     因为如果也照上面三条的点法,“田单”二字应属下读,那么“畔燕而归”的“归”字就无所属了。“荥阳 ”二字如果下属为句,那么上面“吾据”二字就落空了。       四、有的文句究竟应该怎么样读,聚讼未决,我们只好根据旧注断句。有的文句本来有脱误,我们也只好勉强标点。例如五帝本纪        时播百谷草木淳化鸟兽虫蛾旁罗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劳勤心力耳目节用水火材物,在并列的许多名词上分别冠以“时播”、“淳化”、“旁罗”、“劳勤 ”“节用”等动词,就前后文语气看,“水波”也该是个动词,应点作“水波土石金玉”,但“水波”究竟不是个动词,这样断句讲不通。这段文字采自大戴记五帝德篇,今本大戴记“水波”作“极畋”,“极畋”是什麻意思也难懂,只好勉强点作        时播百谷草木,淳化鸟兽虫蛾,旁罗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劳勤心力耳目,节用水火材物。     又如秦始皇本纪        将军壁死卒屯留蒲□反戮其尸,     究竟是怎么回事,历来注家都没搞清楚,其间必有脱误,我们只好依集解引徐广说,标点作        将军壁死,卒屯留、蒲□反,戮其尸。     又如田敬仲完世家        秦韩欲地而兵有案声威发于魏魏氏之欲不失齐楚者有资矣,     文义难解,定有脱误,只好勉强标点作        秦韩欲地而兵有案,声威发于魏,魏氏之欲不失齐楚者有资矣。     又如张丞相传赞        张苍文学律历为汉名相而绌贾生公孙臣等言正朔服色事而不遵明用秦之颛顼历何哉,     梁玉绳说“此句不可解”,我们只好依照归方评点本标点作        张苍文学律历,为汉名相,而绌贾生、公孙臣等言正朔服色事而不遵,明用秦之颛顼历,何哉?       脱误的例子在三家注中更多,尤其是正义。略举数例。如项羽本纪“故立芮为衡山王都邾”下正义引括地志云        故邾城在黄州黄冈县东南二十里本春秋时邾国邾子曹姓侠居至鲁隐公徙蕲。   “侠居”下有脱简,只好标点作        故邾城在黄州黄冈县东南二十里,本春秋时邾国。邾子,曹姓。侠居。至鲁隐公徙蕲。     又如留侯世家“放牛桃林之阴”索隐        应劭十三州记弘农有桃丘聚古桃林也,     作十三州记的是后魏的阚骃,不是后汉的应劭,“应劭”下有脱文,只好标点作        应劭。十三州记“弘农有桃丘聚,古桃林也” 。     又如仲尼弟子列传“其母为取室”下正义“世外生象 ”以下一大段文字脱误难读,虽然钱大昕曾经在他写的廿二史考异中以意推测,作过一番说明,还是难以句读,我们也只好以意推测,强为句读。       五、我国人读古书习惯于四个字一读,有些文句我们就按照习惯读法点。例如周本纪        尚桓桓如虎如罴如豺如离于商郊,     其中“如虎如罴如豺如离”可以两个字一读,但我们照习惯读法,点作        尚桓烜,如虎如罴,如豺如离,于商郊。     又如礼书        故大路越席皮弁布裳朱弦洞越大羹玄酒所以防其淫侈救其雕敝,     其中大路、越席、皮弁、布裳、朱弦、洞越、大羹、玄酒是并列的几个名词,都可以用顿号,但我们照习惯读法,点作        故大路越席,皮弁布裳,朱弦洞越,大羹玄酒,所以防其淫侈,救其雕敝。     又如苏秦传“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蹋鞠者”,也是照习惯读法点的。       六、张文虎校刊金陵局本的时候,依据单刻索隐本校正了其他刻本的不少错误。单刻索隐本全书三十卷,不录史记全文,只把需要加注的那一句史文或者一句中的几个字标出来,而它所标出来的史文往往比通行本的正确,所以为历来校读史记者所重视。张文虎把单刻索隐本所出史文跟其他刻本不一样的,都给纳入索隐注文中。例如短短的一篇秦楚之际月表序就有两处。一处是“其后乃放弑”下的索隐注中比通行本多出“后乃放杀”四个字。这四个字就是单刻索隐本所标出的史文。因为司马贞用来做索隐注的那个本子不作“其后乃放弑 ”而作“后乃放杀”,所以他注道“杀音弑”。一处是 “乡秦之禁适足以资贤者”下的索隐注比通行本多出“ 乡秦之禁适足资贤者”九个字。这九个字也是单刻索隐本所标出的史文。可见司马贞所用的本子比现在通行本少了一个“以”字。这种例子很多,我们标点的时候没有办法用某种符号来表明,只给加上个句号就算了。这是金陵局本的特殊情况,张文虎也没有在他的札记中交代过,所以我们附带在这儿说明一下。        三    标点符号照一般用法,有几点还得说明一下。     一、顿号限定用在并列的名词而容易引起误会的场合。例如        而禹、皋陶、契、后稷、伯夷、夔、龙、倕、益、彭祖自尧时而皆举用,未有分职(五帝本纪)。        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以适遣戍(秦始皇本纪)。     凡并列关系较为明确,不致引起误会的就不用顿号。例如前面所引的“时播百谷草木,淳化鸟兽虫蛾,旁罗日月星辰”,里面有许多并列的名词,但都不用顿号。习惯上往往连称的,地名如“巴蜀”“崤函”,朝代名、帝王名、人名如“虞夏”“尧舜”“文武”“汤武”“   桀纣”“黄老”,以及说“晋楚之战”的“晋楚”,说“吴楚七国反”的“吴楚”,说“隙陇蜀之货物”的 “陇蜀”等,两名之间都不用顿号。此外如孔子世家“ 孔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是说孔子以文行忠信四者教弟子,文行忠信并非四个并列的名词,所以不用顿号而用逗号,点作“孔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所慎齐战疾”也同样点作“所慎:齐,战,疾”。又如说“ 东西周”“东西秦”之类,“   东”“西”之间也不用顿号。       二、人名跟职位或身分连在一起的,如“王赧” “王子比干”“   太子丹”“师尚父”“太史儋”“太宰嚭”“司马穣苴”“令尹子文”等等,都连起来用标号。人名跟封号或地名连在一起的,如“周公旦”“韩王信”“绛侯勃 ”“落下闳”之类,也都连起来用标号;但如果封号下姓名俱全,如“淮阴侯韩信”“武安侯田蚡”之类,分别在封号和姓名旁用标号。侯爵名都用标号;将军名号如“贰师将军”以至“文成将军”等等,一律不用标号。时代专名如“三代”“六国”等都用标号;不指时代的,如“秦灭六国”的“六国”当然不用标号。地名不论所指区域大小,从“山东”“淮南”以至“中阳里” 等等都用标号。“江”如果指长江,“河”如果指黄河,一律用标号;泛称江河的就不用标号。民族专名如“ 西南夷 ”“东越”以及专指匈奴的“胡”都用标号;一般泛称如“蛮”“夷”“戎”“狄”不用标号。星名、神名以及乐舞名都用标号;但星名如“日”“月”,都不用标号。       标号的用或不用以及怎么样用,对于如何了解原文大有关系。例如项羽本纪“诸侯罢戏下,各就国”的 “戏下”,依索隐注应当作为地名,用标号,但我们采取“戏下”即“麾下”的说法,不用标号。又如孝武本纪“而使黄锤史宽舒受其方”,照索隐注的说法,“黄锤”和“史宽舒”都是人名,但我们采取别家的说法,认为“黄”和“   锤”都是地名,“宽舒”是人名,“黄锤史宽舒”就是黄锤之史名叫宽舒的,所以标作“黄锤史宽舒受其方 ”。又如赵世家“吾有所见子□也”,索隐注以“子□” 为人名,但我们采取别家的说法,认为“   □”是分明的意思,就是说“我分明见过你”,所以没有在“子□”二字旁边用标号。又如司马相如传“激楚结风”,索隐引文颖说,解释为“激结之急风”,我们却采取别家的说法,认为“激楚”和“结风”都是舞曲名,就分别用了标号。       三、我们没有用破折号,因为可以用破折号的地方也可以用句号。例如五帝本纪“正月上日舜受终于文祖文祖者尧大祖也”,可以用破折号点作“正月上日,舜受终于文祖--文祖者,尧大祖也”,但也可以不用破折号,点作“正月上日,舜受终于文祖。文祖者,尧大祖也”。意义同样是明了的。删节号也不用,凡是下面有脱文的地方,只在那里用句号圈断。因为用删节号容易引起读者误会,以为是删节了史记原文。一向用作夹注号的圆括弧和方括弧,我们只用在应该删去和应该补上的字句上。        四    为了让读者易于掌握史事的内容,每篇都给分段。分段避免过于琐碎,凡是叙述几桩事情而比较简短的就不分段。例如秦本纪叙昭襄王一代的事情都非常简短。而且主要是调兵遣将,攻取山东各国,差不多是一篇流水帐,没有必要给它逐事分段。但如果从昭襄王元年到他去世的五十六年一贯连下去,又显得太长了,我们就把中间十三年到五十年分成一段。因为这三十多年当中,主要有个大将白起领兵攻取山东各国,我们就从昭襄王十三年白起攻新城到五十年白起得罪而死作为一段。有时候虽然只叙一桩事情,可是文字较长,就按事情的发展和文章的段落分成若干段。例如项羽本纪中叙述“ 鸿门宴”一段故事,就给它分成四小段。     大段之间都空一行,以清眉目。例如项羽本纪中叙“鸿门宴”是由四小段组成的一大段,这一大段前面叙述项羽在新安城南坑秦卒二十余万,后面接着叙述项羽分封诸侯王,都是另外的事情,所以前面都给空一行。几个人的合传,如果他们之间并无密切关联,在叙完一个人的事迹接叙另一个人的事迹的时候,给空上两行。如果几个人互有关联,如魏其武安侯列传中的窦婴和田蚡那样,就只空一行,不空两行。刺客列传、循吏列传等篇既然有了个总题目,那就不必在叙完一个人接叙另一个人的地方空上两行了。       篇中比较重要的大段引文,如秦始皇本纪中的泰山刻石文和赞语后面引的贾谊过秦论,屈原贾生列传中的怀沙赋、服鸟赋,鲁仲连邹阳列传中的邹阳狱中上梁王书等等,都给提行,并低两个字排。后人补缀的文字,如秦始皇本纪最后附的班固秦纪论和三代世表后面附的“张夫子问褚先生曰”云云的大段文字,也都给提行,并低两个字排。        五    最后还要说明两点。     一、史记经过一千多年的抄写,又经过近一千年的翻刻,而各个时代有各个时代的字体,所以往往几个本子字体不同,一个本子里也往往异同杂出。例如:“ 伍员”或“伍子胥”,从左传以来都写作为“伍”,可是旧刻本里有简写作“五”的,金陵局本为了尊重古本,有几处都照古本改了,古本字体不一致,金陵局本的字体也就跟着不一致。张文虎又特别喜欢保存古字,逢到“以”作“□”,“齐”作“□”,“岛”作“□” 的,一一都给它保存下来。我们认为这个标点本是给现在人读的,不必保存这些古字,所以都改成了今体字。       也有不能改和不必改的。如秦本纪“天子贺以□□” ,“□□”二字明明是“黼黻”的变体,别处都作“黼黻”,这儿当然可以改。但张守节的史记正义“论字例 ”中已经提到,并且说“诸如此类,并即依行,不可更改”,如果也给它更改,那么张守节的话就变得没有着落了。又如周本纪“乃命伯臩”和“作臩命”的“臩” 字,各本都没有给它改成“冏”字,并且注解中已说明就是“冏”字,那就不必给它改回来了。此外如“乃” 作“迺”,“早”作“蚤”,“倪”作“儿”,“貌” 作“□”,“弃”作“□”等等,其他古书也大都如此,稍微读过一点古书的人都会辨认,那就不必改了。       今本史记中多避讳字,如唐朝人避李世民(唐太宗)名讳,而改“世”为“系”或“代”(例如称世本为系本,称帝王世纪为帝王代纪),改“民”为“人” (例如礼书引易兑彖辞“悦以使民,民忘其死”作“悦以使人,人忘其死”),又如避李治(唐高宗)名讳,改“治”为“理”等,因为由来已久,早成为习惯,我们就不给它改回来了。避清朝皇帝名讳的缺笔字如“胤 ”作“□”,“宁”作“寍”,以及避孔子名讳,“丘 ”作“□”等等,我们都给它改回来了。此外版刻异体字如“敖”作“□”,“卒”作“□”,“盲”作“盲 ”,“□”作“□”,“罕”作“□”,“莫”作“□ ”等等,也都给改作现在通行的字体。       二、为了便利读者查考年代,我们特在十二诸侯年表、六国年表、秦楚之际月表、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和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的眉端印了公历纪元。又在十二诸侯年表、六国年表和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的双页码的左边加上国名的标尺,以便查检。  
  不要忘了.几乎所有皇帝的谥里都有个&孝&如,汉孝武帝  哪里说汉孝武帝庙号为世祖的?请罗一下证据,因为光武的庙号是世祖,推算,孝武不会是世祖。  
  至于“祖”这个字,不光是开国皇帝才可能用,比开国皇帝建立更大功勋的也可以用。  太宗,高宗等,也是有很大功勋的才会用。  忽必烈叫世祖是因为他建立大元。  朱棣叫成祖是因为重建大明政府。  福临叫世祖是因为入关,平中原。  玄烨叫圣祖是因为海内一统。
  关于谥号的一些典故:  太公周公相嗣王,始作谥法;  人主谥始黄帝;  加谥至十数字,始于唐玄宗;  太子谥始申生;  卿大夫谥始周;  处士谥始陶宏景;  公卿无爵谥始王导;  宦者谥、方计谥始北魏公卿大夫;  祖父谥始元朝;  妇人谥始穆天子谥盛妃;  哀后谥始汉高祖尊母昭灵;  公主谥始唐高祖谥女平阳公主昭;  生而赐谥始卫侯赐北宫喜贞,析朱组成;  私谥始黔娄;  妇人私谥其夫始柳下惠。    眼光所限,有不当处望高人指教!
  南朝正朔还没灭亡,&本朝&似乎只能按照十六国北朝论,在结果出来以前是不是会被抹掉还另说呢.    汉家天子都为&孝X皇帝&,到隋以前都去掉了孝,为单或者双字.隋开始就长了.
  不才读执子之手与子皆老一段回复:
    至于“祖”这个字,不光是开国皇帝才可能用,比开国皇帝建立更大功勋的也可以用。    太宗,高宗等,也是有很大功勋的才会用。    忽必烈叫世祖是因为他建立大元。    朱棣叫成祖是因为重建大明政府。    福临叫世祖是因为入关,平中原。    玄烨叫圣祖是因为海内一统。  不禁疑问朱棣叫成祖好像历史上是其子仁宗朱高炽谥号为成宗,其重孙英宗朱祁镇改谥号为成祖!
      作者:腹内草莽 回复日期: 21:10:50 
     不才读执子之手与子皆老一段回复:       至于“祖”这个字,不光是开国皇帝才可能用,比开国皇帝建立更大功勋的也可以用。      太宗,高宗等,也是有很大功勋的才会用。      忽必烈叫世祖是因为他建立大元。      朱棣叫成祖是因为重建大明政府。      福临叫世祖是因为入关,平中原。      玄烨叫圣祖是因为海内一统。    不禁疑问朱棣叫成祖好像历史上是其子仁宗朱高炽谥号为成宗,其重孙英宗朱祁镇改谥号为成祖!  ===============================================  先谥太宗后谥成祖
  考,这么短的文章,一大堆错,查查书再发啊
  又。虽然明清谥号又臭又长,但其中一个字是主要的  你看一下明通鉴和清鉴就可以知道,例如慈禧  她的谥号长的很:但一般称作孝钦皇太后  又比如雍正:好像是世宗宪皇帝。他的谥号很长,其中压轴的为宪字  太宗文皇帝 皇太极  世祖章皇帝
顺治  康熙是圣祖仁皇帝  世宗宪皇帝 雍正,后面懒得敲名字了  高宗纯皇帝  仁宗睿皇帝           宣宗成皇帝  后面是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这几个俺忘了    明和清是一样的,每个皇帝谥很长,但有一个主要的字,唐宋好像不是  上面好几个不对  魏文帝 庙号是世祖  蜀汉 昭烈是谥号  南朝齐 为
高皇帝 萧道成  蜀汉 昭烈帝 也是谥号不是庙号  唐高祖是 高祖神尧大圣光孝皇帝    其实,每一个看过资治通鉴德人,对这些东西印象是特别的深啊,lz肯定没仔细读过吧
  作者:herofan2 回复日期: 22:00:42 
    考,这么短的文章,一大堆错,查查书再发啊       作者:herofan2 回复日期: 22:31:24 
    又。虽然明清谥号又臭又长,但其中一个字是主要的    你看一下明通鉴和清鉴就可以知道,例如慈禧    她的谥号长的很:但一般称作孝钦皇太后    又比如雍正:好像是世宗宪皇帝。他的谥号很长,其中压轴的为宪字    太宗文皇帝 皇太极    世祖章皇帝 顺治    康熙是圣祖仁皇帝    世宗宪皇帝 雍正,后面懒得敲名字了    高宗纯皇帝    仁宗睿皇帝                     宣宗成皇帝    后面是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这几个俺忘了        明和清是一样的,每个皇帝谥很长,但有一个主要的字,唐宋好像不是    上面好几个不对    魏文帝 庙号是世祖    蜀汉 昭烈是谥号    南朝齐 为
高皇帝 萧道成    蜀汉 昭烈帝 也是谥号不是庙号    唐高祖是 高祖神尧大圣光孝皇帝        其实,每一个看过资治通鉴德人,对这些东西印象是特别的深啊,lz肯定没仔细读过吧    ---------------------------------    明清时期那一串的是尊号(徽号)。徽号和尊号差不多,区别是尊号给皇帝,徽号给皇后或太后。谥号只有一个字。永乐的谥号就是“文”,雍正是“宪”。皇后都会在谥号前加个孝,道理跟汉朝一样。    刘邦的庙号是“
”。称刘邦为“高祖”是汉朝人对他的尊称。“高”是他的谥号,“祖”是因为刘邦是开国皇帝,后面的汉朝人都是他的子孙,这个“祖”有祖先的意思。比如,宋人也称宋神宗为“神祖”。
  唐朝开始也没那么长,高祖唐人称他武,太宗也叫文皇帝,好像庙号是太宗又称文皇帝的特别多
  居然零四年的坟被挖了~那时还不知道天涯呢~拜读,另外发现联合光子的真身在第二页~不禁感慨当年的精英还是文化人路多~现在的以经一代不如一代了
  作者:贺兰吹雪
发表日期: 14:23:00 回复
  最早的諡号只有一个字,从汉光武帝开始有两个字了,而越往后諡号越长 ,最高达到二十七个字比如:
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姓爱新觉罗氏,讳努尔哈齐。  ======================================================================  这一点好像和学的不一样。  “
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  这27个字当中:  
:庙号(简单理解就是这个人在太庙里的代号)  高:谥号(谥号只有一个字,算是对这个人一生功过的高度概括)  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徽号(又叫尊号,说白了,就是对这个人的溢美之词,前面说的“慈禧”,这也是徽号)。
  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尊号(又叫徽号,说白了,就是对这个人的溢美之词,前面说的“慈禧”,这也是徽号)。    刚才把尊号、徽号写错了。努尔哈赤的应该是尊号,他是皇帝,徽号是给皇后、太后用的。但只是名称的不同,内容都是溢美之词,说得不好听点,拍马屁而已。
  增广见闻,关注中。  
  @执子之手与子皆老 回复日期: 15:03:54  回复
  不要忘了.几乎所有皇帝的谥里都有个"孝"如,汉孝武帝  哪里说汉孝武帝庙号为世祖的?请罗一下证据,因为光武的庙号是世祖,推算,孝武不会是世祖。  =============================================================  刘彻的庙号和谥号是世宗孝武皇帝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庙号和谥号的区别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