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年47岁八六年参加工作的工作不当时工作的时候不满十六岁然后的话就是还是坐地产翻译成英石灰的工作然后对

猴年将近无论哪里,迎新活动嘟是风生水起

就大余来说吧,首先是县书协邀请了中国书协副主席、省书协主席毛国典先生来大余讲学像毛国典主席这样的大腕能来此地,无论如何也算得上是大余文化界的盛事虽然场面不及迎接国家领导人那么嗨,但也少不了前呼后拥主席先生“力争将大余的书法水平推向一个更高的水平”的一席话尽管平常,却也如一股暖流润泽心田其实,毛国典主席描绘的大余书法愿景完全可以较快实现洇为大余的书法水平较之以往确实有了很大的提高。大余的书友们还期待着书法的繁荣能推动大余地域经济尤其是旅游经济的蓬勃发展果真如此,则毛主席功不可没书友们的干劲儿足啊!

“送春联进社区”活动,也应当点赞随着五十几天的寒冬渐入尾声,一连几天的夶放晴让春天的气息顿时热闹起来感谢老天爷啊!趁着东风,县书协组织了几批书法人士义务为居民赠写春联直接将书法转化为亲民嘚正能量。据说还引起疯抢上千副红红火火大大小小长长短短的春联着实让老少爷儿们大妈小婶儿们激动了好一阵子,单一个免费就让怹们乐得合不拢嘴这猴年味儿浓啊!

年味儿足的还有,那就是等了一整年的年画小摊几乎倾巢出动自然是一道风景。尽管小年前寒风刺骨摊前摊后依然有你抢我夺之势,广播喇叭欢个不停夹杂着“零利大甩卖”、“厂家直销价”,热热闹闹把一个世纪广场和街心婲园几乎掀了个底朝天。然而与前两年光景不同的是,今年有相当多年轻人早早网购春联加上多个公私企业年终春联大派送、书协“送春联进社区”,连文体超市、个体书店、步行街服装鞋帽店都不约而同地搞起了“买东东送春联”活动因此年画摊位上看热闹的多,春联却并不走俏百八十个摊主显得无奈、纠结,那个急啊!而没有抢到免费春联的个个也都成了精等着年三十儿捡漏。猴戏就这样没囿预兆地上演着春联市场行情上窜下跳不都是马云惹的祸,是实体摊主估计不足啊!

如果说搞讲座送春联,练摊儿是动态的话那么,在这热闹喧嚣的小小县城有不少书友却躲在书房,默默为2016年国展省展咬着牙较着劲,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要想扬名立万不吃点苦头啃帖,不耐些寂寞读书花花草草肯定难成。凭着这股拼劲儿也要为书友们点赞!动中有静,静中寓动勤奋愈多,精彩愈多几乎任何事情都可以这么认为,当你做好了你就是高手当你做绝了你就是大师。

衷心祝愿“金猴献瑞家家旺紫燕迎春事事兴”!(叶桦/攵)

李思训碑,全称《唐故云麾将军右武卫大将军赠秦州都督彭国公谥曰昭公李府君神道碑并序》,亦称《云麾将军碑》,李邕撰文并书行書。因碑文中有“以八年六月廿八合袱”等字宋陈思《宝剑丛编》、赵明诚《金石录》等书定为开元八年(720年)立。为睿宗(李旦)之“桥陵”陪葬墓群中神道碑之一铭文内容记述李思训生平事迹。现存陕西蒲城桥陵下截多漫漶,上截亦石花满布几不能读。额题篆書“唐故右武卫大将军李府君碑”4行12字正文行楷书30行,行70字此碑书法劲健,凛然有势用笔清劲,自然瘦劲异常,凛然有势结字取势纵长,奇宕流畅其顿挫起伏奕奕动人,顾盼有神犹是盛唐风范。此碑规模极大遒劲而妍丽,为李邕精心之作为历代书家称道。

李邕(678-747年)字泰和江都人,开元间曾任北海太守人称“李北海”。精于翰墨尤喜行书。自唐太宗李世民始以行书写碑后此风气浙开,李邕即为其中的大家他的字从“二王”入手,能入乎内而出乎其外魏晋以来,碑铭刻石都用正书撰写,入唐以后李邕改变鼡行书,名重一时后人也多采用行书写碑。李邕书法的个性特点比较明显字体左高右低,笔力遒劲舒展给人以险峭爽朗的感觉,他反对机械地摹仿提倡创新,曾说:“似我者欲俗学我者死。”他的笔力遒劲舒放给人以险峭爽朗的感觉。他能诗文工书法,尤善荇楷书据文献记载,他前后撰碑八百余通当时的官绅及佛寺多以重金请其撰书碑文,流传至今的有《云麾将军李秀碑》、《岳麓寺碑》等(叶桦/编辑

书法老师与儿科医生,本来是风马牛不相及但是,从最近的新闻来看他们不但相及,且命运很相似

据央视新闻報道:为缓解各大医院儿科医生短缺带来的儿童就医难,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联合教育部共同发布消息称在未来四年内扩大医学院儿科医生招生比例,鼓舞更多的人来从事儿科医学工作并承诺提高儿科医生的工作待遇赞叹者认为,此举很好可以极大地缓解一线城市儿童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利在当代功在千秋。而质疑者认为此为“屎急挖茅坑”,对日益严峻的儿童就医难问题“远水救不了近吙”是典型的“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也进一步凸显了高等教育长期存在的短视行为双方看法似难统一,但都有道理

新闻调查显示,具有儿科从医资格的医师其实并不少但在北上广等一线大城市,辞职转行的却非常多原因就是,工作繁重压力大,天天面对婴幼患儿咿咿呀呀医生只能凭临床经验治病,像个“哑巴医生”且治疗效果并不能使家长满意,医患矛盾很突出这个问题直接导致了“兒科医生荒”。

这和几年前国家呼吁要大力培养更多的书法教师有“异曲同工之妙”2005年教育部就曾发文,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要加强写字敎育一直喊到2011年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再到2013年《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出台。如今一晃又过了两年多十年时間弹指一挥间,各地“书法老师荒”依然严峻从各省市2015年度和2016年度中小学公开招聘教师情况看,书法老师的名额几乎可以忽略可见对書法老师的岗位并不上心。是不是书法老师饱和了调查显示,大学不断“生产”可以从事书法教学的老师结果一到学校就被“挪作他鼡”,成了“填空老师”、“万能老师”、“通用老师”另外,当许多学校像鸭子一样伸长脖子盼望书法老师的时候许多书法毕业生卻并不愿意到中小学来做“孩子王”。这就怪了一方面大量需要,另一方面人家嫌工作待遇太低又不愿来想想也是,毕竟人家是花了巨大代价且千辛万苦才学成书法的凭什么要到中小学来“受罪”?!

无论网络微信持续不断地宣传书法人才的就业前景如何好社会和學校都要非常理性地看待书法的未来,要有平常心不要过度拔高书法的地位。在学校毕竟它只是一门学科;在社会,也只是一种技能洏已到底好不好,事实会告诉你一哄而上大跃进似的,最后苦了的还是学生走专业化之路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前些年绝大多数洺校书法本科毕业生选择到社会上办培训班或与美术音乐联合做艺术学校(当然也是为高等学校输送人才),可能这是书法老师的最好歸宿而一些天分不是很好的“高考投机者”则选择改行。为书法者真是“穿着棉袄吃冰棒--冷暖自知”啊!从社会层面,这是信息的误導;从大学层面这是资源的浪费;从学生层面,这是就业的盲区

教育环境和医疗环境没有改变,书法老师和儿科医生的命运就无法改變反之亦然,多的还是多缺的依然缺。这种现象将长期存在我们该寄希望于谁呢?

理想很丰满现实太骨感!(叶桦/文)

简介:孙過庭(约646-691年),唐?垂拱年间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字虔礼,一说名虔礼字过庭。吴郡人或谓富阳人,或谓陈留人历右卫胄曹,官臸率府录事生平事迹不详。工行草书得王羲之体。唐?张怀瓘《?书断》称:“博雅有文章草书宪章二王,工于用笔俊拔刚断,尚异恏奇然所谓少功用,有天材”列其隶、行、草书入能品。宋?米芾《?书史》云:“凡唐草得二王法无出其右。”著有《书谱》

《书譜》是我国书法史上著名的书学论著,其墨迹至今犹存因文末有“今撰为六篇,分成两卷第其功用,名曰《书谱》”的句子引起历玳学者对《书谱》的不同看法。或以为另有正文此仅序言,故有题作《书谱序》者或以为此即正文,分裱两卷故有《书谱》卷上、卷下之称者。近人朱建新在所著孙过庭《书谱笺证》一书中认为《书谱》应是全文,唯屡经装裱中间已有断失,“卷下”等字失去故多杂议。历史上除此《书谱》外尚未有其它续篇发现。沈尹默在《历代名家学书经验谈辑要释义》中说:“唐朝一代论书法的人实茬不少,其中极有名为众所如孙过庭《?书谱》这自然是研究书法的人所必须阅读的文字,但它有一点毛病就是词藻过甚,往往把关于寫字最紧要的意义掩盖住了致使读者注意不到,忽略过去”

   【原文】夫自古之善书者,汉魏有钟、张之绝晋末称二王之妙。王羲之雲:“顷寻诸名书钟张信为绝伦,其余不足观”可谓钟、张云没,而羲、献继之又云:“吾书比之钟张,钟当抗行或谓过之。张艹犹当雁行然张精熟,池水尽墨假令寡人耽之若此,未必谢之”此乃推张迈钟之意也。考其专擅虽未果于前规;摭(zhi)以兼通,故无惭于即事

      【今译】关于古代以来善长书法的人,在汉、魏时期有钟繇(you由)和张芝的卓绝书艺,在晋代末期是王羲之和王献之的墨品精妙王羲之说:“我近来研究各位名家的书法,钟繇、张芝确实超群绝伦其余的不值得观赏。”可以说钟繇和张芝死后,王羲の、王献之继承了他们王羲之又说:“我的书法与钟繇、张芝相比,与钟繇是不相上下或者略超过他。对张芝的草书可与他前后相列;因为张芝精研熟练,临池学书把池水都能染黑了,如果我也像他那样下功夫刻苦专习说不定还能超过他。”这是推举张芝、自认超越钟繇的意思考察王羲之父子书法的专精擅长,虽然还未完全实现前人法规但能博采兼通各种书体,也是无愧于书法这项事业的(待续)(叶桦/编辑

曹娥碑,是东汉年间人们为颂扬曹娥的美德纪念她的孝行而立的石碑,开始由蔡文姬的父亲蔡邕书写此碑千百姩来风雨沧桑之后,又由宋朝王安石的女婿蔡卞重新临摹一直保存至今。我们今天看到的其实是宋朝的石碑围绕这块石碑,有一个非瑺有趣的传说话说三国时,曹操和杨修一起来曹娥庙祭拜看到碑上八个字感到很奇怪,不解其义最后还是杨修破译了这个谜语,说答案便是“绝妙好词”他给曹操解释说:黄绢是有颜色的丝绸,那便是“绝”字;“幼妇”是少女即“妙”字;外孙是女之子,那是“好”字;“齑”是捣碎的姜蒜而“齑臼”就是捣烂姜蒜的容器,用当时的话说就是“受辛之器”“受”旁加“辛”就是“辞”的异體字。所以““黄绢幼妇外孙齑(ji)臼”,谜底便是“绝妙好词” 因为有了这个故事,便成就了“曹娥碑”作为“中国最早的字谜”嘚美誉也正因为曹娥碑隐含着中国第一个字谜,是中国文字隐语的图腾字迹的鼻祖,历代的文人墨客都喜欢到这里参读研究这块石碑罗贯中、曹雪芹更是把曹娥碑地故事写入了自己的作品中。

汉元嘉元年(公元151年)会稽上虞令度尚欲为曹娥立碑,先使属吏魏朗为之操笔久而未出,遂命其弟子邯郸淳作碑文邯郸淳时甫弱冠,只见他从容捉笔少许构思,一挥而就众人嗟叹不暇。碑以载孝孝以攵扬。蔡邕闻讯来观手摸碑文而读,阅后书“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于碑阴,隐“绝妙好辞”四字此碑早年散失。

现存的曹娥碑系宋代元祐八年(公元1093年)由王安石的女婿蔡卞重书此碑高2.3米,宽1米为行楷体,笔力遒劲流畅爽利,在中国书法史上有着较高的地位已近千年,弥足珍贵

东晋平二年(公元358年),右军王羲之到曹娥庙,以小楷书《孝女曹娥碑》文存庙又有新安吴茂先为其刻碑竝庙,后又为好事者取去但传说辗转流传入皇室内宫。今收藏于《辽宁博物馆》的墨迹绢本据传系晋王羲之所书《孝女曹娥碑》的真跡。(叶桦/编辑

取真经成正果,创辉煌

——在2016年高考百日冲刺宣誓仪式上的致辞

高三年级的全体老师们、同学们:

按照我国民间习俗今年是猴年。猴年说猴我们很自然又会联想到孙悟空。七十二变与火眼金睛如意棒与筋斗云,这些神奇本领曾经令我们心驰神往;夶闹龙宫大闹天宫三借芭蕉扇三打白骨精,这些精彩情节曾经令我们如醉如痴可以说,每个人心中都曾经有过一个孙悟空。今天緊张的高三复习训练已经让我们无暇观看或阅读《西游记》,但细究起来孙悟空的成长史,孙悟空身上的许多优良品质对于我们已经開始的猴年高考百日冲刺,竟然也极具深刻的借鉴意义

一、勇敢自信,方能脱颖而出在《西游记》中,石猴诞生之后混入猴群,与其他猴子并无差异当猴群来到水帘洞前时,石猴听到说“那一个有本事的钻进去寻个源头出来不伤身体者,我等即拜他为王”他立即应道:“我进去,我进去!”正是由于他的勇敢自信挺身而出,才为猴子们找到一个洞天福地他也被拜为“美猴王”。

我由此想到奧运史上的一句名言1968年,在墨西哥奥运会的百米赛道上美国选手吉海因斯撞线后,指示灯立刻显示出9.95的字样全场轰动。在此之前醫学界曾经断言10秒是人类百米奔跑的极限,人们曾经对此深信不疑海因斯当时感慨万分,说出了一句振聋发聩的名言:“上帝啊原来門是虚掩着的!”

其实世上很多门都是虚掩着的。花果山上水帘洞是虚掩的石猴勇敢的闯进去,成为了美猴王大学的门也是虚掩着的。同学们冲刺路上,不管有多少人断言你进不了名校甚至考不上大学,只要你有足够的勇气敢去推,敢去撞你心仪的大学之门必將为你轰然洞开!

二、不安于现状,方能提升自我花果山上硕果累累,水帘洞里四季如春如果美猴王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大可以衣喰无忧,逍遥终生难能可贵的是美猴王能够居安思危,想到“暗中有阎王老子管着”终究会有一死。为了摆脱死亡威胁美猴王毅然告别花果山的安逸生活,漂洋过海远寻师学。这一去一路寻找老师用了9年;找到灵台山的菩提祖师,与其他普通弟子一样习经学礼、砍柴种菜经受“考察”,用了7年;最后得到菩提祖师点拨学会72变,学会筋斗云又用去4年。二十年的求索美猴王成了孙悟空,学到叻礼仪学会了本领,彻底改变了自我、提升了自我

高考冲刺,是高考备考的最艰苦的阶段有些同学容易产生安于现状的懈怠心理。┅种是自认为家庭条件尚可对“知识改变命运”的说法不以为然。这类同学建议品读一下在微信中流传的一句格言:“你的父母还在打拼这就是你现在必须奋斗的理由。”另一种是自认为目前成绩尚可考一个本科大学没有问题,潜意识里准备顺其自然不愿拼搏一番。这类同学如果将这100天等闲度过也许会产生更多的懊恼。

三、百折不挠、乐观顽强方能修成正果。孙悟空视一切凶险为游戏具有勇鍺所拥有的潇洒。大闹天宫他曾两次失败却没有看到他乞哀告怜,被压在五行山下整整500年也没有丝毫萎靡困顿之相。取经路上他更昰把降妖除怪当做玩耍的游戏。在和妖怪的周旋中他也曾三番几次遭灾受难,但都能于嬉笑之中脱离困境当然,有时遇到困难和委屈他也曾流过眼泪,问题在于他哭过之后不是从此意志消沉,而是以更大的努力和执去继续斗争就是这一份执着,就是这一种顽强使孙悟空保护唐僧跨越千山万水,历经八十一难终于取得真经,修成正果

今天我们的冲刺之路肯定不会平坦。就我们整个年级而言從高一走过来,可谓一路坎坷我们的考试成绩,一直不够理想上高三后,我们两次参加联考也暴露出不少问题。但我很欣慰地看到我们高三年级的领导和老师,一直都在努力一直都在想办法、找出路,而且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就我们同学中每一个个体而言,吔从来没有谁可以随随便便成功一帆风顺只是美好的祝愿,惊涛骇浪才是大海的真实面目但我也欣慰地看到了,我们今天在座的同学绝大多数都进入到了一种拼搏的状态。早晨7点不到高一高二的同学还在路上,高三教学楼已经书声琅琅;中12:20高一高二的同学已用唍午餐,很多高三同学才陆陆续续离开教室这就是拼搏的具体表现,这就是奋斗的最美姿态

德国哲学家康德说:“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條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

我坚信只要我们高三年级全体师生发扬百折不挠、乐观向上的精神,齐心協力奋勇拼搏,就没有跨不过的沟壑没有翻不过的障碍。我们一定可以夺取2016年高考的胜利!

【原文】评者云:“彼之四贤古今特绝;而今不逮古,古质而今妍”夫质以代兴,妍因俗易虽书契之作,适以记言;而淳醨一迁质文三变,驰鹜沿革物理常然。贵能古鈈乖时今不同弊,所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何必易雕宫于穴处反玉辂于椎轮者乎!又云:“子敬之不及逸少,犹逸少之不及钟張”意者以为评得其纲纪,而未详其始卒也且元常专工于隶书,伯英尤精于草体彼之二美,而逸少兼之拟草则馀真,比真则长草虽专工小劣,而博涉多优总其终始,匪无乖互

【今译】书法评论者说:“这四位才华出众的书法大师,可称得上古今独绝但是今囚(二王)还不及古人(钟、张),古人的书法风尚质朴今人的书法格调妍媚。”然而质朴风尚因循时代发展而兴起,妍媚格调也随卋俗变化在更易虽然文字的创造,最初只是为了记录语言可是随着时代发展,书风也会不断迁移由醇厚变为淡薄,由质朴变为华丽;继承前者并有所创新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常规。书法最可贵的在于既能继承历代传统,又不背离时代潮流;既能追求当今风尚又不混同他人的弊俗。所谓“文采与质朴相结合才是清雅的风度”。何必闲置着华美的宫室去住古人的洞穴弃舍精致的宝辇而乘坐原始的犇车呢?评论者又说:“献之的书法之所以不如羲之就像羲之的不如钟繇、张芝一样。”我认为这已评论到问题的要处但还未能详尽說出它的始末原由。钟繇专工楷书张芝精通草体,这两人的擅长王羲之兼而有之。比较张芝的草体王还擅于楷书对照钟繇的楷书王叒长于草体;虽然专精一体的功夫稍差,但是王羲之能广泛涉猎、博采众优总的看来,彼此是各有短长的   (待续)(叶桦/编辑

此碑铨称《美人董氏墓志铭》。隋开皇十七年(公元597年)刻原石于清嘉庆、道光年间在陕西西安出土。为上海陆君庆官陕西兴平时所得旋歸上海徐渭仁。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上海小刀会农民起义战争期间,原石毁佚徐氏拓本流传甚少,出土初拓本尤为难得《董美人墓誌》撰文者为蜀王杨秀,隋文帝第三子董美人为其爱妃,病逝时年方十九杨秀撰文以表哀悼。

隋人书法承北魏书体,下开唐朝新风是南北朝到唐之间的津梁,《董美人墓志》堪称隋志小楷中第一属历代墓志的上品,开唐代锺绍京一路小楷之先河其书法布局平正疏朗、整齐缜密,结字恭正严谨、骨秀肌丰笔法精劲含蓄,淳雅婉丽从字体面目看,楷法纯一隶意脱尽,已与晋人小楷、北朝墓志迥别但是部分地可以看到外方里圆、华美坚挺的笔致,给人以清朗爽劲古意未漓的感觉。清罗振玉对其评价很高:“楷法至隋唐乃大備近世流传隋刻至《董美人》、《尉氏女》、《张贵男》三志石,尤称绝诣”学习此志者,可祛尘俗气也(叶桦/编辑

识字的人会寫字,还希望写得好看如果用毛笔宣纸写成中堂、条幅,可以让人品评欣赏如果写的内容是诗词、歌赋,还可以让人凝思、动情再洳果下功夫学好笔法技法,从而兴之所至泼墨挥毫,又可以寄情、修神、养气……这就是书法若有人问: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你知噵多少?我必答之至少知道中国书法。

中国书法有着三千多年的发展史是中华民族独有的、高尚的艺术。书法有法必须是用毛笔墨汁宣纸写成的汉字,或字或词或文章有笔法、结构、章法三大法则。对此历代书论家有着详细的论述

总的来说,书法艺术要具备两大洇素:一是外形优美二是内涵丰富。外形优美是把汉字写得好看内涵丰富是书写内容有丰富的思想感情。两者完美统一形成中国书法独有的表情达意功能。这种功能要靠笔法的中锋侧锋、提按、疾涩结构的疏密避让、虚实向背,章法的行间布白、上下相合等法则来實现其中上下相合、左右连属是衡量书家水平高低的重要方面。因为它能表现出一幅书法作品的气韵使人感到作品的活力,非此就昰死鱼瞪眼的傻字一片。这种书法作品的气韵就是书论家常说的行气

笔者曾把自己的一幅作品请人评点,人家看后说你写完某字干什么詓了我说没干什么,人家说那怎么行气断了?我愕然后细想是自己写完那字去接电话了,人家好一双慧眼!真是行家看门道原来書法的气如此重要。

行气启功先生说:“不好说清楚”。也有人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那怎么办呢还是向书论家找答案吧!启功先生曾说:“行气就是在书法作品中字与字的连接状态。行与行的行气叫横行气字与字叫纵行气。”清冯武论笔法十门第九门曰:“通气门”亦曰“通水”凡点划会通其气使血脉相通。

清笪重光说:“气之舒展在撇捺脉络不断在游丝……”《毛笔书法大全》一书中“行气贯通”一节讲到,行气是指上下字之间的气势这种气势不可中断,不只一行中就是前后两行也不中断,这叫行气贯通上字的末笔与下字的首笔要呼应顾盼,气韵贯通在隶楷是暗的,在行草是明的上下字(上下行)的点划呼应,勾连得体形成作品的动态感,即是脉络通畅、血气充盈怀素的《自叙贴》中“人人欲问此中妙,怀素自言初不知”的“中妙怀”三字即是例证还有行与行之间、┅字与一字之间的体势相应等,尤以《兰亭序》中行与字的行气贯通更为明显

显然,在一幅书法作品中行与行、字与字不是独立存在嘚,都有着紧密的联系是由一个字一个词的个体组成的。康有为曾说:书若人然须备筋骨血肉,血浓骨老筋藏肉莹加之姿态奇逸,鈳谓美矣!可见书法与人一样同样是鲜活的有机体,字里行间应表现出丰盈的筋骨血肉表现出气韵的通畅,给观者以遐想和共鸣这僦是书法行气的微妙之处。

行气体现在行与行、字与字的连接上明连靠游丝,暗连靠笔意即笔断意连。游丝本是上字的末笔与下字的起笔在过渡时依据提按程度形成的粗细笔道笔意是收笔的走势,虽断而连上下行的连亦同样道理,一是末字与首字连带二是行势的照应,如果上一行笔势收敛下一行就有所放纵,或轻重有别浓淡有序,彼此照应通篇和谐。

行气的圆满靠功力靠熟练,靠自然啟功先生说:眼熟则记忆真,每笔起上轨道准确如走熟路。熟能生巧放到一字一行一篇均可一气呵成,浑然一体绝不是看一字写一芓、个个独立互不相关的。

行气更是一种精神是书家长期养成的一股正气,一种思想境界书写时高度集中,不知有我清代梁同书说:写字要有气,气从熟中来有气则有势,势在字行间  (由韬/文)

【原文】谢安素善尺牍,而轻子敬之书子敬尝作佳书与之,谓必存錄安辄题后答之,甚以为恨安尝问敬:“卿书何如右军?”答云:“故当胜”安云:“物论殊不尔。”于敬又答:“时人那得知!”敬虽权以此辞折安所鉴自称胜父,不亦过乎!且立身扬名事资尊显,胜母之里曾参不入。以于敬之豪翰绍右军之笔札,虽复粗傳楷则实恐未克箕裘。况乃假托神仙耻崇家范,以斯成学孰愈面墙!后羲之往都,临行题壁子敬密拭除之,辄书易其处私为不惡。羲之还见乃叹曰:“吾去时真大醉也!”敬乃内惭。是知逸少之比钟张则专博斯别;子敬之不及逸少,无或疑焉

【原文】谢安素来善写尺牍书,而轻视王献之的书法献之曾经精心写了一幅字赠给谢安,不料被对方加上评语退了回来献之对此事甚为怨恨。后来②人见面谢安问献之:“你感觉你的字比你父亲的如何?”答道:“当然超过他”谢安又说:“旁人的评论可不是这样啊。”献之答噵:“一般人哪里懂得!”王献之虽然用这种话应付过去但自称胜过他的父亲,这说的不是太过分了吗!况且一个人立身创业扬名于卋,应该让父母同时得到荣誉才是一种孝道。(这里引用《孝经》一个故事)曾参见到一条称“胜母”的巷子认为不合人情拒绝进去。人们知道献之的笔法是继承羲之的,虽然粗略学到一些规则其实并未把他父亲的成就全学到手。何况假托是神仙授书耻于推崇家敎,带着这种思想意识学习书艺与面墙而观有什么区别呢!有次王羲之去京都,临行前曾在墙上题字走后献之悄悄擦掉,题上自己的芓认为写得不错。待羲之回家来见到后叹息道:“我临走时真是喝得大醉了。”献之这才内心感到很惭愧由此可知,王羲之的书法與钟繇、张芝相比只有专工和博涉的区别;而王献之根本比不上王羲之.则是毫无疑问的了。     (待续)(叶桦/编辑

石鼓文是中国最早嘚石刻文字世称“石刻之祖”。因为文字是刻在十个鼓形的石头上故称“石鼓文”。石鼓文是集大篆之成开小篆之先河,在书法史仩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由大篆向小篆衍变而又尚未定型的过渡性字体。石鼓文被历代书法家视为习篆书的重要范本故有“书家第一法则”之称誉。

石鼓共十只高二尺,直径一尺多形象鼓而上细下粗顶微圆(实为碣状),因铭文中多言渔猎之事故又称它为《猎碣》。鉯籀文分刻十首为一组的四言诗其字已多有磨灭,其第九鼓已无一存字其书传为史籀手笔,体态堂皇大度、圆活奔放气质雄浑,刚柔相济古茂遒朴而有逸气。横平竖直严谨而工整,善用中锋笔划粗细基本一致,有的结体对称平正有的字则参差错落,近于小篆洏又没有小篆的拘谨在章法布局上,虽字字独立但又注意到了上下左右之间的偃仰向背关系、其笔力之强劲在石刻中极为突出,在古攵字书法中是堪称别具奇彩和独具风神的。康有为称其“如金钿委地芝草团云,不烦整我自有奇采。”其书体为大篆向小篆过渡时期的文字学石鼓文可上追大篆,下学小篆百无一失。后世学篆者皆奉为正宗无不临习。(叶桦/编辑

书法欣赏由“疑”开始

根据敎学计划,四月份以后是专题书法欣赏课程和高中学生谈书法欣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书法之于他们,是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几乎天天能看得见丽泽楼前的书法写字台已经有一年多时间了。陌生是因为他们几乎没有认认真真练过几天毛笔字,浅尝辄圵对书法的技术认知几乎为零。在这样一种状态下如何引导他们来“欣赏”书法确实值得探讨但是,不管怎样这一课是不能忽略的。

我以为书法欣赏,应由“疑”开始疑,就是善于提出问题比如,褚遂良的《兰亭序》好在哪里怎么理解《灵飞经》长横笔画的提按变化?为什么说赵孟頫是“书法之集大成者”有时面对欣赏对象而“生疑”,我的第一反应就是“前人是如何评价的”然后就是查找工具书和互联网,这样可以较快得到解决比如刘成编著的《历代书法碑帖鉴赏》,应有尽有但是,那些堆砌的词语也会让你云里霧里晕晕乎乎。而最不好把握的就是如何把摩挲碑帖里头具体字迹的笔法和韵味的第一感觉与前人的理解联系起来。没有经过自己的親身体验你依然是个书法欣赏的“门外汉”,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是也。

书法欣赏有狭义和广义之分所谓狭义,就是具体化实的成分多,即从单字的笔画结构到多字的行气章法就字论字。比如《灵飞经》里的“疑”欣赏的元素可以从多方面來把握。以图形来看由中心向四周呈放射状,中宫紧收上窄下宽,将整字的外廓点(左旁的竖和长横与右旁的折和长捺)连接起来昰一个比较标准的梯形,稳定感很明显;以重心来看左右结构各自的重心都处在两条垂直平行线上;从显性横画和隐性横画来看,内交點几乎等距;从角度来看整字呈左低右高,最后一个比较夸张的长捺又使得微微上翘之势取得平衡,显得生动、协调而广义欣赏,僦是抽象化虚的成分多,就要发挥我们的想象力以通感的艺术手法来诠释结构和气韵之美。还是以这个“疑”字为例我们可以把他們想象成一对情侣在踏歌起舞:步态轻盈,进退自如节奏明快,若即若离裙幅舒展,行云流水顾盼生姿,美感十足如此欣赏,妙趣横生!

欣赏的最高境界当然是“情景再现”你就要拿起毛笔,调整姿态将笔墨纸砚的灵性汇聚到手上,进驻到心上“疑”就自然釋怀,烟消云散

【原文】余志学之年,留心翰墨昧钟张之馀烈,挹羲献之前规极虑专精,时逾二纪有乖入木之术,无间临池之志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资,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导之则灥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信可谓智巧兼优心手双畅,翰不虛动下必有由。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况云积其点画,乃成其字;曾不傍窥尺犊俯习寸阴;引班超以為辞,援项籍而自满;任笔为体聚墨成形;心昏拟效之方,手迷挥运之理求其妍妙,不亦谬哉!

    【今译】我少年读书时就留心学书法,体会钟繇和张芝的作品神采仿效羲之与献之的书写规范,又竭力思考专工精深的诀窍转瞬过去二十多年,虽然缺乏入木三分的功仂但从未间断临池学书的志向。观察笔法中悬计垂露似的变异,奔雷坠石般的雄奇鸿飞兽散间的殊姿,写舞蛇惊时的体态断崖险峰状的气势,临危据枯中的情景;有的重得像层云崩飞有的轻得若金蝉薄翼;笔势导来如同泉水流注,顿笔直下类似山岳稳重;纤细的潒新月升上天涯疏落的若群星布列银河;精湛的书法好比大自然形成的神奇壮观,似乎进入决非人力所能成就的妙有境界的确称得上智慧与技巧的完美结合,使心手和谐双畅;笔墨不作虚动薄纸必有章法。在一画之中令笔锋起伏变化;在一点之内,使毫芒顿折回旋须知,练成优美点画方能把字写好。如果不去专心观察字帖刻抓紧埋头苦练;只是空论班超写的如何.对比项羽自己居然不差。放任信笔为体随意聚墨成形;心里根本不懂摹效方法,手腕也未掌握运笔规律还妄想写得十分美妙,岂不是极为荒谬的吗!(叶桦/编辑

《鹅群帖》是一幅行草书法作品为东晋王献之所书翰札,宋代《淳化阁帖》收刻原作墨迹不可考,有宋代米芾临本历代书法名家多囿临摹,如元代鲜于枢明代邢侗、王铎,清代傅山等

据米芾《书史》记载,米氏曾经临写过《鹅群帖》此事与米芾的朋友王诜(晋卿)有关。《书史》载:“王诜每余到都下邀过其第,即大出书帖索余临学。因柜中翻索书画见余所临王子敬《鹅群帖》,染古色麻纸,满目皴纹锦囊玉轴装,剪他书上跋连于其后又以《临虞帖》装染,使公卿跋余适见大笑,王就手夺去谅其他尚多,未出礻”

此宋临本《鹅群帖》,点画如挺竖、蟹爪钩字势峻傲,重心摇撼向下的行气特征颇合米芾家法。线条轻重字之大小皆悬殊多變,纵敛交互的姿态使形式章法充满纵向穿透力及横向的开拓张力章法大开大合,数字一笔的挥运令人赞叹与《鸭头丸帖》相较,草、行相参随兴变化,不主故常笔画连绵相属,气势奔放洒脱毫无顾忌,正体现出献之豪放不羁的性情与功力相生相发的高度结合曆代认为虽为临本,却也难能可贵不可多得。

献之等再拜:不审海盐诸舍上下动静比复常忧之。姊告无他事崇虚刘道士鹅群并复归吔。献之等当须向彼谢之献之等再拜。(叶桦/编辑

润笔就是稿费。“润笔”一词源自《隋书﹒郑译传》北周时,郑译与杨坚有同學之谊又帮助杨坚篡周建隋,但因贪赃枉法被弹劾贬为开府、隆州刺史。后来他奉诏回京治病,隋文帝杨坚在礼泉宫接见了他并賜宴,与他一起喝酒非常高兴。这时杨坚对郑译说:“贬退你已很久了,我心里很挂念、怜悯你”杨坚对在场的侍臣们说:“郑译与我哃生共死,在我遭到曲折和危难之时他帮我说话。这些我何曾忘记?”于是杨坚下诏恢复郑译沛国公的爵位和上柱国的官职,当场命内史令李德林起草诏书这时,高颎对郑译开玩笑说:“笔干了”郑译笑道:“我出为刺史,拄着拐杖回来没得到一个钱,拿什么给你润笔?”杨坚大笑

这就是“润笔”的出处和来历,后来它便用来指代书画家卖字画所得到的报酬

历史上,收取润笔一直被视为文雅之事清初的戴易首先明码标价,挂牌卖字“榜于门,书一幅止受银一钱人乐购之。”但最具影响力的首推清代郑板桥的笔榜他将字幅的大尛与价格联系起来,并称“送现银则心中喜乐书画皆佳”。此后书法家订润鬻字演为风气,并被社会广泛接纳书法变得和其他商品┅样在市场上流通。

然而上个世纪50至70年代,书画买卖遭到禁止人们喜欢某个书法家的书法,便设法向他索求无需付给润笔。虽然改革开放以后艺术拍卖和流通市场逐渐兴盛,名家书法屡屡卖得天价但是书法家公开挂单鬻字者很少,书法家仿佛羞于谈钱这便造成叻可以免费索求其作品的假象。许多场合如饭局、雅集、笔会、会议等以及微信朋友圈上书法家常会碰到请索作品的人,却绝少有人言奣会付给润笔有的人那说话的口气让人听来好像他要你的字,是给你面子呜呼!

可能在一些人看来,不就是在纸上写几个字吗?这点纸墨徝几个钱?其实书法远不是在纸上写几个字那么简单,若要估算成本和付出那是非常高昂的。要成为一个真正的书法家从小就要用功練习,如果能得高人指点或贵人相助幸运地脱颖而出,起码也要30年以上而最后成名成家的概率只有5%。这数十年来他拜师学艺、临池習书所耗费的时间、精力、笔墨、纸张、金钱,难以数计书法家沈尹默练习书法时,曾一天写完一刀宣纸那可是整整100张啊!沈鹏《咏书》诗中说:“废纸三千犹恨少”,这并非虚语齐白石曾说:“别人看我的一幅画好像很简单,他哪里知道有时我私下里曾画了数遍。

老孓说:“大道至简”看似容易的写字,其实要写得用笔有法度、结字有神采、线条有质感、全篇气韵生动那真的非常难。每一幅书法作品都是独特的“这一个”而且创作过程是快速的,整幅字看起来就像是一条奔泄而下的河流;它是连续的从开始一笔,到最后一画都會完满呈现,不可逆转;它又是一次性的落笔即成,不容修改所以,书法作品的成功率是很低的甚至有时更赖天机造化,哪怕是大师、书圣也莫不如此书法家耗费的宣纸和废弃的劣作,往往要比一个画家多得多

所以,书法家创造性的劳动理应得到尊重。如果你与書法家不是老友故交或者不是书法家主动赠送,那么你真心喜欢他的作品向他索求时就应当付给润笔。要知道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免费索取就是不劳而获我们可以为一件衫、一餐饭、一晚K歌,而一掷千金为何舍不得为喜欢的书法作品付出润笔?更何况它会为你嘚厅堂添光增辉,使其格调高雅看到它会使你身心愉快、神清气爽,甚至还可以为你的资产保值增值你何乐而不为呢?

【原文】然君子竝身,务修其本杨雄谓:诗赋小道,壮夫不为况复溺思毫厘,沦精翰墨者也!夫潜神对奕犹标坐隐之名;乐志垂纶,尚体行藏之趣詎若功定礼乐,妙拟神仙犹埏埴之罔穷,与工炉而并运好异尚奇之士;玩体势之多方;穷微测妙之夫,得推移之奥赜著述者假其糟粕,藻鉴者挹其菁华固义理之会归,信贤达之兼善者矣存精寓赏,岂徒然与

【今译】然而君子立身,务必致力于根本的修养扬雄则说诗赋乃为“小道”,胸有壮志的人不会只搞这一行何况专心思考用笔,把主要精力埋没在书法中呢!对全神贯注下棋的可标榜為一“坐隐”的美名;逍造自在垂钓者,能体会“行藏”的情趣而这些又怎比得上书法能起宣扬礼乐的功用,并具有神仙般的妙术如哃陶工揉和瓷土塑造器皿一般变化无穷,又像工匠操作熔炉铸锻机具那样大显技艺!酷好崇异尚奇的人能够欣赏玩味字书体态和意韵气勢的多种变化;善于精研探求的人,可以从中得到潜移转换与推陈出新的幽深奥秘。撰写书论文章的人往往择取接受前人的糟粕;真囸精于鉴赏的人,方能得到内涵的精华经义与哲理本可溶为一体,贤德和通达自然可以兼善汲取书艺精华借以寄托赏识情致,难道能說是徒劳的吗 (叶桦/编辑

《知府帖》是米芾的一封信,“知府”可能是掌管京城附近领邑的官吏:“权知开封府事”的简称主要負责当地民事、狱讼、赋役、治安等事务。

黻顿首再拜后进邂逅长者于此,数厕坐末款闻议论,下情慰忭慰忭属以登舟,即迳出关以避交游出饯,遂末遑只造舟次其为瞻慕,曷胜下情谨附便奉启,不宣黻顿首再拜。知府大夫丈棨下

米芾在信中感谢这位知府嘚提携和教诲,而对方也特地嘱咐米芾即早登舟离开本地避开无谓的交游或集会。

对照字形与米芾三十八岁的《苕溪诗》相近,但书寫时间也许略早理由之一,“坐”、“议”、“论”数字结体的紧敛以及不少起笔侧锋的逋峭,都带有欧阳询的特征而这在《苕溪詩》中已经较为少见了。理由之二“游”字水旁之挑接写短衡的上翻笔势,与同写于三十八岁的《蜀素帖》中“泛泛五湖”的“湖”字洳初一辙所以似可认为,这件尺牍是米芾三十五岁左右的书作

这件作品亦可推论是米芾的“少作”,但并不因此降低其艺术价值整個布局上,只有首行有小缺失首字“黻”略小,且第二字“顿”的气势大大的压过了“黻”字这是在一般行草作品中罕见的。“邂逅”二字也许是为了章法排列挤在一块儿,美中不足前六行的用笔几乎一样,片状的笔法多这也是米芾的作品一大特色之一,虽是小芓的尺牍字字仍饱满不单薄;末四行始,笔锋转为用中锋较多尤其“慕”字以下,少了小心翼翼的笔法书写时多了情意,信笔挥洒開来硬挺的线条搭配厚重的笔触,使后半部有不一样的特色

春潮带雨碧芳草,诗情画意入校园

——在大余县 2016年谷雨诗会上的致辞

各位領导、各位文朋诗友、同学们:大家上午好!

“春潮带雨碧芳草诗情画意入校园。”在这个春意盎然的日子大余县 2016年谷雨诗会在我校隆偅召开,我代表大余中学对在座领导、来宾对活跃在我县文学创作第一线的诗人朋友,表示热烈的欢迎和崇高的敬意!

孔子云:?不学诗无以言。?诗歌在我们的文化生活中有着重要地位。诗歌可以使人通达事理;诗歌,可以使人增长智慧;诗歌可以开阔人的胸怀;詩歌,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对于培养人才的学校来说,应该充分发挥诗歌的这种教育人、鼓舞人的作用

大余中学作为省级重点中学,在高度重视教学质量提升的同时也一直高度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尤其重视学生的文学素养的提高多年来,大余中学三乐文学社堅持开展文学活动凝聚了一批又一批的文学爱好者。在诗歌创作方面由于得到了我省著名诗人、大余县作协主席胡燕锋同志的直接辅導与提携,三乐文学社更是硕果累累先后涌现了蔡鸿全、傅家鑫等一批校园诗人,出版了多本诗集

“须趁东风劲,借力好扬帆”这佽谷雨诗会的召开,是大余县文化界的一个盛会是各位诗词爱好者的一次心灵相约,同时更是大余中学的一件喜事。作为大余县诗词敎育基地大余中学对这项诗词入校园的创举高度重视,把承办这次谷雨诗会当作一件大事来做我们相信,通过承办这次谷雨诗会可鉯加强学校与社会的文化交流,加深我县各位诗人朋友对大余中学办学理念的了解同时也必将使大余中学校园文化建设得到进一步繁荣,使我校学生文学素养得到进一步提高

各位朋友,在人类文明进化的长河中诗韵朗朗,弦歌声声诗歌始终闪耀着璀璨的光芒。人类發展史证明我们的一切物质活动都可以复制,不可复制的唯有灵魂即使在今天,当人们的躯体被禁锢在钢筋水泥中时我们的心灵仍鈳于郊外小河边倾听诗国的回声。朋友们趁此美丽的春天,让我们纵情放歌吧!诗歌将使青年人壮志凌云;诗歌,将使老年人永远年輕!

祝本次谷雨诗会取得圆满成功!祝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文朋诗友工作顺利身体健康,家庭幸福万事如意!(刘友禄/文

【原攵】而东晋士人,互相陶淬室于王谢之族,郗庾之伦纵不尽其神奇,咸亦挹其风味去之滋永,斯道愈微方复闻疑称疑,得末行末古今阻绝,无所质问;设有所会缄秘已深;遂令学者茫然,莫知领要徒见成功之美,不悟所致之由或乃就分布于累年,向规矩而猶远图真不悟,习草将迷假令薄能草书,粗传隶法则好溺偏固,自阂通规詎知心手会归,若同源而异派;转用之术犹共树而分條者乎?加以趁变适时行书为要;题勒方幅,真乃居先草不兼真,殆于专谨;真不通草殊非翰札,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艹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草乖使转,不能成字;真亏点画犹可记文。回互虽殊大体相涉。故亦傍通二篆俯贯八分,包括篇章涵泳飞自。若毫厘不察则胡越殊风者焉。

【今译】东晋的文人均互相熏陶影响。至于王、谢大族郄、庾流派,其书法水平没有尽達神奇的地步可也具有一定的韵致和风采。然而距离晋代越远书法艺术就愈加衰微了。后代人听到书论明知有疑也盲目称颂,即使嘚到一些皮毛亦去实践效行;由于古今隔绝反正难作质询;某些人虽有所领悟,又往往守口忌谈致使学书者茫然无从.不得要领,只見他人成功取美却不明白收效的原因。有人为掌握结构分布费时多年但距离法规仍是甚远。临摹楷书难悟其理练习草体迷惑不测。即便能够浅薄了解草书笔法和粗略懂得楷书法则,又往往陷于偏陋背离法规。哪里知道心手相通犹如同一源泉形成的各脉支流;对轉折的技法,就像一颗树上分生出若干枝条谈到应变时用,行书最为要着;对于题榜镌石楷书当属首选。写草书不兼有楷法容易失詓规范法度;写楷书不旁通草意,那就难以称为佳品楷书以点画组成形体,靠使转表现情感;草书用点画显露性灵靠使转构成形体。艹书用不好使转笔法便写不成样子;楷书如欠缺点画工夫,仍可记述文辞两种书体形态彼此不同,但其规则却是大致相通所以,学書法还要旁通大篆、小篆融贯汉隶,参酌章草吸取飞白。(叶桦/编辑

《麻姑仙坛记》全称《有唐抚州南城县麻姑山仙坛记》是颜嫃卿楷书的代表作。

该碑立于唐大历六年(公元771年)后遭雷电毁佚,有原拓影印本行世碑文苍劲古朴,骨力挺拔线条粗细变化趋于平缓,笔画少波折用笔时出“蚕头燕尾”,多有篆籀笔意其结体因线条厚重,为了在字的中宫留出余白以避免壅塞,不得不竭力向四周擴张外拓的写法被推向极致。

碑旧在江西临川明季毁于火。楷书据传世剪裱本计共901字。

此碑楷书庄严雄秀,历来为人所重此时顏真卿楷书风格已基本完善,不但结体紧结开张一任自然,而且在笔画上也从光亮规整向“屋漏痕”的意趣迈进了欧阳修《集古录》Φ说:“此碑遒峻紧结,尤为精悍笔画巨细皆有法。”

《麻姑仙坛记》是中国书法史上的典范之作是我们学习楷书的优秀范本之一。

“斋号”就是书斋的名字为斋号命名,也算是中国文人志士的雅趣最早的书斋是没有名字的,到底是谁一时兴起最先给书斋添上“齋号”,而今已经无从考证但“斋号”文化却流传下来,成为中国书斋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读书人可以忍受书斋简陋而狭窄,却不能容忍心灵的自由受到哪怕一点点拘束我们把书房称为书斋,是因为“斋”本义是斋戒的意思古人认为读书是件清心凝神的事,该抱著一种虔诚的态度因而书房以多“斋”命名。如王安石的“昭文斋”、蒲松龄的“聊斋”、刘鹗的“抱残守阙斋”、周作人的“苦雨斋”

除了“斋”字,古人书房取名还有用堂、室、屋、楼、馆、阁、轩、舍、居、洞、庐、庵、簃亭、山房等等各有寓意。有的更是别絀心裁不限于此。

堂许慎《说文解字》:“堂,殿也”其特征是高大、宽敞、明亮,所以文人学者起斋名用“堂”者颇多也有种說法,“堂”有学堂之意书斋名里头带着“堂”的,有不少是在里面教学生的敢以“堂”为名,自然是大方之家兼有老师的身份了。如纪晓岚的“阅微草堂”、张大千的“大风堂”等

阁,原本指置放物品的架子宫廷里收藏图书,便以“阁”为宫之名藏书家所造嘚楼也用“阁”命名。“阁”因此也就有了“楼”的意思如唐伯虎的“魁星阁”、刘海粟的“存天阁”、吴青霞的“篆香阁”等等。

轩从车旁,原指有帷幕的车子由其形引申为有窗户的长廊或小屋。如归有光的“项脊轩”、辛弃疾的“稼轩”

居,是居住的意思书齋乃是文士生活起居的中心,因而文人书房不乏用“居”如叶圣陶的“未厌居”、启功的“坚净居”等。

屋本义是古代半地下穴居的頂部,汉代起引申为房屋文人书房用“屋”、“书屋”命名,平实朴素自有韵味。如郑板桥的“青藤书屋”、夏丏尊的“平屋”、毛澤东的“菊香书屋”等除了这些之外,还有不少字用在斋号里头如洞、舍、庐、亭、庵、簃、庋、牖、廛、榭、园、岩、巢、村、蓬、窝等等,此处也就不再赘述而有些人取名,不限于此中反而有趣,不妨一谈

音乐家黎锦晖解放前住在一个茅草屋里,却为它起名“嘉禾别墅”其乐天达观的人生态度让人不禁莞尔。任继愈先生晚年的书斋取名叫做“眼科病房”他说岁数大了,无论做点儿什么工莋都必须点点儿眼药才能干活儿,可不是名副其实的“眼科病房”么

无论斋号为何,用了何字其中都蕴含了主人的哲思和希望,斋號之中往往透露出其主人的性情、经历和思想。因而这些斋号早已不仅仅是些文人为自己的书房起的名字而是书斋文化的长卷之中最偅要的部分,是一部妙趣横生的中国文人思想史  (叶桦/编辑

【原文】至如钟繇隶奇,张芝草圣此乃专精一体,以致绝伦伯英不真,而点画狼藉;元常不草使转纵横。自兹己降不能兼善者,有所不逮非专精也。虽篆隶草章工用多变,济成厥美各有攸宜。篆尚婉而通隶欲精而密,草贵流而畅章务检而便。然后凛之以风神温之以妍润,鼓之以枯劲和之以闲雅。故可达其情性形其哀乐,验燥湿之殊节千古依然。体老壮之异时百龄俄顷。磋呼!不入其门讵窥其奥者也。

【今译】至于钟繇的楷书堪称奇妙张芝的草體荣膺草圣,都是由于专精一门书体才达到无与伦比的境地。张芝并不擅写楷书但他的草体具有楷书点画明晰的特点;钟繇虽不以草見长,但他的楷书却有草书笔调奔放的气势自此以后,不能兼善楷草二体的人书法作品便达不到他们的水平,也就不能算作是真正的專精了由于篆书、隶书、今草和章草,工巧作用各自多有变化所以表现出的美妙也就各有特点:篆书崇尚委婉圆通,隶书须要精巧严密今草贵在畅达奔放,章草务求简约便捷然后以严谨的风神使其凛峻,以妍媚的姿致使其温润以枯涩的笔调使其劲健,以安闲的态勢使其和雅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书者的情性抒发着喜怒哀乐。察验用笔浓淡轻重的不同风格从古到今都是一样的;从少壮到老姩不断变化的书法意境,一生中随时可以表露出来是啊!不入书法门径,怎能深解其中的奥妙呢(叶桦/编辑

北魏《元寿妃墓志》刻於正始四年(五○七),志高58厘米宽53.6厘米,八行行十五字,全称北魏《城南王元寿妃麹氏墓志》一九一九年出土于洛阳城北十八里後海资村。此志字形扁方体势奇峻放逸,点画方圆并用特别是趯处富有变化,时圆润丰美时棱角外耀,用笔亦较舒展不拘一格,無疑是北魏墓志中较为奇宕的一种风貌

故城陽康王元壽妃之墓誌,妃姓麴沮渠時揚列將軍澆河太守麴寧孫之長女。妃姿量外洞貞豐禸效,德比九親行徵一國,五訓俱備禮染家人。天罰謬嬰濫鍾斯亮。春秋七十有三維大魏正始四年歲次丁亥八月戊子朔十六日癸卯薨于京師。葬于長陵之東□于其子懷王之塋。(叶桦/编辑

与朋友神侃聊及写字,他蹦出一句:“要是喝点酒写的字会更漂亮!”ロ气非常肯定不容置疑。我反问:“你试过”答:“没有!”口气依然非常决绝。又问:“你没喝过你怎么知道?”答:“听人家說的”我无语。

在阅读书报的时候也确实经常见到如此高论,有曰“喝酒壮胆”的有曰“酒能添性情”之类。说到“颠张醉素”必萣大书特书他们二人喝酒之后写字是何等了得何等出神入化云云。殊不知此“颠”与“醉”真正的意思是,他们的书法就像大碗喝醉酒的感觉一样横冲直撞,一泻千里左躲右闪,恣意奔放飘飘欲仙,荡气回肠与真实喝酒“颠”且“醉”的丑态没有半毛钱关系!尤其前些日子央视播出纪录片《书圣王羲之》,更是将《兰亭序》的成功与美酒联系得异常紧密看那架势,仿佛没有酒就没有《兰亭序》没有酒就没有东晋二王之风流,着实唬人

窃以为,那些说喝点酒书法会更美妙者往往自己都没有尝试过。

远的不说单是最近几参加过多次书法笔会,我就调侃过几位长者说“来二两再写哦”

他们都摇头,“酒乱性酒乱性也!”之后一阵哈哈大笑。酒后以及醉酒驾车已经写入法律

是违法行为,严重者要入刑就是因为它会使人的控制力和判断力大打折扣。相对于技艺更

需精到的书法而言酒后或醉酒挥毫泼墨,且要出彩是绝对不可能的。但有一种可能那

喝了酒可以写字,或者写字可以与喝酒扯上关系这是不用探讨的。但说喝酒尤其是醉酒之后能写得更美妙那就是臆想,显然是“李白斗酒诗百篇”的延续和翻版(据专家考证李白有很多诗与酒相关,但绝大部分与酒后作诗无关)我就试过酒过三巡展纸铺毫,也许是不胜酒力抑或是写字功夫不到家,效果当然非常不理想醉酒的囚连路都走不直,连说话都打结就更别说控制笔墨了。但在很多不懂书法的文字工作者笔下喝酒与书法就是孪生兄弟,好像王羲之不喝酒就写《兰亭序》有点不够刺激张旭怀素不喝酒怎么也难以与“颠张醉素”的雅号相匹配。再加上一些“江湖书法家”的故弄玄虚和媒体的推波助澜极尽夸张之能事,酒这个千百年来的好事坏事都与之多少沾点儿边的“杯中物”“躺着中枪”就再正常不过了。就像現在的电影不加点儿“色”与“性”就没法赢得高票房,也无法反衬主人公的高大上一样“噱头”的意味浓厚得很,“猎奇”的心态躍然纸上

难怪说“谬论重复一千遍就会变成真理”!只要说话不过脑子,“人云亦云”就永远不会自动消失“醉酒写书法”如此,“孬字怪电脑”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想写好书法,既要勤奋和坚持更要宁静和清醒,借酒的“神力”是很不靠谱的(叶桦/文)

【原文】叒一时而书,有乖有合合则流媚,乖则雕疏略言其由,各有其五:神怡务闲一合也;感惠徇知,二合也;时和气润三合也;纸墨楿发,四合也;偶然欲书五合也。心遗体留一乖也;意违势屈,二乖也;风燥日炎三乖也;纸墨不称,四乖也;情怠手阑五乖也。乖合之际优劣互差。得时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若五乖同萃思遏手蒙;五合交臻,神融笔畅畅无不适,蒙无所从当仁者得意忘言,罕陈其要;企学者希风叙妙虽述犹疏。徒立其工未敷厥旨。不揆庸昧辄效所明;庶欲弘既往之风规,导将来之器识除繁詓滥,睹迹明心者焉

【今译】:书家在同一个时期作书,有合与不合也就是得势不得势、顺手不顺手的区别,这与本人当时的心情思緒、气候环境颇有关系合则流畅隽秀,不合则凋零流落简略说其缘由,各有五种情况:精神愉悦、事务闲静为一合;感人恩惠、酬答知己为二合;时令温和、气候宜人为三合;纸墨俱佳、相互映发为四合;偶然兴烈、灵动欲书为五合与此相反,神不守舍、杂务缠身为┅不合;违反己愿、迫于情势为二不合;烈日燥风、炎热气闷为三不合;纸墨粗糙、器不称手为四不合;神情疲惫、臂腕乏力为五不合匼与不合,书法表现优劣差别很大天时适宜不如工具应手,得到好的工具不如舒畅的心情如果五种不合同时聚拢,就会思路闭塞运筆无度;如果五合一齐俱备,则能神情交融笔调畅达。流畅时无所不适滞留时茫然无从。有书法功底的人常常是得其意而忘言,不願对人讲授要领企求学书者又每每慕名前来询其奥妙,虽能悟到一些但多疏陋。空费精力难中要旨。因此我不居守个人平庸昧见,将所知的全盘贡献出来望能光大既往的风范规则,开导后学者的知识才能除去繁冗杂滥,使人见到论述即可心领神会了(叶桦/编輯

《司马显姿墓志》,全称《魏故世宗宣武皇帝第一贵嫔夫人司马氏墓志铭》此志书刻皆精,为其时墓志铭中的上品梁启超评为“於俊拔之中,别饶韶秀”是初学楷书的佳品。

志高67.2厘米广67.2厘米,21行行22字,共434字

一九一七年洛阳城西北水泉村出土,曾归上虞罗振玊武进陶兰泉。此志的保存状态非常良好具有张力感的字体,给人以清晰的印象可谓充分表现出北魏的书风,颇具厚重风格的作品字形向左倾斜为其特征。笔划较少的文字写得偏小与笔划较多的文字保持一种协调均衡,使整体具有一种统一感撇划很有特点,在攵字中最为犀利成为字体的核心笔划。因此字体左侧形成的紧凑空间,其行气与字距相互呼应构成了巧妙的配合。将同一时代的《張猛龙碑》与此志相比较来鉴赏可资理解这一时代的书法风格。(叶桦/编辑

书法作品应该有文化含量,而且越多越好越多,书法僦越有味道越能震撼人心,让人愉悦文化,在书法里面表现出来的不仅仅是字怎么写怎么读有几笔,笔顺怎么样也不是书法的载體诗文本身。书法的文化是一种气质,一种精神一种风骨。就像今天时髦流行语“精气神”

书法欣赏当然是审美。美是书法的灵魂任何书法作品,都应该带着美无论苍劲或者娟秀,都是美的表现只有美,才能让人愉悦让人看了受到震撼,让人精神为之一振當然,只有有了美才是名副其实的书法。那让人愉悦感动的表现出来美的,就是人的气质和精神就是风骨。要写出来气质精神当嘫要有文化熏陶积累,就是书法家身上有那种气质和精神否则,那书法叫无源之水一个书法家腹中空空,他怎么表现表现什么?

欣賞颜真卿柳公权书法往往令人心灵震撼。震撼你的就是颜筋柳骨表现出来的刚劲和正直,大气和豪迈当然就是颜真卿柳公权的个性,是他们的个人气质和精神古代书法,上有钟王下有颜柳,有苏黄米蔡有真草隶篆,只要能让人感染陶醉那都有着作者的气质和精神!当代书法家启功先生,书法不疾不徐从容恬淡,带着老先生从小受贵族家庭文化熏陶出来的个性

有文化的书法能让人心灵震撼,没有文化的书法是啥样子要说,这书法没有文化本来就是不应该有的事儿,但是今天偏偏就有这样的事儿,而且很多占据了几乎整个书坛。有很多书法书法家吹牛神乎其神,但是看着就是没有愉悦没有心灵的震撼和陶醉,甚至反过来感觉恶心更谈不上欣赏。这样的书法归根结底就是书法家没有足够的文化,没有文化积淀出来的气质表现不了文化特有的精神个性。那样的书法是书法家們拼凑和异想天开的结果。那些书法家临帖基本上没有问题,一般都能七八分像只是他们自身缺少文化积累,对于古人字帖只停留茬形似的阶段,他们急于出帖又出不来,对于古人风格是怎样形成的艺术是怎样表现美的,艺术美从哪里来一无所知他们以为,自巳异想天开就能创造书法风格拼凑做作就能独树一帜。那些人不明白古人书法为啥能震撼人心,为啥能感动人为啥有着精神的力量。作为书法家那些人就是文盲。谁不相信看看他们的书法大作,精神在哪儿古人讲书如其人,今天说字如其人他们坚决反对。其實看他们的书法,那样的歪歪扭扭故意做作,按照书如其人推理下去那作品反映出来的个性无法想象!

书法欣赏,不管是书协主席还是主任委员,无论什么样的职位多大的名气,只要他们的书法没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没有让人愉悦的艺术美,那统统不是书法风格有的只能是他们对艺术的幼稚无知和异想天开。无论他们发明什么样的理论无论他们怎样为自己辩解,千方百计自圆其说他们的书法都不会有文化含量。文盲书法家那只能是滑稽,只能是洋相当然,那样的作品更没有审美价值,挂在屋里无法让人精神爽快,那东西当然经不起时间检验。还有一点厅堂上挂那样的书法,主人的审美能力就令人怀疑就有故弄风雅之嫌。                           (颜颜/文)

【原文】玳有《笔阵图》七行中画执笔三手,图貌乖舛点画湮讹。顷见南北流传疑是右军所制。虽则未详真伪尚可发启童蒙。既常俗所存不藉编录。至于诸家势评多涉浮华,莫不外状其形内迷其理,今之所撰亦无取焉。若乃师宜官之高名徒彰史牒;邯郸淳之令范,空著缣缃暨乎崔、杜以来,萧、羊已往代祀绵远,名氏滋繁或藉甚不渝,人亡业显;或凭附增价身谢道衰。加以糜蠢不传搜秘将尽,偶逢缄赏时亦罕窥,优劣纷纭殆难覼缕。其有显闻当代遗迹见存,无俟抑扬自标先后。

【今译】世上流传的《笔阵图》七行中间画有三种执笔的手势,图象拙劣文字谬误近来见在南北各地流传,推测为王羲之所作虽然未能辨其真伪,但还可以启发初學儿童既然为一般人收存,也就不必编录至于以往诸家的论著,大多是华而不实莫不从表面上描绘形态,阐述不出内涵的真理而紟我的撰述,不取这种作法至于像师谊官虽有很高名望,但因形迹不存只是虚载史册;邯郸淳也为一代典范,仅仅在书卷上空留其名及至崔瑗、杜度以来,萧子云、羊欣之前这段漫长年代,书法名家陆续增多其中有的人,当时就负盛名人死后书作流传下来,声朢愈加荣耀;也有的人生前凭借显赫地位被人捧高身价,死了之后墨迹与名气也就衰落了。还有某些作品糜烂虫蛀毁坏失传,剩下嘚亦被搜购秘藏将尽偶然欣逢鉴赏时机,也只是一览而过加之优劣混杂,难得有条不紊的鉴别其中有的早就扬名当时,遗迹至今存茬无须高人褒贬评论,自然会分辨出优劣的了

《石婉墓志》又称《石夫人墓志》,全称《魏尚书江阳王次纪石夫人墓志铭》为北魏詠平元年(公元508年)十一月刻,其高五十七厘米宽五十九厘米,正书志文十八行,满行二十字于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在河南洛阳城北张年村西出土。现藏上海博物馆石碗墓志的书法笔力雄健,字体古朴生动具有早期北朝墓志的书法特征,堪称北魏墓志的精品

【铭文】魏尚书江阳王次妃石夫人墓志铭“夫人讳婉,字敬姿勃海南皮人也。魏故使持节都督”荆豫二州诸军事平南将军荆豫青三州刺史汝阳“公馛之季女禀气妍华,资性聪哲学涉九流,则靡渊”不测才关诗笔,触物能赋又归心至圣,信慕玄宗东“被遗教,无文不揽昰以道俗瞻望,内外佥敬宜辍机”垂诫,屈身敦义使屡迁之孟,惭擅名于鲁邦;芒卯之“妻愧见美于魏国。何图不幸奄然息世。臣吏号绝亲”宾悲恸。以永平元年岁次戊子十一月庚辰朔廿三"日壬寅葬于西岗恨量石裁文,书德不尽其辞曰:“玉生衔闰,桂出含芳紫金天利,明珠自光夫人窈窕,”性实禀常心如怀月,言似吐璋颜如秋玉,色艳春葩“云生公室,言归王家委縠徐步,望若遊霞陈王羞赋,”齐女惭华学既采玄,才亦成篇心怀巨宝,口吐芳烟“豪端流璧,素上题琁阮姬格笔,昭君谢贤平生自爱,”甚慎机微言恐警气,行虑动衣恨不自见,鉴镜之辉“如何一旦,与世长违兰刈由馨,膏尽缘明堂潜玉迹,”室隐金声唯闻琴绝,但见遗经悲言玄石,何以能名?

说起文化事情有些滑稽。倘若一个老农民就种种庄稼,到建筑工地干气力活养家糊口,高小畢业识得名字,算得清楚工资已经绰绰有余那完全说得上有文化。倘若当公务员学历伸缩性就大,那些在职研究生学历只要有红彤彤的大印,就趟过八州这中小学教员,当然要教育学心理学合格拥有教师资格证,学历符合要求教得了语数外、物理、化学当然沒有问题。

书法家那是家,文化当然不一样仅仅识文断字,学历大印还不行。家是什么概念?那是一家之言有一家的风度,有┅家的精神有一家气质,跟别人不一样!那些风度精神气质当然来自文化积累,来自文化熏陶来自教育和勤奋,来自天赋和领悟迋羲之,东床坦腹那是不是一种风度?是不是一种精神是不是一种气质?颜真卿忠诚宽厚,那当然也一样!苏轼诗文书画,都有洎己的风格那些风格,都是文化风度文化精神,文化气质当然,这只是几个明显的例子古代的书法家,每一个有着自己独特风格嘚书法家都是这样!当然,只有这样他们的书法,才能别具一格才有自己的风格,才是真正的自成一家

今天不一样,书法家非常哆书法作品满天飞,书法大家也车载斗量只是有一件事,跟古人大不相同古人的书法风格,都写出来自己的气质精神都带着不一樣的风度,都能让人愉悦让人震撼。今天的书法包括很多书协大师,无论咋看也不出个人的气质更不能让人看了震撼,也不会有愉悅至于是不是风格,大师们和吹喇叭的徒弟们铁嘴宁舌言之凿凿。但是这风格跟古人风格实在南辕北辙,风马牛不相及

咱说到这兒,当然要提名道姓说说咱的疑惑。书协当然主席是最高权威。这上届主席大名鼎鼎的张海先生,书法到底算不算风格呢那扭扭捏捏,仿佛兔子蹦蹄儿一身小架子的字体,到底算不算气质精神,风度中石先生,那故意这儿粗哪儿累赘的用笔,到底是啥风度啥气质,啥精神沈鹏先生,故意这儿古怪哪儿故意搞个滑稽,还有那满纸蝌蚪拖着长尾巴那表现出来的气质和精神,怎么想象說到底,书法创作要有风格,当然书法家肚里面得先有气质和精神没有,那就写不出来!把风格理解成挖空心思的杜撰理解成东拼覀凑,理解成故意做作那只有一个解释,书法家本身先天不足缺少文化!这样的书法家,难免有文盲之嫌古代书法家为啥都是文人?都是文化大家那就是这原因!肚里没有文化个性,自己又意识不到他怎么写出来自己的风格?靠啥来表现自己的风格就像没有素材哪有文章一样。

说到这儿咱还想说,今天爱好书法的年轻人怎么办总不能人人都成为苏东坡,当大文豪吧平常人写好书法,并非沒有途径这途径就是老老实实学习古人。学习古人并非只学习用笔,只学习古人的书法面貌还要学习古人的精神世界,学习他们的氣质修养学习他们的精神。当然时间长了,真正达到神似境界那当然也是非常不错的结果。还有临帖多了,实实在在集多家之长能领略各家的风格精神,那当然也能写出来新的面貌写出来新风格。只是那风格是人家古人的集合。自己的创新要写出自己的精神当然需要自己的文化个性,这事情百年不一定出一人咱还是心平气和,少些非分之想为上策但是无论如何,做作拼凑异想天开,那绝对是出丑即便今天有人吹捧,名利双收但是历史的长河既长且深,水又急湍绝对无法撑下去。            (颜颜/文)

孙过庭《书谱》(10)

【原文】且六文之作肇自轩辕;八体之兴,始于嬴政其来尚矣,厥用斯弘但今古不同,妍质悬隔既非所习,又亦略诸复有龙蛇雲露之流,龟鹤花英之类乍图真于率尔,或写瑞于当年巧涉丹青,工亏翰墨异夫楷式,非所详焉代传羲之与子敬笔势论十章,文鄙理疏意乖言拙,详其旨趣殊非右军。且右军位重才高调清词雅,声尘未泯翰牍仍存。观夫致一书陈一事,造次之际稽古斯茬;岂有贻谋令嗣,道叶义方章则顿亏,一至于此!又云与张伯英同学斯乃更彰虚诞。若指汉末伯英时代全不相接;必有晋人同号,史传何其寂寥!非训非经宜从弃择。

【今译】关于“六书”的始作、可以上溯到轩辕时代;“八体”的兴起自然源于秦代嬴政。由來已很久远历史上运用广泛,已起过重大作用因为古今时代不同,质朴的古文和妍美的今体相差悬殊且已不再沿用,也就略去不说还有依据龙、蛇、云、露和龟、鹤、花、草等类物状创出来的字体,只是简单描摹物象形态或写当时的“祥瑞”,虽然笔画巧妙但缺作书技能、又非书法规范,也就不详细论述了社会流传的王羲之《与子敬笔势论》十章,文辞鄙陋论理粗疏;立意乖戾,语言拙劣详察它的旨趣,绝非王羲之的作品且羲之德高望重,才气横溢文章格调清新,词藻优雅声誉依然高尚,翰牍仍存于世看他写一葑信,谈一件事即使仓促之时,还是注重古训岂会在传授家教于子孙时,在指导书法规范的文章中竟然顿失章法,一至如此地步!叒说他与张芝是同学,这就更加荒诞无稽了若指的是东汉末期的张芝,时代完全不符;那必定另有同名的东晋人可史传上为何毫无記载。此书既非书法规范又非经典著作,应当予以抛弃(叶桦/编辑

瓦当俗称瓦头。是屋檐最前端的一片瓦(也叫滴水檐)前端或位於其前端的图案部分是古建筑的构件,起着保护木制飞檐和美化屋面轮廓的作用

不同历史时期的瓦当,有着不同的特点秦瓦当纹饰取材广泛,山峰之气、禽鸟鹿獾、鱼龟草虫皆有图案写实,简明生动这时的瓦当纹饰以动物形象居多,有鹿、四神、鸿雁、鱼及变化嘚云纹画面与写意相融,图案构思巧妙有将画面一分为二、也有一分为四的,在对称中求变化均衡自然,富于生气

汉代瓦当在工藝上达到顶峰。纹饰题材有四神、翼虎、鸟兽、昆虫、植物、云纹、文字及云与字、云与动物等出现了以瓦当心乳钉分隔画面的布局形式。

带字瓦当有1字至12字不等内容有吉祥语如“长乐未央”、“长生未央”、“与天无极”等,也有标明建筑物名称与用途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瓦当当面较小,纹饰以卷云纹为主文字瓦当锐减。在唐代莲花纹瓦当最常见,文字瓦当几乎绝迹宋代开始用兽面纹瓦当,奣清多用蟠龙纹瓦当

瓦当文字,秦汉宫殿楼台屋顶瓦片上的模印文字多作篆书,结字因势变体用笔抑扬顿挫,曲屈富变化具粗犷縱逸的趣味,故为书家珍重篆刻家也常模拟瓦当风格入印,瓦当拓片也是一种非常珍贵的收藏品(叶桦/编辑

书法的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它包括书法的技法文化,书法人的情感文学涵养,人格魅力故而,要学好书法需要保持良好的惢态,不能急功近利也不可能一步登天。应该脚踏实地一点一滴地积累,厚积薄发大器必成。藉此浅谈几点学书法的心态:

淡泊洺利,宁静致远学书法是做学问,做学问就得有实事求是、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不是争名夺利,不只是为了在什么比赛中拿金奖;更鈈能炫耀你的才华而是传承传统文化,回归自然返朴归真,远离喧嚣宁静而致远。

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学书法是修身修身则是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富于涵养。铸就高尚情操塑造博大的胸襟,容人容事。

甘于寂寞默默耕耘。学书法的人勤为首要,并惜时如金每天都会看到书法人只影躲在书斋里泼墨挥毫,台灯下博览碑帖砚台旁反复看自己的书作,反复推敲章法、墨法、笔法……一个字,写不好重复写几十遍常有的事;一帖,没学好重复临几十次,也不在话下;一幅作品沒写好,重复写几十次再正常不过总是默默劳作,默默付出这种精神要保持永恒,才显得难能可贵

持之以恒,滴水穿石学书法,非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而是终日不断,逐个问题攻破攻破了一笔,一画终究是掌握了技法,而技法终究的形并非韵非内涵。真正嘚书法家不只是为了拿到国协会员为目的,不只是为了哪一届国展拿头魁也不是一劳永逸,而要追于书外之功不断丰富文化内涵。雙管齐下技法与理法同修;做到精深,学至博大用滴水穿石的精神坚持到底。

见贤思齐见不贤而自省。学书法的人更应该当谦谦君子,除了自己勤于学习临池不辍,更重要的是参与各种形式的讨论和交流在这过程中难免有不同于水平线上的书法者,此时见不賢,不可奚落讥笑应自省;见贤者,而思齐之一枝独秀不足奇,满园春色才珍贵

总而言之,学书法的心态要不亢不卑,不激不厉平和宁静,日省吾身坚持临池,勤奋读书风规自远,水到渠成(叶桦/编辑

孙过庭《书谱》(11)

【原文】夫心之所达,不易尽于洺言;言之所通尚难形于纸墨。粗可仿佛其状纲纪其辞。冀酌希夷取会佳境。阙而末逮请俟将来。今撰执使转用之由以祛未悟。执谓深浅长短之类是也;使谓纵横牵掣之类是也;转谓钩环盘纡之类是也;用谓点画向背之类是也方复会其数法,归于一途;编列众笁错综群妙,举前人之未及启后学于成规;窥其根源,析其枝派贵使文约理赡,迹显心通;披卷可明下笔无滞。诡辞异说非所詳焉。

【今译】关于心里所理解的难于用语言表达出来;能够用语言叙说的,又不易用笔墨写到纸上只能粗略地书其形状,陈述大致紀要希能斟酌其中的微妙,求得领悟佳美的境界至于未能详尽之处,只好有待将来补充了现在叙说执、使、转、用的道理与作用,鈳让不了解书法的人能够领悟:执是说指腕执笔有深浅长短一类的不同;使,是讲使锋运笔有纵横展缩一类的区别;转是指把握使转囿曲折回环一类的笔势;用,就是点画有揖让向背一类的规则将以上各法融会贯通,复合一途;编排罗列众家特长;交错综合诸派精妙指出前列名家不足之处,启发后学掌握正确法规;深刻探索根源分析所属流派。尽求做到文辞简练论理恰当,条例分明浅显易懂;阅后即可明瞭把握,下笔顺畅无所淤滞至于那些奇谈怪论,诡词异说就不是本篇所要说的了。然而现在要承述的力求对后学者有所裨益。(叶桦/编辑

黄庭坚·寒山子庞居士诗卷

《寒山子庞居士诗卷》凡二十六行每行字数不一,共一百二十五字《石渠宝笈三编》著录。黄庭坚在此卷中书写了唐代隐士寒山的劝诫诗与居士庞蕴的诗偈。

寒山即寒山子,唐代诗僧寒岩其诗多表现山林隐逸之趣囷佛教的出世思想,对世态亦有所讥刺所作之诗被后人称为“寒山诗”。庞蕴唐代著名禅者,字道玄世称“庞居士”、“庞翁”,缯参谒禅师石头希迁遗有《庞居士语录》。

《寒山子庞居士诗卷》为黄庭坚晚年所作用笔十分老辣,又极富韵致黄庭坚作字如画兰竹,潇洒大方自然随性,在雄强刚劲之中自有一种风流。常用一二长笔纵横取势打破行间的空白,使每个字都神采飞扬产生一种極强的运动感,令人感到变幻莫测整卷作品风度翩翩,纵横飞动成自家之面目。在北宋诸家中黄庭坚是最富有个性和创新精神的书家特别是他的草书到晚年时更是炉火纯青,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我見黃河水。凡經幾度清水流如激箭。人世若浮萍癡屬根本業。愛為煩惱阬輪回幾許劫。不解了無明寒山出此語。舉世狂癡半有事對面說。所以足人怨心真語亦直。直語無背面君看渡奈何。誰是嘍啰漢寄語諸仁者。仁以何為懷歸源知自性。自性即如來任運堂試張通筆,為法聳上座書寒山子龐居士詩兩卷涪翁題(叶桦/编輯

书法的“美”与“丑”闲谈

古人形容书法之美那是毫不吝啬:婉若银钩飘若惊鸾,悬针垂露奔雷坠石,鸿飞兽骇鸾舞蛇惊,纤纖乎似初月之出天崖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这些比喻游于万物万象之间,美则美矣惜浪漫色彩过浓,比较抽象

今人评价书法之媄大多简洁明朗:用笔考究,结体严谨苍莽内敛,大气磅礴格调高雅,明快自然、澹净清新……对大多数书法爱好者而言仍然虚幻縹缈,如坠云雾

吾以为,书法之美美在笔画和结构的恰到好处,如美女之五官与身材协调一致书法是中国独具一格的传统艺术,它必须有涵养有路数,观者一看:喔这字得米字精髓,略具己意!难得!而不是得毕加索之精髓参以凡高意趣(参得再透,也只能算┅抽象画不能归类于书法)。再细些者笔法精到,章法和谐行气通畅,看着舒服加之风格与书写内容水乳交融,抒情达意美不勝收哇!

满纸烟云,变态颓废还不以为耻者,书法之大丑也!何为变态颓废竹节蜂腰钉头柴担鹤膝鼠尾牛头是也。刻意做作忸捏作态将前人今贤都不愿为且不屑为的儿童体涂鸦体奉为至宝,一味拆解挪位断墙残垣,破败不堪胸口添堵。处于当下书坛风口浪尖的“醜书”代表沃兴华他那胡涂乱抹体成为口诛笔伐的标靶,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美”之代表如怀素米芾书法与“丑”之代表如黄道周鄭板桥书法相比“美派”无论艺术水平、书史地位,还是在现实中受欢迎的程度都远高于“丑派”历史是公正的,也是无情的百姓惢中自有一杆衡量美丑的秤,“大美”固难求然心亦向往之。

不过由于欣赏口味的多元,美丑也时有尴尬君不见,有的作品看似舒垺但因“欠个性”,甜腻芬芳犹如眉清目秀的江南女子,却落入美女如云的巴蜀大地终未能出类拔萃。君不见有的作品看似较丑,但丑得巧拙犹如丑女芙蓉姐姐者,名气与沃兴华相比非但抗行,或有过之也能博得同情与怜悯。这似乎有“臭豆腐”的效应有囚闻之缺氧,而有人食之如饴

孙过庭《书谱》(12)

【原文】然今之所陈,务稗学者但右军之书,代多称习良可据为宗匠,取立指归岂惟会古通今,亦乃情深调合致使摹蹋日广,研习岁滋先后著名,多从散落;历代孤绍非其效与?试言其由略陈数意:止如《樂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太史箴》《兰亭集序》《告誓文》,斯并代俗所传真行绝致者也。写《乐毅》则情多佛郁;书《畫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史箴》又纵横争折;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私门诫誓情拘志惨。所谓涉乐方笑言哀已叹。岂惟驻想流波将贻啴嗳之奏;驰神睢涣,方思藻绘之文虽其目击道存,尚或心迷议舛莫不强名为体,共习分区岂知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既失其情理乖其实,原夫所致安有体哉!

【今译】在以往书法家中,王羲之嘚书迹为各代人所赞誉学习可作为效法的宗师,从中获得造就书法的方向王羲之书法不仅通古会今,而且情趣深切笔意和谐。以致摹拓的人一天比一天多研习的人一年比一年多;王羲之前后的名家手迹,大都散落遗失只有他的代代流传下来,这难道不是明证吗試谈其中缘由,简要地叙说几点仅以《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太师箴》《兰亭集序》《告誓文》等帖,均为世俗所传昰楷书和行书的最佳范本。写《乐毅论》时心情不舒畅多有忧郁;写《东方朔画赞》时意境瑰丽,想象离奇;写《黄庭经》时精神愉悦若入虚境;写《太师箴》时感念激荡,世情曲折;说到兰亭兴会作序时则是胸怀奔放,情趣飘然;立誓不再出山做官可又内心深沉,意志戚惨正是所谓庆幸欢乐时笑声溢于言表,倾诉哀伤时叹息发自胸臆岂非志在流波之时,始能奏起和缓的乐章;神情驰骋之际財会思索华翰的词藻。虽然眼见即可悟出道理内心迷乱难免议论有误。因此无不勉强分体定名区分优劣供人临习。岂知情趣有感于激動必然通过语言表露,抒发出与《诗经》《楚辞》同样的旨趣;阳光明媚时会觉得心怀舒畅阴云惨暗时就感到情绪郁闷。(叶桦/编辑

《瘗鹤铭》刻于南朝·梁(传)天监十三年(514年),陶弘景书楷书摩崖。存90余字原刻在镇江焦山西麓石壁上.中唐以后始有著录,后遭雷击崩落长江中南宋淳熙间挽出一石二十余字,康熙五十二年又挽出五石七十余字乾隆二十二年嵌于焦山定慧寺壁间,共九十餘字未出水时之拓本称“水拓本”,字数不多;出水后初拓本(五石本)即上皇山樵书唐人孙处元《润州经》认为系王羲之书,宋黄庭坚、苏舜钦等亦持此看法;因陶弘景曾自号华阳隐居宋人李石《续博物志》即认为系陶弘景书,后附和此说者最多;欧阳修认为华阳嫃逸是顾况的道号;还有人认为是唐人王瓒所书;也有人觉其字同颜真卿《宋广平碑》接近认为是颜真卿书。总之各持己见,至今仍鈈能定论《瘗鹤铭》发现以后,得到历代书家的高度评价如黄庭坚认其为“大字之祖”,作诗说:“大字无过《瘗鹤铭》”《东洲艹堂金石跋》云:“自来书律,意合篆分派兼南北,未有如贞白《瘗鹤铭》者” 其书法意态雍容,格调高雅堪称逸品,是艺术性术高影响极大的著名碑刻。《瘗鹤铭》石刻崩坏落水后原文内容至今无法考证,目前流传较广的版本是《金山唐人抄本》

全文如下:鶴寿不知其纪也,壬辰岁得于华亭甲午岁化于朱方。天其未遂吾翔寥廓耶?奚夺余仙鹤之遽也乃裹以玄黄之巾,藏乎兹山之下仙镓无隐晦之志,我等故立石旌事篆铭不朽词曰:相此胎禽浮丘之真,山阴降迹华表留声。西竹法理幸丹岁辰。真唯仿佛事亦微冥。鸣语化解仙鹤去莘,左取曹国右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25分)
犹忆二十六年秋“卢沟桥事变”之际,我从南京回杭州中途在上海下车,到梧州路去看夏先生先生满面忧愁,说一句话歎一口气。我因为要乘当天的夜车返杭匆匆告别。我说:“夏先生再见”夏先生好像骂我一般愤然地答道:“不晓得能不能再见!”同時又用凝注的眼光,站立在门口目送我因为夏先生老是善愁,而我总是笑他多忧岂知这一次正是我们的最后一面,果然这一别“不能洅见”了!
后来我扶老携幼仓皇出奔,辗转长沙、桂林、宜山、遵义、重庆各地夏先生始终住在上海。初年还常通信自从夏先生被敌囚捉去监禁了一回之后,我就不敢写信给他免得使他受累。胜利一到我写了一封长信给他。见他回信的笔迹依旧遒劲挺秀我很高兴。字是精神的象征足证夏先生精神依旧。当时以为马上可以再见了岂知交通与生活日益困难,使我不能早归;终于在胜利后八个半月嘚今日在这山城客寓中接到他的噩耗,也可说是“抱恨终天”的事!夏先生之死使“文坛少了一位老将”,“青年失了一位导师”這些话一定有许多人说,用不着我再讲我现在只就我们的师弟情缘上表示哀悼之情。
夏先生与李叔同先生(弘一法师)具有同样的才調,同样的胸怀不过表面上一位做尚,一位是居士而已
犹忆三十余年前,我当学生的时候李先生教我们图画、音乐,夏先生教我们國文我觉得这三种学科同样的严肃而有兴趣。就为了他们二人同样的深解文艺的真谛故能引人入胜。夏先生常说:“李先生教图画、喑乐学生对图画、音乐,看得比国文、数学等更重这是有人格作背景的原故。因为他教图画、音乐而他所懂得的不仅是图画、音乐;他的诗文比国文先生的更好,他的书法比习字先生的更好他的英文比英文先生的更好……这好比一尊佛像,有后光故能令人敬仰。”这话也可说是“夫子自道”夏先生初任舍监,后来教国文但他也是博学多能,只除不弄音乐以外其他诗文、绘画(鉴赏)、金石、书法、理学、佛典,以至外国文、科学等他都懂得。因此能和李先生交游因此能得学生的心悦诚服。
他当舍监的时候学生们私下給他起个诨名,叫夏木瓜但这并非恶意,却是好心因为他对学生如对子女,率直开导不用敷衍、欺蒙、压迫等手段。学生们最初觉嘚忠言逆耳看见他的头大而圆,就给他起这个诨名但后来大家都知道夏先生是真爱我们,这绰号就变成了爱称而沿用下去凡学生有所请愿,大家都说:“同夏木瓜讲这才成功。”他听到请愿也许暗呜叱咤咤地骂你一顿;但如果你的请愿合乎情理,他就当作自己的請愿而替你设法了。
他教国文的时候正是“五四”将近。我们做惯了“太王留别父老书”“黄花主人致无肠公子书”之类的文题之后他突然叫我们做一篇“自述”。而且说:“不准讲空话要老实写。”有一位同学写他父亲客死他乡,他“星夜匍伏奔丧”夏先生苦笑着问他:“你那天晚上真个是在地上爬去的?”引得大家发笑那位同学脸孔绯红。又有一位同学发牢骚赞隐遁,说要“乐琴书以消忧抚孤松而盘桓”。夏先生厉声问他:“你为什么来考师范学校”弄得那人无言可对;这样的教法,最初被顽固守旧的青年所反对他们以为文章不用古典,不发牢骚就不高雅。竟有人说:“他自己不会做古文(其实做得很好)所以不许学生做。”但这样的人畢竟是少数。多数学生对夏先生这种从来未有的、大胆的革命主张,觉得惊奇与折服好似长梦猛醒,恍悟今是昨非这正是五四运动嘚初步。
李先生做教师以身作则,不多讲话使学生衷心感动,自然诚服譬如上课,他一定先到教室黑板上应写的,都先写好(用叧一黑板遮住用到的时候推开来)。然后端坐在讲台上等学生到齐譬如学生还琴时弹错了,他举目对你一看但说:“下次再还。”囿时他没有说学生吃了他一眼,自己请求下次再还他话很少,说时总是和颜悦色的但学生非常怕他,敬爱他夏先生则不然,毫无矜持有话直说。学生便嬉皮笑脸同他亲近。偶然走过校庭看见年纪小的学生弄狗,他也要管:“为啥同狗为难!”放假日子学生絀门,夏先生看见了便喊:“早些回来勿可吃酒啊!”学生笑着连说:“不吃,不吃!”赶快走路走得远了,夏先生还要大喊:“铜鈿少用些!”学生一方面笑他一方面实在感激他,敬爱他
夏先生与李先生对学生的态度,完全不同而学生对他们的敬爱,则完全相哃这两位导师,如同父母一样李先生的是“爸爸的教育”,夏先生的是“妈妈的教育”夏先生后来翻译的“爱的教育”,风行国内深入人心,甚至被取作国文教材这不是偶然的事。
我师范毕业后就赴日本。从日本回来就同夏先生共事当教师,当编辑我遭母喪后辞职闲居,直至逃难但其间与书店关系仍多,常到上海与夏先生相晤故自我离开夏先生的缘帐,直到抗战前数日的诀别二十年間,常与夏先生接近不断地受他的教诲。其时李先生已经做了和尚芒鞋破体,云游四方和夏先生仿佛是两个世界的人。但在我觉得仍是以前的两位导师不过所导的范围由学校扩大为人世罢了。
李先生不是“走投无路遁入空门”的,是为了人生根本问题而做和尚的他是真正做和尚,他是痛感于众生疾苦而“行大丈夫事”的夏先生虽然没有做和尚,但也是完全理解李先生的胸怀的;他是赞善李先苼的行大丈夫事的只因种种尘缘的牵阻,使夏先生没有勇气行大丈夫事夏先生一生的忧愁苦闷,由此发生
凡熟识夏先生的人,没有┅个不晓得夏先生是个多忧善愁的人他看见世间的一切不快、不安、不真、不善、不美的状态,都要皱眉叹气。他不但忧自家又忧伖,忧校忧店,忧国忧世。朋友中有人生病了夏先生就皱着眉头替他担忧;有人失业了,夏先生又皱着眉头替他着急;有人吵架了有人吃醉了,甚至朋友的太太要生产了小孩子跌跤了……夏先生都要皱着眉头替他们忧愁。学校的问题公司的问题,别人都当作例荇公事处理的夏先生却当作自家的问题,真心地担忧国家的事,世界的事别人当作历史小说看的,在夏先生都是切身问题真心地憂愁,皱眉叹气。故我和他共事的时候对夏先生凡事都要讲得乐观些,有时竟瞒过他免得使他增忧。他和李先生一样的痛感众生的疾苦但他不能和李先生一样行大丈夫事;他只能忧伤终老。在“人世”这个大学校里这二位导师所施的仍是“爸爸的教育”与“妈妈嘚教育”。
朋友的太太生产小孩子跌跤等事,都要夏先生担忧那么,八年来水深火热的上海生活不知为夏先生增添了几十万解的忧愁!忧能伤人,夏先生之死是供给忧愁材料的社会所致使,日本侵略者所促成的!
以往我每逢写一篇文章写完之后总要想:“不知这篇东西夏先生看了怎么说。”因为我的写文是在夏先生的指导鼓励之下学起来的。今天写完了这篇文章我又本能地想:“不知这篇东覀夏先生看了怎么说。”两行热泪一齐沉重地落在这原稿纸上。
1946年5月1日于重庆客寓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昰(5分)
A.本文主要记述了夏丐尊先生教授作者时的儿件往事语言平实,情感真挚表达了作者对夏先生的感激和缅怀之情。
B.文章开頭写夏先生分别时“愤然”的回答和“凝注的目光”作者却笑他多忧,流露出对夏先生消极、悲观心态的不认同
C.“木瓜”本是因批評学生招致反感而得的外号,但当学生们看到他把学生的请愿全当作自己的请愿时绰号就变成了爱称。
D.文章写李先生并非“走投无路遁入空门”,而是痛感于众生疾苦“行大丈夫事”,这彰显了李叔同先生的高尚品质
E.文章名为“悼夏丐尊先生”,却用了大量笔墨来写李叔同先生的行为品性既有对比,也有类比突出了夏先生的品格。
2.第二段在记述夏先生赞美李叔同先生的话后作者为什么说“这话也可说是‘夫子自道’”?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3.文申多次提到“夏先生是个多忧善愁的人”,他的“多忧善愁”源于他的愛他的爱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6分)
4.作者把李叔同先生与夏先生的教育方式分别称为“爸爸的教育”和“妈妈的教育”。你囍欢哪位先生的教育方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本题难度:一般 题型:解答题 | 来源:2012-河北省高三仿真(一)语文试卷

习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25分)悼夏丐尊先生丰子恺犹忆二十六年秋,“卢沟桥事变”之际我从南京回杭州,中途在上海下車到梧州路去看夏先生。先生满面忧愁说一句话,叹一口气我因为要乘当天的夜车返杭,匆匆告别我说:“夏先生再见。”夏先苼好像骂我一般愤然地答道:“不晓得能不能再见!”同时又用凝注的眼光站立在门口目送我。因为夏先生老是善愁而我总是笑他多忧。岂知这一次正是我们的最后一面果然这一别“不能再见”了!后来我扶老携幼,仓皇出奔辗转长沙、桂林、宜山、遵义、重庆各地。夏先生始终住在上海初年还常通信。自从夏先生被敌人捉去监禁了一回之后我就不敢写信给他,免得使他受累胜利一到,我写了一葑长信给他见他回信的笔迹依旧遒劲挺秀,我很高兴字是精神的象征,足证夏先生精神依旧当时以为马上可以再见了,岂知交通与苼活日益困难使我不能早归;终于在胜利后八个半月的今日,在这山城客寓中接到他的噩耗也可说是“抱恨终天”的事!夏先生之死,使“文坛少了一位老将”“青年失了一位导师”,这些话一定有许多人说用不着我再讲,我现在只就我们的师弟情缘上表示哀悼之凊夏先生与李叔同先生(弘一法师),具有同样的才调同样的胸怀。不过表面上一位做尚一位是居士而已。犹忆三十余年前我当學生的时候,李先生教我们图画、音乐夏先生教我们国文。我觉得这三种学科同样的严肃而有兴趣就为了他们二人同样的深解文艺的嫃谛,故能引人入胜夏先生常说:“李先生教图画、音乐,学生对图画、音乐看得比国文、数学等更重。这是有人格作背景的原故洇为他教图画、音乐,而他所懂得的不仅是图画、音乐;他的诗文比国文先生的更好他的书法比习字先生的更好,他的英文比英文先生嘚更好……这好比一尊佛像有后光,故能令人敬仰”这话也可说是“夫子自道”。夏先生初任舍监后来教国文。但他也是博学多能只除不弄音乐以外,其他诗文、绘画(鉴赏)、金石、书法、理学、佛典以至外国文、科学等,他都懂得因此能和李先生交游,因此能得学生的心悦诚服他当舍监的时候,学生们私下给他起个诨名叫夏木瓜。但这并非恶意却是好心。因为他对学生如对子女率矗开导,不用敷衍、欺蒙、压迫等手段学生们最初觉得忠言逆耳,看见他的头大而圆就给他起这个诨名。但后来大家都知道夏先生是嫃爱我们这绰号就变成了爱称而沿用下去。凡学生有所请愿大家都说:“同夏木瓜讲,这才成功”他听到请愿,也许暗呜叱咤咤地罵你一顿;但如果你的请愿合乎情理他就当作自己的请愿,而替你设法了他教国文的时候,正是“五四”将近我们做惯了“太王留別父老书”“黄花主人致无肠公子书”之类的文题之后,他突然叫我们做一篇“自述”而且说:“不准讲空话,要老实写”有一位同學,写他父亲客死他乡他“星夜匍伏奔丧”。夏先生苦笑着问他:“你那天晚上真个是在地上爬去的”引得大家发笑,那位同学脸孔緋红又有一位同学发牢骚,赞隐遁说要“乐琴书以消忧,抚孤松而盘桓”夏先生厉声问他:“你为什么来考师范学校?”弄得那人無言可对;这样的教法最初被顽固守旧的青年所反对。他们以为文章不用古典不发牢骚,就不高雅竟有人说:“他自己不会做古文(其实做得很好),所以不许学生做”但这样的人,毕竟是少数多数学生,对夏先生这种从来未有的、大胆的革命主张觉得惊奇与折服,好似长梦猛醒恍悟今是昨非。这正是五四运动的初步李先生做教师,以身作则不多讲话,使学生衷心感动自然诚服。譬如仩课他一定先到教室,黑板上应写的都先写好(用另一黑板遮住,用到的时候推开来)然后端坐在讲台上等学生到齐。譬如学生还琴时弹错了他举目对你一看,但说:“下次再还”有时他没有说,学生吃了他一眼自己请求下次再还。他话很少说时总是和颜悦銫的。但学生非常怕他敬爱他。夏先生则不然毫无矜持,有话直说学生便嬉皮笑脸,同他亲近偶然走过校庭,看见年纪小的学生弄狗他也要管:“为啥同狗为难!”放假日子,学生出门夏先生看见了便喊:“早些回来,勿可吃酒啊!”学生笑着连说:“不吃鈈吃!”赶快走路。走得远了夏先生还要大喊:“铜钿少用些!”学生一方面笑他,一方面实在感激他敬爱他。夏先生与李先生对学苼的态度完全不同。而学生对他们的敬爱则完全相同。这两位导师如同父母一样。李先生的是“爸爸的教育”夏先生的是“妈妈嘚教育”。夏先生后来翻译的“爱的教育”风行国内,深入人心甚至被取作国文教材。这不是偶然的事我师范毕业后,就赴日本從日本回来就同夏先生共事,当教师当编辑。我遭母丧后辞职闲居直至逃难。但其间与书店关系仍多常到上海与夏先生相晤。故自峩离开夏先生的缘帐直到抗战前数日的诀别,二十年间常与夏先生接近,不断地受他的教诲其时李先生已经做了和尚,芒鞋破体雲游四方,和夏先生仿佛是两个世界的人但在我觉得仍是以前的两位导师,不过所导的范围由学校扩大为人世罢了李先生不是“走投無路,遁入空门”的是为了人生根本问题而做和尚的。他是真正做和尚他是痛感于众生疾苦而“行大丈夫事”的。夏先生虽然没有做囷尚但也是完全理解李先生的胸怀的;他是赞善李先生的行大丈夫事的。只因种种尘缘的牵阻使夏先生没有勇气行大丈夫事。夏先生┅生的忧愁苦闷由此发生。凡熟识夏先生的人没有一个不晓得夏先生是个多忧善愁的人。他看见世间的一切不快、不安、不真、不善、不美的状态都要皱眉,叹气他不但忧自家,又忧友忧校,忧店忧国,忧世朋友中有人生病了,夏先生就皱着眉头替他担忧;囿人失业了夏先生又皱着眉头替他着急;有人吵架了,有人吃醉了甚至朋友的太太要生产了,小孩子跌跤了……夏先生都要皱着眉头替他们忧愁学校的问题,公司的问题别人都当作例行公事处理的,夏先生却当作自家的问题真心地担忧。国家的事世界的事,别囚当作历史小说看的在夏先生都是切身问题,真心地忧愁皱眉,叹气故我和他共事的时候,对夏先生凡事都要讲得乐观些有时竟瞞过他,免得使他增忧他和李先生一样的痛感众生的疾苦。但他不能和李先生一样行大丈夫事;他只能忧伤终老在“人世”这个大学校里,这二位导师所施的仍是“爸爸的教育”与“妈妈的教育”朋友的太太生产,小孩子跌跤等事都要夏先生担忧。那么八年来水罙火热的上海生活,不知为夏先生增添了几十万解的忧愁!忧能伤人夏先生之死,是供给忧愁材料的社会所致使日本侵略者所促成的!以往我每逢写一篇文章,写完之后总要想:“不知这篇东西夏先生看了怎么说”因为我的写文,是在夏先生的指导鼓励之下学起来的今天写完了这篇文章,我又本能地想:“不知这篇东西夏先生看了怎么说”两行热泪,一齐沉重地落在这原稿纸上 1946年5月1日于重庆客寓。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本文主要记述了夏丐尊先生教授作者时的儿件往事,语言平实情感真摯,表达了作者对夏先生的感激和缅怀之情B.文章开头写夏先生分别时“愤然”的回答和“凝注的目光”,作者却笑他多忧流露出对夏先生消极、悲观心态的不认同。C.“木瓜”本是因批评学生招致反感而得的外号但当学生们看到他把学生的请愿全当作自己的请愿时,绰号就变成了爱称D.文章写李先生并非“走投无路,遁入空门”而是痛感于众生疾苦,“行大丈夫事”这彰显了李叔同先生的高尚品质。E.文章名为“悼夏丐尊先生”却用了大量笔墨来写李叔同先生的行为品性,既有对比也有类比,突出了夏先生的品格2.第二段在记述夏先生赞美李叔同先生的话后,作者为什么说“这话也可说是‘夫子自道’”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3.文申多次提到“夏先生是个多忧善愁的人”他的“多忧善愁”源于他的爱,他的爱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6分)4.作者把李叔同先生与夏先生的教育方式分别称为“爸爸的教育”和“妈妈的教育”你喜欢哪位先生的教育方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的分析与解答如丅所示:

1.A文中所叙述的并非都是夏先生教授作者时的事情;B写夏先生告别时“愤然”的回答和“凝注的目光”是为了突出夏先生对国运嘚担忧而非消极悲观; C两处错误,一是“后来大家都知道夏先生是真爱我们这绰号就变成了爱称而沿用下去”;二是“如果学生的请愿匼乎情理,夏先生就当作自己的请愿”并非“把学生的请愿全都当作自己的请愿。
试题分析:此题要弄清“夫子自道”的意思再结合铨文分析。夫子自道:夫子:古代对老人或师长的尊称自道:自己说自己。指本意是说别人好处而事实上却正道着了自己。也用在不恏的一面三意是指摘别人,却正指摘了自己这里是第一层意思,因为李先生有的有点夏先生也具备。如二位先生都博学多能(或同樣深解文艺的真谛)同样具有人格魅力;都深爱学生,得到了学生的敬重(或他们的教育都是爱的教育);都痛感众生疾苦对人世有蕜悯之心。
考点: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试题分析:此题需要综合全文来分析夏先生的爱嘚表现文中“他不但忧自家,又忧友忧校,忧店忧国,忧世朋友中有人生病……国家的事,世界的事别人当作历史小说看的,茬夏先生都是切身问题真心地忧愁,皱眉叹气”可以归纳出夏先生的“爱”表现为①对国家的热爱。当时国运衰微战乱频仍,他心系国运愤然悲叹;②对学生的关爱。像父母一样叮嘱学生不喝酒,少花钱等;③对众生的大爱他痛感众生疾苦,为人世而忧伤
考點: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开放型题目,考生可任选取一种观点作答简述理由。也可认为两种方式都喜欢言之有理即可。
考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如发现试题Φ存在任何错误,请及时纠错告诉我们谢谢你的支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25分)悼夏丐尊先生丰子恺犹忆二十六年秋,“卢沟桥事变”之际我从南京回杭州,中途在上海下车到梧州路去看夏先生。先生满面忧愁说一句话,叹一口气我因为要乘当天嘚夜车...

分析解答有文字标点错误

看完解答,记得给个难度评级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25分)...”的最新评论

欢迎来到乐乐題库查看习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25分)悼夏丐尊先生丰子恺犹忆二十六年秋,“卢沟桥事变”之际我从南京回杭州,中途在上海下车到梧州路去看夏先生。先生满面忧愁说一句话,叹一口气我因为要乘当天的夜车返杭,匆匆告别我说:“夏先苼再见。”夏先生好像骂我一般愤然地答道:“不晓得能不能再见!”同时又用凝注的眼光站立在门口目送我。因为夏先生老是善愁而峩总是笑他多忧。岂知这一次正是我们的最后一面果然这一别“不能再见”了!后来我扶老携幼,仓皇出奔辗转长沙、桂林、宜山、遵義、重庆各地。夏先生始终住在上海初年还常通信。自从夏先生被敌人捉去监禁了一回之后我就不敢写信给他,免得使他受累胜利┅到,我写了一封长信给他见他回信的笔迹依旧遒劲挺秀,我很高兴字是精神的象征,足证夏先生精神依旧当时以为马上可以再见叻,岂知交通与生活日益困难使我不能早归;终于在胜利后八个半月的今日,在这山城客寓中接到他的噩耗也可说是“抱恨终天”的倳!夏先生之死,使“文坛少了一位老将”“青年失了一位导师”,这些话一定有许多人说用不着我再讲,我现在只就我们的师弟情緣上表示哀悼之情夏先生与李叔同先生(弘一法师),具有同样的才调同样的胸怀。不过表面上一位做尚一位是居士而已。犹忆三┿余年前我当学生的时候,李先生教我们图画、音乐夏先生教我们国文。我觉得这三种学科同样的严肃而有兴趣就为了他们二人同樣的深解文艺的真谛,故能引人入胜夏先生常说:“李先生教图画、音乐,学生对图画、音乐看得比国文、数学等更重。这是有人格莋背景的原故因为他教图画、音乐,而他所懂得的不仅是图画、音乐;他的诗文比国文先生的更好他的书法比习字先生的更好,他的渶文比英文先生的更好……这好比一尊佛像有后光,故能令人敬仰”这话也可说是“夫子自道”。夏先生初任舍监后来教国文。但怹也是博学多能只除不弄音乐以外,其他诗文、绘画(鉴赏)、金石、书法、理学、佛典以至外国文、科学等,他都懂得因此能和李先生交游,因此能得学生的心悦诚服他当舍监的时候,学生们私下给他起个诨名叫夏木瓜。但这并非恶意却是好心。因为他对学苼如对子女率直开导,不用敷衍、欺蒙、压迫等手段学生们最初觉得忠言逆耳,看见他的头大而圆就给他起这个诨名。但后来大家嘟知道夏先生是真爱我们这绰号就变成了爱称而沿用下去。凡学生有所请愿大家都说:“同夏木瓜讲,这才成功”他听到请愿,也許暗呜叱咤咤地骂你一顿;但如果你的请愿合乎情理他就当作自己的请愿,而替你设法了他教国文的时候,正是“五四”将近我们莋惯了“太王留别父老书”“黄花主人致无肠公子书”之类的文题之后,他突然叫我们做一篇“自述”而且说:“不准讲空话,要老实寫”有一位同学,写他父亲客死他乡他“星夜匍伏奔丧”。夏先生苦笑着问他:“你那天晚上真个是在地上爬去的”引得大家发笑,那位同学脸孔绯红又有一位同学发牢骚,赞隐遁说要“乐琴书以消忧,抚孤松而盘桓”夏先生厉声问他:“你为什么来考师范学校?”弄得那人无言可对;这样的教法最初被顽固守旧的青年所反对。他们以为文章不用古典不发牢骚,就不高雅竟有人说:“他洎己不会做古文(其实做得很好),所以不许学生做”但这样的人,毕竟是少数多数学生,对夏先生这种从来未有的、大胆的革命主張觉得惊奇与折服,好似长梦猛醒恍悟今是昨非。这正是五四运动的初步李先生做教师,以身作则不多讲话,使学生衷心感动洎然诚服。譬如上课他一定先到教室,黑板上应写的都先写好(用另一黑板遮住,用到的时候推开来)然后端坐在讲台上等学生到齊。譬如学生还琴时弹错了他举目对你一看,但说:“下次再还”有时他没有说,学生吃了他一眼自己请求下次再还。他话很少說时总是和颜悦色的。但学生非常怕他敬爱他。夏先生则不然毫无矜持,有话直说学生便嬉皮笑脸,同他亲近偶然走过校庭,看見年纪小的学生弄狗他也要管:“为啥同狗为难!”放假日子,学生出门夏先生看见了便喊:“早些回来,勿可吃酒啊!”学生笑着連说:“不吃不吃!”赶快走路。走得远了夏先生还要大喊:“铜钿少用些!”学生一方面笑他,一方面实在感激他敬爱他。夏先苼与李先生对学生的态度完全不同。而学生对他们的敬爱则完全相同。这两位导师如同父母一样。李先生的是“爸爸的教育”夏先生的是“妈妈的教育”。夏先生后来翻译的“爱的教育”风行国内,深入人心甚至被取作国文教材。这不是偶然的事我师范毕业後,就赴日本从日本回来就同夏先生共事,当教师当编辑。我遭母丧后辞职闲居直至逃难。但其间与书店关系仍多常到上海与夏先生相晤。故自我离开夏先生的缘帐直到抗战前数日的诀别,二十年间常与夏先生接近,不断地受他的教诲其时李先生已经做了和尚,芒鞋破体云游四方,和夏先生仿佛是两个世界的人但在我觉得仍是以前的两位导师,不过所导的范围由学校扩大为人世罢了李先生不是“走投无路,遁入空门”的是为了人生根本问题而做和尚的。他是真正做和尚他是痛感于众生疾苦而“行大丈夫事”的。夏先生虽然没有做和尚但也是完全理解李先生的胸怀的;他是赞善李先生的行大丈夫事的。只因种种尘缘的牵阻使夏先生没有勇气行大丈夫事。夏先生一生的忧愁苦闷由此发生。凡熟识夏先生的人没有一个不晓得夏先生是个多忧善愁的人。他看见世间的一切不快、不咹、不真、不善、不美的状态都要皱眉,叹气他不但忧自家,又忧友忧校,忧店忧国,忧世朋友中有人生病了,夏先生就皱着眉头替他担忧;有人失业了夏先生又皱着眉头替他着急;有人吵架了,有人吃醉了甚至朋友的太太要生产了,小孩子跌跤了……夏先苼都要皱着眉头替他们忧愁学校的问题,公司的问题别人都当作例行公事处理的,夏先生却当作自家的问题真心地担忧。国家的事世界的事,别人当作历史小说看的在夏先生都是切身问题,真心地忧愁皱眉,叹气故我和他共事的时候,对夏先生凡事都要讲得樂观些有时竟瞒过他,免得使他增忧他和李先生一样的痛感众生的疾苦。但他不能和李先生一样行大丈夫事;他只能忧伤终老在“囚世”这个大学校里,这二位导师所施的仍是“爸爸的教育”与“妈妈的教育”朋友的太太生产,小孩子跌跤等事都要夏先生担忧。那么八年来水深火热的上海生活,不知为夏先生增添了几十万解的忧愁!忧能伤人夏先生之死,是供给忧愁材料的社会所致使日本侵略者所促成的!以往我每逢写一篇文章,写完之后总要想:“不知这篇东西夏先生看了怎么说”因为我的写文,是在夏先生的指导鼓勵之下学起来的今天写完了这篇文章,我又本能地想:“不知这篇东西夏先生看了怎么说”两行热泪,一齐沉重地落在这原稿纸上 1946姩5月1日于重庆客寓。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本文主要记述了夏丐尊先生教授作者时的儿件往事,语訁平实情感真挚,表达了作者对夏先生的感激和缅怀之情B.文章开头写夏先生分别时“愤然”的回答和“凝注的目光”,作者却笑他哆忧流露出对夏先生消极、悲观心态的不认同。C.“木瓜”本是因批评学生招致反感而得的外号但当学生们看到他把学生的请愿全当莋自己的请愿时,绰号就变成了爱称D.文章写李先生并非“走投无路,遁入空门”而是痛感于众生疾苦,“行大丈夫事”这彰显了李叔同先生的高尚品质。E.文章名为“悼夏丐尊先生”却用了大量笔墨来写李叔同先生的行为品性,既有对比也有类比,突出了夏先苼的品格2.第二段在记述夏先生赞美李叔同先生的话后,作者为什么说“这话也可说是‘夫子自道’”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3.文申多次提到“夏先生是个多忧善愁的人”他的“多忧善愁”源于他的爱,他的爱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6分)4.作者把李叔同先苼与夏先生的教育方式分别称为“爸爸的教育”和“妈妈的教育”你喜欢哪位先生的教育方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嘚答案、考点梳理并查找与习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25分)悼夏丐尊先生丰子恺犹忆二十六年秋,“卢沟桥事变”之际我从南京回杭州,中途在上海下车到梧州路去看夏先生。先生满面忧愁说一句话,叹一口气我因为要乘当天的夜车返杭,匆匆告別我说:“夏先生再见。”夏先生好像骂我一般愤然地答道:“不晓得能不能再见!”同时又用凝注的眼光站立在门口目送我。因为夏先生老是善愁而我总是笑他多忧。岂知这一次正是我们的最后一面果然这一别“不能再见”了!后来我扶老携幼,仓皇出奔辗转长沙、桂林、宜山、遵义、重庆各地。夏先生始终住在上海初年还常通信。自从夏先生被敌人捉去监禁了一回之后我就不敢写信给他,免嘚使他受累胜利一到,我写了一封长信给他见他回信的笔迹依旧遒劲挺秀,我很高兴字是精神的象征,足证夏先生精神依旧当时鉯为马上可以再见了,岂知交通与生活日益困难使我不能早归;终于在胜利后八个半月的今日,在这山城客寓中接到他的噩耗也可说昰“抱恨终天”的事!夏先生之死,使“文坛少了一位老将”“青年失了一位导师”,这些话一定有许多人说用不着我再讲,我现在呮就我们的师弟情缘上表示哀悼之情夏先生与李叔同先生(弘一法师),具有同样的才调同样的胸怀。不过表面上一位做尚一位是居士而已。犹忆三十余年前我当学生的时候,李先生教我们图画、音乐夏先生教我们国文。我觉得这三种学科同样的严肃而有兴趣僦为了他们二人同样的深解文艺的真谛,故能引人入胜夏先生常说:“李先生教图画、音乐,学生对图画、音乐看得比国文、数学等哽重。这是有人格作背景的原故因为他教图画、音乐,而他所懂得的不仅是图画、音乐;他的诗文比国文先生的更好他的书法比习字先生的更好,他的英文比英文先生的更好……这好比一尊佛像有后光,故能令人敬仰”这话也可说是“夫子自道”。夏先生初任舍监后来教国文。但他也是博学多能只除不弄音乐以外,其他诗文、绘画(鉴赏)、金石、书法、理学、佛典以至外国文、科学等,他嘟懂得因此能和李先生交游,因此能得学生的心悦诚服他当舍监的时候,学生们私下给他起个诨名叫夏木瓜。但这并非恶意却是恏心。因为他对学生如对子女率直开导,不用敷衍、欺蒙、压迫等手段学生们最初觉得忠言逆耳,看见他的头大而圆就给他起这个諢名。但后来大家都知道夏先生是真爱我们这绰号就变成了爱称而沿用下去。凡学生有所请愿大家都说:“同夏木瓜讲,这才成功”他听到请愿,也许暗呜叱咤咤地骂你一顿;但如果你的请愿合乎情理他就当作自己的请愿,而替你设法了他教国文的时候,正是“伍四”将近我们做惯了“太王留别父老书”“黄花主人致无肠公子书”之类的文题之后,他突然叫我们做一篇“自述”而且说:“不准讲空话,要老实写”有一位同学,写他父亲客死他乡他“星夜匍伏奔丧”。夏先生苦笑着问他:“你那天晚上真个是在地上爬去的”引得大家发笑,那位同学脸孔绯红又有一位同学发牢骚,赞隐遁说要“乐琴书以消忧,抚孤松而盘桓”夏先生厉声问他:“你為什么来考师范学校?”弄得那人无言可对;这样的教法最初被顽固守旧的青年所反对。他们以为文章不用古典不发牢骚,就不高雅竟有人说:“他自己不会做古文(其实做得很好),所以不许学生做”但这样的人,毕竟是少数多数学生,对夏先生这种从来未有嘚、大胆的革命主张觉得惊奇与折服,好似长梦猛醒恍悟今是昨非。这正是五四运动的初步李先生做教师,以身作则不多讲话,使学生衷心感动自然诚服。譬如上课他一定先到教室,黑板上应写的都先写好(用另一黑板遮住,用到的时候推开来)然后端坐茬讲台上等学生到齐。譬如学生还琴时弹错了他举目对你一看,但说:“下次再还”有时他没有说,学生吃了他一眼自己请求下次洅还。他话很少说时总是和颜悦色的。但学生非常怕他敬爱他。夏先生则不然毫无矜持,有话直说学生便嬉皮笑脸,同他亲近耦然走过校庭,看见年纪小的学生弄狗他也要管:“为啥同狗为难!”放假日子,学生出门夏先生看见了便喊:“早些回来,勿可吃酒啊!”学生笑着连说:“不吃不吃!”赶快走路。走得远了夏先生还要大喊:“铜钿少用些!”学生一方面笑他,一方面实在感激怹敬爱他。夏先生与李先生对学生的态度完全不同。而学生对他们的敬爱则完全相同。这两位导师如同父母一样。李先生的是“爸爸的教育”夏先生的是“妈妈的教育”。夏先生后来翻译的“爱的教育”风行国内,深入人心甚至被取作国文教材。这不是偶然嘚事我师范毕业后,就赴日本从日本回来就同夏先生共事,当教师当编辑。我遭母丧后辞职闲居直至逃难。但其间与书店关系仍哆常到上海与夏先生相晤。故自我离开夏先生的缘帐直到抗战前数日的诀别,二十年间常与夏先生接近,不断地受他的教诲其时李先生已经做了和尚,芒鞋破体云游四方,和夏先生仿佛是两个世界的人但在我觉得仍是以前的两位导师,不过所导的范围由学校扩夶为人世罢了李先生不是“走投无路,遁入空门”的是为了人生根本问题而做和尚的。他是真正做和尚他是痛感于众生疾苦而“行夶丈夫事”的。夏先生虽然没有做和尚但也是完全理解李先生的胸怀的;他是赞善李先生的行大丈夫事的。只因种种尘缘的牵阻使夏先生没有勇气行大丈夫事。夏先生一生的忧愁苦闷由此发生。凡熟识夏先生的人没有一个不晓得夏先生是个多忧善愁的人。他看见世間的一切不快、不安、不真、不善、不美的状态都要皱眉,叹气他不但忧自家,又忧友忧校,忧店忧国,忧世朋友中有人生病叻,夏先生就皱着眉头替他担忧;有人失业了夏先生又皱着眉头替他着急;有人吵架了,有人吃醉了甚至朋友的太太要生产了,小孩孓跌跤了……夏先生都要皱着眉头替他们忧愁学校的问题,公司的问题别人都当作例行公事处理的,夏先生却当作自家的问题真心哋担忧。国家的事世界的事,别人当作历史小说看的在夏先生都是切身问题,真心地忧愁皱眉,叹气故我和他共事的时候,对夏先生凡事都要讲得乐观些有时竟瞒过他,免得使他增忧他和李先生一样的痛感众生的疾苦。但他不能和李先生一样行大丈夫事;他只能忧伤终老在“人世”这个大学校里,这二位导师所施的仍是“爸爸的教育”与“妈妈的教育”朋友的太太生产,小孩子跌跤等事嘟要夏先生担忧。那么八年来水深火热的上海生活,不知为夏先生增添了几十万解的忧愁!忧能伤人夏先生之死,是供给忧愁材料的社会所致使日本侵略者所促成的!以往我每逢写一篇文章,写完之后总要想:“不知这篇东西夏先生看了怎么说”因为我的写文,是茬夏先生的指导鼓励之下学起来的今天写完了这篇文章,我又本能地想:“不知这篇东西夏先生看了怎么说”两行热泪,一齐沉重地落在这原稿纸上 1946年5月1日于重庆客寓。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本文主要记述了夏丐尊先生教授作者時的儿件往事,语言平实情感真挚,表达了作者对夏先生的感激和缅怀之情B.文章开头写夏先生分别时“愤然”的回答和“凝注的目咣”,作者却笑他多忧流露出对夏先生消极、悲观心态的不认同。C.“木瓜”本是因批评学生招致反感而得的外号但当学生们看到他紦学生的请愿全当作自己的请愿时,绰号就变成了爱称D.文章写李先生并非“走投无路,遁入空门”而是痛感于众生疾苦,“行大丈夫事”这彰显了李叔同先生的高尚品质。E.文章名为“悼夏丐尊先生”却用了大量笔墨来写李叔同先生的行为品性,既有对比也有類比,突出了夏先生的品格2.第二段在记述夏先生赞美李叔同先生的话后,作者为什么说“这话也可说是‘夫子自道’”请结合全文简偠分析。(6分)3.文申多次提到“夏先生是个多忧善愁的人”他的“多忧善愁”源于他的爱,他的爱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6分)4.作者把李叔同先生与夏先生的教育方式分别称为“爸爸的教育”和“妈妈的教育”你喜欢哪位先生的教育方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嘚看法。(8分)”相似的习题

}

核心提示:梁漱溟却提出了人治囷法治的问题:“我想认真而严肃地指出的是中国的历史发展到今天,人治的办法恐怕已经走到了尽头毛主席故去了,像毛主席这样具有威望的领导人现在没有了今后也不会很快就有——至少在可以预见的几十年内,往后即使有人习惯搞人治困难将会大得多”,“應该尊重宪法多靠宪法少靠人,从人治渐入法治”


(1921年,梁漱溟、黄靖贤新婚合影 图片来源:南方人物周刊)


  本文摘自《南方人粅周刊》2011年12月12日刊作者:施雨华,原题为《梁漱溟家族:儒者风骨》
  “至大”就是廓然大公,无我;“至刚”就是没有任何东覀能左右我的言行,在是非问题上没有交易可言。梁漱溟认为人就应该这样
  那天早晨,梁济收拾好纸笔说是要去亲家彭翼仲家住三五日。临行偶然从报上看到一条国际新闻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提问:“世界会好吗?”二儿子梁漱溟说“我相信世界是一天天往恏里去的。”梁济点点头:“能好就好啊”说罢出了门。
  3天之后梁济投净业湖自尽。
  再过3天就是他1918年农历十月初十的六十夶寿。这竟是父子俩的最后一次谈话说的还是社会问题。
  族谱记载梁家始祖也先帖木儿是元朝宗室,世居河南汝阳在《元史》Φ,也先帖木儿是元世祖忽必烈第五子和克齐之子至元十七年(1280年)袭封云南王,后改封营王(元朝蒙古人汉名往往相同梁家未认定始祖是营王)。元朝灭亡时也先帖木儿的后裔归顺明朝。当时留下的蒙古人多半改姓汝阳地属战国时魏都大梁,于是以梁为姓在梁濟曾祖梁垕时梁家迁居桂林,但祖父梁宝书、父亲梁承光两代都在北方做官这支就留在京城了。
  1859年梁济出生在北京,父亲梁承光擔任内阁中书梁济的生母是他的侧室。祖父梁宝书曾担任遵化州知州此时还健在。但他在梁济出生时已因得罪上司被免职梁家一直為其债务所累。梁济8岁时父亲病死在山西永宁州知州任上。祖父与家人返回北京借住在大女婿家中,隐姓埋名以躲避债主的追讨。┅年多的时间里全家人的零用只花了二两多银子。
  梁济就在这种贫寒凄苦的环境中成长在遗著《侍疾日记》中,他曾追忆幼年夜讀情景:“篝灯古屋人声寂息,生慈用面糊粘补破书逐本补苴,毫无倦色”嫡母则与他孤灯相对,“常勉以成人立品数大事频问侽长大后愿为何等人,而男殊无志气所对皆卑靡庸劣,不称旨慈亲常废书而哭,掩袂告生慈曰:‘如此钝劣终恐苍天负我,吾两人哬所望耶’然训责之后仍复劝勉,或命作对或命讲书,夜分始息”
  他是家中的独子,家人自然期望他考取功名恢复先辈的荣耀。但他显然并没有考试的才能中举人时已经27岁,自此未能更进一步考中进士二十多岁时,有官宦之家愿意把女儿许配给他他因担惢对方不能过苦日子,拖延数年才结婚他做过义塾老师、王公贵族府中的家庭教师、官员的秘书,40岁才当上从七品的内阁中书后来参與修撰皇家档案。1906年他被调往巡警部(不久改为民政部),任外城教养总局、分局两局的总办委员筹划罪犯教育等事宜。此后断断续續做了些类似的小官帮他维持家中生计的是夫人典当的妆奁。
  虽是人微言轻的小官员梁济却几乎有些过分地保持品行端正,“久居京师日与名利场中相接触,而未尝注意营求富贵”并无时不为国运烦忧。但他看到的却是:天灾连连“而热闹场中庸碌之人全不介意”;和朋友谈起,对方“泛泛酬答”王公贵族则把自己当局外人,全不替百姓操心甲午发生战事,日本兵还在朝鲜已经有一两百官员带着家眷逃出北京。这怎不叫人悲愤!
  好在还有个同道彭翼仲1902年,梁济赞助他创办了北京第一家面向普通人的白话报《京话ㄖ报》这段社论尽显他们开启民智之心:“……我实实在在对众位说,我们出这《京话日报》的本心原为我四万万同胞糊糊涂涂的倒囿一多半,不知今日是怎一个局面外国人的势力一天增长一天,简直要把我们中国人当做牛马奴隶……但凡稍明时势的人不能不着急。心里着急由不得嘴里要说。但单凭嘴说能有几个人听见呢所以赔钱费工夫做这《京话日报》就是想要中国人都明白现在的时势,……人人发愤立志不要把国家的事业当做与自己无干。”
  梁济并非保守分子而是开明的改良派(后来,胡适称他为“20年前的革命家”)他很赞同戊戌变法,但认为短时间内颁布过多政策操之过急曾经草拟奏章建议谨慎实行,尚未上书百日维新已经失败辛亥革命湔一年,他“慨然欲挂冠去”却又不忍独善其身,于是想写一篇奏章就君德、民德、官德三方面留下规劝性的意见还没写完武昌起义巳经成功。
  他认为中国积弱全因为读书人专务虚文所以一贯主张务实的精神。1892年他在日记中写道:“洋务西学新出各书深切时事,断不可以不看盖天下无久而不变之局。我只力求实事不能避世人讥讪也。”他常和熟悉洋务的人谈论世界大势以不能远游他国为憾,而把希望寄托于后人“务必以出洋当一件正大要紧之事,勿惜费勿惮劳即使竭尽大半家资亦不为过。”
  尽管本人以科举入仕梁济却决意不再让儿辈走这条窄路。他和妻子张春漪共有4个孩子长子梁焕鼐生于1887年,留学日本明治大学商科毕业。次子梁焕鼎(梁漱溟)生于1893年生于1894、1896年的两个女儿梁新铭、梁谨铭都在清末毕业于京师女子初级师范学堂。1898年梁漱溟开蒙梁济没让他读《四书五经》,和几家亲戚共同请了教师在家讲授世界地理常识次年北京出现第一个“洋学堂”中西小学堂,梁济把他送入这所学校既学中文又学渶文。不久义和团杀信洋教或念洋书之人英文念不成了。因为社会动荡梁漱溟不断转校,前后念了两次家塾和4个小学
  梁济深悟洎己幼年所受教育过于严苛,因此对孩子极其宽容几乎从不以严肃的神情面对孩子,梁漱溟从没挨过父亲的打也完全感觉不到任何精鉮上的压迫。
  14岁后梁漱溟渐渐有了自己的思想。梁济认为好便给予鼓励不同意也只是让儿子知道他不同意,从不干涉起先儿子關心国家大局、看轻学问而有志事功,很有些像他年轻时的作为;两人谈论起时事也往往意见相合所以梁济曾给儿子取字“肖吾”(像峩)。进入民国后两人分歧越来越大却一如既往好谈,于是不免不欢而罢有时梁济已经睡下了,儿子还站在床前大声说个不停他也並不喝止。许多年后梁漱溟感叹:“除了先父之外我没有见过旁人的父亲对他的儿子能这样地信任或放任。”
  “明知大势难救而捐此区区”
  梁济的自杀令人诧异从他之前在生活中的表现,一点也看不出他有以身殉清的意向而事实是清帝逊位之后没几天,殉身嘚念头就开始在梁济心头盘旋1912年6月他参加同乡团拜时,在神明和父亲灵位前暗自立誓:“必将死义以救末俗”、“兴亡之际,当发明囸义不敢辱亲”。1913年他几次去天安门观察环境看到有巡逻,怕自杀遇救只好改地,“其实心犹在天安门下也”
  有许多事延迟叻他的行动。7年之后的自杀只是达成宿诺但他不是一个改良主义者吗?为什么要为逝去的王朝殉身呢
  辛亥革命时,得知梁漱溟参加了革命组织他劝告儿子说,立宪就足以救国何必革命呢?如果大势不可挽回我何尝不想国家由此有一转机?但我们家几代做清朝嘚官就等天命决定好了,别跟着他们造反儿子不肯听,他也没有强求1917年张勋拥立溥仪复辟时他并不欢欣,反而写信劝张放弃“屯兵养望,监督民国实行仁义之政”在遗书中,他说自己“决非反对共和而且极赞成共和”。
  也许可以说曾经站在清末改良思潮湔沿的梁济对渐进改良的拥护胜过对暴力革命的信心;对国家命运的关切胜过对清室一姓的忠诚。他真正关心的是共和,是不是真正的囲和;民国之民能不能安乐。“能以真正共和之心治民国则清朝不虚此和平揖让之心;不以真正共和之心治民国,则清朝即亡于权奸亂民之手换言之,即因禅让而民得安则千古美谈,自与前代亡国有异徒禅让而民不安,则一朝代谢谓非亡国而何?”可惜在他看來伴随共和国而来的是时局混乱、道德沦丧和人民疾苦的加深。
  梁济不可化解的痛苦在于他认为社会的基础是道德,而他身处的時代正值中国传统文化-道德秩序解体的前夜而中国进入现代时所遭遇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问题,不可能只凭道德精神解决
  泹梁济已决心以自己全部的力量感化世人。
  他在《敬告世人书》中说“吾因身值清朝之末,故云殉清其实非以清朝为本位,而以呦年所学为本位……幼年所闻以对于世道有责任为主义。此主义深印于吾脑中即以此主义为本位,故不容不殉……全国人不知信义為何物,无一毫拥护公理之心则人既不成为人,国焉能成为国欲使国成为稳固之国,必先使人成为良好之人此鄙人所以自不量力,奣知大势难救而捐此区区以聊为国性一线之存也。”
  他求的并不只是个人的心安而是社会良知的觉醒。他心头“有千言万语思欲遍告世人”,自清灭亡后就避开儿女亲朋构思绝笔,但终年纷扰苦无清净之地静坐深思,临死前才仓促完成了给世人、朋友、家人嘚共17缄遗书在遗书中他竭尽所能写下自尽的理由,以免徒然行动而毫无影响嘱托朋友们,“临死各书务求登报”。他甚至还预料了卋人的反应:有大骂者;有大笑者;有百思不解者;有极口夸奖而未知我心者;有真能知我心者
  正如梁济预想的那样,他的死对社會产生的道德影响是他此前一生的努力都无法比拟的逊帝溥仪下诏追赠谥号表彰他的忠义;20天后,他的一位朋友蒙古旗人、前理藩部郎中吴宝训也自沉于湖中;连他猜想听到消息会大骂的陈独秀,也说他的自杀“总算是为救济社会而牺牲自己的生命在旧历史上真是有數人物”。尽管有人称他为“梁疯子”但一般人都被他的行为感动。
  死竟是他最有效的改良手段。
  两次欲自杀一度想出家
  梁漱溟说,他不是“学问中人”而是“问题中人”。他一生精力都用在两个问题上:一是人生问题;一是中国问题对人生问题的縋问,使他出入于西方哲学、印度宗教、中国学问而被视为哲学家;对中国问题的求索,使他投身于辛亥革命、乡村建设发起中国民主同盟,而被视为社会活动家
  14岁左右,他就这样来评判人和事:对人有无好处好处大还是小,以此衡量一切并解释一切似乎无往不通。这种功利和实用的态度自然和他父亲有关。在他看来父亲天资不高所以思想不超脱;秉性笃实,所以遇事认真用心精细;鈈肯随俗流转,有侠骨热肠所以行为端正。他最初的思想和为人受父亲影响也是尚侠、认真、不超脱这一路,因此鄙视世俗谋衣食求利禄的“自了汉”生活自负要建功立业,救国救世
  因为崇尚事功,此时中国问题对梁漱溟的刺激远大于人生问题。他很注意民主和法治等观念自以为大有心得。在他看来英国式议会制度、政党政治比美国和法国都要完善,是理想的学习对象至于政治改造的掱段,最好的莫过于俄国虚无党人暗杀的办法一方面很有效,一方面破坏不大不至于引起国际干涉。
  武昌起义爆发即将中学毕業的梁漱溟在学校呆不住,参加了汪精卫获释后暗中组织的革命团体京津同盟会不久清帝退位,暗杀暴动可以搁下了他又和一班朋友辦《民国报》宣传革命,“漱溟”二字正是当时总编给他拟的笔名
  做了一年多的新闻记者,与社会频繁接触渐渐知道事实不尽如悝想。“对于革命、政治、伟大人物……皆有不过如此之感有些下流行径、鄙俗心理,以及尖刻、狠毒、凶暴之事以前在家庭在学校所遇不到底,此时却看见了;颇引起我对于人生感到厌倦和憎恶。”1913年他离开了《民国报》。
  他原是个事功派此时见到政治阴暗的一面,一下由昂扬转入消极、伤感、烦恼再加上用思过度,精神状态不稳定竟两度自杀。“一面要强一面自己的毛病又很多,所以悔恨的意思就重使自己跟自己打架。自己打架打到糊涂得真是受不了的时候,就要自杀”
  母亲的病逝更令他悲痛不已。重疒中她曾把不愿结婚的儿子叫去“挽儿手而泣”,劝他娶妻坐在旁边的梁济却沉默不语。第二天母亲写纸条给儿子:“汝母昨日之教以衰语私情,堕吾儿远志失于柔纤委靡,大非吾意汝既不愿有室,且从后议不娶殆非宜,迟早所不必拘耳”
  普通人一到晚姩多半希望能有孙辈,梁济不例外他自杀前,大儿子梁焕鼐结婚10年只生了两个女儿,按传统观念说梁家尚无人传宗接代,但他始终沒跟梁漱溟提结婚的事他希望儿子继续学业也并不催促,任由他在家闲居了两三年在那段时间,梁漱溟沉浸于佛学中甚至想出家。1913姩7月他给舅父张耀曾写信提到决心当和尚的事,说以前和尚可以托钵化缘现在恐怕行不通,他近来致力于医学将来可能当和尚而以荇医维持生计。“读书人皆求理想之实现者也”而不能先考虑行不行得通。
  读佛学的成果之一是有感于友人黄远生被刺写就的《究元决疑论》,认为人生惟一的出路就是皈依佛法但出世固然好,如果能领悟佛法入世也不妨。很有意味的是他认为,人类社会由圖腾时代进化到宗法时代再进化到军国时代,最终会渐进于社会主义到那时候,人类对快乐和痛苦的感受极度灵敏消除痛苦的人世方法已经穷尽,唯有佛法能使人解脱在这个意义上当代促进进化的入世者,也可以说是在促进佛法的成功
  此文不但自己当时很满意,后来还引出好些朋友关系蔡元培就是在读过后才决定请他去北大教印度哲学。
  为佛陀、孔子出一口气
  1916年因张耀曾(时任司法总长)推荐,梁漱溟走出书斋担任司法部秘书。第二年张耀曾下野他也离职南游。10月返回北京,有感于旅途中所见军阀战祸寫了《吾曹不出如苍生何》一文呼吁社会各界出来组织国民息兵会,共同阻止内战培植民主力量。他自费印了数千册分送给人稍后来丠大任教,在教员休息室放了些旧派学者辜鸿铭阅后自语:“有心人哉!”新派教授胡适读过后在日记中记下一笔:梁先生这个人将来萣要革命的。
  到北大第一天梁漱溟就问蔡元培对孔子持什么态度。蔡元培沉吟道我们也不反对孔子。梁漱溟说我此番到北大实懷抱一种意志、一种愿望,即是为孔子为释迦说个明白出一口气!
  1918年11月7日,他在《北京大学日刊》登启事征求研究东方学术的同噵中人,然后办了个孔子哲学研究会他说自己已决意出家,出家前留出一两年为研究东方学术的人开个头但他刚将自己的意见“略微講了一个梗概”,3天之后父亲梁济就自杀了--他最终没有活着看到儿子回归他所信奉的儒家。
  北大是新文化运动的重镇朝夕与陈独秀、胡适、李大钊这些“新青年派”相处,倾心东方旧文化的梁漱溟“无时不感觉压迫之严重”但他不肯盲从而要寻找自己的路,“天丅人自己都会找对的路只怕不求,求则得之不对也好,总会对的”
  1920年春,梁漱溟放下了出家的念头他发现儒家与佛家的人生態度正好相反。“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一种和乐的人生观贯穿《论语》全书。“正是甴于我怀人生是苦的印度式思想一朝发现先儒这般人生意趣,对照起来顿有新鲜之感”
  当年秋天,他开始在北大演讲“东西文化忣其哲学”提出世界文化分为三大体系:西洋文化、中国文化、印度文化。这三大体系都是世界性的文化而不是地域性的文化一种文囮“不过是一个民族生活的种种方面”,总的来看有3个方面:一是精神生活如宗教、哲学、科学、艺术;一是社会生活,如社会组织、倫理习惯、政治制度、经济关系;一是物质生活如饮食起居。
  人类所遇到的问题有3种:一是人对于“物”的问题障碍是自然界,鈳以解决;二是人对于“人”的问题障碍是他人的心智,能不能解决不由我个人决定;三是人对于“自己”的问题障碍是人的生命本身,性质上绝对不能解决
  人类应付问题所持态度也有3种:一是向前去要求,从对方下手改造客观境地,外在地解决问题;二是变換自己的意愿调和与对方的关系,反求诸己使自己适应这样的境地,内在地解决问题;三是以取消问题为解决以根本不发生要求为朂高满足。“人类当第一问题之下持第一态度走去,即成就得其第一期文化;而自然引入第二问题转到第二态度,成就其第二期文化;又自然引入第三问题转到第三态度,成就其第三期文化”古希腊人是第一种态度的代表;古中国人是第二种态度的代表;古印度人昰第三种态度的代表。而目前人类还在第一种问题之下中国、印度都过分早熟,西洋大有成就将完成第一期文化,引入第二种问题┅旦时移势易,“人类必将重新认取第二态度”“亦即由西洋态度改变为中国态度”以完成第二期文化。因而“世界未来文化就是中國文化的复兴”。
  他自己的人生思想也从西方哲学,经过印度宗教回归中国学问,“仿佛世界文化中三大流派皆在我脑海中巡囙了一次”。
  既已放下出家的念头也就不必坚持独身了。1921年他与黄靖贤成婚,“率新妇拜公遗像而哭”4年后,谢绝外务校订父亲遗著付印。这一年长子培宽出生,3年后是次子培恕
  乡村建设——迂缓的革命
  1950年代初,梁培恕去看父亲谈话中梁漱溟考過他对革命的理解。梁培恕答“突破现有状态即是革命。”梁漱溟点点头“本来担心你会把暴力斗争认作革命。”他自己这么下定义:“革命就是否定一种秩序而要求建立新秩序,其结果也就是社会构造的一根本变革”中国历史上只是秩序扰乱又恢复,未建立新秩序社会构造历久不变,在这个意义上中国几千年来没有革命。而1930年代他投身乡村建设运动志在革命:改造中国的社会构造
  在梁漱溟看来,清末以来的历史简直就是改革运动失败史急于自救的中国人对西方制度心向往之,始终不明白为什么这种制度无法在中国真囸建立他提出了3层原因。第一层是20年来没有成功的原因:西方政治是多数人的政治中国改革是少数人的改革,多数人没有这样的要求;第二层是短时间内不可能成功的原因:没有相应的物质条件;第三层是永远不可能成功的原因:东西方民族精神背道而驰:西方是个人夲位中国是伦理本位。西方围绕个人权利观建立制度中国靠道德教化、社会伦理维护秩序。中国的自救之道是由散漫的村落社会演进為经济上和政治上有组织的社会新政治习惯(对团体生活和公共事务的积极参与)与新经济道路(生产和分配社会主义化),都应该从鄉村起步
  他的思想从实在的问题中来,现在又回到实在的行动中去1927年他去广东做乡治实验,1929年又去河南参与筹办村治学院1931年,茬山东省主席韩复榘的支持下他和村治学院的朋友来到山东邹平开始新实验。他们权限很大整个县都可说是他们的实验室。1933年内政部紦邹平划为实验县后县长也听命于他们,后来干脆由研究院来提名梁漱溟也代理过几个月。
  修缮一座庙、一家盐店改建数间基督教堂弃用的房子,加盖百余间平房、一所礼堂这就是乡村建设研究院的“第一期工程”。按梁漱溟的设计研究院将起到3种作用:制萣计划、方案和政策;训练乡村建设干部;引起年轻的知识分子对乡村问题的兴趣。
  研究院下设研究部、训练部用于培训乡建工作鍺。1931年到1937年“前后同人同学不下四千余人”(包括菏泽),梁漱溟亲自做思想教育他说乡建工作者只有以出家当和尚的心情去做事才能做得好,做得起劲中国革命的关键在于“上层动力与下层动力接气”,以乡间人磨砺知识分子以知识分子变化乡间人。
  研究院嘚学生被分派到各村担任教员他们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发现并劝说有声望的人出来为本村办事,吸引农民去学校聚谈
  “学校”,指嘚是乡农学校后来发展为村学、乡学。
  在梁漱溟的构想中学校应该是村人的聚会场所,受信赖、能办事的乡村领袖和全村居民常瑺聚在这里商量本村的事事办好了,团体生活的新习惯也养成了同时要扩大农民的视野,使其从关心一家扩大到关心一村,最后到關心一国推广开来,全国都养成新的习惯制度也依靠习惯建立起来。他试图让中国传统的伦理情谊也发挥作用比如中国人有敬祖习俗,他就设想在村学里放上“民族祖先”牌位增强村民的民族观念。此外还试着改造补充传统的“乡约”。
  1934年国民政府准许各渻划出一两个县政建设实验县,实验团体在这些特定的县拥有较大权限菏泽成了山东第二个实验县。稍后济宁成立下辖十几个县的专区研究院院长梁仲华去济宁担任专员,梁漱溟由研究部主任接任研究院院长早在一年前,他就撤销了邹平县的8个区、158个乡和镇把全县劃分为14个和习惯上的经济区域相适应的乡和366个自然村,由乡学和村学取代行政机构保留下来的县政府,原有5个局缩小为科并合署办公紦行政干预减到最低限度。
  “纳社会运动于教育之中以教育解决社会问题”,这是邹平乡建运动与当时一些试图扶助农村、救济农村的活动大相径庭的地方梁漱溟相信受教育的农民可以自救,可以激发出活力
  某种意义上说,乡建运动是少数知识分子以自己的囚格去感召多数农民的运动他们不能一开始就强迫农民接受任何改革方案或新的组织形式。他们不能发布“命令”而只能引导农民用集體行动解决自己的问题但在多数地方,他们找不到当地德高望重的人担任校长无法建立村学。农民们认为村学、乡学无非是教他们读書识字作用不大。“号称乡村运动而乡村不动”急于求成的乡建工作者往往忍不住动用行政手段。
  用人格去感召农民的路没有走通事实上起了作用、被农民记住的是经济工作。不过记住的是成果,梁漱溟所讲的道理人们还是忘了
  经济建设是乡村建设的题Φ之义。梁漱溟说“谁不知道注意于经济呢?”“不过单从经济上做功夫,是解决不了经济问题的……因事情要靠人做所以人的问題当先。”其他的乡村工作团体“比较缺乏一根本的注意--要农民自觉有组织发生力量而解决自身的问题不免枝枝节节地帮农民,给他一點好处”他想发挥人的生命力、主动性。
  梁漱溟把促进合作组织、引入科学技术和金融流通列为“农业进步的三个要点”三者相互促进循环推动。他自称是合作主义者:合就是和气作就是创造。合作组织提倡大家共用合作产业使公产大于私产。他所设想的公产使用方式有一点像今天的社会保障制度但是由合作社而不是政府承担学校、医院、娱乐开支,乃至学生们的免费午餐
  农民爱各干各的,连贷款给他们也被赋予了教育和推动合作化的任务:你一个人借钱不行组织一个生产合作社就借给你。
  邹平在1931年底就建立了苐一个生产合作社后来,各种合作社只有棉花运销合作社比较成功但也不合梁漱溟提倡合作事业的初衷。社员急于得利将80%的利润用於分红,没给公共事业留下多少资金一个始料未及的问题是因为种棉有利,农民将粮地用于种棉致使粮食不够吃。研究院因而规定只囿种足粮地后才能种棉贫农地少,失去种棉可能;只有富农和富裕中农有条件种棉而土地问题显然不是教育能解决的。
  乡建工作鍺自己没有政权而依附政府梁漱溟将希望寄托在乡村建设能够转变大形势,推动政府采纳这个方法最终完成民族自救。一旦乡建运动荿为大势所趋各地军阀也不会与之为敌。
  但乡建运动并没有对大局产生影响他集合众多朋友全力以赴干了7年的事业,抗战爆发之後不用几个月就烟消云散了
  很多熟识梁漱溟的人认为他不适合搞政治,他原本也不愿意搞政治但战争改变了一切。1937年夏国民政府召开的庐山谈话会因“七七事变”终止。中途折返的梁漱溟被请去南京参加“国防参议会”之后政府迁到汉口,国防参议会改为国民參政会他担任驻会委员(常委)。政府要参议员去各地考察他选择了陕西和河南,但“目的地实是延安”因为“对于中国共产党的轉变,是真是假是深是浅,极考虑之而欲求一个明了”“同时亦是测探统一前途的消息”。
  1938年1月他在延安停留了20天,见了边区政府代主席张国焘和总书记张闻天谈话最多的是毛泽东,除了设宴欢迎和送行是礼节性的其余6次,每次至少两个钟头其中有两次通宵。毛住的地方不火自暖“在他们的社会中,似对他特别优待……是从屋外掘地转于地下烧煤,所费不赀在全延安更无此设备。又怹出门走路有四卫士相随,别的人俱未见有”毛白天睡觉,下午五六点起床然后开始办公、会客,到天亮时再睡下据说这习惯是茬军中养成的:日间听完敌情报告,夜里筹划对策早上作出指示后,部队前去作战他回去睡觉。
  梁漱溟对毛泽东印象很好:“他鈈落俗套没有矫饰,从容自然,而亲切彼此虽有争辩,而心里没有不舒服之感”听他谈话时毛随手记录。“秃笔粗墨在大纸上橫行写来如飞。我一边谈他一边写。我谈完他便手指所记要点,一条一条答复条理清楚,句句到题”当时他对抗战前景很悲观,毛“从国际方面敌方,我方三下分析给我听,转换我的悲观见解不少”
  两人都认为中国问题有两面:对外求得民族解放,对内唍成社会改造(即建设新中国)梁问:两者应当分别解决还是一并解决?毛答:这原是相关的事不应分开。但眼前应当一切服从于抗戰梁却认为应在抗战同时推进社会改造。中国必须团结才能抗战在建国的目标和实现的路线上达成一致团结才是真的,否则必生后患毛说:单为抗日而团结的确有一时手段之嫌。但社会改造问题重大牵涉甚远,倘若各方面意见不一岂不又影响眼前抗日?不如走一步说一步。梁说:对这类困难当以热心(热心于彻底团结)信心(相信彼此说得通)克服,努力求得最后结果毛说:你的意见是好嘚。两党正在起草共同纲领和你所说的国是国策很相近。梁问:假如国是国策定下来党派问题是否将实现根本转变?毛答:是的那樣全国将只有一个联合的大党。
  按一般规律革命党为完成革命必须掌握政权实施其方针,今后共产党是否一定要取得政权之前,梁漱溟问过张闻天张回答得很吃力。现在他又拿这个问题来问毛泽东毛游刃有余,反问他:“我们不是已经有一部分政权了吗假如國民党邀我们参加到中央政府去,我们亦可以参加他如不邀,我亦不强求即使他来邀,而我们亦待考量大局相宜否”梁漱溟揣测其意:不否认要有政权,而表示不夺取政权
  两人对中国未来前景的看法分歧比较大,原因在于对中国的历史文化认识不同梁漱溟认為中国和诞生马列主义的西方在本质上是不同的,中国老社会有其特殊构造与欧洲中古或近代社会都不一样,中国革命因而也有其特殊性毛泽东也认同中国社会有其特殊性,“但他说中国社会亦还有其一般性,中国问题亦还有其一般性你太重视其特殊性而忽视其一般性了。我回答他:中国之所以为中国在其特殊之处,你太重视其一般性而忽视其特殊性,岂可行呢”
  两人的对话到此为止。
  “一觉醒来和平已经死了”
  关于党派问题,梁漱溟认为中国社会形势散漫,各党说不上有截然不同的社会基础而从中国的問题来看,恰又有共同的任务因此“绝不相容”是人们的误解,而非势所必然“大家合拢来,乃是问题所需要而形势甚有其可能。”
  他曾嘱咐山东乡建同人:“严敌我界限于自己人一方,凡事皆可让步”“对自己人让步即是对敌人进攻”。“在同一地方如先有他方人领导抗敌工作,吾人不必独树一帜更不必争取领导地位”,“吾人对各党派团体一视同仁但求有利抗敌,概无其他计较”“对于他人领导的抗敌势力,绝对不予分化拉拢”
  他还写了《抗战建国中的党派问题》寄给《大公报》,建议组成一个党派联合體政府成为无党派的执行机构。文章被国民党中宣部扣下显然党派问题不是这么容易解决的。
  1939年2月至10月梁漱溟偕友人出入华北、华东战地。一路上他看到了些什么他看到铁路、公路都在日军控制之下,中国军队如需穿越只能在深夜急行军。他看到许多县城都被敌人掌握许多土匪加入游击队。他看到各方面军队集中在敌人不到的地区给养无不取之于当地百姓,乞食于老百姓时不问内容先荇吞咽。他看到有些地方八路军和国民党军已经开始火并“……游击区域短兵相接,与大后方雍容坐谈者不同我初去时,问题将开始还没有大决裂……在归途上所见所闻益多……我们自己朋友学生亦连连被杀……”
  梁漱溟急切地回到后方想办法。他去找中共在重慶的代表谈话找蒋介石的亲信张群谈话,找蒋本人谈话他对中共提出解决党派问题的办法,特别说到一点:军队脱离党派统一于国家中共答复:这和中共的理论有出入,但道理上讲军队应该属于国家国民党这么办,我们就照办张群则相当坦率:军队是蒋先生的命根,你要他命根怎么行
  梁漱溟也知道有实力才解决得了问题,但他不相信只有军队才是实力在他看来,两大党以外的人有防止内戰影响抗战的任务国共以外小党派的朋友们原本就有联合之意。于是青年党、国家社会党、第三党(今农工民主党)、职教会、救国會、乡建派,加上以个人身份参加的张澜、光明甫组成“统一建国同志会”。他们的第一次重大考验是在“皖南事变”后劝说中共参加第二届国民参政会。这次劝驾不幸失败不久,统一建国同志会改组为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后又改称中国民主同盟。梁漱溟任民盟国内關系委员会主席兼机关报社长赴香港办报。费很大劲办起来的报纸出版不到3个月就因日军进攻香港而停刊。
  从香港返回内地他詓了老家桂林。
  有两件事可以表现出他的特立独行一是共产党派人带了周恩来的密信来,请他去靠近他们的地区建立乡村建设或民盟的据点他们愿帮助他开创出一个局面。一是蒋介石成立了宪政实施协进会自任会长,连发电报邀请他两个邀请他都“没有什么考慮”就拒绝了,理由是“我不能靠近哪一边靠近哪一边……对于我要广泛团结全国各方面来说,是不合适的”共产党失望,蒋介石失朢民盟同志也失望:他不和大家一起向蒋施加压力推动宪政。
  1944年日军攻陷桂林,梁漱溟避居两广之间的偏僻镇子八步一年后他僦在这里获知了抗战胜利、国共和谈的消息,并到重庆参加政治协商会议政协会议分5个小组:宪法起草、国民大会、政府组织、施政纲領、军事。出席军事组的民盟代表是梁漱溟和张东荪共产党是周恩来和陆定一,国民党是张群和邵力子此外是青年党和社会贤达各二囚。梁漱溟的“现役军人脱离党籍”提案本来不可能通过但竟然通过了。邵力子说梁先生意思很好,事实上做不到的梁漱溟拍着桌孓说做不到也得做。中共方面周恩来缺席陆定一没有坚持反对。第二天周恩来一入场就说让我们的军人脱党是做不到的,昨天通过的通通不算“结果我的话被推翻了。”
  会议一闭幕梁漱溟就宣布:他将继续做文化研究脱离政治。但他非但没能脱离反被推为民盟秘书长(总书记)。4月18日他从外地回到重庆。同一天国共调停人马歇尔回国述职之后又来重庆,解放军送他的礼物是打下长春马歇尔请民盟也帮忙斡旋。梁漱溟就这样陷入更加现实的政治--“抢救和平”
  9月29日,周恩来致信马歇尔请他转告蒋介石:进攻张家口雙方即全面破裂。10月6日马歇尔和大使司徒雷登向蒋介石力争7个小时,才得到停止进攻10天的承诺10日,梁漱溟去上海见周恩来次日坐夜車回南京,下车翻开报纸发现国军已拿下张家口。“一觉醒来和平已经死了。”
  马歇尔和司徒雷登找他想办法商定调停人改由囻盟担当。遇事要对国方说话由马、司去说;要对共方说话由民盟去说
  事实证明民盟不堪此任,和谈最终破裂
  1949年,当初一同組织民盟的人要么去了台湾要么到了北京。梁漱溟是个迟到者1950年1月才到北京,其时毛泽东正在莫斯科3月回到北京后,毛约他见面問他对国事有何看法。他说“得天下易,治天下难”毛笑着摆手,“治天下难得天下也不易啊!”并请他参加政府工作。他不确信國家能就此统一稳定想保持“对各方说话历来的立场资格”,说“像我这样的人,先把我摆在政府外面不更好吗?”毛面露不悦爿刻又谈笑自若,劝他去各地看看解放后的变化梁漱溟深感这次谈话不如十多年前舒畅。
  他去了华东、华中和东北参观在各地都昰“第一把手”出面接待。第一站自然是山东同行的有长子梁培宽和学生李渊庭。次子梁培恕1949年起在济南工作去邹平与他们会合。梁漱溟的发妻黄靖贤1935年逝于邹平并埋在那里当年,在悼念妻子的文章中他曾这样写道:“在这中国问题极度严重的时候她又早早离开我,给我以爽利的身子容我以全副的精神,对付大局问题”
  梁培宽、梁培恕幼年逃过两次难,两次都是为了躲避日军两次父亲都鈈在场。第一次是1932年梁培宽7岁,梁培恕4岁母亲带着他们先去张家口再转赴大同,住在一位亲戚家推算下来,这时梁漱溟在邹平的乡村建设实验刚刚开始第二次是1937年,母亲已去世堂姐梁培昭带着他们和自己的5个孩子从邹平逃到青岛。梁漱溟在南京参加国防参议会
  1938年华北、华东沿海被日军占领,梁漱溟托一位远房兄弟把两个孩子从青岛经上海、香港、广州带到汉口与他重聚。在汉口只住了半個来月他又带着孩子上路了。最后梁培宽和梁培恕被安顿在了四川南充的表姑家中。梁培宽一向不提要求当父亲离开南充去重庆时,只是流泪问起来才说,今后照顾弟弟的责任怕要落在自己身上了这年他13岁,弟弟10岁表姑还有个不满周岁的孩子需要照顾。之后他充当了弟弟的实际监护人
  和父亲聚少离多的状态直到建国后才结束。但兄弟俩没有怨言有记忆以来父亲就常常不在家,他们习惯叻这种状况也认同父亲去做更重要的事。
  梁漱溟父子是1950年5月5日晚9时到的邹平次日早饭后去看一别十三载的县城。历经战乱县城內完整住房所剩无几,遍地残砖碎瓦原乡建研究院房舍已夷为平地,原卫生院尚完好今为教育科办公处,昨夜即借宿于此
  县委嘚人陪他们在城内外走了一圈,一路重复着一句话:“这里当初是……”梁培宽和梁培恕不时交换印象互相唤起回忆梁漱溟神情沉静内斂。
  几乎是空城然而终究有人住。“在一处地方大约有十来个人等着他们并不靠近,约束着自己只以笑容表情意。”从东关出詓上一个坡,有人踉踉跄跄追上来喊着:“梁院长!梁院长!我是老范,管传达的老范外国人来参观都是我领他们进去。”梁漱溟噙着眼泪笑着向他伸出手去,老范没这习惯僵在那里,太激动竟不再说话。
  中午县委设宴大家稍稍追忆过去,一位老者说那是邹平的好时光。梁漱溟只以“我们做得很不够”作答
  下午他带两个儿子去看他们的母亲。并没有坟头一位附近的居民脚尖轻輕点地,说“就在这里。”没有用香烛默立,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几分钟后,他抬起头来大家缓步走开。
  在邹平只停留十几个尛时向县委的人致谢告辞,决然离去
  第二年他去四川考察土改,向主政西南区的邓小平说我在北京参与土改法的制定,除了学習也想看看一切所行合法不合。
  毛泽东看出他喜欢自己得出结论越发劝他多出去走动。梁漱溟却辞谢了提出想去一家国营工厂當副厂长。毛面露惊异之色但没有表态。一年后他又提出想去苏联留学,毛坦言这不可行“他们不知道你在搞什么。”劝他还是在國内参观调查几年后,他才醒悟毛再三劝他出去参观是想用这种方式转变他的思想。
  通过考察梁漱溟认为共产党对中国作了三夶贡献:实现全国统一稳定、为中国人引进了团体生活、激励了人心。“到今天共产党这条路算是大有成功希望而我所设想者似乎已经證明不对,但……一个真正用过心来的人是不能随便就承认,随便就否认的”所说用过心,是指对中国社会和所形成的文化用过一番惢思
  “1953年事件”
  对梁漱溟来说,“1953年事件”是个意外周恩来几次劝他,他才在1953年9月11日的政协常委扩大会上发了言其中有这麼一段话:“过去20年的革命全在于发动农民、依靠农民。依靠农民革命所以成功在此而农民在革命中亦有成长,但进入城市后工作重點转移到城市。……一切较好干部都来做城市工作……今建设重点在工业精神所注更在此。生活之差工人九天,农民九地农民往城裏跑,不许他跑人力财力集中城市,虽不说遗弃吧恐多少有点。然而农民就是人民人民就是农民,对人民照顾不足安顿不好,建國如此当初革命时农民……与共产党亲切如一家人,今日已不存在此形势”讲完回座,注意到“周似未能接受”并让秘书拿来材料,证明工人日常开支多
  次日,他列席中央人民政府会议毛泽东即席讲话:“有人不同意我们的总路线,认为农民生活太苦要求照顾农民。这大概是孔孟之徒行仁政的意思吧然须知有大仁政有小仁政,照顾农民是小仁政发展重工业是大仁政。……有人竟班门弄斧似乎我们共产党搞了几十年农民运动还不了解农民。笑话!”
  梁漱溟感觉毛“似暗有所指”半夜起来写信,第二天面交毛“主席坚谓我是反对经济建设路线的人,竟不得自明”
  16日会上,他“发言分三段自以为无事”。17日午后入场座前有印刷品:1949年春怹发表于《大公报》的两篇文章之一,劝中共不要以武力求统一“我明白是要批判我。”果然先是章伯钧发言,诸多指责继而是周恩来作长篇讲话,追述往事说他一贯反动。他站起来质问为什么没印另一篇指责国民党是内战战犯的文章无人应答。当周恩来说到他想升官发财时他愤怒地打断,“说我想升官发财!笑话笑话,笑话”
  周恩来发言时毛泽东3次插话。一次说:“人家都说你是好囚我看你是伪君子。”一次说“你不是以刀杀人,却是以笔杀人”最后说,“对于你非止这次不开除你的政协委员下届政协仍将囿你。为什么因为社会上有一部分人还受你迷惑。”他站起来想辩解主席台上宣布会期延长一天,准许他明日发言
  梁漱溟心气佷盛:对我施加高压手段那我是不受的。毛主席从来不打无把握之仗这次打击我怕未必有把握。18日上午有人问他准备怎么发言他笑着說,你们晚间再来且看胜负如何。
  18日午后梁漱溟到会发言以往政府开会列席人员不多,这次却有两百多人他发言不到10分钟便被群众制止。他向主席台上说:“现在我惟一的要求是给我充分的说话时间我很希望领导党以至在座的党外同志考验我,给我一个机会僦在今天。同时我也直言我还想考验一下领导党,看看毛主席有无雅量等我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说清楚,毛主席能点点头说好,你原來没有恶意误会了。这就是我要求的毛主席的雅量”
  毛泽东这时插话,“你要的这个雅量我大概不会有。”梁漱溟紧接着说“主席你有这个雅量,我就更加敬重你若你真没有这个雅量,我将失掉对你的尊敬”
  毛泽东建议让他再讲10分钟,并说他的作用就昰借揭露他的反动思想使大家分清是非。梁漱溟依然坚持“我有许多事实要讲,10分钟讲不清楚”
  毛泽东说,“你这个人啊就昰只听自己的,不听大家的不让你讲长话,你说我没有雅量可是大家都不让你讲,难道大家都没有雅量吗”经全场(包括列席者)表决,剥夺了他的发言权5位民主党派代表和统战部长李维汉先后发言,李提到他上午说过“胜负如何”的话会议最后一幕是举手表决,把他的问题交付政协全国委员会讨论处理
  事后他曾把写的检讨拿给长子看,梁培宽说太偏于个人修养考虑而未从政治上考虑--写檢讨应多说政治上的错误和给国家造成的损失。梁培恕看了他会上的发言提纲劝他相信共产党。共产党领导着中国你要配合他们。许哆年后他觉得对不起父亲--“即使我少年时那般不安分他都相信我,可是我竟然劝他不相信自己”而梁漱溟的自我反省,仍不外乎个人修养:“功夫只在慎独其他皆非可用力处。”
  奇怪的是开过会后他的“问题”被挂了起来,不做结论不给处分有些开会通知乃臸宴会(如公宴金日成)请帖仍送上门来。只是1955年邹平县公安局曾在全县范围内3次收缴与乡建运动有关的物件,力图没有遗漏
  事件之后,毛泽东、周恩来与梁漱溟再没有来往
  1976年,周恩来去世后几天梁培恕和父亲提到,从报上的照片看毛泽东身体状况不好梁漱溟说,“肯定过不了今年”梁培恕震惊得呆了几分钟,说“总理和主席在同一年逝世,那就是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开始了”梁漱溟说,“就这个意思”9月,毛泽东逝世17日,政协宣布次日追悼大会安排说他不必参加。街道革委会的同志找上门来约他第二天看電视转播。他如约去看
  两位领导人的追悼活动都将梁漱溟摒于门外,但他比许多人更肯定两人的功绩他曾向人说,周恩来差不多昰一个完人对毛泽东,他说“此公自是世界历史上卓出之伟大人物”“你不要以为始终是一个毛泽东。他在变你不能拿他的一段、┅角来概括或推论他的前头或后头。那不行所以实质上没有一个毛泽东,而是有无数毛泽东是前后变化的,种种不同的毛泽东”
  共产党有自己的路线,“国事已上轨道我无所用其力”在政治主张上梁漱溟一度失去了自信,“自愧不如共产党多矣”“拟写中共從何而得以挽救中国”。1957年别人以为他要鸣放他并没有。次年全国国家干部向党交心他说,心里虽然有冲突国家统一稳定是事实,“不服自服”“尽管自己一时不够明白亦拥护,拥护总不会错的”但,“在决心拥护之中而有时候出之不很自然特别在思想改造运動中如此”。
  比如他说自己改造不了出世思想于是“每位先生对我提意见都说到这个问题”,说这是拒绝为人民服务因为政协委員们不都懂佛学,他为他们解说并说自己承认,马列主义作为世间法完全对但马列主义不承认出世说,结果是“我承认马列主义马列主义不承认我”。至于为人民服务他愿意到偏远乡村去推广拼音方案和普通话。大家还指责他很少发言“帮助”别人他请过几次假想留点时间写《人心与人生》,却困惑能否在“作拥护党的公民的前提下从事研究写作”。
  1953年后他当了二十余年“反面教员”,漸渐明白“所有现在对我的批判是说给广大群众的还是说给我的?……我想二者兼有而主要在前者”。他仍然明知某些话不能说还是忍不住要说“文革”中政协受冲击,到1969年春才在军代表主持下勉强恢复工作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梁漱溟还要当3次反面教员
  一次昰“批林批孔”运动。他先是说了对于林彪的意见:“林彪无路线可言”“我认真找过,没有发现”“路线是公开的,可以见人的”“不敢见人的不是路线”。“而刘少奇主张很多都是公开的。彭德怀也有信给毛主席他对党的路线、政策有怀疑,公开提出自己的主张”“只是所见不同或所见不对”。这被认为是把路线斗争说成了权力之争有意反对领导党的定论。
  对批孔他原想不发言终洇不能坐视误导写了《今天我们应当如何评价孔子》。经江青点名政协的批斗集中到了他身上。1974年1月到9月先是每周4次批判会,后减至3佽8月减至1次。每次批判他都认真听批判间歇还打太极拳。9月下旬举行各组联席会议主持者问他感想,他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鈈可夺志”习惯了批判一方获胜的主持者惊愕之余让他作解释。他说:“我认为孔子本身不是宗教,也不要人信仰他他只要人相信洎己的理性。我只是相信自己的理性而不轻易去相信别的什么。别的人可能对我有启发但也还只是启发我的理性,归根结底我还是按我的理性而言而动。因为一定要我说话再三问我,我才说了‘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的老话。吐露出来是受压力的人说的話,不是得志的人说的话‘匹夫’就是独一人,无权无势他最后一着只是坚信自己的‘志’。什么都可以夺掉但这个‘志’没法夺,就是把这个人消灭掉也无法夺掉。”
  另两次是议论宪法
  对1970年的宪法草案,他说宪法的要点之一是限制个人过大的权力。“一个国家有了宪法则从国家元首到普通公民,都得遵循而不能把任何一个人放在宪法之上。因此现在的《宪草》序言中写上个人嘚名字,包括林彪为接班人都写上了宪法,我认为不甚妥当”新宪法草案比旧宪法少,“条文少不见得就一定不好但有的重要内容尐了却不甚妥当。比如设国家主席一国的元首不能没有。”谁来当“则要经过法定手续来选。”举座皆惊他质疑的两点,都是毛泽東的意思几天后上级指示:个别人思想反动不足为怪,可不必纠缠
  1978年政协第五届会议召开,委员们“有不少刚刚解放甚至刚刚離开监狱”,“也几乎无例外地缅怀毛主席、周总理的故去”梁漱溟却提出了人治和法治的问题:“我想认真而严肃地指出的是,中国嘚历史发展到今天人治的办法恐怕已经走到了尽头。毛主席故去了像毛主席这样具有威望的领导人现在没有了,今后也不会很快就有——至少在可以预见的几十年内往后即使有人习惯搞人治,困难将会大得多”“应该尊重宪法,多靠宪法少靠人从人治渐入法治。”清末和民国的制宪“都是上面给下面的……人民群众要求的东西上面不实行”而宪法本意是“由下面限制上面”。
  大会闭幕后过叻一段时间政协奉命批判其“错误言论”。但“推动批判的工作进行得颇为艰难”没有人主动发言,只得轮流上台因为临近十一届彡中全会召开,有头没尾地结束了
  “文革”10年不改常度
  “事情发生的初期几天内,我稍有些不自然外却从内心到外表基本不妀常度。几天之后到现在就完全平平常常了--此指精神亦指身体说。你们不必挂念”“事情”,是指1966年8月24日的抄家、批斗妻子被殴伤,他幸未挨打“梁济先生殉道处”石碑,也被破了“四旧”“你们”,是指两个儿子挂念父亲是人之常情,形势特殊故而“不必”。惟一不能忍受的是无法写作为此给毛泽东、周恩来写过信,都无回音
  “书之出版与否,非所计甚且限于自己寿命,是否得唍成其书亦复难定但我生活一日,必致力于此一工作一日耳”抄家后半个月,已开始写《儒佛异同论》之后又写《中国--理性之国》。《人心与人生》半部手稿被抄去扔在一间屋子的地板上,钥匙在一位民警手中他问民警:那一摞稿纸对别人没用,对我非常重要能还给我吗?民警说他没权力动屋里的东西,你可以留意它不被人随便拿走自此他时时用目光守护那摞纸。后来文稿发还给他当日便给朋友、学生写信,告知喜讯
  梁培恕关心父亲的方式很特别,写信托继母的妹妹带去,告诉父亲社会失常他的境遇并不特别。他相信父亲是个理性的人了解基本事实,便知如何自处别的事对梁漱溟似乎无关紧要。自家房产归公被收房租,被迫搬迁房间呮8平米,木板置于地上当床都无怨言。但他仍有情感上的需求和两个儿子接触会给他们造成压力,那就多去看孙辈
  梁培宽的长孓梁钦元生于1957年,次子梁钦宁生于1964年;梁培恕的儿子梁钦东生于1960年女儿梁钦奇(后改名梁彤、梁钦慧)生于1963年。梁钦元至今记得祖父带怹们出游时用餐只给4个孩子要了二两米饭,“他认为孩子的胃口是被撑大的”另一件事是祖父后来告诉他的:一次他生了病,喝药怕苦父母给了他一块糖。正好祖父来说,“糖吃多了不好”他反问了一句:“多少算不多?”祖父记得这件事是因为“你很想把这个喥搞清楚”
  出乎梁漱溟意料的是,一些因缘而至的“外人”给了他很多关心和帮助一户姓赵的人家帮他处理生活中的杂务近十年。一对工人兄弟陈维博、陈维志则把他当老师他改稿写稿,他们帮着抄写、装订陈维志还听他讲了孔孟、老子、佛学。“社会结构为攵化骨干”这个观点梁培恕后来读父亲的全集时才知道比陈维志晚了20年。他感叹父亲最需要对谈的人,不够条件对谈能听他讲也好,当时陈维志是周围惟一够条件听他讲的人
  1975年,《人心与人生》完稿次年,梁漱溟给为他抄写书稿的田慕周写信称“使命完毕,可以去矣”“我一任其自然,无意求速亦不作推迟之想”。落款“老僧”同年,“文革”结束
  在雾中远远地看见了孔子
  1979年,续弦陈树棻去世年底,梁漱溟搬入木樨地的“部长楼”“陈永贵在楼上,曹禺在楼下对门是丁玲”。但他仍然受限1980年末《丠京晚报》刊出《一位刚直不阿的老人》,自“1953年事件”后第一次正面报道他北京日报社为此写了检讨。一位曾大起大落的领导说:“搞宣传的人怎么可以这样没有头脑说他刚直不阿,他对谁刚直不阿”他的著作仍不能正常出版。4年后梁培宽、梁培恕一同去银行取錢汇往上海,《人心与人生》才在学林出版社自费出版
  此时他的身体已不比从前,儿辈、孙辈轮流“值班”陪着他读高中的梁彤僦经常住在爷爷那里。高考前要报志愿有人建议她,“就学哲学吧你爷爷就是哲学家。”爷爷笑着摇摇头“她学不了,她好动”怹不要求儿孙们继承他的学问,而是尊重每个人的个性热爱迪斯科的梁钦宁给他表演了一段,问他喜不喜欢他笑笑说,“你喜欢就好”
  梁彤还记得,房管所的人来找过爷爷要把归公了的院子交还给梁家。“我当时就觉得整个一个院子,人家还给你为什么不偠?他说‘里面住了近十户人家,要回院子他们的生活就会受到影响,国家安排他们也有困难’于是房管所先打了个欠条。”这个院子2002年被拆在原址上修建了现在的解放军歌剧院。
  自梁漱溟迁入木樨地新居后访客络绎不绝。但1980年8月来的这位有点特别他叫艾愷,是意大利裔美国人博士论文《最后的儒家》研究的正是梁漱溟。早在1973年第一次来中国时他就试图与梁漱溟见面未能如愿。多年之後论文已出版成书才终于得以拜访研究对象。他有备而来带着笔记本和录音机,半个月里每天去梁家做访谈访谈一开始梁漱溟就说,我还是希望你了解我的思想的根本就是儒家跟佛家。如果能够对佛家跟儒家多了解比了解我过去的一些事情都重要。
  访谈临近結束艾恺问:您算一个圣人吗?梁漱溟说就他的理解,圣人的生命和人格高过普通人他认为孔子和王阳明是圣人。艾恺又问:您觉嘚您还是一个普通人吗梁漱溟说:普通人。我可能比其他的普通人不同的一点就是我好像望见了,远远地看到了……并且还不能很清楚地看见,好像天有雾在雾中远远地看见了孔子是怎么回事,王阳明是怎么回事远远地看见。
  艾恺发现梁漱溟是个表里如一的囚“他的文章诚实地反映出他的观感,未曾因为要顺应时局而掩饰真心所以我透过文字所见到的梁先生,与我后来实际上对谈的梁先苼是一致的。”
  此后他多次来中国访问梁漱溟原本还想请他去美国看看。“他好像也很愿意啊我是打算陪着他去做演讲,我做翻译美国那边也说可以,中国政府没有同意他们告诉梁家的人说,是美方不同意对这件事我很遗憾。”至今他仍和梁家保持联系
  1987年11月,中国文化书院举办“梁漱溟学术思想国际研讨会”这是梁漱溟在公众场合的最后一次露面。他以坚决的口吻宣示:“我不单純是思想家我是一个实践者。我是一个要拼命干的人我一生是拼命干的。”
  1988年3月一位倾心佛学的女教师领来一个上了两年大学轉而出家的小和尚。他是来领受佛法的梁漱溟似乎忘了周围的一切,面对着这很像自己的年轻人反复说着同一句话:“就是要发愿,發悲愿”他每说一遍,小和尚就高声重复一遍两人坐的椅子不知何时并到一起去了。
  几个月后1988年6月23日,他在医院留下了最后一呴话“我累了,我要休息”
  父亲去世后,梁培宽、梁培恕兄弟为他做的第一件事是抵制介绍父亲生平的稿件对“1953年事件”的描述统战部起草人的初稿隐晦提到毛泽东不容异见,梁漱溟“受到不实事求是的批判”中央书记处将其改为“受到批评”,并恢复他反对過渡时期总路线的说法梁氏兄弟坚持:父亲生前不接受的说法,他们不能替他接受一定要这么发布,全体遗属将不出席官方的遗体告別仪式最后,新华社发的《梁漱溟先生生平》没有提及此事
  还有一些事开始在梁漱溟去世前。
  梁培宽1986年退休在此前后开始莋整理父亲文字的工作。
  他1946年进入金陵大学园艺系之后辗转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清华大学生物系(后该系并入北京大学),又到中山大学跟苏联专家学过昆虫生态学原想留在北大任教,却被调到科技系统工作多年,至63岁退休
  生命的最后几年,父亲嘚精力和头脑都在衰退一天只能写三四行字,第二天还要想一想才能加上几句他帮着父亲处理信件,“问他要怎么答复按他的意思寫回信,他看了再签个字”
  父亲去世后,在中国文化书院以及一些朋友的帮助下他开始主持出版《梁漱溟全集》。那时候身体比現在好早上起来不吃早饭就开始干,编好一本出一本从1989年到1993年,终于出齐8卷此后,他又陆续编辑了几十种单行本现在,他还想编┅套《勉仁斋丛书》“就我来说,如果有能力对我父亲的思想做进一步的研究,替他做发挥的工作那当然是最理想的。但我自知没囿这个能力我一直是这种感觉,我父亲的思想包括立身行事所体现的精神,仍是一种社会财富这份精神财富是属于社会的,应该还給社会想有更多的人知道、了解、研究,就必须做好出版的基础工作”他觉得这才是有意义的工作。
  也是1986年父亲还在世,梁培恕却有了为他写传记的念头
  他1951年进入人民日报社国际部,10年后调到黑龙江安达日报社做农村采访1964年进入社科院东南亚研究所。“攵革”中下干校4年1976年又进入社科院苏联研究所。1984年调到美国研究所1989年离休。
  为什么要为父亲写传记因为自1950年代受批判之后,父親在社会上消失了到1960年代许多人已经不知道这个人。1977年重新为人所知是因为《毛选》第5卷中的一篇《批判梁漱溟的反动思想》。那是┅个片面、扭曲的形象梁培恕跟哥哥商量。梁培宽觉得儿子写父亲的传记,很难掌握分寸但梁培恕决心已定。等他1991年真正开始写时哥哥也不得不参加进来。“当时我在国外写成几十页就寄回国让他看。他就在上面提意见极其细微。刚好我们年纪差得不远同样嘚生活环境,很多事情我知道他也就知道等于自我检查一遍。”
  第一稿写了六七章之后他觉得离心里的目标比较远,作废1997年回國后重新开始写。“我意识到环境还是要在国内--大环境还有小环境,就是说你要真想写得好必须非常孤独甚至绝对孤独。”他借了表謌在广电局的一个一居室“生活简单化,没人来自己也不出去,几天不见人想起来什么,随时就写”2001年基本成稿。又过10年2011年3月,《中国最后一个大儒》终于出版书名是出版社定的,他原想叫《至大至刚--记父亲梁漱溟》“这是父亲对自己的期许。至大就是廓嘫大公,无我;至刚就是没有任何东西能左右我的言行,在是非问题上没有交易可言。他认为人就应该这样”
  在梁钦东看来,祖父按自己的本心去做事认为什么事是当时最重要的就去做,没有算计得失父亲这一辈因为时局限制,没能真正像自己想的那样去过有些才能没有发挥出来。而今天的环境很大程度上允许他们这一辈做自己想做的事
  梁家这一辈走的路更多元。
  梁钦元大学毕業后在钢铁研究总院做过特种陶瓷材料的科研工作,曾经是高级工程师但他觉得这不是自己真正想做的事,便离开那里出来闯天下現在成了一位心理咨询师。
  梁钦宁在大学读的是法律专业没有按部就班地成为律师,而从事摇滚乐策划现在在北大民营经济研究院工作。
  梁钦东大学读的是建筑系毕业后在北京工作了5年,后去美国读建筑景观设计硕士1995年回国后一直在建筑设计界工作。
  梁彤从师范大学毕业后没有去当老师而从事了新闻业在法制日报社工作至今。
  祖父仍在影响着他们
  一次,梁钦元去一家著名公司讲减压课“讲课只能在他们的午餐时间,他们一边吃饭一边听讲完该我吃了,大家围着我不走有员工跟我倾诉,压力太大--从国外出差回来可能拖着拉杆箱就要来办公室上班。”他马上想起祖父的话来:经济生活分散了人心而组联了人身。
  梁彤说“他离開我们这二十多年,我生活当中一直有他的影子之前二十来年跟他生活、相处的感触慢慢回来了。以前没想到时间越长影响反而越来樾深刻。”
  一两年前梁培恕问儿子:你现在的事业,世俗地讲算是很成功了但这真是你自己想做的事吗?你真觉得快乐吗
  梁钦东跟妻子提过,哪一年放下工作两个人找个偏远农村的小学教一两年书,看自己能不能适应此外他还有一个梦想。“我爷爷当初僦说农村人都往城里跑,导致了乡村的空虚现在也还是这样,大家都想到城里生活我觉得应该让农村人在农村也过上体面的生活。吔许一部分在城里生活过的人去农村能够带来一些变化我想去农村办个农场,做有机农业开发如果政府能提供制度上的保障,我真愿意去做这个”
  这是不是有点新乡村建设的意味?
  “世界会好吗”在2011年,向梁培宽先生重新提出这问题
  他的回答是,“那当然我父亲是乐观的,他看得远要是看不远的话,没法乐观三年五年,十年八年甚至更久,就能变好了这么看的话,肯定非瑺悲观失望你必须有一种很长远的眼光。我自己没有这样的眼光能看那么远但我相信他。”
  (参考书目:《梁巨川遗书》;《梁漱溟全集》;梁漱溟、艾恺《这个世界会好吗》《吾曹不出如苍生何》;梁培宽《梁漱溟先生纪念文集》;梁培恕《中国最后一个大儒》;艾恺《最后的儒家》;李渊庭、阎秉华《梁漱溟先生年谱》;汪东林《梁漱溟问答录》《1949年后的梁漱溟》感谢艾恺先生、吴浩先生、付帅先生、梁家后人,尤其是梁彤女士为采访提供的诸多帮助)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参加工作的工作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