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翻译 【 字彦泽丹阳人元丰手机贷五年登进士第知河南巩县坐奉复士大升舆道雨注不进免后虽起废竟老丞佐】

请老师给30片古文练习(高一水平)像高考一样一篇文章加上三道选择题
解题思路: 文言文阅读考查的是综合阅读能力,不能以年级层次来界定文言文的等级。解题过程: 同学:希望老师的解答能让你满意,如有不同意见,请在下面的继续讨论中留言好吗?老师愿意与你进行亲切的交流,祝:寒假过得充实,全家幸福美满、安康! 再则,你要的题目实在是太多,老师收集的这些题目涉及文言文的各个类型,部分较难篇目加了参考译文,希望能对你的理解提供帮助! 权威模拟试题文言文阅读汇编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18分) 薛奎,字宿艺,绛州正平人。进士及第,为隰州军事推官。州民常聚博僧舍,一日,盗杀寺奴取财去,博者适至,血偶涴衣,逻卒捕送州,考讯诬伏。奎独疑之,白州缓其狱,后果得杀人者。徙仪州推官,尝部丁夫运粮至盐州,会久雨,粟麦渍腐,奎白转运卢之翰,请纵民还州而偿所失。之翰怒,欲劾奏之。奎徐曰:&用兵久,人疲转饷,今幸兵食有余,安用此陈腐以困民哉!&之翰意解,凡民所失,悉奏除之。 知并州,改秦州。州宿重兵,经费常不足,奎务为俭约,教民水耕,岁中积粟三百万。知益州,秦民与夷落数千人列奎治状,请留,玺书褒谕,不许。成都民妇讼其子不孝,诘之,乃曰:&贫无以为养。&奎出俸钱与之,戒曰:&若复失养,吾不贷汝矣!&其母子遂如初。尝夜宴,有戍卒杀人,人皆奔走,奎密遣捕杀之,坐客莫有知者。临事持重明决,多此类也。 召为龙图阁学士,遂参知政事。帝谕曰:&先帝尝以为卿可任,今用卿,先帝意也。&俄迁给事中。帝尝谓辅臣曰:&臣事君鲜有克终者。&奎曰:&保终之道,匪独臣不然也。&历数唐开元、天宝时事以对,帝然之。 奎性刚不苟合,遇事敢言。真宗时数宴大臣,至有沾醉者。奎谏曰:&陛下即位之初,励精万机而简宴幸。今天下诚无事,而宴乐无度,大臣数被酒无威仪,非所以重朝廷也。&真宗善其言。 (《宋史卷二百八十六&列传第四十五&薛奎》) 17.对下列句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博者适至,血偶涴衣 涴:弄脏 B.尝部丁夫运粮至盐州 部:率领 C.请纵民还州而偿所失 纵:放归 D.若复失养,吾不贷汝矣 贷:借给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贫无以为养 臣无祖母,无以终余年 B.奎出俸钱与之 失其所与,不知 C.匪独臣不然也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D.励精万机而简宴幸 吾尝跂而望矣 19.下列各组句子中,都能表现薛奎刚直敢谏的一组是 ①奎独疑之,白州缓其狱 ②奎白转运卢之翰,请纵民还州而偿所失 ③凡民所失,悉奏除之 ④奎密遣捕杀之,坐客莫有知者 ⑤保终之道,匪独臣不然也 ⑥大臣数被酒无威仪,非所以重朝廷也 A. ①③④ B. ①②⑥ C.②④⑤ D.③⑤⑥ 2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薛奎断案明察。有个赌徒身着血衣在杀人劫财的案发现场被捕,虽然已经主动认罪,但薛奎仍觉得案情可疑,力请缓决,最终抓获了真凶。 B.薛奎体察百姓疾苦。他能体谅因雨造成军粮毁损的丁夫,请求上司停运。上司起初虽怒而欲弹劾薛奎,但最终被他说服,并免除了丁夫赔偿损失。 C.薛奎深得百姓爱戴。在军费负担沉重的秦州,他力求节俭,教百姓改进耕作方法,发展生产,为民谋利。因此。在他调任时,百姓极力争取他留任。 D.薛奎为政恩威并用。对于因贫穷无力赡养母亲而被告不孝的儿子,他以财相赠,耐心劝说;对于杀人造成社会动乱的戍卒,他能沉稳处置、果断决策。 2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⑴今幸兵食有余,安用此陈腐以困民哉! ⑵大臣数被酒无威仪,非所以重朝廷也。 【参考答案】17.D贷:宽恕(3分) 18.A(A没有用来&&的办法;B给/结交;C这样/但是;D表并列/表修饰)(3分) 19.B(排除③④句。③为卢之翰所为,④言薛奎遇事能沉稳果断处置)(3分) 20.A(赌徒是严刑审讯后屈意招认的,而不是主动认罪的。)(3分) 21.⑴现在幸好军粮有余,为什么要因为这些陈腐的粮食而使百姓困苦呢!(&安用&&哉&应译为&为什么&&呢&,感叹句或反问句均可;&用&,应译为&因为&;&陈腐&,形容词用为名词,应译为&陈腐的粮食&;&困&,应译为&使&&困苦&。共3分,&今幸兵食有余&句1分,&安用此陈腐以困民哉&句2分,句中每译错一处扣1分,语句不通顺,酌情扣分)(3分) ⑵大臣们屡次醉酒,失掉了庄严的容止,这不是用来加重朝廷的权威的做法啊。(&大臣数被酒无威仪&句,&被酒&,可译为&醉酒&或&喝酒&;&威仪&,意为庄严的容止,译为&威严&&威严风度&&威望和仪表&亦可。&非所以重朝廷也&句,应译为判断句;&所以&,应译为&用来&&的做法&;&重朝庭&,可意译为&加重朝庭的权威&、&提高朝廷的威望&。共3分,&大臣数被酒无威仪&句2分,&非所以重朝廷也&句1分,句中每译错一处扣1分,语句不通顺,酌情扣分)(3分) 译文: 薛奎,字宿艺,绛州正平(今山西临汾)人。考中了进士,任隰州军事推官。隰州的百姓经常在寺庙里聚众赌博,有一天,盗贼杀了寺里的奴仆抢走了钱财,赌博的人正好到来,衣服偶然染上了血迹,巡逻的士兵将他逮捕送到州府,严刑审讯后屈意招认。只有薛奎对此怀疑,请求州官暂缓处置这个案件,后来果真抓到了杀人凶手。薛奎升任仪州推官,曾经率领民夫运粮去盐州,恰逢大雨连绵,粮食被水浸泡腐烂,薛奎就请求转运使卢之翰,让民夫回仪州,而后再赔偿损失的粮食。卢之翰大怒,准备上书弹劾薛奎。薛奎慢慢地劝说他道:&兴兵作战已经很久了,百姓都因转运军饷而疲惫不堪,现在幸好军粮有余,为什么要因为这些陈腐的粮食而使百姓困苦呢!&卢之翰的怒气消除了,所有因民夫而损失的粮食,他都上奏免除了赔偿。 薛奎任并州知州,后改任秦州知州,秦州驻有重兵,经费常不足用。薛奎力求节俭,教百姓改用灌溉耕作的方法,一年之内就积余了粮食三百万石。改任益州知州,秦州百姓和少数民族部落数千人列数薛奎的政绩,请求朝廷让薛奎留任,朝廷下圣谕予以褒扬,但没有同意让薛奎留任。成都有一个妇女告发她的儿子不孝,薛奎责问那个儿子,他才说:&是因为贫穷没有办法赡养。&薛奎就拿出自己的俸禄给他,并告诫他说:&如果再不赡养母亲,我就不再宽恕你了!&他们母子于是和好如初。薛奎曾经在夜里设筵待客,有守边的士兵杀人,人们都吓得奔逃,薛奎暗中派人将他逮捕处死,赴宴的宾客都没有人觉察到此事。薛奎遇事能沉稳处置、果断决策,有很多类似的情况。 薛奎被召入朝任龙图阁学士,后任参知政事。皇上告诉他说:&先帝曾经认为你可以重用,现在任用你,是先帝的意见。&不久薛奎升任给事中。皇上曾经对辅政大臣说:&臣子侍奉君主,很少有善始善终的。&薛奎说:&不仅是臣下应该做到善始善终。&并列举了唐代开元、天宝年间的史事来回让,皇上同意他的话。 薛奎性情刚直,不肯随便附和别人的意见,遇事敢于说话。宋真宗时多次宴请群臣,以至于有大臣喝得大醉。薛奎进谏说:&陛下刚即位的时候,振作精神,对于宴享临幸是从简的。现在天下确实是太平无事,但宴饮游乐却无节制,大臣们多次醉酒,失掉了庄严的容止,这不是用来加重朝廷的权威的做法啊。&真宗很赞赏他的说法。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l题。(18分) 萧颖士,字茂挺,梁鄱阳王恢七世孙。颖士四岁属文,十岁补太学生。观书一览即诵,通百家谱系、书籀学。开元二十三年,举进士,对策第一。父旻,以莒丞抵罪,颖士往诉于府佐张惟一,惟一曰:&旻有佳儿,吾以旻获谴不憾。& 天宝初,颖士补秘书正字。于时裴耀卿、席豫、张均皆先进,器其材,与钧礼,由是名播天下。宰相李林甫欲见之,颖士方父丧,不诣。林甫尝至故人舍邀颖士,颖士前往,哭门内以待,林甫不得已,前吊乃去。怒其不下已,调广陵参军事,颖士急中不能堪,作《伐樱桃树赋》以讥林甫云。史官韦述荐颖士自代,召诣史馆待制,颖士乘传诣京师。而林甫方威福自擅,颖士遂不屈,愈见疾,俄免官。林甫死,更调河南府参军事。 安禄山宠恣,颖士阴语柳并曰:&胡人负宠而骄,乱不久矣。东京其先陷乎!&已而禄山反,颖士往见河南采访使郭纳,言御守计,纳忽不用,叹曰:&肉食者儿戏御剧贼,难矣哉!&节度使源洧辟掌书,贼攻襄阳,欲退保江陵,颖士说曰:&官兵守潼关,财用急,必待江、淮转饷乃足,饷道由汉、沔,则襄阳乃今天下喉襟,一日不守,则大事去矣。且列郡数十,人百万,训兵攘寇,社稷之功也。&洧乃按甲不出。亦会禄山死,贼解去。 颖士乐闻人善,以推引后进为己任,如李阳、李幼卿等数十人,由奖目,皆为名士。天下推知人,称萧功曹。尝兄事元德秀,而友殷寅、颜真卿。尝与(李)华、(陆)据游洛龙门,读路旁碑,颖士即诵,华再阅,据三乃能尽记。闻者谓三人才高下,此其分也。 (选自《新唐书&萧颖士传》有删改) 17.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莒丞抵罪 抵罪:犯罪 B.怒其不下己 下:谦恭待人 c.肉食者儿戏御剧贼 剧贼:势力强大的贼寇 D.而友殷寅、颜真卿 友:友善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吾以旻获谴不憾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B.颖士往诉于府佐张惟一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c.一日不守,则大事去矣 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D. 洧乃按甲不出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19. 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林甫)怒其不下己 B.(朝廷)召诣史馆待制 c&纳忽不用,(颖士)叹曰 D.贼攻襄阳,(贼)欲退保江陵 2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萧颖士聪敏异常,四岁能文,十岁被录取为太学生。后来与朋友游览洛阳龙门,看路旁碑文,他读一遍即能成诵,记忆力明显高出他人。 B&宰相李林甫想见萧颖士,被萧颖士以守父丧为由拒绝;后来李林甫邀萧颖士到一朋友家见面,萧颖士前往却&哭门内以待&,可见他处事机智得体。 c&萧颖士对柳并说&胡人恃宠而骄,乱不久矣&,这表现出他具有高度的敏感性;而萧颖士对源洧说的一番话,则充分显示了他的军事才能。 D&萧颖士天资聪颖,为人刚直,才能卓著,颇受&先进&的赏识。但也因为他的傲气和不屈。使得他连连遭贬,为此他痛悔不已。 2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于时裴耀卿、席豫、张均皆先进,器其材,与钧礼,由是名播天下。 ②胡人负宠而骄,乱不久矣。东京其先陷乎! 【参考答案】 17. D 18.B 19.D 20.D 21.①这时,裴耀卿、席豫、张均都是前辈,器重萧颖士的才干,以平等之礼相待,从此萧颖士名扬天下。 ②胡人得宠骄傲,不久就会作乱,洛阳也许要先陷入贼手。(6分,各3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1题。(18分) 南康太守听事之东,有堂曰:&直节&,朝请大夫徐君望圣之所作也。庭有八杉,长短巨细若一,直如引绳,高三寻,而后枝叶附之。岌然如揭太常之旗,如建承露之茎;凛然如公卿大夫高冠长剑立于王庭,有不可犯之色。堂始为军六曹吏所居,杉之阴,府史之所蹲伏,而簿书之所填委,莫知贵也。君见而怜之,作堂而以&直节&命焉。 夫物之生,未有不直者也。不幸而风雨挠之,岩石轧之,然后委曲随物,不能自保。虽竹箭之良,松柏之坚,皆不免于此。惟杉能遂其性,不扶而直;其生能傲冰雪,而死能利栋宇者与竹柏同,而以直过之。求之于人,盖所谓不待文王而兴①者耶? 徐君温良泛爱,所居以循吏称,不为皦察之政,而行不失于直。观其所说,而其为人可得也。《诗》曰:&惟其有之,是以似之。&堂成,君以客饮于堂上。客醉而歌曰:&吾欲为曲,为曲必屈,曲可为乎?吾欲为直,为直必折,直可为乎?有如此杉,特立不倚,散柯布叶,安而不危乎?清风吹衣,飞雪满庭,颜色不变,君来燕嬉乎!封植灌溉,剪伐不至,杉不自知,而人是依乎!庐山之民,升堂见杉,怀思其人,其无已乎?&歌阕而罢。 元丰八年正月十四日,眉山苏辙记。 《南康直节堂记》苏辙 注:①&不待文王而兴&语出《孟子&尽心(上)》,&待文王而后兴者,凡民也;若夫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 17.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岌然如揭太常之旗 岌然:高耸的样子 B、然后委曲随物 委曲:屈曲变弯 C、不为皦察之政 皦察:精明苛求 D、特立不倚 特立:与众不同 18.下列各组加点字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堂始为军六曹吏所居 自令放为
B、府史之所蹲伏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而以直过之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D、君以客饮于堂上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19.下列对文意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朝请大夫徐望圣在南康太守听事堂的东面种了八棵又高又直的杉树,并在杉树旁 建造了一座厅堂,命名为&直节&。 B、 作者认为树木刚生长时,没有不直的,然而经过风吹雨打,或受到岩石的挤压, 往往不能保全自己直的本性,只有杉树可以。 C、 作者认为从徐望圣喜欢杉树这一点来看,就可以知道他的为人了。 D、 徐君与客人在堂上宴饮,是在直节堂建成之后。 20.下列对文章的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既写景叙事,又记人明志,叙事描写自然贴切,情与心思俱入佳处。 B、&直节&即本文核心所在,作者对直节堂的&直节&之性作了由衷的赞美。 C、巨杉之性即刚直豪杰之士的品格。表面状物,实则写人,赞赏徐望圣的品行节操。 D、客醉而歌,畅抒胸怀,是作者多年来不平遭遇郁积的愤懑的一次宣泄。 2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吾欲为曲,为曲必屈,曲可为乎?吾欲为直,为直必折,直可为乎?(3分) 答:
(2)庐山之民,升堂见杉,怀思其人,其无已乎?(3分) 答:
【参考答案】: 17、D(特立:独立,高高耸立) 18、C(都是连词,表转折)
19、A(杉树并非徐望圣所种)
20、B(不是&直节堂的&直节&之性&,而应是&巨杉&的直节之性。)
21、①我想做个品行不正的人,可是品行不正的人必然会卑躬屈膝,品行不正的人可以做吗?我想做个品行正直的人,可是做正直的人必然会受到挫折,品行正直的人可以做吗? ②庐山一带的百姓,登上直节堂见到了杉树,就会怀念起像杉树一样品行正直达的人,这种怀念大概是永远不会终止的吧!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1题。(18分) 登西台恸哭记 (宋)谢翱① 始,故人唐宰相鲁公开府南服②,余以布衣从戎。明年,别公漳水湄。后明年,公以事过张睢阳庙及颜杲卿所尝往来处,悲歌慷慨,卒不负其言而从之游。今其诗具在,可考也。 余恨死无以藉手见公,而独记别时语,每一动念,即于梦中寻之。或山水池榭,云岚草木,与所别之处及其时适相类,则徘徊顾盼,悲不敢泣。又后三年,过姑苏。姑苏,公初开府旧治也。望夫差之台而始哭公焉。又后四年,而哭之于越台。又后五年及今,而哭于子陵之台。 先是一日,与友人甲乙若丙约,越宿而集。午,雨未止,买榜江涘。登岸,谒子陵祠;憩祠旁僧舍,毁垣枯甃,如入墟墓。还,与榜人治祭具。须臾雨止,登西台,设主于荒亭隅,再拜跪伏,祝毕,号而恸者三,复再拜,起。又念余弱冠时,往来必谒拜祠下。其始至也,侍先君焉。今余且老。江山人物,眷焉若失。复东望,泣拜不已。有云从南来,渰浥浡郁③,气薄林木,若相助以悲者。乃以竹如意击石,作楚歌招之曰:&魂朝往兮何极?暮来归兮关塞黑,化为朱鸟兮有咮焉食?&歌阕,竹石俱碎,于是相向感唶。复登东台,抚苍石,还憩于榜中。榜人始惊余哭,云:&适有逻舟之过也,盍移诸?&遂移榜中流,举酒相属,各为诗以寄所思。薄暮,雪作风凛,不可留,登岸宿乙家。夜复赋诗怀古。明日,益风雪,别甲于江,余与丙独归。行三十里,又越宿乃至。其后,甲以书及别诗来,言是日风帆怒驶,逾久而后济;既济,疑有神阴相,以著兹游之伟。余曰:&呜呼!阮步兵死,空山无哭声且千年矣!若神之助,固不可知。然兹游亦良伟,其为文词,因以达意,亦诚可悲矣!& 余尝欲仿太史公著《季汉月表》,如《秦楚之际》④。今人不有知余心,后之人必有知余者。于此宜得书,故纪之,以附&季汉&事后。时,先君登台后二十六年也。先君讳某字某。登台之岁在乙丑云。 &&选自《晞发集》 【注】①南宋末散文家、诗人。1276年文天祥起兵,他率兵投效,署谘议参军。文天祥被俘遇难,他不仕元,漫游两浙以终。本文是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1)为哭祭文天祥而作。②唐宰相鲁公:明谓唐颜真卿,实指文天祥。开府南服:在南方设立办事机构。③渰浥浡郁:云气蒸腾的样子。④《秦楚之际》:《史记》中有《秦楚之际月表》,列举秦楚汉之间的大事。谢翱欲仿其体例著《季汉月表》。&季汉&实指&季宋&。 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恨死无以藉手见公 藉手:借助,&藉&同&借&。 B.与所别之处及其时适相类   类:相似。 C.买榜江涘          买榜:购买船桨。 D.再拜跪伏,祝毕 祝:祭祀祝祷。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 A.则徘徊顾盼,悲不敢泣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B.若相助以悲者 天涯若比邻 C.空山无哭声且千年矣 且为之奈何 D.其为文词因以达意 公以事过张睢阳庙及颜杲卿所尝往来处 19.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年,别公(于)漳水湄 B.薄暮,雪作风凛,(舟中)不可留 C.于是(余)相向感唶 D.以(之)附季汉事后 2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以登高哭祭的形式,字字呜咽地表达了对民族英雄文天祥殉难的悲恸之情,对文天祥的悼念和对元专制统治的怵惕,决定了本文隐讳曲折的艺术表现形式。 B.为这次西台恸哭,谢翱与友人作了精心的筹划和安排,文中对这一过程的描述深刻细致,表现出对文天祥情感的深沉炽烈。 C.&薄暮,雪作风凛&和&明日,益风雪&的两次风雪描述,渲染了氛围,景中传情,表现了作者凄冷的心境。 D.本文通篇不言祭者为谁,以无特指的&公&指代;同登西台者为谁,亦不明示,仅以&甲乙丙&称代。这样写的根本原因是内心过于沉痛,不忍直接提及。 2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适有逻舟之过也,盍移诸?&遂移榜中流,举酒相属(3分) (2)既济,疑有神阴相,以著兹游之伟。(3分) 【参考答案】 17.C(买榜:雇船。) 18.D(则:就。若:好像。且:将。以:目的连词,来;介词,因。) 19.C(我们) 20.D(错在&这样写的根本原因是内心过于沉痛,不忍直接提及&。) 21.6分,每小题3分 (1)刚才有巡逻船经过,我们何不移舟别处?&于是就摇船到河中心,大家举杯相劝。 (2)过河之后,真疑心有神灵在暗中相助,以显示这次聚游的壮伟。 参考译文: 早先我的老朋友唐宰相鲁郡公在南剑州地方设立办事机构,我以普通老百姓身份投军在他麾下。第二年,在漳江边上与他分手。又过了一年,公因事路过张睢阳庙和颜杲卿驻军处常山一带,慷慨悲歌,后来终于没有辜负自己的诺言,追随诸先烈游于黄泉。如今他的遗诗都留在人间,可以为证。 我自恨自己一死之后只能空着两手与鲁郡公相见于地下,幸而还记得与他分别时的言语,每当想到这些情景时,就会在梦中重温一遍。有时遇到山水林池台榭及云霞草木,与我们分手时的情状恰巧相像时,就令我徘徊留连仔细察看,悲痛异常而不敢哭泣。又过了三年,我经过吴县&&吴县是公早年办公的府治所在地,对着姑苏台第一次为鲁郡公痛哭。又四年之后,我再次在越王台哭他。又五年之后即今天,我在严子陵钓台又设祭大哭。 昨天,我与友人甲、乙及丙四人相约,第二天聚会。中午,雨还没停,我们在江边雇了条船;然后上岸,瞻仰严子陵祠堂,又在祠堂旁边僧房内休息。但见坏墙枯井,好像进入坟墓当中。回到船中,与船夫一道置办了祭祀用具。过了一会,雨停下,我们登上西台,在荒亭角上安放了牌位,然后下拜,跪下行礼。祝诵完毕后,又大哭三声,然后再下拜,起立。这时我又想起自己年轻时,经过这里一定要来祠堂瞻拜。起初来的时候,是跟随先父一起来的。如今我也快要老了,面对山河大地,风云人物,依恋不舍,如有所失。于是又对着东方哭拜不止。这时,有云从南边飘来,阴湿郁结,云气罩住了林木,好像加重了悲哀的气氛。我用竹如意敲着石块,制作了楚歌来招他的魂,歌词是:&魂灵啊,你早上要飞往何方?晚上归来时,关塞一片昏黑。你化为朱鸟虽然有了嘴,却能吃到什么?&歌毕,竹如意与石块 俱已碎裂了,于是大家就相对感叹。我们又登上东台,把青石抚摸一遍,然后回到船中休息。船夫方才因我痛哭过而感到惊奇,说:&刚才有巡逻船在此经过,我们何不移舟别处?&因此就摇船到河中心,设酒举杯相劝,各自作诗来寄托自己的哀思。傍晚,雪飞风寒,舟中不可久留,就上岸住到乙家。夜里又写诗怀古。到了第二天,风雪更大了,我就与甲在江边分手,仅与丙两人一同归去。走了三十里,又隔了一夜方始到家。 这以后,甲寄来书信与赋别的诗歌,信中说:&这天风急浪高,船夫拼命摇橹,耽搁了很久才渡过河。过河之后,真疑心有神灵在暗中相助,以显示这次聚游的伟观。&我说:&唉!自从阮籍死后,空山之中已有千余年没有哭声了。这事是否有神灵相助当然不能确知,但这次聚游确实是件壮举。我们仅能赋诗作文来表达情怀,实在是很可悲的。&我曾经想模仿司马迁作《秦楚之际月表》的体例作《季汉月表》。现在也许没有人能了解我的用心,但后代人一定会了解我的用心。这里我应当把此事记下来,所以写下这篇文章,将来把它附在记载季汉事迹之后。   今天是先父登严子陵钓台后的第二十六年。先父名某字某,他登台这年是乙丑年。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18分) 武昌九曲亭记① 苏辙 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②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少平,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耶!&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③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③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 (选自《栾城集》) 【注】①此文作于元丰五年,当时苏氏兄弟贬官黄州与筠州已经三年。②陂陁(pō tu&):不平坦。③蹇(qiān)裳:提起衣服。③洒然:惊异的样子。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 庐:结庐,居住。 B.仰瞻陵阜,旁瞩溪谷 瞩:注视,观望。 C.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 效:验证,证明。 D.斥其所据,亭得以广 斥:开拓。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不知其久也 其皆出于此乎 B.而姑寓焉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 C.不足以席宾客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D.相携徜徉而上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1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不属于活用的一项是(3分) A.扫叶席草 B.子瞻杖策载酒 C.闻子瞻至,幅巾迎笑 D.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本文看,苏轼善处逆境,能通过遨游山水,结交朋友来自得其乐,冲淡与化解通常贬谪必然造成的度日如年的痛苦。 B.苏轼面对废弃的九曲亭&睥睨终日&,表现出对败落的九曲亭的痛惜以及对&遗址甚狭&、难以重建的无奈;这和后文&子瞻于是最乐&形成对比,趣致盎然。 C.文章最后议论苏轼的&以适意为悦&,&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这暗合了苏轼建亭的意图,但也流露出一丝为人处世的消极情怀。 D.结合苏氏兄弟两人的政治处境,苏辙写这篇亭记,意在赞美其兄旷达洒脱的思想情趣,也间接地表现了作者本人的乐观态度和坦荡襟怀。 2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兹欲以成吾亭耶!&遂相与营之。(3分) 译文:
(2)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3分) 译文:
【参考答案】: 16.C(效:呈现。) 17.D(A代词,三年时间/表示揣测,大概;B兼词,于之/形容词词尾;C用来/因) 18.B (A名作意动 C名作动 D名作状) 19.C 20. (1)&这是(老天爷)想用这种方式成全我们重修亭台的事情吧!&于是大家共同重修这座亭子。 (2)当他称心如意的时候,(觉得)万事万物都不能换取这种快乐;到了他已经厌倦(兴尽)的时候,又没有不感到吃惊,自我嘲笑的。 附文言文译文: 子瞻被贬到齐安(今黄冈),在长江边上建庐居住。齐安没有出名的山,而长江南岸武昌(今鄂州)的群山,高低起伏,连绵不断,山谷幽深寂静,里面有佛塔寺庙僧舍,西边的叫西山寺,东边的叫寒溪寺。它们背靠山梁,面对山沟,隐蔽在茂密的松树枥(同&栎&)树丛中,寂漠清静,与世隔绝,见不到车马的喧嚣和来人的足迹。每当风停了,太阳出来,江面波平浪静的时候,子瞻就拄着拐杖,带着美酒,乘坐渔船,横渡长江,直奔南山而来。山中有几个人,热情好客,喜游山水,听说子瞻到来,都裹着头巾,欢笑着迎上来,然后携手同行,逍遥自在地拾级而上,一直走到深山尽处,大家都筋疲力尽了,方才停下歇息,扫去落叶,坐在草地上,彼此举起酒杯,互相问候,玩到心情舒适时,竟至忘记了回去,就往往留在山上夜宿。因为过着这样惬意的生活,子瞻在齐安住了三年,都不觉得时间过得很久。 然而将往西山去时,就要从青松翠柏之间经过,走过弯弯曲曲的羊肠山路,才会见到稍微平坦的地方,游览者一定会在此休息。人们倚靠在嶙峋怪石上玩赏,躲在茂密林荫下小憩,向下可俯视滚滚大江,向上可仰望巍巍高山,旁边可扫视小溪幽谷,风云变化和树林山脚正面、反面的种种景象,都在人们身边呈现出来。平地上有一座破旧的亭子,它的遗址非常狭小,不能够坐下许多游客。亭子旁有几十棵古木,似都有百围之大、千尺之高,不能够用刀斧来砍伐。子瞻每次一到树下,就整天(无可奈何地)斜视着它们。一天,来了一阵暴风雷雨,其中一棵古木被连根拔倒,子瞻趁机将那倒下老树的地方收拾平整,亭子的地基才得以扩大。子瞻与朋友们进山看了看,相视而笑,说道:&这大概是(老天爷)想成全我们重修亭台的事情吧?&于是大家一起重修了一座新亭子。亭子建成后,西山的胜景才算完备了,子瞻对这件事极为高兴。 从前我年轻时,跟随着子瞻游览各地。遇山就登山,遇水就泛舟,子瞻都未尝不是带头提起衣服卷起裤脚走在我的前面。有不能到达的地方,子瞻就总是为这事成天不愉快。有时他一个人飘然独游,悠闲自在地在泉石上漫游,采摘着树林中的山花野草,拾取着落在山沟中的果子,从溪中舀取水来喝,看到他这样子的人往往把他当成神仙一般的人物。其实天下的乐事无穷无尽,而以使人心情畅快的事最叫人喜爱。而当他称心如意的时候,(觉得)万事万物都不能换取这种快乐;到了他兴尽的时候,又没有不感到吃惊,自我嘲笑的。好比喝酒吃饭,五花八门的菜肴摆在面前,总之是为了一饱肚腹,而吃下去后,那些事物(无论好的还是不好的食物)同样变成了腐臭的东西,有谁还会去管哪道菜对人有益,又哪道菜对人有害呢?只要心中不觉得惭愧,外面不受到人家的指责,就不妨把心思寄托在这山林之间(尽情享受它)。这就是子瞻在这里感到快乐的原因。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严光字子陵,一名遵,会稽余姚人也。少有高名,与光武同游学。及光武即位,乃变名姓,隐身不见。帝思其贤,乃令以物色访之。后齐国上言:&有一男子,披羊裘钓泽中。&帝疑其光,乃备安车玄纁①,遣使聘之。三反而后至。舍于北军,给床褥,太官朝夕进膳。 司徒侯霸与光素旧,遣使奉书。使人因谓光曰:&公闻先生至,区区欲即诣造,迫于典司②,是以不获。愿因日暮,自屈语言。&光不答,乃投札与之,口授曰:&君房足下:位至鼎足,甚善。怀仁辅义天下悦,阿谀顺旨要领绝。&霸得书,封奏之。帝笑曰:&狂奴故态也。&车驾即日幸其馆。光卧不起,帝即其卧所,抚光腹曰:&咄咄,子陵,不可相助为理邪?&光又眠不应,良久,乃张目熟视,曰:&昔唐尧著德,巢父洗耳。士故有志,何至相迫乎!&帝曰:&子陵,我竟不能下汝邪?&于是升舆叹息而去。复引光入,论道旧故,相对累日。帝从容问光曰:&朕何如昔时?&对曰:&陛下差增于往。&因共偃卧,光以足加帝腹上。明日,太史奏客星③犯御坐③甚急。帝笑曰:&朕故人严子陵共卧耳。& 除为谏议大夫,不屈,乃耕于富春山,后人名其钓处为严陵濑焉。建武十七年,复特征,不至。年八十,终于家。帝伤惜之,诏下郡县赐钱百万、谷千斛。 [注] ① 玄纁:黑红色两种染料,这里指布帛。 ② 典司:主管,主管部门。 ③客星:外来的星座。④御坐:皇帝的星座。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帝思其贤,乃令以物色访之。 物色:寻找 B. 我竟不能下汝邪 下: 使&&屈于之下 C. 除为谏议大夫,不屈。 除:任命,授职 D. 建武十七年,复特征,不至。 特征:特别征召 5.下列各组句子中,都直接表示严光&淡泊名利&的一项是( )(3分) ① 及光武即位,乃变名姓,隐身不见 ② 遣使聘之,三反而后至
③ 因共偃卧,光以足加帝腹上 ④ 于是升舆叹息而去
⑤ 复引光入,论道旧故,相对累日 ⑥ 除为谏议大夫,不屈,乃耕于富春山 A.①②④ B.③④⑤ C.①②⑥ D.③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严光淡泊名利,曾与刘秀一同游学,刘秀即位后,严光隐姓埋名,避至他乡,后隐于 富春山耕读垂钓,终身不仕。 B.严光提出&怀仁辅义天下悦,阿谀顺旨要领绝&的主张,可以说是一个具有见识的人。 C.严光性格刚直,当光武帝问他自己和以前比怎么样时,他直言不讳地说光武帝比以前 差一些,光武帝没有计较他的不逊。 D.严光还具有&不屈于帝王&的意识,他没有依从光武帝的意旨,坚决不出来做官,这在封建士大夫中是难能可贵的。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怀仁辅义天下悦,阿谀顺旨要领绝。(3分) (2)公闻先生至,区区欲即诣造,迫于典司,是以不获。(4分) (3)帝从容问光曰:&朕何如昔时?&对曰:&陛下差增于往。&(3分) 【参考答案】:4.A.物色:形貌特征。
5.C(注意是直接表示).
6.C(差增的意思应该是&稍稍高大了一点&,&光武帝没有计较他的不逊&选文没有明确的表述。 7.(1)(3分)怀着仁心辅助大义,天下人都高兴,一味阿谀皇帝的意旨就应该处死。 (2)(4分)侯公听说先生到了,本想立刻诚恳地来拜访,迫于主管的事务繁杂,因此不能亲自来。
(3)(3分)光武帝随口问严光:&我比起以前怎么样?&严光回答说:&陛下比过去稍稍高大了一点。& 【参考译文】严光字子陵,又名严遵,是会稽余姚人。年轻时便有很大的名气,与光武帝一同游历求学。到了光武帝即位,他便改换了姓名,隐居起来不再出现。光武帝想到他的贤能,就下令按照严光的形貌特征四处察访。后来齐国上报说:&有一位男子,披着羊皮在水边钓鱼。&光武帝怀疑那就是严光,便准备了小车和布帛礼物,派人去请他。使者往返了三次他才来到,被安排住在京师北军营中,(朝廷)供给他床褥等用具,宫中管膳食的官每天早晚供给餐食。 司徒侯霸与严光是旧相识,派人送信给严光。送信的人趁便对严光说:&司徒听说先生到了,本想立刻诚恳地来拜访,迫于主管的事务繁杂,因此不能亲自来。希望能在傍晚时委屈你到他那里叙谈。&严光没有回答,把信札丢给来人,口授回信道:&君房先生:官位到了三公,很好。怀着仁心辅助大义,天下都高兴,一味阿谀皇帝的意旨就应该处死。&侯霸收到信,将信封好呈给光武帝。光武帝笑着说:&这狂家伙还是老样子。&当天就亲乘车驾去严光居住的馆舍,严光睡在床上不肯起来,光武帝就进到他的卧室,拍着严光的腹部说:&唉!子陵,就不能帮我治理国家吗?&严光还是睡着不应声,过了一会儿,才睁开眼睛,认真地看了好一会,说:&从前唐尧圣德昭著,(要让天下给巢父),巢父听到这话之后马上到水边去洗耳朵。士人本各有志向,何以要逼迫他呢?&光武帝说:&子陵,我竟不能使你屈居在我手下做官吗?&于是便上车,叹息着离开了。后来,又召严光到宫里去,谈说过去的交往旧事,两人在一起对坐谈话好几天。光武帝随口问严光:&我比起以前怎么样?&严光回答说:&陛下比过去稍稍高大了一点。&接着,两人同床而卧,严光把脚压在光武帝的肚子上。第二天,太史奏告天象,有客星冲犯了帝座,很厉害。光武帝笑着说:&我的老朋友严子陵与我一起睡罢了。& 授予(他)谏议大夫的职务,严光不肯屈意接受,随后归隐躬耕于富春山。后人把他垂钓的地方命名为严陵濑。建武十七年,又特地征召他,他不去。活到八十岁,在家中去世。皇帝对此表示悼念惋惜,下诏书要郡县赐给一百万钱、一千斛粮食。 (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7&&21题。(18分) 廉范字叔度,京兆杜陵人也,赵将廉颇之后也。汉兴,以廉氏豪宗,自苦陉(地名)徙焉。世为边郡守,或葬陇西襄武,故因仕焉。曾祖父褒,成、哀间为右将军,祖父丹,王莽时为大司马庸部牧,皆有名前世。范父遭丧乱,客死于蜀汉,范遂流寓西州。西州平,归乡里。年十五,辞母西迎父丧。蜀郡太守张穆,丹之故吏,乃重资送范,范无所受,与客步负丧归葭萌。载船触石破没,范抱持棺柩,遂俱沉溺,众伤其义,钩求得之,疗救仅免于死。穆闻,复驰遣使持前资物追范,范又固辞。归葬服竟,诣京师受业,事博士薛汉。京兆、陇西二郡更请召,皆不应,永平初,陇西太守邓融备礼谒范为功曹,会融为州所举案,范知事谴难解,欲以权相济,乃托病求去,融不达其意,大恨之。范于是东至洛阳,变名姓,求代廷尉狱卒。居无几,融果征下狱,范遂得卫侍左右,尽心勤劳。融怪其貌类范而殊不意,乃谓曰:&卿何似我故功曹邪?&范诃之曰:&君困厄瞀乱邪!&语遂绝。融系出因病,范随而养视,及死,竟不言,身自将车送丧致南阳,葬毕乃去。   后辟公府,会薛汉坐楚王事诛,故人门生莫敢视,范独往收敛之。吏以闻,显宗大怒,召范入,诘责曰:&薛汉与楚王同谋,交乱天下,范公府掾,不与朝廷同心,而反收敛罪人,何也?&范叩头曰:&臣无状愚戆,以为汉等皆已伏诛,不胜师资之情,罪当万坐。&帝怒稍解,问范曰:&卿廉颇后邪?与右将军褒、大司马丹有亲属乎?&范对曰:&褒,臣之曾祖;丹,臣之祖也。帝曰:&怪卿志胆敢尔!&因贳之。由是显名。 举茂才,数月,再迁为云中太守。会匈奴大入塞,烽火日通。故事,虏入过五千人,移书傍郡。吏欲传檄求救,范不听,自率士卒拒之。虏众盛而范兵不敌。会日暮,令军士各交缚两炬,三头热火,营中星列。虏遥望火多,谓汉兵救至,大惊。待旦将退,范乃令军中蓐食,晨往赴之,斩首数百级,虏自相辚藉,死者千余人,由此不敢复向云中。   后频历武威、武都二郡太守,随俗化导,各得治宜。建中初,迁蜀郡太守,其俗尚文辩,好相持短长,范每厉以淳厚,不受偷薄之说。成都民物丰盛,邑宇逼侧,旧制禁民夜作,以防火灾,而更相隐蔽,烧者日属。范乃毁削先令,但严使储水而已。百姓为便,乃歌之曰:&廉叔度,来何墓?不禁火,民安作。平生无襦今五绔。&在蜀数年,坐法免归乡里。范世在边,广田地,积财粟,悉以赈宗族朋友。   肃宗崩,范奔赴敬陵。时庐江郡掾严麟奉章吊国,俱会于路。麟乘小车,涂深马死,不能自进,范见而愍然,命从骑下马与之。不告而去。麟事毕,不知马所归,乃缘踪访之。或谓麟曰:&故蜀郡太守廉叔度,好周人穷急,今奔国丧,独单是耳。&麟亦素闻范名,以为然,即牵马造门,谢而归之。世伏其好义,然依倚大将军窦宪,以此为讥。卒于家。   初,范与洛阳庆鸿为刎颈交,时人称曰:&前有管、鲍,后有庆、廉。&鸿慷慨有义节,位至琅邪、会稽二郡太守,所在有异迹。 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归葬服竟,诣京师受业 竟:完毕 B.吏以闻,显宗大怒 闻:使&&听到 C.世伏其好义 伏:佩服 D.谢而归之 谢:谢绝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以防火灾,而更相隐蔽 B.故因仕焉 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置杯焉则胶 C.命从骑下马与之 D.欲以权相济 失其所与,不智 乃入见。问:&何以战?& 19.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廉范&情深义重&&乐于助人&的一项是( ) A.范抱持棺柩,遂俱沉溺
范乃毁削先令,但严使储水而已 B.范知事谴难解,欲以权相济,
范见而愍然,命从骑下马与之 C.故人门生莫敢视,范独往收敛之
初,范与洛阳庆鸿为刎颈交,时人称曰:&前有管、鲍,后有庆、廉。& D.范世在边,广田地,积财粟,悉以赈宗族朋友。 令军士各交缚两炬,三头热火,营中星列。 20.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廉范孝顺重情、乐于助人、有勇有谋、善于治民,常常为人称颂。 B.成都物产丰盛,房屋之间很窄,从前的条令禁止百姓晚上活动,防止火灾,百姓都躲在家里,但火灾每天都会发生。 C.廉范后来被征聘到公府,恰逢薛汉因为楚王的案子被处死,他的故人、门生都不敢探视,只有廉范前去替薛汉收殓安葬。 D. 廉范一生都在边境做官,广泛开垦田地,囤积粮食财物,全部接济了宗族、朋友。 2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故事,虏入过五千人,移书傍郡。 (2)其俗尚文辩,好相持短长,范每厉以淳厚,不受偷薄之说。 【参考答案】 17.D (&谢&应解释为&感谢&) 18.C(A都作连词,表转折;B都作兼词,译为&在那里&;C动词,&给&/动词,&亲附,结交&;D都作介词,译为&凭借&) 19.B (A孝顺/善于治理;C重情义/百姓的评价;D乐于助人/有智谋) 20.B(百姓没有躲在家里,而是偷偷的活动) 21.(1) 按照旧例,敌人人数超过五千,就应该写信给邻郡(求救)(3分) (2) 蜀郡的人喜欢争论,好互相评论好坏,廉范常常用(为人要)纯朴厚实(的道理)训导他们,不接受别人在他耳边说坏话。(3分) 附:译文 廉范,字叔度,京兆杜陵(今西安东南)人,赵国将军廉颇的后人。汉朝兴起,因为廉氏家族是豪门望族,朝廷把他们从苦陉(地名)迁到杜陵。世世代代都是驻守边境,有的死后埋葬在陇西襄武(地名),所以在杜陵做官。他的曾祖父廉褒,在汉成帝、汉哀帝时期担任右将军,他的祖父廉丹,王莽时期担任大司马庸部牧(官职名),都在西汉时期有名望。廉范的父亲遭遇战乱,死在蜀汉地区,廉范于是流离借居在西州(地名)。西州平定以后,回到故乡。十五岁时,告别母亲到西州接回父亲的灵柩。蜀郡太守张穆,是廉丹的老部下,于是送给廉范许多财务,廉范都没有接受,和他的门客徒步背着灵柩回到葭萌(地名)。所作的船碰到礁石沉没,廉范抱着灵柩,一起沉到水中,众人被他的孝心感动,用杆子把他钩出来,治疗救护才幸免于死。张穆听说以后,有派人骑马带着先前送给他的财物追赶廉范,廉范又坚决推辞了。回到故乡安葬了父亲灵柩,守孝完毕,到京城拜师学习,侍奉博士(学官名)薛汉。京兆、陇西二郡都请他做官,都没有接受,永平(汉明帝年号)初期,陇西太守邓融准备礼物征聘廉范为功曹(官职名),恰逢邓融(被人告发)被上级审查,廉范知道邓融不好解脱,打算以自己的能力救他,于是托病要求离开,邓融不明白他的意思,非常怨恨他。廉范于是向东到了洛阳,更名改姓,请求担任廷尉(官职名)的狱卒。不久,邓融果然被押解到洛阳关在监狱,廉范于是得以在他身边侍奉,尽心尽力,非常勤劳。邓融奇怪他长的像廉范却很不明白,于是对他说:&你怎么长的像我从前的一个部下?&廉范斥责他说:&您因为困窘看花眼了!&不再跟他说话。邓融因病被押解出去养病,廉范跟随他赡养探视,直到邓融病死,都没有说明身份,亲自赶车送邓融的灵柩到南阳(地名),安葬完毕才离开。
后来被征聘到公府,恰逢薛汉因为楚王的案子被处死,他的故人、门生都不敢探视,只有廉范前去替薛汉收殓安葬。官吏告诉了皇帝,汉显宗大怒,召廉范入宫,质问并斥责他说:&薛汉和楚王一同迷谋,惑乱天下,你是公府的官员,不和朝廷保持一致,反而替罪犯收殓,为什么?&廉范叩头说:&我愚蠢粗鲁,认为薛汉等人都已认罪被处死,忍不住师生的情谊,罪该万死。&皇帝才稍稍息怒,问廉范说:&你是廉颇的后代吗?和右将军廉褒、大司马廉丹有没有亲缘关系?&廉范对他说:&廉褒,是我的曾祖父;廉丹,是我的祖父。皇帝说:&难怪你有胆子敢这么做!&并赏赐他。廉范因此出名。
被推荐为秀才,几个月后,升任为云中太守。恰逢匈奴大举进兵入关,烽火连天。按照旧例,敌人人数超过五千,就应该写信给邻郡(求救)。部下打算写信求救,廉范不采纳,亲自率领士卒抵挡。敌人兵力太多廉范的军队打不过。恰逢傍晚,让士兵们各自绑两个火把,举在头上,军营中就像繁星。敌人远远看到火光很多,以为汉兵救援部队来了,很震惊。敌人等到天明将要撤退,廉范于是命令犒劳士兵,早晨冲杀,消灭敌人好几百,敌人自相践踏,死了一千多人,从此不敢再侵犯云中(地名)。
廉范后来历任武威、武都两郡的太守,随当地风俗教化训导百姓,都有政绩。建中(汉章帝年号)初期,改任蜀郡太守,蜀郡的人喜欢争论,好互相评论好坏,廉范常常用(为人要)纯朴厚实(的道理)训导他们,不接受别人在他耳边说坏话。成都物产丰盛,房屋之间很窄,从前的条令禁止百姓晚上活动,防止火灾,但是百姓偷偷的活动,火灾每天都会发生。廉范于是废除原来的法令,只是严格要求百姓储存水而已。百姓感到很方便,于是编成歌说:&廉叔度,来何墓?不禁火,民安作。平生无襦今五绔。&在蜀郡担任太守好几年,因为触犯法律被罢免回到故乡。廉范一生都在边境做官,广泛开垦田地,囤积粮食财物,全部接济了宗族、朋友。
汉肃宗驾崩,廉范到敬陵奔丧。当时庐江郡的官员严麟奉命吊丧,和他在路上相遇。严麟乘坐小车,路上泥水太深,马死了,不能前进,廉范看到觉得可怜,命令跟随他的人下马把马让给他。不告诉严麟自己的姓名就走了。严麟完成了任务,不知到马是谁的,于是沿路寻访。有人对严麟说:&原蜀郡太守廉叔度,喜欢帮助危难贫穷的人,现在去奔丧,只有他。&严麟平时也听说过廉范的名声,认为很对,于是牵着马登门拜访,表示感谢并归还了马匹。世人都佩服廉范的仁义精神,但是他依附大将军窦宪,因为这被人讥笑。在家中去世。
起初,廉范和洛阳人庆鸿是刎颈之交,当时人称赞他们说:&从前有管仲、鲍叔牙,现在有庆鸿、廉范。&庆鸿慷慨有气节,官至琅邪、会稽两郡太守,所任职的地方都有突出政绩。 (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1题。(18分) 唐故秘书少监陈公行状 公姓陈氏,自颍川来,讳京。(大历元年)举进士,为太子正字、成阳尉、太常博士、秘书少监。自考功以来,凡四命为集贤学士。德宗登遐①,公病痼,舆曳就位,备哀敬之节,由是滋甚,遂以所居官致仕。贞元二十一年四月二十五日,终于安邑里妻党之室。无子。 大历中,公始来京师,中书常舍人衮,杨舍人炎读其文,惊以相视曰:&子云之徒也。&常以兄之子妻公,由是名闻。游太原,太原尹喜曰:&重客至矣。&授馆致饩,厚以泉布献焉。公曰:&非是为也,某尝为《北都赋》未就,愿即而就焉。其宫室城郭之大,河山之富,关闬之壮,与其土疆之所出,风欲之所安,王业之所兴,苟得闻而睹之足矣。若曰受大利,是以利来,盖异前志也。吾不能,敢辞。&遂逆大河,逾北山,仿佯而归。《赋》成,果传天下。为咸阳尉,留府廷,主文章,决大事。 泾人作难,公徒行以出,奔问官守。段忠烈之死,上议罢朝七日②。宰相曰:&不可,方居行宫,无以安天下。&公进曰:&是非宰相之言。天子褒大节,哀大臣,天下所以安也,况其特异者乎?&上用之。 巡狩所至,上行罪己之道焉,曰:&凡我执事之臣,无所任罪。予惟不谨于理而有是也。&将复前之为相者。公曰:&天子加惠群臣而引慝③焉,德至厚也,而为相者复,是无以大警于后,且示天下。&率其党争之。上变于色,在列者成凶而退。公大呼曰:&赵需等勿退!&遂进而尽其辞焉。不果复。 初礼部试士,有与亲戚者,则附于考功,莫不阴授其旨意而为进退者。及公则否,卓然有有司之道,不可犯也。 公有文章若干卷,深茂古老,慕司马相如、扬雄之辞,而其诂训多《尚书》《尔雅》之说,纪事朴实,不苟悦于人,世得以传其稿。 注:①登遐:特指帝王之死。②建中四年十月,泾原节度使姚令言反,犯京师。戊申,德宗幸奉天。庚戌,朱此杀司农卿段秀实。③引慝:承认罪过。 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授馆致饩 饩:赠送 B.愿即而就焉 就:完成 C.遂逆大河,逾北山 逾:越过 D.将复前之为相者 复:再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非是为也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B.在列者咸凶而退 渔父莞尔而笑 C.厚以泉布献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D.常以兄之子妻公 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 1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不属于活用的一项是( ) A.天子加惠群臣而引慝焉 B.常以兄之子妻公 C.方居行宫,无以安天下 D.上行罪己之道焉 2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唐德宗大历年间,陈京来到京师,中书舍人常衮、舍人杨炎读了他的文章后,惊讶地赞叹说:&是子云的徒弟。&常衮因此把哥哥孩子的女儿许配给他做妻子。 B.陈京曾经游太原,太原百姓非常高兴,他们对他进行了丰厚的馈赠。陈京表示,他不是为这而来的,主要是为了完成《北都赋》,因此没有接受礼物。而他的《北都赋》写成后,果然天下传扬。 C.忠烈公段秀实牺牲,皇上建议罢朝七天,宰相坚决反对。陈京严厉驳斥了宰相的说法,高度肯定了皇上的做法。最后皇上采纳了他的意见。 D.陈京写有文章若干卷,其功力深厚,不同时俗。他的文章中多处指出了《尚书》《尔雅》中的错误。其文因记事朴实,不随便取悦于人,而得以世上流传。 2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天子褒大节,哀大臣,天下所以安也,况其特异者乎?(3分) (2)有与亲戚者,则附于考功,莫不阴授其旨意而为进退者。(3分) 【参考答案】 17.D。恢复。 18.B。(A为:介词,表目的,为了;句末语气词,呢。B而:均为表修饰关系的连词。C焉:代词,他;兼词,于之。见《必修一》课文下面注释:从这里。D以:介词,把,表目的关系的连词,来。) 19.答:A。(A惠,一般名词,恩惠。无活用。B妻:名词用作动词,做妻子。C安: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动用法,使&&安定,D罪:名词用作动词,归罪。) 20.C。(A常衮不是把哥哥孩子的女儿许配给陈京做妻子,而是把哥哥的女儿许配给陈京做妻子。B不是太原百姓非常高兴,进而对陈京进行了丰厚的馈赠,而是太原尹。D原文是说陈京的文章中多遵从《尚书》《尔雅》的观点。) 21.(6分) (1)天子表彰大的节操,哀悼大臣,这是天下安定的原因,况且情况特别呢?(3分)(得分点:&褒&,表彰。&所以&&&的原因。) (2)有亲属参与的,就将功名归于他,(礼部官员)没有不暗中授予意思从而选择进退的。(3分)得分点:&与&,参与:&附&,归;&阴&,暗中。) 参考译文: 公姓陈,从颍川来,讳名京,大历元年考中进士,先后担任太子正字、咸阳尉、太常傅士、秘书少监。自参加科举考试求取功名以来,总共四次被任命为集贤学士。唐德宗仙逝,陈公正在病中,就用车子拉着自己去参加葬礼,极尽哀痛尊敬的礼节。从此他的仕途一发不可收,最终以秘书少监之职退休。贞元二十一年四月,死在安邑妻党的室内。一生无子嗣。 大历年间,陈公才来到京师。中书舍人常衮、舍人杨炎读了他的文章后,惊讶地赞叹说:&是子云的徒弟。&常衮把哥哥的女儿许配给他做妻子,陈公从此名声大噪。他曾经游太原,太原尹高兴地说:&尊贵的客人来了。&安排宾馆进行馈赠,原赠泉布(货币)与他。陈公说:&我不是为这而来的,我曾经写作《北都赋》,没有完成,希望就此完成它。北都宫室与城池的阔大,河山的富有,要塞城墙的坚固,与它土地的出产,民风的安定,王业的兴盛,如果能够听到并且看到就足够了。如果说接受大的好处,因为这利益而来,就完全不是先前的志愿了。我不能这样,希望不要这些礼物。& 于是沿着大河逆流而上,翻越北山,在流连忘返中归去。《北都赋》写成后,果然天下传扬。陈公后来担任咸阳尉,留在府廷,掌管文章之事,决断大事。 泾原节度使姚令言谋反,陈公徒步出京,跑着去询问守官。忠烈公段秀实牺牲,皇上建议罢朝七天。宰相说:&不可以这样。皇上正住在行宫,没有办法使天下安定。&陈公进言说:&这不是宰相说的话。天子表彰大的节操,哀悼大臣,这是天下安定的原因,况且情况特别呢?&皇上采纳了他的意见。 巡视所到的地方,皇上实行归罪于自己的方法。皇上说:&凡是跟随我办事的大臣,不承担任何罪责。我只是不严守事理才这样。&皇上准备恢复先前担任宰相的人的职位。陈公说:&天子施加恩惠给大臣而将罪责归于自已,品德非常高尚。但是恢复先前担任宰相的人的职位,这却无法警示后人,而且它已经公示于天下了。&陈公率领他的同党极力争辩。皇上变了脸色,朝堂上的官员都气冲冲地退下。陈公大喊道:&赵需等不要退堂!&于是极力进言,皇上最终没有恢复先前担任宰相的人的职位。 当初,礼部考查选拔读书人,有亲属参与的,就将功名归于他,(礼部官员)没有不暗中授予意思从而选择进退的。到了陈公就完全不这样,鲜明地显出官府的正道,不可冒犯。 陈公写有文章若干卷,功力深厚,不同时俗。他仰慕司马相如、扬雄的言辞,他的解释多遵从《尚书》《尔雅》的学说。记事朴实,不随便取悦于人。世上也因此得以流传他的手稿。 (九)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1题。(18分) 白云先生传
(清)方苞 张怡,字瑶星,初名鹿徵,上元人也。父可大,明季总兵登、莱。毛文龙将卒反,诱执巡抚孙元化,可大死之。事闻,怡以诸生授锦衣卫千户。甲申,流贼陷京师,遇贼将,不屈,械系将肆掠,其党或义而逸之。久之,始归故里,其妻已前死,独身寄摄僧舍。不入城市,乡人称白云先生。 当是时,三楚、吴越耆旧,多立名义,以文术相高。惟吴中徐昭法、宣城沈眉生,躬耕穷乡,虽贤士大夫不得一见其面,然尚有楮墨①流传人间。先生则躬樵汲,口不言诗书,学士词人无所取求。四方冠盖往来,日至兹山,而不知山中有是人也。 先君子与余处士公佩,岁时问起居。入其室,架上书数十百卷,皆所著经说及论述史事。请贰之,弗许,曰:&吾以尽吾年耳,已市二瓮,下椁,则并藏焉。&卒年八十有八。平生亲故,夙市良材,为具棺椁。疾将亟,闻而泣曰:&昔先将军致命危城,无亲属视含殓,虽改葬,亲身之椑②弗能易也。吾忍乎?&顾视从孙某,趣易棺,定附身衾衣,乃卒。时先君子适归皖桐,反,则已渴葬③矣。或曰:书已入圹。或曰:经说有贰,尚存其家。 乾隆三年,诏修《三礼》,求遗书,其从孙某以书诣郡,太守命学官集诸生缮写,久之未就。 先生之书,余心向之,而惧其无传也久矣,幸其家人自出之,而终不得一寓目焉。故并著于篇,俾乡之后进有所感发,守藏而布之,毋使遂沉没也。 【注】:①楮墨:纸和墨。泛指有文字的东西。②亲身之椑(b&):贴身之棺。古人的棺椁有的好几层,椑为最里层的棺。③渴葬:古礼,葬期因死者的身份、地位的不同而有异。天子七月而葬,诸侯五月而葬,大夫三月而葬,士逾月而葬。未到葬期提前埋葬叫渴葬。④圹:墓穴。 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生则躬樵汲 樵:砍柴 B.平生亲故,夙市良材 市:购买 C.顾视从孙某,趣易棺 趣:催促 D.俾乡之后进有所感发 俾:有益 18.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①多立名义,以文术相高 ②王好战,请以战喻 B.①学士词人无所取求 ②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C.①已市二瓮,下椁,则并藏焉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①定附身衾衣,乃卒 ②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19.以下句子分别编成为四组,全部表现张怡遁世隐居的一组是 ①久之,始归故里 ②虽贤士大夫不得一见其面 ③学士词人无所取求 ④请贰之,弗许 ⑤吾以尽吾年耳 ⑥定附身衾衣 A.①②④ B.③⑤⑥ C.③④⑤ D.①②⑥ 2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怡的父亲在一次兵变中殉难,此事上奏朝廷,张怡于是被授予锦衣卫千户官职。 B.作者的父亲在世时,曾在过年时节与余佩一道前往山中,看望不务声名的张怡。 C.张怡临终时拒绝使用亲朋好友为他准备的棺材,是因为他想到了从前战死的将士。 D.文章结尾写了张怡家人献书的事情,作者希望张怡的同乡晚辈能妥善保存这些书。 2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械系将肆掠,其党或义而逸之。(3分) (2)四方冠盖往来,日至兹山,而不知山中有是人也。(3分) 【参考答案】:17.D(俾:使) 18.C(前一个表承接,后一个表转折) 19.C(①遁世隐居以前的事;②写的是徐昭法、沈眉生,不是张怡;⑥写其不忘父丧、恪守礼制的道义节操) 20.C(临终拒绝使用好的棺材的原因在于其不忘父丧,恪守礼制) 21.(1)被锁铐起来将要肆意毒打,他们的同党中有人赞赏张怡的节义而放他逃走了。(共3分,扣住被动句、&掠&、&义&给分)(2)四方来往的官员绅士,天天有到此山游玩的,却不知道山中有他这样一位人物。(共3分,扣住&冠盖&、&兹&、&是&给分) 附译文: 张怡,字瑶星,原名鹿微,江苏江宁县人。父亲张可大,明末作登、菜二府总兵官。适逢毛文龙部下反叛,诱擒了巡抚孙元化,张可大殉难而死。事情奏闻朝廷,张怡以生员身份被授予锦衣卫千户的官职。崇祯十七年,流寇(李自成的军队)攻占北京,张怡遇到贼将,但他毫不屈服,被锁铐起来将要肆意毒打,他们的同党中有人赞赏张怡的节义(认为张怡有节义)而放他逃走了。很久之后,张怡回到故乡。他的妻子在这以前就死了,他独身寄居在摄山的佛寺里。从不到城市去,乡里之人都称他白云先生。 当时,湖南、湖北及江浙一带有名望的前朝遗民,大多追求声望,以诗文互争高低。只有苏州的徐昭法、宣城的沈眉生,在穷乡僻野中耕作为生,即使是贤德的士大夫造访也不得见他们一面,然而他们还是有笔墨文章流传于人世。白云先生则亲自挑水打柴,嘴里从不谈论诗书,学者诗人们也无从向他讨教。四方来往的官员绅士,天天有到此山游玩的,却不知道山中有他这样一位人物。 我已故的父亲和处士余佩,逢年过节都要到山中看望他。走进他的屋中,看到书架上搁着百几十卷书,都是他撰著的对经籍的阐述和史事评论。请求抄写副本,他不答应,说:&我只是借写作来度过我的余生而已。我已经买了两大瓮,死后下葬时要把这些著作一起埋葬。&他去世时八十八岁了,平生的亲朋老友,早就买了好木材,为他做好了内棺和外棺。他的病将垂危之时,听到此事落泪说:&过去我的先父死于被叛贼攻打的孤城之中,身边没有一个亲人料理丧事。虽然后来改葬了,但贴身的内棺却无法更换了,我能忍心用这种好棺材吗?&回头看着他的侄孙,催着赶紧换棺材,并且亲自定下盖身尸布的规格,才闭目而逝。当时我的先父正好回到安徽桐城,返回时已经提前葬了。有人说:先生著的书已埋入墓穴了。也有人说:经籍解说之类的书有副本,还保存在他家中。 乾隆三年,皇帝下令修订,《三礼》,搜求散失民间著作。白云先生的某侄孙亲自把书送到府城,知府命学校教官召集生员抄写,过了很久也没完成。 白云先生的著作,我心中十分向往,并且担心其失传已经很长时间了。幸亏他的家人亲自献了出来,而我又始终未能亲眼见一见。故而一并记载在文章中,以期使他的同乡晚辈们有所感触,妥善保存并能加以宣传,别让它们埋没失传了。 (十)阅读下面地文言文,完成16~19题(18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苏世长,京兆武功人。十余岁,上书周武帝,帝异其幼。问读何书,对&治《孝经》《论语》&。帝曰:&何言可道?&答曰:&为国者不敢侮于鳏寡。为政以德。&帝曰:&善。&令于兽门馆读书。 入隋,为长安令,数条奏便宜。后为王世充太子太保,与豆卢行褒戍襄阳。高祖与之旧,数遣使者谕降,褒杀之。 洛阳平,世长始与豆卢行褒归,帝诛褒而诮世长,顿首谢曰:&自古帝王受命,为逐鹿之喻,一人禽之,万夫敛手。岂有获鹿后忿同猎者,问争肉罪邪?且武功旧人,乱离以来,死亡略尽,唯臣得见太平。若杀之,是绝其类。&帝笑释之。授玉山屯监。与语平生,调之曰:&卿自谓佞邪,直邪?&对曰:&愚且直。&帝曰:&若直者,何为背贼归我?&对曰:&洛阳平,天下为一,臣智穷力竭,乃归陛下。使世充不死,臣据汉南,尚为勍敌。&帝大笑,嘲曰:&何名长而意之短,口正而心之邪?&世长曰:&名长意短,诚如圣旨。口正心邪,不敢奉诏。昔窦融以河西降汉,十世侯之;臣举汉南以归,唯蒙屯监。&帝悦,拜谏议大夫。世长有机辩大率如此。 从猎泾阳,大获。帝入旌门,顾谓朝臣曰:&今日畋,乐乎?&世长曰:&陛下废万机,事游猎,不满十旬,未为乐也。&帝色变,既而笑曰:&狂态发邪?&曰:&为臣计则狂,为陛下计则忠。&侍宴披香殿,酒酣,进曰:&此炀帝作邪?何雕丽若此!&帝曰:&卿好谏似直,然诈也。岂不知此殿我所营,乃诡云炀帝邪?&对曰:&臣但见倾宫、鹿台,非受命圣人所为者。陛下武功旧第,才蔽风雨,时以为足。今因隋之侈,民不堪命,以归有道,陛下宜刈奢淫,复朴素。今乃即其宫加雕饰焉,欲易其乱,宁可得乎?&高祖深然之。 世长简率无威仪。初在陕,邑里犯法不能禁,乃引咎自挞于市,五伯疾其诡,鞭之流血,世长不胜痛,呼而走,观者咸以为笑,议者方称其诈。 贞观初,使突厥,与颉利争礼,不屈,拒却赂遗,朝廷壮之。后出为巴州刺史,舟败,溺死。 && 赞曰:始唐有天下,惩刈隋敝,敷内谠言,而世长仇然献忠,时主方褒听,藉以劝天下,虽触禁忌,而无忤情。及祸乱已平,君位尊安,后者视前人之为,犹以鲠论期荣,故时时遭斥让,为所厌苦。非言有巧拙,所遭之时异也。 (选自《新唐书》,有删改) 16.下列句中加横线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帝诛褒而诮世长 诮 :赞扬B.今日畋,乐乎 畋:打猎 C.五伯疾其诡 疾:痛恨D.欲易其乱,宁可得乎 易:改变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为国者不敢侮于鳏寡。 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B.昔窦融以河西降汉,十世侯之;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C.高祖与之旧,数遣使者谕降。 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D.为臣计则狂,为陛下计则忠。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世长少小爱读书,有胆魄,十余岁就上书皇上,谈治国之道,深受周武帝赏识。 后历经隋唐两代,以机辩敢谏著称。 B.苏世长曾出使突厥,与突厥首领抗争,拒绝对方索礼的要求,朝廷认为他勇敢。 C.苏世长在陕引咎自挞,围观的人讥笑议论他诡诈,他不能忍受人们的讥笑议论,就逃跑了。 D.作者认为苏世长敢于进言,且多被采纳,而后来不少人进谏却多遭斥责,是时代情况不同了,而非劝谏技巧有高低。 1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为国者不敢侮于鳏寡。为政以德。(2分) (2)何名长而意之短,口正而心之邪?(3分) (3)今因隋之侈,民不堪命,以归有道,陛下宜刈奢淫,复朴素。(4分) 【参考答案】 16、A(责备)
17、D.(于:对;被。之:他;音节助词。与:介词;连词。则:均为连词,就)
18.C(苏世长是忍受不了鞭打之痛然后逃跑的) 19.(1)治理国家的人连鳏夫寡妇都不敢怠慢。以德治国。( 句意、句式各占1分。) (2)为什么你名叫长而意气这样短,口中说正直之言而心中却这样邪曲?(译出大意1分,&何&&之&各占1分。) (3)现在因隋朝奢侈,百姓不能承受差遣,而归顺有道之君(或&您&),您应当割除奢侈,恢复朴素。(译出大意2分,&堪&&刈&各占1分。) (十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7&21题。(18分) 向敏中,字常之,开封人。父瑀,仕汉符离令。性严毅,惟敏中一子,躬自教督,不假颜色。尝谓其母曰:&大吾门者,此儿也。&及冠,继丁内外忧,能刻厉自立,有大志,不屑贫窭。太平兴国五年进士,任右赞善大夫,后命为枢密直学士。 时通进、银台司主出纳书奏,领于枢密院,颇多壅遏,或至漏失。敏中具奏其事,恐远方有失事机,请别置局,命官专莅,校其簿籍,诏命敏中与咏领其局。太宗欲大任敏中,当途者忌之。会有言敏中在法寺时,皇甫侃监无为军榷务①,以贿败,发书历诣朝贵求为末减,敏中亦受之。事下御史,按实,尝有书及门,敏中睹其名,不启封遣去。俄捕得侃私僮诘之,云其书寻纳筒中,瘗临江传舍。驰驿掘得,封题如故。太宗大惊异。时西北用兵枢机之任专主谋议敏中明辨有才略,遇事敏速。 真宗即位,命敏中为鄜延路缘边安抚使,俄还京兆。是冬,真宗幸澶渊,赐敏中密诏,尽付西鄙,许便宜从事。敏中得诏藏之,视政如常日。会大傩,有告禁卒欲倚傩为乱者,敏中密使麾兵被甲伏庑下幕中。明日,尽召宾僚兵官,置酒纵阅,无一人预知者。命傩入,先驰骋于中门外,后召至阶,敏中振袂一挥,伏出,尽擒之,果各怀短刃,即席斩焉。既屏其尸,以灰沙扫庭,张乐宴饮,坐客皆股栗,边藩遂安。 天禧初,进右仆射兼门下侍郎,监修国史。是日,翰林学士李宗谔当对,帝曰:&朕自即位,未尝除仆射,今命敏中,此殊命也,敏中应甚喜。&又曰:&敏中今日贺客必多,卿往观之,勿言朕意也。&宗谔既至,敏中谢客,门阑寂然。宗谔与其亲径入,徐贺曰:&今日闻降麻②,士大夫莫不欢慰相庆。&敏中但唯唯。又曰:&自上即位,未尝除端揆③,非勋德隆重,眷倚殊越,何以至此。&敏中复唯唯。又历陈前世为仆射者勋德礼命之重,敏中亦唯唯,卒无一言。既退,使人问庖中,今日有亲宾饮宴否,亦无一人。明日,具以所见对。帝曰:&向敏中大耐官职。&
(节选自《宋史&向敏中传》) [注]①榷务:宋设立的管理贸易和税收的机构。②降麻:唐宋任免将相。③端揆,指相位。 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及冠,继丁内外忧 忧:忧愁 B.请别置局,命官专莅 别:另外 C.既屏其尸,以灰沙扫庭 屏:隐藏 D.向敏中大耐官职 耐:胜任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以贿败 君子不以言举人
B.先驰骋于中门外 徘徊于斗牛之间
C.卿往观之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D.宗谔与其亲径入 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 19.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说明向敏中&有才略&的一组是 ①能刻厉自立,有大志 ②请别置局,命官专莅,校其簿籍 ③按实,尝有书及门 ④敏中得诏藏之,视政如常日 ⑤敏中振袂一挥,伏出,尽擒之 ⑥敏中谢客,门阑寂然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⑥ 2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向敏中是符离县令向瑀之子,从小被父亲严格教诲,成年后,胸有大志,甘于清贫,刻苦学习,后应试中举。 B.向敏中为官廉洁,不入浊流,太宗欲委以大任,有人控告他与贪官皇甫侃有牵连,经查证,纯属无中生有。 C.向敏中富于谋略,得知有禁军士兵想趁傩会作乱,他将计就计,部署士兵埋伏在廊下的幕布中,伺机将傩人一网打尽。 D.向敏中被任命为仆射,接待翰林学士李宗谔时,心知他是皇帝派来特意道贺的,连声诺诺,更显对皇恩的感激之情。 2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⑴俄捕得侃私僮诘之,云其书寻纳筒中,瘗临江传舍。(3分) ⑵真宗幸澶渊,赐敏中密诏,尽付西鄙,许便宜从事。(3分) 【参考答案】 17.A(居丧) 18.C(代词;助词,凑音节。A因为;B在;D介词,和) 19.C(①有志向,③指御史查实,⑥待客之道) 20.D(&心知&和&更显&&感激之情&错,表现的是向敏中&宠辱不惊&的品格) 21.⑴不久抓住了皇甫侃的家臣(或家仆)查问他,说这封信接着就放在竹筒里,埋在江边的客舍旁。(&诘&&寻&&瘗&各0.5分)⑵宋真宗亲临澶渊,赐给向敏中秘密的诏书,把西方边境的事情都交给他,允许他相机处理。(&幸&&付&&鄙&&便宜从事(可斟酌情势,不拘条文,不须请示,自行处理)&各1分) (十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1题。(18分) 面 南人饭米,北人饭面,常也。《本草》云:&米能养脾,麦能补心。&各有所裨于人者也。然使竟日穷年止食一物,亦何其胶柱口腹,而不肯兼爱心脾乎? 予南人而北相,性之刚直似之,食之强横亦似之。一日三餐,二米一面,是酌南北之中,而善处心脾之道也。但其食面之法,小异于北,而且大异于南。北人食面多作饼,予喜条分而缕析之,南人之所谓&切面&是也。南人食切面,其油盐酱醋等作料,皆下于面汤之中,汤有味而面无味,是人之所重者不在面而在汤,与未尝食面等也。予则不然,以调和诸物,尽归于面,面具五味而汤独清,如此方是食面,非饮汤也。 所制面有二种,一曰&五香面&,一曰&八珍面&。五香膳己,八珍饷客,略分丰俭于其间。五香者何?酱也,醋也,椒末也,芝麻屑也,焯笋或煮蕈煮虾之鲜汁也。先以椒末、芝麻屑二物拌入面中,后以酱醋及鲜汁三物和为一处,即充拌面之水,勿再用水。拌宜极匀,擀宜极薄,切宜极细,然后以滚水下之,则精粹之物尽在面中,尽勾咀嚼,不似寻常吃面者,面则直吞下肚,而止咀咂其汤也。八珍者何?鸡、鱼、虾三物之肉,晒使极干,与鲜笋、香蕈、芝麻、花椒四物,共成极细之末,和入面中,与鲜汁共为八种。酱醋亦用,而不列数内者,以家常日用之物,不得名之以珍也。鸡鱼之肉,务取极精,稍带肥腻者弗用,以面性见油即散,擀不成片,切不成丝故也。但观制饼饵者,欲其松而不实,即拌以油,则面之为性可知矣。鲜汁不用煮肉之汤,而用笋、蕈、虾汁者,亦以忌油故耳。所用之肉,鸡、鱼、虾三者之中,惟虾最便,屑米为面,势如反掌,多存其末,以备不时之需;即膳己之五香,亦未尝不可六也。拌面之汁,加鸡蛋青一二盏更宜,此物不列于前而附于后,以世人知用者多,列之又同剿袭耳。 (选自李渔《闲情偶记》) 17.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然使竟日穷年止食一物 竟:整 B.以调和诸物 诸:相当于&之于& C.与未尝食面等也 等:等同 D.不得名之以珍也 名:命名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各有所裨于人者也 其皆出于此乎? B.予则不然 见狱吏则头枪地 C.以家常日用之物 以其无礼于晋也 D.而用笋、蕈、虾汁者 归而求救国之策 19.以下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予喜条分而缕析之 B.南人饭米,北人饭面
C.五香膳己,八珍饷客 D.然后以滚水下之 2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米与面是人们的主食,对人的身体益处却是不同的,李渔认为不能长期只吃一种而要兼吃,这样利心利脾。 B.李渔身为南方人,其吃面的方法既不同于北方人也不同于南方人。北南吃面的最大差异是前者吃面条,后者吃面饼。 C.李渔所制的&五香面&与&八珍面&所用主料相同,所制作方法也差不多,重面味不重汤味,它们所不同的只是辅料。 D.本文虽是一篇说明文,但从作者详细介绍的制面之法、吃面之道中我们也能感受到他的生活情趣,符合&闲情&偶寄的特色。 2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 但观制饼饵者,欲其松而不实,即拌以油,则面之为性可知矣。(3分) (2) 以世人知用者多,列之又同剿袭耳。 (3分) 【参考答案】: 17. B 18. C 19. A 20. B 21.(1)只要看看制作面饼的人,想要它(面饼)松软而不硬实,(他们)就用油拌面,那么面的特性就知道了。(3分) (2)因为知道使用(此物)的人很多,罗列它们就如同抄袭了。(3分) (十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1题。(18分) 象①祠记 (明)王守仁 灵、博之山,有象祠焉。其下诸苗夷之居者,咸神而祠之。宣慰安君,因诸苗夷之请,新其祠屋,而请记于予。予曰:&毁之乎,其新之也?&曰:&新之。&&新之也,何居乎?&曰:&斯祠之肇也,盖莫知其原。然吾诸蛮夷之居是者,自吾父、吾祖溯曾高而上,皆尊奉而禋祀焉,举而不敢废也。&予曰:&胡然乎?有鼻之祀,唐之人盖尝毁之。象之道,以为子则不孝,以为弟则傲。斥于唐,而犹存于今;坏于有鼻,而犹盛于兹土也,胡然乎?& 我知之矣:君子之爱若人也,推及于其屋之乌,而况于圣人之弟乎哉?然则祀者为舜,非为象也。意象之死,其在干羽既格②之后乎?不然,古之骜桀者岂少哉?而象之祠独延于世,吾于是盖有以见舜德之至,入人之深,而流泽之远且久也。 象之不仁,盖其始焉耳,又乌知其终之不见化于舜也?《书》不云乎:&克谐以孝,烝烝③乂④,不格奸。& 瞽瞍亦允若⑤,则已化而为慈父。象犹不弟,不可以为谐。进治于善,则不至于恶;不抵于奸,则必入于善。信乎,象盖已化于舜矣!《孟子》曰:&天子使吏治其国,象不得以有为也。&斯盖舜爱象之深而虑之详,所以扶持辅导之者之周也。不然,周公之圣,而管、蔡⑥不免焉。斯可以见象之既化于舜,故能任贤使能而安于其位,泽加于其民,既死而人怀之也。诸侯之卿,命于天子,盖《周官》之制,其殆仿于舜之封象欤? 吾于是盖有以信人性之善,天下无不可化之人也。然则唐人之毁之也,据象之始也;今之诸夷之奉之也,承象之终也。斯义也,吾将以表于世,使知人之不善,虽若象焉,犹可以改;而君子之修德,及其至也,虽若象之不仁,而犹可以化之也。&
【注】①象:舜的同父异母弟,曾多次图谋杀害舜,舜都不计较。舜继位后仍封象为有鼻国国君。②干羽既格:舜命禹征有苗,三旬,苗民逆命,禹班师。舜乃广修文德,舞干羽于两阶,七旬,有苗归顺。③烝烝:谓孝顺。④乂:安定。⑤瞽瞍亦允若:瞽、瞍,瞎子。舜的父亲有眼不分善恶,故名。允若:忠诚老实的样子。⑥管、蔡:周武王之弟,因作乱被诛。 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斯祠之肇也,盖莫知其原 肇:创建 B.尊奉而禋祀焉,举而不敢废也 举:举行 C.象犹不弟,不可以为谐 弟:为兄弟 D.信乎,象盖已化于舜矣 信:相信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因诸苗夷之请 ②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谨 B.①而管、蔡不免焉 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C.①吾将以表于世 ②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不予秦璧 D.①使知人之不善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1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不属于活用的一项是 A.咸神而祠之 B.新其祠屋 C.而流泽之远且久也 D.故能任贤使能而安于其位 20.下列对原文的相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象为子不孝,为弟不悌,而苗族百姓却&皆尊奉而禋祀焉&,而今又重修象祠,作者认为象是圣人舜的弟弟,苗民们只是爱屋及乌而已。 B.作者由象当初的不仁到最后世代受到苗族百姓祭祀这一事实,从而得出人性原本是善良的,至善的品德可以感化天下所有人的结论。 C.舜不仅以自身崇高的品德感化了象,而且在封象之后派遣官吏帮他治理国家,从而使象能&安于其位,泽加于其民&。 D.文章善用对比进行说理,如象祠被唐人毁坏而在苗族得到奉祀,舜父瞽瞍的变化及与周公处置管、蔡的比较,论述&天下无不可化之人&的观点。 2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象之不仁,盖其始焉耳,又乌知其终之不见化于舜也?(3分) (2)然则唐人之毁之也,据象之始也;今之诸夷之奉之也,承象之终也。(3分) 【参考答案】(十三) 17.A(B.举:全 C.弟:通&悌&,敬爱兄长 D.信:真实、确实) 18.C(C项都解释为&把&、&拿&。 A项①根据、顺应 ②叠加、增添 B项①句末语气词 ②兼词 D项①的 ②宾语前置的标志) 19.C(A.名词作动词 B.形容词作动词 D.形容词作名词) 20.A(作者认为象受到祭祀的原因:一是舜德深入人心,百姓爱屋及乌;二是象在后期受到了舜德的感化,有德政于世。) 21.(1)象的不仁爱(忤逆、傲慢),大概(可能)他的初期(一开始)是这样罢了,又怎么知道他的结果(最终)不被舜感化呢? (得分点:句意、乌、被动句各1分) (2)既然这样,那么唐朝人拆毁象的祠庙,是根据象开始的行为;现在苗民祭祀他,是信奉象后来的表现。(得分点:句意、然则、承各1分) 附:文言文译文: 灵鹫山、博南山有象的祠庙。那山下住着的许多苗民,都把他当做神祭祀。宣慰使安君,顺应苗民的请求,把祠庙的房屋重新修整,同时请我做一篇记。我说:&是拆毁它呢,还是重新修整它呢?&宣慰使说:&是重新修整它。&我说:&重新修复它,凭什么呢?(注:&居&在此处作&凭&解)&宣慰使说:&这座祠庙的创建,大概没有人知道它的起源了。然而我们居住在这里的苗民,从我的父亲、祖父,一直追溯到曾祖父、高祖父以前,都是尊敬信奉,并诚心祭祀,全都不敢荒废呢。&我说:&为什么这样呢?有鼻地方的象祠,唐朝人曾经把它毁掉了。象的为人,作为儿子不算孝顺,作为弟弟则显得傲慢无礼。对象的祭祀,在唐朝受斥责,可是还存留到现在;他的祠庙在有鼻被拆毁,可是在这里却还兴旺。为什么这样呢?& 我懂得了:君子爱这个人,便推广到爱他屋上的乌鸦,更何况是对于圣人的弟弟呢!既然这样,那么祭祀的是舜,而不是象啊!我猜想象的死去,大概是在舜以干羽之舞感化苗民而使其归顺之后吧?否则,古代桀骜不驯的人难道还少吗?可唯独象的祠庙延续在世。我由此更感受到了舜的德行的高尚,深入人心,而恩泽流传久远啊! 象的不仁爱(忤逆、傲慢),大概(可能)他的初期是这样罢了,又怎么知道他的结果不被舜感化呢?《尚书》中不是说:&舜能用孝心使家庭和谐,家里孝顺安泰,家人不犯奸恶之事。&舜的瞎眼的父亲也变得忠诚老实了,就是说(瞽瞍)已经被感化为慈祥的父亲了。象如果还不尊敬哥哥舜的话,家庭就不会和睦。不断向善的方面发展,就不会演变为奸恶;不向奸恶方向发展,就一定会进入善的境界。确实如此啊,象已被舜感化了!孟子说:&天子派官吏治理象的国家,象不可能继续做坏事了。&这是因为舜对象爱得深沉而考虑得详尽,用来扶持帮助教导的方法也就周到啊。不是这样的话,像周公那样的圣人,却也免不了出现管叔、蔡叔那样的弟弟。这就可以看到象是已经被舜感化了。所以象能任用贤能的人,安于自己的职守,把恩泽施给百姓,死后百姓就怀念他。诸侯的卿相,由天子直接任命,这是《周官》中的制度,这制度大概是从舜封象那里效法来的吧? 我由此有理由相信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天下没有不可以被感化的人。既然这样,那么唐朝人拆毁象的祠庙,是根据象开始的行为;现在苗民祭祀他,是信奉象后来的表现。这个道理,我将把它向世上讲明。使人们知道:人的不善良,即使跟象一样,还是能够改变的;而君子修养自己的品德,到了极点,即使别人像象那样的不仁爱,也还能够感化他呢。 (十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19题。(18分) 七月三日,将仕郎守国子四门博士韩愈,谨奉书尚书阁下: 士之能享大名、显当世者,莫不有先达之士,负天下之望者为之前焉。士之能垂休光,照后世者,亦莫不有后进之士,负天下之望者为之后焉。莫为之前,虽美而不彰;莫为之后,虽盛而不传。是二人者,未始不相须也,然而千百载乃一相遇焉。岂上之人无可援,下之人无可推欤?何其相须之殷而相遇之疏也?其故在下之人负其能不肯谄其上,上之人负其位不肯顾其下,故高材多戚戚之穷,无盛位赫赫之光。是二人者之所为皆过也。未尝干之,不可谓上无其人;未尝求之,不可谓下无其人。愈之诵此言久矣,未尝敢以闻于人。 侧闻阁下抱不世之才,特立而独行,道方而事实,卷舒不随乎时,文武唯其所用,岂愈所谓其人哉?抑未闻后进之士,有遇知于左右,获礼于门下者,岂求之而未得耶?将志存乎立功,而事专乎报主,虽遇其人,未暇礼也?何其宜闻而久不闻也。愈虽不材,其自处不敢后于恒人。阁下将求之而未得欤?古人有言:&请自隗始。& 愈今者惟朝夕刍米仆赁之资是急,不过费阁下一朝之享而足也。如曰&吾志存乎立功,而事专乎报主,虽遇其人,未暇礼焉&,则非愈之所敢知也。世之龌龊者,既不足以语之,磊落奇伟之人,又不能听焉,则信乎命之穷也!谨献旧所为文一十八首。如赐览观,亦足知其志之所存。愈恐惧再拜。 [注]①于襄阳,名由页,字名元,深得唐德宗器重。因做过襄州大都督,故称于襄阳。②燕昭王欲招致天下贤才,问计于郭隗,郭隗回答:&王必欲致士,请自隗始!& 15、下面句子中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是() A.士之能垂休光 休:美好 B.未始不相须也 须:等待
C.在下之人负其能不肯谄其上 负:依仗 D.未尝干之 干:从事 1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何其相须之殷 ②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 B.①然而千百载乃一相遇焉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①特立而独行 ②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D.①士之能享大名、显当世者 ②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1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不属于活用的一项是() A.负天下之望者为之前焉 B.虽遇其人,未暇礼焉 C.何其宜闻而久不闻也 D.其自处不敢后于恒人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认为读书人需要有名望的人引荐才能使自己显扬于当代,同样也需要有名望的人做继承人才能使自己的美好德行流传下去。 B.于襄阳是一个有才能、有品德又有名望的人,但却一直不能推荐真正的人才,对此,韩愈提出了批评,并表达了不满之情。 C.虽然说得比较谦虚,但是韩愈还是认为自己是有才能的,他写这封信是希望于襄阳能够通过他的文章来了解并举荐他。 D.本文说理透彻,条理清晰,结构分明,语言得体,有很强的说服力。 1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 愈今者惟朝夕刍米仆赁之资是急(3分) (2) 如赐览观,亦足知其志之所存。愈恐惧再拜。(3分) 【参考答案】:15.D16.D17.C18.B 19.(1)现在我急需早晚买草料、买口粮、雇佣仆人、租赁房屋的资金。(3分) (2)如果承蒙您过目,也足以了解我的志向所在,我诚惶诚恐,拜两次。(3分) 【附参考译文】 七月三日,将仕郎、国子监四门博士韩愈,恭敬地上书给尚书阁下: 读书人能够享有大名、显荣于当世的原因,莫不有先通显而承担天下重望的人做他们的引导者;读书人能够留下壮美的光辉,照耀着后世的原因,也莫不有后通显而负天下重望的人做他们的继承者。没有人做他的引导者,即使有美好的德才也不会彰显;没有人做他的继承者,即使功业盛大也不会流传。这两种人未尝不互相依赖。不过这种情况要经过千百年才能够碰上一次啊!难道是在上位的人没有可以攀缘的,在下位的人没有值得推举的吗?为什么互相依赖这样密切,而互相遇会却这样少呢?它的原因在于在下位的人仗恃他的才能不肯讨好他上面的人,在上位的人仗恃他的权位不肯关心他下面的人。因此有才能的人往往处于忧伤的困顿之中,身居高们的人也没有发出显赫的光辉。这两种人的行为都是不对的,没有去请求他,不可以说上面没有提携后进的人;没有去物色他,不可以说下面没有值得推举的人。我叨念这些话好久了,没有敢把它讲给别人听。 我从旁听说阁下具有不平凡的才能,立身行事不同一般,道德方正而办事讲究实际,进退不跟着时俗转,文武人才都加以使用,难道不正是我所说的那种能引导后进的人吗!但是没有听到哪个后进之士得到您的赏识,受到您的重用,难道是物色人才而没有得到吗?或者是志向倾注在立功上,行事一心在报答君主上,虽然遇到可以推举的人却没有空闲以礼相待吗?为什么应该听到的举荐人才的消息而长久听不到呢? 我虽然不是人才,可是自己立身处世从来不敢落后于一般人。阁下可能是寻找人才却没有得到吧?古人有句话:&(招揽人才)请从我郭隗开始。&现在我急需早晚买草料、买口粮、雇佣仆人、租赁房屋的资金,这些只不过花上您一天享受的费用就足够了。如果您说&我的志向倾注在立功上,行事一心在报答君主上,虽然遇上可推举的人,却没有空闲以礼相待&,那就不是我韩愈所敢于知道的。社会上狭隘而无远见的人,既然不值得把情况告诉他,磊落而卓越伟大的人,又不肯听我的倾诉,那我就只好相信自己命运困顿了。我恭谨地呈上过去写的十八篇文章,如果承蒙您给看一下,也足够了解我的志向所在。韩愈惶恐地拜两次呈上。 (十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朱昭字彦明,府谷人。以效用进,累官秉义郎,浮湛班行,不自表异。宣和末,为震威城兵马监押,摄知城事。金兵内侵,夏人乘虚尽取河外诸城镇。震威距府州三百里,最为孤绝。昭率老幼婴城,敌攻之力,昭募骁锐兵卒千余人,与约曰:&贼知城中虚实,有轻我心,若出不意攻之,可一鼓而溃。&于是夜缒兵出,薄其营,果惊乱,城上鼓噪乘之,杀获甚众。夏人设木鹅梯冲以临城,飞矢雨激,卒不能施,然昼夜进攻不止。其酋悟儿思齐介胄来,以毡盾自蔽,邀昭计事。昭常服登陴,披襟问曰:&彼何人,乃尔不武!欲见我,我在此,将有何事?&思齐却盾而前,数宋朝失信,曰:&大金约我夹攻京师,为城下之盟,画河为界;太原旦暮且下,麟府诸垒悉已归我,公何恃而不降?&昭曰:&上皇知奸邪误国,改过不吝,已行内禅,今天子圣政一新矣,汝独未知邪?&乃取传禅诏赦宣读之,众愕眙,服其勇辩。是时,诸城降者多,昭故人从旁语曰:&天下事已矣,忠安所施?&昭叱曰:&汝辈背义偷生,不异犬彘,尚敢以言诱我乎?我唯有死耳!&因大骂引弓射之,众走。凡被围四日,城多圮坏,昭以智补御,皆合法,然不可复支。昭退坐厅事,召诸校谓曰:&城且破,妻子不可为贼污,幸先戕我家而背城死战,胜则东向图大功,不胜则暴骨境内,大丈夫一生之事毕矣。&部落子有阴与贼通者,告之曰:&朱昭与其徒将出战,人虽少,皆死士也。&贼大惧,以利啖守兵,得登城。昭勒众于通衢接战,自暮达旦,尸填街不可行。昭跃马从缺城出,马蹶坠堑,贼欢曰:&得朱将军矣!&欲生致之。昭瞋目仗剑,无一敢前,旋中矢而死,年四十六。 (节选自《宋史&朱昭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为震威城兵马监押,摄知城事 摄:代理 B.昭率老幼婴城,敌攻之力 婴:环绕 C.于是夜缒兵出,薄其营 薄:削弱 D.城上鼓噪乘之,杀获甚众 乘:追逐 答案 C 解析 C项:&薄&应为&迫近& 5.以下句子中,全部表明朱昭坚决主张抗敌的一组是 (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元丰通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