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新闻1+ 1城市化观后感内容之后的观后感

《新闻1+1》
《学习考试好帮手》帮的是谁?
24小时排行榜
  (节目导视:)
  教育局下发通知,学生提出要求,家长与学生同时收看,10月13号滁州当地电视台播出的到底是什么重要节目?
  《学习考试好榜首》宣传资料:
  我们所讲的主题是学习考试好帮手。
  解说:
  本是一个电视广告却要求几万家长和学生同时收看,滁州市教育局到底想做什么?
  声音来源:
  学生家长 王女士:
  看到后面就推荐书,卖书的,怪气人的。
  解说:
  安徽、山东、辽宁、福建、河南,学习考试好帮手各地贩卖的背后到底有什么利益?
  声音来源:
  《法制日报亿》记者 范传贵:
  教育系统对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可能没有足够的重视。
  解说:
  新闻1+1》学习考试好帮手,谁在帮它赚钱?
  评论员 董倩:
  晚上好,欢迎您收看正在直播的《新闻1+1》。
  最近一段时间,在安徽滁州,听说有一种教辅的材料销量很好,有一些中小学生就缠着自己的家长点名指姓一定要这一种。其实原因很简单,是因为这些孩子集体收看了一个长达一个多小时的广告,而这个广告就是专门是这个教辅材料进行推销用的。那学生们并不是说要自己主动去看,而是学校要求孩子们去看,而学校也是接到了上级教育局的通知才这样做的,究竟怎么回事,我们先去看一看。
  (播放短片)
  解说:
  10月12号安徽滁州市的中小学生家长们都收到了一份孩子从学校带回的节目通知单,通知单通知要求,学生和家长要在10月13号上午8点20,收看滁州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播出的中小学生安全教育与素质培养专题节目。不但要收看,学生和家长还要写出观后感,同时在通知的下方还有一个温馨提示,请家长提前打开电视机锁定频道,不要错过这次学习的机会。那么,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重要的节目,需要动员几万名学生和家长同时收看。
  《学习考试好帮手》宣传资料:
  很高兴,今天能和大家一起学习,我们今天所讲的主题是学习考试好帮手。同学们,从这个题目中我们可以看出来,我们今天所讲的内容既涉及到你的学习,又涉及到你的考试。
  解说:
  既涉及到学习,又涉及到考试,但是通知里说好的安全教育和素质培养呢?专题片开场之后似乎离题越来越远。
  《学习考试好帮手》宣传资料:
  这是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所有的文理科书籍,一共将近200本,我们在座的学生,谁也不可能整天去背着这么多书籍去上学校去。但是这个问题,经过我们老师几年的问题,终于解决了,请看这五张图。这五张图跟这二百本书。
  解说:
  在近一个小时的节目里,这名自称博士的周全华,事实上在极力推销一种叫学习考试好帮手的光盘,节目下方还有字幕在不停滚动。原价399元,当天优惠价300元,并留有购买地址,该课程内容包括如何应对考试、如何巧做难题,还有如何记忆过人。在整个节目里学生和家长们,没有听到任何与安全与素质相关的内容。
  《学习考试好帮手》宣传资料:
  同学们,李白生于701年,卒于762年,那怎样一遍记住,一辈子不忘呢?家长朋友们,如果你的孩子用两节课时间把这110个代码记熟了,他马上会这样记,李白的妻子为了买灵药给他治病,她走了很多路儿。
  解说:
  看过这样的内容,很多家长表达了自己的不满。
  电话采访:
  安徽省滁州市学生家长 袁女士:
  看前面一段还好,后来越看越不对劲了,就是搞电视购物推销的。
  王女士:
  我们家装的是电信的数字电视,还看不到滁州台,小孩讲不看还不行,还必须得写读后感。折腾来折腾去的找一个朋友家,有滁州台的,看到后面就推销书,卖书的,怪气人的。
  解说:
  尽管气人但是看完节目的孩子们有的不仅忘了最初的主题,反而要求家长购买电视里所宣传的光盘。
  袁女士:
  孩子闹着非要买,磨不过他就带去买了,到那块去就优惠一天,300块钱,回来看也没有多大用处,这简直是瞎搞。
  解说:
  到底是安全教育还是购物广告,节目播出当天,就有家长开始举报。据了解,节目观看通知是由滁州市教育局面向全市范围的中小学校下发的,而仅在滁州市的琅琊区,当天就有三万多名中小学生收看了该节目,收到家长质疑后,该市教育部门又立即要求各个学校重新发送通知,不再要求写出观后感,并提醒家长和学生谨慎购买相关学习资料谨防上当,并于14号下午做出了道歉。
  评论员:
  家里有孩子的人呢都知道,不管是孩子从学校里、从老师那带回的任何一句话,那么带回家就是圣旨。对于家长来说要克服千难万难也一定要去完成,那我们看教育局下发了要求,学校和又下发给了学生和家长,要看电视内容是什么呢?这么好,青少年如何戒除网瘾,安全防范与节后如何回归课堂的心理辅导,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制定科学的学习计划等等,这么好的内容当然要看了。于是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短片中出现了一些家长,要请了假,包括有的串门带自己的孩子去看。
  但是看完了这个内容,本来应该是什么呢?应该是一个公益的教育片,是学习安全与素质的培养。但是看完了却是具有欺骗性质的,商业利益的一个电视购物栏目。因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家长这么的愤怒。其实不管是学校还是教育部门,他本来应当是作为一道屏障,把这些广告挡在学校外面,但是在这件事情里面,学校和教育部门却给这个骗子直接开设了一个特殊的通道,甚至开着开路车,就把这些广告送到了家长和学生的家里面。
  这件事情是由家长在当地的论坛,还有媒体的后续报道把它给曝光了,那如果没有这些的话,这件事情是不是就有可能不了了之?另外一个这样的一起荒唐的乌龙事件,我们要考虑的问题是为什么会有今天这样一个结果,从这件事里我们反思的又是什么,继续关注。
  (播放短片)
  解说:
  今天浏览滁州各地网络社区关于这场荒唐的看广告事件,当地网友的关注仍在持续。
  而这当中一则后缀着热门标志的帖子,尤为引人注目,其浏览数更是远远高于其它发帖。它就是滁州市教育局于10月14号在此论坛上发布的第一封致歉信,致歉信首先就事件起因做出了说明。
  10月10号,一名自称是滁州电视台的工作人员来到我局,希望我局组织观看由滁州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审核播出的安全教育与素质培养专题节目,我局认为,这与当前学校安全教育的要求相契合,故要求各校组织学生及家长在家观看,并要求不允许有任何收费行为。那么,学习们的安全教育的专题节目,怎么就变成了教育购物呢?在这一纸通知上签字的滁州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刘芝福接受采访时曾表示,10月10号面对自称电视台工作人员的陌生来访者,他并未核实对方身份,由于当时手头事务多,更是随手便签了字,直到事后他才向电视台求证并无此人。而对于这已影响了全市中小学生及家长的签字,刘芝福仅说是工作经验问题。此外,滁州市教育局一位吴姓主任,对记者表示,他们也是被骗了。
  电话采访:
  滁州市教育局工作人员:
  我们也觉得自己自己审核把关不严,给家长和学生带来了影响,我们也表示很遗憾这个事情。
  解说:
  那么,教育局口中这名自称是电视台工作人员的人是谁,滁州电视台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员表示,可以肯定的是这个人绝对不是电视台职工。电视台13号当天播出的是一条正常的广告,而滁州市电视台广告运营中心也在各大论坛上发帖自清,广告中心和广播电视台无任何人员前往教育部门联系收看播出事宜,也没有为前往教育部门联系此事的人员出具任何证明。
  滁州市电视台工作人员:
  我们当时也不知道,大概是广告的运营商跑到教委去的,而且这个人去也没有我们台里面任何证明都没有,他就是自己去的,它是我们这边一个正常的广告。
  解说:
  13号上午当家长和孩子们在收看这档节目,感觉被忽悠的同时,滁州市教育局也接到反映,安全教育节目变成了广告,教育部门随后发出通知,要求学校停止观看。目前滁州市教育局已将此事向公安机关报经,并公开致歉。
  滁州市教育局工作人员:
  现在我们已经向公安部门报案了,公安部门也已经介入了。
  解说:
  安徽市教育厅昨天上午也就该事件发表声明,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进一步提高警惕,严禁组织学生收看未经核实的电视节目。
  评论员:
  看了这个广告之后,家长们觉得不可思议,教育局的相关人也觉得是惊讶甚至是委屈,那难道是骗子的骗术太高超了吗?
  我们不妨来看一下滁州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的一段话,他是怎么解释的?他说那名自称电视台工作人员的小伙子到办公室提出要求后,我觉得学生安全与素质培养对中小学生来说是好事,就随手签字,要求监察室的同志负责落实,并未察看公函上有无公章,也没核实其身份,现在想想主要还是工作经验问题。
  这位教工委的副书记把这个问题归咎为工作经验的问题,但是我们想说的是,这不是一个工作经验的问题,这是一个工作态度的问题,这是一个责任心的问题。如果你心里有&认真&两个字,恐怕不用是这个书记,就算是一个刚刚毕业、初出茅庐的大学毕业生,他也不会做出这么草草率的决定,怎么也应该看看,这个片子里面到底是什么样的内容。
  好,接下来我们就连线一下,二十一世纪教育研究院的熊丙奇副院长,听听他对这件事情的看法。
  (电话连线)
  评论员:
  熊院长,刚才我们也看了,您也听到了这位教工委副书记的这种解释,你怎么看他的解释。另外一个问题,现在有些负责人也认为教育部门也属于受骗的,您怎么看?
  熊丙奇:
  我觉得虽然当地的教育部门道歉了,但实际上这个道歉的态度是不诚恳的。没有认真地反思自己究竟出了什么问题,因为对一个地区来讲,这么多学生要看一个电视节目,居然不去查证它的身份,不去了解它的内容,就瞎通知要求各个学校组织观看,是非常不负责任的一个做法。因此,我觉得应该进行一个深入的调查,并应该由他们自己出来自证清白,现在他们说有关公安部门已经介入,我觉得需要把这个事情的真相真正向公众交待。如果是按照教育的职责,或者是教育的原则来办事,这种事情就根本不会发生。从本质上讲,政府部门发文要求学校来收看一些节目,它是超越了行政部门的职权,而且我们很担心这背后是不是有利益输送的问题,如果有利益输送的话,那么这个事情就变得更加复杂。
  评论员:
  熊院长我们在关注学校在这件事件里面的角色,应该说学校这个角色是比较尴尬的,因为是由学校落实到每一个家庭,说让孩子们和他们的家长去收看。但是学校又不是一个发起人,他是接到了教育局的通知,怎么看待学校这样一个角色?
  熊丙奇:
  对,我觉得这反映出当前我国的办学机构的问题。从根本上讲,现在的学校其实还没有办学自主权,政府和学校的关系还没有清楚。往往政府部门可以通过这些行政命令来要求学校去干某些事情,而按照政府和学校的比较清晰的职责来看,政府只负责公办学校的投入,以及依法监督学校、依法办学,不应该直接去干涉学校的办学。那么,现在看来政府部门,还可以通过行政的命令来直接干涉学校的办学,这本质上就是反映出了现在我们学校办学存在严重的行政化的问题。
  评论员:
  好,熊院长,稍候我们会有更多的问题给您。其实刚才熊院长也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那么现在相关部门已经介入调查,那未来怎么样该罚的罚,该查的查。当我们今天在做这个节目的时候,也在网上调了一些资料,一调资料才发现,其实类似这样的事情,甚至相同的事情在2006年、2007年的时候,就已经发生了,但为什么相同的事情到今天还会再一次发生呢?我们继续关注。
  (播放短片)
  解说:
  &学习考试好帮手讲座观后感急急急!!!&这是发布在某网站上一个寻求帮助的帖子,三个感叹号表达了发贴人的急迫心情,而在随后的补充信息里,发贴人也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和说明,&不是我想给它做广告,是老师要我们写,真搞不懂老师为什么要让我们去看一个虚假广告。&
  一个帖子背后不知道有多少人有着同样类似的需求。记者注意到,该帖发布时间是2011年9月份,也就是说这样的事情并非第一次出现。同时,在这个帖子下面提出类似需求的网友还不止一个,他们中最早的时间可以到2008年。
  有人求帮助,就有人晒观后。在河南省某市第二小学校训通论坛里,某小学生贴上了自己的观后感,这位小学生在观后感里自己总结了如何运用考试心理与技巧的三个要点,第一考前一两天不复习,准备学习用品。第二,认真填写姓名班级,审清题意。第三,对自己要有自信。在随后的评论帖中,很多同学校的评论者纷纷给这篇观后感以不错的点评,但也有人认为美中不足的是这个200的字的观后感太短了,因为四年级和六年级的要求是400字以上。诸如此类的观后感很多,其中不乏稚嫩的语言,毕竟这里面所传授的考试技巧,对于这些小学生来说还有点为时尚早。
  听完之后,我觉得我们现在丰衣足食,更应该好好学习。
  以后我不但要及时复习,天天复习,还要多看教育频道关于学习的节目。
  《学习考试好帮手》宣传资料:
  家长朋友们,如果你的孩子能坚持十六节课,学完这个《学习考试好帮手》,你问一下孩子什么感觉,他会告诉你三个字,哪三个字同学们?非常好。
  解说:
  明为看节目,实为卖教材。这样的一幕过去五年内在福建、辽宁、安徽、宁夏等全国多个地方都出现过,到底合不合法,为什么一个一戳就破的软广告可以打着教育部门的旗号,以类似甚至完全相同的方式不断上演,《法制日报》记者范传贵曾经对此做过专门的调查。
  《法制日报》记者 范传贵:
  (教育部门)觉得这也不算什么多严重的事情,也没有造成多严重的影响,甚至有的态度还特别不好。就说没空折腾这个事情,包括我们也要求他们去查证,到底这个错误的通知来源是从什么地方来的,他们都拒绝。所以我觉得教育系统对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没有足够重视,也可能出于遮丑,或者说不去做一些反思,这应该是让它这么多年里反复在各地上演的一个最根本的原因。
  解说:
  一份来自教育部门要求观看的通知,一档最终以推销教材为目的的广告节目。我们不知道主管部门在这样的电视软广告中有没有利益驱动,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如果没有孩子和家长共同观看的一声令下,也就不会有这个教材的大卖。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如果作为教育主管部门和商业沾上了关系,怎么还能一心维护孩子的天空。
  评论员:
  同样的手段,同样的视频,同样是由教育部门下发下来的通知,那么在2006年开始到现在,应该说同样的伎俩一直在上演。为什么能够始终地屡次进行却没有被戳穿。接下来我们再连线熊丙奇院长。
  (电话连线)
  评论员:
  熊院长您看,刚才这个采访记者的时候,记者也在说了,可能是教育部门对类似事情没有引起足够的注意,您觉得这是为什么?为什么这样的一件事情,应该说跟每个学生都相关的事情,却没有引起相关部门的注意呢?
  熊丙奇:
  我觉得教育部门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是因为我们的司法机关没有接入调查。有时处理往往是不了了之,我觉得应该有司法机关介入调查。如果存在商业机构和教育部门学校的输送,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只有这样才能够让教育部门高度重视,才能够防范这样的事情反复上演。
  评论员:
  另外一个在记者刚才也说了,有的教育部门认为这件事本身也没有造成太大的影响,您怎么看待这种心态?
  熊丙奇:
  我觉得这样的心态反映出教育部门,对学生的这种权利的不尊重。
  评论员:
  熊院长您看,现在这个中小学习的权益,包括现在有一些大学生的权益也在不断地就被侵犯,而且现在侵犯的门槛似乎是越来越低。您怎么看待这种现象,另外怎么去保护学生的利益、权益?
  熊丙奇:
  我觉得这个两个方面。一个方面其实讲我们的学校,不管是中小学还是大学生,它体制上都叫依法治校,要严格按照现有的法律来规范学校的办学行为,现在这方面还是有很大的欠缺。另外一方面,在中小学里面我们要建立起更好的管理机制,在大学建立起这种现在大学制度,只有中小学有家长委员会参与学校的办学的监督,在大学里推行学生自治,然后才能够让办学者的行为能够真正地尊重学生的权益,不是说侵犯学生的权益。
  评论员:
  谢谢熊院长,我们一直就说师道是什么,是传道、受业、解惑。其实现在看,除了这样的一系列的从古至今就有的一系列的做法之外,还要有这些教育部门发自内心地去保护孩子们的利益不受外来的商业利润的侵扰。好,这就是今天的节目。
编辑:刘一 我的位置:
十九大没怎么谈城镇化?其实,重要信息已发出,还提到一件“国之大事”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刘士林
摘要:十九大报告不是专门讨论城镇化的文件,但是与城镇化也绝非毫无关联。不仅报告中很多内容与城镇化直接或间接相关,而且也透露出新型城镇化战略在新时代的重要信息和信号。
十九大报告不是专门讨论城镇化的文件,但是与城镇化也绝非毫无关联。不仅报告中很多内容与城镇化直接或间接相关,而且也透露出新型城镇化战略在新时代的重要信息和信号,对此及时梳理、领会和把握十分重要。
1.2%的城镇化年增长率意味着什么?
十九大报告在“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历史性变革”中写道:“城镇化率年均提高一点二个百分点,八千多万农业转移人口成为城镇居民。”
一般人看到的只是一个统计数据,但其背后的内容和涵义却要复杂得多。
首先,这是对我国近五年城市建设成就的巨大肯定。
城镇化率是城镇化进程的基本测度方法,农村人转化为城市人则是其基本特征。但这“一点二个百分点”和“八千多万农业转移人口”却不只是一个数据那么简单。与欧洲工业革命时期的城市化相比,当今世界城市化的突出特点是“高成本”,需要大量的资金和强大的经济支撑。据相关测算,中国城市化率年均增长一个百分点,就需要年新增住房3-4亿平方米,建设用地1800平方公里,生活用水14亿立方米。由此可知我国近五年城镇化进程的艰难不易和取得的巨大成就。
其次,这同时还包含了对我国城镇化发展规律和未来趋势的战略研判。
自2011年城市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中国的城镇化建设开始进入中程。此时最大的问题是预测未来是持续增长还是逐步下滑,特别是增长及下滑的幅度会怎么样?相关测算表明,每增加1个城市人就需要新增城镇固定资产投资50万元,因而能否精准把握城市化的规律和趋势,直接关系到未来国家在城市领域的基本政策和资源配置。
与2000年至2011年年均增速超过1.5%相比,十八大以来的五年1.2%的年增长率的确有所下降,但并不是一些人所谓的“断崖式”或“急刹车”,而是说明我国正进入城镇化的一种“新常态”,由原来的高速增长变为中高速增长。由于我国城镇化处于“中程”的国情,还远未到城镇化建设的“拐点时刻”,对城市建设仍需要未雨绸缪地谋划和布局。
十九大报告确立了怎样的“城镇化”格局?
在十九大报告中,重点提了“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区域的范围比城镇大,乡村的概念比城镇小,有人就望文生义地以为十九大不再讲“城镇化”了,同时把“城市群”作为未来城市建设和发展的主题。这种理解和引申是片面和形而上学的,属于只知“其名”而不知“其实”,完全割裂了“城镇化”和“城市群”的内在有机联系,也根本不知道“城市群”本身就是《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等一系列文件反复明确和强调的我国城镇化的“主体形态”。
首先,在十九大报告中并不是没有提到城镇化。在“坚持新发展理念”中,清楚地写道“……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主动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不断壮大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这里的“城镇化”的核心是《国家“十三五”规划》提出的“新型城市”,包括绿色城市、智慧城市、创新城市、人文城市、紧凑城市五个目标,和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高度匹配、同步发展,完全不同于以大拆大建、房地产开发、GDP主导为基本特征的旧城镇化。
其次,十九大报告在“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中写道:“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导向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这里的“以城市群为主体”、“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等,集中了2014年《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2015《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2016《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2017年中央关于雄安新区的相关文件的精髓,既显示出十八大以来区域与城市发展政策的延续性和稳定性,同时也都是未来五年探索中国城市发展道路的重大战略举措。
再次,针对一些模糊认识和片面理解,有必要重申“城镇化”和“城市群”的内在关系。中国城市的根本使命和任务是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中国城市应该走什么道路,改革开放以来一直有两种声音:一是走小城市发展道路,以夏书章的超微型城市论和费孝通的微小城市论为理论代表,以1989年国务院制定的“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俗称“三句话方针”)为大政方针。二是走大都市发展道路,在理论上以2002年“大上海国际都市圈”研究报告首次提出走“以大城市为主的城市化发展道路”为代表,在现实中以2004年全国183个城市提出建设“国际化大都市”为象征。但实践证明,它们各有偏颇。前者看不到大都市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基本上属于“穷过渡”城市化思维。后者加剧了城市之间的“同质竞争”,造成区域内资源、资金和人才的巨大浪费和低效配置。因此,从2005年国家“十一五”规划首次提出“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开始,到2014年《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明确“把城市群作为主体形态”,到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科学规划城市群规模和布局”,一条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基本尘埃落定。
在这个基础和背景上,十九大确立了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以区域协调发展为总体目标、以乡村振兴为重点战略任务的城市化格局,体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根本要求。
乡村振兴战略只是讲“三农”而和城市无关吗?
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有人以为这体现了十九大对乡村建设的高度重视,和城市没有什么关系,甚至产生未来会“重农村轻城市”的猜测和误判。
有什么样的现实,就有什么样的观念。中国城乡长期存在的二元化现实,导致有些人持有把城市和乡村对立起来的思维方式和价值态度。在理论上的典型表现是,把城市研究和农村研究、城市规划和农村规划、城市建设和农村建设截然分开。而由此造成的影响则是,研究城市的往往排除农村,搞农村规划的也总是要把标准做得低一些,一切都成了“城里人”不同于“乡下人”的翻版。其实,农村研究本就是城市化研究的四大对象之一。不仅农村研究是城市社会学的一个重要部分,所以才会有那么多人关注半城市化、农村空心化等问题;而且农村研究专家也总是要把农村问题的根源追溯到城市,其解决问题的办法也不外乎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等。如果我们能破除这种思想观念上的“城乡对立”,就不会觉得“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城市建设发展了无干系了。
今天的城市和乡村,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难以分开了。乡村振兴战略不只是给农村承包制等“吃了定心丸”,同时也为城市带动乡村发展、城乡一体化指出了新方向。在中央和国家的一系列政策文件中,从来都没有把城市和乡村发展分开过。在十九大报告中,不仅“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被作为民生领域的短板之一,而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更是明确提出“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从历史上看,城市和乡村有两种关系,一是旧城市化中“城市征服、剥夺、虹吸农村”的对立关系,二是在城市群语境中大中小城市协调、城乡共生发展关系。如果我们今天还从城乡二元对立的角度去理解“乡村振兴战略”,不仅在观念上是偏颇的,在实践中也是有害的。
十九大后中国城市发展的主题是什么?
关于我国的城市建设和发展,中央和国家已出台多个政策文件。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还明确要“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十九大报告站在新时代的历史高度,以画龙点睛的笔法高度提炼了城镇化的关键和重点。但如果要问十九大以后中国城市发展的主题,还需要结合十九大总体战略部署去找寻。
温饱、小康和现代化,是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为中国现代化规划的三大战略目标。在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现代化的目标已遥遥在望,同时在苏南、珠三角等发达地区,已开始探讨区域现代化的框架与标准。在此基础上,十九大报告提出,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十九大报告将这个新征程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现代化在本质上是指以经济现代化为主导生产方式、以政治现代化为国家主体构架、以文化现代化为精神文明形态、以社会现代化为主流生活方式、以环境现代化为可持续发展目标,以人的现代化和全面发展为战略重心的人类历史和文明进程。当今世界是城市世界,城市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承担着中流砥柱的作用。这就使得“现代化”和“城镇化”的关系更为紧密,简单说来,“现代化”是“城镇化”的内在机制与内容,“城镇化”是“现代化”的空间载体和形式,两者在很大程度上相互叠合、同步发展。这是因为,现代化意味着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型,其最突出的特点是以基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工业生产方式为基本手段,深刻改变了人类传统的空间环境、社会形态和生活方式,使城市成为人类生产生活的核心和主流。因此可以得出,未来的城市化必将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下开启的城市现代化的新征程。从城市化到城市现代化,从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到城市功能的现代化,是我国新型城镇化最需要研究和关注的“国之大事”。
(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首席专家)
转载请注明来源“上观新闻”,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栏目邮箱:)
上海辟谣平台
中国技能大赛媒体注册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第三届绿色账户微电影大赛
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整合推广平台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客户端下载
Copyright (C) 上观(沪ICP备号-31 国新网许可证编号:)站长统计
沪公网安备 61号
解放日报新媒体研发中心技术支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闻大求真观后感100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