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福浩:如何走“黄土地蓝土地 电视剧经济”向“蓝水经济”转型之路

丁福浩:如何走“黄土经济”向“蓝水经济”转型之路-
港区新闻-周口港区
丁福浩:如何走“黄土经济”向“蓝水经济”转型之路
来源:周口手机台&发布日期:&点击次数:102
本台讯(广电全媒体记者 王振伟 李森 张亮 和畅 雪兰)2018临港经济高峰论坛主旨演讲与交流正在进行,论坛上,市长丁福浩作了题为《以港城引领发展&以开放创造未来趟出一条由“黄土经济”向“蓝水经济”的转型之路》的主旨演讲。
丁福浩说,在这春光明媚、生机盎然的美好季节,能和各位老朋友、新朋友相聚在这里,共商发展、共谋合作,感到十分高兴。谨代表周口市政府和千万周口人民,对各位领导和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丁福浩说,大家都知道,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推进高质量发展,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省委、省政府全面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打好“四张牌”的要求,全面加快中原城市群和河南自贸区建设,并把支持发展临港经济放在重要位置,写进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同时,把周口和郑州一起,推荐为创建国家级多式联运枢纽试点城市,为周口发展临港经济带来了机遇、创造了条件。
去年,在中国港口协会、省交通厅的指导支持下,我们举办了第一届临港经济发展论坛。到会的领导和专家学者,为周口发展临港经济把脉问诊,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这次论坛,是在“国家战略新格局,交通发展新机遇”的背景下举办的,主题是“创建多式联运枢纽城市,打造通江达海中原港城”,顺应了时代潮流、适应了发展需求。刚才,省市领导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大会签约了一批项目。一会儿,还有一些嘉宾要演讲,相信大家一定能听到许多真知灼见。
丁福浩分析说,历史,总是能回应现实、启迪智慧、昭示未来。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纵观这40年的历程,可以说是我国从不开放到开放、从开放到更开放的过程。如果说改革为发展提供了内生动力,那么开放就是“牵引机”,拉动发展不断前进。正如前几天,习近平总书记在博鳌论坛讲的,过去40年中国经济发展是在开放条件下取得的,未来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也必须在更加开放条件下进行。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
从理论上看,临港经济就是典型的开放型经济。可以说,没有开放,就没有港口,更没有临港经济。今天,我们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举办临港经济高峰论坛,也是对改革开放最好的纪念和传承。我们将始终铭记,世界是开放的世界,经济是开放的经济。临港经济的发展,必然要坚持开放、扩大开放;内陆城市要发展临港经济,就必须以更大的气魄坚持开放、扩大开放。
丁福浩介绍,周口作为一个内陆城市,身处豫东平原,沃野千里,农业在历史上自然成为主产业,到现在还是全国全省的粮食主产区。这就有两点影响,一方面,农耕文明传承久远,文化遗迹众多,周口是老子故里、羲皇故都;另一方面,千百年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小农经济惯性较强,1156万人口中,有858万农业人口,长期习惯于土里刨食、靠天吃饭,习惯于守摊保本、自给自足,观念上比较封闭保守。如何改变这种局面?经过反复思考研究,我们认为:
1、封闭保守的“黄土经济”,必须加快转变。靠在黄土地上种粮为主的小农经济形态,我们形象地称之为“黄土经济”。它属于传统陆地文明,突出以农为本,受自然经济规律支配,逻辑上封闭保守,与开放潮流不相适应,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尽快转变。
2、开放创新的“蓝水经济”,必须向其靠拢。“蓝水经济”就是海洋经济,是指开发利用海洋的各类海洋产业及相关经济活动的总和。理论上看,“蓝水经济”属于现代海洋文明,突出以商为本,受商品经济规律支配。最大的特点就是开放,和“黄土经济”的格局不同、思维不同、气质不同,是更适应形势和发展需要的经济形态。政策上看,2011年,海洋经济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家推动沿海城市群向海洋发展。从城市发展的规律来说,农耕时代的城市看重的是土地肥沃,不需要向海洋靠拢,而工业时代的城市,特别是城市群,只有向海洋靠拢,形成湾区,才能成为世界级的城市群,比如美国的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日本的东京湾区等,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就是要充分发挥海洋优势,把包括广州、深圳、珠海、香港、澳门等城市的大珠三角城市群,现在GDP总量已达1.24万亿美元,进一步打造成世界前列的湾区。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内河航运,要求和海洋连起来共同发展。因此,靠拢“蓝水经济”,已成为内河港口城市的责任使命。前景上看,随着国家的强大和开放的加深,“蓝水经济”发展势头越来越好,靠拢它能享受到更多的发展红利。2017年,全国海洋总产值77611亿元,占GDP的9.4%。海洋第三产业增加值43919亿元,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不断增加,已达到56.6%,这主要得益于同临港经济紧密相关的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
3、“黄土经济”转向“蓝水经济”,必须找准路径。第一,这个转型不是“另起炉灶”。我们推进转型,绝不是抛弃传统农业,而本质上是对结构的优化,目的是推动观念开放、城市提质、陆海统筹,实现包括农业在内的产业协调发展。第二,这个转型必须紧盯开放。周口“三川交汇、一河穿城”,这是得天独厚的开放窗口和载体。打造好这条黄金水道,经济上能促进要素流动、招商引资,带来商机和活力;文化上能够引来“蓝色的海水”,灌入“黄色的平原”,滋养开放的气度,让周口“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第三,这个转型具备现实抓手。作为全省唯一拥有通江达海的航道和港口的省辖市,可以说优势明显,临河就是临海、腹地也是前沿,周口港实际上就是海岸的内延、就是中原的沿海,因此,临港经济就是实现转型非常好的路径,必然大有可为。
基于以上考虑,我们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提出了建港口、兴物流、聚产业、强服务、优生态、造港城,以“公铁水空”多式联运为基础,推动内河水运、临港产业、生态城市三位一体融合发展,建设“满城文化半城水,内联外通达江海”中原港城的总体思路。目的就是,跳出周口看周口,树立“临河就是临海、腹地也是前沿”的开放思维,集聚生产要素、打造黄金水道、联通内陆海洋,促进观念解放、结构调整、模式创新、城市提质,真正趟出一条由“黄土经济”向“蓝水经济”的转型之路。
丁福浩指出,要实现转型,发展临港经济,我们有四点优势:
一是悠久的水运传统。周口历史上就因水得名,叫“周家渡口”,航运贸易繁荣400余年。明永乐年间,淮颍漕运形成;清顺治年间,成为粮油棉麻交易中心;清中后期,成为中原枢纽,拥有码头22处、镇中街道120条、外商会馆7处,人口突破22万。明代大学士熊廷弼有句诗写周口,“万家灯火侔江浦,千帆云集似汉皋”,把周口比作“小武汉”。
二是坚实的发展基础。设施方面,全市包括中心港有9个港区,中心港共规划建设77个千吨级泊位,新建的4号、5号港池12个千吨级泊位已投用。全市港口吞吐量1100万吨。航道方面,沙颍河是国家规划的“2横1纵2网18线”中的一线,2014年被国家规划为河南唯一一条高等级内河航道。周口港以下89公里,达到四级内河航道标准,常年可通行万吨级拖船,途经蚌埠、南京、杭州等城市,直通长三角,还能到连云港。运力方面,本地航运企业18家、从业人员2万多人;货运船舶共1482艘,载重吨位超120万吨。2017年货物运输量2471万吨、周转量129亿吨公里。
三是广阔的腹地支撑。临港经济,不仅要有港,关键要有货。周口地处中原腹地,辐射广阔。1小时高速经济圈涵盖商丘、许昌、漯河、驻马店、阜阳等地,人口近6000万;2小时高速经济圈涵盖开封、郑州、平顶山、南阳、信阳、淮南、宿州、淮北、徐州、荷泽等地,人口近2亿。尤为重要的是,周口交通网发达,宁洛、大广、商周、永登、机西5条高速公路过境,漯阜铁路连接京九和京广,郑合高铁2019年通车,通用机场正在建设,民用机场已列入国家布局规划,“公铁水空”格局初步形成。周口每年粮食外运量近百亿斤,是中原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的集散中心;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332家,有食品加工、纺织服装、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型建材六大主导产业集群,进出口贸易伙伴遍及140多个国家和地区。
四是较低的货运成本。港口主要看货运,货运主要看成本。在座的都是行家,我们来算一笔账,货运按吨公里计算运费,一般来说,公路是0.5元、铁路是0.3元、水路是0.06元。以运输1000万吨铁矿石为例,周口到上海,走公路760公里运费约38亿元,走铁路844公里运费约25.32亿元,走水路虽然长达1070公里,但运费只有约6.42亿元,比公路节省约31.6亿、比铁路节省约18.9亿。再来看从河南往上海运煤的成本,据我了解,煤炭运输现在一般是先走陇海铁路,到陇海铁路和京杭大运河的交汇处邳州港,再走水路。如果从郑州往上海发1000万吨煤,走铁路到周口,比到邳州近了300公里,虽然接下来从周口走水路,比从邳州走水路远了400多公里,但由于水路比铁路运费少得多,总运费走周口还是省了约4个亿。如果从更远一点的山西往江浙运煤,走周口成本将更省。
丁福浩在回顾去年临港经济取得的成效时指出:一是规划基本覆盖。编制完成了港口物流产业集聚区发展战略规划暨一期建设总体规划、港口码头总体规划、物流装备制造片区控制性详规等15项规划。二是设施更加完善。中心港2个港池已建成运营,港城大道等11条道路建成通车,车站北路等12条道路正在建设,港区主路网初步形成。三是合作持续加强。与郑州航空港区、河南物资集团分别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加入海河联运港际合作联盟,加强港口之间信息共享。四是项目进度加快。港润精密电子、河南永汇环保设备等8个项目投产运营,综合物流园区和河南安仁医药仓储物流园区等项目加快建设。安钢产能置换项目落地,填补了周口在重工业项目上的空白。
丁福浩表示,下一步,我们将通过这次论坛,充分吸纳各位领导和专家学者们的意见建议,进一步夯实临港经济的基础、壮大临港经济的体量、增强临港经济的活力,打造临港经济发展新高地,加快由“黄土经济”向“蓝水经济”转型。具体有五点打算:
一是进一步完善规划。紧扣高质量发展的方向,按照河南省“三区一群”战略的要求,统筹考虑码头、园区、物流、文化等要素,高标准编制《临港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岸线全域规划》《多式联运规划》等。以周口港为中心,以商水、项城、沈丘等港口为支撑,科学规划功能,实现错位发展。对沙颍河产业进行布局,形成产业隆起带,打造特色发展黄金轴线。
二是进一步夯实基础。以创建国家级多式联运枢纽试点城市为抓手,科学布局和建设货运枢纽。加快推进沙颍河周口至省界航道升级改造,尽快建成中心港余下的6个港池35个千吨级泊位。尽快建成集装箱、钢材等专用码头以及堆场、岸电等设施。加快推进大广高速港区互通立交、铁路专用线和港区路网建设。加快建设先进的港口数据交换系统,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和检验检疫平台。
三是进一步组装项目。安钢产能置换项目一期上半年开工。开工建设粮食产业园,加快河南大梁装配式建筑、蓝城养老特色小镇等项目。加快建设创客空间和企业孵化器项目,引进一批金融、保险、咨询等服务业项目。引进一批物流企业,并依托现有的18家航运企业,组建周口港航集团。
四是进一步传承文化。文化是临港经济的灵魂,也是打造“满城文化半城水,内联外通达江海”的中原港城的重要内容。我们将按照全域旅游的要求,整合渡口、漕运等文化资源,并与伏羲、老子、姓氏、农耕等资源融合,推动文化旅游业发展。积极打造内河航运博物馆,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加快推进临港产业游、水上巴士、水乡民宿等新业态发展,谋划建设临港小镇。
五是进一步搞好服务。深化“放管服”改革,全力打造营商环境,努力为企业提供“一站式”、“一揽子”、“保姆式”服务。研究出台新的政策措施,对符合规划的项目,给予更大优惠。加强宣传和院校合作,为临港经济发展提供专业人才支持。
地球是蔚蓝的星球,海洋是开放的海洋。临港经济,可以说是我们千万周口人民,跳出“黄土经济”的宣言书、通向“蓝水经济”的快速路、推动跨越发展的金钥匙。在座的各位,都是这一历程的见证者、推动者、参与者,我们真诚地希望各位领导和专家,到周口走一走、看一看,为我们的发展传经送宝;真诚地邀请各位企业家,到周口投资兴业、共创未来。
我相信,有中央、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有中国港口协会和省直部门的大力支持,有各位企业家的精诚合作,周口的临港经济一定能快速健康发展,不辜负这美好的春光。正如一首诗所说,“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登录人民网通行证 &&&
“黄土经济”蝶变“蓝水经济”&周口市画出美丽蓝图
日15:55&&来源:
人民网郑州4月17日电(徐驰、时岩、实习生甄一鸣)内陆城市多是封闭保守的“黄土经济”,咋能快速变成开放创新的“蓝水经济”?4月16日,由中国港口协会、河南省交通运输厅、周口市人民政府主办的“国家战略新格局,交通发展新机遇―2018临港经济高峰论坛”在郑州举行,周口市不仅拿出了方法论,画出了路线图,更现场得到专家献智、企业签约,踏上了快车道。
打动周口的,是迎面而来的重大历史机遇。党的十九大提出,要推进高质量发展,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河南省委、省政府也要求全面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打好“四张牌”的要求,全面加快中原城市群和河南自贸区建设,并把支持发展临港经济放在重要位置写进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同时,把周口和郑州一起,推荐为创建国家级多式联运枢纽试点城市,为周口发展临港经济带来了机遇、创造了条件。
周口市长丁福浩表示,作为内陆城市,周口农耕文明传承久远,小农经济惯性较强,观念上比较封闭保守。想实现快速发展,必须加快转变封闭保守的“黄土经济”,找准路径,快速向开放创新的“蓝水经济”靠拢。
为把握历史机遇,“创建多式联运枢纽城市,打造通江达海中原港城”,周口市不仅思想新颖,创建规划也相当科学详尽。
(责编:王佩、慎志远)
河南:铺就"四好农村路" 打开乡村幸福门
  在中原大地,四通八达的“四好农村路”像一条条“血管”,唤醒沉睡的村庄,催生乡村的“蝶变”……
援疆医生马启敏:给牧民带来"生"的希望
  三年两次援疆,河南医生马启敏用精湛的医术,呵护着牧区女性的健康,给这片土地带来了“生”的希望。三九寒冬,距离郑州2600公里的新疆哈密市巴里坤哈萨克族自治县最低气温达零下30摄氏度,但巴里坤县人民医院一楼的病房内却格外温暖……
关注河南频道微信平台聚焦新港城 共筑周口梦——2018临港经济高峰论坛嘉宾纷纷为周口发展献计献策-要闻播报
> 浏览文章
聚焦新港城 共筑周口梦——2018临港经济高峰论坛嘉宾纷纷为周口发展献计献策
(编辑:admin
日期:日 浏览:次
4月的郑州,春光明媚,满城飞花。2018临港经济高峰论坛吸引了全国各地的目光。众多专家学者、企业代表云集郑州,聚焦中原港城建设,纵论临港经济发展美好前景。周口市委副书记、市长丁福浩发表了题为《以港城引领发展 以开放创造未来 蹚出一条由“黄土经济”向“蓝水经济”的转型之路》的主旨演讲。他指出,省委、省政府全面加快中原城市群和河南自贸区建设,并把支持发展临港经济放在重要位置,写进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同时把周口和郑州一起推荐为创建国家级多式联运枢纽试点城市,为周口发展临港经济带来了机遇、创造了条件。周口农耕文明传承久远,文化遗迹众多,但千百年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小农经济惯性较强,习惯于守摊保本、自给自足,观念上比较封闭保守。因此,封闭保守的“黄土经济”,必须加快转变;开放创新的“蓝水经济”,必须向其靠拢;“黄土经济”转向“蓝水经济”,必须找准路径。我们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提出了建港口、兴物流、聚产业、强服务、优生态、造港城,以“公铁水空”多式联运为基础,推动内河水运、临港产业、生态城市三位一体融合发展,建设“满城文化半城水、内联外通达江海”中原港城的总体思路。去年以来,我们围绕临港经济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规划基本覆盖,编制完成了港口物流产业集聚区发展战略规划暨一期建设总体规划、港口码头总体规划、物流装备制造片区控制性详规等15项规划。设施更加完善,中心港2个港池已建成运营,港城大道等11条道路建成通车,车站北路等12条道路正在建设,港区主路网初步形成。合作持续加强,与郑州航空港区、河南物资集团分别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加入海河联运港际合作联盟,加强港口之间信息共享。项目进度加快,港润精密电子、河南永汇环保设备等8个项目投产运营,综合物流园区和河南安仁医药仓储物流园区等项目加快建设,安钢产能置换项目落地,填补了周口在重工业项目上的空白。丁福浩说,周口发展临港经济,优势明显。周口悠久的水运传统、坚实的发展基础、广阔的腹地支撑、较低的货运成本,都是其他地方不可比拟的优势。周口将通过这次论坛,充分吸纳各位领导和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夯实临港经济的基础、壮大临港经济的体量、增强临港经济的活力,打造临港经济发展新高地,加快由“黄土经济”向“蓝水经济”转型。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所长汪鸣,就内陆枢纽建设和枢纽经济发展问题,结合周口实际进行了深入分析。他认为,党的十九大对我国经济发展阶段作出了新判断,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增长,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成为重要任务。目前,周口已具备建设内陆水运枢纽,依托航运发展中原港城,从而增强发展动力的充分条件。伴随着枢纽代际更替,内陆枢纽城市再次崛起,资源要素向中心配置。周口有能力进一步提升发展质量,通过内陆港口建设,打造内陆物流枢纽,建设经济发展枢纽,打造经济发展高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综合研究室主任、研究员罗雨泽认为,港航发展新趋势日益显现,海陆贯通效率提升,“大交通”时代正在到来,“一带一路”为港航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为“大交通”创造了环境和需求,同时“大交通”也为“一带一路”提供了支撑。快速铁路、换装技术和高铁技术成熟并迅速推广,迎来陆路运输的复兴;基础设施的完善、先进设备的应用和智能化管理使衔接更加快速高效;货物集疏港向集疏运一体化转变,由物流中心向信息中心、金融中心、调度中心、服务中心拓展;经济活动“网络化”提升交通设施的使用率,集散大物流、网络大交易需要建设“大交通”体系。目前,中部省市发展面临新机遇,周口具有抓住新机遇的诸多优势。周口区位优势明显,是东南沿海连接中西部地区的关键地带,是河南唯一能够常年通江达海的省辖市,具备“公水铁”多式联运条件。周口工业基础好,已经形成食品加工、纺织服装、生物医药三大支柱产业,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型建材三大新型产业蓬勃发展。周口商贸物流进入快速发展期,周口港投入运营,对接郑州航空港和郑欧班列,很多大型商贸企业已经入驻,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周口拥有悠久的历史,境内旅游资源丰富,太昊陵、老子故里都是非常有潜力的景区。周口人力资源丰富,教育业发达,高技能人才资源丰富,发展先进制造业条件得天独厚。面对新的机遇,周口应该主动对接,积极将打造中原港城的愿景变成现实。省交通运输厅航务局局长王东在主旨演讲中指出,就加强多式联运建设,省委、省政府作出了重要部署,省交通厅出台了一系列规划方案,形成了多式联运的顶层设计,明确了多式联运发展的任务书、时间表、线路图,为推进多式联运发展搭建了制度框架体系,出台了优惠政策,启动了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建设。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水运事业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内河干线高等级航道网基本形成,港口功能显著提升,船舶标准化建设跨上新台阶,内河水运服务能力明显增强,这些都为周口发展多式联运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周口完全可以抓住这次机遇,建设现代化的中原港城,打造中原地区对外开放的桥头堡。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综合运输研究所现代物流中心主任、高级工程师李弢在《大力发展多式联运,促进周口临港经济繁荣》的论述中指出,周口有发展多式联运的成熟条件,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产业结构正在转型升级,交通区位优势逐步显现,运输格局基本形成,货源腹地基础良好,政策环境不断优化。建议周口明确“建设国家级多式联运枢纽城市,打造临港产业集聚示范区”的发展定位,确立建设一港(周口港)、二枢纽(水运枢纽和铁路枢纽)、多通道、多园区的总体思路,推进多式联运建设逐步完善。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院长助理、总设计师姜晓东就周口优势,提升钢铁产业竞争力进行了深入论述。淮安市港口物流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华建国就加强港口合作,助力淮河生态经济走廊发展进行了探讨。中国铁路经济规划研究院规划研究所副所长梁栋就大力发展水铁联运,开创发展新局面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周口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发展临港经济面临的良好机遇期,市委、市政府打造“满城文化半城水,内联外通达江海”的中原港城的决心,引起了与会嘉宾的广泛关注。中国港口协会常务副会长陈英明作总结讲话。他指出,与会嘉宾从不同角度对周口临港经济发展,中原港城建设和建设多式联运枢纽提出了新的看法,让大家对周口市乃至河南省的交通运输业发展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围绕临港经济碰撞出了很多新的观点,开拓了新的思路。周口在临港经济发展中,要抓住机遇,切实发挥河南省出海口的作用,营造良好环境,把水运优势变成市场优势。要规划先行,以城市整体规划为统筹,做好港口、园区的规划。交通部门要高度重视,积极与下游地区交通部门做好对接,服务郑州航空港区发展,服务自贸区建设,把周口打造成为服务中原及周边地区的货物集散中心,推动中原地区对外开放的陆水联运出海口、铁水联运桥头堡,支撑经济协调发展的现代中国交通枢纽。临港经济发展要站在更高起点,打造绿色港口、智慧港口。要加强组织领导,建立长效机制,凝聚专业人才,把临港经济发展作为大事来抓,早日建成“满城文化半城水,内联外通达江海”的中原港。(记者 刘彦章 王泉林 李莉 宋风城)来源:周口日报周口市发展临港经济有哪些优势?市长总结七大点_网易新闻
周口市发展临港经济有哪些优势?市长总结七大点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市长丁福浩发表了题为《以港城引领发展 以开放创造未来 蹚出一条由“黄土经济”向“蓝水经济”的转型之路》的主旨演讲。就周口市发展临港经济有哪些优势,丁福浩总结了以下几点。
最近咱周口有了个响亮的名字——中原港城周口发展临港经济的优势在哪里?小伙伴们知道吗?4月16日,由中国港口协会、河南省交通运输厅、周口市人民政府主办的2018临港经济高峰论坛在郑州开幕。市长丁福浩发表了题为《以港城引领发展 以开放创造未来 蹚出一条由“黄土经济”向“蓝水经济”的转型之路》的主旨演讲。就周口市发展临港经济有哪些优势,丁福浩总结了以下几点——01历史方面周口一直一直都有着悠久的水运传统,周口历史上就因水得名,叫“周家渡口”,航运贸易繁荣400余年。02设施方面全市包括中心港有9个港区,中心港共规划建设77个千吨级泊位,新建的4号、5号港池12个千吨级泊位已投用。全市港口吞吐量1100万吨。03航道方面沙颍河是国家规划的“2横1纵2网18线”中的一线,2014年被国家规划为河南唯一一条高等级内河航道。周口港以下89公里,达到四级内河航道标准,常年可通行万吨级拖船,途经蚌埠、南京、杭州等城市,直通长三角,还能到连云港。04运力方面本地航运企业18家、从业人员2万多人;货运船舶共1482艘,载重吨位超120万吨。2017年货物运输量2471万吨、周转量129亿吨公里。05交通方面1小时高速经济圈涵盖商丘、许昌、漯河、驻马店、阜阳等地,人口近6000万;2小时高速经济圈涵盖开封、郑州、平顶山、南阳、信阳、淮南、宿州、淮北、徐州、荷泽等地,人口近2亿。宁洛、大广、商周、永登、机西5条高速公路过境,漯阜铁路连接京九和京广,郑合高铁2019年通车,通用机场正在建设,民用机场已列入国家布局规划,“公铁水空”格局初步形成。06物产方面周口每年粮食外运量近百亿斤,是中原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的集散中心;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332家,有食品加工、纺织服装、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型建材六大主导产业集群,进出口贸易伙伴遍及140多个国家和地区。07成本方面货运按吨公里计算运费,一般来说,公路是0.5元、铁路是0.3元、水路是0.06元。以运输1000万吨铁矿石为例,周口到上海,走公路760公里运费约38亿元,走铁路844公里运费约25.32亿元,走水路虽然长达1070公里,但运费只有约6.42亿元,比公路节省约31.6亿、比铁路节省约18.9亿。水在城中走 城在水边立中原港城的城市历史必将在这里书写新周口的诗篇必将在这里描绘
本文来源:周口日报
责任编辑:毛嘉悦_HN014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新媒体矩阵
您当前位置: >>
>> 浏览文章
聚焦新港城 共筑周口梦——2018临港经济高峰论坛嘉宾纷纷为周口发展献计献策
4月的郑州,春光明媚,满城飞花。2018临港经济高峰论坛吸引了全国各地的目光。众多专家学者、企业代表云集郑州,聚焦中原港城建设,纵论临港经济发展美好前景。周口市委副书记、市长丁福浩发表了题为《以港城引领发展 以开放创造未来 蹚出一条由“黄土经济”向“蓝水经济”的转型之路》的主旨演讲。他指出,省委、省政府全面加快中原城市群和河南自贸区建设,并把支持发展临港经济放在重要位置,写进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同时把周口和郑州一起推荐为创建国家级多式联运枢纽试点城市,为周口发展临港经济带来了机遇、创造了条件。周口农耕文明传承久远,文化遗迹众多,但千百年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小农经济惯性较强,习惯于守摊保本、自给自足,观念上比较封闭保守。因此,封闭保守的“黄土经济”,必须加快转变;开放创新的“蓝水经济”,必须向其靠拢;“黄土经济”转向“蓝水经济”,必须找准路径。我们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提出了建港口、兴物流、聚产业、强服务、优生态、造港城,以“公铁水空”多式联运为基础,推动内河水运、临港产业、生态城市三位一体融合发展,建设“满城文化半城水、内联外通达江海”中原港城的总体思路。去年以来,我们围绕临港经济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规划基本覆盖,编制完成了港口物流产业集聚区发展战略规划暨一期建设总体规划、港口码头总体规划、物流装备制造片区控制性详规等15项规划。设施更加完善,中心港2个港池已建成运营,港城大道等11条道路建成通车,车站北路等12条道路正在建设,港区主路网初步形成。合作持续加强,与郑州航空港区、河南物资集团分别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加入海河联运港际合作联盟,加强港口之间信息共享。项目进度加快,港润精密电子、河南永汇环保设备等8个项目投产运营,综合物流园区和河南安仁医药仓储物流园区等项目加快建设,安钢产能置换项目落地,填补了周口在重工业项目上的空白。丁福浩说,周口发展临港经济,优势明显。周口悠久的水运传统、坚实的发展基础、广阔的腹地支撑、较低的货运成本,都是其他地方不可比拟的优势。周口将通过这次论坛,充分吸纳各位领导和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夯实临港经济的基础、壮大临港经济的体量、增强临港经济的活力,打造临港经济发展新高地,加快由“黄土经济”向“蓝水经济”转型。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所长汪鸣,就内陆枢纽建设和枢纽经济发展问题,结合周口实际进行了深入分析。他认为,党的十九大对我国经济发展阶段作出了新判断,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增长,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成为重要任务。目前,周口已具备建设内陆水运枢纽,依托航运发展中原港城,从而增强发展动力的充分条件。伴随着枢纽代际更替,内陆枢纽城市再次崛起,资源要素向中心配置。周口有能力进一步提升发展质量,通过内陆港口建设,打造内陆物流枢纽,建设经济发展枢纽,打造经济发展高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综合研究室主任、研究员罗雨泽认为,港航发展新趋势日益显现,海陆贯通效率提升,“大交通”时代正在到来,“一带一路”为港航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为“大交通”创造了环境和需求,同时“大交通”也为“一带一路”提供了支撑。快速铁路、换装技术和高铁技术成熟并迅速推广,迎来陆路运输的复兴;基础设施的完善、先进设备的应用和智能化管理使衔接更加快速高效;货物集疏港向集疏运一体化转变,由物流中心向信息中心、金融中心、调度中心、服务中心拓展;经济活动“网络化”提升交通设施的使用率,集散大物流、网络大交易需要建设“大交通”体系。目前,中部省市发展面临新机遇,周口具有抓住新机遇的诸多优势。周口区位优势明显,是东南沿海连接中西部地区的关键地带,是河南唯一能够常年通江达海的省辖市,具备“公水铁”多式联运条件。周口工业基础好,已经形成食品加工、纺织服装、生物医药三大支柱产业,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型建材三大新型产业蓬勃发展。周口商贸物流进入快速发展期,周口港投入运营,对接郑州航空港和郑欧班列,很多大型商贸企业已经入驻,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周口拥有悠久的历史,境内旅游资源丰富,太昊陵、老子故里都是非常有潜力的景区。周口人力资源丰富,教育业发达,高技能人才资源丰富,发展先进制造业条件得天独厚。面对新的机遇,周口应该主动对接,积极将打造中原港城的愿景变成现实。省交通运输厅航务局局长王东在主旨演讲中指出,就加强多式联运建设,省委、省政府作出了重要部署,省交通厅出台了一系列规划方案,形成了多式联运的顶层设计,明确了多式联运发展的任务书、时间表、线路图,为推进多式联运发展搭建了制度框架体系,出台了优惠政策,启动了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建设。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水运事业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内河干线高等级航道网基本形成,港口功能显著提升,船舶标准化建设跨上新台阶,内河水运服务能力明显增强,这些都为周口发展多式联运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周口完全可以抓住这次机遇,建设现代化的中原港城,打造中原地区对外开放的桥头堡。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综合运输研究所现代物流中心主任、高级工程师李弢在《大力发展多式联运,促进周口临港经济繁荣》的论述中指出,周口有发展多式联运的成熟条件,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产业结构正在转型升级,交通区位优势逐步显现,运输格局基本形成,货源腹地基础良好,政策环境不断优化。建议周口明确“建设国家级多式联运枢纽城市,打造临港产业集聚示范区”的发展定位,确立建设一港(周口港)、二枢纽(水运枢纽和铁路枢纽)、多通道、多园区的总体思路,推进多式联运建设逐步完善。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院长助理、总设计师姜晓东就周口优势,提升钢铁产业竞争力进行了深入论述。淮安市港口物流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华建国就加强港口合作,助力淮河生态经济走廊发展进行了探讨。中国铁路经济规划研究院规划研究所副所长梁栋就大力发展水铁联运,开创发展新局面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周口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发展临港经济面临的良好机遇期,市委、市政府打造“满城文化半城水,内联外通达江海”的中原港城的决心,引起了与会嘉宾的广泛关注。中国港口协会常务副会长陈英明作总结讲话。他指出,与会嘉宾从不同角度对周口临港经济发展,中原港城建设和建设多式联运枢纽提出了新的看法,让大家对周口市乃至河南省的交通运输业发展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围绕临港经济碰撞出了很多新的观点,开拓了新的思路。周口在临港经济发展中,要抓住机遇,切实发挥河南省出海口的作用,营造良好环境,把水运优势变成市场优势。要规划先行,以城市整体规划为统筹,做好港口、园区的规划。交通部门要高度重视,积极与下游地区交通部门做好对接,服务郑州航空港区发展,服务自贸区建设,把周口打造成为服务中原及周边地区的货物集散中心,推动中原地区对外开放的陆水联运出海口、铁水联运桥头堡,支撑经济协调发展的现代中国交通枢纽。临港经济发展要站在更高起点,打造绿色港口、智慧港口。要加强组织领导,建立长效机制,凝聚专业人才,把临港经济发展作为大事来抓,早日建成“满城文化半城水,内联外通达江海”的中原港。(记者 刘彦章 王泉林 李莉 宋风城)来源:周口日报
座机: 手机:邮箱:
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河南手机报周口版主办
豫ICP备号-1Copyright (C)
hnsjbzk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走出黄土地电视剧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