偿态补习真疯狂辨析

正确教育旗下网站
网校:13367所
24小时更新:3574
总量:6808691

2018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通关练:第一部分 语言文字运用考点三辨析并修改蹭
2018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通关练:第一部分 语言文字运用考点三辨析并修改蹭
时间: 17:08:58
下载量:54次
大小:121KB
所属资料:
文档简介为自动调取,可能会显示内容不完整,请您查看完整文档内容。
在手机端浏览文档
1/202/203/204/205/206/20
预览已结束,查看更多内容需下载哦~
&#xe6热门推荐
&#xe6相关资源
官方微信公共账号
资源库-微信公众号
在手机端浏览对不起,您要访问的页面暂时没有找到,您可以:字词辨析226例(一)
字词辨析,通过对经常使用且容易混淆和用错的形似音同义近字词的对比辨析、字词源流的简单介绍,帮助大家从字词起源演变与幽默谐趣中悟出汉字高雅深邃的奥妙,增强学习汉字的兴趣,增长语言文字知识,提高正确使用汉字水平,向读者提供一本知识性、趣味性的语文读物。&&&
1、“辨”与“辩”
辨、辩都是形声兼会意字。“辛”字本义作“大罪”解。辨,在两个罪人中间加一把“刀”,表示必须识别区分。辩,在两个罪人中间加个“言”字,表示两个罪人各自为自己辩解。
辨、辩二字的区别是:“辨”义为识别,如“辨别”、“辨识”。
“辩”义为解说,如“辩解”、“辩论”、“辩证”、“申辩”、“辩白”、“辩护”、“辩驳”等。
“分辨”与“分辩”,一为辨别,一为辩解。
“辨正”与“辩正”都指辨明是非、改正错误,但“辨正”侧重识别,“辩正”侧重陈述。
“辨证”与“辩证”都是辨析考证,可以通用,但中医术语“辨证施治”是分析病情,不可写作“辩证”,“辩证法”是哲学名词,是哲学学说,不可写作“辨证法”。
2、“薄”与“簿”
薄、簿音义皆异,但形似,易用错。
薄,形声兼会意字,从草从溥,溥亦声。溥,义为广大、普遍。故薄本义为“草丛生”。在古汉语里,树丛生叫做“林”,草丛生叫做“薄”。随着汉字的演变发展,“薄”的本义渐失,而表“不厚”义,如“薄冰”、“薄板”等。由“不厚”引申为稀淡(薄雾),土地贫瘠(薄地),不厚道、不庄重(轻薄、刻薄),命运不济(薄命),轻视(薄技、鄙薄、菲薄),品行不好(薄德、薄行、薄情),减轻、减少(薄赋、薄收、薄利)。“薄”还有“迫近”义,如“日薄西山”。薄的不厚义,读“雹”,而引申义读“搏”。有一种可作药用的草本植物“薄荷”,这个“薄”读“簸”。
簿,形声字,从竹溥声,音“步”。本义是书写的本子。因为在发明造纸术之前,竹片是主要书写材料,所以“簿”从竹。由记事本引申为文书,如“簿牍”、“簿书”。但“簿”用得不多,常以“本”、“册”代替,如“纪念册”、“记事本”等。
3、“采”与“彩”
“采”是个古老的字,是动词,甲骨文里是会意字,上面是“爪”,下面是“果树”;伸手摘果,会意“摘取”。金文将下面的“果树”省笔为“木”。后来又以形声方法造了新字“採”代替“采”,1964年国务院公布《简化字方案》废除“採”而恢复“采”。
在文史典籍中,“彩”本写作“采”,汉字实际运用中,采彩并没有形成严格的区别,如“喝彩”与“喝采”并用、“精彩”与“精采”不分。但“采”从“爪”从“木”,表示用手去采摘树上的果实,为“采”的本义,引申为搜集之义项,如“采纳、采用、采风、采取、采访、采集、开采”等。
“彩”通常作名词,可指彩色的丝织品。古代常将丝绸作为奖品,赏赐给有功人员,如“中彩”、“喝彩”等。战斗中负伤流血,称为“挂彩”,显然是一种比喻用法,无非是从血的红色联想到丝绸。
从以上简单分析,我们不难看出,“采”“彩”有形神之别。采,偏重神色;彩,偏重形色。偏于形的用“彩”,如“剪彩、挂彩、彩排、张灯结彩、五彩缤纷”等;偏于神的用“采”,如“文采、神采、风采、丰采、无精打采、兴高采烈”等,“采”往往是可以意会而难于直观的。
但有些词儿很难定性,比如“光彩”一词,若指流光溢彩,则偏于形,应用“光彩”;若指面子上有光彩,则偏于神,应用“光采”,但习惯上仍写作“光彩”而不用“光采”。又如“精彩”一词,若用以形容表演优美,则偏于形,应用“精彩”;若用以形容文章出色,则偏于神,应用“精采”,但习惯上用“精彩”而不用“精采”。再如“喝彩”,由于对象不一样,被叫好的可能是形色,也可能是神色。为了使用方便,按约定俗成的办法,都用“喝彩”而不用“喝采”。
4、“长”与“常”
“长”的甲骨文和金文都是象形字,像人的长发,引申为时间与空间的距离,与短相对,两种读音,一义为“久远”,引申为长(长江)、高(身长)、远(长跑)、大(长风)、辽阔(长空)、久(长期)、永远(长眠)、专精(特长)、距离(长度)、多余(长物);二义为“生长”,引申为年龄大的(年长)、排行大的(长子)、领导人(处长),辈份大的(师长)。
“常”是形声字,本义作“旗”讲,常长一丈六尺,是长度单位“寻”(八尺为一寻)的一倍,于是“常”也成了长度单位:两寻为一常。“两寻为一常”是公认的尺度,由此“常”又有了“一般”、“平凡”的含义,如“平常”、“常识”。又引申为“一定不变”,如“常态”、“常数”。又由“一定不变”引申为法令、伦理。
“长”的“久远”义与“常”的“不变”义很接近,“细水长流”、“长年累月”、“长生不老”与“四季常青”、“常胜将军”、“常抓不懈”中的“长”与“常”词义接近,但义近不等于义同,它们的区别就在:“长”侧重于时间“跨度大”,与“远”同义,表示的是“久远”,“常”侧重于经久而“不变”,与“恒”同义,表示的是“经常”。
《现代汉语词典》释“长年:一年到头;整年。”“常年:终年,长期。”“长年”突出了时间跨度大,全年的意思;“常年”突出了始终如一,长时间不变的意思。“常胜不衰”指万事万物在盛衰变化中保持兴盛的态势,永不变化。并非指时间跨度大,所以不能写作“长盛不衰”。
5、“辞”与“词”
辞,本义作“讼”解,讼,即辩解,罪人辩解,法官断案,谓之“诉讼”。诉讼也作辞讼。在汉字发展中,辞的本义渐失而用引申义:言语。如“言辞”、“文辞”。
词,形声字,《说文解字》:“词,意内而言外也。”言,即说,只有声;而词,同时表达语言的音与义。所以,《辞源》解释说:“词,语言音义独立的最小单位。”
从含义上讲,辞与词,音义皆同。《现代汉语词典》:在很多合成词里,辞也作词。这里说的是“很多”而不是全部。不可作词的地方是:“修辞”的“辞”不可作“词”;文字方面的词典可作辞典,但散文、诗词等辞典,一般不作“词典”,因为“辞”的含义比“词”要宽一些;字典、词典等工具书,统称“辞书”,不可作“词书”。
6、“粹”与“萃”
“萃”,从草,本义“草丛生的样子,引申为聚集。“荟萃”中的“荟”与“萃”同义。荟,本义“草繁盛”,引申为会集。荟萃,同义反复,含义还是聚集。成语“出类拔萃”中的“类”与“萃”也同义,意为“同类”,“寻常”。“出类拔萃”形容超越寻常。
“粹”,从米,本义“米纯而不杂”,如粹白(纯白),“精粹”(精美纯粹)。引申为“精华”,即事物最重要、最有价值的部分。如“国粹”,国家固有文化中的精华。“文粹”,文章精华。
文萃与文粹,不是同义词。文萃,义为文章汇集;文粹,义为文章精华。
7、“戴”与“带”
戴、带二字读音相同,虽字形字义悬殊,但常有用错。
据考,“戴”的初义为“異”。在甲骨文中“異”为“人头上戴物,两手奉之之形”。“異”演化为“戴”,只是加了个声符。“戴”的范围后来显然并不限于头,如耳上可以戴环,颈上可以戴链,胸前可以戴花,手上可以戴表……。不过,“戴”的本义毕竟是加之于头,因此又引申出尊奉、崇敬等义,如爱戴、拥戴、感戴。
带,《说文》的解释是:“绅也。”这是古代士大夫束衣的腰带,故其字“象系佩之形”。象征一种社会地位,“绅士”一词便是由此而来的。因带上常佩以饰物,故又可解作佩、挂。
有部电影名为《带手烤的旅客》,“带”字便是个别字,一字之差,犯人“旅客”变成了执行公务的警察。披枷戴锁、披麻戴孝、戴罪立功、披星戴月,其中“戴”字均可改用“带”,因为戴带都有“加于上”的意思。
8、“盗”与“贼”
查考字的源流,强取为“盗”,故称“强盗”,明火执仗,持刀枪行凶、抢动者,是“强盗”或“匪徒”。乘人不备,或夜更深潜入住宅或公司盗窃,才是“窃贼”。“贼”字古用较广,对奸诈恶行刺人者,名“奸贼”,对造反叛国者,称“叛贼”。
“盗”字本是个会意字,上面原来是个“涎”字,下面是个“皿”字,即垂涎他人的器皿物品之谓。后来简化成“次”和“皿”两部分,由垂涎贪婪他人东西而不择手段去“盗”,变为包含暗偷和明抢。
打劫银行、明抢金店,准确说是“强盗”、“匪徒”行径;摸人钱包,溜门撬锁去偷东西,应是“毛贼”勾当。
不过有时界线很难一刀分开,小偷小摸干大了,结伙去偷仓库、货柜,又须要用“盗匪”称呼,“贼”则太轻。
9、“等”与“级”
古汉语中,“等”与“级”的本义是不同的。“等”是顿的意思,是动词;引申为齐一,等同,如“等伦”、“等侪”。“级”属“系”部,是丝次第,即等级,是名词。现代汉语中,“等”与“级”在有些方面的异同比较微妙:一是表层次,特指阶、磴、梯的级数,现较常用的是:“级”,如“石级”、“楼级”;而几乎不用“等”来表示。二是两者均有一个主要义项:等次、等级,表示级位、程度的区别,如“一等”、“一级”,“甲等”、“甲级”,“同等”、“同级”,“超等”、超级“……在这个意义上两者并无明显区别。
“级”有一个“专利”,专指学校编制的名称,学年的分段,年级,如:“初级中学”、“一年级”、“高年级”;“等”则没有这个用法。日常使用中,“级”用得更广泛些,且较多用于职称、职务、工资等方面,如“八级技工”、“处级干部”、“高级工程师”、“一级演员”、与“级”相比,“等”的使用范围似乎狭窄些,目前较多地是用在记功、评奖和评定操行等方面,如“特等功”、“二等奖”、“级”在表示程度、顺序方面更明显些,如“国家级”、“部级”、“等”较多用于质量方面对商品的划分,如“一等品”、“二等品”、另外,“初级产品”是原始产品,“初等教育”即基础教育,这里“级”、“等”有特殊的含义。“等”、“级”一般单用,也有合用和连用的。合用的如“等级”、“等级制度”、“等级森严”等。
在一些常用词中,“等”与“级”的区别更明显,“上级”、“下级”显然迥异于“上等”、“下等”,“上级机关”、“上等兵”中的“级”、“等”自然不能调换。这里除词义、搭配关系外,更多恐怕还是使用习惯。
10、“玷”与“沾”
玷、粘都是形声字,都以“占”为声符,加上“玷污”、“沾染”含义比较接近,所以容易混淆。
玷、沾声符相同,但读音不同。玷,音(店);沾,音(瞻)。
玷从玉,沾从水。含义更不同。
玷,本义“白玉的斑点”,引申为使有污点和蒙受耻辱,如“玷污”、“玷辱”。
沾,原本是古河名。山西省境内,古代有两条“沾水”。
沾有浸湿、浸染、附着、接触、分享等义,如“沾巾”、“沾染”、“沾边儿”、“沾光”等。“沾”用于接触一种东西而附着在另一物体表面,稍一用力就能脱离。沾字叠用,形容轻薄,如“沾沾自喜”。
11、“迭”与“叠”
“迭”曾是“叠”的简化字。1986年10月国家语委重新规定“叠”不再作“迭”的繁体字处理,迭、叠于是恢复了原来的分工。但这一改变未能做到“广而告之”,于是出版物中迭、叠不分便成了常见病。
“迭”,代也,以此代彼,亦即交替、更迭。《说文》中关于“迭”字的释义便是:“更迭也。”这是“迭”的本义。“失”有隐逸、消退义,走之旁则表示此去彼来。更迭义于此呼之欲出。凡更迭必为前后相承,由此又引申出接连的意思,如“风波迭起、英才迭出”等,“迭”因此又可指数量繁多。“迭”的前面可加否定副词“不”,构成“不迭”,义为跟不上,来不及,如“忙不迭、笑不迭”。
“叠”的本义是重叠。如民间游戏“叠罗汉”、成语“层峦叠嶂、叠床架屋”、动作如“叠衣、叠被、叠纸”、量词如“一叠文件、一叠报纸”等。
“迭”与“叠”的最大区别在于:“迭”为前后相承,从时间着眼;“叠”则为上下相加,从空间着眼。
12、“都”与“也”
“都”与“也”都是副词,但用法和意义不同。
“都”字常表总括、更或已经,如“他全家都住在美国。”此句的“都”总括全家,意即“全部”;又如“她是阿英后母,待阿英比亲妈都亲!”这里的“都”意为“更”;再如,“饭菜都凉了,快吃吧。”这里的“都”则是“已经”了。
“也”不同“都”,它常是同样、无论如何,或委婉及强调语气。如“大家趁国庆节去旅行,王小姐说她也去!”此谓“同样”之意;“左想也不是,右想也不是。”此句的“也”即无论如何;“既然这样,也只好如此了。”这里的“也”表示委婉语气;“三岁稚童也知道。”此“也”意在强调。
13、“度”与“渡”
在古汉语里,度通渡,但渡不通度。原因可能是渡是后造字。现代汉语将度、渡二字作了规范。
“度”的本义是计量,不是广字头,它与广(房屋“不相干。它是由“庶”(省去四点)、“又”组合而成的。“庶”即庶民,俗称老百姓;“又”即手;“庶”、“又”合体,直接会意就是“老百姓的手”。这个“手”有重大功能:表示长度。周代长度单位有六:寸、咫、尺、寻、常、仞。这六个长度,都是由“手”规定的:手掌底部到手腕脉搏处(寸口)的距离为寸;八寸为咫;十寸为尺;两臂伸展,两手中指尖之间的距离(约八尺,一说为六寻;两寻为常为仞;宽度广度的度量单位名称叫寻,高度深度的度量单位名称叫仞,古文中常见“广百寻”、“高千仞”。所以计量长短的标准,就是“度”的原始意义。
由“计量长短的标准”引申为泛指一定的标准,凡是能用一定标准计量或揣测的都叫“度”,如“尺度、刻度、角度、长度、广度、深度、幅度、温度、湿度、限度、进度”等,通常在计量时都是由这一点到那一点,因此,“度”又有了由此及彼的“通过”的意思。度的对象为时间,如“度日、度假、虚度年华、共度良宵”等。又引申为治理国家的规矩,如“法度”、“制度”。引申为形容胸怀,如“大度”。
“渡”字是形声兼会意字,由“水”和“度”二字组合而成,取水(河流)、度(通过)合义,本义“通过河流”。《说文》的解释是:“渡,济也。”专指通过水面。组成的词如“渡口、渡船、渡江”等。《现代汉语词典》提示:“渡”指由这一岸到那一岸;通过江河等。这一个“等”字表示“渡”的对象不只是指水面。因此表明“渡”也可指空间,既可跋山也可涉水,既可指现实的高山大川,也可指比拟的雄关险道,如“横渡长江、共渡难关”等。
究竟用“度”还是用“渡”,有一个简单的区分方法,“度”表示“由此时到彼时”(时间),“渡”表示“由此岸到彼岸”(空间)。因为时间是一个自然流逝的过程,所以凡用“度”者皆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所支配,国庆到了,你不想度也得度,元旦未到,你想度也不能度;而空间的“渡”则必须通过主观努力,没有桥和船,又不会游泳,渡河自然便成了一句空话,不是群策群力,难关也是渡不过去的。每逢节日,街头到处可见的“欢渡春节、欢渡国庆、欢渡元旦”等,错误是明显的。
“度”与“渡”分工有一点例外:“过渡时期”这一用语虽与时间有关,但仍应用“渡”。这有两个原因,一是“过渡时期”实际上是一种比喻,指通过这段时间就像渡河一样;二是因为汉语中已有“过度”一词,意为“过分”,如再以“过度”一词与“时期”搭配,容易造成误解。
14、“复”与“覆”
复,是彳复和複两个字的简化字。彳复字义为“往而仍来”即“转过来转过去”的含义。“複,重衣也。”重衣即有里子的衣,俗称“夹衣”。引申为双重的。又引申为重复、繁复。
复、彳复、、複三字同音,1964年国务院公布的《简化字总表》中将三字简化作“复”。后来实践证明,以“复”代“覆”不尽合理,如“覆盖”与“复盖”、“覆巢”与“复巢”,其意思易造成歧义。因此1986年又恢复“覆”字,不再将“覆”字作“复”的繁体字处理。
复,作为“複”的简化字,有重复、繁复的含义,如“复写”、“复印”、“复述”、“复发”。作为“彳复”的简化字,又有再、又的含义,如“反复”、“恢复”、“答复”、“报复”、“复旧”、“复辞”、“复兴”、“复仇”等。复的这些含义,与覆的含义是不同的。
但是,复作为“彳复”的简化字,还有“转过来转过去”的含义,这个含义恰好与覆的“翻倒”义相同,所以在表示这介含义时,复、覆两个字通用。如“翻来复去”、“反复无常”、“循环往复”、“复信”、“复电”中的“复”,也可以写作“覆”。除此外,二字不能通用的。
覆字本义倒易、翻转、倾倒。如“覆巢”、“覆辙”。引申为完全,彻底,如“覆没”、“覆亡”。这些含义是“复”不具备的,所以表达这些含义的词,不可用“复”。
15、“和”与“合”
“和”为形声字,从口,禾声。在《说文》中,“和”字作“咊”,其部位和通常写法相反。“和”的本义和音乐有关,《说文》的解释是:“相应也。”所谓“相应”,便是跟着唱或者伴奏,如成语“曲高和寡”。凡融洽相处者,皆可曰“和”。国家之间没有武装冲突,那是“和平”;弟兄之间没有情感纠纷,那是“和睦”;天气晴好叫“风和日丽”;不急不躁不恼不愠叫“心平气和”;厨师把酸甜苦辣咸配制得恰到好处,称之为“五味调和”。由协调又引申出连带、伴随义,如“和衣而眠”、“和盘托出”。
“合”则是个会意字。甲骨文里“合”犹如一个盒子,上面是盖,下面是底,上下相加,合为一体。所以“合”的本义是合拢,与“开”相对。凡是能合拢的,皆可称之为“合”,比如符合、吻合、契合……“符”、“吻”、“契”为合拢程度的比喻。“凑合”虽然也是“合”,但“合”得并不彻底,并不严密,有拼凑之嫌。“一言不合”则往往是因为一句话谈不拢,“合”不上,造成了不良的后果。“合”由合拢又引申出汇合义,如聚合、联合、组合、男女“合”为一家,祝福语是“天作之合”、“百年好合”。
“和”、“合”二字最大的区别在于:“和”强调的是关系的协调性,“合”着眼于结构的一体性。“和”的特点是和而不同,“合”的特点则是合而为一。
16、“汇”与“会”
汇是匯的简化字,匯,会意字,从匚从淮。匚,音(方),盛物器具的象形。凡以匚为形符的字,都与“盛物器具”有关。如匣、匮。匪字的古义也是“盛物器具,匪字后来演变成为“篚”,匪的本义就消失了,而被假借表示“否定”义,当“非”讲,如“匪解”、“匪浅”。匚,本义“盛物器具”,后引申为“围”,淮河易泛滥,匚淮合体为堤。这是“匯”字的本义。后本义消失而用两水会合之义。匯字简化作“汇”,就变成“水字旁”了。
会的甲骨文、金文都是象形字,像有盖的器具,“会”取“上下相合”之义,所以本义为“合”。
汇、会二字在表“合”义时,如“汇合”、“会合”,同音同义,往往可以通用。例如:“会集”跟“汇集”,“会聚”跟“汇聚”,“会演”跟“汇演”。但在特定语境里,会、汇又有分工。例如:“会师”、“会面”、“会客”、“会见”,都是“会合”的意思,但因为与人的行为有关,所以用“会”而不用“汇”。“会”字还有“共同”、“一起”义,“会考”、“会试”、“会谈”、“会同”、“会晤”、“会诊”,都是“共同、一起”的意思,汇字没有这个含义,所以也只能用“会”而不能用“汇”。
汉字简化时,“汇”替代它字又有了“同类者集于一起”义项:“类聚”,如“字汇”、“词汇”;“综合”,如“汇报”、“汇刊”、“汇编”、“汇展”。
17、“混”与“浑”
混、浑二字,音义有同有异,容易误读错用。
混,形声字,从水昆声。义为水浊,读音(魂)。由浑浊引申为糊涂,不明事理,如“混小子”、“混头混脑”。
混,还有一个读音(诨),义项有四:搀杂,如“混合”;蒙混,如“混充”;庸庸碌碌,如“混日子”;界限不清,如“混淆”。
一字二音容易误读。在表示浑浊、糊涂这类意思时应读“魂”;在表示混杂、蒙混、混淆这类意思时读“诨”。
浑,形声字,从水军声,音(魂)。“水浊为浑”,这是浑的本义。引申义有:糊涂、不明事理;天然的、朴实厚重,如“浑厚”、“浑朴”;全、满、完整,如“浑身”、“浑然”;很,如“浑圆”。
由上述辨析可见,在表示“糊涂、不明事理”时,混、浑二字同音同义,因此通用。
18、“祸”与“福”
何为祸福?“祸”字回答说:“示指天象,呙指人殃。祸音通火,水火灾相。”祸字,从示从呙。表明人间祸有两种:一种是天灾,一种是人祸,天灾来自自然的劫数。人祸,一方面呙字从口,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另一方面祸
(禍)字从过(過),做事过(過)了头,事过招祸。为什么要读祸呢?因为要与火字同音通意。水火无情,灾(災)字就是水火之相。水灾和火灾才是最大的灾害。
“福”字回答说:“示天吉象,蝙蝠益祥。福音通富,富有兴旺。”福字从示从畐。说人间之福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天赐洪福,一个是人行善事。中国文化把土星视为福星,认为人在世之福一方面是天上福星的庇护;另一方面是个人做好事积来的回报。蝙蝠是一种吃虫的吉祥动物,用它来象征多做好事,定有余庆。
19、“疾”与“病”
“疾”与“病”现在是同一个意思,一般都统称“疾病”。但是在古代,“疾”与“病”则不是一回事。小病叫做“疾”,大病才叫做“病”。
《韩非子》中有一个“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这则故事说,战国时代的名医扁鹊去拜访蔡桓公。他第一次见到蔡桓公,端祥了一会儿,说:“君有疾”。蔡桓公没有理他。扁鹊第二次去看蔡桓公的时候,没有说有疾,而是说他有病,言下之意是他的病加重了。扁鹊第三次看了蔡桓公之后,说也没说就跑了。因为蔡桓公已经病入膏肓,不能医治了。在这个故事中,什么情况下称“疾”,什么情况下称“病”,作者区分得十分清楚。
“疾”作“病”解释,并不是“疾”的本义。“疾”的本义是“快”,如“疾足先登”、“疾风知劲草”、“疾雷不及掩耳”中的“疾”,都是“快”意思。作“病”解,是“疾”的假借义。“病”本义是“毛病”。
20、“记”与“纪”
记,形声字,从言己声,本义“录言”,即用文字把言语记录下来。“记录”即本义。记录在脑子里叫“记忆”。描写人和事的作品叫“笔记”、“游记”、“传记”。摘要记录叫“摘记”。用文字叙事叫“记述”、“记叙”。
纪,形声字,从丝己声,本义“别丝”,丝各有一端,将若干丝端合成一束叫做“纪”。由“别丝”引申为丝之绪。由“丝之绪”引申为人伦之道,古代称“三纲五常”为“人纪”。由“人纪”引申为法纪。
在古代,纪通记。在现代汉语里,纪只用于“纪念”、“纪年”、“纪元”、“纪传”、“纪要”、“纪实”、“纪行”。其他地方均用“记”。
把事情记录下,叫记事,但作为一种文体的名称,仍沿习古汉语用法,称作“纪事”,如“纪事诗”、“唐诗纪事”、“纪事本末体”等。
21、“佳”与“嘉”
按《说文》云:“佳,善也。”“嘉,美也。”“‘美’
与‘善’同义。”。因此,这两字古今多通用。例“佳话”也可“嘉话”,“佳句”也可“嘉句”,“佳音”也可“嘉音”,“佳宾”也可“嘉宾”。“佳肴、佳节、佳期、佳境”之“佳”可换作“嘉”。
“佳”与“嘉”的相异之处有两点:一是作为形容词“嘉”的外延大于“佳”。“嘉”字自古有吉庆祥瑞的意思,比较庄重,古代有25位皇帝用它作年号用字,如嘉庆、嘉靖。二是“嘉”可以用作动词,如“嘉许”、“嘉勉”、“嘉奖”、“可嘉”,此处不可改为“佳”。
22、“江”与“河”
面对中国地图,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以长江为界,南方多称“江”,北方多称“河”。比如南方的长江、闽江、钱塘江、澜仓江、湘江、赣江、怒江、雅鲁藏布江等;北方的黄河、淮河、辽河、滦河、渭河、海河等。
属于长江水系的河流自然与“江”有联系,称“江”。属于黄河水系的河流自然与“河”有联系,称为“河”。
南“江”北“河”和语义有关系,“江”一般为“大河”,称“江的河流一般流量大,水源充足,流域地区降水量或冰雪资源丰富,南方正符合于此,所以称“江”。而北方的河流多流经半湿润、半干旱地区,降水量少且不均。称“河”要比称“江”达意。
东北也是北方,其河流却多称“江”。比如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嫩江、鸭绿江等,除了它们不是黄河水系不必称“河”外,主要原因是东北冰雪多,植被茂盛,蒸发量小,径流量大,称“江”更为准确。
23、“交”与“缴”
“交”、“缴”在作“交出”义时音近义通。“交出”有义务式地交出,如交学费、交公粮、交税金等有“交纳”义;有一般意义上的交出,如交卷。表示履行义务地“交出”时,“交”与“缴”可以通用:缴(交)税、缴(交)公粮、缴(交)费等;表示被迫地“交出”时,只能用“缴”:缴枪、缴械、收缴等;表示一般意义上的“交出”时,只能用“交”:交付、交割、交还、交帐等。
什么地方该用“交纳”,什么地方该用“缴纳”,要分清语意,实在分不清楚时就用“交纳”。这就是说,“交纳”可以替代“缴纳”,但“缴纳”不可替代“交纳”。
24、“炼”与“练”
这两个字都是形声字,声符都是“柬”,区别在于形符,不同的形符决定着不同的含义。
炼,形符是“火”,本义用加热的办法使物体纯净或坚韧。炼铁、炼钢、炼乳,都是通过高温去掉杂质,提高纯度。从对物质的冶炼提纯,引申出对文字的推敲斟酌,如炼字、炼句。“锻炼”本义是对金属的锻造冶炼,借以形容人的强身和提高能力的过程,如锻炼身体,在工作中锻炼提高。
练,形符“丝”,本义把生丝煮熟使之柔软洁白。由“煮熟”引申出经验多、阅历多,如“熟练”、“老练”、“练达”、写文章要求简明,就用“练”的“洁白”义,如“简练”,“洗练”。煮生丝要反复煮,才能达到熟的目的,由此引申出“练习”、“练笔”,“练习”、“练笔”是反复的过程。
常见的错误是:将“简练”、“洗练”错作“简炼”、“洗炼”,将“锻炼”、“磨炼”、“锤炼”错作“锻练”、“磨练”、“锤练”。
25、“联”与“连”
“联“、“连”二字,读音相同,均为会意字,意义十分相近。区别在哪里呢?有学者说:联、连是古今字,周人用联字,汉人用连字。也有相反的说法:先秦基本上用连字,汉之后联才用得逐渐多起来。
“联”义为“连”也。繁体字“联”,左边从“耳”,右边从“丝”。这耳朵和丝意味什么呢?《说文》的解释是:“从耳,耳连于颊;从丝,丝连不绝也。”
“连”,《说文》:“员连也。”有的学人认为“连”即“辇”,这是皇帝、皇后坐的车,所谓“龙车凤辇”,这种车子是靠人拉的,拉车人拴着绳子走在前面,这样“人与车相属不断,故引申为连属字。也有学人对从“车”从“之”的“连”字,认为正如“包车为军”一样,部队行动秘密,军车必须遮盖起来,连车则可以为营,军队驻地的车子总是前后相接的。
“连”、“联”二字虽各有说法,只是在古代典籍中,确实很难区分。它们都是既可以表示连属,又可表示联合,一大批异形词便因此而产生。以《现代汉语词典》为例,“连贯”和“联贯”,“连接”和“联接”,“连绵”和“联绵”,“连翩”与“联翩”,都有两种词形。但在现代汉语中,两字的分工渐趋于明确。其基本区别是:“联”通常具有空间特性,是一种横的结合;“连”一般具有时间特性,是纵的承续。凡属于“联”的,没有高低上下之分,如“联盟、联合、联名、联姻、联赛、联合国、联席会议”等。凡属于“连”的,各方为并列的,有一个接一个的意思,如“连任、连夜、连载、连轴转、连台好戏”等。
由于“连”、“联”二字混用已久,有些词早已约定俗成,如本应作“蝉连”的,现均作“蝉联”,则只能从俗,这算是个例外。
26、“吗”与“嘛”
“吗”、“嘛”二字,一般人都很熟,以为正确使用都不在话下,其实经常有人会张冠李戴,如“开句玩笑吗!”“我赔得起嘛?”都用错了,应该互换才对。
“吗”、“嘛”均可作为译音用字,如“吗啡”、“喇嘛”。“吗”、“嘛”均可用作疑问代词,“吗”、“嘛”的意思是“什么”。“干吗”即“干什么”,也可写作“干嘛”。但现在辞书多倾向于以“吗”字为规范。《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中有提示:“干吗”不宜写作“干嘛”。
“吗”、“嘛”还可作为助词,用在句子当中,使句子出现较为明显的停顿,达到提出话题、引起注意作用,如“广告问题吗,我们留到下回再讨论”、“你若一定要去嘛,别人是不便阻拦的。”这两个句子中,即可以用“吗”,也可以用“嘛”,还可以用“么”,三个字的作用是一样的。
上面是“吗”、“嘛”的同,下面是“吗”、“嘛”的异。作为语气助词,“吗”、“嘛”用在句末时,语气是明显不同的。
“吗”可用于是非问句句末,表达的是疑问语气。用“吗”其语气是上扬的,如“元宵节去看灯吗?”这里,用“吗”重点在问,不用“吗”重点在疑。“吗”也可用于反问句句末,表达的是诘问语气,如“你这不是明知故问吗?”“吗”还可用于祈使句句末,表达的是商量语气,如“带上孩子一起来好吗?”
“嘛”不表示疑问语气,这是和“吗”的最大区别。“嘛”只能用于疑问句或祈使句,其语调是平直的。用于陈述句,表示事情本来如此或其中的道理显而易见。如前面提到的“开句玩笑嘛”,用“嘛”意在强调自己没有别的意思,别人一眼便能看出不过是个玩笑。用于祈使句,表示建议或期望,如“有话你就好好说嘛。”
27、“每”与“各”
“每”指全体中的任何一个或一组,也指反复动作中的任何一次或一组,侧重于个体之间的共性,因此常与“都”一块儿用,如“每逢佳节倍思亲”、“我们学院每周二下午都有一个例会”、“每支歌都是用英语唱的”、“每一位来宾都会得到一份精美的礼物”等。当“每”与名词连用时,名词前一般要加上量词或数量词(时间名词除外),如“每个队、每场戏、每股线、每一份材料、每一分钱、每一步路、每秒、每天等。“每”还有“每每”之意,与“往往”用法相同,表示同样的事情不止发生一次,如“挚友相聚,每谈至深夜,仍意犹未尽”。
“各”表示不止一个,侧重于这些“不止一个”之间的不同个性,如“各机构要认真履行自己的义务”、“各人有各人的习惯”、“各班先进行初赛”、“根据各地不同的经济特点发展生产”等。“各”可直接与名词连用,一般不必加上量词或数量词,如“各区、各级、各人、各方、各宾馆、各党派、各中心、各事务所、各试验室”等。“各”也可以表示不止一人或一物同事或同有某种属性,如“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
28、“秘”与“密”
《说文》对“密”字的解释是:“山如堂者。”即山形如堂屋,三面高,一面低,中间平坦,故其字从“山”。但段玉裁注《说文》时说:“密,主谓山,假为精密字而本义废矣。”
现代汉语中,“密”常和“疏”相对,可指空间距离近,如“乌云密布”,也可指时间的间隙短,如“紧锣密鼓”。“密”可以构成一个封闭的环境,与外界隔绝联系,由此“密”又引申出一个新的义项:隐蔽。“密电”“密码”“密谋”等等,其中的“密”字,都和这一义项有关。“密”的这一义项与“秘”字有点纠缠不清。
“秘”字本应写作“祕”,从“示”。在汉字系统中凡是“示”旁的,几乎都和鬼神有关。《说文》关于“祕”字的解释,干脆就是“神也”。鬼神之事变幻莫测,故“秘”字的主要义项便是深奥难辨。
秘、密二字在指隐蔽性上,意义是相近的,但它们的侧重点不同。“秘”是神鬼之事,强调的是不可知;“密”是环境使然,强调的是不让知。这就是说,“秘”的内容本身有着神秘性,别人不易发觉,不易洞察;而“密”在相当程度上是人为的,是有意隐蔽,有意遮盖。总之,“秘”是内容隐蔽,“密”是隐蔽内容;“秘”是客观的,“密”是主观的。凡是高深莫测的、罕闻稀见的,皆应用“秘”,如秘本、秘方、秘史、秘闻、奥秘、诡秘、神秘、控秘等;凡是故意遮掩的、严加控制的,皆应用“密”,如密封、密告、密谈、密约、保密、告密、机密、绝密等。
实际使用中,常常对“揭秘”和“揭密”、“泄秘”和“泄密”分不清谁对谁错。“揭秘”是指揭开秘密。“揭”是一个研究、探索的过程。这种“秘”或者是指自然隐藏的奥妙,或者是指历史布下的疑云,因为全社会都不甚了然,所以要致力于“揭”。而“泄密”则不然,这个“密”其实是已知的,只不过保密者不想让更多的人了解而已。“解密”是自觉地揭开秘密,“泄密”则是无意地泄露秘密。所以“揭秘”一词应用“秘”,“泄密”一词应用“密”。
29、“朋”与“友”
在古代,“朋”和“友”是有区别的,同师曰朋,同志曰友。而现在,“朋友”则成了一种泛指,包括志同道合的人,也包括相互要好的人。在民间,对“朋友”一词有一种有趣的解释:
有一次,阿友进山砍柴,天色已晚还没回来,阿朋放心不下,急忙上山寻找。原来两只恶狼一前一后将阿友截住,他前冲后退怎么也摆脱不了。正在危急万分的时候,阿朋及时赶到,两人奋力拼搏,打跑了恶狼,阿友得救了。
过了一段日子,有一天突然起了一阵龙卷风,把阿朋的房子卷得片瓦无存,屋里的东西也都给卷走了。阿友的房子恰好在风力之外才幸免于难。于是,阿友就把阿朋叫到自己家里,有饭同吃,有衣同穿。又用自己劳力和阿朋一起重建家园,把自己仅有的积蓄拿出来帮阿朋安排新居,阿朋十分感激。两人的感情更深了。
阿朋、阿友两人同甘共苦、情同手足的佳话为人们所称道。所以后来人们就把这样志同道合、患难与共的亲密关系称为“朋友”。
30、“商”与“贾”
“富商巨贾”、“殷商巨贾”都是说非常富有的商人。
“商”、“贾”同指做买卖的人,但所指不同。“行商坐贾”、“通物曰商,居卖曰贾”。
古代把商人分为两类:“贾(读“古”)即坐商---有固定营业地点的商户;“商”指行商---无固定商铺、往来贩运货物的商人,所以“商贾”包括了“坐商”和“行商”两类商人。
31、“史”与“志”
志也叫方志或称地方志,方志发展中虽具有亦志亦史的性质,但志与史不仅内容不同,其成书方法、社会功用也不同:
一是史远而志近(有隔代编史、当代修志之说);
二是史专而志广(有史主论述、志著广徵云云);
三是史以时系事而志以类系事(有史明其纲、志明其目之言);
四是史以议论为主而志以记叙为主(所谓史重探索历史规律、而志只反映历史规律)。
32、“未”与“无”
“未”与“无”都可作“没有”解释。当我们需要表示“没有”时,似乎随便用“未”与“无”都行,无须区别。但并非全同。
“未”与“已、曾”相对,表示未然,并非已然,是副词;“无”与“有”相对,作动词用。“无”可以带宾语,“未”则不能。
如“尚未结论”,换成白话就是“还不曾结论”,“结论”是名词,应当与动词配合,“不曾”并非动词,因而不能搭配,倘改成“尚无结论”,“无”是动词(“尚”为副词,用以修饰动词“无”)就可以带宾语“结论”。因此写“尚无结论”或“尚未作出结论”才规范。
如“并无讲错”,“无”应作“未”;“讲错”是动词,宜用副词未修饰,以示未曾如此。假如一定要用“无”,则须改作“并无错语”,“错语”是名词,可用“无”修饰,“讲错”是动词,只能用副词“未”修饰。因此写“并未讲错”或“并无错语”才规范。
33、“信”与“仰”
“信”字回答说:“人言为信,信誉如命,信音通心,心通神明。”信仰是从人言做起的,人人讲信誉,个个守诺言,大家说话都发自内心,讲心里话,那还有骗子说假话的余地存在吗?还有什么不可信的呢?
“仰”字回答说:“人把头昂,抬头仰望。仰音通阳,若迎阳光。”世界上什么东西值得我们去信仰呢?真正能够信仰的对象是能够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温暖的太阳。为什么有人信仰释迦牟尼和孔子?那是因为他们说的话成了照亮人们心灵深处的太阳。达到了这种程度,他自然就有了信仰。对于一个不明事理的人来说,不会有什么信仰。
34、“须”与“需”
“须”和“需”是同音近义词,可构成相同的词组,如“须要”和“需要”,“必须”和“必需”,意义极其接近,用时常下笔艰难。
“须”是指事字,从页从彡。页是象形字,本义是“头”,是“首”的本义,在合体字中做偏旁表示“头”义;彡是毛的象形符号;长在头侧的毛则“须”。后将须假借表示“要”、“应”、等义。如“必须”、“须要”、“务须”、“须知”、等。
“需”是形声字,从雨而声,本义“少待”,因为遇雨暂止少待。后被假借用以表达“给用”和“必不可少”等义,便出现了“需用”、“需求”、“必需”、“需要”等词。
“必须”指事理上和情理上一定得如此做,表示动作行为或性质状态的必要性,在语法上作为能愿动词,一般只作状语,不作谓语或定语,使用时后面要跟上动词,还往往含有命令口气,如“措施必须落实”、“理论必须联系实际”、“你们必须按有关规定办”等,“必须”的否定是“无须”、“不须”或“不必”。“须要”的意思同“必须”,指“一定要”。“必需”的意思是一定要有的、一定不可缺少的,在语法上多做定语,也可以跟别的词语结合使用,如“这些都是必需的用品”、“日用必需品”等,“必需”的否定是“不需”。“需要”与“必需”意思接近,是“应该有、一定得有”的意思。
“必需”、“需要”与“必须”、“须要”含义接近,它们的区别在于前者是“必不可少”,后者是“一定要”。如说:“教师必须诲人不倦。”“教师是教育工作必需人才。”前句中的“必须”指“一定要”,后句中的“必需”指“必不可少”。如“教育儿童须要耐心。”“四化建设需要一支强大的科技队伍。”前句指“一定要”,后句指“必不可少”。
35、“牙”与“齿”
“牙”与“齿”是同义词,但两旁臼牙为“牙”,对着嘴唇门齿为“齿”。
“牙”与“齿”在成语和普通词语中不可互替,如“唇亡齿寒”不可说成“齿亡唇寒”,“以牙还牙”不可说成“以齿还齿”,“牙齿”不可说成“齿牙”,“齿轮”不可说成“牙轮”等。
一般来说,用“牙”组词较通俗,用“齿”组词偏重书面或专业用语。比如“门牙”、“上牙”是口语通俗讲法,“门齿”、“上齿”是书刊中正规写法或是医生用语。
这种俗雅习惯也反映在两字其他组词中,如“牙医、拔牙、镶牙、牙膏、以牙还牙、咬紧牙关”等是常用通俗词语;“齿冷(指耻笑,意思是嘲讽而笑,因张口笑得太久,牙齿都感觉冷了)、何足挂齿、唇齿相依”等,明显是雅而不俗的说法了。
36、“奕”与“弈”
奕与弈,形似音同,在古汉语中通用,所以容易混淆。
奕,会意兼形声字,从大从亦,亦兼声符。亦,在奕字中表示“大”,两大相合,会意盛大。这就是“奕”字的本义。
奕字还有别义。别义之一:美貌。别义之二:娴熟。别义之三:精神饱满。现代汉语只用别义之三,如“神采奕奕”。
弈,形声字,从廾(双手)亦声,本义“围棋”。“对弈”即下围棋。
在古汉语里,奕通弈,弈也通奕。在现代汉语里,奕、弈不再通用。表“精神饱满”义,用奕;表围棋义,用弈。
37、“依”与“倚”
依、倚都是形声字。《说文解字》:依,倚也。倚,依也。说明这两个字本义是相同的。依、倚二字本义都是“靠着”、“依赖”,“依靠”、“依赖”也可用“倚靠”、“倚赖”。但是除这两词儿以外,即使是表示“靠着”的意思,两个字也不能通用。例如,“倚门而望”,“倚马可待”,“倚天剑”,都有“靠着”的意思,却不可以把“倚”写作“依”。
依、倚二字本义相同,引申义却不同。
“依”的引申义主要有:傍着,如“依傍”;从,附,如“依从”、“依附”;仍旧,如“依然”、“依旧”;模仿,如“依样画葫芦”;眷恋,如“依恋”、“依依不舍”。
“倚”的引申义主要有:仗着,如“倚仗”、“倚老卖老”;偏于一边,如“不偏不倚”;依托,如“福兮祸所倚”。
另外,依字可以叠用,“依依”表示轻柔。如唐代诗人王维名诗《渭川田家》中有“相见语依依”。而倚字是不可以叠用的。
38、“印”与“玺”
“印”即“印章”,和“玺”字本来意思相同。古代“玺”就是图章。直到秦代时,朝廷明文规定,“玺”是皇帝专用之“印”,而且是用上等美玉为材料,称为“玉玺”,他人不可擅用,官员所用称“印”,此习一直延续至明、清。官员以及百姓不得用玉刻印章,故宰相大臣多刻金章,黎民百姓则多用其他金属或石木为章了。现在,有人喜欢用“玉玺”、“国玺”为孩子起名,类似“栋梁”的取义,是以象征权力威望之“玺”,图日后望子成龙。
我国最著名的“玉玺”,当推秦始皇的大印。据说在秦统一中国前,他从赵国夺得一块国宝---蓝田美玉,秦始皇把它做成了举世无双的传国玺。后来各朝各代都有自己的精美“玉玺”,不过,保存至今完好的已然不多了。反而是各代的官印,后来出土甚多,原因是文官武将死后,可将印章随身下葬。
印章在古代作用极大,皇帝圣旨、作战军令必须有玉玺印章才可生效。谁人夺得大印,便可篡权称王!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明令,刻章全用当时流行的正规篆体文字,所以称“篆刻”。至今为求古朴,人们还喜刻个篆书图章。私人印章现在虽还使用,但将它当作把玩纪念的工艺收藏比例在增大,远比古代和旧时的实用价值为低了。
39、“愈”与“越”
据《现代汉语词典》:“越,叠用,表示程度随着条件的发展而发展,跟‘愈……愈……’相同”。因此,“越”和“愈”只是语音不同,意义和用法相同。
《现代汉语八百词》:“‘愈……愈……’同‘越……越……’,多用于书面”。因此,这两个格式在语体风格上有差异,“愈……愈……多用于书面,“越……越……”多用于口语。
现代汉语书面语应该和口语尽可能保持一致,这是“五四”白话文运动取得的重大胜利,既然口语中多说“越……越……”,那么现代书面语中就应该写“越……越……”。所以“越……越……”用得越来越多,而“愈……愈……”用得越来越少,除“愈演愈烈”以外,其他较少见。
40、“帐”与“账”
“帐”字本义为床帐,《说文》:“帐,张也,从巾,长声。”其货币、货物出入记载等意义是后代在使用中的逐步引申。由于古代游牧民族每户住一顶帐篷,因而“帐”字便引申出“计算人户的单位。”后引申出“关于钱财物出入的记载”、“债务”等意义。
“账”字产生得较晚,《说文》中未见,《中华大字典》和《辞源》收入,解释为“登记出入款数的簿册。”后人因避免与“帐”之义相混,另造以代之,一般都与钱财出入有关,如“账单、账簿、账本、账户、账目、查账、记账、结账、算账、转账、赖账、流水账、秋后算账”等。
自从“账”字出现后,“帐”字其中与钱财有关的意义完全让给“账”字承担,“帐”字本身只用来表示“帐子”、“帐篷”等意义,如幔帐、蚊帐、青纱帐等。
“混账”与“混帐”,正误难辨,常有错用。《现代汉语词典》释混账:“言语行动无理无耻(骂人的话)。”其实按字义分析,“混账”应为“混帐”。因为把账目弄得混淆不清,虽说也该挨批,但提到“无理无耻”的高度似乎有点过分。再说,中国骂人的粗话,尤其是最恶毒、最粗俗的骂法,大都与性行为或生殖器有关。比如最著名的国骂“妈的”,其实后边已隐去了一个与生殖器有关的字,许多文学作品中常用“&”来代替。还比如“王八蛋、龟儿子、混蛋”等。
北方的冬天滴水成冰,过去没有空调,人们晚上只好睡炕,因为拥挤和为了节约,农村人家只烧一盘炕,全家几代人都睡在大炕通铺上。为避免老两口、小两口、儿子、女儿之间的尴尬,分别用帐帏遮蔽,形成一个个相对独立自由的小空间,草原上的牧民更是以帐逢为家。“混帐”为何成了骂人的话也就不言自明了。
弄混了帐帏和帐篷,即成为乱伦或乱性的代名词,在国人心目中,这才是“无理无耻”的丑事儿。
41、“胀”与“涨”
“胀”与“涨(读“丈”)”发音相同,都有体积增大的意思。
“胀”即膨胀,指物体因温度升高或其他因素,长度增加或体积变大。和“膨胀”有关的组合,都用“胀”,如“肿胀、热胀冷缩、胀库、自行车胀闸”等。可是,并非所有物体体积变大的时候都用这个“胀”字。固体吸收液体之后体积增大,就不是用“胀”,而用“涨”,如“豆子泡涨了”。
胃不好的人常常感到胃发胀。这个“胀”表示内脏器官受到压迫产生不舒服的感觉,又如“肚子发胀、小腿发胀、腹部发胀、太阳穴发胀”等。可是也并非所有身体不舒服的感觉都是“胀”。由充血引起的头部的不舒服叫做“涨”,如“头昏脑涨”、“脸都涨红了”。这或许是因为血也是一种液体的关系。
另外还有“上涨、水涨船高、涨潮、河水暴涨、涨价、涨工资、涨奖金、涨学费、涨幅、股票涨跌”等说法,这里的“涨”字都读为“掌”,意思是水位升高或价格提高。
42、“只”与“个”
量词“只”与“个”有相通之处,如作蛋类、瓜果、家具及一些小器物的量词时可以互用,但“只”的使用范围比“个”狭,仅适用于有形的一些实物。
禽、兽、虫类用“只”或其它如“条”、“头”、“尾”,不用“个”。成双使用的器物的一半用“只”不用“个”,如一只鞋;凡用来表示人的用“个”不用“只”,如一个孩子、几个人;表示特大型实物或空间地域用“个”不用“只”,如一个市;表示抽象名词的用“个”不用“只”,如一个组织;和动作有关的用“个”不用“只”,如一个耳光;文章和乐曲的组成部分用“个”不用“只”,如一个字。
43、“忠”与“恕”
做人当务之急是走好脚下的路。古时强调做人做事一是要“忠”、二是要“恕”,孔子的学生曾子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何谓忠恕?
中心曰忠,如心曰恕,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这两个字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为人做事、对人对己的基本道理和原则。
古人造字讲究给人警示,你看,心上放个中叫“忠”,意思是告诫人凡事心要放正,正正中中,一个中心,未有不成功的,两个中心就成“患”了。此外,人还要善于剪裁、设计自己,选择称心如意的事去做,然后就追求到底,这就是如心----“恕”的本意。有人说,发财升官,那里面有些偶然性,个人不好把握,奋斗了也未必成功,不像读书、做人、做学问,只要努力,总会有所成就,不会一无所获。言之有理。
44、“坐”与“座”
“坐”、“座”读音相同,用法有关联,主要分别是“坐”常为动词;“座”多做名词。
坐,会意字,二人对坐在地(土)上。动词,本意是指臀部着物之动作。如“坐下、坐堂、坐冷板凳、如坐针毡”等,引申出不思其他、不劳不做的意思,如“坐享其成、坐吃山空、坐井观天、坐失良机、坐以待毙”等;还引申出驻守和乘搭之意,如“坐镇、坐船、坐车、坐飞机”等。汉代以前,人们习惯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压在肢跟上。现在日本人还是这种坐姿,是他们的祖先从唐代学过去的,倒是我们中国人没有继承祖先的传统。这个“坐”字反映了我们祖先的坐姿。
坐,相对于走是静态,因此引申出房屋位置的“坐落”,能确定一个点在空间的位置的“坐标”,固定在一个地方的“坐地”,对别人的成败采取静观态度的“坐观”等义。
座,是汉代以后造的字,会意字,从广(音罕)从坐,表示在屋里就坐,含义是“坐具”。“座位、座右铭、座上客”的“座”,都是坐具的意思,都是名词。由“坐具”引申出器物的托,如“瓶座、炉座、插座、钟座”等。又由器物之托引申为器物的量词,如“一座台灯、一座建筑物、三座山”等。还可指方向地点如“座北朝南”。
在古汉语里,坐、座通用。例如《魏志·王粲传》:“车骑填巷,宾客满坐。”王勃《滕王阁序》:“千里逢迎,高朋满座。”现代汉语对这两个字重新作了规范:坐、座不再通用,“满座”不能写作“满坐”,只有“坐位”和“座位”因含义相同可以通用是个例外。“坐位”是偏正结构,可解为“坐的位子”;“座位”属联合结构,亦即解作“座次和位子”,皆可说通。
常见的错误是:将“坐落”错作“座落”,将“坐标”错作“座标”,将“满座”错作“满坐”。
45、“作”与“做”
“作”与“做”音同,有时候通用,组词能力都很强,说话时因为发音完全相同,不会有什么问题,但书写时不免犹豫。
“作”是个古老的字,甲骨文里就有,由“乍”演变而成。它的字义大抵有两个,一是“造”(制作);一是“起”(兴起、发生)。《说文解字》:“作,起也。”如“振作”、“枪声大作”等,这里不能换成“做”。演变成“作”后,增加了一个含义:工作,即制造、充当、从事、行为等义,可“乍”却表“起初”、“忽然”等义。
表“从事”义、“制作”义时、内容抽象或书面语言色彩重时用“作”,如“作案、作对、作怪、作孽、作假、作梗、作乱等。合成词一般用“作”,成语或四字结构里都用“作”,如“装模作样、认贼作父、自作自受等。后面带双音节动词时一般用“作”。表“身份”、“成绩”、“作为”等义时用“作”不用“做”。“作”还有名词性质,意思是作品,如“著作、大作、佳作、拙作、力作、惊世之作、处女作”等,这也是“做”不具备的。
“做”是后起字,出现在宋、元时代,当“即使”、“播弄”、“做作”讲,后作为“作”的俗字,只表工作及其引申义。涉及比较具体的活动,如制造物品、书写文字材料、担任某种性质工作、从事具体的事务和单音节动词,习惯上用“做”,如“做鞋子、做椅子、做文章、做老师、做戏、做活、做媒”等。
另外,有很多口语色彩比较浓的词,表示从事某种活动、人与人之间成为某种关系,描写人和事物的某种状态时,也写作“做”,如“做工、做买卖、做生日、做寿、做朋友、做夫妻、做对头、做鬼脸、做样子”等。
46、“尝”、“偿”与“赏”
&“尝”字解作以口辨别味道时,本来写作“嚐”,但因两字可以通用,人们有时在使用时省去了口字偏旁,作为“尝”的繁体字。
“尝”字的本义是吃一点儿试试,辨别滋味。如“尝尝咸淡”、“品尝”、“尝鲜”、“尝新”等。引申为经历、体验,如“卧薪尝胆”、“浅尝辄止”、“尝到了体育锻炼的甜头”、“尝试”等。“尝”还有曾经之解,如“未尝”、“何尝”。
“偿”则不同了,可解作归还、满足、抵补的意思,分别如“偿还贷款”、“如愿以偿”、“得不偿失”。
“赏”字是赏赐、奖赏、欣赏的意思。“赏”字组词颇多,如“赏罚、赏脸、赏识、赏阅、赞赏、犒赏、观赏、鉴赏、玩赏、赏心悦目、雅俗共赏”等等不可尽列。
“赏”字同“尝”、“偿”,无论讲解和发音都有不同,但是偏偏常被错用误写。一位老兄餐厅开张,把“敬请赏光”的请谏错写成“敬请尝光”。这可不得了,自请大批亲朋戚友,要把餐厅品尝干净,吃个净光,生意还做不做?
47、“淳”、“纯”与“醇”
“淳”、“纯”与“醇”三字同音,意思却有差别。
“淳”的本义是山清的意思,引申为质朴、敦厚,如“淳朴、淳美、淳厚”。“淳厚”也可写作“醇厚”。
“纯”的本义是成分单一,不含杂质,如“纯净、纯正、纯洁、纯粹、纯一”等。“纯度”表示物质含杂质多少的程度;“纯良”意为纯洁善良;“纯美”意为纯正美好;“纯情”意为纯洁的感情;“纯熟”意为技术很熟练;“纯贞”意为纯洁忠贞;“纯真”意为纯洁真诚;“纯利”意为企业总收入中除去一切消耗费用后所剩下利润。
“醇”的本义为不掺水的酒,多用来形容某种物品的气味、滋味,如“醇香、醇美、醇厚、醇和”等。“醇厚”也可写作“淳厚”。
“纯朴”意思同“淳朴”,但在形容人的气质时可以通用,而在形容民风时,只能写作“淳朴”。
48、“维”、“唯”与“惟”
“维”、“唯”、“惟”都是形声字,语音相同,在古文中通用,其区别在于表义形符的不同。
维从丝,说明跟丝有关系,本义“系车盖的绳子”,即“维系”,引申出支持、保护,如“维持”、“维修”、“维护”。
唯从口,说明跟口有关系,本义作“诺”解,诺,即应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是”。如“唯唯诺诺”,引申为“只有”、“只是”,如“唯一”、“唯独”。
惟从心,说明跟思有关系,本义作“凡是”解。“凡是”即广泛而综合的思考,思考是心的功能,“思维”作“维”不作“惟”,纯属约定俗成,跟“维”字的本义无关。“唯物论”专用哲学名词,只能用唯。“惟妙惟肖”语气词,按现代汉语规范应用“惟”,而不作“维”。
用作语肋词,无论用“维”、用“唯”、还是用“惟”,都没有意义。用作副词表“只有”、“只是”,惟、唯通用。表“思考”、“想”,惟、维通用。
49、“黏”、“粘”与“沾”
“黏”读“年”,本义是橡胶或襁糊所具有的那种特性,能使一物附着在另一物上,比如“黏合、黏结”等词即体现这种意思。有这种特性的东西常用此字定名,如“黏米、黏土、黏膜、黏液”等。甚至可以用“黏”的胶着属性形容人不果断的毛病,如“这老兄黏黏糊糊的,没一点儿干脆劲儿!”
“粘”字有两个读音,读作“黏”时,它同“黏”的用法基本一样,所以有的词典标明“通用”。不过,习惯上做动词用时常可通用,如“黏在一起”可写成“粘在一起”;而组合成名词时,则少用“粘”字了,比如“黏土、黏膜、黏液”,通常不写成“粘土、粘膜、粘液”。“粘”字还读“詹”。此时的“粘”是指某物附着在其他东西上,或互相连结在一起了,如“粘连、粘贴”等。“黏”字则不可读为“詹”音。
“沾”字也读“詹”。它有连在一起的含意,不过,要注意不指黏合或是粘连了。如“沾光、沾染”的“沾”字包含得到(好处)或接触靠近(而感染);“沾亲带故”当然不是把亲朋粘贴在一起啊!
50、“洪”、“宏”与“鸿”
“洪”、“宏”与“鸿”都有“大”的意思,但用法却有不同。
“洪”本义指大水,引申为大,与“洪”组成的词,多表示声音、体积、容量等,如“洪水、洪亮”等。
“宏”本义指屋子深、大,引申为广大,与“宏”组成的词,多表示规模,如“宏伟、宏愿、宏图”等。
“鸿”本义指大雁,引申为书信、宏大、广博等,“鸿”多用与文字、文化有关的人或物,如“鸿雁、鸿鹄、鸿儒”等。
51、“项”、“颈”与“脖”
“项”、“颈”与“脖”这三字是同义词,都指连接头和躯干的部位。但它们之间也有区别。
虽然三字泛称时都是说连接头和躯干之间的地方,但具体所指部位不同。“项”是脖颈的后部,“颈”指颈的前部,而“脖”也指前部,但是特指喉结连胸的前颈项。
如通常所说的“围脖”也叫“颈巾”,但不叫“围项”,因为最怕冷的地方是前面,后面无碍,为防感冒,在天气寒冷时,常用围巾围住脖颈。“项链”也叫“颈链”,“长颈鹿”也叫“长脖鹿”。
“项背”一词指人的背影,“项背相望”指行进之人不断,后者看着前人的背影,究其本意,项是脖颈,背是后背。
“项目”一词,是最重要部分(头)率领之下的“项”,引出的细“目”之谓。由此还引申出“项”做量词用法,如“各项”等。
52、“象”、“像”与“相”
这三个字区别虽不小,可是有时通用,所以常把人搞糊涂了。
“象”本意是指目前陆地上最大的哺乳类动物,引申为做样子、仿效、摹拟之意,如“印象、象形、象声”等。
“像”本意是指比照人物制成的形象,有酷肖、好像的用法,如“雕像、塑像、画像”等。
1964年发布的《简化字总表》,“像”作为“象”的繁体字废除,《现汉》(1978版)以此作了修改,除“比照人物制成的形象”如“像章”等用“像”外,其他皆用“象”。1986年重新发布的《简化字总表》,“像”又不再作为“象”的繁体字处理,但并未规定“象”“像”的含义和用法
就名词而言,“象”表自然的形状,如“大象、气象、对象、景象、迹象、天象、现象、形象、印象”等。“像”表人工制成的形象,如“画像、偶象、塑像、肖像、遗像、录像、摄像、音像、蜡像、放像、构像、坐像”等。就动词而言,“象”表仿效、摹拟,如“象形、象声、象征”等。“像”表在形状上相似,如“活像、不像话、像样、相像、好像”等。
“相”则本来指样貌或官名,如“长相、面相、可怜相、宰相”等。
它们把人们搞糊涂的原因是某些时候通用代替。辞典常注释“象与像通”。如“象棋”可写成“相棋”;“照相机”、“照像馆”都没错。“好象”、“象话”、“像他这样……”等,若将“象”和“像”调换,并无明显不妥。
但是,“天象、气象、星象、抽象”都不可用“像”字了。这里的“象”是指形于外的不具体广阔空间,不能用具体形象之“像”。同理,成语“万象更新”不可用“像”字,当然也不能把动物园的“大象”讲成“大像”啦。
53、“已”、“己”与“巳”
汉字中形体近似的不少,“已、己、巳”是其中区别最小的三个。
已经之“已”,左边一竖要半封口;自己之“己”不封口;地支第六位的“巳”字全封口,这是三字的写法区别。
“已”的最常见用法是已经或停止的意思。“已然”指已经如此的意思,如“与其补救于已然,不如防患于未然”,从这个例句中可以看出,“已”可做“未”的反义词。“争论不已”的“已”,则是停止的意思。
“己”的解释也是两个,一个是天干的第六位,比如2009年是“己丑”年,即天干第六位的“己”与地支的第二位“丑”排列的干支纪年。二是用于“自己”,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巳”用得最少,它只是地支的第六位,用法单纯易记,表年、记时才用,古代计算法指上午九时至十一时是“巳时”。
54、“赢”、“羸”与“嬴”
“赢”、“羸”与“嬴”三字形近义不同,容易混淆。
“赢”从“贝”,读“营”,表示跟财物(主要是货币)有关,《说文》:“赢,有馀贾利也。”即做买卖得到利润。由此引申,战场打了胜仗,是赢;运动场上得了冠军,是赢。如“赢利、赢余、赢家”等。
“羸”从“羊”,读“雷”,表示瘦。北宋初年文字学家徐铉说:“羊主给膳,以瘦为病,故从羊。”所以跟“羸”组合成的“羸瘦、羸弱、羸病”等都有“瘦、弱、病”的意思。
“嬴”从“女”,读音同赢,只表姓氏。秦始皇帝就叫“嬴政”。“嬴”去掉其中的“女”字后是一种繁殖特快的昆虫,古代有生殖崇拜,乃至羡慕昆虫的生殖能力的习俗。从中再加一个“女”字,就有养子孙众多的意思,古人将“嬴”作为姓用字,有吉祥涵义。
55、“噪”、“燥”与“躁”
“噪”是口字旁,因此本义与虫或鸟的烦乱鸣叫有关,比如有“蝉噪”、“鹊噪”、“群鸦乱噪”等说法。“噪音”则是指刀刮玻璃、车轮轰鸣、飞机声浪等嘈杂刺耳的声响。
“燥”是火字旁,指如火烤般干燥。“燥热”当然是说既干且热,不同于湿热;“口干舌燥”当然指极度口渴的嘴干难耐状况。上焦火盛称“燥火”,中医常诊断病者是燥热咳嗽还是风寒咳嗽,此时“燥”即指“火”。
“躁”是“足”旁。可想而知是指顿足捶胸之急躁状态,因此“躁”指焦躁、性急、不冷静。所以有急躁、暴躁、焦躁等词。“躁动”指因急而动或不停地动作,人们常把即将诞生的事物,比喻为“躁动于腹中的胎儿”即是这个道理。若写“噪动”则言连喊带叫,若写“燥动”则指干得难受,这都不是指胎儿的真实写照吧!
&&&&常有人将“焦躁”写成“焦燥”,认为“焦”字下面的四点即是“火”,它的字义也有烧烤而干一解,故“焦燥”用“燥”字可能没错。其实,这理解有所偏颇,“焦躁”一词是来源于“焦急和烦躁”,并非“烧焦和干燥”,所以,必须注意一定要写“焦躁”!
56、“伯”、“仲”、“叔”与“季”
“伯”本义为伯父,父亲的哥哥,称呼跟父亲辈分相同而年纪较大的男子,如“大伯、表伯”。在兄弟排行的次序里代表老大:“伯仲叔季”。还指丈夫的哥哥,如“大伯子”。“不相伯仲”是不分上下,差不多的意思。“论伯促、比高低”指的是竞赛争第一,不甘落后。
&&&&“仲”本义为地位居中的,如“仲裁”,即争执双方同意的第三者居中对争执事项做出决定。指农历一季的第二个月,如“仲秋”即秋季的第二个月,虽同“中秋”意思相近,但“仲秋”指秋季中间整整一个月,而“中秋”指秋天中间或中秋佳节。在兄弟排行里代表第二:伯仲叔季。孔夫子字仲尼,我们从“仲”字中已知他排行第二。
“叔”本义为叔父,称呼跟父亲辈分相同而年纪较小的男子,如“表叔、王叔、叔伯”。在弟兄排行的次序里代表第三:伯仲叔季。还指丈夫的弟弟:如“小叔子”。
“季”本义为季度,一年分四季,一季三个月,如“春季、季度、季刊”等。指一季的第三个月,如“季夏”。在弟兄排行里代表第四或最小的:“伯仲叔季”。在体育运动等竞赛中的第三名,即冠军、亚军、季军。
兄弟排行中还有“孟、仲、季”三字法,若见到某人特别是古人)名字有此三字之一,可判断排行,但要注意“季”字,可能老三可能老四哩!
57、“二”、“双”、“两”与“贰”
“二”字写来虽然简单,意思却是不少。一加一等于二,那是数目;独一无二,那就不是指一二的,而是没有匹敌,没有可比的意思,也就是“天下无双”的意思,《汉书》上说:“天下少双,海内寡二。”这里,双就是二,二就是双。
“二”的又一个意思是第二。二字加第,表示第二。有时不加第,也表示第二。一套书,有好多本,第一本上写着一,第二本上写着二,这个二就是第二的意思。“二叔”指排行第二的叔叔。由第二这一层意思引申出处于次一位的、副的位置的意思,如“二手”;“二掌柜”(副掌柜);船上除了大副外,还有“二副”。由“一”的“第一、主要、基本”义引申出相应的意义:“浅的”如“二蓝”;“旧的”如“二手货”;“再次”如“二婚”。“二”还有一个意思是二心、背叛。不忠实就叫二心,忠贞不二,就是忠于自己的信念不背叛。“三心二意”过去也叫做“三心两意”。
“二”字笔划少,有时容易搞错,所以在有些场合,人们选用了读音和它完全一样的“贰”字来代替。如填写银行的单据,在邮局汇款,商业上开具发票等,还有人民币上的二角也写成“贰角”。其实“二”字与“贰”还是有区别的。“贰”表示副职或者有二心等意思,除了上面我们提到的那些特殊场合,“贰”字不能作数目字来用。
“二”字有时还很容易跟“两”字搞混。其实这两个字读音、用法都不一样。如“下午两点”不能说成“下午二点”,“两点钟、两个人、两头牛、两棵树”等,一般都不说成“二点钟、二个人、二头牛、二棵树”。至于“两”字还可作一斤的十分之一,或表示几个(如“过两天”不一定真是两天)等等的意思,都是“二”字所没有的。
58、“傅”、“付”、“副”与“幅”
“傅”是形声字,本义为“帮”,引申义为“导”,如“师傅”。“傅”字并没有简化字,“傅”、“付”作为姓氏,是两个不同的姓氏。
“付”是会意字,从人从寸,寸即手,人寸合体,象征人持物予人。表示与人的动作有关,有“付”的合成词,都与“交给”、“交出”、“拿出”有关,如“交付”、“托付”、“付款”、“应付”等。付字没有“副职”、“助手”的意思,所以不可将“副主任”写成“付主任”。付字还作量词,如“一付中药”。
“副”是形声字,本义用刀剖开,即将物体一分为二。与“一分为二”相对的是“合二而为一,由此引申出“相称”、“相符”、“相合”之意。“名副其实”即名与实相称,其中的“副”不能写作“付”和“符”。“副”作量词时,用于某些成套的东西,如“全副武装、一副对联、一副手套”等,同“付”相通。还有三个义项:居第二位的、辅助正职的,如“副主任”;助手,如“副手”;附带的,如“副业”,还有“贰”、“位居第二”、“与正相对”的意义,如副本、副食、副业、副职等。
“幅”本指丝绸布匹的宽度,如“幅面、单幅、双幅、宽幅”等。引申出其他的宽度也常用“幅”,如“幅度、幅员(领土面积,“幅”指宽窄,“员”指周长)、振幅等。也可以作量词,但注意不同于“副”,它可做布匹量词,如“做个床单要两幅布”。说“一幅画”是正确的,但“一幅对联”则不正确,应用“副”。
“傅”、“付”、“副”、“幅”四字的本义风马牛不相及,除“付”与“副”作量词时可通用外,它们是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
59、“率”、“携”、“暨”与“偕”
“率”意为“率领”、“带领”、“统领”。表示上级与下级、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
“携”意为“携带”、“牵引”,多用于主人对随从或长辈对晚辈。
“暨”意为“和”、“及”、“与”,表示联合关系,意义上有主次之分,主要成分在前,次要在后。
“偕”意为“一同”、“共同”、“一起”,表示同时同地做某件事,两者的地位和关系完全平等。
60、“戍”、“戌”、“戊”与“戎”
“戍”音树,动词,《说文》:“戍,守边也,从人持戈。”其本义为守卫边疆。如“戍守、戍边、卫戍”等。
“戌”音需,名词,本义为甲骨文的古兵器形状,后借作纪日用字,为十二地支之一,其本义则被废去。以后“戌”义用来纪月,表示夏历九月;用来纪时,十二时辰之一,相当于下午七时至九时;用来表示生肖,属狗。
“戊”音务,名词,本义为兵器,后借作纪字,为十天干之一列第五位,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与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相配,共配成六十组,用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周而复始,循环使用。
“戎”音荣,名词,本义为兵器,与兵器、军事、军队、战争有关,如“兵戎、戎马、戎装、戎行”等。
“戍”、“戌”、“戊”与“戎”四字读音完全不同,但形状接近,容易混淆。
61、“指”、“拈”、“捏”、“撮”、“抓”、“把”与“捧”
“指”、“拈”、“捏”、“撮”、“抓”、“把”与“捧”均为动词,有的也是名词,在实际生活中经常被人们作为量词来使用。如“蘸上一指盐”、“只需一拈味精”、“一捏芝麻”、“一撮洗衣粉”、“一抓花生”、“一把青菜”、“一捧大枣”等。这“一指”、“一拈”、“一捏”、“一撮”、“一抓”、“一把”、“一捧”的“量”是不一样的。
“指”一般指食指,表示一个指头所取的量,最少。是人们通常用食指蘸取或挖取、抠取的量。如“沾了一指灰”、“抠了一指土”,“这双鞋大一指”等。
“拈”用法同“指”,又区别于“指”。“指”一般只限于一指,而“拈”则表示一指或两指,顺手拈取,所取物为一指,至多两指,是人们通常用食指拈取或用大拇指和食指捏取的量,比“指”稍多。如“取一拈面粉”、“才用了一拈粉”等。
“捏”与“拈”也有相同之处,它们都可表示两指所取的量。但“捏”一般是两指或三指,指尖所捏取的量,不一定非用大拇指和食指,比“拈”要多一些。如“一捏爽身粉”、“一捏糖精”等。
“撮”表示人们通常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撮取的量,比“捏”多。如“一撮葵花籽”、“一撮绿豆”等。在市制容量单位中,“一撮”等于一市斤的千分之一。
“抓”表示人们通常把大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五指一齐聚拢伸入物中抓取的量,比“撮”多。如“一抓生姜”、“一抓香喷喷的抓饭”等。
“把”作为量词由来已久,且使用范围广。五指带掌,表示一只手抓起的量,比仅用五指抓取的量多。如“一把米”、“一把大豆”、“一把鲜花”等。
“捧”表示双手托起的量,双手十指加掌,两只手所捧取的量当然更比一只手所取的量多,多用于能捧的东西,如“一捧葡萄干”、“一捧杏子”、“双手捧住孩子的脸”等。
语言本身有精确的一面,也有模糊的一面,同样的“一捧”或“一抓”,会因男人、女人、大人、小孩的手大小不同而不同,还会因人们摄取东西时的心理状态不同而不同,有的人漫不经心虚晃一下,取之甚微,有的人则用心用力以取而多多益善。
62、“包含”与“包括”
“包含”与“包括”都是动词,都有“含有”、“容纳有”的意思。
“包含”强调“本身里边含有”,其对象多是抽象的,如意义、道理、精神等。
“包括”侧重于“包进来”或“容纳在内”,着眼在范围、数量上列举各部分,或特别指出某一部分,其对象可以是抽象的,也可以是具体的事物。
63、“保护”与“维护”
“保护”指尽力照管或照顾,使不受损害,多用于具体事物,也用于人,使用范围比较广泛。“保护”的意思侧重于“护”,如“保护环境”、“保护牙齿”、“保护集体利益”、“尽量保护古建筑原貌”等。“保护”也可以作定语,如“这有很好的保护作用”。
“维护”则是指维持保护,使免于受到破坏,多用于抽象事物。搭配对象多是“主权、和平、安全、治安、秩序、权利、利益、纪律、公德”等,如“维护国家主权”、“维护法律的尊严”、“维护当事人的权利”等。
64、“保持”与“维持”
“保持”的意思是保住原有情况,使原先存在的良好情况不变化或不至于减退、消失。其对象一般是“传统、作风、联系、纪录、卫生、称号、整洁、安静”等比较抽象并被认为是比较好的事物,语意也轻松,如可以说“水土保持”、“保持荣誉”、“保持高度警惕”、“保持适当距离”、“请各位保持安静”、“保持人格尊严”、“保持清醒头脑”、“保持物价稳定”等。
“维持”的意思是通过努力或采取措施保住使不变,并要让情况继续存在下去,强调继续存在。其对象一般是“政权、治安、秩序、统治、生活、生命、关系”等,强调不使情况在本质上发生变化,如“维持现状”、“维持局面”、“维持车站秩序”、“维持正常生活”等。
所以,从意义出发,“保持关系”与“维持关系”是不同的。前者突出的是原先已有的联络,希望不要失去,不要断了;后者突出继续存在,如再不坚持就有消失的可能,至少希望能勉强地继续。
65、“保卫”与“捍卫”
“保卫”的意思是尽全力加以保护,使不受到侵犯。其对象可以是“祖国、边疆、城市、家乡”等,也可以是“政党、领袖”或“和平、权利”等,如“保卫和平”、“保卫大桥”、“坚决保卫祖国”、“加强治安保卫”等。
“捍卫”表示抵御各种外来势力入侵,确保安全,其对象多是“路线、原则、方针、尊严”等抽象事物,也可以是“领海、领空”等,一般不用于家乡或某一城市,也不用于“政党、领袖、众人”等,如可以说“捍卫原则”、“捍卫祖国神圣领空”,而不说“自我捍卫”、“捍卫可爱的家乡”。
从语义上说,“捍卫”属于书面语,语义比较重。从适用范围看,“保卫”的范围比“捍卫”广。
66、“保修”与“包修”
“保修”指消费者对购买的商品在规定的时间内存在的质量问题时,经营者保证负责修理,但并不保证不收费。“保修期”是指非三包产品的“保修期”。“保修期”内,由于产品质量问题需要维修时,消费者可以不付维修费,但经营者仍要向消费者收取零件成本费。
指消费者对购买的商品在规定的时间内存在的质量问题时,经营者对其维修和零件等费用全“包”,不得收取任何费用。“包修期”是指“三包产品”的三包有效期,一般为一年,还有7日、15日、1个月、3个月、半年。三包有效期内发生性能故障,消费者可以选择退货、换货或修理。有效期内两次修理仍不能正常使用,消费者可凭修理记录和证明调换同样产品或按规定退货。
67、“并且”与“而且”
“并且”是连词,它的意思一般有两个。一个是表示动作先后进行,用在动词性词语之间,如“会议讨论并且通过了这项议案”等。“并且”的另一个意思表示后一项更加进一层,多用在复句的后一个句子前,如:“他们成功了,并且赶上了国际先进水平。”又如:“他们参赛了,并且得了奖。”“并且”的前面可以有“不但”、“不仅”、“不单”等。
“而且”的意思表示进一步,前面的句子中多有“不但”、“不仅”、“不单”等。两者的不同是,“而且”没有“并且”的第一个意思和用法,不能说“讨论而且通过了实施措施”。
同样表示“进一层”的意思,“并且”很少连接两个形容词,更不能连接两个单音节形容词,如不能说“清新并且凉爽”、“年轻并且漂亮”、“力量强并且大”、“面孔黑并且瘦”等。
“而且”在使用时可以用“而”代替“而且”,尤其是两个单音节形容词之间,更应该用“而”。在搭配上使用“不但…而且…”比“不但…并且…”更多。
68、“暴发”与“爆发”
“暴发”与“爆发”都有“突然发作”、“突然产生”的意思,但二者适用对象不同,容易因发音相同而随意误解混用。
“暴发”有两个意思,一是指突然发作或产生,如“山洪暴发”、“暴发了一场大水”等。另一个意思是指突然发财或突然得势,如“不到三年成了暴发户”、“他家祖上曾暴发过”等。
“爆发”也有两个意思,一是指岩浆从地下突然冲出,向四周迸发,如“火山爆发”。另一个意思是指力量等突然发作或事件突然发生,如“战争爆发”、“爆发内战”、“爆发革命”、“爆发瘟疫”、“场内爆发出一阵阵掌声”等。
69、“布置”与“部署”
布,形声字,本义为丝、麻、棉织物,引申为陈列和分散,“布置”即分布、陈列、安置。
部,形声字,本指汉时天水郡之地,逐渐引申为总领、统率、管辖、治理、门类,最后引申为安排、布置,即部署。&&&
“部署”与“布置”同义。词典将“部署”释义为“布置”。但现代汉语里,这两个词分别在不同语境里使用通常不可互换。
“布置”所安排、处置的事要小一些,具体一些,如“布置会场”;“部署”所安排、处置的事要大一些,宏观一些,如“战略部署”。“布置”不可写作“部置”;“部署”不可写作“布署”。
70、“表扬”与“表彰”
“表扬”与“表彰”都是动词,都有“公开赞美好人好事”的意思。
“表扬”的对象是一般的好人好事;“表彰”的对象是杰出人物或大的、突出的功绩,壮烈的事迹。
“表扬”的方式可以是书面的,也可以是口头的;“表彰”的方式比较庄重。“表扬”可用于书面语和口语;表彰一般用于书面语。
71、“不耻”与“不齿”
“不耻”是个常用词,意思是“不以……为耻”、“不认为……有失体面。”如“不耻下问”,意为“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虚心请教,而不认为自己有失体面”。“不耻下交”,意为“不以结交地位低下者为耻辱。”
“不齿”也是个常用词。牙齿是成列的,所以“齿”有“同列”之义。“不齿”的意思是:不与同列、表示鄙视。如“不齿于人类的狗屎堆”,意思是“被人类鄙视的狗屎堆”,若写成“不耻于人类的狗屎堆”,便变成“不以人类为耻的狗屎堆”,这显然是讲不通的。
72、“材料”与“资料”
“材料”与“资料”都是名词,都指“提供著作内容的事物”。
“材料”侧重指写作的素材或根据一定的事实情况初步的文字记录,相对于“资料”,显得较为原始、粗糙,缺少系统整理。
“资料”侧重指经过整理后可作为参考、依据、凭借的文字记录、图片等。
另外,“材料”还可指用来制造物质产品的东西。“资料”一般不指物质的东西,但有“生产资料”、“生活资料”这两个固定搭配。
73、“参加”与“参与”
“参加”与“参与”都是动词,都指“进入其中,一同进行”。
“参加”指加入某种组织或某种活动,如“参加工会、参加会议”等。应用范围比较广,无论具体组织、某项活动、某种意见等都能用。既用于书面语,也用于口语。
“参与”没有“参加”的加入某种组织的义项,多用于活动,如“参与对事故的调查处理”、“参与计划的制定”等。多用于书面语。如“参与其事”、“参与期间”,一般不能写“参加其事”、“参加其间”。
74、“产生”与“发生”
“产”、“发”都为形声字,“产”本义作“出生”解,有从已有事物中生出新的事物的意思。“发”本义作“射发”解,即开弓射箭的意思
“产生”、“发生”,两者区别在于“产”与“发”字义不同。
“产生”,义为“从已有事物中生出新的事物”,如“从委员中选举生产常务委员”。
“发生”,义为“原来没有的事出现了”,如“煤矿发生瓦斯爆炸事故”。
75、“常常”与“往往”
“常常”和“往往”有时是可以通用的。如说:“天气冷的时候,我的家乡常常(往往)是冰天雪地。”又如:“最近,为了通过英语考试,他常常(往往)学习到深夜。”
“常常”指不止一次,而且时间相隔不久,含有时常不断的意思,如“那几个人上课常常迟到。”、“这路段常常发生交通堵塞”等。
“往往”表示某种情况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并且有一定的规律性,如“一下雨她往往会迟到”、“年龄比我大的人往往都如此”等。所以,用“往往”的时候,多数情况下要说明反复出现这种情况的另外条件或结果,如上面句子中的“一下雨”(每到下雨时)、“年龄比我大的人”(凡是比我大的人)。而“常常”只是强调这种情况反复多次发生或出现,其出现并不受其他条件影响。
另外,“常常”多表示人的主观意愿、观点等,如“老师希望同学们常常复习学过的内容”、“我这次回去后一定常常跟您联系”。这两个句子都不可以用“往往”。“常常”能用于未来的事情,而“往往”则不可以用于将来的事,如“毕业以后我会常常来看您的”,这里不能用“往往”。“往往”说的事情多是已经发生的。
76、“场合”与“场所”
“场合”除了指具体地点外,还指一定的时间、条件、环境情况或气氛等,所指的范围比较宽泛或抽象。不过,“场合”只用于人而不用于事物,如“秘密场合”、“特殊场合”、“说话不注意场合”等。说“厕所是蚊蝇出没的场合”,是不妥当的。
“场所”中的“场”是指室外,“所”是指“室内”,“场所”指的是活动的处所,指的范围比较具体、明确,就是集体聚集的地方。可以用于人也可以用于动物、物品等,如可以说:“公共场所”、“老人娱乐场所”、“货物堆放场所”等。
“场所”强调地方、地点;“场合”侧重于做某事情的环境,有一定的时间要求。
还有一个意思较为接近的“场面”,指一定场合下的情景,如“热烈的场面”、“当时的场面红火得很”,突出的是盛大活动、热烈气氛。
77、“承诺”与“允诺”
“承诺”指对某项事务答应照办;“允诺”是应许的意思。两者都是动词,都有答应的意思,但两者侧重点和使用范围有所不同。
“承诺”侧重于先接受某事后照办。一般是在他人提出需求的情况下作出答应,因此一般多用于担保、帮忙等方面,如“郑重承诺”、“慨然承诺”、“会议承诺了对他们进行援助”、“政府承诺今年重点办好八件实事”等。当今社会人们的权益意识增强,在购买商品等消费活动时,都会自觉地在售后服务、安全保证等方面提出要求。为了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许多经营者都会作出服务承诺,如“本公司承诺无效退款”等。
“允诺”侧重于“允”,即允许、许可、应许的意思,也是答应对方的要求,但多用于上级对下级、权力机关对下属或相关部门,如“欣然允诺”、“校长允诺明年将扩大招生计划”、“经纪人允诺该队员的转会报价”、“经理允诺提高员工福利水平”等。
此外,“承诺”还可以作名词,用于表示已经答应要做的事,如“早日实践自己对消费者的承诺”,而“允诺”则没有这样的用法。
78、“大肆”与“大事”
“大肆”一词指无所顾忌地(做某事),放肆、放纵或任意妄为,用在一般动词前作修饰。“大肆”从事的事多为坏的、不正当、不道德、不合法的行为,后面多与“吹嘘、挥霍、活动、歪曲、攻击、屠杀”等词搭配,含有强烈的贬义色彩,如“该企业大肆排放污水”、“公司大肆做假账逃税”、“海洋资源被大肆掠夺”等。
“大事”除了作名词指重大事情外,还可当副词修饰动词,如“大事宣传”、“大事搜集”、“大事挖掘潜在因素”等。“大事”有大力从事(某事)的意思,在语义上似与“大肆”相近,加上读音接近,使用时极易混淆。
其实,“大肆”与“大事”在语义上有较大差别。“大肆”强调动作主体不考虑其动作的恶劣后果,置道义、法律于不顾地从事不道德行为的事实。“大事”偏重于强调动作的客观性,强调主体调动一切人力、物力、财力等用于某一事件的进行和实施。“大事”不带有明显贬义,并不强调所从事的事情的道德或合法性,修饰的动词多为“渲染”、“宣传”等中性词语。
79、“出生”与“出身”
“出生”与“出身”并非近义词,它们的意义完全不同。
“出生”是联合结构,出即生,生即出,“出生”即身体产生或生命诞生,是动词性的,指胎儿从母体中分离出来,如“出生地”、“出生日”、“出生证”等,“生”有生育、产生的意思。
“出身”是动宾结构,“身”的本义是身躯,又指全身,引申为生命,“出身”指的是一个人的家庭背景或早期的经历,如“家庭出身”。“出身”还可表示人的地位、身份、职业、职务的来历,如“行伍出身”、“科班出身”等。“人生”指人的一生;“人身”指人的身体。两者区别明显,反映出“生”和“身”的不同含义。
80、“大约”与“大概”
“大约”与“大概”都可用于不完全肯定的估计或推断,但“大概”的意义范围要比“大约”广。这两个词作为副词使用时在某种情况下可以互换,但是两者仍有一定区别。
“大约”多用于对时间、钱款、人或物品等数量的不精确的估计。这个意思与“大概”的一个用法相近,因此用于对数量的估计时两词可互换,如“大约(大概)二十人”、“大约(大概)一万块”、“大约(大概)四十岁”等。“大约”在书面语中表示数量时,常可说成“约”。“大约”用于推测情况的用法较少,多用于书面语。
“大概”的意思和用法相比之下丰富得多。除了表示数量上的估计(这与“大约”的用法相同)外,更多的是用于对事情或情况的推测,表示可能,如“我想他大概不会来了”、“大概没有问题”、“大概很不错”、“这事大概不难”等。除此以外,“大概”还可当名词和形容词用。作名词时,表示事情的概况或基本情况,如“复述故事大概”、“讲清事故的大概”。作形容词时,是指不十分详尽、大致,如“大概的内容”、“大概的数字”、“他大概地描述了一下当时的情况”等。这里是不能用“大约”的。
81、“单位”与“部门”
“单位”和“部门”两个词,区别在于:“单位”指机关、团体或其所属的某一机构。例如:事业单位、直属单位。
“部门”则指组成某一整体的相对独立的部分。例如:“这件事情要找出版社的发行部门。”“国务院有关部门已就此事发出通知。”“单位”使用的范围比“部门”广,几乎每一个大大小小的集体组织都可以称为“某某单位”。
“你是哪个单位的?”是问在哪个机关、团体、企业或事业实体工作。“各单位要及时把报表送上来。”中的“单位”是指某个机构中的部门。
“部门”总是相对于主管单位来说的。例如,“您是哪个部门的?”是问对方在主管单位下面的哪个机构工作。
82、“耽搁”与“耽误”
“耽搁”与“耽误”是一对近义词,都指事情因时间关系而不能得以正常进行或实现,都指停止进行或有所拖延,但两者在语义和使用上同中有异。两者都有“耽”,意为延误、迟延。在不同的组合中,两者所强调的重点不同。
“耽搁”可以表示停留、拖延、误事三种意思。其中的“耽”是起因,“搁”是结果。词的重心在“搁”,主要指事情在时间上受到影响,在预期的时间内不能实施而暂时停下进程。被耽搁的可以是时间和事物,包括前途、前程、学习、工作、生产、功课、休息等,如“由于水害影响南下火车被耽搁”、“小麦播种进程几乎没有被耽搁”等。
“耽误”中“耽”的结果是“误”,强调事情或人由于某种原因被拖延误事、出了毛病,从而造成消极的、不可挽救的后果,语义较重,如“家人迷信耽误抢救”}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