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冬天的景物有哪些会引发你的想象( )——————

颐和园的景物 颐和园的出名景物
作文一:《《颐和园》描写景物的方法有什么特点》900字问:《颐和园》的课后练习有:“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从课文的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长廊、佛香阁、昆明湖等景物的特点不同,作者描写的方法也不一样。”“我要学习《颐和园》的写法,写一次游览活动。”这些练习集中指向《颐和园》描写景物的方法,一些教师在指导时习惯用“移步换景”来讲,可课文中说来到山脚时写的却是半山腰的景物,而说来到山上,反而写山下的景物,这样好像难以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来说明,那么,《颐和园》描写景物的方法到底有什么特点呢?  答:在按游览顺序介绍景物特点的文章中,常常采用所谓移步换景的方法,也就是到一个地方写一种景色。《颐和园》中描写景物乍一看是按:“长廊——万寿山脚下——佛香阁前——昆明湖”这样的游览顺序来介绍的,但在实际描写中,却藏着丰富的变化。  首先是对万寿山上的描写。“来到了万寿山脚下”写的却不是山脚的景色,而是“抬头看”,写了半山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却不写山上,反而“向下望”去,写山下树丛掩映的黄的绿的屋顶和朱红色的宫墙,写昆明湖的静和绿,还写了眺望远处的城楼和白塔。这样看起来,其中的“移步”与“换景”不相一致,甚至有点对不上号,但细细品味,却能发现这正对应着颐和园的特点。因为颐和园是一个皇家园林,它的占地面积和精妙设计,都不是一览无余的。如果站在山下写山下,就会被树丛遮住平视的视线,只能看眼前的景色,不能看到更多更远的景色。这样写显然是难以表现出这个面积庞大的皇家园林的气势。此时,抬头看到山上的景象,又恰巧表现出佛香阁、排云殿在颐和园中的突出位置。而在山上写山下,使那在山下只能一处处看到的景色尽收眼底,形成整体的印象。这就是在俯仰之间上下互见的妙处所在。  其次是对昆明湖的描写,并不是集中在一处的。文章先说在有名的长廊里就能感受到湖上吹来的“使人神清气爽”的风,似乎在说昆明湖上宜人又迷人的风光招引着游人去观览。接着从俯视的角度站在山上远望昆明湖的静和绿,所以用“像一面镜子”和“一块碧玉”来形容,显得恰如其分。最后才下山来到昆明湖边驻足,近看昆明湖的美景,真切地感受昆明湖的独特与迷人。如果作者不是这样巧作安排,而把“微风”与“静”的描写都放在“来到湖边”集中写,“微风”与“静”的效果就难以自圆其说了,那么昆明湖会因之失去一分妩媚与动人。  总之,《颐和园》的景物描写,既按一定的游览顺序进行,又在具体描写中根据景物本身的特点,运用上下互见的方法,让所表达对象的特点充分展示出来,这种方法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并在描写景物中认真学习借鉴。  (作者单位:安徽省枞阳县浮山中心学校 责任编辑:辛铭)
作文二:《颐和园五、颐和园的故事》1600字关于颐和园的故事
1. 戊戌变法与光绪皇帝
光绪是清朝第九个皇帝,本是慈禧的侄子。慈禧在儿子同治死后,为掌握实权,立他为帝,实行“垂帘听政”。光绪帝19岁“亲政”后,宫廷中保守派与维新派在政治上发生冲突。1898年,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通过光绪皇帝实行变法,史称“戊戌变法”。由于这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只持续了 103天即被扼杀,故亦称“百日维新”。 变法失败后,光绪被软禁在南海的瀛台岛上。每年慈禧来颐和园时,光绪帝也必须跟随同来,住在玉澜堂。为了严密控制光绪帝,慈禧命人在玉澜堂前后左右修了不少砖墙,门口还有太监站岗。此时的玉澜堂被全面封闭起来,活像一座监狱,光绪在这里完全失去了行动自由。近百年来,原为囚禁光绪帝用的砖墙已拆去不少,王澜堂也基本上恢复了皇帝寝宫的面貌,只有玉澜堂东西配殿(霞芬室和藕香榭)内的暗墙仍然保持原样,作为与戊戌变法有关的遗迹供人参观。
2. 慈禧汽车是中国酒驾第一车
1901年慈禧太后66岁大寿来临之际,袁世凯花了1万两白银,从香港购置了这辆1898年由美国人杜里埃兄弟设计制造的轿车,献 给了慈禧太后。
慈禧太后当年的坐驾
慈禧太后在检阅贡品时,听说这辆洋车不用马拉就能跑,感到很奇怪,立即口谕当场进行表演。看到洋车真的隆隆地跑起来,慈禧太后情不自禁地问道:“这车跑得这么快,要吃许多草吧?”
这辆车与众不同:黑色木质、无车盖车厢、黄色的木质车轮、铜质的车灯、实心的轮胎,车内用黑色的皮革进行装饰,设有双排座,前排一个座是司机座,后排是可坐2人的乘客席。
中国酒驾第一车
关于这辆车的故事很多,最有趣的要数“中国醉酒驾驶第一车”。慈禧太后得车后,招纳想学开车的国人,当时有许多人报名。一位名叫孙富龄的太监头脑灵活,很快就学会了开车技术,因此成了慈禧太后的御驾司机。孙富龄是我国第一位获得“驾驶证”的人,引来了不少羡慕和嫉妒。
有一天,慈禧太后坐车去皇城庙玩得很开心,赏了一碗酒给孙富龄,喝完美酒再继
续开车,孙富龄感觉头脑发晕。本来路面是戒严的,可不知怎么从胡同里窜出个小太监,孙富龄心慌意乱一时竟找不到刹车的位置,可怜的小太监就这样稀里糊涂地送命了。
按当时的规矩,孙富龄是“正常行驶”,所以没有人问他的罪,但是由于惊吓了慈禧太后,负责戒严路面的人和小太监的头头等人都受到了严厉惩罚。
3. 《排云门前放生》
慈禧太后爱讲迷信,每年四月十五日,都要在排云门前搞一次“放生”的把戏。有一年四月十五,慈禧带着一帮随从又来到排云门前,,,,
此次放生的有一只黄雀和一尾金鱼。 当黄雀、金鱼分别被放出笼、放入昆明湖后,黄雀在半空转了一圈,又飞回鸟笼里;
金鱼,则不愿离开慈禧太后脚下的湖岸,总在湖边游来游去。
慈禧太后问何故,李莲英解释:是老佛爷威重德高,黄雀、金鱼舍不得离开。慈禧太后非常高兴,对李莲英给予赏赐。但慈禧心中同在场者一样困惑:
黄雀飞回笼中可以理解,原因一定是被长期训养在笼中;
可是,金鱼是不会贪恋什么笼呀窝呀的哟?
事后,有小太监透露了金鱼玄机: 金鱼为什么会服服帖帖于李莲英的意志?
因为李莲英让人提前在湖岸水中拴了几个细丝纱袋,袋里装了好多鱼虫;而那条金鱼在放生前又被饿了很长时间!
试想:这种条件下的金鱼,哪里还会离开湖边呢?
说是那只被放生、却又发回笼中的黄雀,在被放生之前,李莲英向慈禧说:“老佛爷,这只黄雀不光叫得好听,还会算卦哩!”李莲英取出一叠纸牌,上面写的都是一些吉利话,什么大地春回、百鸟朝凤、万寿无疆、三阳开泰呀,还有的写着子鼠、丑牛、寅虎、卯兔,,,,十二属相。
他问:“老佛爷,您想算什么?”慈禧想了想,说:“让它先算算今年的年景好不好?”李莲英把纸牌摊开,招呼黄雀来叼纸牌。只见那黄雀蹦过来,叼起一张纸牌,送到李莲英手里。他接过来让慈禧一看,上面写的是“五谷丰登。”慈禧太后喜笑颜开,说:“好兆头,好兆头!”李莲英忙说:“如今是天下太平,国势兴旺,全托老佛爷的福啊!”
慈禧更高兴了,让黄雀算一算她的属相。那小鸟儿又从纸牌中叼出一张,蹦到李莲英手里。翻开一看,写的是“未羊”二字。慈禧看得发愣了,满心欢喜地说:“小李子,事不过三,这第三次要是再算准了,我重重
赏你!让它算算我这属羊的命好不好?”只见李莲英打了个手势,黄雀就叼出了一张“三阳开泰”。他让慈禧看了看这纸牌后,对她说:“前明宣德皇帝登基时,岁数很小,由属羊的太后和两个属羊的大臣辅佐朝政,使宣德年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这就是叫做‘三阳(羊)开泰’。今天黄雀叼出这张纸牌,说明老佛爷垂帘听政,万民归顺,五谷丰登,老佛爷的命是好得没法再好啦!” 那么,这次李莲英又是怎样做到的呢? 原来,李莲英把黄雀长期训练后,在放生当天,也是把黄雀饿上一段时间,然后把需要的纸牌上巧妙地粘住几颗小米粒,那鸟儿就能按他的意思叼出所需要的纸牌啦。
作文三:《我的颐和园1》2600字16 颐和园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写本课10个生字,正确认读文中4个生字。
2、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从中得到陶冶。在欣赏品读过程中培养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3、学习作者按游序观察,抓住景物特点准确描写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四年级学生已具备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和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能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探究、合作学习,并能发表各自的见解。
2、本课所描绘的美景,学生并不很熟悉,有些离他们的生活经验是比较远的,比如长廊上的彩画等,所以创设教学情境是很重要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重难点分析:
1、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颐和园的美丽。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
2、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并充分领略作者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描写的方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一、情境引入,走进美。
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浏览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
(一)板书课题: 颐和园。指导“颐”的笔顺。
(二)激趣质疑,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学习从提问题开始。
课件出示(颐和园视频),感受颐和园的美。
过渡:发现颐和园的美,需要一双爱美的眼睛和一颗爱美的心,读课文感受颐和园的美还有美的智慧。
二、初读课文,感知美。
(一)师范读,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二)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作者的游览路线是怎样的?找出表示地点转换的句子用直线划出来再读一读。
(三 ) 检查生字、新词。
课件出示“我会读”:长廊、绿漆、栏杆、昆明湖、神清气爽、耸立、金碧辉煌、郁郁葱葱。指导书写“漆”、“爽”、“葱”。
(四)理清脉络,把握顺序。
交流,明确。
1、过渡句:指名说出示句子、齐读、师小结。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了有名的长廊。
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前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从万寿山上下来,就是昆明湖。
2、师小结:从这里我们知道作者先来到了著名的,,,,接着来到,,,,然后来到,,,,最后来到,,,,
(板书)长廊 → 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
3、通过线路图你知道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介绍颐和园的吗?
4、小结写作方法。
课件出示:
小结:作者就是按照自己游览的先后顺序来介绍颐和园的,这种方法就叫移步换景,也叫做地点转换顺序或游览顺序。
三、细读课文,感悟美。
(一)长廊。
1.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轻声读
第二段,想一想:长廊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是从那感受到的?
课件出示长廊重点语段:
(1)通过了解数字的运用,体会长廊的长。
(2)课件出示长廊图片:
通过图片感受长廊上的画蕴含的历史文化。
师补充:1992年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长的长廊,列入世界吉尼斯记录。廊上的横槛和枋梁上都有彩绘,共有一万四千多幅。内容包括山水风景,花鸟虫鱼,人物典故,都来自于中国古典名著。
(3)随机指导学生理解: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你想到了哪些词语?
(4)完整读读第二自然段,思考长廊的特点──长、美。(板书)
(5)如果此时此刻你就站在长廊的一头,会看到什么?(用向前看,,,,向上看,,,,向两旁看,,,,的句式说一说)
(6)漫步长廊,欣赏着五彩的廊画,闻着微风送来的淡淡花香,你会说些什么?
3.学生整体感受整个自然段,试着从不同观察角度去欣赏长廊,发现长廊的特点并试着用自己的朗读把感受表达出来。
小结过渡:作者移步换景,从不同的角度写出了景物不同的特点。让我们继续随着文字去感受。走完长廊,就来到万寿山,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最后是来到十七孔桥,下面请小组合作自学。
出示:合作提示
1、在各个景区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些语句感受到的?
2、试着用这样的句式说一说:我来到了(      ),在那儿我看见了(    ),我最欣赏的是(           ),因为(       )。
(二)赏游万寿山
小组汇报:
1.走完长廊,就来到万寿山脚下。看到了佛香阁,排云殿。
2.指导朗读。
3.课件出示佛香阁、排云殿图片。
4.万寿山景区让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板书(雄伟壮观)
明确:万寿山雄伟壮丽,佛香阁巍峨壮观,排云殿金碧辉煌。
(1)“耸立”指高高的直立,这个词说明了佛香阁巍峨雄伟。
(2)“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亮”表现了佛香阁的建造气势恢弘。
(3)“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体现了佛香阁的造型精巧。
(4)“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说明排云殿很多,“金碧辉煌”指宫殿十分雄伟,像一朵朵金光闪闪的云排列在佛香阁下面。
5、登上万寿山看到的景色。
集体交流:登上万寿山,向下望,你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三)赏游昆明湖
1、小组汇报:昆明湖的特点是什么?(板书:静、绿)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的?
2、昆明湖可是镶嵌在颐和园的一块碧玉呀!作者是如何用语言表现的呢?
3、课件出示重点语句:品读句子,理解运用打比方的方法。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上慢慢的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4、 理解“滑”字的妙用。
换词法体会“滑”字。(通过“滑”与“划”的互换,体会昆明湖的静,游船,画舫的慢,间接表现昆明湖的美。
课件出示对比句:
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
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划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
“滑”这个字说明了昆明湖很静,船在上面像滑冰一样,而“划”就是划船,不能写出昆明湖的水面很平,很静。
5.指导朗读。
6.课件出示音乐:师生配乐朗读体会昆明湖的静态美。
(四)“赏游”十七孔桥。
1、小组汇报:十七孔桥有什么特点?
板书:桥洞多、石柱多、狮子多。
2.发散思维:十七孔桥上的狮子有哪些形态呢?通过和学生一起想象不同狮子的形象,并补充图片,学生想象。
3、课件出示十七孔桥、石狮子。
4、出示想象填空题:
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子,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它们有的(       )、有的(        )、有的(      ),,,,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这十七孔桥真(      )!
5.练习边读边想象,通过朗读表达自己的感受。
6、通过对比句子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课件出示对比句子:
(1)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2)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四、拓展延伸,升华美。
1、颐和园的美景说也说不尽,齐读第六段。
2、说说自己心中的颐和园:游览完颐和园,此刻你感受到北京的颐和园是怎样的大公园。
课件出示:
颐和园是一个(      )的公园。
3、补充课外资料。课件出示拓展资料:
颐和园始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
清朝道光年后,由于国力衰弱,逐渐荒废。1860年,被英法联军大火烧毁。
1884年至1895年,为慈禧太后“还政”后退居休养,以光绪帝名义下令重建。1900年园内建筑及文物遭八国联军破坏,1902年修复。
清帝逊位后,颐和园成为清室私产,1914年始对外售票开放。1924年溥仪被驱逐出宫后,颐和园被北平特别市政府接管,改为公园。
1998年11月,颐和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板书设计:
游览顺序      景物特点
长廊          长、美
万寿山         雄伟壮观
昆明湖         静、绿
十七孔桥       洞多、石柱多、桥多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复习生字词。
1、轻声读字词,比较形近字:漆——膝;福——副——幅。
2、练习写生字。
三、阅读积累。
颐和园的景美,课文中的语言也很美,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背下来并摘抄。
四、总结写作方法。
(一)思考:《颐和园》在写作上有哪些特点?
课件出示写作方法:
1、总分总的结构。
2、抓住特点描写景物。
3、运用过渡句把几个景点按游览的顺序连接起来。
(二)师生交流,教师点拨。
1、可以抓住景物的大小、形状、色彩、动态和静态等方面进行细致的描写。
2、一般一处景物用一个自然段介绍。景区之间要有过渡句连接。
3、感受最深的景物具体写。
五、作业。(一)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二)小练笔:课件出示下面的习作要求
观察一处景点(如学校、公园、游乐场等),模仿《颐和园》的描写手法  写一处自己熟悉的地方。
1、抓住景物的特点
2、按游览的顺序记叙
3、恰当的使用过渡句
4、表达真情实感
《颐和园》教学设计
邯邰学区        邯邰小学
作文四:《颐和园的桥》400字颐和园,山水三七开,昆明湖环抱万寿山,向南连接南湖、团湖,中间横跨一道西堤,水多,桥多,成为颐和园一大优势。略数一下有名的桥吧,西堤六桥:柳桥、练桥、镜桥、玉带桥、豳风桥、界湖桥;绣漪桥,半壁桥,石桥,荇桥,苏州桥,知鱼桥,知春桥,最有名的十七孔桥,还有许多无名桥,西堤上就有一座钢筋水泥结构的无亭小桥,桥面水平,护栏墩实,是拍摄十七孔桥的最佳位置,但谁都说不出它的名字,因为有了它,现在的西堤,实际上有了七座桥。这是7月20日拍的几座,作个引子立个题吧,等我从老片子里找全了再补齐。
远摄十七孔桥
西堤上那座无名桥
界湖桥(桥洞里看到半壁桥)
荇桥(左右有牌坊,桥上有石兽,有亭子,毗邻石舫)
老十七孔桥
界湖桥(桥洞里可见半壁桥、石桥)
镜桥(桥上有八角亭,其他多是四角亭)
无名铁索桥
石桥(紧靠半壁桥,可行车,据导游讲,是为林某建的)
十七孔桥冰上卧(长桥卧冰)
苏州桥(适逢春节,苏州街到处挂满红灯笼)
作文五:《北京颐和园:园内最早的景物文物 耶律楚材墓》800字北京颐和园:园内最早的景物文物   耶律楚材墓
颐和园园内的文物曾经在1860年和1900年两次遭帝国主义的抢掠焚毁,现有文物是1902年以后又重新集结的。它们包括劫余残片、大内调用、新造制作、王公大臣贡献、外国礼品、帝后生活用品以及景物等等,可以说是中国皇家收藏的最后一个文物群落,约有4万多件文物,其中有许多是景物文物。从景物的年代来看, 耶律楚材墓是园内最早的景物文物。
耶律楚材是历史(蒙元时代)名人、名臣, 耶律楚材1244年死于蒙古高原。17年后,遵照他的遗嘱,于1261年归葬于现在耶律楚材祠的位置,并由工词赋曾拜石三部尚书的宋文贞为其撰写了《中书令耶律公神道碑》,内述耶律楚材世系与生平事迹,并记附葬其夫人苏氏。 苏氏是宋代著名文学家苏东坡的五世孙女,也是耶律铸的生母。苏氏1243年去世后,二儿子耶律铸曾受命护送苏氏遣体葬于“玉泉山东五里之瓮山”,就是指的是现在耶律楚材祠的位置。1285年 耶律楚材的二儿子耶律铸(1221一1285年)去世后也葬于此。
耶律楚材墓地有一定的规模,墓前除了有神道碑、石翁仲以外,尚有他和夫人的一对石象,1978年曾于墓前方近百米处,出土了神道上的石翁仲一躯,1998年耶律铸墓被发现,证明这里是耶律氏家族墓地。关于耶律楚材墓的记载,明代颇多。墓室曾于明代被盗,至明代末年墓已湮没。
乾隆建清漪园时,为了“褒贤劝忠”
,恢复了墓冢并为其建祠三间,立了记其缘由的神道碑,成了昆明湖上的一处名胜。
1860年,耶律楚材祠被毁,光绪十三年(1887年)重新修复。
1998年耶律铸的夫妇合葬墓被发现后,修造了地下墓室,并于墓上建造了该墓出土文物陈列室,开辟了墓地陵园,是与文昌院相邻的一个重要的人文景观。
耶律铸(1221一1285年)是耶律楚材的二儿子,据史料记载,耶律铸“幼聪敏,善属文,工骑射”,是文武双全。1224年父耶律楚材去世后便受命接替他父亲的官职,领中书省事,后来追随忽必列,于1261年拜中书左丞相,这个职位他曾出任多次,其中也到山东去做官。
“翁仲”的名称始称于秦始皇铸铜人的故事,后来将墓前的石人称作翁仲,一般成对设置。耶律楚材墓地有两个翁仲,明朝末年,其中一个毁去了脑袋。现存于1978年出土的翁仲,基本完好,是未被破坏的一尊。被毁的那一尊未被发现。现存这一尊石翁仲,是用一块整石雕造,手法古朴,仪态端庄,对营造墓地的庄严肃穆的氛围,这对石像起到了很好作用。尤其在静态刻画中,用线刻很好地表现了胡须的飘佛,非常生动,更好的反衬了主题,有一定的艺术价值。这座石像的发现,填补了金元时代半个世纪墓前石雕的空白。
遗憾,耶律楚材祠不对外开放。
作文六:《被遗忘的颐和园》4700字对150年前的那场大火,北京西郊的两座昔日的皇家园林态度迥异。
圆明园一直在筹划举行纪念圆明园罹劫150周年的大型活动,而不到三公里的颐和园则几无反应。
被同一场大火焚毁后,历史让这两座园林渐行渐远。
有一天,一个游客气冲冲地跑到颐和园管理处办公室,质问工作人员,为什么景区介绍中没有写上颐和园的前身是清漪园,没有写上被英法联军焚毁的历史。
颐和园文物部主任秦雷解释说,其实在颐和园的入口处,清楚地写着这个历史。游客指出的地方是园子里的景点,管理处认为可以省略掉,没想到居然还有人在意。
是的,确实很少人在意颐和园的前身曾被大火烧毁。
那场大火,人们印象更深刻的是火烧圆明园。
1860年,英法联军开抵北京通州。军队暂时驻扎,要求觐见清帝咸丰,并在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上签字。清朝官员在细枝末节上较劲:觐见清帝,按清朝规定,必须得下跪。
跪,还是不跪。这是个曾在乾隆朝时就无法解决的问题。1793年,英使马嘎尔尼就因为不愿下跪而无法觐见乾隆皇帝。马嘎尔尼未能完成与中国通商的使命。后世也有学者认为,中国因此失去了和平地融入世界的一个机会。
带着坚船利炮来的巴夏礼不是寻求交流的马嘎尔尼:“我不是中国的臣。”双方争执不下,谈判破裂。清廷扣押了巴夏礼谈判代表一行39人(25名英国人,13名法国人),押至北京,收监做人质。
英法联军进军北京城,清帝咸丰逃离。
战争爆发后,清廷被迫释放人质,其中27名人质已被处死。1860年10月18日,英军代表额尔金和司令官格兰特下令,焚毁圆明园,报复清帝。
报复前,额尔金在北京全城张贴公告,宣告其火烧圆明园的目的是:“任何人――哪怕地位再高――犯下欺诈和暴行以后,都不能逃脱责任和惩罚;圆明园将于18日被烧毁,作为对中国皇帝背信弃义的惩罚;只有清帝国政府应该对此负责,与暴行无关的百姓不必担心受到伤害。”
报复很有效。在电影《火烧圆明园》中,导演设计了这样一个情节――逃亡中的咸丰帝得知圆明园被焚时,当场吐血。
大火烧了三天三夜,浓烟遮云蔽日,圆明园毁于一旦。与圆明园紧邻的其他几座皇家园林――万寿山清漪园、香山静宜园和玉泉山静明园也都一同被焚毁。
始建与乾隆朝的清漪园,是仅次于圆明园的皇家园林。
这场大火后,两座园林的命运渐行渐远。
荒芜与重修
第一个改变这两座园林命运的是慈禧。
圆明园、清漪园等“三山五园”遭英法联军焚毁多年,两次鸦片战争战败后,国力亏空,咸丰、同治两朝皇帝无力修复,每年照例只是去搭棚祭祀龙神。试图重修圆明园和清漪园的想法,在朝廷上提出,常常会引发激烈争论,结果总是遭到否决。
直到光绪年间,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多年后,眼看着光绪帝长大成人,她再次考虑重修清漪园。
醇亲王奕全力支持慈禧修园,他曾在同治朝时力阻重修圆明园,但事异时移,此时他的亲生儿子即为光绪帝。重修清漪园,慈禧若能归政,退隐园林,光绪帝就能掌握皇权。
1886年,奕奏请慈禧“修治清漪园工备操海军”,并提出“创办昆明湖水操学堂”,这一年,清廷秘密地动用海军军费开始重修清漪园。后来,外界知道此事,引发巨大争议。
在争议声中,1888年,慈禧正式对外公布重修清漪园,以光绪的名义发出上谕,明确说明:整修清漪园是供慈禧太后颐养冲和,并将清漪园改名为颐和园。
颐和园建成后,慈禧太后久居于此,处理军国大事,发号施令,颐和园成为当时的政治中心。
同时期的圆明园,无人修复日渐衰败。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包括圆明园、颐和园在内的“三山五园”再次遭到洗劫。清政府对圆明园失去控制,园内大小树木遭到滥发殆尽,树根、树枝被烧成木炭。
圆明园成为了建筑材料场,“军人押车每日十余大车拉运园中太湖石”,从此,断断续续拉了二十多年。
清朝末年,开始有人在圆明园内开荒种田。1940年之后,日寇占领期间,政府奖励开荒,农户入园平山填湖,开田种稻。圆明园历经150多年打磨出的湖光山色,颜色顿失。
1911年清亡之后,民国政府将风景尚好的颐和园收归国有,变为国家公园。不过,时局动荡,颐和园也常年失修。
1949年3月25日上午,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等人乘火车,从石家庄抵达北京清华园火车站,由柳亚子等民主人士迎到颐和园益寿堂、景福阁停歇,远处昆明湖,水波荡漾,万寿山巍巍挺立。
两个月后,5月2日,毛泽东携夫人江青、女儿李讷,来到益寿堂看望刚刚迁居颐和园的诗友柳亚子,同游颐和园长廊,泛舟欣赏昆明湖景色,赏景谈诗,甚为畅快。新政府政要进北京后,颐和园成为国家领导人休闲的首选之地。
这时,在其他各部门尚未建立前,中共中央政府特设公园管理委员会(后改为园林局),开始着手修缮颐和园,修建“听鹂阁”,专门接待首长和外宾的饮食。从此,风景宜人的颐和园承担起了接待国内外重要来宾的任务。总理周恩来常会带外宾游园。
1949年4月,颐和园管理处成立,专门管理颐和园。同时,颐和园恢复对外开放,一张门票卖40元(旧币)。在当年游客的眼里,颐和园是一处神秘的皇家园林,火烧清漪园的历史,时隔近90年之后,渐渐少有人提起。
建国后,颐和园的修复工作不间断地进行着,直到“文化大革命”开始。
“文革”中,颐和园被列为“四旧”,红卫兵跑到颐和园,“要横扫一切,彻底砸烂”,还提出“挖掉万寿山,填平昆明湖”。最先被毁掉的,是颐和园著名的长廊彩画。穿绿军装扎皮带的红卫兵们拿着大白水粉,去涂盖长廊等各处彩画中的人物画面,还拆除了佛香阁的三座佛像。
在颐和园东宫门,红卫兵们搭起脚手架,准备拆除东宫门外的牌楼。周恩来得知后,立即叫停,东宫门外这座古建才保留下来。
“文革”中,园内到处挂满了毛泽东画像。政治标语悬挂其中,仁寿堂、乐寿堂成为“文革”大字报室。广播站里,用近乎吼的声音播放着毛泽东语录。直到1969年,周恩来指示“佛香阁、排云殿前牌楼不必搞毛主席像了”,“把长廊内的语录牌去掉”。
不过,对颐和园的破坏并没有停止。1970年,东宫门前圆形山石花台被拆除。
在“文革”中,颐和园的风貌大变。然而,与颐和园一墙之隔的圆明园,却显得很安静,在那里,很少看见穿绿军装勒着武装带的红卫兵。原因很简单,圆明园破败到几无“破四旧”的必要。一些北大清华的学生,常去园中闲谈,在这片废园中享受避世的生活。
从空白开始
1970年代初,一次,周恩来接待访华的日本代表团。谈话中,日本代表团中的一位成员说,中国学者认为,慈禧修建颐和园花费了3000万两白银,但根据日本学者的研究,只用了500万两。周恩来很有感触:“颐和园是我们的,为什么日本人比我们还清楚。”
到底用了多少白银?当时的中国学者没有确凿的研究。
1975年,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研究员王道成突然接到颐和园的邀请,请他到颐和园文物组工作,参与编写《颐和园》一书。随后,王道成搬进了颐和园益寿堂――毛泽东第一次到颐和园下榻的地方,开始梳理颐和园的历史。
颐和园的宜人风景,令王道成心旷神怡,他最喜欢在雨中泛舟昆明湖。他很快投入到颐和园研究,研究之前,他要先确定研究方向。
王道成用了一周时间,特意去游园,去询问游客到底关心颐和园里的哪些问题,不久,他将问题一一列出来:“修颐和园前的情况如何?慈禧是怎么修起颐和园的?颐和园的园林特点是什么?颐和园里发生过什么重大事情?建国后,颐和园发生了什么变化?”
此前,关于颐和园的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
对《颐和园》一书编写,外界期望很高。王道成也暗下决心,书编出来,一定要经得起时间考验,不能简单地说“颐和园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编写组分头行动,到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查阅清史档案;到北京图书馆,查阅负责修建颐和园的皇家建筑师“样式雷”的家藏资料。
1860年,清漪园被焚毁,慈禧太后重修颐和园,到底花了多少两银子?查到样式雷的家藏资料,王道成找到“算房”的账本,他一点点推算,确定慈禧重修颐和园全部花费在500-600万两,而不是之前盛传的3000万两。《颐和园》一书出版后,颐和园研究开始受到学术界的重视。
与此同时,圆明园的命运发生着更大的变化。
1980年,学术界提出《研究、保护及利用圆明园遗址》倡议,时任国家副主席的宋庆龄,考虑到保护传统文化,积极倡导各界人士在倡议书上签字,成立“中国圆明园学会筹备委员会”。
作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因为宋庆龄的倡议,成为当时关注的焦点。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圆明园规划成为遗址公园,随后,开始修复、开发,福海等重要景点得以修复。
1984年12月1日,中国圆明园学会正式成立,继研究颐和园之后,学界开始对圆明园遗址进行保护和研究,
当时,中国改革开放已经进行了数年,西方重新进入古老的中国。爱国主义教育一时成为重要的宣传思潮,被焚毁的大水法的图片入选历史教科书。在北京,中小学生被带到大水法前参观,体悟“慈禧太后腐败卖国”、“落后就要挨打”这些道理。
逐渐,圆明园成为政府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实际上,真正让普通人了解圆明园、激发爱国主义情结的是一部电影。1983年,香港导演李翰祥拍摄的电影《火烧圆明园》,再现了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城、焚毁圆明园的历史。这部合拍片荣获了当年文化部优秀影片特别奖。
慈禧的遗产
圆明园身负盛名,但管理人员却更羡慕颐和园。
作为一个保存完整的美轮美奂的公园,颐和园每年可以得到大笔的经费。而对于圆明园遗址公园来说,常常会为是继续保持原样还是要修缮,争论不休,却没有那么多经费去修缮。2002年,圆明园内发生的一起凶杀案件可见园内的荒芜。当年2月26日上午9点多,一名女子在圆明园大水法旁的小径被害,此案一直未破。之所以发生这个案件,与案发地荒草有半人多高有一定关系。
拥有巨额的修缮经费,颐和园的工程常年不曾间断,雕梁画栋,清淤、改造,恢复苏州街原貌等重点工程,使颐和园变得越来越美。
1980年代,颐和园开始申请世界文化遗产。
翟小菊见证了颐和园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前后的过程,她曾担任颐和园研究室主任。1971年,从17岁开始到颐和园种花,一直工作到今年退休。
按国际惯例,申遗前,颐和园园内的自然环境必须达标。在1989年12月,颐和园昆明湖进行了最大的一项工程――清淤工程。
翟小菊回忆说,当时是冬天,湖面上结了冰。从各单位组织来的人,拿着铁锹到湖面上义务劳动,先砸冰,然后,挖掘机清理淤泥。“那个时候人的干劲和现在不一样,都是各单位义务劳动,有大学生,有当兵的,还有各单位的人……”在清淤过程中,从湖底打捞出很多东西,有小佛像头,还有炸弹。
清淤工程持续了一百多天,到1990年3月2日,清淤后的昆明湖重新放水,万寿山的倒影终于重现。
整改中,颐和园用一个月时间迁出了北京焦化厂劳服公司招待所等单位。
1994年6月,联合国第一次派代表进园考察,申报进入议程。翟小菊回忆说,当时,他们有意没有带代表去颐和园的后山参观。原因是颐和园的后山至今还留有清漪园时被烧毁的痕迹。当年,慈禧重修颐和园时,因为经费中断,没有修复清漪园时的后山。现在,导游也很少带游客去参观。
按国际惯例,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景区,必须具备真实性、完整性。翟小菊说,当年申报的是慈禧太后修复的颐和园,而不是清漪园,清漪园不属于申报的范围。在申报的过程中,自然回避了提英法联军放的那一把火。
1998年12月2日,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审议,颐和园进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的评价是:“以颐和园为代表的中国皇家园林,是世界几大文明之一的有力象征。”
2000年6月,颐和园获得“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证书,这成为颐和园当下最著名的一张名片。园内,每天来自全世界的游人如织,关于英法联军焚毁清漪园的那场大火,随时间流逝,很少人再能记起。一墙之隔的圆明园,残破的大水法依然保持着原貌,似乎时刻在提醒后人要铭记那场距现在150年的大火。
时间走到2010年,两座昔日的皇家园林已经渐行渐远。它们的定位日渐清晰、分道扬镳――颐和园展现光荣,圆明园铭记屈辱。人们来到颐和园观赏秀美风光,很少人会关注到颐和园后山被烧毁的遗址;而在圆明园,虽然大水法遗址是园中之园,需要另行买票,但很少有游客会不去到此凭吊。
今年,2010年,距离1860年英法联军火焚圆明园、清漪园等“三山五园”整整150周年,圆明园学会正忙着筹划纪念圆明园罹劫150周年的大型活动。颐和园文物部主任秦雷说,火烧清漪园的历史,颐和园应该做,但不应该作为重点。
秦雷刚从颐和园借调到上级主管单位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筹备国际论坛,主题是“公园对城市的影响”。事实上,从行政划分上,颐和园和动物园、植物园一样,同是隶属于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管理,完全属于公园性质。与颐和园截然不同,圆明园遗址公园则划归海淀区管理。
圆明园学会的会员刘阳认为,遗址和公园不是一个概念,合在一起叫“遗址公园”是相互矛盾的。如果是公园,就必须建造相应完善的设施,包括公厕、道路、绿化等,可以收费;如果作为遗址,就是要保护原来的样子,不能做改动,向公众免费开放。同样,颐和园也不该完全划为公园,毕竟,还有清漪园的遗迹部分,属于遗址。“颐和园有那么多的经费,却没有出版一本关于专门研究清漪园的书,这个怎么说?”
刘阳说,曾有一位政协委员提案,建议成立一个文化遗产司,将像圆明园、颐和园等文化遗产单位归到一起,免费对外开放,限制人流,预约参观;属于公园的部分,再交由公园管理中心管理。
圆明园和颐和园两座园林尽管比邻,但由于隶属不同,定位不同,很少来往。两家从来没有在一起开过会,两边的学者相互认识,但也很少聚在一起讨论共同的问题,一般是各开各的会,各自组织各自的活动。“现在要想将两家合到一起,比韩国和朝鲜统一还难。”刘阳说。
对于那场大火,颐和园管理处一名工作人员说:“颐和园就像一位大师,我们不愿再去提他过去是从哪个小学毕业的。现在,颐和园更重要的价值是在宣传文化遗产保护方面。”
作文七:《颐和园的廊与画》1700字《颐和园的廊与画》教案
常德市鼎城区中河口镇双剅金鹏希望学校   彭敬华
课时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加快联想,激趣引入:
1、你知道北京有哪些名胜古迹吗?
2、在中国有很多美丽的园林,其中一处保存最完整,就是举世罕见的颐和园(视频演示),而颐和园里最著名的景致就是长廊。今天,我们就跟随作者一起去领略这最著名的景致吧!
二、学习课文,探究新知。
1、自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我知道了颐和园最著名的景致是长廊。)(我读懂了颐和园的长廊能充分展示出我国古代杰出的建筑艺术和绘画艺术。)
2、想想看,这个自然段里你能找出哪些重点词语?(最著名、充分展示、杰出、建筑艺术和绘画艺术等)
3、我们来读读这一段,强调出这些重点词语。(生齐读)
4、颐和园的长廊能充分展示我国古代杰出的建筑艺术和绘画艺术,你内心里有什么感觉?(自豪、了不起),那请你用自己的声音和表情告诉老师你为颐和园的长廊感到很自豪。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过渡:学到这里,我们知道了颐和园的廊与画是什么样子的吗?这里只给我们说了颐和园长廊能充分展示出我国古代杰出的建筑艺术和绘画艺术,那么这段就是一个总起段。(边板书:总)猜猜看课文接下来该给我们大家介绍什么呢?(介绍颐和园长廊的建筑艺术和绘画艺术。)你们想不想看一看这美丽的长廊呢?(出示图片)
5、请同学们快速看课文,想想哪几个自然段介绍的是建筑艺术,哪几个自然段介绍的是绘画艺术。(学生快速看书2—5分钟,建筑艺术6—8分钟 ,绘画艺术)我们快一起去看看颐和园长廊有什么建筑艺术。(颐和园的长廊有三绝)
6、三绝?你认为“绝”是什么意思?(非常好,好到了极点;“绝”就是再没有第二个这么好的了。“独一无二”“绝”是绝妙。)(究竟怎么绝妙呢?这里有说吗?就只是一句。这是一个总起句。下面就要具体的介绍三绝!(竖起大拇指说绝) (出示幻灯片)
7、不是说有三绝吗?都怎么绝呀?(第一绝是造型绝,,,,“福到了”。)师:“福到了”,什么福?(“福气”“幸福”)原来这造型不仅是倒挂的蝙蝠型,而且还有深刻的寓意呀。这造型可真是——绝!(竖起大拇指说绝。)
8、那还有什么绝呀?(第二绝是位置绝)
问:不是说颐和园长廊的位置绝吗?怎么绝妙?(北依万寿山,南临昆明湖)(出示图片)(从气候上看,冬天,,,,夏天,,,,)
(从气候上看的确绝妙,真是冬暖夏凉呀!这位置还有什么绝妙的?)(从环境上看,长廊依山傍水,,,,)(出示图片)
这么说来,这个颐和园长廊的位置可真是——绝呀!
9、过渡:我们已经了解了长廊的两绝,不是三绝吗?(第三绝是结构绝)
10、这颐和园长廊的结构绝,作者是怎么描写的呢?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引导学
生:这个长廊长728米,可真是名副其实的长廊。这么长的廊居然没用一个钉子!(出示图片)这是谁建造出来的呀?那么颐和园的长廊除了以上三绝的特点外,还有一个特点是什么呢?
过渡:刚才我们一起去感受了颐和园长廊的建筑艺术。现在请同学们看课文的第六自然段,齐读。
11、这个自然段可只有短短的一句话!在这个自然段中都谈到了什么?(说到了“廊”,还说了“画”。)师引导:是啊,这里说到了长廊奇,更奇的是长廊的画。这里的“廊”是承接上面的建筑艺术部分的,那我们知道接下来该给我们介绍什么内容了?(长廊的画,介绍绘画艺术。)像这样的段落我们称之为过渡段,它在文章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12、长廊的画又怎么奇了?有什么特点吗?请同学们快速看课文。(1、多(由一万多幅得出;)2、有由来(乾隆下江南);3、精美。)
(出示图片)
问:还有什么特点吗?请再读读第七自然段。(画的“内容丰富”)
师引导:正因为长廊的画十分精美,才引得中外游客纷纷竖起大拇指。他们竖起大拇指在说什么呢?(生说。)
启发:我们也为颐和园的画竖起大拇指(说颐和园的画真漂亮!)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感情融入进去齐读第八自然段。师:刚才我们一同参观了颐和园的廊与画,请看课文的最后一自然段,齐读。
13、“这”就是颐和园的廊与画,你想去看看吗?“这”指的什么?
(建筑艺术和绘画艺术)(出示图片)
(这个自然段是对全文的一个总结,而且还起到了点题的作用。所以课文结构很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总分总”。)
三、思维拓展
思考:同学们,刚才我们已经把颐和园的廊与画都参观了一遍。颐和园的长廊是那么的独特奇妙,长廊上的画是那么的精美。此时此刻,你想到了谁?你想对他说什么?(我想起了那些先辈们,我觉得他们有着精湛的技艺,非常了不起!)(我想起了古代的那些工匠们,我觉得他们非常聪明,能创造出那么绝妙的长廊。他们真棒!)(我想起了乾隆,我感谢把江南的美景让画工都画在长廊上,让那些不能来江南的人可能通过长廊感受江南的美好。)
今天我们不仅了解了颐和园的廊与画的绝妙和精美,而且还感受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精湛的技艺。希望同学们以后去北京亲身感受颐和园的廊与画。
五、作业设计
1、张贴搜集的资料。
2、搜集其他世界文化遗产资料。
板书设计:
颐和园的廊与画
建筑艺术     位置绝
绘画艺术     有由来
作文八:《颐和园的秘密》2200字颐和园是中国最早的主题乐园,在民间它有许多传说,这其中的许多秘密至今都是谜。  曾经高楼林立  从照片中不难看出来,当年的文昌阁与今天的区别还是很大的,当年的文昌阁是三层建筑,而且旁边小亭子有两层檐。原始的文昌阁比现存的文昌阁高出一大截,而且装饰更为精美,上面还有一座西洋大钟。可以看出在清漪园时代的文昌阁整个建筑都是比较独特的。现在我们看到的颐和园是慈禧重修后的景象,因为当时的财政原因,将三层的文昌阁修成两层,这样整体的形象和感觉就比清漪园时代矮了好多。  其实不只文昌阁,从现有的资料来看,慈禧重修过的颐和园,许多建筑都比之前矮了很多,比如两层的昙花阁变成单层的景福阁,三层的香岩宗印之阁也变成了单层,还有许多完全消失的高层建筑,如西堤上的景明楼,湖中心的治镜阁、凤凰墩,后山构虚轩、花承阁等。  文昌阁一方面是颐和园的陆地关口,另一方面在建筑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在中国古代的园林艺术里面讲究对称。当年的文昌阁里供奉着文昌帝君,管文的。而与之相对的就是西面的宿云檐,那上面供奉的是关圣帝君。一文一武,遥相呼应。  颐和园也会长个  其实这颐和园重修后也不是所有的建筑都变矮了,也有增高的,德和园大戏台就是增高的一个。颐和园中大戏台这个地方,原来在清漪园的时候,是一个四合院,是一层的戏台,它名字叫怡春堂。但到慈禧的时候,乐寿堂这儿是慈禧的寝宫。慈禧喜欢看戏,不仅是喜欢看戏,而且还喜欢编戏。所以说,就在离这个乐寿堂不远的地方修了这么一个大戏台,这个原来是一层的房子,变成了三层的大戏楼。这个就是盖高了的,由一层变成三层。  除此之外,颐和园的这个围墙,也是由慈禧来加高的,为什么要加高围墙呢?原来的这个围墙是光绪十四年的时候修的,那时候墙还比较低。到1905年的时候,清政府出台一个预备立宪。但是当时的革命党人就认为,如果清王朝把预备立宪搞起来了,这对革命是不利的。当时清王朝要派五个大臣,以载泽为首,有戴鸿慈、徐世昌、绍英五个人,要出国去进行宪政考察。有个革命党人叫吴樾,就在那一天,在老的北京站,搞了一个自杀性爆炸。他自己死了,另外载泽、戴鸿慈他们两个受了伤。这个事件发生以后,清政府就决定颐和园的墙要增高三尺。所以现在您看颐和园的一些墙,它是两层,两截的,除了有的墙是因为后来塌了再重修的看不出来以外,其他光绪年间留下来的墙,还可以看到它增高的这一部分。  吴樾事件过后,革命党一直以刺杀慈禧为最终目标,而清漪园很多建筑,实际上是为了欣赏远处的景色修建的,例如谐趣园后边有一个地方叫眺远斋,就是看远处的地方。这个眺远斋原来的地基跟墙是平的。这个地方是干什么用的呢?这是慈禧太后用来看庙会的。当年妙峰山的庙会办了以后,这个庙会游行队伍要从那儿经过,她就在眺远斋这个地方看群众的娱乐活动和游行队伍的情况。所以类似眺远斋这类建筑离围墙都比较近,如果围墙过矮,就很容易暴露慈禧的行踪。当时已经有手榴弹等一些便于投掷的武器了,隔着矮墙向内投掷,成功系数还是很高的,所以必须要把围墙垫高,这样一是保证了皇太后的安全,二是降低了她遭遇刺杀的风险系数。应该说这次工程其实也不小,基本上从北墙到东墙都进行了加高。  在颐和园中转了一大圈,我要问问您了,这颐和园中最有名的建筑是什么啊?您一定会说是佛香阁。没错,要说这颐和园中最有名、最具传奇色彩的,那就得说是佛香阁了。想当年乾隆爷修清漪园的时候,这佛香阁本是仿照杭州六和塔,按照九级浮屠设计的,也就是九层。没成想这塔修到八层时居然倒了。与此同时,北海的琉璃塔工地,也发生火灾。乾乾隆认为这是上天示警,于是改变设计,变成了三层。可要说佛香阁最离奇的事,那还得说是发生在建国后的一次灵异事件……  佛香阁的灵异事件  现在颐和园佛香阁里面的这个佛像,它是怎么来的呢?故事还是比较离奇的。佛香阁从1966年到1989年,一直没有开放,里面的佛像一直是空的。到了1989年的时候,因为当时是建国四十周年大庆,希望把佛香阁开放展现给人民群众,当时佛香阁里面如果没有佛像的话,觉得很别扭,但是时间比较紧,重新铸一个佛像也不太可能。其次呢,重新铸的佛像到底是恢复慈禧时期泥的呢,还是恢复乾隆时期铜的,也是个争议。而且就算是恢复铜的,重新铸也来不及。当时就有人提议,说能不能找一尊佛像,搁到佛香阁里面,这样的话,一减少成本,其次时间也来得及,同样又恢复了佛香阁作为佛教建筑的一个功能。这时就有人说,好像北京城里头鼓楼西边那边有一个庙,里面有尊佛像,而且佛像的体积、体量及规格,和历史上佛香阁里面的很相像,所以当时就经过寻访找了这个庙。  这个庙当时是一个小学,在学校里找到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个佛像,就把这个佛像从北京城里运到了颐和园,当时据说是用直升飞机连夜给运出来的,但是很有意思的是什么呢?这个佛像运到了颐和园之后,发生了一个故事。这个当时从城里运来的佛像并不完整,残缺了一块,在佛像的脑袋顶上少一个盖子,看上去感觉很是别扭。  正当所有人都一筹莫展的时候,突然有人提出,在20世纪70年代,有人在颐和园昆明湖中游泳的时候,捞起过半个佛头,也是铜的。当时交到青龙桥革委会,经鉴定不是颐和园的东西,但由于是在昆明湖发现的,所以暂时就放在了颐和园的仓库中,这一放就十几年啊。反正现在也没有合适的东西,不如把那个佛头拿来试试,看能不能放到佛像头上,先应付一下。这么一说大家觉得可以试试,这一试不要紧,不当不正,正好放在佛像上,严丝合缝,看样子这两个东西原本就是一体的。一个是从城中庙里找来的佛像,一个是昆明湖中捞起的佛头,为什么会合到了一起呢?这个谜到今天也没能解开。  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焚圆明园,这颐和园也没能幸免于难。从当年的老照片中我们看到,园中许多主体建筑遭到破坏,不过令人惊讶的是,万寿山东部的建筑基本都毁了,可西部以宝云阁为首的很多建筑却丝毫无损,甚至有些木制建筑也是保存完好。这是为什么呢?难道这冥冥中真有天神眷顾?  一组珍贵的老照片,一段远去的历史,两百多年的颐和园,究竟埋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咱们今天说的这些只是皮毛中的皮毛,更多的精彩故事还在等待着人们慢慢挖掘。  (左淑正摘自《新传奇》)
作文九:《颐和园的导游词》300字亲爱的游客,大家好,我是北京导游公司的小李,大家可以叫我李导,欢迎大家来到皇家园林的地方——北京颐和园。很荣幸能当大家的导游。现在我就带大家去游玩美丽的颐和园吧。
北京颐和园是清代的皇家园林和行宫,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组成,占地约2。9平方米,其中,水面约占四分之三。园内殿堂楼阁、亭台水榭三千余间。1998年,颐和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并誉为“世界几大文明之一的有力象征”,获得了很高的评价。
游客们,现在我们来到了长廊。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二十八米长,分为二百七十三间,长廊的横槛和枋梁上都有图画,图画14000余幅,这14000余幅里面包含三水风景、花鸟虫鱼、人物典故等,应有尽有。
游客们,绕过万寿山,我们的下一个景点是美丽的昆明湖。来到了昆明湖。昆明湖静地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这座石桥有十七孔桥,叫作十七孔桥;桥栏上有百根石柱,每根石柱上有一只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颐和园的景色说也说不完,看也看不够。
作文十:《孟冬的颐和园》1100字古人云:“山川之美,自古共谈”。那么,园林之美,自是人人乐赏。四时之景不同的颐和园总是令人流连忘返,而孟冬的颐和园自是静美,使人沉醉。
颐和园原名为清漪园,于1764年竣工。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园内大部分建筑被烧毁。1888年,光绪将清漪园改名为“颐和园”,1902年,慈禧挪用军款修缮颐和园……一座皇家园林历经了一个王朝的盛世和颓败,而那些过往的兴废事,都成了“渔樵”的闲话。
说到颐和园,著名的景点有很多,如万寿山上的佛香阁、世界上最长的长廊、仿卢沟桥的十七孔桥……如今这些都不去提,而是来说说西堤附近的耕织图景区和“偏安一隅”的畅观堂。
耕织图景区始建于乾隆年间(1736-1795年),具有江南水乡情调。而镶嵌于玉河斋左右廊壁间的耕织图石刻则体现了古代重视农桑思想。咸丰十年(1860年)这里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二十年(1886年)改建为内外水操学堂。现在所见的主体建筑,都是2003年恢复重建的。从北如意门入园,沿着西堤就能找到这一景区。一般导游很少带旅游团来这一带,所以这里倒成了喧嚣中的一片净土。
水村居,是耕织图景区的景点之一,两丛竹林掩映着曲径,尽处便是竹篱茅舍的水村居了。西堤的垂柳早已变成嫩黄色,芦苇也不似盛夏那般健壮挺拔,被秋风吹得东倒西歪,金黄的芦花悠然地在风中飘荡。曲径旁的翠竹却不改本色,依旧青翠。难怪古人爱竹,即便遒劲的秋风也对它无可奈何。也难怪晋人王子猷曾指着竹子说:“何可一日无此君?”
水村居右侧有一潭山石重叠的小池,夏日里池中盛开着姹紫嫣红的睡莲,数株古桑树环绕池岸,草地上满是熟透的桑葚。晚风徐来,云归鸟倦,静待夕阳沉落在荷塘之外,拉开茫茫的夜幕,一切都将归于沉静。
而此刻只有两只喜鹊踩踏着枯朽的树枝,它们用尖嘴扒开落叶觅食,不远处传来在水村居饮茶人的笑声,打碎了路人清幽的迷梦。
继续向前便是玉河斋,前面提到廊壁上嵌有耕织图的石刻,共四十八幅。孟冬的午后这里也是晒太阳的佳处,游人都是这里的常客,他们聊天、唱歌、打牌、跳舞……他们无拘无束,尽情欢乐,仿佛是降临人间的仙人。
廊壁环绕着荷塘而建,你可以坐在回廊上欣赏玉泉山上的古塔,也可以坐在石阶上观看野生的游鱼。荷塘很浅,池水清澈见底,水草杂乱无章,枯黄的荷叶横七竖八地与水草相缠,几群游鱼悠悠荡荡地在水中穿梭,自由自在地享受秋日金灿灿的阳光。难怪这里叫做澄鲜堂,即便在静美的冬日,眼前的景色也是那般鲜活。就这样静静地坐在那里,体味“人我无竞,身世两忘”的意境。此刻我好像变作一条小小的鱼儿,穿梭在鲜美的水草中……
过了玉带桥,再走上十几分钟便是畅观堂了。它建在很高的山石上,有三间主体建筑,堂前有松树、海棠各两株,玉兰四株,春日里来此处赏玉兰再好不过了。据说,乾隆曾在此处眺望颐和园外的稻田,而昔日的景观早已不复存在,后人只能依靠想象:这位帝王是否也曾羡慕墙外农人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简单生活?
如今畅观堂已换了主人,是几十只猫咪,它们悠闲自在,有几位好心的大姐每天轮流给它们送来水和食物。这里也很幽静,少有游人,来的也都是常客。如果你想在喧嚣与骚动的尘世中,寻找一丝静谧,不如来这里小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你身边的景物的作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