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理解道德经第一章怎么理解中的名

在道德经中 对于反的理解正确的是 (_中华文本库
《道德经》C、《大学》D、《诗经》正确答案: A ...这句话中“反”的意思是:()1.0 分 A、相反 B...13 孟子在()中对孔子所言“德之贼也”做了解释...
对老子道的理解_哲学/历史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对老子道的理解“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其含义博大精深。在老 子《道德经》的不同章句里...
《道德经》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此句老子意在解释为什么“道”的存在而常人难以理解...
《道德经》一 书中,还深刻地论证了相反相成和物极必反的道理。老子说过,有...老子认为在发展过程中 柔弱的是不可战胜的, 这对于促使人们认识新生的力量是不...
在《道德经》中, 对于“反”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祸福相依 B. 相反相成 C. 反向思维 D. 道法自然 16 【多选题】(3 分) ABC) 下列对于 “道”的认识...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15 【多选题】(3 分) 在《道德经》中, 对于“反”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道法自然 B. 相反相成 C. ) ) ) 祸福相依 D. ...
(3 分) 在《道德经》中, 对于“反”的理解正确的是 ( A.祸福相依 ) B.相反相成 C.反向思维 D.道法自然 16【多选题】(3 分) 下列对于 “道”的认识...
又有许多不尽我所引申者,希望这些老子的名言帮助大家 加深对《道德经》的理解...《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 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
《道德经》是一部最早的散文集 正确答案是:A,B,C 7 【多选题】(1 分) 在《道德经》中, 对于“反”的理解正确的是 ( A.相反相成 B.反向思维 C.道法...
《道德经》是一部最早的散文集 正确答案是:A,B,C 7 ( ) 在《道德经》中, 对于“反”的理解正确的是 A.相反相成 B.反向思维 C.道法自然 D.祸福相依 ...如何理解《道德经》中的观点?
全部答案(共1个回答)
成为 理想国的统治者。道家认为,圣人治 国,不是要忙于做事,而是要裁撤废除
《道德经》洋洋洒洒五千言,是从一个“道”开始讲起的。而老子又说,“道”就是“无”。那么,理解“无”,就成了洞察“道”的关键。有人批评老子的“无”是消极的虚无主义...
道德一词在汉文中最早是分开使用的。
道的原始涵义指道路、坦途,以后逐渐发展为道理,用以表达事物的规律性。这一变化经历了相当长的历史过程。《易经》中有“复自道,何...
针对你所提出的问题,以本人阅读《道德经》的感知来回答如下:
理解老子的“无为”思想,应从老子所处的时代背景、人生体验、哲学观点、政治主张等等多方面去综合了解与领...
本句出自老子《道德经》第一章。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也这么分: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其实大意差不多,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答: 小肠大概有17英尺长,上接幽门与胃相通,盘曲于腹部的中心。 小肠的黏膜上有数千个如手指形状的细小突起,被叫做微耷 毛。它们吸收食物中的营养,并将其分配给身体的各...
答: 不知你紧张什么?又不上战场
答: 年轻人手抖可能见于某些器质性病变,如各种癫痫的小发作,或特发性震颤。病因不明,主要累及上肢和头部。主要表现是做精细动作时出现手抖,如写字、持筷子、扣纽扣等。情绪...
大家还关注
Copyright &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广告或垃圾信息
激进时政或意识形态话题
不雅词句或人身攻击
侵犯他人隐私
其它违法和不良信息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这不是个问题
这个问题分类似乎错了
这个不是我熟悉的地区周高德:怎样读《道德经》
来源:腾讯视频
周高德:尊敬的各位网友、各位同仁,今天大家有缘相聚于此,一道共同来分享老子的《道德经》。对于《道德经》我们都不陌生,但如果我们想认真地去研读它,又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今天我想以“《道德经》:我们怎样读?”为题,来分享本人20年来研读《道德经》的心得和体会。我想主要围绕以下两个方面来展开,一,是为何读?第二是:怎样读?讲到为何读的时候,这是由《道德经》这部经典它的思想、它的境界、它的魅力、它的作用所决定的。我们在《道德经》这部经典面前,我们都想对它进行一下评价,但我们无论尽多大的努力都显得无能为力。所以给我们留下《道德经》这部经典,其思想博大精深,其境界引人入胜,其魅力经久不衰,其作用无穷无尽。鲁迅先生说过一句话:“不读《道德经》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这句话是有分量的,这也告诉我们读《道德经》的意义。如果我们认真地去读《道德经》,我们就能了解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的最高理念是什么,就能了解人生的真谛是什么。这两点恰好在《道德经》里面得到了论证。我们国人尤其是大家今后可能要去做访问学者,你到国外机场的时候,人们可能不用你的中文名也不用你的英文名,人们可能举一个牌子,牌子上面可能写着一个字,大家说是什么?这就是“道”。这个场面曾经出现过,那么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人们,他来读这个问世两千多年的经典,它一定要和人生紧密地联系。1.平安生存的智慧我们要读这部经典,要获得智慧,那么我们能获得怎样的智慧呢?经过高度的开阔,我把它开阔为两个方面:第一,从《道德经》中我们可以获得如何平安生存的智慧。各位,这可不是轻描淡写的一句话,所以鲁迅先生说是人生的真谛。首先你是要平安地生存,在《道德经》里面就有很好的论述,我们在下面展开讲的具体过程中,要涉及到它。第二个方面,从老子的《道德经》中,我们可以获得如何达到人生理想境界的智慧。一个人不仅要平安生存,还要实现理想的人生价值,达到最理想的人生境界,用什么来支持你呢,那就是用思想来支持你。这个思想我们从《道德经》里面可以获得,《道德经》里面的思想,换言之那就是智慧,而且是大智慧。我们完整的讲,从老子的《道德经》中,我们可以获得如何平安生存,并达到人生理想境界的大智慧。《道德经》这部经典现在在我们整个国家学习的高潮已经到来,十年前武汉的某一所大学,他们就开设了《道德经》这门课程。有一个大学生就讲了一句话,他们就认为《道德经》可以用来指导生活、解决疑难,将《道德经》视为一贴慰藉心灵的良药。因为我们现在讲这个《道德经》,最主要还是讲给青年人的,老年人的这一层,他们是用行动去读《道德经》。我们还没有行动之前,意在语先,意在行先,我们还得要了解。国外的学者也认为老子也就是指《道德经》有一种魅力,它给在世俗世界压迫下疲惫的人们一种神奇的力量。各位,毫无疑问这是什么?(这是)他在研读《道德经》以后的一种人生的体悟,这种体悟对于我们教徒来说、老子的信仰者来说,那是不足为奇的。在美国,人们也认为老子的智慧是人类的智慧。美国有个学者肯定《道德经》是未来世界家喻户晓的一本书。有一个外国学者说过一句话:“如果世界上只剩下一本书不烧掉,剩下的这本书就是《道德经》。”大约是前7、8年,美国《时代周刊》推选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十位作家,我们伟大的老子名列首位,老子就是《道德经》的作者。换句话说,那就是《道德经》在整个人类史上的位置,是处于最高峰。大家想世界上的书太多太多,我们现代的人太忙太忙,我们能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读一个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书呢?现在这个答案可以揭晓了,那就是沉下心来认真地去读《道德经》。“读《道德经》、为何读”这个问题,基本上在我们心目中留下了一个印象。还有一句话是我们要引用的,那就是毛泽东主席的老师徐特立先生在1939年的时候在延安说过一句话,他是用对联的形式写的:“有关家国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道德经》里面教导我们如何修身、如何齐家、如何治国、如何平天下,后面的“无益身心事莫为”,各位,《道德经》里有一个词叫“无为”,结合这幅对联,无为的确有一个含义:不当做的事而不为。它还有另外两个重要的含义,我会跟大家讲。上面通过简单的跟大家交流,告诉了我们为什么要读这部经典。大家会问我:”周道长,在我们的心目中《道德经》离我们很遥远,读不懂。“实际上后来我想了一下,这个《道德经》我们把它比喻一下,它的境界就像天,那的确是无穷无尽的。但它又切实可信,就像大地,我们可触手抚摸到它。我有一个感悟,老子《道德经》中所说的“道”,就像我们脚下所行的道也就是路一样,谁也不能离开它。只要我们走在这条道上就会幸福,就会达于理想的人生境界。2.诚读、静读、常读《道德经》下面我们就“怎样读”来和大家分享。“怎样读”它最基本的要求我提了三点,也是三个字。第一个是诚,诚心的诚,诚意的诚。《道德经》这一部经典,对我们来说大家的理解它是经,是一个教徒所遵奉的经典。各位,现在的经不仅仅适合于宗教了,它的外延已经延伸了,经是禁得住历史考验的,能永远供人们去研读的,能超时空地为整个人类提供价值的。实际上这个经,它和路径的“径”谐音,你读了这个经就知道人生的道路该怎么走,首先要诚心诚意,那就要诚读。第二点要求是要静读,安静的静、宁静的静。我们读《道德经》绝不像我们现在匆匆忙忙在地铁上、在公共汽车上去读电子版的书,那是什么?是打发时光的。大家彼此都不太熟悉,有这么个条件,看看书也是很好的,但读《道德经》就不是这样了,那是要使自己的身心宁静下来的。包括我讲课,稿子都准备了,不静下心来,稿子也念不好,一静下心来全都在心中,胸有成竹。所以静很重要,静在道教的观点:静则生慧,就是说你要有一颗宁静的心,你不读经它也能产生一种智慧。这个很简单,就像水一样,你只要让它宁静了,它就能造人造物。如果这个水像长江里面的水一样奔腾不息,它是无法造人造物的。我们读这个经典,就是要在一种心态宁静的状态下去读。前几天我在武当山道教学院给他们讲了一星期的课,从第一章到第八十一章,我们每个人读一遍,他们的语速比较快,只花了49分钟就把整个五千言读完了。那么我们来读,你一个晚上读一章,第一章就59个字,我们要反复地去读、去思考。这是第二个要求要静,心静,在一种心静的状态下去读。第三就是常,常读,这个常是持之以恒的意思。《道德经》和其它经典不一样,其它的经典我们不具体举某一种经典,它的解释是现成的,从大学教授到小学老师给学生教的都是一样的。《道德经》不一样,《道德经》是常读常新,这是很神奇的。《道德经》开篇的一句话“道可道,非常道”,它的意境我琢磨了20年,看了不少的版本,每次都给我不一样的感受。合起来我们读《道德经》要怎么样呢?有三点基本的要求,那就是:诚读、静读和常读。那么读《道德经》从方法上来说,最重要的方法那就是两方面,基本要求是三方面。怎么去读?从方法上面就是两方面。哪两方面?一,明确主旨。第二个方面是要掌握关键。先从第一个方面来说,怎么读《道德经》?首先要明确主旨,主旨又是由内容决定的。关于《道德经》一书的内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说法。大家看到屏幕上面就是一种说法,这是否一种很完美的说法?我在这里给大家念一遍一点必要都没有,那么我认为《道德经》它的内容是什么?很简单,在这里完全可以用顾名思义的方法来去解读它。道德经 道德经,《道德经》就是一部论述道和德的经典著作,就这么简单。那么它的主旨是什么呢?主旨是由内容所决定的,那么它的主旨,只要在它的内容道和德的前面分别加上一个词,那就是“尊道贵德”,《道德经》的主旨就是“尊道贵德”,我就是这么解读的。“尊道贵德”出自《道德经》第51章,尊道贵德又有什么样的意义呢?尊道贵德、超凡入世。依据是什么?我们用现代的解读办法,我们现在写一篇论文,写好以后要写一个关键词,《道德经》它的关键词我认为就三个,实际上也可以说两个:第一是“道”,“道”在《道德经》中出现过70多次。“德”,出现过40多次。“圣人”,出现过30多次。各位,再找不到其它内容能超过“道”、“德”、“圣人”这三个词所出现的频率。怎样来解读《道德经》,首先要明确主旨。第二点要掌握一个关键,这个关键也一定是由它的内容、主旨来决定的。既然它的内容是论述道和德,它的主旨是叫人尊道贵德,那么解读《道德经》的关键方法,就是领悟道和德的含义,就这么简单。只要我们明白和领悟了《道德经》中道和德的含义,就可以开启《道德经》这座神秘文化殿堂之门。3.道的含义:大道、天道、人道我们首先来分享,道在《道德经》中的含义。它的含义有四个方面:第一个含义,道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最初本源。第二个含义,道是构成宇宙万物存在和运化的依据。这两个含义我们可以合起来用一个词来概括,称为“大道”。这个“大道”是什么样子,具有怎样的生命力量,我们下面慢慢和大家分解。道的第三个含义,道是支配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普遍规律,简言之,两个字:“天道”。道的第四个含义,道是作为人类社会遵循的社会准则,可以用两个字概括,我先用四个字概括:“圣人之道”,浓缩一下就是“人道”。就是说这里我们说的“人道”一定是要指“圣人之道”,我们平常说话为了简洁说“人道”,但心目中一定要知道是“圣人之道”。《道德经》四个含义,合起来讲实际上是三个含义,那就是道之大道、天道、人道,一定要注意,《道德经》在道里面它合起来又只是一个含义。我们用一个事物来形容它,道就像一棵树一样,它是一个整体。树的根部把它称为大道,主干部分把它称为天道,枝叶称为人道。大家不要说听了周道长一讲《道德经》,结果我们把道的理解分散了,其实它是一个整体,是为了解读的方便。我在没有展开讲之前,把这个概念要牢牢地和大家分享一下。他们的关系也知道了,没有树的根哪有主干,没有主干哪有枝叶,枝叶都依附在主干上面,枝叶、主干它的一切都是来源于它的根部。“道”我们知道它是一个整体的,不要把它分散。那么下面大家就知道了,哪个部分是最重要的?那显然是第一和第二合起来,就是我们所说的道:“大道”、作为宇宙本源的道。这是在读《道德经》里面要特别强调的。这一部分你都不懂,整个《道德经》你就无法去解读它,因为你不知道来源。作为宇宙本源的道,在《道德经》里面哪些篇章进行了重点的论述呢?我通过研读发现,第一章、第四章、第一十四章、第二十一章、第二十五章。这些篇章是怎样来论述道的呢。我们先从第一章讲起。第一章讲“道可道,非常道。明可明,非常明”,这里的“常道”就是指大道。第三句话和第四句话非常重要,“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各位,这个道是天地之始,是万物之母,用现在哲学的角度讲这个道不就是宇宙的本源吗?在第一章就告诉我们(道是)天地之始,万物之母。最后有一个词说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众妙之门是一切的总根源。这个道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呢?有形象吗?第四章具体地告诉我们“道冲,而用之或不盈”。这里我要引用的是一个“冲”字,如果繁写是三点水加一个中,实际上是把这个水放在纸杯的中间部分,“冲”它的含义就是指纸杯的中间部分,它是一个会意字,中间部分是虚空的,“冲”的含义就是指虚空。“道冲”就是指道虚空无形。正因为它虚空无形,所以第一章讲“无名天地之始”,“无”就是指无法感知,这是我们翻译的。怎么无法感知?第四章告诉我们:(冲)虚空无形。一个虚空之体或者说虚无之体当然无法感知。我们还是要围绕第一章的无法感知、第四章的虚空无形(来讲),它是个什么样子呢?其实我们在读《道德经》的时候,是可以还原到当初那种情景的。当初什么情景?关令尹喜把老子请到自己住的地方叫楼观。什么叫楼?结草为楼,观星望气。他是一个官员同时是一个修道人。中国有句古话叫“身在公门好修行”,修行不一定要出家、不一定要拜师,只要你的心向道,什么地方什么时候都是可以的。当然我们也一定要想象,也绝不是关令尹喜把老子请过去以后,按司马迁的说法:“您老人家将要隐去,我现在迫切地请求您给我们留下什么。”然后(老子)拿出竹简写下来(《道德经》)。我认为不是这样的。大家到了楼观台,就会发现没有写经台只有说经台,就是这么回事。尹喜问道,太上爷就给他回答,本来讲第一章就完了的,(尹喜)还要让讲。开始讲“无天地之始”,他不懂,(老子)告诉他是虚空无形。过了几天还是有点不懂,说:“您上次讲这个道是虚空无形,您能不能再给我们详细地描述一下这个道呢?”这样老子才留下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第一十四章:“视之不见,名曰夷”,告诉尹喜:道无色。各位,有个关键词是第一章里的“无”,说道“视之不见”,看不到它;“听之不闻,名曰希”,无法听到道的声音,简单说就是道无声。“搏之不得,名曰微”,“搏”:抚摸、触摸的意思。它没有形体,因为它是虚空无形之体。各位这三样我们听起来好像很枯燥。但这里面给了我们一个智慧:论述一个事物,我们去观察一个事物、去研究一个事物、探索一个事物,首先要发挥视觉的功能,接下来要发挥听觉的功能,还不够,还要发挥触觉的功能。道是无法感知的。我们如果对一个有形的事物,发挥我们的视觉、听觉、触觉,然后去研究它,就很容易理解,很容易探究到它的真实状况。道是无法的。接下来祖师爷还是告诉他,说道是什么?它无色、无声、无形,道就是混而为一体的事物,“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徼,其下不昧”,我们要凭现在的经验,比如这个杯子,它的上面一定是有光亮的,它的下面一定是昏暗的。“其上不徼,其下不昧”实际上就是讲道是虚无之体,它没有上也没有下。“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这两句是无前无后,整个这一段读完了,道无色、无声、无形、无上、无下、无前、无后,全是无,这就是第一章的“无名天地之始”。虽然无法感知,但第一章的第四句说“有名万物之母”,这个“有”仍然是指道。道就具有两重性。道的两重性就是无和有。虽然无法感知,但是真正存在。在《道德经》第二十一章里面告诉我们。第二十一章讲“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前面我们说了道多少多少个“无”,一言以蔽之:无法感知。这里说了四个有,这四个有的逻辑也很严密,有象,什么形象?道教用一个图来表示,就是一个圆圈,叫无极图。前面不是讲无象吗,这里又讲有象,其实“无状之状,无物之象”实际上说的还是没有象。有象,象中有物,物中有精,精中还有信,这个信是什么,用现在的话说是遗传的基因、遗传的信息。各位,道是宇宙的本源,宇宙、天地、万物以及天地中的人,包括山山水水、地上的蚂蚁,都含有道的遗传信息。我们用一个词来说叫“众生”,众生皆含道性。从某种意义上讲,众生皆与道有缘,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信道、修道、弘道、期盼得道,它是有依据的,因为本身就有道的信息。换句话说人就像一面镜子一样,本来就是光明的,只是落入尘世以后,被世俗的尘埃一层一层地遮掩了,我们现在的工作就是一层一层地把尘埃抚去。到了第二十五章的时候,对大道、对作为宇宙本源的道进行了高度的概括。“有物混成”这个“混成”就是前面一十四章里面的一段话,什么叫混成?就是“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到这里就进入了两个词,“先天地生”,第一章已经告诉了你,道无法感知,它是天地之始,既然是天地之始一定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这里的“名”是个形容的意思,就是我们给它取个名字,可以把它称作道。如果勉强得形容它,那就用一个“大”来形容它,所以大道,不是我凭想象总结的,它是有来源的。大道在二十五章里面告诉我们,一个作为宇宙本源的道它是大道,道教用无极图来表示它的大。大而无外,无限的大。道是宇宙的本源,什么叫“宇”?“宇”是指无边无际的空间。宇宙都是无边无际,还有一个化生宇宙的事物,你说它是不是无极?这个图要在我们的脑海里面留下深刻印象,所《道德经》里面“道”的第一个含义就是“大道”,这个大道道家就是用无极图来表示的,用无极图来表示它的含义,你就要围绕“无”来展开。它是虚无之体;它是无色、无声,它无形、无象;它大而无外,小而无内;从时间上来说它还无始无终,无处不在。全都是无。所以道家用无极图来表示这个道。第二个含义还是指大道,只不过我把它分开来讲,道化生宇宙万物,像我们的母亲生育我们一样,母亲生了我们以后就不管我们了吗?管。先是生我们,后来是育我们,合起来叫“生育”。道也是这样,先是生万物,接下来要让宇宙天地万物能够自然而然地运行,按照道的规律去运行,这个就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在里面。这样大家就不难知道为什么道教要信仰“道”,就是因为天地间的神仙都是道所化生的,道具有一种超自然的力量。我们说道是一种神秘的力量,这个带有宗教的意味,那么我们用哲学的语言来讲:道是宇宙万物承载和运化的依据。第三十九章“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我这里要强调“得一”,什么叫“得一”?“得一”就是与道合一。这一章讲明道和万物的关系是什么呢?我们举个例子,勉强的来举这个例子:道就像杯中的水一样,万物就像水中的鱼,这就是道与万物的关系,这也是前面我们讲的为什么说道是宇宙万物存在和运动变化的依据。这个鱼只有和水在一起的时候它才能生存,用道的一句话就是“得一”,与道合一。对我们人来说很是能生存。这个里面我们虽然看不见道的作用,因为它是虚空无形,但道的作用也是在我们经验范围里面的。下面的是从反面来讲,如果不与道合一,“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有的版本是发,爆发,含义是一样的。“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一切的一切只要离开了道就无法存在,无法存在后面的运动变化也就谈不上了。前面合起来讲就是讲大道。对这一个“道”,唐代有一个高道进行了高度的概括,我们讲了半天,高道是这么概括的,“道者何也,虚无之系,造化之根”,首先告诉你它是虚无之体,它的作用是造化之根。具体举例用了八个字,“神明之本,天地之元”。我们把第一个月称为元月,元月是一年的开始,天地之元就是天地之始。他的这一段话就是在他的《玄纲论》这部著作里。玄指道,纲指道的纲领性论述。大家到白云观里问我道是什么,我们一般告诉道是虚无之体,造化之根,生命之本,天地之元。这样为什么道家的宗教场所里面供奉的全是神仙大家就不难理解了。因为这些神仙都是道的化身,在这里不展开讲。好,我们讲大道时把道看成一个整体,用了“大道”这个词,它在整个道里面的作用,《道德经》第一十四章最后一个词,进行了高度的概括,讲道“是谓道纪”:是我们理解道的最根本最要领的地方。主干部分称为天道,我们再讲根部,这个主干从《道德经》的角度讲是天道。天道多么容易,我们再用烦琐一点的自然的规律也多么容易,但我们现在这个标题就是长长的,道是支配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普遍规律。这一段话我们只是把它和大道的关系进行了一下论述,这个天道和大道什么关系呢?“道”所生的宇宙万物,形成我们所熟悉的物质世界,天、地、一切的一切、山、水……这个物质世界总是按照它自身的固有的规律我们把它称为客观规律运动变化着。这个支配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客观规律,就是自然规律,简言之那就是天道,天在这里就是指自然的意思。后世道教就用了一个象征符号太极图来表示。太极图和无极图是不可分的,这个太极图的外围就是无极图,这就是我们说的“无极生太极”。大家发现,没有大道哪有天道,没有无极哪有太极。这一部分在《道德经》从第一章一直到最后,是充满整个《道德经》里面的。天道、圣人之道,尽管大道非常重要,但它的落脚点还是通过落实天道再落实到人道。天道移到了《道德经》的第二章。如果第一章是给我们介绍大道,那么第二章前半部分就是介绍天道。各位,《道德经》第一章、第二章,有人说它是全书总章是有道理的。保守一点讲,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是全书的总纲,那更保险一点讲,第三章就是把圣人之道的要领来论述出来。我们怎么读《道德经》,各位,我们回去以后,你就花三个月的时间,把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读懂了,后面七十八章全是围绕这三章展开的,你花三个月的时间都来得及。只要把这三章读懂了,大道在里面,天道在里面,圣人之道也在里面,后面都是围绕这三章展开的。我想当年祖师爷只想讲一章就走的,没有办法再讲了一章,再讲了一章,后面是关令尹喜求道心切,才逐渐去分解、探求的。4、矛盾对立统一在《道德经》中的体现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就这么几句话几十个字,就把这个太极图或者把自然界、宇宙、社会、人生的一个普遍规律概括出来了。用现代的哲学语言讲就是:矛盾对立统一。我们过去在《道德经》里面用阴和阳,所以第四章里面有一句话,“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万世万物都含有阴阳两个方面,我们一提到矛盾,尤其现在年轻人都怕矛盾,回避矛盾,实际上如果我们读了《道德经》,矛盾后面还有一个词,矛盾既是对立的它也是统一的。统一就表示双方它是互相依存的,互相联系的,互相作用的,互相补充的,互相转化的。我们讲高下相倾,就是讲矛盾之间是可以互相补充的。音声相和,讲矛盾可以相互作用的。前后相随,是讲矛盾互相联系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是讲矛盾双方是可以互相转化的。那么,我们读了《道德经》,我们在任何地方都不怕遇到矛盾,因为矛盾是两面的,有它对立的一面又有它统一的一面。愚者害怕对立,智者善于统一。时间关系我们重点讲矛盾的转化方面。这个转化方面它包括三个内容、三个方面。第一是由正面向反面转化,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这都是讲自然之理。《道德经》我们怎么读,前面讲两方面的自然之理,下面一定要落实到人生的层面。给人生有怎样的启迪呢?初读《道德经》我们有一个经验,《道德经》全篇一定是由天道推及人道,人道要效仿天道。我们先举一个例子第五章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是天道。接下来“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道德经》怎么读,我们一定要紧扣主题。通过和大家分享,告诉我们整个《道德经》有一个普遍规律:我们伟大的老子由天道推及人道,要人道效仿天道。整个都是这样的,这就是我们读的方法。潘基文在连任联合国秘书长的时候,他引用的《道德经》的最后两句,“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为而不争”你不好理解,你就看“利而不害”是什么意思,它是相通的。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它是自然的现象。这是一个杯子,现在有主人给我倒水,给我倒水是好事,倒啊倒啊,无止境地倒一定怎么样?满则溢。“持而盈之,不如其已”告诉我们这是一个自然的现象、自然的道理,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适可而止。那么落实到人生层面就是经文的第三句“金玉满堂,莫之能守”。积累财富这是必要的,我们人类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都是需要有一个共同的事物。钱,过去是去换取的,不能不需要。大家劳动也是为了争取财富,财富是用来滋生的。但《道德经》告诉我们“金玉满堂,莫之能守”,这就是从前面“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推理来的,即由天道推及人道。前面我们不是讲,从《道德经》中我们可以获得如何平安生存的智慧吗?这里我们发现,拥有财富的人最后的结果是事与愿违,我们下面接下来讲。第二句,“揣而锐之,不可长保。”“揣”是个多音字,是锤的意思,“锐”即又尖又细。我们打造一把宝剑,打造得又尖又细,大家看到这样的宝剑没有?没有,如果打造这样的宝剑,那么碰到硬的事物就折断了,宝剑都是带有韧性的。我们削铅笔也是一样的,如果削的又尖又细,那么稍一用劲,它就折断了。“揣而锐之,不可长保。”是一种自然现象,这种自然现象对我们的人生有启迪,就是教导我们人生不可锋芒毕露。那么第四句就是对这一句的遥相呼应。“富贵而骄,自遗其咎”,拥有了财富、拥有了显赫的地位本身来说并不是一件坏事,如果因此而骄横,结果是“自遗其咎”。咎,灾难,自己给自己留下祸根。大家发现没有,在我们现实社会中,多少拥有财富的人、多少地位显赫的人,最后要么锒铛入狱,要么连性命都丢失了。读了这一章,我们就获得了如何平安生存的智慧。最后一句“功遂身退,天之道也”是整个这一章(第九章)最关键的,如果把《道德经》当做诗的话,这一句就是诗眼;如果把这一章比喻成一条龙的话,这一句就是龙的眼珠。最后就是推出来“功成”,这里“遂”也是指成功的意思,我们把事情做成功了就要身退。这里“身退”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个是谦虚,一个是实实在在地离开,急流勇退,靠我们的智慧,靠当时的情况决定。举个例子:当年的范蠡,道教已经把他当财神供奉了。今后大家到青城山去,青城山门外有一座殿堂叫“建福宫”,建福宫进去的第一座殿堂供奉的就是范蠡,作为财神来供奉的。范蠡帮助越王勾践复国之后,功成、名遂、身退,最后去经商,又发了财,然后又把所有财散尽,因为范蠡知道“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我们人做事,功成之后一定要身退。他的同仁文仲则不然,范蠡引用了大家非常熟悉的一个自然之理,告诉他“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他不听,最后怎么样呢?还是越王勾践看在当年的情面上赐了他一把剑让他自残自刎。这就是平安生存的智慧。再往后面推,我们汉代的汉初三杰:萧何、韩信、张良,三杰里张良保存了性命。大家今后到汉中去有座庙叫“张良庙”。张良帮助汉高祖刘邦打下天下后,就去求神仙去了,那是像范蠡一样实实在在的身退,结果保全了性命。其他两位皆不得善终。这里我只举了这一章,就是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防止由正面向反面转化的情况。用老北京话说“防止由好事变成坏事”。因为任何事情,就像这个太极图是周而复始、周行不殆的,它是运动变化着的。那么我们人既然要防止由正面向反面转化,我们在处事方面,道教有一个词叫“守中”,白云观后面有三个字“致中和”,“致中和”这个词儒家也提倡,道家也提倡。道家讲你要守中不向两个方向去发展。第五十八章告诉我们圣人是怎么做的。“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这四句话都是自然之理。这个(桌子)是方形的,但是现在它对我们的手并没有损伤,就是因为制造商在这里有一点点改动。自然之理用于人生就是我们人要正直,但处事也要圆融不要伤害他人。道教讲“内方外圆”。这个(桌子)本质上也是内方外圆的。什么叫“廉而不刽”?这一面和这一面它一定有交接的地方,廉是廉洁、公私分明。这上面是上面,侧面是侧面,背面是背面,分的清清楚楚。但在它交接的地方,它一定有个缓冲带。这就告诉我们你为人廉洁、公私分明是对的,但同时你也不要损害公家的利益,也不要损害个人的正当利益。为什么现在搞廉政建设,都是有出处的。廉,我们也要廉,“廉而不刽”但我们要把握一个度,既要铁面无私,同时也不要伤害个人正当的利益。“直而不肆”,举个例子,我们遇到一个坏人的时候,我们进行正当的自卫防范,你去还击的时候,如果你的手这样的话一定是很糟糕的,一定是处于这个样子。我虽然要直,这么打不着他,但也不至于怎么样?就是“直而不肆”。这句话告诉我们,你为人耿直但也不要放肆。“光而不耀”,我们看到这个上面有光,它给我们照明,但它并不耀眼,因为它达到一个比较和的状态。那么用于人时,人要具有才能,这是光,不要炫耀。大家发现我们处事四个方面都要达到一个中和的状态,不然的话就是从正面向反面转化,方是好事,把握的不好就向反面转化;廉是好事,你把握的不好也要伤人。下面是同理的。第二,由“反面”向正面转化。这里的反面上面都打上了引号,看样子不是真正的反,是一种表象。我们引用《道德经》二十二章的前三句“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曲,委屈。现在人受不得委屈;枉,也经不起冤枉,这三方面都是指一种自然现象。我们举一个例子,放在我这个(杯子)上面的纸片,这是直的,现在我把它弯曲了,它受到损害没有?没有。如果我拿一支笔要它弯曲,结果它就折断了,这里的“曲”就告诉我们它是一种柔弱。《道德经》里面讲柔弱,它就有一种韧性、生命力,正因为它柔弱、它具有韧性所以它保全了。一支钢笔只要它一曲就折断了。进一个门高个子想要进来就要弯腰,你说不弯,不低下你高贵的头,那不行的,结果会头破血流。中国有句古话叫“人在屋檐下谁敢不低头”。我们现在接触的教育,“曲则全”,包括我们引用的委曲求全,在我们这个时代的解读都解读偏了。我们形成了惯例,认为现在的人说的是正确的,古人说的不正确。搞反了,恰好是古人说的正确,我们进行了曲解。“枉则直”,大家看到自然界里的蚯蚓,蚯蚓要想前行,它先是把身躯拱起来,枉和曲也是一个意思“弯曲”,然后再向前面伸直。这个“枉”有什么不好,你如果不“枉”的话就不会前行。“洼则盈”,下雨时、地面坑坑洼洼时,一定会承载雨水,这是一个自然的道理,用于我们人时就是要谦虚。各位,谦虚是很重要的,我们又要讲到我们为什么要读《道德经》,就是因为我们从《道德经》里可以获得如何平安生存的智慧,获得如何达到理想人生的智慧。一个谦虚的人,就会有很多人和他走在一起,一个骄傲的人他最后一定是众叛亲离。一个骄傲的人前面讲了“富贵而骄”是自己给自己留下祸根。谦虚的人,就是平安生存。从生命角度,他能平安生存;从达到人生理想境界的角度讲,可以得到众人的帮助,因为做事情靠一个人是不行的,是要靠众人成全的。所以“洼则盈”,谦虚很重要。我们可以用周易六十四卦里的一卦来论证,即谦卦。六十四卦,连乾卦坤卦定乾坤的两卦都是有凶有吉,整个六十四卦里面,唯一只有吉的就只有谦卦。所以谦虚使人进步,谦虚使人平安生存,谦虚使人有吉无凶。我一直强调从平安生存的角度讲,年轻人现在不愁吃不愁穿也不尽心来读,认为这部经典对他没有帮助。只有考虑到平安生存、和自己的生命连在一起时才引起重视,只有考虑和自己人生价值连在一起时才引起重视,再去读《道德经》就不一样了。由反面向正面转化的还有一些事情我们都不愿意做,“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世界上的人都自我表现,只要有人群的地方,或多或少都会有自我表现的现象。仿佛这个社会就是名、利、宠、辱,人们要为了得到这些而自我表现。你让他不自我表现他做不到,实际上不自我表现看样子是“不好”的,实际上它是好的。你不自现反倒更加突出你。“不自是”,往往大多数人或多或少都喜欢自是、自以为是,(认为)自己说的话自己做的事有道理。如果我们不自是,其实它也是可以转化的,你不自是反倒能彰显。“不自伐”,自伐是自我夸耀的意思,自己做了一点事,认为自己如何有才干如何有功,就算我们有功德,如果我们像道那样不居功的话有什么不好呢?如果我们不自伐,老子告诉我们:你不自伐,你的功劳反而被人铭记。“不自矜”,自矜就是自尊自大。为什么要自尊自大?自尊自大的目的就是得到人们的尊重。“不自矜,故长”,这里一定要读zhang,许多地方包括很多国学大师都读成chang,解释成长久平安也没有什么不对,但你要知道不自矜的目的是什么,他是要得到尊重的。自矜者不长,不自矜,故长。你不自尊自大人们反倒尊重你。《道德经》要怎么读,还要借助工具书。现在找一本小学生用的新华字典行不行,不行!唯独这个字我找到了1994年出的《中华字海》。因为我从意思上知道,一个人自矜的目的是为了想得到别人的拥戴。它到底是什么含义呢?与自高自大的含义是相反的?是要达到目的?不然他自尊自大干什么,他要做首长做首领要得到尊重?有些版本直接翻译成首长那就太狭隘了,一个老太太退休了她也自矜,你能说她也想做首长吗,不是,她是要得到人家的尊重。《道德经》怎么读?我们也要找到合适的工具书,《中华字海》收集了八万多字我考察了这个字,它其中有一个含义:读长(zhang),尊,尊敬的意思。这个我们就解释通了,自矜者他就是希望得到人们的尊敬,不然的话不会自尊自大的。道就告诉我们,要不自矜,你不自尊自大反倒受到人们的尊敬。这就是由反面向正面转化。第三个方面,矛盾双方的转化未有穷尽。五十八章告诉我们“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最后一句,谁知最终结果是祸是福呢?老子《道德经》告诉我们,“其无尽也”,祸福也好、万事万物也好、一切相对的事物的转化也好,是没有穷尽的。它没有一个正常不变的状态。现在是中午十一点,它不可能永远是中午十一点,虽然是走的很慢,哪怕一秒一秒的走,它也是在变化的,所以矛盾双方的互相转化是没有穷尽的。你要知道了有穷尽,那么对我们的人生你就会受到很多启迪。有一天领导批评了你,你也不要沮丧,因为你经过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把事情做好,第二天领导就会表扬你。表扬你也不要得意忘形,你一得意忘形、把事情做糟了领导又要批评你。要知道我们在处事的时候,要处一个中和的状态求得平衡。“塞翁失马”这个典故要是用故事的情节讲起来的话讲三天三夜都讲不完,永远可以讲下去,但没有必要讲下去。《道德经》告诉我们“正复为奇,善复为妖 。”“物极必反,周而复始”,就像我们看到的昼夜的替换一样,像我们看到的自然界春夏秋冬的替换一样,是一样的。道的第四个方面,就是讲它的第四个含义,道是作为人类社会所遵循的最高生活准则。简单说就是人道,我们已经讲过这个人道是圣人之道。用一棵树比作道的话,这就是主干上的枝叶。《道德经》第二十一章有八个字,“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具有哪些特性呢?那么我们就把道的这些特性体现在人的身上,这些特性可以为我们人类所取法,他也就成为我们人类所追寻的最高生活准则,这些特性我们下面要讲。就是道具有虚无、自然、清静、无为、纯粹、素朴、平易、恬淡、柔弱、不争。《道德经》五千言它的归结点或者它的宗旨在于为我们人类提供所遵循的生活准则。《道德经》到了最后是“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最后一句话还是要回到圣人之道,回到人道上面的。在整个《道德经》里面,作为圣人之道(我们下面以人道简要的讲),作为人道在《道德经》里面它的内容非常广泛,因为它讲天道的目的是由天道推及人道,人道效法天道。我们高度的概括就是两个方面,一个是治国之道,一个是治身之道,就是这么两个分野。治国之道里面,自然含有管理之道,治理国家的道理,同样可以用来去治理一个企业。治理一个国家离开不了用兵,那么《道德经》里面也有许多用兵之道。治理国家谁去治理?人去治理。那谁去做这个职务?你要看准人,即用人之道。所以《道德经》第三十三章里面是这么讲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很多企业为什么不到几年就不兴旺了、衰退了,就是用人不当。要么是夫妻店,要么把亲戚的亲戚的亲戚、朋友的朋友的朋友弄过来,这本身就是一个最大的失误,在这个里面是有的,读了《道德经》会释然的。治身之道,包括修身、养生、处事等等,所以我们又回到第三章。第三章把治国和治身用12个字高度概括。治国也好,治身也好,它总的原则是什么?第三章里面是这么讲的:“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各位,我从治国的角度来讲“虚其心”和“弱其志”,就讲我们治理一个国家,要使国民精神文明。“实其腹”、“强其骨”我们这个国家要保证所有的人有饭吃、有衣穿、身体健康、物质文明。各位就十二个字就把治国的最高的纲领告诉了你,就是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不管后面再加上什么政治文明、生态文明也好,其实就是这两个文明里面,一定会合并起来。那么治身呢?也就这两个方面,道教治身的总原则叫性名双修,性就是指心性的修炼,最高准则就死“虚其心”、“弱其志”。什么叫“虚其心”:六根清静、一尘不染,使自己的心灵像太空那样明朗、虚宁。“弱其志”,损掉自己的欲望。这里的“志”指不好的志向。什么叫不好的志向?一个小孩说你将来做什么,他说:我当官。这种志向不切实际,我们要弱化他这些不切实际的贪欲和想法,这个是作为心性修炼的最高的准则。“实其腹”、“强其骨”是指修身,道教的内在修炼、太极拳强身健体都有的。在解释圣人之治的时候,河上公注释:治国与治身同也。这就是我们读《道德经》,身国同治,治身和治国它是同一个道理。各位你把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读好了,第三章的可以用来修身,“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也可以用来齐家,齐家就是使一家人心齐。要想使一家人心齐,家庭成员之间就不要张三有张三的想法,哥哥有哥哥的想法,弟弟有弟弟的念头,这不行,心不齐,是由于欲望太多,各有各的欲望。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样的道理。5、《道德经》中“德”的智慧上面我们就讲了这个道,讲了道后面的德就容易了,在没有讲德之前我们要澄清一个问题。尽管我们把《道德经》分成了道篇德篇,说第一章到第三十七章是《道经》,第三十八章到第八十一章是《德经》,这个是不准确的,其实每一章都是在论道,德是蕴含其中的,这个问题我们不重点讨论。那么德它和道是紧密相联系的,德把它归纳为四个方面的含义,第一个含义德是道的作用,当我们读到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时候,道生万物就是道的作用。以前我们读到这都不以为然,我们再读时,为什么我们要尊道贵德,道是我们的母亲,道化生了我们,它具有这么重要的作用,当然要尊道贵德。道和德是不可分的,是体和用的关系。道为体,德为用。有了杯子才能盛水,这个盛、装就是它的作用,但没有这个杯子它的作用就发挥不出来,没有道就不会有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这个过程,所以这里面一个关键词是“生”,既然生是道的德,你再去读中国所有的典籍,最大的德是什么,母亲生育了我们,我们就感激母亲。当一个人他的生命处于危难的时候,我们去救了他,他就会感恩我们一辈子,说我们是他救命之恩。所以我们读《道德经》是起作用的。第二,“德”是“道”的特性,简单地说,德就是道性。自古以来,道有十个方面。道有虚无、清静、自然、无为、纯粹、素扑、平易、恬淡、柔弱、不争的特性。时间关系我们挑选几个和大家介绍一下。虚无:道是虚无之体,虚无之体也可以说是道的体性,体性也称为德。德的第三个含义是:道性在人身上的体验就是德,我们合起来讲。道是虚无之体,虚无是道的特性,这个特性我们把它称为德。正因为道具有这个虚无的体性,道就大而无外、无所不包,那么我们把道的这种特性体现在我们的人身上,用《道德经》里第十六章的话就是一个“容”:包容、宽容。四十一章里有一个词,“上德若谷”,叫我们虚怀若谷。各位,人怎样平安生存?读《道德经》我是深有体会的,那就是宽以待人,谦虚、卑下,或者说谦虚处下。这是虚无的特性,包括德的第三个含义,道性在人身上的体现也称为德,德是道性在人身上的体现。“清静”我们不讲了,“自然”这个也不用多讲,“自然”在《道德经》里面出现过五次,我们最清楚的就是第二十五章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整个这一句话就是教人要法道自然,大道也好、天道也好都是自然而然的,很自然的。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怎么去法道自然呢,有人说不是一句顺其自然就简单了事了,为了准确地把握法道自然,我们用六十四章的一句话去对照自己,那就是“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什么叫辅?就是辅助的意思。辅助万物自然而然的本性而为就行了。我们举一个例子,你做老师也好,你做家长也好,小孩他有音乐的天赋,你可以给他请个音乐老师,让他学习、深造;他有绘画的天赋,你可以请一个画家去辅导他,这就叫“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相反这个小孩他喜欢图画你让他去学数学,他喜欢音乐你让他去做文学家,那也不必要。更可怕的是什么?小孩喜欢玩游戏机,你说来一个顺其自然,这可不叫顺其自然。在社会上用的最混乱的就是一句“顺其自然”,道祖实在是害怕世人误解,在第六十四章“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不是说你什么事都不做,而是从旁地去做。无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道具有“无为”的特性。道化生宇宙万物,它的过程是无为的,但是它的结果又是无不为的。那么什么叫“无为”?这个词我和大家分享一下,这个词大家在《百家讲坛》也好,在各种报刊杂志、在新华书店随便找一本《道德经》注释也好,那是五花八门。我们以《道德经》第二章里面后半部分来以经解经,后半部分是“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无为”的含义出来了。“万物作焉而不辞”道辅万物之自然而不辞,不干涉、不指指点点。我们概括一下无为第一个含义就是顺其自然、不妄为。祖师爷是高度的概括,一个词有很多的含义,这是第一个含义。读了“万物作焉而不辞”,这就告诉我们无为在行事方面的一个含义:顺其自然不忘为。第二个含义就是接下来的“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不有”:不再有;“不恃”:不图报;“弗居”:不居功。道化生了万世万物,不占有万事万物,不在意万世万物对他的报答,它不居功。它是最大的为,那么无为的第二个含义就是:无私心而为,这是品德方面的。“万物作焉而不辞”讲道顺其自然不妄为,这是它的行事的原则。“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无私心而为,是指道的品德。无为是道的特性也是道的品德,在第五十一章讲到道“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所以,德的第一个含义是:德是道的作用,(第二个含义是)德是道的特性,这两个德合在一起称为玄德。那么第三个含义,德是道性的体现,我们在讲解的过程中已经讲了,道虚无我们怎么做,道自然我们怎么做,道无为我们怎么做。那么把道的虚无的体现在人身上体现出来,表现为宽以待人、谦虚谨慎,这就叫做德。“道之在我谓之德”,德是道性的体现,“德言得者,谓于道果”。“无为”在《道德经》中出现十二次,是最难做到的。第四个含义是不争,有必要跟大家分享一下。因为读到《道德经》最后是“圣人之道,为而不争”现在就和大家分享一下“为而不争”。这里的不争是什么意思?用经典里的词来解释,就是六十七章里的“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这里的不争就是不敢为天下先。我们反过来说,不敢为天下先是什么意思?就是不争。什么叫为?奋发有为,把不敢为天下先去掉一个“不”字,这种“为”就达到了极致:敢为天下先。前面的“为”是指做事,一定要敢为天下先。后面的“不争”是指处世,世人的“世”,与人打交道。不敢为天下先,用了不争去解释,还可以用一个词去解释就是“让”,还可以用一个词“谦让”。为而不争,用一个情景来表述。以运动员田径比赛为例,所有田径运动员在跑道上面都要奋发有为,都要敢为天下先,因为他们有一个目标:在国内比赛要为自己团队争光,在国际比赛要为国家争光,要奋发有为、要敢为天下先。当最后经过奋发有为,你终于跑到了最前面,得到了冠军的荣耀,你怎么做到“不争”呢?我们看另外一个情景,领奖、颁奖的例子。颁奖有第三名(季军),第二名亚军,第一名冠军。谁最后出场?冠军。这就叫不敢为天下先。说明我们的《道德经》无意中在这么一个情景下,把它表现得淋漓尽致,合起来就叫不争。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是有使命的,一定要奋发有为。在处事方面又要做到“不争”,具体包括谦让、谦虚、宽容。第三个方面我们就讲到这里。德的第四个方面:德在《道德经》里也指社会伦理道德。《道德经》第四十九章“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友善的人我以友善的态度对待他,这个很容易做到;不友善的人,我也同样以友善的态度对待他,这个很难。如果我们做到了那就是真正具有了友善的品德。信呢?诚信,诚实守信。诚信的人我以诚信的态度对待他,不诚信的人我也同样以诚信的态度对待他,这就具有了诚信的品德。《道德经》是超时空的,在这里可以得到证实。这里的善我们把它解读为友善,这里的信是诚信。无论是2006年我们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里面的它的要求:团结友善也包括诚实守信。现在我们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对于国家来说要追求:富强、文明、和谐;在社会层面要追求平等、自由、公正、法制;公民层面要求爱国、敬业,第三是诚信,第四是友善。所以《道德经》它的思想是超时空的,它的影响也必将久远。德的这个含义,时间关系我们就不讲了。我们现在再做一个总结,《道德经》我们怎么读,千言万语就是一句话,那就是要领悟《道德经》中的道和德的含义,尤其是要领悟道的含义。道的这个含义与其说是四把钥匙,也可以说是三把钥匙。我们现在暂且用四把钥匙。每一章把它比作一扇门,都可以找到适当的钥匙把它打开。可以把道的四个含义当做四把金钥匙。因为每一章都在论道。德是什么?德是蕴含其中的,德它本来是从道那里来的,道是体、德是用,是不可分的。所以我们再回顾一下之所以要领悟道和德,这是因为它的内容所决定的,它就是一部论述道和德的书,正因为它的内容又决定它的主旨:尊道贵德。我们该怎么读《道德经》,不是读完了就读完了,还要尊道贵德。不仅仅是读了《道德经》,还要尊敬道、要崇尚德,以期达到超凡入圣的境界,关于怎么超凡入圣,《道德经》怎么读,现在我告诉大家,说能不能告诉我们最简单的超凡入圣的方法。我们所讲的你尊道贵德,你就能超凡入圣。还有没有更简单的办法?还有,《道德经》里33个地方出现了“圣人”,你就在圣人的后面是怎么做的你跟着怎么做,33个方面你全做到了,你也就是圣人了。第一个圣人是什么?,是第二章里的“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你做到。这还只是一方面,你做到八十一章的“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你也达到圣人境界也超凡入圣了。这个都是相通的。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阅读: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点击关注“腾讯佛学 ”
扫描左侧二维码即可添加腾讯佛学官方微信;
您也可以在微信上搜索“腾讯佛学”,获取更多佛学资讯。
[责任编辑:meganli]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1998 - 2018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道德经中对于反的理解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