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仁杭州是哪个省的省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孙谦字长逊,...”习题详情
0位同学学习过此题,做题成功率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孙谦字长逊,东莞莒人也。少为亲人赵伯符所知。谦年十七,伯符为豫州刺史,引为左军行参军,以治干称。父忧去职,客居历阳,躬耕以养弟妹,乡里称其敦睦。出为句容令,清慎强记,县人号为神明。泰始初,事建安王休仁,休仁以为司徒参军,言之明帝,擢为明威将军、巴东建平二郡太守。郡居三峡,恒以威力镇之。谦将述职,敕募千人自随。谦曰:“蛮夷不宾,盖待之失节耳,何烦兵役,以为国费。”固辞不受。至郡,布恩惠之化,蛮獠怀之,竞饷金宝,谦慰喻而遣,一无所纳。及掠得生口,皆放还家。俸秩出吏民者,悉原除之。郡境翕然,威信大著。齐初,为宁朔将军、钱唐令,治烦以简,狱无系囚。及去官,百姓以谦在职不受饷遗,追载缣帛以送之,谦却不受。每去官,辄无私宅,常借官空车厩居焉。明帝将废立,欲引谦为心膂,使兼卫尉,给甲杖百人,谦不愿处际会,辄散甲士,帝虽不罪,而弗复任焉。天监六年,出为辅国将军、零陵太守,已衰老,犹强力为政,吏民安之。先是,郡多虎暴,谦至绝迹。及去官之夜,虎即害居民。谦为郡县,常勤劝课农桑,务尽地利,收入常多于邻境。九年,以年老,征为光禄大夫。既至,高祖嘉其清洁,甚礼异焉。每朝见,犹请剧职自效。高祖笑曰:“朕使卿智,不使卿力。”谦自少及老,历二县五郡,所在廉洁。居身俭素,夏日无帱帐,而夜卧未尝有蚊蚋,人多异焉。年逾九十,强壮如五十者,每朝会,辄先众到公门。力于仁义,行已过人甚远。从兄灵庆常病寄于谦,谦出行还问起居。灵庆曰:“向饮冷热不调,即时犹渴。”谦退遣其妻。有彭城刘融者,行乞疾笃无所归,友人舆送谦舍,谦开厅事以待之。及融死,以礼殡葬之。众咸服其行义。十五年,卒官,时年九十二。(节选自《梁书·孙谦传)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引为左军行参军,以治干称干:才能
B.躬耕以养弟妹躬:亲自
C.蛮夷不宾,盖待之失节耳宾:归顺
D.至郡,布恩惠之化布:宣告
2.以下句子中,全部表明孙谦为政清廉的一组是 &(3分)①谦慰喻而遣,一无所纳&&&&&&②俸秩出吏民者,悉原除之③治烦以简,狱无系囚&&&&&&&④每去官,辄无私宅⑤已衰老,犹强力为政&&&&&&&⑥居身俭素,夏日无帱帐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孙谦十七岁开始任职,离任后客居历阳,从事耕作来供养弟妹,乡里称赞他淳厚友爱。后升任二郡太守,他对待蛮夷采用安抚政策,境内安定,威信卓著。
B.孙谦任钱唐令时操守廉洁,不受馈赠。由于没有私人住宅,离任时只能借住在官府空车库里。明帝想将他引为亲信,但因为他不愿意就主动放弃了。
C.孙谦任零陵太守时,虽然年纪已老,仍勤于职守,受到官员民众欢迎。在担任郡守县令期间,常鼓励督责蚕桑养殖,努力发展农业生产,收入多于邻境。
D.孙谦一生,历任二县五郡长官,处处廉洁奉公,以身作则。九十岁后,每次朝见聚会,他总是先于别人到达;遵奉仁义之道,身体力行也远远超过别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既至,高祖嘉其清洁,甚礼异焉。每朝见,犹请剧职自效。(2)有彭城刘融者,行乞疾笃无所归,友人舆送谦舍,谦开厅事以待之。&
本题难度:一般
题型:解答题&|&来源:2012-河南省南阳市高三第九次考试语文试卷
分析与解答
习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孙谦字长逊,东莞莒人也。少为亲人赵伯符所知。谦年十七,伯符为豫州刺史,引为左军行参军,以治干称。父忧去职,客居历阳,躬耕以养弟妹,乡里称其敦睦。出为句容令,清慎强记,县人号为神明。泰...”的分析与解答如下所示:
1.布:散布、宣传2.③是政绩⑤是勤谨⑥是简朴3.原文“帝虽不罪,而弗复任焉。”4.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考点,能力层次为D,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核
找到答案了,赞一个
如发现试题中存在任何错误,请及时纠错告诉我们,谢谢你的支持!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孙谦字长逊,东莞莒人也。少为亲人赵伯符所知。谦年十七,伯符为豫州刺史,引为左军行参军,以治干称。父忧去职,客居历阳,躬耕以养弟妹,乡里称其敦睦。出为句容令,清慎强记,县人号...
错误类型:
习题内容残缺不全
习题有文字标点错误
习题内容结构混乱
习题对应知识点不正确
分析解答残缺不全
分析解答有文字标点错误
分析解答结构混乱
习题类型错误
错误详情:
我的名号(最多30个字):
看完解答,记得给个难度评级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孙谦字长逊,...”的最新评论
欢迎来到乐乐题库,查看习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孙谦字长逊,东莞莒人也。少为亲人赵伯符所知。谦年十七,伯符为豫州刺史,引为左军行参军,以治干称。父忧去职,客居历阳,躬耕以养弟妹,乡里称其敦睦。出为句容令,清慎强记,县人号为神明。泰始初,事建安王休仁,休仁以为司徒参军,言之明帝,擢为明威将军、巴东建平二郡太守。郡居三峡,恒以威力镇之。谦将述职,敕募千人自随。谦曰:“蛮夷不宾,盖待之失节耳,何烦兵役,以为国费。”固辞不受。至郡,布恩惠之化,蛮獠怀之,竞饷金宝,谦慰喻而遣,一无所纳。及掠得生口,皆放还家。俸秩出吏民者,悉原除之。郡境翕然,威信大著。齐初,为宁朔将军、钱唐令,治烦以简,狱无系囚。及去官,百姓以谦在职不受饷遗,追载缣帛以送之,谦却不受。每去官,辄无私宅,常借官空车厩居焉。明帝将废立,欲引谦为心膂,使兼卫尉,给甲杖百人,谦不愿处际会,辄散甲士,帝虽不罪,而弗复任焉。天监六年,出为辅国将军、零陵太守,已衰老,犹强力为政,吏民安之。先是,郡多虎暴,谦至绝迹。及去官之夜,虎即害居民。谦为郡县,常勤劝课农桑,务尽地利,收入常多于邻境。九年,以年老,征为光禄大夫。既至,高祖嘉其清洁,甚礼异焉。每朝见,犹请剧职自效。高祖笑曰:“朕使卿智,不使卿力。”谦自少及老,历二县五郡,所在廉洁。居身俭素,夏日无帱帐,而夜卧未尝有蚊蚋,人多异焉。年逾九十,强壮如五十者,每朝会,辄先众到公门。力于仁义,行已过人甚远。从兄灵庆常病寄于谦,谦出行还问起居。灵庆曰:“向饮冷热不调,即时犹渴。”谦退遣其妻。有彭城刘融者,行乞疾笃无所归,友人舆送谦舍,谦开厅事以待之。及融死,以礼殡葬之。众咸服其行义。十五年,卒官,时年九十二。(节选自《梁书·孙谦传)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3分)
A.引为左军行参军,以治干称干:才能
B.躬耕以养弟妹躬:亲自
C.蛮夷不宾,盖待之失节耳宾:归顺
D.至郡,布恩惠之化布:宣告
2.以下句子中,全部表明孙谦为政清廉的一组是____(3分)①谦慰喻而遣,一无所纳②俸秩出吏民者,悉原除之③治烦以简,狱无系囚④每去官,辄无私宅⑤已衰老,犹强力为政⑥居身俭素,夏日无帱帐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3分)
A.孙谦十七岁开始任职,离任后客居历阳,从事耕作来供养弟妹,乡里称赞他淳厚友爱。后升任二郡太守,他对待蛮夷采用安抚政策,境内安定,威信卓著。
B.孙谦任钱唐令时操守廉洁,不受馈赠。由于没有私人住宅,离任时只能借住在官府空车库里。明帝想将他引为亲信,但因为他不愿意就主动放弃了。
C.孙谦任零陵太守时,虽然年纪已老,仍勤于职守,受到官员民众欢迎。在担任郡守县令期间,常鼓励督责蚕桑养殖,努力发展农业生产,收入多于邻境。
D.孙谦一生,历任二县五郡长官,处处廉洁奉公,以身作则。九十岁后,每次朝见聚会,他总是先于别人到达;遵奉仁义之道,身体力行也远远超过别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既至,高祖嘉其清洁,甚礼异焉。每朝见,犹请剧职自效。(2)有彭城刘融者,行乞疾笃无所归,友人舆送谦舍,谦开厅事以待之。”的答案、考点梳理,并查找与习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孙谦字长逊,东莞莒人也。少为亲人赵伯符所知。谦年十七,伯符为豫州刺史,引为左军行参军,以治干称。父忧去职,客居历阳,躬耕以养弟妹,乡里称其敦睦。出为句容令,清慎强记,县人号为神明。泰始初,事建安王休仁,休仁以为司徒参军,言之明帝,擢为明威将军、巴东建平二郡太守。郡居三峡,恒以威力镇之。谦将述职,敕募千人自随。谦曰:“蛮夷不宾,盖待之失节耳,何烦兵役,以为国费。”固辞不受。至郡,布恩惠之化,蛮獠怀之,竞饷金宝,谦慰喻而遣,一无所纳。及掠得生口,皆放还家。俸秩出吏民者,悉原除之。郡境翕然,威信大著。齐初,为宁朔将军、钱唐令,治烦以简,狱无系囚。及去官,百姓以谦在职不受饷遗,追载缣帛以送之,谦却不受。每去官,辄无私宅,常借官空车厩居焉。明帝将废立,欲引谦为心膂,使兼卫尉,给甲杖百人,谦不愿处际会,辄散甲士,帝虽不罪,而弗复任焉。天监六年,出为辅国将军、零陵太守,已衰老,犹强力为政,吏民安之。先是,郡多虎暴,谦至绝迹。及去官之夜,虎即害居民。谦为郡县,常勤劝课农桑,务尽地利,收入常多于邻境。九年,以年老,征为光禄大夫。既至,高祖嘉其清洁,甚礼异焉。每朝见,犹请剧职自效。高祖笑曰:“朕使卿智,不使卿力。”谦自少及老,历二县五郡,所在廉洁。居身俭素,夏日无帱帐,而夜卧未尝有蚊蚋,人多异焉。年逾九十,强壮如五十者,每朝会,辄先众到公门。力于仁义,行已过人甚远。从兄灵庆常病寄于谦,谦出行还问起居。灵庆曰:“向饮冷热不调,即时犹渴。”谦退遣其妻。有彭城刘融者,行乞疾笃无所归,友人舆送谦舍,谦开厅事以待之。及融死,以礼殡葬之。众咸服其行义。十五年,卒官,时年九十二。(节选自《梁书·孙谦传)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3分)
A.引为左军行参军,以治干称干:才能
B.躬耕以养弟妹躬:亲自
C.蛮夷不宾,盖待之失节耳宾:归顺
D.至郡,布恩惠之化布:宣告
2.以下句子中,全部表明孙谦为政清廉的一组是____(3分)①谦慰喻而遣,一无所纳②俸秩出吏民者,悉原除之③治烦以简,狱无系囚④每去官,辄无私宅⑤已衰老,犹强力为政⑥居身俭素,夏日无帱帐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3分)
A.孙谦十七岁开始任职,离任后客居历阳,从事耕作来供养弟妹,乡里称赞他淳厚友爱。后升任二郡太守,他对待蛮夷采用安抚政策,境内安定,威信卓著。
B.孙谦任钱唐令时操守廉洁,不受馈赠。由于没有私人住宅,离任时只能借住在官府空车库里。明帝想将他引为亲信,但因为他不愿意就主动放弃了。
C.孙谦任零陵太守时,虽然年纪已老,仍勤于职守,受到官员民众欢迎。在担任郡守县令期间,常鼓励督责蚕桑养殖,努力发展农业生产,收入多于邻境。
D.孙谦一生,历任二县五郡长官,处处廉洁奉公,以身作则。九十岁后,每次朝见聚会,他总是先于别人到达;遵奉仁义之道,身体力行也远远超过别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既至,高祖嘉其清洁,甚礼异焉。每朝见,犹请剧职自效。(2)有彭城刘融者,行乞疾笃无所归,友人舆送谦舍,谦开厅事以待之。”相似的习题。乱世出人才,自古人才鼎盛之时,多是天下大乱,群雄纷争之时,如战国、三国、南北朝和每个朝代交替时。那是因为这种时候,为很多原来会默默无闻的人提供了一个巨大的舞台,要在治平时,哪里会有如此多的机会呢?南朝宋明帝泰始年间,天下大乱,干戈遍于四方,很多名将由此涌现,如刘休仁、沈攸之、吴喜、张兴世、萧道成等等,我们现在来说说其中很有代表性,在时代浪潮中忽然浮现又忽然沉没的将领:吴喜。  ??吴喜,吴兴临安人。是领军府白衣吏出身(南朝特重门第,白衣出身大概和现在工人转干没二样)。后得推荐为主书书史(大概相当于现在中央办公厅的一个秘书),后来大将沈庆之征蛮,把吴喜带了去,作为和中央联系时的一个来往使者,在这期间遇到了后来的孝武帝刘骏,并得到了赏识。刘骏即位后,将他提升为主书,后历任至左右尚方令,河东太守,殿中御史。大明年间中,黟、歙二县有亡命之徒数千人起事,攻破县邑,杀害官长。朝廷遣数千精兵讨伐多次都大败而回,后孝武帝遣吴喜带了几十人去“诱说群贼”(就是招安啦),贼即日归降。这是吴喜才华的第一次发挥,但应该相信,如果不是有后来的际遇,吴喜会在这种文官的道路上走下去---可是出头的机会很快就来了。  ??孝武帝刘骏死后,刘子业即位,是为废帝,这在整个南朝都是数得着的狂暴之极的昏君,前朝旧臣为之诛除殆尽,诸王之命悬于一线,就在他准备杀死刘彧等几个叔叔的前一天,宫廷事变,刘子业被杀。刘彧仓猝即位,是为宋明帝。当时大臣邓琬、袁顗等人已奉晋安王刘子勋举兵于江州,孔凯等人奉寻阳王刘子房起兵于会稽,都不承认刘彧的皇帝地位要讨伐他,于是开始了刘宋王朝建立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内战。战争开始时天下州郡大都倾向刘子勋,刘彧所有的不过是建康周围数百里之地,且因为朝廷最富庶的三吴之地已为敌国,资粮军饷都十分缺乏,按当时大将薛安都的话是:可拍掌笑杀耳。但是刘彧为他人不及的是他有一个正统的中央政府名义,并且掌握着历朝屯聚在都城的精锐“台军”,起用了一批后来事实证明比对手强得多的将领和一个好弟弟—建安王刘休仁。当时战场主要有两处,一个是在现在安徽繁昌一带的长江上,面对的是邓琬、袁顗、刘胡的大军,这是西线;一个就是三吴地区,也就是现在江苏宜兴、苏州和再往下包括浙江的江南地区,这是东线。这两个战场,西线应该说是主战场,双方的主力都在这里,但对于刘彧政权来说,东线更紧急,因为一方面它太靠近京城,随时会对建康造成致命威胁,另一方面三吴地区历来是京师粮食的依靠,经济地位太重要了。但迫于西线的压力,朝廷又一下抽不出那么多兵力去东线。这这种形势下,吴喜应潮而生,走上了历史的舞台。“喜请得精兵三百,致死于东”。  ??对于吴喜的自告奋勇,当时一般人都认为吴喜出身于刀笔小吏,出仕后做的都是文官,从不曾领过兵,不能派他去。而刘彧独排众议,立即封吴喜为建武将军,“简羽林勇士配之”。吴喜就带着这三百羽林军踏上了征程,很快就以一系列令人眩目的胜利证明了刘彧的慧眼识人。  ??一月底,吴喜于义兴郊外大破东军,进抵城郭,逼敌军断水筑垒自守;二月一日,吴喜军渡水分兵攻诸垒,以兵少不敌,吴喜乃领数骑登高指挥,假装有大军四面俱进,东军一时惊溃,当天夜里义兴城平;二月三日,破吴兴;四日,破晋陵(今常州);九日,破钱塘;十九日,渡钱塘江,破西陵;二十二日,平会稽,斩孔凯,擒刘子房送京师,三吴皆平。东军主(就是实际的领兵官)共七十六人,于阵斩十七人,其余皆被俘。吴喜以三百人起家,于一个月里横扫江南,所向克捷,就此一鸣惊人,成为方面大将。  ??应该说,三吴的平定,吴喜的个人才能起着很大的作用,但也是有很多客观因素支持的。首先,在整个三吴地区,没有一支大规模的敌军,敌人总数虽多,却是分散的,为各个击破创造了条件。再有,当时中央政权的正统观念还在起着不小的作用,很多人一听台军至,即丧失了战斗的勇气和信念。还有,吴喜出兵是三百人,到了战区,会合各路人马,到后来所统是肯定不止这个数的。东线战火沉寂,西线却是激战正酣。邓袁起兵后,大军顺流而下,在途中遭到台军阻击,连番交战,台军屡胜,但西军援军不断,战事胶着在鹊洲、浓湖(即今安徽繁昌一带)的长江两岸。台军的统帅是皇帝的弟弟建安王刘休仁。在这个战场上,双方都投入了十万左右的兵力,可以说生死在此一决。吴喜平定三吴后,即率所部五千人西上,参加了这场大战,并在数次战斗中亲自冲锋,皆获胜,有一次战马都被敌人拉住差一点做了俘虏。双方在僵持了几个月后,台军方面的将领张兴世提出了一条奇计,他说:“西军据大江上流,兵强地胜。我军与之相持有余,却不能制他的死命。离此溯江而上不远的钱溪,江面非常狭窄,离主力又不远,下面正好是急流,上流船下来一定会在这里泊岸,旁边不远有一条支流正好可以屯驻我们的水军,这里以千人守险,万人不能过。我们若派一支奇兵悄悄绕出敌后,抢占这里,敌人首尾不能相顾,进退皆难,粮运又艰,我们就可以一举制敌。”这是一个非常大胆而冒险的作战计划,获得了沈攸之和吴喜的大力赞成。---同样的战例,大家可以参考曹操于潼关破马超的经典一战,和这个非常相似。于是张兴世受命率战士七千、轻舟二百开始了行动,他以一连串的假动作骗过敌军,一举突破敌人防线,溯流西上,西军争之不胜,正在西军大将刘胡亲领大军来争时,建安王休仁派沈攸之、吴喜等以水军猛攻浓湖,刘胡军还距钱溪数十里时,闻战报,仓皇退回,等他回来,台军已退,就在这一来一回时,张兴世营寨已固,不可动摇了。从此胜利的天平转向了刘彧一方。钱溪一战,大胆迂回敌后,以运动战调动敌人,前后呼应,最终形成夹击之势,是战史上的典型范例。我记得在以前一本介绍古代优秀战例的书上,在整个南朝,一共就提了两个战例,这就是其中之一。西军后来数次派军来争钱溪,皆为张兴世所破,而自江州运来的粮食屡次被张兴世夺取,西军进退失据,粮食又缺,军心大乱。自五月张兴世进占钱溪,八月西军内外交困,刘胡率众先逃,袁顗得信后大骂道:“我当亲自去追这个狗日的,抓回来千刀万剐!”跨上骏马,也是逃之夭夭。主帅逃走,西军顿时大乱,泰始二年八月庚辰,建安王休仁勒兵入西军大营,纳降卒十万,遣沈攸之、吴喜等追击逃敌。九月,江、荆、雍、湘、益州相继克复,这场牵动整个南方的大战以刘彧一方的彻底胜利而告终。不过,经过这场大战,刘宋王朝元气大伤,不久由于处置失当,薛安都降北魏,南朝争之不胜,遂失淮北之地(包括今山东一地),终南朝之世不曾夺回。再过不久,刘宋也走上了亡国的道路。  ??大战之后,吴喜以克定荆州,封为前军将军,竟陵县侯,食邑一千三百户。泰始五年,转骁骑将军,就在这年,北魏攻豫州,吴喜统诸军出讨,大破敌军于荆亭。军还,复以本位兼左卫将军。六年,又以督豫州诸军事率军向豫州拒北魏。第二年,被召回京都,从此走向他生命的终点---他没能逃过宋明帝刘彧在其末年掀起的一场恐怖浪潮。  ??刘彧大概是早年被折辱过甚,身体一直不好。而且刘彧据说是阳痿,经常秘密把宫女送到诸王宅中,待其有孕取回,杀其母而留其子,其事涉及隐私,说法不一,但无论如何,他的皇太子的来历是很成问题的。其时太子幼弱(即位时才十岁),自己身体又不好,眼看一天不如一天,于是刘彧开始考虑自己的身后之计了,他要为自己那个来历不明的儿子顺利接班继而坐稳江山而铺路了。也就是说,他要让那些他看起来“非少主之臣”的人一个一个的永远消失,而且要消失在自己去见列祖列宗之前。在那种社会条件下,这也是统治者的人之常情,贤如汉景帝,有一次大功臣周亚夫(就是平定七国之乱的那位)在朝堂上与人发生了一点小争执,很不高兴地离去,景帝望着他的背影说:“此(人)怏怏,非少主之臣也”。不久,周亚夫因事获罪下狱,“呕血而死”。  ??刘彧的屠刀第一个砍向了他的兄弟。泰始七年二月,以南徐州刺史晋平王刘休祐刚猛,虑将来难制,有一天,在刘休祐跟随刘彧于岩山射雉时,“日欲暗,上遣左右寿寂之等数人,逼休祐令坠马,因共殴,拉杀之,传呼“骠骑落马!”上阳惊,遣御医络驿就视,比其左右至,休祐已绝。去车轮,舆还第。追赠司空,葬之如礼。”看这一幕,不禁使人想起《教父》里的场面---皇帝和黑帮老大有时也是很象的。  ??建安王刘休仁与刘彧从小要好,长大后一起被废帝囚禁折辱,废帝对刘彧尤为猜忌,屡次要动他的手,都为刘休仁巧言令色糊弄过去,对刘彧实有救命之恩。废帝遇刺,又是刘休仁从现场第一个跑到刘彧家,拥他即位。泰始初年,干戈大起,刘彧四面皆敌,形势危殆,又是刘休仁总统大军,战争情况一度危急“军中食少,建安王休仁抚循将士,均其丰俭,吊死问伤,身亲隐恤;故十万之众,莫有离心”, 以亲王之尊亲冒矢石,出入战阵,终于平定四方。而且刘休仁还持身谨慎,很早发觉皇帝不想臣下过于权重,于是上表请将自己所兼的扬州刺史解任。正因为刘休仁功大,有文武之才,满朝将帅皆其旧部,大家都认为皇帝一旦归天,一定是建安王辅政,众望所归,刘彧怕他将来夺侄子的大位,开始要动自己这个最亲密的弟弟的手了。五月戊午,召休仁入见,既而谓曰:“今天晚上你就住在尚书堂吧,明天早上我还找你有事,省得跑来跑去的了”, 刘休仁丝毫不觉异状,就住了下来。“其夜,遣人赍药赐死”。临死时,刘休仁大骂刘彧:“上(刘彧)得天下,谁之力邪!孝武(刘骏)以诛锄兄弟,子孙灭绝。今复为尔,宋祚其得久乎!”其实,正因为皇帝知道他得天下是靠了谁,他才要杀这些助他得天下的人!刘休仁死后被公布的罪名是“规结禁兵,谋为乱逆”。要说起来刘休仁的一生真是非常悲惨,他年轻时饱受折辱,甚至被逼亲眼看着自己的亲生母亲杨太妃被废帝身边的近幸污辱,还要强作欢颜去讨好废帝;接下来,又征战四方,出入于矢石之间,随时有生命危险。刚过了几天好日子,那个自己为他付出巨大牺牲的人却亲手向自己举起了屠刀,人生之惨,莫过于此。  ??但是,刘彧杀自己这个好弟弟,不是不心疼的,“虽杀之,每谓人曰:“我与建安年时相邻,少便款狎。景和、泰始之间,勋诚实重;事计交切,不得不相除,痛念之至,不能自已。因流涕不自胜。”想一想就要痛哭一场。但他还是毫不犹豫的下了手,在他看来,这是不得已,是为了王朝大业,是为义割恩。这兄弟二人的悲剧就在于此。历史有时是惊人的相似,往前看,晋武帝司马炎的儿子是个白痴,但他却有一个好弟弟齐王司马攸;往后,北周武帝宇文邕也是雄才大略,儿子却不成材,但他也有一个好弟弟齐王宇文宪;这三个哥哥最后都把天下传了给儿子,之后没有几年或者国亡,或者为人所夺,三个弟弟最后也都不得好死。可以设想,如果他们能为国割恩,把大位传给弟弟,历史说不定就是另一幅模样了。但人都是自私的,他们都想,如果自己把大位传给兄弟,自己很可能“不得血食”,自己的儿子也很可能不得善终--这在历史上也是不鲜见的。国事与家事,有时真是两难。  ??也在五月,皇帝以太子屯骑校尉寿寂之勇健,诛之。这是受刘彧密命,刺杀废帝和杀诸兄弟的心腹,久在宿卫,估计是他知道的东西太多,又在禁卫军中,加以骁勇,恐怕他将来会为人所用,挟持幼主。  ??六月,刘彧以巴陵王刘休若为江州刺史,同时写了一封非常亲切的亲笔信给他,邀请这个弟弟进京赴七月七日的乞巧节家宴。七月,刘休若至建康,第二天就被赐死于家中。到这时,刘彧的兄弟只剩下一个又笨又傻的桂阳王。接下来,屠刀移向了大臣们。萧道成在淮阴,宾客甚盛,有谣言说他有天子相,“上忌之”,“封银壶酒”让吴喜拿去赐给萧道成。萧道成见到皇帝那令人闻风丧胆的酒壶,就象看见了阎罗王,以为死期已至,转身就要逃,吴喜一把把他拽住,说:“你怕什么,我喝给你看!”首先喝了一大口,萧道成才放下心来,“饮之”。吴喜回朝后,对皇帝说萧道成坦然饮之,别无二心,皇帝不知是不是因为这个,就此将萧道成这个日后刘宋王朝的终结者轻轻饶过了。但后来有人把当时的情景告诉了皇帝,皇帝反而对吴喜起了杀心---认为他在市恩。估计当时皇帝就牙一咬,说:“来,把我那把酒壶拿来,我要请吴将军吃饭!”  ??过了一天,皇帝请吴喜入内殿吃饭,唱卡拉OK,说了不少段子,总之喝了一个尽兴。酒席散了,吴喜起身,皇帝说:“来,把这些金银酒器等等一起给吴将军带回去!对了,把我那张红木桌子也给抬了去!”吴喜高高兴兴地回去了。就在当天夜里,正在吴喜还在感念圣恩时,皇帝的使者来了,“吴将军,皇上说您还有一壶酒没喝,让我带了来,看着您喝下去。”拿出的正是那把皇帝好几个弟弟都曾用过的著名的酒壶--吴喜恐怕再也没想到死亡会来得如此之迅速和突然。就在吴喜举起杯子时,第二批使者已经进门,他们把下午皇帝才赐的东西一起带回了宫---因为皇帝迷信,认为酒器不能在将死的人家过夜。  ??吴喜死后,皇帝为了安抚还活着的大臣们,把他的罪状公布。总的来说,吴喜的罪过有这么几条:他太能干了,智数绝伦,不容易驾驭;吴喜为人宽厚,众心所附,又喜欢收纳亡命之徒,以至军中只知有吴喜不知有皇帝;在他东征前,曾向皇帝保证,把会稽的寻阳王刘子房就地处决,而他后来居然把刘子房又送进京,让皇帝为难,证明他有投机心理;在寿寂之被诛后,吴喜恐惧,向皇帝打报告辞职,证明他对皇帝有了疑心;当然还有一条就是贪污。总之,皇帝认为吴喜“不可奉守文之主”,自己在一天可以制他一天,自己一天不在了,太子是万万制不住他的,所以该死。在诏书的最后,刘彧说了一段很多统治者都是这么想却没有说出来的话---由此可见,刘彧也可说是一个诚实的人:对于那些所谓大将的使用,就好象服五石散,当人患寒疾时要用他来治病;当散的热势发动时,就要“去坚积以止患”,将军是打天下的,天下已定,这些人就变成潜在的祸害,不能想着他们昔日的功劳而有丝毫的手软---“岂忆始时之益,不计后日之损;存前者之赏,抑当今之罚。非忘其功,势不获已耳。”后世为将者,都应该看看这篇诏书,真可惜有那么多人没有看过,或者看过了不记得,以至亡身,真是活该。  ??吴喜的生命终结了,昔日纵横江南的英风豪气也就此随风飘散,时年吴喜四十五岁。但是皇帝的那把酒壶还没发挥完他的作用。  ??明帝的皇后姓王,是宋文帝刘义隆亲自为他挑的,那是因为文帝很喜欢她的能干的哥哥—王彧,并从此将这个儿子也取名为“彧”。后来王彧避讳改名叫王景文。刘彧在临死前不久,想到自己一旦晏驾,皇后临朝,则王景文自然成宰相,门族强盛,很可能藉元舅之重而篡权。泰豫元年春,皇帝病危,遣使送药赐景文死,让使者传话说:“朕不认为你有罪,然而我不能一个人死,要请你先去打前站。”还写了一封亲笔的手诏曰:“与卿周旋,欲全卿门户,故有此处分。”在死亡面前,王景文充分表现出了一个真名士对待死亡的坦然和镇静。“敕至之夜,景文正与客下棋,扣函看,复还封置局下,神色怡然不变。方与客棋思行争劫竟,敛子内奁毕,徐谓客曰:‘奉敕见赐以死。’方以敕示客。酒至未饮,门客焦度在侧,愤怒发酒覆地曰:‘大丈夫安能坐受死。州中文武可数百人,足以一奋。’景文曰:‘知卿至心;若见念者,爲我百口计。’乃墨啓答敕,并谢赠诏。酌谓客曰:‘此酒不可相劝。’自仰而饮之”。王景文终年六十岁。这才是真正的魏晋名士风度!  ??应该说,刘彧并不是那种随便杀人的狂暴之主,他杀每一个人都是有理由,都是策划很久的。大将夺权,史不绝书,如刘裕夺晋,所以要杀吴喜;叔夺侄位,如北齐孝昭帝夺侄儿高殷之位继而杀之,所以要杀刘休仁等诸兄弟;后族干政,如杨坚之篡北周,所以要杀王景文。但是,把这些人杀完了,等真正的野心家到来时,也就没有人是他的对手了。自己处心积虑为儿孙铺路,实际上却是为野心家扫除障碍,这是刘彧的悲哀,也是后来很多类似君主的悲哀。  ??宋明帝泰豫元年(公元四七二年)四月己亥,刘彧驾崩,临终以褚渊、刘勔、袁粲、蔡兴宗、沈攸之并受顾命。“褚渊素与萧道成善,引荐于上,诏又以道成为右卫将军,领卫尉,与袁粲等共掌机事。”也就是任命萧道成总管禁卫军,参与辅政。  ??幕落了。当大幕再次拉开时,舞台上的主角将是那个吴喜从刘彧的屠刀下拉回来的人:萧道成---刘宋王朝的终结者,南齐的开国皇帝。
主帖获得的天涯分:0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宛转有致,鞭辟入里
  这里的沈庆之和陈庆之有什么关系呢?
  当年在豫州当典签,吴喜可是因为干预政事被名将宗悫吓的磕头流血的,呵呵
  少了英雄故事的细节  多了坦荡小人的刻薄  见证了真名士的虚无
  沈庆之也是能独当一面的名将啊!
  可叹刘宋
  当年在豫州当典签,吴喜可是因为干预政事被名将宗悫吓的磕头流血的,呵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吴喜出身我记得应该是个太监,当时有太监做典签的制度,类似后来的太监监军,不过典签权利更大,军政两手抓,当时一个州的政府一把手不是亲王就是将军,典签权利最大的时候,亲王想吃个水果要个饮料都要典签批准下属才能去操办,要是典签当时正好在打麻将泡桑拿,虽你贵为亲王,渴死你都没可口可乐.再加上南朝有猜忌皇室的传统,那些镇守一方的亲王在典签压迫下过的日子和双规差不多.  
正因为这样的官场风气,可能外加吴喜当时年轻,到了宗老头那个州当典签,自然行事做派还和其他典签一样,宗老头前朝老臣,身经百战,到那把岁数还没被砍了脑袋,江湖地位可想而知,军区司令部兼州政府会议室内当着大小官员对小吴同志郑重宣布&宗悫年将六十,爲国竭命,政得一州如斗大,不能复与典签共临&,直接表明有你无我了,所以才吓的小吴磕头赔礼,脑袋都要磕破才算过关.  
后来小吴是不是和宗老头搞好了关系,并得到宗老头在军事政治上的指导,没有相关记载,但是从后面小吴的表现明显可以看出小吴同志确实能独当一面,甚至可以说力挽狂澜.可惜小吴出身太低问题,最终小吴也没爬到很高地位.  
  路过,看看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重庆是哪个省的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