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帝一词在古代祝女子生日诗词诗词中有何说法

中国古代诗歌表达技巧之表现手法(高三备课资料),古代诗歌表现手法_教师联盟网
您现在的位置: >> 古代诗歌表现手法 >> 中国古代诗歌表达技巧之表现手法(高三备课资料)
中国古代诗歌表达技巧之表现手法(高三备课资料)
而不同的技巧之间也有相通之处,在鉴赏技巧的时候要注意,一首诗或词的表达技巧... 把深挚的情思抒发得更为婉曲含蕴.这在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手法. 1、...
一、手法:用典、衬托、联想、想象、抑扬、比兴、象征、照应、对比、白描等1、用典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诗词中的意境,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用典使语言精炼,内容,如不典故往往会对诗的理解。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辛弃疾是个擅用典故的人。些诗中连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宋文帝、佛狸、廉颇),京口这地方的历史掌故,典故的思想与这首诗的思想性紧密相连。◆姜夔《扬州慢》中“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即化用杜牧“春风十里扬州路”的诗句。此处化用,使扬州城昔日繁华与眼前萧条鲜明对比,伤今怀古更深一层。◆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锦瑟》用了“庄周梦蝶”和“望帝啼鹃”的典故。◆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三国赤壁之战,火烧赤壁,放火船的时候连风也不帮忙的话,那么在大乔小乔的命运被曹操俘获,安置在铜雀台里了◆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绝句》2、衬托衬托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事物为陪衬来所要的事物的手法。它可以使被陪衬事物显得、形象。衬托有正衬、反衬两类。事物的相似条件来衬托的是正衬;事物的相反条件来衬托的是反衬。(1)正衬是指从正面映衬,与主体事物相类似的事物(陪衬体)作陪衬。◆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这里诗人并直接说天姥山怎样高,而是用以高峻著称的五岳、天台来衬托天姥山,从而把天姥山写得耸立天外,直插云霄,壮丽非凡。(2)反衬是指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主体事物。这是在作品中使对某事物的描写更清楚、,而采用相反的、立的事物从旁陪补的方法。◆诗句“蝉躁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以动写静,愈见其静,以声衬静,◆“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诗句写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浩瀚无边的“大漠”与“孤烟”对比反衬,烽火台燃起的一股浓烟显得格外醒目;那横贯沙漠的“长河”与“落日”对比,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了诗人的深切感受,把孤寂的情绪巧妙地融在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中。从例子里看出,反衬有的特点,相衬的两个是相反的两个反面。3、联想由一事物到与之联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起来典型。如:◆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诗人由柳枝的纷纷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运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叶绍翁《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后两句诗形象鲜明,构思奇特,“春色”和“红杏”都被拟人化,景中含情,而且景中寓理,能引起读者许多联想,受到哲理的启示:“春色”是关锁不住的,“红杏”要“出墙来”宣告春天的来临。同样,一切新生的美好的事物封锁不住、禁锢不了的,它必能冲破任何束缚,蓬勃发展。4、想象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的基础上,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出新的形象的思维过程。(“狼爱上羊”而且还“爱的疯狂,搀扶去远方”。)如:◆刘禹锡《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注释:青螺,青黑色的螺形的墨,古代妇女用以画眉。这里是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洞庭湖的水光与秋月交相融和,水面波平浪静就好像铜镜未磨。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绿,恰似白银盘子托着青青的田螺。)诗歌选择了月夜遥忘的角度,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李白:“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以春花喻冬雪的名句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是关于想像的名句。5、抑扬这是指把要贬抑否定的和要肯定的说,只强调以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手法。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1)先抑后扬◆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前两句写诗人兴致高昂、慕名游园,然而,乘兴到来却如愿以偿,一扇冰冷的柴门把满腔的热情挡在了胜景之外,好不扫兴。后两句却兀地一转,以一枝出墙的红杏写出满园的春光,游园不值,却又另得,前面遗憾,后面高兴,情绪在先抑后扬的落差中跌宕,春色在由喜转忧再由忧转喜的变换中美丽。◆王昌龄《闺怨》:“闺中****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这首诗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先写****”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对****情绪微妙的刻画,了****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了”闺怨”的主题。(2)先扬后抑◆李商隐的《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诗的首句从正面着笔,丝毫不露贬责之意,以“求”“访”等字了孝文帝爱惜人才、遍访贤臣的虔诚与谦恭。次句概括地写出贾谊少年英姿、议论风生、华采照人的精神风貌,暗中包含着汉文帝对贾谊的推服赞叹。不看下文,读者几乎会误这是一篇圣主求贤的颂歌。句承、转交错,把孝文帝虚心垂询、凝神倾听以至于“不自知膝之前于席”的情状描绘得惟妙惟肖,更细节巧妙地把文帝求贤若渴的形象褒扬到了极至;与此,貌似轻描淡写的“可怜”一词又埋下伏笔、留出悬念,意味深长而浑然无迹。末句陡然直转,有如拉满的劲弓直射靶心,原来,先前的郑重求贤、推崇叹服,乃至虚席而问,都只不过是假象,文帝关注的并非治国安民之道,而是虚空无形的鬼神之事。反差之大,足以显现作者失望之深;感慨之沉,足以显现作者讽刺之烈。整首诗先紧紧“重贤”升级,节节上扬,再盘马弯弓,引而不发,及至捧到高处,却顺势一撒手,任其摔落,于是,前面的褒扬一并转化为贬抑的势能,正所谓“捧得愈高,摔得愈惨”,诗人对当政者崇佛媚道、不任贤才的讽刺也就、。◆“对比、象征、比兴”三种手法例举见《高考语文》P192―193【说明】这里要说明的是:诗词的表达技巧是不一而足,所列只是在高考中常见的。而不同的技巧之间也有相通之处,在鉴赏技巧的时候要注意,一首诗或词的表达技巧往往单一的,在作分析时,应该多地去想一想,不要漏说最主要的技巧,分析要尽量些,说出道理来。如:◆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后面两句。可以作如下的分析:(1)以乐景写哀情。花开鸟鸣本是令人喜乐之景,但战乱,家庭离散,诗人见乐景而倍生伤痛之情。(2)乐景写哀情也可以说成是反衬。以乐景反衬哀情,以倍增其哀。(3)答拟人手法,也未尝不可。诗人感时伤别让花也溅泪,鸟也惊心,是诗人移情入景,将的主观感移到花鸟身上,从而出诗人伤痛之深。四、规律总结平时阅读和练习时,要有意培养的“品评意识”,多从审美和评判的去审视作品,去辨析考题,以阅读和应试的自觉性。平时多读名作或感兴趣的诗词,多研读关于古诗词赏析的文章,感悟能力,有利于分析评价能力。1、答题技巧:对所给诗歌的表达技巧赏析,可以从几个角度入手:①从练字角度:着重分析该字的表达对主旨所起的作用。②从名句角度:着重分析该句的情感哲理所在对主旨所起的作用。③从修辞角度:审清修辞手法,该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起了怎样的表达。④从表达:记叙、描写、议论、抒情。⑤从手法:辨明手法,如化用典故、想像等。2、提问:在高考试题中往往综合,很少孤立地命题,往往命题为:这首诗用了怎样的手法?变式:请分析这首诗的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的情感的?有何?解答分析: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和方法,熟悉常用的手法。3、答题:回答时应包括三个要点:(1)指出用了手法。(明手法)(2)诗句阐释为是用了手法。(阐运用)(3)指出手法的表达,即分析此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及旨意。(析)4、答题示例◆例1:早行(陈与义)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解析――“驼褐”,是用兽毛(不是驼毛)制成的上衣,露水不易湿透;诗人穿上此衣,其上路之早可见。而“露侵驼褐”,以至于感到“晓寒”,其行之久,也不言而喻。“阑干”,纵横貌。古人往往用“阑干”形容星斗,此诗主要用了手法?有何?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明手法)。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阐运用)。两处反衬都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析)。◆例2:除夜(高适)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解析――除夕之夜,传统的习惯是一家欢聚。诗题《除夜作》,本应唤起人们对传统佳节的欢乐的记忆和想象的,然而这首诗中的除夜却是另情景。诗的开头“旅馆”二字,看似平平,却不可,全诗的感情由此而生发开来的。这是除夕之夜,诗人眼看着外面家家户户灯火通明,欢聚一堂,而却远离家人,身居客舍。两照,不觉触景生情,连眼前那盏同样有着光和热的灯,竟也变得“寒”气袭人了。“寒灯”二字,渲染了旅馆的清冷和诗人内心的凄寂。寒灯只影自然难于入眠,更何况是除夕之夜!而“独不眠”自然又会想到一家团聚,其乐融融的守岁的景象,那更是叫人难耐。句看上去是写眼前景、眼前事,却处处从反面扣紧诗题,描绘出孤寂清冷的意境。句“客心何事转凄然”,用提问的将思想感情更明朗化,从而逼出下文。“客”是自指,因身在客中,故称“客”。竟是使得诗人“转凄然”呢?当然“除夜”。晚上那一片浓厚的除夕气氛,把包围在寒灯只影的客舍之中,那孤寂凄然之感便油然而生了。诗完一二句后,似乎感到诗人要倾吐他此刻的心绪了,可是,却又撇开,从对面写来:“故乡今夜思千里。”“故乡”,是借指故乡的亲人;“千里”,借指千里之外的。那意思是说,故乡的亲人在除夕之夜定是想念着千里之外的我,想着我今夜不知落在何处,想着我人如何度过今夕……其实,这也正是“千里思故乡”的。“霜鬓明朝又一年”,“今夜”是除夕,明朝又是一年了,由旧的一年又将“思”到新的一年,这漫漫无边的思念之苦,又要在霜鬓增添新的白发。沈德潜说:“作故乡亲友思千里外人,愈有意味”。之“愈有意味”,诗人巧妙地运用“对写法”,把深挚的情思抒发得更为婉曲含蕴。这在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手法。1、句采用了特殊的手法,请作简要分析。答:句采用侧面虚写的写法。(明手法)诗句不直接写思念故乡,而写故乡的亲人除夕之夜想念着千里之外的“我”,这其实正是写诗人思念故乡和亲人。(阐运用)写,把深挚的情思抒发得更为委婉含蓄,更显情真意切,感人至深。(析)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中写“寒灯”有何作用?答:(1)表达了作者客居他乡思归的孤寂凄凉之情。(2)“寒灯”二字渲染了旅馆的凄凉清冷和诗人心境的凄凉,使得景中有情、情景交融,情切动人。◆例3:春行即兴(李华)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解析――《春行寄兴》是一首七言绝句,写于安史之乱平息后不久。诗人带着仕途不利的忡忡忧心和败亡的绵绵长恨,在落英缤纷黄鸟空鸣的春天经由宜阳(今河南宜阳县)时,因对眼前景物感触,即兴抒发了国破山河在,花落鸟空啼的愁绪。境内女几山是著名的风景区,山上有兰香神女庙,山中古木流泉,鸟语花香,景色妍丽,是一座天然的大花园。长得非常茂盛,山涧的水向东又转向西流去。芬芳的花儿欣赏也就零落了,在春光满山的小路上,鸟儿在空阔山林中孤独地鸣叫。诗人写暮春的风景,草、水、树、鸟,动静,声色俱美,仿佛把读者也带到了意境中。而花开赏,鸟鸣听,作者的失意和不遇知音的心情也自然可见。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说明。答:这首诗的三四句运用了对偶修辞。(明手法)三四句中“芳树”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阐运用)对偶的运用,使得本诗语言简练、整齐,写出了诗人“春行”途中的所见所闻:有山有树,有花有鸟,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花自落”、“鸟空啼”之景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也透露出了作者的一丝伤春凄凉之情。(析)5、练习◆练习一:端居①李商隐远书归梦两悠悠,空床敌素秋②。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解析:这是作者滞留异乡、思念妻子之作。题目“端居”,即闲居之意。诗人远别家乡和亲人,很久。妻子从远方的来信,是客居异乡寂寞生活的慰藉,但已很久见到它的踪影了。寂寥的清秋之夜,得家人音书的空廓虚无之感变得如此强烈,为寂寞所咬啮的灵魂便自然而然地想从“归梦”中寻求慰藉。即使是短暂的梦中相聚,也总可稍慰相思。但“路迢归梦难成”(李煜《清平乐》),一觉醒来,竟是悠悠相别经年,魂魄未曾入梦。“远书归梦两悠悠”,正是诗人在盼远书而不至、觅归梦而不成的情况下,从心灵深处发出的一声长长的叹息。“悠悠”二字,传神地出希望两皆落空时依然怅然若失的意态。次句写中宵醒后寂寥凄寒的感受。素秋,是秋天的代称。但它的暗示色彩却。它使人联想起洁白清冷的秋霜、皎洁凄寒的秋月、明澈寒冽的秋水,联想起一切散发着萧瑟清寒气息的秋天景物。寂处异乡、“远书归梦两悠悠”的客子来说,这凄寒的“素秋”便仅是引动愁绪的触媒,而且是对毫无慰藉的心灵不堪忍受的重压。然而,诗人可以用来和它对“敌”的却“空床”而已。三、四两句从室内的“空床”移向室外的“青苔”、“红树”。寂居异乡,平日很少有人来往,阶前长满了青苔,更显出寓所的冷寂。红树,则正是暮秋特景象。青苔、红树,色调本来是明丽的,但是在夜间,在迷蒙雨色、朦胧夜月的笼罩下,色调便不免显得黯淡模糊。在满怀愁绪的诗人眼里,这“阶下青苔与红树”似乎也在默默中呈现出无言的愁绪和清冷寥落的意态。问: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特点?请简要分析。在艺术手法上,这首诗、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明手法)。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雨”景、“月”色的描写,(阐运用)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析)◆练习二:滁洲西涧(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舟自横。解析:“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是说:诗人独独喜爱涧边生长的幽草,上有黄莺在树阴深处啼鸣。这是清丽的色彩与动听的音乐交织成的幽雅景致。“独怜”是偏爱的意思,偏爱幽草,流露着诗人恬淡的胸怀。后二句“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舟自横”是说:傍晚下雨潮水涨得更急,郊野的渡口行人,一只渡船横泊河里。这雨中渡口扁舟闲横的画面,蕴含着诗人对无所的忧伤。韦应物做过“三卫郎”和滁州、江州、苏州等地剌史。他深为中唐政治****而忧虑,也民生疾苦,但他无能为力。这首诗就委婉地表达了他的心情。问:这首诗在情与景的抒写上有何?试略作分析。答:诗人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明手法)诗人独爱自甘寂寞安贫守节的涧边幽草,无意居高媚时的黄鹂。郊野渡口一副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阐运用)表露出诗人恬淡的胸襟不在其位,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析)◆练习三:题菊花(黄巢)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注)青帝:司春之神。解析:自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名句出,文人墨客常借赞咏菊花之孤标傲世,的清高绝俗;而黄巢写菊花不落窠臼,别开生面,推出全新的境界。飒飒:风声,多指秋风声。青帝:春神,掌管百花之神。《尚书纬》:“春为东帝,又为青帝。”菊花在飒飒西风中栽满园中,花蕊寒香味冷蝴蝶也不敢来,将来他要是当了分管春天的天神青帝――可想而知也当上皇帝,就要自然规律,叫菊花也在春天开放,好与桃花争奇斗艳。问:这首诗在情与景的上有何?答:这首诗运用了触景生情和虚实的手法,(明手法)因见到菊花在秋天开放时冷寂,蝴蝶也难得飞来采掇菊花的幽芳。想像若做了青帝就要菊花处境,让它在春天同桃花一齐开放。(阐运用)抒发了对菊花开不逢时的惋惜和不平之情。(析)赵德华
古代诗歌表达技巧之手法(高三备课资料)古代诗歌表达技巧之手法(高三备课资料)古代诗歌表达技巧之手法(高三备课资料)→..
而不同的技巧之间也有相通之处,在鉴赏技巧的时候要注意,一首诗或词的表达技巧... 把深挚的情思抒发得更为婉曲含蕴.这在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手法. 1、...
古代诗歌表达技巧之手法(高三备课资料)古代诗歌表达技巧之手法(高三备课资料)古代诗歌表达技巧之手法(高三备课资料)→ 教学文摘 → 古...
版权所有&&&教师资格考试门户网站,全面发布教师资格证考试时间、教师资格证考试科目、教师资格考试必备资料等&教师联盟-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古诗新解:古诗也可以这样解读[楼主]&作者:
&发表时间: 20:40
&&&&&&&&点击:5714次
古诗新解:古诗也可以这样解读&&&    目录  &关关雎鸠&,睡不着觉想老婆  《野有死麕》,山中野合  执子之手  &新婚宴尔&本是再婚  &静女&实为&靓女&  《邶风•静女》的侧面描写  《郑风•女曰鸡鸣》,可以当小说读  &有女如云&实为&有女如芸&  《蒹葭》的朦胧美  《秦风•无衣》&&慷慨激昂的请战书  《山鬼》的凄美背景  《国殇》一二三四  《垓下歌》,不爷们儿  项羽根本不能过江东  虞姬之歌,纯爷们儿  刘邦的两首诗  一生有一种大海的气魄   &&读曹操的《观沧海》  老骥伏枥说&伏枥&  《孔雀东南飞》中的时辰  &孔雀&真是飞来的  《迢迢牵牛星》&浅&说  归/园田居,归/园田/居  &悠然见南山&我见  《企喻歌》写个牛B哥  风吹草低,怎见牛羊?  《木兰诗》的情节跳跃  《木兰诗》的对话与独白  &当户&&当窗&&&《木兰诗》的炼字艺术  重新标点《江南曲•江南可采莲》  亡国之音《玉树后庭花》  骆宾王的&鹅&好在哪里?  爱玩爱闹的贺知章   &&《回乡偶书》新解  读王之涣《登鹳雀楼》  羌笛何须&鸳鸯&柳  连环画一样的诗   &&读孟浩然《过故人庄》  &处处闻啼鸟&的&处处&  《宿建德江》,一个&愁&字十分了得  读诗是个选词的过程   &&从王昌龄《闺怨》说起  &野渡无人舟自横&的&自&  《相思》红豆角色多  &遍插茱萸&的是谁?  《阳关三叠》怎个叠法?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问得傻不傻?  &疑是地上霜&之&疑&之疑  日照香炉为何生紫烟?  《望天门山》的图画美   《早发白帝城》的发源  妙不可言,李白的&孤帆&  李白为何非到夜郎西?  《夜宿山寺》,胆大包天  李白酒量并不大  李太白,最不明白  &日暮乡关何处是&解&是&  《饮中八仙歌》,八个酒中哥  杜甫《春望》的&望&  &白头搔更短&是&白头梳更短&  杜甫不是收信人  从&城春草木深&的&草木&说起  &急应河阳役&,急的是什么?  读好&独与老翁别&  &三顾茅庐&是&三问茅庐&  《春夜喜雨》为何而喜?  聊聊杜甫三重茅  一座广厦千万间  &两个&&一行&&窗含&&门泊&  &剑外忽传收蓟北&,是官方消息  &天地一沙鸥&,&一&定要看好  公孙大娘是老大娘么?  无实无名杜工部  心酸,心酸,凭君传语报平安  春城无处不飞什么花?  &嫁于弄潮儿&,气话不可当真  &临行密密缝&解密  《题都城南庄》中的&红&与&笑&  第三者,当不得   &&读张籍《节妇吟》  韩愈《早春》,走出天街看皇都  &青箬笠,绿蓑衣&之&青&之&绿&  《乌衣巷》的取景  千寻铁锁如何沉江底  刘禹锡的两首《游玄都观》  &离离原上草&的&原&&草&  银瓶咋破?击节咋碎?  &血色罗裙&吓不吓人  琵琶女话说一半  平平淡淡最是诗   ――读白居易《问刘十九》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一一是游记的诗  白居易《忆江南》,最忆是什么?  细说卖炭翁  柳宗元《江雪》的五组对比  《寻隐者不遇》的深处  《闺意》毕竟是&闺意&  诗人的眼睛   &&李贺《苏小小歌》  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 》   --故事中的故事  杜牧《江南春》的&千里&  铜雀春深怎锁二乔?  &隔江犹唱后庭花&之&隔&  杜牧《山行》的&人家&及&晚&  杏花村,何处寻?  疏中有密,温庭筠的《望江南》  新解&只是近黄昏&  剪烛何必在西窗?  极苦极痛的&打起黄莺儿&  《山中寡妇》还有别人   &胡城县&是何县?  &数乡税&,莫小觑  为何记得绿罗裙?  回绝爱情,最苦最痛   &&敦煌曲子词《望江南•莫攀我》  唐诗探猿  仓皇辞庙离别歌  李煜《相见欢》隐藏的一半  李煜之&楼&  妾拟将身嫁与&&暂时释放的性饥渴  &墙角数枝梅&说&墙角&  &茅檐长扫静无苔&说&长扫&  《船泊瓜洲》&绿&的练字之外  遍身罗绮者是女人  为何&笑从双脸生&?  元夕那个&去年人&哪去了?  &不识庐山真面目&的真面目  苏轼修改《念奴娇.赤壁怀古》  &今夕是何年&可是病句?  残缺之美   &&读苏轼《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  《惠崇春江晚景》,苏轼拿名画开涮  &不辞长作岭南人&解&辞&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的深处  一个傻丫头,&却把青梅嗅&  说说笑笑《游山西村》  &为赋新词强说愁&,&新词&不是新写的词  意深远过&八百里&,韵含岂止&五十弦&  青山遮不住=青山不断遮  &千百度&,有度数  &稻花香里说丰年&,稻花其实并不香  暖风吹得何人醉?  出墙红杏,为什么红?  &红了樱桃&,未必有樱桃  不平等的春天  &&说《昭君怨.花人》中的帘里人  余音绕梁,关汉卿的&斜揽着钓鱼艖&  一串名词一支曲   --读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头歌有问题  顾炎武真的&汉书挂牛角&么?  赵翼的《论诗》对么?  &销金一锅子&&瘦西湖&  家乡有鸟黄豆瓣儿  塞北龙沙竹枝词  听好&丝竹&  辽东鹤是辽东人  &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不是诗句  古代诗歌的重新标点  有些诗不妨竖着读  古代诗歌的标题  给古诗加关联词本帖地址:http://club.xilu.com/jjun/msgview-7-1.html[]
[楼主] &[2楼] &作者:
&发表时间:
20:54&[][][]
&疑是地上霜&之&疑&之疑(李白篇)&&&&&&& 床前明月光,&&& &&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      连俺村那不识字的二哥都会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吃不香。&   近年,为了这首诗的&床&,争论不休,谁也说不服谁。对于这样的不可能有结果的争论,我只看热闹并不参与。我要说的是&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疑&。   通常的解释,&疑是地上霜&就是怀疑月光是地上的霜。可是,我还是对这个&疑&充满疑问。古代人与现代人的感觉有许多不同,其中之一是,古人比今人更接近大自然理解大自然。大诗圣李白,那么个大人,会连月光与霜都分不清么?会怀疑月光是霜么?这不是有点儿弱智了么?既然已经先说了&床前明月光&,已经肯定了是&月光&,还要怀疑,这也不合情理。   我认为,这个&疑&不是怀疑,而是&好像&&如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意思应该是:床前月光如同地上霜。   古代诗词中,&疑&当&似&&好像&解的可以举出不少例子。   楼疑出莲海南朝梁吴均《采莲曲》:&初疑京兆剑,复似汉冠名。&&疑&与&似&是同义相对。   梁元帝萧绎《巫山高》:&树杂山如画,林暗涧疑空。&萧绎的《咏池中烛影》:&映水疑三烛,翻池类九微。&唐代女诗人杨容华《新妆诗》:&妆似临池出,人疑向月来。&这些也是&疑&与&似&同义相对。   唐人李冶《从萧叔子听弹琴,赋得三峡流泉歌》:&初疑愤怒含雷风,又似呜咽流不通。&又是&疑&与&似&同义相对。   许棠《过洞庭湖》:&四顾疑无地,中流忽有山。&怀疑&地&的有无,是绝无道理的,&疑无地&应当是好像没有土地。   晚唐雍陶《题君山》:&疑是水仙梳洗处,一碧青黛镜中心。&&疑是水仙梳洗处&,就是好像是水仙梳洗的地方。   唐中宗时女诗人上官婉儿《九月九日上幸慈恩寺登浮图,群臣上菊花寿酒》:&塔类承天涌,门疑待佛开。&唐代韦应物《冬夜宿司空曙居寄赠》:&繁霜疑有雪,荒草似无人。&宋代陆游《雪歌》:&黑云黯黯如翻鸦,急霰飒飒疑投沙。&   上面这些&疑&与&似&&类&&如&为同义词,就是&好像&&如同&。   唐代张籍《没蕃故人》:&欲祭疑君在,天涯哭此时。&&疑君在&,即&如同君在&。   成语&疑神疑鬼&,出自明代张岱的《琅嬛文集•萧丘〈谵述〉小序》:&谵者非梦非幻,疑鬼疑神,若图谶,若镜听,若童谣,人所奉为蓍蔡,以卜休咎,是名曰谵。&这里说的是精神病患者,&疑鬼疑神&并不是怀疑有鬼神,而是有时像是鬼有时像是神。   李白的另一名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凡是可怀疑的,应该是有可能出现的,谁也不会认为真能&银河落九天&,不会对这一现象怀疑。这个&疑&也是&好像&。他的《东鲁门泛舟》其一:&日落沙明天倒开,波摇石动水潆洄。轻舟泛月寻溪转,疑是山隐雪后来。&&疑&也是&好像&。   元稹《莺莺传》有崔莺莺写的短诗:&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这个&疑&也不是&怀疑&。前面有个&待&,这是有准备的等一个特定的人,花的影子动了,她说出&好像是玉人来了。&这个时候,她是不可能怀疑什么的。   陆游《游山西村》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疑&也得解释为&好像&。这是诗人让农民领着时一路所见。有人领路没有必要怀疑路的有无。   梁简文帝萧纲《玄圃纳凉》:&飞流如冻雨,夜月似秋霜。&萧纲没有对月光怀疑,说了&似秋霜&,同样的感觉,李白也不应该怀疑月光,也应该是&似秋霜&。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解释成&床前的月光,白得如同是地上的霜。&诗意大不同,也通顺了。   浪迹天涯的大诗人李白,思乡诗不多。李白的思乡诗有:《春夜洛城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境,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思乡情绪都一般,还有一首《宣城见杜鹃花》:&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这才写出了深深的乡情。   这首《静夜思》的&举头望明月&,有的本子是&举头望山月&。哪一个好?当然是&望山月&更好。   李白的四川家乡多山,他少儿时看到的月儿,就是山月。&举头望山月&,让人联想到《峨眉山月歌》中那&峨眉山月半轮秋&。《峨眉山月歌》是青年李白出蜀时写的,这几乎是他家乡山月的最后一看,印象一定极深。又见山月,乡情顿生。&明月&就一般了,再说了,既然有照地如霜之光,不说明月也是明月,&明&字可有可无。&妙不可言,李白的&孤帆&&        李白的诗中,有两处人人熟知的&孤帆&:一个是《望天门山》的&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个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对这两个&孤帆&,有的人一带而过不加解说,有的人认为这是船的借代,这真是浪费了好诗。其实,这两处&孤帆&就是孤帆,而且都有妙不可言的诗美。   《望天门山》,从&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到&两岸青山相对出&,写的全是极其宏大的场面:楚江、天门山,全是大的,这就是画面的背景。山的颜色是青的,水的颜色是碧的,这就是背景的主色调。可是到了&孤帆一片日边来&,忽的一下子,场面收缩到了&日&这一点上,这时的&日&,是贴着碧绿的水面的,但并不是圆,只是一小块儿的鲜红。一小块儿的鲜红与背景的青绿,形成了强烈的色彩反差。可是,诗人并没有就此罢休,又让红日上有了一小点儿的白,这白点就是&孤帆&。这是场面的又一次收缩。至此,贴着水面的红日加上刚刚露出的一片白帆,与前面青山碧水的宏大场面,形成了更为强烈的反差。从构图上是宏大的面到小小的点,从色彩上是冷色的蓝绿到暖色红白。所谓的画龙点睛,这&孤帆&的使用就是最典型的点睛。   一小片白帆,渐渐地扩大,最后成为船,这是生长着的、极富动感的画面,帆换成船,就没意思了。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个&孤帆&更不可以解释为船。   告别之后,好朋友孟浩然已经乘舟而去,可是李白并没有回转,李白仍在目送。&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就是在写目送朋友。一直目送到了&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的时候。由船启航到渐渐远去,诗人已经伫立了许久。起初,他是盯着船上的人,渐渐人看不清楚了,他又盯着船,船隐没在水平线下,看不见了,他又盯着帆。诗人就抓住了一个瞬间,就抓住了&孤帆远影碧空尽&这个镜头:眼看着,负载着朋友的船体不见了,进入了水平面;白帆一点儿一点儿小了,也一点儿一点儿进入水平面了;最后,剩下的一小点点白色也在碧空中消尽,只剩下滔滔长江与天空相交的那一条线了。可以说,李白与孟浩然的最后分手,是在那只剩了一个小白点儿的&孤帆&的时候。朋友走了,李白定有千言万语要表述,可是他在诗中什么也没说&&用不着说了,目送到船帆渐渐进入水平面了,还仍望着空无所有的水天之际,这已经全说了。   从分手到白帆进入水平面之下,李白只是一个人伫立着。他的望,朋友已经看不到了,可是,他还是自己望。   列车远去了,久久凝望站台那无限长的两根等号。这时的远望,是真的友谊。&&李白为何非到夜郎西?&&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大约是天宝七年(748年),王昌龄因&不护细行&,从江宁县尉调任龙标县尉。江宁是现在的南京,龙标是现在的湖南黔阳县。当时的龙标是蛮荒之地,跟江宁没个比。虽然行政级别一样,其实是挨了狠狠的贬。   李白一听这事,挺痛苦,一是为朋友受苦上火,二是为自己远离朋友难过。诗的标题&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写的很清楚,是李白一听说这事,就立马写出诗来。   人们都说,这首诗是七绝之绝,唐七绝之绝,李白七绝之绝。绝是绝,就是让诗中的地名弄得头晕,找不着北。你考我证,可是谁也说不清。   我认为,地名也是人情。看到地名中人的心情,问题就不难了。   龙标县,唐贞观八年名为龙标县,宋元丰三年改名黔阳县,沿用至今。龙标地名本来没有争议,直到明朝,有人依据李白这&随风直到夜郎西&,认为龙标县应该在唐代夜郎西边,虚拟出个贵州龙标。   唐代夜郎,有几个说法,有的说在今贵州桐梓和湖南沅陵等地,有的说在湖南新晃侗族自治县境,有的说在遵义的桐梓县,有的说在今贵州省岑巩县、石阡县。其中,王昌龄被贬时的夜郎县,在今贵州省遵义桐梓县一说比较可信。   虽然唐代夜郎的准确位置有不同说法,但是不管怎么说,夜郎都在龙标县以西。   在王昌龄左迁龙标之前,李白有可能对龙标、夜郎这些地名也不大熟悉。可是好朋友被贬到龙标了,按照李白的性格,他肯定特别关注这一地区。这就像我下乡一样。母亲原来连地图都从没看过,可我下乡后,她竟能一下子在地图上指出我所在的区、县及沿途的车站。情理之中,这时候的李白一定清楚了龙标、夜郎等地的位置及沿途的&五溪&。   朋友被贬到龙标,按照常理,李白&随风直到&龙标就行了,可是他却到了龙标西边的夜郎,到了夜郎还不算,还要再向西,&直到夜郎西&。这不是离朋友越来越远了么?   &直到&就是可着劲儿走,可着劲儿向西。用专家的话表述说就是&极言西也&。   我认为,李白的意思是:当你王昌龄到龙标时,我就从夜郎那边出发,向东迎你。朋友远行,他不是送而是用心去迎。我去迎你,你我又到一起了。   &我寄愁心与明月&是表达友情的创意,&随风直到夜郎西&是这种创意的又进一步。寄心是诗意,从&夜郎西&迎接更是诗意。   哥们儿,您给评评,这么一说,是不是好些,是不是说出了真的李白之情?   李白够朋友,王昌龄也够朋友。   王昌龄这人朋友极多,高适、綦毋潜、李颀、岑参、王之涣、王维、储光羲、常建这些诗人都与王昌龄交往密切。开元二十八年(740年),王昌龄游襄阳,看望正在生病的孟浩然。两人见面一高兴什么都忘了,竟将孟浩然喝死了。也就是这时,王昌龄结识了李白,从此,两个人好得不行。   之后,王昌龄从龙标尉任上,擅离职守到了亳州。也爱写点儿诗的亳州刺史闾丘晓抓住王昌龄这么一点儿小错误,竟然将王昌龄杀了头。   唐代诗人还是受待见的,虽然有的不得志,但是被杀的极少。上官仪官当得太大,他主张废皇后武则天,武则天自然要他的人头。他死后,武则天却重用他的孙女上官婉儿。上官婉儿后来跟韦皇后一伙儿,李隆基发动政变杀韦皇后时捎带着杀了婉儿。李隆基登极后,却收集上官婉儿的作品,为她出书。宋之问虽然德行口碑极差,但也得算是诗人,这人先得宠于武后,在政治圈里沉沉浮浮,什么事都干,最后被李隆基赐死蛮荒。宋之问的外甥刘希夷,是个极有希望的诗人。《旧唐书•乔知之传》说他&志行不修,为奸人所杀&,不到30岁,死因不明。被杀的诗人中,顶数王昌龄让人扼腕痛惜。   后来,河南节度使张镐解宋州之围,令闾丘晓增援,闾丘晓这小子故意磨蹭,坏了大事。张镐下令:&拉出去!&闾丘晓蔫草了,求饶说:&我家里人谁养哟!饶我一命!&张镐说:&你知道死了家人没有养,那王昌龄的家人谁养?王昌龄的事,你忘了么?&张镐剁了闾丘晓,捎带着为王昌龄出了一口恶气。张镐也够朋友。   历史这东西,有时很有意思。安史之乱中,李白站错了队,稀里糊涂跟永王李璘走了。李璘不北上抗敌,反向长江下流扩张,有谋反之嫌。李璘失败后,朝廷清查队伍,李白自首。乾元元年(758年),李白被判流放夜郎。他要亲自到夜郎了。李白这回可比王昌龄惨多了,王昌龄是贬,仍然是官;他是放,是犯罪分子。若是有王昌龄在,老朋友在夜郎相见,也是坏事中的好事儿,可是王昌龄已经不在了。最后,还得说李白命好,走到白帝城时,看看快要到流放地夜郎了,传来好消息,皇帝大赦天下。李白的罪免了,李白自由了,回程写下&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有趣的是,李白有一首送别诗《金乡送韦八之西京》:&客自长安来,还归长安去。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此情不可道,此别何时遇?望望不见君,连山起烟雾。& 咸阳在长安西边,韦八要回的是长安,可是李白却是&西挂咸阳树&。梅开二度,这一次是让风将心吹到长安西边的咸阳,写法、蕴意与《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几乎是一样的。&李白酒量并不大      通常的印象,仿佛古代的诗人都挺能喝酒,特别是李白,他的《将进酒》中说&将进酒,杯莫停&,杜甫也在《饮中八仙歌》中说&李白斗酒诗百篇&。可见李白是很爱喝酒的,但是他是不是真的能够喝很多酒,是不是一喝就是&一斗&?  这得先从&斗&说起。  现在已经没人用斗了,不久前消失的斗,一般是称量粮食的工具。一斗有十多斤粮食。谁要是喝这么一斗,酒量自然是大得惊人。古时候量酒用的也是斗,但是,跟称量粮食的斗并不是一回事。  《公羊传》宣公六年:&熊蹯不熟,公怒,以斗击而杀之。&这斗就是喝酒的用具,能够顺手拿起来投人,体积一定是有限的。《史记•项羽本纪》中,刘邦从鸿门宴上逃走时,嘱咐张良送给项羽白璧一双,送给范增玉斗一双。这玉斗也是酒器,张良可以随身带着,体积也不是很大。  还有另一种称为斗的酒器,北斗七星,排列出来的形状就是这种斗的样子,这种斗有长长的柄,实际是盛酒的勺子。  《诗经•大雅•行苇》有&酌以大斗,以祈黄考&。朱熹注:&大斗,柄长三尺。&古代的三尺,也就是现在的二尺多一些。大斗如此,小斗一定还要小。从出土的青铜斗看,也就是现在家里厨房的饭勺那样大小,一斗的容量也就是现在常用的一玻璃杯。《史记•滑稽列传》齐威王问淳于髡能喝多少酒,淳于髡答:&臣一斗亦醉,一石亦醉。&&一斗亦醉&,这是说喝得很少;&一石亦醉&,这是说喝得很多。  古代酒的度数很低,喝上一斗酒是很容易的事,也就跟现在的一杯啤酒差不多。《水浒》中的武松,景阳冈上喝了十八碗,这是小说,是悬了点,但这是&燕山雪花大如席&式的夸张,并不为过。如果换成现在的白酒,那可就悬大劲儿了,没有可信度了,成了&广州雪花大如席&式的夸张,成了败笔。  只有李白喝的记录,没有发现李白一连气喝上几斗的高记录,估计李白的酒量是不大的。  杜甫《饮中八仙歌》说:&汝阳三斗始朝天&,&张旭三杯草圣传&,&焦遂五斗方卓然&,只有&李白一斗诗百篇&。比较起来,人家是三斗迷糊,五斗&卓然&,可他老李只一斗就&长安市上酒家眠&了。论酒量,李白不如那几位。  杜甫说他&斗酒诗百篇&,实际意思是,李白只要喝上一斗酒,就能够写出许多诗来。只喝那么一杯啤酒,就上了诗情,显然是酒精起了作用,这正说明了他不是很有酒量。李白他自己说过&斗酒渭城边,垆头醉不眠。&也就喝了一斗,就&醉不眠&了,酒量不行。  李白刚结婚时写的《襄阳歌》说:&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这明显是夸张,是酒话,谁也不会当真。  从李白的诗作来看,他喝酒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求醉,更不追求喝进肚里多少,而是借酒抒情,借酒销愁。  但是,李白这人喝酒很讲究品位,一般是需要好酒,次的不喝。&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玉瓶沽美酒,数里送君还。&酒要好,酒具也要好。  李白喝得对,喝就喝好的,高级的。&&《夜宿山寺》,胆大包天&       我知道,胆大包天并不是褒义,但是没法子,说李白的《夜宿山寺》只有用这个&胆大包天&才恰当。老李爱开玩笑,这么说估计他也不会生气。     危楼高百尺,   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   恐惊天上人。     这诗写得胆子忒大。别说你个唐朝山寺的木头楼,就是站金茂大厦上,在迪拜塔上,登顶珠穆朗玛峰,又能怎样?星星还是那个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你摘得下来?可他李诗仙就不同了,上了百尺30米高的小楼(这高度估计也吹),就敢说摸着天了,就能像摘柿子一样摘星星了,就听着天上人唠嗑了。您说这人胆子是不是太大了?是不是包天了?   上过此楼的人一定多得很,可是旁人就没有这个胆儿,就不敢这么想,敢这样的也就是他李太白了。因为他不是别人,他是李白。大胆的想象是诗的灵魂,没有大胆的想象就没有好诗。李白之所以是中国诗歌的最高峰,原因之一,就是因为他有超乎常人的大胆想象。   都模着天了,却不大呼大叫,这时的诗人李白,毛乎乎一脸稚气的小孩子,轻松、风趣、稚气。&手可摘星辰&了,人家却不动手,连&高声语&都不敢,哪能下手呢?看看,写得多像是那么回事。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更是有模有样,这是一个孩子在偷听大人们说话。李先生都听到了什么?我不告诉你,你自己猜。李白一定觉出了天上多么多么的美好,一定是感叹:这天上与地上差别咋就这么大呢!   这首小诗,在李白的作品中也算得上是规模最小的了,可是您又不能小瞧它,这20个字就是囫囵个儿的诗仙李白,李白的一生,李白的思想,全在里面。   李白是个啥样的人?读李白读多了,你就能发现,他是一个特爱上高的人,他是一个想上天的人。望庐山瀑布,他就&疑是银河落九天&,说蜀道,他就说&难于上青天&,他&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他认为&黄河之水天上来&,他说&若非妖冶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连梦都是&梦游天姥吟留别&。   总是想着&直挂云帆济沧海&,然而,向上之路并不平坦,这让他李白一次次喊出&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少有大志又性格倔强不肯从俗的李白,屡败屡战,求升不能,只有梦想天上了。   一门心思从政当官的李白,却又不肯接受羁绊,以&我本楚狂人&的态度对待人生。这样就形成了大胆摸天的诗风。   李白信的是道家,自称&谪仙人&,那意思是说,我姓李的本来就不是你们地上的人,我是天上来的外星人。本是天上人,伸手摸摸天,听听天上人说话,那是很自然的事。 《夜宿山寺》貌似游戏之作,又是小品,却是李白人生、诗风的浓缩。不可小视。   有人认为,这首《夜宿山寺》是李白少年时的作品,原名《上楼诗》,写的是李白家乡四川绵州的越王楼。绵州越王楼,是唐太宗第八子越王李贞任绵州刺史时所建,与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齐名。此说待考证。《望天门山》的图画美&&      因为注重凝练,中国的诗是不会太长的。让一首诗负载所有的美当然是不可能的,所以诗的美都是有所侧重的。屈原喜欢奇花芳草,《离骚》以表现气味为主;白居易擅长声韵,《琵琶行》写声音为主。李白的《望天门山》,则美在写出一个极美的画面。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开笔就是浓墨大泼,背景是竖立的高矗的天门山,山自然是绿的,两山之间留下的一块白,是天空。下部是水,水是&碧水&,也是绿的,别于青山的又一种绿。&两岸青山相对出&,山外还要加上山,也是绿的,一层一层的,或浅或深或浓或淡的绿。至此,画面的基调定了,是绿的。构图已成:两边的浓绿,中间所夹的部分,上半是留白,是天空;下半是绿,绿的水。但是,如果只是画了这么多的浓浓淡淡的绿,那就是白费了这么多的笔墨。龙是画好了,还要点上眼睛,&孤帆一片日边来&,才是眼睛。   &孤帆一片日边来&,&孤帆&是从日边来的,那&日&的位置应该在空白与绿水之间。那太阳是贴着水面的,虽是太阳,但并不是圆的,因为日落水面,只剩一块儿鲜红。一块儿的鲜红上又是一小点儿的白,白点只是一个,那就是&孤帆&。有人说,那&帆&是借代,是以帆借代船,其实这不对。那帆刚刚从远远的水平面露出来一点白,等不得帆下面的船体出现,就让作者收进了画中。&孤帆&就是孤帆,添上船,再添上一种颜色,就是蛇足。   画画完了,左、右、下全是绿,中间一条白,白绿之间一小块儿鲜红,鲜红之中一点白,绿是冷色,红是暖色,这是强烈的对比色彩。看到一片绿中有一块红,视线一下子就会让那鲜红给拽过去,正看那鲜红时,就又看到了那一点白。绿是背景,绿占的地方很多;红的地方很小,红是画心;白点更小,可却是画眼,是灵魂。没有绿,就托不出来红;没有红,便显不出那个白点&&让这块小小的白点,放在别的地方,它什么也不是,谁也看不到它,而在这里它就分外精神。   绿,红,白,让人一步一步地收拢视线,看出了运动,看出了生命。《望天门山》是诗,也是画。&&日照香炉为何生紫烟?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望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望庐山瀑布》     先说庐山香炉峰的&香炉&。   香炉峰得名于博山炉。从汉、晋开始,我国出现一种博山炉。博山炉与后来常见的双耳插香炉不同,博山炉是熏香炉,焚烧形式是将香料投入炉腹内,而以宣德炉为代表的香炉是插香,就是现在烧高香的那种。博山炉的盖铸成山峦重叠形状,有许多山,故名&博山炉&。 博山炉炉盖镂空,炉内香料燃烧时,烟气从镂空的孔洞中散发,香烟缭绕,给人缥缈、神幻的感觉。李白《杨叛儿》诗:&博山炉中沉香火,双烟一气凌紫霞。&是对博山炉的具体描写。博山炉是道家观院必需的陈设。   辛弃疾《清平乐•博山道中即事》《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说的博山,在今江西广丰县,山峰形状像博山炉,因而得名。   李白说&日照香炉生紫烟&,怎么太阳一照香炉峰就生出紫烟了?可以说,谁也没有见过天上有紫烟出现,李白他为什么这么说?   李白是用了一种叫做拈连的修辞方法。拈连修辞就是,甲乙两个事物连在一起叙述时,把本来只适用于甲事物的词语用到乙事物上。香炉峰是山,本来是不可以生烟的,但是因它的名是&香炉&,香炉是可以生烟的,李白就顺手将香炉峰与香炉连在了一起,然后想像香炉峰也生出烟来。   应该说,李白与我们一样,也没有见到紫烟。紫烟是道家的说法。传说,老子从东向西出函谷关时,有紫气东来。后来,道家就以紫气为灵气,崇拜紫烟。紫色也成为道教的祥瑞颜色。道书称为紫书,神仙居所称为紫台、紫房、紫府,可见,紫色在中国道教文化中的重要。李白是道家,他的诗也喜欢用&紫&,如《侍从宜春苑奉诏赋龙池柳色初青》:&东风已绿瀛洲草,紫殿红楼觉春好。&    古代诗文中,紫烟屡见不鲜。如,晋代郭璞《游仙诗》之三:&赤松临上游,驾鸿乘紫烟。&《梁书•皇后传•高祖丁贵嫔》:&贵嫔生于樊城,有神光之异,紫烟满室,故以&光&为名。&南朝梁武帝《游钟山大爱敬寺》诗:&长途弘翠微,香楼间紫烟。&宋代范仲淹《上汉谣》:&冉冉去红尘,飘飘凌紫烟。&宋代刘弇《宿长山寺》诗:&破暝紫烟生,写谷清樾好。&   道教意识很浓的李白,很爱使用&紫烟&。如《元丹丘歌》:&暮还嵩岑之紫烟,三十六峰长周旋。&又如《秋浦歌》:&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明明是红,却说成紫。   登庐山时,李白由香炉峰联想到博山炉,又由博山炉联想到紫烟,给庐山创造出浓厚的道家气氛,借以表现他所信奉的宗教,于是,才有了&日照香炉生紫烟&。&《早发白帝城》的发源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谁不会背《早发白帝城》,谁就不算中国人。可是,很少有人知道,这首诗是有来头的,是源远流长的。  署名&郦道元&的《三峡》,多年被选入中学课本及多种文选,这篇选自《水经注•江水》的短文只有一百多字,写得极美。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啭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很明显就是&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的变化。也能看出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中有&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的影子。   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深受《水经注•江水》影响。   需要注意的是,《水经注》的作者郦道元根本就没有到过三峡。  郦道元(约466年&&527年),生活于南北朝的北魏,当时南北朝对峙,北魏的势力从来没有达到三峡一带。北魏最强大的时候也是&遗之度外,吴蜀而已&,也就是说,北魏没有占领包括三峡的长江流域。郦道元一生都在北朝做官,也未有出使南朝,他是不可能到过三峡的。  到都没到怎么会写出这么好的文章呢?答案是,这些文字也不是他的作品,是别人写的。  郦道元为《水经》作注时,收集了大量前人的资料,达437种之多,而多不说明出处。现在看到的《三峡》一节,即是引自南朝盛弘之的《荆州记》。  郦道元只是对盛弘之的文字&惟三峡七百里中&,&朝发白帝暮宿江陵,凡一千二百余里,虽飞云迅鸟,不能过也&,作了小小的改动。  唐朝欧阳询等编的《艺文类聚》、北宋李昉等编的《太平御览》早已经指出《三峡》一节并非出自郦道元之手。遗憾的是,中学课本还是标明作者是郦道元,侵犯了盛宏之的著作权。  盛弘之(420年&&598年)是南朝刘宋临川王的侍郎,他写的《荆州记》是一部地理著作,主要是记载荆州与古代楚国的地貌及其变迁,兼及各地的乡情、盛物、人事典故、名胜景点。  《水经注》除了引用盛弘之的《荆州记》,还大量引用了袁山松的《宜都山川记》、庾仲雍的《江纪》,有的说明了出处,有的没有说明出处,因而造成了误解。  虽然当时中国分裂为南北朝,但是郦道元认为中国应该是统一的国家,南北河川都应该在《水经注》记述之内,所以虽然没有能力到达南方,却对南方水系力图详细记载,引用别人的文章也是不得已。同时,郦道元对引用的文字也作了一定的修改,有的修改还非常精彩。再说了,如果没有郦道元的《水经注》,盛弘之的《荆州记》、袁山松的《宜都山川记》,恐怕湮没在历史长河中,不会为世人所知。  说《早发白帝城》受了《水经注•江水》影响,不如说是受了盛弘之《荆州记》的影响。  但是,问题还不止于此。&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也不是盛弘之的原创,而是出自&渔者歌&,是民歌。   李白化吸收前人营养,写出的《早发白帝城》,其美学意义远远超出了前人。突出的是,这首诗的侧面描写。   这首诗写的是舟出三峡之轻快,诗人心境之舒畅,可是作者并不是直抒胸臆,而是从侧面入手,写了船以外东西。   &朝辞白帝彩云间&,从字面看,就是诗的标题,就是&早发白帝城&,就是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可是,诗人却写了&彩云&,朝阳中的云绚烂多彩,云霞之中是高高的一座白帝城,这是诗面。其实,诗人真正的意图是写地势之高。地势高,水流自然急;水急,船自然快。这是从侧面写船行轻快的必然原因。以云以城写水势,这是高超的侧面描写。   &两岸猿声啼不住&,更是侧面描写的典型诗句。要说的是水急船快,可是直接写就俗了,就够不上大师了,就不是李白了。高明的诗人却离开了水和船,写了猿声。&猿声啼不住&,从动物的叫声说,猿啼是悠长的,可是比起旅途来,本应该是暂短的。作者抓住了猿声,通过猿声,从侧面入手,写船行之迅速。&两岸猿声啼不住&,山两边猿的对话还没结束,轻舟已经通过了万重山,这是从侧面写出了船的速度。  古人云:为人贵直,为文贵曲。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之所以成为千古绝唱,其中很重要的是用了侧面描写的曲笔。&《望天门山》的图画美&&&      因为注重凝练,中国的诗是不会太长的。让一首诗负载所有的美当然是不可能的,所以诗的美都是有所侧重的。屈原喜欢奇花芳草,《离骚》以表现气味为主;白居易擅长声韵,《琵琶行》写声音为主。李白的《望天门山》,则美在写出一个极美的画面。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开笔就是浓墨大泼,背景是竖立的高矗的天门山,山自然是绿的,两山之间留下的一块白,是天空。下部是水,水是&碧水&,也是绿的,别于青山的又一种绿。&两岸青山相对出&,山外还要加上山,也是绿的,一层一层的,或浅或深或浓或淡的绿。至此,画面的基调定了,是绿的。构图已成:两边的浓绿,中间所夹的部分,上半是留白,是天空;下半是绿,绿的水。但是,如果只是画了这么多的浓浓淡淡的绿,那就是白费了这么多的笔墨。龙是画好了,还要点上眼睛,&孤帆一片日边来&,才是眼睛。   &孤帆一片日边来&,&孤帆&是从日边来的,那&日&的位置应该在空白与绿水之间。那太阳是贴着水面的,虽是太阳,但并不是圆的,因为日落水面,只剩一块儿鲜红。一块儿的鲜红上又是一小点儿的白,白点只是一个,那就是&孤帆&。有人说,那&帆&是借代,是以帆借代船,其实这不对。那帆刚刚从远远的水平面露出来一点白,等不得帆下面的船体出现,就让作者收进了画中。&孤帆&就是孤帆,添上船,再添上一种颜色,就是蛇足。   画画完了,左、右、下全是绿,中间一条白,白绿之间一小块儿鲜红,鲜红之中一点白,绿是冷色,红是暖色,这是强烈的对比色彩。看到一片绿中有一块红,视线一下子就会让那鲜红给拽过去,正看那鲜红时,就又看到了那一点白。绿是背景,绿占的地方很多;红的地方很小,红是画心;白点更小,可却是画眼,是灵魂。没有绿,就托不出来红;没有红,便显不出那个白点&&让这块小小的白点,放在别的地方,它什么也不是,谁也看不到它,而在这里它就分外精神。   绿,红,白,让人一步一步地收拢视线,看出了运动,看出了生命。《望天门山》是诗,也是画。   &花间一壶酒&&透视李白人生     上帝造物后,感到这个世界太缺少美,于是造出了花与女人。如果世界一下子没有了花,这个星球还有转下去的意思么?  黄巢这厮,端的厉害,他竟然悟出,改变世界应该从改变花儿入手,于是写下&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如果黄巢活的是20世纪,他会召集一大群科学家,研究的不是原子弹,而是同样可以改变世界的&变花剂&。   一花一世界,智利诗人聂鲁达说&整个大地是一朵花&。花对人类重要,对诗人尤其重要。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看,花儿把李清照折腾成这个样子。&春花秋月何时了?&&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只去掉这两句,李煜就可以不再是李煜了。&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一枝红杏出墙来&&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删除了这些,中国文学简直就不是中国文学。  走近中国第一位伟大诗人屈原,就是进入西安世园会,那里的花多得眼花缭乱,只为探究这些花的名,就让许多专家就白了头发。  悲天悯人的杜甫竟也是写花的高手,留下&感时花溅泪&,&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癫狂柳絮随风去,轻薄桃花逐水流。&&短短桃花临水岸,轻轻柳絮点人衣。&&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令人吃惊的是,浪漫主义大诗人李白,对花却并不那么感冒。  李白也写过花。&池开照胆镜,林吐破颜花。&&桃花春水生,白石今出没。摇荡女萝枝,半摇青天月。&&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桃花飞绿水,三月下瞿塘。&不怕犯众怒,不怕日后李白找我算账,实话实说,就诗论诗,这些诗句不咋样,不上档次,代表不了诗仙。  李白写花也有好句子,如&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可这不是真的花,似花非花。&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写了真花,也写得极好,可是妙在构思,不在写花。   李白自号青莲居士,莲即荷,即蕖,即水芙蓉,响当当的花。有人说,李白家乡唐时属绵州昌明县,即今四川江油县南青莲场,故自号青莲居士,这个认识颇为可疑。莲花是佛教的圣花,其实,李白的&青莲&源自佛教,源自佛臀下的莲花座,并不是现实世界的真花。&涉江玩秋水,爱此红蕖鲜。&李白写花稍好的自然是莲。&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秀色粉绝世,馨香谁为传?&特别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但是,不得不说,也就这一句写好了真花。   草木是山的衣裳,无花的山,只是穿了未染的布,算不得衣裳。李白见过那么多名山大川,写了那么多的名山、大山,可谓是阅尽天下奇花异草,可是他却极少写花,为什么?   李白的名作《月下独酌》,劈头就是&花间一壶酒&。&花间&,只这两个字,就成就了一个诗歌大流派&花间派&。诗意所在,诗意有了,有花为背景,有酒为道具,应当锣鼓开场了。可是,那李白没有按照人们的思维走下去,突然一转&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你寂寞,你孤独,人家花儿朵朵围上你了,有什么话对花儿说呗!这老李,却把花儿扔到一边,跟那月亮、影子成了三人。没花儿的事了。这花不是自作多情了么?我要是花,就变成一只只拳头,跟老李理论:同为浪漫主义大家的屈原就喜欢花,你为什么这么冷漠花?同为大唐诗歌双璧的杜甫就写花,你凭什么把花拿出来又晒在一边?   &花间一壶酒&,这花儿就在跟前,可及可触,而那影子是虚无的,那月儿是高不可及的,这个时候,李白放弃了花,选择了影子与月亮。  花是现实,花是人间,而李白这人眼睛太高,他总是看天,看月亮,看顶峰,看不到眼前之物。   浪漫大师李白,着眼于理想,着眼于未来,着眼于世外,因此,他较少关注身边的眼前的现世的,于是,他的诗中就缺少了花,就是眼前有花也道不出,就是身置花间,也置之度外,不予理睬。   透视&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们离李白更近了,列清楚他是什么人了。   说到这儿,有人会叹惋扼腕:李白要是写了花儿,那该多好!别别别,不能这样。诗人就是要特,不特就是不好诗人。钟爱什么是特点,不喜欢什么,忽略什么,甚至烦什么,同样也是特点,李白就是李白,不可让他与别人一样。
&发表时间:
20:55&[][][]
&剑外忽传收蓟北&,是官方消息(杜甫篇)&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 便下襄阳向洛阳。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的&传&,书本对这个&传&是从来不解释的,于是老师们异口同声&传来&&传说&。可是想想,对于&收蓟北&这样的大事,杜甫不可能听风就是雨,相信小道消息。杜甫诗中所说的&传&,绝不是传闻、传说,而应该解释为:政府捷报。   古代官方传递胜利消息,使用露布。唐天宝、贞元年间有个叫封演的官员,他写了一部《封氏闻见记》,书的卷四有&露布&一篇,说到:&露布,捷书之别名也。诸军破贼,则以帛书建诸竿上,兵部谓之露布。&   唐代官方有一套完整的信息传递系统,那就是驿传。   驿、传本是两套传递系统。驿是驿吏、驿丁日常工作,传是政府官员专门送达。到唐代驿与传已经不大区分。   &传&是名词,可指这种传递方式,可指传递官员休息场所。&传&也是动词,特指官家传递这种行为。   唐朝政府规定,六部中的兵部下设的驾部郎中,专管国家驾舆和驿传。诸道节度使有专管邮驿的馆驿巡官四名;各州,则由州兵曹司兵参军分掌邮驿;到县一层,则县令兼管驿事。古书上说,传檄千里、传檄天下说的就是这个。   杜牧七绝《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生长于四川的杨贵妃,爱家乡吃鲜荔枝,唐玄宗派人从四川运送,走的就是驿路,用的就是驿传。   《木兰诗》&愿驰千里足&,有的本子是&愿借明驼千里足&。唐时有一种明驼使,是一种快递。中原人传说,骆驼能日行千里,又说骆驼腹下有毛,夜能发光,所以叫明驼。   &剑外忽传收蓟北&,杜甫先是泪流满面,接着是打点行装,喝酒庆祝,然后就设计好行程。如果不是官方可靠消息,他是不会这样的。越是被关注的,越是爱出传闻。传说三道河子李老四出了车祸,不会是假的;说某当红歌星出车祸,就不一定真了。杜甫身处的战乱中,又是通讯不发达的时代,各种消息纷纷扬扬,真假难辨。如果消息来源不可靠,他的行为就不好解释了。   &剑外忽传收蓟北&,准确的解释是:在剑外,忽然得悉官府发布收复河南河北的捷报。&&饮中八仙歌,八个酒中哥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汝阳三斗舶朝天,道逢麴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   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   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项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筵。      这就是杜甫的《饮中八仙歌》。杜甫一生,国家纷乱,漂泊四方,穷困潦倒,最后郁郁而死。杜甫的诗就是一部大唐的由盛入衰史,读杜甫的诗总觉得沉闷、伤感,惟有这首《饮中八仙歌》风趣、幽默,让人忍俊不禁,远胜赵本山的小品。杜甫难得一笑,这一笑,可就厉害了,用漫画式的笔法写活了八位喝家。  排头一名的,是岁数最大的老贺头贺知章。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贺老,挺大岁数一个老头儿,老眼昏花的,一点儿也不晓得深浅,不知道老实,还一个劲儿纵马狂奔。结果,扑通!老头儿掉井。掉井也罢,人家是不呼也不喊,以为是到家了,妥了,就势睡将过去。老贺头以家乡浙江的四明山自称&四明狂客&,是个&狂&了一生的人。掉井之事,虽然与史无证,但估计不是杜甫瞎编。书中有记,贺老酒后好书,尤善草隶。常与张旭同游,见了人家的装修考究的厅馆墙壁及屏障,就书兴大发,乱涂乱写。人家倒也不怪,因为这二人的书法对于清醒的人来说是难得的珍品。  第二位是玄宗皇帝李隆基的亲侄儿汝阳王李琎。  李琎是&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麴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这么大的官又是皇亲,前途大大的。可是,这人看见大道上经过拉酒糟的大车,竟然流得出口水,丢死个人! 汝阳王还想调工作到偏远的酒泉去。大西北的酒泉,那地方条件样样不行,可就是地名上沾了个&酒&字。其实汝阳王心里明镜一样,知道那酒泉并非产酒之乡,到那儿去,就是为了时时能听到一个&酒&字,听着心里就热乎,就得劲。  老三是当过几天左丞相的李适之。  要按酒量论坐次,这人得排老大。&左相日兴费万钱,长饮如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李左丞相的官位明明是让李林甫这坏小子硬给拱下来的,可他却戏称&避贤&,这不是笑着骂人么!称自己是&乐圣&,嘛叫&乐圣&?就是有功夫喝酒了呗。   第四位是美男子崔宗之。   &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挺漂亮个大帅哥,却一点儿不注意形象,不考虑影响,动不动就翻白眼,自己还觉得这样最好看。杜甫却称赞他这样一边喝酒一边翻白眼是&皎如玉树临风前&,也认为是酷毙了。   接着是一边吃斋敬佛一边喝酒嚼肉的佛门居士苏晋。   鲁智深吃酒吃肉是因为有罪在身,为的是避难,并非真心信佛,而苏居士则不同,他是真心真意地信佛,但是却又割舍不下八加一,两边全不扔,两头全要。   排在第六位的就是李白了。写别人不是两句就是三句,到了李太白,写出了四句,看成了酒中重点人物。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看来李白是喝一点酒诗就来了,喝不下多少就醉了,一醉就躺人家酒店里睡下。就是皇帝叫他,他也不起来,&自称臣是酒中仙&。他明明知道是皇帝在叫他,也明明知道自己是臣,叫他的那个人是君。你说他醉没醉?其实没醉。可他就是不起来,我是&酒中仙&,那意思是:我现在归酒管了,你皇帝现在管不着我了!他并非真醉得不行,就是说话不上道了。真的醉成一团烂泥,人拿不成个儿了,哪里还写得好诗出来?《旧唐书•文苑列传》:&白既嗜酒,日与饮徒醉于酒肆。元(玄)宗度曲,欲造乐府新词。亟召白,白已醉酒肆矣。&这可是正史的记载,李白之喝假不了。李白之酒只是求个兴奋而已,人一兴奋了,灵感也就有了,诗兴自然来了。总而言之,李白这人是不喝不行,没酒就写不出好诗;为了酒什么都可不要;喝不了多少就醉,有时是真醉,有时是半醉,有时是装醉。从李白的诗作来看,他喝酒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求醉,更不是求喝进去多少,李白完全是在借酒抒情,借酒发泄,借酒来&销万古愁&。传说李白最后死于酒后,已经病得不行了,喝了几盅,去水中捞月,醉魂归八极,和酒长眠。   李白之后是大名鼎鼎的狂草张旭,书法家张旭更没人样,一点礼法不讲。《新唐书》说他&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笔。&王公贵胄们求他的字,他先是喝,喝高了,就当贵人的面摘了帽子,露出脑瓜盖儿,然后才下笔。最高兴时,脖子伸缸里,蘸一脑瓜子墨,以头为笔,摇头晃脑,来一个金蛇狂舞、狮子甩头。   最后一位是见酒就喝,一喝就多,多了瞎说的布衣焦遂。   焦遂无酒时是个大磕巴,说话连不成句,能急死个人,可一灌上酒就伶牙利齿,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不管不顾,得啥说啥,得啥骂啥。因为这样连个小班长也没当上,但这人特有酒缘,常与大人物为伍。   《三国演义》开首便是:天下大事,&逢酒必喝&,可若真的以酒评论这八位,那就是没有理解到度数。这八个人,全是怀才不遇失意之人,没有一个是得烟抽的,全是借酒销愁,借酒整事儿。   写这首七言古诗时是公元746年,杜甫30多岁,还没碰上什么钉子,国家也尚属安定,正是想谋个位置,以求经世济民,为国出力。这时杜甫正住在汝阳王李琎家,虽然作为旁观者,没把自己列于酒仙之内,但从羡慕之情看,他也是想浪漫浪漫的。   从这首诗看,杜甫本不是善愁之人,之所以后来写了那么多愁苦的诗,全是生活闹的。杜甫的诗多写外物,少写自我,从他的诗作看,言酒时不多。&白日放歌须纵酒&,可是一个&须&字,只说出了喝的可能性,并没有说出现实的喝,也不知他喝了没有。杜甫少酒,一是自小体弱,不能担酒,更是穷,&耽酒须微禄&(《官定后戏赠》)没俸禄,拿啥沽酒。&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登高》)连最贱的浊酒&经济特曲&都买不起,其诗中也就只能是少酒了。   其实老杜是个极乐观的人,就是在穷得不行时,他还&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空囊》)仍然调侃得起来。就是苦得要死了,他还说&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狂夫》),依然笑得出来。   《饮中八仙歌》也让我看到另一个杜甫,他正在笑着。&&三顾茅庐&是&三问茅庐&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蜀相》杜甫    &三顾茅庐&又作&三顾草庐&,是最常用的成语。多数人认为&三顾茅庐&,就是刘备三次到草庐中看望诸葛亮,这里的&顾&就是&看望&。这样的解释不能说错,但是并没有解释到位,并不是贴切的解释。&三顾茅庐&最恰当的解释应该是&三问茅庐&,而不是&三拜茅庐&&三看茅庐&。   &三顾茅庐&这个成语,出于诸葛亮自己写的著名的《出师表》,原文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咨&就是问、询问,&咨臣以当世之事&就是:问我当时的局势。刘备三次到草庐中,的确得说是看望了诸葛亮,但是,看望并不是主要目的,主要目的还是因为有解决不了的难题要向诸葛亮咨询、请教。&问&才是刘备的主要目的。将&三顾茅庐&解释为:三次到茅庐询问,才是恰当的。这样解释,&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中的&顾&与后面的&咨&正好形成了呼应,表述才成为一个整体。   现在&顾&最常用的义项的确就是&看望&,但是,它还有一个容易被忽略的义项,就是&问&。释&顾&为&问&,在古代汉语中是可以举出不少例子的。《国语•晋语八》:&訾柘死,范宣子谓献子曰:&昔者吾有訾柘也,吾朝夕顾焉。&&范宣子说的意思是,訾柘死了,我没有人可以经常咨询了。而绝不是说,訾柘死了,我没有人可以经常看望了。《蜀相》&三顾频繁天下计&,可以说是对&三顾茅庐&最好的解说。&顾&的宾语是&计&,这&三顾频繁天下计&,怎么也不可以解释为&三拜频繁天下计&,只能说是&三问频繁天下计&。现在常用的&顾问&是个同义并列结构的合成词,&顾&就是&问&,&问&就是&顾&。当顾问的人,责任就是解答别人的咨询。&《春夜喜雨》为何而喜?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 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   &&杜甫《春夜喜雨》    杜甫的《春夜喜雨》喜在哪里?喜在&好雨&。&好雨&好在哪里?好在&知时节&,好在&润物细无声&,好在能让&花重锦官城&。读到这里,是只读出了诗的表面,只达到了阅读的第一个层次。只有再提出一些问题,再深入一些,才能读到诗的真意,才能对诗有高层次的理解。   &好雨&好在&知时节&,这&时节&与诗人有什么关系?作为文人,只要写诗,只是赞美雨之&好&,完全可以不用管它是否应了时节的,只要雨好就行,清明、谷雨、惊蛰、芒种是可以不必关心的,是可以不必强调的。关注时节本来应该是种田人的事,可是杜甫在这首诗里首先关注的却也是&时节&。   &润物细无声&,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是可&润&的,有些东西&润&了好,有些东西&润&了却是不好,衣服、残破的茅屋,让雨润了是很糟糕的事。看得出来,作者说&好雨知时节&&润物细无声&,是喜在&当春乃发生&的雨会给农民带来有好的收成。诗人关心的不是有雨可赏,而是想到了农民的耕种。   因为心中有了人民大众,所以他推窗去看,看到的并不是院子和门前的花树,而是远处的&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于是作者开始想象了,&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花重锦官城&这是全城之喜,并非是个人之独乐。因为诗人的喜与大众的喜是一致的,是为天下之乐而乐,所以才有了&春夜喜雨&之喜。   《春夜喜雨》作于杜甫躲避战乱,流寓成都,这是国家最为动荡,诗人个人生活最为艰难的时期,可是,纵观这一时期杜甫的作品,却是最有人民性,他是时时将自己的疾苦与天下的疾苦联系在一起的。《春夜喜雨》也是这样,虽然这首诗并没有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那样直呼,但在诗中隐约透着作者的人民性。这样的喜,并不是简单的为雨而喜,并不是自我之喜,诗中的雨与&应是绿肥红瘦&之雨,不可同日而语。  作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作品的人民性是最重要的特征,只有读出了《春夜喜雨》中与人民共呼吸共命运的情感,才是读到了诗的深层。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告诉我们,杜甫的住所视野很好,他住的房子是孤立的,连院墙都没有。这就是他的草堂。他的日子并不好过。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多么美好的单纯的夜晚,可惜的是,我们现在是看不到了。更可惜的是,即使给了同样的夜晚,我们也没有心情置身其中,因为,要高考,要求职,要房子,要车,要出国&&没有时间想那么多了。&&无实无名杜工部     一位新来的幼儿园教师问一位小朋友:小朋友,你爸爸叫什么名字?   小孩子答:张科长。   张科长?教师惊诧。   旁边的孩子纷纷证明:真的,真的,真叫张科长,都叫他爸爸张科长。   喜好以官职为称人,自古已然。王右军、柳柳州、包龙图、王荆公、贾长沙、陶彭泽、韦苏州。尽量往官上靠,挑大的说,最典型的是杜工部。   唐代宗广德二年,老杜甫已经五十有三,人在四川。新上任的剑南节度使严武与杜甫关系很好。严武把杜甫招入自己的幕府,让他当参谋。为了郑重,又上奏朝廷,为杜甫请下来个&检校工部员外郎&,赐绯鱼袋。   工部是中央六个部之一,属于中央部委,主管水利、建筑、制造等。吏、户、礼、兵、刑、工,六个部,工部排老末。员外郎是工部下边机构的副手,相当副司长。要说,官职也可以,但是,前边加了&检校&二字。检校就是只给个虚名,并不实授,开一半工资。用现在的话说是&相当于&。唐朝这时候&检校&稀烂贱,皇帝拿这玩意儿也不当回事儿,就随手给了一个。还给杜甫赐个绯鱼袋。绯鱼袋相当荣誉称号,摆着看的东西。   杜甫虽然得着了检校工部员外郎,受赐绯鱼袋,名义上是从六品,可这时仍是剑南节度使严武的幕府参谋。杜甫一辈子连工部大门都没有进去过。就这个参谋,也是严武的照顾,实际也不干什么事。   就是这种参谋也没参谋几天。   六月杜甫入严武幕府,第二年正月,向严武提出辞职。连头带尾干了半年。   杜甫这人认为自己是干大事的,对一个地方官手底下的小参谋并不感冒。再说了,杜甫这人对机关上班下班也过不习惯。况且,是在严武手下。严武虽然对杜甫没的说,可是,毕竟是上司,两个人都觉得别扭。杜甫就这么辞了工作。   辞职后,杜甫回到他的草堂,从此以后再也没有官当。   虽然只当了半年无名无实的检校工部员外郎,但是后人抓住这个官名,掐头去尾称他杜工部。听着吓人,不明白的以为他真的当了很大的官。   通过&杜工部&,我也看明白点儿事儿,有的主席是县文联副主席,有的市长是&大脚超市&之长,有的老总是&牙签大世界&董事长&&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曾经是想当大官的。领导与群众,谁放第一位,这是能不能当官的首要问题。杜甫别的都行,就这一点没整明白,这基本问题都没弄明白,还当什么官?   咱们回头看看杜甫的当官史。   天宝十三载(755年),玄宗看好了杜甫文章,给他一个县尉。县尉,一个县里管治安的,杜甫认为官小,没干。天宝十四载(756年),皇帝又重新安排,给他个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看军械库的。这时杜甫已经四十四岁。第二年,安史之乱就爆发了。   安史之乱后,杜甫把家扔在鄜州,独自去投新组建政府的肃宗,半路让叛军捉了,关到长安城里。历经磨难,在凤翔找到了肃宗。新皇帝正当用人,给杜甫个左拾遗。&拾遗&,拾,捡起;遗,遗漏。拾遗的工作是专门给皇帝指出缺点、错误。这可是个不好干的活儿,直接得罪的是皇帝。其实,拾遗多数时候只是摆设,设这官职的目的是,以此证明皇帝能够广泛征求意见,皇帝从不独断独行。要是明白这些,这官好干,升得也快,在皇帝前后左右,挑好听的说就是了。杜甫是左拾遗,高于右拾遗,位置还可以,有官运亨通的条件。   杜甫这人跟司马迁性子差不多。宰相房琯受到处分,他上疏说房琯无罪。肃宗大怒,要治他的罪,大伙儿说情,皇帝才放了他一马,让他离开京城当华州司功参军。这官是州的军事参谋,也是个虚职。接着是,关中一带闹饥荒,杜甫弃官,西行避难,辗转落脚四川。一直到严武接受他,当了半年参谋。   唐代宗大历五载(公元770年),58岁的杜甫,逝于潭州(湖南长沙)乡间一条小船上,结束了波波折折、坎坎坷坷的一生。&一座广厦千万间     在比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还要冷的晚上,安徒生那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寒冷中看到了暖和的火炉、冒着香气烤鹅、美丽的圣诞树和唯一疼她的奶奶,然后,她就带着微笑,冻死了。   您是没挨过那样的冻,挨过您就知道了,人冻得厉害时,脑子就不一样了,什么好事都出来了。冻死的人都是微笑的,很好看。   杜甫那个晚上,说了一大堆的痛苦,&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说着说着,变了,苦得不行的老杜,一百八十度大转弯,说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那么好的房子出现了。这不是老人家玩幽默,这是冻的,冻出的幻觉。   当年我讲这诗时,正有领导听课,有个同学提问:&老师,广厦千万间,是一座还是好多座?&我答:&当然是一座。&   课后,领导找了我,说:&你怎么可以这么教学生,广厦千万间怎么可能是一座?世界上有那么大的楼么?&   于是,我就说了理由。   先说的是&寒士&。   课本上说,&寒士&:寒冷中的百姓。这是不对的。   &寒士&的寒不是温度,而是出身门第;士是古代一个阶层,即读书人。&寒士&就是寒门之士,没当上官的穷知识分子。当然了,穷就得挨冻受寒,寒士也有这个意思。   谁也不能否认杜甫的人民性,从总体看,他的诗确实是时时想着广大劳动人民。可是这首诗只说了寒士,为什么这时候杜甫的眼中没有了广大人民群众?   马克思教导我们说:无产阶级只有首先解放自己,才能最后解放全人类。杜甫老先生这里是灵活运用了马克思主义原理。杜甫自己是个寒士,他首先应当想到寒士,这没毛病。人类有个普遍心理,首先考虑自己最临近那一层的集团利益,比如,全校足球赛,我首先向着自己班级;全市比赛,我要向着我们学校;全国联赛,我就要站在黑龙江省这边;亚洲杯,我一定为中国队加油,踢得臭不臭是另外的问题;世界杯巴西对朝鲜,我要向着亚洲的朝鲜,虽然他们不如巴西&&这就是从前经常说的立场问题。   杜甫冻出了幻觉,不知什么时候,眼前突然出现了新盖的好房子。迷蒙中的杜甫,下意识的想到离自己最近的,知识分子中的无房户&&&寒士&。   现在这个房子的总设计师是杜甫,房子大小、造型、间隔、层数、分配,全由他一人说了算,他说咋的就咋的,谁也干涉不了。一朝权在手,于是,杜甫就由着性子设计了。   杜甫想,现在这些朋友,安西一个,幽州一个,龙标一个,潮州一个,相见时难啊!这回,我要让所有的寒士,首先是那些好朋友,全住在一起,在一座大楼里,出出进进的,像一家人似的,大家伙儿天天能看到,那该有多好!   于是,杜甫就设计出一座一直到21世纪也盖不出来的大厦。这座大厦有成千上万个房间,里面住的全是买不起房子的诗人、作家。这广厦,不但是大唐全国文联的免费集体宿舍,建筑质量还特别的好,&风雨不动安如山&,8级地震都没事儿。   有人说了,嗨,还真是个创意,以现在的技术先进也盖它一个有千万间的大厦!我说,别,别别,别介!咱们不是唐朝人,你认得对门的人么?你知道楼上是谁么?   出笼的鸟儿,看着大楼出出入入的人,大惑不解:他们人类这是怎了?自动挤着往笼子里进。   当今的楼房,就是隔绝,就是笼子。楼越大,人越生;楼越高,越不自由。   幻想毕竟是幻想,最后杜甫呼出&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他又回到现实了,这个&何时&就是没有时候。他是多么的希望能有这样的大厦啊,竟然呼出&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境界呀,境界!   听了我的,有的领导也点头了。&&白头搔更短&是&白头梳更短&     杜甫《春望》的&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搔&,几乎全解释为挠头。这是不对的,应该解释为梳理。   &搔首弄姿&现在是贬义成语,意为装腔作势、故意卖弄。成语中的&搔&,通常解释为用手挠。其实,也不是这个意思。   &搔首弄姿&的出处是《后汉书•李固传》,说的是:李固得罪了人,就有人诬陷他说&&&大行在殡,路人掩涕。固独胡粉饰貌,搔头弄姿。&意思是说,皇帝死了出大殡,一路上的行人全跟着哭鼻子,抹眼泪。可是李固这混蛋小子,竟然一个人还在那儿用进口化妆品抹脸,一边梳头一边还对着镜子摆姿势。在这里的&搔头&,绝不是挠脑瓜皮子,而是梳理头发。   &搔头弄姿&后来变为成语&搔首弄姿&。&头&换成了&首&,等于是没换。因为&搔&也有&挠&的意思,并且比&梳理&义常用得多,后来人就将&搔首弄姿&的&搔&,错误地解释为用手挠了。  西汉刘歆《西京杂记二》记:&(汉)武帝过李夫人,就取玉簪搔头,自此后宫人搔头皆用玉,玉价倍贵焉。&意思是:汉武帝到李夫人那儿,拿玉簪梳头。皇帝用玉簪梳头,宫中人个个跟着学,全用玉簪梳头,弄得玉都涨价了。这里的&搔头&,也明明白白的就是梳理头发。古代的簪,既是挽别头发的工具也是梳理工具,先是用它梳头,然后就顺手插在头发上。由于有搔这个动作,簪也就称搔头了。白居易《长恨歌》:&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玉搔头&就是玉制的梳子。杜甫写的《楼上》:&天地空搔首,频抽白玉簪&,这&搔首&肯定是梳头无疑。  从《春望》诗本身来看,一、&搔&与&不胜簪&相联,这是先梳头,后用簪插头发中。是连续的动作。二、&挠&这动作的对象的脑瓜皮,只挠挠痒痒,并不容易发现头发的问题,而梳才容易发现头发脱落。三、现在人是事情难办、尴尬时才挠头的,而在穷困、苦难的时候并不挠头。今人的这种下意识动作应该与古人是一样的。若将&搔&解释成挠头,就与杜甫的诗意境不合了,战乱中的诗人不应该总是挠头。四、擤鼻涕、挠脑壳这类动作很是不雅,一般入不得诗,用在&国破山河在&这样的伤感、严肃的诗中,很不和谐。   &白头搔更短&就得解释为:白头发越梳越少。   至德二年(757)秋天,肃宗批准杜甫到鄜州探家,杜甫写的《北征》中说&况我堕胡尘,及归尽华发。&可见,杜甫原来头发不是白的,只是被羁押在长安那短短的时间,不但全白了,还脱落了许多。为国而愁,竟愁成了这个样子。   当然了,并不是所有的&搔&都是梳理,许多时候还是挠。如王安石《寄蔡天启》:&伫立东冈一搔首,冷云衰草暮迢迢。&&杜甫为何叹息?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倾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诗名《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接着就写&俄倾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是完全可以的,而且更紧凑,中心更突出。但是杜甫并没有这样写,他在宝贵的诗句中加上了&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这些并不是&茅屋为秋风所破&,而是茅草的去向过程,好像是对诗的插足,好像是旁逸出来的侧枝。若不是杜甫所作,若是在考场,阅卷者肯定是要在这里扣分的。  杜甫这样写自然是有深意的,深意就在&叹息&上。  通常解释,杜甫是因为茅草失去,将要受冻而叹息,这只是看到了一个方面,且不是重要的方面。  咱们分析一下&南村群童&。有的书上说,这些孩子也是为生活所迫,需要茅草。其实不然。  南村群童是一个&团伙&,从&欺&&对面&&公然&看,他们是在拿老爷子涮着玩,并不是通常意义的盗贼。他们得到茅草并没有拿回家去,而是&入竹&,等待老头儿过来追赶。杜甫追赶不上,只能&呼&,&唇焦口燥&说明呼的时间持续很长。&呼&声中,必然有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应该有苦苦的哀求,应该有愤怒的斥责。  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南村这帮小子,是在跟老杜头兜圈子,捉迷藏,打游击,看老爷子痛苦悲哀又满口大道理的样子,他们觉得很好玩儿,将快乐建筑在老人家的痛苦之上。  屋上茅草,已经被风弄得七零八落,首先是不可能完全找回了,即使找回了,再利用的可能性也极小&&苫房草这种东西,极不容易再放回房上。其实,杜甫也并不一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灵山说法诗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