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什么昆虫,家里看到的?坐标苏北医院

【公考】时政评论的核心价值、思维、力量是什么?|关注《苏北时政评论》
我的图书馆
【公考】时政评论的核心价值、思维、力量是什么?|关注《苏北时政评论》
友情提示:不要惊喜,不要膜拜,淡定耐心仔细的看完苏北对其评论生涯的概述!“&这是一束生命的燃烧!——苏北新闻,是我进入社会的一种参与方式,也是我弥足珍惜的一段生命旅程。在新华社,在半月谈,在新闻的岗位上,我穿越过一个波澜壮阔的年代。沐浴着近三十五个年头的风风雨雨,多以“苏北”笔名写作时事评论是我工作之余的最爱。前前后后数百篇评论中,凝结着我的热爱,我的追寻,我的奋斗。这里,呈现的是我时事评论的片段。这里,奉献的是我一束生命的燃烧。我叩问自己:是什么点燃我的评论的生命,并倾注其中源源不绝的能量?生活,思想,情怀。&(一)生活是评论的源头活水。我曾经历的贫穷、沉重的乡村岁月,我已投入的广阔、生动的新闻生涯,我所参与的雄浑、深刻的改革历程,给我的评论烙下了深深的个性印记。生活,如同我故乡那一片片依然在心中迎风摇曳的芦苇,“春天里一片绿生生,秋风中满眼黄灿灿。苇叶折叠小船,放游纯真快乐的梦想;苇秆制作芦笛,吹奏悠扬清脆的乐音;一根根饱满的芦苇,编织成一扇扇朴实的苇墙,在风风雨雨的抗击中展示强大的生命力。我们当努力成为这样快乐的、自由的也是坚韧的芦苇。”(《我们要做一根坚韧的芦苇》)热爱生活,深入生活,贴近生活,这是新闻人共同的心声。而我,自以为更重要的还在于发现生活,求解生活,推进生活。我所着力的评论,既不是宣传高层政策精神的高大上的社评,也不是紧贴热点新闻事件的短平快的时评,大概属聚焦社会现象问题的鲜亮透的专评吧。我不太习惯于命题作文,也不擅长于赶潮追风,只是因为我过于看重自己对生活的感受、体验。一篇篇评论的由来,只是因为生活中的某一声砰然,激活了我头脑里最沉重的那块区域,扣动了我心灵中最紧绷的那根琴弦,那一泓水面再也不能平静了,我要写。于是,就有了水花,有了声响,就有了我的文字,我的话语。这是一个急剧变革的年代。人们经常引用英国著名作家狄更斯《双城记》中的开篇名言:“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在一路高歌猛进中,在举世瞩目辉煌中,我们还须应对各种问题、挑战和风险。有文学研究者言:“政治家关注历史的车轮呼啸而过,文学家却必须关注车轮碾过的那一抹鲜红”。作为一个新闻记者,我们欢呼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同样也不可忽略车轮前的坎坷,车轮后的深辙,还有车轮下的那一抹鲜红。市场经济浪潮中,城市跨越发展中,全面深化改革中,普通民众拥有了更充分的自由、更多样的机会和更鲜亮的人生,也遭遇着生存与发展的无情竞争、利益与权利的暴力侵夺和地位与尊严的严峻挑战。这是一个崇尚创造的年代。对于新闻评论来说,无疑是一个黄金时代。我想让我的评论喊出我的喝彩,留下我的礼赞。任时光慢慢流淌,读者还能依稀可见:一幅幅磅礴的画卷在我们眼前徐徐展开: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一列列奔驰的动车在我们身边呼啸前进: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一片片丰饶的原野在我们脚下蓬勃生长: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正呈现万家灯火遍地英雄的雄壮景观;生态农庄美丽乡村特色小镇,正重构城乡一体文明融合的崭新格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正开拓颠覆性创新共享型经济融合型发展多维度跨越的全新未来。这是一个人性解放的年代。从计划经济的体制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僵化沉闷的思想禁锢中解放出来,生活的日常风生水起,我们的生命流光溢彩。尽管也有物质欲望的决堤横流,也有人性之恶的肆意释放,但这只是阳光中的阴影而已。我在《让生活引领生活》中写道:“我们不能忽略:每一天的生活中依然有许许多多的人在传递着淳朴深厚的人性温暖,在续写着美好善良的人生故事。”“诚信意识、志愿精神、工作伦理、人伦亲情、道义关怀、奋斗信念、奉献品格……还有他们甘冒种种风险,超越一己私利,对丑恶现象的抗争,对腐败行为的监督,对社会正义的追求,对公共事业的奋斗,无不显示着公民的意识,无不闪耀着道德的光芒。在生动、斑斓的生活图画中,他们展示着人性的无限丰富性和德行的无限可能性。”正是改革深化中一个个沉重的问题、万众创新中一片片盎然的生机和草根社会中一缕缕平凡的美好,构成引领我时政评论写作的最醒目的航标。“让生活引领生活,以民间激励民间,用希望点燃希望。”这就是我的新闻观、评论观。&(二)思想是评论的核心力量。我对时事评论写作的期许,是“两气”说。一是“生气”,充盈生活的气息,闪耀生活的色泽;二是“锐气”,坚持“在场”,直面“问题”,积极“介入”,迸发思想的火花,磨砺思想的锋芒。四平八稳,照本宣科,人云亦云,是时事评论写作的大忌。语言的八股是文字的苍白和腐败,作风的僵化和漂浮,更是思想的懒惰和空虚。“思想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如果没有自己对日常生活新的发现、对政策精神新的领悟、对社会问题新的思考,没有个性化的视角、主体性的见解和风格化的表达,为什么还要去费心费力装模作样舞文弄墨呢?我们能不能在相关评论既有阐释和思考的基点上,向着前方再出发,哪怕再迈出小半步,力争有一点新意添一些深度多一点鲜活?信息,知识,思想,时下,我们热衷的、推崇的、追逐的还是信息。只是,我们应当清醒,信息,替代不了知识,更替代不了思想。网络时代使思想泡沫更趋泛滥,各种无用、无聊、哗众取宠的信息充斥媒体,混淆视听。信息泛滥与思想贫乏的错位,恰恰是当下新闻媒体的一个让人诟病的软肋。评论的思想力量是什么?一是观察力。全球视野,中国视角;历史视野,当下视角;国家视野,民生视角。我的理解,观察生活,我们心中应有一个坐标轴,横轴是世界观,纵轴是历史观,原点是价值观,把每一个新闻事实、新闻现象、新闻问题,都放到这一坐标轴上去衡量去比较,就可以给出一个大致明晰的定位,估量其新闻的价值含金。二是阐释力。政策精神的阐释,生活文本的阐释,社会变革的阐释,是评论的基本主题。阐释的力量,是要在文本、读者和阐释者的多重互动中释放出、生发出更为鲜活的新意和更为丰富的内涵。三是求解力。发现问题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求解问题。一个记者的全部使命、生命历程,就是从“?”到“!”,就是对这两个标点符号勤勤恳恳孜孜不倦各各不同的书写。思想的锐利,来自思想的碰撞、思想的汲取和思想的探索。思想的庸常,来自思想的懒惰、思想的恐惧和思想的让渡。我们倡扬解放思想,如何解放?我以为,重在三条,一是解放理念。中央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就是最重要的理念创新,对传统发展主义理念的超越。二是解放思维。当下经济转型发展中,我们尤须关注的,与科学技术进步、生产方式变革相融合、相促进的,还应有思维方式、认知方式的解放和进步。三是解放视野。面对全球化的世界,开放性的社会,多元化的生活,我们应及时调整坐标,夯实支点,找准方位。中国社会,正处于多层矛盾叠加、多种取向交错、多重转换共振的时期,“两难”、“悖论”、“混沌”、“争议”的现象和问题,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密集。众声喧哗,扑朔迷离,多元阐释,需要我们清醒应对,科学把握,深入求解。这就给时事评论的发声和张扬留下了广阔的话语空间,也催生出更丰富的新闻阐释形态。我的评论坚持从朴素的生活中感悟,从纷繁的矛盾中提炼,从思想的碰撞中辨析,努力以开放的思维和科学的理念去观察思考,去开掘引领,去感应时代的潮流,谛听民众的心声,在信念和价值的层面去把握方向感、使命感、意义感。在加速城乡一体化政策推进引发各方利益冲突之际,笔者在《城乡一体化农民是主体》中提出了基本原则: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开拓农民的发展空间。如何遏制经济风险的积累助力发展转型的启动?笔者在《向发展自由要活力》中直抒己见:“发展自由,追求的是创造物质财富的自由,是选择生活方式的自由,是实现人生价值的自由。深化发展自由,是稳定经济增长的重要根基,是实现发展转型的战略支点,是加快改革进程的价值指向。”群众路线教育的重点是干部作风,笔者进而强调《补上人文这一课》:“对人的个性与人格的尊重,对人的价值与权利的保障,对人的生存与命运的关切,对人的自由与发展的张扬,这是群众路线践行中更为深广的人文精神内涵。”网络治理是一个敏感话题。笔者将话题向纵深推进,《以网络文明呵护公民成长》中提出:“用开放的心态去催生公共理性,用法治的思维去维护秩序理性,用正义的价值去滋润建设理性。”针对乡村转型发展中的城市导向,笔者在《乡村文明的明天是什么》中大声疾呼:我们应当跳出城市与乡村“两极化解读”的话语陷阱。明晰提出:乡村文明的明天,“ 不是现代的城市文明,也不是传统的农耕文明,而是在汲取和创造中的新乡村文明。”记者的思想是绿色的。它来自对现实的投入,对生活的积累,对历史的担当,对百姓的情怀。它是从真诚中涌流出来的;是滚动着露珠,闪耀着光泽的;是时时生长着的,与百姓共同呼吸,和生活一道前进。&(三)情怀是评论的价值底蕴。时事评论有其不可磨灭的政治激情,亦有其不可亵渎的道德自觉。中央出台的大政方针,社会发展的走势潮流,民众期待的权益保障,构成了我的评论的大局观。“站在天安门上看中国”,多闻新华社记者以此自勉。我以为,还可加上一句:“坐在农家院里看发展”。情怀,是新闻记者的一种必修的素养。我理解的情怀,其内涵,就是新闻良知、社会责任和现代文明。良知先于新闻,这是我的坚守。良知是源自人性深层共通的自然天性和心灵本真,凝结人们对真善美人生境界的不绝向往和热切呼应,奠定每一个新闻记者事业追求的道德底线和价值根基。我是从乡村的田野中一路走来,我深切地感受着底层社会父老乡亲肩负的艰难与沉重、期待的欢乐与幸福。他们的生存和发展,欢欣和忧虑,他们的梦想和命运,体面和尊严,就是我的评论永恒的主题和永远的召唤。真诚地为之去关注、去奋争,热烈地为之去投入、去融入,就是我的评论最朴素的向往和最强大的动力。一如我在《解放梦想》中开篇所言:“中国梦”是深邃的,丰富的。它在每一方土地升腾,在每一个人心中生长。……我更关注的是底层群体,在为生活的奔走、抗争中,如何激发他们寻梦的意愿?提升他们追梦的力量?拓展他们圆梦的机会?我要呼唤的是解放梦想,从生活的焦虑中,从价值的扭曲中,从权利的侵夺中,解放每一个中国人心中鲜活的梦想。担当社会责任,这是新闻记者的职业伦理。每一步重大改革的突破,都伴生着风险和阵痛;每一个焦点问题的求解,都引发出争议和交锋,每一次基层创新的推进,都难免有艰难和波折。我们不能失语,更不能糊涂。新闻舆论,时事评论,始终应坚持“在场”,积极“介入”。尤其要关注社会层化中的那些弱势群体,关注他们被遮蔽的身影,被挤压的话语,尤其要关注他们在“以发展的名义”、“以改革的名义”等堂皇的名义下被侵夺的利益,被损害的尊严。“米粒之珠,也放光华”。个体的声音自然是微弱的,但道义的力量必然是强大的。回首当年,农村“大包干”遭遇“归大堆”回潮的威胁,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经历种种舆论的责难,农民工进城被戴上“盲流”的帽子饱受社会歧视,我带着我的评论参与发声了。再看近年,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加快城镇化建设强挖农民祖坟强拆农民村庄,一些工商资本联手政府官员公然下乡圈地挤压农民发展空间,一些城市职能部门为了提升城市形象违法设置过高门槛强行逼退进城农民,我的评论同样没有缺席。这是一份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使命。传扬现代文明,这是时事评论的生命力所在。评论的标题就是我从事写作价值取向的鲜明表达:“民生核心是民权”,“扶贫深处是赋权”,“公民,扛起你的责任”,“城乡一体化农民是主体”,“我们都是改革者”,“以网络文明呵护公民成长”……显然,公民意识的生长,公民素质的提升,公民权利的张扬,公民生活的建设,是我的评论着力求解的一大主题。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主体,每一个人都是发展的目的。每一个人的生活选择都应值得尊重。多样的生活态度,多彩的人生形态,多元的发展取向,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都有其表达的话语权,也都有其进取的正当性。我们不必总是习惯于去代替,去定向,去强制,无论藉怎样正确的名义,以如何堂皇的说辞,用什么宏大的道理。(《补上人文这一课》)建设公平正义的价值,是我的评论中始终坚守的一条底线。在明显的社会分化和复杂的利益碰撞中,我努力地在评论中为广大普通民众的权利和利益、为社会弱势群体的生存和发展,真诚地去鼓呼、去导向。《愿公平正义光辉普照》在揭示,在呼唤:“重识公平正义,它不仅是政策宣示,而且是施政实践,是每一级政府决策的基点和工作的目标;它不仅是政治导向,而且是发展力量,只有追求公平正义的发展,才能极大地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才会更有效率,更可持续;它不仅是政府形象,而且是政治文明。渗透在社会的秩序规范中,它是一种制度平等;引领在发展的路径转换中,它是一种科学理念;落实在政党的民主建设中,它是一种执政伦理。”增进社会的文明进步,是我在评论中努力高举的一面旗帜。《补上人文这一课》指向的是政治文明;《是什么催生人性之恶》诘问的是社会文明;《以网络文明呵护公民成长》阐释的是网络文明;《请将文明带进你的行囊》呼唤的是旅游文明;《我们要做一根坚韧的芦苇》警醒的是精神文明;《乡村文明的明天是什么》应答的是新乡村文明;《文明的生活是幸福的》提倡的是新生活文明;《文明,与世界相拥》瞩目的是与传统对接、与时代同行、与世界相拥的中华文明的转型和复兴……生活,思想,情怀,就是我的评论的灵魂和精髓。发现生活,开掘思想,张扬情怀,就是我写作评论的路径和门户。我不愿去追求评论的宏大叙事与真理话语,也无意去追求评论的写作范式和教化功能。我还是愿意随性地释放本真的良知和情感,还是愿意执著地坚守自己的开掘和思考。所幸的是,我在几十年的评论写作中找到了自己,呵护了自己,也张扬了自己。因此,苏北的评论也就有了自己醒目、浓烈的个性和风格,那就是思想与激情的碰撞和融合。这是我向往的评论写作的最高境界。法乎其上,得乎其中。信念的坚守因为热爱,生命的价值在于燃烧。生命不息,燃烧不止。”被热情感染到了吧!小编已经热泪盈眶!跟着小编了解苏北,了解苏北时评张正宪半月谈杂志社原副总编辑,新华社高级编辑,著名时事评论员以“苏北”为笔名,撰写了数百篇《半月谈》头条评论,以其锐利的思想、炽热的情怀和诗意的语言,彰显其独具特色的时政评论风格,在党政干部和基层群众中赢得了广泛赞誉。多地公务员考试辅导中,“苏北”的评论被列为申论写作的必读辅导材料。半月谈出品《苏北时政评论》《苏北时政评论》思想与激情的碰撞和融合!谈得新、谈得深、谈得准、谈得活!《苏北时评》值得研学!文末留言,说说你的读后感点赞数最高,获苏北时评一套统计截止:日14:00!收好!1、复制这条信息¥Uyel0hEI5LI¥后打开手淘2、天猫搜索店铺半月谈旗舰店(认准官方店铺哦~)
馆藏&128165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昆虫是怎样回家的
昆虫是怎样回家的
09-10-05 &匿名提问
腊八节起源  农历十二月初八,是我国汉族传统的腊八节,这天我国大多数地区都有吃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是用八种当年收获的新鲜粮食和瓜果煮成,一般都为甜味粥。而中原地区的许多农家却喜欢吃腊八咸粥,粥内除大米、小米、绿豆、豇豆、花生、大枣等原料外,还要加萝卜、白菜、粉条、海带、豆腐等。  腊八节又称腊日祭、腊八祭、王侯腊或佛成道日,原系古代欢庆丰收、感谢祖先和神灵(包括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仪式,除祭祖敬神的活动外,人们还要逐疫。这项活动来源于古代的傩(古代驱鬼避疫的仪式)。史前时代的医疗方法之一即驱鬼治疾。作为巫术活动的腊月击鼓驱疫之俗,今在湖南新化等地区仍有留存。 后演化成纪念佛祖释伽牟尼成道的宗教节日。夏代称腊日为“嘉平”,商代为“清祀”,周代为“大蜡”;因在十二月举行,故称该月为腊月,称腊祭这一天为腊日。先秦的腊日在冬至后的第三个成日,南北朝开始才固定在腊月初八。  《说文》载:“冬至后三戍日腊祭百神。”可见,冬至后第三个戍日曾是腊日。后由于佛教介入,腊日改在十二月初八,自此相沿成俗。   何故岁终之月称“腊”的含义有三:一曰“腊者,接也”,寓有新旧交替的意思(《隋书·礼仪志》记载);二曰“腊者同猎”,指田猎获取禽兽好祭祖祭神,“腊”从“肉”旁,就是用肉“冬祭”;三曰“腊者,逐疫迎春”,(《荆楚岁时记))中记载)。腊八节又谓之“佛成道节”,亦名“成道会”,实际上可以说是十二月初八为腊日之由来。据传,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修行深山,静坐六年,饿得骨瘦如柴,曾欲弃此苦,恰遇一牧羊女,送他乳糜,他食罢盘腿坐于菩提树下,于十二月初八之日悟道成佛,为了纪念而始兴“佛成道节”。中国信徒出自虔诚,遂与“腊日”融合,方成“腊八节”,并同样举行隆重的仪礼活动。[编辑本段]腊八节传说  腊八节,民间大都流行喝腊八粥。关于喝腊八粥的由来,民间还流传着许多故事。  一说,腊八粥传自印度。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他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舍弃王位,出家修道。初无收获,后经六年苦行,于腊月八日,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在这六年苦行中,每日仅食一麻一米。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难,于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做纪念。“腊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纪念日”。“腊八”是佛教的盛大节日。解放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会,举行诵经,并效仿释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用香谷、 果实等煮粥供佛,称“腊八粥”。并将腊八粥赠送给门徒及善男信女们,以后便在民间相沿成俗。据说有的寺院于腊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钵盂,沿街化缘,将收集来的米、栗、枣、果仁等材 料煮成腊八粥散发给穷人。传说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 所以穷人把它叫做“佛粥”。南宋陆游诗云:“今朝佛粥更相馈, 反觉江村节物新。”据说杭州名刹天宁寺内有储藏剩饭的“栈饭楼”平时寺僧每日把剩饭晒干,积一年的余粮,到腊月初八煮成腊八粥分赠信徒,称为“福寿粥”“福德粥”意思是说吃了以后可以增福增寿。可见当时各寺僧爱惜粮食之美德。  一说,腊八节来自“赤豆打鬼”的风俗。传说上古五帝之一的颛顼氏,三个儿子死后变成恶鬼,专门出来惊吓孩子。古代人们普遍相信迷信,害怕鬼神,认为大人小孩中风得病、身体不好都是由于疫鬼作祟。这些恶鬼天不怕地不怕,单怕赤(红)豆,故有“赤豆打鬼”的说法。所以,在腊月初八这一天以红小豆、赤小豆熬粥,以祛疫迎祥。  一说,秦始皇修建长城,天下民工奉命而来,长年不能回家,吃粮靠家里人送。有些民工,家隔千山万水,粮食送不到,致使不少民工饿死于长城工地。有一年腊月初八,无粮吃的民工们合伙积了几把五谷杂粮,放在锅里熬成稀粥,每人喝了一碗,最后还是饿死在长城下。为了悼念饿死在长城工地的民工,人们每年腊月初八吃“腊八粥”,以资纪念。  一说,西晋时有个极懒的青年人,平素游手好闲,坐吃山空,他的新婚娘子屡劝无效,然而到了年末的十二月初八,家里断炊了,那小伙子饥肠难熬,遍搜米缸、面袋和家里的坛坛罐罐,将剩粒遗粉连同可食的残碎物,过洗入锅,煮了一碗糊状粥喝下,从此,苦思悔恨,狠下决心痛改前非。当地人们便借此教育子女,每逢腊八都煮粥喝,既表示腊祭日不忘祖先勤俭之美德,又盼神灵带来丰衣足食的好年景。   一说,腊八节出于人们对忠臣岳飞的怀念。当年,岳飞率部抗金于朱仙镇,正值数九严冬,岳家军衣食不济、挨饿受冻,众百姓相继送粥,岳家军饱餐了一顿百姓送的“千家粥”,结果大胜而归。这天正是十二月初八。岳飞死后,人民为了纪念他,每到腊月初八,便以杂粮豆果煮粥,终于成俗。   还有一说,腊八节起源于元末明初,据说当年朱元璋落难在牢监里受苦时,当时正值寒天,又冷又饿的朱元璋竟然从监牢的老鼠洞刨找出一些红豆、大米、红枣等七八种五谷杂粮。朱元璋便把这些东西熬成了粥,因那天正是腊月初八,朱元璋便美名其曰这锅杂粮粥为腊八粥。美美的享受了一顿。后来朱元璋平定天下,坐北朝南做了皇帝,为了纪念在监牢中那个特殊的日子,他于是把这一天定为腊八节,把自己那天吃的杂粮粥正式命名为腊八为腊八粥。[编辑本段]腊八节习俗  关于腊祭,古书多有记载:“十二月八日为腊日。村人并击细鼓,戴 胡头,及作金刚力土以逐疫”。“腊祭”本是原始先民庆贺农业丰收的报酬之礼,是农耕文化的重要节庆。应劭《风俗通》云:“《礼传》:腊者,猎也,言田猎取禽兽,以祭祀其祖也。或曰:腊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其起源甚早,《礼记·郊特牲》记载:“伊耆氏始为蜡。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史记·补三皇本纪》也说:“炎帝神农氏以其初为田事,故为蜡祭,以报天地”。夏代称腊日祭为“嘉平”, 殷曰“清祀”,周曰“大蜡”,汉代改为“腊”。祭祀的对象凡八:先啬神?神农 、司啬神?后稷 、农神?田官之神 、邮表畦神?始创田间庐舍、开路、划疆界之人 、猫虎神、坊神堤防 、水庸神?水沟 、昆虫神。先秦的腊祭日在冬至后第三个戌日,南北朝以后逐渐固定在腊月初八。到了唐宋,此节又被蒙上神佛色彩。相传释伽牟尼成佛之前,绝欲苦行,饿昏倒地。一牧羊女以杂粮掺以野果,用清泉煮粥将其救醒。释伽牟尼在菩提树下苦思,终在十二月八日得道成佛。从此佛门定此日为“佛成道日”,诵经纪念,相沿成节。到了明清,敬神供佛更是取代祭祀祖灵、欢庆丰收和驱疫禳灾,而成为腊八节的主旋律。其节俗主要是熬煮、赠送、品尝腊八粥,并举行庆丰家实。同时许多人家自此拉开春节的序慕,忙于杀年猪、打豆腐、胶制风鱼腊肉,采购年货,“年”的气氛逐渐浓厚。[编辑本段]腊八节食俗  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我国喝腊八粥的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中国各地腊八粥的花样,争奇竞巧,品种繁多。其中以北平的最为讲究,搀在白米中的物品较多,如红枣、莲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圆、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丝、玫瑰、红豆、花生……总计不下二十种。人们在腊月初七的晚上,就开始忙碌起来,洗米、泡果、拨皮、去核、精拣然后在半夜时分开始煮,再用微火炖,一直炖到第二天的清晨,腊八粥才算熬好了。  更为讲究的人家,还要先将果子雕刻成人形、动物、花样,再放在锅中煮。比较有特色的就是在腊八粥中放上&果狮&。果狮是用几种果子做成的狮形物,用剔去枣核烤干的脆枣作为狮身,半个核桃仁作为狮头,桃仁作为狮脚,甜杏仁用来作狮子尾巴。然后用糖粘在一起,放在粥碗里,活象一头小狮子。如果碗较大,可以摆上双狮或是四头小狮子。更讲究的,就是用枣泥、豆沙、山药、山楂糕等具备各种颜色的食物,捏成八仙人、老寿星、罗汉像。这种装饰的腊八粥,只有在以前的大寺庙的供桌上才可以见到。  以下列举几种有名的配方:     《鸡肋篇》所记配方:“宁州(今辽宁复县一带)腊月八日,人家竟作白粥,于上以林栗之类,染以众色,为花鸟象,更相送遗。”   《金瓶梅》所记配方:“(苏北)粳米投着各样榛、松、栗子、果仁、梅桂、白糖粥儿。”   《明宫史》所记配方:“(明宫内)前几日将红枣捣破泡汤,至初八早,再加粳米、白果、核桃仁、栗子、菱米煮粥,供于佛圣前,并于房牖、园树、 井灶之上,各分布所煮之粥。”   《清嘉录》所记配方:“(苏州)居民以菜果入米煮粥,调之腊八粥;或有债自僧尼者,名曰佛粥。”   《红楼梦》所记配方:各色米豆加五种菜果(红枣、栗子、花生、蒙用、香芋)。   宋朝吴自牧撰《梦粱录》卷六载:“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寺等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此时,腊八煮粥已成民间食俗,不过,当时帝王还以此来笼络众臣。元人孙国敕作《燕都游览志》云:“十二月八日,赐百官粥,以米果杂成之。品多者为胜,此盖循宋时故事。”《永乐大典》记述“是月八日,禅家谓之腊八日,煮经糟粥以供佛饭僧”。每逢十二月初八日,东京开封各大寺院都要送七宝五味粥,即“腊八粥”。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十二月初八日,各个寺院送七宝五味粥让门徒斗饮,称之为“腊八粥”,又称“佛粥”。宋代大诗人陆游诗中说:“今朝佛粥更相馈,反觉江村节物新。”也说的是腊八送粥之事。南宋文人周密撰《武林旧事》说:“用胡桃、松子、乳覃、柿、栗之类作粥,谓之腊八粥。”  到了清代,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世宗将北京安定门内国子监以东的府邸改为雍和宫,每逢腊八日,在宫内万福阁等处,用锅煮腊八粥并请来喇嘛僧人诵经,然后将粥分给各王宫大臣,品尝食用以度节日。《光绪顺天府志》又云:“每岁腊月八日,雍和官熬粥,定制,派大臣监视,盖供上膳焉。”腊八粥又叫“七宝粥”,“五味粥”。最早的腊八粥是红小豆来煮,后经演变,加之地方特色,逐渐丰富多彩起来。清人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里则称“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去皮枣泥等,和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切不可用莲子、扁豆、江米、桂圆,用则伤味。每至腊七日,则剥果涤器,技夜经营,至天明时则粥熟矣。除祀先供佛外,分馈亲友,不得过午。并用红枣、桃仁等制成狮子、小儿等类,以见巧思”,颇有京城特色。  天津人煮腊八粥,同北京近似,讲究些的还要加莲子、百合、珍珠米、意仁米、大麦仁、粘秫米、粘黄米、芸豆、绿豆、桂圆肉、龙眼肉、白果、红枣及糖水桂花等,色、香、味俱佳。近年还有加入黑米的。这种腊八粥可供食疗,有健脾、开胃、补气、安神、清心、养血等功效。   山西的腊八粥,别称八宝粥,以小米为主,附加以豇豆、小豆、绿豆、小枣,还有粘黄米、大米、江米等煮之。晋东南地区,腊月初五即用小豆、红豆、豇豆、红薯、花生、江米、柿饼,合水煮粥,又叫甜饭,亦是食俗之一。  陕北高原在腊八之日,熬粥除了用多种米、豆之外,还得加入各种干果、豆腐和肉混合煮成。通常是早晨就煮,或甜或咸,依人口味自选酌定。倘是午间吃,还要在粥内煮上些面条,全家人团聚共餐。吃完以后,还要将粥抹在门上、灶台上及门外树上,以驱邪避灾,迎接来年的农业大丰收。民间相传,腊八这天忌吃菜,说吃了莱庄稼地里杂草多。陕南人腊八要吃杂合粥,分“五味”和“八味”两种。前者用大米、糯米、花生、白果、豆子煮成。后者用上述五种原料外加大肉丁、豆腐、萝卜,另外还要加调味品。腊八这天人们除了吃腊八粥,还得用粥供奉祖先和粮仓。  甘肃人传统煮腊八粥用五谷、蔬菜,煮熟后除家人吃,还分送给邻里,还要用来喂家畜。在兰州、白银城市地区,腊八粥煮得很讲究,用大米、豆、红枣、白果、莲子、葡萄干、杏干、瓜干、核桃仁、青红丝、白糖、肉丁等煮成。煮熟后先用来敬门神、灶神、土神、财神,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再分给亲邻,最后一家人享用。甘肃武威地区讲究过“素腊八”,吃大米稠饭、扁豆饭或是稠饭,煮熟后配炸散子、麻花同吃,民俗叫它“扁豆粥泡散”。  宁夏人做腊八饭一般用扁豆、黄豆、红豆、蚕豆、黑豆、大米、土豆煮粥,再加上用麦面或荞麦面切成菱形柳叶片的“麦穗子”,或者是做成小圆蛋的“雀儿头”,出锅之前再入葱花油。这天全家人只吃腊八饭,不吃菜。  青海的西宁人,虽是汉族人居多,可是腊八不吃粥,而是吃麦仁饭。将新碾的麦仁,与牛羊肉同煮,加上青盐、姜皮、花椒、草果、苗香等佐料,经一夜文火煮熬,肉、麦交融成乳糜状,清晨揭锅,异香扑鼻,食之可口。  山东“孔府食制”中,规定“腊八粥”分两种,一种是用意米仁、桂圆、莲子、百合、栗子、红枣、粳米等熬成的,盛入碗里还要加些“粥果”,主要是雕刻成各种形状的水果,是为点缀。这种粥专供孔府主人及十二府主人食用。另一种是用大米、肉片、白菜、豆腐等煮成的,是给孔府里当差们喝的。  河南人吃腊八饭,是小米、绿豆、豇豆、麦仁、花生、红枣、玉米特等八种原料配合煮成,熟后加些红糖、核桃仁,粥稠味香,喻意来年五谷丰登。  江苏地区吃腊八粥分甜咸两种,煮法一样。只是咸粥是加青菜和油。苏州人煮腊八粥要放入茨菇、荸荠、胡桃仁、松子仁、芡实、红枣、栗子、木耳、青菜、金针菇等。清代苏州文人李福曾有诗云:“腊月八日粥,传自梵王国,七宝美调和,五味香掺入。”  浙江人煮腊八粥一般都用胡桃仁、松子仁、芡实、莲子、红枣、桂圆肉、荔枝肉等,香甜味美,食之祈求长命百岁。据说,这种煮粥方法是从南京流传过来的,其中内含若干传说。  四川地大人多,腊八粥做法五花八门,甜咸麻辣,而农村人吃咸味的比较多,主要是用黄豆、花生、肉丁、白萝卜、胡萝卜熬成的。异乡人来此品尝,虽入乡随俗,但很难习惯,现如今城市人吃甜粥的也不少,堪称风味各异。腊八与粥可谓密切相关,而粥喝在腊八,也算是喝出了花样,喝出了水平。  河北腊八粥制作方法:将大白云豆提前(最好头一天晚上泡,第二天用)泡发至胖大;白莲子用热水涨发,去绿色芯,同白云豆先下入煮锅煮20分钟,再加入大米、糯米、麦仁、葛仙米、小枣及饭豆,栗子去掉硬壳和内衣。将上述原料洗净,放入锅中,加入足够的清水,大火煮沸,改小火慢煮40分钟,至粥稠豆糯、枣烂时止。 粥熟后加蜜桂花、红糖(或先将红糖煮成糖汁,加在粥中)拌匀即成。  从营养功效看,腊八粥具有健脾、开胃、补气、安神、清心、养血之功,并有御寒作用,是冬令的滋补佳品,故能传承百代而不衰。  腊八蒜  老北京人家,一到腊月初八,过年的气氛一天赛过一天,华北大部分地区在腊月初八这天有用醋泡蒜的习俗,叫“腊八蒜”。  据老人讲,腊八蒜的蒜字,和“算”字同音,这是各家商号要在这天拢账,把这一年的收支算出来,可以看出盈亏,其中包括外欠和外债,都要在这天算清楚,“腊八算”就是这么回事。腊八这天要债的债主子,要到欠他钱的人家送信儿,该准备还钱。北京城有句民谚:“腊八粥、腊八蒜,放账的送信儿;欠债的还钱。”后来有欠人家钱的,用蒜代替“算”字,以示忌讳,回避这个算账的“算”字,其实欠人家的,终究是要还的。老北京临年关,街巷胡同有卖辣菜的,可没有卖腊八蒜的。这是为什么呢?您想啊,卖腊八蒜得吆喝吧,怎么吆喝?直接喊“腊八蒜来!”欠债的人听见吆喝心里咯噔一下,怎么街上还有喊着催债呀!再说了,你一个做小买卖的跟谁算哪!人家不跟你算就不错了,所以腊八蒜不能下街吆喝,都是一家一户自己动手泡腊八蒜,自己先给自己算算,今年这个年怎么过。  泡腊八蒜得用紫皮蒜和米醋,将蒜瓣去老皮,浸入米醋中,装入小坛封严,至除夕启封,那蒜瓣湛青翠绿,蒜辣醋酸香溶在一起,扑鼻而来,是吃饺子的最佳佐料,拌凉菜也可以用,味道独特。   泡腊八蒜为什么得用紫皮蒜?紫皮蒜瓣小泡得透,蒜瓣硬崩瓷实,泡出的蒜脆香。  泡腊八蒜为什么得用米醋?米醋色淡,泡过蒜色泽如初,橙黄翠绿,口感酸辣适度,香气浓而微甜。那老醋熏醋泡过蒜色泽发黑,蒜瓣也不够绿,口感较差,尤其是熏醋,略带糊味,也许这正是它的特色,   腊八豆腐  “腊八豆腐”是安徽黔县民间风味特产,在春节前夕的腊八,即农历十二月初八前后,黔县家家户户都要晒制豆腐,民间将这种自然晒制的豆腐称作“腊八豆腐”。   翡翠碧玉腊八蒜  泡腊八蒜是北方,尤其是华北地区的一个习俗。顾名思义,就是在阴历腊月初八的这天来泡制蒜。其实材料非常简单,就是醋和大蒜瓣儿。做法也是极其简单,将剥了皮的蒜瓣儿放到一个可以密封的罐子,瓶子之类的容器里面,然后倒入醋,封上口放到一个冷的地方。慢慢地,泡在醋中的蒜就会变绿,最后会变得通体碧绿的,如同翡翠碧玉。   煮“五豆”   有些地方过腊八煮粥,不称“腊八粥”,而叫做煮“五豆”,有的在腊八当天煮,有的在腊月初五就煮了,还要用面捏些“雀儿头”,和米、豆(五种豆子)同煮。据说,腊八人们吃了“雀儿头”,麻雀头痛,来年不危害庄稼。煮的这种“五豆”,除了自食,也赠亲邻。每天吃饭时弄热搭配食用,一直吃到腊月二十三,象征连年有余。   腊八面   我国北方一些不产或少产大米的地方,人们不吃腊八粥,而是吃腊八面。隔天用各种果、蔬做成臊子,把面条擀好,到腊月初八早晨全家吃腊八面。   腊八粥选料有讲究  如今超市里有配好了的腊八粥原料,但您也可根据自己的饮食习惯以及身体状况选择腊八粥的配料,熬出的腊八粥会独具特色。  “腊八粥”的主要原料为谷类,常用的有粳米、糯米和薏米。粳米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钙、磷、铁等成分,具有补中益气、养脾胃、和五脏、除烦止渴、益精等功用。糯米具有温脾益气的作用,适于脾胃功能低下者食用,对于虚寒泄利、虚烦口渴、小便不利等有一定辅助治疗作用。中医认为薏米具有健脾、补肺、清热、渗湿的功能,经常食用对慢性肠炎、消化不良等症也有良效。富含膳食纤维的薏米有预防高血脂、高血压、中风及心血管疾病的功效。  豆类是“腊八粥”的配料,常用的有黄豆、赤小豆。黄豆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粗纤维、钙、磷、铁、胡萝卜素、硫胺素、核黄素、尼克酸等,营养十分丰富,并且具有降低血中胆固醇、预防心血管病、抑制多种恶性肿瘤、预防骨质疏松等多种保健功能。赤小豆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粗纤维、钙、磷、铁、硫胺素、核黄素、尼克酸等,中医认为本品具有健脾燥湿、利水消肿之功,对于脾虚腹泻以及水肿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不可小看“腊八粥”中果仁的食疗作用,花生和核桃是不可缺少的原料。花生有“长生果”的美称,具有润肺、和胃、止咳、利尿、下乳等多种功能。核桃仁具有补肾纳气、益智健脑、强筋壮骨的作用,还能够增进食欲、乌须生发,核桃仁中所含的维生素E更是医药学界公认的抗衰老药物。  如果在“腊八粥”内再加羊肉、狗肉、鸡肉等,就更使腊八粥营养滋补价值倍增。对于高血压患者,不妨在粥里加点白萝卜、芹菜,对于经常失眠的患者,如果在粥里加点龙眼肉、酸枣仁将会起到很好的养心安神的作用,何首乌、枸杞子具有延年益寿的作用,对血脂也有辅助的调节作用,是老年人的食疗佳品。燕麦具有降低血中胆固醇浓度的作用,食用燕麦后可减慢血糖值的上升,在碳水化合物食品中添加燕麦后可抑制血糖值上升,因此对于糖尿病以及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不妨在粥里放点燕麦。大枣也是一种益气养血、健脾的食疗佳品,对脾胃虚弱、血虚萎黄和肺虚咳嗽等症有一定疗效。[编辑本段]腊八节诗话  腊八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历史上,许多文人墨客争相咏颂腊八节,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清·顾梦游——《腊八日水草庵即事》   清水塘边血作磷,正阳门外马生尘。   只应水月无新恨,且喜云山来故人。   晴腊无如今日好,闲游同是再生身。   自伤白发空流浪,一瓣香消泪满巾。  晋·裴秀——《大腊》  晋时河东闻喜人裴秀,由魏仕晋,不觉又到岁终腊日,提笔挥毫写出《大腊》诗一首:“日躔星记,大吕司晨。玄象改次,庶众更新。岁事告成,八腊报勤。告成伊何,年丰物阜。丰裎孝祀,介兹万祜。报勤伊何,农功是归。穆穆我后,务蕾蒸黎。宣力菑亩,沾体暴肌。饮飨清祀,四方来绥。充仞郊甸,鳞集京师。交错贸迁,纷葩相追。掺袂成幕,连衽成帷。有肉如丘,有酒如泉。有肴如林,有货如山。率土同欢,和气来臻。祥风协调,降祉白天。方隅清谧,嘉祚日廷。与民优游,享寿万年。”诗中描述了古代腊祭时,祭祀百神,向百神报告“年丰物阜”的好年景,感谢百神保佑万事成功的场景。  北齐·魏收——《腊节》  诗曰:“凝寒迫清祀,有酒宴嘉平。宿心何所道,藉此慰中情。”写出了寒凝大地、数九隆冬时节,人们在桌上摆上肉酒以祭祀百神,感谢百神的福佑,抒发久已宿居于心中的敬神之情。  唐·杜甫——《腊日》  诗曰:“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侵凌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纵酒欲谋良夜醉,还家初散紫宸朝。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从诗句中可以看出,往年的腊日天气还很冷,温暖离人还很遥远。而当年腊日气候温和,冰冻全消。诗人高兴之余准备辞朝还家,纵酒狂饮欢度良宵,但此时此刻,他又因感念皇帝对他的恩泽,不能随便走开。  宋·陆游——《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  诗曰:“腊月风和意已春,时因散策过吾邻。草烟漠漠柴门里,牛迹重重野水滨。多病所须惟药物,差科未动是闲人。今朝佛粥交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诗中写道,虽是隆冬腊月,但已露出风和日丽的春意。柴门里草烟漠漠,野河边有许多牛经过的痕迹。腊日里人们互赠、食用着佛粥(即腊八粥),更感觉到清新的气息。  清·李福——《腊八粥》  清代《清嘉录》引用了李福的《腊八粥》一诗:“腊月八日粥,传自梵王国。七宝美调和,五味香掺入。用以供伊蒲,藉之作功德。僧民多好事,踵事增华饰。此风未汰除,歉岁尚沿袭。今晨或馈遗,啜这不能食。吾家住城南,饥民两寺集。男女叫号喧,老少街衢塞。失足命须臾,当风肤迸裂。怯者蒙面走,一路吞声泣。问尔泣何为,答之我无得。此景望见之,令我心凄恻。荒政十有二,蠲赈最下策。悭囊未易破,胥吏弊何敦。所以经费艰,安能按户给。吾佛好施舍,君子贵周急。愿言借粟多,苍生免菜色。此去虚莫偿,嗟叹复何益。安得布地金,凭杖大慈力。倦然对是的,趾望丞民粒。”这首诗详尽地描述了腊八粥的起源和制作方法,同时还反映了旧时荒政歉收、百姓饥饿和佛寺施粥的情景,思想内容极为深刻。  清·道光帝——《腊八粥》  清代,朝廷于腊八这天,有赐粥的风俗。清道光皇帝曾作诗《腊八粥》:“一阳初夏中大吕,谷粟为粥和豆煮。应时献佛矢心虔,默祝金光济众普。盈几馨香细细浮,堆盘果蔬纷纷聚。共尝佳品达沙门,沙门色相传莲炬。童稚饱腹庆州平,还向街头击腊鼓。”可以想见,施散腊八粥和皇家食用腊八粥必然是万头攒动,人涌如潮。  清·夏仁虎——《腊八》  诗曰:“腊八家家煮粥多,大臣特派到雍和。圣慈亦是当今佛,进奉熬成第二锅。”诗中描写道,腊八一到,民间家家户户都要煮腊八粥吃,而朝廷乃当世活佛,他也要到雍和宫煮粥奉佛并赐大臣、诸王、宫妃等。据文献记载,清代雍和宫有四口煮粥的大锅,锅最大的直径为二米,深一米五,可容米数担。熬粥时,第一锅粥是奉佛的,第二锅粥是赐给太后和帝后家眷的,第三锅粥是赐给诸王和少主府的,第四锅粥是赐给喇嘛的。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苏北决战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