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家干沟桥河修桥打井桩的井桩基础里挖出来的,距离地下19.3米处,看似是个什么动物的牙齿化石,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2014386',
container: s,
size: '234,60',
display: 'inlay-fix'
&&|&&3次下载&&|&&总170页&&|
您的计算机尚未安装Flash,点击安装&
阅读已结束,如需下载到电脑,请使用积分()
下载:50积分
0人评价27页
1人评价11页
3人评价47页
0人评价12页
5人评价76页
所需积分:(友情提示:大部分文档均可免费预览!下载之前请务必先预览阅读,以免误下载造成积分浪费!)
(多个标签用逗号分隔)
文不对题,内容与标题介绍不符
广告内容或内容过于简单
文档乱码或无法正常显示
文档内容侵权
已存在相同文档
不属于经济管理类文档
源文档损坏或加密
若此文档涉嫌侵害了您的权利,请参照说明。
我要评价:
价格:50积分VIP价:40积分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河公路大桥环境影响程度分析评估报告.doc 171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为进一步完善宁夏回族自治区干线公路网和跨黄河大桥布局,自治区拟在“十一五”期间规划两座黄河公路大桥,吴忠黄河公路大桥即是其中之一。吴忠黄河大桥位于吴忠市利通区和青铜峡境内,是国道109线和国道211线联络线中的控制性工程。该桥位起自省道101线吴忠市利通区早元乡环岛处,向西跨越黄河,终点位于青铜峡市小坝城区南环路与东环路的交叉处,路线全长8.48km,其中黄河大桥长2258m,吴忠岸接线长2.826km,青铜峡岸接线长3.396km。其建设对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发展战略,完善国道网络和宁夏干线公路网,促进宁夏回族自治区内的经济发展,特别宁夏吴忠市城市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该工程项目建议书于2006年11月获国家发改委批复(发改交运[号)。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由宁夏公路勘察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于2006年11月完成。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国务院第253号令)、《交通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交通部(2003)第5号令)和《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
吴忠市交通局于2006年3月委托长安大学和中煤国际工程集团武汉设计研究院承担吴忠黄河公路大桥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在现场踏勘和资料收集的基础上,评价单位制定了环评实施计划,确定报告书的评价重点、评价等级、监测方案等编制内容。随后开展了全面的环境现状调查、环境监测和资料收集工作,并对项目所在地有关居民、单位和专家进行了公众参与调查。2007年5月,评价组编制完成了《吴忠黄河公路大桥环境影响报告书》。
本报告书在编制过程中得到了宁夏回族自治区交通厅、宁夏回族自治区环保厅、吴忠市交通局、吴忠市环保局、青铜峡市交通局、青铜峡市环保局、吴忠市环境监测中心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与协助,在此一并致谢!
吴忠黄河公路大桥环评小组
1.1项目由来
为进一步完善宁夏回族自治区干线公路网和跨黄河大桥布局,自治区拟在“十一五”期间规划两座黄河公路大桥,吴忠黄河公路大桥即是其中之一。吴忠黄河大桥位于吴忠市利通区和青铜峡境内,是国道109线和国道211线联络线中的控制性工程。该项目建设对完善国道网络和宁夏干线公路网,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及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工程项目建议书已于2006年11月获国家发改委批复(发改交运[号)。宁夏公路勘察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于2006年11月完成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以及国务院第253号令《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的规定,吴忠市交通局于2007年3月委托长安大学和中煤国际工程集团武汉设计研究院承担吴忠黄河公路大桥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在现场踏勘和资料收集的基础上,评价单位制定了环评实施计划,确定报告书的评价重点、评价等级、监测方案等编制内容。随后开展了全面的环境现状调查、环境监测和资料收集工作,并对项目所在地有关居民、单位和专家进行了公众参与调查,在此基础上,完成了本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书。
1.2评价目的与原则
1.2.1评价目的
通过对项目评价范围内自然环境、生态环境及社会环境的现状调查和评价,掌握评价区环境特征及环境制约因素,对项目施工和运营可能带来的各种环境影响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对工程选线和选址进行环境合理性分析,提出工程施工期和营运期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污染防治措施和环境管理要求,从环境保护角度综合评价工程建设的环境可行性,为工程设计和建设单位在工程实施及营运中环境保护和环境管理提供依据,为环境行政管理部门决策与监督管理提供依据。
具体工作任务是:
(1) 通过工程分析和类比调查,判定项目建设及运营的环境影响因素和环境影响因子,确定影响环境的主要工程和主要污染源参数;
(2)通过环境现状调查与监测,获悉评价区声环境、环境空气、水环境、生态环境及社会环境现状,分析现状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和环境制约因素;
(3)突出独立桥梁项目建设运营的环境影响特点,采用数学模式、类比调查等技术手段,预测项目建设可能诱发的主要环境问题以及环境影响范围和程度;
(4)综合分析本工程建设规模、选线选址与地方相关规划的相容性、协调性;
(5)提出指导设计、施工和运营管理,减轻和消除项目建设带来的不利影响的环境保护措施和建议,实现公路桥梁建设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目的;
(6)通过广泛调查,征询公众意见和建议,为优化项目选址和建设方案提供依据。
(7)综合以上,从环境角度对项目建设的可行性进行评价,得出评价结论。
1.2.2评价原则
(1)认真贯彻国家和地方环保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依据国家有关技术规范的要求开展现场调查和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2)坚持充分利用现有资料、实地踏勘、现场调查、现状监测相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沙海与绿洲连接的丝线--深度新疆(38-6)
★↑图:&&&
昭苏的千年石人&
2,盐池镇:“盐池”为汉语,因附近有盐池;哈萨克语为“吐尔库勒”(“吐尔”为“烽火台”或“瞭望塔”,“库勒”为“水塘、湖泊”)。1950年盐池镇地为盐池区,1958年成立盐池公社,1960年前山、盐池两公社合并为盐池牧业总场,1962年置盐池牧场,1984年6月更名为盐池乡,2013年4月为盐池镇,现辖
阔拉(哈萨克语“山根”)、
铁日勒尕(哈萨克语,“铁日勒”为“耕种”,“尕”为“地方”)、
阿热买里(哈萨克语,“阿热”为“中间的”,“买里”为“村”)、
阿拉通盖(蒙古语,“阿拉”为“[土与砾石]交错的”,“通盖”为“芨芨草滩”)村。
盐池镇有龙口、黑山头、柳树沟、
考希布拉克(哈萨克语,“考希”为“公羊”,“布拉克”为“泉”)自然村,有盐池牧场、阔拉分场,有
希开扎克(蒙古语,“希开”为“x地”,“扎克”为“鱼”)、
喀温都尔(蒙古语,“喀”为“黑色的”,“温都尔”为“山”)、
热孜布拉克(哈萨克语,“热孜”为“地方”,“布拉克”为“泉”)、
托盖乌台克(哈萨克语,“托盖”为“骆驼”,“乌台克”为“草棚”)、
喀拉其克布拉(哈萨克语,“喀拉”为“黑色的”,“其克”为“洁净的”,“布拉”为“柳树”)牧民点。
盐池镇境的盐湖面积约为4.34万亩,平均水深0.70米,盛产芒硝、盐,为伊吾县境最大的碱水湖。
阿拉通盖村东南约20千米科托果勒(蒙古语,“科托”为“青色的”,“郭勒”为“河、沟”)沟口西侧有青铜器时代的科托果勒遗址,分石碓墓、石人墓。
阔拉村有青铜时代-汉代的阔腊遗址。
阔拉村有战国-汉代的科托果勒沟山崖古墓葬,墓封堆直径约46米,周围建有宽约7米的圆形壕沟,其周围分布有27处殉坑,墓葬西部分布有南北走向的8座直径5-12米的陪葬墓,墓葬东侧有绵延800余米的142块立石。
盐池牧场有商末-周初的盐池古城,又称“乱石滩遗址”,方形,有房屋残舍,内有坑洞,可见灰烬、红烧土及分散在地面的红烧土块,遗物有石器和陶片,石器器型有大型石磨盘、石槌、石掘土、石臼、石球等,其中大石磨盘呈马鞍形或呈臼形,石磨盘残长0.64-0.72米、宽0.50-0.54米、厚0.17-0.25米,石槽残长0.56米,陶器均为夹砂陶,陶色有红、黄、土黄、灰,个别素面陶饰掩压纹、细弦纹及竖点纹,少数器底、器腹遗留钻孔,陶器有罐、钵等;在遗址北部边缘残留有仅露出地表的大卵石,排列整齐,长约6米,似未经扰动,在破坏坑内可见用火痕迹--灰烬、红烧土及分散在地面的红烧土块,分散在遗址内的文化遗物有石器及陶器残片,采集的石器有石掘土、石臼、石球等。考盐池古城在唐时为咸泉镇遗址。在盐池古城遗址周围有盐池石碓墓20余座。
战国时的喀塔布齐(哈萨克语,“喀塔”为“并列的”,“布其”为“盆”)放牧图在阿拉通盖村喀塔布齐海拔1870米处1长2.50米、高1米的岩石上,画面凿刻有一骑犬牧童和7只山羊,牧童位于画面左方,犬身长0.16米,高0.095米,牧童身高0.115米,宽0.12米,紧靠牧童面前的羊身长0.23米,高0.19米,中间的大羊身长0.30米,高0.33米,左上部大羊身长0.22米,高0.18米,右边羊身长0.20米,高0.14米,画面描绘一群山羊在草原上吃饱了草后休息、游荡,牧童骑在牧犬背上在嬉戏玩耍。喀塔布齐行猎图在喀塔布齐海拔1870米处一高0.50米,宽0.47米的岩石上,凿刻有一手持弓箭的猎人和一只北山羊,猎人高0.19米,宽0.08米,弓高0.10米,宽0.06米,箭长0.12米,画面描绘一只北山羊伫立在草原上,一猎人出现在它背后,未等它察觉,猎人已叉开双脚,挽弓拉箭,箭头已对准它的臀部。
热孜布拉克自然村有战国时的热孜布拉克岩刻。
阔拉村南2000米伊兰勒克(维吾尔语,“伊兰”为“蛇”,“勒克”为“集中地”)沟北口山前地带有春秋-唐代的阔拉墓地,东起阔拉(哈萨克语“山根”)泉,西至托木墩(维吾尔语,“托木”为“分水闸”,“墩”为“土[沙]包”),有明显标志的墓葬100多座,按其形制分为圆丘形石碓墓、环形石碓墓、长方形石围墓、卵圆形石碓墓及石围、石碓、环形堆墓,3者混处,或石围包围或同处一条直线上。
阔拉村有隋-唐代的科托果勒沟石人墓。
公元1884年(光绪十年)清在今盐池镇设有盐池卡伦。
3,淖毛湖镇:“淖毛”为蒙古、哈萨克语合词,其从“诺木托洛盖”演化来,“诺木”为“弯弓形的”,“托洛盖”为“山丘”,“湖”为哈萨克语“水塘、湖泊”,因淖毛湖镇北戈壁滩上有数座沙质小山丘形似弯弓、且附近曾有小湖而得名,当地维吾尔族沿袭蒙古语称谓简称为“诺木”,又称“仓吐尔”(“仓”为汉语“仓库”,“吐尔”为哈萨克语“烽火台”或“瞭望塔”),清末文献写为“闹毛湖”,中华民国后渐写为“淖毛湖”。1950年淖毛湖镇地为淖毛湖区,1954年为淖毛湖乡,1958年成立淖毛湖公社,1984年为淖毛湖乡,2002年3月为淖毛湖镇,现辖淖毛湖镇社区和新建、团结、民光、民光新、
西坎尔(哈萨克语“芦苇”)、西坎尔新、
英买里(哈萨克语,“英”为“新的”,“买里”为“村”)、
哈尔赛(哈萨克语,“哈尔”为“黑色的”,“赛”为“戈壁滩”)、
吾依来(哈萨克语,“吾依”为“[两河]汇集”,“来”为“地方”)、
仓吐尔(哈萨克语,“仓”为“仓库”,“吐尔”为“烽火台”或“瞭望塔”)、
淖毛湖开发区村。
淖毛湖镇有骆驼石头、粮店、
西坎尔井(“坎尔井”为古波斯语)、
艾孜斯(维吾尔语,“艾孜”为“显贵的”,“斯”为“x地”)、
库尔萨依(哈萨克语,“库尔”为“[洼地上的]溪水”,“萨依”为“戈壁滩”)、
苏木克乔喀(维吾尔语,“苏木”为“长方形的”,“克”为“地方”,“乔喀”为“山峰、山顶”)自然村,有
托浪岗(哈萨克语“梧桐树”)、
英奥尔(哈萨克语,“英”为“新的”,“奥尔”为“中间的”)、
琼阿坝(哈萨克语,“琼”为“大的”,“阿坝”为“[人工挖的]沟”)、
达拉图勒(蒙古语,“达拉”为“原野、荒野”,“图”为“x地”,“勒”为“[低洼]地”)、
诺木托拉依(蒙古语,“诺木”为“弯弓形的”,“托拉依”为“灌木丛”)牧民点。
淖毛湖镇有淖毛湖戈壁,有英格库勒(哈萨克语,“英格”为“新的”,“库勒”为“水塘、湖泊”),有马梁、刺玫花泉、
乌苏(蒙古语“水”)、
萨依苏(哈萨克语,“萨依”为“戈壁滩”,“苏”为“水”)、
萧那布拉克(哈萨克语,“萧那”为“碱”,“布拉克”为“泉”)、
其格来库都克(哈萨克语,“其格”为“洁净的”,“来”为“地方”,“库都克”为“井”)、
也提木布拉克(哈萨克语,“也提”为“边缘地”,“木”为“地方”,“布拉克”为“泉”)
达拉音布拉格(蒙古语,“达拉”为“原野、荒野”,“音”为“新的”,“布拉格”为“泉”)、
琼毛拉买提库都克(哈萨克语,“琼”为“大的”,“毛拉”为“盆地”,“买提”为“[宗教]地”,“库都克”为“井”)泉,有淖毛湖干渠,有横干河、
琼阿坝(哈萨克语,“琼”为“大的”,“阿坝”为“[人工挖的]沟”)、
图拉尔根(蒙古语,“图拉尔”为“兔子”,“根”为“[山]脊”)、
恰干昆多(哈萨克语,“恰干”为“干燥的”,“昆多”为“河狸”)(干河)。
淖毛湖镇东39千米有海拔594米的尖顶山。
仓吐尔村有1.45万年前的淖毛湖硅化木遗址。
距民光村东约500米的沙丘地带有新石器时代的卡尔桑(哈萨克语,“卡尔”为“黑色的”,“桑”为“仓库”)遗址,南北长100米,东西宽80米,面积约0.80万平方米,遗址地表见土坯建筑痕迹,采集到石器、陶器、骨(角)器、铜器等,石器有锄形器、钵、锤、杵、球、臼等,陶器多见夹砂红陶罐,以缸为主,骨角器有锥、残骨匕及鹿角器等,铜器有镞、环、锥,遗址破坏严重,周围部分区域被垦为农田。
仓吐尔村有唐-清代的阔吐尔(哈萨克语,“阔”为“旧的、老的”,“吐尔”为“烽火台”或“瞭望塔”)烽火台遗址。
淖毛湖地在清代为流放遣犯地。
4,吐葫芦乡:哈萨克语“圆形”。1950年吐葫芦乡为下马崖区地,1954年为吐葫芦区,1958年成立吐葫芦公社,1984年为吐葫芦乡,现辖甘沟、沙梁子、泉脑、大白杨沟、大石头、
拜其尔(蒙古语“河流交汇”)、
托背(哈萨克语“柳树”)梁、
夏尔乌依来(哈萨克语,“夏尔”为“城堡”,“乌依”为“洼地”,“来”为“地方”)村,有红泉、小白杨沟、
若希(哈萨克语“小的”)、
阔如勒(哈萨克语“涝坝”)、
央古依(哈萨克语,“央”为“新的”,“古依”为“花”)、
琼塔什(哈萨克语,“琼”为“大的”,“塔什”为“石头”)、
托木墩(哈萨克语,“托木”为“分水闸”,“墩”为“土[沙]包”)、
博拉勒克(蒙古语,“博拉”为“雄驼”,“勒克”为“集中地”)、
夏尔勒克(哈萨克语,“夏尔”为“城堡”,“勒克”为“集中地”)、
塔什开其克(哈萨克语,“塔什”为“石头”,“开其克”为“宽阔地”)、
萨亚特乔喀(哈萨克语,“萨亚”为“戈壁滩”,“特”为“x地”,“乔喀”为“山峰、山顶”)、
乌鲁克乌台克(哈萨克语,“乌鲁克”为“干燥的”,“乌台克”为“草棚”)自然村,有骆驼石、
米腊斯(哈萨克语,“米腊”为“马”,“斯”为“地方”)、
代普台(哈萨克语,“代普”为“鸽子”,“台”为“地方”)、
喀瓦普(哈萨克语,“喀瓦”为“空隙”,“普”为“地方”)、
亚曼提(哈萨克语,“亚曼”为“危险的”,“提”为“x地”)、
京力克(哈萨克语,“京”为“x地”,“力克”为“集中地”)、
琼库尔(哈萨克语,“琼”为“大的”,“库尔”为“[洼地上的]溪水”)、
其克尔(哈萨克语,“其”为“x地”,“克尔”为“高坎、突兀的山地”)、
阔什阔腊(哈萨克语,“阔什”为“两[座]”,“阔腊”为“山根”)、
黑孜瓦娜(哈萨克语,“黑孜”为“红色的”,“瓦娜”为“芦苇”)、
伊吉布隆(哈萨克语,“伊吉”为“一样的”,“布隆”为“角落”)、
乌普鲁克(哈萨克语,“乌普”为“槽子”,“鲁克”为“集中地”)、
博佐依迪(哈萨克语,“博佐”为“褐色的”,“依迪”为“草场”)、
夏托许克(哈萨克语,“夏”为“地方”,“托许克”为“溢洪道”)、
阿克果勒(哈萨克语,“阿克”为“白色的”,“果勒”为“河、沟”)、
喀拉库勒(哈萨克语,“喀拉”为“黑色的”,“库勒”为“水塘、湖泊”)、
肖达库勒(哈萨克语,“肖”为“碱”,“达”为“x物”,“库勒”为“水塘、湖泊”)、
热孜布拉克(哈萨克语,“热孜”为“地方”,“布拉克”为“泉”)、
喀拉乌台克(哈萨克语,“喀拉”为“黑色的”,“乌台克”为“草棚”)、
哈尔根勒克(蒙古语,“哈尔”为“金色的”,“根”为“地方”,“勒克”为“集中地”)、
布尔尼宰尔(哈萨克语,“布尔”为“灰色的”,“尼”为“x地”,“宰尔”为“高低不平”)、
开来木托许克(哈萨克语,“开来”为“土”,“木”为“多”,“托许克”为“溢洪道”)、
奥格鲁克乌台克(哈萨克语,“奥格”为“草”,“鲁克”为“集中地”,“乌台克”为“草棚”)、
协格力克乌台克(哈萨克语,“协格”为“磨盘”,“力克”为“集中地”,“乌台克”为“草棚”)、
亚曼提能艾格孜(哈萨克语,“亚曼”为“危险的”,“提”为“x地”,“能”为“x地”,“艾格孜”为“羊圈”)、
阿恰阔依迪乌台克(哈萨克语,“阿恰”为“岔路口”,“阔依”为“羊群”,“迪”为“地方”,“乌台克”为“草棚”)牧民点。
吐葫芦乡有亚喀布如勒(哈萨克语,“亚喀”为“偏远的”,“布如勒”为“涝坝”)河、代布昆代(哈萨克语,“代布”为“鸽子”,“昆代”为“阳坡”)河、达热克果勒(哈萨克语,“达热”为“有树的”,“克”为“地方”,“果勒”为“河、沟”)河(沙地),有
伊斯克苏(哈萨克语,“伊斯克”为“取暖”,“苏”为“水”)、
索古布拉克(哈萨克语,“索古”为“碱”,“布拉克”为“泉”)、
硝纳布拉克(哈萨克语,“硝纳”为“硝碱、盐碱”,“布拉克”为“泉”)、
也提木布腊(哈萨克语,“也提”为“边缘地”,“木”为“地方”,“布腊”为“柳树”)泉。
骆驼石牧民点有青铜时代的骆驼石岩画,有狩猎图2幅,1幅在骆驼石海拔1560米处有块长1.70米、高1.40米的岩石上凿刻有1持弓猎人、3只北山羊、3只雪豹,猎人高0.25米、宽0.05米,弓高0.17米,宽0.08米,箭长0.14米,被猎人瞄射的北山羊身长0.16米、高0.20米,画面左下大山羊身长0.16米,高0.18米,右上第1只雪豹身长、高均为0.15米,中间1只身长0.18米,高0.12米,右下1只身长0.29米,高0.15米;这幅作品描绘3只雪豹已把3只北山羊作为捕食对象,正当它们准备出击时猎人突然出现,它们弃羊而逃,猎人将北山羊作为涉猎目标;1幅在骆驼石海拔1560米处1长1.70米、高0.90米的岩石上凿刻有1骑马猎人和1徒步有尾饰者及1匹马、1只盘羊、1只雪豹、5峰骆驼,骑马猎人的马身长0.36米,高0.17米,马上猎人高0.25米,宽0.18米,弓高0.24米,箭长0.08米,徒步有尾饰者身高0.19米,宽0.15米,尾饰长0.03米,左上骆驼身长0.24米,高0.13米,右下骆驼身长0.25米,高0.12米,中间的大骆驼身长0.40米,高0.12米,右上雪豹身长0.30米,高0.20米,飞奔的野马身长0.24米,高0.12米,猎人瞄射的盘羊身长0.20米,高0.13米,作品描绘野马、盘羊、野骆驼正在草原上觅食、游荡,1只雪豹欲选择捕食对象,骑马猎人和装有尾饰者从不同方向出现,雪豹只好自己先逃,整个兽群奔腾,盘羊惊呆了,野马、野驼乘机逃逸;放牧图在骆驼石海拔1560米处1长2米、高1.50米的岩石上凿刻有2牧羊人和2只山羊,左边牧人高0.17米,宽0.06米,右边牧人高0.14米,宽0.05米,左边的山羊身长0.15米,高0.12米,右边的山羊身长0.16米,高0.13米,这幅作品描绘两牧羊人在放牧途中相互配合,一个在前面引路,一个在后面吆赶羊群的情景。
阔如勒村有青铜时代的阔如勒遗址、阔如勒岩刻画。
小白杨沟村有铁器时代的小白杨沟古墓葬。
拜其尔村南约1000米一处山梁上有青铜时代的拜其尔墓地,分布面积较大,约有3万多平方米。墓地自西向东分3部分,有古墓葬近百座,其墓形制有圆形石碓墓、圆形石围墓和石棺墓等3种,石棺以片石垒砌,采集有夹红陶片,并发掘出1件圆腹大瓶底的完整陶罐和1只青铜铸造的青铜北山羊,该羊造型别致,小巧玲珑,头顶有2支又长又弯的角,夸张、逼真,前腿站在拱起的青铜板上,颔下一撮山羊胡须。
拜其尔村东150米山顶上有青铜时代的拜其尔东山顶遗址,在遗址表面采集有素质夹沙红陶陶片。
托背梁村有青铜时代的托背梁村山顶古遗址和托背梁村南河滩古遗址。
阿克果勒自然村科托果勒沟有青铜器时代的科托果勒沟岩画(行猎、放牧图),行猎图1幅为1行猎者挽弓搭箭指向正在奔跑中的2只羊,猎犬也在积极追捕,2只羊一大一小相向而奔,似为雌羊携子欲逃离险境;1幅在科托果勒沟海拔2160米处1高0.90米,宽0.85米的岩石上,刻有1持弓猎人和1只北山羊,猎人高0.19米,宽0.07米,弓高0.15米,宽0.07米,箭长0.13米,北山羊身长0.25米,高0.21米,画面描绘的是1只打前哨的北山羊正登上1块高地向前方瞭望,1猎人早已埋伏在它身后,还没有等它觉察出来,猎人已挽弓拉箭向它瞄准;放牧图1幅在科托果勒沟海拔2160米处1长0.90米、高0.75米的岩石上,刻有1牧童和1只北山羊,牧童身高0.17米,宽0.06米,北山羊身长0.25米,高0.15米,牧童兴高采烈地引一只北山羊去放牧,边走边唱、边跳边舞,北山羊竖着大角,翘着短尾,昂着头,边走边看边吃草,牧童与羊都显得自寻其乐,整个画面洋溢出恬静、祥和的气氛;1幅在科托果勒沟海拔2160米处1宽0.7米、高0.86米的岩石上,刻有2牧羊人和1只绵羊、2只山羊,2牧羊人位于画面左上部,1人高0.16米、宽0.10米,另1人高0.125米,宽0.09米,绵羊身长0.27米、高0.195米,画面右下1山羊身长0.18米、高0.13米,2牧羊人离羊群较远,好像在锻炼身体,1人两臂平伸,双手上举,两腿叉开而立,另1人似作马步冲拳姿势,左手中好像执有盾牌,在一边吃草的羊群看见主人高兴的样子也情不自禁地跳起来。
托背梁村南100米的莫钦乌拉山和喀尔里克山间伊吾山间盆地的伊吾河西岸的冲积台地上有战国-汉代的托背梁墓地,今发掘墓葬16座、石围居址1座、祭祀遗迹3座,墓葬多呈东西向成组排列,封堆均为大石块围砌、主体土石混筑而成的圆形封堆,略高出地表,封堆中部略向下凹。
沙梁子村西沙梁上有战国-西汉间的沙梁子古墓群,今发掘有墓葬9座、祭祀遗址1座、石碓6处;墓坑多由卵石或山石填充,墓葬多数已被盗扰,为竖穴偏室、竖穴石棺单室墓,竖穴偏室开口于墓坑西南侧,与其对应的东北侧多有生土二层台,墓主大致位于偏室内,内葬1或2人,以人骨保存较为完好的墓来看,墓底墓主多为成人,仰身直肢,略呈头西北脚东南向,今出土有陶、金、铜、铁器、料珠等。墓室内出有陶器(陶钵、陶罐、陶杯,陶钵内有羊荐椎一节)、金器(耳环、金箔)、铜器(铜环)、铁器(铁刀、带扣)、料珠(项链)等随葬品,陶器与铁刀位于头端左上侧,与人骨有明显区隔,其余器物祔葬于人骨之上或左近,几乎全为佩饰,多数墓葬西侧有殉马坑,以全马葬之,马嘴左近可见铁马衔、铜环、铜节约等马具;石棺墓多以卵石为石棺壁,石棺盖以棚木或片石为之,墓主为孩童,仰身直肢葬,头北脚南,头骨与石棺北壁有一定距离,墓内随葬木碗、铁刀、铜耳环等物,可见羊肩胛骨及胫骨;祭祀遗址及石堆为地面起建,前者积石略呈圆形,后者多不规则,有羊骨、灰烬土等可见。
小白杨沟村有战国-汉代的白杨沟岩画,有狩猎图6幅,其1在白杨沟海拔1820米处1高1米、宽0.95米的岩石上,凿刻有1猎人和1骑马者及1北山羊,骑马者的马身长0.16米,高0.08米,马上人高0.75米,宽0.05米,猎人高0.10米,宽0.05米,弓高0.08米,画面描绘有1仓惶逃奔的北山羊在猎人追击下正不知所措,突然又被1骑马者拦住去路,它惊呆了,猎人正好举弓射击;其2在白杨沟海拔1820米处1长1.40米、高0.50米的岩石上,凿刻有1持弓猎人和2只北山羊,猎人高0.15米,宽0.08米,弓高0.11米,宽0.05米,箭长0.10米,尾饰长0.02米,2只北山羊位于猎人右前方,左边1只身长0.13米,高0.12米,右边1只身长0.19米,高0.18米;有2只正在觅食的北山羊忽然发现身后有猎人时撒腿而逃,猎人双腿分开,站稳脚跟,举弓瞄准;其3在白杨沟海拔1630米处一高1.20米,宽0.90米的岩石上,凿刻有一单手持弓猎人和1只鹿、2只北山羊,猎人位于画面上方,身高0.18米,宽0.07米,弓高0.13米、宽0.07米,箭长0.08米,猎人瞄准中间的北山羊身长0.13米、高0.12米,左边的北山羊身长0.18米,高0.14米,右边的鹿身长0.16米,高0.13米;有两只北山羊正昂首、竖角、翘尾、漫步在草原上,1只鹿扛着大角友好地朝它们走来,一猎人出现在它们身边,羊、鹿惊呆了,但逃跑似已来不及,猎人迅速举弓搭箭向中间的北山羊瞄射;其4在白杨沟海拔1820米处1高1.20米、宽0.90米的岩石上,猎人1个,大小北山羊8只,猎人身高0.18米、宽0.06米,弓高0.125米,宽0.07米,箭长0.11米,画面描绘3只北山羊正在草原上行进,埋伏在半道上的猎人从它们背后窜出,它们还未发现猎人,猎人虽已举起弓箭,但还未选好射击地点和对象;其5在白杨沟海拔1820米处1长1.50米、高1.10米的岩石上凿刻有1人和1匹马、6只北山羊,猎人位画面左下方,身高0.18米、宽0.09米,弓高0.07米,宽0.04米,箭长0.08米,猎人右前方北山羊身长0.21米、高0.12米,左前方马身长0.20米、高0.11米,画面中间偏右上1只最大的北山羊,身长0.29米,高0.14米,画面描绘有1群北山羊和1匹野马正在草原上游荡觅食时1猎人突然出现,野羊、野马警觉起来,不约而同地朝一个方向逃奔,猎人两腿叉开,1只右手将弓箭托起来,直指右前方1只北山羊,左臂平伸,似想截住野羊、野马的退路;其6在白杨沟海拔1820米处1长1.50米、高1米的岩石上凿刻有1持弓猎人和7只北山羊,猎人身高0.17米、宽0.11米,弓高0.16米,箭长0.12米,7只北山羊大小不等,画面描绘1群北山羊在吃草、漫步,2只小羊在嬉戏玩耍,猎人从草丛中跃出,举弓瞄准1只迎面而来的北山羊,羊进退无路,只好呆立待射;有放牧图2幅,1幅在白杨沟海拔1630米处10.80米见方的岩石面上,凿刻有1牧人和1山羊,牧人身高0.12米、宽0.10米,尾饰长0.03米,山羊身长0.15米,高0.14米,画面描绘的1只山羊在吃草、游荡,主人在消遣,两臂稍抬,两肘下垂,两腿屈膝下蹲;1幅在白杨沟海拔1820米处一长1.60米、高1米的岩石上凿刻有1个骑马牧羊人和1条牧犬、5只羊,牧羊人的马身长0.35米,高0.20米,马上人高0.08米,宽0.05米,牧犬身长0.15米,高0.09米,牧犬前面的羊身长0.15米,高0.13米,马下的羊身长0.23米,高0.15米,中间的羊身长0.25米,高0.22米,跑在最前面的那只羊身长0.23米,高0.17米,画面描绘1骑马牧人在牧犬协助下正张开双臂在马背上吆喝羊群,此岩画上还有1宽0.32米、高0.16米的岩面也凿刻有1个牧人、1匹马、1条牧犬、1只绵羊、4只山羊,牧人高0.1米,宽0.08米,牧犬身长0.09米,高0.06米,马身长0.13米,高0.075米,左下绵羊身长0.11米,高0.75米,右上山羊身长0.09米,高0.075米,画面描绘牧人骑着马、在牧犬协助下正张开双臂吆赶着羊、马群向草原深处进发。
大白杨沟村有战国-汉代的阿尔帕(哈萨克语,“阿尔”为“后面的”,“帕”为“大的”)沟遗址。
5,下马崖乡:“下马崖”为汉、蒙古语合词,“下”为汉语,“马崖”为“有蛇”(“马崖”的蒙古语为“摩艾图”、“摩艾图”、“摩艾”、“莫艾”,《西域图志》记为“德都莫垓”,意“有蛇”[“德都”为“下方”];曾称“下莫垓”,后转音为“下马崖”);维吾尔语称此地为“拜”,意“富有、富裕”,相传200多年前有来自拜(今拜城县)的人在此耕种。1950年下马崖乡地为下马崖区,1954年为吐葫芦区下马崖乡,1958年成立下马崖公社,1984年为下马崖乡,现辖
阿热买里(维吾尔语,“阿热”为“中间的”,“买里”为“村”)、
托万买里(维吾尔语,“托万”为“下面的”,“买里”为“村”)、
尤库日买里(维吾尔语,“尤库”为“上部的”,“日”为“x地”,“买里”为“村”)村。
有上庄子、下庄子、中庄子、下马崖古城、
达兰图勒(蒙古语,“达兰”为“隐蔽的”,“图勒”为“渡口”)、
浩托尕依(哈萨克语,“浩”为“老的、旧的”,“托尕依”为“河湾”)、
伊其克苏(哈萨克语,“伊其”为“三[个]”,“克”为“地方”,“苏”为“水”)、
博尔尕苏(蒙古语,“博尔”为“灰色的”,“尕”为“地方”,“苏”为“水”)、
艾斯克协海尔(维吾尔语,“艾斯克”为“破旧的”,“协海尔”为“[老]城”)自然村,有
下马崖乡境有双城子、刺玖花泉、
孔都鲁(蒙古语“泉”)、
乌吉台(蒙古语,“乌吉”为“洼地”,“台”为“地方”)、
其格来库都克(哈萨克语,“其格”为“洁净的”,“来”为“地方”,“库都克”为“井”)、
达拉英布拉格(蒙古语,“达拉”为“原野、荒野”,“英”为“新的”,“布拉格”为“泉”)、
托拉克布拉克(哈萨克语,“托拉”为“土[山]包”,“克”为“地方”,“布拉克”为“泉”)、
乌吉台库都克(蒙古语,“乌吉”为“洼地”,“台”为“地方”,“库都克”为“井”)泉,有长干河、细长干河,有奥英尔(哈萨克语“低洼的”)沟,有孔都鲁山、托拉克布拉克山、沙尔乌哈根宗哈拉陶勒盖(蒙古语,“沙尔”为“黄色的”,“乌哈根宗”为“鹭鸶”,“哈拉”为“黑色的”,“陶勒盖”为“山头”)山(海拔749米)。
尤库日买里村有青铜时代的尤库日买里古墓葬,有布尔干(蒙古语,“布尔”为“灰色的”,“干”为“地方”)沟粤海水库北遗址、布尔干沟粤海水库北墓群。
上马崖村有战国-汉代的上马崖、乌图其(哈萨克语,“乌图”为“中间的”,“其”为“地方”)岩画,图案以北山羊、盘羊、牧羊、鹿、雪豹、骆驼、马、狼、狩猎等为主。
下马崖古城自然村有宋-元代的下马崖古墓葬。
下马崖乡境中国、蒙古国边境的清代的下马崖古城位于孔都鲁山北麓约48千米处的下马崖乡西南3000米,扼守从甘肃河西走廊进入天山以北的驼马商道上,是保存较好的一座清代驻军兵城,当地称此古城为“艾斯克协海尔”。下马崖古城有城堡1处,方形,上、下两部分,下部是墙基,边长100米,高2.20米,夯筑,城墙下部墙基高2.50米,厚4米,基上筑女儿墙,高1.35米,厚约0.50米,每隔3米左右一城垛,南北各开一门,门宽5米,城墙四角分筑角楼,角楼长7.20-7.60米,宽6.40-6.70米,城内房屋均成废墟,但布局仍依稀可辨,尚存部分房屋墙垣遗迹,房屋多为长方形,有的房间还有过道相连,似为里外间居室,屋间过道相连,城墙有数处坍塌,大部尚属完好,基本保存了清代军城堡垒的状貌;城内偶可捡到清代钱币,多为康熙、乾隆时铸的铜钱,还有箭镞和其他一些小器物,同属清代遗物,城外东北约1000米处有清代的下马崖烽火台。
下马崖古城自然村自然村有公元1884年(光绪十年)清时设立的下马崖卡伦。
下马崖乡有“苏乃孜”--全疆唯一以节水、爱水、增水及木卡姆、麦西来甫歌舞为一体的地方性民间传统活动(即“清泉节”)。“苏乃孜”在百余年前由下马崖的百姓自发组织,20世纪80年代始,每年6月9日为“苏乃孜节”。350年前,从拜到关内经商的奴鲁孜叔侄3人途经下马崖乡,当晚住在泉林边,第二天早晨醒来见有一群野骆驼正在和他们的家骆驼嬉戏,远处有成群的野驴、野黄羊,3人惊喜不已,商定不再经商,在泉边修起房舍,再把家眷接来,过着打猎、耕田的恬静生活。叔侄3人的后代辛勤劳作,代代繁衍。有年大旱,泉水干涸,人畜吃水困难,庄稼颗粒无收,乡亲们向上天跪拜,祈求赐予更多的泉水,降福于下马崖,他们的诚心感动了上天,地下的泉水不断涌出,从那以后每年的这一天人们都会聚集来到清泉边,修渠、开沟,感谢上天赐于他们泉水。
6,苇子峡乡:“苇子峡”为汉语,因此地位于山涧且遍生芦苇而得名;蒙古语称“阿达克”,意“下游、尽头”,因伊吾河水流至此后潜入地下。1950年苇子峡乡地隶吐葫芦区,1954年置苇子峡乡,归淖毛湖区,1958年隶淖毛湖公社,1961年成立苇子峡公社,1984年6月为苇子峡乡,现辖
乔尔乔(哈萨克语,“乔尔”为“山岗”,“乔”为“荒野”)、
沙依巴克(哈萨克语,“沙依”为“戈壁滩”,“巴克”为“花园”)村。
下马崖乡有苇子峡龙口、小涝坝、
苏鲁克(哈萨克语,“苏鲁”为“积水的”,“克”为“集中地”)、
索帕托拉克(哈萨克语,“索帕”为“水磨”,“托拉”为“土[山]包”,“克”为“地方”)、
沙依巴克买里(哈萨克语,“沙依”为“戈壁滩”,“巴克”为“花园”,“买里”为“村”)自然村,有四道白杨沟、
坎儿井(古波斯语)、
达热克(哈萨克语,“达热”为“有树的”,“克”为“地方”)、
纳依塔克(哈萨克语,“纳依”为“地方”,“塔克”为“山”)、
亚郎阿什(哈萨克语,“亚郎”为“崖沟”,“阿什”为“盐碱[滩]”)、
其格勒克(哈萨克语,“其格”为“洁净的”,“勒克”为“集中地”)、
阿克提坎(哈萨克语,“阿克”为“白色的”,“提坎”为“骆驼刺”)、
阔克萨依(哈萨克语,“阔克”为“青色的”,“萨依”为“草场”)、
克孜勒颇托(哈萨克语,“克孜勒”为“红色的”,“颇托”为“边”)、
托盖乌台克(哈萨克语,“托盖”为“骆驼”,“乌台克”为“草棚”)、
阿腊乌台克(哈萨克语,“阿腊”为“黑色的”,“乌台克”为“草棚”)、
巴什乌台克(哈萨克语,“巴什”为“上面的”,“乌台克”为“草棚”)、
拜勒阿孜干(哈萨克语,“拜勒”为“山梁、土墙”、“阿孜干”为“蔷薇”)、
托努尔鲁克(哈萨克语,“托努尔”为“做馕坑[的人]”,“鲁克”为“集中地”)、
吉格让昆多(哈萨克语,“吉格”为“沙丘”,“让”为“x地”,“昆多”为“河狸”)、
昆盖洛喀克(哈萨克语,“昆盖”为“阳坡”,“洛喀”为“胖姑娘草”,“克”为“地方”)、
恰达布达勒(哈萨克语,“恰达”为“灌木林”,“布达”为“柔软的”,“勒”为“x地”)、
阔吐尔肖纳(哈萨克语,“阔”为“旧的、老的”,“吐尔”为“烽火台”或“瞭望塔”,“肖纳”为“硝碱、芒硝”)、
阔如克托腊克(哈萨克语,“阔如克”为“涝坝”,“托腊克”为“x地”)、
克孜勒乌台克(哈萨克语,“克孜勒”为“红色的”,“乌台克”为“草棚”)、
帕克依乌台克(哈萨克语,“帕克”为“树林”,“依”为“地方”,“乌台克”为“草棚”)、
吭格尔乌台克(哈萨克语,“吭”为“地方”,“格尔”为“房子”,“乌台克”为“草棚”)、
颇克其乌台克(哈萨克语,“颇克”为“健壮的”,“其”为“x地”,“乌台克”为“草棚”)、
洛喀克乌台克(哈萨克语,“洛喀”为“胖姑娘草”,“克”为“地方”,“乌台克”为“草棚”)、
阿克恰勒尕依(哈萨克语,“阿克”为“白色的”、“恰勒”为“血水四溅”,“尕依”为“荒滩”)、
喀拉依迪尔干(哈萨克语,“喀拉”为“黑色的”,“依”为“荒滩”,“迪尔”为“山口”,“干”为“地方”)、
亚达坂乌台克(“亚”为哈萨克语“崖壁”,“达坂”源于蒙古语,意“山口、山岭(意高高的山口和盘山公路)”,“乌台克”为哈萨克语“草棚”)、
铁木尔其乌台克(哈萨克语,“铁木尔”为“铁”,“其”为“x地”,“乌台克”为“草棚”)、
代善台克乌达克(哈萨克语,“代善”为“蜜蜂”,“台克”为“山”,“乌达克”为“草棚”)、
伊克宰克乌台克(哈萨克语,“伊克”为“大的”,“宰克”为“弯曲的”,“乌台克”为“草棚”)、
阿拉哈达乌台克(哈萨克语,“阿拉”为“[土与砾石]交错的”,“哈达”为“栓马桩”,“乌台克”为“草棚”)、
乌克托尔尕乌台克(哈萨克语,“乌克”为“荒野”,“托尔尕”为“渠”,“乌台克”为“草棚”)、
阔克托木琼乌台克(哈萨克语,“阔克”为“绿色的”,“托木”为“分水闸”,“琼”为“大的”,“乌台克”为“草棚”)、
苏布尔尕勒恰依乌台克(哈萨克语,“苏”为“水”,“布尔”为“灰色的”,“尕勒”为“沼泽”,“恰依”为“树”,“乌台克”为“草棚”)、
希外尔能阿斯提乌台克(哈萨克语,“希外尔”为“西边的”,“能”为“地方”,“阿斯”为“石头”,“提”为“x地”,“乌台克”为“草棚”)牧民点,有苇子峡水文站,有
玉鲁翁(哈萨克语,“玉努”为“蜜蜂”,“翁”为“山丘”)、
苏鲁克(哈萨克语,“苏鲁”为“积水的”,“克”为“集中地”)、
索吉布拉克(哈萨克语,“索吉”为“髋骨”,“布拉克”为“泉”)、
梭松布拉克(哈萨克语,“梭松”为“九十[个]”,“布拉克”为“泉”)、
肖纳布拉克(哈萨克语,“肖纳”为“硝碱、盐碱”,“布拉克”为“泉”)、
司马义库都克(哈萨克语,“司马”为“兴盛的”,“义”为“地方”,“库都克”为“井”)、
喀克苏布拉克(哈萨克语,“喀克”为“干枯的、干燥的”,“苏”为“水”,“布拉克”为“泉”)泉。
苇子峡乡有大黑山(海拔3692米)、
尤尔墩东山,有四道白杨沟(干河)。
沙依巴克村有青铜时代的苇子峡岩画,有青铜时代的苇子峡1、2号古遗址;有阿达克(蒙古语“下游、尽头”)遗址、黑沟梁墓地、纳瓦库都克(哈萨克语,“纳瓦”为“野草”,“库都克”为“井”)墓群。
沙依巴克村有战国-汉代的乌尊萨依(哈萨克语,“乌尊”为“长形的”,“萨依”为“戈壁滩”)岩画,有4处、100余幅,有羊、马、牛等及图腾符号、牧羊图。
沙依巴克村东北约1000米的小山丘上有夏-西周的苇子峡墓地,东西150米,南北80米,墓葬严重破坏,墓室有长方形竖穴土坑、长方形石棺、圆形石室等,以圆形石室较多,从挖掘清理的墓穴看,墓室结构有3种:圆形土坑石室以石头砌,周边呈四角长方形,长约14米,宽约11米;长方形土坑墓,周边无卵石砌筑;长方形石棺墓以石板立砌,在地表采集到石器、陶片和陶饼,均为夹砂质素面红陶,器形有饼、罐、盘等,从采集遗物及墓葬形制看,该墓地为铜石并用时代遗址。
阔吐尔肖纳牧民点有唐代阔吐尔肖纳烽火台。
阔吐尔肖纳牧民点有清代的尤勒墩(哈萨克语,“尤勒”为“星星”[意“繁多”],“墩”为“土[沙]包”)烽火台遗址。
沙依巴克村有清代的苇子峡金矿遗址。
公元1884年(光绪十年)清在今苇子峡乡设有苇子硖(“硖”为汉语,即“峡”)、盐水硖卡伦。
7,前山哈萨克民族乡:“前山”为汉语,因地处东哈尔里克山北、当地人习称“前山”;蒙古语为“乃塄格尔”(“乃楞”为“八[个]”,“格尔”为“山谷”),哈萨克语为“达子沟”(“达子”指蒙古、满族统治者,因本地旧为蒙古、满族统治者的打猎地)。1950年前山哈萨克民族乡地为山北六区之一的前山区,1954年为前山乡,隶盐池区,1958年成立前山公社,1960年前山、盐池两公社合并为盐池牧业总场,1962年置前山牧场,1984年10月为前山乡,1985年改设为前山哈萨克民族乡,现辖石磨沟、
白雄(哈萨克语“垒砌[石头]”)、
喀拉乌勒(哈萨克语,“喀拉”为“黑色的”,“乌勒”为“荒野”)、
塔拉布拉克(哈萨克语,“塔拉”为“杨柳”,“布拉克”为“泉”)村。
前山哈萨克民族乡有上水塘沟、西窑泉、红山口、红石头、干沟、墙墙沟、八墙沟、羊浴池、石门沟、
克音(哈萨克语“桦树”)、
库图(蒙古语“低洼的”)、
其坎(哈萨克语“骆驼刺”)、
拜雄(哈萨克语“垒砌[石头]”)、
青疙瘩(蒙古语“神灵”)、
库都热(哈萨克语“井”)、
色斯克(哈萨克语“黄色的”)、
木腊克(哈萨克语,“木腊”为“坡”,“克”为“地方”)、
塔夏尔(哈萨克语,“塔”为“地方”,“夏尔”为“城堡”)、
琼彦托(哈萨克语,“琼”为“大的”,“彦托”为“土滩”)、
乌勒盖(哈萨克语,“乌勒”为“荒野”,“盖”为“x地”)、
群尔加(哈萨克语,“群尔”为“大的”,“加”为“崖壁”)、
玉勒盖(哈萨克语,“玉勒”为“潮湿的”,“盖”为“x地”)、
乌布拉格(蒙古语,“乌”为“红色的”,“布拉格”为“泉”)、
乌热塔什(哈萨克语,“乌热”为“荒野”,“塔什”为“石头”)、
铁日尕勒(哈萨克语,“铁日”为“耕种”,“尕勒”为“沼泽”)、
塔尔阿特(哈萨克语,“塔尔”为“瘦弱的”,“阿特”为“马”)、
博然勒克(哈萨克语,“博然”为“沙尘”,“勒克”为“集中地”)、
沙尔勒克(哈萨克语,“沙尔”为“黄色的”,“勒克”为“集中地”)、
硝尔鲁克(哈萨克语,“硝尔”为“硝碱、芒硝”,“鲁克”为“集中地”)、
肖努鲁克(哈萨克语,“肖努”为“硝碱、芒硝”,“鲁克”为“集中地”)、
坎吉勒尕(哈萨克语,“坎”为“高坡”,“吉勒”为“沙丘”,“尕”为“地方”)、
乌尊布拉克(哈萨克语,“乌尊”为“长形的”,“布拉克”为“泉”)、
克其克布腊(哈萨克语,“克其克”为“小的”,“布腊”为“柳树”)、
塔孜乌台克(哈萨克语,“塔孜”为“石头”,“乌台克”为“草棚”)、
喀拉乌台克(哈萨克语,“喀拉”为“黑色的”,“乌台克”为“草棚”)、
阿克乌台克(哈萨克语,“阿克”为“白色的”,“乌台克”为“草棚”)、
塔尔阿格孜(哈萨克语,“塔尔”为“狭窄的”,“阿格孜”为“羊圈”)、
拜勒乌台克(哈萨克语,“拜勒”为“山梁、土墙”,“乌台克”为“草棚”)、
温都尔亚尔(蒙古语,“温都尔”为“山”,“亚尔”为“悬崖、峭壁”)、
喀拉阿特盖(哈萨克语,“喀拉”为“黑色的”,“阿特”为“马”,“盖”为“x地”)、
代热合力克(哈萨克语,“代热”为“树”,“合”为“地方”,“力克”为“集中地”)、
亚尔亚斯克(哈萨克语,“亚尔”为“悬崖、峭壁”,“亚斯”为“厚实的”,“克”为“地方”)、
克孜勒乌台克(哈萨克语,“克孜勒”为“红色的”,“乌台克”为“草棚”)、
阔克恰特尕依(哈萨克语,“阔克”为“青色的”,“恰特”为“分岔口”,“尕依”为“荒滩”)、
色日克科台克(哈萨克语,“色日克”为“黄色的”,“科台”为“树桩子”,“克”为“地方”)、
阿克塔什阔坦(哈萨克语,“阿克”为“白色的”,“塔什”为“石头”,“阔坦”为“棚、羊圈”)、
乌恰克勒克巴什(哈萨克语,“乌恰”为“[山前的]平地”,“克”为“地方”,“勒克”为“集中地”,“巴什”为“前面”)、
吉格让琼乌台克(哈萨克语,“吉格”为“沙丘”,“让”为“x地”,“琼”为“大的”,“乌台克”为“草棚”)、
阔克塔木琼乌台克(哈萨克语,“阔克”为“青色的”,“塔木”为“墙”,“琼”为“大的”,“乌台克”为“草棚”)、
依萨克拉布腊喀沟克(哈萨克语,“依萨克”为“驴”,“克”为“地方”,“布腊喀”为“泉”,“克”为“地方”)牧民点,有柳条河道班,有四道白杨沟牧点。
前山哈萨克民族乡有
伊兰勒克(哈萨克语,“伊兰”为“蛇”,“勒克”为“集中地”)沟,
有塔什布拉克(哈萨克语,“塔什”为“石头”,“布拉克”为“泉”)、
恰央乌台克(哈萨克语,“恰央”为“蝎子”,“乌台克”为“草棚”)、
亚古尔恰克(哈萨克语,“亚”为“崖壁”,“古尔”为“干渠”,“恰克”为“山地”)、
玉恰勒尕依(哈萨克语,“玉”为“[山口前的]平原”,“恰勒”为“血水四溅”,“尕依”为“荒滩”)、
阿克比木依克(哈萨克语,“阿克”为“白色的”,“比木”为“高的”,“依克”为“两[种]”)、
开勒提克能乌台克(哈萨克语,“开勒”为“土”,“提”为“x地”,“克”为“地方”,“能”为“x地”,“乌台克”为“草棚”)、
四道白杨沟河、水磨沟,有红山口水库,有大黑山(海拔3962米)、
托勒库勒(哈萨克语,“托勒”为“土山包”,“库勒”为“水塘、湖泊”)湖。
乌布拉克自然村有战国时代的乌瓦勒克(哈萨克语,“乌洼”为“石窝”,“勒克”为“集中地”)沟岩刻。
乌勒盖牧民点有战国时代的乌勒盖狩猎图9幅、放牧图4幅、牵驼图岩画;有喀萨普其(哈萨克语,“喀萨普”为“屠夫”,“其”为“x地”)沟岩刻画。
喀拉乌勒村有战国时代的库木达坂(“库木”为哈萨克语“沙漠”,“达坂”源于蒙古语,意“山口、山岭(意高高的山口和盘山公路)”)岩画、约勒颇克昆多(哈萨克语,“约勒”为“路”,“颇克”为“羚羊”,“昆多”为“河狸”)岩画;尖甲坡北980米的坡地上有隋-唐代的尖甲坡墓群。
喀拉乌勒村北41千米阔吐尔肖纳(哈萨克语,“阔”为“旧的、老的”,“吐尔”为“烽火台”或“瞭望塔”,“肖纳”为“硝碱、芒硝”)有唐代的阔吐尔(哈萨克语,“阔”为“旧的、老的”,“吐尔”为“烽火台”或“瞭望塔”)烽火台。
塔尔阿特自然村有清代的塔尔阿特麻扎,坐落于莫钦乌拉山四道白杨沟分岔北的半山腰一山洼里,建于公元19世纪中叶,为明代到哈密传播伊斯兰教的艾尔西丁汗的安息之所。塔尔阿特麻扎坐西向东,依山而建在两重台阶上,高2.72米,台阶以平台相连,麻扎门涂绿漆,两旁以木栅栏围起(均为后期补修),栅栏缠有白布,入门有一屋,西面以山为墙,东、南、北三面以木板围护,顶部用木板涂绿漆,内置死者棺木,墓上盖白布,墓为方形,边长2.70米,高出地表0.20米,墓上砌一方墩,木屋四周边长东4.20米、南0.80米、西1.30米、北3.70米,中部有两扇门,宽0.80米,屋高2.20米。公元1594年(万历二十二年)中亚伊斯兰教首领艾尔西丁汗率100余教兵到哈密传教被蒙古兵败于三堡,他们在逃至达拉赫里克(蒙古语,“达拉”为“原野、荒野”,“赫”为“x地”,“里克”为“集中地”)时被毙,300年后的清光绪年间,哈密九世回王沙木胡素特派人找到尸骨,修建麻扎,供伊斯兰教徒来此瞻仰,后遭火灾,现存麻扎为维吾尔牧民重建。
“伊吾”一名在隋、唐前指以今哈密市伊州区为中心及周围的地区,今伊吾县地为唐时伊吾郡、蒲类县地,唐后“伊吾”地名不见史书,元后称“合迷力”、“哈密力”,清乾隆年间为哈密回王领地,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置伊吾设置局,1943年(民国三十二年)改为伊吾县。“伊吾”地名为重新使用的汉时地名。
伊吾县北部为中国-蒙古国边境,处戈壁沙漠和荒山中,前往不便,很多道路在戈壁荒漠中,极易迷路,但有很多历史遗迹和自然风光,如二百四十里戈壁东西长120千米,南北宽40千米,面积0.40万平方千米,海拔600-800米;淖毛湖戈壁东西长100千米,南北宽35千米,海拔600-800米(地有红沙山[海拔773米],有大长沟[干河]);老爷庙戈壁南临二百四十里戈壁,东西长40千米,南北宽20千米,海拔600-800米,面积800平方千米。伊吾县境内有图尔库勒(哈萨克语,“图尔”为“烽火台”或“瞭望塔”,“库里”为“水塘、湖泊”)海,为清时名,即今吐尔库里(哈萨克语,“吐尔”为“烽火台”或“瞭望塔”,“库里”为“水塘、湖泊”)湖。
伊吾县北部与蒙古国接壤,边境线长274千米,起自图尔根干河床处,经乌吉台泉、沙尔乌哈根宗哈拉陶勒盖山、横干河、细长干河、长干河、额勒斯特赛仁阿尔乌兰陶勒盖(蒙古语,“额勒斯”为“天”,“特”为“x地”,“赛仁”为“底下”,“阿尔”为“后面的”,“乌兰”为“红色的”,“陶勒盖”为“山头”)山、琼阿坝(哈萨克语,“琼”为“大的”,“阿坝”为“[人工挖的]沟”)、海拔806米的乌须劳塔格(哈萨克语,“乌须”为“三[个]”,“劳”为“地方”,“塔格”为“山”)、过巴勒干廷哈尔(蒙古语,“巴勒”为“[高]包”,“干”为“地方”,“廷”为“地方”,“哈尔”为“金色的”)山脊到乌苏(蒙古语“水”)泉,终至东苏海图(蒙古语,“苏海”为“红柳”,“图”为“x地”)山西侧。中国、蒙古国边境伊吾县段上有额勒斯特赛仁阿尔乌兰陶勒盖山,有柯克苏龙阿西得敢拜勒达坂(“柯克”为哈萨克语“绿色的”,“苏”为“水”,“龙”为“x地”,“阿西”为“沼泽”,“得敢”为“地方”,“拜勒”为“白色的”,“达坂”源于蒙古语,意“山口、山岭(意高高的山口和盘山公路)”)山。
伊吾=伊吾卢
关于“伊吾卢”、“伊吾庐”、“伊吾”,《后汉书.臧宫传论》记:“臧宫﹑马武之徒抚鸣剑而抵掌驰志于伊吾之北矣”(“驰志”意“向往在边塞建功立业”)。这里的“伊吾”指今哈密市伊州区,《后汉书.班超传》载:“将兵别击伊吾战于蒲类海,多斩首虏而还。”李贤注:“伊吾,匈奴中地名,在伊州纳职县界。”《元和郡县图志》载:“禹贡九州之外,古戎地。古称昆莫,周穆王伐西戎,昆吾(即昆莫勒),乌孙人献赤刀,后转为伊吾,周衰戎狄杂居泾渭之北,伊吾之地又为匈奴所得。”《新唐书.西域传》载:“伊吾城者,汉宜禾都尉所治。商胡杂居,胜兵千,附铁勒。人骁悍,土良沃。隋末内属,置伊吾郡。天下乱,复臣突厥。贞观四年,城酋来朝。颉利灭,举七城降,列其地为西伊州。”郭钰《和酬宋竹坡韵》载:“鸥社共盟君未弃,何须驰志向伊吾。”清高其倬《蓟州新城》诗曰“志鸣伊吾剑,意洗鱼海兵。长计一蹉失,塞马仍纵横。”
“伊吾卢”、“伊吾庐”、“伊吾”这个地名以汉字出现为《后汉书》,现汉文已无法解释其意,但为突厥语族语言还是蒙古语则众说不一:一说为突厥语族语言,意“旋风”,因此地地处蒙古高原与东天山之间的戈壁地带,常刮旋风,故名;一说为蒙古语,意“中间的图古力克(圆形[屋])”,因“图古力克”与该县“吐葫芦”(乡)(即清代文献中所称的“图古力克”、“图克里克”、“图呼鲁克”、“土古鲁”、“土乎鲁”等)相似;一说“伊吾”为蒙古语,其释来源于蒙古人称“伊吾”为“Nomtalota”,意“山疙瘩”;一说为蒙古语“(山间河流的)弯曲(部分)”,因伊吾河源于喀尔里克山,沿山谷蜿蜒北流至吐葫芦乡附近转东流,故名。《西域同文志》载“图古力克,准语,物之圆者。地形圆,故名”,“Ara”为维吾尔语“中央的”、“中间的”之意。另有古月氏语、今哈萨克语,但意不详。
今维吾尔、哈萨克、蒙古族称伊吾镇为“阿热吐鲁克”。
戈壁滩上的三塘湖
三塘湖盆地位于伊吾镇北,莫钦乌拉(蒙古语,“莫钦”为“猴子”,“乌拉”为“红色的”)山(又名“北山”)为其南界,最高海拔1000米,三塘湖盆地在西部,东西长100千米,南北宽60千米,盆地地势平坦,清代有道通外蒙古。
清末,巴里坤商人把当地盛产的干果和皮毛运到外蒙古销售,途中,他们经过流水潺潺、草木茂盛的三塘湖时,饥饿、干渴的驼队停了下来,商人让骆驼自由吃青草,他们吃着干粮、喝着水。来往的驼队把三塘湖作为中转站,在这里休整一天后,再次启程。
三塘湖一带早在汉代以前就是游牧民经行的一条迁徙道,唐时成为主要道路(即回鹘道)。《太平寰宇记》记庭州“东北至回鹘界一千七百里,至回鹘牙帐三千里”,《旧唐书.回鹘传》载有“北庭、安西假道于回鹘以朝奏”。唐悟空从天竺返回长安时即与北庭、安西官员“取回鹘道”。“安史之乱”后,吐蕃占居河西走廊,切断了丝绸之路南、北、中三道,唐“若通安西、北庭,须取回鹘道去”,即绕道自西州抵伊州向东北经大漠(今蒙古高原)南下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或由庭州经蒲类县(今奇台县、木垒哈萨克自治县一带)越天山到甘露川(原为一河名,名“招摩多河”),东北行经三塘湖、老爷庙,再经蒙古高原西南大漠、乌里雅苏台到回鹘牙帐,至中受降城(今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后旗)再南下到长安。
公元840年(开成五年)回鹘自漠北高原西迁天山即行此道。至清代,此道还在使用,称“大西路”,陶保廉《辛卯侍行记》记载有其具体走向。三塘湖镇有多座烽火台,见证了丝绸之路的兴衰。烽火台被誉为“驼客驿站”,三塘湖烽火台为清代建筑,护卫着清末巴里坤商人来往于蒙古的旅途。
三塘湖镇境有老爷庙口岸,该口岸与蒙古国戈壁阿尔泰省邻,对面57千米为蒙古国布尔嘎斯台口岸。老爷庙口岸历史上就是通商要道,1992年后为双边季节性开放,允许中国、蒙古国双方人员、货物和交通运输工具通行,夏季有班车来往两国,双方旅客可乘坐本方客车到老爷庙口岸再乘坐对方客车进行中转。在老爷庙口岸戈壁滩上有老爷庙边防连,四周方圆180千米内为荒无人烟的戈壁滩。老爷庙边防连战士引泉为映心湖,湖面长宽约40米,小巧精致,岸边植满红柳。
三塘湖镇境有苏海图戈壁、三塘湖戈壁、二百四十里戈壁和五日劲风戈壁,构成巨大的三塘湖盆地,地处极干旱区,夏季酷热炎热多风,冬季荒凉奇寒。二百四十里戈壁沟壑交错,山体蛮荒坚硬,荒漠寸草微微,一切似乎被世界抛弃。千年来有关这个无人区存在古战场、玛瑙山、财宝以及环境恶劣的传说层出不穷。恐怖的是,戈壁中常无端刮起风暴,大风起时戈壁上瞬间就成昏天黑地、不辨东西的世界,有经验的古人偶走此地时识别方向的方法是观察狂风中石子的衮动走向。关于二百四十里戈壁中,有一神秘传说,有人曾在二百四十里戈壁拾到玉器残片,其雕刻风格与陕西考古发掘的玉器残片相似,后有在二百四十里戈壁捡到大量箭头、铁器残片。近代巴里坤八大商户的蒋姓曾在中华民国初期携大量财宝神秘失踪在这里。那条商道要经过一个叫“无人见峡地”的山谷,山谷今地处中国、蒙古国边界,谷中水草丰茂,遍地野罂粟,景色美丽,但,美丽的风景后却蕴藏着杀机--怪异风暴,许多客商因贪恋美景而葬命于此。
苏海图山玛瑙山、玛瑙滩靠近二百四十里戈壁上,玛瑙滩上五彩斑斓的玛瑙四处可见,沿途随处可见火山爆发遗迹。当地牧民传说,在其中的一片荒漠戈壁中有处古人征战战场,随处都是当时战马拼杀留下的遗骸、鞍具和兵器等。苏海图山附近有贝壳山,出产贝类化石。苏海图西有呼洪得雷山,位于中国、蒙古国边界东准噶尔山系中,为东西走向,包括呼洪得雷山、苏海图山、海来山等,逶迤100千米,平均海拔2000米左右,多为戈壁地带,呈荒漠与半荒漠景观。
巴里坤湖畔巴里坤
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境在西汉前为呼揭人的游牧地,后为匈奴属地,再为蒲类国地,公元前60年(神爵二年)属西域都护府(《汉书.西域传》记“蒲类国,王治天山西疏榆谷”),东汉属伊吾卢,三国-魏为蒲陆地,后为鲜卑占据,北魏-晋属柔然,隋初为西突厥地,后属伊吾郡,公元640年(贞观十四年)唐统西域后为北庭都护府蒲类县(在甘露川驻有伊吾军),宋为伊州地,公元1206年(太祖元年)归大蒙古国,为别失八里东境(称“巴尔库勒”,由亦都护辖),后属察合台汗国,公元1271年(至元八年)-公元1368年(洪武元年)归元,明初为瓦剌、和硕特游牧地,明末-清初为凖噶尔游牧地,公元1731年(雍正九年)清筑巴尔库勒城(也称“巴尔库尔淖尔城”),公元1735年(雍正十三年)置安西州同知(巴尔库勒城改为巴里坤城),公元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清平定凖噶尔叛乱后在此驻满营旗兵,公元1759年(乾隆二十四年)隶甘肃省安西道巴里坤直隶厅,公元1772年(乾隆三十七年)在巴里坤城修建会宁城(俗称“满城”,2000满营旗兵驻此),公元1773年(乾隆三十八年)升巴里坤直隶厅为镇西府(隶甘肃省安西道),公元1855年(咸丰五年)降为镇西直隶厅(隶迪化直隶州),公元1884年(光绪十年)改隶新疆省,1913年(民国二年)为镇西县(隶迪化道,1928年(民国十七年)隶迪化行政区,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隶哈密行政区,1943年(民国三十二年)隶新疆省第九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49年(民国三十八年)隶哈密专区,1953年11月改镇西县为巴里坤县,1954年9月改为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2016年1月隶伊州区。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有人口7.16万人,辖:
1,巴里坤镇: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人民政府驻地。1950年巴里坤镇地为镇西县城关区,1956年为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城镇,1961年为城镇公社,1975年为巴里坤镇,现辖广场巷、广东路、新市路、团结路、解放路、光明路、天山路社区。
团结路社区西南4000米处有汉代的湾沟墓地,墓葬地表为块石围成的石圈,直经4-5米,墓穴长约2米,宽不过1米多,深1-2米,葬式有仰身屈肢、仰身直肢,木质葬具已朽,但骨架仍存,随葬品主要为陶、骨、铁器等,主要器形有罐、杯等。湾沟墓地出土的人骨经初步鉴定具明显蒙古人种特征。
团结路社区湾沟墓地东北2500米处有唐代的唐朝破城子遗址,地处巴里坤山北麓平坦地域,公元1731年(雍正九年)宁远大将军岳钟琪修筑汉城后又在东侧补修这座小型兵城,城平面呈方形,南北长230米,东西宽180米,四周城垣垣倒塌,残高1.30-1.60米,宽5米,东南城墙破损严重,北墙中部朝外突出,西北、东北及西南角有圆形土堆,似为城门楼,西南中部外有一方形土堆,似为马面,城内建筑遗址已不见。
解放路社区有清代的巴里坤汉城,建于公元1729年(雍正七年),城墙周长4100米,建有承恩、得胜、沛泽、拱极4座城门,今已被拆,城墙残缺不全。汉城东西5里处有2座小城,当地人称“东破城子”和“西破城子”。汉城东门外有昭忠祠,建于公元1885年(光绪十一年),为巴里坤总兵徐占彪为昭彰平剿阿古柏、收复新疆时所牺牲的川军、湘军将士亡灵所建,民国年间毁坏。
解放路社区有清代的巴里坤满城(又称“镇西满城”)(今又称“会宁古城”),在巴里坤汉城东500米,公元1772年(乾隆三十七年)为携眷长住的2000满族旗兵所建,夯筑,长方形,东西长1306米,南北宽501米,墙高7米,顶厚3.20米,底厚5米左右,上筑女墙,高1.50米,厚0.50米,建有箭垛(射孔),城墙四角有角楼,墙外设炮台,东墙有1个,南墙有3个,北墙有1个,三墙中段各置城门,外有半圆形瓮城,东门宽10米,瓮城半径32米,门宽6.60米。为使西域的东大门能更加牢固,公元1773年(乾隆三十八年),国库拨款修建8栋粮仓(并修建仓廒庙1座),面积1500平方米,当时有仓容4.80万京石。后因巴里坤会宁城兵粮转运困难,公元1775年(乾隆三十九年)将西安满营仍留巴里坤,其宁夏营满兵移住奇台,同时为这部分官兵及家眷修建了(奇台)孚远古城(新疆建省后,城内满族官兵于公元1888年[光绪十四年]迁往孚远古城,巴里坤满城渐废。
解放路社区有地藏王菩萨寺;汉城南街58号粮食局院内有清代粮仓,是公元1773年(乾隆三十八年)清政府拨专款修建,共8栋24间,土木结构,仓顶设通风楼,墙壁极厚,仓内地面用厚木板铺设,防潮隔热,粮食不易霉变,每栋仓房长6.50丈,宽3.40丈,高1.80丈,仓容6000石,总仓容4.80万石。据《巴里坤县志》载,乾隆年间,巴里坤屯田规模不断扩大,粮食连年丰收,公元1773年屯田面积达88890亩,粮价之低,在当时全国少有,清政府为储备粮食和稳定粮价,从国库拿出银两购买粮食储存,为解决粮食贮藏,公元1773年清政府拨专款在汉城南街建成常平仓8座。
解放路社区有老油坊。据巴里坤文史资料载,油坊初建于19世纪40-50年代,清道光末年,原镇西北街富达西韩家油坊经韩氏家族改建,使老油坊车间面积达到330平方米。
距清代粮仓不远有2013年新建的松峰书院。松峰书院建于清代咸丰年间,曾是巴里坤当地的“最高学府”。
1918年(民国七年)的保安碑位于光明路社区南1000米巴里坤山北麓坡地一块天然巨石上,高1.80米、宽2米,石质粗粝,字迹清晰,共480余字,记述公元1876年(光绪二年)清军将士和民团将领们在击溃阿古柏侵略军、收复全疆战争中的功绩。
巴里坤镇有200多年历史的王善贵家古民宅、阿皮孜萨力曼古民宅。王善贵家古民宅在榆树巷5号,土木结构,原占地约10亩,当时建房用了3年时间,今占地2亩左右。今古宅分祠堂、主室、书屋、帐房和厨房;有汉老泉家、张钧家、蔡余千家、赵松石家、刘宗贤家、赵松石家、冯云东家古民宅及白万忠家、王光英家、刘学良家、郭成海家、刘学信家、何国楷家、刘正泉家、刘宗儒家、倪泽恩家古门楼。
2,大河镇:“大河”为汉语,因位于巴里坤河北岸、附近有唐代的大河屯粮城而得名。大河镇地在中华民国时为镇西县康乐乡,1950年属北区,1956年撤北区、置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大河乡,1958年成立大河公社,1985年为大河乡,2001年为大河镇,现辖干渠、东头渠、西户、大柴沟、
新户(汉语,清代有新移民来的民户屯田)、
商户(汉语,清光绪年间有经商人在此种地、安家)、
旧户(汉语,公元1764年[乾隆二十九年]招徕甘肃敦煌等地农户落户,因年代较早而得名)东、旧户西村,
大河镇有青疙瘩(蒙古语“神灵”)、双岔自然村。
大河镇有团结井、沙沟井、红柳井、头道沟泉、
布鲁克(哈萨克语“泉”)、
图胡鲁克(蒙古语,“图胡”为“圆形的”,“鲁克”为“集中地”)、
布隆吉尔(维吾尔语,“布隆”为“角落”,“吉尔”为“丘陵地”[为公元1716年[康熙五十五年]巴里坤屯田时的地名])、
都尔白尔津(蒙古语,“都尔”为“毡子[似的]”,“白尔津”为“平地[或方城]”)泉。
青疙瘩自然村有青铜时代的青疙瘩遗址。
大河唐城位于干渠村东南,俗称“破城子”,为伊吾军驻兵之所,现仅存数百米城墙,长方形,中部有一较宽城墙将古城分为东西两个小城,城墙为夯土板筑,土质为黄土,东部小城城墙大部已倒塌,只可辨低矮城垣范围,在东墙中偏南有一敌台,宽22米,南、北城墙上有豁口,或为城门所在,西部小城保存较好,城墙最高点10米,东城墙有3个马面,南城墙中部有一敌台,宽38米,西城墙上有一城门,宽4米,另有3个马面,北城墙有2个马面。大河唐城东西长360米,最宽处210米,城墙四角有角楼,城外绕护城壕一周,在城内采集有陶器、铜器、铁器如铜镜、护身铜佛、铜钱、铜棒、铁剪等,建筑材料有模制灰色莲花铺地砖和莲纹瓦当,均为唐代遗物,城内散乱分布有大型陶制废器和大型石磨盘及数目众多的马鞍形、桥型等磨制石器。
旧户村有清代的草场南烽火台、草场北烽火台、克孜勒江(哈萨克语,“克孜勒”为“红色的”,“江”为“有生命的”)烽火台、卢方沟烽火台、五场沟烽火台遗址。
东头渠村有清末大河东街老油坊。
东头渠村有木城,《巴里坤县志》记“木城,在今大河乡北,莫钦乌拉山的南坡,扼通往三塘湖的孔道,为元代建筑,以土坯垒基,周围竖扎木栅,现存遗址。”
东头渠村有西破城子。
大河镇地发现的任尚碑(又称《汉平夷碑)刻于公元93年(永元五年),为一不整形青褐色汉碑,高1.40米、宽0.65米、厚0.42米,无碑座,呈黑褐色,因年代久远,字迹磨蚀严重,碑文已模糊不清,全篇碑文无人知晓,但仍可辨认出“汉平夷碑”、“惟汉永元九年”、“任.尚”、“蒲类至西海”、“道口临物”等字样。东汉将领任尚初为戍己校尉,后晋升西域都护,《后汉书.和帝纪》记“永元五年……秋九月……匈奴单于叛,谴中郎将任尚讨灭之”印记,为任尚纪念碑。公元640年(贞观十四年)在今大河镇松树塘立有姜行本平高昌记功碑,额题“大唐左屯卫将军姜行本勒石文”。姜行本为太宗时大匠,公元639年(贞观十三年)率山东巧匠队从交河道行军大总管侯君集征高昌,拜为行管总管,与将军牛进达等先出伊州,第二年攻占时罗漫山,伐木造攻具,屡破坚城,平高昌而归,进封金城郡公。《旧唐书.姜暮传》载“其处有班超纪功碑,行本磨去其文,更刻颂陈国威德而去”,这即是说姜行本碑原来是一块汉碑,为东汉名将班超于永平十六年从匈奴人手中夺回伊吾后树立的纪功碑,鲁莽的姜行本急于为自己树碑立传,磨去其文,使已经存在500多年的汉碑化为乌有,使班超收复伊吾的详情不为后世所知。
大河镇地有松树塘,《西域图志》称“松树塘”(蒙古语称“招莫多”[“招莫”为“松树”,“塘”为“多”]),清在此设有营塘,地处由归化到迪化的驼商牧道上,自清起为军马牧放地,曾设镇西府官马场,1921年(民国十年)蒙古独立后此道荒废,解放后设有解放军军马场,后撤。
3,奎苏镇:“奎苏”为蒙古语“腹脐”或“(中间的)小山丘”,旧称“奎斯陶勒盖”,“奎斯”为“腹脐”或“(中间的)小山丘”,“陶勒盖”为“山头”,因此地在莫钦乌拉山与巴里坤山之间的平原地带,形似腹脐而得名,清《西域图志》记为“奎素”,雍正、乾隆年间在此屯田。1953年奎苏镇地为巴里坤县奎苏区,1956年为奎苏乡,1958年为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奎苏公社,1961年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垦厅地方国营奎苏总场,1962年为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奎苏公社,1966年成立东风公社,1980年更名为奎苏公社,1985年为奎苏乡,2001年后为奎苏镇,现辖奎苏、南湾、拐把头、小柳沟、楼房沟、板房沟、板房沟东粱、牧业、
庙尔沟(汉语,旧时有蒙古游牧民在此山沟里建的庙)、
二十里(汉语,此地距哈密与巴里坤分界线距离有二十里)、
三十户(汉语,清光绪年间有三十户农户在此种地、安家)村。
奎苏镇有板房沟东梁、板房沟西梁自然村,有十五里庄子、四十里大墩、杨家庄、阎家渠、赵家庄、李家沟、田家井、西湖、上泉、双泉子、牛毛泉子、一棵白杨树、小柳沟东岔、小柳沟中岔、石门沟、干沟、马圈沟、水泉沟、泉水地、石河子、
乌(蒙古语“红色的”)沟、
铁克协(哈萨克语“平台”)、
西旮旯(“旮旯”为满语“角落”)、
卧铺(蒙古语“敖包[以石堆堆积的祭祀物]”)、
野米台子(哈萨克语,“野米”为“马鞍”,“台子”为“墙边”)、
窝尔塔哲尕(哈萨克语,“窝尔塔”为“中间的”,“哲”为“x地”,“尕”为“地方”)、
克孜勒巴斯陶(哈萨克语,“克孜勒”为“红色的”,“巴斯陶”为“泉”)牧民点,有伊吾马场。
奎苏镇有黄草坡沟山,海拔3261米。
南湾村西1000米有南湾墓群,分布于南高北低的缓坡台地上,东西长100米,南北宽80米,有墓葬300座,发掘有150余座。南湾墓群墓葬形制为土坑竖穴、竖穴石室,葬具多为木质,葬式多为侧身曲肢,也有乱葬和二人葬、单人葬或二人、二人合墓葬,大多数埋葬时放木质葬具,墓葬出土有陶器、骨器、铜器和毛纺织品等。经测定,南湾墓群年代在年之间。
十五里庄子村西南1000米有青铜时代的大马圈沟墓群遗址;西南1000米有青铜时代的小马圈沟墓群;有青铜时代的黑沟电站墓地;有泉儿沟、湾沟、炭窑沟墓群、炭窑沟遗址。
战国-汉代的伊吾军马场墓群由200余座墓葬组成,墓葬表层有高约0.10-0.15米石块封土堆,封土堆直径5米,最大15米,因时代不同,墓葬形制有竖穴偏室和石棺墓两种,葬俗多为二次葬,有仰身屈肢、仰身直肢和俯身葬,部分大墓伴有陪葬牲畜坑,出土各类随葬品500余件,有金银饰品、铜镞、铜镜、铁刀、各种陶器及部分骨、石、木器;其中一件骨雕马鹿头工艺水平尤精湛。
奎苏村有清代的奎苏台(蒙古语,“奎苏”为“腹脐”或“[中间的]小山丘”,“台”为“地方”)烽火台,台体为含沙粘土夯筑,层间有芦苇铺肋,高6米,南北长5米,东西宽2.50米,夯层厚0.10-0.13米,迎风面风蚀明显,剥蚀面呈弧形,背风面棱角规整,从形制特点及风蚀情况看为唐代的烽火台遗存。
保安碑凿刻于天山北麓一天然巨石上,为清代碑,记述清末巴里坤军民抗击阿古柏侵略的碑石,高1.80米,宽2米,上刻“惟清同治初,西域变乱,全疆沦陷……大股劲敌侠夫强袭我坤,逼迫满汉两城,期必屠戮”,巴里坤军民在都统额尔济等官员统帅下,“誓同生死,率少数枵腹,敌万众虎狼之残暴,屡克胜捷”,保卫了巴里坤,在以后收复全疆之役时,“因援运维艰,飞檄镇西文武聚草屯粮,巨资接济。迨大军继至,以巴里坤为前线之根据地,始得分并南北进剿,以至全疆克复”。
清在松树塘设天山北麓营塘,时松树塘松林茂盛,公元1729年(雍正七年)后为军马放牧地,设有镇西府官马场。
哈密伊吾马场原为1954年10月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阿勒泰军马场,后迁驻伊吾县淖毛湖乡,1955年迁驻伊吾镇,命名为伊吾军马场,1956年底迁驻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大河乡松树塘,1959年划归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建设第五师,更名为红星军马总场,1960年更名为巴里坤军马总场,1960年12月隶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复名伊吾军马场,后隶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军马部、青藏办事处、西安办事处,1976年1月移交新疆军区,由新疆军区后勤部工厂管理局领导,1985年归新疆军区后勤部,2001年9月移交新疆联强农工贸(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5年底移交哈密地区,更名为哈密伊吾马场。哈密伊吾马场现辖14个农牧业连队,场部驻松树塘。
<font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博尔羌吉镇:“博尔羌吉”为蒙古语,“博尔”为“灰色的”,“羌吉”为“杂乱的(山)”,以其南部博尔羌吉山得名。1953年博尔羌吉镇地为巴里坤县煤矿,1954年为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博尔羌吉镇,现辖镜儿泉、二红山社区。
博尔羌吉镇有博尔羌吉、三个泉、东泉、西马王庙、阴湾子、红柳湾子、段家地、
黑疙瘩(“疙瘩”为满语“地方”)、
阿尔品塔尔(哈萨克语,“阿尔品”为“环状的”,“塔尔”为“狭窄的”)、
克孜勒库都克(哈萨克语,“克孜勒”为“红色的”,“库都克”为“井”)自然村,有鹰嘴山、白墩子、地尾巴湖、
红疙瘩(“疙瘩”为满语“地方”)、
阿尔乔克(哈萨克语,“阿尔乔”为“爬地松”、“克”为“地方”)、
结勒喀拉(哈萨克语,“结勒”为“木头”、“喀拉”为“黑色的”)、
正格勒德巴斯陶(哈萨克语,“正格勒”为“毡房”,“德”为“x地”,“巴斯陶”为“泉”)牧民点,有红星、三十里馆子联营煤矿。
博尔羌吉镇有二混子山(海拔2101米),有麻黄沟、大长沟。
博尔羌吉镇有红柳泉、
胡兰巴斯陶(哈萨克语,“胡兰”为“涝坝”,“巴斯陶”为“泉”)、
胡兰库都克(哈萨克语,“胡兰”为“涝坝”,“库都克”为“井”)泉。
白墩子牧民点有清代的白墩子烽火台,今残高3米,低部以石块砌成,高2米左右。
<font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三塘湖镇:“三塘湖”为汉语,“塘”即山间水草地,此地有上、中、下湖,“湖”也称“塘”,这3个塘又称“草湖”,《西域图志》记为“三塘”。中华民国时期三塘湖镇地为镇西县康乐乡,1950年为镇西县北区六乡,1958年为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大河公社六大队,1962年成立三塘湖公社,1985为三塘湖乡,2015年7月为三塘湖镇,现辖上湖、中湖、下湖、
岔哈(蒙古语“白色的”)泉村。
三塘湖镇有北大湖、北小湖、东湖、西湖、南梁、木炭窑、三岔口、上柳树泉、西峡沟、西树窝、柳树窝子、东庄子、西庄子、牛圈湖、
萨孜(哈萨克语“沼泽”)、
刺疙瘩(“疙瘩”为满语“地方”)、
大库伦(“库伦”为蒙古语“涝坝”)、
苏海图(蒙古语,“苏海”为“红柳”,“图”为“x地”)、
哲兰德(蒙古语,“哲兰”为“麦子”,“德”为“x地”)、
库木苏(哈萨克语,“库木”为“沙包”,“苏”为“水”)、
乌尔苏(蒙古语,“乌尔”为“低洼的”,“苏”为“水”)、
博根德(哈萨克语,“博”为“灰色的”,“根德”为“山坡”)、
沃依希(哈萨克语,“沃”为“中部的”,“依希”为“三[个]”)、
胡恰夏(蒙古语,“胡”为“涝坝”,“恰夏”为“[坟堆上的]牌楼”)、
喀克苏(哈萨克语,“喀克”为“干枯的、干燥的”,“苏”为“水”)、
吐也塔斯(哈萨克语,“吐也”为“坡地”,“塔斯”为“石头”)、
喀拉托别(哈萨克语,“喀拉”为“黑色的”,“托别”为“山包”)、
阿克提肯(哈萨克语,“阿克”为“白色的”,“提肯”为“骆驼刺”)、
合桑巴斯陶(哈萨克语,“合桑”为“窄沟”,“巴斯陶”为“泉”)、
托斯库都克(蒙古语,“托斯”为“槽形的”,“库都格”为“井”)、
哈克库都克(哈萨克语,“哈克”为“碱滩”,“库都克”为“井”)、
阿克库都克(哈萨克语,“阿克”为“白色的”,“库都克”为“井”)、
别斯库都克(哈萨克语,“别斯”为“五[口]”,“库都克”为“井”)、
阿克喀巴克(哈萨克语,“阿克”为“白色的”,“喀巴”为“土梁”,“克”为“地方”)、
托特胡拉克(哈萨克语,“托特”为“四[个]”,“胡拉”为“涝坝”,“克”为“地方”)、
乔什克巴斯陶(哈萨克语,“乔什克”为“小鸟”,“巴斯陶”为“泉”)、
撒尔玛库都克(哈萨克语,“撒尔”为“黄色的”,“玛”为“地方”,“库都克”为“井”)、
沃尔塔博根德(哈萨克语,“沃尔塔”为“中间的”,“博尔”为“灰色的”,“根德”为“山坡”)、
正德勒格库都克(哈萨克语,“正德”为“毡房”,“勒格”为“地方”,“库都克”为“井”)、
恰夏能阿亚克巴斯陶(“恰夏”为蒙古语“[坟堆上的]牌楼”,“能”为哈萨克语“x地”,“阿亚”为“下游的”,“克”为“地方”,“巴斯陶”为“泉”)自然村,有
西树窝、石板墩西草滩、石板墩北草滩、野麻泉牧民点,有
苏海图(蒙古语,“苏海”为“柽柳”,“图”为“x地”)、
却勒明岗(哈萨克语,“却勒”为“水塘、湖泊”,“明”为“一千[个]”,“岗”为“高坡”)、
南台坎尔井(“坎尔井”为古波斯语)、
多希布拉格(蒙古语,“多希”为“缓坡”,“布拉格”为“泉”)、
阔克赛尔克(哈萨克语,“阔克”为“青色的”,“赛尔”为“羊、马的背部”,“克”为“地方”)、
马莲泉、玫瑰泉、三塘西泉、鸭子泉、四塘泉、头道沟泉、柳树沟泉、梧桐窝子、西骆驼井子、高泉、刘家井子、老爷庙西水、白泥地东井、
锡拉格苏(哈萨克语,“锡拉”为“柳[树]”,“格”为“地方”,“苏”为“水”),
有梧桐窝子、麻黄沟、大长沟、老爷庙沟(均为干河)。
三塘湖镇有额仁(蒙古语“幻景”)山(海拔1036米)、黑圆头(海拔831米),有头道白杨沟、二道白杨沟、三道白杨沟(河),有二百四十里戈壁、老爷庙戈壁、苏海图戈壁、三塘湖盆地。
三塘湖镇历为丝绸之路驼商必经之地,有巴里坤“草原哨卡”之称,清乾隆年间遣武威(今甘肃省武威市)、民勤(今民勤县)8家犯人“遣犯”在此屯垦,原有三片水塘形成三个自然村落,由此得名“三塘湖”。
南梁村有唐代的东庄子烽火台,又称“白墩”,清代修补使用,残高11米。
中湖村有唐代的石板墩烽火台,残高6.70米,呈不规则八边形,周长26米,倒塌严重,西南面几乎全部塌方;村东北约600米山包上有唐代的中湖村、三塘湖烽火台;村东南约12千米山包上有唐-清代的三塘泉烽火台;东南约20千米有四塘泉、东泉烽火台。
岔哈泉村东约1500米山包上有唐代的岔哈泉烽火台。
东庄子自然村东南约6000米山包上有代的东庄子烽火台。
三塘湖镇地在清代为官办马场,有官卧铺(“官”为汉语,“卧铺”为蒙古语“敖包[以石堆堆积的祭祀物]”)牧马房舍残迹。
三塘湖镇境有老爷庙口岸,清代为从归化(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到迪化(今乌鲁木齐市)的驼商故道,乾隆年间由驼商捐建有关老爷(关羽)庙,地名遂有“老爷庙”,公元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由驼商捐资重新修茸庙宇,并请道人住庙,1921年(民国十年)后商道、牧道不通,逐渐荒废,庙遗址尚存。老爷庙口岸历为中国、蒙古国的通商要道,1992年双边季节性开放,允许中国、蒙古国双方人员、货物和交通运输工具通行,口岸对面57千米为蒙古国戈壁阿尔泰省布尔嘎斯台口岸。老爷庙口岸有无名湖,又称“老爷庙湖”,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与蒙古国跨界的最小的湖,也是全国已知最小的湖,面积2平方米,湖边立有中国、蒙古国边界142号界碑,有苏海图边防连。老爷庙口岸为G575线的起点(老爷庙-巴里坤-哈密)。
<font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花园乡:“花园”为汉语。1953年花园乡地为巴里坤县城关区,1956年为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花园乡,1958年成立火箭公社,同年与石人子乡合建为卫星公社,1975年为花园公社,1985年为花园乡,现辖南园子、花庄子、头道河子村。
花园乡有兰州湾子(汉语,清乾隆年间有倪、邵两姓兰州[今甘肃省兰州市]人在此垦荒、居住)、
二道河子自然村。
花园乡有西黑沟(河)。
花庄子村有战国时的阔克加尔(哈萨克语,“阔克”为“青色的”,“加尔”为“崖壁”)岩刻。
兰州湾子自然村有战国时的兰州湾子岩画,岩画有放牧、车辆图。放牧图刻绘在1长3米,高1.40米的岩石上,刻有15名骑士,2条犬和2条象征河流的线条及1个印记,画面反映的是1群年轻牧人骑马驰骋,有的站立在马背上,有的倒骑马背,有的在马背上高举双手,放声大唱,羊群和鹿在吃饱后自寻其乐;车辆图两幅,其1在1长0.50米,高0.33米的岩石上刻有1个五辐车轮和1条牛;其2在1长0.31米,高0.23米的岩石上刻有1辆较完整的车,车有轮、舆、轴、辕,车轮刻有3个轮子,车身为木板做的长方形舆,辕杆为1木杠。
兰州湾子自然村巴里坤南山(地有《西域图志》记的“图舍图达巴”,亦称“阔什图”[哈萨克语,“阔什”为“两(块)”,“图”为“x地”],俗称“碑岭”)北坡上有西周时的兰州湾子石结构建筑遗址,分布在西至西黑沟、东至岳公台的长米,遗址内有鄂包、石结构房屋、墓葬、岩刻画等11组100余处。蒙古人称兰州湾子遗址为“鄂博”。
兰州湾子自然村西南有西周时的兰州湾子石结构建筑遗址,为一处巨型卵石垒砌石结构遗址,面积近200平方米,残墙高2米,厚3米,底部呈坡状铺展,隔为前后室,主室居南,面积100平方米,底部见柱洞,柱洞内残存木柱残段,北部有附室,南北并列,有门道联通,由附室向东开门,建筑用材为巨型卵石,内侧墙壁平整。兰州湾子遗址曾3次住人,后毁于火,遗址内除发现大量烧炭、灰土外还出土有大型圈足铜、环首小铜刀、双耳鼓腹红陶罐、彩陶罐、陶锉及马骨、羊骨、鹿骨、炭化小麦粒等,出土的人骨经鉴定具有明显蒙古人种特征,距今3285±75年,相当于中原地区的商朝末期。
花庄子村有清代的花庄子村东南、西南烽火台。
大墩自然村有清代的大墩、大墩村、二墩村、双墩子烽火台遗址。
南园子村有公元1719年(康熙五十八年)的富宁安碑。富宁安碑又叫“山神庙碑”,记载的是,清凖噶尔汗策妄阿拉布坦带兵侵扰哈密,康熙皇帝封富宁安为靖逆将军,重兵驻守巴里坤,在南山一小山包修建一山神庙,立有一石碑,写有碑文,1949年山神庙被拆毁,但保留了富宁安碑,其碑文镌刻在一高0.133米,宽1.66米的巨大卧牛石上。
南园子村南东天山冰沟北麓强倾斜坡地上有1.50米见方的1918年(民国七年)巴里坤协副将多凌劝禁乡民、兵丁勿论砍森林、捕杀马鹿、保护水资源的多凌黑沟告示碑,在西黑沟沟口折东处,碑体为2.50米的卧牛石,字迹清晰,碑头横“协镇多示”,内容有6行,每行4字,“蒲海瑶岛,山高水长,西河松景,泉源保障,鹿乃仁兽,不可残伤。”碑体西北刻“云峰山”,碑顶刻“水泉山景,禁止打牲。军民不准砍伐树木,云峰山”。
<font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海子沿乡:“海子沿”为蒙古、汉语合词,“海子”为蒙古语“湖泊”,“沿”为汉语,因当地人称本地的巴里坤湖为“海子”。1985年从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萨尔乔克公社析置海子沿乡,现辖海子沿、尖山子、
卡子湖(汉语,湖边有关卡)村。
海子沿乡有
捷达坂(“捷”为哈萨克语“七[个]”,“达坂”源于蒙古语,意“山口、山岭(意高高的山口和盘山公路)”)、
沃尔塔勒克(哈萨克语,“沃尔塔”为“中间的”,“勒克”为“集中地”)、
京伊什克苏(哈萨克语,“京”为“x地”,“伊什”为“细长的”,“克”为“地方”,“苏”为“水”)、
萨吾乌斯汗德(蒙古语,“萨吾”为“腰脊”,“乌斯”为“水”,“汗德”为“麋鹿”)牧民点,海子沿乡春秋牧场处于吐格尔托别(哈萨克语,“吐格尔”为“锅底”,“托别”为“山包”)山间。
尖山子村西2000米有尖山子山,东西长3000米,南北宽2000米,最高峰1941米。
卡子湖村有青铜时代的卡子湖遗址,今采集有陶片、磨盘等古物。
海子沿村巴里坤湖岸尖山子村有战国时的霍加尔(哈萨克语,有显赫地位的伊斯兰教神职人员)岩刻画,有尖山子岩刻画。
尖山子村有清代的尖山子村、尖山子西北烽火台。
<font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萨尔乔克乡:“萨尔乔克”为哈萨克语,“萨尔”为“黄色的”,“乔克”为“山岗”。本乡处巴里坤山北侧苏吉登阿德尔(哈萨克语,“苏吉”为“髋骨”,“登”为“x地”,“阿德尔”为“嵩滩”)山浅坡地带。1953年萨尔乔克乡地为镇西县西游牧区,1956年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东游牧区迁入萨尔乔克区,1958年撤萨尔乔克区成立萨尔乔克公社,1985年复置萨尔乔克区,本地为苏吉乡,1987年撤萨尔乔克区、苏吉乡,改置为萨尔乔克乡,现辖自流井、
苏吉(哈萨克语“髋骨”)东、苏吉西村。
萨尔乔克乡有
墩巴斯陶(哈萨克语,“墩”为“土[沙]包”,“巴斯陶”为“泉”)、
布尔汗苏(哈萨克语,“布尔”为“灰色的”,“汗”为“地方”,“苏”为“水”)、
五场库勒(“五场”为汉语,地有清时牧马的第五个马场,“库勒”为哈萨克语“水塘、湖泊”)、
阔克库都克(哈萨克语,“阔克”为“青色的”,“库都克”为“井”)自然村;有
石板墩、骨拐泉、自流井、尖山子、
雄合尔(哈萨克语“凹地”)、
海子(蒙古语“湖泊”)泉、
二场(汉语,地有清时牧马的第二个马场)泉、
吴昌(汉语,“吴昌”即“五场”,地有清时牧马的第五个马场)沟、
塔斯塔木(哈萨克语,“塔斯”为“石头”,“塔木”为“墙”)、
阔克萨拉(哈萨克语,“阔克”为“青色的”,“萨拉”为“分岔[山沟]”)、
吴家庄子(汉语,公元1763年[乾隆二十八年]由湖北武昌马迹岭迁7户于此屯田)、
索尔巴斯陶(哈萨克语,“索尔”为“水”,“巴斯陶”为“泉”)、
克孜库都克(哈萨克语,“克孜”为“红色的”,“库都克”为“井”)、
阔克库都克(哈萨克语,“阔克”为“青色的”,“库都克”为“井”)、
克孜勒阔拉(哈萨克语,“克孜勒”为“红色的”,“阔拉”为“山根”)、
阿克沃尔腾(哈萨克语,“阿克”为“白色的”,“沃尔腾”为“中部的”)、
喀让喀萨依(哈萨克语,“喀让喀”为“阴面的、暗的”,“萨依”为“草场”)、
达尔阿阔拉(哈萨克语,“达尔”为“[枯木]重叠”,“阿”为“草滩”,“阔拉”为“山根”)、
森塔斯萨依(哈萨克语,“森”为“有记号的”,“塔斯”为“石头”,“萨依”为“草场”)、
塔克尔巴斯陶(哈萨克语,“塔”为“x地”,“克尔”为“高坎、突兀的山地”,“巴斯陶”为“泉”)、
胡尔尕克萨依(哈萨克语,“胡尔”为“地方”,“尕克”为“寒冷、干旱的”,“萨依”为“草场”)、
乌兔水登喀克苏(哈萨克语,“乌兔水”为“中间的”,“登”为“x地”,“喀克”为“干枯的、干燥的”,“苏”为“水”)、
喀克巴克特巴斯陶(哈萨克语,“喀克”为“干枯的、干燥的”,“巴克”为“花园”,“特”为“x地”,“巴斯陶”为“泉”)牧民点和
京伊什克苏牧民新村、尖山子牧点、尖山子牧场。
萨尔乔克乡境有骆驼井子、
托拉(哈萨克语“兔子”)、
陶赖(蒙古语“山丘”)泉、
拜依格托别(哈萨克语,“拜依”为“富人”,“格”指富人,“托别”为“山包”)、
加勒帕尔苏(哈萨克语,“加勒”为“[马鬃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五陵卫河桥啥时修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