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终南别业中的对仗仗关系怎么样的?

诗词中的对仗
我的图书馆
诗词中的对仗
诗词中的对仗 22:18
学**古典诗歌写作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在于修辞,而修辞又偏重于对仗的运用。这是因为对仗的运用在诗中占有很大比重,且通过这种修辞的学**又可以学到诸多意思相近而形式互异的词语,同时它又可使初学者掌捤字的平仄声韵以及积累一些文学、历史典故词汇,并可学到各类诗句的对仗方法。为此历来学**诗歌都以一些声律方面的书籍启蒙。这里我们先来介绍三部有关书籍。
《训蒙骈句》这本书是明朝司守谦所撰。司守谦字益甫,史称他“天才超逸,下笔万言”。此书是对儿童进行骈句训练的启蒙读本。书分上下卷,上卷篇目依平水韵上平声韵目顺序为十五节,依次为东、冬、江、支、微、鱼、虔、齐、佳、灰、真、文、元、寒、删;下卷依下平声韵目顺序为十五节,依次为先、萧、肴、豪、歌、麻、阳、庚、青、蒸、尤、侵、覃、盐、咸。每节句,即用本韵部内字为韵脚。每节又分三段,每段对句由三、四、五、七、十一字句组成,如“一东”:
天转北,日升东。东风淡淡,晓日蒙蒙。野桥霜正滑,江路雪初融。报国忠臣心秉赤,伤春美女脸消红。孟轲成儒,早借三迁慈母力;曾参得道,终由一贯圣人功。
清暑殿,广寒宫。诗推杜甫,赋拟扬雄。人情冷暖异,世态炎凉同。丝坠槐虫飘帐幔,竹生花蝶护房栊。高士游来,屐齿印开苔径绿;状元归去,马蹄踏破杏泥红。
龙泉剑,鸟号弓。春傩逐疫,社酒祈丰。笛奏龙吟水,箫吹凤啸桐。江面渔舟浮一叶,楼台谯鼓报三通。时当五更,庶尹拱朝天阙外;漏过半夜,几人歌舞月明中。
《声律启蒙》此书是清康熙年间车万育所撰,它对于训练儿童掌握申字相对和双字相对有独到处,与上书相比,上书中最少为三字句,最长为十一字句,而此书最少为一个字,同时增加了二、三字句。由于在四、六句中已有了四字句、六字句,故不再单列。这样由一字到七字皆有例句,又因为四、六句相结合实际也有了十字句。此书章次等皆同上书。如“一东”一节: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笠翁对韵》清初戏剧理论家李渔所著。此书目次与上两书相同。对句由一、二、三、五、七、十一(四、七句式)字句相对。如“一东”一节:
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雷隐隐,雾蒙蒙。日下对天中。风高秋月白,雨霁晚霞红。牛女二星河左右,参商两曜斗西东。十月塞边,飒飒寒霜惊戍旅;三冬江上,漫漫朔雪冷渔翁。
以上三书都可为诗词入门学**对仗的启蒙书籍。从中不但可得到音韵、词语方面的知识,而且可获得如何对仗的启迪。
从声律对仗书籍中可以看到,所谓的对仗是从两点出发的,一是字的平仄,一是词义。比如“天对地”,天为平声,地为仄声,平仄相反;天地皆是名词。天在上,地在下。又如“雷隐隐”对“雾蒙蒙”,二者是“平仄平平”,雷与雾皆是天文类名词,“隐隐”、“蒙蒙”皆为叠韵形容词。可见对仗的规则是同类词相对,平仄声相反,不能又重复的字和词义相同、相近的现象,掌握了这个规律对于诗中的对仗也就不难了。
我们在这里谈对仗并非只就律诗而言,因为在唐以后的古风中也有入律一类。这种古风也可以对仗,也可以用律句,而且还尽可能用律句。为此研**声韵骈句这些书,不单对写律诗有用,且对写入律古风也大有裨益。
对仗有工、宽之分。工对指平仄、词类、句式结构完全相同;宽对指在句法、词性、平仄上基本一致。比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两句平仄为“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诸字皆相对。其中“明月”对“清泉”,“松间”对“石上”,“照”对“流”,均对仗工整。再如“绿映高低树,红连远近花”、“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风尘三尺剑,社稷一戎衣”等皆为工对。
宽对在诗句对仗中大量存在着,这是因为诗人们注意到,对仗在艺术上有一种奇妙的现象,即“齐整对仗,定少气魄”,因此诗中既要求对仗,然而又须切记“对仗切不可齐整”的规律。看来工对、宽对全在自然而然。自然的工对当然不会少气魄,而强行的工对就不免有此之弊了。故此巧夺天工的工对固然为诗人所追求,但自然而然的宽对也不必非令其成为工对,以至伤害了意境的表达。宽对在唐律诗中并不少见,如以“诗律细”自诩的杜甫的诗中就有不少宽对,如“三分割据纤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这里“割据”对“云霄”,“纡筹策”对“一羽毛”显然属宽对;“仲伯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仲伯”对“指挥”,“之间”对“若定”也显然不工。总之,宽对在律诗中大量存在着。另外,有些对仗却又介于工与宽之间。说它工,它在词性、平仄上又不甚合;说它宽,又离格不远。为此看来,对仗时确实既需守格律又需灵活行之。那么,究竟在写作中如何把握这一尺度呢?
对仗中有一些实际情况,这就要灵活处理,使局部跃出所谓同性、词义规范。在此时强调的是局部服从全局,所谓单词服从词组,词组服从全句。因为诗句中的对仗,往往是以词结成的词组为单位互对,而不是以单词为中心。比如“密云”,即是以“云”为主,“密”为副的偏正结构,因此与之相对的也要用这种结构的词组。比如对以“新月”、“疏雨”皆可。不过有时又不必如此死板,只要把握住与“云”的名词属性相同就可以了,“密”的形容词词性可放宽。如对“飞鸟”,因为“飞”虽为动词,但在此也是修饰“鸟“飞”是用如形容词了,并不会改变“鸟”的中心位置。故这里相对时,不必非守住形容词不变,又如“落叶”对“寒灯”,“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马戴《灞上秋居》),“流水”对“暮禽”,“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王维《归嵩山作》),这里“落”、“流”皆有动词作形容词用的性质。这种情况很多。如“客路”对“行舟”,“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王湾《次北固山下》)“落木”对“长江”,“悲秋”对“多病”,“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滾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铁锁”对“降幡”,“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刘禹锡《西塞山怀古》);“飞鸟”对“青山”,“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刘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这种情况很多,诸如“三顾”对“两朝”高原”对“战地”,“浪静”对“潮生”,“独卧”对“成名”,“歌慷慨”对“色凄凉”,“落花至”对“流水香”,“新月”对“双桥”,“何晚”对“未还”,“深秋”对“落日”等等。
这种对仗说明,字词在诗句中的存在是不孤立的,它们都要受到所在环境的左右,要在相互牵制、照顾词组存在的前提下,灵活地表现出各自的词性。下面我们再来谈一下词的环境。
在五七言律句对仗句中,因为其句式都有较为固定的格式,五言为“二、二、一”、“二、一、二”句式,如杜甫《春望》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里上句若为“二、二、一”或“二、一、二”句式,则下句必与之相匹配,绝无上句为“二、二一”,下句却为“二、一、二”的情况。七言为“二、二、一、二”“二、二、二、一”句式,绝无上为“二、二、一、二”下为“二、二、二、一”现象。如“欲为圣朝除弊政,肯将衰朽昔残年。”(韩愈诗)“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温庭筠诗)都是上下句有相同的词语构成形态。五、七言律句对仗尚有个别其他式,但不论如何,在对仗中上句的句式一定要与下句相搭配,而不能各行其是。为此句中的单字就要互相搭配,而以搭配成的词组出现时,就会形成以某为主某为次的局面。于是对仗中,如上句出现某种形式词组组合,就要求对句中相应的位置也要以这种形式相对。这才是律诗对仗中最实际的对仗要求原则,并非死板的追求词性词类的一致。这一原则下律句对仗驾驭词语的方式表现得十分灵活。比如“国破”与“城春”,国、城倶是名词相对,而“破”与“春”就不同,破是动词,春是名词,不相对。但当同成为词组,分别组成以国、城为中心的词语时,却形成了互为相反意象,即“破败”与“明媚”景象替代语,因而相对。再如“山河在”与“草木深”“在”与“深”如
[转]&[转]&[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诗词在线友情提示
诗词理论研究&&
诗词理论研究推荐&&
诗词格律--律诗的对仗
㈠对仗的种类
  词的分类是对仗的基础。古代诗人们在应用对仗时,所分的词类,和今
天语法上所分的词类大同小异,不过当时诗人们并没有给它们起一些语法上的
术语罢了。依照律诗的对仗概括起来,词大约可以分为以下九类:
  ⒈名词   ⒉形容词  ⒊数词(数目词)  ⒋颜色词
  ⒌方位词  ⒍动词   ⒎副词  ⒏虚词  ⒐代词
同类的词相对为对仗。我们应该特别注意四点:⒈数目自成一类,&孤&&半&
等字也算数目。⒉颜色自成一类。⒊方位自成一类,主要是&东&&西&&南&
&北&等字。这三类词很少跟别的词相对。⒋不及物动词常常跟形容词相对。
  连锦字只能跟连锦字相对。连锦字当中又再分为名词连锦词(鸳鸯、鹦鹉
等)、形容词连锦字(逶迤、磅礴等)、动词连锦字(踌躇、踊跃等)。不同
词性的连锦字一般还是不能相对的。
  专有名词只能与专有名词相对,最好是人名对人名,地名对地名。
  名词还可以细分为以下一些小类:
  ⒈天文  ⒉时令  ⒊地理  ⒋宫室  ⒌服饰  ⒍器用
  ⒎植物  ⒏动物  ⒐人伦  ⒑人事  ⒒形体
㈡对仗的常规&&中两联对仗
  为了说明的便利,古人把律诗的第一二两句叫做首联,第三四两句叫做颔
联,第五六两句叫做颈联,第七八两句叫做尾联。
  对仗一般用在颔联和颈联,即第三四句和第五六句。现在试举几个典型的
春日忆李白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   &    &   
清新庚开府,俊逸鲍参军。 
       &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      &    
何时一尊酒,重与细论文?
  &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     &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 &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        &&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  &           
盘飧市远无兼味,尊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        
[唐]白居易
陇西鹦鹉到江东,养得经年觜渐红。 
         &       
常恐思归先剪翅,每因喂食暂开笼。 
           &     
人怜巧语情虽重,鸟忆高飞意不同。 
         &   &   
应似朱门歌舞妓,深藏牢闭后房中。
㈢首联对仗
  首联的对仗是可用可不用的。首联用了对仗,并不因此减少中两联的对仗。
凡是首联用对仗的律诗,实际上常常是用了总共三联的对仗。
  五律首联用对仗的较多,七律首联用对仗的较少。主要原因是五律首句不
入韵的较多,七律首句不入韵的较少。但是,这个原因不是绝对的;在首句入
韵的情况下,首联用对仗还是可能的。上文所引的律诗中,已有一些首联对仗
的例子。如杜甫《春望》,《秦州杂诗》等。现在再举两个例子:
春夜别友人
[唐]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 &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      &    
悠悠洛阳去,此会在何年。
  &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 &&         &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         &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  & &   &&   
闻到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      
㈣尾联对仗
  尾联一般是不用对仗的。到了尾联,一首诗要结束了,对仗是不大适宜于
作结束语的。
  但是,也有少数的例外。例如: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   &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        &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  &  &      &   
㈤少于两联的对仗
  律诗固然以中两联对仗为原则,但是,在特殊情况下,对仗以少于两联。
这样,就只剩下一联对仗了。
  这种单联对仗,比较常见的是用于颈联。例如: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  &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  &   &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      
与诸子登岘山
[唐]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   &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       &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     
㈥长律的对仗
  长律的对仗和律诗同,只有尾联不用对仗,首联可用可不用,其余各联一
律用对仗。例如:
接战春来苦,孤城日渐危。 
&       &    
合围侔月晕,分守若鱼丽。 
   &    &    
屡厌黄尘起,时将白羽麾。 
        &    
裹创犹出阵,饮血更登陴。 
   &   &     
忠信应难敌,坚贞谅不移。 
    &    &   
无人报天子,心计欲何施!
        &    
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
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 
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 
   &         
渺渺功难见,区区命已轻。 
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 
       &     
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
    &        
何惭刺客传,不著报仇名! 
   &  &      
㈦对仗的讲究
  律诗的对仗,有许多讲究,现在拣重要的谈一谈。
  ⑴工对 凡是同类的词相对,叫做工对。名词既然分为若干小类,同一小
类的词相对,更是工对。有些名词虽不同小类,但是在语言中经常平列,如天
地、诗酒、花鸟等,也算工对。反义词也算工对。例如:李白《塞下曲》的: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就是工对。
  句中自对而又两句相对,算是工对。象杜甫诗中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
木深&,山与河是地理,草与木是植物,对得已经工整了,于是地理对植物也
算工整了。
  在一个对联中,只要多数字对得工整,就是工对。例如毛主席《送瘟神》
(其二)&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
臂摇。&&红&对&青&,&着意&对&随心&,&翻作&对&化为&,&天
连&对&地动&,&五岭&对&三河&,&银&对&铁&,&落&对&摇&,
都非常工整;而&雨&对&山&,&浪&对&桥&,&锄&对&臂&,名词对
名词,也还是工整的。
  超过了这个限度,那不是工整,而是纤巧。一般地说,宋诗的对仗比唐诗
纤巧;但是,宋诗的艺术水平反而比较低。
  同义词相对,似工而实拙。《文心雕龙》说:&反对为优,正对为劣。&
同义词比一般正对自然更&劣&。象杜甫《客至》:&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
今始为君开&,&缘&与&为&就是同义词。因为它们是虚词(介词),不是
实词,所以不算是缺点。再说,在一首诗中,偶然用一对同义词也不要紧,多
用就不妥当了。出句与对句完全同义(或基本上同义),叫做&合掌&,更是
诗家的大忌。
  ⑵宽对 形式服从于内容,诗人不应该为了追求工对而损害了思想内容。
同一诗人,在这一首诗中用工对,在另一首诗中用宽对,那完全是看具体情况
来决定的。
  宽对和工对之间有邻对,即邻近的事类相对。例如天文对时令,地理对宫
室,颜色对方位,同义词对连锦字,等等。王维《使至塞上》:&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以&天&对&塞&是天文对地理;陈子昂《春夜别友人》&离
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以&路&对&堂&是地理对宫室。这类情况是很多
  稍为更宽一点,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这是
最普通的情况。
  又更宽一点,那就是半对半不对了。首联的对仗本来可用可不用,所以首
联半对半不对自然是可以的。陈子昂的&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李白的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就是这种情况。如果首句入韵,半对半不对的情
况就更多一些。颔联的对仗本来就不象颈联那样严格,所以半对半不对也是比
较常见的。杜甫的&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就是这种情况。现再举毛主席
的诗为例:
赠柳亚子先生
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 
  &     &   &    
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化章。
 &&   & &  &&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       
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 
&                
  ⑶借对 一个词有两个意义,诗人在诗中用的是甲义,但是同时借用它的
乙义来与另一词相为对仗,这叫借对。例如杜甫《巫峡敝庐奉赠侍御四舅》:
&行李淹吾舅,诛茅问老翁&,&行李&的&李&并不是桃李的&李&,但是
诗人借用桃李的&李&的意义来与&茅&字作对仗。又如《杜甫》:&酒债寻
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古代八尺为寻,两寻为常,所以借来对数目字
  有时候,不是借意义,而是借声音。借音多见于颜色对,例如借&篮&为
&蓝&,借&皇&为&黄&,借&沧&为&苍&,借&珠&为&朱&,借&清&
为&青&等。杜甫《恨别》:&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以&清&
对&白&,又《赴青城县出成都寄陶王二少尹》:&东郭沧江合,西山白雪高&
以&沧&对&白&,就是这种情况。
  ⑷ 对仗,一般是平行的两句话,它们各有独立性。但是,也有一
种对仗是一句话分成两句话说,其实十个字或十四个字只是一个整体,出句独
立起来没有意义,至少是意义不全。这叫流水对。现在从上文所引述用的诗篇
中摘出下面的一些例子: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
    人怜巧语情虽重,鸟忆高飞意不同。(白居易)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
  总之,律诗的对仗不象平仄那样严格,诗人在运用对仗时有更大的自由。
艺术修养高的诗人常常能够成功地运用工整的对仗,来做到更好地表现思想内
容,而不是损害思想内容。遇必要是,也能够摆脱对仗的束缚来充分表现自己
的意境。无原则地追求对仗的纤巧,那就是庸俗的作风了。
━━━━━━━━━━━
这里所谓&词&不是诗词的&词&。词类指名词、动词等。 ⑵有时候,也
有人把字分为动字、静字。所谓静字,当时指的是今天所谓名词;所谓动字就
是动词。 ⑶代词&之&&其&归入虚词。 ⑷这十一类还是不完备的。  
⑸思,去声。论,平声。&清新&句与&何时&句都是拗句。这里可以看出拗
句在对仗上能起作用,否则&庚开府&不能对&鲍参军&。 ⑹看,平声,读
如刊。&回看&句是拗句。 ⑺为,去声。 ⑻重,上声。应,平声。   
⑼&离堂&句连用四个平声,是特殊的拗句,是律诗尚未定型化的现象。&悠
悠&句是普通的拗句,用在第七句。 ⑽骑,去声。看,平声。乘,平声。为,
去声。&闻道&句是普通的拗句,用在第七句。 ⑾看,平声。 ⑿全篇用对
仗(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都用对仗),也是比较少见的。例如杜甫《垂白》
&垂白冯唐老,清秋宋玉悲。江喧长少睡,楼迥独移时。多难身何补?无家病
不辞!甘从千日醉,未许七哀诗。&但是尾联半对半不对的就比较多见,例如
杜甫《登高》尾联是:&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⒀也可以用
于颔联,如李白《宿五松下荀媪家》。甚至可以全首不用对仗,如李白《夜泊
朱渚怀古》,因为不是常规,所以不详谈了。 ⒁看,平声。为,去声。  
⒂丽,创,都是平声。末联出句&平平仄平仄&,是特定的平仄格式,用在这
里等于律诗的第七句。 ⒃应,平声。 ⒄&三十一年&和&落花时节&,在
整个意思上还是对仗。特别是&年&和&节&,本来是时令对。
这诗最后两句是一气呵成的,是一种。还是和一般对仗不大相同的。   首联对仗,首句不入韵。   首联对仗,首句入韵。   &新丰&对&细柳&,是地名对地名。   &开府&对&参军&,是官名对官名;&渭&对&江&(长江),是水名对
  水名。拒绝访问 | www.gkstk.com | 百度云加速
请打开cookies.
此网站 (www.gkstk.com) 的管理员禁止了您的访问。原因是您的访问包含了非浏览器特征(42e8b99f232443ad-ua98).
重新安装浏览器,或使用别的浏览器当前位置: >>
对联 古诗中的对仗
古诗中的对仗 对仗的基本含义 所谓对仗,就是每一联的 出句和对句之间,除了按照平 仄格式使之平仄相对之外,对 应词的词性还必须相同,即: 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 容词对形容词(在对仗中,形 容词常与动词作一类而对用) 副词对副词,虚词对虚词。 春夜喜雨首联颔联 颈联尾联杜甫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 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这首诗的中间两联,都是对仗:“风”和 是名词对名词:“潜”和“细”是副词对 副词:“物”“野径”和“江船”,是名词性词组对名词性词组 “黑”和“明”形容词对形容词。 对仗在一首诗中的位置 绝句不要求用对仗。用对仗当然也可以,但不是必须 的。 五律和七律,都要用对仗。对仗的位置,正例是在中 间两联即领联和颈联。一般的律诗,都是这样。初学写诗 的,应坚持这种形式。但也需要知道,还有一些例外。 第一、在一首诗中,两联对仗是基本的,多则不限。 有的诗,有三联对仗,也有的四联全用对仗,这都是允 许的。如:杜甫的&登高&四联全对仗. 风 急 天 高 猿 啸 哀 渚 清 沙 白 鸟 飞 回 无 边 落 木 萧 萧 下 不 尽 长 江 滚 滚 来 万 里 悲 秋 常 作 客 百 年 多 病 独 登 台 潦 倒 新 停 浊 酒 杯艰 难 苦 恨 繁 霜 鬓 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杜甫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四联对仗工整 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学生分析 春 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学生分析 前面讲的都是适用于五律和七律的 规矩,至于绝句,是可以完全不用对仗。 当然,要用对仗也可以,用一联或两联 都行。例如杜甫在成都浣花溪畔居住时 写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 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 东吴万里船。”就是全用对仗。排律, 前面讲过,除了首联、尾联可以不用对 仗外,中间不论有多少联,都要用对仗。 首联,尾联当然也可以用,特别是首联 用对仗的十分普遍。 二、对联的种类1.春联:春节时张贴在门上的对联。 天增岁月人增寿 春来春去春常在 春满乾坤福满门 庆欢庆乐庆有余2.门联:用于堂屋、大厅前部柱子上的对联,多刻于 木版悬挂在柱上,具有永久性。 忠厚传家久 诗书继世长3.装饰联:多悬挂在堂屋墙上中堂画两侧、书斋墙壁 上或悬挂在名胜古迹的壁柱上。青山有幸埋忠骨 白铁无辜铸佞臣 卷别广 东 浙 江题目设计命题材料下面是一副对联的上 荔枝龙眼木瓜 皆是岭南佳果 联,请对出下联。 请为图书馆的对联补 拟下联。 学问藏今古福 建全国 甲 全国 乙全国 丙全国 丁请补写一句与上联字 数相等、结构相似的 爱国诚信乃做人根本 下联。(平仄不论) 第一题①处处春光好②一代园丁乐 第二题东风送暖大江南北春光好 下面两题都是 第一题①春晖盈大地②科学能致富 春联的上联, 第二题国兴旺家兴旺国家兴旺 请选择其中一 第一题①扫千年旧习②祖国江山好 题对出下联 第二题冬去春来千条杨柳迎风绿 第一题①爆竹声声脆②满园春色好 第二题爆竹声声旧风俗旧习惯随旧岁离去 考点探究:对联是一种文学形式的应用文。它言简意深,对 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 艺术形式。 对联属于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考查的范围, 也属于仿写句式考查范围,是语法知识、文化知识 和思想积淀的综合体现,它直接指向考生语文素养 的考查。 能力要求:D(表达应用) 对联的基本知识一、什么是对联 对联雅称楹联,俗成对子,是写在纸上、布上或 刻在竹子上、木头上、柱子上的对偶语句。(《现代 汉语词典》)楹就是柱子,古人常把对联悬于楹柱,因此而得 名。在旧体诗词中,对联又被称为对仗,古代的仪仗 队是两两相对的,这是“对仗”这个名称的来历。民 间则简单地称对联为对子,创作对联就叫“对对子”。 名称不一,实质却是一样的,都指汉语所特有的一种 文体形式。 4.行业联:表明职业的对联酿成春夏秋冬酒 醉倒东西南北人5.交际联:包括喜联、寿联和挽联等红梅吐芳喜成连理福如东海长流水绿柳含笑永结同心寿比南山不老松 三、对联的形式:A、 就上下联(出句、对句)在意义上的联系一般可分为三种。(1)正对: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相衬。 如“泰山不辞g土故能就其高,河海不择细流方 可成其大”。 (2)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反相对。如“横眉冷对千夫 指,俯首甘为孺子牛”。(3)串对:又称“流水对”,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 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如“才饮长沙水, 又食武昌鱼”。 B、根据上下句的形式,又可以把对联分为 严式对和宽式对两种。 宽式对只具备“字数相等,结构相同”即 可 。 严式对要求上下句“字数相等,词性相对, 结构相同,平仄相对,不重复用字”。 春节所用的春联一般用严式对,但不太严格。 作为高考题,为了有一个相对规范的标准,一 般还是强调用严式对。即强调“字数相等,词 性相对(很重要的一点),结构相同,不重复用 字(对‘平仄’不做要求)”。 例如我们都熟悉的一副对联: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这里上联(出句)的字和下联(对句)的字不相重 复,而它们的平仄则是相对立的: 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就修辞方面说,这副对子也是对得很工整的。“墙 上”是名词带方位词,所对的“山间”也是名词带方位 词。“根底”是名词带方位词,所对的“腹中”也是名 词带方位词。“头”对“嘴”,“脚”对“皮”,都是 名词对名词。“重”对“尖”,“轻”对“厚”,都是 形容词对形容词。“头重”对“脚轻”,“嘴尖”对 “皮厚”,都是句中自对。这样句中自对而又两句相对, 更显得特别工整了。 下面是春联的上联,请选择其中最适合的对下联。 第一题 扫千年旧习,_________。( 树时代新风、做时代新人、树一代新风)分析第一题第1联,上联(出联)“扫千年旧习”,有些考生顺笔写 出“树时代新风”“做时代新人”自我感觉良好,粗略看两个联 对的还可以,但以“符合要求,优中选优”的标准来看就发现了 问题。“扫”动词,可以对“树”“做”,“旧习”名词偏正短 语,对“新风”“新人”都可以,只是“千年”为数量词,对名 词“时代”不甚恰当。答案:“树一代新风”。“一代”对“千年”,词性相对极 了。 祖国江山好,________________(国家气象新”“山河风光美、大地气象新” )。 “祖国江山好”的“江山”为并列短语,名词,“好”是形容词,对句基本上应以词性相 对的“名名+形容词”格式,故答案拟为“大地 气象新” “大地风光美”。好。此外还应注意, 第一联“扫千年旧习”整体为动宾结构,第二 联“祖国江山好”整体为主谓结构。 另有上联:足智多谋,孔明巧借箭,(才华横溢,曹植走 七步、深思熟虑,子建速成诗) 分析:上联看似平常,实际上设了障碍,最大的障碍就是那个 “巧”字。前面的“足智多谋”修饰孔明,而“巧”字则修饰 了“借箭”,“借箭”属动宾结构,在动宾结构前面再加上一 个形容词,这个题难度较大。 才华横溢,曹植走七步这个答案是不能得分的。抛开前面的 “才华横溢”不说,后面的“走七步”怎么能对“巧借箭”呢? 很明显 ,深思熟虑,子建速成诗就比较工整了。 我们再来看一下三个参考答案,分别是: ①艺高胆大,悟空勇斗魔 ②义盖云天,关羽私放曹 ③多愁善感,黛玉悲葬花 中间一联,“义盖云天”是不能对“足智多谋”的。前者 是主谓结构,后者是并列结构,结构不同,何以成对?另两联 可以成对,但上下联之间毫无关联。这样组成的对联其实没有 什么意义,近于文字游戏。对联应该是言简意赅、寓意深刻。 如描写三峡仙境的: 两崖如剑立,一江似布悬。描写鼓浪屿情趣的:(不是一般重字,追求一种格式) 雾销山头山镇雾,天连水尾水连天 咏人称美的三苏祠楹联: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叹感伤时的岳阳楼楹联: 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叹山称奇的泰山南天门楹联: 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 阶崇万级,俯临千嶂奇观。 四、对联的特点和要求 (一)字数相等 结构一致(二)词性相对 位置相同(三)仄出平对 音调和谐(四)内容相关 上下衔接 ①字数相等。 一般情况下,在同一联中,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 等。还须注意的是,上下联一般不能出现相同的字。 ②结构相应。 即主谓对主谓,动宾对动宾,偏正对偏正,并列对 并列,动补对动补。 ③词类相当。 即上下联相应部分要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具 体地说,就是名对名,动对动,形对形,副对副,数 量对数量,方位对方位。 ④平仄相对。 现代对联的平仄要求已没有古代那么严格,但还须 注意的是,一般情况下, “仄起平收”。 即“上联尾字用仄声,下联尾字用平声”,这是定律,轻 易不能违反的。汉语声调有四声,平声,上声,去声,入声, “平上去入”就构成中古汉语的四声,其中“上去入”三声又 合起来归入仄声一类,通俗地说,一二声是平声,三四声就是 仄声。 有这样一副老联: 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 上联最末用“水”字,仄声,下联末字“松”,平声,前 后分明,错落有致。如果我们把它改一下: 福如东海水长流,寿比南山松不老 读起来是不是有点别扭?大家把次序颠倒过来试试: 寿比南山松不老,福如东海水长流 另有岳阳楼上一副名联: 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注心头 ⑤内容相关 。对联的上下联,内容要密切关联,形成一个有机 整体,共同表达一个主题。不能风马牛不相及,或者 彼此孤立,各自为政;也不能一轻一重,相差悬殊, 那样,内容的关联就不密切了。 如明代东林党首领顾宪成,在东林书院大门上写 过这样一幅对联: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上联写景,下联言志,上下联内容紧密相关,使 人透过字面,很容易理解作者的自勉自励之心 规则: 1、以小组为单位,组内可以 互相商量; 2、题目分抢答题和必答题两 种,每道(组)题均为10分, 答对得分,答错不扣分。 3、必答题如该组同学均不会, 其他同学可以帮助答题,谁 答题谁得分。 必答题一、评改对联要求:每个小组任一人说出所供对联的错误之处, 并加以修改即可得分,每小题10分。 第一组:上联 冬去春来千条杨柳迎风绿 下联 冰消雪化万朵梅花扑鼻前第二组:上联 荔枝龙眼木瓜,皆是岭南佳果下联丹霞西樵鼎湖,全是广东名山第三组: 上联 爆竹声声旧风俗旧习惯随旧岁离去 下联 春风习习新思想新气象伴新年来到第四组: 上联 国兴旺家兴旺国家兴旺 下联 老舒心少舒心老少舒心 抢答题一:把下列句子中的红色部分改写成一 副对联,用来作“画卷”的修饰语。10分 中国人民在这奔腾不羁的长江边,展开了一幅 把五千里长江斩断,把三峡无数山峰锁住的神 奇画卷。 上联: 斩断长江千里水 下联: 锁住三峡无数峰 必答题二、根据对联猜店名 第一组:⑴悬将小日月;照彻大乾坤。( ) ⑵不愁夕阳去;还有夜珠来。( ) ⑶光明铸出千秋鉴;气冷凝成一片冰。( ) ⑷消息瞬通九万里外;往来不过一须臾间。( )参考选项:M、玻璃店 O、灯具店 Q、眼镜店K、电信局 答案:Q O M K 第二组: (5)我岂肯得新忘旧;君何妨以有易无。() (6)敲敲打打般般好玩;绿绿红红色色精工。( ) (7)解人冰寒乃我愿;与世温暖是予心。( ) (8)权衡凭正直;轻重在公平。( ) A、裁缝店 B、衡器店 C、玩具店 E、旧货店ECAB 第三组: (9) 荡漾香汤和气脉;淋漓津汗长精神。( ) (10)新花雪色晴能舞;古调琴声静可弹。( ) (11虚心成大器;劲节见奇才。( ) (12)刻刻催人资惊醒;声声呼汝惜光阴。( )L、竹器店 N、钟表店 J、弹棉花店H、澡堂HJ LN 第四组: (13) 摄将真面去;幻出化身来。( )(14) 到来尽是弹冠客;此去应无搔首人。( )(15) 寻寻觅觅韶华转眼飞逝;犹犹豫豫知音再度难求( ) (16) 瓦缶澄来银有影;金刀割处玉无瑕。( ) I、照相馆 F、豆腐店D、婚姻介绍所 G、理发店IGDF 抢答题二、猜店名⒄截来淇上平安竹;开到人间顷刻花。 ⒅鹅黄鸭绿鸡冠紫;鹭白鸦青鹤顶红。⒆锦绣成文,原非我有;琳琅满架,惟待人求⒇藏三代甲骨魂宝;萃千秋文物精华 爆竹店 印染店 书店 博物馆 必 答 题 三 对 联 配 对第一组: ①隔窗云雾生衣上 ②山静松声远 ③楼观沧海日 ④芳草春来依旧绿⑤秋清泉气香⑥卷幔山泉入镜来答案: ①⑥⑦老梅到时自然红⑧月映清淮流。②⑤③⑧④⑦ 第二组:①芳树无人花自落②春日偏能惹恨长 ③春山一路鸟空啼 ④白发悲花落 ⑤青霭入看无 ⑥青云羡鸟飞 ⑦东风不为吹愁去 ⑧白云回望合 答案:①③ ⑦② ④⑥ ⑧⑤ 第三组:①岂无志者能成事 ②薄云岩际宿 ③昔年亲友半凋零 答案:①⑥ ②⑦ ⑧③ ⑤④④墟里上孤烟⑤渡头余落日⑥惟有福人能读书⑦孤月浪中翻⑧去日儿童皆长大 第四组:①寒树依微远天外②玉垒浮云变古今 ③猿啼洞庭树 ④夕阳明灭乱流中 ⑤寒灯独夜人 ⑥锦江春色来天地 ⑦人在木兰舟 ⑧落叶他乡树 答案:①④ ⑥② ③⑦ ⑧⑤ 抢答题三、下面是对联的上联,请选择其中一联对下联。(1)发奋识遍天下字(2)风来花自舞参考答案: 立志读尽人间书春归鸟能言 课堂小结:a) 对联的拟写是一种新的题型,它能反映时代气息,与现 实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很好地体现了语文试题紧贴现实生 活的命题方向,今年在多套高考试题中出现,估计以后还 会在这方面出题,请大家引起高度重视,平时多看多练。 b) 它考察的内容是句子仿写,并不神秘。我们根据句子仿 写的有关解答技巧和对联的一些特殊要求即可作答。要写 出比较优秀的答案,那要看我们平时的积累。 c) 拟写对联请注意审题,不能忽视题目上或明或暗的提示 而偏离题意。是写春联就要突出新春的喜庆气氛,是写行 业 联 就 要 联 系 行 业 特 点 等 等 。d) 由于对联和诗文有特殊的关系,所以要求大家特别注意 有对偶、对仗的诗文的背诵和填空。 浙江卷:请为图书馆的对联补拟下联:上联:学问藏古今下联:___________ 全国(河南、河北、山东、安徽)卷对联题:下面都是春联的上联,请选择其中一题对出 下联。 第一题 扫千年旧习,_______________ 祖国江山好,_______________第二题冬去春来千条杨柳迎风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福建卷:请补写一句与上联字数相等结构相 似的下联(平仄不论)上联:爱国诚信乃做人根本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 广东题:下面是一幅对联的上联,请对出下 联。上联:荔枝龙眼木瓜,皆是岭南佳果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广西卷:下面两题都是春联的上联,请选择 其中一题对出下联。第一题 ①爆竹声声脆,______________ ②满园春色好,______________ 第二题爆竹声声旧风俗旧习惯随旧岁离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全国卷(四川等):下面都是春联的上联, 请选择其中一题对出下联。(4分)第一题 春晖盈大地,____________ 科学能致富,____________ 第二题国兴旺家兴旺国家兴旺,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句要领:一是字数相同;二是词性相同; 三是用字不重复;四是下联末字用平声字 祖冲之 孙行者,________ 三星白兰地 ____________,五月黄梅天 谐音联:二猿断木深山中,小猴子也敢对锯(句)一马陷足污泥内,老畜生怎能出蹄(题)--解 缙 狗啃河上骨 (和尚) --苏 轼 水流东坡诗 (尸) --佛 印 集句联:小楼一夜听春雨 ______________,孤桐三尺泻秋泉舍南舍北皆春水 ______________,他席他乡送客怀鸟鸣山更幽 风定花犹落,__________ 缘木求鱼 守株待兔,_________ 浙江卷:请为图书馆的对联补拟下联:上联:学问藏古今下联:___________ 才识贯中西 智慧集东西 妙手著春秋文化集中外 从下面九句中选出八句,组成四副题园林 的对联。①水清石出鱼可数 ③阑干摇红又摇绿 ②竹里登楼人不见 ④竹密花深鸟自啼⑤闲看秋水心无事⑦花间觅路鸟先知⑥石含太古水云气⑧桃花含露柳含烟⑨竹带半天风雨声和律诗中的颔联和颈联一样,对联在语言形式上的最大特点是对 仗,要求字数相等、平仄相合(仄起平收)、词性相对、结构相同, 据此不难首先排除第⑤句,因为“闲看”与任何一句都不能相对,然 后再仔细考察剩下的八个句字子,不难给它们一一配对 (北京西城区第三次模拟考试第23题) 下面这副对联有明显对仗不工整的地方, 在不改动字句的前提下,请分别调整上下联 词语顺序,使上下联对仗工整,合乎对联的 要求。 纵目登阁鸢飞鱼跃千帆竞 览胜抒怀水木清华万类荣 广东题:下面是一幅对联的上联,请对出下联。 上联:荔枝龙眼木瓜,皆是岭南佳果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草原雪山大漠,同为塞外美景” 对得还可以,但“景”字落在仄声,不好;换成“图”字,又觉别扭 “泡镆拉面凉皮,都属关西美食” 古韵“食”字为仄声,但新韵为平声,如果以古韵要求则不妥 “腰鼓秧歌锁钠,都属塞北民风” “民风”对“佳果”,虽同属偏正结构,但“民”对“佳”毕竟不好 “李白苏轼巴金,同属川中名流” “奔驰丰田宝马,都属国外名车” 这句似无懈可击了吧,但毕竟跑得太远了,兼有“崇洋媚外”之嫌呢 “牡丹月季芍药,同为国中名花”这句可以了吧,但还觉得有瑕疵,巴金为当代人,与李、苏并列,似不协调以花对果,这句真的无懈可击了。但如果再挑剔,这个“国中”毕竟范围大了 “南京苏州无锡,同属江左名都” 些 如果要选出最佳的,当数此联!用“江左”而不用“江东”,用“名都”而不 用“名城”,皆含有古意,而又不冷僻 了解对联的基本特点: 1、字数相等 2、词性相对 3、意义相关 4、节奏相合 5、平仄相协 6、结构相应 牛刀小试成 成功 成亦可喜 光阴似箭败 失败 败也欣然 日月如梭 请用下列部古典名著中人物的姓名或官 名补全下面的回目。⑴ □□□风雪山神庙 陆虞侯火烧草料 场(《水浒传》) ⑵ □□煮酒论英雄 关公赚城斩车胄 (《三国演义》) 有人曾见过一副美国作家斯诺与剧作家 姚克合写的悼念鲁迅的挽联。但由于其 记忆模糊,上联有两字缺漏,请根据下 联补全上联内容。上联:译著尚未成功,惊闻陨星,中国 何人领□□ 下联: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 从此感彷徨 下面这副对联有明显对得不工整 的地方,请做改动,使之合乎对 联的要求。登高望远见山青水绿千帆过 放歌纵酒喜暖日融泥万木春 放歌纵酒喜日暖泥融万木春 删改下面一副对联的上联,使之对 仗工整。 上联:苟有恒,何必要三更才入眠 五更就忙着起床 下联: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 改后上联:苟有恒,何必三更眠 五更起 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你 心里一定有许多要说的话,请写 一副对联,表达你的心情。可借鉴常见的四字格春联的形式 拟成“北京梦圆 举国同庆” ,六字格的形式拟成“北京申奥 成功 东方巨龙飞舞” 在某班组织的对联交流活动中, 有同学根据杜甫的《春夜喜雨》 拟了上联“绵绵春雨润万物”, 请你运用对仗的知识对出下联:
清华园高二语文讲义 从对联看对仗对联,雅称“楹联” ,俗称对子。是汉语言中的...盛唐诗酒无双士 青莲文苑第一家 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 一身傲骨,青莲居士...对联与对仗_五年级语文_语文_小学教育_教育专区。小学语文课文背景资料1、什么是对联对联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 句,...(2012 年湖南省卷) 下列选项中的诗句填入《夏日西斋书事》一诗画横线处,恰当...“月送花香浮小院”是一副对联的上联,与这一上联对仗最工整的下联是( )(2 ...高二语文期末复习讲义――对仗、对联题一、考点解读 用古诗词来考查修辞手法的运用是 2014 年的新题型。 “对偶”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修 辞手法,在春联、...A 4.(2009 年安徽卷)将下面的短语组成两幅七字对联,并填写在相应的横线上。...二.拟写对偶句 1.(2014.江苏卷)下列诗句与“墙头雨细垂纤草”对仗工整的...对联专项练习题_语文_初中教育_教育专区。对联专项练习题写对联:一字数相等,内容...山高月上迟 D、春到鸟能言 33、下列诗句与“梨花院落溶溶月”对仗工整的...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 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按来源分 1.集句联:全用古人诗中的现成句子组成的对联。 2.集字联:集古人...在对联中动用动词, 能使内容生动形象。 如燕子矶烟雨楼联: 岩飞骤雨云翻石...词语对仗 14页 免费 诗词:回文诗、对仗 70页 免费 对联知识大全 69页 免费 ...7、 【副】对联以副计量,上下联(全联)合称“一副对联”。 8、 【言】 诗...对仗的运用有宽有严,因而出现各种不同类型, 有工对、邻对、宽对、借对、...掌握对联常识,如对联的历史,平仄,对仗等基本常识。 ...教学设想:联系以前学过的古诗,温故知新。以学生为...四、课后作业: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正确...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www.tceic.com
copyright &copyright 。文档资料库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客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对偶和对仗的区别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