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绝对判断绝对判断什么意思绝对判断的英文举个例子 英文怎么表达

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版)读写教程4课文翻译_百度文库
您的浏览器Javascript被禁用,需开启后体验完整功能,
享专业文档下载特权
&赠共享文档下载特权
&100W篇文档免费专享
&每天抽奖多种福利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版)读写教程4课文翻译
总评分3.9|
用知识赚钱
试读已结束,如果需要继续阅读或下载,敬请购买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图文】绝对判断__匆忙结论_百度文库
您的浏览器Javascript被禁用,需开启后体验完整功能,
享专业文档下载特权
&赠共享文档下载特权
&100W篇文档免费专享
&每天抽奖多种福利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绝对判断__匆忙结论
&&绝对判断和草率结论的PPT。抖森为背景。生动形象。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到电脑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逻辑判断绝对大全专项(专题)分类汇总_百度文库
您的浏览器Javascript被禁用,需开启后体验完整功能,
享专业文档下载特权
&赠共享文档下载特权
&100W篇文档免费专享
&每天抽奖多种福利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逻辑判断绝对大全专项(专题)分类汇总
&&题很多很全 估计你都做了 都吃透了 必会长进十足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需要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同时保存到云知识,更方便管理
加入VIP
还剩203页未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压力管道的压力等级确定以后,如何确定管道上面阀门的连接法兰压力等级?有没有规范要
大家觉得现在的中年是哪个年龄段?
查看: 5509|回复: 14
压胶布法测汽封间隙如何判断正解(绝对经典)
阅读权限150
积分帖子主题
zhangyaxiong个人头衔:海川资深技术人员
微信一键登录,与360万化工人共分享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
压胶布法的判断和你的经验有很大的关系,所以我推荐使用压铅丝法测量汽封的间隙!!!
1、压胶布法
一般来说,当三层胶布未接触上时,表明汽封径向间隙大于0.75mm;刚见红色痕迹为0.75mm;深红色痕迹为0.65~0.70mm;紫色痕迹0.55~0.60mm;如果第三层磨光呈黑色或已磨透,第二层胶布刚见红时汽封径向间隙隙0.45~0.50mm。依次类推来检查第二层胶布判断间隙。用同样的方法在上半轴封和隔板汽封上贴上胶布,把转子吊入汽缸,然后将上半轴封套和下半轴封套紧固,把上隔板吊装在相应位置(为确保上半汽封环不被下半汽封环顶起,最好把下半汽封块取出),盘动转子,检查间隙。
2、压铅丝法
在转子未放入前,将下轴封块及隔板汽封块顶部放上一跟铅丝,转子放入后在转子轴顶部正中沿轴向放一跟铅丝,然后装上汽封套与上隔板,紧固结合面螺栓后松开吊出,测量铅丝尖口压入后的剩余厚度,即为汽封顶部与底部的径向间隙。左右两侧径向间隙可用塞尺测量。
两种方法中,压铅丝法要比贴胶布法测量准确,而且比较真实。
[ 本帖最后由 zhangyaxiong 于
22:14 编辑 ]
资料文件共享 再接再厉
资料文件共享 再接再厉
资料文件共享 再接再厉
阅读权限150
积分帖子主题
胶布的贴法
胶布的贴法
(172.21 KB, 下载次数: 32)
22:18 上传
资料文件共享 再接再厉
阅读权限150
积分帖子主题
压胶布法测汽封间隙如何判断正解(绝对经典)
(168.7 KB, 下载次数: 22)
22:39 上传
压后的胶布
资料文件共享 再接再厉
阅读权限30
积分帖子主题
看上面的照片,估计楼主能理解我在另一个帖里说的痕迹的深浅和宽窄了.
阅读权限150
积分帖子主题
回复 4楼 小心爆炸 的帖子
呵呵,是的判断胶布的颜色完全跟经验有关的
阅读权限30
积分帖子主题
很好的办法&&我们经常用的
阅读权限150
积分帖子主题
回复 6楼 wangchengyu 的帖子
压铅丝要准确一点
阅读权限40
积分帖子主题
这样的方法大家都是经常用的很好的照片,学习的好东西
谢谢楼主了
阅读权限65
积分帖子主题
我个人认为有时压铅丝方法也会不准的。因为有些气封瓦块是由四块组成的,下部都有弹簧片,而且弹簧片的力量不是很大并不能克服铅丝的力量。我仔细观察了楼主的照片你们的气封是两块对中分的,并没有弹簧片,是吗?
阅读权限150
积分帖子主题
回复 9楼 xu.yidong 的帖子
是的,我们的是两块,剖分式的。如果有弹簧,大家在压汽封间隙时要特别的注意,一定要用木楔将汽封顶死,否则测出的汽封间隙是假的。
QQ客服:网站事务&&广告宣传&&
联系电话&6&0& 推广投放& &
&(工作日09:00--17:00,其它时间可在线QQ客服咨询)
三百六十万海川人欢迎您的参与 化工技术交流第一社区,共同学习 共同提高!
版权所有 海川网-海川化工论坛
Discuz!---
海川技术研究院(山东)&
&合作伙伴:&天化云&
本站法律顾问 : 辽宁好谋律师事务所 谢晨曦 主任律师
&&&&&&&&&&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查看: 10629|回复: 10
向应届毕业生推荐一本畅销书《毕业论文写作方法精要》全文
由西北师范大学孙晓玲、任遂虎两位老师撰著的《毕业论文写作方法精要,被评为全国高校出版社出版物中的畅销书。刚在网络上看到电子版本,特转载过来,给朋友参考。如要深入学习,建议购买实体书,不贵,定价才17元。
第一章&&毕业论文的含义、特征及相关要求
第一节&&毕业论文的含义与写作意义
在我国现阶段的高等教育工作中,凡本科学历以上的学生在完成所有专业课程学习,成绩合格之后,要进行毕业论文的写作(设计)及答辩。论文成绩合格之后,方可准予毕业。至于申请相应级别学位的学习者,更须提交学位论文,并经论文答辩通过后,方可取得相应的学位。
那么,什么是毕业论文呢?为什么要写毕业论文呢?毕业论文和学术杂志上发表的论文有什么区别呢?
为便于说明这些问题,我们先从毕业论文的含义谈起。
一、毕业论文的含义
毕业论文和学术杂志上公开发表的论文在文体属性上是一致的,当然有标的(d?)上、程度上、用途上的区别。
在说明毕业论文的含义之前,我们需要了解一下学术论文。
现在,人们通常说的“论文”,即指学术论文。但是,在社会上,甚至在文化界,有人往往把“论文”混同于一般的议论性文章。例如,有一本篇幅长达52万字的《论文写作概论》(解放军出版社),就把“论文”等同于一般议论、说理的文章,其中所举例证绝大多数是杂文、议论性散文、小政论文、常识性小品文等。在教育界,也有一部分人(包括高校的一些学生)也没有把“论文”同一般议论文严格地区别开来。这样,容易造成概念性、常识性的混乱,甚至会影响毕业论文写作的正常进展。因此,我们首先应当把“论文”的概念、文体特征、属性弄清楚。
我们平常所说的“论文”,实际上就是指“学术论文”。国家标准局发布的GB 7713—87《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中这样定义“学术论文”:
学术论文是某一学术课题在试验性、理论性或观测性上具有新的研究成果或创新见解和知识的记录;或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中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用以提供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或讨论;或在学术刊物上发表;或作其他用途的书面文件。
所谓“学术”,不是指一般性的知识或学问,而是指专门的、深入的、系统的知识或学问。学术论文不意味对现在知识的复述,而意味着在一定的专业水平、层次上进行某种研究,即能提出自己独到的观点、见解或发现。因此,概而言之,学术论文就是用来进行科学研究和描述科研成果的文章。
学术论文既然属于议论文中用于表达学术内容的一个品种,自然就成为探讨学术问题、描述科研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手段和工具。由于它承担这种学术传播的功能,其内容就不是一般性问题的陈述和反映,需要展开论证,深入阐述,语言文字显得庄重、严肃、规范。一般议论文只谈论社会、人事,而论文可研讨的对象不但包括社会、人事,也包括自然和人的思维、意识;一般议论文立足于表态和评价,而论文要有深度,体现学术水平;一般议论文可以以情动人,而论文则不能带有明显的感情因素;一般议论文可以使用形象的表达手法,而论文不能过多地使用形象的表达手法;一般议论文没有固定的格式,论文则有固定的格式;一般议论文的作者和读者没有专业界限,而论文的作者和读者都有特定的专业范围。
毕业论文属于学术论文的范畴,按照学术论文的规格和要求完成,实际上是训练学生学写学术论文的一次作业,是一项相对复杂的学、研、写三位一体的综合训练。如果对“毕业论文”加以定义的话,可以这样表述:
毕业论文是高等院校应届毕业生在教师指导下按学术论文标准独立完成的总结性、习作性文章,是对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情况、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的一次全面考核。
顾名思义,毕业论文是毕业时提交的论文,“毕业”就学业而言,“论文”就文体而言。它既然属于论文范畴,就要有一定的学术性内容。学术性内容指论文应有的学术内涵,即提出论点时,必须有充分的论据加以证实,使得立论得以自圆其说。它是作者完成所在专业学习任务之后的标志性成果,是对学习成绩和探索能力的综合性总结和检阅,也是从事科学研究的初步尝试,目的在于表明和证实获得初步的学科研究和论文写作的能力。毕业论文通常要求本科以上的学生在毕业之前,在教师指导下完成,体现为文本形式。
在高等教育工作中,用于教习性的论文大致可分为3种类型:
1、学年论文
高校学生可根据学校规定练写学年论文。学生在学年内完成的有学术性内容的文章,称之为学年论文,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初步从事科研的兴趣和论文写作的能力。它是走向科研的初始训练,以小论文的形式体现。每学年写1篇小论文,可以逐步培养学生的思索、探求注意力,萌发科研动机,为写毕业论文和将来从事研究做好准备。从目前高校教学的现实情况看,只有部分学校要求学生完成学年论文。多数学校还没有要求学生写学年论文。因为基础课程任务繁重,学生的实际水平还没有达到每学年能拿出论文的程度。当然,作为一种教习性论文种类,学年论文自然有其存在的必要。
2、毕业论文
我们这里所说的毕业论文,主要指本科段的毕业论文。从原则上讲,本科段毕业论文需要参加所在学校的答辩考核,考核合格后,才能取得高等教育毕业文凭。当然,对于成人高等教育而言,不少地区、学校只要求优秀论文的作者参加答辩。
毕业论文在毕业前一学期之内完成。对普通生来说,实际上第七学期已经开始选题,并与指导教师取得联系。第八学期从事撰写并参加答辩。函授生的毕业论文撰写安排在最后一学年,答辩安排在毕业前的面授期间。
撰写毕业论文,需要具备这样几个条件:一是高校应届毕业生,二是在老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三是按学术论文标准来写作,四是从总结、习作的意义上来操练和运作。这里所说的按学术论文的标准来写作,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指内容上具有学术性,另一方面指文本格式上符合论文文体的要求。
毕业论文主要考察学生3个方面的能力:一是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的能力,二是探索、思考、创新的能力,三是组织、写作、表达的技巧和能力。其中,知识含量的考察也是指知识应用能力而言。通常情况下,对毕业论文的考察,主要从新、深、实、严、达5个方面把握。新指新颖度,即不是照搬别人的东西;深指深刻度,即有一定的学术意义,不是泛泛而谈;实指真实度与充实度,即内容、材料既要真实又要充实;严指严密度,即结构严谨,符合既定格式,表述严密,条理分明,逻辑性强;达指清晰度,通畅度,即语言通顺流利,表达精确无误。
本科学生毕业论文的篇幅一般为5 000 ~10 000字。对本科学生来说,论文的篇幅不宜过长,也不宜过短。过长则难以把握,容易造成文多意滥;过短则问题讲不清楚,内容必然单薄、苍白。
3、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是申请者(大学生、研究生及同等学力的人员)为取得学位而撰写的学术论文。这种论文是考核申请者能否获得学位的重要依据。申请者在通过规定的课程考试、学分已满(包括外语水平达到规定的标准)的前提下,再进行论文的报审和答辩。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中有这样的规定:高等学校本科毕业生完成教学计划的各项要求,经审核准予毕业,其课程学习和毕业论文,包括毕业设计和其他毕业实践环节的成绩表明确实已经比较好地掌握了本门课程的基础理论或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且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和负担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的,授予学士学位。
在现行成人高等教育中,本科毕业生只有部分人可通过论文答辩取得学士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分为硕士、博士两个等级。同等学力的其他人员,在其他成绩达标、条件具备的情况下,也可申请相应的学位。
需要说明的是,毕业论文同时可以是学位论文。就是说,同一论文,既可以是毕业论文,也可以是学位论文。倘若规定的外语级别没过,但其它专业课程的学分都完成了,可以毕业,所写的论文就只是毕业论文,而不能称之为学位论文。换言之,学位论文和毕业论文在重合的情况下是一回事,在不重合的情况下则是两回事。
学位论文分学士、硕士、博士3个等级。
在本科阶段申请学士学位的毕业论文即称学士毕业论文。它要求较好地掌握本专业、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从事科研工作或担任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就是说,学士论文用以反映大学本科阶段所学的本专业基础知识,并运用本专业所学知识及理论进行初步的科学研究尝试,对自己所熟悉、感兴趣的研究课题展开较深入的讨论。学士论文题目的范围不宜宽泛,一般选择本专业中某一具体问题,或某一问题的某一有研究意义的侧点。当然,所选择的题目也不能过于窄小,否则无法展开。学士论文的篇幅一般为1万字左右。对于申请学士学位的成人学生来说,论文的选题、题材、篇幅都可以有相对的弹性空间,可以写成工程(工艺)设计、调查报告等体式。
攻读硕士学位的研究生所撰写的毕业论文称为硕士毕业论文。它要求作者在本专业、本学科中掌握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专门知识,全面了解相关的学术成就和发展动态,具有独立进行思考和研究的能力,对所研究的课题有深入细致的查证、检阅和钻研,能反映广泛而深入的基础知识及相关领域的理论知识,所撰论文具有较深的学术功力、独到的学术见解和较大的学术价值。硕士论文一般要求具有3万字的篇幅。
博士论文是高层次的学位论文,是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所撰写的论文。它要求作者能够根据所在专业的学术进展情况,选择有潜力、有深度的研究课题,开辟新的研究领域,获得创造性成果。这就需要掌握本学科及相关领域的新、旧理论和方法,以深邃的洞识力和全面的剖析力,系统地、完整地提出有创造性的论点,使论文走向本学科的前沿,有独到性的见解,取得充实的学术成果。所谓充实的学术成果,就不是一般的见识,而是有突破,有发现。这就需要有渊博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科研能力,识别人之未识,见他人之未见,全面、系统、深入地研究学术问题。博士论文的篇幅要求达到10万字以上。
二、撰写毕业论文的目的和意义
撰写毕业论文的目的和意义,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已往的学习来一个梳理和总结
本科毕业论文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最后一次作业,属于对阶段性学习的总结,综合展示出作者的知识、能力、才华。撰写毕业论文的过程,同时也是专业知识的学习、梳理、消化和巩固的过程。同时,在调查研究、搜集材料、深入实际的过程中,还可以学到许多课堂上和书本里学不到的常识和经验。因为大家在已往学习期间,已经按既定的教学计划,学完了公共课、素养课、专业基础课以及相应的选修课,每门课程也都经过了考试或考查,取得了成绩。这些课程的考核、考查都是单科进行,考核、考查内容偏重于对本门课程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理解程度。而撰写毕业论文的情况就和一般的考试不同了。它既要系统地掌握和运用专业知识、专业理论,又要有一定的自我创新能力和多环节的实际操作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把所学知识和理论加以梳理和总结,从而起到温故知新、融会贯通的作用。
(二)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毕业论文写作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效和促进知识向能力转化的重要措施,从而也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教学环节。
由于一般的考试方法大都偏重于“知识块”的记忆,限于教科书所规定的内容范畴,局限了学生自我选择的空间,也影响了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论文写作恰恰能弥补这一缺陷。它不是既有知识的重复,而是知识的应用和见解的发挥,要求写出自己的研究、实验成果。当然,自己的观点、见解或实验成果必须建立在以前所学的专业知识、理论的基础之上。这样,论文的写作就会促进专业知识向应用能力的转化,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使他们初步掌握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程序和方法。一般情况下,学生在对所学专业的某一侧面和专题作了较为全面的探索后,便会产生研究的兴趣,这对于增强科研信心大有助益,而且对今后确定职业、选择专业方向也有奠基意义。由此可见,写毕业论文的目的,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分析设计能力、理论计算能力、实验研究能力、计算机使用能力、社会调查能力、资料查询与文献检索能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从事相关工作和学术研究打下必要的基础。
此外,通过论文写作,还有利于发现人才,便于学校和毕业生录用单位全面地了解和考察每个学生的业务水平和工作态度,把有专长的学生推向适应专长的工作岗位,使之有用武之地。
(三)通过问题反馈,对相关的教学工作提供参照信息
毕业论文中暴露出的问题,对教学工作具有重要的信息反馈意义。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校、教师方面的反馈和调整,一是学生自身的反馈和调整。
对于学校和教师方面来说,如果大多数学生的论文写得好,内容和格式符合要求,且能发挥自己的见解,那么,就说明前期的教学工作取得了实际的成效,学生的素质培养没有出现什么偏差。相反,如果学生论文中出现的问题比较多,就说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比较多,就需要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和调整。比方说,论文中抄袭的现象比较严重,就需要制定有关的处罚规定,并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所交论文大多不合乎论文的文体格式,就需要加强写作知识的传授。这样,可使学校、教师通过毕业论文考察、了解教学质量,总结经验,改进工作。
同时,每个学生自己可以通过论文的写作,来一点自我反省和自我检阅,以便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从而进行自我强化和调整。有的学生平时学习态度不够端正,盲目、被动地应付考试,懒得动脑筋,不写读书札记,不收集材料,到写毕业论文时,才临阵磨枪,仓促上阵,结果写的论文立意不高,结构不全,语言不畅,逻辑混乱,条理不清。这说明缺乏基本的技能,缺少动手动笔和实际操作的训练。这样的学生,要充分认识自己的不足,订出改进的方案,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有针对性地克服缺点,迎头赶上。
(四)提高文章写作的水平和书面语言表达的能力
对于高校学生来说,不论从事哪种专业的学习,都应当具有一定的书面表达能力。从教学工作、科研工作到党政部门、企事业单位的业务工作,书写的能力是不可缺少的。写作是传达信息的一种方式,它以语言文字为工具,以灵活、敏捷的思维能力为后盾。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流通的社会,各行各业都离不开信息。而信息的来源,信息的收集,信息的储存、整理、传播等等又离不开写作。
从事社会调查研究,不仅仅是专业人员的职责,而是所有管理人员、工作人员都需要或多或少地介入的共同职责。因为无论哪项工作,都需要搞调查研究,并将调研的结果整理成书面材料。为此,我们在校期间就要学会收集和整理材料,能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至于将来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的人,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科学研究。
写毕业论文的过程也是训练写作思维和能力的过程。其中包括诸如如何收集、整理和鉴别材料,如何观察和分析,如何采访和调查,如何利用图书资料和科研信息,如何操作现代化的工具、仪器,如何记录和标识,如何写提纲和起草,如何修改和传递等方面的常识、方法、技能。通过撰写毕业论文,可以有效提高获取信息情报的能力,语言和文字表达的能力,社会活动、交往、调研的能力等等。问题十分清楚,信息处理能力与写作行为密切相关。从这个意义上说,毕业论文不是一种形式,它内在的功能是多方面的。
(五)为未来工作、研究做好准备
如果从一个人存在、发展的整体进程看,毕业论文还具有承前启后的中介性职能。一个学生,在大学毕业以后,要么走上社会,从事实际工作,要么继续接受专业教育,继续学习和深造。毕业论文的写作,对以前而言是总结,对以后而言是开路。总结以前是为了便于以后的工作和学习。它标志着一个阶段的结束,启示着一个新的阶段的来临。所以,我们写毕业论文,等于是在两个阶段之间进行“切换”。论文写得好,对于未来的工作、学习是有利的。每个毕业生,都应当以积极的态度、正确的方法投入这项工作,用实际行动为前一段的学习画上句号,为未来的工作和学习开创新的序曲。
三、论文写作,并不神秘
毋须讳言,对于大多数本科生来说,写论文是有一定难度的。因为论文不同于一般性的文章,它要有一定的学术内涵,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或者说发现,有理论意义上的价值或实用意义上的价值。
正是由于论文的这种要求,使不少学生对论文写作产生了神秘、畏惧的心理,觉得它高不可攀,难以企及。这种心理无形之中成了论文写作的障碍。
其实,论文并不神秘和可怕,经过自己的努力,是可以写出来的,而且可以写好的。在进入写作角色之前,一定要揭去蒙在论文上面的一层神秘的面纱。事实上,学术界的论文,既有专业的区分,也有深与浅、难与易、专与通的程度区分。对于本科学生来说,毕业论文自然是就浅显的、一般的学术问题展开探讨。
对于初学论文写作的人来说,应该做到:
1、去怕心,有信心
俗话说,“怕”字当家,“心”如乱麻。人无论干什么事情,诸如生活、工作、学习、研究等等,只要心存怕字,就会失去信心和勇气,从而使自己的潜能难以得到有效发挥。守株待兔,不思进取,其结果难免与后退、失败结伴而行,与上进、成功失去机缘。因此,做任何事之前,树立自信感十分必要。应当说,经过4年的学习、积累,有了较深厚的专业基础知识,再经过自己的努力,完全可以写出力所能及的论文习作。当你去掉怕心,树立信心之后,就会有一个良好的开头。良好的开头就是成功的一半。
2、勤思考,勤动笔
勤能补拙。克服论文“难关”的有效法宝就是“勤”。无论多聪明的人,懒字当家,定然写不好毕业论文。而智力平平而勤快的人,则可以弥补不足,写出内容充实、说理透彻的文章。在论文的整个写作过程中,一定要做到眼勤,耳勤,笔勤,腿勤,脑勤。眼勤以观察,耳勤以听取,笔勤以记写,腿勤以访查,脑勤以思索。只要五勤齐全,就可找到线索,找到资料,形成思路,写好文章。事实上,不少同学的论文写不好的主要原因,不是没课题、没资料的问题,也不完全是时间紧、水平低的问题,而是五勤不到位的问题。
3、守法度,合节拍
这里说的守法度,合节拍,就是按学校安排的步骤、环节操作,有条不紊,循序渐进。循序渐进,是传统的治学方法。朱熹有过这样的治学名言:“未得于前,则不敢求其后;未得于此,则不敢志乎彼,如是循序渐进焉①。”学校规定的教学环节,事实上是按循序渐进的阶梯设置的。我们应当按照既定的阶梯走。
万事开头难,写论文亦不例外。我们不少同学在论文问题上有个误解,以为写论文就是马上铺开稿纸,把积在心里话一下子倾泄到稿纸格子里。当他铺开稿纸,写上几句后,便写不下去了。这里的问题,就是没有弄清楚论文写作和文学创作的差异性。写诗可以靠灵感,兴致一来,痛快淋漓,泼墨成诗。而论文的写作,一定得按照“选题——集材——研究——写提纲——修改——定稿”这样的环节进行,形成有序的工作流程。特别是初学写论文的人,更不能超越必经的途径,一下子就把文章写好。当然,也有人提倡“依靠灵感选题”,我们认为这种提法不足取。高校教务部门,为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制定了一整套环节,这些环节符合研究型文章写作的法度和规律。背弃这些环节、程序,必然会导致出现写作任务不能顺利完成的后果。
世间的基本规律是不能违背的。人只能掌握和运用规律,而无法消灭和创造规律。一味凭借主观愿望,想要快,反而慢;想要多,反而少;想要大,反而小;想要深,反而浅。这就是所谓“欲速则不达”的道理。我们可以看到,许多自然物,在悄然、缓慢中发生了质的变化。海石在浪潮冲击下,不见其减而年有所损;春草在雨露滋润下,不见其长而日有所增。在研究工作中,知识和材料的积累也是这样。琐碎的常识趣闻,积累多了便是知识的大河;零星的只言片语,汇聚起来便是成串的珍珠。我们从事论文写作,就不能贪大求多,好高骛远,而是要身体力行地从点滴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地去证明老子所说的“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①的道理。
论文写作的过程,大致分作3个阶段。第一阶段集材,第二阶段研究、构思,第三阶段写作、修改。美国和日本的有关部门曾做过1项统计证明,在完成1项科研项目中,用于收集材料的时间占50.9%,思考、研究的时间占32.1%,撰写的时间占9.3%。这一时间安排比例,对毕业论文的写作来说,大致是适宜的。我们相当一部分同学,对查阅、收集资料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是造成论文写作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只要我们按照学校的教学规章、程序进行,在教师指导下分步骤、合节拍地进展,就会一步步地摸索到研讨的线索,水到渠成,渐入佳境,也就不觉得论文写作是那么难了。
第二节&&论文的特征
一、学术论文的特征
学术论文是典型的科研类文体,有着自身独特而鲜明的个体特征。这种个体特征,通过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表现出来。下面,我们从5个方面来说明学术论文的主要特征:
1、充分的客观依据
学术论文讨论任何课题,都必须有比较充分的客观依据。自然科学中的一切研究对象,都是客观存在的事物。在社会人文学科中,研究的对象同样是客观存在的,尽管它不一定以实物的形式表现出来。即使讨论的对象是人的主观思想方面的问题,也要作为客观存在的现象来对待。人的思想、意识、情感等主观现象同样是一种社会的、或心理的存在形式。心理学研究以人的心理为对象,但它同样要求有客观的依据。文学理论中研究的任何文学作品,都是和研究者的主体意识相对应的客体存在,即表现为文本形式或口头流传形式的作品。研究者必须把它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对象加以研究。
2、高度的理性自觉
研究对象可以是模糊的、不确定的事物,如人的意念、情感等,但研究主体却要用理性精神把握情感对象。心理学家、文学理论家在研究心理和文学的时候,都是理性地、逻辑地看待研究对象。不能因为人的心理和艺术作品是感性化的,研究就跟着感性化、感情化。在人的心理运行过程中,在文学作品的形象体系中,可以有矛盾,有悖论,有差异,而在研究者的论文体系中,却不应该有矛盾、悖论和差异。就是说,艺术家以情感把握情感,而学者以理性把握情感。没有理性自觉,就无法进入研究角色。
3、严密的思维方式
撰写论文使用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思维,包括形式逻辑思维、辩证逻辑思维、数理逻辑思维等等,而不能诉诸于形象思维。从表述思维内容的角度看,论文体现的是“论理”而不是“叙事”,是“考释”而不是“展示”,是“推证”而不是“遣情”。它一定要遵守逻辑上的同一律,不能出现乖理、悖论、矛盾现象。思维不清晰的作者不会写出条理清晰、脉络分明的论文来。因此,论文写作中重要的问题在于严密的思维方式,思维能力提高了,构思论文的能力必将随之提高。
4、规范的文本格式
论文有规范的文本格式,作者必须按照这种格式去写,而不能随便打破既成的格式而另创一套格式。1篇规范的学术论文,一般由标题、作者、摘要、关键词、序论、本论、结论、注释、参考文献等依次组成。论文体式的规范,是由学术类文章特定的价值功能所决定的。学术文章的体式是内容的载体,它不像文学类文章那样以形式因素构成某种美感效应,不讲究形式技巧。只有统一、规范的体式,才能有效地传输和交流。特别是由于现代高技术传输和检索工具的出现,更需要论文格式的统一和规范。
5、精确的语言表述
学术论文的语言与杂文、散文的语言截然不同。主要使用议论、说明的表达方式,用语书面化、细密化、术语化、规范化。其语言所表述的信息流量,要有一定的深度、精度和密度,力避陈词滥调和空虚不实。句式平实、准确、缜密,不留漏洞、缝隙,有量度的描述性和定性分析的规定性。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论文中的术语、词汇、语言的使用,要精确化,标准化,甚至细小的符号、字母、图式的表示,也要严格按本学科规范的方式使用。这都是为了表达和交流的准确无误。因为在科学类文章中,细小的失误会造成重大的损失。比方说,美国的“阿特拉斯火箭”就是因为在事先设计的程序中少了1个连字符( - ),导致整体发射的失败。该火箭在升空后,失去平衡,开始翻滚,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只好由地面遥控将其炸毁。1个小小的符号失误,引起的损失竟达1 850万美元。英特尔公司也出现过因很小的计算失误而带来大损失的事。1994年,当英特尔公司向全世界发布“奔腾”芯片时,有人指出了其中1个极微小的浮点运算错误,它在每90亿次除法运算中才出现1次。此事通过英特网迅速传开,在电脑商界引起轩然大波,公司负责这方面业务的葛洛夫等人被迫把已发货的上百万个芯片收回,重新处理。这1个90亿分之一的错误,使得英特尔公司付出了4.75亿美元的代价。从这两个例子中,我们不难看出科技文体表达规范的重要性。
二、毕业论文的特征
如前所述,毕业论文和学术杂志上公开发表的论文在文体属性上是一致的,当然有程度上、用意上的区别。如果说,学术杂志上发表的论文是正式的“演出”,那么,毕业论文则是为“演出”而进行的“彩排”。“彩排”是为“演出”而做的必要操练,但毕竟还不是“演出”。正是这种关系,毕业论文和正规的学术论文相比,除了应具有正规论文的一般特征外,又有自身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下面3个方面:
一是受导性。
所谓受导性,就是指毕业论文的写作,自始至终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每一环节都需要教师具体的引领和指导。
作为大学毕业前的最后1次作业,毕业论文写作前,需要确定指导教师,在教师的帮助下进行选题,在教师指导下了解参考文献,制定调查线索,进而由教师审定论文提纲,解答疑难问题,指出论文初稿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修改意见等等。当然,教师的任务是“示”与“导”,而不是代替学生劳作。在写作的全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地、非依赖性地工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自我创造精神,左右寻思,上下探求,刻苦钻研,反复推敲,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圆满地完成毕业论文的写作任务。
二是习作性
所谓习作性,就是说毕业论文本质上属于1次分量较重的作业,带有明显的教育目的性和学业规定性。没有论文成绩,就不能毕业,或没有相应的学位。
对普通大学生而言,本科阶段的主要课程在前7学期已大致学完,第8学期只有少量课程,主要任务是完成毕业论文。对于参加函授的成人学生来说,论文写作则要在最后面授前的一年中完成。显而易见,专业知识和毕业论文是有内在联系的,专业知识的学习为写作论文打下了基础,论文的写作是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写毕业论文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意识和素质,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将来从事研究和学术论文写作打下基础,做好准备,而不是要求论文本身去完成某种现实任务,也不要求论文达到发表水平。当然,能达到发表水平,那是最好不过的事了。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毕业论文实质上是在校期间的1种演练,1份习作,并不是正规的学术论文。当然,它必须按照正规学术论文的文体特征和价值功能去看待和要求。
三是考核性
毕业论文中考核、检查的用意十分明显。毕业论文的目的和用意不是为了“公诸于世”,而是为了“考核”,取得成绩。如果按行业标准进行文体分类,毕业论文应当归入教育类文体。毕业论文在整体的质量、水平上不能按正规的学术论文要求,而是按专业教育的标准要求,而且要求划分出等级差别。因为学生在学习阶段的学术水平自然不能和专家、学者相齐并论。正规的学术论文是专业人员进行科学研究和记载、表达其科研成果的文章,一般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毕业论文由在校生完成,由于受各方面条件制约,学术水平一般相对偏低,立意的深度、涉及的广度和切入的力度都是有限的。本科阶段以专业基础知识学习为主,不像研究生那样已将精力转入研究阶段。当然,也有些毕业论文的质量相当高,但毕竟是少数。毕业论文最后的结果就是评定出作者的成绩。正是从考核的意义上着眼,每个学生必须独立完成自己的论文,一般不允许几人合作写1篇论文的现象出现(如因特殊需要由几人承担某一课题时,须经学校主管部门批准)。
第三节&&毕业论文的写作要求
概括起来讲,毕业论文的写作要做到“四严”:一是要求有严实的知识,二是要求有严谨的学风,三是要求有严格的程序,四是要求有严密的方法。
具体地讲,毕业论文的写作有下面5个方面的要求:
一、思想作风方面的要求
(一)要有端正的文风
树立端正的文风,对于各类文章的写作都是极为必要的。
文风反映着一定时期文章写作中具有普遍性、倾向性的现象,也反映着写作主体的精神风貌、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换言之,文风可以从社会现象中反映出来,也可以从个人现象中反映出来。对于写作个体来说,文风指价值取向定位和使用语言文字的作风。尽管文风通过语言文字及题材、时尚表现出来,但它根植于写作主体的价值观念,也来源于社会、时代及文化思潮。一定的文风反映了一定的文化主体的价值意向。就是说,文风问题自始至终和价值问题密不可分。选题、题材、文字表达等,都受到深层的价值观念的调控和引导。所谓端正的文风,就是有利于价值发挥的作风和现象;所谓不正文风、恶劣文风,就是不利于价值发挥、有害于价值发挥的作风和现象。
因其如此,只有从价值的视角解释文风,才能切中文风所具有的本质内涵,也才能使文风在实践中具有可认识性、可操持性和可培养性。
过去,人们总把文风“三性”①作为文章写作的基本准则。其实,文风“三性”的提法只着眼于政治宣传文章,并不完全适应所有文章写作,也未必有益于所有文章价值功能的发挥。比方说,文学作品就不一定都要求“鲜明”,“朦胧”的作品也有其生存的资格和必要;而实用文章和科研文章,就不一定非得“生动”。笼统地说优良文风就是主题鲜明,就是内容通俗,就是语义明确,就是生动有趣,就是文字不长,就是没有生僻字,就是不“掉书袋”等等,显然是机械的、刻板的,不符合纷繁多样、鲜活多变的文章传播的实际状况。问题在于看从什么文体入手,体现什么类型的价值。学术论文以学术价值为本体,以学术文化的交流和传播为目的,不宜用政治意义上的“鲜明”和文学意义上的“生动”来要求。因此,对于学术文章而言,应当提倡真实性、创造性和规范性,这样更利于其价值功能的发挥。
在人类文化事业中,正面价值从来与负面价值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学术界从来就有优良的文风,也有不良的文风。不良文风有种种表现。譬如说,有些论文、论著将学科体系凝固化,使用简单的概括,口号式的结论,空洞的阐释,以概念、范畴之间的逻辑关系为出发点,又以它为归宿点;有些研究项目充满经院气息,成果空疏抽象,忽略现实,脱离实践,一本经书念到老,不能拓展、深入和更新,不能体现客观性、科学性、现代性;有些人搞封闭、表态、狭隘的学术研究,将江湖作风、帮派体系引入神圣的科学领地;有人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用人际关系方面的“公关”代替学术研究中的“攻关”,在科研经费的分配中搞“照顾”、开“后门”;还有人用商业作风搞学术,炒作鼓噪,庸俗捧场,争名夺利,投机取巧,把学术文化变成单一的商业“经营”,不顾学术的纯洁与严肃,只顾经济上的“赢利”效应,使“铜臭”掩盖了“书香”,等等,都是不良作风,应当引以为戒。
造成不良文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诸如急功近利,为发表,为名利,为职称;评价机制不完善,盲目的量化误导;单位之间的竞争,计较排名次序;政治腐败对学术的渗透和干扰;发表文章与个人收入挂钩引起负效反弹;学术期刊的忙于搞经费,梯度的划分造成重名弃实,等等。这些问题都有待克服。
毕业论文虽然在学校中完成,但学校又不能独立于社会之外。社会上刮什么风,学校中就会下什么雨。受社会不良文风的影响,学生毕业论文中表现出的不正之风也比较突出。因此,端正文风,是一件不容忽视的大事。
(二)要讲究学术道德
学术道德和学术精神关系到学术文化的成败兴亡。
学术文化不可能游离于政治和经济之外而与世隔绝。学术文化总是会对政治和经济发生影响。当然,政治和经济又在对学术发生影响。政治腐败和经济腐败会引起“学术腐败”。学术腐败事实上已不是一般的文风不正的问题了,而是道德败坏的问题了。
学术失德会严重困扰学术研究的正常发展。
学术腐败的表现,可谓形形色色,五花八门。它使圣洁的学术变得肮脏起来,内廪的学术价值被蛀空,被异化。诸如抄袭剽窃,弄虚作假;假冒伪劣,混水摸鱼;粗制滥造,泡沫成果;1稿多用,重复循环;剪切拼凑,杂取组合;改头换面,粘贴复制(电脑技术方便了拼凑组合和自我复制);请人代笔,或寻求挂名;关系网络,关照近亲;项目垄断,虚假鉴定;以钱开路,出卖署名权,等等,不一而足。
学术研究中弄虚作假的现象,中外都不乏实例。本世纪30年代,英国人多森为了骗取科学上的荣誉,把人的头骨打碎混入古老动物化石和石器中间,又从1个海外归来的水兵手中买了1块猩猩的下颌骨,精心加工后用重铬酸钾溶液和氧化铁染成红棕色,然后一起偷偷埋在郡皮尔当的沙层中,以后再挖出来,被英国科学机构命名为“多森原始人”。40年后,这个骗局被揭穿。这种做假行为受到科学界的唾弃。
直至当今,弄虚作假、剽窃抄袭的事件,在学术界时有发生。比如,涂秀虹等著《吴敬梓与&儒林外史&》(春风文艺出版社,1998版),多处抄袭陈美林《吴敬梓与&儒林外史&》。对陈著中的错误也沿袭不改。《光明日报》日发表李志明的文章《一本抄袭拼凑而成的书》,揭露此事。文中言及,“雍正末乾隆初任江宁府学教授的唐时琳,当时同赵国麒、上江督学郑筠谷一起推荐吴敬梓”,这句话中有两处错误,一是唐时琳当时是江宁县学训导而非江宁府学教授(见乾隆十三年《江宁新志》,或同治十三年《上江两县志》);二是唐时琳并没有和赵国麒、郑筠谷一起推荐吴敬梓,因为他没有资格推荐人参加博学鸿词廷试,当时朝廷规定三品已上的督、抚、学政①才有推荐资格,赵国麒是安徽巡抚,郑筠谷是上江督学,有资格推荐。
在学生的毕业论文中,同样不乏剽窃抄袭的现象。这个问题,在世界范围内,都是令教育工作者伤脑筋的一件事。为反剽窃,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物理学教授卢姆菲尔德于2001年设计了1份反抄袭的电脑软件,对所审论文进行扫描,把多于6个字的习惯用语找出来并标明,再进行手工阅卷,便于发现其中论文是否抄袭。卢氏分析了5个学期的论文,122篇被锁定为有抄袭嫌疑。这一事件震动了全州,有的学生因此被开除或取消毕业文凭。
我们高校学生毕业论文写作中涉及不道德的问题也是比较多的。抄袭现象,代笔现象,“渗水”现象,用剪、拼、套、换来写论文,“回收”再用,拿上届学生的论文来顶数等现象,同样是学术失德的表现,都需要花大气力加以解决。
(三)要遵守学术规范
学术研究需要规范,特别是处于商业包围下的学术文化,更需要规范。规范的目的,是为了明晰学理路径和更好地发挥研究功能。
学术规范,有广义、狭义两种理解。狭义的规范,主要指研究和写作而言。而广义的规范,包括研究内容、研究途径、方式方法以及审评、批评管理等方面。
为使社会学科研究有章可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于日第一次全体会议讨论通过《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这一文件,为规范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加强学风建设和职业道德修养,保障学术自由,促进学术交流、学术积累与学术创新,进一步发展和繁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事业提供了政策依据。社会科学的研究对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弘扬科学精神、人文精神与民族精神,负有重大的职责。
当然,学术研究就内容和方法而言,提倡“规范”是可以的,但不宜提倡“规范化”。标准化的硬尺度,会限制学术自由,阻碍学术的正常发展。硬性规定会使研究出现平面化、平稳化、平庸化倾向。定职要求面面俱到,论著的评价以发表刊物、出版单位的级别和字数多少为标准,会引起负面效应。受量化刺激,部分论著旁征博引,洋洋洒洒,蓬松膨胀,只堆砌他人的零碎论述,没有自身的思想光芒。在评价的导向上,一味地注重成果的经济效应,会使学术价值扭曲变形。无论什么时代,学术上的媚俗现象是不可取的。为追求“上座率”而降低学术格调,无形中会失去严肃性。附俗、赢利的功能被人为地强化,传薪、载道的功能自然会被不自觉地弱化,导致论著内容的平庸和形式的干瘪,形成僵化教条。因此,学术规范不能过于狭窄,要考虑到不同的学科、学派、风格和文本,要有较大的灵活性和变通空间。
毕业论文中同样有一个遵守学术规范的问题。尽管,毕业论文写作中没有社会上那样复杂,但失范现象还是时而可见的。目前本科论文中普遍存在这样的问题:重复性选题多;惯于从文献中找课题,对现实调研少;消化不良现象,概念搬家,名词爆炸,牵强附会,生硬组合;多次转抄,所列文献失实,以至所列“参考文献”是为凑足格式、数额而强行加入,和文章内容关系不大;语言表达中的浮滑、浮夸、浮躁现象,等等,或多或少地表现出失范现象,同样是需要认真纠正的。
二、创新精神方面的要求
(一)超越、探索精神
论文写作,贵在超越已有,探索新的学术之路。写论文固然需要参考大量的资料和文献,但不能因袭资料和文献中已有的论点、结论。
我国古代传统的文论就非常重视文章的开拓与探求精神。古人早已认识到文章的多样性源于世界的多样性和人的思想、意识的多样性。《国语·郑语》中所说的“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讲”,就是对世界多样性的体悟。文章作为世界和人对世界认识的反映,自然就不能导袭旧辙。汉代人王充说:“谓文当与前合,是谓舜眉当复八彩,禹目当复重瞳”①。唐代以韩、柳为代表的古文运动,以复古为创新,主张“惟陈言务去之”。明人焦竑说过:“《书》不借采于《易》,《诗》不假涂于《春秋》也。至于马、班、韩、柳,乃不能无本祖,顾如花在蜜,蘖在酒,始也不能不借二物以胎之,而终脱弃陈骸,自标灵采……”①。从古人的这些言论中,我们不难发现为文之道中,如何处理继承与超越的关系。
探索是科学研究者必备的素质。我们不少同学总是认为,探索不是一般环境下的事,把探索误解为尖端科学环境、精密实验装备下的工作。实际上,任何环境下,都有可探索的问题,而任何问题,又都有探索或再探索的必要。在科学史上,一些重大的发现往往由对细微事物的探索开始。面对苹果落地这种极为平凡的自然现象,一般人都习以为常,根本不加理会,而牛顿却对它发生了浓厚兴趣,从而导致了“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在北半球,为什么当人们拔开水池中的塞子时,看到水的旋涡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谢皮罗为此进行了一番专门的研究。他设计了1个试验器,把水灌满后往下放,水流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是逆时针方向转。经过深入研究,他发现旋涡与地球自转有关。就是说,地球如果不自转,就不会产生旋涡。他由此得出结论,赤道上不会成旋涡,北半球的旋涡逆时针方向转,南半球的旋涡顺时针方向转。谢皮罗进一步发现,台风在南北半球的旋转方向和水的旋涡的旋转方向正好一致。这一发现,对弄清台风的形成、运动方向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对台风的预测和预报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这倒不是说写毕业论文非得去探索重大课题不可,而是说,我们应当树立敢于超越、敢于探索的精神。
(二)怀疑、批判精神
怀疑、批判精神是学术研究工作的题中应有之意。合理的怀疑精神,从来是科学发展的杠杆。
封建社会“征圣”、“宗经”的标准,不允许怀疑、批判精神。早在先秦时代已经形成“明道—征圣—宗经”三位一体的价值观。“明道”是价值目的,“征圣”、“宗经”是价值准则。墨子提出“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的命题,要求“凡言凡动”都要“合于三代圣王尧舜禹汤文武”①之道。孔子极力主张遵从圣道以维护既定的社会秩序。荀子把宗经征圣引入文章写作中。《荀子·正论》中说:“故凡言议期命,是非以圣王为师”。这就是后人论文尊经、征圣的先声。
在封闭型的农业社会中,圣人被涂上神秘而不可侵犯的色彩。《易·系辞》中说:“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法,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圣人的言论经整理、编纂成文册,就成为经典文献。于是,人们的文化活动就有了价值标准。把经典当作天经地义的文章范式。扬雄在《法言》中提出了1个问题,即人总是各自以各自的标准判断是非,那么应该拿什么来作最后的标准呢?他最后的答案是:“万物纷错,则悬诸天;众言淆乱,则折诸圣”。就是说只有依据圣规圣法才能作出最后的决裁。《文心雕龙》是专谈文章写作的。它提出了“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②的命题,要求“立义选言,宜依经以树则;劝戒与夺,必附圣以居宗”③。这样一来,古代许多文章都以圣人、经典为标准,处处注重“代圣贤立言”,用文章去“明道”、“载道”,用“子曰”、“诗云”作直接演绎的绝对判断,从而导致了文章价值的变异。现代学术,必须走出“代圣贤立言”的老路。
学贵“有疑”。新的发现、新的突破、新的成果往往就产生于“有疑”之中。学术研究,既可以对原有知识进行证实,又可以对已有知识进行“证伪”。对已有知识“深信不疑”的思想观念不可取,因为这种观念禁锢了主体,使主体的能动性无法发挥。狄德罗在《拉摩的侄儿》中说过这样一句话:“这个世界让天才害了”。天才的弊端不在于天才自身,而在于人们对天才权威的深信不疑。20世纪30年代,当有人认为原子能可以成为工业动力时,最早窥测到原子奥秘的权威卢瑟夫一口咬定这是“纸上谈兵”。好在科学家并没有把他的话当成圭臬。时隔9年,世界上第一座核反应堆建成了。
随时能提出疑问,则表现了主体思维的活跃性,它对于研究的深入和创造性成果的取得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有一句格言说,“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如果我们用形象的语言来解释“释疑”一词,可以把它说成是:将“?”拉直,使之变成为“!”。科学革命意味着对旧有理论的怀疑、否定或更正、变通。达尔文怀疑神学创世说,提出了自然选择的进化论。海森堡怀疑原子中电子轨道的经典概念创立了量子矩阵力学。加莫尔怀疑宇宙静止说建立了大爆炸理论。马赫怀疑牛顿的绝对时空观启发了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18世纪,由于牛顿的巨大权威,人们对光的研究还停留在微粒说阶段。多数物理学家觉得这一理论天经地义,而英国科学家托马斯·扬却声称自己既仰慕牛顿,又认为牛顿的权威阻碍了光学研究的进展。他大胆怀疑和重新立论,在建立光的波动说方面做出了贡献。
(三)个性自由精神
学术需要自由探索的精神,需要宽松和谐的环境,需要摆脱功利的胸怀,需要各种不同观点的相互撞击、争论和互补。拔苗助长、物质刺激可收到眼前之功效,而不利于长期的发展。
没有个性自由就没有个性创造。马克思把“自由活动”视为与“创造性”等价的范畴,强调只有“自由活动”的人才能摆脱外在的羁绊,在“内在需要”的驱动和“自我实现”的激发下,从全部才能的自由发展中焕发“创造性的生活表现”①。外在的限定,不能使个人的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马斯洛把“自我实现”看成人的最高需要。斯宾诺莎靠磨制透镜糊口,拒绝学术方面的职位,因为那种职位会限制他的思想自由。自我理想的多样化决定了自我实现的多样化。我国古人论文时强调“文中著我”,即指1种自由创新的精神。清代人袁枚说:“赋诗作文,都是自写胸襟,人心不同,各为其面,故好丑虽殊,而不同一也”②,同样肯定个体特有的精神气质和特殊作用。
当然,个性自由,并不意味着信口开河,胡说八道,而是指在持之有据、言之成理的前提下,提出新观点,新见解。同时,个性创造的成果要被人们公认,还受到时代、环境的限制,也有1个认识、检验的过程。比如说,1866年,孟德尔的因子学说发表后,当时绝大多数生物学家不能接收和理解。直到1900年被生物学家重新发现后,才产生了巨大影响。1915年,35岁的魏格纳出版《海陆的起源》,大陆漂移学说从此诞生。但这一学说当时不为人所接收,有人讽刺说是“一位大诗人的梦”。后来,古地磁学说支持了漂移说,才为学术界所承认。
三、写作态度方面的要求
论文写作不是可有可无的事,也不是搞形式、装门面的事。
长期的应试教育给相当多的学生造成这样1种印象,就是闭卷考试的形式是正规的,分数是“硬”性的,所以得认真对待;而开卷考试和其它实践性作业考查的形式是非正规的,成绩是“软”性的,没必要全力以赴地对待。这种想法是完全错误的。考试、考查,都是1种手段,而不是目的,目的在于督促学习,提高素质,培养能力。对于毕业论文来说,是实践性较强的作业,是培养能力最有效的途径。写论文,没有捷径,没有秘诀,没有公式。每个面临毕业的学生,都必须认真对待毕业论文的写作。
事实上,不同的学生对待毕业论文的态度从来就不同。有的人非常主动和认真,积极性很高,经常向其他同学和教师请教;有的比较认真,想通过毕业论文写作掌握论文的基本写法,能向有关人员求教;当然也有不够认真,支差应事的人。
毕业论文写作中的任何1个环节,都不可马虎、草率,敷衍了事。马虎、草率是1种不踏实、不认真的心理素质和行为作风。这种作风不及时克服,会对1个人的一生造成消极影响。
在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中,不严肃的现象同样是比较多见的。有些被称之为“**”、“论文贩子”的人,通过捉笔代刀的方式来挣钱。在堂而皇之的网络上,有“二倒贩子”办的卖文老秘网。懒于写作的人便找这些人或中介“订购”毕业论文。有的人还把上届学生的论文找来充数,有的人在网上下载或随意拼凑组合,来支差应事。这是极不严肃的。
学术工作是严肃的工作。在不成熟的商品经济中,学术研究工作容易变成商品经济的附庸,失去自身的纯正性,这点是值得我们高度警惕的。人们已经发现,在商业欺骗行为中,就有假学术、假技术、伪科学混迹其中。有人把严肃的学术文章变成下三流的“游戏”以媚俗求荣,有人在变相地出卖署名权,有人在学术研究、项目经费中投机倒把,浑水摸鱼。诸如此类,无疑是对严肃的学术事业的亵渎。至于那些供人们“轻松阅读”的“亚学术”,是有存在必要的,但不能以学术价值的变味为代价。
快速高效是现代社会的鲜明特征。快节奏导致学术文化出现神速的更替频率。学术信息源的广泛开发及信息周转的频繁,自然形成信息流量的急剧上涨。所谓“信息过载”,就是指由于信息源的日益开发,信息量的不断上涨出现的令人目不暇接的现象。从信息流通的途径看,现代化的通讯设备为信息流通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从信息的接收对象看,文化普及扩大了信息受体范围。科技信息现在每年增加13%,每5年半就增加1倍,而且这个周期还在缩短。仅美国一个国家每天就有6 000~7 000篇科学论文产生。这一切都加快了现代各种论文产生和流传的速度。这要求论文运行过程的每一环节都要跟上这种快节奏。
快速高效才能符合时代要求。快节奏是高效率在时间上的反映。只有快节奏,才能实现高效化。离开了快节奏,高效化自然也就难以实现。在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我们要表现出高效、快速的作风。收集材料,要快;草拟修改,要快;印刷校对,要快;装订交纳,要快;答辩总结,要快……
可是,令人忧虑的是,有一部分学生,在论文写作的各环节上还停留在所谓“慢三步”的节奏之中,摆出一幅“悠悠然”的状态,磨磨蹭蹭,拖拖拉拉,不及时动手,昨天的事情推到今天做,今天的事情忘了做,老是敷衍了事,被动应付。老师不催不动笔,迟迟不交提纲和初稿。到交纳论文定稿的时间,往往还在写提纲,结果在慌乱中写得一塌糊涂。
慢节奏已不适应时代的需要。从事写作的人,必须力争文思敏捷,文理明快,文意流畅,刻意锻炼“倚马可待”的写作功夫,以便在激烈的竞争中赶到时间的前面。赢得时间和速度,就能赢得效率。这是新时代学术研究的一种品格。
写毕业论文,应具有虚心求教、学习的态度。
虚心在学习中的作用,大家自然明白。“满招损,谦受益”,“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一类的格言名句,已是众所周知,毋须赘言。
但是,明白道理还不等于在现实中能够做到。由于多种原因,使一些大学生形成爱挑剔的习惯,听老师讲课,觉得不好,看他人的文章,觉得不好,结果眼高手低,自己讲起来不见得好,写起来也不见得好。俗话说,“看花容易绣花难”。不操作,不实践,不进入角色,很容易陷入这种“挑剔别人头头是道,自己做时不入门道”的困境。克服这种毛病,就要进入角色,虚心向同学、向指导教师求教。
四、知识素养方面的要求
毕业论文既然是考核毕业生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的1次综合性的作业,那么知识素养必然就成为论文写作的先决条件。
毕业论文的作者应具备什么样的知识素养呢?
概而言之,应具备下述3个方面的知识素养:
一是专业基础知识方面的素养。任何一个专业,都有赖以存在的基础知识。没有基础知识,专业的大厦就建立不起来。我们学习任何一门专业,也只能从基础知识下手。论文虽然要求有高度、深度和新度,但高、深、新都必须建立在专业基础知识的基地上。离开了基础知识,任何高深的追求就成了空中楼阁。这就要求我们认真学好专业基础知识,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力,才能向高度和深度发展。
二是专业理论知识方面的素养。理论素养对于学术研究来说,是不可或缺的。理论是从实践中总结、概括出来的,它又有高于实践的品格,可以反过来指导实践。任何时代,理论的重要作用都不可忽视。我们在学习中,要坚决摒弃实用主义的窄小目光。实用主义只看具体的用途,不看整体的功能,只看到有限的眼前,看不到发展的未来,忽视理论的涵摄、指导作用。我们在平时学习中,就要把专业理论作为“纲领”来理解和领会,在理论的指导下探索和研究。
三是文体写作知识。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写作要求和方法。论文有自身特定的体式,也有其自身特有的写作程序。要写好毕业论文,没有相应的中文书写能力、表达水平自然是不行的。这就要求我们不但要熟练地掌握论文的文体特征和写作常识,而且还要具备一定的语法、修辞和逻辑知识,特别是要有扎实的文字功底和流利自如的表达能力。这些常识和能力,只能通过长期的培养和训练才能得到。
五、文本及写作程序方面的要求
(一)对立意的要求:
毕业论文在立意上要求体现专业性,即根据自己平时的积累和爱好选择本专业领域内的题目,不能超出自己所学专业而另选其他专业的论题。论题力求综合、巩固、深化、扩大所学知识,并应用到特定问题的研讨之中。立意要有一定的深度,但深度和难度要适中。
立意要有新颖性。即通过独立研究,提出自己的认知和看法。不可承袭他说,拾人牙慧。所研讨的问题在本学科、本专业领域内要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或实用意义,有一定的学术性内容。论证时要力求实事求是,引出符合实际的结论,防止出现明显的个人主观好恶和偏见,也不要出现难以自圆其说的观点或主观臆造的说教。
(二)对材料的要求:
毕业论文的基本观点必须来自对具体材料的分析和研究之中。所涉材料要有根有据,确凿而典型,真实而可靠。对本科毕业论文而言,虽不能要求旁征博引,但材料要相对充实,丰富,在论据上保持应有的科学性。引证材料需要注明出处。这就要求在平时收集材料时,有意地记录材料的来源。
(三)对论证过程的要求:
论文者,论证之文也。论文属于议论文,但它不是一般的论证文章,而是有学术内涵的论证文章,即从学术研究的高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形成1个有机的论证整体。它在论证上要求相对严格,使用判断与推理的方式,做到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既言之有理,又言之有序,力求缜密,严谨,层次应清晰合理,推理应有条不紊,把所论之题层层推向深入。
(四)对文本格式的要求:
随着科学文化的深入发展,规范的论文格式已经形成。论文的整体结构和标注要求规范得体。这个问题我们在后面设专章说明。
(五)对语言的要求:
论文的专业特色十分鲜明,其语言特点带有鲜明的专业特色。
写作时应注意使用专业术语,行文应语气自然,文字平实,语义清晰,层次分明,准确无误。一般情况下,不使用夸张虚饰、感情色彩浓重的文学语言,也不使用口语、方言俚语。对毕业论文来说,特别需要强调语言的通顺和规范,最大限度地合乎语法规则和逻辑规则。由于论文的语言语义精确、细密,因而句式自然比杂文和散文的句式长,附加成分多,使用定语、状语将中心词语加以限定。这些都是我们写论文时注意的。
(六)写作程序方面的要求:
毕业论文的写作大致分为选题阶段、准备阶段、写作阶段、评审答辩阶段4个环节。这4个环节的完整流程是:
确定选题意向→确定指导教师→确定题目→签写开题报告→收集材料→起草提纲→教师审阅提纲→撰写初稿→反馈审阅初稿意见→二稿撰写与审阅→提交终稿→评定成绩→组织答辩→给出答辩成绩
每一环节都有相应的要求。提纲完成后,需要经教师审查,在教师指导下调整,充实;提纲通过后,进行初稿草拟;初稿一般要经过修改,根据指导教师对初稿的审阅意见继续搜集、补充资料,进行反复修改、充实、完善;如若二稿依然存在问题,还得继续修改;定稿完成后,即准备进入答辩阶段。
在提交初稿和定稿的时候,作者可根据学校规定和教师的要求,确定使用打印稿还是手写稿,发送E-mail电子邮件还是提供纸质稿件。
第二章&&毕业论文写作中常见的问题
第一节&&选题中的问题
选题得当与否直接影响到毕业论文能否顺利完成及完成后质量好坏的问题。由于本科毕业生大多是第一次写论文,选题时往往感到很茫然,没把握,从而出现一些选题不当的现象。这不足为怪。但需要及时调整。在选题过程中,常见的问题有下列几种:
秘友,老秘网建议您养成边阅读边思考的好习惯,如需查看隐藏内容,请,系统将自动替您支付3两文银给作者。如文银不足,请先,即可赚取10两文银。如恶意灌水,可能被重扣文银。详见或咨询右侧在线客服,感谢支持!
第三章&&毕业论文的选题与集材
第一节&&毕业论文的选题
一、选题指的是什么?
选题就是确定、选择论文所研究的对象、科目。在高等教育工作中,尽管有各种不同的办学模式,不同模式中有各自的教学途径和方式方法,但对毕业论文来说,选题、写作的要求却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教育部考试办公室对参加自学考试的本科毕业论文选题有这样的说明:
为鼓励理论与工作实践结合,应考者可结合本单位或本人从事的工作提出论文题目,报主考学校审查同意后确立。也可由主考学校公布论文题目,由应考者选择。毕业论文的总体要求应与普通全日制高等学校相一致,做到通过论文写作和答辩考核,检验应考者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
应当说,在本科论文写作、答辩的要求和环节上,自考生、函授生的毕业论文标准和普通生的要求原则上是一样的。
一般情况下,高等院校事先已经准备并公布各专业拟定的毕业论文选择课题,以供学生参考。但它不意味着非得从这些选择课题中选择,学生有自己任意选择课题的自由。可以选择学校预先提供的论文题目,也可以根据所学专业及从事的工作情况自定选题。只要能选到有学术意味、现实意义、适应自己的课题,就算达到了目的。
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备选题目一览表
学院:& && && && && && &&&专业:
题 目 名 称
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审批表
学院:& && && && && && && &专业:
姓名    
  职&&称  
论文(设计)题目:
选题内容与要求:
系、所、中心负责人审查意见:
& && & 签字:& && && && && && && && &年& &&&月& & 日
注:本表分选题填写,每题一页,由学院存档。
二、“自我反演律”在选题中的应用
选题是毕业论文撰写成功与否的关键。因为,选题是确定范围,定性、定向,解决“写什么”的问题。
论题不能信手拈来,要有孕育、研阅、思虑的过程,要有相关知识和理论的准备、储存,要经过长期的、反复的琢磨。实际上,本科学生在第四学年的第一学期已进入论文选题的阶段。及早地要求学生选题,为的是有充分的时间。
选题初始时,不宜随意撷取,凭一时感觉和热情草率地定个题目完事。而是需要一段时间反复的酝酿、思索。这个过程,我们可以从理论上概括为“自我反演”的过程。
所谓“自我反演”,就是从贮存于自己大脑深处的“信息库”中反复调动、筛选、提炼对选题有帮助、有导示、有意义的信息形成初步的选题意向,凝聚、铸造出新的认知与开发对象,进而带着对象去接受外界刺激(征询、查证、阅读)和信息反馈,用原有的认知结构析滤这一新的认知、开发对象,使之与原有信息记忆之间相互衔接和融会。新认知、新开发对象经主体同化后,自然会成为思想结构中新的组成部分,新、旧信息共同进入论文内容。
这种“自我反演”,实际是人们探索、钻研外在对象的一种规律,可以称之为“自我反演律”。它实质上就是皮亚杰所描述的“认知图式”,库恩所论及的科学研究中的“范式”,波普所指出的“理论先于观察”,查尔默斯所概括的“观察依赖理论”。它是一个类化、解释、整合的过程,由随机、自发、被动、无序向有机、自觉、主动、有序运演。如果用简单的图式表示的话,“自我反演律”的流程为:
(A)论文目的意识→脑信息库→调动、筛选、提炼→选题意向→新认知、开发对象;
(B)新认知、开发对象→新信息→回顾、联想相关的信息储存→新旧信息的对比、冲撞、整合→建构新图式。
“自我反演律”在整个论文写作中要多次出现,这里是第一次出现。
以上是我们对论文选题过程的一种理论性描述。下面,再来说明选题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三、选题时应注意的事项
在选题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下述事项:
(一)考虑可行性程度
选题得考虑是否符合本专业培养的目标和专业教学的内容,以及论文写作对知识、能力全面考核的要求,考虑是否具备完整性和系统性,特别是要考虑难易程度是否适宜,分量是否得当,方法是否对头,精力是否够用,能否在规定期限内经过努力而完成。鉴于初学写论文,一般不必将方向、课题搞得过大、过于复杂,应当力求与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和实际的研究水平相适应。选题应小一点,具体一点,力争把问题讲得清楚一点为好。论题可在前人或者同行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也可来自某个他人尚未涉足的区域进行。当然,对于本科生来说,一般情况下不要进入“空白领域”(没有人研究过的问题),以防止徒手而返。
(二)注意主、客观条件相结合
要注意选择自己有浓厚兴趣,而且在某方面较有专长的课题。这就要结合并发挥自己的优势,寻找自己的能力、特长、兴趣所在的选题。因为适应自己的特长,才能激发热情,展示才力;自己感兴趣,才能主动而积极,投入注意力。一般来说,有专长、感兴趣的问题,即是自己熟悉或比较熟悉的问题。抓住了长项,也等于选到了自己熟悉领域中的课题。
除了考虑自身的能力之外,还要注意客观方面的条件因素。毕业论文的写作是有一定创造性的行为过程,这种创造性不同于文学艺术意义上的创造性。文学艺术的创造性立足于心灵美感,论文的创造性则基于客观现实。因而主、客观条件都不可忽视。由于客观条件对个人完成论题有制约作用,选题时应考虑所具备的客观条件,如实验设备、技术条件、所用器材、资料来源等等。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选择了不切实、不可行的课题,找不到足够的参考资料,或缺乏必要的实验设备,前期工作无法展开,起草阶段自然无法写作。故此,需要选择具有丰富资料来源的课题。如果能够充分利用实验室、图书馆、科技数据库、网络等工具和途径,那么自然有助于材料的获取。这样,可以省时、事、精力,少走弯路。
(三)选择富有新意的课题
学术研究,贵在独辟蹊径,把促进科学事业发展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选题要力求符合科学研究的正确方向,要具有新颖性,创新性,突破性。可考虑从以往研究的不足处或失误之处切入选题。因为在前人已提出来的研究课题中,许多内容虽有价值,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还会发现其中的不足,需要有纠正性的研究课题,填补已往存在的失误。也可考虑从专业研究的薄弱点切入选题,在刚开垦、半开垦的地带上找到“开发区”。事实上,在新学科初步的研究成果中,有许多有待于补充、丰富、完善和发展的问题。还可以从专业方向的交叉点切入选题。现代学科的边缘领域十分广阔,跨类、交叉的研究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应有独特的眼光和超前的意识去思索,去发现,去研究。
创新贵在有胆识。胆识重在“识”力,而不在胆大。我们的古人曾经做了这样精辟的比喻:“学如弓弩,才如箭簇,识以领之,方能中的”①。在学术研究中,光有勇气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深邃而灵慧的洞识才力。“无识而有胆,则为妄,为卤莽,为无知,其言背理叛道蔑如也。无识而有才,虽议论纵横,思致挥霍,而是非混乱,黑白颠倒,才反为累也。无识而有力,则坚僻妄诞之辞,足以误人惑世,为害甚烈”①。可见,论文选题中,“识”力的锻炼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四)从现实的需要方面考虑选题
现实需要从来是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毕业论文完全可以运用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去解释、解决社会现实生活或实际工作中的问题。事实上,侧重于实践性、实验性、应用型的论文设计,更接近本科生所学专业范围,更易找到一定的价值功能,也能有效地避免那种大而不当、空而不实的倾向。在选题的时候,应结合专业知识,联系实际,去寻找和解决工作、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以便针对现实,充分体现所写内容的用途。而不可将毕业论文写成罗列实际问题或现象,缺乏理论深度的分析论证,与所学专业知识缺乏有机联系的“场屋文章”②。
当然,对于具备理论型思维的学生来说,如果有较为扎实的理论修养,自己有兴趣对理论问题进行探讨、质疑、释疑、论证,也可以写成理论型的毕业论文。
不管选哪方面的课题,毕业论文的内容得有一定的理论价值或应用价值,不可过于肤浅。如“读书体会”、“工作总结”、“新闻报道”等,是不能充当毕业论文交纳的。除外语专业外,其它各专业不宜选外文翻译方面的题目。文艺创作也不能纳入论文范畴。理科专业不宜选一般性的习题解答方面的题目。
第二节&&毕业论文的集材方法
材料的获得是从事研究的前提。论题是抽象概念,要把它变为血肉丰满的文字篇章,需要有翔实而具体的材料。因此,平时注意积累、贮存材料是十分重要的。毕业论文的撰写,在一定意义上讲,就是对相关材料进行研究、分析、筛选、开掘的过程。课题确定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搜集资料、研究资料和选定材料。这种采集,可以称之为定向性采集。事实上,我们平时学习也在积累材料,只不过是非定向性采集,不像选题确定后那样有明确的题材范围罢了。
我们这里说的材料的概念是相当宽泛的。它可以是原材料,可以是对原材料进行加工了的材料,可以是自己直接得到的材料,可以是自己间接得到的材料,也可以是自己的思想材料。下面,我们谈谈广义上的、非定向的材料积累。
一、注意平时积累材料
毕业论文中的材料,固然需要在写作的初始阶段收集,但更需要在一至三年级的平时学习、阅读中日积月累。由无到有、积少成多的学习方式,对于任何研究工作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总不习惯于点滴积累的方式。有的人贪大,有的人贪多,有的人贪快,有的人贪深,自觉不自觉地追求“一劳永逸”的效果。由于这种思想方法本身就不对头,因而也就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
任何事物的发展壮大,都有一个蓄势、渐积的过程,知识的积累和材料的积累自然也不例外。《韩非子·喻老》中有一段话说得很深刻:
有形之类,大必起于小;行久之物,族必起于少。故曰: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
大凡学者,总需要一点一滴地积聚研究所必要的材料。历史上,许多有价值的书稿,就是通过这种日积月累的方法得到的。比如说,明朝人顾炎武的《日知录》,清朝人钱大昕(x?n)的《十驾斋养心录》和王念孙的《读书杂志》,就是靠点滴积聚写成的。生活于元末明初的陶宗仪,善于使用点滴积聚的方法,为后人留下了一段“积叶成章”的有趣故事:陶宗仪年青时举进士不中,经历了元末明初的社会动荡。到明朝洪武年间,担任过一段时间的教官。后来隐居于松江。在悠闲自在的隐居生活中,他一方面参加农业生产劳动,一方面勤于阅读积累和记述典章制度。他在下地时总是带着书本和笔墨等书写工具。休息的时候,就坐在树荫下面,摘下一片树叶,把自己当天所见所闻或所读所感的东西记写在树叶上,劳动完了带回家,小心翼翼地贮藏在1个大瓦盆中。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积下了几十盆。后来,他把所有盆中的树叶取出来,放到一起,进行系统的整理,编辑成章,共得30卷。这部书稿就成为他的名著《南村辍耕录》。
许多东西之所以要随时记下来,是因为人的记忆功能是十分有限的,有用的材料不随时记下来,随着时过境迁必然散失或忘记。从事研究工作的人常有这样的体会:在特定的某一时刻,受到有关事物的启发,灵机一动,有顿开茅塞的感觉,大脑中突然出现了一种明晰的思路,如一句警语,一条哲理,一个大胆的设想,一个独到的见解,一些具体的办法等等。这时,如不及时记下来,此时此刻一旦过去,大脑神经的兴奋点发生了转移,那些突然闪现出的思想就消逝了。
当今,我们置身于信息化的社会,各种信息、各种材料的积累十分重要。善于积聚则能驾驭和把握时代潮流,而“过眼云烟”则会与有用的信息失之交臂。
二、阅读的几种方式
阅读的方式多种多样。每个人在阅读实践中,可以选择适合自己习惯和特点的阅读方式。就通常情况来看,阅读的方式有:
(一)泛读和精读
泛读即广泛地阅读,它是获得宽广知识的重要途径。古诗中所言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即指泛读。只有长年坚持不懈地阅读,知识总量才会在不知不觉中增长。所谓“开卷有益”,就意味着泛读可给人一定的启发和收益。人们在广泛阅读中,往往会有意外的发现和收获,所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泛读这种方式比较自由、舒展,不拘一格,不守成规,随自己的兴致和需要去咀嚼和品味。当然,泛读也需要加强理性的调控,把兴趣和目的结合起来。有些学生一味地追求消遣性、猎奇性的内容,而漠视知识性、理论性的内容,只对奇闻异趣感兴趣,而对理论书籍、科技文章却不大感兴趣,这种现象导致了阅读天平的倾斜,应当注意纠正。
在广泛浏览的同时,还必须要有精细深入的阅读。金字塔要形成稳定的、合理的结构,就不能只满足于底面积的宽广,还要向立体发展,形成高度,突出塔峰。精细深入的阅读就是精读。古人所言的“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①,指的就是精读。
精读意味着反复读,吃透书中内容,不断加深理解,在钻研中深化,使认识逐渐由感性向理性上升,由零星向系统转化。精读贵在“精细”,即“字求其训,句索其旨”,弄懂每1个字、词、句及其所含的确切意思。为吃透内容,精读过程中要注意抓住中心,提取要点。包括篇章的中心、要点,节、段的中心、要点。可以找出中心段,中心句,中心词。而且,还需要在读懂、读熟、读透的基础上去回味、去记忆。清末作家林纾,曾用8年时间苦读《史记》,每读1篇,就用白纸盖上书面,然后回想内容,想不起的再读,这样就把主要内容记在头脑中了。这种方法值得我们借鉴。精读的过程,是把所读内容融化为自己的知识体系的过程。所以,精读时要力求吸收、消化、理解。贪多求快,会造成“消化不良”。有些人只赶进度,不大注意实际效果,草草读过,其中的精义并没有发掘出来。这种学习态度,无法把阅读引向深入。
泛读和精读两种读书方式,相互依存,不可偏废。“读书破万卷”,才能构成知识的广度,“不厌百回读”,才能构成知识的深度。广度和深度有机结合,才能形成完整、合理的知识结构。我们应当根据自己的专业和选题方向,决定泛读和精读的对象。一般而言,泛读的对象是课程以外的书报杂志、范文、教科书;而经典文献、本专业重要论著、有价值的名作以及与自己研究方向有关的材料等等则宜精读。
(二)总观和分观
总观就是从宏观的角度上整体地把握,综合地参照,弄清作品的中心和主旨。而分观则是从微观的角度上,运用分析的方法,逐句逐段地钻研,弄清每个细节以及各个局部的具体问题。比方说,我们拿起1篇文章或1本书,逐段、逐层或逐章、逐节地阅读,这就是分观。而拿起文章或书本时,大致翻一下,或琢磨一下目录,用联系的眼光形成一种整体的印象,这就是总观。
读书时,应注意做到能总能分,能开能合,总分交织,开合互补,点面结合,纲目兼顾。只能总观的人,得到的往往是简略的“纲”,没有具体“目”的支撑,因而空泛无用。只能分观的人,得到的只是支离破碎的零星“网结”,形不成统一连贯的思想,因而杂乱无序。我们有些同学,虽然“爱读书”,但“不求甚解”,囫囵吞枣地一翻,略知大意,就算完事。另一些同学,尽管苦读的劲头很足,逐字逐句读得很细,但不善于总观,读完1本书,尽管抄了许多段落和词语,但说不出全书总体的思想主旨,理不清总体的构思布局。这两种倾向各有其长,也各有不足。
先总后分呢,还是先分后总,要因人而异,不能强求一律。不过,在阅读实践中,大多数人适应于先总后分、分后再总的阅读方式。读1本书,先看看目录,概括地了解一下全书的主旨和布局,然后分章分节地阅读下去,读完后,再连贯起来作整体的思考,“提纲挈领”地抓住书中的主要内容。在英美等西方国家中,流行一种叫做“SQ3R体系”的读书法(也被称为5步阅读法)。如果我们细心考究一下就会发现,该体系就是“总——分——总”式递进序列的具体化。SQ3R 展开之后,形成5个环节:
纵览(Survey)——提问(Question)——阅读(Read)——背诵(Recite)——复习(Review)
显然,纵览是总,阅读是分,复习又是总,中间插进了提问和背诵两个环节,使其结构更加完整。
这种“总——分——总”式的递进序列,反映出人们认识事物、了解问题所固有的习惯和所依赖的逻辑指向,因而其中蕴含着一定的规律性。比如说,我们到一个风景名胜点观光,总是先看到宏观的轮廓,接下来进入其中,开始细看它的局部,了解细节。看完了,离开这个地方时,又回味一下,把各个部分联系起来进行整体的审视和思考。这样,评价它时,就有了可根据的“纲”和“目”。正是为了符合人们的这种阅读规律,不少书籍,特别是专业性的教科书,注重运用“总——分——总”式的序列进行编排。前面的“绪论”(“导论”、“引言”、“序言”等)是总体的介绍论述,中间的章节是条分缕析的介绍论述,后边的“结论”(“综论”、“结语”等)又是总体的归纳和说明。即使某些章节,也有“提要、正文、概述”式的编排序列。当然,编著者为了避免造成重复,在绪论中着眼于思想引导,而在结论中立足于综合要旨。善于运用总分交叉的阅读方式,就能节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收到较好的效果。
(三)诵读和速读
诵读是我国传统的重要阅读方式。朱熹提倡读书“三到”,即心到、眼到、口到。意思是说,不仅要看到字形,领悟含义,还要发出声音,读得字字响亮。夏丏尊、叶圣陶合著的《文章讲话》中写道:“文章的奥秘要用读的功夫才能发掘。”并进一步强调说:“文气这东西,看是看不出的,闻也闻不到的,唯一领略的方法,似乎就在用口念诵①。”读的归宿是理解,哪种方式有助于理解,就用哪种方式,“循声得貌”,有助于“披文入情”。因此,诵读这种古读法在当代仍有发扬光大的必要。对于经典性文章、书籍而言,“旧书常诵出新意”,可以通过发声的读而发掘其深意,领悟其精髓。对于自己写的文章而言,可以通过发声的读来发现不顺的句式,加以纠正。
能否在文字海洋中运用速读方式追踪和捕捉有效信息,无疑是现代人阅读能力的集中表现。对此美国华盛顿大学的1组医学专家曾经做过1次有趣的试验。方法是采用新的摄影技术,将朗读者的脑子里的血液流动情况记录下来,按朗读者的速度快慢制成表格,然后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于是总结出人对文字反应的5个步骤:一是看到字符;二是在脑子里默念;三是分辨出意思;四是想它的发音;五是脑神经指挥发声器官协调一致地把字符念出来。在此基础上,他们进一步研究这5个步骤中是否有可省略的环节。结果发现:朗读快的人,一般都省略了第二步,而朗读慢的人,几乎都在脑子里把字默读1遍。研究成果告诉我们,人们利用高科技,不仅能将人脑思维的过程记录下来,而且找到了快速读的捷径。想要有效地读解,必须锻炼和提高速读的能力。
综合地看,速读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的因素:
A.视觉移动迅速,单位时间内文字流量大。研究证明:慢读速度每秒2~4字,中读速度每秒5~7字,快读速度则可达到每秒8~10字以上。
B.将熟悉的词、词组、句式当作1个完整的语言单位看待,不再逐字阅读,这样自然加速了视线推移进程。
C.使用跳读的方式抓要素,通过关键词和主题句获得大意。
阅读的快速和高效,由知识结构和素养技能两方面所决定。对词句的熟悉、掌握的程度,属于知识结构;反应、转换的灵敏程度,属于素养技能。提高阅读效率的训练,除了扩大知识面、提高语言词汇贮存量、健全主体知识结构之外,还要重视心理素质的训练和阅读技能的培养。从文字观察到掌握内义,有1个感应、转换的能力因素;从关键词、主题句到领悟大意,有1个洞察、捕捉的能力因素。在平时阅读时,我们应当有意识地调动视觉速读识辨的能动作用,挖掘大脑破译文字符号的潜力,使阅读速度和思维速度趋向平衡,使眼力的间距和脑力的概括融为一体,达到一种整体认识的效能,从而增强摄取、筛选与贮存信息的能力,提高阅读的速度和效率。
三、笔记和批注的写法
读书笔记,写时注意抓精华和重点,可涉及内容的消化和巩固,发挥和创造。通过写笔记可以积累许多活材料,也可以锻炼发现能力、联想能力和表达能力,使思维缜密细致,灵活敏锐。读书笔记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
摘录式笔记,专门摘抄原书、原文中的资料内容。多数情况下,是摘抄重要的事例、数据、语录、名言等。摘录时,要注意忠实原作,不能凭借自己的主观意志改动原材料,也不能断章取义,歪曲原作的意思。
提纲式笔记,是原文的纲要。这种笔记分列纲目,不用系统的语言展开描述,只用标题式文字加以表达,提纲挈领,简明扼要,条理性和概括性很强。
索引式笔记,可不管原著、原文的纲目,只从自己需要如何去加以引证的角度出发,对可用资料标明其名义、名称及在书籍、杂志中的位置,以备日后查找。这自然需要写清书刊名称、出版单位、出版时间、版次或期数、页码等详细信息。在查阅文献阶段,就要为撰写论文时罗列参考文献表做准备,按照参考文献的著录项目仔细记录,切勿漏记、错记。
摘要式笔记,是从书、文中摘编出要点。阅读的时候,如果觉得有关内容有保存必要,可写出摘要。对于精彩的段落,也可以作为要点而摘录。在摘要性段落中,多不进行阐发和引申。如需阐发引申,则以“按语”的形式插入。
提要式笔记,不是对原文的摘抄,而是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对相关内容归纳整理,抽出其中的主要内容或有价值的要点。提要一般侧重于重点内容的概括,因而要提纲挈领,力求能反映全书或全文的主旨。写提要时,首先得精读全书或全文,正确理解内容,综合把握全局,把主要的观点、线索、思想和要素抽象、归纳、提炼出来,成为1段能独立存在又能反映完整意思的文字。
评注式笔记,侧重评点、分析和论说。即将原文的内容予以引述,加进自己的看法。可以写入质疑的问题,不清楚的问题,以及留待查证的问题等等。
此外,还可以写出专文,如读后感,评论等。
读后感,写长写短都可以,“感”多则长,“感”少则短。王安石《读&孟尝君传&》,全文90字,文笔抑扬曲折,观点一反世俗,为后人所称道。写读后感,应当说明阅读的书籍或材料,反映“感”由何来。重点谈感受、感想、认识、体会。尽量少用空洞的表白,诸如“心潮难平”,“热血沸腾”,“激动不已”,“感受很深”之类。
评论。意味着一种价值的判断,应指出好、坏与优、劣。独立的评论,要有完整的篇章,但内容上不一定面面俱到。可以就某一问题、某一局部、某一观点进行评论。
标记来源。这种方式是在笔记本上、卡片上或电脑中记下有用的材料的名称和出处,以供使用时能够根据索引找到该材料。如果材料本身很短,像1句诗、1个数据、1条原理之类,则可随手抄录,并写明出处。
印证补充。通过联想或查证,得到相同、相近、相似、相连、相对、相反的材料。可以简单地写出印证、补充性的文字。书写形式应当不拘一格,自己看得懂就行。如读杜甫的《梦李白》一诗:“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可在“孰云”句旁加上老子的“天网恢恢,疏而不失”之句,也可在“千秋”句旁写上阮籍的 “千秋万岁后,荣名安所在”和庾信的“眼前一杯酒,谁论身后名”。显而易见,这种印证补充,能起到一种相互说明的作用,从而使材料更丰富,认识和理解更深刻。
要点提示。归纳出内容要点,并以文字加以示导、标识,以便于查找,下次阅读时也会一目了然。要点不是内容提要,不一定是连贯的、完整的文字。要点既可用原文中的词汇、语句表示,也可用读者自己概括的词语表示。它可以用不连贯的词、词组或句子表示。如涉及的问题比较多,提示词语上可以带上序数词,例如“一、二、三……”,“1、2、3……”,“A、B、C……”,“甲、乙、丙……”等等,这样看起来眉目清楚。点示一般用词即可,它实际上起一种标记的作用。阅读的对象不同,关注的问题不同,点示的地方也不同。如读文学作品,可写“大度”、“吝啬”、“豪爽”之类的词语,可写“悬念”、“伏笔”、“象征”之类的文字,也可写“肖像描写”、“间接抒情”、“分叙”、“倒叙”之类的标识。
校正批注。可以在自己的书上做校正和批注,指出纰漏、错误,提出相关意见、看法。如《文心雕龙·附会篇》中有“夫能悬识凑(c?u)理,然后节文自会,如胶之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英文作文例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