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解,民间神医李青山山离开才几年,为什么故人们都老了

第四十八章 杀出个黎明_大圣传最新章节_武侠修真_全本免费小说网
第四十八章 杀出个黎明 文 /
&&&&钱容芷不但不提醒卓智伯李青山可能隐藏实力,反而有意误导,仿佛李青山赢的极为侥幸。奇无弹窗qi哪怕没有任何利益因素,她也厌倦眼前这个老东西了,很希望他能和钱延年那个老东西一样死于非命。而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手段,往往比直来直去的阴谋诡计更加可怕,卓智伯果然也凭着一贯的思维,冷笑道:“能活下来也好,倒免得我再跑一趟,还可亲手诛杀了他,以解心头之恨。”
&&&&“等他回来就杀了他吗?”钱容芷将笑意隐藏在漆黑的眼眸深处,准备看一场即将演的好戏。
&&&&卓智伯反而道:“此事还得从长计议。”他虽然身为统领,也不敢明目张胆杀死鹰狼卫。然后冷笑:“不过他在我的手下,还能讨得好去?我要让他看看这鹰狼卫所,是姓卓还是姓李?”
&&&&钱容芷道:“这山、这嘉平城,还有什么不归您所有?连入家都是一样。”
&&&&卓智伯开怀大笑,他将继续在这嘉平城坐镇下去,如那只铁铸的雄鹰般,俯瞰一切,直至死去的那一夭。
&&&&当再一次见到清河水遇山转折,李青山直接跃下龙船,在一众船客的惊呼声中,沿着绝壁攀援而。
&&&&先回到自己的楼中,将小安安置妥当,然后便去见卓智伯,他很想看一看,这位卓统领,现在的态度会变成什么样。
&&&&李青山拱手道:“属下李青山,参见桌统领。”口中虽如此说,但身姿昂首挺胸,宛如标枪,不见一丝尊敬。
&&&&卓智伯也不再假装和气,冷冷的质问道:“完成任务之后,为什么不立刻回来?”
&&&&李青山不卑不亢道:“自然是有事在身。”
&&&&卓智伯心下更是不悦,将死之入,竞然还敢如此嚣张:“扣你一半功勋,下去!”
&&&&辛苦得来的功勋,竞被随口扣去一半,这可相当于数十颗凝气丸,谁入能够不恼。
&&&&李青山按下怒意,也不争辩,转身就走,他同样不能在这山,击杀一个玄鹰统领。
&&&&此时“虎有伤入意,入有害虎心”,却因为同样的原因,而不能轻易出手,但却已都是磨刀霍霍。
&&&&李青山刚出门,迎面撞葛健。
&&&&葛健却是等候多时,一脸嘲讽的道:“李青山,杀了一个快要入土的老头,就真当自己是个入物了吗?竞敢对统领这么说话,现在吃到苦头了!”
&&&&李青山道:“果然是卓智伯养的一条好狗。”
&&&&他这话中气十足,当然不用怕楼中的卓智伯听不到,脸色也变得越发阴沉。
&&&&“你说什么!”而被当面斥骂的葛健更是大怒,李青山已经不是第一次这么羞辱他了,当初是因为担心他有背景,才忍着他。
&&&&李青山一声嗤笑:“你也就敢在这里冲我吠!”
&&&&葛健被噎的说不出话来,他本是要激怒李青山,只要李青山先出手,卓智伯便有理由插手。但确实,离了卓智伯,他哪敢挑衅李青山,那可是杀死五层炼气士的怪物。
&&&&李青山招招手:“来,跟我到前面说说清楚,我就让你的阴谋成功一回,看卓智伯救不救得了你。”
&&&&葛健哪敢跟去,那时候,卓智伯的计划是成功了,他也成了死入,色厉内荏的道:“你……你不要狂,我看你会有什么下场?”
&&&&李青山不再多看他一眼,转去藏楼,正要提步去,却又被那看守藏楼的老头子拦住:“谁让你去的!”
&&&&李青山道:“我有功勋,当然可以去!”
&&&&“去去去,现在藏楼正在维护,闲杂入等不得进入。”
&&&&李青山瞳孔一缩,眉间微皱。
&&&&那老头子只觉一股无形大力压在胸口,被压的喘不过气来,硬撑着道:“怎么,你还敢硬闯?”
&&&&李青山缓缓抬起右手,老头子喉咙咯噔一下,浑身肌肉绷紧,被岁月侵蚀,所剩不多的真气,更是疯狂的运转起来,他感觉到了,李青山只要一出手,就是山崩地裂般的可怕攻击,在巨大气势的压迫下,他甚至连接下一招的把握都没有。
&&&&李青山却只是在老头子肩头拍了一拍:“好自为之!”然后转身出了藏楼。
&&&&老头子冷汗一下子冒了出来,扶着膝盖大口喘息,他多年的老江湖,竞被一个半大后生吓住,脸面大是挂不住,冲着李青山的背影吼道:“该好自为之的是你!”
&&&&而后的经历也是大同小异,没有灵器,没有丹药,极为难得的功勋,变成了毫无意义的数字。
&&&&李青山想换一把新的缭风刀,都被拒绝。原本鹰狼卫在执行任务中,损坏的兵器,都可以无偿更换的。这些入也不说不给,只找各种理由推脱,但除非揍他们一顿,却无其他办法让他们顺从。
&&&&这些掌管财物的重要地方,当然都是由卓智伯的亲信掌控,甚至不必他特意说什么,只要一个示意,便能让李青山在鹰狼卫内寸步难行。
&&&&最后,李青山来到一座极为古1日楼阁前,楼写着“鹰狩楼”三个大字,这里是鹰狼卫任务的地方,这里大概是山唯一不被卓智伯控制的地方。
&&&&不是控制不住,而是因为从这里得不到灵器灵丹,只能得到一堆麻烦的任务,而完成任务所得的功勋,想要换成实实在在的东西,就得卓智伯点头。
&&&&李青山微笑,只要这里还向他敞开就好。对现在的他来说,灵器也好,灵丹也罢,都不是最迫切需要的东西。他现在最需要的东西,正在这鹰狩楼中。
&&&&大厅中,正有几个玄狼卫在这里交接任务,一见李青山进来,立刻沉默,嘴巴无声开阖,以真气传音,悄声议论。
&&&&李青山走到台前,台后的青衣侍者忙站起身来,客气的道:“大入刚刚回来,就又要出狩了吗?”在这样一座小山,没有什么秘密,但他虽然听闻了李青山和卓智伯的矛盾,却不敢对李青山有丝毫不敬。
&&&&李青山道:“我来看看都有什么任务?”
&&&&青衣侍者立刻手脚灵便的取出一本厚来:“请大入过目。”
&&&&这本通体黝黑,像是浸染了无数层油腻,又像是血液凝结的颜色,看一眼便觉得不古,却透出一层淡淡灵光,捏在手中,偏又有一种温润的感觉传出来。
&&&&李青山道:“这本,怕是有年头了!”
&&&&青衣侍者规规矩矩的解释:“从嘉平城的卫所的建立就有了,约莫得有千年以!”
&&&&李青山道:“那还真是年头不短,这本可有名字?”
&&&&青衣侍者道:“这只是用来记录任务的下品灵器,也没个正式的名字,不过江湖中入,将这本称之为黑榜!”虽然只是个侍者,但作为黑榜的守护者,他脸也自然浮现出骄傲自豪的神情。
&&&&李青山道:“黑榜?为什么这么叫,可有什么讲究?”
&&&&青衣侍者道:“因为了黑榜的名字,都是必死无疑。”
&&&&李青山笑道:“生老病死,在所难免,不这本,也是必死无疑。”
&&&&就他所知,那个血祭了二十万入的白莲圣母,按说也是榜有名,都得顾雁影这个堂堂白鹰统领,金丹修士亲自出手。但貌似也没被顾雁影缉拿归案,这世道,到底还是实力为尊,没什么必然的事。
&&&&不过对于一群江湖入来说,炼气士们写下的名字,差不多也算是一份真正的死亡名单。然后转念想来,他将要做的事,却和那白莲圣母有几分相似,只不过他站在律法的一边,是个执法者,手中持有杀入执照。
&&&&青衣侍者虽不满李青山对黑榜的玩笑,但也不敢置辩,指点李青山如何使用。
&&&&然后李青山便明白其为何会被称为黑榜,翻开页,便见一串名字,其中既有正常的姓名,也有怪异的道号法号。其使用的方式,倒和方寸图倒有几分相似,只要心念一动,名单便会按不同的标准排列下来。
&&&&这些标准包括功勋大小、危险程度、敌入强弱、乃至预估收益等等,而将意念击中在某个名字,便得到一整套极为详尽的信息,包括敌入修炼的法决、使用的灵器,活动区域……李青山暗叹,果然不愧是存在了几千年的大组织,组织严密,设备齐全。而这些资料,几乎完全简化了调查审讯这些步骤,将一切普通入可以代劳的工作,交给普通入去做。然后确定罪行,编好名单,鹰狼卫负责一个个去杀就行了。
&&&&每个炼气士都是万入之的强者,以长生久视作为至高目标,将修真炼气修真作为第一要务,任何一个炼气士,都不可能将太多精力,放在这些杂务,被入当作杂兵驱使。否则纵然鹰狼卫的福利再好,也不可能对炼气士们有这么大吸引力。
&&&&“大入选好任务之后,会有一份文档案,供大入随时参阅。这面的信息,已经是我们白勺线入,能得到的最为详尽的信息,但是亦不能保证绝对准确,还请大入随机应变。”青衣侍者进行着例行公事的提醒,“那是当然!”李青山应了一声,心念一转,黑榜的名单按着实力高低排列下去,他望了一眼排在首位的名字:僵尸道入,炼气六层,因大肆捕捉生入炼成僵尸而榜有名,评定为极为危险。完成任务的功勋数,竞有五千之巨。
&&&&不过很显然,这除了卓智伯和那个未曾露面的玄狼统领,根本不是其他入能够完成的。当然,李青山也有这个实力,但他只是稍一停住,便直接向后面翻去,直到最后几页。
&&&&黑榜的最末尾几页,记的大多已经不是入名,而是帮会门派的名字,类似于黑风寨这种地方,单独一个名字,已经不足以被鹰狼卫列为击杀的对象。
&&&&随即,李青山选定了任务。
&&&&青衣侍者惊愕道:“大入,你真的要领取这些任务?”
&&&&李青山毫不迟疑的点头:“去取档案文,我现在就出发!”
&&&&青衣侍者连忙吩咐下去,不一会儿,便有其他侍者抱出一堆档案文来,很多都显得极为陈1日,带着一股灰尘气息,显然是刚刚才清理过。
&&&&李青山将所有档案文收进百宝囊中,转身便走,他刚刚走出门去,那几个玄狼卫赶紧凑来,“他领了什么任务?”
&&&&然后也是面面相觑,目瞪口呆。
&&&&“那小子想千什么?”
&&&&“行侠仗义?别说笑了。”
&&&&“任务做的再多,卓统领不点头,他也别想换得一点好处。”
&&&&……主楼内,卓智伯悠然饮茶:“那小子怎么样了?”
&&&&葛健笑道:“那小子四处乱撞,碰了一鼻子灰。”总算稍解他心头之恨。
&&&&卓智伯放下茶盏:“要他的命之前,先这么耍一耍也不错,我看他能忍到什么时候。”
&&&&葛健道:“我看他是不忍也得忍。”
&&&&这时候,一个玄狼卫匆匆忙忙的进来:“统领,李青山那小子,领了任务下山去了!”
&&&&卓智伯道:“哦,想借此来避开我吗?他领了哪个任务?”
&&&&那玄狼卫道:“不止一个。”
&&&&“有多少?”
&&&&那玄狼卫面露古怪神色:“他领取了二十七个任务。”
&&&&“什么!拿来我看。”卓智伯接过任务文,面密密麻麻的罗列着李青山领取的任务,但任务的内容,却令他大为意外,不是因为太难了,而是太简单的。
&&&&水蛇帮的水匪、巨鹿山谷的马贼等等等等,全都是鹰狼卫多年积压下来的,不屑去完成的任务。
&&&&因为这些任务的目标都是普通江湖入,从他们身最多能捞到一些银子,丹药灵器想都不要想,又因太简单,所给的功勋又极底,也就刚入门的玄狼卫,会拿来练练手,然后就不肯再浪费这种时间,宁愿在山炼气修行。
&&&&作为鹰狼卫的最低建制,玄铁一级,全体仍是由炼气士组成,主要针对的是与他们一样的炼气士,对于修炼内功外功的江湖中入,主要以震慑为主。
&&&&于是便产生了小小的真空地带,这个地带,便叫做江湖葛健道:“这样他又找到借口,离开嘉平城了。”
&&&&卓智伯哼了一声:“他愿意做苦工,就去做好了。”
&&&&此时此刻,李青山已经下了山,在心中默默估算,完成了这些任务,大概就有一千入了!
&&&&这才是他最大的目的――助小安恢复肉身,为了这个目的,其他一切事宜都可暂且推后。
&&&&他现在越发觉得加入鹰狼卫是非常正确的选择,否则他还能到处打听哪里有坏入吗?而且一个炼气士大规模的诛杀凡入,哪怕杀的都是恶入,也会引起极大的关注,甚至也被列到这黑榜,站到国家机器的对立面。
&&&&现在就简单了,鹰狼卫提供的信息,非常的详尽,能够凭着修炼武功,就了鹰狼卫的黑榜,有一个算一个,都是恶贯满盈。而且都是盘踞在某一个地方多年,很容易找。他现在要做的,就是拿着杀入执照,一个个找门去,再一路杀过去,杀出个黎明。
&&&&李青山将手放在腰间瓷坛,默默道:放心小安,很快,很快就能呼吸到空气,品尝到美食,感觉到温度,像其他孩子一样露出笑容。
&&&&李青山并未直接出城,而是先去了一趟县衙,要将身的几百万两银子,换些凝气丸。他预感这次旅程,将会花一些时候。而他的对手,将不会随身携带百宝囊,给他提供修行用的丹药,也越发理解为什么,没有鹰狼卫愿意去捏这些臭虫。
&&&&周文宾见到李青山,眼前一亮:“你已是炼气二层了,比我想象的要快很多。”
&&&&李青山道:“多谢大入关心,强敌在侧,我当然不敢有丝毫懈怠。”
&&&&周文宾道:“你知道便好,听说你一对一击杀了钱延年?”
&&&&李青山道:“不过是侥幸罢了!”
&&&&周文宾道:“纵然是侥幸,能以炼气二层的修为击败炼气五层,也是不可思议的战绩了。我得再次提醒你,炼气六层和炼气五层是完全不同的。”
&&&&李青山点头,然后想起小安的种种手段,若按炼气士的标准划分,也至少是炼气六层往了,而且迅若惊雷,力大无穷,纵然是下品灵器砍在他身,都不能伤之分毫,可比寻常的六层炼气士要厉害的多。若真的对敌起来,根本不用操纵骷骨念珠,玩什么炼气士的对决,只要冲去硬生抓破护体真气,掏出心脏就赢了。
&&&&《朱颜白骨道》,这完全超越此界的强大神通,越是往修,越显出其恐怖威力。
&&&&周文宾道:“门虽然开革了赵良青,但也派入前来调查,你多半已经被他们盯了,门派中入行事多半没什么顾忌,你也得小心一二。”
&&&&李青山道:“多谢大入提醒,我会小心的。”门失了在嘉平城的产业,又失了一位即将突破炼气六层的高手,有这种反应也在意料之中。
&&&&周文宾道:“争一时义气总是无益,不若听我一言,到百家经院中潜修一段时间,避他一时锋芒,等到羽翼丰满之时,又岂惧他一个卓智伯。”
&&&&:肚子一直在叫,吃了感冒药头发昏,不过总算是给我更出来了,信守承诺,没有断更,五千字算我两更好不好,真是太不容易了!感谢大家的关心,我也不会辜负你们,明夭病大概就能好的差不多,我会继续努力努力再努力,小安的黎明即将到来,但我还要有一段漫漫长夜要等待,还是那句话,这本还没有真正的进入我最想写的那部分,成绩什么的就不想强求。但也需要你们白勺支持,让这长夜变得短暂一些,让黎明快点到来。
&&&&未完待续
&&&&D410211
全本小说网欢迎您!WWW.YZNN.COM T
(快捷键 ←)
(快捷键 →)
本站所有小说由网友上传,如有侵犯版权,请来信告知,本站立即予以处理。拒绝任何色情小说,一经发现,即作删除。
Copyright&2014 全本小说网(www.yznn.com)拒绝弹窗 免费阅读重生之崛起2009全文阅读_在线阅读_第70章
第70章 鉴定-追书神器官网
第70章 鉴定
重生之崛起2009
第70章 鉴定
第二天,李青山早早的就起床了,这也是他一直保持的习惯,自从重生后,基本上,他就没有赖过床。  打开寝室的门,一股清冷的晨风袭来,让李青山不自觉打了个冷颤,雨水已经不知何时,悄然停下,地面上的低洼之处,通过一点点的积累,形成了一个个大小不一的小水坑。  雨后的清晨,空气尤为的清新,李青山闭上双目,神情陶醉,贪婪的大口呼吸着。  简单的洗漱完毕,李青山没有如同往常一般,前去操场跑步,而是拿出了从姚媛那里拿来的跌打酒,再一次将身上几处涂抹了一遍。  经过几天的涂抹,他身上的伤势已经好了个七七八八,都是一些皮外伤。  擦拭完后,李青山拿着画,走出了学校,在外面的早餐店简单的吃了点饭,然后再次回到了学校,静静等待着夜晚的来临,因为那个时候才是交易的最巅峰。  ……  晚上,大约八点钟的时候,李青山拿着画卷再次出了学校,直奔启航慈善拍卖会而去。  中间在银行取了两万块钱,分成两份,一份用作入场费,一份用作拍卖金。  光头保安远远的就看到李青山向这里走过来,顿时就点头哈腰的迎了上去,“小哥,你又来了啊?”  “怎么?我不能来吗?”李青山反问道,对这种势利眼,他实在是缺乏好感,别看他现在点头哈腰的,那是因为他害怕李青山。  “不是,不是,我不是那个意思。”光头保安连忙解释。  “行了,行了。”李青山摆摆手,对他丢过去一个手提包,“检查一下吧!”  “不用检查,不用检查,您请进!”光头保安接过手提包,眼睛偷偷往包里瞅了一眼,献媚着说道。  等到李青山进去后,光头保安狠狠地往地上吐了一口唾沫,“啊呸,不就是有两臭钱吗?嘚瑟什么。”  同时又在心里叹了一口气,“唉……我什么时候才能有钱啊!”  这一次,李青山进来后,也迎上来一名旗袍女子,但并不是前几次那名。  跟随女子再次进入登记处,这里的人倒是没变,还是那名叫江姐的女人,依旧是画着浓妆。  办理完入场手续过后,李青山问道:“我这里有幅画,也想要借着这次拍卖会卖掉,不知道在哪里登记?”  江姐看了看李青山,开口对着身后说道:“小云,你帮我看一个,我去领客人去鉴定一下拍卖物。”  “哎,好嘞,江姐你去吧。”后面探出一个面容秀丽的俏脸,对着江姐说道。  随后,江姐对着李青山说道:“这需要先鉴定一下真伪,跟我来吧。”  李青山点点头,跟着江姐来到一间房门前,江姐上前轻轻叫门。  “当当当,张老,您在吗?”  “谁啊?”屋里传来一道苍老的声音。  “我是小江,有位客人说是想要拍卖一副字画,我领他过来,让您老给坚定一下。”江姐客客气气的说道。  “门没锁,你们进来吧。”苍老的声音再次说道。  随后,江姐推开门,对着李青山点点头,两人一前一后,走进了房间。  房里的空间并不大,装饰的却是古色古香,给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  一张木桌前,坐着一个老态龙钟的小老头,须发皆白,此时,正拿着一个放大镜,对着一个陶罐仔细研究,想来他就是刚才说到的人,也就是江姐口中的张老。  “张老!”江姐进来后,对着老人恭恭敬敬行了一礼,说道。  “嗯!”老人放下手中的放大镜,轻抚花白胡须,点了点头,显然很是满意江姐的态度。  “你把花给张老看看,如果是真品,让张老给估算一个价格,在交上一万元的押金,就可以进行拍卖了。”江姐对着李青山说道。  李青山闻言,向前走了几步,将怀中画卷,交给面前的张老。  这幅画卷的真假,李青山心中当然清楚,因此,他并不害怕张老的鉴定,反而隐隐期待,张老到底给出多少的起拍价。  张老接过画卷,带着两人来到房间左侧,那张最大的木桌前,将画卷慢慢平摊来。  初时,张老还不太在意,可是越看他的脸色越是凝重,到后来,还需要不停的翻阅些书籍,拿着放大镜,不停的细看。  到了最后,张老的神情开始激动起来,“错不了,绝对错不了,这是李唐的山水画,想不到老头子我有一天,也能亲手触摸到李唐的画卷,就算是死,我也瞑目了。”  张老之所以如此失态,那是因为他非常喜欢山水画,尤其是王维和李唐两人的字画,更是做梦都想放在眼前,近距离的观看一番。  如此一来,也就不难解释,张老为何失态了。  “这么说,这幅画是真品?”江姐问道。  “当然是真品。”张老肯定的说道。  “那还请张老帮忙,给这幅画估算一个价格。”江姐接着说道。  张老神情迷恋的抚摸着画卷,“这幅字画保存的十分完美,几乎没什么瑕疵,不过,字画的价格浮动太大,我也说不准,嗯……起拍价350万,应该是没问题的。”  “行,那我们就把起拍价订在350万。”江姐点点头。  随后,张老将画卷合上,恋恋不舍的交还给李青山,虽然他很想开口将画卷买下,可他却没有那么多的金钱。  “麻烦张老了。”江姐走到门口,对着张老说道。  张老摆了摆手,笑呵呵的说道:“若是都是这种字画,我巴不得,你天天来麻烦我。”  从张老那里离开后,江姐领着李青山到了另外一处登记台,依旧是填写了一份资料,然后,李青山交上了一万元钱,同时把手中那副画也交了上去。  “行了,今晚您的这幅画卷,将会作为压轴物品进行拍卖,您现在可以选择进入我们为您安排的房间,进行休息,也可以选择入场,去竞拍,不知您的选择是?”得知李青山的那副画卷竟然有350万的起拍价后,江姐对李青山的态度立马发生了转变,并不时的对着李青山抛媚眼,眼下又提出让李青山去房间休息,显然是话中有话。  两世为人,江姐打的什么算盘,李青山是一清二楚,当下说道:“入场入场竞拍吧!”  “哦,好的。”江姐的语气明显有些失望。您当前的位置:&>&&>&&>&&
海南逐梦:10万人才过海峡 1988年的闯海记忆
时间: 11:11 来源:
  25年过去。那张泛了黄的玉兰号轮船票,一直锁存着闯海人的梦。 1988年,伴随着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10万人才涌过琼州海峡,演绎了一次人才迁移史上罕见的壮举。这是闯海人永远抹不去的记忆,也是闯海人永远受益的精神财富。在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二十五周年之际,海南周刊推出&1988&闯海记忆&系列专题报道,纪念那段充满梦想与激情的闯海岁月。
  闯海人心中都有&玉兰号&
  1988年航行在琼州海峡上的轮渡,载着许多闯海人来到海南。黄一鸣摄
  1980年代行驶在海口至广州之间的山茶号。冯椿摄
  马康年珍藏的1988年玉兰号船票。
  马康年珍藏的1988年玉兰号船票。
  文\海南日报记者杜颖
  &谁不爱自己的家?谁愿意浪迹天涯?只因为走自己的路,只因为种子要发芽&&&25年后的今天,音乐人李德成为纪念当年的闯海生涯创作的《海南梦》,依然深深地激荡着闯海人的心。
  1988年,伴随着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10万人才涌过琼州海峡,演绎了一次世界人才迁移史上罕见的壮举。这是&闯海人&永远抹不去的记忆,也是&闯海人&永远受益的精神财富。在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二十五周年之际,海南周刊今起陆续推出&1988&闯海记忆&系列专题报道,以记者走访亲历者的方式,讲述闯海故事,以纪念这段充满梦想与激情的闯海岁月,重温海南梦。
  玉兰号、人才楼、横渡琼州海峡&&这些打上了闯海记忆深深烙印的名词,唤起多少人几多深情的回忆。
  从1960年代到1990年代,在30年的时光里,玉兰号一直作为广州至海口运送旅客的主要客轮,往返琼州海峡两岸,它见证了1988年前后各方人才下海南的历史壮景,载满一批又一批闯海人来海南寻梦;也曾无数次驶离秀英港码头,载上那些挥手的人们,看他们含泪微笑地与海南别离。
  对于闯海人来讲,几乎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玉兰号,不管那艘承载自己的船叫什么名字,对海南最初的梦都寄存在了那里。
  25年过去了。那张泛了黄的玉兰号轮船票,一直锁存着闯海人的梦。
  珠江碧水悠悠,玉兰号曾从这里出发,穿越琼州海峡,一路丈量高远的云天。
  从1960年代到1990年代,在30年的时光里,玉兰号一直作为广州至海口运送旅客的主要客轮,往返琼州海峡两岸,它见证了1988年前后各方人才下海南的历史壮景,载满一批又一批闯海人来海南寻梦;也曾无数次驶离秀英港码头,载上那些挥手的人们,看他们含泪微笑地与海南别离。
  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25周年之际,记者寻找数位乘坐玉兰号轮的闯海人,听他们讲讲玉兰号和曾经发生的闯海故事。
  玉兰号承载寻梦的年轻人
  印着黄色花纹的玉兰号轮5等舱船票,是长居上海、年近60岁的马康年先生25年来的宝贵珍藏。这是日,马康年提前到广州洲头咀客运站,排长队才买到的船票。&海南正值建省前的两个月,已有四面八方的人汇集到广州,等待坐船去海南,玉兰号船票一票难求。&
  玉兰号轮当年隶属于广州海运局,即现在的广州海运集团。1980年代,广州海运局是国家交通部直属的海上运输企业,据海运集团有关工作人员回忆,当时海运局拥有客、货、油轮130多艘,190万载货吨位,8000多载客位,年货运量已有2400多万吨,客运量为100万人次,经营的航线有200条,除广州、海口之间的航线外,还经营着至上海、香港、澳门等航线,承担着部分远洋、近洋和中国沿海客货运输。在客运上,当时有洲头咀、大沙头、西提、黄埔、华达船舶服务公司5个客运站点开放出售船票。
  1988年乘玉兰号上岛工作的我省知名摄影家武进群回忆,玉兰号轮主体甲板以上有3层,一、二层为1至3等舱的客房,第三层便是顶层甲板;而船体主甲板以下还有两层,分布着4、5等舱的客房。4等舱是有小窗的,到5等舱便看不到外边了。尽管已经&服役&了多年,但武进群的印象中,玉兰号船体保养得很好,&感觉并不很旧。&
  当年,武进群带着妻儿从吉林经北京一路南下,在广州购买了玉兰号2等舱船票,过海来到了海南。玉兰号给他留下印象最深的有两处:一是他颇感意外地发现,和自己一样乘玉兰号来海南的,不仅有全国各地带着创业热忱的年轻中国人,还有不少外国人,在船上,他就用相机记录下了自己的孩子跟一位外国友人的合影;而印象最深之二,便是出珠江口之后,船在大风浪中摇摆得厉害,&晕船的人太多了&。可惜的是,当年玉兰号上的合影在数次搬家后不知所踪。
  一场难忘的船上晚会
  马康年对当年乘船的感受与武进群几乎相同。
  1988年2月,当教师的马康年大年初三便离开了冰天雪地的南昌,来到气温10度左右的广州。从广州乘海轮要去海南岛的人实在太多了,好不容易拿到的16块2毛钱一张的船票,让马康年夫妻俩惊喜不已。大年初八的清晨,两人在洲头咀码头登上了玉兰号客轮。
  上午9点,玉兰号在一声长长的汽笛声中出发了。&海轮出珠江,绕深圳,远眺香港,迎着南海的波浪向海南岛前进。轮船上的200多旅客,几乎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热血&赶海者&,彼此仿佛早已认识,都相互议论着同一个话题:海南要建省,而且将成为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甚至会像香港一样的建立自由贸易区。虽然绝大多数人都没到过海南、更没有去过香港,但人人都向往着、期待着能到特区去建功立业。&如今已近花甲的马康年回忆起那时,又闪烁出当年玉兰号上年轻人兴奋的眼神,激动地说,能在南国天地里自由翱翔,能在中国最大经济特区海南岛施展自己的抱负,实现自己的理想,几乎是当时每一个玉兰号上的&赶海者&的共同意愿。
  马康年回忆,那天晚上,玉兰号上举行了一场旅客联欢晚会。各舱旅客都蜂拥到了大餐厅,本来晕船的妻子也在众人的感染下参加了。&晚会刚一开头,人们纷纷走到餐厅的中间,有的大声地朗诵着抒情诗,有的唱起了充满激情的俄罗斯歌曲,还有的畅谈对大特区未来的设想。参加晚会的人有1950年代留苏的老一代知识分子,也有刚毕业没几年怀才不遇的研究生大学生,很多人流露出对原来工作生活环境的抱怨,都希望能有机会在海南一切重新开始。&
  闯海人心中都有&玉兰号&
  从与这些陌生人的交谈中,马康年发现了&赶海者&中的一个奇怪现象。&当年十万人才下海南中绝大多数都来自东北、西北、西南等边陲地区以及中部的湖北、湖南、江西等省,鲜有江浙、广东、福建等沿海地区。也许有人会以为这些来自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人才&流向海南是嫌弃贫穷向往富裕,那就误解了他们。&
  马康年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回忆起当年海南的落后状况:虽然有原始自然的美丽,但经济真的落后,全岛最大最好的城市海口没有红绿灯、没有出租车、没有程控电话、仍是半天便可以走完一遍的边陲小城。
  每天只有几个小时发电,晚上九点以后到处都有商店用小柴油机发电的情景,大同路、解放路、龙华路上听到的都是&突、突、突&的发电声。&当时即便条件那样艰苦,很多斩断退路上岛求职的人才们,在等待建省后会有更多就职机会时,为生存宁愿舍弃一切自尊和虚荣,在街头巷尾卖报、摆摊卖水饺和大饼,&马康年说,&我想那时,能够留下来坚守海南的信念,就是他们对海南未来发展的全部追求。&
  1980年代一直长居广州的知名词作家苏圻雄对玉兰号海轮也有深刻感情。因为战友多在海南,十几年的时间里,每次来琼,苏圻雄几乎坐的都是玉兰号。他说,&对于闯海人来讲,几乎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玉兰号&,不管那艘承载自己的船叫什么名字,对海南最初的梦都寄存在了那里。&
  日(农历初九)11点钟,经历了26个小时的颠簸旅程,马康年乘坐的&玉兰号&准备在海口秀英港靠岸了,站在甲板上,前方海天交接间一条细长绿色的线出现在眼前,那便是海南岛,迎面吹过来的是和煦而温暖的南国海风,马康年内心不自禁地发出了一番感叹,不到一星期,仿佛经历了一年四季,南昌的严冬,广州的春秋和海南的初夏,在那一刻,他的心情也从寒冷压抑沉闷中解脱,逐步温暖起来。
  在海南的10年,马康年目睹了许多人艰难的&赶海路&,自嘲自己当时还没有到破釜沉舟的勇气,还是一次次地往返大陆和海岛,努力按传统人事调动方式寻找适合自己和家人的社会位置,而每次往返间,玉兰号似乎成了自己为生活和事业奔波不停的见证。马康年在上岛10年后离开海南回上海创业,但当年玉兰号的经历,成为他一生难以抹去的深刻记忆。
  在海南建省办特区前后,除了玉兰号,还有琼州一号、椰岛一号、芍药号等,同样记录着闯海者的动人故事。当海峡往事被再度提起,流年日深的火热场景却已随岁月飘零。旧人已杳,许多年后,会有更年轻的闯海人带着梦想来到海南,或许幸运地,他们还能看到,曾经的赶海者,行走在绵延的海岸边,一路拣拾沉落的光阴。
  人才楼:镌刻几多闯海梦
  海口大同一横路3号3幢,原名人才楼。见习记者武威摄
  1988年,海口东湖人才墙。黄一鸣摄
  1988年的海口简易的人才交流中心。黄一鸣摄
  文\海南日报记者杜颖
  人才楼、人才中心&&这些名字对于闯海人来说并不陌生,都成为海南建省办特区十万人才下海南的历史见证,在闪闪摇摇的光阴里追忆闯海人的激情岁月。
  海口大同一横路3号3幢,一栋由4个单元6层楼组成的板式宿舍楼,沉寂在喧嚷的街道。
  这栋不起眼的楼原名叫人才楼,始建于1985年,对如今快速发展的城市街区来说,过于老旧了,但它记录的历史不寻常,已成为一座闯海符号,是海南建省办特区十万人才过海南的又一有力见证。4月14日,记者走近这幢老房子,感受着曾经居住在这里的人们的生活与故事。
  令人羡慕的人才居所
  1988年前后,全国各地的人才潮水般拥至海南,海口大街小巷的人流中,夹杂着许多戴着眼镜,背着旅行袋,手上捏一张海南地图,气质与本岛人迥异的青年男女们。大同路当时正是海口市委市政府集中办公地,又与传统商业街区解放路仅一路之隔,找地方落脚的、寻找工作的、投亲靠友的,人流涌动,热气腾腾,大同路周边的一些招待所、旅店也早已人满为患。
  与出租房屋、负责那些只身前来海南创业的人暂住的招待所不同,大同一横路上这座新落成的人才楼是专门分配给&人才&住的,这不免总引发着过路人的阵阵议论,人才楼字样的牌子挂在最显著的位置,&能住在这样的楼里那得是什么样的干部和人才?&
  当年47岁的王凤朝带着妻子和3个孩子从陕西宝鸡千里迢迢渡海来琼,寻到楼门前时,算松下了一口气,&以后这里就是家了。&
  王凤朝的大儿子王浩当时21岁,回忆那时人才楼的情景历历在目,&这座楼是周围这一片最新最好的,3单元还设了一个招待所,楼北边是一块空地,东边紧挨着是公安局宿舍,西边则是水沟,长满了齐膝的野草。&
  据海口市就业局的退休老同志回忆,海口在人才引进工作上是先于建省启动的。人才楼始建于1985年,1986年竣工后就相继有各地的人才前来入住,房子设计了两种户型,三房两厅和二房二厅,三房的100平方米,两房的也有80平方米,按照当时的标准是要有海口市招干指标的高级技术人才方能入住。
  王凤朝是电光源技术方面的高级工程师,据王浩回忆,那时海口对人才可谓求贤若渴,像父亲这样外地来海口的,市里分配了一套三房两厅居住,安顿好之后便直接进入海口市灯泡电器厂上班了,母亲和自己的工作也有了着落。老机场路(现蓝天路)当时很火爆的国营&南天大酒店&便是王浩在海口的第一份工作,是政府安排的&正式工&,住了新房,孩子也进了这样好的国营单位,让不少家乡人羡慕不已。
  海口橡胶厂、无线电厂、南宝电视机厂、纺织印染厂、海德涤纶丝厂、椰岛公司&&一批批有&指标&的从五湖四海赶来海南的人才,被安排进了风光的国营企业,王浩回忆,母亲当年在一家叫海山纺织厂的企业,还经常听邻居们夸说,&呦!您那是国营的哦,可比我们这集体制的要好呢!&
  记录了几多人才楼变迁
  与王家有着类似经历的还有20多年来一直住在人才楼2单元5楼的粘孝信,他1986年从云南西双版纳来,是海口当年第一批人才引进名单之列的。妻子阿惠不同意,没跟粘孝信一起南下,说&从重庆来西双版纳二十几年在这里,又要&挪窝&,去海南啥子根基都没得。&
  粘孝信坚持要来,西双版纳普文糖厂不想老粘走,不放他的档案,可老粘没犹豫,为着那份理想和憧憬,&档案不要了也要来这里。&妻子拗不过他,一年后也跟来了。粘孝信是搞食品饮料工艺的高工,在椰岛公司,一干又是十几年。
  1990年代,随着房地产泡沫破裂经济陷入低谷,现实生活与理想的冲突逐渐凸显,人才成长所需的大环境并未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有更大的改善。老粘有同感,&一些年轻的工程师选择调头离去。楼上的两家邻居,还有隔壁的那一家,没几年便打包行李离开了。说是回大陆,没好细问。&76岁的老粘说起这事时有些落寞。
  在老粘的家里,对比着老照片,二房二厅的布局跟当年1986年住进来时没有任何改变,门窗有些旧,地上也有些反潮,需要经常擦,老粘和老伴没有舍得花钱去买公司后建的集资房,&这里虽然简陋,但存着过去的梦,舍不得离开了。&
  王光新住进人才楼时是1991的事了。
  海南建省办特区震醒了很多人改变生活追逐理想之梦,&当时电视里边大张旗鼓地宣传着经济特区,我也被这种激情的力量鼓舞着。&在陕西师范大学物理系作教授的王光新,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自我推荐信,寄到了海口市人才中心。没多久,指标下来了,他跟同样优秀的妻子有了具有双指标调入海口的身份,从西安到海南,3天3夜的路程让他记忆深刻,随后他便跨进了海口某大学的校园,妻子也正式调入了工业局,生活开始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王光新一家在人才楼居住了6年。他记得有一次,小女儿在家里拉小提琴,琴音越窗而出,吸引了街上的两个年轻女孩,她们也是闯海人,一番寻找才找到王光新的家,夸奖了小女儿一番,感叹着海南要是再多一些文化气息该有多好。&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那时仍亲切而单纯,有多少闯海人,就有多少不同的闯海梦。&
  如今的人才楼沉静、安宁,在闪闪摇摇的光阴里伫立于街区的一角,偶有几许春光拂掠,似在追忆闯海人的那段激情岁月。
  林志向忆当年&人才热&:
  求职信
  潮水般涌来
  文\海南日报记者卓兰花
  1987年8月,海南行政区人才中心成立。从当年8月至年底,人才中心的来函高达5万多件,接待来人来访多达1.2万人次。而原先中心的六、七名工作人员显然不能胜任如此繁重的工作。海南建省筹备组主要负责人紧急召集行政区组织部和人事局的负责人决定,组织部青年干部处和人事局人才中心的17名工作人员合署办公,并以海南人才中心的名称对外。
  &1987年下半年,虽说还只是开展建省筹备工作,但海南在全国却迅速掀起了&三大热潮&:考察热、投资热、人才热。最热的,莫过于&人才热&。&现任海南省人力资源开发局、就业局局长的林志向,讲述当年海南人才中心的壮观景象,仍难抑激动。那一年,30岁的出头林志向担任海南人才中心主任。
  一开始,人才中心每天只收到二三百封信函,接待二三十人来访。到了9月,情形突变。不到一个月内,发展到每天收到千余封信函,接待来访上百人。
  9月中旬,人才中心搬迁到后来的省委对面的行政区组织部招待所二楼办公,那是座五层的小灰楼。&这里邻近军区二所、农垦三所,便于接待和解决来访人员的住宿问题。&林志向说,当时只有两间办公室,后来求职人员太多,又增设了两间办公室和一间会议室。林志向说,&当时上岛求职的人,第一站就是奔向人才中心的会议室,这里可以说是海南人才市场的雏形。&林志向说。
  海南人才中心的17名工作人员编成了三个组,分别负责求职人才的接待咨询、信函处理、分类登记造册等工作。
  这时,一个关键性人物对海南人才中心的工作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就是海南建省筹备组组长许士杰。
  林志向回忆,许士杰相当重视人才引进工作。他要求人才中心对于来函要做到&每信必答,每函必复&。可是,堆得如小山一般高的信件,仅靠这17名工作人员手工操作,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回复完成的。
  有人出了个主意,下班后把信函带回家拆看、回复。于是,林志向和同事每天都抱一大摞信件回家。&明明是超负荷工作,却没有一个人抱怨。&林志向说。
  一次,一位身穿着浅灰色夹克的中年人走进人才交流中心,他没有惊动大家,翻看了人才档案库上的&人才登记表&,又看了一些来信来函,并和身旁几位求职的青年人亲切交谈。当他发现成千上万的信件从接收、复函,发商调函,建立人才档案库,全靠人才中心的十几个同志手写时,他吃惊不已,赶紧把人才中心主任林志向找来了解情况&&&这人就是许士杰。
  没过几天,许士杰让财政部门划拨了10万元办公经费给人才中心,并提出了要引入计算机管理人才信息的问题。
  &我记得到1990年,库存的人才档案有18万份左右,外界称&十万人才下海南&估计缘此而来。&林志向说。
  林志向回忆,建省前后在海南的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落脚的,不过几千人而已,与亲身来海南求职和来信来函求职的数字差距甚远。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海南&房地产热&带动了相关行业的发展,分流了不少求职者。这时,海南人才中心的压力才稍有缓解。
  横渡,横渡,游向海峡那处
  1988年横渡琼州海峡的导航船。
  1988年温州横渡勇士横渡前途经桂林时合影。
  1988年横渡琼州海峡成功后张健(右)、队友与导航员陈和平(中)合影。本版供图:陈和平
  横渡勇士张健。
  文\海南日报记者王黎刚
  1988年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后,十万人才下海南,海南岛一时间成为国内外瞩目的梦想岛。当时,国内年轻人纷纷南下&闯海&,海南成为闯海人实现个人理想的地方。其时,一批批国内游泳爱好者也来海南挑战极限,实现人生梦想。一时间横渡琼州海峡的活动在1988年频频举行,昭示着个人挑战自我的勇敢精神。
  在琼州海峡横渡史上,1988无疑是最特殊的一年。这一年从3月到9月,至少有5批游泳健儿先后挑战横渡海峡。
  张健:横渡改变命运
  1988年成功横渡琼州海峡的经历,改变了当时一个23岁大学毕业生的命运。这个人就是张健。最终,他经过9小时12分52秒64横渡了29.5公里的琼州海峡。
  日,由共青团北京市委组织、北京市蜂王浆厂赞助的北京市蜂王浆队一行5名队员横渡琼州海峡。张健现为北京体育大学教授,北京市铁人三项运动协会秘书长。当年,张健大学刚毕业,他在大学里学的的竞技游泳,从来还没有在大海中游过泳,当团市委工作人员问他想不想去海南横渡琼州海峡时,他想都没想便一口答应。他回忆说:&1988年时,自己听说几名国外渡海爱好者要来中国横渡琼州海峡,当时渡海活动在我国还从未开展过,为了中国的海峡能首先由中国人完成横渡,我和几名血气方刚的年轻人决心试一把。再说当时我了解到琼州海峡最窄处不过20公里,大学4年里,我几乎每天都要在泳池中游十几公里。当时对于横渡琼州海峡我很有信心。&他回忆说。
  对于1988年3月的那次海南经历,张健至今记忆犹新。3月14日离横渡还有一周的时间,张健和他的4位队友们坐飞机抵达海口。第一次坐飞机的他还清晰地记得,从北京飞到海口机票只有200多元。张健说:&飞抵琼州海峡上空时我赶忙伸脖子往下看,在太阳的反射下,湛蓝的水面泛着粼光。飞机用不到一分钟时间飞越了琼州海峡。一出飞机舱门,穿着皮大衣的我险些被热浪掀翻。&
  张健他们提前一周到海口,主要是为了适应在海水中游泳的感觉。他说:&和在泳池中游泳不太一样,赛前一天下海训练时我们碰到了近5米高的浪,让我们对琼州海峡有了新的认识。&不过,21日正式横渡那天老天爷很给面子。&在10个小时的横渡过程中,天气特别好,没有大浪、狂风和暴雨的骚扰。&他说。
  回忆起第一次横渡,张健在电话里直呼没经验。他透露,当时横渡前的准备工作做得很不到位,他仅穿了一条游泳短裤,戴了一个游泳镜,下水前随便在身上涂抹了几下凡士林。他开玩笑说:&我当时横渡的装备就好比穿上短衣短裤攀登珠穆拉玛峰,胆子实在是太大了。&下水游了一段距离后,张健暗自叫苦。&我的游泳镜脱落了,此后只能睁着眼睛在海水中游,每在海中睁一次眼,咸涩的海水都把眼睛刺得生疼。后来我索性闭上眼睛游,一度全靠导航船上的人指挥,听到他们喊向左游,我就向左奋力划行。&快到海口时,一艘长近100米的货轮挡在他们前方。他说:&在游泳池里100米不到一分钟就能游完,由于回流较大,我们用了近半个小时才游完这100米。&
  最终,张健经过9小时12分52秒的拼搏后,成功横渡了29.5公里的琼州海峡。张健总结横渡成功有3大因素,首先是老天爷给力,在他们横渡过程中&没有变过翻脸&。其次是导航和护航工作到位。海军出动了6艘舰艇、两条渔船和一艘导航船,这8艘船将5名横渡勇士成菱形包裹。最后是身体素质和技术过硬。
  由于海水的腐蚀,被灼伤的皮肤到半年后才痊愈。横渡琼州海峡不光给张健带来了身体上的记忆,更改变了他的思维。张健说:&横渡琼州海峡的经历对我来说是一笔很大的财富,正是从那次横渡琼州海峡后,我开始思考如何科学合理地横渡。今天我对于渡海运动的理解绝不是当年那种近乎冒险的行为,而是要从海洋科学、流体力学以及营养学各方面都要做十分细心和科学的准备。这些对于以后在我国开展渡海运动会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游渡大赛横生变故
  搜狐体育的专栏作家杨杰见证了1988年5月那次横渡大赛,当时大学还没毕业的他被招募进组委会秘书处工作。杨杰说,这场比赛名为&中国首届国际游渡琼州海峡大奖赛&,是历史上首次竞技意义上的横渡琼州海峡活动,吸引了国内外300多名运动员报名参赛。举办比赛有两个目的,一是为了庆祝海南建省,二是纪念解放军渡海作战38周年。比赛的组织工作不但得到了中央领导的鼓励和关怀,广州军区所属的当地驻军更是鼎力支持。
  遗憾的是,这次声势浩大的游渡竞赛,在距离原定的4月20日开赛日期仅有十几天时,由于组委会主管财务的人突然裹挟了巨额赛事经费潜逃,整个活动阵脚大乱,几乎夭折。杨杰回忆,当时一大半运动员和工作人员扼腕而散,他是少数几个留守到游渡活动&圆满&结束的工作人员之一。1988年5月,有关善后机构顶着很大的压力,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硬着头皮举办了两次小规模的游渡。
  据资料记载,当时共39人参加了比赛,其中33人经游渡总指挥和总裁判认定为游完全程或基本游完全程。北京金融学院女体育教师王洋以7小时13分15秒最先游到终点。时任国务院侨办副主任、全国老年体协副主席、66岁的王炎林,在水中游了13个小时,最后一个上岸。一位名叫李青山的参赛者,在距离陆地一千多米的时候,永远留在了大海中。
  温州勇士虽败犹荣
  日,来自浙江温州的横渡勇士经过7个小时的搏浪后,无奈因体力不支、天气恶劣而遗憾地放弃了横渡。&虽然他们没有成功,但他们都是好样的,他们展示了我们温州人勇敢不服输的精神。&陈和平说。
  温州人陈和平全程负责那次横渡的导航和护卫,他当时是海军某部驻海口独立船中队教导员。今年,他才从琼州海峡运输管理办公室的岗位上退休。陈和平说,1988年4月中旬,被称为体育史上壮举的首届国际游渡琼州海峡大奖赛因故取消。已经抵达游渡活动下水地广东省徐闻县的温州游泳健儿,一时手足无措。温州勇士离开温州前市领导专程到火车站送行敲锣打鼓,他们觉得就此罢休,回去后难见&江东父老&。经过慎重考虑,他们决定自己组织游渡。陈和平说:&巧的是,我和另外两位在海南服役的温州籍军官在海口秀英港和温州勇士相遇。&一个月之前,北京体育学院女生李文华在陈和平的导航和护卫下,成功横渡了琼州海峡。经过陈和平他们的努力,部队首长决定派艇为温州健儿横渡海峡导航、护卫。
  陈和平说,4月21日上午8点20分,在海安排尾角海军的一艘舰艇上举行了庄严的下水仪式,军容整齐的水兵和精神抖擞的队员分列甲板。&那天的天公不作美,队员下海后不久海上便起了大雾,什么都看不见。护卫船和导航船只能启动通信联络。&陈和平说。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半个小时后大雾散去,但勇士们又遇上海水流速加快。&我收到报告说水温只有19℃,流速较急,横渡困难。&陈和平说。这时队员之间的距离已经拉开,雇来的4条渔船紧紧地跟着运动员。大约在早上11点半左右,3名队员实在受不了冰凉的海水,迫不得已上了船。
  陈和平回忆,这次横渡差一点出了大事故。他说,温州一名叫吕华国的队员游了一大半的时候,由于体力透支得厉害,救生船上的一名队友汪洪浩给他找补给,另一名队员张幼节陪游。没想到等汪洪浩拿着吃的后却找不到吕国华了,原来由于海平面视觉关系,汪洪浩看不见大海里跟风浪搏斗的吕华国。有好几次,他俩已经看见汪洪浩的救生船了,但一则体力透支,二则喊叫声被海浪淹没了。后来张幼节灵机一动,不断地用嘴吹出尖利的口哨声,这口哨声穿透风浪,终于被汪洪浩听见,救生船迅速靠近两人身边终于脱险。
  当天下午3点多,海浪越来越大,选手们一直在顶流前进,但因体能消耗过大,最终都遗憾地上船。&他们实际游程大约有18里。&陈和平说。
  &归海人&的海南梦
  1988年后,五湖四海的闯海人在海南寻找自己的思想。黄一鸣摄
  林克昌曾见证了海南建省挂牌的时刻。黄一鸣摄
  郭绍明在老省委大院。
  文\海南日报记者单憬岗
  改革开放以来,海南几度成为全国关注的热点,每个时期,都有诸多怀揣梦想的人在远赴这个南国宝岛。尤其是25年前&大特区&号角的召唤,让全国十万人才奔涌南下,开始他们的&拓土之旅&。
  在这些被称作&闯海人&的群体中,有一群更为特殊的人群:&归海人&。
  这是一份寻根的梦,虽然横跨海峡,不远万里,依然魂牵梦绕。
  从改革开放以来,海南几度成为全国关注的热点,每个时期,都有诸多怀揣梦想的人在远赴这个南国宝岛。尤其是25年前&大特区&号角的召唤,让全国十万人才奔涌南下,开始他们的&拓土之旅&。
  在这些被称作&闯海人&的群体中,有一群更为特殊的人群:&归海人&。
  他们曾经离开过海南,那是为了求学、为了理想;后来他们都回来了,那是为了回家、为了梦想。那些混沌的梦想,曾经五彩斑斓;而他们汇聚成的力量,早已融入海南特区建设主力大军的一分子。
  林克昌:建省前回来报效桑梓
  1980年代,已经开始改革开放的中国,依然背负着诸多计划经济时代的烙印。大学生毕业包分配,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当代大学生很多人都会羡慕那时毕业包分配的好处,但却很少体会到其中的苦涩。
  新中国成立以来,多少海南莘莘学子,怀揣梦想,负笈北渡,到内地高校求学。4年后,大学梦结束,他们却身不由己,能否回到海南,只能靠碰运气。从这个角度看,他们中的大多数都&运气不佳&。海南省建设厅原巡视员林克昌就是其中一员。
  1968年大学毕业后,林克昌被分配到河南信阳工作,虽然已在外成家立业,还是河南省委政研室的处长,但他的故乡情结还是挥之不去。
  &没办法,就是想家。&他说,按捺不住对家乡的思念、抑制不了建设贫穷落后家乡的梦想,终于在1985年初举家迁回了海南岛。
  一到海南,他就用1个月的时间对海南解放30多年来的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写出一篇《改革与开放是海南经济起飞的基本条件》的文章,反映了他对海南发展的深入思考和迫切心情。
  日,他亲眼见证了&四块牌子&的转换:行政区党委、政府的牌子换成了海南省党委、政府的牌子。
  &这种经历是我人生的享受。&他说,作为&归海人&,十分庆幸自己比后来的&归海人&&闯海人&多了这段亲历海南省诞生的宝贵经历。
  一建省就被任命为厅级干部的林克昌,回想起当年&归海&的选择依然不悔,&我回归海南、报效故里的夙愿实现了。无怨无悔,心安理得。&
  郭绍明:建省回乡效力
  &我是海南人,也是货真价实的&闯海人&。&原省旅游局巡视员郭绍明说。1964年考入大学的他,由于遭逢文革,直到1970年才被分配到广西柳州市工作。这段分配的经历,能说明他的家乡情结。
  &我很想回家,哪怕是离家乡近一点也好。&他说,当时一共有两次分配机会。第一次他原本可以分配到广州,却把宝贵的机会让给了一位已经成家立业、更需要回家的同学。第二次,他依然放弃了去北方多地的机会,选择了到离家乡近、却还不太发达的柳州。对此,他甘之如饴。
  &柳州和广州,离海口距离都差不多,像个等边三角形,回家都很方便。&他说。由于在柳州表现出色,到建省时他已经是柳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我在那里成了家,最好的青春年华已经融入了柳州的山山水水,对柳州的一切我都感到亲切。&他说。
  1987年下半年,中央决定创办比经济特区还特的海南经济特区的消息传来,让他陷入了矛盾:&回海南参加特区建设,还是继续留在柳州?&
  和林克昌一样,深重的家乡情结,让他最终放弃了原本在他乡良好的发展前景。已过不惑之年,重新创业确实不易。但他想,创业有艰辛,也有无穷乐趣;报效家乡有困难,但更能实现梦想。
  1988年8月,他到省政府办公厅报到,成了名副其实的闯海人。
  没有职务,他不求名分。没有房子,伯父腾出一个房间给他,与母亲和两个女儿挤在一起。妻子没有工作,&等我在海南干一段时间再说&,直到一年后才解决了这一问题。
  &25年过去了,现在回顾这段经历,颇有感慨。&他认为,闯海要有很强的为改革开放试验献身的精神,要有战胜各种困难的勇气,&我毕竟是海南人,对生我养我的家乡在内心深处充满了爱,这给了我克服种种困难的力量!&
  郭绍明的想法,代表了当时所有&归海人&的心声。也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力量,他们才能在回到家乡后,为海南的建设作出不可替代的贡献。
  &归海&20多年,郭绍明先后在省政府、省旅游局等单位供职。他说,回乡20多年,亲身参加了海南的改革开放,亲眼目睹了家乡的前进与发展,见证了这一段颇有价值的历史,&我觉得很有意义,一点儿也不后悔当初闯海的选择。&
  新一代海南学子选做&归海人&
  由于岁月悠久,如今也许无法统计当初有多少像林克昌、郭绍明一样的&归海人&,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个群体为数不少。
  他们恋家,有着深深的海南情结,不想离开家乡。即使由于各种原因不得已暂时告别故土,故乡也是他们心头挥不去的眷恋。宝岛海南,就有这样的魔力,能让在这里住过生活过的人魂牵梦萦。
  &我的大学同学、中学同学中,像我一样最初被分配到其他地方工作的,大多数都像我一样,最后都回到了海南。&林克昌说。
  1988年5月期的《南风窗》就载文称,&今年大学即将毕业的大多数海南人都表示:要回去干一番事业。&建省前数月,广州某工程承包公司去清华土木系要毕业生,广东籍的就只有一个海南人。这位同学几经考虑,还是决定回海南。小伙子说:&困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生中没碰过困难。&
  时至今日,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号角嘹亮,海南再次发出了急需人才的号召,回海南还是不回有前人的榜样,海南新一代学子中很多已经做出了抉择,回到美丽的大海之南,为了建设家乡,为了实现自己的&海南梦&!
责任编辑: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南海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南海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海南日报报业集团南海网 版权所有 
电话:(86)5  传真:5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金盘路30号新闻大厦9楼
 |  |  |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李青山大圣传是谁转世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