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是……在熊与坎中人文言文翻译中如何翻译

文言文固定句式翻译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文言文固定句式翻译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需要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同时保存到云知识,更方便管理
还剩1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An error occurred on the server when processing the URL. Please contact the system administrator.
If you are the system administrator please click
to find out more about this error.【图文】2016文言文的翻译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2016文言文的翻译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文言翻译中的直译和意译
文言翻译中的直译和意译
浙江慈溪中学
文言文翻译是历年高考文言文阅读能力考查中的重头戏,一般都是给定句子要求直接翻译成现代汉语,呈现形式是主观题。但从平时的复习模拟与高考阅卷的答题情况来看,不少同学还没有很好掌握文言文翻译的规则和方法,译出的句子常常错误较多,甚至还常闹出笑话。
所谓文言翻译主要是“直译”,也就是能够字字落实;主要是判断句子中每一个虚词、实词的用法和意义并做准确解释落实,还要准确把握句式特点和句子的语气。“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相比之下意译难度大一点,因为它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意译有两种基本方法:一是转述法,二是凝缩法。文言文的许多修辞方法,如果直接按原文翻译出来,既不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和要求,其意思也会发生改变,因此就要把这些修辞格的词语用符合现代汉语习惯的词语来合理表达,这就叫转述法。文言文里有时为了加强文章的气势,或增强某种表达效果而使用一些繁笔,如果照原文对译出来,的确难以做到,且表达效果也不好,在这种情况下,就把句子要表达的意思简略地译出来,这就叫凝缩法。
无论哪一种翻译,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常说的译文能够达到“信、达、雅”。所谓“信、达、雅”最早是清人严复在译完《天演论》和《原富》等西方名著后,提出的三条翻译原则。这三条原则同样适用于古文翻译。后来一直作为文言文翻译的一个重要原则。所谓“信”,是要求译文忠实于原著,不歪曲原意,不得任意增删、添枝去叶;更不能随心所欲,甩开原文、凭空编造,准确性要高,达到可信、可靠、真实。所谓“达”,是基于“信”的进一步要求,即译文要通顺流畅,能清楚明白地表达原文的意思,既要使句子完美无缺,保留原文的语气;又要避免语句的呆板、带文言气;如果翻译出来的句子读起来别扭艰涩,就是没有做到“达”。这两条是古文翻译的基本要求。至于“雅”,则是精益求精的提高与完善,要求文字生动而有魅力,既符合现在汉母语的基本规范,又能体现和反映原文的语言风格使译文具有一定的艺术性,文字语句要生动优美、值得欣赏;如果原文含有比喻、排比或对偶等修辞方法,译文一般也要译出来,可以使得译文保持原来的形象生动。总之,文言文翻译要求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准确通顺地表达原文的内容。文言翻译重直译,把握大意斟词句。有人编了一个顺口溜:
人名地名不必译,古义现代词语替。
倒装成分位置移,被动省略译规律。
碰见虚词因句译,领会语气重流利。
总之,古文翻译怎样做到信,达,雅?以下四个供大家参考。
一、是对原文应有一个整体的比较准确的理解,正确把握词语的古今意义的差异
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意义,作者的观点或思想情感是在全文的各处中体现出来的,而每一个句子都要有所体现。准确的翻译基于准确的理解,理解准确才能使翻译准确。因此翻译之前必须先读懂,读通原文,切忌一知半解,这样的译文,是不可取的。准确理解原文的关键是注意文本的内涵,词句的语境意义,古今不同的句式和含义。特别是古今不同的词义,—定要根据语境认真推敲,切不可望文生义,如:
1、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归有光《项脊轩志》)
有学生常常这样翻译:庭院中有枇杷树,是我在妻子去世那年亲手种植的,现在已经像盖子一样了。
这样的译文首先是“信”出了毛病,“达”与“雅”也成问题。若是“我在妻子去世那年亲手种植的”,那这枇杷树与上文写妻子的内容脱节了。归有光写他的妻子嫁来后的生活片段,写到妻子去世,小轩黯然破败。枇杷树本来是无情植物,把它的种植时间与妻子逝世之年联系起来,移情于物;树长,人亡!物是,人非!光阴易逝,情意难忘。所以应该这样翻译:庭院中有一株枇杷树,是我妻子去世那年亲手种植的,现在已经像伞盖一样高高耸立了。
2、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李密《陈情表》)
常有学生没有读通前面的整体文意,可能会对最后这一句望文生义而错译,意思与原意相反。主要对“区区”与“废远”的含义弄错,译成:祖孙二人,更加相依为命,这样我不能凭借小小的一点私事而废弃了远大的事情。
从文本前面的内容中我们知道这是李密对于朝廷“辞不赴命”的一个主要借口。前面讲了我现在是卑贱的亡国之俘,微不足道,但承蒙得到提拔,而且恩命十分优厚,怎敢徘徊观望而有什么另外的企求呢!只因为祖母处于朝不保夕的境地。我们祖孙二人,相依为命,正是由于这种出自内心的感情使我不能弃养而远离。“废远”是“弃养而远离”的意思。而不是“废弃了远大的事情”。
3、(1)日待哺于东南之转饷,浙民已困,欲救此患莫若屯田。(2)兄为君则君之,己为君则兄之可也。(08年全国卷Ⅰ)
⑴每天等着吃从东南地区运来的军粮,浙地人民已经困乏,要解救这一患难不如屯田。⑵兄长为国君时就用国君礼对待他,自己为国君时用兄长礼对待他就可以了。第(1)句注意“日”为名词作状语,“哺”解为吃、“莫”译为不如;第(2)句注意前一个“君”为名词,第二、三个“君”的分别为名词与动词。“兄”前一个为名词,后一个活用为动词。4、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史记·商君列传》)
5、故明据先王,必定尧舜者,非愚则诬也。(《韩非子·显学》)
例4“睡”的古今义有所不同,秦汉时作“瞌睡”讲,不能理解成“睡觉”,这在情理上也是讲不通的。“时时睡”是说孝公在听卫鞅讲话时,常常打瞌睡。例5的“诬”也不能理解成“诬陷”,先秦时还没有这个意思,应解作“欺骗”,“非愚则诬”是说:(这种做法)如果不是愚蠢上当的,就是说谎骗人的。
二、在直译中用对、换、留、删的方式来求取译文的“信”
直译能较好地取得忠实于原文的效果,前人曾把这种翻译方式归纳为六个字:对、换、留,删。下面稍作说明。
即对译。把古文的单音节词对译成现在的双音节或多音节词。,一是翻译时一般要“一一对应”,以上例句多数都是“一一对应”的;二是将已由单音节发展为双音节的词语对译出来,如,惊——惊异,久——很久,市——集市等。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韩愈《师说》)
译文:疼爱他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导他。
(2)既从神武之师,自使懦夫有立志。(08全国卷II)
译文:既然参加了英明勇武的军队,自然会使怯懦者具有坚强的意志。
(3)近日之事,衅难将成,赖陛下英明速断,故罪人斯戮。(08全国卷II)
译文:近日的事情,祸端将要酿成,幸亏陛下英明果断,因此严惩了罪人。
即替换。替换一个意思相同的现代汉语。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阡陌——田间小路,赡——富足充足、供给供养,典——主持,令——美好、县令。执——捉拿,闻——听到,若——好象,交通——纵横交错。
(1)谥号所以垂之不朽,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08年宁夏海南卷)
译文:谥号是用来流传后世永不磨灭的,大的德行得到好的名号,小的德行得到差的名号。(垂——流传、大行——大的德行、受——得到、大名——好的名号、细行——小的德行)(2)寻而朝廷复有北征之役,征绍。绍以天子蒙尘,承诺驰诣行在所。(08年宁夏海南卷)
译文:不久朝廷又有北伐之举,征召嵇绍。嵇绍因为天子流亡在外,受诏令奔赴天子所在的地方。(寻而——不久、蒙尘——流亡在外、承诏——受诏令、诣——奔赴)
(3)其自桓叔以下,嘉吾子之赐.(《国语·晋语八》)
译文:恐怕桓叔的后代,都会感激您的恩德。(嘉——感激、吾子——您、赐——恩德)
(4)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08年福建卷)
译文:(如果)能施展自己的抱负,(就)和天下百姓一起实行自己的抱负;(如果)不能实现自己的走向,(就)走自己的路。(得志——能施展自己抱负、独行其道——走自己的路)
在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在翻译时,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不用翻译,因为这些词一般都无法与现代汉语对译。
“删”,就是删除那些无实在意义的发语词、音节助词以及某些介词和连词,若无相应词语可对译表语气、停顿和凑足音节的虚词,还有偏义复词(如“不宜异同”)、同义复词(如“仿佛若有光”)。删除后又不影响句意的,一般可删除不译。比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沛公的侍卫樊哙。“者也”是语尾助词,可以不译。如“怅恨久之”的“之”,就是用在形容词后的词尾,是音节助词,无实在意义,翻译时应删除。另外如:
(1)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山海经·北山经》)——再朝北二百里,是发鸠山。“发鸠”属地名,保留;“之”是音节助词,又无相应词语可对译,删除不译。
(2)谥号所以垂之不朽,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08年宁夏海南卷)
译文:谥号是用来流传后世永不磨灭的,大的德行得到好的名号,小的德行得到差的名号。
“谥号”是专有名词故保留,“之”是音节助词,翻译时可以删去不译。
三、在直译基础上间以意译,求取译文的“达”
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有时也有其不足之处,主要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不加变通的直译往往会使语言不够通顺。因为古今汉语在表达和修辞上都有所不同,有些死板而直译的句子常会感到拗口,或意思未能表达清楚,所以这时就要灵活地运用部分意译了,可使译文通达。意译主要可以从以下几点考虑。
就是根据上下文酌情增补,主要有三方点。(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词语,古人用笔简约,往往前面说过的话,后面一般就不要再重复,而在现代汉语大多是要译出的。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可加括号。如:
(1)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08年浙江卷)
译文:(顾)况,是吴地人氏,自恃有才华,很少有他推荐认可的诗文(或诗人)。【况——顾况、吴——吴地、人——人氏、恃——自恃、才——才华、推——推荐,译文中“诗文(或诗人)”是根据上文内容补入的】
(2)及得召见,遂见亲信。(08年江苏卷)
译文:到获得(皇帝)召见,便受到(皇帝)亲近信任。(两个“皇帝”必须要补入)
(3)但以浓墨洒作巨点,淋漓满纸。郭异之,持以白玉。(07年广东卷)
误译为:郭生只是用浓墨洒成大墨点,弄得满纸都是。郭生对此感到非常奇怪,拿着纸去告诉王生。此句中省略的成分是主语“狐狸”,翻译时应正确地补出来。此句应译为“(狐狸)只是用浓墨洒成大墨点,弄得满纸都是。郭生对此感到非常奇怪,拿着纸去告诉王生。”
即调正句式语序。一是特殊句式,二是固定句式。古今的不同语序结构应作调整以符合现代的习惯。需调整的特殊句式主要是指倒装句(特殊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翻译时要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固定句式,如“不亦……乎”、“无乃……乎”“……孰与……”
等,翻译时要把这些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的形式表达出来。
(1)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08年江苏卷)
译文:想要将队伍秘密转移到江的南岸向刘尚靠拢,合并兵力抗击敌人。(翻译时要注意的是 “于江南”,状语后置,翻译时需前置)
(2)吾向之隐忍而不之杀者,为其有仓卒一旦之用也。(07年辽宁卷)
译文:“我从前克制忍耐不杀它(的原因),是因为它在意外、紧急的时候可能有用。”
常会误译成:我从前克制忍耐不杀,是因为它在意外、紧急的时候可能有用。
该句为宾语前置句。在翻译的时候一定要将倒装语序调整为正常语序。宾语前置句子的三种情况要注意识别,①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时,宾语往往提前;②疑问句中代词做宾语(谁、胡、何、安、焉等)时,宾语往往也提前;③有宾语前置标志词“之”或固定句式“唯……是……”等标志时,宾语往往前置。
(3)从衣文之媵七十人。(07年湖南卷)
译文:使七十个穿着华丽衣服的陪嫁侍妾跟随。
常会误译:使穿华丽衣服的陪嫁侍妾跟随七十个人。
此句为定语前置。“七十人”为“衣文之媵”的后置定语,在翻译的时候,一定要将定语调整到原来的位置。常见的定语后置有如下形式:①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用“者”字煞尾。②后置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加“之”后,用“者”字煞尾。③后置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加“而”后,用“者”字煞尾。④后置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加“之”。
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为相关文字。这主要是指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格比喻、借代、引用、用典、委婉等等意义及夸张的说法、委婉的说法、互文的说法等,直译时会不明确。如“秋毫不敢有所近”(《鸿门宴》),直译为“连秋天里野兽的毫毛也不敢接近”就显得不合道理,而应意译为“连最细小的东西都不敢占有”,才能明确。
所以我们应根据其修辞方式的特点采用相应的意译方式。如比喻的辞格,翻译时有的须将喻体直接换为本体,有的就须抓住喻体采用形象描绘的方式进行意译;如借代,就应采用直接点明借代本体的方式进行翻译;互文,翻译时就要把相应的内容合并一起意译;委婉、讳饰等,就要根据具体语境译出句中所要表达的意思。
(1)臣非礼之禄,虽万钟不受;若申其志,虽箪食也不厌也。(2006年四川卷)
译文:不合礼义的俸禄,即使非常优厚我也不接受;如能实现我的志向,即使是粗陋的饮食也不厌弃。“万钟”的“钟”是古代的容量单位,“万钟”即一万钟的俸禄,代指优厚的俸禄,是借代的修辞格;“箪食”的“箪”是竹制的用以盛食物的器具,因此用“箪食”指代粗陋的饮食。
(2)嗟夫!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句中“缙绅”是借代。“缙”是“插”的意思,绅是“大带子”。古代做官的人,把做官用的笏板插住腰带里。在这里,“缙绅”是用做官的人的特征来代替做官的人。翻译时要把“缙绅”所替代的内容“做官的人”翻译出来。
(3)峰极危者,必跃而居其颠;洞极遂者,必猿挂蛇行,穷其旁出之窦。(2002年上海卷)
“猿挂蛇行”是比喻的修辞方式,应译为“像猿一样悬挂,像蛇一样爬行”。如果不了解此修辞就很容易翻译错误。
(4)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李密《陈情表》)
该句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方式。此句中的“日薄西山”就是比喻祖母刘氏寿命将尽。在翻译时可采用描述性的语言将其译为:只因为祖母刘氏的生命就像太阳将要落到西山一样,奄奄一息,生命垂危。
(5)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而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触龙说赵太后》)
“填沟壑”就是死后没人埋葬,把尸体扔在山沟里,这里是表示谦恭,对自己的死的一种委婉的说法。翻泽时把它的意思说出来就可以了。原句的意思是:“年龄虽小,但希望在我死之前把他托给太后。”
四、若行有余力,可进一步锤炼推敲,以追求”雅”的境界
“雅”,是古文翻译的较高的要求,只有完全忠实并准确而流畅地表达了原文的意思,才能考虑这个问题。译文要达到“雅”的要求不是太容易的。既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又要达到译句的文字语句生动优美、简练流畅。这就要求我们能够比较熟知古今汉语知识,具备一定的文学艺术上的知识与修养,译笔既要是现代的规范语言,又须有原文的表达特色。总之,文言文翻译要求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准确通顺地表达原文的内容。
1题、阅读下段文言文,把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伏念臣赋性拙直,遭时艰难,兴师北伐,未获全功,何期病在膏肓,命垂旦夕。伏愿陛下清心寡欲,约以爱民,达孝道于先君,存仁心于寰宇,提拔逸隐以进贤良,屏黜奸谗以厚风俗。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孙衣食,自有余饶。臣身在外,别无调度,随时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盈财,以负陛下也。
(诸葛亮《 临终遗表》)
约以爱民,达孝道于先君,存仁心于寰宇,提拔逸隐以进贤良,屏黜奸谗以厚风俗。
                                        
2题、阅读下段文言文,把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高攀龙,字存之,无锡人。少读书,辄有志程、朱之学。举万历十七年进士,授行人。
熹宗立,起光禄丞。天启元年进少卿。明年四月疏劾戚畹郑养性。疏入,责攀龙多言,然卒遣养性还籍。
孙慎行以“红丸”事攻旧辅方从哲,下廷议。攀龙引《春秋》首恶之诛,归狱从哲。给事中王志道为从哲解,攀龙遗书切责之。
四年八月拜左都御史。杨涟等群击魏忠贤,势已不两立。及向高去国,魏广微日导忠贤为恶,而攀龙为赵南星门生,并居要地。御史崔呈秀按淮、扬还,攀龙发其秽状,南星议戍之。呈秀窘,急走忠贤所,乞为义儿,遂摭谢应祥事,谓攀龙党南星。严旨诘责,攀龙遽引罪去。顷之,南京御史游凤翔出为知府,讦攀龙挟私排挤。诏复凤翔故官,削攀龙籍。呈秀憾不已,必欲杀之,窜名李实劾周起元疏中,遗缇骑往逮。攀龙晨谒宋儒杨龟山祠,以文告之。归与二门生一弟饮后园池上,闻周顺昌已就逮,笑曰:“吾视死如归,今果然矣。”入与夫人语,如平时。出,书二纸告二孙曰:“明日以付官校。”因遣之出,扃户。移时诸子排户入,一灯荧然,则已衣冠自沈于池矣。发所封纸,乃遗表也,云:“臣虽削夺,旧为大臣,大臣受辱则辱国。谨北向叩头,从屈平之遗则。”复别门人华允诚书云:“一生学问,至此亦少处力。”时年六十五。远近闻其死,莫不伤之。
《明史·高攀龙传》
(1)疏入,责攀龙多言,然卒遣养性还籍。
(2)给事中王志道为从哲解,攀龙遗书切责之。
(3)呈秀憾不已,必欲杀之,窜名李实劾周起元疏中,遗缇骑往逮。
(4)御史崔呈秀按淮、扬还,攀龙发其秽状。
(5)谨北向叩头,从屈平之遗则。
3、将下面一段文字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邪?民亦无恙邪?王亦无恙邪?"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邪?"
(1)今不问王而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
(2)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邪?
4、翻译下面一段文言文,注意文中比喻修辞方法的译法(2007年北京卷)
太宗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朕始寤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物,何能遍知乎!”(《通鉴·唐纪八》)
附参考答案
1、参考译文:克制自己而爱护百姓,对先圣的孝道常行不改,对天下人持有仁爱之心,提拔遁世隐居而有才能的人,使贤良的人得以进用,除废奸谗小人而使世风淳厚。
2、参考译文:
1. 奏疏送入皇宫,皇上指责高攀龙多嘴,然而最终还是遣送郑养性回老家。
2. 给事中王志道为方从哲辩解,高攀龙写信深深地斥责他。
崔呈秀怀恨不已,一定要杀掉他,将高攀龙的名字添加在李实弹劾周起元的奏疏中,派差役前往逮治。
御史崔呈秀巡按淮安、扬州等地回京,高攀龙揭发他的罪状,赵南星建议谪戍他。
5.谨向北叩头,依照屈原的办法(投水而死)。
附全文译文
高攀龙,字存之,年幼时读书,就一直有志于程朱理学,于万历十五年中进士,授行人。
明熹宗即位,高攀龙复起为光禄丞。天启元年升任少卿。第二年四月上疏弹劾皇戚郑养性。奏疏送入皇宫,皇上指责高攀龙多嘴,然而最终还是遣送郑养性回老家。
孙慎行因为“红丸案”来攻击原辅台方从哲,皇上把它交给众臣在当廷议论。高攀龙引用《春秋》中首恶必诛的条文,归罪于方从哲。给事中王志道为方从哲辩解,高攀龙写信深深地斥责他。
天启四年八月高攀龙拜官左都御史。杨涟等人抨击魏忠贤,双方已是势不两立,等到叶向高罢职离开都城,魏广微每天引导魏忠贤作干坏事。而高攀龙是赵南星的门生,并身居要职。御史崔呈秀巡按淮安、扬州等地回京,高攀龙揭发他的罪状,赵南星建议谪戍他。崔呈秀很窘迫,慌忙跑到魏忠贤家,请求当他的义子,于是以摘取谢应祥事为借口,说高攀龙灭赵南星结党营和。皇上降旨诘责,高攀龙于是带罪求去。不久,南京御史游凤翔出为知府,攻击高攀龙挟私排陷正人。皇上下诏恢复游凤翔旧职,削除高攀龙官籍。崔呈秀怀恨不已,一定要杀掉他,将高攀龙的名字添加在李实弹劾周起元的奏疏中,派差役前往逮治。高攀龙早晨拜谒了宋儒山的祠堂,著文祭告。他回来和两位门生一个弟弟在后园池上饮酒,听说周顺昌已经被逮,笑着说:“我视死如归,今天果然是这样。他入内室与夫人说话,同平时一样。出来后,写了两张纸条嘱告两孙子说:“明天把这两张纸交给差役。“于是让他们走出去,锁上门,过了一会儿诸人破门而入,见一盏油灯荧荧然,他已穿戴衣冠投池自尽了。打开他所封的信纸,原是他的遗书,上面写道:”我虽已被削夺,但过去曾为大臣,大臣受辱如同国家受辱。谨向北叩头,依照屈原的办法(投水而死)。”另一封告别门生华允诚的书信上说:“我一生做学问,到今天也受惠不尽。”时年六十五岁,远近的人听说他死,无不悲伤。
3、参考译文:
(1)现在您不问齐王却问年成和百姓,怎么把卑贱者放在先把尊贵者放在后呢?
(2)如果没有百姓,怎么会有国君?怎么能舍弃根本的(百姓)而问末梢的(国君)呢?
4、参考译文:
唐太宗对太子少师萧瑀说:“我年轻时喜欢弓箭,得到好弓十多张,自以为没有比这些更好的。近日把它们给弓匠看,他们说:‘都不是好材料。’我问其中的缘故,工匠说:‘如果木头的纹理不直,脉理就不正。弓虽有力而发出的箭不直。’我才明白从前辨别弓箭好坏不够精通。我凭借弓箭平定四方,对它的认识仍然不透彻,何况天下事物,怎能一一知晓呢!”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文言文翻译~!_百度知道
文言文翻译~!
(1)籍虽不拘礼教,然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2)行欲为目前检,言欲为无穷则(3)君子之处域内,何异夫虱之处裈中乎?
我有更好的答案
奉事君上,牧养百姓(25),岂不厚哉!故不通于自然者,不足以言道;暗于昭昭者不足与达明,无存忽合,散而上臻,育长妻子。卜吉宅,虑乃亿祉。时代存而迭处,故先得而后亡,而浮明开达于外;
阮籍&lt,言有常度,行有常式⑤。立则磬折。上欲图三公(21),牧养百姓。退营私家?」
先生乃去之,纷泱莽,轨汤洋,流衍溢,历度重渊,要求名以丧体,诚与彼其无诡,谁晓其根。辟九灵而求索,虽异而高之。莫识其真,弗达其情,下修视而无章。施无有而宅神。太初何如?无后无先,匿乎坏絮,自以为吉宅也。故天下终而不知其用也。
逌乎有宋。立则磬折,拱若抱鼓。是以不避物而处?藏器于身,伏以俟时,天地为所;至人无事,不常其形。天地制域于内。唯法是修,唯礼是克(14)。曰,下不失九州牧(22)。故挟金玉,不若与木石为邻。自好者非之,曾何足以自隆?登其万天而通观,浴太始之和风,跨青天? 我辛苦啊( ⊙ o ⊙ )╭(╯^╰)╮咕~~(╯﹏╰)b 权威资料,进不睹先,发西北而造制,群物无辜,以害为利。直驰骛乎太初之中,而休息乎无为之宫,孙刖足以擒庞,睢折胁而乃休,言有常度,行有例程。远祸近福,永坚固己。行不赴而居不处,自痛其志;衣草木之皮,伏于岩石之下,莫贵于君子,万物以存。退不见后。退营私家(26),育长妻子(27),遂终于斯。禽生而兽死,埋形而遗骨,不复返余之生乎!夫志均者相求,行欲为目前检,言欲为无穷则。颂周、孔之遗训。」
于是,而行为世俗之所笑,吾为先生不取也。」
于是大人先生乃逌然而叹,天地为故。无是非之别,无善恶之异。故天下被其泽,倾雪盖以蔽明,倚瑶厢而徘徊。择地而行,唯恐遗失,何其哀。自以为能足与造化推移,故默探道德,不与世同,启东南以为门。微道德以久娱,曰。卜吉而宅(28),虑乃亿祉(29)。远祸近福,永坚固己。此诚士君子之高致(30),古今不易之美行也。今先生乃被发而 居巨海之中(31),与若君子者远,吾恐世之叹先生而非之也。行为世所笑,身无由自达(32),则可谓耻辱矣。身处困苦之地,而行为世俗之所笑,吾为先生不取也。& 于是大人先生乃逌然而叹(33),假云霓而应之曰(34):&若之云尚何通哉(35)!夫大人者,乃与造物同体(36),天地并生,逍遥浮世,与道俱成(37),变化散聚(38),不常其形(39)。天地制域于内,而浮明开达于外(40)。天地之永固,非世俗之所及也。吾将为汝言之:往者,天尝在下,地尝在上,反复颠倒,未之安固,焉得不失度式而常之(41)?天因地动(42),山陷川起(43),云散震坏(44),六合失理(45),汝又焉得择地而行,趋步商羽?往者群气争存(46),万物死虑(47),支体不从(48),身为泥土,根拔枝殊(49),咸失其所,汝又焉得束身修行,磬折抱鼓?李牧功而身死,伯宗忠而世绝(50),进求利以丧身(51),营爵赏而家灭(52),汝又焉得挟金玉万亿,祗奉君上而全妻子乎(53)?且汝独不见乎虱之处乎裈中(54),逃乎深缝,匿夫坏絮,自以为吉宅也(55),行不敢离缝际,动不敢出裈裆,自以为得绳墨也。饥则啮人(56),自以为无穷食也(57)。然炎丘火流(58),焦邑灭都,群虱死于裈中而不能出。汝君子之处区内(59),亦何异夫虱之处裈中乎?……&注释注释①本文名为传记,实为赋体。全文以虚构的人物&大人先生&为理想的化身,强烈地抨击了虚伪的礼法制度,体现了逍遥自得的人格精神。这里节录了文章的第二部分。文中写&君子&投书&大人先生&,对他的人生态度提出质问,大人先生便借机对所谓的礼法之士进行了无情的讽刺。②或:有人。遗(wèi位):给。③君子:这里指虚伪的礼法之士。④&服有&二句:古代礼制规定,衣服的颜色根据贵贱、吉凶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对面部表情也有&合情饰貌&的要求。常,一定的。则,法则。⑤&言有&二句:指说话有一定的分寸,行为有一定的法式。度,尺度。式,法式。⑥&立则&二句:站立时腰如磬一般弯曲,打拱时像怀里抱着鼓一样。磬,古代打击乐器,状如曲尺,以玉、石制成。⑦&动静&二句:一举一动皆合乎节奏,连走路的快慢都应合音乐的节拍。节,节拍。趋步,指走路的快慢。商羽,音乐调名,此指音乐的节奏。⑧&进退&二句:指与人交接都遵循一定的规矩。周旋,辗转相从,这里指与人打交道。⑨&心若&二句:心里如抱着冰块,惊恐不已。⑩束身:约束自己。(11)&择地&句:形容谨慎之至。《汉书·冯奉世传》:&宜乡侯参,鞠躬履方,择地而行,可谓淑人君子。&(12)周孔:指周公、孔子。(13)叹:赞叹。唐虞:指唐尧、虞舜。(14)&唯法&二句:法,礼,指礼法。修,遵循。克,克制,约束。(15)珪(guī规)璧:古代王侯朝聘、祭祀用的玉器。璧,圆形,象地;珪,长方形,象天。二者合为一即珪璧。(16)&足履&句:走路要循规蹈距。喻行为合乎规范。绳墨,正曲直的工具。此喻规矩、规范。(17)&行欲&句:行为要成为当世的榜样。检,法式。(18)无穷则:永远的准则。(19)少:小时候。称:赞扬,此指受称赞。乡闾(lǘ驴):乡里。(20)闻:有名于。邦国:国家。(21)上:指最高。图:图谋。三公:周代为太师、太傅、太保;西汉为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东汉为太尉、司徒、司空。这里泛指朝廷的最高官职。(22)下:指最低。九州牧:古代分中国为九州,牧即为一州之长。此泛指地方最高长官。(23)&故挟&二句:形容为官的尊贵。金玉,指珍宝。文组,有花纹的绶带,用以系玉佩、金印等物。(24)取茅土:指封侯。古代天子封五色土(象五方)为社,封诸侯时,各取方土,裹以白茅授之。(25)牧养:管理、养育。(26)退:告退。(27)育长:养活。妻子:指妻子儿女。(28)&卜吉&句:谓通过占卜求吉宅而居。(29)&虑乃&句:考虑的是多禄多福。亿祉(zhǐ止),世代福禄。(30)高致:高尚的情趣。(31)被发:披发。巨海:大海。古人认为中国四面环海,故居于巨海即指游离尘世。(32)无由自达:无法使自己被荐于国君。(33)逌(yóu油)然:长叹貌。(34)假:借。应:回答。(35)&若之云&句:意谓你的这种论调怎么能说得通呢。若之云,你的说法。(36)造物:指造物者,即创造世界者。(37)&与道&句:与世界的本源&道&同时生成。道,万物之母。《老子》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38)散聚:分散聚合,指生死。《庄子·知北游》:&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39)&不常&句:意谓形体本来就不是固定的。(40)&天地&二句:意谓天地形成内在的精神世界,其外在形式表现为自在明智。制域于内,造成内在境界。浮明,自在明智。开达,表现。(41)&往者&六句:古代儒家往往从天地的角度论证礼制的合法性。如《礼记·乐记》云:&天尊地卑,君臣定矣。卑高已陈,贵贱位矣。&阮籍在此申述天地无常,试图从根本上否定封建礼制。度式,指法制规范。常,固定不变。(42)因:依,随。(43)&山陷&句:山陷为河谷,河谷突起为山。(44)震:雷。(45)六合:指天地四方。失理:颠倒紊乱,没有秩序。(46)群气:构成万物的各种原始气态物质。此指万物。(47)死虑:忧虑死亡。(48)&支体&句:肢体不顺心意。支,同&肢&。(49)枝殊:枝叶脱离主干。殊,断离。(50)&李牧&二句:《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载,战国时赵国名将李牧,因军功封为武安君,后秦国贿赂赵王宠臣郭开诬其谋反,被杀。《国语·晋语》载,战国时晋大夫伯宗为人忠直而喜进谏,最终却为权臣所害。世绝,没有后代。(51)进:仕进。(52)营:谋求。爵赏:爵位、封赏。(53)祗奉:恭敬侍奉。全:保全。(54)裈(kūn昆):裤子。(55)吉宅:安全的住宅。(56)啮(niè聂):咬。(57)无穷食:享用不尽的食物。(58)炎丘:指南方的酷热之地。火流:如流火般炎热。(59)区内:人世间。。少称乡闾,长闻邦国,咸有规矩⑧,齐功德于往古。奉事君上:「 若之云尚何通哉。手执珪璧,足履绳墨,故终不以为事,而极意乎异方奇域。束身修行,日慎一日,先生乃舒虹霓以蕃尘,假云霓而应之曰,忿激以争求?且圣人无怀,贵志而贱身,伊禽生而兽死,尚何显而获荣。漂逍遥以远游,遵大路之无穷。上古质朴纯厚之道已废,而末枝遗华并兴。豺虎贪虐,兼并其地,夷灭诸侯。既颠倒而更来兮,何枯槁而逌死?子之所好,得不自以为荣。木根挺而枝远,吾恐世之叹先生而非之也。饥则啮人,自以为无穷食也。然炎丘火流,焦邑灭都。此诚士君子之高致,古今不易之美行也,进退周旋,咸有规矩,子之谓也。」
先生既申若言。遗其书于苏门之山而去。天下莫知其所如往也。
或遗大人先生书,南面称帝。姱盛色,崇靡丽。凿南山以为阙,身无自由达,游览观乐非世所见,徘徊无所终极,惧不终夕而死。
薪者曰:「是终我乎?不以是终我乎;大人先生传&大人先生盖老人也,遂风起而云翔。彼人者瞻之而垂泣。身之多少,又何足营,不以富贵为志;以无为用,动静有节,趋步商羽⑦,进退周旋。故至人无宅,下不失九州岛牧。先生以为中区之在天下,曾不若蝇蚊之着帷,顾而逌览焉,鲍焦立以枯槁,莱维去而逌死。霍分离荡,漾漾洋洋,故世或谓之闲。养性延寿。莫究其极,谁识其根,殒性亡驱。吾不忍见也,故去而处兹。人不可与为俦?悲夫!子之用心也!薄安利以忘生,飙涌云浮,达于摇光,见之而喜,自以为均志同行也。天地之永,固非世俗之所及也,莫贵于君子③:服有常色,不以人物为事。尊显不加重,贫贱不自轻,失不自以为辱,百里困而相嬴,牙既老而弼周。行不敢离缝际,动不敢出裈裆?……
「今吾乃飘飖于天地之外,与造化为友,朝飧汤谷,何足言哉?吾将去子矣。」乃扬眉而荡目,振袖而抚裳,令缓辔而纵策。手挚珪璧(15),足履绳墨(16),取茅土(24),表东海以为门,门万室而不绝,不知姓字。陈天地之始,言神农黄帝之事,昭然也;莫知其生年之数。尝居苏门之山,垂文组(23),夕饮西海,将变化迁易,与道周始。安期逃乎蓬山,用李潜乎丹水,自以为得绳墨也,求乎大道而无所寓。先生以应变顺和,天地为家。 2.行为要成为当世的榜样,而鹪鹩戏于蓬艾,所赌则宁;不以物为累,所逌则成。其视尧?悲夫!而乃自以为远祸近幅,坚无穷也,运去势颓,魁然独存,扬声名于后世,齐功德于往古。超蒙鸿而远迹,左荡莽而无涯,跨天地而处尊。夫然成吾体也,今先生乃披发而居巨海之中,与若君子者远,言论要成为永远的准则。3.德才俱佳的人在人世间,唯法是修,为礼是克。故挟金玉,垂文组,享尊位,取茅土。扬声名于后世,图无穷而永存。美宫室而盛帷□,击钟鼓而扬其章。广苑囿而深池沼,兴渭北而建咸阳。骊木曾未及成林,而荆棘已丛乎阿房,天下之喜奇者异之,慷忾者高之。其不知其体,不见其情,天地并生,逍遥浮世,总众辔而安行,顾而谓之曰:「 泰初真人,好合者齐颜,右幽悠而无方,上遥听而无声,小大固不相及,汝又何以为若君子闻于余乎,与道俱成,变化散聚。以万里为一步,以千岁为一朝。彷徉是以舒其意。邈渺绵绵,乃反复乎大道之所存。莫畅其究,扶摇之野。有隐士焉,浮腾足以逞其情,而万物所以炽也,自是而非人,则可谓耻辱矣。身处困苦之地,享尊位,穷达讵可知耶?且圣人以道德为心。亦观夫阳乌游于尘外,永太清乎敖翔。
崔魏高山勃玄云,朔风横厉白雪纷,积水若陵寒伤人。阴阳失位日月颓,地坼石裂林木摧,火冷阳凝寒伤怀。阳和微弱隆阴竭,海冻不流绵絮折,呼吸不通寒伤裂。气并代动变如神,寒倡热随害伤人。熙与真人怀太清,精神专一用意平,寒暑勿伤莫不惊,忧患靡由素气宁。浮雾凌天恣所经,往来微妙路无倾,好乐非世又何争。人且皆死我独生。或遗大人先生书曰②:&天下之贵,貌有常则④,猜耳其道,虚伪之名,诵周孔之遗训(12),叹唐虞之道德(13),又怎会如见识短浅的人一样呢。心若怀冰,战战栗栗,犹一朝之生,不知其变化神微也。而先生不以世之非怪而易其务也。动静有节,趋步商羽,固先穷而后收。秦破六国。亦由兹夫!吾将抗志显高。此之于万物,群虱死于裈中而不能出。汝君子之处区内,亦何异夫虱之处裈中乎,天地为客;至人无主1.阮籍虽然不被礼教所拘束,然而所说的话玄妙深远?盛衰变化,常不于兹。心若怀冰,战战栗栗⑨,束身修行⑩,日慎一日。服有常色,貌有常则,与向之非怪者,蔑如也。至人者,不知乃贵,叶繁茂而华零。无穷之死。行为世所笑,择地而行(11),唯恐遗失。遣太乙而弗使,陵天地而径行,叹唐、虞之道德。少称乡闾(19),长闻邦国(20),上欲图三公,与自然齐光,唯大之根。专气一志。吾将为汝言之。
「且汝独不见夫虱之处于裈中,逃乎深缝:「天下之贵:「 善哉!吾得之见而舒愤也,与夫子同之。则有逍遥以永年。若夫恶彼而好我。山东之徒虏、舜之所事,若手中耳,不见乃神。神贵之道存乎内,而万物运于天外矣。行欲为目前检(17),言欲为无穷则(18),从不评论别人的好坏!夫大人者,乃与造物同体,无识者怪之,遂起而王天下。由此视之,拱若抱鼓⑥
采纳率:21%
1)籍虽不拘礼教,然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2)行欲为目前检,言欲为无穷则(3)君子之处域内,何异夫虱之处裈中乎?1.阮籍虽然不被礼教所拘束,然而所说的话玄妙深远。
2,又怎会如见识短浅的人一样呢。虱处裈中(喻见识短浅),从不评论别人的好坏:kūn古代称裤子:裈裆。 3.德才俱佳的人在人世间?
原文出自《晋书·阮籍传》裈.行为要成为当世的榜样,言论要成为永远的准则
1.阮籍虽然不拘于礼教,但是讲话言辞深远,不评论别人的好坏。2.行为想受到现实的检验,言语想成为将来的规矩。3.君子处在国内,与虱子处在裤中又有什么区别呢?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文言文翻译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猿母中箭文言文翻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