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教学项目管理过程五个阶段中,教师要注意各阶段学生间的衔接和引渡工作,反应了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什么规律?

教师考编第七课:辨析身心发展的5个规律的31道题(收藏)
来源:&&园友关注度&108&&&发布于: 12:03:15
园友关注度 20 11:53:20 园友关注度 13 11:53:21 园友关注度 16 11:53:23 园友关注度 25 11:53:46 园友关注度 46 12:03:17 园友关注度 25 12:13:26 园友关注度 17 12:13:27 园友关注度 11 12:23:15
身心发展的5个规律,是大家在做题时容易搞混的,今天来偏长文帮大家梳理。静心来看:一、顺序性概念:在正常情况下,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既不能逾越,也不会逆向发展。教科书案例(此文所指教科书如无特别指明,均指人民教育出版社,王道俊、郭文安版的《教育学》):个体动作的发展顺序:自上而下、由躯体中心向外围、从粗动作向细动作各大系统成熟的顺序:神经系统、运动系统、生殖系统大脑各区成熟的顺序是:枕叶、颞叶、顶叶、额叶脑细胞发育的顺序是:轴突、树突、轴突的髓鞘化心理品质发展的顺序:从无意注意到有意注意,从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从喜怒哀乐等一般情绪发展到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高级情感。教育要求:循序渐进。经典例题(本文所选题目均为各地教师招聘考试或资格证考试真题):1.人的记忆由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由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等,这说明个体身心发展具有( )A.阶段性 B.顺序性 C.互补性 D.个别差异性【注】紫色选项为正确答案。2.儿童身体发展是先头部后躯干和四肢,这是其身心发展的_____的表现。( )A.阶段性 B.不平衡性 C.个别差异性 D.顺序性3.儿童心理发展先具体后抽象属于儿童身心发展的()A.阶段性 B.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差异性4.在教育工作中谨记“欲速则不达”的道理,即教育工作要遵循人身心发展的()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互补性5.“揠苗助长”,“凌节而施”违背了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中的()。A.个体差异性 B.稳定性和可变性 C.顺序性和阶段性 D.均衡性6.“拔苗助长”,“陵节而施”违背了人身心发展的()A.阶段性规律 B.顺序性规律 C.不平衡规律 D.差异性规律7.教育实践中“陵节而施”现象违背了人发展的()A.顺序性规律 B.互补性规律 C.不平衡性规律 D.个别差异性规律注意:请各位童鞋比较下例5、例6和例7,从理论上说,“拔苗助长”、“凌节而施”既违背了顺序性的规律,又违背了阶段性的规律,这两方面都能解释的通。但在做题时,如果单选,则优先选择顺序性。我们认为,首先违背的是顺序性的规律8.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主要决定于个体身心发展的()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互补性二、阶段性概念:人的发展变化既体现出量的积累,又表现出质的飞跃。当某些代表新质要素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导致质的飞跃,即表现为发展的阶段性。 教科书案例: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埃里克森的社会性发展阶段理论。在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会表现出不同的年龄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对比:教育部考试中心的《教育学考试大纲》中对阶段性的定义是: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教育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并根据这些特点提出不同的发展任务,采用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经典例题:9.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互补性 D.阶段性10.人的发展既体现出量的积累,又表现出质的飞跃,当某些代表新质要素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导致质的飞跃,这体现了人的发展的(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11.对童年期的学生,在教学内容上应多讲一些比较具体的知识和浅显的过程,在教学方法上多采用直观教具,这体现了教育要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哪一个特点()A.稳定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个别差异性12.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决定了教育工作要遵循的个体身心发展规律是()A.顺序性 B.阶段性 C.稳定性 D.个别差异性13.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个体认知按照感知运算水平、前运算水平、具体运算水平、形式运算水平的顺序发展,这表明个体身心发展具有()A.阶段性 B.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互补性注意:这道题可以让我们对比阶段性和顺序性的区别:阶段性强调的是质的变化,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特点;顺序性强调的是方向性,朝着哪个方向发展。做题时容易混淆的是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虽然王道俊书中把它放在阶段性下面举例(当然,这没有错,不同的年龄段在发展中确实有不同的阶段任务,但考题往往正如13题所强调的: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个体认知按照感知运算水平、前运算水平、具体运算水平、形式运算水平的顺序发展,这表明个体身心发展具有( )——显然,题目强调的是发展的方向和顺序,因此本题应是顺序性。可能有同学会有疑问,为什么同样的例子在不同的两个规律当中呢?答:强调的方面不一样,认知发展既有顺序和不可更改的方向——这是不断的量的改变,又有不同年龄段的显著特征——这是质的飞跃。如果题目这么出: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个体认知在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特征,分别是感知运算水平、前运算水平、具体运算水平、形式运算水平,这表明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那么,这道题就应是阶段性。体会下两者的不同。14.在教育工作中搞“一刀切”“一锅煮”,把儿童和青少年的教育“成人化”,这违反了儿童生身心发展的( ) 。A.顺序性 B.阶段性 C.稳定性 D.个体差异性15.儿童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不同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儿童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决定了教育工作要()A.循序渐进 B.有针对性 C.因材施教 D.抓关键期三、不平(均)衡性概念:人的发展并不总是按相同的速度直线前进的,不同系统的发展速度、起始时间、达到的成熟水平是不同的;同一机能系统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速率。 教科书案例:人的发展并不总是按相同的速度直线前进的,不同系统的发展速度、起始时间、达到的成熟水平是不同的;同一机能系统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速率。教育要求:抓关键期。经典例题:16.在一个人的发展过程中,有的方面在较低年龄阶段就发展的很好,而有的方面要到较高年龄阶段才能达到成熟水平。这反映了人的身心发展具有()A.阶段性 B.不平衡性 C.顺序性 D.差异性17.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互补性 D.阶段性注意:例16、例17说明了不平衡性和阶段性的区别。两道题的共同点是,都有“年龄段”。但不同在于,16题中,年龄段并没有被强调,只是作为修饰语存在(“在某某年龄段”这是个状语,非主语),“有的方面”才是主语;而在17题中,题目强调的是“不同的年龄段”的特点。因此,这两道题答案不同。仔细揣摩下。18.在人的生理方面,神经系统,淋巴系统成熟在前,生殖系统在后,心理方面,感知成熟在先,思维成熟之后,情感成熟更后,这个反应了个体身心发展的()A.差异性 B.不平衡性 C.顺序性 D.阶段性注意:这道题容易和顺序性相混淆。当然,混淆的原因并不是因为各位同学的理解出了问题,而是因为,不平衡性的概念和举例在另外一本权威的书中,是另一番样子!在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的《教育学考试大纲中》,是这么描述不平衡性的: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例如:青少年的身高和体重有两个生长的高峰期。其次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生理方面:神经系统、淋巴系统成熟在先,生殖系统成熟在后。心理方面:感知成熟在先,思维成熟在后,情感成熟则更晚。 看了这个描述,也就明白:18题分明就是书上的原例嘛!所以要选不平衡性。而这样的描述,和王道俊书中对顺序性的描述及其相似,这自然造成我们理解的偏差。那么,问题来了(当然,这是你们要提的问题):究竟该怎么理解呢?我的回答是:按照王道俊书中的描述来理解,但是(哈,关键的“但是”),在做题时,如果遇到像18题这样的描述,还是要按《教育学考试大纲》来选。把它-当-成-特-例-来-强-记!19.儿童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这是身心发展( )规律的反映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20.心理学家提出了发展的关键期或最佳期的概念,其依据是身心发展的(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个别差异性21.“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学记》中的这句话表明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A.差异性 B.可变性 C.稳定性 D.不平衡性22.狼孩的故事说明了教育必须顺应儿童发展的(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四、互补性概念: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指身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时,可通过其它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注:王书中没有提及互补性规律。此概念引自教育部考试中心《教育学考试大纲》相对来说,这部分内容简单,我们看下经典考题即可掌握。经典例题:23.瞎子能靠触觉辨别人民币,说明机能发展是有()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互补性 D.个别差异性24.对残疾儿童的教育要依据( )的特征进行。A.儿童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B.儿童身心发展的分化与互补的协调性C.儿童身心发展的统一性 D.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25.人的发展的互补性要求教育应该做到()。A.相互衔接 B.循序渐进 C.长善救失 D.教学相长五、个别差异性概念:尽管正常人的发展要经历一些共同的基本阶段,但个别差异仍然非常明显,每个人的发展优势(方向)、发展速度、高度(达到的水平)往往是千差万别的。教科书案例:有的人观察能力强,有的人记忆能力好;有的人爱动,有的人喜静;有的人善于理性思维,有的人长于形象思维;有的人早慧,有的人则大器晚成。教育要求:因材施教 经典例题:26.高一(2)班班主任王老师在班主任教育教学过程中,从来不采取“一刀切”的办法,因为他深刻地认识到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A.阶段性 B.连续性 C.差异性 D.顺序性注意:对比这道题和例14,我们来看个别差异性和阶段性的区别。14.在教育工作中搞“一刀切”“一锅煮”,把儿童和青少年的教育“成人化”,这违反了儿童生身心发展的( )。A.顺序性 B.阶段性 C.稳定性 D.个体差异性两道题中,都有“一刀切”,区别在于:14题中,题干强调把儿童和青少年的教育“成人化”——“儿童”“青少年”这两个词说明,该题是把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放在了一起,没有“尊重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违背的是阶段性的规律。而在26题中,题干指明了是“高一(2)班”——同一个班的学生是同一个年龄段的,也就说同一个阶段了。而同一个阶段不“一刀切”,说明班主任能够照顾到班上不同学生的个体特点,这是尊重个别差异性的表现!14题中的“一刀切”是对不同群体的一刀切,而26题的“一刀切”是对不同个体的一刀切。请揣摩体会。27.在教育教学中采用“一刀切”“一锅煮”的办法,这是违背了(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互补性 D.差异性注意:问题又来啦:27题中,没有其他的信息让我们分辨这里的“一刀切”“一锅煮”究竟是对群体的,还是对个体的,这该怎么选呢?这就是无解的争议题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最终看改卷老师的意愿。如果你一定要问“科科老师,你倾向于哪个答案?”,我只能说,我比较倾向差异性。如果你再追问“那科科老师,你为什么不倾向阶段性呢?”我只能告诉你:不为什么。28.“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这一说法说明了儿童身心发展特征具有( )的特征A. 顺序性 B.不均衡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29.“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遵循了人的发展的( )。A.阶段性 B.不平衡性C.顺序性 D.个别差异性30.人们常说的“聪明早慧”,“大器晚成”是指个体身心发展具有()。A.差异性 B.不平衡性 C.互补性 D.阶段性注意:对比这道题和第16题,这两道题揭示了个别差异性和不平衡的区别。16.在一个人的发展过程中,有的方面在较低年龄阶段就发展的很好,而有的方面要到较高年龄阶段才能达到成熟水平。这反映了人的身心发展具有()A.阶段性 B.不平衡性 C.顺序性 D.差异性在16题中,题干强调的是“在一个人的发展过程中……”,这是一个人的不同方面的比较,所以是不均衡性。而在30题中,“聪明早慧”和“大器晚成”显然不是一个人能具备的品质(一个人既早熟,又晚熟,难道发明出了时间机器?!),而应是多个人的品质表现——多个人的不同,即个别差异性。31.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由此,教育要( )A.防微杜渐B.抓关键期C.循序渐进D.因材施教最后,如果实在弄不清楚,强记下这31道题!关注weixin公众号【俺要考教师】:iwantkaojiaoshi【17学堂】:yqxuetang获得更多教师考证考编干货资讯~
最全的真题题库下载网站。
&&&& 分享到:
园友关注度 20 11:53:20 园友关注度 13 11:53:21 园友关注度 16 11:53:23 园友关注度 25 11:53:46 园友关注度 46 12:03:17 园友关注度 25 12:13:26 园友关注度 17 12:13:27 园友关注度 11 12:23:152015年江西省中小学教师招聘真题答案_百度文库
赠送免券下载特权
10W篇文档免费专享
部分付费文档8折起
每天抽奖多种福利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2015年江西省中小学教师招聘真题答案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需要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当前位置: >>
2016统考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讲义-石杨平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教师事业部学科体系架构教育知识与能力模块1 教育基础 知识和基本原理模块2 中学课程模块3 教学模块4 中学生学 习心理模块5 中学生发 展心理模块6 中学生心 理辅导模块7 中学德育模块8 中学班级 管理与教师心理1-1 教育与教育 学2-6 课程3-7 教学4-8 学习的认知 基础5-13 中学生发展 心理6-14 心理辅导7-15 品德与态度 的形成8-17 班级管理1-2 教育与社会 发展4-9 学习动机7-16 德育8-18 教师心理1-3 教育与人的 发展4-10 学习迁移1-4 教育目的4-11 学习与学习 理论1-5 教育制度4-12 学习策略1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教师事业部第一模块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概念 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 用。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 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 .... 在我国,“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教育”:“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 作善也”。 二、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 【辨析】动物界也存在教育。 是教育区别于其它事物现象的根本 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也是教 育的本质。 教育是一种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现象,在其他动物界是没有的。 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教育现象的是( ) A.妈妈教孩子洗衣服 B.初生婴儿吸奶 C.成人学开汽车2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教师事业部D.木匠教徒弟手艺 三、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一)教育者 (二)受教育者 (三)教育影响 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是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和学习者相互作用的全部信息, 教育影响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措施等方面。 四、教育的起源 (一)神话起源说 神话起源说是人类关于教育起源的最古老的观点,所有的宗教都持这种观点。 ... (二)生物起源论 教育的生物起源说是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 教育起源的 学说。 教育的生物起源论者以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为指导,把教育的起源归之于动物的本能行为, 教育过程即按生物学规律进行的本能过程,完全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 性。代表人物:【法】利托尔诺、【英】沛西 ?能。 .... .... (三)心理起源论 心理起源论者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把全部教育都归之于无意识状 态下产生的模仿行为。代表人物:【美】孟禄。 .. (四)劳动起源说 劳动起源说的直接理论依据和方法论基础是恩格斯的著作《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 中的作用》。劳动起源论者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 展需要的辩证统一。代表人物:【苏联】米丁斯基、【苏联】凯洛夫。 ... 五、教育发展的历史形态 (一)原始形态的教育 1.教育还没有独立的形态 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3.没有专门从事教育(职业)的人员和相对固定的教育对象。 4.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生产和生活。 5.原始社会的教育没有阶级性。 (二)古代教育 1.奴隶社会的教育 (1)中国 我国最早的学校教育的形态出现在夏代。 西周以后,学校教育制度已经发展到比较完备的形式,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 .... 系,并有了“国学”与“乡学”之分,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的文武兼备的六艺教育。六艺由 .... 六门课程组成:礼乐射御书数 (2)欧洲3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教师事业部欧洲奴隶社会曾出现过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斯巴达教育和雅典教育。..... .... 斯巴达是古希腊最大的农业城邦国家。斯巴达教育重视军人和武士的培养,教育内容几 乎全是军事体育训练。 雅典教育重视培养多方面发展的人才,教育内容包括政治、哲学、文学、艺术、体操等。 2.封建社会的教育 (1)中国 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五经》,特别是《大学》、 《中庸》、《论语》、《孟子》四书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 在我国封建社会,学校教育被地主阶级所垄断,不仅具有阶级性,还有鲜明的等级性, 封建统治者利用教育,把自己的子弟培养成为统治劳动人民的官吏;教育内容是儒家经典“四 书”、“五经”;教育方法是崇尚书本,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教育组织形式是个别教学。 (2)欧洲 在欧洲封建社会,出现两种教育体系――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 .... 教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教士和僧侣,又称僧侣封建主教育。教育内容是“七艺”:包括 “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而且各科都贯穿神 学。 (三)近现代教育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 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 施 (3)教育的世俗化 (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近现代教育与古代教育相比,在总体上呈现出一些全新的特征,主要表现在: (1)教育同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 (2)教育的日趋普及性和多样性。 (3)教育的科学化水平日益提高。 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始于(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发展与研究方法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教育学就是描述和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二、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教育学的发展,根据其研究方法、理论的成熟水平,可以分为萌芽阶段、独立形态阶段、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诞生、现代教育理论发展四个阶段。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1.中国 (1)孔子(公元前551―前479) 孔子的教育思想在他的言论记载《论语》中有充分的反映。 ....4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教师事业部孔子关于教学原则与方法的观点 第一,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这条原则不是孔子提出来的,而是宋代朱熹在概括孔子的 教学经验时说:“夫子教人各因其材”。于是有了因材施教的名称。 第二,启发诱导的原则。孔子在《论语.述而》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 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个采用启发式教学的人。 ... 第三,学思结合的方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第四,谦虚笃实的方法(“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学记》 我国的《学记》(收入《礼记》)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被称 为“教育学的雏形”。它大约出现在战国末年,是儒家思孟学派撰写的,比外国最早的教育 著作,古代罗马帝国教育家昆体良(公元35―96)写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有的被翻译成 ......... 《雄辩术原理》)一书,还早三百多年。 ①教育的作用 《学记》把教育的作用概括为十六个字:“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军民,教学为先”。 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②教学原则 第一,教学相长原则 第二,预时孙(xù n)摩原则――“包括四条原则:预防性原则、及时性原则、循序渐 进性原则、集体教育原则。 第三,长善救失原则。 第四,启发诱导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第五,课内外结合的原则。“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课外练习是课内学习的 补充,可以深化课内学习的内容。 2.西方 (1)苏格拉底“产婆 术”。... 他明确提出了“美德是否可教”的问题,并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大量的分析,结论就是: 如果美德是一种知识就是可教的,因为知识是可教的。 (2)柏拉图(公元前427―前399) 创办了一所学园,名字叫“Academy”(阿卡德米)它是希腊的第一所高等学府,也是欧 洲最早的高等教育机构。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中。 (3)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的教育观点主要体现在他的《政治学》中。 ..... ①教育目的:不仅为国家培养人才,还要使年轻一代和谐发展。 .. ②实施体、德、智三育。亚里士多德认为,体育应该放在首位,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 就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③教育的年龄分期理论,教育遵循自然 (4)昆体良 昆体良是古罗马的著名教育家,教学法大师。他是西方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 家。其代表作《论演说家的教育》(原本应为《雄辩术原理》),也被誉为古代西方的第一部 教学法论著。 (二)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建立5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教师事业部1.夸美纽斯 夸美纽斯是捷克伟大的民主主义教育家,西方教育理论的奠基者。其主要教育观点反映 在《大教学论》中: (1)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 (2)他第一次论述了班级授课制和学年制,提出了普及教育和统一学制的思想。 (3)提出“泛智”教育思想,主张“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一切男女青年都应该 进学校”。 2.洛克 洛克是17世纪英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其主要观点反映在《教育漫话》 中: (1)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 ”。认为人生来如同白板,人的知识都是学习得来的,人的 ... 差别都是由教育产生的结果。 (2)提出“绅士教育思想 ....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绅士。他认为培养绅士要靠家庭教育, 而不是学校教育。 3.卢梭 卢梭是18世纪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主要思想反映在其著作《爱 弥儿》中: (1)主张自然主义教育,认为教育目的是培养自然人而不是培养公民。 (2)把儿童的发展和教育分为婴儿期、儿童期、青年期和青春期四个阶段,主张根据 儿童的年龄和心理发展特点进行教育。 4.赫尔巴特 赫尔巴特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著名的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在世界教育史上被认为 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他的《普通教育学》的出版标志着规范、 独立教育学的诞生。其主要观点有: (1)建立教育学理论的两大理论基础:伦理学和心理学。 (2)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和性格的完善。 (3)教育性教学原则。 (4)提出了四段教学法。即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5)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形成了传统教育的三中心: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 .... 心。 5.杜威() 杜威是美国现代著名的哲学家、 心理学家、教育家,实用主义教育流 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代表作为《民主 主义与教育》。 杜威的现代教育思想与赫尔巴 特的传统教育思想截然对立,其主要 思想有:以美国教育家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派倡导的“三 中心”是( ) A.儿童、教材、活动 B.教师、活动、经验 C.儿童、活动、经验 D.教师、经验、教材(1)论教育的本质。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学校即社会”。 (2)论教育目的 教育的无目的论的代表人物。 (3)论课程与教学6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教师事业部杜威主张活动课程。提出了 “从做中学 ”的教学原则。 .... .... (4)提出五步教学法,即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 ..... (5)提出了儿童中心论 形成与传统教育相对应的新三中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 (三)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诞生 1.苏联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和主要思想 (1)克鲁普斯卡娅著有《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一书,她是最早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 探讨教育问题的教育家。 (2)当时的教育部长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总结了苏联社会主义教育的经验,构建 了新的教育学理论体系,论述了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他极其重视智育即教养的地位和作用, 提出了一套比较严格和严密的教学理论。这本书对我国建国初期的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3)马卡连柯著有《教育诗》、《论共产主义教育》、《父母必读》等,他在流浪儿和违 法者的改造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其 核心教育思想是集体主义教育。 ...... 2.我国教育家及主要思想 我国教育家杨贤江是中国最早 用马克思主义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 家。他以李浩吾的笔名写的《新教育 大纲》则是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 教育学。这本著作阐述了教育的本质 和作用,批判了教育超政治、超阶级 的观点和教育万能论。 前苏联凯洛夫主编的,力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系统研究教育问题,总结前苏联20世纪20~30年代 教育正反两方面经验,并对我国有着广泛影响的教 育专著是( ) A.《普通教育学》 B.《大教学论》 D.《教育学》 C.《民主主义与教育》 苏联十月革命胜利后,专门从事流浪犯罪儿童教育, 著有《教育诗》、《论共产主义教育》的教育家是( ) A.克鲁普斯卡娅 B.加里宁 C.马卡连柯 D.凯洛夫(四)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 20世纪中叶以后,由于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人才资源开发和智力开发成为世界教育 瞩目的重大课题。教育学进入现代发展阶段。 1.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著有《教学与发展》一书。 2.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著有《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帕夫雷什 中学》等书。其教育理论的核心内容是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思想,对世界教育产生了很大 影响。 3.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著有《教育过程》一书,提出了结构主义教学理论;倡导发. 现式学习; .... 4.美国教育家布鲁姆著有《教育目标分类学》、《学生学习的形成性和终结性评价分册》 等著作,提出了掌握学习理论。 5.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原理》创立了范例教学理论。 三、教育学研究基本方法 常用的教育学研究方法主要有: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历史法、行动研究法等。 (一)观察法 观察研究法是指有计划、有目的地观察研究对象在教育过程中和日常生活条件下语言、7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教师事业部行为的客观表现来进行分析的一种研究方法。 (二)调查法 调查研究法是在教育理论指导下,通过运用问卷、访谈、作品分析、测量等方式,有目 的、有计划、系统地收集研究对象的客观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之后,从中概括出规律性结论 的一种研究方法。 经常采用的主要有访谈法和问卷法。 1.访谈法 访谈法是通过与研究对象或与研究对象有关的人进行口头交谈的方式来收集研究资料 .... 的一种方法。 2.问卷法 问卷法是采用书面问答的方式,要求被试回答研究者提出的问题,以获得被试心理和行 .... 为表现资料的方法。 (三)实验法 实验法是指根据研究目的,改变或控制某些条件,以引起被试某种心理活动的变化,从 ..... 而揭示特定条件与这种心理活动之间关系的方法。 (四)历史法 所谓历史法,就是要从事物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去进行考察,以弄清它的实质和发展规 律。 (五)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法是教师和研究人员针对实践中的问题,综合运用各种有效方法,以改进教育 工作为目的的一种教育研究活动。行动研究的基本过程可以分为四个环节:计划、行动、考..... 查和反思。 . .. 一、单项选择题 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思 想最早出自( ) 语》 在教育研究中,通过考察事物发生和发展的过程, 揭示其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研究方法是( ) A.调查法 B.访谈法 C.历史法 D.实验法A.《说文解字》 B.《论 C.《孟子》 D.《四书集注》 2.古希腊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而著名的学者是( )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昆体良 D.亚里士多德 ) 3.“四书”、“五经”是我国______的教育内容。( A.现代社会 C.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D.封建社会4.认为“学生对教师必须保持一种被动的状态”,提出“教师中心”观点的教育家是( ) A.赫尔巴特 B.杜威 C.夸美纽斯 D.斯宾塞 5.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教育家是( ) A.培根 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赞可夫 6.战国后期从正反两方面总结儒家教育理论和经验,成为罕见的世界教育思想遗产的著 作是( ) A.《论语》 B.《学记》 C.《中庸》 D.《孟子》 7.标志着规范的、独立的教育学诞生的著作是( ) A.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 B.英国洛克的《教育漫话》8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教师事业部C.德国康德的《教育学讲授纲要》 D.德国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8.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研究方法称为( )。 A.实验法 B.测验法 C.调查法 D.观察法答案一、单项选择题 1.选 B 2.选 A 3.选 D 4.选A 5.选B 6.选B 7.选D 8.选A9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教师事业部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发展第一节教育与生产力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一)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二)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三)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一)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二)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 三、人力资本理论 1960年12月,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所做的“人力资本投资”的讲演,被称为人力资本 理论创立的“宪章”。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 (一)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主要的资源。人力资本理论是经济学的核心问题。 (二)在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的作用大于物质资本的作用。第二节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具体表现如下: (一)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10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教师事业部(二)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三)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 二、教育对政治经济的影响 (一)教育能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的人才 (二)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 (三)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第三节教育与文化在理解教育与文化的关系时,需要把握两点:第一点是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第 二点是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一、教育的文化功能 (一)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 (二)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 (三)教育的文化融合功能。 (四)教育的文化创新功能。 二、学校文化 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校园文化分为:学校物质文化、学校组织和制度文化、学 校精神文化。 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第四节教育与社会人口一、人口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一)人口的数量和增长是制约教育事业的规模、速度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人口的质量影响教育的质量 (三)人口的结构影响着教育的发展 (四)人口流动对教育的影响 二、教育对人口再生产的作用 (一)控制人口的数量 (二)提高人口的质量 (三)改善人口结构,调整人才构成与流动 一、单项选择题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还决定着(11)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教师事业部D教育手段 D.社会人口A教育年龄 B教育目的 C教育年限 2.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是由__________决定的。( ) A.政治经济制度 B.社会文化 C.生产力发展水平 ) 3.“建国军民,教学为先”这句话反映了( A.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C.教育与科技的关系 4.人力资本理论说明了( ) A.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C.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5.决定教育领导权的是( ) B.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D.教育与文化的关系B.经济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D.教育对科学技术的促进作用 D.文化传统 D.文化传统 D.洛克 D.主宰 D.带来A.政治经济制度 B.生产力水平 C.科学技术 6.决定教育目的的是( ) A.家长 B.学校 C.政治经济制度 ) 7.首次提出“人力资本论”的是( C.舒尔茨 A.赫尔巴特 B.杜威 8.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起_______作用。( A.制约 B.很小 9.教育可以________民主。( ) A.促进 B.干扰 一、单项选择题 1.选 B 2.选 C 3.选B 4.选A 5.选A 6.选C 7.选C 8.选A 9.选A ) C.绝对的决定 C.决定答案12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教师事业部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第一节人的发展概述一、人的发展的概念 个人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 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一)内发论(遗传决定论) 内发论强调人的身心发展是由自身的需要决定的,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人的生理机制 决定的。 1.孟子(性善说)。 ... 2.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它是 ... 推动人的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 3.当代生物社会学家威尔逊把“基因复制 ”看做是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 .... 4.格塞尔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 5.高尔顿:《遗传的天才》 6.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7.董仲舒:(性三品说) .... (二)外铄论(环境决定论) 外铄论基本观点是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 1.墨子认为,人的发展犹如白布放进染缸,“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 色亦变”。 2.我国古代性恶论的代表人物荀子持外铄论的观点。 ... 3.英国哲学家洛克的“白板说 ”是一个典型的代表。他认为人的心灵犹如一块白板,它 ...13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教师事业部本省没有什么内容,可以任意涂抹。 4.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 (三)多因素相互作用论(共同作用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个体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因素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 果。 三、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 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概括起来有遗传、环境、学校教育及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一)遗传 1.遗传的概念 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解剖生理上的特点,这些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遗传是个 体发展的物质前提。 (二)环境 环境泛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 环境对人的作用 (1)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2)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3)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的主观能动性 (三)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 (四)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个体在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 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第二节个体身心发展规律(一)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 (二)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阶段性是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 不同的发展任务。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年龄特征和主要矛盾。 (三)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教育要抓住关键期 (四)身心发展的互补性,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五)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一、单项选择题 1.儿童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这是身心发展()规律的反映 A.顺序性 B.个别差异性 C.不平衡性 D.阶段性 2.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很多,其中______是生理前提和物质基础。( ) A.环境 B.遗传素质 C.教育 D.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3.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很多,其中______是主导。() D.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A.环境 B.教育 C.遗传素质14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教师事业部4.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的因素是() A.遗传素质 B.成熟 C.环境 D.学校教育 5.人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表明了个体的发展具有()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差异性 6.“白板说”;“龙生龙,凤生凤”;“严师出高徒,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认识分别体现了 儿童发展中的() A.环境决定论;遗传决定论;辐合论 B.环境决定论;辐合论;教育决定论 C.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教育决定论 D.环境决定论;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 7.“拔苗助长”、“凌节而施”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A.顺序性 B.不均衡性 C.阶段性 D.个体差异性 8.小学阶段的教学多运用直观形象方式,中学以后可进行抽象讲解,这体现了儿童身心 发展( )的特点。 A.顺序性 B.个别差异性 C.不平衡性 D.阶段性 9.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 熟机制决定的,该观点属于() A.内发论 B.外铄论 D.白板说 C.多因素相互作用 10.关于个体身心发展的成因,“白板说”观点属于() A.内发论 B.外铄论 D.平衡论 C.多因素相互作用 11.从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因看,属于外铄论者的学者是() A.洛克 B.格塞尔 C.孟子 D.威尔逊 12.格塞尔的“单卵孪生儿爬楼梯试验”,充分说明了()。 A.遗传素质的生理成熟程度制约人的身心发展的过程和阶段 B.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决定人的身心发展的个性 C.遗传素质可随环境的改变而改变 D.遗传素质提供了人的身心发展的可能性 13.由于学生身心发展存在着个别差异,因此要()。 A.坚持教师为中心 B.坚持教材为中心 C.实施因材施教 D.实施标准化考试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选 C 2.选 B 3.选 B 4.选D 5.选B 6.选D 7.选A 8.选D15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教师事业部9.选A 10.选B 11.选A 12.选A 13.选C16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教师事业部第四章教育目的第一节教育目的概述一、教育目的的概念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 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产生怎样的结果。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 .. 教育目的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教育活动有指导意义。 二、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教育目的层次包括: (一)国家教育目的 (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三)课程目标 (四)教师的教学目标 三、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培养目标 (一)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教育方针是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思想,是总的教育方向。 教育方针的结构应当包括三个组成部分: 1.教育性质和教育方向,如“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化化建设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必须依靠教育”; 2.教育目的,即培养人的质量和规格要求,如“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 3.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和根本原则,如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教育等。17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教师事业部(二)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对其各级各类学校总体要求,即不论初等、中等、高等教育,还是 理、工、农、医、师等,都要按照这个总的要求培养人。而培养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制定的 某一级或某一类学校或某一个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是国家总体教育目的在不同教育阶 段或不同类型学校,不同专业的具体化,二者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四、教育目的的意义和价值 (一)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对教育工作具有导向作用 .. (二)教育目的对人们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具有激励作用 .. (三)教育目的是对教育效果进行衡量和评价的重要标准 .. 五、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 (一)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是确定教育目的的主要根据 1.教育目的受生产力的制约 2.教育目的也受生产关系以及政治观点与政治制度的制约 3.教育目的的制定还受到各国传统文化和世界先进文化的影响 (二)人的自身发展特点与需要也是确定教育目的的重要依据 (三)教育目的制定者的教育理想与价值观第二节教育目的的理论一、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一)社会本位论 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的观点是: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注重教育的社会价值;主张教育 目的是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教育是国家的事业;评价教育要看其对社会发展的贡献指 标。代表人物有中国古代的孔子和国外的柏拉图、涂尔干、凯兴斯泰纳、赫钦斯、孔德等。 (二)个人本位论 个人本位教育目的论的观点有:从个体本能需要出发,强调教育要服从人的成长规律和 满足人的需要;注重教育对个人的价值;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发展人的个性, 增进人的价值,促进个体自我实现。代表人物有卢梭、裴斯泰洛奇、帕克、马斯洛、罗杰斯、 福禄贝尔等。 (四)教育无目的论 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 (五)教育目的的辩证统一论 此观点准确地揭示了社会需要与个人发展的辩证关系及其对教育目的的意义,克服了个 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的片面性。18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教师事业部第三节新中国的教育目的一、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点 (一)强调要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指明了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和人才培养的 政治导向。 (二)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说明了国家对培养人才的素质要求。 (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当前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指明了我国培养 人才的根本途径。 二、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在《资本论》等著作中阐述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 论依据。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一、单项选择题 ) 1.在确立教育目的价值取向问题中,争论最多、影响最大的也是最根本性的问题,是( 之间的矛盾或平衡问题。 A.人的发展与社会需要 C.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 B.教育者的要求与受教育者的要求 D.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 )2.“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体现了( 的教育目的观。 B.社会本位论 D.个人本位论 3.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的( ) A.剩余价值学说 B.资本和商品的学说 C.劳动学说 D.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4.马克思主义认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是() A.理论联系实际 B.做到因材施教 C.实现教育机会均等 D.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A.教育无目的论 C.科学本位论答案及名师解析一、单项选择题 1.选 A 2.选 B 3.选 D 4.选D19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教师事业部第五章教育制度第一节教育制度概述一、教育制度的概念 广义的教育制度指国民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其国民教育目的,从组织系统上建 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和有关规章制度的总和。 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 度,简称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 .. 学校的总体系,它具体规定各级各类 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 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学校教育 通常把一个国家各级分类学校的总体称为( A.国民教育制度 B.学校教育制度 C.教育管理体制 D.学校教育结构 )制度是一个国家各种教育制度的核心部分与主体。二、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历史上曾经历过从非正式教育到正式非正规教育,再从正式非正规教育到正规教育的演 ..... ..... .... 变过程。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又称制度化教育。以制 .... 度化教育为参照,之前的教育都归为前制度化教育,之后的则成为非制度化教育。 (一)前制度化教育 (二)制度化教育 大致说来,严格意义上的学校教育系统在19世纪下半期已经基本形成。 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颁布了全国统 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20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教师事业部(三)非制度化教育思潮 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库姆斯等人陈述的 “非正规教育”的概念、伊里奇所主张的“非学校化观念”都是非制度化教育思潮的代表。 三、影响学制的因素(建立学制的依据) (一)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首先取决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状况 ... (二)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受社会制度的制约,反映一个国家教育方针的要求 .... (三)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还要考虑到人口状况 .. (四)要依据青少年儿童的年龄特 征.... (五)要吸取原有学制中的有用的部分,参照外国学制的经验 . ....第二节现代学制的形成和发展一、欧美现代学制的类型 现代学制最早出现在欧洲。 西欧属双轨学制,美国学制属于单轨学制,苏联的学制属于分支型学制。 (一)西欧双轨制 以英国的双轨制典型为代表,法国、前西德等欧洲国家的学制都属这种学制。 (二)美国单轨制 (三)分支型学制 分支型学制也称中间型学制或是“Y”型学制,这种学制既有上下级学校间的相互衔接, 又有职业技术学校横向的相互联系,形成了立体式的学制。 二、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 1.1902年颁布的“壬寅学制”(未实行) 中国首次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是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颁布的《钦定学堂章 程》,该学制只颁布而没有实施,主要以日本为蓝本。 2.1903年的“癸卯学制”(实行新学制的开端) 1903年,清政府任命张之洞、荣庆、张百熙三人重新修订,拟定《奏定学堂章程》,并 于1904年1月颁布执行,又称“癸卯学制”。该学制主要承袭了日本的学制,是以洋务派思 想为指导的,是中国第一个颁布并实行的现代学制。另外,该学制还规定不许男女同校,轻 视女子教育,体现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特点。 3.1912年颁布的“壬子癸丑学制” 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对旧学制进行修订,颁布了壬子癸丑学制。该学制明显反映 了资产阶级在学制方面的要求。第一次规定了男女同校,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 义性质的学制。 4.1922年颁布的“壬戌学制” 1922年,在当时北洋军阀统治下,留美派所主持的全国教育联合会,以美国学制为蓝 本,颁布了“壬戌学制”,又称新学制或六三三学制。中小学实行“六、三、三”三段,小 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21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教师事业部(二)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 1.从层次上看,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包括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 四个层次。 2.从类别结构上看,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可划分为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 成人教育和特殊教育5个大类。 3.从学制类型上看,我国现行学制是从单轨学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 三、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一)加强学前教育及其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二)提早入学年龄,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三)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朝着综合统一的方向发展 (四)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五)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六)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七)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自从法国成人教育家保罗 .朗格朗(被称为终身教育之父)的《终生教育引论》(1970 ...... 年)问世以来,终身教育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第三节义务教育一、义务教育的概念 义务教育是以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和家 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基础教育。 二、义务教育的特征 义务教育具有的三个基本特征:强制性、普遍性、免费性(免学杂费)。 三、义务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运动中,新教国家为推行宗教教育,提倡广设教育。 1619年,德意志魏玛邦公布的学校法令规定,父母应送其6~12岁子女入学,否则政 府得强迫其履行义务。此为义务教育的开端。 英、法、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大多在19世纪70年代后实行义务教育。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义务教育具有三个特征是( ) A.强制性,基础性,科学性 B.强制性,普遍性,免费性 C.科学性,普遍性,基础性 D.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 2.正规学校教育的最高层次是( )22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教师事业部D.幼儿教育&A.高等教育 B.中等教育 3.教育制度的核心部分是( ) A.教育管理制度C.初等教育 B.国民教育制度 D.学校教育制度C.义务教育制度 4.“教育不局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是下列哪一种教育所推崇的理想( A.前制度化教育 B.制度化教育 C.非制度化教育 D.准制度化教育 5.我国颁布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是( )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六三三学制 D.壬戌学制)答案及名师解析一、单项选择题 1.选 B 2.选 A 3.选D 4.选C 5.选B23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教师事业部第二模块课程第六章课程第一节课程概述一、课程的概念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 我们所研究的课程是广义的,是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 程的总和。 二、课程的类型 (一)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按照课程内容的属性,可以把课 在中学阶段开设的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 ....... 程分为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学科课 属于( ) 程主要是学习间接经验,活动课程则 A.学科课程 B.综合课程 D.社会课程 主要是学习直接经验。 C.活动课程 (二)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按照课程的组织方式,可以把课程分为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 .... 1.分科课程 2.综合课程 综合课程是指打破传统分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科领域构成的课 程。 (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根据课程管理、开发主体的不同,课程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24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教师事业部(四)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根据课程的任务,课程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 (五)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根据课程计划对课程实施的要求,课程可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 .. (六)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从性质上看,课程分为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两种类型。 三、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社会、知识和儿童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具体包括: 1.社会需求 2.学科知识水平 3.学习者身心发展特点 4.课程理论 四、主要课程理论流派 (一)知识中心课程论 知识中心课程论又称为学科中心课程论,这一课程流派的基本观点包括: 1.知识是前人获得的关于世界正确的认识,知识的学习有助于学习者快速地提升自我的 认识能力,有效地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 2.教师的任务是把各门学科的知识教给学生,学生的任务是掌握预先为他们准备好的各 门学科知识。 3.学校课程应以学科的分类为基础,以学科教学为核心。以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 规律和相应的技能为目标。 知识中心课程理论在不同时期表现不同,其内在原因是人们对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的不同 反映。在教育史上,有代表性的知识中心课程理论有夸美纽斯的泛智主义课程理论、斯宾塞 的实用主义课程理论、巴格莱德 要素主义课程理论以及布鲁纳的 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二)学习者中心课程论 其基本主张包括: 1.课程应以学生的兴趣、爱好、动机、需要、能力等为核心来编排 2.课程强调的不是学科知识,而是学生的发展,课程的内容不能超出儿童经验和生活的 范围,组织应心理学化,因为儿童还没有能力接受成人完整的经验,所以应以儿童的直接经 验作为教材内容。 3.以人为本课程理念,关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情感体验,突出知识的获得过程。 这一流派比较有代表性的理论有以卢梭、裴斯泰洛奇和福禄贝尔为代表的浪漫自然主义 经验课程、杜威等人的经验自然主义课程理论以及马斯洛、罗杰斯等人的人本主义课程理论。 (三)社会中心课程论 社会中心课程论又称为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以布拉梅尔德为代表。社会中心课程论者 ..... 认为: 简述学科中心课程论的主要观点。25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教师事业部1.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使 学生认识到当前社会的问题和不尽 如人意的方面,提升学生反思和批判 社会的能力,进而达到教育改造社会 的功能。主张课程内容的组织以儿童活动为中心,提倡“做 中学”的课程理论是( ) A.学科课程论 B.活动课程论 C.社会课程论 D.要素课程论2.课程的重点应放在当代社会的问题、社会的主要功能、学生关心的社会现象以及社会 改造上,应让学生广泛地参与到社会中去,课程不应该帮助学生去适应社会,而是要建立一 种新的社会秩序和社会文化。第二节课程设计一、课程设计的概念 课程设计是在一定的教育价值观的指导下,将所选出的多种课程要素妥善地组织课程结 构,使多种课程要素在动态运行的课程系统结构中产生合力,以有效地实现课程目标。 二、课程内容的选择依据 (一)课程目标 (二)学生的需要、兴趣和身心发展水平 (三)社会发展 (四)科学文化知识 三、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 目前有三种相互对立的课程内容组织方式: (一)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 纵向组织是指按照知识的逻辑序列,从已知到未知、从具体到形象的先后顺序组织课程 内容。 横向组织是指打破学科的知识界限和传统的知识体系,按照学生发展的阶段,以学生发 展阶段需要探索的社会和个人最关心的问题为依据组织课程内容,构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内 容专题。 纵向组织侧重知识自身的体系和深度,横向组织强调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和知识的广度。 (二)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 逻辑顺序是指根据学科本身的 体系和知识的内在联系来组织课程 内容,是传统教育派的主张。 心理顺序是指按照学生心理发 展的规律来组织课程内容,是现代教 育派的主张。 在教材编写过程中,课程内容前后反复出现,且后 面内容是前面内容的扩展和深化,这种编排方式是 ( ) A直线式 B螺旋式 C分科式 D综合式(三)直线式与螺旋式 直线式指把课程内容组织成一条在逻辑上前后联系的“直线”,前后内容基本不重复, 即课程内容直线前进,前面安排过的内容在后面不再呈现。强调知识本身内在逻辑的直线性。 螺旋式指在不同阶段、单元或不同课程门类中,使课程内容重复出现,逐渐扩大知识面,26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教师事业部加深知识难度,即同一课程内容前后重复出现,前面呈现的内容时后面学习内容的基础,后 面学习内容是对前面学过内容的不断扩展与加深,层层递进。 四、课程设计模式 (一)泰勒(R.W.Tyler)的目标模 式.... 1.基本观点: 泰勒原理可概括为:目标、内容、方法、评价,即:1.确定课程目标;2.根据目标选择 课程内容;3.根据目标组织课程内容;4.根据目标评价课程。他认为一个完整的课程编制过 程都应包括这四项活动。 1949年美国学者泰勒出版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 理》提出了课程编制的“四段论”,形成了著名的“泰 (二)过程模式 勒原理”的课程编制模式,这一模式被称为() “过程模式”是斯滕豪斯对泰 B.过程模式 勒“目标模式&批评的基础上提出的。 A.实践模式 D.目标模式 过程模式的特征是不以事先确 C.环境模式 定好的、由仔细分解一般目的而得出 的目标系统作为课程编制的依据,而是关注整个课程(包括教学)展开过程的基本规范,使 之与宽泛的目的保持一致。 ..... 五、课程设计的具体内容(课程内容的文本表现形式) (一)课程计划 1.课程计划的概念 课程计划是指导和规定课程与 简述课程内容的三种文本表现形式。 教学活动的依据,是学校课程与教学 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分科标准、编写教科书和设计其他教材的依据。 2.课程计划的构成 课程计划的基本内容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1)指导思想 简述课程计划的含义和内容。 (2)培养目标 (3)课程设置及说明(开设哪些科目是教学计划的中心问题) (4)课时安排 (5)课程开设顺序和时间分配 (6)考试考查制度和实施要求 (二)课程标准 1.课程标准的概念 学科课程标准即教学大纲,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 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 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教学大纲是课程计划的分.学科展开....。 2.教学大纲的构成 教学大纲一般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1)说明部分。扼要说明本学科开设的意义,规定教学的目的、任务和指导思想,提 出教材选编的原则以及教学法的建议等。27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教师事业部(2)文本部分。它系统地安排一门学科全部教材的主要课题、要目或章、节,规定每 个课题教学的要点和时数,并编有练习、实习、实验、参观等实际作业的要求以及其它教学 活动的时数。 编写教材(教科书)的直接依据是( ) (3)其他 A.课程计划 B.课程目标 3.教学大纲对学校和教师的指 C.课程标准 D.课程说明 导意义 第一,教学大纲是国家对各门学 科的教学提出的统一要求和具体规格。 第二,教学大纲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第三,教学大纲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三)教科书 1.教科书的概念 教科书又称课本,它是根据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 用书。教科书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 2.教科书的结构 教科书一般由目录、课文、习题、图表、注释、附录等部分构成。课文是教科书的主体 部分。第三节课程资源一、课程资源的概念 课程资源是课程设计、编制、实施过程中可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 二、课程资源的分类 从课程资源的空间分布区分:校外课程资源、校内课程资源 .... 按课程资源的存在方式区分:显性课程资源和隐性课程资源。 .... 按课程资源的存在形态区分,有物质形态的课程资源和精神形态的课程资源。 ....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一)开展社会调查,跟踪社会发展动向,具备专业知识、技能,有效参与社会生活。 (二)观察学生日常活动,反思个人工作历程,寻找有效课程资源。 (三)开发和利用课程实施的各种条件。 (四)研究学生的共性和个性特征,了解其所需知识和技能,确定制定课程叫许计划的 基础。 (五)鉴别和利用校外课程资源。 (六)建立课程资源数据管理库。28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教师事业部第四节课程实施一、课程实施的概念 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课程 实施是落实课程改革、实施学校培养目标的重要措施。 二、课程实施的基本取向 辛德等人关于课程实施取向的分类研究受到了课程学者的普遍认同。他们将课程实施或 研究课程实施的取向分为三种:忠实取向、相互调适取向、课程缔造取向。 (一)忠实取向 (二)相互调适取向 (三)课程创生取向(缔造) 三、课程实施的结构 (一)安排课程表,明确各门课程的开设顺序和课时分配 课程表的安排应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1.整体性原则 2.迁移性原则 3.生理适宜原则 (二)确定并分析教学任务 (三)研究学生的学习活动和个性特征,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 (四)选择并确定与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学任务相适应的教学模式 (五)对具体的教学单元和课的类型和结构进行规划 (六)组织并开展教学活动 (七)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为下一轮的课程实施提供反馈性信息 四、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 (一)改革本身的因素 1.地方、学校与教师对改革的需要 2.实施者对改革认识的清晰程度 3.改革本身的复杂性 4.改革方案的质量和实用性 (二)学校内部的因素 1.校长。校长认识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并理解实施课程改革的措施使课程改革有效实施 的重要保证。 2.教师。新课改的新理念和新文化被多数老师接受,并变成他们的自觉行为,新课程的 实施才能变为现实。 (三)学校外部的因素 1.社区与家长的影响 2.政府部门的影响29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教师事业部3.社会团体的影响第五节课程评价一、课程评价的概念 课程评价是指检查课程的目标、编订和实施是否实现了教育目的,实现的程度如何,以 判定课程设计的效果,并据此作出改进课程的决策。 二、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 (一)目标评价模式 1.代表人物:目标评价模式由被誉为“教育评价之父 ”的泰勒提出。 ...... 2.观点:这一评价模式是以目标为中心而展开的。在课程研究发展史上,泰勒第一次把 课程评价纳入课程开发过程并使之成为课程开发的核心环节之一。 (二)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1.代表人物:针对目标评价模式的弊病,美国学者斯克里文提出了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 2.主要观点:认为评价应当注重的是课程的实际效果而不是预期效果,主张把评价的重 .... 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专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上来。 (三)背景、输入、过程、成果(CIPP)评价模式 CIPP模式由美国著名教育评价家斯塔弗尔比姆等学者提出来的,评价不应局限在评定 ...... 目标达到的程度,而应该是为课程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应该为课程的改革服务。第六节新课程改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年)是我国第八次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教育以人为本,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一、课程改革的目标 新课程改革的总体培养目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 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课程结构 (一)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30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教师事业部)目前我国普通高中课程设置的主要课程是( A.分科课程 B.综合课程 合..实. 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 C.活动课程 D.探究课程 要 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四)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一、单项选择题(二)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三)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1.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要求进行科学评估,充 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是( ) A国家课程 B地方课程 C学校课程 D基础性课程 ) 2.将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划分依据是( A课程制定者 B课程任务 C课程目标 D课程内容 3.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相比,它的缺点是( ) A.忽视知识本身的逻辑顺序 B.不利于学生联系社会实践,忽视学生的兴趣和需要 C.忽视知识的系统性、整体性 D.强调要以儿童为中心 4.孔子将“礼、乐、射、御、书、数”六门功课教给学生,这是我国______的雏形。() A.活动课程 B.学科课程 C.综合课程 D.结构课程 ) 5.下列属于一级课程的是( A.国家课程 B.地方课程 C.学校课程 D.基础型课程 )是最自觉、清醒的论证了直接经验在个人成长中的意义,并将儿童个体的直 6.( 接经验加以规范和具体化为课程并且付诸实践的教育家。 A.泰勒 B.桑代克 C.斯金纳 D.杜威 7.新课改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初中阶段设置( ) A.以综合课程为主 B.以分科课程为主 D.分科课程为主,综合课程补充 C.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相结合 8.新课改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在小学阶段____ A.以综合课程为主 B.以分科课程为主 C.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相结合 D.分科课程为主,综合课程补充 9.新课程的结构特点是____ ①均衡性②逻辑性③选择性④综合性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0.综合实践活动是由国家设置、由地方和学校根据实际开发的课程领域,其基本内容 范围主要有( ) ①研究性学习②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③信息技术教育④劳动技术教育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 11.最早把评价引入课程编制过程之中的是( A.泰勒 B.罗杰斯 C.布卢姆 ) 12.被称为“教育评价之父”的教育家是( A.杜威 B.斯塔弗尔比姆 C.泰勒 D.①②③④ D.布鲁纳 D.裴斯泰洛奇31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教师事业部答案及名师解析一、单项选择题 1.选 C 2.选 A 3.选 B 4.选B 5.选A 6.选D 7.选C 8.选A 9.选D 10.选D 11.选A 12.选C32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教师事业部第三模块教学第七章教学第一节教学概述一、教学的概念 (一)教学的定义 在广义上,教学就是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以一定文化为对象进行学习的活动。 ... 在狭义上,教学是指在学校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的活动。 ..... 二、教学的意义 第一,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第二,教学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第三,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三、教学的基本任务 教学的基本任务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 (辨析)教学的任务就是传授科学文化基础知识, 学文化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 (二)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 养学生的能力和创造力 培养基本技能技巧。33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教师事业部(三)发展学生体力,促进学生的健康 (四)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四、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是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 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一)备课 备课的三项工作 (1)备教材。 (2)备学生。 (3)备教法。(制定教学进度计划) (二)上课 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最直接的体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 键。 上一堂好课的基本要求(一堂好课的标准): (1)目标明确。 (2)重点突出。 (3)内容正确。 (4)方法得当。 (5)表达清晰。 (6)组织严密。 (7)气氛热烈。 (三)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教师布置作业时,应遵守下列要求: 1.作业的内容要符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要求,并要有代表性。 ... 2.作业分量要适当,难易要适度。 3.布置作业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并规定完成的时间。 ..... 4.教师应经常检查和批改学生的作业。 (四)课外辅导 (五)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测验的效度、信度、难度和区分度 (1)测验的效度。效度是指一个测验能测出它所要测量的属性或特点的程度。 学业成绩检查是要测量所学的学科基本知识技能,作为测量工具的试题就应和要检查的 目标相关。 (2)测验的信度,又称测验的可靠度,是指一个测验经过多次测量所得结果的一致性... 程度,以及一次测量所得结果的准确性程度。.. (3)测验的难度,指测验包含的试题难易程度。过难或过易都不能准确的测出学生掌 握知识的真实情况。 (4)测验的区分度,指测验对考生的不同水平能够区分的程度,即具有区分不同水平 考生的能力。区分度与难度有关,只有在试卷中包含不同难度的试题,才能提高区分度,拉 开考生得分差距。34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教师事业部第二节教学过程一、教学过程的概念 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指导学生有目的地、有计 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 品德的过程。 三、教学过程的本质 认识说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 下几个方面: 1.认识的间接性 2.认识的交往性 3.认识的教育性 4.认识的简捷性(或有指导的认识) 四、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教学过程有哪些基本规律可循? (一)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 (二)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 一(教学的发展性规律) (1)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互 依存、相互促进。 在学校教育中,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主要借助的 是( ) A.生产经验 B.生活经验 C.直接经验 D.间接经验(2)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 础,发展智力又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两者相互联系,辩证统一。 (3)要防止单纯抓知识或只重视智力发展的片面倾向。 形式教育论:只注重智力发展 ..... 实质教育论:只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 ..... 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知识传授而忽视能力培养的理 论是( ) 合 B.实质教育论 1.即教学的教育性规律,指教学 A.形式教育论 D.现代教育论 过程既是传授和学习系统的文化科 C.传统教育论 (三)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相结 学知识的过程,又是学生在掌握知识 的基础上接受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两者具有紧密的联系。 赫尔巴特首次提出“教学具有教育性”,即教学除了传授知识之外,还要对学生进行思 想品德教育。35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教师事业部)(四)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 明确提出“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的教育家是( 性相结合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该规律说明教学过程是教师和 C.杜威 D.赞可夫 学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教师在教学活 动中起主导作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双方具有本质的联系。 五、教学过程的结构 (一)心理准备(引起学习动机) (二)领会知识 这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这个阶段包括感知教材和理解教材两方面。 (三)巩固知识 (四)运用知识 (五)检查效果第三节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一、教学原则 我国目前教学原则有: 1.直观性原则 (1)定义: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直接感知事物、模型或通过教师用形象 .. .. .. 语言描绘教学对象,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 (2)贯彻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①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②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 ③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2.启发性原则 (1)定义: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 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①教师应讲的“少而精”,给学生留出思考的空间。 ②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③设置问题情境,使学生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 ④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使学生学会思考。 3.巩固性原则 (1)定义: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 (2)贯彻巩固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①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②抓好学生的复习环节和运用环节。36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教师事业部③教学生复习和记忆的方法。 4.循序渐进原则(系统性原则) (1)定义: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 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2)贯彻循序渐进原则的基本 要求是: ①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还 要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由具体到抽象 ②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 难点的教学。 我国古代教育文献《学记》中要求“学不躐等”“不 陵节而施”,提出“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 这体现了教学应遵循( ) A.启发性原则 B.巩固性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 D.因教施材原则③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由已知到未知,由具体到抽象。 5.因材施教原则 (1)定义: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 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2)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①了解学生的实际和个别差异,为因材施教奠定基础。 ②运用多种方式教学,适应学生个别差异,培养学生特长。 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1)定义: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 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2)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①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②重视引导学生运用知识 ③逐步培养与形成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④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7.量力性原则 (1)定义:量力性原则又称可接受性原则,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分量和进度要适 ...... 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他们能够接受的,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 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2)贯彻量力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①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②考虑学生认识发展的时代特点。 8.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原则 (1)定义: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原则是指教学中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引导学生掌 握正确的知识,同时结合知识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正确人生观、科学世界观教育。 (2)贯彻思想性和科学性相统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①教师要保证教学的科学性; ②发掘教材的思想性,注意在教 ★真题链接 学中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简述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这 ③要重视补充有价值的资料、事 一原则要求。 例或录像; ④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思想修养。37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教师事业部二、教学方法 (一)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 (1)定义: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 (2)讲授法的基本要求是: ①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启发性、趣味性。 ②讲究讲授的策略与方式。 ③讲究语言艺术。 2.谈话法 (1)定义:谈话法也叫问答法,它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 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2)谈话法的基本要求是: ①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 ②要善问。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富有挑战性、启发性和趣味性,能引起、激发学生的思 考;要耐心等待学生的回答。 ③要善于启发诱导。 ④要做好归纳、小结。 3.讨论法 (1)定义: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 获取知识的方法。其优点在于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 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灵活地运用知识。 (2)讨论法的基本要求是: ①问题要有吸引力。 ②要善于在讨论中对学生启发引导。 ③做好讨论小结。 (二)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 1.演示法 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采取现代化视听手段等,指导学生获.. 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演示的特点在于加强教学的直观性,不仅是帮助学生感知、理解 基本知识的手段,也是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重要来源。 2.参观法 参观法是教师紧密配合教学,组织学生到校外一定场所进行直接观察、访问而获得知识 或验证知识的方法。 (三)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1.练习法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完成一定的操作,并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练习的种类很多。按培养学生不同方面的能力分有:各种口头练习、书面练习、实际操 作练习;按学生掌握技能、技巧的进程分有:模仿性练习、独立性练习、创造性练习。 2.实验法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通过条件控制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 从观察这些变化中获得知识的方法。38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教师事业部3.实习法 实习法是教师指导学生根据教 .. 学要求,组织学生在校内外一定场所 从事一定的实习实践工作,在具体操 作过程中综合运用理论掌握知识、形★真题链接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数学的实地测算、地理的地 形测绘、生物的植物栽培和动物饲养属于下列哪一 ) B.参观法 D.实习作业法成技能技巧的方法,又称实习作业法。 种教学方法( ..... A.实验法 与实验法、练习法相比具有更强的实 C.演示法 践性、独立性、综合性和创造性。第四节教学组织形式一、教学组织形式 (一)个别教学制 个别教学制的产生是与古代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低的状况相适应的。 优点:教师能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使教学内容、进度适合学生的接受能力。 .... 不足:难以完成系统化、程序化传授知识的任务。一名教师所能教的学生数量是很有限 的,因而教学效率不高 (二)班级授课制 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 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 班级授课制的产生与发展 十七世纪初,乌克兰兄弟会学校兴起了班级授课的组织形式。 在中国,1862年在北京设立的京师同文馆首先采用这一形式。 ..... 1902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学堂章程》(壬寅学制)后,班级授课制在全国广泛推行。 3.评价: 班级授课制的主要优点: (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 (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 不足之处: (1)不利于因材施教; (2)不利于学生独立性与自主性的培养; (3)教学形式缺乏灵活性。 (三)分组教学制 1.分组教学制的概念 分组教学制就是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为水平不同的组进行教学。 一般可分为两类:外部分组和内部分组。 (1)外部分组,是指学校打破按年龄编班的传统习惯.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或学习成 绩编班进行教学。 (2)内部分组,是指在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班级内,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等编组。 (四)设计教学法39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教师事业部美国教育家 W.H.基尔帕特里克(旧译克伯屈)于...... 1918年,从 J.杜 威“从做中学”的教育 思想出发,并在其“问题教学法”的基础上,根据内部动机和附随学习的理论所创行的一种教 ... 学组织形式和方法。 其目的在于克服传统教学中呆板的课堂教学、只重视书本知识、学生被动的学习以及孤 立的分科教学体制等缺陷。它废除班级授课制度、打破学科界限、摒弃传统的教科书。主张 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决定学习目的和内容,在自己设计、自己负责任的单元活动中获 得有关的知识和能力。 (五)道尔顿制 道尔顿制是由美国教育家帕克赫斯特于 ..... l902年在美国马萨诸塞州道尔顿中学创设。道 尔顿制是指教师不再上课向学生系统讲授教材,而只为学生分别指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 由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有疑难时才请教师辅导,学生完成一定阶段的学习任务后向教师汇 报学习情况和接受考查。 (六)特朗普制 特朗普制是由美国教育学教授劳伊德 ?特朗普于 20世纪 50年代提出的一种教学组织形 ....... 式。这种教学形式把大班、小班和个人三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大班上课是把两个以上的平 .... 行班合在一起上课,讲课时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由出类拔萃的教师担任;小班研究,即将 .... 大班的学生分为约 20人左右的小组,由教师或优秀生领导,研究和讨论大班授课材料;个. 别教学则是由学生独立作业,其中部分作业是教师指定的,部分作业是学生自主选择的。...一、单项选择题 ) 1.______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A.教学 B.课程计划 C.教育方针 ) 2.从教学过程的特点看,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 A.社会经验 B.直接经验 C.间接经验 D.教育活动 D.生活经验) 3.提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段教学法、提出了教学的教育性原则的是( A.赫尔巴特 B.夸美纽斯 C.洛克 D.杜威 4._____对班级授课制给予了系统的理论描述和概括,从而奠定了它的理论基础。( ) A.《大教学论》 B.《普通教育学》 D.《教育论》 C.《民主主义与教育》 5.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A.备课 B.上课 C.课外辅导 D.成绩评定 6.把两个及两个年级以上的儿童编在一个班级,直接教学与布置、完成作业轮流交替进 行,在一节课内由一位教师对不同年级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是( ) A.分层教学 B.合作教学 C.小班教学 7.目前世界范围内,最普遍和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 A.个别教学 B.班级授课制 C.小组教学 D.复式教学D.道尔顿制 8.在教育学中,对学生进行考试测验时,测验达到目的的程度称作测验的( ) A.效度 B.信度 C.区分度 D.难度40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教师事业部9.教师的备课工作包括: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和( ) A.设计练习作业 B.选取直观教具 D.检查学生的学具 C.制定教学进度计划 ) 10.备课是教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是上好课的( D.先决条件 11.鲁宾斯坦曾经说过:“思维通常总是开始于疑问或者问题,开始于惊奇或者疑问,开 始于矛盾。”基于这一观点,教学应遵循() A.启发性原则 C.目标性原则 B.教育性原则 D.直观性原则 A.常规准备 B.一般工作 C.排练预演12.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 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是() A.谈话法 B.讨论法 C.讲授法 D.练习法 13.在教学中,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 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的原则是( ) A.直观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 D.巩固性原则 14.教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差别教学,体现了教学的 ( ) A.直观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15.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反映了( A.系统性 B.启发性 C.循序渐进原则 )教学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C.思想性 D.巩固性 16.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演示实验,使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称之 为( ) A.实验法 B.讲解法 C.讨论法 D.演示法 17.把大班教学.小班研究和个别教学三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的这种教学形式叫( ) A.特朗普制 B.道尔顿制 C.分组教学制 D.班级授课制 二、案例分析题: 一位物理教师在课堂上问学生:“把一块铁块和一块木块放在水里,会出现什么情况?” 学生回答:“铁块下去,木块浮在水面上。”“为什么呢?”“因为铁重。”“而钢铁制的巨轮也 很重,为什么却浮在水面上呢?”这一问,学生的情绪一下子高涨起来,开始积极地思考, 之后,教师再引出“阿基米德原理”,这一教学实例体现了什么教学原则?你有什么感想?答案及名师解析一、单项选择题 1.选 A 2.选 3.选 4.选 5.选 6.选 C A A B D41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教师事业部7.选 B 8.选 A 9.选 C 10.选 D 11.选 A 12.选 A 13.选 A 14.选 D 15.选 D 16.选 D 17.选 A 二、案例分析 该教学实例体现了启发式教学原则。 参考框架: 1.什么是启发式教学 2.用自己的话谈谈启发式教学的作用,即对学生发展的意义 3.运用启发式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42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教师事业部第四模块中学生学习心理第八章学习的认知基础第一节感觉一、感觉的概念 感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二、感觉的分类 (一)外部感觉:指接受外部刺激,反映外部事物属性的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 味觉、皮肤觉等。 (二)内部感觉:指接受机体内部的刺激,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创业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