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被迫自动下线,大数据时代的隐私便捷和隐私哪个更重要

大数据时代,我们还有隐私吗? | 科学人 | 果壳网 科技有意思
大数据时代,我们还有隐私吗?
大数据对个人隐私权的影响。怎样保护网络隐私权?
本文作者:zhanghuicuc
随着数字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匿名”有可能会变成“数学上不可能”的事。
1995年,欧盟出台的隐私法例将“个人资料”定义为可以直接或间接识别一个人的信息。很显然,当时立法者考虑的是那些带有身份标识号的文件资料之类的东西,这些标识号就好像人的姓名,而立法者们希望它们可以得到保护。
如今,“个人资料”这一定义所包含的内容已经远远超出当年那些立法官员的想象,甚至可以轻易地超过18年前他们通过这项法例时整个世界的数据量。
来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首先,这个世界每年所创造的数据量在以指数形式增长,去年,这一数字则达到了2.8ZB(1ZB =10244GB),听起来就很可怕的数字,而且据知名信息行业咨询服务商IDC称,这一数字将在2015年翻一番。此外,这些数据中的3/4是由个体人在创造或移动数字文件时贡献的。举例来说,一个标准的美国上班族每年可以贡献180万MB的数据量,平均每天则有约5000MB,这其中包括下载的电影、文档、电邮以及这些数据通过移动或非移动互联网传播时所产生的附加数据量。
互联网的数据量进入了高速增长期。图片编译自MIT TechnologyReview
尽管这其中的大部分数据都是不可见的,似乎也并不携带任何个人信息,但事实并非如此。现代数据科学已经发现几乎任何类型的数据都能用来识别创造它的人,就好比指纹一样。比如说你在网上下载的电影、你的手机发出的定位信息,甚至是你被监控摄像机所拍下来的步态都可以用来识别你。实际上,数据越多,其中可以称得上隐私的就越少。普林斯顿大学的计算机科学家阿尔文德·纳拉亚南(Arvind Narayanan)称,只要有合理的商业动机来推动数据挖掘的进程,任何形式的隐私都是“算法上不可能”(algorithmically impossible)的。
可以说,我们已经在这条不归路上越走越远。那些以往被我们认为是个人资料的信息——姓名或者信用卡号——如今都已经被安客诚(Acxiom)公司这样的数据代理商用作交易,它拥有500多万名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消费者的个人信息。人们在填写了某些调查表或者注册了一些服务后,相应的数据就进入了公共领域。这也是这些代理商的数据来源。
安客诚可以利用一些信息来推测你的生活方式、兴趣爱好和日常活动,比如你的汽车品牌和使用时间、你的收入和投资状况、你的年龄、受教育程度以及邮政编码。所有这些信息可以将你归类为70种不同的“PersonicX”集群中的一个。除此之外,你最近有离过婚吗,或者你刚刚变成了一名空巢老人?这些“人生大事”更可以将一个人从一个消费阶层转移到另一个,而这正是安客诚及其广告客户的关键兴趣所在。安客诚称其可以通过分析数据来预测3000种不同的行为及心理倾向,比如说一个人会在某两个品牌间做出怎样的选择。
虽说听起来很厉害,但这些数据代理商如今已经被认为是过时的了,尤其是跟Facebook这样的互联网公司相比。Facebook已经可以实现对个人信息收集的自动化与实时化,其首次公开募股时的财务档案显示,Facebook上每位用户的图片和视频资料数据量约为111MB,而Facebook的用户数如今已经超过了10亿,这可是整整100PB(1 PB = 10242 GB)的个人信息数据!在一些法律案件中,Facebook所记录的数据也派上了用场,其中包括涉案人发过的文字信息、点过“赞”的东西以及所用过的电脑的IP地址等,这些资料加起来足有800页,这800页就又给每位用户增加了几MB的数据量。
线上和线下的数据如今正在逐步融合,进而帮助营销人员更精准地进行广告投放,这也是众多“数字隐私”拥护者的烦心事。今年二月,Facebook宣布与包括安客诚在内的多家数据代理商展开合作,通过整合各自的数据资源来构造现实世界与虚拟网络之间的联系。一个月后,安客诚的首席科学官在一次投资者会议上称他们的数据已经与全美90%的社会档案建立了链接。
这些数据往往被描述为“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匿名性”,但是牵涉到的信息越多,这样的说法就越显站不住脚。就拿移动通信运营商来说,他们会记录用户的位置和手机号码,然后再将这些综合数据卖给商家。尽管位置数据的匿名化是可以实现的,但是来自MIT的伊夫·亚历山大(Yves-Alexandre de Montjoye)和塞萨尔·A·伊达尔戈(César A. Hidalgo)却发现只要通过同一手机的四个不同的位置数据点就可以精确定位其拥有者。不光是移动通信运营商,,就连最近刚刚兴起的可穿戴设备(如Google Glass)也被认为会引起隐私担忧。
毫无疑问,可以获得的个人数据量越多,其中的信息量就越大。只要拥有了足够多的数据,我们甚至可能发现有关于一个人的未来信息。去年,来自美国罗彻斯特大学的亚当·萨迪克(Adam Sadilek)和来自微软实验室的工程师约翰·克拉姆(John Krumm)发现他们可以大致预测一个人未来可能到达的位置,最多可以预测到80周后,其准确度高达80%。为此,他们收集了32000天里307个人和396辆车的GPS数据并建造了一个“大规模数据集”。
两人想象了一下这一研究成果的商业应用,他们说到时候会出现这样的广告:“需要理发吗?四天后你就会在这家发廊周围100米内,届时它将会有优惠活动哦!”
这两人还为他们的系统起了一个名字——“遥远未来”(Far Out),没错,这也正是大数据时代下的个人信息将带我们去的地方。
相关的果壳网小组
本文编译自:MIT TechnologyReview Has Big Data Made Anonymity Impossible?
作者:Patrick Tucker文章题图:
你可能感兴趣
其实隐没在大众当中,在概率上也是一种保护啊
确实如此。我一点都不喜欢QQ里的好友推荐,也不喜欢圈子,更拒绝人人网,至于微博微信,更加危险,就别提那些你搜索过的内容了,感觉很恐怖。我并不希望每个人都了解我,我也没有天大的秘密,我只是想有隐私权。仅此而已。
现在流行的大数据说得吓死人的,其实并不能做太多的事情.
显示所有评论
全部评论(72)
能分析这些数据的也都是大公司吧。。。
呵呵,先杀一下
“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
真的是没有隐私可言啊,现在各大网站上的淘宝广告,显示的结果都是按照用户逛淘宝浏览的习惯展示的,也就是说别人用你电脑的时候,你买了什么,或者喜欢什么,其他人都可以在网站上看的一清二楚。
其实隐没在大众当中,在概率上也是一种保护啊
说的很吓人。狠吓人。
现在流行的大数据说得吓死人的,其实并不能做太多的事情.
现在哪里还有隐私可言啊,瞎扯。
传统的纸笔是最能保证隐私的,个人认为。
AI的时代要来了么!
Big Data已经来了
软件工程师,网路安全从业者
我觉得有的时候过于纠结于自己的信息是不是被商家追踪未免太累了,假如自己想理发,但是周围没有理发店,每次都要跑上老远,如果这种数据被想开店的理发师知道了,在自己家周围开了个店,自己省了跑腿去远处理发的麻烦,商家也赚了钱,也算是两全其美的事情。
引用 的话:觉得有的时候过于纠结于自己的信息是不是被商家追踪未免太累了,假如自己想理发,但是周围没有理发店,每次都要跑上老远,如果这种数据被想开店的理发师知道了,在自己家周围开了个店,自己省了跑腿去远处理发的麻...没错,但是要防止非法运用这些数据。
引用文章内容:在一些法律案件中,Facebook所记录的数据也派上了用场,其中包括涉案人发过的文字信息、点过“赞”的东西以及所用过的电脑的IP地址等,这些资料加起来足有800页,这800页就又给每位用户增加了几MB...有没有人觉得800页这个数据出奇的小。。。
引用 的话:“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呵呵 咱们的数据都被卖来卖去N遍了吧 只是还没被精确加工过 仅仅是粗暴的一堆一堆出售 并且 政策导向环境里的P民的信息还没多少价值 我认为
奴隶是没有隐私之说的 你们以为呢?
之前不是说过么,大数据能证明你想证明的东西,但不能告诉你你不知道的来自
引用 的话:奴隶是没有隐私之说的 你们以为呢?LCP的NC粉吧,不同意其观点就给人扣帽子,果然大喊言论自由的人其本身最反对言论自由了
所以我认为让谷歌这样的公司来干这种事情没什么不好的,大数据+更先进的数据挖掘是未来的方向,所以选个靠谱的公司来做不是很好。千万不要是Gov 那就糟了。
其实如果你是一个网虫的话,你就已经在所有人的眼皮底下了。之所以你没有发现,那是因为,没有人感兴趣想注视你。
的确准确,就目前而言,搜索引擎已经与网页广告投放有很大相关性,你搜索过什么,那么你在很多网页上就看到很多相关产品广告,而腾讯更加厉害,一个默认的朋友圈就可以把你的身份找出来
08年数据量开始暴增, 是不是因为开始流行起刷微博这样的复制粘贴行为了?
引用文章内容:去年,来自美国罗彻斯特大学的亚当·萨迪克(Adam Sadilek)和来自微软实验室的工程师约翰·克拉姆(John Krumm)发现他们可以大致预测一个人未来可能到达的位置,最多可以预测到80周后,其....67年 啊,这么久的GPS数据?
引用文章内容:“网络匿名”有可能会变成“数学上不可能”的事。引用 的话:传统的纸笔是最能保证隐私的,个人认为。赞同。我现在基本绝缘社交网络了
引用 的话:赞同。我现在基本绝缘社交网络了那你还来果壳!
引用 的话:那你还来果壳!上果壳是为了多长点姿势,和微博不一样。微博上没隐私,而且傻逼太多。
能干更多的事。在政策和法律的约束下,才没有“发扬光大”。
确实如此。我一点都不喜欢QQ里的好友推荐,也不喜欢圈子,更拒绝人人网,至于微博微信,更加危险,就别提那些你搜索过的内容了,感觉很恐怖。我并不希望每个人都了解我,我也没有天大的秘密,我只是想有隐私权。仅此而已。
显示所有评论
(C)2017果壳网&&&&京ICP证100430号&&&&京网文[-239号&&&&新出发京零字东15000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举报电话:小米记账功能被迫自动下线,大数据时代便捷和隐私哪个更重要?
小米记账功能被迫自动下线,大数据时代便捷和隐私哪个更重要?
用户隐私权利意识觉醒,倒逼互联网平台自律对此,有法务专家进一步解释,手机厂商或者底层软件厂商获取信息应当区分情况,分别获得用户和软件厂商同意。也就是说,即使小米用户同意小米系统获取个人第三方平台上的数据,小米也要征求第三方平台的同意才有效。而小米未经微信、支付宝等平台同意便擅自获取对方数据,这种行为违反了我国法律“不得恶意干扰其他服务或产品”的相关规定,也干扰了支付宝和微信产品的正常运营。在3Q大战之后,工信部颁布了《规范互联网信息服务市场秩序若干规定》,其中第五条明确规定,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不得实施侵犯其他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合法权益的行为,包括恶意干扰用户终端上其他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的服务,或者恶意干扰与互联网信息服务相关的软件等产品的下载、安装、运行和升级等。小米的行为不仅侵害了微信、支付宝的软件著作权,对安卓开发者和生态来说也疑是一种侵犯。可见,无论是从道德层面还是法律层面,小米都属于理亏的一方。不过往好的方面想,从最近的一系列隐私风波事件看,用户的隐私权利意识在逐渐觉醒,这是一件好事,意味着国内用户对隐私权这一基本人格权利保护意识的大范围觉醒。这种权利意识的觉醒,使得科技互联网公司们不能对用户的隐私数据为所欲为。此外,伴随《网络安全法》的发布和执行,也让隐私保护的问题更加规范。可以预见,未来维护隐私安全的大环境势必会得到改善。
131083 阅读
86048 阅读
214321 阅读
135283 阅读
280007 阅读
130495 阅读
将本站保存为书签
每天上头条巴士,纵览国内外最新最热资讯
上海展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Copyright (C)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号-1 |拒绝访问 | mini.itunes123.com | 百度云加速
请打开cookies.
此网站 (mini.itunes123.com) 的管理员禁止了您的访问。原因是您的访问包含了非浏览器特征(4a439a-ua98).
重新安装浏览器,或使用别的浏览器【辩题】大数据时代的个人隐私保护,法律和技术哪个更重要?【奇葩说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辩题】大数据时代的个人隐私保护,法律和技术哪个更重要?收藏
各位大神,各抒己见吧!
技术重要!法律没用,没有技术手段怎么抓住不法分子啊?!
隐私这玩意一直是个相对存在的东西。时代不同了,方式也不一样了。就那警察取证来说吧,就算明知道嫌疑人可能会是正在毁灭证据,没有搜查令,而取得的证据在法律上也是无效的。所以,大数据时代的隐私应该会有新形式。
技术是操作性最强但@_@也不是很容易的个人选择可以偏向的。反社会有责任保证这是一个稳定的生活环境所以法律层面才是维护普遍利益的方法
技术,法律能惩罚却没法禁止
点亮12星座印记,
登录百度帐号大数据时代,如何保护个人隐私?
(图片采集于网络)#体悟与感悟#大数据时代,如何保护个人隐私?#卡尔赫林原创文章推荐#
大数据时代,如何保护个人隐私?
作者:卡尔赫林
&&大数据时代,各大网站和商业机构,完善了对网络用户各种数据和访问记录的采集、跟踪与收集。我们的浏览记录和网购记录,都被各网络系统捕捉、记录和统计下来,然后借此向我们推荐各种资讯和广告。其实,这种行为涉嫌侵犯隐私权。希望法律和相关部门,能管一管。
&大数据时代,个人隐私数据如何保护?
&因为知道的不多,只能写几点个人建议:
&1、不要随便透露个人真实信息,在使用各类网络帐号之时,除了不可避免的“实名认证”之外,就不要在个人资料中随便填写自己的真实姓名和真实信息——尽量不要在个人空间博客和社交网站上晒照片和暴露个人真实信息和私密信息。(除了真实姓名、年龄、出生日期、身份证号码属于私密信息之外,就连个人爱好也属于私密信息。)
&2、不要把重要信息保存到电脑和手机上,也尽量不要使用网盘和云存储,以免信息被窃取。可以把数据资料保存到移动硬盘上,存储重要数据的移动硬盘不外借不随便插接公用电脑。及时更新电脑和手机上的杀毒和安全软件,并不定期杀毒,使用电脑和手机后及时清理垃圾和痕迹。(网盘和云存储虽然便捷,但有泄密风险,重要文件、隐私信息和商业秘密、公司内部文件切不可保存到网盘和云存储上。)
3、现在的智能手机上都有摄像头,不管是前置还是后置摄像头都有被黑客偷启的风险——尤其是在使用无线网络的时候。如果不经常视频通话和拍照,建议用好看的贴纸,把摄像头遮盖起来,拍照和视频聊天的时候再揭开。可以先用手指触摸贴纸背面,降低胶贴粘度后,再贴到手机上哦,以免不好揭开。(电脑上的摄像头,只要不用就拔掉。)
4、不定期修改网络帐号的密码,密码设置不要过于简单,不要少于8位(最好网站最多要求几位就设置几位,不管是14、16还是20位,设满为止;按要求使用字母、字符和数字,字母区分大小写)。不可用生日和手机号码做密码,切不可在不同帐号上使用通用密码。一定要开启并使用网络帐户上的登录保护,诸如验证码和短信验证码,以及手机令牌和微盾等。
5、收纳保管好存取款凭条和刷卡回执单、快递单等重要单据,或不定期销毁。对于快递单,用剪刀剪成碎屑就行,剪得越碎越好——快递单上除了填写有收获人的信息之外,通过运单号可以在快递网站上查询到货品签收人的信息,所以只擦除运单号上的手写字迹是不行的,还是把快递单剪碎为佳。(对于重要单据,最有效销毁方法:第一用火烧掉,第二把单据撕碎后加水上锅煮烂。)
6、对于实名制火车票,不要随便丢弃,可以买一本大名片册,把火车票按往返程的时间顺序收纳起来,既记录了人生旅途的往昔经历,又可以留作纪念。闲时浏览翻看一下,每段旅途中的人和事都会悠然再现于脑海。(火车票是拿钱买来的,撕毁就可惜了,可以装在大名片册里,跟集邮一样收藏起来放在家中,闲暇时浏览翻阅,既可以追忆往昔,又可以作为向他人炫耀的资本——这些地方,我都去过啊。)
7、手机和平板不要随便使用公共Wi-Fi,不要用手机随便扫描二维码,不下载、安装和使用来历不明的程序软件。用安全软件关闭各种程序访问通讯录和获取通话记录等等的隐私权限。在使用家用无线网络的时候,为防止被蹭网,最好用无线路由器绑定电脑和移动设备的MAC地址。
8、在用电脑登录网银、购物网站和邮箱等个人帐号时,操作完毕必须点击“登出”或“安全退出”,等退出系统后再关闭页面——若是不退出系统,虽是关掉页面,但在服务器上还是处于登录状态。在使用网银退出系统之后,建议及时清理浏览痕迹。另外不要在导航网站页面上直接登录邮箱,而是要到邮箱网站的登录页面进行登录,以免帐号和密码被导航网站的后台窃取。
9、在电脑上使用浏览器时,可以开启“无痕浏览”(并不是每个浏览器都有)。或者,在选项中稍加设置——可以选择“退出浏览器时,自动清除浏览痕迹”和“一律不保存密码”;不要选择“加入用户体验改进计划,帮助我们改进产品”和“启用自动填充功能后,只需点击一次即可填写多个网络表单”。但“退出浏览器时,自动清除浏览痕迹”这一功能,并非百分百靠谱,在使用网银等等之后,还是及时手动清除痕迹——在退出浏览器时,在浏览器选项中选择清除痕迹,把所有清除选项都打勾,清除时间段选择“全部”。
10、尽量不要在网站上做姓名测试或者算命,在你输入自己的姓名和生日、出生地等信息进行查询时,你的个人信息也随之泄露了。而在微博和社交网站上的一些心理测试也不要随便做,或者不随便公布测试结果,以免别人通过测试答案而更深入的了解你。
11、在日常生活中,不要随便暴露自己的个人信息,不要为了贪图小利办理什么打折卡和会员积分卡,而把个人信息随便的透露给商家。在街头若有人拦住你,要做什么调查问卷时,切不可随便透露自己的姓名和真实信息。同时在网络上也不要做什么调查问卷,即便是有奖问卷也不要做——即便奖品再贵重,也没有个人信息贵重,况且有的调查问卷涉猎的很广泛,连个人收入情况也要填写,填写完毕就将个人信息暴露无余。
&12、在电脑上删除重要文件时,不要删除到回收站,而是用安全软件上的“文件粉碎工具”将文件直接粉碎。不定期的用专用工具将电脑硬盘做一次“已删文件擦除”,擦除已删除文件的磁盘物理数据,以防止已删除文件被人为恢复。(关键还是不要在电脑上存储重要文件数据和私密信息。)
&13、在使用智能手机通话和发送信息时,有被黑客监听的风险,而使用非智能手机(即功能手机)通话和发信息是相对安全的。出于信息安全考虑,如果不怕麻烦和条件允许,最好配备三部手机——用功能手机通话和发信息;用其中一部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专供上网玩乐(刷微博玩微信看电影玩游戏等);用另一部智能手机登陆手机网银、炒股票、网络购物,作为金融交易专用手机——首先用安全软件彻底检测和杀毒,其次使用私密手机号码(不对外公开的手机号码),然后设置好开机密码或解锁图案,在进行金融交易时只用流量不开Wi-Fi,交易完毕就关机而不做他用,用完就放在家中锁在抽屉里,平时没事也不随身带。
14、废旧手机和电脑,不要随便丢弃和售卖,以免泄露个人隐私。旧电脑在丢弃和售卖前,最好拆除内存卡和硬盘;废旧手机也要拆除存储卡或存储器,或者就留作纪念收藏品,不随便丢弃和售卖。
15、在电脑上登录微博、邮箱和QQ、QQ空间等网络帐号时,最好使用手机客户端扫描登录页面上的二维码来进行登录——免去手动输入帐号密码的麻烦,又最大限度的保护了密码安全,只要登录页面上有此项功能就尽量使用。在进行QQ聊天之后,可以把重要聊天记录复制到文档然后保存到移动硬盘,而其他聊天记录尽量随手及时清理。日常尽量不注册和登录需要进行实名认证的交友网站,如果已经注册和使用就一定要设置好个人帐号的隐私权限。
16、在使用微信时,尽量不要随便在朋友圈内晒自己的照片——个人照片、家中照片、孩子照片、单位照片和买了什么贵重物品的照片,都属于私密照片,尽量不要晒出来;没事儿可以拍拍花草和风景,但不要拍居住小区和工作单位内的风景。在隐私权限中,关闭“允许陌生人查看十张照片”的功能。为了防止被打扰,可以将“通过微信号搜索到我”,“通过手机号搜索到我”,“通过QQ号搜索到我”三个选项全部关闭———就是让别人找不到你,而你可以加别人为朋友。
17、开一玩笑。针对“在宾馆开房ML时,被室内隐蔽摄像头儿偷拍”这一问题,出一个馊主意。其实挺好破解的,准备一个大床单就行了——自己带一个稍薄而且透气的大床单,ML时把两个人都罩起来,就不怕偷拍了。只要摄像头儿不是透视的就行。
&前些日子,我买了瓶饮料,饮料包装上印有“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公众号,参加免费抽奖活动”。出于好奇,我扫描了二维码,关注了饮料厂商的公众号;但在参加抽奖之时,却要求我输入名字和身份证号码。抽奖只是噱头,顺便套取个人信息。哥没有那么傻,立马把那微信公众号给删除了。
&因个人能力和水平有限,只能写这么多了。若有不足之处,欢迎朋友们加以补充。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数据时代的隐私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