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21岁博士为何被副教授能带博士吗怒赞“怪物”?

来源:瞭望智库(lD:zhczyj)
日,国际顶尖期刊《自然》以背靠背的长文形式,在网站刊登了麻省理工学院Jarillo-Herrero教授课题组石墨烯超导的重大发现。此外,网站还专门配上了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Eugene J. Mele对这一重大突破的评述。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这两篇重磅论文的第一作者都是来自中国的21岁博士生曹原。
曹原,本科毕业于著名的中科大少年班,后赴美在麻省理工学院读博士生,现在,他又多了一重身份,那就是——在《自然》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的最年轻中国学者。
今天,小编就带你来了解一下这位少年英才的开挂人生,以及他做的研究有多厉害!
能在《自然》上发论文,到底有多厉害?
《自然》(Nature)
与《科学》(Science)、《细胞》(Cell)并称
世界三大顶级科学期刊。
其中,《自然》与《科学》
以报道科学世界中的重大发现、重要突破为使命,
是综合性期刊,
《细胞》则注重生命科学研究领域,
曾刊登过许多重大生命科学研究进展。
能够在三大期刊上发文,
是无数科学家孜孜以求的目标,
也是评选诺贝尔奖、竞选院士、
展示大学和科研机构研究实力的重要依据。
世界三大顶级科学期刊
单是《自然》高达90%的毙稿率,
就足以让人望而生畏。
从全球范围内来看,
有能力在三大期刊发表文章的,
要么是世界顶级实验室,
要么是世界顶级团队,
要么两者兼具。
这些顶级队伍的专家教授,
一边争分夺秒地做实验,
一边密切盯着竞争对手的动向,
打开电脑第一件事就是,
看三大期刊发表了哪些相关领域的论文,
如果没有新的,就可以松口气,
如果别人发表出来相关成果,
自己的研究差不多就前功尽弃了!
曾在《科学》发表论文、
后被普林斯顿大学聘为终身教授的颜宁,
有一句话叫“向死而生”,
描述的就是这种状况。
虽然近年来中国的科研实力突飞猛进,
在三大杂志上的发文数量也有所增加,
但对大多数专家学者而言,
在《自然》上发文章依然高不可攀。
每年在《自然》上的发表数量也不超过20篇。
库叔有位博士朋友更是直言:
一位学者如果在《自然》上发表一篇论文,
就可以在国内任何大学找到教职;
发表两篇,
就有资格入选“青年千人计划”,
或者在“211”、“985”大学获得正教授职位。
这丝毫不夸张。
作为我国结构生物学领军人物的施一公,
第一次在《自然》上发表论文
是在1999年,当时他32岁;
被称为我国“量子之父”的潘建伟院士,
27岁在《自然》上发表了第一篇论文;
曹原在21岁的年纪,
就作为第一作者,
一次性发表了两篇,
堪称“神之操作”。
《自然》等不及排版就先行在网站上刊出,
并配以第三篇文章做评述,
可见其重视程度之深。
重磅论文,为超导体30年之寻打开新思路
引起如此轰动的论文,
究竟讲了什么内容?
曹原及其团队发现,
将两层石墨烯叠加在一起,
当转角接近魔角(Magic angle)即1.1°、
同时温度环境达到1.7K(-271℃)时,
它们会表现出非常规超导电性,
其属性与铜氧化物(其结构往往难以调整)的高温超导性类似。
双层石墨烯系统中旋转的效应
看到这里,大部分人都表示:看不懂!
其实,要想理解这两篇论文的意义所在,
先要了解什么是超导电性。
1911年,荷兰物理学家海克·卡末林·昂内斯等人发现
当汞被冷却至接近0K(-273℃)时,
电子可以通行无“阻”。
他们将这个“零电阻状态”称为“超导电性”。
具有超导电性的材料有很强的应用价值,
一般材料在导电过程中会消耗大量能量。
以传输电缆为例,
从发电站到用户的传送过程中,
消耗损失的能量越小,
经济效益越大。
超导体的出现,
使传输过程中的能量损耗几乎为零。
目前绝大多数超导体仅在接近0K(-273℃)温度下工作,
维持低温使超导体的应用成本显著提升。
如果材料能在室温下实现超导,
就能避开昂贵的冷却费,
彻底改变能量传输、医疗扫描仪和运输等相关领域的现状。
既然室温超导效益这么好,
那找到合适的材料不就行了吗?
没这么简单,
目前,材料达到超导状态的最高温度约为133K(-140?C),
这种材料就是铜氧化物,
于20世纪80年代被发现。
30多年来,
在寻找室温超导体的路上,
铜氧化物一直是物理学家关注的焦点。
铜氧化合物高温超导体的电子态相图和典型晶体结构
但是,上文也提到了
铜氧化物的结构往往难以调整,
所以,很难通过实验发现其实现超导的机制。
曹原及其团队的贡献就是,
在描述双层石墨烯的电子密度与温度关系时,
发现了与铜氧化物超导体相似的结果。
这为物理学家发现铜氧化物超导机制
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体系,
也为寻找室温下的超导材料提供了思路。
研究的另一亮点在于,
仅用纯碳基的石墨烯来实现超导相,
也是人们期待已久的。
因为石墨烯有各种奇特的性质,
比如高电导率、透光率、机械强度、稳定性等等,
都已不同程度地得到了应用,
唯独超导性质迟迟未能实现。
有网友就此评价:
《自然》应该为能刊发曹原团队的文章而感到荣幸。
传奇少年班,40年输出人才无数
曹原取得如此卓越的成就,
得益于麻省理工学院的超强团队,
同时也离不开中科大的悉心培育,
尤其是中科大少年班的“超常教育”。
【注:超常教育是指为智力等方面超常的儿童创立的教育】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最早由
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提出。
1975年5月,他在回国访问时发现,
中国各行各业百废待兴,
科技人才严重断档,
于是通过周总理向毛主席建议:
“从全国选拔很少数,
约十三四岁左右的、有培养条件的少年,
到大学去培训”,
培养一支“少而精的基础科学工作队伍”。
旨于从少年人才入手,
使全国各类人才培养步入正轨。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创建了少年班,
主要招收尚未完成常规中学教育
但成绩优异的青少年接受大学教育。
其目的是探索中国优秀人才培养的规律,
培养在科学技术等领域出类拔萃的优秀人才,
推动中国科技、教育和经济建设事业的发展。
中科大少年班输出的卓越人才不胜枚举,
遍布社会各界。
首届78级张亚勤,
曾任微软副总裁,
现任百度总裁;
81级骆利群,
38岁时出任美国斯坦福大学正教授,
2012年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
82级卢征天,
旅美时获美国青年科学家总统奖,
现任中国科大“千人计划”教授;
85级杜江峰,
现为中科院院士,
并任中国科大物理学院执行院长、教授;
87级庄小威,
34岁成为哈佛大学化学与化学生物系、物理系双聘正教授,
是当时美国科学院最年轻的华人院士,
曾获美国跨领域最高奖项之一麦克阿瑟天才奖,
现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未满32岁晋升为哈佛大学正教授,
打破华人记录;
98级陈宇翱,
80后的中国科大教授,
曾获欧洲物理学会“菲涅尔奖”;
张亚勤(左)、庄小威(右)
根据中科大的统计,
截至2016年,
少年班共有超过3400名本科生毕业,
约90%考取国内外研究生。
毕业10年后的学生中,
有超过200人成为国内外名校和科研机构教授,
另有55%投身于企业界、
19%活跃于金融界,
在世界500强任职者达到35%。
英雄出少年,中科大的传奇人物!
毕业于中科大少年班的曹原,
延续着师哥师姐们的优秀,
也扛起了中科大的荣耀。
曹原出生于1996年,
20出头的年纪,
目前在麻省理工学院读博士三年级。
他从小就是大人口中“别人家的孩子”:
初一只读了一个月,
初二读了三个多月,
初三还没待够半年就参加了中考,
并顺利考上了深圳耀华实验学校。
耀华实验学校以“超常教育”闻名,
主管该项目的是副校长朱源,
曾任教中国科大少年班20多年。
曹原对化学和物理非常感兴趣,
做化学实验所需的硝酸银很贵,
也很难买到,
他就买来了硝酸,
把妈妈的银镯子放了进去,
人工“合成”了硝酸银。
高中学业十分繁忙,
他放学回家就10点了,
但依旧要花1个多小时的时间
捣鼓各种化学试剂。
曹原生活照
2010年,14岁的曹原以高考理科669分的成绩
考入中科大少年班学院,
并入选 “严济慈物理英才班”。
【注:“严济慈物理英才班”由中科大与中科院物理所合办,
目标是培养未来活跃在物理及相关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
天才代出的中科大少年班竞争激烈,
曹原在其中却如鱼得水。
有同校的知乎网友回忆,
经常在各大教授的办公室看到
胸前挂着钥匙的曹原一脸认真地请教问题。
中科大少年班学院
中科大教计算物理课的丁泽军教授,
因教学严谨、苛刻,
让许多学生“闻风丧胆”,
人称“丁老怪”。
但这位“丁老怪”却对曹原赞赏有加,
他曾表示曹原是“很聪明的家伙”,
本科时仅用一个寒假的时间,
就完成并发表了计算机物理课程中相关研究成果的文章,
“真的是怪物啊!”
现在,丁教授每年上计算机物理课绪论时,
都会提到曹原。
中国科大物理学院曾长淦教授也证实——
“这是在我实验室混过的娃。”
“(本科)在我们实验室
还发了一篇PRB(物理学术期刊)理论文章。
当时就觉得他太厉害了。”
“他是如此的令人放心:
只要把题目交给他就行,
他一定能做出来!”
除了发表论文这一爱好,
曹原还喜欢摄像、天文,
经常在朋友圈发天文观测的照片。
曹原的天文摄影作品
当然,曹原开挂的人生远不止这些,
2012年,他被选为首批交流生赴密歇根大学学习;
2013年6月,被牛津大学选中,
受邀做两个月的科研实践;
2014年,获得中科大本科生最高荣誉奖
——郭沫若奖学金,
他在牛津大学实践时的导师陈宇林教授
推荐其前往麻省理工学院深造,
目前,曹原在电气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系攻读博士,
师从物理学家Pablo Jarillo-Herrero,
也就是开头提到的两篇论文的通讯作者,
即项目总负责人。
曹原荣获郭沫若奖时与时任校长侯建国院士合影
一位与曹原熟悉的少年班学霸表示:
我们都觉得他可能成为下一个庄小威,
这一点都不过分。
因为他实在是太强了,
以前在科大就是传说级的人物。
网友们对曹原的评价也非常高。
曹原并没有停下他的脚步,
又投入到了新一轮的实验与学习中。
中国更多的少年英才,
将继续书写自己的辉煌,
并为祖国的繁荣做注脚。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文章转载自网络,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需处理请联系客服
新华每日电讯其它文章
首发:6月22日《新华每日电讯》草地周刊作者:关山远(新华每日电讯专栏作者)端午小长假期间,重温了经典的武侠电影《新龙门客栈》,甄子丹饰演的东厂太监曹少钦曹公公,脸上粉底腮红涂得很厚,人也很霸气,他的经典台词是,一人对战梁家辉林青霞张曼玉三人时,丝毫不落
首发:6月22日《新华每日电讯》草地周刊作者:谢彬彬图片均来源于网络世界杯开赛不久,冰岛的不俗表现引起人们对这个小小岛国的深厚兴趣。有人说,冰岛这个国家,光是名字就让人神往。在我看来,冰岛就如《指环王》中的精灵女王,高冷,却不失人情味。初见“佳人”是在数
首发:6月22日《新华每日电讯》调查·观察周刊作者: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胡锦武、余贤红随着十八大以来作风建设不断推进,过去一些干部身上心浮气躁、急功近利的政绩观正在逐渐扭转。然而,《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近日在采访时了解到,一些基层干部中潜伏着一股不担当不作为的
首发:6月22日《新华每日电讯》调查·观察周刊作者:新华每日电讯记者李斌、邰思聪、侠克【数据】——中国老龄化速度惊人:法国用了115年,瑞士用了85年,英国用了80年,美国用了60年,而我国仅用18年。——2017年我国新增老年人口首次超过1000万。预计到2050年前后,中
首发:6月22日《新华每日电讯》草地周刊作者: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完颜文豪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在谈到中国工业发展时,曾说过有四个人不能忘记:讲到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讲到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讲到化学工业,不能忘记范旭东;讲到交通运输业,不能忘记卢作孚除
来源:新华社作者:新华社记者 马利高考分数即将公布,填报志愿成为每个考生的头等大事。如何在短时间内筛选有效高校和专业,一些填报志愿APP和填报机构成了许多考生和家长们的“救命稻草”。这些渠道信息是否权威、可信?记者就此采访了业内人士和有关专家。“官方大数
来源:新华社作者:新华社记者郑道锦日本队为亚洲足球突破了一项尴尬的历史:在世界杯88年的历史中,亚洲球队17次遭遇南美球队无一胜绩,而这次日本队终于在哥伦比亚队身上打破了魔咒,捍卫了亚洲足球的荣誉。而与日本足球的精彩表现对照,中国足球应该赶紧抛弃“田忌赛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五月中,夏,假也。至,极也,万物于此皆假大而至极也。”今日18:07,夏至。戊戌年农历五月初八整合:新华每日电讯今日夏至夏至,已至五月节日北至日光长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高温潮湿炎热开始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公元前七
来源:新华社作者: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朱国亮?梁晓飞图为警方查获的含有非法添加剂的保健品。51个种类?166万粒,成品及原料总重40余吨,这是山西省太原市公安机关正在查处的一起跨省生产假冒保健食品案件。查获的假冒保健食品功效从减肥到调节机体免疫,从缓解疲劳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作者:何予、余远宾“你们单位一天要用500张打印纸?”“呃……”近日,面对广东省广州市区委巡察第17组工作人员的问题,某被巡察单位办公用品管理员支吾半天回答不出,也无法提供打印纸领用记录。为解决“地方小、人头熟、巡不深、察不透”等问
来源:新华社作者:新华社记者徐扬 李骥志 张章一提到中国,71岁的德国人伯恩特·格里希总会想到中国武汉汉正街。汉正街上有一尊铜像,那是他的父亲威尔纳·格里希——中国改革开放后聘任的第一位“洋厂长”。1978年的改革开放为中国发展翻开新的一页。40年来,来华的欧
首发:6月19日《新华每日电讯》科技·健康作者:新华社记者龚雯、仇逸、何欣荣近日,有关抗癌药的话题引起多方关注:用于治疗乳腺癌的靶向药物赫赛汀供应出现短缺;抗癌药零关税政策实施后部分进口抗癌药仍维持原价;国产创新药何时能担起重任……如何又快又好地满足老百
来源:今日贵州新闻客户端作者:贵报传媒全媒体记者 杨聪6月12日,石阡县坪山乡大坪村,大雨把边坡冲垮,一堆泥沙阻断了进村的路。车进不来,村子格外宁静。“大家拿上工具,我们一起上,把路抢通!”突然,一个铿锵有力的声音打破宁静。“田书记说得对,我们不能什么都
来源:新华社(ID:xinhuashefabu1)近日,一条视频感动了无数网友。清华研二学生矣晓沅登上舞台,与大家分享了自己的故事。尽管身体被局限在一方轮椅上,但他却用自己的行动走出了一条宽广的路。矣晓沅,6岁患上“不死的癌症”,11岁,他的身体就被困在轮椅上,靠着一股
来源:新华社(ID:xinhuashefabu1)每个人的脑海里都有一幅自己父亲的专属图画多年以前伴随着第一声啼哭我们幼小的身躯被一个强壮的臂膀搂住你来到这个世界时并不认得他他看你一眼却再也不会忘记你你一定感慨过这段缘分的奇妙他是你的父亲你是他的孩子你知道吗?其实你刚
首发:6月15日《新华每日电讯》7版作者: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卢刚从一家濒临倒闭的区办小厂,靠科研创新开辟“氟”资源,崛起为全球无机氟化工行业领军企业用8年时间研制锂电池电解液核心材料,打破外国企业垄断,为我国实现新能源汽车强国梦奠定基础从单一的氟化工追踪延伸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由国家电影局指导,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2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于16日开幕。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派出了央视、央广、国广、CGTN约200名记者,共同策划、共同采访,融合报道。16日20:30,电影频道、东方卫视、SMG艺术人文频道、央视
首发:6月15日《新华每日电讯》草地周刊作者:韩浩月作为一名伪球迷,我与世界杯的关系,忽冷忽热,若即若离。看与不看,喜欢与不喜欢,有很强的随意性。若是与朋友在酒吧或大排档一起喝酒,也能看得兴趣盎然,俨然十分热爱足球的样子。若是自己在家看球,通常是看一眼屏
来源:新华社记者:韩洁日,美国政府发布了加征关税的商品清单,将对从中国进口的约500亿美元商品加征25%的关税,其中对约340亿美元商品自日起实施加征关税措施,同时对约160亿美元商品加征关税开始征求公众意见。美方这一措施违反了世界贸易组织相
首发:6月15日《新华每日电讯》作者:新华每日电讯记者段羡菊屈子何寻,就在汨罗江旁农历五月初五逼近,江流清澈的汨罗江两旁乡村,端午气氛像天空中的雨水日渐稠密。田野小路上,青壮汉子抬着龙舟跟着老者往河边走。村庄里,农妇在家门口支张板凳,把精选的糯米包入新摘
新华每日电讯关于治疗鼻炎和晚上睡觉打呼噜的问题 - 中国广告知道网
为了能够更快的帮助网友解决“关于治疗鼻炎和晚上睡觉打呼噜的问题”相关的提问,中国广告知道网通过互联网大数据对“关于治疗鼻炎和晚上睡觉打呼噜的问题”相关的解决方案进行了整理,用户详细提问包括:关于治疗鼻炎和晚上睡觉打呼噜的问题与之相关的答案,具体解决方案如下:
提问者悬赏:<font color="#FF分 发布者:匿名网友
提问时间:<font color="#FF-03-10 12:32:25
详细问题描述及疑问:我是一名学生,我有鼻炎,晚上一躺下就会鼻子塞住,冬天十分严重,晚上会打呼噜,夏天则没有这种现象!!请问如何治疗这种鼻炎和所引发的打呼噜问题??有谁知道,请帮忙,万分感谢!!期待您的答案,千言万语,表达不了我的感激之情,我已铭记在心!
第1个回答:
你这种只能把鼻炎治好了才能治呼噜,建议你还是先去医院吧
|||||||||||||
猜您感兴趣
热门搜索:
本页网址:中国21岁博士在《自然》连发2篇论文 教授赞:怪物_新闻人物_新闻_星岛环球网
中国21岁博士在《自然》连发2篇论文 教授赞:怪物
原标题:提气!教授怒赞&怪物&的中国21岁博士在《自然》上连发两篇&石墨烯&论文!
来源:瞭望智库(lD:zhczyj)
日,国际顶尖期刊《自然》以背靠背的长文形式,在网站刊登了麻省理工学院Jarillo-Herrero教授课题组石墨烯超导的重大发现。此外,网站还专门配上了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Eugene J。 Mele对这一重大突破的评述。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这两篇重磅论文的第一作者都是来自中国的21岁博士生曹原。
曹原,本科毕业于著名的中科大少年班,后赴美在麻省理工学院读博士生,现在,他又多了一重身份,那就是&&在《自然》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的最年轻中国学者。
今天,小编就带你来了解一下这位少年英才的开挂人生,以及他做的研究有多厉害!
能在《自然》上发论文,到底有多厉害?
《自然》(Nature)
与《科学》(Science)、《细胞》(Cell)并称
世界三大顶级科学期刊。
其中,《自然》与《科学》
以报道科学世界中的重大发现、重要突破为使命,
是综合性期刊,
《细胞》则注重生命科学研究领域,
曾刊登过许多重大生命科学研究进展。
能够在三大期刊上发文,
是无数科学家孜孜以求的目标,
也是评选诺贝尔奖、竞选院士、
展示大学和科研机构研究实力的重要依据。
世界三大顶级科学期刊
单是《自然》高达90%的毙稿率,
就足以让人望而生畏。
从全球范围内来看,
有能力在三大期刊发表文章的,
要么是世界顶级实验室,
要么是世界顶级团队,
要么两者兼具。
这些顶级队伍的专家教授,
一边争分夺秒地做实验,
一边密切盯着竞争对手的动向,
打开电脑第一件事就是,
看三大期刊发表了哪些相关领域的论文,
如果没有新的,就可以松口气,
如果别人发表出来相关成果,
自己的研究差不多就前功尽弃了!
曾在《科学》发表论文、
后被普林斯顿大学聘为终身教授的颜宁,
有一句话叫&向死而生&,
描述的就是这种状况。
虽然近年来中国的科研实力突飞猛进,
在三大杂志上的发文数量也有所增加,
但对大多数专家学者而言,
在《自然》上发文章依然高不可攀。
每年在《自然》上的发表数量也不超过20篇。
库叔有位博士朋友更是直言:
一位学者如果在《自然》上发表一篇论文,
就可以在国内任何大学找到教职;
发表两篇,
就有资格入选&青年千人计划&,
或者在&211&、&985&大学获得正教授职位。
这丝毫不夸张。
作为我国结构生物学领军人物的施一公,
第一次在《自然》上发表论文
是在1999年,当时他32岁;
被称为我国&量子之父&的潘建伟院士,
27岁在《自然》上发表了第一篇论文;
曹原在21岁的年纪,
就作为第一作者,
一次性发表了两篇,
堪称&神之操作&。
《自然》等不及排版就先行在网站上刊出,
并配以第三篇文章做评述,
可见其重视程度之深。
重磅论文,为超导体30年之寻打开新思路
引起如此轰动的论文,
究竟讲了什么内容?
曹原及其团队发现,
将两层石墨烯叠加在一起,
当转角接近魔角(Magic angle)即1.1&、
同时温度环境达到1.7K(-271℃)时,
它们会表现出非常规超导电性,
其属性与铜氧化物(其结构往往难以调整)的高温超导性类似。
双层石墨烯系统中旋转的效应&
看到这里,大部分人都表示:看不懂!
其实,要想理解这两篇论文的意义所在,
先要了解什么是超导电性。
1911年,荷兰物理学家海克&卡末林&昂内斯等人发现
当汞被冷却至接近0K(-273℃)时,
电子可以通行无&阻&。
他们将这个&零电阻状态&称为&超导电性&。
具有超导电性的材料有很强的应用价值,
一般材料在导电过程中会消耗大量能量。
以传输电缆为例,
从发电站到用户的传送过程中,
消耗损失的能量越小,
经济效益越大。
超导体的出现,
使传输过程中的能量损耗几乎为零。
目前绝大多数超导体仅在接近0K(-273℃)温度下工作,
维持低温使超导体的应用成本显著提升。
如果材料能在室温下实现超导,
就能避开昂贵的冷却费,
彻底改变能量传输、医疗扫描仪和运输等相关领域的现状。
既然室温超导效益这么好,
那找到合适的材料不就行了吗?
没这么简单,
目前,材料达到超导状态的最高温度约为133K(-140&C),
这种材料就是铜氧化物,
于20世纪80年代被发现。
30多年来,
在寻找室温超导体的路上,
铜氧化物一直是物理学家关注的焦点。
铜氧化合物高温超导体的电子态相图和典型晶体结构
但是,上文也提到了
铜氧化物的结构往往难以调整,
所以,很难通过实验发现其实现超导的机制。
曹原及其团队的贡献就是,
在描述双层石墨烯的电子密度与温度关系时,
发现了与铜氧化物超导体相似的结果。
这为物理学家发现铜氧化物超导机制
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体系,
也为寻找室温下的超导材料提供了思路。
研究的另一亮点在于,
仅用纯碳基的石墨烯来实现超导相,
也是人们期待已久的。
因为石墨烯有各种奇特的性质,
比如高电导率、透光率、机械强度、稳定性等等,
都已不同程度地得到了应用,
唯独超导性质迟迟未能实现。
有网友就此评价:
《自然》应该为能刊发曹原团队的文章而感到荣幸。
传奇少年班,40年输出人才无数
曹原取得如此卓越的成就,
得益于麻省理工学院的超强团队,
同时也离不开中科大的悉心培育,
尤其是中科大少年班的&超常教育&。
[注:超常教育是指为智力等方面超常的儿童创立的教育]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最早由
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提出。
1975年5月,他在回国访问时发现,
中国各行各业百废待兴,
科技人才严重断档,
于是通过周总理向毛主席建议:
&从全国选拔很少数,
约十三四岁左右的、有培养条件的少年,
到大学去培训&,
培养一支&少而精的基础科学工作队伍&。
旨于从少年人才入手,
使全国各类人才培养步入正轨。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创建了少年班,
主要招收尚未完成常规中学教育
但成绩优异的青少年接受大学教育。
其目的是探索中国优秀人才培养的规律,
培养在科学技术等领域出类拔萃的优秀人才,
推动中国科技、教育和经济建设事业的发展。
中科大少年班输出的卓越人才不胜枚举,
遍布社会各界。
首届78级张亚勤,
曾任微软副总裁,
现任百度总裁;
81级骆利群,
38岁时出任美国斯坦福大学正教授,
2012年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
82级卢征天,
旅美时获美国青年科学家总统奖,
现任中国科大&千人计划&教授;
85级杜江峰,
现为中科院院士,
并任中国科大物理学院执行院长、教授;
87级庄小威,
34岁成为哈佛大学化学与化学生物系、物理系双聘正教授,
是当时美国科学院最年轻的华人院士,
曾获美国跨领域最高奖项之一麦克阿瑟天才奖,
现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未满32岁晋升为哈佛大学正教授,
打破华人记录;
98级陈宇翱,
80后的中国科大教授,
曾获欧洲物理学会&菲涅尔奖&;
张亚勤(左)、庄小威(右)
根据中科大的统计,
截至2016年,
少年班共有超过3400名本科生毕业,
约90%考取国内外研究生。
毕业10年后的学生中,
有超过200人成为国内外名校和科研机构教授,
另有55%投身于企业界、
19%活跃于金融界,
在世界500强任职者达到35%。
英雄出少年,中科大的传奇人物!
毕业于中科大少年班的曹原,
延续着师哥师姐们的优秀,
也扛起了中科大的荣耀。
曹原出生于1996年,
20出头的年纪,
目前在麻省理工学院读博士三年级。
他从小就是大人口中&别人家的孩子&:
初一只读了一个月,
初二读了三个多月,
初三还没待够半年就参加了中考,
并顺利考上了深圳耀华实验学校。
耀华实验学校以&超常教育&闻名,
主管该项目的是副校长朱源,
曾任教中国科大少年班20多年。
曹原对化学和物理非常感兴趣,
做化学实验所需的硝酸银很贵,
也很难买到,
他就买来了硝酸,
把妈妈的银镯子放了进去,
人工&合成&了硝酸银。
高中学业十分繁忙,
他放学回家就10点了,
但依旧要花1个多小时的时间
捣鼓各种化学试剂。
曹原生活照
2010年,14岁的曹原以高考理科669分的成绩
考入中科大少年班学院,
并入选 &严济慈物理英才班&。
[注:&严济慈物理英才班&由中科大与中科院物理所合办,
目标是培养未来活跃在物理及相关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
天才代出的中科大少年班竞争激烈,
曹原在其中却如鱼得水。
有同校的知乎网友回忆,
经常在各大教授的办公室看到
胸前挂着钥匙的曹原一脸认真地请教问题。
中科大少年班学院
中科大教计算物理课的丁泽军教授,
因教学严谨、苛刻,
让许多学生&闻风丧胆&,
人称&丁老怪&。
但这位&丁老怪&却对曹原赞赏有加,
他曾表示曹原是&很聪明的家伙&,
本科时仅用一个寒假的时间,
就完成并发表了计算机物理课程中相关研究成果的文章,
&真的是怪物啊!&
现在,丁教授每年上计算机物理课绪论时,
都会提到曹原。
中国科大物理学院曾长淦教授也证实&&
&这是在我实验室混过的娃。&
&(本科)在我们实验室
还发了一篇PRB(物理学术期刊)理论文章。
当时就觉得他太厉害了。&
&他是如此的令人放心:
只要把题目交给他就行,
他一定能做出来!&
除了发表论文这一爱好,
曹原还喜欢摄像、天文,
经常在朋友圈发天文观测的照片。
曹原的天文摄影作品
当然,曹原开挂的人生远不止这些,
2012年,他被选为首批交流生赴密歇根大学学习;
2013年6月,被牛津大学选中,
受邀做两个月的科研实践;
2014年,获得中科大本科生最高荣誉奖
&&郭沫若奖学金,
他在牛津大学实践时的导师陈宇林教授
推荐其前往麻省理工学院深造,
目前,曹原在电气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系攻读博士,
师从物理学家Pablo Jarillo-Herrero,
也就是开头提到的两篇论文的通讯作者,
即项目总负责人。
曹原荣获郭沫若奖时与时任校长侯建国院士合影
一位与曹原熟悉的少年班学霸表示:
我们都觉得他可能成为下一个庄小威,
这一点都不过分。
因为他实在是太强了,
以前在科大就是传说级的人物。
网友们对曹原的评价也非常高。
曹原并没有停下他的脚步,
又投入到了新一轮的实验与学习中。
中国更多的少年英才,
将继续书写自己的辉煌,
并为祖国的繁荣做注脚。
来源:新华视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怪物猎人世界魔物博士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