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无机物到有机物 无机物和从单细胞生物到多细胞生物哪个更困

动物生物学总结及习题_学霸学习网
动物生物学总结及习题
《动物生物学》总结及习题绪论 一.生物的分界 原核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动物界、病毒界。 真核单细胞的原生生物分别划归于植物界、 真菌界和动 物界。 二.分类等级(分类阶元) 界、亚界、门、亚门、总纲、纲、亚纲、总目、目、亚 目、总科、科、亚科、属、亚属、种、亚种。 三.种的概念 种是分类的基本单位, 它不是类似个体的简单集合, 它 是起源、形态、生理和分布相似,雌雄交配后能产生相似个 体的一群动物的总称。种的范围是明确的,标准是客观的。 种的标准有: (1)两个种之间有明显差异,不能有中间特点 的个体; (2)生殖隔离:两个种之间不能交配,或交配后不 能产生杂种后代,或产生的杂种后代不具有正常的生育能 力。 地理隔离: (3) 相似的两个种的分布区必须是不连续的。 四.动物的命名 学名是由两个拉丁字或拉丁化的文字组成。 前面一个字 是该动物的属名,后面一个字是它的种名。 属名第一个字母 要大写,种名不大写。学名须用斜体字或下划线。此为双名 法。 五.动物的分门及演化简介 第一章 动物体的基本结构与功能 第一节 细胞 第二节 组织和器官系统的基本概念 一.组织 组织是由一些形态类似、机能相同的细胞构成。 组成的组成: 细胞 基 液态 组 间 胶态 质 固态 织 纤 胶原纤维 质 弹性纤维 维 网状纤维 组织的类型: (一)上皮组织 细胞间质较少,一般无血管分布。 1.被覆上皮: 被覆上皮还能分泌无细胞结构的外保护层,例如角质 层、介壳、外骨骼。 2.腺上皮 3.感觉上皮:上皮细胞特化而成 (二)结缔组织 由多种细胞和大量的细胞间质构成。 1. 血液和淋巴 间质是血浆。血液在血管内没有纤维。 2. 疏松结缔组织: 作用是连接和填充 3. 致密结缔组织:大量纤维组成,基质和细胞较少 4. 脂肪组织 5. 软骨组织 :细胞间质的含量较大,但其中含盐类很 少 6. 骨组织 :间质中含钙盐 。结构――哈氏系统 (三)肌肉组织 主要由肌细胞构成,间质极少。 1. 横纹肌 (骨骼肌 、随意肌) :肌原纤维有明带与暗 带交替排列,显示出横纹。粗肌丝存在于暗带;细肌丝,存 1在于明带。 肌肉的收缩与舒张是由于这两种肌丝相互滑动而 造成的。 2. 心肌:横纹不明显。闰盘是两细胞之间的界限 ,对 兴奋传导具重要作用。 3. 平滑肌:不受意志支配,肌丝排列无一定次序。 (四)神经组织 1. 神经细胞(神经元) (1)细胞体 (2)细胞突 ①树突 ②轴突 A. 有髓神经纤维:髓鞘呈白色,故脑和脊髓的白质呈 白色 B. 无髓神经纤维 (3)突触:就是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与另一个神经元的 树突或胞体相接触处的结构。 它的作用就是把上一个神经元 的冲动传给下一个神经元。 2. 神经胶质细胞: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其突起互相交 错成网状支架,网眼内即为容纳神经细胞及其纤维的间隙, 起支架的作用,未证明有传导兴奋的能力。 二.器官和系统的基本概念 器官是由几种不同类型的组织联合形成的、 具有一定形 态特征和一定生理机能的结构。 一些机能上密切联系的器官联合起来完成一定的生理 机能,即成为系统。 第二章 原生动物亚界 第一节 原生动物亚界的类征 一.一般形态 (一)体形:单细胞或单细胞群体。 (二)体壁 1. 表膜: 即细胞膜。 2. 外壳:由细胞分泌并包在细胞膜外的一层物质。 二.运动 有 2 种形式: 1. 鞭毛或纤毛: 两者结构基本相似, 但鞭毛一般较长, 数目较少,摆动无规律,纤毛反之。 2. 变形运动:以伪足在固体上爬行。 三.消化或营养 有 3 种营养类型: 1. 全植营养:有色素鞭毛虫的营养方式。其体内具叶 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 2. 全动营养:吞食其他生物或有机碎片为食。在体内 形成食物泡。 (1)借伪足把食物包裹到身体里面去; (2)通过胞口。 3. 渗透营养:借体表渗透作用,摄取周围可溶性有机 物。如寄生等。 四.呼吸 借体表的扩散作用, 与周围水环境进行气体交换。寄生 原虫则行需氧、厌氧或兼性呼吸。 五.神经(激应性) 原虫对各种物质、 光线等有趋避性, 有助于寻找食物和 逃避毒害。 六.排泄 一般的含氮代谢废物都是水溶性的, 可以通过扩散作用 从细胞表面排出。此外,还有伸缩泡,位于细胞质中,由一 层与细胞膜相似的膜包围而成, 泡内是水和溶入水中的排泄 物。伸缩泡不断伸缩,从细胞质中收集水份,并将吸入的水 通过体表的开孔排出体外。伸缩泡本来是调节水份的细胞 器, 因为淡水原虫原生质的渗透压较外界水环境的高,不断 有大量的水份由体表渗入, 或随食物进入, 原虫必须借伸缩 泡将这些多余的水份排出去,以维持原生质固定的水含量, 即起到调节渗透压的作用。当然,水份被排出的同时,溶解 于水中的代谢废物也随同排出。 七.生殖和发育 (一)生殖 1. 无性生殖 (1)二裂:细胞核先分裂,然后细胞质也平均分裂为 二。二裂又有纵裂和横裂两种。 (2)出芽:与二裂基本相同。但形成的两个个体一大 一小,大的是母体,小的是芽体。 (3)复分裂:核先分裂多次,形成多核体,每核周围 的细胞质也同时分割,于是同时形成多个小个体。 2. 有性生殖 (1)配合或受精:2 个配子愈合为一。 ①同配:2 配子大小相同 ②异配:大小不同,大的称大配子或卵,小的称小配子 或精子。两者结合成的受精卵称合子。 (2)接合:详细过程见“纤毛门”。 (二)发育(包囊或卵囊) 许多原虫在不良环境中, 其体表会分泌出一些物质, 这 些物质凝固后把虫体包围起来, 形成包囊。 包囊可包裹虫体, 使其能度过干燥和寒冷的环境。 原虫能广泛地分布与其这种 结囊的特性密切相关。很多包囊内的原虫能进行无性生殖。 有些原虫如多数孢子虫, 其受精之后的合子, 也会分泌 出囊壁,虫体在其中进行分裂增殖。这种囊壁很坚固,能有 效保护虫体,称为卵囊。 第二节 原生动物各门的特征及重要属种 一.肉足鞭毛门 以鞭毛、伪足或两者为运动器。除少数外,只有一个类 型的细胞核。有性生殖为配子生殖。 (一)鞭毛亚门 1. 亚门的特征 (1)运动:具鞭毛,一般 1~4 条。 鞭毛外围是 9 组 二联微管,中央另有 2 根微管。 (2)生殖:无性生殖一般为纵二裂。 2. 重要属种 (1)群体植鞭虫的演化 群体鞭毛虫细胞的分工和生殖方式的进化可以说明单 细胞动物进化到多细胞动物的过程。 衣滴虫:单细胞。 盘藻:4 个或 16 排列在一个平面上。 实球虫: 16 个组成的实心球体。 空球虫: 或 32 排列成空心球状。 16 空球比实球更先进, 球表面的个体更容易与外界进行包括营养、 呼吸和排泄在内 的物质交流,有利于新陈代谢。 杂球虫:64 或 128 细胞排列为空球状,一部分细胞不 行生殖活动,有了初步的细胞分化。 团藻虫:空球状,细胞数极多,细胞之间有原生质桥联系。 个体之间有分化,大多数为营养个体,无生殖能力;少数具 繁殖能力。 这些动物体现了动物由低级到高级的进化规律:A. 数 目有少到多;B. 实球到空球;C. 有原生质桥联系;D. 个 体的分化。 (2)赤潮 大多数植鞭毛虫是浮游生物的组成部分, 可作为鱼类的 饵料。但有的种类,特别是腰鞭毛虫类大量繁殖,引起海水 变色,称为赤潮。危害是引起鱼、虾和贝类的死亡。 (3)利什曼原虫: 寄生于人体肝、脾等处,由白蛉子 叮咬后传入。 (4)锥虫:寄生于血液,引起“昏睡病”。由采采蝇 吸血传播。 (二)肉足亚门 1. 亚门的特征 (1)一般形态 2表膜下有外质, 外质之内为内质, 内质又分外部的凝胶 质和内部的溶胶质。 一部分种类有壳。 (2)运动 靠伪足作变形运动。 伪足是体表任何部分形成的临时性 细胞突起。伪足形成时,外质向外凸出呈指状,内质流入其 中,即溶胶质向运动方向流动,流到临时突起的前端后,又 向外展开, 随即变为凝胶质。 同时细胞后端的凝胶质又转变 为溶胶质,不断地向前流动。这样,虫体就不断向伪足伸出 的方向移动。 有的伪足内有轴丝,称轴伪足。 (3)生殖 无性为二分裂。一般无有性生殖。 2. 重要属种 痢疾内变形虫:单宿主。寄生于人的肠道。 有孔虫:地质学意义――地层鉴定。 二.顶复门 (一)门的特征 1. 一般形态:虫体具顶端复合器。在侵入宿主细胞的 过程中起作用。 2. 运动:无运动器。 3. 消化或营养:寄生生活。靠体表渗透吸收营养。 4. 生殖和发育 (1)生殖 ①无性生殖: 包括裂体生殖和孢子生殖。 裂体生殖发生 在有性生殖之前;而孢子生殖发生在有性生殖之后。 ②有性生殖:为配子生殖。 (2)发育(生活史) 分 3 个时期:裂体生殖、配子生殖、孢子生殖。(二)重要属种 1. 疟原虫:生活史需 2 个宿主,人和按蚊。在人体内, 寄生于红细胞,进行无性的裂体生殖,并形成大、小配子母 细胞。在按蚊体内,进行配子生殖和孢子生殖。 疟疾防制原则:a. 灭蚊;b. 治疗病人;c. 预防服药。 2. 兔肝艾美球虫 三.纤毛门 门的特征 1. 一般形态:具 1 大 1 小两个细胞核。 2. 运动:以纤毛为运动器。表膜之下有与纤毛运动有 关的复杂的表膜下纤维系统。 3. 神经(激应性) :具刺丝泡,为表膜下与表膜呈垂直 排列的众多小杆状结构, 有孔开口于表膜, 当虫体遇到刺激 时,刺丝泡射出其内容物,遇水后成细丝。刺丝泡是一种防 御性结构。 4. 生殖 (1)无性生殖:横二分裂。 (2)有性生殖 接合生殖:生殖时,2 个虫体粘合,大核崩解。小核分 裂。 交换遗传物质后两个虫体分开。 每个虫体分裂成 4 个子 虫体。 四.粘体门:寄生于鱼类 五.微孢子门:寄生 第三节 原生动物的起源和进化 生物起源和进化是从无机物到有机物, 从简单有机小分 子到复杂的生物大分子, 然后产生了单细胞生物, 再发展为 多细胞生物。 最先出现的原生动物可能是无色的行渗透性营养的鞭 毛虫,这种构造简单的无色鞭毛虫可向两个方面发展: 有些 原始鞭毛虫“俘获”了一些蓝藻, 这些蓝藻没有被消化而是 在细胞中共生成色素体, 最后发展成为有色鞭毛虫, 成为植 物的祖先; 而那些不具色素体的原始鞭毛虫即发展为无色素 体的原生动物。 肉足虫是原始鞭毛虫发展起来的, 纤毛虫可能是从原始 的鞭毛虫分出一支形成的。顶复门可能起源于鞭毛类。 第三章 多细胞动物的起源 第一节 原生动物、中生动物和后生动物 原生动物亚界的动物属于单细胞,它们之中虽有群体, 但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细胞, 一般还是独立生活, 彼此间的联 系并不密切,因此,在发展上它们是处于低级的原始阶段, 称原生动物。 绝大多数多细胞动物叫做后生动物, 这和原生动物的名 称是相对而言的。 在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之间, 还有一类中生动物, 其分 类地位,有两种观点:1.是原始的或退化的扁扁形动物;2. 是真正原始的多细胞动物。 第二节 多细胞动物起源于单细胞动物的证据 一、古生物学方面 二、形态学方面 三、胚胎学方面 第三节 胚胎发育的重要阶段 一.卵细胞:卵黄相对多的一端称为植物极,另一端称 为动物极。 二.卵裂:由于不同动物卵细胞内卵黄多少及其在卵内 分布情况的不同,卵裂的方式也不同:1.完全卵裂:整个卵 细胞都进行分裂,多见于少黄卵。卵黄少、分布均匀,形成 的分裂球大小相等的叫等裂。如果卵黄在卵内分布不均匀, 形成的分裂球大小不等的叫不等裂。2.不完全卵裂: 多见于 多黄卵。卵黄多,分裂受阻,受精卵只在不含卵黄的部位进 行分裂。分裂区只限于胚盘处的称为盘裂。 分裂区只限于卵 表面的称为表面卵裂。 三.囊胚的形成:卵裂的结果,分裂球形成中空的球状 胚,称囊胚。囊胚中间的腔称为囊胚腔,囊胚壁的细胞层称 为囊胚层。 四.原肠胚的形成:此时胚胎分化出内、外两胚层和原 肠腔。原肠胚形成的方式有:1.内陷:由囊胚植物极细胞向 内陷入。最后形成二层细胞,在外面的细胞层称为外胚层, 向内陷入的一层为内胚层。 内胚层所包围的腔, 将形成未来 的肠腔,因此称为原肠腔。 原肠腔与外界相通的孔称为原口 或胚孔。2.内移:由囊胚一部分细胞移入内部形成内胚层。 内移的细胞可以是植物极细胞, 也可以是囊胚层任何一点或 多点的细胞。初移入时细胞充满了整个囊胚腔,后来,中间 出现了空隙,进一步形成了原肠。这样的原肠胚没有孔,以 后在胚的一端开一胚孔。3.分层:囊胚的细胞分裂时,细胞 沿切线向分裂,这样向着囊胚腔分裂出的细胞为内胚层。 留 在表面的一层为外胚层。4.内转:通过盘裂形成的囊胚,分 裂的细胞由下面边缘向内转,伸展成为内胚层。5.外包:动 物极细胞分裂快,植物极细胞由于卵黄多分裂极慢, 结果动 物极细胞逐渐向下包围植物极细胞, 形成为外胚层, 被包围 的植物极细胞为内胚层。 以上原肠胚形成的几种方式常常综合出现, 最常见的是 内陷与外包同时进行,分层与内移相伴而行。 3五. 中胚层及体腔的形成: 主要有两种方式形成中胚层 及体腔:1. 端细胞法:在胚孔的两侧,内外胚层交界处各 有一个细胞分裂成很多细胞,伸入内、外胚层之间,成为中 胚层。并在中胚层内形成空腔,即为体腔(真体腔) 。由于 这种体腔是在中胚层细胞之间裂开形成的, 因此又称为裂体 腔, 这样形成体腔的方式又称裂体腔法。 原口动物都是以端 细胞法形成中胚层和体腔。 所谓原口动物, 是在胚胎发育过 程中以原口作为成体的口,肛门则另外开口的动物。2. 体 腔囊法: 在原肠胚背部两侧, 内胚层向外突出成对的囊状突 起称体腔囊。 体腔囊和内胚层脱离后, 在内外胚层之间逐步 扩展成为中胚层, 由中胚层包围的空腔称为体腔。 因为体腔 囊的囊腔来源于肠腔, 所以这样形成的体腔又称肠体腔。这 种方式又称肠体腔法。属后口动物的棘皮、毛颚、须腕、半 索及原索动物均以这种方式形成中胚层和体腔。 而脊椎动物 则又是以裂体腔法形成体腔。所谓后口动物, 指原肠胚的原 口发育为成体的肛门或封闭,以另外的开口作为成体的口。 六.胚层的分化:动物体的组织、器官都是从内、中、 外三个胚层发育分化而来的。 内胚层分化为消化管的大部分 上皮、肝、胰、呼吸器官、排泄和生殖器官的小部分。中胚 层分化为肌肉、结缔组织(包括骨骼和血液) 、生殖和排泄 器官的大部分。 外胚层分化为皮肤上皮 (包括上皮各种衍生 物如皮肤腺、毛、角、爪等) 、神经组织、感觉器官、消化 管的两端。 第四节 生物发生律 个体发育史是系统发展史的简单而迅速的重演。 第五节 多细胞动物起源学说 单细胞动物发展为群体,树枝状群体发展为多孔动物, 成为多细胞动物的一个侧支; 空球状则发展成腔肠动物,然 后由此发展成为其他多细胞动物。 空球状过渡到原肠胚状的 多细胞动物的学说: 1.原肠虫;2.吞噬虫。 第四章 多孔动物门 第一节 门的类征 一.一般形态 (一)体制 体制就是体形和对称性。 多孔动物的体制基本上是辐射 对称的。 辐射对称, 就是通过其身体的中央轴可有两个或两 个以上切面把身体分割成相等的两部分。 辐射对称的体制只 有固着端和游离端之分, 身体的周围是相似的, 这是海绵动 物对固着生活的一种重要适应。 (二)体壁 分 3 层: 1. 皮层:位于最外面,扁平细胞、孔细胞。 2. 中胶层:中间一层。骨针、海绵丝、变形细胞。 3. 胃层:即最内一层。领细胞,具鞭毛,摆动可引起 水沟系内的水流动。 保持有和原生动物领鞭毛虫构造一样的 领细胞,是海绵动物原始性的重要表现。 (三)水沟系 是海绵动物特有的结构, 也是对固着生活的一种重要适 应。有进水小孔、中央腔、出水孔。分单沟型、双沟型、复 沟型。 二.消化 由于领细胞的鞭毛摆动引起水流通过水沟系, 水流中的 食物颗粒附在领细胞的领上,然后落入细胞质中形成食物 泡,在领细胞内消化。海绵动物没有消化腔,和原生动物一 样只有细胞内消化, 没有细胞外消化, 这是其原始性的重要 表现。 三.呼吸和排泄 细胞依靠渗透作用与外界水体和水沟系中的水流进行 气体交换和排泄可溶性代谢废物。 四.神经 无专门的神经系统。 这与缺乏运动的固着生活是相适应 的。也是海绵动物原始性的重要表现。 五.生殖和发育 (一)生殖 1. 无性生殖 出芽 芽球:中胶层中的原细胞聚集成堆, 外包几丁质膜和骨 针, 形成芽球, 当成体死亡后, 条件适合时, 发育成新个体。 再生能力强,说明海绵动物组织上的原始性。 2. 有性生殖 雌雄同体或异体,异体受精。 (二)发育 多孔动物发育到囊胚后, 胚层的内外面出现逆转, 使胚 层位置与其他多细胞动物原肠胚正好相反。 海绵动物称皮层 和胃层,而不称外胚层和内胚层, 以便和其他多细胞动物区 别。 第二节 海绵动物的分类 第三节 多孔动物的分类地位 海绵动物胚胎发育中有逆转现象, 又有水沟系、 发达的 领细胞、骨针等特殊结构,这与其他多细胞动物显著不同, 因此它们是单细胞动物向多细胞动物演化过程中发展起来 的一个侧支,称为侧生动物。 第五章 腔肠动物门 第一节 门的类征 一.一般形态 (一)体制 外形圆筒状、伞状,或是具有分枝的群体。口周围有数 目不等的触手。 一般为辐射对称。这是动物界最初级最原始的对称形 式,适应于固着或漂浮生活。 因为固着或漂浮的生物所处的 环境,只有上下之分而周围没有什么差别。 某些腔肠动物, 通过中轴, 只有两个平面把它们的身体 切成相等的两半。 这是介于辐射对称和两侧对称之间的一种 形式,特别称为两辐射对称,但仍属于辐射对称的范畴。 (二)体壁 1. 二胚层 多孔动物虽然也有两个胚层, 但由于其胚胎发育中有逆 转现象,与其他多细胞动物不同,因此只能称为二层细胞。 腔肠动物才是真正的二胚层动物,具有内、外胚层,与高等 动物比较,腔肠动物相当于处在原肠胚阶段。 在两个胚层之间, 为内、 外胚层细胞分泌的胶状物质构 成的中胶层。一些种类的中胶层内还有部分来自内、 外胚层 的细胞。 2. 简单的组织分化 组成腔肠动物内外胚层的细胞已出现了简单的组织分化, 即 皮肌细胞既是上皮细胞,又是原始的肌肉细胞,可以看作 “皮肌组织”。但由于上皮组织和肌肉组织尚未分开, 这种 组织形式还处于原始状态。 3. 刺细胞 为腔肠动物所特有。 是一种防御和捕食器官。 主要分布 于外胚层,细胞内有 1 个刺丝囊。受到刺激时,刺丝向外翻 出,注射毒液或缠绕捕获物。 二.运动 在皮肌细胞的靠近中胶层一侧, 延伸一个或几个细长的 突起,其中有肌原纤维分布, 其组成成份和收缩机理和高等 动物相似。 三.消化 开始出现了消化器官,即消化循环腔,相当于原肠腔, 也相当于高等动物的消化管。 但腔肠动物的这一消化管不完 整,即有口无肛门。口即为原口。口旁有捕食用的触手。在 口旁内胚层有腺细胞, 分泌物可润滑食物进入, 腔壁内胚层 的腺细胞,可分泌酶将食物初步消化为碎粒, 随后被腔壁上 的细胞吞入,进行细胞内消化,食物残渣经口吐出。因此, 腔肠动物兼有细胞内和细胞外消化。 4四.呼吸和排泄 没有呼吸器官和排泄器官。 气体交换和代谢废物的排放 是靠外胚层细胞与体外的水借渗透作用来进行的。 内胚层细 胞也与消化循环腔内的水进行气体交换和渗透排泄, 因为腔 内的水在不断流动, 与体外的水比较, 其含氧量和代谢废物 的扩散速率也不会太低。 五.循环 消化循环腔还有循环的作用, 可将细胞外消化后的营养 物质输送到身体各部。 六.神经和感官 (一)神经 出现了神经系统。 这是动物界最原始最简单的。 其神经 细胞具有 2~3 个或更多的细长突起, 彼此互相联络成网状, 因此称神经网, 也称为扩散神经系统, 传导没有固定的方向, 速度也慢。 特点:1. 无中枢;2. 成网状而不成束;3. 传递不定 向。 此外,一些细胞还保存着独立反应的能力。 (二)感官 感觉细胞, 分散在皮肌细胞之间。 水母还具有司平衡作 用的感觉器官。 七.生殖和发育 (一)生殖 1. 无性生殖:出芽、横裂、纵裂。芽体可不脱离而长 成群体。 2. 有性生殖:一些种类具有,多数雌雄异体。体外受 精。 (二)发育 合子发育至原肠胚时, 内部充满内胚层细胞, 但尚未形 成消化循环腔, 体表则由外胚层细胞覆盖并布满纤毛,能游 泳,称浮浪幼虫。以后附着在固体物上,发育为成体。 在腔肠动物的生活史中,其个体形态有两种基本类型: 1. 水螅型:圆筒状,固着生活,口向上,中胶层薄; 2. 水母型:伞形,浮游生活,口向下,中胶层厚。 水螅型个体以出芽或横裂的无性生殖产生水母型个体, 水母型个体又以有性生殖的方式产生水螅型个体, 无性生殖 和有性生殖交替进行,这种现象叫世代交替。 第二节 腔肠动物门的分纲及代表动物 一.水螅纲 (一)代表动物 (二)纲的特征 1. 有水螅型和水母型,即有世代交替。 2. 刺细胞仅分布于外胚层。 3. 生殖细胞来源于外胚层。 4. 有多态现象,即群体中的各个体从形态到功能都有 分化。 二.钵水母纲 (一)代表动物 (二)纲的特征 1.水螅型退化或没有,水母型发达。 2. 内、外胚层均有刺细胞分布。 3. 生殖腺来源于内胚层。 三.珊瑚纲 (一)代表动物 (二)纲的特征 1. 只有水螅型,没有世代交替。 2. 有外胚层内陷形成的口道, 口道具 1~2 口道沟。消 化循环腔内有内胚层突出形成的隔膜。 3. 内、外胚层均有刺细胞分布。 4. 生殖细胞来源于内胚层。 5. 具钙质的外骨骼。 第三节 腔肠动物的起源和进化 发育经浮浪幼虫, 可推想最原始的腔肠动物能够自由游 泳且具纤毛;群体鞭毛虫的表层细胞移入后, 发展成腔肠动 物。 水螅纲最原始。 其余二纲起源于水螅纲, 并沿不同的道 路发展。钵水母纲水母型复杂化,走向漂浮生活的道路;珊 瑚纲则是水螅型的幼体继续发展而水母型退化并消失的结 果。 附:栉水母动物门 具栉板。神经有集中的倾向。出现中胚层的萌芽。 分类地位:与腔肠动物接近,但较之略高等,是进化上 的一盲支,与高等动物没有直接关系。 第六章 扁形动物门 第一节 门的类征 一.一般形态 (一)体制 从扁形动物开始出现了两侧对称(左右对称)的体型, 即通过身体的中央轴, 只有一个切面将动物体分成左右相等 的两部分。 从此, 动物分出前后、 左右和背腹。 背面司保护, 腹面司运动。 两侧对称的体制也使得动物的运动方向由不定 向到定向。前端指向的即为身体运动的方向, 由于这一端总 是首先接触新的外界条件, 促进了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向体 前端集中,逐渐出现了头部。这样的体制不仅适宜游泳,还 适宜爬行,从水中爬行还可能进化到陆地爬行。 因此两侧对 称是动物由水生发展到陆生的重要条件。 背腹扁平。 (二)体壁 1. 中胚层 出现了中胚层,位于内、外胚层之间。 中胚层的出现在动物进化上的意义: (1)减轻了内外胚层的负担。使它们从过重的负担中 解脱出来,并获得了专门的分工。 (2)强化了运动机能。由中胚层独立分化的肌肉的出 现,大大加强了动物运动的能力。 (3)促进神经、感官的发达,并向前集中。由于运动 机能的加强,动物的反应效率也自然提高, 从而促进了神经 和感官的发展。 (4)促进消化系统的发达和排泄系统的出现。由于运 动机能的加强,加之两侧对称的出现, 使动物有效地摄取更 多的食物,这样一来,这个新陈代谢就提高了,就促进了消 化和排泄系统的进化。 (5)中胚层所形成的实质组织有贮藏水份和养料的功 能,使动物可以抗干旱和耐饥饿。 所以中胚层的形成也是动 物由水生进化到陆生的基本条件之一。 2. 体壁的构成形式――皮肤肌肉囊(皮肌囊) 扁形动物的体壁包括外胚层形成的表皮和表皮之内, 由 中胚层形成的肌肉层, 肌肉层由平滑肌细胞组成, 一般分为 3 层,由外到内依次为环肌、斜肌和纵肌。这样的体壁称皮 肤肌肉囊。 这是扁形动物、 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共同特征。 二.运动 除了皮肌囊的 3 层肌肉外, 还有背腹肌, 用以连接身体 的背腹面,以维持扁平的体形。 扁平的身体与自身的体积相 比,具有较大的表面积, 这样就能使身体内部器官的所有部 分始终保持与体表的接近, 通过渗透作用, 有利于气体交换 和直接从体表排出代谢废物。 三.消化 与腔肠动物相似。为不完全消化系统,即有口无肛门。 但已出现肌肉质的咽。 寄生的种类其消化系统趋于退化和消失。 四.呼吸 尚未产生专门的呼吸器官。呼吸作用依靠体表渗透进 行。 五.神经和感官 5为梯形神经系统。 腔肠动物的神经系统为扩散的网状, 神经细胞在身体的 各部分基本是均匀分布。 到了扁形动物, 神经细胞的分布已 相对集中,出现了原始的中枢。身体前端具有“脑”,由脑 向后分出若干神经索,各神经索之间又有横神经相互连接。 脑和神经索都有神经纤维与身体各部分联系。 这样的神经系 统,形如梯子,称为梯形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起源于外胚层。 六.排泄 为原肾管系统。 大多数扁形动物已产生排泄系统,为最原始的排泄系 统, 称原肾管系统。 原肾管是在身体两侧由外胚层陷入而形 成的。 通常由具许多小分枝的排泄管所构成, 有排泄孔通体 外。 每一分枝管的最末端为盲管状, 盲管顶端由一个盲管状 的细胞和盲管内的许多纤毛组成, 称焰细胞, 其上有许多细 孔,周围的水份及溶解其中的代谢废物由细孔进入焰细胞, 随纤毛的摆动,流经排泄管,从排泄孔排到体外。 与原生动物的伸缩泡相似,原肾(管)最初的功能是调 节体内的渗透压,代谢废物主要还是由体表渗透排出。 七.生殖 由于中胚层的出现, 生殖系统有了很大进步。 不但具有 生殖腺, 而且还有了生殖导管和附属腺。 这些管和腺使中胚 层产生的生殖细胞可以通到体外, 使交配和体内受精得以实 现。而体内受精又是动物由水生到陆生的一个重要条件。 第二节 涡虫纲 纲的特征 一.一般形态 体壁(皮肌囊的结构) (1)表皮:由起源于外胚层的单层细胞构成。表皮细 胞向外的一面有纤毛, 细胞内有杆状体, 当涡虫遇到刺激时, 杆状体即排出体外,弥散有毒粘液,供捕食和防御敌害。 还有腺细胞分泌粘液,利于运动。 (2)基膜:位于表皮与肌层之间,非细胞构造。 (3)肌层:分 3 层。 二.消化 口在腹面,口内为口腔,内有肌肉质的咽,可以伸出或 翻出,以帮助捕食。口腔后接肠。 行细胞内和细胞外消化。 三.神经和感官 (一)神经 脑为头部的 1 对神经节,由脑发出腹神经索,一般 1 对。 (二)感官 1 对眼点,只能辨别光线的明暗,不能看物像。 四.排泄 排泄孔很多,位于身体背侧。 五.生殖和发育 (一)生殖 1. 无性生殖:横分裂。 2. 有性生殖:除单肠目少数种外,均为雌雄同体。异 体受精。 (二)发育 一些种类卵裂为螺旋式。 螺旋式卵裂:不等全裂的一种。分裂至 4 细胞时,再 横分裂为 4 个大细胞和 4 个小细胞,在这次分裂的过程中, 各分裂面不与胚胎纵轴垂直, 而是以一定角度倾斜, 结果每 个小细胞并非在它的孪生大细胞的正上方, 而是位于两个大 细胞之间的上方。以后的卵裂就如此进行,层层排列,呈螺 旋状。除u虫外,这种方式还见于纽形、环节和软体动物。 有些种类发育经牟勒氏幼虫,该幼虫全身具纤毛,有 8 只游泳用的纤毛瓣。 第三节 吸虫纲 一.纲的特征 (一)一般形态 1. 体壁(皮肌囊的结构) (1)皮层:起源于外胚层。无纤毛和杆状体,含有细 胞核的细胞本部内陷到皮肌囊之下的实质组织中, 而在体表 只剩一层细胞质。 细胞本体有众多细小的胞质通道穿过实质 组织与外皮层之间的肌肉层, 并与外皮层向通连。 整个外皮 层没有细胞膜分隔, 为合胞体。 吸虫皮层这样的结构既能直 接吸收营养,又能抵抗宿主消化酶的作用, 是其对寄生生活 的重要适应。 (2)底膜:位于外皮层与肌肉之间。 (3)肌层:仅分 2 层,外为环肌,内为纵肌。 2. 吸盘 多数种类具 2 吸盘, 口吸盘围绕口部, 腹吸盘在口吸盘 之后。吸虫以吸盘吸附在宿主体内,使虫体不易脱落。吸盘 的产生,是吸虫对寄生生活的重要适应。 (二)消化 口位于口吸盘中央, 口下接一球形而富肌肉的咽, 咽下 为短的食道,后接二肠支。 (三)呼吸 寄生时期行厌氧呼吸。 (四)神经和感官 1. 神经 不发达,1 对(脑)神经节,由此向前后各发出 6 条纵 神经索,其中向后的 6 条神经索之间有横神经联络。 2. 感官 成虫期(寄生时期)的感官退化。 (五)排泄 左右排泄管在身体后部汇合成排泄囊, 再由体末端的排 泄孔排出体外。 (六)生殖和发育 1. 生殖 生殖系统发达, 除少数种类为雌雄异体外, 一般雌雄同 体。同体或异体受精。一般精巢 2 个,卵巢 1 个。 2. 发育 多数吸虫生活史复杂,需多次更换宿主。 二.重要种类 1. 华枝睾吸虫:寄生于人胆管,卵随宿主粪便排出, 人吃食含囊蚴的鱼虾而感染。 2. 肝片吸虫:寄生在人的胆管内,卵随粪排出,人食 水中囊蚴而感染。 3. 姜片虫:寄生于人小肠,卵随粪排出,人误食水生 植物上的囊蚴而感染。 4. 日本血吸虫 形态:雌雄异体,雄虫两侧具抱雌沟,雌虫停留其中, 呈合抱状态,并维持终生。 生活史:成虫寄生于人体肝门静脉, 虫卵随血至肠壁并 入肠腔,随粪便排出体外。毛蚴孵出后侵入钉螺。尾蚴成熟 后逸出,侵入人皮肤,经移行到肝门静脉发育为成虫。 防治原则:①灭螺;②粪管;③预防感染;④管理感染 动物。 第四节 绦虫纲 一.纲的特征 (一)一般形态 1. 体形:常分节片。 2. 体壁:皮层细胞质形成的许多微小的指状突起,以 增加营养吸收面积。 (二)消化 消化系统包括口和肠全部退化消失。 通过体表的渗透作 用来吸收宿主小肠内已消化的营养。 (三)呼吸 厌氧呼吸。 (四)神经和感官 由于营寄生生活,神经系统和感官都不发达。 6(五)排泄 具纵贯全身的纵排泄管 2 对,分别位于背、腹侧。这两 对排泄管在头节愈合成网状。背管往前流;腹管往后流,到 最末一节汇合成排泄囊,由排泄孔通体外。不过,末节脱落 后,2 腹纵管的末端便直接通体外。每节片的后方,2 腹管 又以一横管相连。焰细胞只与腹管相通。 (六)生殖和发育 1. 生殖:雌雄同体,每一节片均具 1 套生殖器官。多 个精巢,1 个卵巢。 2. 发育:一般要更换宿主,有幼虫阶段,经六钩蚴、 囊尾蚴,发育为成虫。 二.重要种类 1. 猪带绦虫: 头节有钩。 成虫寄生于人小肠, 含卵的 孕 节随粪排出,猪吞食后,六钩蚴孵出,经血流至肌肉中成囊 尾蚴。人误食后,囊尾蚴在小肠发育为成虫。人也可作为中 间宿主被感染。 2. 牛带绦虫:无钩,成虫寄生于人小肠,幼虫寄生于 牛。 3. 细粒棘球绦虫:成虫寄生于狗,幼虫棘球蚴寄生于 人及家畜的肝等器官。 第五节 寄生现象的起源和宿主的更换 一.寄生现象的起源 从扁形动物门中各种动物寄生程度深浅不同的比较, 可 以推断,寄生现象起源于共栖,再发展到外寄生,最后到内 寄生。 二.宿主的更换 最早的宿主, 应该是在系统发展中较早出现的也是较低 等的类群(如软体动物等) ,后来由于某些原因,这些寄生 扁形动物的生活史推广到较晚出现的也是较高等的种类 (如 鱼类等) 。这时较早的宿主变成中间宿主,后来加入的则成 为终末宿主。 寄生虫更换宿主,可以把其后代分散到不同的宿主中 去,降低了对某一个宿主的危害。否则,若寄生虫在某一个 宿主体内繁殖过多, 将引起宿主迅速死亡, 寄生虫也一同死 亡, 这对寄生虫的种族繁衍是不利的, 所以更换宿主也是寄 生虫对寄生生活的重要适应。 某些寄生虫的幼虫在中间宿主体内还有增殖能力, 可扩 大种群数量,增加遇到下一个宿主的机会。 第六节 扁形动物的起源和进化 扁形动物起源于浮浪幼虫式的祖先, 它的一支营固着或 浮游生活,具辐射对称的体制,发展为现代的腔肠动物;另 一支营爬行的生活方式, 获得了两侧对称的体制, 体形扁平, 神经系统趋向前方, 原口留在腹方, 发展为现代的扁形动物。 自由生活的u虫纲是最原始的类群。 吸虫纲无疑是由u 虫适应寄生生活的结果而演变来的,绦虫也起源于u虫。 附:纽形动物门 较扁形动物高等的地方: 1. 完全的消化道,有口有肛门。 2. 有假分节的现象。 3. 出现初级的闭管式循环系统。 分类地位:介于扁形动物和环节动物之间。 第七章 原腔动物 第一节 原腔动物的类征 一.一般形态 (一)体制:大多数为长圆筒形。两侧对称。 (二)体壁和运动 从外到内分 3 层: 1. 角质膜:为表皮细胞分泌的非细胞结构的物质,其 成份包括含蛋白质、糖类及少量类脂。 2. 表皮层:有外胚层发生。其细胞的界限不清,为合 胞体。 3. 肌层:多为纵肌。 (三)体腔 原腔动物与扁形动物一样, 也是三胚层动物, 但是它比 扁形动物更高等,即出现了体腔。 但是原腔动物的体腔是原 始的,称原体腔,也称假体腔、初生体腔。这种体腔相当于 胚胎早期的囊胚腔,只有体壁中胚层,没有肠(脏)壁中胚 层和肠系膜。腔内充满体腔液。 体腔产生的意义: (1)有利于全身各个细胞的排泄、循 环、呼吸等活动; (2)肠道可以在体腔中弯曲折叠,增大了 消化吸收面积; (3)为排泄、生殖等器官系统的发育和分化 提供了空间。 二.消化 从原腔动物开始, 动物就具有了完全的消化管, 既有口, 又有肛门。 这样的消化系统使食物的进入孔和粪便的排出口 分开,避免食粪相混,提高了消化效率。在动物演化上,具 有重大的意义。 消化道前端的口、口道(咽)与后端的后肠、肛门均由 外胚层内褶而成。 三.呼吸:尚未产生专门的呼吸器官。气体交换借体表渗透 进行。寄生种类行厌氧呼吸。 四.循环:尚未出现循环器官。原体腔内充满体腔液,有一 定的循环作用。 五.神经和感官 (一)神经:具脑神经节或者围咽神经环,并与前后纵 神经相连。 (二)感官:有纤毛窝、乳突、眼点、刺毛等。 六.排泄:为原肾管或由原肾管衍生的结构。 七.生殖:多为雌雄异体,雄性通常比雌性小。 第二节 线虫动物门 一.门的类征 (一)一般形态 体壁和运动 基本为皮肌囊的形式。 皮肌囊实际就是表皮下的肌肉尚未成束成块, 而是呈层 状分布,并作为体壁的组成部分。 (1)角质层:分数层。可有效抵抗宿主消化酶的作用。 (2) 表皮: 表皮沿着背、 腹和两侧的 4 条纵线向内 (体 腔一侧)加厚,形成 1 条背线、1 条腹线和 2 条侧线。这些 加厚部分贮存有大量的脂类、糖原等物质。 (3)肌层 只有纵肌,其收缩只能使身体弯曲,不能变细。然后依 靠体腔液的压迫和角质膜的弹性,使身体回复原状。 肌肉层在体壁 4 条纵线处不连续,因此整个肌层分成 4 列,已出现成束的趋势, 所以说线虫的体壁只是基本为皮肌 囊的形式。 肌细胞由可收缩的纤维部和不收缩的细胞体部组 成,收缩部紧靠表皮之下,细胞体部则靠体腔一侧。 (二)消化 消化管分 3 段: 1. 前肠:包括口、口腔和咽,其内壁也有角质层。口 位于体前端,其周围有唇瓣,唇上有乳突。 2. 中肠:由内胚层形成,是主要消化和吸收的地方。 其壁只有一层(内胚层)细胞。细胞向肠腔的一侧具微绒毛 (丝状细胞突起) 。 3. 后肠:包括直肠和肛门。其内壁也有角质层和肌肉 层。绝大部分雄性线虫的射精管开口在直肠的腹面, 所以雄 虫的直肠又称泄殖腔。 (三)神经和感官 1. 神经 在体前端有环抱着咽的围咽神经环和与其相连的神经 节,其中的神经节包括侧神经节腹神经节。 由围咽神经环向 前发出 6 条神经到体前端的感觉乳突, 向后发出 6 条神经索。 包括背索和腹索各 1 条、 背侧索和腹侧索各 2 条, 其中又以 背索和腹索最发达。所有神经索均嵌在表皮中。背、腹索则 7被分别埋嵌于表皮向体腔内突出形成的背、腹线中。 2. 感官 感觉器官不发达。有乳突、头感器和尾感器。 (四)排泄 在动物的演化中,任何具有排除代谢废物的排泄系统, 可能最初都是渗透压调节系统,其排泄功能是后来获得的。 线虫的排泄细胞与扁形动物一样, 起源于外胚层, 属于原肾 管,但与扁形动物不同的是,扁形动物的焰细胞内具纤毛, 而线虫的排泄细胞则完全没有纤毛。 线虫的排泄器官有两种类型: 1. 腺型: 是原始的类型, 存在于海产自由生活的种类。 通常由 1 个排泄细胞构成, 位于咽和肠交界处或其附近的腹 面。此细胞未形成细胞内管,但有一颈,以排泄孔开口于神 经环附近的腹中线上。 2. 管型:由腺型演化而来。寄生线虫多属该型。通常 由 1 个排泄细胞构成, 细胞内形成复杂的细胞内管, 分别向 前和向后各伸出 1 对, 其中向前的一对退化, 向后的一对发 达并纵贯在左右侧线中, 两纵管间有一横管相连, 构成“H” 形,横管再突出一短管,其末端以排泄孔通体外。 (五)生殖和发育 1. 生殖 绝大多数为雌雄异体, 常雌雄异形。 生殖系统是 2 条 (双 管型)或 1 条(单管型)连续的管。 (1)雄性生殖系统:通常是单一的盘曲的管(也有双 管的) 依次有精巢、 , 输精管、 储精囊和肌肉质的射精管 (射 出管)等结构。射精管通入消化管末端的直肠(泄殖腔) 。 通常具 2 个交合(接)刺囊,由泄殖腔的壁向体腔内突出而 成,有交合(接)刺 2 条,作用是交接时用于固着或撑开雌 虫的阴门。 (2)雌性生殖系统:通常是双管型,每管包括卵巢, 输卵管、子宫各 1 个,二子宫再汇合成 1 条短的阴道,并开 口于腹中线的雌性生殖孔。 (3)受精:交配时,雄虫用交接刺插入雌虫的阴门, 精子进入,在子宫的前方受精。受精卵在子宫中形成卵壳, 然后由阴门产出。 2. 发育 线虫在发育过程中,角质层出现周期性脱落,叫蜕皮。 体表的角质层以及前、后肠和阴道壁的角质层也一同脱去。 蜕皮的目的是为了使身体长大。 个体发育中有幼虫阶段。 线虫的发育中, 体细胞的数目总是恒定的。 即孵化之后, 细胞分裂一般就停止了, 幼虫体积长大, 只能靠细胞体积的 增大来实现。 二.重要寄生线虫 1. 旋毛虫:成虫寄生在人等的十二指肠。胎生幼虫, 幼虫钻入肠壁, 经血流至全身各处横纹肌中长成囊胞。囊胞 被宿主吞食而被感染。 2. 人蛔虫:寄生于人小肠,卵随粪排出,人误食虫卵 而感染。 3. 人蛲虫:寄生在人肠道。虫卵经口或肛门感染。 4. 钩虫:寄生于人小肠,卵随粪排出,幼虫从皮肤钻 入人体而感染。 5. 丝虫:寄生于人的淋巴系统,于血液中胎生幼虫, 随蚊吸血而离开人体,经发育后再次吸血时传入人体。 第三节 腹毛门 腹面有若干列纵行的纤毛,肌肉不呈层状而是成束存 在,体壁形式不再是皮肌囊。 第四节 轮虫门 头具有 1~2 圈纤毛组成的头冠,肌肉成束存在。 第五节 原腔动物的起源和进化 腹毛门是涡虫纲演化来的。 线虫门是u虫演化成腹毛门 的时候分出来的一枝。轮虫也起源于涡虫纲。 原腔动物虽然出现了较扁形动物高等的一些特征, 但另 一方面也出现了一些阻碍性的特征, 所以更高等的环节动物 直接起源于涡虫纲, 而原腔动物则应看作是进化中的一个阻 塞的分支。 附 1:棘头动物门:有吻,吻上有倒钩。可寄生于人体肠道。 演化地位不清楚。 附 2:线形动物门:虽然线状,但其体壁没有线虫那样的纵 线,演化地位尚不明确。 第八章 环节动物门 第一节 门的类征 一.一般形态 (一)体节 分节现象是低等动物向高等动物进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无脊椎动物的环节动物和节肢动物的身体都分节, 脊椎动物 也有分节现象(如脊柱) 。不过,环节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分 节同源,而脊椎动物的分节是单独演化而来的。 环节动物的身体由前至后分为许多体节,体内的器官, 如循环、排泄、神经和生殖系统也按体节重复排列。 环节动物多数是同律分节,即除了体前 2 节和最后 1 节外,其余各体节的形态都基本相同。 而异律分节是身体不 同部分的体节在形态和功能上都有所不同。 体节的出现,尤其是异律分节为动物体分化为头、胸、 腹等部分提供了可能性,在动物演化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分节现象的起源,很可能由低等蠕虫(如u虫和纽虫) 的假分节现象进化来的。 (二)体腔 出现了真体腔, 不仅有体壁中胚层, 而且还有脏壁中胚 层,这样的体腔是完全由中胚层包围的完整的腔。 真体腔的产生在动物演化上的意义: 1. 消化管壁有了肠壁中胚层分化的肌层,同时,消化 管又在很大的空间――体腔内, 可以盘转和自由蠕动。 这样 使消化效率大大提高。 2. 有了中胚层参加的消化管,还为肠及整个消化系统 的复杂化提供了物质基础。 3. 真体腔的形成,对循环、排泄、生殖等系统进化密 切相关。 (三)体壁 随真体腔的形成, 靠体腔一侧出现体腔膜, 为一层中胚 层发生的上皮细胞。 二.运动 运动器为疣足和刚毛。 疣足是体壁凸出的扁平片状突起, 体腔也伸入其中, 一 般每体节 1 对。上皮内陷形成刚毛囊, 囊底部一个大的形成 细胞分泌几丁质形成刚毛。 三.消化 从横切来看:由于有中胚层的加入,肠壁分为: (1)肠壁体腔膜; (2)肌层,由脏壁中胚层发生; (3)肠上皮,由内胚层发生,肠的消化和吸收主要在 这层进行。 四.呼吸:依靠体表渗透作用进行气体交换。 五.循环 出现了循环系统。 环节动物一般为闭管式循环系统, 即 血液始终在封闭的血管内流动,而不流到组织间隙中去。 循环系统(血管)的产生与真体腔的形成有关。中胚层 和其中的真体腔出现后,逐渐扩大,使得囊胚腔缩小,最后 被挤压得只剩下位于消化管上下等地方管状空隙, 同时在空 隙周围由中胚层形成上皮细胞, 即为血管壁, 而这些原本属 于囊胚腔的空隙,就成为血管腔。 所以血管腔就是囊胚腔的 遗迹,与原腔动物的原体腔同源。 囊胚腔在消化道上、 下被挤压而剩下的空隙, 分别形成 背血管和腹血管。 前后 2 对体腔囊及消化管三者之间留下的 8空隙,则形成环血管。 环节动物的血液中具血红蛋白, 故血液为红色, 但血红 蛋白一般只在血浆中,血细胞中则没有。 六.神经和感官 (一)神经 神经系统更为集中, 体前端咽背侧有由 1 对咽上神经节 愈合成的脑, 左右由 1 对围咽神经与 1 对愈合的咽下神经节 相连。由咽下神经节向后伸出腹神经索,并纵惯全身。腹神 经索是由 2 条纵行的腹神经合并而成,在每体节内形成 1 神经节,整体形似链状,称链式神经系统。 感觉细胞将刺激传递到腹神经索的调节神经元, 再将冲 动传导至运动神经细胞, 运动神经细胞又将冲动传至肌肉或 其他器官如腺体,引起反应,这就是反射弧。 (二)感官 有眼、顶器、平衡囊、纤毛感觉器等。 七.排泄 出现了后肾管, 是两端都开口的管, 一端为漏斗状且具 纤毛,开口于体腔,称肾口;另一端穿过体壁开口于体外, 或是开口于消化道内, 叫肾孔。 体腔液内的废物由肾口收集, 并由肾孔排出体外。此外,肾管上密布血管,可排泄血液中 的水分和废物。 体内的代谢废物, 从各组织中产生, 注入血液或体腔液 中,然后由后肾管排出。 这种肾管由属于中胚层的体腔上皮细胞生长而成。 八.生殖和发育 (一)生殖 海产种类每个体节有由属于中胚层的体腔上皮发生的 生殖腺和用作输送生殖细胞的体腔管。体腔管一端通体腔, 另一端通体外,有时与肾管相连,有生殖和排泄的功能。较 高等的种类,生殖系统局限在某几个体节内。 (二)发育 海产种类具担轮幼虫, 其体中部具 2 圈纤毛环, 其间有 口, 海中游泳, 然后纤毛环之后的部分逐渐延长, 形成体节。 担轮幼虫与u虫的牟勒氏幼虫在形态上有相似之处。 说明环 节动物起源于u虫。此外,软体动物、苔藓动物、腕足动物 等成体形态差异很大类群, 在其发育中都有担轮幼虫,说明 它们有亲缘关系。 第二节 环节动物的分纲 一.多毛纲:头部明显。体壁不成皮肌囊。具疣足。雌雄异 体,无生殖带。 有担轮幼虫。 多型现象和行婚 二.寡毛纲:头部不明显。皮肌囊体壁。无疣足,刚毛直接 着生在体壁上。雌雄同体。有生殖带。直接发育。 三.蛭纲 纲的特征 (一)一般形态 1. 体形:身体背腹扁平,具吸盘 2 个,分别位于身体 前后端。 2. 体节: 体节数目恒定, 所有种类都是 34 节, 具环带。 3. 体腔和循环系统 真体腔缩小, 成为血窦系统, 代替退化消失的血管系统。 执行循环功能。 体节间的体腔隔膜退化消失, 体腔被一种起源于中胚层 的结缔组织所填充,因此体腔受挤缩小,变成血窦、肾腔和 生殖腺腔。体腔液和血液完全等同。 4. 体壁:皮肌囊的形式。 (二)运动:无疣足,一般也没有刚毛。可用吸盘“行 走”。 (三)消化系统及其对暂时性寄生生活(吸血)的适应 特点: 1. 口腔:有角质齿,切咬皮肤。 2. 咽:咽肌发达,可有力地吸血。咽壁有单细胞的咽 腺分泌蛭素抗凝血。 3. 嗉囊及其盲囊:可贮藏大量的血液。 4. 吸盘。 (四)排泄:除前后几节外,每节 1 对后肾管。 (五)生殖和发育 1. 生殖:雌雄同体,有生殖带。异体受精。 2. 发育:直接发育。 第三节 环节动物的起源和进化 环节动物起源于扁形动物的涡虫纲。 多毛类最原始。 寡毛类是多毛类适应陆地穴居生活的结 果。蛭类是由寡毛类演化而来。 附 1:虫门:成体有吻,不分节,幼虫分节。特征多 与环节动物的多毛类似,是原始多毛类在(向寡毛类)演化 过程中较早分出的一支。 附 2:星虫门:成、幼虫均不分节。原始多毛类退化的 一支,且亲缘关系较为疏远。 附 3: 须腕动物门: 是唯一无消化管而又不寄生的动物。 过去认为,属后口动物。现在认为与环节动物较为接近,应 属于原口动物。 第九章 软体动物门 第一节 门的类征 一.一般形态 (一)体制 两侧对称。 身体不分节, 而分为头、 足和内脏团 3 部分: 头部位于身体前端; 足部位于身体腹面; 内脏团在足的背侧。 体外被外套膜,是身体背侧的皮肤皱褶向腹面伸展而 成。左右侧外套膜与内脏团之间围成的空腔称为外套腔, 并 有入水孔和出水孔与外界相通。 外套膜由内外两层上皮和两 层上皮之间的结缔组织构成, 内层上皮细胞具纤毛, 其摆动 可使外套腔内的水流动,有利于呼吸、摄食和排泄等。 大多数软体动物都具有贝壳, 其成分主要是碳酸钙和少 量的壳基质,由外套膜上皮细胞分泌形成。贝壳分 3 层,最 外的角质层由壳基质构成;中间为棱柱层;最内为珍珠层。 外层和中层为外套膜边缘分泌形成, 可随动物的生长逐渐加 大,但不增厚;内层为整个外套膜分泌而成,可随动物的生 长而增厚。当外套膜受到微小砂粒等异物侵入刺激时, 受刺 激处的上皮细胞即以异物为核, 分泌珍珠质将异物包裹而成 为珍珠。角质层和棱柱层的生长速度并非是均匀的, 结果在 贝壳表面形成了生长线。 (二)体壁 分 2 层: 1. 上皮;包括上皮细胞和其间的腺细胞。 2. 真皮:包括结缔组织和肌肉,均很少各自排列成层 状,常相互交织在一起。故不再是皮肌囊的形式。 (三)体腔 次生体腔极度缩小, 仅残留围心腔和生殖器官、 排泄器 官的内腔。 环节动物中, 由于真体腔的形成, 原体腔相应地缩小了, 成为血管腔,其外有血管壁包围。到了软体动物,微血管和 一部分动、静脉血管的腔扩大了,而且没有血管壁包围,于 是变成了组织之间不规则的空隙,血液在这些空隙内流动, 这就是血窦。由于血窦没有血管壁包围, 所以这样的腔作为 初生体腔的性质就更为明显。 可以说软体动物的次生体腔和 初生体腔并存(但不象节肢动物那样混合) 。 二.消化 除瓣鳃纲外,大多数的口腔内具齿舌, 是软体动物特有 的器官,其上有角质齿,并有肌肉牵引齿舌,可伸出口外刮 取食物。常有大型消化腺,肝脏几乎在各纲都有,很大,有 导管通胃。还有唾液腺和胰腺。肛门开口于外套腔。 三.呼吸 出现了专门的呼吸器官。 软体动物的呼吸器官有鳃和外套膜形成的“肺”。 91. 鳃:由外套腔中体壁突起而成,鳃内有血液流动。 鳃的结构因种类不同而异。原始的鳃是栉状的,称栉鳃,包 括 1 条外套腔前壁向后伸展的鳃轴, 鳃轴常呈扁平状,轴内 有 1 入鳃血管和 1 出鳃血管, 鳃轴的两侧交互着生三角形的 鳃片, 鳃片腹面还有几丁质杆, 用作支撑。 鳃片表面有纤毛, 并与外套腔壁上的纤毛共同摆动, 使水在鳃片间由下向上流 动。 软体动物的鳃, 在这种原始栉鳃的基础上, 还进化成丝 状的丝鳃和瓣状的瓣鳃等。 除多板类鳃的数目很多外,一般软体动物鳃的数目为 1~2 对,且与心耳数一致。而腹足类由于一侧的鳃退化消失,所 以不成对。 有的软体动物栉鳃退化消失, 而用皮肤呼吸, 甚至形成 了次生性鳃。 2. 肺:肺螺类适应陆生生活,完全无鳃,以外套膜演 化成的肺进行空气呼吸。 这种外套膜的内层上皮高度泡化且 密布微血窦。外套膜边缘相互愈合,仅留狭孔,称气孔。气 孔可根据空气湿度的高低, 借肌肉的收缩而变换大小。外套 腔即为肺腔, 可借外套膜肌肉的伸缩而改变体积, 使肺腔内 外空气通过气孔进行交换。 四.循环 除头足纲外的多数软体动物, 其动脉与静脉血管间无血 管直接相连, 动脉血管中的血液, 是流到被称为血窦的组织 间隙中去, 然后再流到静脉血管中。 这样的循环称开管式循 环。循环的中枢为心脏,包在身体背侧的围心腔中。这样既 可防止心脏跳动时与周围组织摩擦而受损伤, 又可使心脏免 受体组织挤压。 心脏包括心室和心耳。 心室常为 1 个, 壁厚, 由它发出动脉血管至全身各部。心耳 1~4 个,壁薄,收集 静脉血管血液, 汇入心室。 耳室之间有瓣膜, 以防血液倒流。 开管式循环的血压低,血液流速慢。 一般软体动物的血浆内含血蓝蛋白。血细胞为变形虫 状。 五.神经和感官 (一)神经 绝大多数软体动物的神经系统集中为 4 对神经节: 脑神 经节、足神经节、侧神经节和脏神经节,各神经节之间又有 神经连接, 各神经节还发出神经到身体各部。 其中脑神经节 控制头部及其上的感觉器官; 足神经节控制足的运动;侧神 经节发出神经到外套膜和鳃; 脏神经节控制消化道和其他内 脏器官。 (二)感官 有触角、眼和平衡囊等。 六.排泄 排泄器官为肾脏, 与环节动物的后肾管同源。 肾脏基本 上是一管状构造, 其数目与心耳数一致, 一端开口于围心腔, 叫肾口,另一端开口在外套腔,称肾孔。软体动物的次生体 腔极度退化, 仅残留围心腔及肾管和生殖器官的内腔。围心 腔内壁上的围心腔腺。 与围心腔相通的肾口具纤毛, 用作收 集围心腔中的废物。肾口之后为腺状部,富有血管,再次提 取血液中的代谢废物。腺状部后接囊状部,也称膀胱,其内 壁也有纤毛。排泄物最后以肾孔开口于外套腔。 七.生殖和发育 (一)生殖 除腹足纲部分种类为次生性雌雄同体外, 其余为雌雄异 体。一般行异体受精。生殖腺由体腔上皮细胞形成,并接生 殖管,一般开口于外套腔。 (二)发育 多数为螺旋式卵裂,头足类和某些腹足类为直接发育。 其余大多数软体动物在发育期间首先经过担轮幼虫时期, 某 些种类还有第二个幼虫期,即面盘幼虫时期。 第二节 软体动物门的分纲 一.单板纲 具 1 帽状贝壳, 内部器官有假分节现象。 较多板纲原始。 二.多板纲 体背侧具 8 块石灰质壳板, 足的四周与外套之间有一狭 沟,即外套沟。外套沟内有许多栉鳃。神经系统较原始,呈 梯状。 三.无板纲 头部不明显,无触角。无贝壳。腹面中央有 1 腹沟。外 套腔内有 1 对栉鳃。 神经与多板纲相似, 但初步出现神经节。 四.掘足纲 左右外套膜在身体腹面愈合, 分泌圆锥形管状贝壳, 两 端开口。足能挖掘泥沙。无鳃,以外套膜进行体表呼吸。 五.腹足纲 纲的特征 (一)一般形态 体制 头部明显,具触角和眼。头和足左右对称,而内脏团由 于其在进化过程中出现扭转,加之贝壳发生卷曲(成螺旋 形) ,使身体一侧器官退化,心耳、鳃和肾只剩下一边,形 成不对称的体制。 贝壳一般是螺旋形的。多数向右旋。 (二)消化:具齿舌。 (三)呼吸:水生种类具鳃,通常 1 个栉鳃。肺螺类的 鳃全部消失,用外套膜形成的肺呼吸。 (四)循环:具 1 心耳。 (五)排泄:肾脏通常 1 个。 (六)生殖和发育 1. 生殖:海产种类大多为雌雄异体,陆生的都是雌雄 同体。 2. 发育:海产种类常具担轮幼虫和面盘幼虫期。陆生 种类直接发育。 六.瓣鳃纲 纲的特征 (一)一般形态 体制 无头部,足一般斧状。 外套膜分左右两瓣。 具左右 2 瓣贝壳 当外物进入贝壳和外套膜之间时, 外套膜分泌多层珍珠 质包围外物,形成珍珠,是动物自我防御的一种方法。 (二)消化 无齿舌。 鳃表面的纤毛可滤食水中的微小食物颗粒,送到唇片, 再入口。 大多数的胃内具 1 晶杆囊, 有开口通胃, 囊内分泌一条 胶质棒,称晶杆。晶杆伸入胃中,晶杆囊表面的纤毛运动使 晶杆旋转, 以搅拌和混合胃内食物。 晶杆表面的消化酶溶解, 用以消化胃内食物。 直肠常进入围心腔,并穿过心室,再出围心腔至肛门。 (三)呼吸 鳃片瓣状,称瓣鳃。外套腔中,足的两侧各有 2 鳃瓣, 分别称外鳃瓣和内鳃瓣。 每鳃瓣由内外两个鳃小瓣构成, 两 鳃小瓣的前后缘及腹缘愈合,形成“U”形,鳃瓣的背缘为 鳃上腔。鳃小瓣由许多纵行排列的鳃丝构成,表面有纤毛, 各鳃丝间有横的丝间隔相连,上有小孔,称鳃孔。二鳃小瓣 间有瓣间隔, 将鳃小瓣间的鳃腔分隔成许多小管, 称为水管。 鳃丝、丝间隔和瓣间隔内均有血管分布, 鳃丝内还有起支持 作用的几丁质棍。外界的水从入水管流入蚌的外套腔, 又经 鳃孔进入鳃瓣内的水管, 再上行至鳃上腔, 最后由出水管排 出体外。水经过鳃时,即进行气体交换。 除上述典型的瓣状鳃外,瓣鳃纲还有其他不同类型的 鳃。最原始的鳃为羽状的栉鳃,鳃丝平直,由鳃轴的两侧生 出。各个鳃片伸长并下垂成为丝状的鳃丝,称丝鳃。每侧的 鳃丝又分别折向背侧,成为“W”状,鳃丝上还长出突起, 将同侧的鳃丝连为一个整体。 这样, 每个栉鳃就演化成为一 10个含有 2 个鳃瓣的瓣鳃。 还有一种叫隔鳃,鳃本身退化成具 小孔的肌肉质隔膜, 将外套腔分成背腹两部分, 隔膜的上下 移动激起水流,靠外套膜呼吸。 外套膜也有一定的呼吸作用。 (四)循环:具 2 心耳。 (五)神经:只有 3 对神经节,脑神经节与侧神经节愈 合。 (六)排泄:肾脏 1 对,另有 1 对围心腔腺。 (七)生殖和发育 1. 生殖:大多数为雌雄异体。生殖腺 1 对,有生殖管 开口于鳃上腔。 2. 发育:多数海产种类有担轮幼虫和面盘幼虫。淡水 种类具钩介幼虫,具 2 片贝壳,壳的腹缘有倒钩,钩上列生 多数细齿。体中央发出 1 条足丝。 七.头足纲 纲的特征 (一)一般形态 1. 体形和运动 头部特别发达。足特化为许多腕和腕基部的漏斗两部 分,这两部分与头部相愈合,故名头足纲。腕内侧生吸盘。 贝壳退化,并被包裹在外套膜的皮肤内,形成内壳。 具内骨骼, 为中胚层产生的的软骨。 在无脊椎动物中只 有头足类才有。 2. 体壁:表皮之下有色素细胞,细胞周围有许多放射 状的肌纤维牵引。 肌纤维又受由脑发出的神经末梢控制。肌 纤维收缩时,色素细胞体扩大成星芒状;肌纤维松弛时,又 回复原状。 由此可使身体颜色变化, 以适应颜色深浅不同的 海水环境,也能利用它来恐吓其他动物。 3. 体腔:头足纲的次生体腔较其他软体动物发达 (二)消化:具齿舌。口中还有鹦鹉颚。 (三)呼吸:具羽状栉鳃,位于外套腔内。鳃片上无纤 毛,依靠外套膜运动激起水流进行气体交换。 (四)循环:闭管式循环。除心室能搏动外,还有 2 个鳃心帮助搏动, 使血液快速入鳃, 这样就加强了循环效率。 (五)神经和感官 1. 神经:各神经节集中在头部,形成脑。并有软骨保 护。脏、侧神经节愈合。 2. 感官:具眼 1 对,十分发达。其结构与脊椎动物的 眼很相似,但不同源,仅由外胚层内陷而成。 (六)排泄:除肾脏外,大静脉周围还有排泄组织,能 从静脉中提起代谢产物,并注入肾管内。 (七)生殖和发育 1. 生殖:雌雄异体。生殖腺 1 个,有体腔形成的囊包 围着,此囊连生殖管,以生殖孔通外套腔。 2. 发育:盘状卵裂。直接发育。 第三节 软体动物的起源和进化 环节动物和软体动物均起源于扁形动物门的涡虫纲。 它 们的这个共同祖先, 一部分向着适于活动生活方式的道路发 展,这就是环节动物;另一部分与之相反,向着适应于比较 不活动的生活方式发展成软体动物。 头足类活动的生活方式 是后来演变而成,为次生性的。 单板纲、多板纲和无板纲最原始。 多板纲演化为原始腹足类, 然后分别发展为现代的腹足 和和瓣鳃纲。 掘足纲是介于腹足纲和瓣鳃纲两者之间的类群。 在原始u虫演化为软体动物的初期, 头足纲与其他各纲 就沿着两个不同的方向发展。 单板纲、 无板纲和多板纲这一 支是沿着匍匐爬行的习性发展, 以后又发展了腹足纲、掘足 纲和瓣鳃纲,最高等的进化到肺螺类。而头足纲这一支,是 顺着自由游泳的习性发展, 而且进化较快, 最后进化到最高 等的八腕目。 第十章 节肢动物门 第一节 门的类征 一.一般形态 (一)体节 节肢动物和环节动物一样都具有体节。 但环节动物一般 是同律分节的,异律分节不显著, 而节肢动物的分节是异律 分节,即身体不同部分的形态和功能都有所不同。 节肢动物 的身体一般可以分为头、胸、腹 3 部分。有时同一部位的体 节常互相愈合,外表的分节现象消失。 异律分节使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 使身体各部分体节 有了进一步的分工: 头部司摄食和感觉; 胸部司运动和支持; 腹部司营养和生殖。 各类节肢动物的头部几乎都是由顶节和前 6 个体节组 合而成。 节肢动物各纲头部附肢的比较:体 节 顶节 1 2 3 4 5 6 肢口纲 ― ― ― 螯肢 第一步足 第二步足 第三步足 附 蛛形纲 甲壳纲 ― ― ― ― ― 第一触角 螯肢 第二触角 脚须 大颚 第一步足 第一小颚 第二步足 第二小颚 肢 多足纲 昆虫纲 ― ― ― ― 触角 触角 ― ― 大颚 大颚 第一小颚 小颚 (第二小颚) 下唇 神经 中枢 原脑 前脑 中脑 后脑 食道 下神 经节(二)体壁 1.体壁的构造 (1)表皮 是由上皮细胞向外分泌的非细胞结构, 由外到内可分为 三层: A.上表皮:为身体最外一层,其成分是蛋白质和蜡质。 蜡不透水,故上表皮可防止体内的水分蒸发。 这是节肢动物 适应陆地生活的重要特点。 B.外表皮:节肢动物体壁结构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体 壁(确切地讲,是表皮)具有几丁质(chitin)这一构成成 分。几丁质是节肢动物所特有的, 它是由醋酸酰胺葡萄糖组 成的高分子聚合物。 外表皮的成分是几丁质与蛋白质通过共价键结合而成 的复合体,其中又沉积有钙质或者骨蛋白。因此十分坚硬, 使得节肢动物的体壁能有效地保护内部器官。 C.内表皮:成分为几丁质――蛋白质复合体,较厚, 无色而柔软。 (2)上皮:由外胚层分化的单层活细胞组成。向外分 泌表皮层。 (3)基膜:为上皮之内的无定形的颗粒层。为结缔组 织。 (4)肌肉组织 除极少数种类(有爪纲)以外,节肢动物的肌肉与以前 学过的动物不同,它不形成皮肌囊,而是成束分布,并附在 外骨骼的内面。所以节肢动物的肌肉不属于体壁的结构成 分。 扁形、线形和环节动物都有由中胚层分化的肌肉, 但均为平滑肌,节肢动物的则为横纹肌。 2.外骨骼及骨片(板) 节肢动物的体壁(特别是表皮)坚硬,而且在身体某些 部位向内延伸,成为体内肌肉的附着点, 当肌肉收缩时便起 到了杠杆的作用,并产生了相应的动作, 这和脊椎动物的骨 骼作用相似,故特别把节肢动物的体壁称作外骨骼。 但节肢 动物的外骨骼是由外胚层(上皮细胞)分泌的非细胞结构, 而脊椎动物的内骨骼则是中胚层形成的细胞结构。 3.蜕皮 节肢动物外骨骼的发达, 限制了身体的生长, 因而发生 蜕皮现象。蜕皮时,虫体在新旧外骨骼之间分泌蜕皮液,将 内表皮溶解,使外表皮与上皮分离。 随后旧外骨骼在一定部 位破裂,动物就从这个裂缝钻出, 前肠和后肠内面的旧外骨 11骼也连在一起脱下。 蜕皮受激素控制。 4、总结――体壁的作用 (1)防止水分蒸发; (2)供肌肉附着――外骨骼的作用; (3)保护内脏器官。 (三)体腔 节肢动物的体腔, 在胚胎发育的早期, 同样出现体腔囊, 但它不继续扩大形成和环节动物一样的宽阔体腔, 而是退化 为几部分,其中一部分形成生殖腔,其内是生殖腺;另一部 分形成排泄系统的体腔管。 还有一部分向背中线移动,在背 部左右两体腔囊汇合,形成围心腔(而心脏内腔为初生体 腔) ;不久,这个代表次生体腔的围心腔壁消失,消化管与 体壁之间很大的初生体腔 (即组织间隙) 就与次生体腔相混 合, 因此节肢动物的体腔称为混合体腔。 又由于这个混合体 腔常充满血液,所以又称血腔。 二.运动 节肢动物的运动器官是附肢。 原则上各体节均有一对附 肢。 环节动物的疣足只是体壁的外突结构, 与躯体之间不形 成关节, 而节肢动物的附肢, 不仅在和身体相连处形成可以 活动的关节, 附肢本身也分为若干节, 节肢动物之名即由此 而来。分节的附肢灵活性极大,以适应多种功能。 节肢分为两类: 1. 双肢型:较为原始,其基部(近躯体端)为原肢, 原肢顶端又发出内肢和外肢。原肢分前基节、基节、底节。 2. 单肢型:由双肢型演化而来,只有原肢和内肢,外 肢已完全退化。 三.消化 消化道分前肠、中肠和后肠三部分。前、后肠均为外胚 层内陷而成,因此其肠壁上也有几丁质的外骨骼。蜕皮时, 前后肠的外骨骼也要脱落,然后重新分泌。 四.呼吸 1. 水生种类 鳃:是体壁向外的突起。 书鳃:腹部附肢体壁向外的书页状突起。 2. 陆生种类 气管: 是体壁外胚层内陷而成的多分支的管状构造,其 最后分支成许多很细的微气管, 伸入到身体各部分组织细胞 间,末端封闭。一般动物的呼吸器官,无论是鳃还是肺都需 经过血液循环的中介, 才能与组织细胞进行气体交换,只有 节肢动物的气管能直接将氧气送到组织细胞之间, 并直接进 行气体交换。这是动物界高效能的呼吸器。 书肺:体壁内陷为书肺腔,腔中有许多书页状突起。 气管和书肺既完成了呼吸活动, 又可避免过多的水分蒸 发,这也是对陆生生活的适应。 较小的种类则没有专门的呼吸器官,靠体表进行呼吸。 五.循环 与环节动物的闭管式不同, 节肢动物因出现了血腔,其 循环系统为开管式。 心脏和动脉位于消化管背方。 血液自心脏经动脉向前流 入血腔,血腔中的血液又经心孔流回心脏。 开管式循环的血压较低, 可避免因附肢容易折断而引起 的大量流血,这对节肢动物也是一种很好的适应。 除少数低等种类含有血红蛋白外, 大多数节肢动物都含 有血青蛋白。 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复杂程度是呈反比关系。 一些小形节肢动物的循环系统消失。 六.神经和感官 神经 与环节动物基本相同。但是,由于异律分节,特别是部 分体节愈合,使得一些前后相连的神经节也因此愈合。 头部的 6 对神经节中,前 3 对为前、中、后脑,后 3 对愈合成食道下神经节,1 对围食道神经连接脑和食道下神 经节。 七.排泄 一类是由后肾管演化而来的。它们的末端都有一端囊, 就是退化的体腔, 与此相连的管子就是体腔管, 由排泄孔 (肾 孔)通体外。 另一类如昆虫或蜘蛛的马氏管。 它们是中、 后肠交界处 的肠壁向外突起而成的盲管, 直接浸浴在血腔中, 从中吸收 尿酸,通过开口排入肠中, 最后与食物残渣一道经肛门排出 体外。 八.生殖和发育 (一)生殖 如体腔部分所述, 节肢动物生殖器官的内腔, 是代表体 腔的残余,腔内有生殖腺,而生殖管又是体腔管变成的。节 肢动物一般是雌雄异体, 生殖腺 1 对, 生殖孔 1 对或左右会 合成 1 个。 一般是体内受精。 有些行孤雌生殖,但没有无性生殖。 (二)发育 卵裂方式为表面卵裂。有直接发育,也有间接发育。 第二节 节肢动物门的分纲 一.三叶虫纲 已灭绝。 背面有两条纵行的背沟,把身体纵分为三叶。 演化意义:1. 附肢双肢型,是节肢动物中最先出现的 类群。2. 身体及附肢的结构接近环节动物的多毛纲,故认 为它起源于从环节动物演化而成的原始节肢动物。 二.有爪纲 演化意义 体表无外骨骼; 具有皮肌囊; 身体两侧有成对而不分节 的附肢;排泄器官按节排列; 输卵管内具纤毛以及单眼的构 造等,与环节动物较为相似。而它的大颚由附肢变成,肢端 具爪; 循环系统为开管式, 心脏为管状而具心孔; 混合体腔; 用气管呼吸等,这些特征又与节肢动物很接近, 因而它与环 节动物及节肢动物都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 但由于有爪纲的神经系统呈梯形, 与扁形动物处在一个 水平,此外,气管不分枝,其起源和昆虫的气管也不同。所 以不能把有爪纲作为其他节肢动物直接的祖先, 只能把它当 作环节动物早期分化出来的一个旁枝。 三.甲壳纲 纲的类征 (一)一般形态 1. 体节和体形 大多数种类体节数恒定。包括尾节在内,共 20 节,其 中头部 5 节,胸部 8 节,腹部 7 节。头部包括 2 个触角节、 1 个大颚节和 2 个小颚节。大部分种类头部和胸部愈合,成 为头胸部,于是身体分为头胸部和腹部。 腹部最后一体节末 端有一尾节。尾节不仅外部无附肢,同时内部也无神经节, 故尾节不是真正的体节。 2. 体壁(外骨骼) 甲壳动物的外骨骼除含几丁质外,还含有大量的碳酸 钙,特别坚实,足以抵抗水环境中过大的压力。 大部分甲壳动物的头胸部都有一块发达的甲壳, 特称头 胸甲,故名甲壳纲。头胸甲是头胸部的外骨骼愈合而成的。 (二)运动(附肢) 除第一对触角是单肢型之外,其余都是双肢型。 头部 5 对附肢,前 2 对为触角(第一、二触角) ,后 3 对作摄食用,故又称口肢(大颚、第一小颚、第二小颚) 。 大部分种类(软甲亚纲)胸肢 8 对,前 1-3 对颚足,后续几 对则为步足。只软甲类有腹肢,称游泳足。末对腹肢常与尾 节共同构成尾扇。 (三)消化 大部分种类前肠发达,包括口、食道和胃。胃内具有几 丁质板齿构成的胃磨, 用来磨碎食物; 胃内还有刚毛状突起, 12用以过滤食物。中肠具有管状或囊状的突出物,称消化腺。 高等种类的消化腺十分发达, 称肝胰脏。 肛门位于尾节腹面。 (四)呼吸 附肢或体壁的一部分突起上外骨骼退化成薄膜, 专司呼 吸功能,便是鳃。在节肢动物门中,鳃是甲壳纲最有特征性 的器官。足鳃、关节鳃、侧鳃。高等甲壳类的鳃位于头胸甲 形成的鳃盖下。 陆生的用伪气管呼吸。 (五)循环:甲壳动物的血液具有凝血作用。 (六)神经和感官 1. 神经:原始种类的腹神经索呈梯状。较高等的种类 则形成神经链。 2. 感官:大多数种类都具有复眼,成对,小眼的顶面 多呈四边形。其他感官还有平衡囊。 (七)排泄 高等甲壳类的排泄器官是 1 对绿腺, 又称触角腺;低等 甲壳类的排泄器官是 1 对颚腺。 都是后肾管演变而成、较具 备马氏管的其他节肢动物原始。 (八)生殖和发育 1. 生殖:1 对生殖腺常左右愈合,位于消化道的背面。 输出管 1 对, 管末端通腹部的生殖孔。 雄体前 1-2 对腹肢常 演变成生殖肢(即雌雄异形) ,交配时将精荚授予雌体。 2. 发育:表面卵裂。一般是间接发育。 四.肢口纲 鲎 头胸部不分节, 背面有 1 片大的半圆形背甲, 尾端具尾 剑。头胸部附肢包围在口的两旁,故名肢口纲。呼吸器官为 书鳃。幼体似三叶虫,说明肢口纲与三叶虫纲有亲缘关系。 五.蛛形纲 纲的类征 (一)一般形态 体节:大多数种类没有明显的分节。 身体一般分为头胸 部和腹部 2 部分,其间常由细腰部联系起来。 (二)运动(附肢) 无触角。 头胸部附肢 6 对。第一对为螯肢,内有毒腺。第 2 对附 肢为脚须,功能是抓握和撕裂猎物。后 4 对为步足。 腹部没有司运动的附肢。部分附肢特化成纺器。 (三)消化:一般是用口吸取动植物的液汁为食,其消 化系统表现出对这种食性的适应。如有吸胃等。 (四)呼吸:呼吸器官为书肺和气管。数目一般为 1~ 2 对。 (五)神经和感官 1. 神经:中枢神经系统高度集中,腹神经链上的神经 节都前移并与食道下神经节愈合成为 1 个神经团, 蝎目腹部 还保留神经节。 2. 感官:单眼位于头胸部背面。无复眼。 (六)排泄:排泄器官为基节腺和马氏管。基节腺也是 一种后肾管,1 或 2 对。马氏管的数目为 1~2 对。 (七)生殖和发育 1. 生殖:生殖腺开口于第 2 腹节。生殖孔 1 个。 2. 发育:一般是直接发育。 六.多足纲 身体分头和躯干两部分。 头肢有触角、 大颚。 躯干部各节几乎都有 1~2 对附肢, 均为单肢型。 呼吸器官为气管。 七.昆虫纲 纲的类征 (一)一般形态 1. 体节 身体除顶节和尾节外,共包括 20 个体节。成体明显分 为头、胸和腹 3 部分。 (1)头部:由 6 节愈合而成。 (2)胸部:由 3 个体节组成,依次称为前胸、中胸和 后胸。这 3 个体节虽已相互愈合,不能各自独立活动,但还 存在分节的痕迹。 (3)腹部:由 11 个体节组成,另外,还有 1 个位于最 末端但不属于体节的尾节。 2. 体壁 由于头部体节愈合,其外骨骼拼凑成 1 个坚硬的头壳。 胸部和腹部的外骨骼形成骨板,每节有 1 个背板、1 个 腹板和 2 个侧板。腹部侧板常退化成薄膜。 (二)运动 (1)附肢 昆虫只有单肢型附肢。 ①头部附肢及口器 头肢及口器的结构 头部有 4 对附肢,而第 1、3 体节的 2 对附肢完全退化 消失。第 1 对附肢为触角;后 3 对为口肢,是口器的主要组 成成份。 A. 触角:为头部第 2 体节的附肢,相当于甲壳类的第 1 触角,基部第 1 节为梗节,第 2 节为柄节,后续各节则合 称节鞭。 B. 大颚:为头部第 4 体节的附肢,略呈三角形,不分 节,完全几丁质化(即为 1 对几丁质块) ,作用是磨碎食物。 C. 小颚:头部第 5 体节的附肢。由轴节和茎节构成。 轴节与头壳连接。茎节的外侧为小颚须;内侧有 2 瓣,外面 的是外颚叶,内面的是内颚叶。 小颚的作用是协助大颚咀嚼 并检测食物。 D. 下唇:由头部第 6 体节的 1 对附肢左右愈合而成, 托在口的腹面,与上唇协作,用来钳住食物,此外也有检测 食物的功能。 下唇的基部成为后颏, 相当于愈合的左右轴节, 不能活动,分成不明显的亚颏和颏两部分。 后颏连接能自由 活动的前颏,前颏相当于愈合不完全的左右茎节,前端有 1 对唇舌,相当于愈合的左右内外颚叶,外侧有 1 对下唇须。 除 3 对口肢外, 昆虫口器还包括上唇, 为头壳的延伸物。 舌则是口腔底壁的一个突起,用来辅助咀嚼。 口器的类型 昆虫的口器变化很多, 这与它们的食物性相关联, 口器 主要有以下几种: Ⅰ 咀嚼式,如蝗虫。是最原始的形式,其结构如上所 述,其摄食方式是咬碎植物或动物的组织后吞下, 以固体为 食。 Ⅱ 刺吸式:口器形成了针状的管,用以吸食植物或动 物体内的液体。如蚊。 Ⅲ 嚼吸式:如蜜蜂的口器,既能嚼食花粉,又能吮吸 蜜汁。 Ⅳ 虹吸式:鳞翅目的口器。不能穿刺,可吮吸花蜜之 类的液汁。 Ⅴ 舐吸式:如蝇的口器。以下唇为主,演变成为喙。 ②胸部附肢 每个胸节具有附肢 1 对,共 3 对。胸足一般分 6 节,分 别为基、转、腿、胫、跗和前跗节。跗节一般分为 1~5 亚 节。前跗节呈爪状。 ③腹部附肢 成虫腹肢大多消失,只保留第 11 腹节的 1 对附肢,即 尾须,此外腹肢还形成外生殖器, 雄性外生殖器包括 1 对钳 形的抱握器、1 个阴茎和 1 对阴茎侧基突;雌性外生殖器为 3 对产卵瓣。 (2)翅 除无翅亚纲原始无翅外,绝大部分种类(有翅亚纲)通 常有 2 对翅,分别着生与中胸和后胸。 翅并非附肢变成, 而是由中胸和后胸背板两侧的体壁向 外扩张而成,在发展过程中,上下两层体壁相互紧贴,随后 表皮细胞也消失了, 最后发育完成的翅是由许多高度骨化的 13翅脉支撑双层角质层所构成。 翅脉为翅内的小管, 是上下两 层体(翅)壁未曾愈合的部分,管周角质层特别坚厚。翅脉 内有神经、气管,还有血流通过。 (三)消化 从横切看靠肠腔一面具单层上皮细胞; 上皮之外有一层 结缔组织形成的底膜;底膜外为 2 层肌肉,内为环肌,外为 纵肌。 从纵向看,消化道分为: (1)口前腔:由口器包围而成的。并非消化道真正的 组成部分。 (2)口:位于口前腔末端。 (3)咽:为前肠最前部分,有肌肉着生。 (4)食道 (5)前胃:为前肠末段部分,其壁肌肉十分发达,内 膜有小齿,可进一步粉碎食物。 (6)胃:就是中肠。前端有成对的突出物,称胃盲囊, 以扩大中肠的表面积。 肠壁细胞分泌消化酶。 中肠是消化吸 收的主要场所。中肠内有围食膜,以防止食物磨损肠壁。 (7)后肠:后肠末段的直肠部膨大,肠壁细胞层增厚 形成直肠垫, 能从食物残渣中重新吸收水分, 是对陆生生活 的适应。 (四)呼吸 呼吸器官为气管。 气管内膜增厚形成螺旋丝, 用来支撑气管, 以使空气畅 通。器官纵横相连,形成复杂的网络。 气孔是外胚层内陷形成气管时残留下来的开口, 按体节 成对分布。气孔有开闭结构。 (五)循环 腹部的血腔中, 有含肌纤维的背隔和腹隔, 将血体腔分 成 3 个血窦:围心窦、围脏窦和腹窦。背腹隔上有裂隙,使 血淋巴能从一个血窦流到另一个血窦。 背、 腹隔的收缩都可 引起血腔中血淋巴流动。 血管系统退化, 只保留 1 条背血管, 它可分为心脏和大 动脉两部分。 心脏后端封闭, 向前纵贯在整个腹部的背窦中, 两侧有按体节排列的成对心孔;大动脉由心脏向前延伸而 成,贯穿整个胸部,并达到头部,开口于脑附近。 循环路径:心室收缩,血淋巴从心脏进入大动脉,并从 前端的开口流入头部血腔,再入胸部,随后进入腹窦。穿过 腹隔裂隙进入围脏窦, 通过背隔裂隙压入围心窦, 最后经心 孔回归心脏。 血淋巴由液态的血浆和悬浮其中的血细胞组成。 血细胞 类似其他动物的白细胞, 血浆和血细胞中均无携氧色素,氧 气由气管直接输送到组织。 (六)神经和感官 (1)神经 ①中枢神经系统 A. 脑 位于食道背侧, 由顶节和头部前 3 个体节的神经节愈合 而成,包括: a. 前脑: 包括顶节的原脑和触角前节的 (头部第 1 节) 1 对神经节。 b. 中脑:由第 1 触角节(头部第 2 节)的 1 对神经节 形成。 c. 后脑:代表第 2 触角节(头部第 3 节)的 1 对神经 节。由于昆虫没有第 2 触角,因此这对神经节很不发达,常 左右相互分离。 B. 腹神经链 ②周围神经系统: 即由中枢神经系统发出的各种神经。 ③交感神经系统(内脏神经系统) : 支配内脏的活动。 (2)感官 ①视觉 A. 单眼 由 1 角膜透镜和下面的许多视网膜细胞构成, 周围有色 素。只能感光,不能视物。 B. 复眼 由许多小眼构成。 每个小眼最外有角膜, 多呈六边形 (而 甲壳动物的多呈四边形) ,透明,双凸形,由其下面的 2 个 属表皮层的角膜细胞分泌角质形成。 角膜及其细胞之下是透 明的晶体,为晶体细胞所形成。 晶体之下是有 7 个视觉细胞 聚合而成的视觉柱和视觉柱中央的一个由视觉细胞分泌而 成的视杆。视觉细胞下端与视神经相连。此外,每个小眼还 有色素细胞包围着。 每个小眼只能形成整个物象的一小部分, 即形成一个小 光点,这些光点的光强度和颜色各不相同, 集合起来就成为 有多数明暗和颜色不同的光点组成的图像, 很象书报上的照 片。 ②其他感官:触角司触觉和嗅觉。 (七)排泄 排泄器官为马氏管, 排泄尿酸沉淀, 排出时不需伴随大 量的水份,能减少水份散失,是对陆生生活的重大适应。 (八)生殖和发育 1. 生殖 生殖腺由中胚层发生,而生殖管近腺体部分来自中胚 层,而远端部分来自外胚层。 ①雄性生殖系统 精巢 1 对。每个精巢外包结缔组织的围膜, 精巢本体由 数目不等的精巢管组成, 管内形成精子; 精巢管各以很短的 输精小管汇入同侧的输精管中,输精管末部膨大成储精囊。 左右储精囊有汇合成 1 条射精管,射精管由外胚层内陷而 成,以雄性生殖孔开口于体外。 ②雌性生殖系统 卵巢 1 对。每个卵巢由若干卵巢管组成, 但卵巢外没有 围膜包被。卵进入输卵管。1 对输卵管左右愈合成 1 条阴道 开口于雌孔。 雌虫有 1 个受精囊, 1 条受精囊管与阴道相通。 以 交配 时精子暂时储藏其中。还有 1 对附属腺,开口于阴道。 2. 发育 ①无变态:幼虫和成虫比较, 除身体较小和性器官未成 熟外,无差别。 ②有变态:幼成有其他差别。 A. 渐变态:幼成差别不大,生活习性一样,只是翅未 长成。变态是逐渐进行的。 B. 半变态:幼成生活习性和形态都不同。 C. 完全变态:幼成习性和形态完全不同。在变为成虫 之前,须经过一个不吃不动的时期,叫蛹。在蛹期,其内部 组织器官经过巨大的改变,蛹再经蜕皮,最后羽化为成虫。 (九)内分泌 起调节发育和代谢的作用。脑神经分泌细胞分泌促激 素,刺激其他内分泌腺释出激素。 心侧体的分泌物与昆虫色 素变化及血管收缩有关; 咽侧体分泌保幼激素和卵黄形成激 素;前胸腺则分泌蜕皮激素。 内分泌激素通过血液传递到达各作用部位。 第三节 节肢动物的起源和进化 节肢动物是由环节动物进化而来的。 有爪纲是节肢动物发展早期的一个小侧支。 多足纲和有 爪纲保持着一定的联系, 但较有爪纲高等。 昆虫纲与多足纲 出自共同的祖先,但比多足纲更高等。 三叶虫纲是节肢动物中最先出现的类群。 甲壳纲由三叶 虫纲演化而来。肢口纲也是直接由三叶虫纲发展而来。 蛛形 纲则起源于肢口纲。 第十一章 苔藓动物门、腕足动物门、虫动物门 一.三门动物的共同特点及演化意义 身体前端具有 1 圈触手构成的触手冠, 称总担。 消化道 14呈“U”形。 属原口动物,但具一些后口动物的特征,如辐射卵裂, 以体腔囊法形成中胚层和体腔。 因此这三类动物介于原口动 物和后口动物之间。 二.三门动物的主要区别 苔藓动物为群体, 腕足动物具背腹两壳, 虫则生活在 自身分泌的管内。 第十二章 棘皮动物门 第一节 门的类征 一.一般形态 (一)体制 1. 对称性 基本上是五辐射对称。 腔肠动物是二、 四或六偶数辐射。 五辐射对称是棘皮动物所特有的,不仅不见于其他现存动 物,在古动物化石中也从未发现过。 棘皮动物的辐射对称是次生性的。 2. 体形 身体中央部分称为体盘, 由体盘发射出 5 个突起, 称腕。 身体有口的一面称口面, 没有口的一面称反口面。 口面从口 周围开始,顺腕的中线共发出 5 条纵沟,直达腕的末端,称 为步带沟,沟内有管足。 (二)体壁 由外到内依次分为: 1. 角质层:由上皮细胞所分泌。 2. 上皮:单层细胞,由外胚层发育而来。 3. 结缔组织 由中胚层发育而来, 很厚, 能分泌物质形成骨板。 这 种骨板与其他无脊椎动物的外骨骼不同, 而与脊索动物的内 骨骼相似,由中胚层发育而成。骨板由造骨细胞形成,其主 要成分是碳酸钙。 骨板一般都有向外的突起,突起最外面是一层上皮细 胞。突起形成棘刺和棘钳,使动物皮肤显得十分粗糙,故名 棘皮动物。 4. 肌肉层。 5. 体腔上皮。 (三)体腔 为次生体腔,发达,除围绕内部器官的围脏腔外,体腔 的一部分形成棘皮动物独有的水管系统和围血系统。 二.运动――水管系统 水管系统的主要功能是运动。 筛板是水管系统的入口,下连石管。石管与环管相连。 环管又发出辐管。辐管两侧发出侧管。侧管末端接管足。管 足伸缩,牵引身体运动。 三.消化 可分为两种类型: 1. 管型 消化道为长管状,并在体腔内盘曲。 2. 囊型 消化道短而呈囊状。胃发出 5 对幽门盲囊, 伸入到各腕 内,能分泌消化液注入胃中,并有储存养分的功能。肠也具 5 对肠盲囊。肛门位于反口面体盘中央,不能消化的食物残 渣大的主要由口吐出,小的可经肛门排出。 四.呼吸 棘皮动物专职的呼吸器官是皮鳃, 为体壁的突起,外面 是 1 层上皮细胞, 内面有 1 层体腔上皮, 中间的结缔组织退 化。突起内腔和体腔相通。 此外,管足也有呼吸功能。 海参纲用呼吸树呼吸。 五.循环和围血系统 由次生体腔代替循环功能; 体腔上皮的纤毛拨动时,使 体腔液流动, 因此循环系统十分退化, 仅有围血系统和血窦 系统。围血系统是由一部分次生体腔分化而成的管状结构, 包围在血窦系统(属原体腔)之外。围血系统位于水管系统 的下方,其分布和排列几乎完全和水管系统相同, 不同的只 是围血系统还有 1 反口面环围血窦, 由此也发出 5 条反口面 辐围血窦并伸向各生殖腺, 并膨大形成包围生殖腺的囊。 口 面与反口面环围血窦间有中轴窦相连。 被围血系统包围的血 窦系统也有环血窦和辐血窦。 口面与反口面环血窦间以中轴 器相连。石管和中轴器二者都被包围在中轴窦内。 六.神经 包括 3 个中枢: (1)外神经系统:主要为感觉神经系统,由外胚层发 育而成。包括口周围的 1 个神经环和 5 条辐神经。 这些神经 组织暴露在体表,尚未与上皮隔开, 即相连部分的上皮细胞 也有传导刺激的作用,这和腔肠动物有些相似。 (2)下神经系统:主要为运动神经系统,由中胚层形 成,位于体内外神经系统的体内方,也由 1 个神经环与 5 条辐神经构成。 (3)内神经系统:由中胚层发生,位于反口面体壁, 只有神经环而无辐神经。 由中胚层形成神经系统在整个动物界中仅见与棘皮动 物。 七.排泄 无专门的排泄器官, 排泄活动是靠体腔上皮能产生变形 细胞,收集体腔液中的代谢废物,移行到体表,穿过皮鳃、 管足、呼吸树等体壁较薄处,将废物排出体外。代谢废物也 可通过体表直接扩散到体外。 八.生殖和发育 (一)生殖 雌雄异体。生殖腺 5 对,每个生殖腺有 1 条生殖管,并 开口于两腕间的反口面。 (二)发育 完全辐射卵裂, 最初 2 次分裂都是经裂, 且通过动物极 和植物极,相互垂直交切。分裂成的 4 个分裂球,按辐射状 排列,以后分裂仍不失此轮廓, 结果上下几层细胞重叠在一 条直线上。 辐射卵裂存在于后口动物。 内陷方式形成原肠胚。 体腔囊法形成中胚层和体腔。 胚胎的肛门由原肠胚的原口发 育而来, 而口则由与原口相对一端的外胚层内陷并与原肠接 通而成,因此棘皮动物属于后口动物。 幼虫是左右对称的, 经变态后, 发育为辐射对称的成虫。 第二节 棘皮动物门的分纲 一. 海星纲:腕与体盘无明显的分界。 二. 蛇尾纲:体盘与各腕的区分极为明显。 三. 海胆纲:五腕翻向反口面,而且相互愈合,故无外伸的 腕,身体呈球形。 四. 海参纲:无腕。长筒形,有前、后、背、腹之分。因而 又有辐射对称转变为两侧对称的趋势。 五. 海百合纲:固着生活,象植物,口面向上,腕作羽状分 枝。 第三节 棘皮动物的起源和进化 棘皮动物的辐射对称是由两侧对称的祖先演化而来。 棘皮动物与脊索动物同属于后口动物, 其幼虫同原索动 物的幼虫很相似,棘皮动物与脊索动物可能来自共同的祖 先。 海百合纲最古老。海参纲也比较原始。海星、蛇尾和海 胆是同一祖先进化而来,其中,海星是较早分化出来的,而 蛇尾和海胆更接近些。 附:毛颚动物门 口两侧有能动的几丁质刚毛。与其他动物无明显联系, 只是从胚胎学证明毛颚动物是后口动物。 第十三章 脊索动物门概述和原索动物 第一节 脊索动物门的类征 一.一般形态 15(一)体制 1. 对称性:两侧对称。一切运动能力较高的动物,都 是两侧对称。 2. 肛后尾 脊索动物的肛门或泄殖孔之后,有一个尾,称肛后尾。 肛后尾内具骨骼和肌肉, 但无消化管和体腔。 尾是运动器官, 在鱼类尤为如此。 四足类的尾仅有辅助运动和平衡作用。具 有肛后尾是脊索动物门四大特征之一。 脊索动物中, 最低等的、 不很活动的半索类和尾索类的 成体没有肛后尾。 (二)体节 身体有分节现象。 但脊索动物的分节与无脊椎动物的分 节不同。 脊索动物的分节主要表现在中胚层, 特别是肌节和 与肌节连系的骨骼、血管、和神经。而无脊椎动物的分节不 仅表现为中胚层,也包括外胚层。当然,内胚层在脊索动物 和无脊椎动物都是不分节的。 (三)体壁:三胚层。 (四)体腔 真体腔。 脊索动物为后口动物, 其体腔产生的方式为肠 腔法,与棘皮动物等少数无脊椎动物相似。 二.运动 骨骼 1. 脊索 脊索是一条纵贯全身的棒状结构。 位于消化道背面,神 经管腹面。不分节。它相当坚韧,有弹性且能弯曲,有保持 体形的作用。 脊索由中胚层产生。 组成脊索的细胞一般富含 液泡,脊索之所以有一定硬度,就是由于液泡的膨压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是有机物和无机物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