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穆斯林的葬礼很烂》的学年论文哪种选题会比较好写点

《穆斯林的葬礼》韩译本的翻译研究--《延边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穆斯林的葬礼》韩译本的翻译研究
【摘要】:翻译是语言转换基础上建立的跨越文化进行的情报传播活动。通过翻译活动,译作能够有效地反映原作。其中,译者是翻译活动的核心。《穆斯林的葬礼》描写了在中国生活的回族梁家三代人的故事。这篇小说是以中国这个巨大的空间和回族——这一独特的文化为写作背景。因此小说里记载了中国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在此生活的回族人民的文化信仰。《穆斯林的葬礼》韩译本,以流畅的语言翻译出了原作中所包含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思想内容。成功的文学翻译译作,必须要遵守“信”“达”“雅”的翻译基本原则。即,译文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译文要做到语言流畅,甚至要使文章具备艺术性。从此标准看,此韩译本是比较优秀的汉语转换为韩语的译文。依据“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和翻译学中语言学方法,本文主要分五个部分研究了《穆斯林的葬礼》韩译本,第一部分作为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对《穆斯林的葬礼》韩译本进行翻译研究的目的、意义、方法和研究现状,以及研究中的不足;第二部分主要对《穆斯林的葬礼》的原作和韩译本进行简要的介绍;第三部分主要针对韩译本从章节名称翻译、语句翻译、熟语翻译、诗句翻译等方面进行了译文分析;第四部分主要针对韩译本中因对语句理解错误、对文章结构理解错误、直译和对原文的内容删减和添加而出现的误译进行了分析;第五部分对本文进行了总结。本文是对《穆斯林的葬礼》韩译本进行翻译学研究的首篇论文,对韩译本研究时,内容层面上进行总体研究,而在翻译过程中出现的典型的误译则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并对其翻译技巧和方法也进行了研究。这是本文的基本研究方法,也是本文的研究价值所在。
【学位授予单位】:延边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5【分类号】:H55;I046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司显柱;;[J];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于连江;[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金春梅;[D];中央民族大学;2008年
时雨晖;[D];延边大学;2014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文军;冯丹丹;;[J];蒲松龄研究;2011年03期
杨朝军;;[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吴逾倩;赵文通;;[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陈瑾;;[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冯春波;;[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张明;汤燕瑜;;[J];长城;2011年06期
苏攀;;[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年05期
刘金龙;[J];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2期
黄敏;王艳艳;;[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文军;[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帆;;[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孙迎春;;[A];译学辞典与翻译研究——第四届全国翻译学辞典与翻译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曾东京;苏珊;;[A];译学辞典与翻译研究——第四届全国翻译学辞典与翻译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吴远庆;韩淑红;;[A];译学辞典与翻译研究——第四届全国翻译学辞典与翻译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赵巍;;[A];译学辞典与翻译研究——第四届全国翻译学辞典与翻译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吕佳擂;任东升;;[A];译学辞典与翻译研究——第四届全国翻译学辞典与翻译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汪懿婷;;[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潘月明;郭秀芝;;[A];第十四届全国科技翻译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刘燕萍;;[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2年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淑敏;[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黄德先;[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王厚平;[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杨雪莲;[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高乾;[D];南开大学;2010年
周小玲;[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刘桂兰;[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郭兰英;[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鲍同;[D];吉林大学;2012年
程玉梅;[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钟宝丹;[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周思谕;[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芮雪梅;[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马晓云;[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邓琼;[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赵俭;[D];浙江财经学院;2010年
杨瑛;[D];东华大学;2011年
海镇;[D];东华大学;2011年
高捷;[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王融雪;[D];西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文军;[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张海鸥;;[J];电影评介;2008年09期
蒋宗霞;[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5期
王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年07期
夏昭慧,曹合建;[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霍克思;;[J];红楼梦学刊;1980年01期
韩忠华;[J];红楼梦学刊;1986年03期
肖潇;;[J];海外英语;2011年09期
袁莉;[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祝朝伟;[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朴亨仁;[D];黑龙江大学;2011年
许萌;[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金辉;[D];延边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孙加平,张凤武;[J];经济师;1998年11期
;[J];文史哲;1956年03期
徐美英;;[J];青海师专学报;1985年02期
;[J];;年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霞;[D];西南大学;2013年
僧格;[D];内蒙古民族大学;2009年
格根塔娜;[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2年
金美希;[D];延边大学;201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荆棘鸟》与《穆斯林的葬礼》的异同比较,比较文学论文_学术堂
您当前的位置: >
《荆棘鸟》与《穆斯林的葬礼》的异同比较时间: 来源:学术堂 所属分类:
本文字数:3403字
  在《荆棘鸟》与《穆斯林的葬礼》两部著作中,感人的故事触动人们的心弦,引发读者思考。两个故事都密切相关的一点是,宗教在极大地束缚、统治着人们的思想。在宗教的环境和氛围下,这些故事,是必然会发生的,而这些爱情也注定以悲剧而告终。
  1.两部著作的相同点(1)宗教束缚下的艰辛爱情。《荆棘鸟》中的梅吉,一个坚韧与忍耐的象征。梅吉第一次出场时还是一个四岁的小姑娘,美丽、可爱而要强。从她出生的那天起,疼痛已被荆棘扎进了她的生命里,但她最大的痛苦还是她的爱情。梅吉的爱情之路布满了荆棘。她在 10 岁时,从新西兰来到澳大利亚,遇见了教士拉尔夫,也许就是在那一刻,爱上了他。她爱的人是优秀的,无论是品质还是容貌都是无可挑剔的,那人,也同样爱着她,他们之间没有任何阻拦,除了一条&&&他是个教士。
  如果是有妇之夫也许还可以离婚,如果是贫穷也许还可以克服,如果他不爱她,也许还可以努力,但他是一个教士,他们永远不能结婚。他离开了,她嫁给了一个她以为像他的男人,经历了各种艰辛后生下一个几乎和拉尔夫一样的孩子,高大、健美、优雅、善良,她爱这个孩子,甚至比爱拉尔夫更爱,她跟上帝抢夺一个男人,但最终还是没有能抢过上帝。她的爱情注定是失败的。她的一生也是不幸的。
  韩新月与楚雁潮两个人的爱情是《穆斯林的葬礼》的主要爱情线,两个人的爱情美好而又坎坷。他们有着共同的梦想、爱好,然而由于宗教信仰的原因受到新月母亲的干涉。虽然他们没有为此而退缩,反而更加坚定爱着对方,楚雁潮甚至愿意同他们一样信奉伊斯兰教,愿意面对与新月没有结果的事实,这份爱却始终无法留住新月的性命。
  虽然他们的爱情让人动容,却依旧改变不了新月从出生起就是个穆斯林的事实。相比这两对年轻人,《荆棘鸟》中另一个女主人公却在最后找到了属于她自己的幸福,她就是朱丝婷,梅吉的女儿,却有着与弟弟戴恩完全不同的命运,她找到一个爱她的男人,以后会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从她的幸福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故意安排戴恩死去的,这样,就可以比较出,是姐弟但却不是同样命运的原因&&&戴恩,他是拉尔夫和梅吉所生,他是不被允许的爱情的产物以及对他的父母所犯下的错的一个最大的惩罚。最后,只有这个女孩得到了幸福,因为只有她,与宗教无关。
  (2)用勇气和代价才能换取的真挚爱情。《荆棘鸟》试图通过讲述克利里家的沧桑命运变换和感情经历揭示这样一个道理:真爱和一切美好的东西是需要以难以想象的代价去换取的。正如小说中所写的那样:&鸟儿胸前带着荆棘,它遵循着一个不可改变的法则。她被不知名的东西刺穿身体,被驱赶着,歌唱着,死去&&只是唱着、唱着,知道生命耗尽&&但是,当我们把棘刺扎进胸膛时,我们是知道的。我们是明明白白的。然而,我们却依然要这样做,我们依然把棘刺扎进胸膛。&书中的梅吉就如同这样一只荆棘鸟,为了追求真爱,她牺牲了自己的婚姻,忽视了对女儿的管教,乃至失去了自己疼爱有加的儿子,最终只换来短暂的幸福。梅吉的爱情是凄美的、悲哀的。但我们又不得不承认她在争取真爱是所显示出的勇气又是可敬可佩的,因为和她争夺爱情的不是一个女人,而是上帝,这场战争一开始就注定了梅吉是个失败者。可是,她从来没有想过放弃,在追求爱情的道路上她比母亲更坚毅、更勇敢。
  在《穆斯林葬礼中》,梁冰玉在寻找真爱的道路上爱上了自己最不该爱上的人,她和自己姐夫之间的爱情不为世俗所容,只好离家出走,母女分离。与此同时,《穆斯林的葬礼》也让我们知道爱情是可以挣脱宗教的束缚的,越是在残酷的现实中,两个相爱的人之间的爱情才越发显得弥足珍贵。韩新月与楚雁潮的真挚爱情虽然凄美,但他们能够抛弃世俗的眼光、冲脱宗教的束缚去勇敢地追求真爱的行为可歌可泣,也让我们看到了人类对高层次价值至死不悔的追求精神。
  即使在死神面前他们的爱情依然轰轰烈烈,死亡可以夺走生命,却带不走爱情。
  2.两部著作的不同点(1)不同的宗教,迥异的影响方式。宗教是两部作品共同的显著特征,它们都有着极强的宗教色彩。但是这两部作品所描写的又恰好是世界三大宗教中不同的两种。二者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描写了这两种宗教对其教徒不同的影响方式。
  天主教是基督教的一个分支,天主教教徒是不允许结婚的。在《荆棘鸟》中,纵然梅吉为了拉尔夫、为了爱而奉献一生,她最终得到的必定是悲剧性的爱情结局,因为上帝和她都在争夺着拉尔夫,她的情敌不是一般的普通人,而是崇高而神圣的上帝。上帝在考琳&麦卡洛笔下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存在。
  他深爱着拉尔夫,他日日夜夜深情地呼唤着拉尔夫,他须臾不能离开拉尔夫,他嫉妒着、排斥着也同情着梅吉。上帝,就像是拉尔夫的情人,在他命定的十字架上让一根根荆棘深深地扎进心脏深处,他微笑着带着遍体的血,动情地唱着爱情的歌。这是一场上帝、梅吉、拉尔夫三者之间的角力。
  回教是中国本土的伊斯兰教,是经由外国的伊斯兰教发展而来。虽然回民是可以结婚的,但他们的结婚对象仅局限在穆斯林范围内。在《穆斯林的葬礼》这部小说中,读者看到的是宗教极端主义对爱情、人性的压迫和摧残,以及虔诚的穆斯林对于宗教的无条件的信仰。一方面,我们会为穆斯林之间那种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真挚情感所感动;另一方面,也为他们对宗教无条件的崇拜,甚至到了愚昧的地步而深深惋惜。
  (2)相同的悲剧命运,不同的悲剧性格。《荆棘鸟》似乎不应该界定为完全悲剧,毕竟朱丝婷在最后找到了自己的幸福。虽然,从主体上看,考琳&麦卡洛用一种近乎完美的形式融合了悲喜剧,但《荆棘鸟》仍然是一曲失去爱的悲歌。因为按照山姆尔&约翰生的结局论&&&一部喜剧是&一个主要人物有幸福结局的剧本&,那么,朱丝婷的幸福在全剧便显得有些无足轻重了。而《穆斯林的葬礼》那可以算是彻头彻尾的悲剧了,这些主要人物几乎没有一个得到了好的结局。最后的葬礼,也成为了整个家族的葬礼,成为了整个故事的葬礼。
  《荆棘鸟》给读者展现了女主人公梅吉对爱情执着的高贵情操。梅吉始终忠诚于她的爱情,为了爱而殚精竭虑,甘愿像荆棘鸟那样成为爱的献祭,谱写了一曲凄婉动人而又崇高、悲壮的爱情主旋律。因此在这部作品里,读者看到的是梅吉向命运抗争的勇气和她不向命运低头的坚韧。《穆斯林的葬礼》让读者看到更多的是穆斯林在宗教和命运面前的渺小和无助。
  不管是韩子奇、梁冰玉还是韩新月,他们和各自所爱的人在无情的命运中或是懦弱地逃避,或是苦苦地挣扎,都无力跟命运进行抗争,因此,他们的悲剧结局不仅是命运的悲剧,也是性格的悲剧。
  (3)相似的故事情节,不同的写作手法。考琳&麦卡洛选择一个教士作为她小说的主人公,使《荆棘鸟》染上了文艺复兴时期的风格和色调。
  另外她选择了顺叙的写作手法,以梅吉的成长历程作为线索,来描写这些人的故事并把荆棘鸟的传说融入该剧,寓言般揭晓了一个不可改变的命运法则&&&&最美好的东西只能用深痛巨创来换取&,并以之冲击了一个古老的命题:宿命。霍达巧妙地将&玉&与&月&作为线索贯穿整部小说,讲述了一个穆斯林家族 60 年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内容却又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
  这部小说在结构方式上也是较有创新意味的,它采取交叉的模式,分别写两代人的命运,及其在历史的重负(民族、宗教的习俗)之下形成的爱情悲剧。作品在尊重宗教自由的前提下,也揭示了宗教偏见给新一代思想情感、道德上造成的消极的影响。更可贵的是,作品通过生活的现象与真实,显示了宗教在历史发展上原有的一些真诚的善良的理念和信念,形成人性方面的一些美好的感情。
  除了大的方面,两位作家在细节上的处理也不太一样。例如,对于故事人物的死亡来说,考琳&麦卡洛似乎更倾向于用突然的,让人意外的原因和意想不到的方式让这些人物去世。而霍达则是在很早的时候就开始描写了新月的病,更有中国的风格,让人容易接受。这两种不同的方式都是作者自己的写作风格,带来的也是不一样的心灵撞击。
  《荆棘鸟》这部小说情节曲折生动,结构严密精巧,文笔清新婉丽,对女人爱情心态的探索细腻感人。《穆斯林的葬礼》中,作者用流畅的文字叙述人物的命运,通过人物的命运和遭遇去揭示性格的悲剧,充满艺术的感染力。作品既有深刻的内涵,又使读者获得很大的审美需求。
  这两部作品全面生动地讲述了两个关于家族之中几代人的爱情故事,让我们了解了更多宗教之下的爱情和爱情中对宗教的无力,感情真挚,打动人心。
  参考文献:
  [1] 考琳&麦卡洛.荆棘鸟[M].曾胡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8.
  [2] 霍达.穆斯林的葬礼[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相关内容推荐
相近论文:
上一篇: 下一篇: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穆斯林的葬礼》篇名、章名、人物名和相关语篇叙事的修辞分析研究.pdf 78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本文以篇名、章名、人物名为切入点,对霍达《穆斯林的葬礼》进行修辞分析。
主要围绕篇名、章名、人物名及其相关语篇叙事三个问题展开研究。
鼻媳W拽一”;p飞“-o 篇名“穆斯林的葬礼"首当其冲参与语篇叙事,它预设了两条吸引读者的阅读
路径,并给读者带来极大的情感冲击力,这个篇名构架起整个文本的语篇叙事。
章名“玉X"和“月X”的命名体系进一步展示文本的修辞安排,包含了霍达丰
富的修辞意图。读者在阅读其修辞命名时,也获取了文本的叙事走向。
人物名“月”类、“玉"类将文本自勺修辞设计渗透到人物命名上,最大限度地将
整个文本统一起来。
本文采取从语词分析看语篇整体修辞设计的写作思路,运用广义修辞学的相关
理论,同时借助叙事学的相关知识,希望为《穆斯林的葬礼》研究工作的薄弱环节
尽绵薄之力。
关键词:篇名、章名、人物名
<穆斯林的葬礼》 语篇叙事修辞分析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titlesandthe
title,the
characters,the
conductstherhetoricalofHoda’SMuslim
Funeral.It
thesethree
therelated
narrative.
Thetitle“Muslim
twoattractive
Funeral”,which
readingpaths
isthefirstto inthe
franlesthe
narrative,and诵tll
emotion,it
greatimpact
wholenarrativestructureofthetext.
richrhetoricalintensionof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正文第一篇:新闻学专业毕业论文题目新闻学专业毕业论文题目新闻本质论
新闻传播模式论
新闻舆论研究
新闻价值论
新闻受众理论研究
新闻自由与新闻控制论
新闻媒介批评研究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闻自律
新闻观念变革与大众传播影响
改革开放历史条件下我国新闻学的建设
李普曼舆论学对传播学的意义
麦克鲁汉媒介理论分析
大众传播的社会控制及其评价
跨文化传播的现实影响
文化变迁与传播方式演变
电视大众文化批判
影视受众差异论
电子媒介实现受众参与的途径
传播新技术对世界影响的分析
“议题设置”理论对我国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
新闻记者的角度意识和思维方法 新闻敏感与记者素质培养
新闻可读性研究
会议新闻报道的改革与创新
专业新闻特殊报道规律研究
新闻报道方法的现代变革
深度报道的新闻改革意义及其代表性 新闻文体发展的现代趋势
现代新闻写作的创新性
现代新闻写作方法探索实例分析
新闻编辑活动的社会文化控制
我国报纸的扩版改革及其评价新闻审美与报纸版面艺术
我国现代报纸版面风格的比较研究
我国某报新闻编排特色评析
报纸新闻标题创新例析
现代传播事业发展对新闻编辑的要求
新闻编辑的报道创意与传播策划
新闻编辑的媒介意识
新闻编辑传播心理特征研究
论浓度摄影报道新时期新闻摄影报道的主题走向
新闻题材与新闻摄影的形式选择
新闻摄影报道的独立性
新闻敏感与新闻摄影的抓拍意识
面对电视挑战的图片现场报道
摄影报道与文字报道协同的规律论
新闻摄影艺术探索同艺术摄影的关系
新闻摄影系列组照报道研究
新闻摄影作家或作品风格例析西方传教士在中国的办报活动
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的办报活动
论黄远生的新闻思想
穆青的新闻活动及其成就
邹韬奋创办报刊的群众观点
邓拓新闻观简论
中国早期资产阶级新闻思想评价
晚清报刊的大众文化影响
五四时期报纸副刊的改革
我国无产阶级新闻思想的形成及其影响论文写作要求:
1.论文必须由本人撰写,不许抄书或其他文章;
2.论文要求主题明确,论证充分,结构严谨,联系实际,文通字顺,论文要包括以下内容;目录,正文(引言、一、二、三……、结语),注释(编号、作者、书名或文章题目、出版单位或刊出名、出版时间或刊期、引用页码),参考文献(格式同注释),论文摘要(500字左右);论文字数在5000字左右;
3.论文定稿后,打印三份(a4),交到成人教育办公室。第二篇:新闻学专业毕业论文“彼得q潘”综合症:媒介的影响分析
“钓鱼”引发的舆论监督思考
“恶搞”文化的盛行与反思
“华赛”与“荷赛”作品评判差异性分析及启示――以年度两赛部分获奖作品为例
“炉边谈话”话语结构、修辞技巧与现实意义初探
“媒介逼视”现象的道德审视――以“穷父救女求助富人”事件为例
“童年的消逝”现象研究
“娱乐至死”背景下的电视频道包装策略:节目的公益营销
“中国报道热”与国家形象塑造
《把“以人为本”观融入到社会新闻报道中去》
《从策划角度谈电视新闻的深度报道》
《大公报》与女性解放――试论清末反妇女缠足运动中《大公报》的宣传策略
《大公报?文学副刊》的传播特色
《鲁豫有约》改版前后比较
《穆斯林的葬礼》中梁君璧与梁冰玉的人物形象比较
《期刊业发展的奥运机遇》
《浅谈博客与传统媒体互补并存的关系》
《善于现场观察成就新闻佳作》
《时尚cosmo》劲吹女性文化风――浅析女性媒介对女性文化的反映
《手机媒体DD一种全新的信息传播终端》
《我国电视谈话节目的出路探析》
浅析严肃文化的网路传播
3g时代:手机媒体如何实现平民化
2014北京奥运电视报道策略研究
2014年美国总统大选中的媒体作用分析
flash在电视节目中的应用及其发展方向
sns网站传播现象研究
web2.0语境下的自媒体传播理念
安徒生童话的形象塑造及其意义
报纸分类广告的价值及其竞争策略
报纸媒体的视觉传达简析
北京奥运报道中网络媒体对于电子媒体的优劣势
辩论型电视谈话节目探析――以“一虎一席谈”节目为例
播客传播内容的规范与控制
博客:草根的媒体及其话语权
博客新闻挑战传统媒体及传统媒体的应对策略
不完全报道与假新闻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采访对象心理研究
传播技术革新与新闻业的发展
传播学本土化的困境与出(小编推荐你关注好范文 网:WWW.HAowoRD.CoM)路
传播学视野下的“网络名人”现象
传统节日文化传播方式探析
创新发行――报纸经营的生命线
如需以上论文,请联系qq第三篇:新闻学毕业论文省心范文网-毕业论文
http:///daxueshengfanwen/biyelunwen/ 新闻学毕业论文
新闻语言体现的新闻主观性倾向问题 摘要:一直以来,人们普遍关注新闻报道的客观性,认为新闻是客观、真实地对新近发生事件的记录。事实上,由于新闻事实自身的不可复制性、新闻记者的个人素养和语言的主观性等因素的存在,新闻报道常常体现出记者的主观性倾向。其中语言的主观性特征对新闻报道的主观性倾向有着重要的影响,文中主要从词语选用、语序、句式和句类的选用方面入手,结合新闻实例,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较深入全面地探讨了新闻报道的主观性倾向。笔者期盼以此引起新闻从业人员对语言的关注,尽量在规范的限制内提升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关键词:新闻报道 词语选用 语序 句式 主观性
新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客观性,它要求新闻真实反映现实,记者的感情色彩丝毫不要带入新闻作品中。因此新闻排斥主观性,表现在话语上,即尽量选用不包含说写者感情、态度或评价的词语、句式等来记事、说明或写人。但是,完全的客观性是不存在的,客观性只是一种理想的状态,是大众对新闻的期待,也是媒介的最高追求。因为新闻事件一旦发生,将成为永远不可能再复制的历史,此后的任何报道、述说、阐释,都会或多或少地带上述说者个人的主观倾向。不同的新闻记者,会依据自身的素养、认识等,从所服务的媒体的要求出发,对同一事件选取不同的报道角度,即使报道角度相同,在具体的措辞上也会呈现出各自的特色。这一切正体现了新闻具有主观性的特征。这一特征是由新闻事实自身的不可复制性、新闻记者的个人素养和语言的主观性三个方面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对于前两种原因,比较容易明白,我们这里不准备论述。本文将主要从语言的主观性这个角度切入来探讨新闻报道的主观性特征。
语言的主观性,是指说写者在说写出一句或一段话的同时,暗示或表明自己对此番话语的立场、态度和感情。①人们在说写时,总会或多或少地带上自我的印记,也即说写者的立场、态度和感情可以通过他所选用的词语、句式或句类以及他对词序的安排等表现出来。符号学家莫里斯认为符号具有评价性特征,而“符号的评价性特征把阐释者指向所指物体的具体特质,这使得人们对物体作出评价或鉴定”。②语言是最典型的符号,因此,自然带有这种评价性特征。人们运用语言来描绘事物或传情达意时,就必然同时接受与选用了语言的评价性特征。新闻报道通过语言来传递信息,在运用语言记录、再现新闻事实时,记者的观察角度,对事件的认识,以及他对语言的选用与安排,都将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或运用语言符号的评价性特征,从而在报道中带上一定的主观性倾向。因此,要想达到新闻客观性的最高理想,就需要先充分了解语言的规律与特点,明白语言主观性特征的表现,从而有效地避免主观性的过多渗入。鉴于此,下面我们将主要从语言中的词语选用、语序安排、句式或句类的选用三个方面入手,深入探讨并揭示语言的主观性特征在新闻报道中的表现。
我们先来看词语选用所体现的新闻报道的主观性特征。词汇学认为词语除了具有理性意义外,还具有感情色彩。感情色彩指的是附着在词语上的价值倾向或者说符号的评价性特征, 1
http:///daxueshengfanwen/biyelunwen/
包括褒义、贬义或中性三类。每选用一个词语时,我们不仅选用了词语的理性意义,同时也意味着选择了附着在词语上面的感情色彩。不同的感情色彩传递着不同的主观认知。比如,近几年非正常拆迁事件频繁发生,由拆迁而导致的血案、命案时时被媒体曝光。对于这些血腥拆迁行为及其悲惨后果,媒体运用了“非法拆迁”、“违法拆迁”、“暴力拆迁”、“暴力强拆”、“野蛮拆迁”、“匪化拆迁”、“血拆”、“拆迁血案”、“拆迁命案”、“拆迁致人伤亡案”等词语来描写,这些词语通过寓有褒贬倾向的定语(如“非法”、“暴力”、“野蛮”、“匪化”、“血”等)或定语中心语(如“血案”、“命案”、“伤亡案”)的使用,传达了记者对此类非法拆迁行为的强烈谴责之情,暗示了记者维护法律、弘扬正义的人道主义立场。
不仅是词语,对词语的安排,也即语序的不同,一样可以体现新闻报道的主观性特征。语序是汉语语法的主要表现手段之一。语序不同,语句的意义、价值评价及表达者的情感态度等都可能受到相应的影响。比如,对于日发生在朝阳医院的一名女患者8楼坠亡的事故,不同媒体的报道在词序安排上就有所不同。《千龙网》的新闻标题是《朝阳医院患者坠亡》;《腾讯网》的新闻标题是《一女子朝阳医院8层坠亡》;《北青网》的报道是《朝阳医院门诊楼?摇一女子坠亡》。这三家网站对同一件事的报道词语选用不完全相同,词序安排也各有特色。三者都用到了“朝阳医院”和“坠亡”二语,但是使用位置却并不相同。在《千龙网》的报道中“朝阳医院”放在“患者”的前面并做其定语,点明坠楼者与朝阳医院的关系是医患关系,动词“坠亡”作谓语,说明事故后果。《腾讯网》的标题把事故主角放在了句首,并用模糊指代“一女子”来表示,“朝阳医院”则放在主语“一女子”之后,动词“坠亡”之前,和“8层”一起作状语,指明坠楼的地点,在读者的心里就会唤起与《千龙网》的报道不一样的感受。在《腾讯网》的报道中,“坠亡女子”与朝阳医院的关系并不明确,既可以是医护人员,也可以是患者,还可以是任意的外来人员,总之,在这种表达中,朝阳医院只是事故发生的地点,似乎可以不负任何责任。《北青网》的标题与《腾讯网》的标题所蕴涵的意义比较相似,在《北青网》的报道中,把“朝阳医院”提出来,和地点词“门诊楼”结合起来放在句首作地点状语,其后是一个主谓结构的句子,也用了“一女子”来指代坠亡者,其所暗含意义的模糊性与《腾讯网》一样,“朝阳医院”所放位置虽然不同,但在句中所作成分却是相同的,都是状语。比较这三则新闻标题,我们可以看出,不同的词序安排与词语选用暗含着记者观察问题的角度和主观倾向。这三则新闻在内容上也有出入,最早报道的是《腾讯网》,在该报道中称坠亡者不是住院病人,可能是看病的,稍后不到一小时《千龙网》的报道称,“医院工作人员称,患者当天曾挂号心理咨询科门诊”,再晚些时候《北青网》报道“院方称该女子不是医院住院病人”,“可能是到医院就诊的人”。对于此坠亡女子的身份及其与医院的关系,三则报道看似不同,但都确认了该女子是在朝阳医院就诊,那么其与医院的关系就是医患关系。可见,在报道中如何安排语序以明确表达这种客观关系,就不仅是语言的问题,也是记者的认识与态度的问题。
此外,对句式或句类的选用也会透露记者的主观倾向。句式是从句子结构的角度所划分出的类别,包括“被”字句、“把”字句、兼语句、双定语句等。语言中的句式是在社会群体长期使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较稳定的语言表达模式。句式在形成过程中凝结着同一语言社会中群体的认知取向和价值倾向。如“被”字句一般含有遭受不幸的意思,运用“被”字句来传达信息往往给人以“不自由,被动遭受”不如意或意料之外事件的意义。句类则是按句子的语气所划分的句子类别,是指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四类。不同的句类在达意上有着不http:///daxueshengfanwen/biyelunwen/
同的功能,另外还可以传达不同的语气、情感、态度等。如祈使句含有命令、禁止等语气,一般限于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说话的情况下使用,也就是说祈使句的使用暗示了话语使用者的权势地位。
综上所述,新闻报道的客观性虽然是新闻的基本要求,但是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并不容易达到。由于语言本身所具有的主观性特征等原因,使得新闻报道也常常体现出主观性的特征。这更要求记者在平时加强对语言基本功的训练,进而深入掌握语言的特性,以求尽可能地避免语言的主观性,提高语言客观性的程度。
①lyons,j.1977.semantics.2 vol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②斯蒂文?小约翰[美]著,陈德民、叶晓辉译:《传播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15页。第四篇:2014新闻学毕业论文范文[键入文字]新闻学毕业论文范文,新闻学本科毕业论文范文试析灾难性信息传播中的“阿毛效应”现象
【直接找这位写手帮,保证过关, 他的ω号是,1-6-4-5-1-5-9-7】
论文摘要:灾难性信息由于其重大性、突发性、紧迫性特点,对民众生活影响很大,在传播过程中容易产生“阿毛效应”现象。不论是激励性信息、伤悲性信息还是警示性信息,如果传播策略失当,强度、角度、频度不能进行准确把握和调整。则会适得其反,降低正向传播效果。因而,在信息本身的真实可信前提下。媒体体应分析受众心理,转变报道思路。提高报道技巧,避免无休止重复传播而产生“阿毛效应”现象。
论文关键词:阿毛效应;审美疲劳;沉默的螺旋;第三人效果汶川大地震使中华民族经受了重大考验。灾情发生后,媒体能迅速反应,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渠道,及时、有效地传播信息。通过第一时间信息权威发布,消除民众对信息的不确定性,阻止了谣言传播;不回避问题,对灾情的严重程度予以客观、真实、及时报道,呼吁和感谢社会各界的鼎力援助,体现出构建和谐社会要以人为本的理念。宏扬社会正气和民族精神,将大灾面前良好的国民形象向全球传播,赢得了世界的肯定和赞扬。在民族灾难面前,正是媒体的快速反应、有责任感的权威报道,稳定了人心,鼓舞了士气,起到了良好的舆论引导作用。
信息传播要达到良好效果,要有―个量的积累过程,同时要营造出有利的舆论氛围,从这一方面来看,几次灾难性事件报道做得较为到位。但是,从受众对信息的接受规律来看,随着时间的推移,灾难性信息传播的强度、角度、频度应该进行准确把握和调整,否则会适得其反,降低正向传播效果,出现“阿毛效应”现象。
一、“阿毛效应”概念界定
“阿毛效应”的说法,来源于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小说主人公祥林嫂在她的儿子阿毛被狼吃掉以后,使她失去了唯一的精神支撑,到处向别人诉说。刚开始,还能得到人们同情的眼泪和安慰,她的心灵也得到抚慰,慢慢地,人们厌烦了。“便是最慈悲的念佛的老太太们,眼里也再不见有一点泪的痕迹。后来全镇的人们几乎都能背诵她的话,一听到就厌烦的头痛。”读者对祥林嫂的悲惨遭遇深表同情,同时对鲁镇人的麻木冷酷感到痛心。看起来,祥林嫂的痛苦经历已经成为人们的笑资,同情被消解,自己的苦楚在别人看来是寡味无聊而且一文不值。但是,如果换个角度来看,就会有一些新的发现。鲁镇的人一开始并不是麻木的。“四婶起初还踌躇,待到听完她自己的话,眼圈就有些红了。”“男人们听到这里,往往敛起笑容,没趣地走了开去;女人们脸上立刻改换了鄙薄的神气,还要陪出许多眼泪来。”人们的厌烦是由于故事重复得太多,人们已经失去新颖感。“全镇的人们几乎都能背诵她的话。”当她一开口:“我真傻,真的。”他们便立即打断她的话,走开去了。这种现象
可称之为“阿毛效应”。
笔者认为,“阿毛效应”是指同一信息在传播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传播次数的增加而传播效果逐渐降低的现象。即使高信度的信源和信息,经过单一形式的高频度传播,也会使正效果下降,甚至带来负效果。着名传播学者霍夫兰等人通过实验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高可信度信源的说服效果会出现衰减,而低可信度信源的说服效果则有上升的趋势。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一种较有力的解释是人脑的忘却机制在起作用。根据艾宾豪斯的忘却曲线原理,人脑对信息的记忆量随时间推移逐渐减少,而忘却是从信息的次要属性开始的。也就是说,由高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人们对信源的信任,其说服效果最初可能会大于信息内容本身的说服力,而低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人们对信源怀有不信任感,其说服效果最初可能会小于内容本身的说服力;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信源与内容联系的记忆逐渐淡漠下去,由信源居主导地位的可信性效果趋于减弱或消失,内容本身的说服力才能较完全地发挥出来。但内容本身如果是对受众感性刺激的话,这种刺激也会随频度的增强而效果下降。
二、灾难性信息传播产生“阿毛效应”的危害及原因分析
激励性信息,如多次传播,会减弱激励性。同样,伤悲性信息,如多次传播,也会减弱伤悲性。激励是通过正面引导,促使受众感情的瞬间进发,对诉求现象产生良好感受,进而向其靠拢,诸如在战争年代,大战之前先放映一些凸显英雄形象的影片,使士兵在很短时间内形成对英雄人物的崇敬和对敌人的仇恨,使其在即将面对的战争中奋勇杀敌,增强其爆发力。众所周知,能量是守恒的,爆发力越强,持续时问越短。就如同抗震救灾宣传一样,刚开始,民众会从民族大义出发,出现一系列积极反应,比如争当志愿者、捐款捐物。但当热情过后,就会出现身体与心理的疲惫,而对持续不断的激励性信息反应迟钝,甚至抵触和抱怨。伤悲性信息也一样,刚开始,出于人的善良本性和人道主义舆论环境,会表现同情和不安,但久而久之,伤悲会削减,出现对“阿毛事件”一样的态度。
同样的道理,警示性信息,传播次数过频,也会降低警示效果,甚至出现娱乐化倾向。运用“敲警钟”的方法唤起人们的危机意识和紧张心理,促成他们的态度和行为向一定方向变化,也是一种常用的说服方法。从行为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敲警钟”具有双重功效:首先,它对事物利害关系的强调可最大限度地唤起人们的注意,促成他们对特定传播内容的接触;其次,它所造成的紧迫感可促使人们迅速采取行动。但是由于“敲警钟”基本上是通过刺激人们的恐惧心来追求特定效果,会给对象带来一定的心理不适;如果分寸把握不好,容易招致自发的防卫性反应,对传播效果产生负面影响。要寻找产生“阿毛效应”的原因,必须从美学、传播学中的几个关键词来分析和探讨,如“审美疲劳”、“沉默的螺旋”、“第三人效果”等。
在经典的文艺美学着作中,与“审美疲劳”这个词意义相近的一个词是“审美反感”,“审美反感”是“对丑的作否定评价”的审美体验。在上世纪90年代的几篇文章中,有人把“审美”和“疲劳”相结合成“审美疲劳”,并把它运用到美学论述中作为美学词汇来使用。从生理学的角度来讲,由于大众媒介传播信息具有批量化、杂糅化特点,加上大众文化的诉诸感官的特点,如果感觉上的官能刺激过剩且得不到有效地舒解(情感升华),那么,就会由于心理上的厌倦而产生审美疲劳。多媒体时代的大众文化,它的目的在于使普通市民获得感性愉悦的体验,这主要是获得一种感官或者生理上的满足。21世纪,我们已经进入了数码和网络时代,互联网、电视、电影、手机都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天都淹没在大众传媒传播的信息中,这使得我们的感官始终处在官能的兴奋状态,当代大众传媒技术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人们感觉的需求。然而,当声光色影等那种人与环境直接而直觉的关系满足了人们的官能需要时,令人回味的“文字增强人的逻辑分析和留有余地的思维空间”也随之断裂,这势必会造成感觉上的官能刺激过剩造成人的感官的忙乱。正如麦克卢汉把声光色影构成的场景比喻为“一场芭蕾”,通过电子媒介进行阅读是一个使眼睛和耳朵形成交互穿梭的过程。“眼睛耳朵和口语的复杂的穿梭关系一旦参与这一场芭蕾,那就必然要重塑整个的摄取生活,包括内心和外在的生恬。就要创造那种当代艺术重新发现的‘意识流’,但是同时它必然要产生感知和回忆活动的多重障碍”。“人体的感官”毕竟不同于“技术的感官”,人类在单位时间内对信息的接受量是有限的,即便不会像电脑那样当信息量增大时会“死机”,但也会因“应接不暇”而疲劳!“沉默的螺旋”理论是由德国女传播学者伊丽莎白?诺埃勒?诺依曼于1974年提出的。诺依曼强调人的社会天性,为防止交往中的孤立,人总是寻求与周围关系的和谐。这样,就形成一种“沉默的螺旋”现象:当人们感觉到自己的意见(可能是一种新的意见,或者是一种业已存在的意见)属于“多数”处于“优势”时,便趋向于积极大胆地发表这种意见;当发觉自己的意见属于“少数”或处于“劣势”时,遇到公开发表的机会,可能为防止孤立而保持“沉默”。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种一方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大众媒体,尤其是电视媒介,由于它们本身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传播的内容具有公开性、显着性,传播几乎无处不在,加之报道内容的类同,传播在时间上的持续和造成的信息积累,它们所提示的和强调的意见很容易被视为主流意见,或者是未来有发展前途的意见,这些意见可以从容表达而不会受到孤立。于是,“沉默的螺旋”现象最大量地出现于公众接受大众媒介之时,这种认知带来一种心理上的压力或对安全感的需求,使得多数公众在公开表达意见时采用媒介上不断重复的词汇和观念,并产生判断和行为上的连锁反应。但同时也会因压抑寻找途径发泄,正如此次地震发生后出现的“范跑跑事件”,在凤凰卫视讨论和网上调查时,出现了为数不少的赞同的声音。这就说明,舆论如果不能正确引导,少数人的“沉默”会从另外的方向爆发出来,产生非正向的效果。
第三人效果(third―personefect)理论是最近十多年来西方传播学者极为重视研究的范畴之一。最早提出第三人效果的学者是美国人戴维森(davison),在1983年的一篇文章中,他提到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一则故事:那时,日本人通过侦察获知,在一个太平洋小岛上的美国驻军由白人军官和黑人士兵组成,于是便向该岛空投大批传单,传单上写道:“这是白人挑起的战争,日本人和有色民族并无纷争因此黑人弟兄们“不要为白人送死,要找机会投降或逃亡”。结果,在空投传单的第二天,该岛上的美军竟然全部撤退了。后来发现,传单其实对岛上的黑人士兵并没有产生影响,而是白人军官担心士兵们真的会逃亡。因此造成了这批美军的退却。同样的道理,在一些传播效果的个案研究中,研究者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大多数人会认为大众媒介对别人的影响力较大,而对自己的影响力较小。换句话说,人们会倾向于低估大众媒介对自己的影响力,或高估大众媒介对别人的影响力。灾难性事件发生后,也会由于第三人效果原因而出现相互之间的消极依赖,比如救灾的行动,很多人会认为这样大的民族灾难,肯定会有成千上万的人伸出援助之手而不在乎一两个人的力量,有那么多的人捐款,而不少我这几个小钱,结论很明显,都这样想就会出现大难面前无人伸手的尴尬。
三、防止灾难性信息传播中“阿毛效应”产生的建议
首先,信息本身的真实可信是前提和基础。这就要求信息传播者必须从事实出发,客观公正地进行报道。在这次抗震救灾报道中,我们的官方媒体表现值得肯定。第一时间权威发布,消除民众对信息的不确定性,阻止了谣言传播。但应当承认,“非典”时期,我们的大众媒体并非如此。就“非典”本身而言。它有危害性,威胁到人的生命和生存;它有破坏性,破坏了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它有不可预料性,难以估计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更可怕的是它有难控性。事实上,任何灾难性事件都具有以上特点。而“非典”信息报道并不是及时而且真实,在网络背景下,加上民众间人际传播,出现了令官方和大众媒体尴尬的境遇,最后不得不真实报道,才遏止住了谣言传播和大众的恐慌。但毕竟后果很严重,尤其是媒体公信力受到重大挑战,直到当下,重构媒体公信力仍然是热门话题。这样看来,立足事实的真实报道仍显重要,
其次,应该避免无休止重复传播。虽然说重复是信息传播的基本特点,信息需要重复,但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度”,超过这个“度”,就会朝相反的方向去了。从更深一个层次来看,出现审美疲劳的受众对信息的感知和刺激会变得迟钝,当真正重要的信息出现时,也不会有明显反应。当下很多媒体为了提高收视率,精心策划并播放一些弱势群体或者急需帮助的人与事,拨动受众善良而敏感的心弦,刚开始,民众的本真与善良会使一部人得到帮助,但慢慢地,民众会出现审美疲劳,见怪不怪了。而当真正需要帮助的信息出现时,民众会不为所动,最终被视为善良的泯灭。同时还会出现第三人效果,很多人会认为对别人影响不断增强而对自己影响不明显;会出现“沉默的螺旋”效果,声音被压制而得不到有效释放,最终会出现反感情绪甚至走向反面。这样看来,应该负更大责任的是传播者的过度重复传播。如同“阿毛效应”一样,不能怪“阿毛”,更不能怪周围的民众,而只能怪传播次数过多和频度过高。要避免重复传播,可以丰富素材,多角度、全方位报道,一方面,信息的丰富可以缓解受众的审美疲劳。另一方面,可以消解一个声音的枯燥,两面诉求可以避免一面诉求的绝对。同时适当调整报道频度,拉长间隔可以修复过高频度带来的心理抵触。
最后,分析受众心理,转变报道思路,提高报道技巧。前文提到,激励性信息,如多次传播,会减弱激励性;伤悲性信息,如多次传播,会减弱伤悲性;警示性信息。传播次数过频,会降低警示效果,甚至出现娱乐化倾向。周作人说过,人毕竟是人,人只有人的力量。如果过分宣传英雄,会拉远普通人与英雄之间的距离,感觉这仅仅是一部分人能做到。跟自己关系不大,显得遥不可及;如果伤悲被消解,会使民众失去同情心,感觉见怪不怪了;更为可怕的是警示被消解,会减低民众的警惕意识,“狼来了”心理作祟,防范意识消失,灾难来临时会措手不及,人为增强灾难的破坏性。应该打破一味说教的传统思路,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比如对话讨论、文艺作品再现真实存在,增强新颖性和可读性。
总之,正确面对灾难,最大程度减少灾难损失,持续保护民众关注灾难,同情弱者,共同伸出援助之手,展现社会正义,众志成城共度难关,需要全社会努力,更要求主流媒体树立公信力,提升传播水平,避免产生“阿毛效应”。新闻学毕业论文范文,新闻学本科毕业论文范文第五篇:2014年新闻学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选题2014年新闻学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1美剧给中国电视剧产业的启示2高校新闻学教育面临的困境与对策探析3浅析新闻报道的娱乐化倾向4女性主义与大众传媒5《中国青年报》最近新闻评论分析6农民工问题报道中媒体的社会伦理角色定位7电视对社会文化与心理的影响8多媒体时代人际关系研究9女性时尚杂志的个案研究10美剧在中国的传播与文化殖民主义11当代中国时尚杂志中的性别权力意识12央视国际新闻的叙事模式13中西方深度报道比较研究14《北方的纳努克》与人类学电影的滥觞15dv影像手段在电视栏目中的应用研究16试论当代流行歌曲中的都市文化叙事17广告对大众文化传播的影响18当代中国都市电视剧中的消费主义意识形态19港台电视剧研究20省级卫视频道新闻节目的现状及发展对策21论弱势群体的媒体话语权22论网络传播对人际关系的影响23论突发事件中的议程设置24都市报中新闻图片的传播效果研究25以……为例谈纪录片创作风格26手机媒体研究27媒介舆论监督与媒介审判28中国网络电视的现状及前景分析29论&焦点访谈&的权利与权力30浅析纪录片娱乐化31当代中国纪实摄影风格探析32关于电视摄像艺术的表现方式33电视摄像中色彩的合理运用34论现场报道中的立体信息传播35电视纪录片的摄像思维与创作36我国应急信息传播体系建设现状研究37中国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面临的主要矛盾和困难38中国新闻调查类节目现状研究39试论双重压力下党报面临的困境与对策40中国电视频道专业化前景探析41试论电视节目主持人在人际传播中的角色定位42论电视广告的语言策略43试析广播电视学科体系的架构44论电视法制专栏节目主持人的素质45我国儿童电视节目现状之探析46中国电视剧产业发展中存在问题及对策47试论电视新闻的现场直播48论方言电视节目的现实基础和发展空间49中国特色的公益广告发展探析50电视新闻直播--勇敢者的游戏51调查性新闻节目的采访特征52真人秀节目形态特征面面观53中西新闻写作的比较研究54中国电视受众的文化心理研究55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或青少年流行文化)研究56青少年的媒介素养现状研究57试析短信新闻的现状与发展趋势58试析人才招聘节目的发展前景--以《绝对挑战》为例59电视公益广告的创意60探究舆论监督与中国新闻改革61当前新闻摄影记者工作状况调查与研究62电视该如何加强节目的互动性63形象性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作用64新闻媒介形象的传达65媒介形象的确立与塑造66xx现象的传播学思考67以某谈话栏目为例分析电视谈话节目68财经新闻的特色69如何办好对农节目70以某谈话节目为例分析广播夜间谈话节目71突发公共事件中舆论引导的策略72试论电视新闻的传播符号特色73女性频道的生存之道74我国电视平民选秀节目的现状与趋势75从某新闻节目看新闻的个性化传播76电视心理类栏目评析77论广播电视受众观念的变化78新闻发言人制度实践现状研究79以某类时尚杂志为例分析时尚杂志80媒介形象的确立与塑造81以某体育栏目为例分析电视体育节目82传媒集团化研究83媒体整合营销战略研究84媒介定位与细分市场研究85华赛与&荷赛&比较研究86常用非线编软件使用优劣谈87浅论突发(灾害性)事件的现场报道88试论新闻报道的多媒体互动89《鲁豫有约》中被采访人物故事的处理90浅析社区电视新闻的传播优势91中外新闻教育对比92iptv、公交移动电视研究93县级电视台如何做好新闻节目94国内&相亲&类电视节目的走向分析95网络新闻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技巧研究96播客、博客、维客和威客研究97网络舆论与公众议程、传媒议程之间的互动关系98即时网络聊天中的人际传播特点99网络广告的创意分析100网络新闻传播专业主义建设101网络新闻专题的策划与编辑--以某某网的专
题为例102地方新闻网站困境和出路--以某某网为例103网络图片新闻的类型与特点104网络媒体议程设置的特点--以&xx事件&为例105web2、0时代网络新闻传播的新特点106网络新闻的多媒体化传播探索107网络社区语言使用分析报告108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组合性、互动性报道研究及探索109网吧上网群体调查研究110网络传播对大学生的负面效应111不同网络新闻媒体的比较研究112网络调查实证研究113网络流媒体技术发展研究114中外新闻网站比较研究115中文体育(网站)频道运作研究116互联网个性化语言研究117网页设计中色彩运用研究118网络主持人刍议119flash网页设计中java平台语言的运用120asp、net与asp技术比较121flash设计动态首页研究
好范文网推荐访问其他精彩内容:
该篇新闻学毕业论文(精选多篇)范文(全文共有12404个字)可完全免费下载全文。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复制或下载全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下载全文:
上一篇: 下一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穆斯林的葬礼很烂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