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多发肝脏低密度结节节影性质,转移性病变是什么意思

已解决 来自:湖北省 荆州 浏览150次 提问时间: 02:02 回答数量: 4
患者信息:男 64岁 病情描述:

我爸直肠癌检查,B超提示肝低密度结节,边界不清,说是怀疑肝转移,然后做肝造影检查提升转移瘤,后来做磁共振又说是囊性结节(肝囊肿),家属都懵了,到底是什么?有哪位专家能给我点意见吗?求助!直肠癌肝转移

最佳回答百姓健康网53575位专家为您在线解答

癌变前期最好采用手术切除,手术后采用中医动态的疗法服用中草药全面调养综合治疗,防止复发和转移,有效的控制病情,达到彻底康复的目的

病情分析:直肠癌是恶性的肿瘤,容易浸润性的生长和转移的,最常见的转移部位是肝转移,具体的肝脏肿块性质是待定的

病情分析:直肠癌是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伴有肝脏转移的临床分期属于晚期,通过影像学以病理学检查基本可以明确诊断。

病情分析:你好,肝脏发现结节单纯依靠CT检查很难确定良恶性。建议查一下肿瘤标志物,如AFP,必要时行肝穿刺活检以明确诊断。

彬米女 20岁提问时间:

病情描述:脸上有闭口粉刺很多,能挤出白色丝状物,也有脓包,反复长,需要用什么药?

医生建议:你好。根据你描述的情况。属于青春期痤疮。是由于皮脂腺分泌旺盛,毛孔堵塞所致。建议你口服维生素b族。外用阿帕达林凝胶。多吃新鲜水果蔬菜。不吃辛辣刺激的食物。多喝水,保持大便通畅。不吃含糖多及油腻的食物。保证充足的睡眠,不熬夜。

小楼聼風女 38岁提问时间:

病情描述:脑外伤后遗症能治好吗脑外伤后遗症能治好吗?受了脑外伤,现在有后遗症该怎么办呢?脑外伤后遗症能治好吗

医生建议:脑外伤后遗症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失语、失认、癫痫等。脑外伤后遗症的患者常有忧郁、沮丧、烦躁、易怒、悲观失望等情绪反应。脑外伤后综合症患者除服用药物治疗外,还应积极参加户外活动,锻炼身体,生活规律化,纠正不良习惯和嗜好,尽早恢复力所能及的工作,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主动参与社会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做到心情开朗、情绪稳定、工作顺利、家庭和睦,则更有益于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全康复。

}

单纯性肝囊肿为先天性、非遗传性肝内囊性病变。巨大的肝囊肿可出现明显的压迫症状。若合并感染,可出现畏寒、发热、腹痛等类似肝脓肿的症状。治疗依据大小而定,小于5cm的可以穿刺,如出现出血,感染等并发症可以手术。如果没有症状建议观察。 16:28

追问: B超考虑肝血管瘤,加强Ct考虑肝囊肿,到底哪个准确?

回答: B超,带主观性,观察的范围好点。CT,简单点说是看片子,片子是死的,比较客观。建议复查B超,但是CT复查意义不大。

追问: 我有没有必要做个核磁共振,看看到底是什么,会不会是肝脏上的肿瘤,因为太小,B超和加强Ct结果又不一样,会不会是小肝癌啊?急盼。谢谢

回答: 你好,对于腹腔脏器,首选的是超声检查,可以做核磁,但是有的时候核磁结果不一定就准。小肝癌的确定方法,以肝穿刺活检为准,建议复查超声后再看。

追问: 我有没有必要做个核磁共振,看看到底是什么,会不会是肝脏上的肿瘤,因为太小,B超和加强Ct结果又不一样,会不会是小肝癌啊?急盼。谢谢

回答: 你好,建议首先复查超声,因为对于腹腔脏器,超声是首先检查。肝癌的确诊方法是穿刺活检。核磁对于腹腔脏器不是太敏感。

}

一、 原发性肝癌

2. 多为肝细胞癌,AFP阳性,与肝硬化、病毒性肝炎、黄曲霉素关系密切。

3. 可有肝区疼痛、肝肿大、全身和消化道症状。

4. 巨块型:肿块直径≥5cm,最多见。结节型:每个癌结节<5cm。弥漫型:<1cm小结节弥漫分布全肝。小肝癌:≤3cm,少于2个结节。

5. 主要由肝动脉供血,90%肿瘤血供丰富。

1. 肝实质内圆形或类圆形肿块,CT平扫表现为不均匀低密度影,T1WI上为边界不清楚稍低信号,T2WI上稍高信号,信号强度不均匀。

2. 肿瘤周围可见假包膜,呈低密度,T1WI为低信号。

3. 增强呈“快进快出”表现:动脉期明显强化,不均匀,门脉期和肝实质期迅速下降。

巨块型肝癌 CT平扫呈不均匀低密度影,增强呈“快进快出”强化方式,中央坏死无强化

弥漫型肝癌CT平扫示肝内弥漫分布低密度影,增强呈“快进快出”强化方式

小肝癌 CT平扫示肝右叶小低密度影,增强呈“快进快出”强化方式

外生型肝癌 MRI示肿块明显不均匀“快进快出”强化

不典型肝癌需与肝血管瘤、肝硬化再生结节、炎性假瘤、转移性肝癌、肝腺瘤、局灶性结节增生等鉴别。

CT多期对比增强扫描最常用,MRI可提供更多信息。肝动脉造影可同时进行介入治疗。

二、 转移性肝癌

1. 发病率仅次于肝细胞癌,AFP多阴性。

2. 多来自门静脉系统引流的脏器,如结肠、胃、胰等。

3. 除原发肿瘤症状外,可出现肝大、肝区疼痛、消瘦、黄疸、腹水等。

1. 肝实质内多发大小不等类圆形肿块,CT平扫呈低密度,T1WI多为边缘较清楚的多发低信号结节影,T2WI呈稍高信号。

2. 增强动脉期肿瘤边缘不规则强化,门脉期均匀或不均匀强化,平衡期低密度,典型表现 为“牛眼征”。

CT平扫呈低密度,T2WI呈边界清楚稍高信号

肝囊性转移瘤需与肝脓肿、肝结核、肝包虫病等鉴别。

CT平扫及多期增强扫描最常用,MRI可提供更多信息。

三、 肝海绵状血管瘤

1. 常见肝良性肿瘤,90%单发,10%多发。常无任何症状。

1. CT平扫表现单发或多发类圆形低密度灶。

2. 肿瘤T1WI呈均匀低信号;T2WI呈均匀高信号,随回波时间延长,其信号强度越来越高,即“灯泡征”。

3. 增强呈“早出晚归”征:动脉期从周边部开始强化,并不断向中央填充,强化程度接近同层大血管;平衡期呈等密度/信号。

CT示典型“早出晚归”、“渐进性”强化

CT平扫呈低密度影,增强呈“渐进性”强化

常需与多血供的肝细胞癌或转移性肝癌鉴别;不典型血管瘤还需与肝腺瘤、FNH鉴别。

首选CT或MRI多期动态增强扫描。

四、 肝局灶性结节样增生(FNH)

1. 青年女性常见,多无自觉症状。

2. 由正常肝细胞异常排列形成,病理特征:中央性星状瘢痕。

3. 无包膜;很少出血、坏死、恶变。

1. CT平扫呈均匀等或略低密度;瘢痕呈低密度。

2. 增强动脉期呈均匀高密度,瘢痕无强化呈低密度;门脉期及延迟期大多数为稍高或等密度,瘢痕可有强化,瘢痕延迟强化是FNH的特征性表现。

3. T1WI呈等信号,T2WI呈稍高或等信号,边界不清;瘢痕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强化方式同CT。

CT平扫呈略低密度,瘢痕呈更低密度,增强动脉期呈均匀高密度,门脉期及延迟期为稍高或等密度,瘢痕有轻度强化

需与血管瘤、肝腺瘤、原发性肝癌、纤维板层样肝癌鉴别。

CT、MRI和放射性核素检查。

薄壁囊性灶,内充满清亮液体。常无症状。

1. 肝实质内圆形、椭圆形低密度影,轮廓光整,密度均匀,CT值接近水,0~15Hu;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

2. 增强后无强化。

 CT示肝右叶囊性低密度影,边界清楚,增强无强化

有时需与囊性转移瘤、肝脓肿、肝包虫病鉴别。这些病变囊壁都较厚,且厚薄不均,边缘不整,有强化等。

1. 肝组织局限性化脓性炎症,以细菌性和阿米巴性常见。

2. 多为单发,可多发。

3. 寒战、高热、肝区疼痛和叩击痛、肝大、血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增多、全身中毒症状。

1. CT平扫见肝实质内圆形或椭圆形低密度影,边缘多不清晰。

2. 脓腔CT值高于水而低于肝,T1WI呈低信号,T2WI呈极高信号;密度/信号可不均匀。

3. 脓腔内可见液平或气液平。

4. 脓肿壁为较厚环状,密度及T1WI信号低于肝而高于脓腔;T2WI呈稍高信号。

5. 急性期脓肿壁外周可出现水肿带,T2WI呈明显高信号。

6. 增强后脓肿壁呈环形明显强化,脓腔和周围水肿带无强化,构成“环征”。

 CT示肝右叶局部多发囊性灶,囊壁较厚,增强囊壁明显强化

  CT示肝左右叶厚壁囊性灶,增强囊壁明显强化

早期肝脓肿未出现液化需与肝癌鉴别。结合临床有无炎症反应,血AFP是否升高,抗炎治疗后脓肿有吸收可以鉴别。

首选CT和超声,MRI可反映肝脓肿各时期的病理改变,对诊断和疗效观察有较高价值。

流行于牧区,临床表现肝区胀痛。

1. 肝内大小不等、圆形水样密度囊状病灶,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边缘锐利,境界清晰;囊壁薄,常出现环状、半环状钙化。囊壁和囊内分隔T1WI和T2WI均呈低信号。

2. 增强后囊内不强化,囊壁及分隔轻度强化。

3. 囊内囊,内外囊分离出现“双边征”、“水上百合征”、“飘带征”,为肝包虫囊肿特征性表现。

CT示肝右叶孤立囊性灶,边界清楚,增强其内纤维分隔轻度强化

 CT示肝左叶病灶环形及团、点状钙化

包虫囊肿需与肝囊肿鉴别,前者常见钙化。

X线片和CT可显示肝包虫病特征性钙化;CT、MRI和超声可显示单囊、多囊病灶,尤其CT显示囊内囊和囊壁分离征象颇具特征性。

1. 病因常为病毒性肝炎和酗酒。

2. 以肝脏弥漫性纤维化和正常肝小叶改建为结构异常的肝细胞结节为特征。

3. 早期可无明显症状,后期出现不同程度门静脉高压和肝功能障碍。

1. 钡餐检查可显示食道、胃底静脉曲张。

2. 肝叶大小比例失调。

3. 肝脏边缘凹凸不平呈波浪状,肝门、肝裂增宽。

4. 肝脏密度不均。

5. 脾肿大、腹水、门静脉高压,脾静脉、门静脉主干及分支扩张,脾门附近、食道下端、胃底静脉曲张。

6. 肝硬化结节T1WI呈等信号;T2WI呈低信号,当低信号结节内出现等或高信号时提示癌变可能。

CT示肝外缘波浪状改变,肝裂增宽

再生结节有时需与早期肝癌鉴别,前者为门静脉供血,增强扫描动脉期结节无强化,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均呈等密度,与肝癌强化方式不同。

首选CT、超声,MRI有助于鉴别再生结节良恶性。

1. 肝脂肪含量超过5%可致脂肪肝。

2. 分弥漫性和局灶性。

1. CT平扫肝实质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减低,低于脾实质密度;肝内血管呈略低密度或相对高密度。

2. T1WI和T2WI可出现肝实质信号增高,脂肪抑制序列可使肝信号减低。

3. 反相位图像含脂病变部分与正相位比有明显信号下降。

CT示肝实质密度弥漫减低,强化减弱

局灶性脂肪肝平扫表现片状或类圆形低密度影,常与肝癌等占位病变混淆,但局灶性脂肪肝低密度区内血管走形自然,可资鉴别。

CT扫描最有价值,磁共振正反相位检查可检出少量脂肪组织。

1. 分开放性和闭合性。

2. 肝右叶最常见;可见肝出血、血肿、包膜撕裂、血液及胆汁流入腹膜腔等。

3. 可有腹痛、压痛、腹膜刺激征、移动性浊音阳性、贫血、休克等。

1. 肝包膜下血肿形成透镜样低或等密度区,局部肝边缘变平。

2. 肝实质内血肿多为圆形或卵圆形,随时间推移而缩小。

3. 肝撕裂可见肝实质线样低密度,边缘模糊,随时间推移可变清晰。

4. 胆汁瘤或胆汁假囊肿常位于肝包膜下或肝局部周围,为薄壁均匀液性囊肿。

5. 根据CT表现,肝钝性伤可分五级:

Ⅰ级:肝包膜撕裂,表面撕裂<1cm深,包膜下血肿直径<1cm,仅见肝静脉周围轨迹;

Ⅱ级:肝撕裂1~3cm深,中央和包膜下血肿直径1~3cm;

Ⅲ级:肝撕裂深度>3cm,实质内和包膜下血肿直径>3cm;

Ⅳ级:肝实质内和包膜下血肿直径>10cm,肝叶组织破坏或血供中断;

Ⅴ级:两叶肝组织破坏或血供中断。

6. 亚急性期和慢性期早期血肿T1WI和T2WI均呈高信号。

CT平扫示肝右叶不规则片状稍低密度影,边界不清

CT增强示肝内多发不规则大片无强化低密度影

明确的外伤史非常重要。

B超和CT均为重要检查方法。

谢谢观看,不足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肝脏低密度结节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