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传观后感》 为什么莫扎特和他老婆是美国口音

为什么莫扎特“不敢”哀伤
为什么莫扎特“不敢”哀伤&
莫扎特生活的时期,古典音乐正从教堂和贵族客厅慢慢走向社会。图为意大利画家埃托·西蒙诺蒂于1853年创作的油画 《莫扎特时期的音乐会》。
图片作者:莫扎特
图片说明: 莫扎特
图片作者:舒曼
图片说明: 舒曼
本报记者 钱好
  <font STYLE="font-size: 20" COLOR="#2F年的电影《莫扎特传》 塑造了一个满口脏话、浪荡不羁的音乐天才,三句不离屎尿屁。他听别人写的音乐时毫不掩饰地发出刺耳的笑声,甚至让皇帝都受到了惊吓。许多莫扎特的忠实乐迷也受到了“惊吓”,认为影片塑造的莫扎特,与他音乐中勾勒出的优雅美好的形象相去甚远。英国有一位剧评人,至今仍对 《莫扎特传》 的编剧愤愤不已,时不时写文章指责影片对莫扎特的“恶意抹黑”。然而,不少研究者找到莫扎特的私人信件,逐字逐句地证实,天才爱说脏话的习惯并非子虚乌有,并以此解释他作品中的幽默特质。
  30年悬而未决的争议,反反复复的考据、研究,都试图从作曲家的个性、生活中找寻与他音乐创作的联系。然而,有学者指出,在音乐特色的塑造过程中,除了作者本人以外,整个时代的环境和艺术氛围往往产生了更大的影响。今年是莫扎特诞辰260周年,和舒曼逝世160周年的纪念。莫扎特的快乐旋律,以及舒曼的诗意音符,皆是落笔在时代这张“五线谱”上。
  莫扎特的音乐不哀伤,因为听众喜欢正能量
  “西方音乐可以分成两个阶段,前商品时期和商品时期。从前商品时期向商品时期过渡时,西方音乐逐渐从教堂和贵族客厅,慢慢走向社会,走向市民阶层。莫扎特正好生活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转型期。”上海音乐学院教授邹彦说。
  莫扎特的父亲是神圣罗马帝国萨尔茨堡的一位宫廷乐师,自幼在欧洲各地的多次旅行演出生涯使莫扎特从小就接受了欧洲各国不同的音乐风格。莫扎特在16岁时就成为萨尔茨堡宫廷的管风琴师。然而,他在欧洲游历、演出时,接触到了一些市民音乐家,被各地丰富的音乐所吸引,无法将自己局限在一座城市之中的想法,直接导致了他与萨尔茨堡大主教的决裂。之后,他只身前往维也纳,作为一名“自由作曲家”,自食其力,以开音乐会、出版乐谱为生。
  20世纪初的美国音乐传记作家谢佛勒曾评价莫扎特的音乐流于欢乐的旋律,没有哀伤的情绪,“只不过皮肤那么一点深度而已”。台湾乐评人杨照为此专门写过一篇文章,讨论“为什么莫扎特不哀伤”的问题。他认为,莫扎特并非不哀伤,而是“不能”哀伤:“他所处的古典主义时期,音乐本来就不是个人经验与感受的发抒表达。音乐要为王公贵族的不同场合服务,决定音乐属性的,是那些场合需要的气氛,而非作曲家的个人感觉。更重要的,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语汇,根本就没有适合拿来表达深沉哀伤的完整工具。”
  但是邹彦并不完全认同这样的看法。他认为,莫扎特在维也纳写的大部分音乐作品都是面向普通市民的。除了为剧院创作大量歌剧以外,他写的所有钢琴协奏曲也都是为自己演出用的,这种“商品属性”决定了他的音乐首先要愉悦大众,不单要具备很强的审美功能,同时还需要有娱乐功能。当时的欧洲社会正处于启蒙主义阶段,人们崇尚理性,不太认同忧伤的审美。观众买票进剧院、音乐会,希望听到的是积极乐观的音乐,这也是莫扎特的曲风轻松愉快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邹彦还提到,就算是从个人经验、感受来说,莫扎特也没有必要写悲伤的音乐。有些影视作品会夸大他不如意的人生,说他与人格格不入,生活穷困潦倒。莫扎特晚年的经济状况的确十分窘迫,但主要原因还是他“太会花钱”,一有新的衣服、头套面世,都要去试一试,而他的太太也并不善于理财,以至于他父亲给他留下的不菲的遗产也被很快用完。打个比方说,莫扎特赚钱是全运会冠军,而花钱是奥运会冠军。总的来说,从早年以“神童”之称名扬四海,到在维也纳结交海顿,受到皇室和百姓的青睐,莫扎特的人生并不坎坷,他本人也非常乐观、幽默,就算是骂人,也会给对方一个谜语式的单词,倒过来念才让人恍然大悟。只有在他晚年的作品里,有些微哀伤的影子,比如 《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 的第二乐章,在电影《走出非洲》 中也有使用,听来优美却又有些淡淡的感伤。
  舒曼是浪漫主义文学的“死忠粉”,把音乐也写成了诗
  “把音乐写成诗”,在很多情况下只是一种比喻,但在舒曼手中,诗的句法、韵律和意象跳转,真正地被融入到了古典乐中。这种极具辨识度的音乐创作风格,源自于舒曼骨子里的“文青”血液,更来自于当时浪漫主义的时代风向。
  舒曼生在19世纪初的德国,当时正好是歌德 《少年维特的烦恼》 和海涅的抒情诗风靡的时候。他的父亲是一位酷爱文学的书商,自己写过小说,还翻译过拜伦的诗。音乐和文学,是舒曼从小就同时接受、不可分割的知识体系。他7岁前就开始作曲,但他受到的文学启蒙恐怕更早。到了中学的时候,熟读歌德、拜伦、霍夫曼等浪漫主义作家作品的舒曼,已经是个狂热的文学青年,写下了3部戏剧、两部长篇小说,自编了一本抒情诗集。
  浪漫主义文学对舒曼音乐创作的影响,从他20岁左右写的钢琴套曲 《蝴蝶》 就已初见端倪。他曾写信给母亲,让她去找德国浪漫主义作家让·保罗的小说 《年少气盛的岁月》 来看,因为《蝴蝶》 试图描绘的就是小说结尾处化妆舞会的景象。不过,邹彦指出,舒曼作曲中的文学表达,与柴可夫斯基那种“音乐-情节”一一对照的叙事风格不同,舒曼的表述更自由跳脱、富于想象力。在 《蝴蝶》 中描绘的刚刚从蛹中破出、向八方飞去的小蝴蝶,是他自由翱翔的乐思的具象化,同时也是对浪漫主义精神的诗意表达。浪漫主义最初曾被贴上过病态、颓废的标签,恰如丑陋的蝶蛹,但在舒曼看来,它终究会孵化出美丽的生命。
  而舒曼自己写作的文风,更是自然地渗透到了他谱写的乐曲中。写文章和写音乐对他而言,就好像熟练运用的两种语言,表述时不自觉的“双语思维”会让他在两个领域间自由穿插。他的旋律没有传统的变奏,以方整的二小节、四小节、八小节乐句为主,从一个意象连接至下一个意象,非常像是诗歌的语法。在音乐中埋藏一些“文字游戏”也是他喜欢的做法,比如 《Abegg变奏曲》 就是以ABEGG这5个字母对应的音符来做主题,再进行种种变奏。舒曼作曲的另一大特色,是擅长用寥寥数笔勾勒出一个鲜明的形象,他是名副其实的音乐肖像画家。在 《狂欢节》 中,21个小标题区分开21个人物小品,惟妙惟肖地勾勒出小丑、卖弄风情的女人,以及许多真实的人物———作曲家肖邦、帕格尼尼,妻子克拉拉……这些名字,实际上也组成了对舒曼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物群像。
  舒曼还是个高水准的乐评人,眼光独到,文笔一流。他24岁时自己创办了一份 《新音乐杂志》,一个人取了十几个笔名,撰写了大量乐评、杂谈,虚构出一大帮评论家各抒己见的热闹情景。他形容肖邦的音乐是“藏在花丛里的一尊大炮”,说勃拉姆斯是“未来的雄鹰”,是“湍急汹涌的洪流,直往下冲,终于汇成了一股奔泻的飞沫喷溅的瀑布”,对莫扎特、门德尔松、贝多芬的评论至今读来也是十分精彩的美文。这种注重主观感受、画面描述的乐评在当时是颠覆性的,有力地推进了浪漫主义乐派的发展。无论是音乐,还是乐评,舒曼用他诗人的笔触,记录下时代对他的影响,也用他自己的创作影响了那个时代。
  相关阅读
  莫扎特在咖啡店获得《唐璜》的灵感
  1787年是莫扎特一生中作品最多的一年,他以惊人的速度不断创作令人震惊的巨作,其中包括 《g小调五重奏》 (K516)。就在这一年,剧作家罗伦佐·达·庞特向莫扎特推荐了《唐璜》 的故事,莫扎特觉得这个故事改编成歌剧再适合不过,于是动手创作 《唐璜》 的曲谱。
  正当莫扎特全身心地投入创作中,打算一鼓作气把这部作品完成时,却收到了父亲去世的消息。莫扎特强忍着悲痛,继续创作未脱稿的《唐璜》。但由于长时间工作和创作《费加罗的婚礼》 积下的劳累,以及父亲去世对莫扎特的打击,使得原本就体弱多病的他更加消瘦不堪,发着高烧卧床不起。医生为他治疗了30多天,才使他慢慢好起来。
  这时,距离 《唐璜》 在布拉格上演的日期只剩下不到一个月了,曲谱还没有完成。在演出方的不断催促下,莫扎特和妻子前往布拉格,在那里的一幢别墅里“赶稿”。这段时间,莫扎特总是一言不发,悄悄坐在草坪的一边,旁边放一瓶甜酒,面前的桌子上放的是五线谱。他最喜欢置身大自然,将脑中的旋律记录下来。有时候,写着写着发现没稿纸了,急得莫扎特大喊妻子,如果凑巧新买的稿纸还没有送到,随便送点什么纸都是可以的,总之灵感来了,创作不能中断。
  离交稿没几天了,莫扎特还没有完成序曲,但他自己好像也不着急。如果有人请他去参加大型聚会,他会毫不犹豫地答应,而且每次都尽兴而归。经常是在次日凌晨三四点钟,一个人晃晃悠悠地往回走,顺便还得去附近的咖啡馆去喝上一杯咖啡才肯罢休。
  据说,有一天回来得实在太晚,咖啡店老板已关门睡着了,可莫扎特还是使劲地敲打窗子,惹得熟睡的老板火冒三丈,大声责骂。而莫扎特却温和而幽默地回答:“尊敬的老板,我不是一个恶鬼,您尽可以放心,我只是一个绅士,穿着整齐而华丽的绅士,这位绅士只是恳求你为他煮一杯咖啡,当然要浓一点,绅士将非常感谢你!”老板只得叹一口气,无奈地摇着头进了厨房。
  回到家,莫扎特马上提笔,把自己刚才站在老板窗前的一幕编进了《唐璜》 中。于是就有了唐璜在心上人的窗子下面,伴着小夜曲唱着:“到窗户前来,我心爱的人,来吧,来抚慰我这颗受伤的心灵。”这首曲子,如今已成为经典的小夜曲。
  《童年情景》是舒曼给克拉拉的情书
  罗伯特·舒曼1838年创作的钢琴套曲 《童年情景》,分13个小标题回忆了孩童的时光,有“奇怪的传说”、“捉迷藏”、“木马游戏”等等,幽默、逼真又充满梦幻色彩。然而,这样一部充满童趣的作品,却是舒曼送给爱人克拉拉的“情书”。
  在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时,18岁的舒曼见到了著名钢琴家弗莱特列克·维克,和他9岁的女儿,被称为“天才少女钢琴家”的克拉拉。从小就梦想成为一名钢琴家的舒曼,很快就放弃了法律,拜在维克门下学习钢琴,在维克家中一住就是两年半。
  这段时间,他与老师的“掌上明珠”克拉拉之间的友谊不断升温。克拉拉当时还是一个小女孩,舒曼亲切的言谈,和丰富的想象力,都令小克拉拉崇拜、着迷。舒曼经常用钢琴即兴演奏的方式,把自己编的故事或写的诗歌生动形象地“讲”给克拉拉听,令克拉拉痴迷不已。而克拉拉的钢琴弹得非常好,舒曼也对她的演奏才能由衷地欣赏、钦佩。两人在钢琴上四手连弹,做有趣的音乐游戏,一起读书、郊游,这段友情也随着岁月的流逝而发展为炽烈的爱情。
  然而,舒曼由于急于求成,使用了错误的训练方法,导致手指肌腱严重受损,钢琴家的梦想就此破灭。而克拉拉却在钢琴演奏上越加精进,受到同时代李斯特等著名钢琴家的赞扬。这种在事业、地位上强烈的“不对等”,让维克一旦发现了女儿和舒曼的恋情后,就极为激烈地加以反对,甚至带着克拉拉离开了莱比锡,不准他们见面。这段时间,舒曼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许多作品中都有克拉拉的影子,饱含着爱慕、思念之情,和分离的悲伤。
  1838年,在维也纳暂住的舒曼突然听到一个消息,得知克拉拉在音乐会上演奏了他写的作品。已经很久没有克拉拉消息的舒曼大喜过望,知道恋人还在等他。满怀着深情,舒曼一连写下了几十首钢琴小品,用音乐描绘、回忆9岁的克拉拉与舒曼初识时的生活片段。这些片段挑选、整合起来,就是那部十分优美的套曲 《童年情景》。在可爱、俏皮的情景之后,最后一个小标题是“诗人的话”,旋律悠缓,蕴含着迷惘惆怅的心情,表达了舒曼对克拉拉的思念。
  这首“情书”自然打动了克拉拉。1840年,这对有情人终成眷属,30岁的舒曼与21岁的克拉拉结婚了。
莫扎特的一生虽然短促,但是各种音乐体裁和形式他都留下了影响深远的经典之作。对各种乐器特性和表现力,他也都做过探索和实践。以协奏曲为例,一般的音乐家都喜欢在钢琴和小提琴上着力,因为这两种乐器音色丰富,演奏技巧完备,具有较强的表现力,所以钢琴和小提琴的协奏曲数量最多。而其它乐器,尤其是管乐器,由于它们个性特点过于突出,音色虽美,却有失单调,作曲家喜欢在管弦作品中用来增加色彩或填充声部,很少为管乐器写协奏曲。莫扎特以他对各种乐器特色的敏感性和对新的独奏乐器的探寻,曾经为几乎每种管乐器都写过协奏曲,而且这些协奏曲后来都成了各种乐器的典范之作。《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就是这样一部作品。
在木管乐器中,单簧管要比长笛、双簧管和大管定型成熟的晚。在莫扎特的时代,其它几种木管乐器都在大型交响乐队里取得了固定的位置,担当各自的声部,唯独单簧管还没完全定型,音域也相对要窄,但是单簧管独特的音色引起了莫扎特的兴趣。1778年,他巡回演出到慕尼黑,慕尼黑乐团里的单簧管引起他的极大的兴趣,单簧管圆润甜美的音色令他着迷,他赞叹道:“如果我们也有单簧管该有多好!你想象不出一个交响乐团里有了长笛、双簧管,再有了单簧管,效果是多么气派!”从那以后,莫扎特对单簧管的兴趣大增,当年就在第31号《巴黎交响曲》中写进了单簧管声部,在后来的第39和第40交响曲里都用了单簧管。
1781年,莫扎特定居维也纳以后,结识了许多音乐界的朋友,其中就有当时最优秀的单簧管演奏家施塔德勒兄弟——安东·施塔德勒和约瑟夫·施塔德勒。施塔德勒兄弟作为单簧管演奏家早在1770年起就在维也纳显露头角了,但是由于这种乐器当时只当做特色乐器出现,在乐队里没有固定的席位,又没有人为它写独奏曲子,所以演出单簧管时,便临时召来参加演出,演完即去,所以演出收入很少,生活经常发生困难。安东·施塔德勒生活上穷困潦倒,却是个思想上艺术上很有追求的人,他具有启蒙主义思想,并且加入了有启蒙思想倾向的秘密社团共济会。同样具有进步思想的莫扎特也加入了共济会,这样他不仅与施塔德勒是朋友,又成了共济会里的兄弟,两人友情甚笃。莫扎特经常倾听安东·施塔德勒吹奏单簧管,从这里加深了对这种乐器的特性和演奏技法的了解。为了帮助施塔德勒,莫扎特为他写了一些单簧管与其他乐器的重奏曲,两个人在1784年在音乐会上共同演出,这一切都使施塔德勒受益不浅。莫扎特有一首著名的《A大调单簧管五重奏》就是专为安东·施塔德勒而作。歌剧《狄托的仁慈》中有两段抒情曲,也是应施塔德勒之托安排的。
安东·施塔德勒中个非常有趣的家伙,他演奏单簧管的技艺非常高超,那时的单簧管尚未发展完善,音域并不宽阔,键子也没有几个,要想跟上其它乐器演奏较为复杂的曲子,全靠演奏者自己的技巧控制。施塔德勒利用自己日积月累练就的超吹技术和灵活的指法,把莫扎特的曲子演奏得滴水不漏,莫扎特在这一点上十分佩服他。但是这位仁兄长期过惯了穷困潦倒的日子,生活上有些不拘小节,有时窘迫急了,也难免做下一点鸡鸣狗盗的事情。他经常光顾莫扎特家,境况比他好不了多少的莫扎特手头紧了就拿些值钱东西去典当,当票往往随处乱丢,施塔德勒乘其不备拣上一两张不太值钱的当票也去变卖,以换取几天暂时的温饱。莫扎特知道了也并不责备他,仍然留他在家里吃饭,有了钱还接济他。那时候的艺术家生活就是这样可怜。
莫扎特与施塔德勒的友谊从来没有中断,直到莫扎特生命的最终阶段,他还为施塔德勒写下了《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这是他一生中写的最后一首协奏曲,在这之后三个月,莫扎特辞别人世。
《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是莫扎特生命中最后几部作品之一,他遗世独立的音乐才华也在这部作品里令人赞叹不已。虽然这时的他因为比病痛、劳累、贫穷和五个子女先后去世的痛苦而备受折磨,但是在他的作品里却一丝痛苦的痕迹都没有,他的音乐还是那么高贵而不张扬、华美而不柔媚,他给人留下的永远是开朗明快,充满生机勃发的律动。
《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把单簧管的技巧和华丽丰富的音色发挥得淋漓尽致,而音乐上又自然得体,由于这首协奏曲的问世,单簧管终于在乐团里确立了自己的位置。莫扎特逝世以后,音乐家们纷纷效法他,把单簧管写进自己的歌剧和交响作品中,并写出更多的单簧管作品。在此之后,由于音乐上对单簧管的要求越来越高,随之引起对这种乐器的改进。乐器制造者为了满足演奏者提出的指法上的要求,不断给乐器打上新的孔,加上新的键,并研究改进键子的排列方式,以适应各种调性的演奏。单簧管的键子被增加到13个,后来是15个,最后定型在17键上,而今天的演奏者手中的乐器又有18键、19键甚至是21键。它的音域宽广,达到三个半八度,各个音区的音色从沉郁到淳厚圆润、华丽嘹亮,可谓丰富,人们称它是“木管乐器之王”。
《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现在是音乐学院里单簧管学科的必修曲目,是演奏家的音乐会曲目,也是国际比赛的固定曲目。莫扎特对单簧管的恩泽是无尽的。
【Martin Frost 马丁·福斯特】瑞典单簧管大师的演奏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其它热门问题
来自《与神同行》
来自《红海行动》
来自《红海行动》
来自《唐人街探案2》
doub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豆网科技有限公司我们为什么迷恋莫扎特?|莫扎特传|Salieri_凤凰文化
我们为什么迷恋莫扎特?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为什么莫扎特的音乐在他死后的224年后依然能以一种强烈的方式感染我们?扎特是异于寻常的:不是说莫扎特和我们不同,相反正是与我们没有两样,这才是令人震惊的。
Tom Service在萨尔斯堡私下通道里看到的莫扎特涂鸦。照片:Chris Rodley/BBC 这个问题可谓是我问过的最简单也是最复杂的问题:为什么莫扎特的音乐在他死后的224年后依然能够以一种强烈的方式感染我们、感动我们、震撼我们、愉悦我们?这个问题从我热爱音乐之日起便一直在我的心中,而我对音乐的热爱正是始于莫扎特,当我还是孩子的时候参加了由苏格兰室内乐团主办的莫扎特音乐会,听到莫扎特的音乐时,我像被定格了一般,不知所措、完全被征服了。 我针对自己的情况提出的这个问题适用于所有人,不管定义你的世界的音乐是来自麦当娜、马肖、马文&盖伊还是梅西安。但是当探寻莫扎特之时,我们发现多少事实背后就有多少神秘,莫扎特到底是怎样的人?他如何创作自己的音乐以及他为什么要创作这样的音乐?越往深处探究就越会发现莫扎特的音乐隐藏在无数扭曲的镜像之下,那是故事、形象、神秘甚至是商品所形成的复杂幻象。1791年,莫扎特以35岁的年纪离开人间,他的英年早逝可谓举世皆知,而这些幻象在莫扎特死后立即被赋予在莫扎特本人和他的作品之上。《莫扎特传》(Amadeus)(拍摄于31年前)这部电影声称是一部宏大的写实电影,但其中大部分事实都是虚构的,影片中的那个平庸之才Salieri谋杀了莫扎特(我确定,他根本没有杀莫扎特!),而这也仅仅是莫扎特谜团的冰山一角。 影片中所有的故事都是围绕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Wolfgang Amadeus)(这又是一个虚构,莫扎特从来没有称自己为&Wolfgang Amadeus&而是&Wolfgang Amad&& )从他作为神童周游欧洲,享受国际贵族的奢靡一直到他生命后期还是那个长不大的男孩,他的生命一直都在纵情燃烧,直到他尝试创作一首安魂曲时,他的生命之火被扑灭了。这首曲子似乎预示了他自己的死亡,最后这首曲子也没有完成。这些故事试图还原真相,却会被看作是挑战人们的信仰。如果莫扎特不是上帝的礼物(又一个陈词滥调),如果莫扎特不是与众不同的存在&&不是&天才&而仅仅是一个&普通人&,那如何解释他能够谱写出那样的音乐,我们即便在今天听来依然感染力十足? 过去的几个月我都在为BBC拍摄一部关于莫扎特的电影。于我而言,真正的莫扎特的喜悦是我们在影片中的发现,那就是莫扎特并非所传说的那般远离人间烟火,事实上,他和我们普通人一样也有缺点、也有矛盾、也有慈悲。只是莫扎特用音乐中毫无保留的诚实、温柔、同感和直率来表达人性,创造了一个感官世界,就像是为我们的意识呈现了一个声音图像。正如影片中的小提琴演奏者Paul Robertson告诉我的,莫扎特是&异于寻常的&:这不是说莫扎特和我们不同,相反这正是在说莫扎特与我们没有两样,这才是真正令人震惊的,即便是在莫扎特死后的两个半世纪以后。 至少在我看来是这样的,为影片的拍摄贡献一份力的人也都是这样认为,我和他们探讨莫扎特,他们赋予了我全新的见解和启发来审视莫扎特的人生、音乐以及为什么莫扎特在今天依然影响重大。能够和Cliff E isen一起观看甚至触摸莫扎特的原稿,在萨尔斯堡和Ulrich Leisinger一起弹莫扎特的钢琴,在维也纳参观了首次弹奏献给海顿的弦乐四重奏的公寓,这既令人激动也实属有幸。通过和一些最负启示性的莫扎特解说家交谈,聆听他们专门为我们弹奏乐曲&&指挥家Lawrence Power。你会体验莫扎特音乐强有力的现场呈现,见证他的音乐如何占据我们的头脑、我们的身体、我们的全部。 那么,我们的《莫扎特的喜悦》是不是莫扎特的喜悦呢?当然,这部电影在某种程度上也仅仅是讲述莫扎特人生的无数故事中的沧海一粟而已。但是我希望在这部影片中你会捕捉到莫扎特的音乐和人生中一些根本性的东西。以&凡人化&的方式来认识莫扎特(正如我在影片一开始,站在维也纳的莫扎特雕像滑稽又多余的底座旁时提醒大家的)我认为莫扎特成为了一个更有活力更有现代感的人物。所以,忘了那些在维也纳和萨尔斯堡大量出售的莫扎特风格的相关作品,直接聆听莫扎特令人瞠目结舌的音乐成就:对共鸣和人性的精湛表达。我们或许还没有为这个最简单也是最深刻的谜团找到答案&&那就是为什么莫扎特的音乐会如此打动我们?但是我们的确对某些答案作出了启发性的尝试,至少我希望是这样。感谢影片的拍摄者们,我最初的时候提出了那个让大家产生共鸣的问题:从莫扎特的宗教信仰到他的启蒙运动的激进主义;从他和乐器科技的关系到为什么他有可能成为当今全球最风靡的电子游戏作曲家,如果莫扎特生在现代的话? 《莫扎特的喜悦》于1月18日晚9点在BBC4播出,之后会在iPlayer播放一个月。
[责任编辑:冯婧]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04/13 08:36
04/13 08:36
04/13 08:38
04/13 08:37
04/13 08:37
04/13 15:44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8
04/13 09:21
04/13 10:23
04/13 08:14
04/13 08:48
04/13 08:48
04/13 08:14
04/13 10:30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22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9:21
凤凰文化官方微信
播放数:129511
播放数:289671
播放数:5808920
播放数:5808920
48小时点击排行SELF网站关停通知
亲爱的用户们,SELF悦己网站正式停运,大家可以关注“悦己SELF”微信,继续阅读。“悦己SELF”微信二维码如下:
大家也可以浏览康泰纳仕其他网站平台(点击直接跳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莫扎特传电影 百度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