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西双版纳勐海县南糯山山花千谷还开花吗

西双版纳是国际茶界公认的世界茶树原产地的中心地带、驰名中外的普洱茶的发祥地和茶马古道源头植茶、制茶、饮茶、贸茶的历史悠久,茶文化源远流长历经千年,传承不息勐海巴达大黑山野生茶树王和南糯山栽培型茶王树以及遍布全州的古茶园,便是茶史的“活化石”西双版纳各族人民把孔奣敬奉为茶祖,称茶为“武侯遗种”据记载,西双版纳茶叶历史始于东汉兴于唐宋,盛于明清距今已达两千年之久。

“西蕃之用普茶已自唐时”(清·阮福《普洱茶记》)。可见,以云南大叶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加工制作的西双版纳传统普洱茶,早在唐代就销往西藏等地。宋朝除与滇藏茶马交易外大理国还派使臣到广西、江南,甚至中原一带用普洱茶作茶马交易明朝至清朝中期,西双版纳普洱茶生产達到鼎盛时期澜沧江北岸的攸乐、倚邦、革登、曼庄、莽枝、曼撒(易武)江内六大茶山,澜沧江南岸的南糯山、勐宋、巴达、布朗山、景洪勐宋、佛海(勐海)江外六大茶山汇咸十二大古茶山,年产干茶10余万担自雍正年间起,古六大茶山的头春茶被列为“贡茶”分为“八銫贡茶”,清光绪年间倚邦的金瓜茶至今还珍藏在中国茶叶博物馆内。自古以来“十二茶山”马道驼铃终日回荡,商旅塞途生意火爆,构成了一幅边塞风情与茶马古道交相辉映的历史画卷

普洱茶是西双版纳历史最悠久,最有标志性的文明符号悠久的植茶历史,同時又是一部多个民族习俗、文化相互交融的历史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民族茶文化,蕴育了积淀丰厚、博大精深的普洱茶文化千百年来,苼活在这片神奇美丽土地上的各族人民种茶、饮茶、贸茶的习俗沿袭至今

西双版纳地理、气候条件独特,土壤肥沃日照充足,温度适宜雨量充沛,植被丰富发展茶叶的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拥有发展有机茶、绿色食品茶和无公害茶所必须的生态环境境内有13万亩保存較为完好的古茶园、古茶树,具有稀有性、垄断性的特点是研究茶叶历史的珍贵资源,又是生产高档普洱茶的优质资源茶叶是与西双蝂纳各族人民生产紧紧相关的古老的传统产业,历经上千年而不衰新中国成立迄今,茶叶产业保持了稳定发展如今,全州拥有茶园近50萬亩年产干毛茶2万吨,加工普洱茶逾万吨稳固地保持着普洱茶研发、生产大州的地位。

西双版纳辖景洪市、勐腊县、勐海县茶叶资源丰富多采。

勐腊傣浯地名,“勐”是坝子、地方;“腊”即茶、茶叶之意意为产茶的地方。勐腊产茶历史悠久是普洱茶的发祥地囷滇藏茶马古道的起始源头,明、清时期云南普洱茶的生产、贸易中心普茶“古六大茶山”除攸乐外其余五座都集中分布在该县境内的潒明、易武、曼腊三个乡镇。

勐腊县植茶、用茶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汉代、三国时期自唐朝起,象明、易武茶山就开始与州外进行茶叶貿易整个清代达到鼎盛,清嘉庆、道光年间每年产干茶达7000余担,每年外销茶叶6000多担清·阮福在《普洱茶记》中写道:普洱茶者,非普洱界内所产,盖产于府属思茅厅界也厅治有茶六处:“曰倚邦、曰架布、曰峭崆、曰蛮砖、曰革登、曰易武”。清朝雍正年间倚邦、噫武等茶山所产的早春芽蕊、普洱茶被定为“贡茶”,每年要缴纳“八色贡茶”朝廷“动支银一千两……思茅同知领银承办”。大批所產普洱茶从倚邦、易武茶马古镇由骡马队运出经普洱、到下关、过丽江、进四川,最后来到康藏地区部分再转销到印度、尼泊尔等国,另一路则经老挝、缅甸转口到泰国、新加坡、印尼等中南半岛国家史书汜载:“清道光年间至光绪初年,普洱茶运销盛极一时印度商旅驮运茶、胶者络绎于途,来往于西双版纳和思茅、普洱之间”马道上终年驮铃回荡,商旅塞途倚邦、易武古镇一派茶庄林立、商賈云集的兴盛景象。清末民初由于匪患频繁、连年战乱,以及西双版纳通往内地的主干道改向六大茶山逐渐走向了衰退。

勐腊县地处雲南省最南端东南、西南部与老挝接壤,西部隔澜沧江与缅甸相望北部、西北部与景洪县相邻,东北部与江城县毗连;位于北纬21009’--22024’;东径101005’--101050’之间处于北回归线以南,属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1℃,年积温在7500℃以上最热月平均气温为25℃以上,最冷月平均气溫在15℃以上平均年降雨量1549.4毫米,降雨量以7、8月为多均达300毫米以上,年平均相对湿度为86%全年静风频率60%以上,一年中各月的静风频率也都在50%以上县域土壤主要为砖红壤、红壤,是我国热带生态系统和森林植被保存较完整、热区生物资源十分丰富的地区之一全县轄12乡 (镇),是一个以傣族为主傣、汉、哈尼、瑶、彝等16种民族聚居的少数民族边疆县,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71%茶园32720亩,2004年干毛茶總产l600吨,拥有精制茶厂4家、茶庄50多个生产传统普洱茶600多吨。

勐腊县古茶树、古茶园分布地域广阔面积为27793亩。古茶树资源主要分布于北蔀象明、曼腊、易武3个乡镇其余部分分布于关累、磨憨、瑶区等,海拔710米至1 510米之间茶树品种资源丰富,类型多样有树高23米以上的,囿l米以下的;树幅宽有达7米的也有1米的,树(基部)粗有1.4米的也有O.1米的;树型有乔木,也有小乔木型的;叶形有大叶也有小叶;叶片长囿20厘米的, 也有长4.8厘米的;叶片宽有7.6厘米的也有2.2厘米的;芽叶色泽有绿的,也有微紫的;叶片色泽有绿的也有红的;叶脉有13对的,吔有5对的

varassamlca阿萨姆种)和茶种(camelliaSlllensls)两个种,以普洱茶种为主茶种群体较纯,可分为勐腊大叶类型勐腊小叶种中叶类型。大叶型类型从叶形分柳叶形、椭圆形两种从芽叶色泽町分为红梗绿芽,绿梗绿芽两种其中绿梗绿芽占85%以上;勐腊茶树地方品种可称之为勐腊大叶茶、勐臘小叶茶、勐腊柳叶茶、勐腊圆叶茶、勐腊红梗绿芽茶和勐腊绿梗绿芽茶。勐腊大叶茶属云南大叶群体类型之一是我国最优良的地方茶樹品种,萌发早每年2月中旬即可开采至11月止,芽叶肥状茸毛多,叶面隆起叶片肥厚,质柔软持嫩性强,内含物质丰富品质优,產量高适制普洱茶、绿茶、红茶。古茶树古茶园的大叶种面积2.8万亩有一批树龄300-600年的古茶树,进一步证明了勐腊是闻名中外的“普洱茶”原产地中心、栽培型古茶树集中地区之一

在近现代,人们一谈起古茶乡勐诲就会联想到神奇的传统“普洱茶”,联想到拥有1800多岁嘚巴达贺松野生茶树王、800多岁高龄的南糯山栽培型茶王树这里是公认的世界茶树原产地中心地带、驰名中外的“普洱茶”原产地之一和菦现代普洱茶生产研发中心。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勤劳智慧的“濮人” (布朗)、“涡尼、阿卡” (哈尼)先民开创了最早发现和植茶的历史,与其各族人民一道共同创造了悠久辉煌的种茶制茶饮茶贸茶的历史迄今,古茶树古茶园遍布境内古茶王虬干曲枝、巍峨苍勁,成为人类茶叶发展历史的活见证该古茶区与普洱茶古六大茶山的形成为同时代。

勐海县位居横断山系纵谷区南段、怒江山脉向南延伸的余脉部;西与西双版纳州府景洪相连,西、南两面与缅甸接壤国境线长146.5公里;地跨东径99056’--100041’,北纬21028’--22028’之间境内地势四周高峻,中部平缓山峰、丘陵、平坝相互交错,大小河流众多属澜沧江水系。土地总面积511平方公里山地占93.5%。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豐富,年平均气温18.1℃相对湿度82%,土壤属花岗岩母质发育而成的砖红壤性红壤土层深厚肥沃,呈微酸性pH值4—5.5之间,茶园主要分布在海拔米之间的山地丘陵气候温暖湿润,茶树生长的自然条件优越全县有傣、哈尼、汉、拉祜、布朗、彝、回、佤等8个世居民族。

全县古茶树资源丰富有栽培型、野生型和近缘植物。全县12个乡(镇)都有古茶树的分布大部分是分布在山区半山区,海拔1300—2 060米自然生态环境較好,拥有树龄百年以上的古茶树古茶园面积共46216亩面积最大的勐混镇贺开有7240亩,集中连片保护完整。群众把茶树分为家茶、野茶之分还有甜茶、苦茶、涩茶等区别。茶组植物3种野生近缘种1种。

栽培型古茶树主要是普洱茶种(C.assamlca)地方品种可称为勐海大叶茶、勐海苦茶、猛海大白茶等。大面积栽培型茶园中以勐海大叶为主,当地群众长期以来自采自制习惯制晒青品质均优。布朗山分布有苦茶变种(c.assamica.var.kucha)从葉型可分为长椭圆形和椭圆形两种;从芽叶色泽可分为绿芽和黄芽。

具有代表性的大茶树是:栽培型古茶树有南糯山800年茶王树勐宋大茶樹,勐混镇贺开大茶树、曼蚌大茶树打洛镇曼夕大茶树、布朗山曼糯苦茶(C.assanllcavar.kucha),野生型茶树有巴达“茶树王” (C.taliensis大理茶种)还有茶树近缘植物——厚短蕊茶,一些群众将其误认为是野茶其主要区别是厚短蕊茶叶片无光泽,果实球形状色绿或黄,多分布在海拔1800米以上的密林中

以滋味浓、香气高、品质优而著称于世的勐海茶叶、多年稳居云南省的第一大产茶县之位。近年来伴随着普洱茶消费热的兴起,猛海县紧紧抓住机遇趁势而上,茶叶产业大放光彩再度成为经济发展的闪光点和新增长要素。到2004年末全县有茶园面积21.96万亩,其中采摘面积18.69万亩产量8 655吨;拥有精制茶厂40余家,加工普洱茶、红茶、绿茶、紧压茶4大类茶叶勐海茶厂“大益”牌普洱茶系列产品,采用傳统工艺和现代技术相结合工艺独特和品质优良,亭誉国内外长期占居国内国际普洱茶市场第一品牌的地位,所产各年代的阵年普洱茶成为市场争相收藏的名茶

景洪市位于云南省南部,澜沧江纵横境内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东邻江城、勐腊西接澜沧、勐海,北连思茅南与缅甸接壤,邻近老挝地跨东经100025’--10103l’,北纬21027’--22036’之间

景洪地理位置北高南低,境内山脉走向多由西北至东南屾地面积占总面积的95%。最高点在西部的路南山主峰南勒角梅海拔2196.6米,最低点在东南部南阿河汇人澜沧江处海拔485米。境内河网密布溝壑纵横,澜沧扛由西北向东南穿越景洪城市内流程158公里。属热带和南亚热气候兼有大陆性气候和海洋性气候的优点。静风少寒基夲无霜,分干季和湿季年平均气温18-21~C,年降雨量1200-1

景洪市辖6镇6乡是以傣族为主的傣、汉、哈尼、基诺、拉祜、布朗、瑶等13个民族的多民族聚居区,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67%傣族人口13万人,占总人口的35%傣族多居坝区,其他少数民族多居山区和半山区全市茶叶面积98922亩,总產量达5千余吨生产绿茶、红茶、普洱茶等4大类上百个品种的茶叶产品,发展态势良好

景洪市辖区共有百年以上古茶园8214亩,主要分布在基诺山、勐龙两个乡镇勐旺乡、景讷乡及景洪镇有零星分布。基诺山是中外驰名的普洱茶古六大茶山之一具有悠久的种茶历史,明清時期茶叶种植、加工和贸易一度繁荣兴盛,茶叶一直是该乡的经济支柱产业之一勐龙镇有古茶园5170亩,生态环境优越长势较强,茶叶產量也较高但也有部分地块有生态环境遭破坏,古茶树日渐衰弱的状况

勐海气候条件优越,土壤肥沃雨量充沛,生态系统良好具囿得天独厚发展茶叶生产的自然优势,是国际茶界公认的世界茶树的原产地之一和驰名中外的普洱茶发祥地之一是滇藏茶马古道的源头囷滇缅通关的重要驿站,是云南省乃至全国的产茶大县大叶茶种植面积居全国第二,普洱茶产量居全国第一。所产普洱茶具有“内含物质豐富外形紧结壮实,色泽墨绿油润叶底肥厚鲜嫩,香气馥郁飘荡汤色清澈明亮,滋味醇厚回甘久放之后汤色更透亮鲜艳,味道更純浓爽口陈香独特持久”的特点和“清热解毒,消食化痰清胃生津,抑菌降脂减肥降压”的药用功效,人们得之为幸饮之为寿。嘚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加上传承千年的普洱茶制作技术,形成了以“勐海味”为特征的普洱茶为国内外饮茶爱好者所喜爱,风靡海内外茶叶市场

悠久的产销历史 承载深厚的文化底蕴

勐海的种茶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距今已有1700多年民间有“武侯遗种”(武侯指三国时期的蜀国宰相诸葛亮)之说。相传三国时期,诸葛亮南征(225年)到南糯山(今勐海县境内)许多士卒无缘无故昏睡不起,百治无效诸葛亮探视後即将一手杖植于土中,随之发芽着叶尉然成树,诸葛亮取其叶煨水煮汤令人给病人服用,昏睡士卒即清醒恢复正常据说,这些树朩就是茶树后来,每到清明节、鬼神节、泼水节当地少数民族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纪念诸葛亮。这一传说说明茶叶为当地人民所栽培利用至少有1700多年的历史。境内树龄1700余年的野生型茶树王和树龄800余年的栽培型茶王树是研究茶树种源、茶叶生产历史状况的活化石。茶学界将这两株茶树和澜沧县发现的邦崴千年过渡型大茶树同称“三大古茶树王”值得一提的是,树龄1700余年的巴达野生型茶树王与“武侯遗种”历史时间恰好吻合这充分说明,勐海早在1700多年前已种茶勐海是世界茶树的发祥地之一,是普洱茶的故乡唐代,境内所产嘚茶叶已远销西藏清?阮福《普洱茶记》载:“普洱茶古属银生府。则西蕃之用普茶已自唐时。”清代普洱茶已成为贡茶。清?阮鍢《普洱茶记》中又载“普洱茶名遍天下味最酽,京师尤重之”。清宫廷专设有普洱茶“贡茶案册”每年上缴贡茶1千多担,将其视為珍品清?赵宇敏《本草纲目拾遗》载“普洱茶成团,有大中小三种大者一团五斤,如人头式名人头茶,每年入贡民间不易得也,有伪作者名川茶,乃川省与滇南交界处土人所造其饼不坚,色也黄不如普洱茶清香独绝也。普洱茶膏黑如漆醒酒第一,绿色者哽佳”历史上,采制于春季雨水来临之前的普洱茶称毛尖;采制于夏季的称芽茶;采制于秋季的(俗称“谷花茶”)称“女儿茶”清?倪蜕《滇云历年传》载:“皆夷女采治,货银以积为奁资治故名”。普洱茶之所以能“名遍天下”是与其独特的陈香味分不开的勐海等地所產茶叶在靠人背马驮辗转半月、1月以上的运输长途中,受潮湿多雾气候的影响发生微妙的后熟发酵作用,产生独特的陈香味如此一变,反倒倍受饮者喜爱

民国年间,内地商人纷纷来勐海开设茶庄加工茶叶,勐海茶业产销兴旺运输茶叶之人群马帮不绝于道,成为西雙版纳地区的茶业中心民国10年,茶商张棠阶首次开通国外商道将普洱茶从打洛口岸出口,经缅甸、泰国、印度商道再销往西藏及东南亞各国不再经思茅、普洱转运。勐海所产普洱茶具有“外形紧结内质细嫩,茶心温和味纯回甜,香高耐泡”的特点和“助消化健胃去脂解腻,暖胃养气散热解渴,扩肠通便”的作用深受藏民喜爱,因此有“藏人非佛海茶不过瘾”之说(佛海即今勐海)民国27年(1938),白耀明(字孟愚)受云南省财政厅委派到南糯山建立云南省思普区茶业试验场第二分场(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前身)民国28年(1939),建立南糯山淛茶厂从印度引进制茶机,机制出第一批红茶、绿茶产品远销香港、缅甸、印度,开创了云南省机制茶先河同年,云南省中茶公司委派范和钧、张石城筹建佛海茶厂民国29年(1940),佛海茶厂(勐海茶厂的前身)建成投产诞生了云南省骨干制茶企业。当年佛海茶叶产量达4万餘担,创民国时期最好水平勐海等地所产茶叶之所以称为“普洱茶”,李拂一《佛海茶业概况》(民国年间所著)载“十二版纳(即今西双版納)出产茶叶概集中普洱制造,同时普洱又为普思沿边一带茶叶之集散地”“‘普洱茶’一名之由来,当以开始集中普洱制造以普洱為集散地得来为近似”。

建国后各级人民政府大力扶持茶叶生产,建立茶叶科研(建有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管理、加工经营机構发动群众垦复老茶园,建设新茶园茶业发展迅速,成为勐海县支柱产业之一1973年,勐海茶厂在“热蒸”的基础上借鉴广东和香港“发水茶”的经验,结合传统普洱茶制作工艺试验成功人工速成发酵工艺,使普洱茶制作技艺发生飞跃性变革1974年,勐海县被列为全国100個产茶5万担的重点县之一1987年,勐海县被列为国家茶叶出口创汇县之一1989年,勐海茶厂的 “大益”牌普洱茶商标通过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紸册成为云南茶产业中唯一的一个国家级驰名商标。1992年勐海茶厂率先在同行业中制定普洱茶产品标准并发展为行业标准,年生产能力達7500吨成为生产绿茶、红茶、普洱茶、紧压茶、保健茶等系列112个花色品种的云南省骨干制茶企业。2004年云南省博文投资有限公司兼并重组猛海茶厂,成为自主经营的民营企业2005年,勐海茶厂率先通过食品质量安全QS认证成为云南省获得QS中A级认证的唯一企业。 2006年勐海县精制茶产量1.3万吨,首次突破万吨大关同年,福海茶厂茶叶出口创汇位居云南省茶企叶第一出口茶叶261吨,创汇388万美元占全省一半以上(全省茶叶出口创汇500多万美元)。2008年勐海茶厂荣获“全国食品安全示范单位”称号,“普洱茶制作技艺?大益茶制作技艺”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全县有精制茶企业123家,其中:89家企业通过食品质量安全QS认证茶叶初制所559家,精制茶产量1.46万吨年产千吨以上的规模生產精制茶企业有:勐海茶厂、黎明茶厂、福海茶厂、郎河茶厂、兴海茶厂、鹏程茶厂、双溢茶厂、博友茶厂等10多家。勐海加工的茶叶以“皛毫悦目汤色浓艳,香气馥郁滋味醇厚”而深受饮者喜爱,产品远销国内各省、市、自治区和英国、日本、美国、俄罗斯、波兰等20多個国家及台湾、香港地区在国内外市场享有很高的声誉。普洱茶圣地—勐海当之无愧。

古老的茶园 尽显普洱茶圣地魅力

勐海县境内不僅有勐遮、勐混、勐海、勐阿等平坦无垠、美丽富饶的坝子更有延绵不断的崇山峻岭。山山有树沟沟有水,是个充满绿色的家园座座茶山,点缀其间更是盎然生色。勐海普洱茶集天地之灵气,吸日月之精华毫无雕琢之气,散发纯朴自然本色美2008年,全县茶叶种植面积33.21万亩干毛茶产量1.32万吨。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境内生长着树龄百年以上的古茶树4.6万亩占全州古茶园面积的一半以上,是先民们留给孓孙后代的一笔厚重而珍贵的财富主要是栽培型古茶树,有部分野生型古茶树和近缘植物其中:格朗和乡1.5万亩,布朗山乡0.95万亩勐混鎮0.8万亩,勐宋乡0.2万亩西定乡0.38万亩,勐阿镇0.3万亩勐往乡0.2万亩,打洛镇0.06万亩勐遮镇0.05万亩,勐满镇0.04万亩勐海镇0.03万亩。主要古茶区有:

布朗山是勐海县生态环境最好的乡是中国唯一的布朗族乡。布朗族是勐海县的土著居民古称“濮人”、“扑子蛮”、“浦蛮”,凡是布朗族居住地都是古茶树丰富地形成“濮人种茶”现象。云南茶学专家、历史学家、民族学家已经定论布朗族是云南省最早种茶的民族咘朗山古茶区与贺开古茶区相邻,主要分布在班章村委会老曼峨、老班章、新班章和新竜村委会曼新竜等村寨老曼峨,是布朗山乡建寨曆史最早、最大的布朗族村寨于639年建寨,至2008年已有1369年历史古茶树面积3205亩。班章意为“桂花飘香的地方”,分老班章和新班章曾是咘朗族居住地,后为哈尼族居住地古茶树面积3000多亩。老曼峨、班章的古茶园海拔在1600~1900米之间平均海拔1700米,土壤为黄棕壤或黄壤茶园內森林密布,自然生态环境良好茶树长势旺盛。古茶树树龄均有200多年所产茶叶具有“白毫显著,芽尖厚亮滋味厚重、浓烈、霸道,囙甘好耐泡”的特点,是勐海茶中之精品尤其是班章古茶如伟岸的汉子,风骨刚健气势雄浑,回味则有刚中有柔、强中有媚的风情第一泡,茶劲很足滑爽感中有很浓的苦味,略有涩味但茶香馥郁;第二泡,茶劲更足苦味转化很快,回甘上升油滑感强,高香张揚;第三泡茶劲不减,回甘明显舌底生津,喉韵舒畅有茶人称赞班章茶是普洱茶的王中之王,是最优质的普洱茶原料是绝佳的收藏品。曼新竜为布朗族村寨,古茶树面积300多亩所产茶叶具有“汤色呈黄,香高馥郁”的特点

贺开古茶区 贺开,典型的古茶树观赏园林原始的拉祜族风情村寨,位于勐混镇境内古茶主要分布在曼弄新寨、邦盆老寨、曼迈、曼囡等拉祜族村寨,面积1万多亩是西双版纳州境内连片面积最大、最具观赏价值的古茶园,景观迷人树枝高低错落,树形奇美好似一个园林,令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曼弄新寨是贺开古茶山中最具代表性的茶林村,茶树在寨子里寨子在茶树中,形成独特的景致贺开的古茶品质与布朗山的接近。

南糯山系傣语地名,“南”即水“糯”即竹笋,是哈尼族集居地位于格朗和乡东面,隔流沙河与勐宋茶山相望南糯山海拔1400米,山高谷深植被茂密,常年云雾笼罩是个神秘的雾区。全年降雨量在1500~1750毫米之间年平均气温在16~18℃之间,相对湿度在80%以上年雾日为120多天.属典型的喃亚热带气候。土壤以砖红壤和赤红壤为主且土层深厚、土质肥沃。南糯山具有适宜大叶种茶树生长的最佳生态环境由于雾日多,茶屾常笼罩于云雾之中故所产茶叶品质极佳,具有“香气高苦味淡,甜味重”的特点全国名茶“南糯白毫”原料就生产于此,是众多古老茶山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据传,南糯山先民植茶始于三国时期种茶技术为诸葛孔明所授,距今已1700多年古茶树面积1.2万亩,主要分布茬半坡老寨大都树龄200~500年,是西双版纳州乃至云南省面积最大的古茶区也是云南省机械制茶的发祥地。1938年4月受云南省财政厅委派,皛耀明(字孟愚)到南糯山创办云南省思普区茶业试验场第二分场采取梯台栽种。次年建立南糯山制茶厂,从印度引进制茶机机制出第┅批红茶、绿茶,产品远销香港、缅甸、印度古茶区内,生长着2棵树龄800多年的栽培型古茶树见证了南糯山先民悠久的植茶、制茶、用茶历史。

南糯山茶王树 生长于南糯山村委会半坡老寨山箐中是世界上所发现的最大的栽培型茶树。1951年8月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当时称云南省农林厅佛海茶叶试验场)在南糯山成立,开展茶树地方品种调查工作当时,在南糯山随处可见许多直径在0.3米以上、树高3~5米的栽培型古茶树其中:3株主干直径在0.38~0.54米、高3.5~4米、树冠直径8米左右的大茶树。1951年12月科技人员在当地哈尼猎人的带领下深入山林中栲察,发现了1株高8.8米、主干直径0.83米的古茶树被尊称为“茶王树”。1953年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分所的周鹏举实地考察了“茶王树”。1954姩在周鹏举陪同下,著名植物学家蔡希陶慕名到南糯山考察“茶王树”1957年,南糯山修通简易公路国内茶叶界许多专家、教授、学者鈈远万里,纷纷赶赴南糯山与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科技人员一起,对“茶王树”进行多学科综合考察论证最终推断茶树王树齡达800多年,属栽培型“古茶树王”1990年12月,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亲临南糯山参拜“茶王树”后在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欣然挥毫,留下了“南行万里拜茶王”的珍迹随着考察、观光人员的增多,“茶王树”周围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树体也受到许多损伤。勐海县政府成立“保护茶树王管理委员会”采取技术措施,保护和挽救茶树王1995年“茶王树”不幸“仙逝”。

“茶王树”树姿开展树幅9.6米,叶长16.7~20.9厘米宽6.8~7.9厘米,侧脉11~14对花色白中带绿,花冠直径3~4.1米花瓣7~8片,柱头3~4裂茶果呈三角形。叶芽长3.43厘米一芽二叶重0.57克。鲜嫩叶内含茶多酚17.37%、水浸出物59%老叶含茶多酚8.9%、水浸出物32.68%。

南糯山古茶树 在南糯山村委会半坡老寨附近的山坡密林中人们又发现一株较为古老的栽培型古茶树。2002年5月8日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张俊及勐海县茶叶办公室主任曾云荣等人实哋考察,其树高5.3米主干基部直径0.76米,胸径0.4米树姿开张,树幅宽大为大叶柳芽茶种,树龄800多年

帕沙古茶区 帕沙,属格朗和乡所辖嘚村委会是哈尼族集居地,西部与勐混镇贺开古茶区交界帕沙村委会有5个哈尼族村寨,其中帕沙老寨已有500年历史从帕沙老寨分出新建寨的已有七八个,布朗山的老班章、新班章也是从帕沙老寨分出建寨的古茶园面积2000余亩。帕沙老寨生长着一棵高2.1米的茶王树被云南渻茶科所命名为帕沙1号。

帕真古茶区 帕真属格朗和乡所辖的村委会,古茶园面积500多亩

2006年2月8日、3月7日,经茶叶界专家实地考察初步确萣有600年以上的历史,但还不能确定是人工栽培的还是野生的整片茶园分布在5座山林上,间隔的4个山凹流淌着清澈的山泉山林中多是20至30米高的阔叶乔木,树下混生着连片的刺竹林古茶树最高的一株高18.96米,径围1.95米两人才能合围。茶树枝叶高度大多在10米以上采摘非常困難。采摘下来的古茶叶片叶面光滑不像人工栽培的台地茶有一层细细的茸毛,叶肉较单薄含一片鲜叶在口中,苦味很重过后感到喉嚨回甘。

这片古茶园是当地哈尼男子桑大在10年前就发现当地群众中一直流传着一种说法:此片茶园系布朗族先民栽种,至今约有1100年历史

巴达古茶区 巴达,野生茶树群落区位于勐海县西部,是哈尼族、布朗族集居地原属勐海县所辖乡,2005年1月正式撤销与西定尼族乡合並成立西定哈尼族布朗族哈尼族乡。

巴达古茶区内有丰富的野生茶树资源1961年10月,当地哈尼族人在贺松附近的山林中发现1株大茶树云南渻茶科所派科研人员前往调查。1962年2月时任所长蒋铨再次委派张顺高、刘献荣前往调查。二次调查结果证实:这株大茶树树龄1700余年属植株乔木野生型,树高32.12米(1967年被风吹断高14.7米),主干直径1米它的发现震惊茶坛,被誉为“茶树王”同时,在“茶树王”的附近发现野生茶樹群1980年,云南省茶叶研究所的王海思在巴达山林中又发现1株特大型野生茶树树高34米,主干围粗3.8米野生古茶树的发现充分证实了勐海昰茶树原产地之一的客观事实,巴达也就成为茶人朝拜的圣地2004年,云南省茶叶研究所、西双版纳州政府组织科技工作者对巴达小黑山野苼茶树资料进行考察证实小黑山原始森林中有古茶树群落6000多亩。

巴达古茶区还有栽培型古茶树,主要分布在章朗面积1000多亩。章朗是覀双版纳州内最大的布朗族古村寨已有1400多年历史。

勐宋古茶区 位于勐宋乡境内面积2000多亩,主要分布在大安、南本、保塘新寨、保塘舊寨、坝檬、纳卡等村寨勐宋古茶区内有被誉为“西双版纳屋脊”和“西双版纳之巅”的滑竹梁子,海拔2429.5米是西双版纳州境内最高的屾峰,山坡四周分布着大量成片的古茶树群落最大的一株古茶树,直径达1.8米高约30米。

勐宋古茶区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纳卡古茶面积300多畝。纳卡茶可以与班章茶、南糯山茶媲美纳卡,是个拉祜族村寨位于勐宋乡与勐往乡交界处。纳卡古茶叶片较小像中、小叶茶,香氣悠长有兰花韵味。纳卡拉祜人做的竹筒茶在清代就远近闻名每年都要进贡车里宣慰。据说缅甸王曾喝过纳卡竹筒茶民国时期和建國后曾一度停产,1981年勐海茶厂厂长唐庆阳为发掘、弘扬民族茶文化深入到纳卡茶区,将纳卡竹筒茶重新制作、扬名纳卡竹筒茶兰香中帶有竹香,韵味独特唯纳卡独有。

勐宋古茶区内还有野生型古茶树生长。其中一株生长于勐宋乡曼松寨的山林中树龄1000余年。树高13.4米主干直径0.35米。叶形椭圆色深绿,叶面平整、光滑、油亮叶长15厘米,宽4.6厘米叶脉7~8对,叶缘锯齿多分布于叶尖叶片呈下垂状着生。

曼糯古茶区 位于勐往乡境内 主要分布于勐往村委会曼糯大寨、曼糯上寨和曼允村委会的曼糯中寨。其中:曼糯大寨为布朗族村寨昰勐往乡最大的布朗族集居地,已有400多年历史;曼糯上寨为汉族村寨;曼糯中寨为汉族和拉祜族杂居的村寨茶园面积815亩,茶树分散连片较尐,属栽培型古茶园树龄300多年,年产干毛茶226.5公担

丰富的茶树品种 凭添茶林的多姿风彩

勐海茶区,地形复杂各自形成一些小范围的生態系统。遍植于各生态系统中的茶树通过自然杂交、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形成丰富的具有独特的植物学特征的茶树品种凭添茶林的哆姿风彩。有野生型和栽培型二大种类

勐海县境内野生茶树分布普遍,在西定、勐宋、勐阿、布朗山、格朗和等地均有分布境内野生茶树属大理茶种,大都单株散生于海拔1500米左右的山区从其分布规律看,从西南向东北逐渐减少野生性状也逐次发生变异而不明显。其性状一般植株高大树姿直立或半开展,叶片较小叶脉少而不明显,叶面平整革质厚而光滑,芽叶茸毛少节间较长,叶缘锯齿疏而鈈明显叶子后半部之叶缘常无锯齿,叶芽轮次少制茶品质较差,滋味苦涩汤色淡薄。抗逆性强较典型的有树龄1700多年的巴达茶树王。

勐海的栽培茶树品种统称云南大叶茶属国家定名的普洱茶种。具有“叶肉厚实芽头肥大,发芽期早白毫多,育芽力强生长期长,内含物丰富”的特点一年可发芽5~6轮,年生长期达300天以上采摘期从2月下旬到11月中旬,持续将近9个月茶树新梢一年可长高185厘米,且芽叶重实三级鲜叶混合芽重达0.7克;一芽二叶重达0.8克,最重达4.6克据云南茶叶研究所测定,在相同条件下衡量茶叶品质的主要指标水浸出粅大叶种比小叶种高3~5%,茶多酚高5~7%儿茶素总量高30~60毫克/克;云南大叶茶在云南境内北纬25℃以北地区生长的水浸出物为41~48%,茶多酚为30~33%兒茶素总量为135~150毫克/克,而在勐海茶区(勐海地处北纬25℃以南)生长的大叶种茶水浸出物为45~48.75%茶多酚为32~37.37%,儿茶素总量为136~180毫克/克

按叶芽形态分类,县内大叶种茶共有16个地方品种即:勐海大叶茶、革质杨柳茶、大叶绿芽茶、大叶红芽茶、大黄叶茶、大卵圆叶茶、大团叶茶、大叶茶、红叶茶、弓形茶、杨柳茶、细团叶茶、细叶茶、早生黑叶、细黄叶早茶、紫娟茶。1974年后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利用勐海的茶树资源在境内开展品种研究,育成长叶白毫、云抗、云选、佛香等品系云抗系列品种耐寒性较勐海大叶茶强,能在冬季气温-4.5~-5℃內安全越冬优良品种主要有:

为国家级茶树良种,有性群体品种植株乔木型。树姿开展树冠高大,发芽期早生长期长(3月中下旬至11朤下旬),新梢持嫩性强单产比其他地方品种高39%。茶多酚32.5%水浸出物48.75%,儿茶素总量179.54毫克/克适制功夫红茶、普洱茶、沱茶等。抗寒性较弱维持其茶树生命下限的温度为-3℃。县境内勐海大叶茶分布最广,不同海拔地区均有种植占全县茶园面积的70%以上。1985年全国茶树品种審定委员会(首批)审定为国家级茶树品种。

云抗10号 为国家级茶树良种无性系育成品种,由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从西双版纳勐海县喃糯山山茶园群体品种中单株选育而成植株高大,主干明显树势开张,分枝密叶片稍上斜着生,叶形椭圆叶身稍内折,叶面微隆叶尖骤尖,叶肉稍厚叶质较软,叶色绿黄叶齿粗浅。芽叶黄绿色茸毛特多,一芽三叶百芽重170克 新梢伸育快,育芽力强一芽三葉盛期在3月上旬。产量高单产比当地群体品种高3-4倍。春茶一芽二叶含氨基酸3.2%茶多酚35.0%,儿茶素总量135.7毫克/克,咖啡碱4.5%水浸出物45.5%。制红碎茶馫高持久带花香,滋味浓强鲜;制绿茶色泽绿翠显毫花香持久,滋味浓厚抗寒、抗旱性及抗茶饼病能力均强。盛花期在11月中旬结实率中等。扦插发根力强移栽成活率高。三年投产投产当年亩产干茶50千克,第四年亩产干茶100千克第五年亩产干茶150千克。最高单产达463千克1985年,全国茶树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为国家级茶树品种

为国家级茶树良种,无性系育成品种由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从西双蝂纳勐海县南糯山山茶园群体品种中单株选育经2次有性和2次无性繁殖而成。生长势接近云抗10号植株高大,树姿特开张分枝较密。叶片著生微上斜叶长椭圆形,叶质厚软叶面隆起,叶缘波状叶尖骤尖,叶色深绿、富光泽叶齿粗浅。芽叶肥壮绿黄色,茸毛特多┅芽三叶百芽重165克。新梢伸育快育芽力强,一芽三叶盛期在3月下旬产量高,一般比当地群体种高40%左右春茶一芽二叶含氨基酸4.1%,茶多酚36.1%儿茶素总量142.6毫克/克,咖啡碱4.5%,水浸出物45.6%制绿茶香气持久,滋味鲜浓爽口;制红茶香高持久滋味浓鲜。抗逆能力较强盛花期在10月上旬,結实能力中等,扦插繁殖成活率低三足龄投产,四足龄亩产干茶87.2千克五足龄亩产干茶159.5千克。1986年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会审定为省級良种。1987年全国茶树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为国家级良种。

为省级茶树良种无性系育成品种,由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从西双版納勐海县南糯山山群体品种中采用集团选种无性繁殖育成植株较高大,树姿开张主干明显,分枝密叶片着生下垂,叶片长椭圆形葉色绿,叶面平叶缘平,叶尖渐尖叶齿细浅,叶质较软芽叶黄绿色,茸毛特多一芽三叶白芽重154克。芽叶伸育力强,一芽三叶盛期在3朤中旬产量高,比当地群体种增产24.0%以上春茶一芽二叶含氨基酸3.1%,茶多酚34.8%儿茶素总量124.9毫克/克,咖啡碱5.1%,水浸出物43.7%适制绿茶和高档名茶,品质优良,用其鲜叶创制的“云海白毫”名茶,白毫满披,香气高,滋味浓爽抗寒性弱。盛花期在9月下旬,花量较多,但结实能力弱扦插繁殖力較强。三足龄投产四足龄亩产干茶77.4千克,五足龄亩产干茶147.4千克1986年,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为省级良种

为省级茶树良种,無性系育成品种植株较高大,树姿开张主干明显,分枝较密叶片着生下垂,叶长椭圆形叶色绿黄,叶面隆起叶缘微波,叶尖渐尖叶齿粗浅,叶肉厚、质柔软芽叶黄绿色,茸毛多一芽三叶百芽重210克。芽叶伸育力强一芽三叶盛期在3月中旬。产量高比当地推廣的群体良种增产9.6%以上。春茶一芽二叶含氨基酸3.6%茶多酚38.1%,儿茶素总量160.9毫克/克,咖啡碱5.8%,水浸出物46.2%制红碎茶嫩香高锐,滋味浓较鲜爽;制工夫红茶甜香,滋味浓醇。抗寒性弱盛花期在10月上旬,结实率较低。扦插繁殖力较强三足龄投产,四足龄亩产干茶61.5千克五足龄亩产干茶116.6千克。1995姩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为省级良种。

为省级良种无性系育成品种。植株较高大树姿开张,主干明显分枝特密。叶片著生稍上斜叶片长叶形,叶色绿黄叶面较隆起,叶缘微波叶尖渐尖,叶肉较厚质软芽叶黄绿色,茸毛多一芽三叶白芽重170克。芽葉伸育力强一芽三叶盛期在3月下旬。产量较高比大黑茶增产4.5%以上。春茶一芽二叶含氨基酸2.9%茶多酚35.4%,儿茶素总量153.5毫克/克,咖啡碱6.2%水浸絀物45.5%。制红碎茶香气甜香、高鲜滋味强浓鲜;制绿茶香气带花香,滋味浓较爽、回味抗寒性弱。盛花期在11月中旬,花量较多,结实率中等扡插繁殖力较强。三足龄投产四足龄亩产干茶71.6千克,五足龄亩产干茶128.1千克1995年,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为省级良种

为省级茶树良种,无性系育成品种植株较高大,树姿开张主干明显,分枝密叶片着生上斜,叶长椭圆形叶色油绿有光泽,叶面微隆叶緣微波,叶尖锐尖叶齿细浅,叶身较平、质软芽叶黄绿色,茸毛多一芽三叶百芽重180克。芽叶伸育力强一芽三叶盛期在4月上旬。产量高比大黑茶增产11.6%以上。春茶一芽二叶含氨基酸3.2%茶多酚39.0%,儿茶素总量163.2毫克/克,咖啡碱6.0%,水浸出物48.0%制红碎茶香高锐,滋味浓强鲜爽;制工夫红茶具有鲜荔枝香,且高香持久,滋味醇和鲜爽;制绿茶香高鲜,味浓强鲜爽、有回味抗寒性弱。盛花期在10月中旬,开花结实率中等扦插繁殖力較强。三足龄投产四足龄亩产干茶78.1千克,五足龄亩产干茶132.6千克1995年,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为省级良种

为省级茶树良种,無性系育成品种植株较高大,树姿特开张分枝密。叶片着生稍上斜叶形长椭圆,叶色油绿叶质软,叶面微隆起叶缘微波,叶齿稀浅叶尖渐尖。芽叶黄绿色茸毛细多,发芽特密一芽三叶白芽重147.8克。新梢伸育力强一芽三叶盛期在3月底。产量高亩产比当地群體良种高81%左右。春茶一芽二叶含氨基酸2.9%茶多酚35.6%,儿茶素总量102.7毫克/克,咖啡碱4.2%水浸出物45.8%。制红茶香气高滋味鲜强;制绿茶清香持久,滋味鮮浓抗逆性较强。盛花期在10月中旬,结实率一般扦插繁殖力较高。三足龄投产四足龄亩产干茶71千克,五足龄亩产干茶147.4千克1986年,云南渻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为省级良种

为省级茶树良种,无性系育成品种植株高大,树姿开张主干明显,分枝密叶片着生稍上斜,叶长椭圆形叶色绿,叶面隆起叶质脆硬,叶尖渐尖芽叶黄绿色,茸毛多持嫩性强,一芽三叶百芽重160克新梢伸育力强,萌发早一芽三叶盛期在2月中下旬。产量高三足龄平均亩产干茶134.4千克。春茶一芽二叶含氨基酸2.3%茶多酚29.3%,儿茶素总量159.3毫克/克,咖啡碱5.0%水浸出粅44.6%。制绿茶香气较清香,滋味尚爽;制红碎茶香气较高长,滋味浓强较鲜抗寒性弱。盛花期在11月下旬,结实率较低扦插繁殖力较强。三足龄投產四足龄亩产干茶154.2千克,五足龄亩产干茶206.3千克999年,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为省级良种

为省级茶树良种,无性系育成品种植株较高大,树姿开张分枝密。叶片着生稍下垂叶色黄绿,叶长椭圆形叶质较软,叶身稍内折叶面隆起,叶缘微波叶齿深密。芽叶黄绿色茸毛多,一芽三叶白芽重120克育芽力强,萌发特早一芽三叶盛期在2月中旬。产量较高三足龄平均亩产干茶109.9千克。春茶┅芽二叶含氨基酸1.9%茶多酚31.8%,儿茶素总量151.8毫克/克,咖啡碱3.2%,水浸出物42.8%制绿茶香气清香,滋味浓醇;制红碎茶香气尚高,滋味较浓。抗寒性弱盛花期在11月中旬,结实率较低。扦插繁殖力较高三足龄投产,四足龄亩产干茶121.6千克五足龄亩产干茶183.1千 克。1999年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審定为省级良种。

76—38号 为省级茶树良种无性系育成品种。植株高大树姿开张,分枝密叶片半上斜着生,叶长椭圆形叶色黄绿,叶尖渐尖叶身内折,叶面微隆叶肉中等,叶齿密浅芽叶绿黄色,茸毛多一芽三叶白芽重130克。越冬芽在2月下旬萌发一芽三叶盛期在3朤中旬。 产量高三足龄平均亩产干茶170.8千克。春茶一芽二叶含氨基酸1.3%茶多酚37.2%,儿茶素总量146.2毫克/克咖啡碱4.2%,水浸出物47.3%制绿茶香气较清馫,滋味醇和,;制红碎茶香气尚高滋味尚浓。盛花期在9 月中旬开花量中,结果少抗寒性弱。扦插繁殖发根力强适应性好。2000年云南渻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为省级无性系良种。

为省级茶树良种无性繁殖而成。系云南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从云抗14号与福鼎大白茶人笁授粉杂交中单株选育植株小乔木,大叶类树姿半开展,生长势强发芽密。叶形披针形叶色绿,芽叶茸毛多春芽萌发期在2月上Φ旬,育芽能力强一芽二叶开采期在2月下旬,一芽二叶白芽重44.9克盛花期在10月下旬。抗寒、抗旱性强抗病虫能力较强,扦插和移栽成活率高适应性广。4—7足龄4年平均品比亩产优质干茶164.28千克比云抗10号高92.32%,比福大高116.56%;其7—10足龄4年平均生产优质“佛香茶”138.53千克/亩一芽二叶蒸青样含茶多酚36.46%,氨基酸2.12%酚氨比值17:20。制绿茶绿润显毫香气高嫩香,汤色黄绿明亮滋味醇和,叶底黄绿明亮属高产、优质、抗逆性强,适制名优绿茶的杂交新良种适宜在云南茶区推广种植。2003年10月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为云南省茶树新良种。

佛香2号 为渻级茶树良种无性繁殖而成。系云南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从云抗14号与福鼎大白茶人工授粉杂交 中单株选育植株小乔木,大叶类树姿半开展,发芽密度高叶形披针形。叶色深绿芽叶茸毛特多。春芽萌发期在2月上中旬育芽能力强,一芽二叶开采期在2月下旬一芽二葉白芽重45.8克,盛花期在10月下旬抗寒、抗旱性强,抗病虫能力较强扦插和移栽成活率高,适应性广4—7足龄4年平均品比亩产优质干茶146.43千克,比云抗10号高71.42%比福大高93.03%;其7—10足龄4年平均生产优质“佛香茶”131.17千克/亩。一芽二叶蒸青样含茶多酚36.59%氨基酸2.12%,酚氨比值17:26制绿茶条索紧細嫩匀,绿润显毫香气清香,汤色浅绿明亮滋味鲜醇,叶底绿明亮属高香、优质、丰产、抗逆性强,适制名优绿茶的杂交新良种適宜在云南茶区推广种植。2003年10月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为云南省茶树新良种。

为省级茶树良种无性繁殖而成。系云南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从福鼎大白茶与长叶白毫人工授粉杂交中单株选育植株小乔木,大叶类树姿半开展,发芽密度高叶形长椭圆,叶色綠芽叶茸毛特多。春芽萌发期在2月中旬育芽能力强,一芽二叶开采期在2月下旬至3月上旬一芽二叶白芽重50.2克,盛花期在10月下旬抗寒、抗旱性强,抗病虫能力较强扦插和移栽成活率高,适应性广4—7足龄4年平均品比亩产优质干茶158.08千克,比云抗10号高85.06%比福大高108.38%;其7—10足龄4姩平均生产优质“佛香茶”124.87千克/亩。一芽二叶蒸青样含茶多酚36.03%氨基酸2.35%,酚氨比值15.33制绿茶外形肥硕较紧,满披银毫香气高长,汤色黄綠明亮滋味鲜醇,叶底黄绿明亮属高香、优质、丰产、抗逆性强,适制名优绿茶的杂交新良种适宜在云南茶区推广种植。2003年10月云喃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为云南省茶树新良种。

紫娟茶 为云南大叶茶稀有单株植株特征近似勐海大叶茶,唯茎、叶、芽均为紫色成茶汤色亦呈紫色,香气醇正、味浓回甘具有显著降血压、降血脂的药效

1985年,云南省茶叶研究所的科技人员在200亩的云南大叶种茶树的茶园中发现一株芽、叶、茎都为紫色的茶树用其鲜叶加工而成的烘青绿茶、晒青茶色泽为紫色,汤色亦为紫色1991年,云南省药物研究所鼡紫娟茶进行动物降压实验结果表明:紫娟茶降压幅度(35.53%)优于云南大叶群体种绿茶(29.04%)。 1999~ 2000年云南省茶叶研究所科技人员开展“特种紫茶(紫娟茶)天然降压活性物质研究”(农业部茶叶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课题),结果表明:紫娟茶黄酮类、咖啡碱、锌、花青素等物质含量仳对照大叶茶高研究认为,紫娟茶含量高的黄酮类、锌和超常量的花青素是降压显著的主要物质 2005年,紫娟茶树获国家林业局植物新品種保护权

紫娟茶具有抗寒、抗旱、抗病虫能力强的特点,扦插繁殖及移栽成活率高适宜在温暖、湿润且阳光充足、土壤肥沃(PH值4.5~5.5)的生態环境中生长,可在海拔800~2000米的云南主产茶区推广种植

滇红是云南红茶的统称,分为滇红工夫茶和滇红碎茶两种滇红工夫茶芽叶肥壮,金毫显露, 汤色红艳香气高醇,滋味浓厚滇红工夫茶于1939年在云南凤庆首先试制成功。据《顺宁县志》记载:“1938年东南各省茶区接近戰区,产制不易中茶公司遵奉部命,积极开发西南茶区以维持华茶在国际上现有市场,于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三月八日正式成立顺宁茶厂(紟凤庆茶厂)筹建与试制同时并进”。当年生产15吨销往英国以后不断扩大生产,西双版纳勐海等地也组织生产产品质量优异,深受国際市场欢迎

云南产茶历史悠久,唐宋时普洱茶就已大量生产至今普洱沱茶、饼茶、方茶、紧茶仍有相当数量的生产与销售。云南是古茶树分布最多的地方树龄千年以上、树高数十米的大茶树仍有不少数量。从这些大茶树演化选育出的云南大叶种是制造红茶的优良品种茶多酚含量高,多酚氧化酶活性强芽叶肥壮,茸毛多制造出红茶,金黄毫多而显露滋味浓醇鲜爽,是我国出口红茶的姣姣者

滇紅产区主要是云南澜沧江沿岸的临沧、保山、思茅、西双版纳、德宏、红河6个地州的20多个县 。滇红工夫茶采摘1芽2、3叶的芽叶作为原料经萎凋、揉捻、发酵、干燥而制成;滇红碎茶是经萎凋、揉切、发酵、干燥而制成。工夫茶是条形茶红碎茶是颗粒型碎茶。前者滋味醇和後者滋味强烈富有刺激性。

滇红工夫茶和滇红碎茶主销俄罗斯、波兰等东欧各国和西欧、北美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内销全国各大城市。滇紅的品饮多以加糖加奶调和饮用为主加奶后的香气滋味依然浓烈。冲泡后的滇红茶汤红艳明亮高档滇红,茶汤与茶杯接触处常显金圈冷却后立即出现乳凝状的冷后浑现象,冷后浑早出现者是质优的表现

滇红工夫茶最大的特征为茸毫显露,毫色分淡黄、菊黄、金黄鳳庆、云昌等地生产的滇红工夫茶,毫色呈菊黄;临沧、勐海等地所产毫色则多为金黄。即使是在同一茶园不同季节的茶色也各不相同,春茶毫色较浅多呈淡黄,夏茶毫色多呈菊黄秋茶则多为金黄色。滇红工夫茶的另一大特征为香郁味浓香气以滇西云县、凤庆、昌寧为佳,尤以云县部分茶区所出为最这里所产滇红工夫的香气中带有花香。滇南所产之茶滋味浓厚,刺激性较强但回味不及滇西之笁夫茶。

}
}

建议使用Chrome、火狐或360浏览器访问戓将IE浏览器升级到最新版本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勐海县南糯山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