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年17岁初中毕业当兵什么待遇想去当兵农村户口可以吗 谢谢 湖南宁远人

我想去当兵,十七岁,身高175CM,体重60kg,农村户口,初中毕业没证!能行吗?急_百度知道
我想去当兵,十七岁,身高175CM,体重60kg,农村户口,初中毕业没证!能行吗?急
我有更好的答案
1 你的硬件条件之一没达到(也就是你的学历)这一条你连报名的机会都不会给你!2 参军农业户口最低学历是初中!3 你的身高体重几乎没问题!这么说小伙子!参军先要验证的你学历证书,然后才是体检,往后才是政审,最后是定兵与走兵!所以你的学历就已经否定了!你除非先拿出初中证书来再说!
采纳率:70%
来自团队:
好:你其他条件都很好,就是文化程度不够,可以找原来的初衷去补一个吧,农村入伍至少要初中毕业的,而且年满18岁!毕业证找人补一个就可以的
看情况,如果你那人参军的少你就好办,如果多就得走关系了。可以从校半一个临时的证明。
应征对象: 高中(中职)应届毕业生:[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包含普通中专、职业高中、技工学校,下同)2012年毕业的男性应届毕业生。]中职毕业班学生:[指中等职业学校2013毕业生,冬季征兵时已完成专业理论课程学习,除参加毕业实习或社会实践外能够毕业的。]高中(中职)往届毕业生:[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的往届毕业生,高中毕业后进入成人教育、各类非学历教育、培训及自考类学校等非全日制学校学习的学生。] 学历要求: 高中文化程度(含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选择学历时按简称:普高、中职)。 年龄要求: 年满18至21岁(含); 本人自愿报名的,可放宽至年满17岁(含)。
没学历不是绝对的不行,我在部队的时候,有个别战士字都认不全,但是人家态度很好,很刻苦,领导也很照顾。学历上卡不卡你关键要看你们当地对当兵的态度了,要是去当兵的学历普遍高,那你就要处于劣势了,还有一方面要看当兵的意愿的强烈程度,个人认为学历问题可以找相关的人解决一下,弄个初中文凭,如果弄不到,就希望你们那愿意去当兵的人少吧。
其他2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农村户口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我今年17周岁,身高178cm,体重60kg.初中毕业,农村户口,特想当兵,也是我人生的最大梦想,今年可以去..._百度知道
我今年17周岁,身高178cm,体重60kg.初中毕业,农村户口,特想当兵,也是我人生的最大梦想,今年可以去...
今年17周岁,身高178cm,体重60kg,特想当兵,也是我人生的最大梦想,今年可以去吗?在那报名.初中毕业,农村户口
我有更好的答案
青年为年满18岁至20岁,高中毕业以上文化程度的青年,企业事业单位职工,根据本人自愿,可征集部分满17岁的应届高中(含职高,只要本人自愿参军的,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可放宽到22岁,对大学本科应届毕业生。为适应部队建设需要,可放宽到23岁,可放宽到21岁
采纳率:79%
来自团队:
你列出的条件都可以,十月底时候从户口所在地武装部报名
现在当兵要文化高不过你的条件也行去武装部问问吧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农村户口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您所在的位置:&>&
新闻热线:16281
当兵岁月 &&来源:&& 作者:李仙正
我是一个兵
有时候,只要躺在床上,微微地合上双目,以静养静,常常军魂缠绕,梦回军营,勾起了我对军营生活的深深眷恋。曾经的一段光阴,我是一个兵,来自老百姓,知道咱当兵人,都穿着清一色朴实的军装,热血沸腾的峥嵘岁月,一样的青春年华成就了别样的风采,集合在八一军旗上悠悠飞扬。
十八岁那年,我怀揣着学生时的梦想和憧憬,报名参军被批准应征入伍。于是,我告别了亲人,离开了家乡,第一次大开眼界,跨越千里之遥,履行公民的兵役义务,光荣地走进了军营的大门,穿上一身绿色军装。军营,是一所大学校,海纳百川,视五湖四海的应征青年亲如兄弟,团结成一个钢铁集体。在军营,战友们或许学到的文化知识有限,但可以学到很多做人的道理,可以学到从地方上无法学到的东西,尤其是从老百姓到军人的根本转变,历练阳刚之气的战士魂魄,磨砺坐如钟、立如松、行如风的刚强体魄,是那种一般人难以具备的担当与无私、信心与意志、顽强与勇敢的刚毅性格,把一个个粗糙的毛坯,淬炼百火的锻造,成为一个个合格好钢的特殊材质,是那种遇事淡定、处事不惊、为人正直的胆略宁远,使人的身心接受全面的洗礼。
开始军营生活的第一课,首先要接受新兵集训,我便在一片“欢迎新战友”声中报到了,并编入到新兵二连,各班的班长又从连里把新战友领进了家门。班长,兵中之父,所谓像父亲一样,军事上严格要求士兵,生活上关心爱护士兵,他忙前忙后,给我们安排床位,教我们叠被子,向我们介绍作息制度等等。
入伍前,我曾听退伍兵说过,新兵集训是最艰苦的。而我所在的炮兵部队,新兵的一些训练内容,门槛并不高,离真正意义上的“魔鬼”训练,单兵战术、摸爬滚打、擒拿格斗等“十八般武艺”,还差得远呢!更何况,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我还没有尝到多少训练的“苦”味。无论训练的强度、难度、高度也好,考核的标准、层次、要求也罢,与步兵部队里简直是没法比的。打个比方,如果我们投手榴弹十八米及格,那么,步兵就要二十五米;如果既定相同时间,我们空着手进行五公里越野,步兵还要背上背包、扛一支半自动或自动步枪、三五颗手榴弹……
训练场上,战友们不仅紧张艰苦,风吹雨打,脸变黑了,手脚皮肤磨破了,轻伤不下“火线”,仍做着军训动作;而且荡漾着青春激情,走着整齐雄壮的步伐,个个声音宏亮“一、二、三、四”。可是,原计划安排三个月的集训期,结果又被拦腰斩断,仅花了一个多月就提前“毕业”了。集训生活结束后,新兵连召集全连官兵,连长、指导员向新兵们颁发了“二块五”,“二块”指的是两片红领章,“五”指的是红五星帽徽。班长、副班长耐心地作示范,教会我们用针线固定红领章,并一一作了验收。当新兵们穿上戴有红领章的军装,戴上别有红五星帽徽的军帽,站在军容镜前,自豪感油然而生,心中泛起窃喜的涟漪,特别是从老百姓到军人的转变,内心的欢愉溢于言表,有的甚至对着镜子行军礼,默默地对镜子里的自己说:“嘿嘿,我成了合格的军人。”
穿戴“二块五”的当天晚上,新兵营里召开参加地方春运安全保卫的动员会,末了,记得首长大声问道:“大家有没有信心?”我等声音宏亮,个个信誓旦旦:“保证完成任务,请首长放心!”第二天,我们全营三个新兵连,二三百名战士,开拔到常州火车站“驻防”,平时戴上“值勤”字样的红袖章,主要任务是服务群众,协助火车站维护春运秩序、安全检查,严防违禁物品进站上车。
在火车站值勤的日子里,我们安排到铁路上刚新建的幼儿园里集中住宿,但我常常彻夜难眠。因为,睡的床宽度约六十公分左右,可拆卸的双人床,床板是由一块钢丝网和四周拉着的弹簧组成。当时,睡我上面的是个较胖的家伙,他一但上床休息,床板就会“凹”下来,我盯着凹状的“床顶”,感觉无奈到了极点。只要上床的家伙稍微伸下腿,翻个身,即便是打呼噜,我都感觉到“地震”,弹簧床连我一起在摇摆。有时遇到上床的打个喷嚏,或者每趟列车“咔嚓、咔嚓”地经过,我也会觉得地在动,床在摇。再加上雪雨天气,我感冒咳嗽,无疑加剧了“失眠症”,只好上铁路医院免费求医,开了止咳药和少量的安眠药……
住进幼儿园,仿佛让自己重新回到了童年。当人生之舟从此启航,祖国的明天更加美好,我的心灵在独白,一幕幕画面浮现眼前,全是幼儿园老师领着一群孩子,耳边随之响起稚嫩的童声:“解放军叔叔好!”“嗨,小朋友们好!”我们挥挥手致意……战士与小朋友交流,心是相通的,这一切都显得那样的可爱可亲。
夜深沉,难入梦。我躺在幼儿园里的弹簧床上,闻之战友们酣睡的呼吸声,仿佛自己就躺在婴儿的摇篮里,宛如有一位守在婴儿摇篮边的母亲,一边用温柔的双手搭住摇篮轻轻地摇,一边低吟浅唱着绵绵的小夜曲,这让我感受到在军营摇篮里生活成长的温暖。并从心底里触摸到有力的红色摇篮的精神脉动,深刻体悟到一个人当几年兵,就足够感悟一生,回味一生。生命中有了当兵的历史,一辈子也不会感到懊悔。
父亲来军营
父爱是浓烈的醇酒,炽热的太阳。我的父亲,是这世上最疼爱我的人。记得参军那年,父亲便常常念着我的小名,对母亲唠叨,有时叹叹气说:“啊,小儿当兵去了这么久,我也想到部队去看看。”父亲以其朴素的心灵,最常见不过的语言,也许是一个为人父的“儿行千里父担忧”的牵挂,那种血缘、亲情的关系,让我真切感受到父爱的味道,是那么的平常、简约、豪爽、豁达,又是那么的坚强、有力、自信、阳光。
我参军第三年,算是个老兵了,周围的人头也比较熟络。这个时候,父亲突然来信说,他要到部队上看看我。这让我百感交集,心绪像打翻“五味瓶”一样。高兴的是,父子俩好都好几年不见了,能在军营里相聚,一起聊聊家亲,听听熟悉亲切的乡音,怎么不高兴呢?特别是父亲给我爱子如命的感觉,我一直盼着父亲来队。但担心的是,父亲年已六旬,一辈子脸朝黄土背朝天,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村老人,既大字不识几个,又听不懂、不会说普通话,出趟远门不容易,买车票、问下路、转乘车辆、解个手等等,甚至拖着沉重的行李,大包小包的家乡土特产,那是何等的艰辛和不便啊!
为了到部队里探望,父亲在家做了大量的“功课”。他老人家不仅请教与我同部队已退伍回家的邻村老兵,打听军营的基本规矩,了解行程路线和车站里的班车。而且找村上几位做买卖和给乡镇企业“跑单”(接业务)的年轻人,问东问西问得很细、很多……接下来,父亲准备了“黄岩蜜橘”、杨梅干等家乡的土特产。由于当时尚未颁发居民身份证,父亲又到村里打了“证明书”,以备路上证明身份、方便住旅馆。
准备就绪后,父亲肩扛手提着家乡的“宝贝”,千里迢迢,风尘仆仆,一路疲惫地赶到我所在的部队驻地。可是,军营离驻地最近的小车站也有三四里路程,还没等我赶到小车站迎接,父亲凭着我写给家里的信,沿着宁杭公路一路打听,一见到穿军装戴领章帽徽的当兵人,就像遇上“救星”似的,便拿出我写给家的有部队地址的信封,问我的部队往哪儿走……
我与父亲就这样相遇了。
我出了军营哨卡,直奔驻地的车站而去,两眼整整地盯着川流不息的茫茫人海,一路搜寻着父亲熟悉的身影。当我看到父亲正扛着沉重的行李,吃力地走在来队的路上时,我心情无比激动,远远地喊道:“爸爸,您来了啊!”“嗯。”父亲喜出望外,我连忙过去接下父亲手提肩扛的大包小包,终于让他喘口气,有机会摸出香烟,边走边点边吸。踏进军营,我领着父亲住进了部队的招待所,上司政(司令部和政治处)机关食堂就餐,当然住宿、吃饭都是免费的。管食堂的司务长、奉化籍志愿兵老俞说,小李的老爸来队了,即吩咐炊事班晚上多加二个菜,给我父亲“开小灶”;正在食堂帮厨的临海籍特务排战士小高,还从食堂里把饭菜打到我的宿舍;战友们主动向我父亲打招呼,老爸来队了要多住几天……
父亲被军营浓浓的亲切感包围着,很快忘掉了出远门时的忧愁和路途的劳累,他把内心的喜悦写在脸上,留给了我的战友,献给了我的部队。父亲来队的几天里,我带着他在营房的四周“转转”,看看连队的菜园子、猪圈,战友们动手种的菜和养的猪,熟悉一下部队的生活环境。当时,我所在部队驻地江苏宜兴,是我国著名的陶都。我就带他上街,看一看陶都的陶器、紫砂工艺等地方特色产品,并到驻地的风景区“转转”,印象最深的是去了宜兴的灵谷洞、善卷洞,感受驻地优美而又奇特的风光景色。
父亲为了看我,来队心切,不顾路途遥远,一路辛劳,吃不好睡不好,但回家也心切。我知道,父亲肯定惦念着朝夕相处的家人和乡亲们,还有想着自己的农活,担心在部队久了会误农事。而善解人意的部队首长得知后,便对我说:“小李,给你十天假,你父亲年纪大了,送他回家吧,路上也好歹有个照顾。”我十分感激道:“谢谢首长!”当天晚上,首长交代文书小陈特地给我送来了《军人通行证》,说持该证购买车票、住旅馆方便些。
第二天,通过乘车转车反反复复的折腾,我与父亲回到家乡的小镇上。父亲领我走进鞋店,坚持让我挑了一双中跟的棕色皮鞋。我心里清楚,勤劳了一生的父亲,他这一辈子都没有给自己买过皮鞋,尽管连穿皮鞋的滋味也不知道,但他该知道买皮鞋贵。在当时人民币最大面额10元的“大团结”年代,花三十多元钱买双皮鞋,确让我觉得有点奢侈。可父亲反而笑呵呵安慰我:“阿正,勿心疼钞票,你看我几时出过远门……”
父亲来队,不仅仅给我送来了一份浓浓的亲情,体悟到父爱的味道。更是在父亲有生之年,欣闻战友们亲切地喊他一声“老爸”,这同样让他触摸到战士的可爱,感受到军营的神圣,处处放射出亲和力的光芒,令人难忘终身。
一条红毛毯
大年除夕下午,我回家过春节。空中飘落着鹅毛大雪,山舞银蛇,银装素裹,仿佛染白了整个世界。凄美的格调,飘雪的丽景,直观地告诉我天气出奇的冷,好在侄女、侄儿过来给我母亲贴春联,散发着亲情的温馨和节日喜气,一股暖流随之心头涌动。
下雪,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趋势下,我的家乡虽然不是四季如春,但绝对是“稀客”,一般长年到头才来光临过一二回,甚至一整年都看不到一场象模象样的雪。可这对怕冷的我来说,遇上罕见的暴风雪背后,不仅仅是寒气袭人可怕得有点“恐雪症”似的,像“晕血”的人见到血腿脚发软一样,一见到雪身子就抖个不停,缩手缩脚怕瑟瑟,更多是缺乏对雪景独特的欣赏和赞美,只知道雪花飘扬“白色冷酷”的寒意,却忽视了“瑞雪兆丰年”的收获与厚重。
严寒的除夕,风雪的夜晚,乡亲们早早地打了炮仗,家乡俗称“关门炮”,便蜷缩在自己温暖的小屋里,延续着平时早睡的习惯,到了第二天春节,即新年第一天起来又要打炮仗,习惯了打过“开门炮”后才开始外出串门,拜访左邻右舍,亲朋好友。我家的房间里由于没有空调取暖,的确难熬,不过,当时普通农家是享受不起空调的,除了空调本身的价格昂贵、耗电量大之外,还有农村停电是家常便饭,许多时候即便是装了空调也成了摆设。在我上床临睡前,年迈的母亲打开衣橱,取出一条用白色塑料袋包装的毛毯,客观地讲是一条厚实的血红底打粉红色大花的红毛毯。母亲说:“这条毛毯是你当兵立功奖的,放在衣橱里都‘冻’十多年了,我平时舍不得拿出来用,一直把它放着。”我点点头,母亲说着动作麻利地铺在我的被子上。
看着铺盖上的这条红毛毯,那段义务服兵役的峥嵘岁月随之涌上心头,令我难以释怀。
那个年代,人民币最大面额是10元的“大团结”,我入伍的第二年,部队的伙食标准是一块钱一天,每个月的津贴费是12元。而在家乡,农村经济落后,收入不高,物价、工价都相对低廉。警如,猪肉每斤9角多,建房雇用的“泥水”(泥瓦工)、“木匠”(木工)等,每天的工钱才二三块……
据老兵们讲,以前国家并不富裕,物质匮乏,部队对革命战士的嘉奖,是没有奖品或奖金可言的,“口头嘉奖”的说法也就由来已久。可轮到我立功时,政治机关刘主任说,这次部队拿出一笔钱,按人均五十元的标准,用于制作奖章、证书和购买奖品,也就是给立功的每一位干部战士,除颁发一枚军功章外,还奖一条红色毛毯。由于部队远离家乡,没有现代通讯条件和发达的交通工具,不通电话,不通公路,不通汽车,传递信息只能靠传统的书信邮寄方式,书信寄托了亲人太多的牵挂与深深的思念,用来乡音交流的亲切。记得当时组织科唐干事征求过我的意见。
“小李子,你的立功喜报直接寄到你家里呢,还是寄到你们乡里的武装部?寄到乡里的话有可能敲锣打鼓把喜报送到你家里,但一般一年才送达一次。若寄到你家,你爸妈就能及时知道你立功。”
“噢,那就寄给我家里吧,最起码让父母及时知道我立功的消息。”我以为,能让父母早一天分享子女的喜悦而高兴,总比迟到的敲锣打鼓的效果要好,我不加思索地予以回答道。
“那好吧,我到时把立功喜报寄给你的家里,立功通知书寄到你们县里的民政局。”后来,邻居告诉我,你父亲常常跑到村口,等待骑着绿色自行车每天送报纸、信件的邮递员,问得最多的是同样一句话:“有没有我儿子的来信?”就因为父亲与邮递员碰面多了,双方相互熟悉了。当听到路口自行车铃的响声,父亲都以为是送信的邮递员,有时捧着饭碗,匆匆走出门口张望,是不是邮递员来了,有没有我儿子的来信?我十分理解父亲“见信如见子”的心情。
毛毯的背后,我再一次触摸到成长进步的人生经历,值得骄傲和感怀的难忘岁月,那枚闪闪发光的军功章。每当寒流袭来,冰冷的农家寒舍尽管没有任何取暖设施,但铺盖上多了一条毛毯,就显得温暖许多,我的心也跟着暖洋洋的。红毛毯,不仅仅承载着一段珍贵的红色回忆,更是温暖了我的身心,连同感恩与怀旧一起,辞别冰霜雪雨的寒夜,迎接着美好新春佳节。
军歌最嘹亮
走过当兵的岁月,我一直问自己,什么歌曲在心中最嘹亮?答案肯定是军旅歌曲。军歌,回忆伟大祖国的光辉历程,寻觅先烈们走过的苦难岁月,铭记历史镜头宛如一幅画卷展开……
无论是战火纷飞的日子,还是没有硝烟的和平年代,队伍在战斗间隙,生活之余,行径之中,歌声嘹亮,战士们的军旅生涯因军歌而精彩。
那年初冬,我跨进了军营的大门,光荣地成为一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分到新兵连,记得一个排住一个“家”,排长就是家长。当天晚上,排长说,遵照上级首长指示,用一周时间,人人要学会唱《战友之歌》,三天后连里组织拉歌,周末全营赛歌,看哪个单位唱得响、唱得齐、唱得好。接下来,先由一班长教大家唱。
我们三十个新兵,三十双眼睛,目光一致转向一班长,并紧盯着墙上大白纸黑字的歌词。于是,一班长一句“预备唱”,我们就跟着学一句:“战友战友亲如兄弟,革命把我们召唤在一起”、“你来自边疆,他来自内地”、“我们都是人民的子弟”、“战友战友,这亲切的称呼,这崇高的荣誉”……
一曲《战友之歌》,诠释了战友二字沉甸甸的分量,将来自五湖四海的应征青年召唤在一起,注定要成为革命大家庭中的一员,大伙儿同吃一锅饭,同举一杆旗。这不仅是我当兵第一天学会唱的第一首歌,也是接受部队教育的第一堂课。渐渐地,我懂得什么叫团结友爱、亲如兄弟、钢铁集体,那就是战友间心连心、同命运、共患难的深厚情谊,对祖国和人民无比热爱的伟大情怀。
战士的歌声最嘹亮。
“一连的,来一个!”“二连的,来一个!”……在军营,常常以连队为单位,干脆用歌声作回应。在战士的人生舞台上,军歌犹如战士另一种形式的政治生命,歌声象征着军人的作风。既能鼓舞士气,激励斗志,振奋精神,增强连队的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又能丰富业余生活,活跃气氛,陶冶情操,培养情趣,带来精神慰藉。从而让周而复始的军营生活不再显得无聊与乏味,固定不变的训练场所也不再加重空虚感与浮躁不安。
军歌有形,歌声回荡,时刻伴随着战士们的健康成长。接下来的日子里,新兵的共同课目训练,完全与“每周一歌”结合在一起,与军歌同步互动。譬如:
第二周,白天进行队列分列式训练,晚上学唱《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脚踏着祖国的大地/背负着民族的希望/我们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第三周,开始投掷手榴弹、操枪瞄靶训练,又学起了《走向练兵场》:“彩霞飞舞红旗扬/风吹树叶哗哗响/我们的步伐多雄壮/歌声那个嘹亮走向练兵场/一天不摸枪我手指就发痒/一枪没瞄好我吃饭都不香……”
第四周,当准备实弹射击,初次检验瞄靶训练的成果时,开始唱着《打靶归来》:“日落西山红霞飞/战士打靶把营归把营归/风展红旗映彩霞/愉快的歌声满天飞/mi suo la mi suola……”
新兵的生活,紧张而又短暂。随后,我被分到老兵连队,没过几天又被推荐到部队新闻报道组,整天忙于学习写新闻、投稿,再也没有机会像在新兵连大集体里一样,学唱更多的军旅歌曲了。好在每次吹响军号的间隙,高音喇叭里军歌嘹亮,常常传出听惯了的歌声:《骏马奔驰保边疆》《十五的月亮》《军港之夜》《松花江上》《南泥湾》《歌唱祖国》……
有时候,团长、参谋长出早操路过,见我们睡懒觉,便敲敲窗门道:“报道组两个兵,天天像过春节一样。”
呵呵,不经意间,我成了“三不士兵”,不出操,不站岗,不军训。当兵几年,我赶上了好机会,首次就被评上了上士军衔,这是当时义务兵中最高的军衔。司令部曹参谋对我说,你是参照连队里文书、班长评衔的,立过三等功,军衔可高评一级。
其实,从老百姓到军人的转变过程,我个人的命运与部队建设、祖国和人民的命运,息息相关。哪怕是一次小小的失误和成功,一些出操、训练、立功、评衔的小片段,都成为我军旅生活经历最深刻的见证。即便是几首军歌,同样勾起我对部队光荣历史的认同感、归属感、荣誉感。
我所在部队,其前身为红军时期由贺龙元帅之一创建的工农红军第二军团,抗日战争时期改编为八路军一二0师独立第一旅、第三五八旅七一五团等,1949年2月正式改编为第一军……在我军军史的长河中,特别是战火硝烟的战争年代,这支英雄部队前赴后继,勇往直前,挥师晋察冀,鏖战晋西北,回师陕甘宁,保卫党中央,驰骋陕甘青,解放大西北……轮到我服役的炮兵团,也有自创自编的“军歌”,叫《炮兵团团歌》。从一句“炮声隆隆跟贺龙”的歌词中,我了解到这是一支具有光荣历史的部队,为建立新中国立下了不杯的功勋。
岁月无情,军歌有痕。
对我来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短暂的军旅生活,匆匆而过。虽然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却无法用金钱多少来衡量。可是,我心中的军歌,心中的祖国,特别是战士们嘹亮的歌声,久久回荡,难以忘却,一辈子感到自豪,值得好好珍惜。
直到我向军旗告别,高音喇叭里再次传来歌声:“送战友,踏征途,默默无语两眼泪,洒下一片驼铃声……”这首歌唱得情真意切,歌声将我送出了军营。可我依然是个“歌盲”,就连新兵时唱过的几首军歌,歌词都还给了部队,听得熟悉唱起来难。有一天,年近花甲的老兵阿才告诉我,有位守岛战士叫张焕成,听说还是我们台州(仙居县横溪镇)人,他在舟山海岛服役时创作了《战士的第二个故乡》。阿才随之哼起:
云雾满山飘/海水绕海礁/人都说咱岛儿小/远离大陆在前哨……陡峭的悬崖/汹涌的海浪/高高的山峰/宽阔的海洋/啊祖国,亲爱的祖国/你可知道战士的心愿/这儿正是我最愿意守卫的地方。
军歌声中,对伟大祖国的无限忠心和热爱,正遍及祖国的山山水水、大江南北,激荡着每个人的心灵;军歌声中,你可知道战士的心愿,这儿正是我们的第二个故乡……军歌最嘹亮,乃是多元性军营文化之精髓,军营生活之灵魂,并将成为我最值得怀念和最值得珍惜的红色记忆。
认识了英雄
“英雄来了!”战友们一眼就认出了他,纷纷大声脱口而出。2011年纪念“九o一八”事变80周年的台州籍陆一军老兵的聚会上,响起了一阵欢迎的掌声。我循声望去,一位个子不高,浑身有使不完的劲,目光炯炯有神的老兵,正以矫健步伐走来,并带着亲切的乡音,连声说“兄弟好、兄弟好”。
于是,我想起了英雄的名字——黄仲虎。
那年参军,师部大礼堂里举行“英雄事迹报告会”,张师长与黄仲虎走上主席台。我听一位山东籍的老班长说,张师长36岁就当师长,是当时全军最年轻的师长。师长将黄仲虎隆重推出,亲切地搭着他的肩膀说(原话我没能记住,只记得个大概):黄仲虎是我们二师的优秀战士,是二师走出去的兵,从前线凯旋归来的英雄,也是二师的骄傲与自豪,这次他受到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的亲自接见,现在回“娘家”……
我与英雄就这样“有距离”地认识了。
一个在台上,一个在台下;一个是老兵,一个是新兵。黄仲虎的胸前挂满了军功章,除展示显赫的战功之外,更多地告诉了人们经历战火洗礼,经受了生死的考验。原来,黄仲虎是一位黄岩籍战士,是从二师首批补入参战部队的。在残酷的战火中,他克服战场恶劣的环境条件,敢打硬仗,挖战壕,守阵地,打冲锋,奋勇杀敌,报效祖国。他呼吸着弥漫硝烟的气味,穿越崇山峻岭,隐蔽于密密的丛林,猫进潮湿的“猫耳洞”,终于成就为南疆前线的一只“虎”,被中央军委授予战斗英雄荣誉称号。
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的春节前夕,我随团政委转业、当地原民政局蔡局长等慰问老命老区乡(村)、老红军、老八路。那时,我们身处黄仲虎从小成长的小镇,当得到黄仲虎也正在家探亲的消息时,慰问小组决定“额外”安排。冬天的黄昏来得很早,我们一行与黄仲虎有过短暂的交谈,蔡局长临别前拉着黄仲虎的手,说:“家里还有什么困难吗?”黄仲虎随之笑笑,腼腆地说:“没有,感谢政府的关怀。”虽然我还没与黄仲虎直接说上一句话,但看到他肩章上扛着尉官的军衔,已告诉了我,他已被部队破格保送进军校深造,提拔为干部。因此,我“近距离”认识了英雄,比当兵时“有距离”认识又进了一步。
英雄不问出处。曾经的我,记不清从书本上读过多少英雄,多少豪杰,一腔热血在朔风与寒光中流淌。但最崇敬的还是军中英豪,宛如昆仑、太行、长江、黄河的气度,挺起了那不屈的民族脊梁。每一个共和国的战士,站起来是一座摩天接云的山峰,躺下来是一座不可逾越的界碑。面对硬仗恶仗,战士的荣誉当之无魁,前赴后继,勇往直前,攻必克,守必固,战必胜。通过书本,我认识了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
英雄的名字惊天地,泣鬼神,青史永载,万代传颂。至于黄仲虎,这位80年代最可爱的人,是共和国英雄谱里的一面旗帜,不会因时光的流逝,不会因认识的距离,影响我心目中的英雄形象,反而产生浓浓的家国情怀。当我读到广州出版社最近出版的《情系八一o二师老兵故事系列》一书时,黄仲虎的英雄事迹,再次映入眼帘,走进心里。在南疆前线收复二个敌人自称“固若金汤”的高地时,黄仲虎自告奋勇担任第一突击组组长,带领五人插入越军阵地侧后,用手榴弹将越军阵地上一挺高射机枪炸毁,越军射手炸死。战斗中,他一个人投出四颗手榴弹,炸毁敌火力点,掩蔽部三个,毙敌十一人,缴获高射机枪、轻机枪各一挺……
后来,黄仲虎带着南疆前线的“虎”气,立足岗位,安心服役,永葆英雄本色,燃烧热血青春,不忘人民重托,不居功骄傲,坚持不懈努力,建功立业,为军旗争光,将人民的功臣早已融合在普通的“兵味”之中,先后三次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再后来,黄仲虎退伍不褪军人本色,继续发扬军队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牢记使命与责任,使英雄故事更加丰富,展示了英雄本色的延续性,从此有了“一盘没有下完的棋”。一个周末的晚上,黄仲虎与儿子摆开了棋局,正杀得尽兴,他的手机忽然响了,得知单位里警情紧急。于是,黄仲虎与儿子就有了下面的对话:“儿子,对不起,我现在必须马上赶到单位去,你不要动这盘棋,我们明天再下。”“好啊,爸爸,我等你回来明天下。”黄仲虎从部队转业到公安机关工作,连一盘棋都要分两天下……
再后来,我“零距离”认识英雄。战友聚会上,黄仲虎与我同桌就餐,他以茶代酒,举杯称一句“兄弟”,一下子拉近了战友们的感情,备感亲切。席间,大家不仅仅用亲切的乡音传递信息,更多是共叙战友情深,家乡人亲。听说,黄仲虎专程从杭州赶来,与战友们再尝尝“兵味”,回忆军旅峥嵘岁月,仿佛一下子让我又回到了从前,部队那种“同吃一锅饭,同举一杆旗”钢铁集体般的生活,多了一种“战友亲如兄弟”的深厚情谊。
责任编辑:颜琪
&&精彩图片
&&分类信息
&&好吃好玩
24小时排行
&&热点专题
&&论坛热帖
&&视频推荐
中国台州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中国台州网(包括台州日报、台州晚报、台州商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中国台州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台州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为中国台州网(包括台州日报、台州晚报、台州商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中国台州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一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初中毕业能去当兵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