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四川成都第一次检测性测试作文2018语文作文文

您现在的位置: &
2018年成都中考语文真题及答案汇总 2018年成都中考语文真题 2018年成都中考语文真题答案 》》》【特别推荐】2017年成都中考真题及答案解析
2018年成都中考语文真题尚未公布!中考网会在中考语文真题公布后,第一时间更新发布,请各位学生和家长及时关注中考网,了解更多中考资讯。 编辑推荐: 2018年成都中考语文真题及答案汇总 2018年成都中考各科真题及
2018年成都中考语文真题答案尚未公布!中考网会在中考语文真题答案公布后,第一时间更新发布,请各位学生和家长及时关注中考网,了解更多中考资讯。 编辑推荐: 2018年成都中考语文真题及答案汇总 2018年成都中考各
2018年成都中考各科真题及答案汇总 科目 试题 答案 语文 语文试题 试题答案 数学 数学试题 试题答案 英语 英语试题 试题答案 物理 物理试题 试题答案 化学 化学试题 试题答案
2017年成都中考语文真题答案公布! 2017年四川成都中考语文科目考试已经圆满结束,中考网第一时间为大家整理了成都中考真题、答案和作文内容,希望对各位学子和家长们有所帮助,预祝大家考试取得好成绩。下面是《20
2017年成都中考各科真题及答案汇总 科目 试题 答案 语文 语文试题 试题答案 数学 数学试题 试题答案 英语 英语试题 试题答案 物理 物理试题 试题答案 化学 化学试题 试题答案 历史 历史试题 试题答案 思想品德 思品
2017年成都中考语文真题(高清版)公布! 2017年四川成都中考语文科目考试已经圆满结束,中考网第一时间为大家整理了成都中考真题、答案和作文内容,希望对各位学子和家长们有所帮助,预祝大家考试取得好成绩。下面
2017年四川成都中考语文考试已经圆满结束,中考网第一时间为大家整理了成都中考真题、答案和作文内容,希望对各位学子和家长们有所帮助,预祝大家考试取得好成绩。下面是《2017年成都中考语文真题及答案》,供大家
2017成都中考语文试题课内文言文:《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
2017年成都中考语文真题及答案 2017年成都中考语文真题 2017年成都中考语文真题及答案 编辑推荐:2016年成都中考语文真题及答案
2017年成都中考语文真题公布! 中考网编辑会在2017年成都中考语文真题公布后,第一时间发布在本页面。请中考生和家长们及时关注中考网中考真题频道! 编辑推荐: 2016成都中考各科真题及答案汇总
2016年成都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公布! 2016年成都中考语文试题:2016年成都中考语文试题(图片版) 2016年成都中考语文试题答案:2016年成都中考语文试题解析(高清版) 2016年成都中考古文、名著阅读、诗歌鉴赏篇目
2016年成都中考语文试题解析(高清版) 》》》点击查看2016成都中考真题及答案专题汇总
2016年成都中考语文试题(高清版) 》》》点击查看2016成都中考真题及答案专题汇总
2016年成都中考语文试题 》》》点击查看2016成都中考真题及答案专题汇总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2018届高三语文阶段测试(期中)试题doc下载_爱问共享资料
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2018届高三语文阶段测试(期中)试题.doc
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2018届高三语文阶段测试(期中)试题.doc
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2018届高三语文阶段测试(期中)试题.doc
简介:本文档为《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2018届高三语文阶段测试(期中)试题doc》,可适用于综合领域,主题内容包含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届高三语文阶段测试(期中)试题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届高三语文阶段测试(期中)试题注意事项: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符等。
侵权或盗版
*若权利人发现爱问平台上用户上传内容侵犯了其作品的信息网络传播权等合法权益时,请按照平台要求书面通知爱问!
赌博犯罪类
在此可输入您对该资料的评论~
添加成功至
资料评价:赞助商链接
当前位置: >>
2018届高考语文作文素材
2018 届高考语文作文素材第十一集博士帮父母扫马路,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 2 90 后博导:科学不需要“论资排辈” .......................................................................................... 3 让年轻人担纲主力 科学无需“论资排辈” ................................................................................. 4 论坛为何应实行实名制................................................................................................................... 4 我们该拿什么唤醒“国耻失忆症患者” ....................................................................................... 6 中国软实力何以赢得全世界喝彩? ............................................................................................... 7 刻字陋习让文明与法治蒙羞 ........................................................................................................... 8 南方医科大学取消“男女混宿”引争议,你怎么看? ............................................................... 9 海归月薪低于六千,还有必要送孩子留学吗 ............................................................................. 10 始终把自己的人生置于“凹地” ................................................................................................. 11 “高考奖”不兑现,学校岂能不守诚信 ..................................................................................... 12 加设护栏救不了“清华日晷” ..................................................................................................... 14 爱的故事最动人............................................................................................................................. 15 电子书与纸质书“各美其美” ..................................................................................................... 16 “现实版阿甘”是最珍贵的人生历练 ......................................................................................... 17 “水泥妹”反转,更该看到底层的艰辛 ..................................................................................... 18 莫言 5 年后才亮新作,是对创作的敬畏 ..................................................................................... 19 七夕节与现代的结合不只是“浪漫经济 ..................................................................................... 20 约束不守规人非要剥夺守规人乐趣? ......................................................................................... 21 名校游是情怀还是新兴业态? ..................................................................................................... 22 博士帮父母扫马路,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近日,一则“同济博士生替父母扫马路”的微博火了:29 岁的河南小伙田俊涛在上海 同济大学读博,由于家境贫困,父母为了他读书就到嘉兴做环卫清洁工,而小田暑期也来到 嘉兴,一大早就帮父母扫两个小时的马路,以减轻他们的劳苦。 面对记者, 小田坦然地说: 不管是本科生、 研究生, 还是博士生, 我都是我父母的儿子, 他们在老家种地,我就帮着种地,他们在嘉兴扫地,我就帮着扫地,这不就是儿子天经地义 该做的嘛! 小田的回答让人很暖心,甚至有点热泪盈眶了。是啊,有这样一个儿子,我想他的父母 做什么心里都甜!有个网友说得很好:不是每个人都能考上博士的,不是每个考上博士的人 都能有这份孝心,不是每个有孝心的博士都能放下架子,抛开面子。有道是寒门出贵子,小 田就是这种寒门“贵子” ,贵在人格高贵,贵在孝心满满! 不过有一些网友认为,小田的做法不对,他不应该读博的。父母那么辛苦,应该早点出 来工作减轻父母的负担。还有些人认为,身为博士生的小田,暑期应当去一些高大上的地方 打工,这样赚的钱远比扫大街多许多,小田是“典型的死读书的书呆子” 。 我很不赞同这类说法。我想,如果因为家境不好,就不能深造读博,这只会造成阶层固 化,只会造成“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打地洞”的现象。事实上对于贫困家庭来说,只 有读书才能真正改变命运。以小田为例,的确今天他们家比较贫困,但有没有想过,一旦他 从同济大学博士毕业,即便去一些二本院校工作,光安家费也可能会有几十万,还不算年收 入。 到时一个贫困家庭就能变成小康之家了, 小田的父母也真的不需再起早摸黑扫大街而可 以颐养天年了! 另外,对于小田“典型的死读书的书呆子”的说法,也有待商榷。报道里不是说,小田 只是每天帮着扫地两小时, 而且是四点就起床了, 你怎么知道在这之后他就没有去勤工俭学 贴补家用而是如你一般睡懒觉了呢? 我以为,小田之所以到嘉兴来帮父母扫大街,这是他陪伴父母的一种方式。因为小田在 上海读书,而父母却在嘉兴工作,一家人一年到头相聚的时间不多,同时年逾五十的父母还 在为他的未来起早贪黑扫大街。 而他在完成学业之前尚不能帮家里很多, 所以他想帮年迈的 父母一肩膀, 让他们少呛一点灰尘, 少受一点夏日的酷热。 更重要的是, 这可以多陪伴父母, 而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是慰藉父母最好的礼物。温室里长大的花朵,能不能不要以你们所 谓的爱和美来质疑别人的善? 周杰伦有首歌叫 《外婆》 , 有段歌词是: “大人们以为出门之前, 桌上放六百就算是孝敬, 一天到晚拼了命赚钱,少了关怀有什么意义,外婆她的期待,慢慢变成无奈,大人们始终不 明白,她要的是陪伴,而不是六百块,比你给的还简单。 ”而小田明白,虽然他们家如今缺 钱,但是无论哪个家庭,无论贫富与否,亲情永远比钱更重要!90 后博导:科学不需要“论资排辈”近日,很多人的微信朋友圈被浙江大学 90 后美女教授杨树的传奇故事刷屏了。这位年 轻的杨教授出生于 1990 年 6 月 5 日,20 岁本科毕业于复旦大学,24 岁博士毕业于香港科 技大学。而与杨树一起入选第十二批国家“千人计划”青年人才的 90 后,还有出生于 1990 年 5 月的电子科技大学美女教授刘明侦。 90 后博导、 教授, 确实堪称是“新新人类”。 从过去被一些人标签化为“不靠谱”、 “非主流”、 “叛逆”的一代,到迈上学术舞台,这样的杰出代表是对一代人的正名,亦是一个开放社会活 力的生动注脚。 从更广阔的社会领域来看,目前能够在各自行业独当一面的 90 后其实已有不少,霸道 总裁、创业者、综艺明星中都不乏诸多杰出 90 后的身影。相对而言,90 后博导之所以更给 人以一种诧异之感,容易被赋予更多的价值解读,在于他们所涉足的学术界,恰恰是最需要 积淀,最具有门槛,也最能代表一个社会智识水准的领域。无形之中,能否在学术界站住脚 乃至成为主流,也被视为一代人是否真正成熟起来的标志之一。 钱学森先生曾感叹,“在中国要想突破论资排辈真难!”于今日这样一个技术更迭日新月 异,崇尚创造创新的时代,学术圈按年龄论资排辈的传统,已愈发与时代的发展格格不入, 也必定受到更多后来者的挑战。90 后博导“降临”,证明这一传统正在日益松动,同时他们的 成长本身也构成对该传统的一种“反叛”。当这样的突破者与“新鲜血液”越来越多,人们有理 由对于构建一个更加遵循学术规律、 不按年龄分层的开放学术圈和学术氛围, 抱持更多的希 望与期待。 时代之进步,社会风气之开化,无不是在一代代年轻人的脱颖而出中逐步累积并推动。 一个理想的社会总是把更多的希望放在年轻人身上,而社会也有义务给年轻人更多的希望。 这一背景下,90 后博导、教授走向学术前台,不仅是个体叙事下的励志典范,也承载着接 续社会进步之希望和活力的荣光与使命。 90 后们已经在时代的舞台上占据一席之地,90 后们还将谋求更大的时代舞台。90 后还 很年轻吗?他们确实还很年轻, 因为属于他们的人生舞台与社会舞台, 都还正在徐徐打开之 中;但很显然,已近而立之年的他们,已经不再稚嫩,已可以承担更多。从社会管理到世俗 眼光,都必须以一种更为开放、包容与信任的心态,重新打量 90 后的“崛起”。让年轻人担纲主力 科学无需“论资排辈”@对镜自照:90 后博导之所以给人以一种诧异之感,容易被赋予更多的价值解读,在 于他们所涉足的学术界,恰恰是最需要沉淀、最具有门槛,也最能代表一个社会智识水准的 领域, 颠覆了以往人们关于 “教授” 的印象。 过去, 不说教授白发苍苍, 至少也是老成持重, 脸上写着岁月的痕迹, 腹中装着满满的学问。 如今年轻人走上前台, 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变化。 @漂洋过海:90 后博导的“降临” ,证明学术圈按年龄论资排辈的传统正在日益松动。 当这样的突破者与“新鲜血液”越来越多,人们有理由对于构建一个更加遵循学术规律、不 按年龄分层的开放学术圈和学术氛围,抱持更多的希望与期待。 去标签化 重新打量 90 后的“崛起” @费米:这些新生力量凭借自己的学识、技术和能力取得的学术成就,除了天赋,背后 一定有他们的勤奋、刻苦来支撑,有辛劳、汗水的付出。90 后博导、教授走向学术前台, 不仅是个体叙事下的励志典范, 也承载着接续社会进步之希望和活力的荣光与使命。 对年轻 的科研人员,我们要少一点质疑和担心,多一点信任、信心和关心。 @相见恨晚: “90 后”的标签,未必是衡量其传奇性的标尺!在时下的很多领域,除了 90 后教授,商场上很多 90 后创业者也行走在创业风口上,官场中也出现了 90 后副县长。 已近而立之年的他们,已经不再稚嫩,已可以承担更多,没必要用对“90 后”标签的敏感 去渲染其稀缺。从社会管理到世俗眼光,都必须以一种更为开放、包容与信任的心态,重新 打量 90 后的“崛起” 。论坛为何应实行实名制论坛实名制的推行, 让网络平台能够掌握用户的基本信息, 所有用户均不能再隐藏自己 的身份。一方面可以形成威慑,让论坛发帖者和跟帖者看到规则的约束而有所收敛;另一方 面,有人遭受网络侵权后,可以及时查清背后的责任人,有利于受害者维护自身权益。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昨天公布《互联网论坛社区服务管理规定》 ,自 2017 年 10 月 1 日起施行。 规定要求, 互联网论坛社区服务提供者应当按照 “后台实名、 前台自愿” 的原则, 要求用户通过真实身份信息认证后注册账号, 并对版块发起者和管理者严格实施真实身份信 息备案、定期核验等;互联网论坛社区服务提供者及其从业人员,不得通过发布、转载、删除 信息或者干预呈现结果等手段,谋取不正当利益。 (相关报道见 03 版) 在网络的高度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遍使用下, 很多互联网论坛社区平台一直保持着较高 活跃度,为广大网民分享信息内容、讨论兴趣话题提供了便利。互联网论坛中的跟帖评论服 务,为网民提供了发表意见、表达观点、互动交流、舆论监督的广阔舞台――或长篇大论, 或三言两语,乃至一句话、一个词、一个表情,都可以对大事小情发表自己的意见、表明自 己的观点,这是时代发展的进步,也是现代社会公民基本权利的体现。 然而,网络世界良莠不齐,部分论坛社区平台存在淫秽色情、虚假广告、血腥暴力、侮 辱诽谤、泄露个人隐私等违法违规信息,污染网络生态。尤其是,很多青少年也逐渐成为电 脑控,手机控,成为上网的主要群体。如果放任这些信息随意传播,极有可能影响其健康成 长。 可以说,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是相连相通的,互联网作为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工具,人 类依然是操控者。每一个网络账号,每一条网络语言,每一篇网络文章,每一条论坛帖子, 每一条跟帖评论,均是具体的人在操控。而匿名制则让互联网成为所谓的“暗室” ,正所谓 “网络背后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 ,社区论坛用户感受不到制度的约束,或者说降低了人们 遵守规则的意识。其结果是,大量带有谩骂、侮辱、诽谤性质的言辞充斥网络,大量造谣文 章不断产生并广为传播,甚至一些淫秽、暴力信息得以流传。极大地侵害了他人权利和社会 秩序,而且,匿名制还提高了受害者的维权成本,使违法者更加有恃无恐。 未成年人身心发育尚未成熟,好奇心较强,贪玩心重,极易迷恋于网络不能自拔。特别 是一些中小学生,由于其自我控制能力和是非辨别能力较差,尚难果断地拒绝诱惑。面对一 些无良信息,一些未成年人可能误入歧途,损害身心健康,荒废学业,甚至走向违法犯罪道 路。 论坛实名制的推行, 让网络平台能够掌握用户的基本信息, 所有用户均不能再隐藏自己 的身份。一方面可以形成威慑,让论坛发帖者和跟帖者看到规则的约束而有所收敛,不得肆 无忌惮发布不良信息;另一方面,有人遭受网络侵权后,可以及时查清背后的责任人,有利 于受害者维护自身权益。 另外,根据《互联网论坛社区服务管理规定》 ,对于违规信息,论坛服务提供者应当立 即停止传输该信息,采取消除等处置措施,保存有关记录,并向有关部门报告。这有助于将 违规信息消灭在源头,避免其借助网络广为传播,造成不可控制的负面影响。 也有人担心,实行论坛实名制将对言论自由构成威胁。其实,实行论坛实名制之后,要 说的话仍然可以说,只是不能信口开河,不能进行恶意人身攻击。尊重事实、尊重他人是网 络言论行为的基本要求,如果有恃无恐盛气凌人,胡编乱造肆意攻伐,网络秩序就会混乱不 堪,真正的言论自由将无从谈起。 从理论上说,网络论坛作为信息集散地,为网友提供自由发言的平台是题中应有之意, 而实名制的实施,能够让发帖及跟帖内容更加健康,有助于构造健康和谐的互联网环境,让 涉世未深的未成年人尽量少接触不良信息,从而成为互联网社会的受益者。我们该拿什么唤醒“国耻失忆症患者”我们强调教育为先、包容宽容,也要在全社会形成强大的舆论场,对触犯、挑衅民族记 忆和历史尊严的做法当头棒喝,及时唤醒“失忆者”丢失的记忆。 这些天的新闻有欣喜也有苦涩。欣喜的是, “赵明义们”握着手中的保温杯,看着 00 后大学生奔向校园。这是人事过往、代有更新的力量。苦涩的是,前段时间身穿日本军服在 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前拍照的青年,终于得到法律的严惩:3 人被依法行政拘留,2 人因未 成年、违法情节轻微,被教育训诫。 当历史归之于娱乐、戏说之时,也就是历史被虚无主义绑架之日。这直接消解了神圣和 苦难,消解了千百年来的价值根基和精神信仰,其危害之烈,对那些价值观尚未定型、鉴别 力尚有欠缺的青少年,尤需警惕。 历史可以评说,但绝不容戏说,更不容亵渎。四行仓库,是 1937 年淞沪会战期间中国 军人抵抗外辱的地方。谢晋元将军和他的 800 壮士,当年在这里捍卫民族尊严,用自己的血 肉之躯抵御日本帝国主义的疯狂进攻。 四行仓库和广布在中国 960 万平方公里的众多抗战遗 址一起,承载着中华民族的集体苦难记忆。 曾几何时, 我们对国家苦难、 民族危机, 漠视不少; 对英雄壮举、 正义呐喊, 轻许几分。 但不回头、不计算,并不意味着人民曾经和正在为它付出的,就减少了。须知所有今天的和 明天的枝叶,皆由过去的土壤里长出。 泛娱乐化的背后,其实是对历史的去价值化、去严肃化。这不禁让人反思:我们究竟该 怎么用好历史资源、做好历史传播,真正让历史对现实说话、对未来发言? 在农村生活过的人都知道, 什么样的土壤能够孕育更为丰茂的植物, 其实是有目共睹的。 所以对全社会――尤其是年轻人――的精神引导、价值引领,特别是对家国情怀的教育,一 刻也不能放松、放任、放弃。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是超越时空的不变真理。此次全社会对几名年轻人背叛历史、 羞辱先烈的举动如此在意且反感,包括公安部门的及时反应,都是以实际行动表明底线、标 出红线。 我们不能自毁长城,特别是民族精神的长城。从当年某明星穿日本军旗服装,到某运动 员不知道卢沟桥,更有某些所谓的网红时不时触及底线、挑动神经,我曾把这些人称为“国 耻失忆症患者” 。 我们强调教育为先、 包容宽容, 也要在全社会形成强大的舆论场, 对触犯、 挑衅民族记忆和历史尊严的做法当头棒喝,及时唤醒“失忆者”丢失的记忆。 现代化和传统,可以很好地结合;年轻人和“保温杯” ,也并不一定存在所谓的“精神 鸿沟” 。把握一个真实的“微观中国”和“精神中国” ,需要眼睛向下、着眼未来。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一个社会的发展,最终落脚点是人;一个国家的文化发展, 根本立足点在于年轻一代。只有把发展的目光投向这些“八九点钟太阳” ,把文化的治理放 在基层,通过持续努力变成全民的自觉,我们才能真正把握一个真实的精神中国,营造健康 的社会生态和文化生态。中国软实力何以赢得全世界喝彩?中国倡议和理念被陆续写入联合国大会等国际组织决议, 中国制度和发展模式成为许多 国家研究、学习和借鉴的内容,学习中国语言文化的海外人士越来越多,研究中国正日益成 为海外一门“显学”……随风入夜,润物无声。今天,伴随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心的脚 步,中国文化自信与日俱增,中国软实力也日益赢得国际瞩目,并展现出和平包容、厚德载 物的独特东方气质。 (8 月 23 日新华社) 国家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具体体现, 也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近些年来特别是 党的十八大以来,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造性地提出了 “创新、 协调、 绿色、 开放、 共享” 新发展理念, 锚定中国经济新方位, 积极引领经济新常态, 不断加快大国崛起的步伐, 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态势世界瞩目,日益增强的国家软实力全 球敬畏,由此显露出的国家治理和建设智慧赢得国际社会高度赞赏。 以事实阐释中国理念。长期以来,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走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门心思致力于做好自己的事、搞好自身的发展,经济社会各个领 域取得了长足发展。特别是近些年来,我们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深入推进实施“四个 全面”战略布局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在全球经济长期低迷不振的大气候面前,持续保 持稳中向好、稳中有进的良好发展,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连年保持领先地位,用令人 信服的发展事实阐释中国制度优越性、中国道路正确性和中国理念的先进性。 用行动展现中国担当。中国软实力日益呈现出的优势,不仅体现在经济的发展、国力的 增强, 而且更体现于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 要,在助推全球和平、发展事业中的责任担当越来越突出。中国乐于向全球分享中国经验、 贡献中国智慧,提出新时期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无论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并在全球 引发热烈响应, 还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休、 建立合作共赢新型国际关系等方面做出的巨大努 力,都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说明中国崛起惠及世界各国和人民。 讲故事演绎中国气质。 中国软实力持续增强之所以赢得全球喝彩, 还在于我们善于讲中 国故事,以坦诚、友善的姿态向世界展示和平包容、厚德载物的中国气质,引发全球范围内 越来越广泛的共鸣。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在全球范围内的发行,被誉为国际出版界的 “现象级事件” ; 《媳妇的美好时代》 《欢乐颂》等不少中国电视剧受到海外观众的热捧;中 国文化中心、孔子学院等机构在世界各地受到的普遍欢迎,等等,不仅生动展现出东方文化 的魅力,而且表达出互联互通、合作共赢的真诚姿态, “为我们带来了阳光”DD世界经济 论坛主席施瓦布谈及习近平主席在 2017 年年会开幕式上主旨演讲时的一番话,生动、精准 地道出了中国软实力增强正在全球范围内奏响更加和美的时代乐章。刻字陋习让文明与法治蒙羞8 月 24 日,有网友爆料称,清华大学标志性建筑“二校门”被刻字:皇上我来了。日 前,清华大学日晷被刻字刚刚被修复。如今老校门被发现惨遭刻字。 (8 月 25 日《北京青年 报》 ) 作为中国高等学府的代表, 清华百年沧桑始终屹立于教育高峰, 培养出了一代代学术大 师、 兴业英才、 治国栋梁, 其所彰显的清华精神, 所蕴含的深厚文化, 让无数学子魂牵梦萦, 让人领会“大学之大” 。到清华学习、游玩的大多数人,或都怀着一颗虔诚的心,期望感受 文明的熏陶、接受教育的洗礼。 但就在这样的高等学府、教育圣地,却屡屡出现刻字陋习,深深刺痛了广大师生、校友 和社会公众的心。硬物刻画的“皇上我来了”看似戏谑,却让人内心深感凝重。或许刻画者 想借此留下来过的 “凭证” , 多少和清华产生点 “联系” 。 但这样的 “亲近” 方式却造成了 “疏 远”效果,完全称得上背山起楼、焚琴煮鹤。一道道刻痕,像一道道难看的伤疤,无不暴露 出刻画者思想层面的浅薄,公民意识的缺失,更让文明与法治蒙羞。 肆意妄为的刻字陋习作出了不文明示范,亵渎了大学精神。显眼的刻痕不仅煞风景、坏 心情, 更对具有重大价值和特殊意义的建筑物造成破坏, 将耗费巨大人力、 物力调查和修缮。 同时,刻字陋习已然逾越了法律底线。未经允许的情况下在建筑文物上刻字,轻者需要承担 损害公物的民事责任,重者可能构成故意毁坏财物罪,需要承担刑事责任。 开放式的大学校园, 何尝不是以坦诚胸怀给予公众信任, 以共享精神施行全民普惠?即 便没有“礼尚往来”的回馈,也不该有“以怨报德”的刻画。当道德和谴责都挡不住刻字的 “咸猪手” ,如何在有礼有矩的前提下,让人领略名校风采,便成为了一道摆在社会面前的 难题。 事实上,刻画陋习由来之久,仅靠道德自律远远不够。不仅是清华校园,任何景区、文 物、建筑,都有可能成为游客手中的素描板,即使在公众文明素养普遍提升的大环境下,也 不乏个别人我行我素、任意妄为。 因此,还需政府、学校、社会形成管理保护合力,建议采取“人防” “物防” “技防”相 结合措施,通过组建导游服务队、联系有关部门派驻执法、增设围栏及摄像头、建立监督举 报平台等措施共同防治刻画陋习。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感受名校、游览景区,请用文明和法治 的正确姿势。南方医科大学取消“男女混宿”引争议,你怎么看?男女生宿舍交错相邻,彼此可自由走动,这一场景将于未来三至五年内,逐步在南方医 科大学消失。学生宿舍不以性别和专业进行划分,而是实行混宿,南方医科大学曾因其宿舍 分配制度,被称为“开风气之先” 。昨日,新京报记者从南医大校方确认,网传“拟取消男 女混宿”一事属实,学校将从 2017 级新生宿舍分配开始,逐步降低男女混宿比例,最终实 现男女分区入住。部分教育界人士指出,在未事先征求学生同意的前提下,骤然取消已实施 多年,且未出现偏差的男女混宿制度,是一次管理观念上的倒退。 (8 月 24 日《新京报》 ) 主要观点如下: 正方:方便学校管理,也有助于保障好所有同学的隐私与其他权益,取消“男女混宿” 有必要。 图八木:在混住的情况下,肯定要比分片住有更多的情况和问题。南方医科大学已经实 行了好几年的男女混宿, 为什么要分开?肯定还是有些问题的, 不然为什么分?这是很简单 的问题。 吴金R:赞同取消。第一,在国内大学中,实现“男女混宿”的现象并不多见,男生女 生混宿,必定给校方管理带来诸多困扰。第二,对女大学生而言, “男女混宿”会带来潜在 的人身安全隐患, 即便在校女大学生并不这么认为, 但家长们或多或少有所顾虑; 第三, “男 女混宿”不利于保护学生们的隐私,恐怕某些时候还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尴尬和困扰。 吴柜贞:个人觉得必须取消男女混宿,再开放也不能混宿! 反方: 一项传统不该说取消就取消, 再说在校学生也普遍不赞同, 应该尊重学生的选择。 小群:多年来都没出过问题,说明该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做得还真不错呢。 李兆清: 取消不取消男女混宿, 学校不能想当然。 男女是否混宿, 应当听取学生的意见。 毕竟,学校最终是要为学生服务的。简单取消男女混宿,失去这项“特色” ,会让该校跟其 他学校在这方面没有太大的差别,无法成为一项亮点。学校不能一言堂,多听取学生的意见 是应该的。海归月薪低于六千,还有必要送孩子留学吗近日,有媒体披露国内的“海归”在就业市场上正经受着“冷遇”的情况,据全球化智 库(CCG)与智联招聘联合发布《2017 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 ,报告显示,在被调查 的 80 后、90 后留学回国人员中,44.8%的人税后月收入在 6000 元以下,近七成海归认为月 工资远低于自身期望;另外,专业不对口现象在海归群体中同样明显。 (8 月 22 日《时代周 报》 ) 主要观点如下: 正方:有必要。出国留学不只是为了回国后高薪就业,而是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读万卷 书行万里路。 李兆清:是否有必要出国留学,不能单从海归月薪的角度考虑。需要出国留学,就应该 果断地走出去, 这样可以拓展国际化视野, 养成自身的国际化思维。 国人的腰包也鼓起来了, 都会努力给孩子提供最好的教育。让孩子出国留学,不能有功利化的思维。认为海归回国后 不怎么赚钱就不让孩子去留学,这是一种短视。 罗彬茹 1:知识的价值不能用金钱衡量,仍然坚持有条件就送孩子出去读书,经历丰富 才能更好面对人生。 陆晨: 这个问题, 不应纠结于回国能拿多少钱, 而在于出国深造能为孩子带来多大价值。 对那些宽裕的家庭,送孩子出国是一个不错的选项,孩子去国外走一走,可以开阔眼界,自 然能收获足够的附加值。 姜文来:是否出国留学,工作年薪是一方面,增长见识、了解外面的世界、掌握生活的 本领才是出国根本,不能因为年新低就不出去了,也不能因为年新高就必须出去。实际上要 结合孩子的意愿和家庭的实际情况而定,根据年薪决定是否出国是不科学的。 反方:没必要。性价比不高,既浪费了家里的钱,也耗费了孩子的时间,不如早点在国 内就业,在工作中学习,积累人生经验。 荔溪老农:在哪里学不重要,关键要真才实学。国外也有大把留学生在中国求学的,只 有真才实学才是学习的目的,在哪里学,只是一种途径,条条道路通罗马。 楚:有些孩子,成人都是问题,偏偏还花费重金去“留学” ,恐怕也难成才。近半海 归月薪低于 6 千, 只能说明这些海归的确不怎么样――不能仅仅凭着拥有一本 “克莱登大学” 的文凭,人家就要买你的账吧?归根结底,没有真才实学,即便有华丽的外包装,在识货的 “雇主”那里,也就值个“萝卜价” 。 严奇: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总体跃升,国外留学所带来的优越感在慢慢降低。出国仅仅 是一个学习的渠道,取得什么样的成绩,还得看个人。 远足:如果有出息,以后出去玩的机会有的是。一般人家根本没必要送孩子出去,又不 是去读书的,是去混身份的,有什么意思?没错,早年很多大户人家会送孩子出国读书,他 们是真读书,长见识,不能同日而语的。始终把自己的人生置于“凹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要不是大海处于低洼之地, 又怎能汇集百川之水呢? “山谷取低势, 故能纳万物。 ” 老子在道德经中就十分推崇凹地的特性。其实, “凹地哲学”正是中国传统 古典哲学周易所讲的“盈虚损益”之道。俗话说: “水往低处流。 ”地因势低而易聚水,人因 势低易得助。 这是中国人处世的智慧, 更是做人的高境界。 因为只有始终把自己置于 “凹地” , 才会有荣辱皆忘的超然境界。 凹地的特性是聚势,人生聚势的目的就是立好身、做好人、处好事。国家公职人员,只 有把自己的人生始终置于“凹地” ,才会处世成功,对社会、对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把自 己的人生置于“凹地” ,就是要以谨慎之心对待权力、以淡薄之心对待名利、以警惕之心对 待诱惑,干干净净为国家和人民工作。把自己的人生始终置于“凹地” ,汲取养分,聚集人 气,就要求我们时刻保持“凹地”的几种特征。 一是要守住平常心。古人说得好: “高飞之鸟死于贪,深潭之鱼亡于饵” 。为人保持平和 的心境,不汲汲于功名、不惜惜于富贵,遇事想得开,放得下,活得轻松,过得自在。欲得 心灵的宁静,关键要有一颗平常心。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平常心的获得,就是要淡泊名 利,顺其自然。我们面对金钱的诱惑、权力的纷争、宦海的沉浮,容易失去率性自我,只有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才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只有保持一颗平常心,方能 心态平和,去笑看人生。 “家有千金无非一日三餐,屋有百间无非放床一张” ,人在名利面前 的攀比是无止境的,平平淡淡才是真。公职人员守住了平常心,就守住了伸出去的手,捂住 了张口的嘴;守住了平常心,就守住了法律原则,就守住了道德伦理;守住了平常心,就守 住了做事的快乐,守住了做人的幸福,就守住了社会的朗朗晴天。 二是要心怀宽容。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天空,比天空还要广阔的是 人的胸怀。宽容是最美丽的一种情感,是一种良好的心态,它更是一种崇高的境界。清代礼 部尚书张英家修治府第时,因地界问题与邻居发生争执,两家都是当地的名门望族,谁也不 甘示弱。张英知道此事后,修书一封劝解家人“一纸书来只为墙,让它三尺又何妨” ,家人 便依照他的意思,让出三尺土地。邻居自觉有愧,也效仿张家让出三尺土地。于是,就有了 六尺巷的美名流传。人生中,吃亏、被误解,受委屈的事是不可能避免的。面对这些,最明 智的选择就是宽容。 我们要树立豁达的人生观, 保持一个宽阔的胸怀, 忘却得失, 看透名利。 宽容别人就是要求以责己之心责人,恕己之心恕人。我们如果没有宽容之心,小肚鸡肠,斤 斤计较,针尖对麦芒,那么单位成员之间就会相互倾轧,就会陷入内耗。只有拥有宽容理解 的心态, 你才会平和对待耳边的聒噪, 细感微风中飘过的一阵清香, 阳光里散发的一丝温暖, 体恤到生活中处处充满诱人的喜悦, 体味到生命的恬淡和安详, 体验到诗意荡溢你的周身的 感觉,体会和真切地感悟到人来这世上活着的最简单而根本的真谛。 三是要心存敬畏。国家工作人员要有所怕,有所敬畏。如果不该吃的吃了,不该拿的拿 了, 不该要的要了,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 最终必将导致思想防线崩溃, 陷入泥潭不能自拔。 因而要时刻高标准严要求,长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常除非份之想。只有常存敬畏之 心,才会时刻有一种如履薄冰的感觉,自觉严格要求自己,保持正确的人生航向。古人讲: 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偶而逾矩, “亦不出大格” 。我们要常思法纪 之威严、常想“群众的眼光” 、常虑舆论监督的洞察力与穿透力, 多一分畏惧、去一分贪婪, 多一分小心、少一些欲望,在利益面前不贪心、在诱惑面前不动心、在分化面前不变心,这 样,才能用对权力,用好权力,才能无愧于党和人民的信任、希望和瞩托。“高考奖”不兑现,学校岂能不守诚信据记者了解,2014 年 5 月,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一中为了吸引优秀学生,发放“选择 右玉,圆梦清华”招生简章,其中包括多项资金奖励措施,每名学生获奖可达数万元。但三 年高考后,面对这批毕业生,校方却予以反悔。8 月 23 日,右玉县一中校长告诉记者,这 些奖励是政府承诺的,校方现在无法兑现。(8 月 25 日 中国青年网) 学生的责任原本就是努力学习, 而考上一个好的大学是学生努力学习之后的结果, 因此 就算没有这个所谓的“高考奖” ,学生也必须要把学习放在第一位,心无旁骛。但既然学校 当初在招生简章上就已经信誓旦旦地作出承诺,设立了“高考奖” ,如今就必须严格地予以 兑现。否则背负着“不讲诚信”的名声,不仅坑了学生和家长,恐怕最终难免也会把自己坑 进去。 据报道,右玉一中去年二本 B 类以上达线的应届毕业生只有 25 人,但今年却高达 154 人,这其中多多少少有“高考奖”的功劳。一些成绩较好的学生,本来可以选择就读更好的 学校, 但由于家庭不够富裕, 他们就选择了右玉一中。 试想一下, 当他们高考取得了好成绩, 兴冲冲地拿着协议书与招生简章来到学校,但学校却告诉他们无法兑现“高考奖”的时候, 他们该是多么的失望。 原本他们选择的右玉一中在资质上就无法与其他学校相比, 无形增大 了他们考上好大学的难度。他们通过艰苦的努力,终于获得了拿到“高考奖”的资格,但没 想到看起来似乎板上钉钉的“高考奖” ,竟然在学校的一句“无法兑现”下,就这么飞了, 这恐怕是任何学生都难以忍受的。 的确,右玉一中今年获得了高考的大丰收,但明年呢?以后呢?有了前车之鉴,一所不 讲诚信的学校还会吸引多少优质生源?原本学校就在与其他学校的竞争中处于劣势, 而今年 完全可以借高考的大丰收好好宣传一下, 提高知名度。 这下好了, 学校的知名度确实提高了, 然而形象却是相当负面。如此虎头蛇尾,实在让人无语。 到底哪里出了问题?归根结底, 还是在于所谓的 “高考奖” 本身。 首先, 设立 “高考奖” 是否合适,值得商榷。毕竟这难免会让学生,尤其是那些家境不好的学生,不得不在更好的 高中以及诱人的金钱奖励之间作出痛苦的选择;其次,就算要设立“高考奖” ,学校也必须 量力而行,动辄两三万的奖励显然太过浮夸了。学校的出发点可能是,如果不把奖励的额度 设高点,那么在与其他学校的生源大战中就会失去竞争力。但既然这是学校的第一次尝试, 当然不能太过于心急了,不妨先把奖励额度弄得低一点,先看看效果,然后再根据实际情况 慢慢提高。动辄两三万的奖励很有吸引力,右玉一中今年确实获得了大丰收,但是兑现跟不 上,今后难免会迎来漫长的“饥荒” 。 更加让人匪夷所思的是,右玉一中的校长告诉记者,所谓的“高考奖”是当地政府承诺 的,现在政府不给钱了,而学校也没钱。如果说学校没钱还说得过去的话,那么政府不给钱 就实在不应该了。不过话又说回来,如今当地政府拿不出钱,或许跟学校心浮气躁、把“高 考奖”额度设得过高有关系。当初不协商好,现在出了问题才想起来推卸责任,是不是有点 晚了? 无论如何,右玉一中确实是在错误的时间,给学生上了一堂蹩脚的诚信课。高考取得了 好成绩,学生对学校自然是充满感激的,但感激背后,多多少少也夹杂着无奈和悲哀。如果 学校和当地政府不及时进行补救,继续背负着“不讲诚信”的名声, “再创辉煌”恐怕只会 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梦想。加设护栏救不了“清华日晷”最近清华日晷被人为涂画引发关注。目前,日晷面上刻画的痕迹已经被修复清除,但游 客的不文明现象依旧存在――几名小朋友在合影时手用力掰住了日晷的指针, 还有小朋友顺 势攀上了日晷拍照。有些青少年游客还穿上了学位服,站到广场的草坪上拍照。尽管草坪上 有多块标识牌明确提醒“爱护草坪,请勿踏入” ,可并不能阻挡游客的热情,靠近日晷处的 一块长约 30 米、宽约 2 米的草坪已经直接被踩秃,非常刺眼。 (8 月 20 日《北京晚报》 ) 游览最高名校,相信都是带着“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的心态慕名而来,本该细品清 华的艺术气息与文艺范儿,但个别游客的“寡廉鲜耻”却让人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君子 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游历最高学术殿堂,不带半点敬畏之心,倒是真想借那位清华保安 的话来问一问, “你们这是来感受名校的还是来破坏名校的”? 这话说得一点都不重,在最高学术的殿堂,如此不知礼,不守礼,远不止是焚琴煮鹤般 的煞风景,更是对人文的亵渎。如何能在有序的前提下,让更多人感受名校的风貌与内涵, 也成了众议的话题。 不少网友建言献策说加设护栏。 但加设护栏能救得了清华日晷吗?去过故宫的人都知道, 里面很多文物加了护栏, 那太和殿铜缸上的兽头, 隔着栏杆不一样被摸得锃光瓦亮?甚至有 游客众目睽睽下攀爬跨越栏杆。 规避不文明行为,靠加设栏杆远远不够,需要政府、社会和个人多方面形成合力。有专 家建议, 高校不妨建立一套与政府部门共同合作的机制, 政府执法部门派驻执法人员进驻高 校,对高校参观中出现的不文明现象进行行政处罚。 增加游客的违法成本,让游客时刻绷紧文明之弦,不失为一个好办法。但公共秩序的有 序和良好, 板子单独打在公民个体身上还不够, 高校自身也可以在一些细节程序上加以完善, 提升服务意识。建议学校招募一些学生志愿者组建导游服务队,设定参观路线,由导游服务 队带领解说、参观,不仅能锻炼学生素质,还能更好、更全面地为游客展示清华的人文风貌 和内涵, 同时也能顺带给不守规矩的游客提个醒。 另外, 文明出行不能光靠他律, 行己有耻, 自律才是最好的“护栏” 。 爱的故事最动人这是一则始于美好的爱情而终于人间爱心的动人故事: 8 月 15 日,在重庆解放碑一家店里吃酸辣粉不要钱!原因是来自广东的王先生在解放 碑包下 5000 碗酸辣粉庆祝求婚成功。上周日,王先生来重庆向女友小淼求婚,顺道在这里 吃酸辣粉,结果把装有 3 克拉钻戒的手包弄丢了,没想到,一个小姑娘和店员捡到了手包, 归还给他。 于是, 小伙子包下了这家店的 5000 碗酸辣粉请客, 感谢带给他爱和温暖的重庆! 我们常说爱情是美好的。张爱玲曾说: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 之中, 时间无涯的荒野里, 没有早一步,也没有迟一步,遇上了也只能轻轻地说一句: ‘哦, 你也在这里吗?’ ”为了见到“没有早一步,也没有迟一步”要遇见的小淼,王先生不远千 里奔波而来;为了表达自己对爱情的忠贞和坚毅,王先生刻意准备了钻戒表达爱意。王先生 的爱情故事浪漫而美好。 装有 3 克拉钻戒的手包意外丢失, 我们可以想见王先生的焦急, 因为那里面装有作为自 己爱情信物的钻戒。 让人倍加感动的是, 一个小姑娘和店员面对价值 30 万的钻戒毫不动心, 拾金不昧,最终将钻戒完璧归赵,王先生也得以携得美人归。30 万,对于普通民众来讲, 这是一笔不小的财富,30 万可以极大改善一个普通百姓的生活状况。然而,君子有所为有 所不为。本来只是一个单纯的爱情故事,现在有了拾金不昧者的参与,这爱情似乎反倒成了 陪衬。 小姑娘和店员满满的爱心如一道飞架在天边的彩虹, 使曾经对未来还存有怀疑的人见 到了这个世界的美丽和希望。 “爱之花开放的地方,生命便能欣欣向荣。 ”梵高曾经这样说。王先生也是富有感恩之 心的人。感恩的心,是人心田中一颗最真实、最闪亮、最美丽的种子。当它发芽之后,会开 出爱心之花,结出美丽之果。王先生为了表达感谢,就付款了 35000 元,包下 5000 碗酸辣 粉,免费送给市民品尝。王先生说: “重庆有我最爱的女人,也有这么多好心的市民,我感 到很幸福! ”心存感激的人,整个世界都是光明的。 人生是花, 而爱就是花蜜。 真善美的花,开在爱心的土壤中。法国作家罗曼?罗兰也说: “爱是生命的火焰,没有它,一切变成黑夜。 ”可爱的重庆市民听说这个故事纷纷赶来,他 们是为了分享祝福。爱情很美,人心更美,分享爱心也就身在爱心之中,祝福幸福也就把幸 福的种子埋在了自己的心中。 在尚有不少人道德焦虑的今天, 小姑娘和店员用拾金不昧的无私爱心, 王先生用对社会 爱心的感激之心向我们证明: 即使在陌生人社会, 互爱互助依然可以让生活和社会更加温暖。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曾说: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30 万钻戒 与 5000 碗酸辣粉的故事热传的背后,正是对社会良善和爱心的歌颂与礼赞。 相信 30 万钻戒与 5000 碗酸辣粉的故事会继续发酵,因为:爱的故事最动人。电子书与纸质书“各美其美”23 日,为期五天的第二十四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以下简称“BIBF” )拉开帷幕,各 类实体书出版物“争奇斗艳”的同时,一批规格各异的电子书阅读器及数字阅读相关产品也 在会上亮相,赢得不少人关注。更有参展商笑言, “数字出版”与“数字阅读”是今年 BIBF 的亮点之一。连日来,带着类似问题,记者走访了 BIBF 多个展区――如果数字阅读风潮会 愈刮愈烈,传统实体图书路在何方呢?(8 月 25 日中新网) 实体书店式微,电子书盛行,这恐怕谁都无法否认。移动互联网的兴起、智能手机的普 及,使数字化阅读的优势明显,并加速了这种趋势。数据显示,2016 年我国成年国民各媒 介综合阅读率为 79.9%,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 68.2%,较 2015 年的 64.0%上升了 4.2 个百分点,已是连续 8 年上升。这表明,人们的阅读习惯正在悄然改变,从原来的传统阅读 转移到了网络阅读,这也正是实体书店受冷的最根本原因。 那么,纸质书最终的命运就是“走进博物馆”吗?恐怕远非那么严重。如果纸质书真成 为历史,完全被电子书替代,人类历史上的一大文明成果将不复存在。可无论从哪个角度思 考,都显得言过其实。诚如报道中的宋辰所言: “我比较爱看纸质书,喜欢捧在手里沉甸甸 的份量。 ”也正如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魏玉山所说: “电子书与纸质书各有优势,但纸质 书永远不会消亡。 根据我们的调查, 电子书阅读器阅读情况增长出现在 2011 年与 2012 年, 之后也在下降。未来,电子书、纸质书阅读都还有增长余地” 。 从历史上看,除了前些年被淘汰的 BP 机,还没有哪种物品真的完全“走进博物馆” 。 电视普及, 收音机仍在; 手机普及, 座机仍未消亡。 像纸质书这种人类高度喜爱甚至形成 “基 因依赖”的精神产品,绝不会轻易消失。哪怕电子书再盛行,阅读方式还将是纸质书与电子 书的“争奇斗艳” ,形成良性互补关系,尤其在“深度阅读”上,纸质书反而增长就是证明。 而实体书店要想生存得惬意,就需在图书种类和质量上再下工夫。 就阅读本身而言,究竟什么叫“阅读” ,阅读群体都由何人构成?这里就有一个很大的 误区。例如,目前不少人声称“仅读电子书” ,但很难想象,原来不读纸质书的人会在网上 真阅读。即便阅读,也多是“碎片化”的信息阅读而非“深阅读” 。因为有了电子书,就带 动了一大批人爱上了阅读(读书) ,如此说法恐怕站不住脚,也不能令人信服。以何种方式 阅读本不该成为问题。只是,假借网络阅读名义,实则不阅读,甚至只想把网络阅读作为不 想读书的借口,那就更加可悲了,这无疑会给图书市场的规划和经营提供错误参考。 其实,网络阅读只要利用好,与纸质阅读一样有意义,只是人们对电子书的便利更加趋 之如鹜而已。而同时必须认清,纸质书所承载的文化价值,并不是一台普通的电子阅读器能 替代的。网络阅读改变的是方式,不是阅读本身或观念。实体书店逐渐缩水的困境到底是阅 读转移到了网络,还是以网络阅读为借口不想读书造成的,这个问题必须搞清楚。 因此,争论纸质书与电子书谁优谁劣没有实质意义。实体书店不会轻易消亡,经营者一 定能想办法生存下去。 而图书界如何出更多的好书而非出更多消磨意志甚至误导读者的 “坏 书” ,这更值得思考。读书是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而阅读,还能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思想厚 度和高度。如今,全国正在营造“书香社会” ,那么,让书香飘满华夏大地,当成为所有人 共识。无论是纸质书还是电子书,只要是真在读书,又何必分得那么清?无论以何种方式阅 读,只要能达到读书的质量和效果,就不必过分担忧。希望电子书与纸质书“各美其美” , 共同推动“书香社会”迈向纵深。“现实版阿甘”是最珍贵的人生历练廖兴,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团委学生副书记,校内某营销团队发起人。1997 年生于四川 泸州,2017 年因从成都到深圳连续长跑 1800 公里走红网络,被网友称为“现实版阿甘” 。 (8 月 21 日《南方都市报》 ) 从成都跑回深圳, 全程 1800 公里, 他为什么选择跑步回家?连续长跑 30 天是什么感觉?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学生廖兴近日扛着校旗长跑千里的事情引发了不少人的好奇和关注。 据了 解,长跑的初衷是“爱跑步,想在 20 岁做点不一样的、疯狂的事” ,整个过程对他来说充满 着考验和疼痛, “我也是苦苦挣扎的普通人” 。至于扛着校旗跑,除了宣传母校外,还有一个 原因是: “旗帜鲜明”之下不能偷懒放弃了。 对于现在的大学生来说,如此的“现实版阿甘”虽然不必效仿,但对于意志的磨炼,这 样主动“吃苦”的人生历练实在是太需要了。而今的城市孩子,尤其是独生子女,家长只重 视孩子的读书,学校更忙于应付应试教育,大多只重学习成绩,放松素质教育,以至于现在 一些学生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娇生惯养,备受宠爱甚至溺爱。再加上社会负面影响的作用, 不少孩子从小骄横自私,意志薄弱,经不起挫折,这样的孩子,虽然考上大学,但显然难以 成为栋梁之材。因此相比于学业的深造,更急迫的是意志的锤炼。 连续长跑 30 天, 全程 1800 公里, 可以说是受益终生。 旅途的艰辛, 比如 “阵痛和孤独” , 是平时难以体验到的, 这样的经历无疑有助于克服娇气和惰性。 而一路风土人情和人文传统 的熏陶,尤其是活生生的社会生活的现实教育,不仅能磨炼人的意志,而且还能让廖兴感受 到人与人之间的温暖,而这都是课堂教育不可替代的。 其实,如此“现实版阿甘” ,最根本的意义在于践行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 “社会即 学校”的教育思想,让自己更有勇气去面对未知的恐惧和困难,更有信心去迎接挑战。这种 来自生活的洗礼,正是近年来我们的教育中所不足的。现在的学生,基本上是从家门到校门 的两点一线, 事实上也缺少磨炼的机会。 因此, 有意识地为自己创造条件, 更多地融入社会、 融入生活,从而让自己学会做一个人格健全的人,应成为每个大学生最重要的课程。“水泥妹”反转,更该看到底层的艰辛日前,一段安徽萧县女子扛水泥的视频感动了许多人。有网友称,为了救罹患癌症的丈 夫, “水泥妹”张方方每天都要背 50 吨的水泥赚钱。21 日,萧县互联网宣管办发文称, “水 泥妹”的故事是网友杜撰出的励志爱情故事。张方方接受媒体采访时也称,丈夫得的是肺部 感染,并非癌症。她说,自己能干活,不接受任何人的捐赠。 癌症、苦力;美女、水泥;底层的挣扎、求生的希望??种种生活的细部麇集在一则视 频上,呈现出一种让人透不过气来的压抑与悲伤。这种悲伤在爱情的光照沐浴下,更是散发 出卑微的伟大、苦难的微笑。相信很多人都能从这个故事中找到一些“代入感” ,并因此而 对生活多一些认知与体察。 然而,癌症是杜撰的, “不得不如此”的劳作,也是当事人的主动选择。这样的反转未 免让人泄气,很快,对“水泥妹”张方方利用网络炒作自己的质疑声也随之而来。那么,这 一事件果真反转了吗? 不好说。网友未经核实就编造“水泥妹扛水泥救助患癌症丈夫”的励志爱情故事,确实 有严重的失实之处,并不可取。然而从后续的采访调查中可知,这一故事的基本框架并无问 题。虽然那个丈夫没有罹患癌症,但肺部发炎、感染、腐烂等却是不争的事实。而张方方背 水泥的情节,尽管是“因地制宜”之举,比如劳动时间灵活、不拖欠工资等,但也是真实发 生的事情。据她讲,每天少则背 20 吨,多则 80 吨,怎么能算得上“杜撰”呢? 至于张方方在网络上直播自己搬水泥的事情,似乎也与“炒作”扯不上。一个年轻人, 觉得有趣,愿意将自己的生活状态分享给大家,且本身无意向大家寻求帮助,并非完全不能 理解。某种意义上讲,也正因为有了“水泥妹”的直播,才给这个世界留下一份真实的人生 影像,让公众了解到底层生活的艰辛与不易。 这对小夫妻也曾南下逐梦,试图通过辛苦的打拼过上更好的生活。遗憾的是,电焊、喷 漆等类似打零工的“灵活就业” ,并不能为其提供相应的劳动保护及救济。这也是为什么丈 夫眼睛受伤之后,只好回乡的主要原因。即便回乡,以往劳动中累积的损伤也开始发酵。 “水泥妹”夫妻俩的故事,其实是一个隐喻,是当下中国底层劳动者真实的生活图景。 他们面对的是恶劣的劳动环境,承受的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困顿。尽管如此,他们并没 有泯灭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从不放弃努力自救。张方方在快手主页上写道:我有双手,就 算以后我老公不能干体力活了,我也完全可以靠自己撑起这个家,我能出力。 如果说有所谓感动的话,或许,这才是“水泥妹”的故事给这个社会带来的深刻触动。 至于“反转”云云,倒在其次了。莫言 5 年后才亮新作,是对创作的敬畏日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做客新华访谈,接受新华社、新华网专访,回答网 友关心的热点话题。在谈到“获得诺奖后为何一直没出新作品”时,他说: “我 2012 年获奖 之后也没有在刊物上发表过作品,写当然在写,也是想写完了以后放一下,打磨得尽量让自 己满意一点儿,希望让读者也比较满意,我没有偷懒,一直在写。 ” 在 8 月 23 日第 24 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的开幕式上,他说: “这次我在故乡山东高密 写了一批短篇小说,最长的一篇也不超过一万字,估计大家很快就能在《人民文学》和《收 获》上看到。 ” 据悉,莫言的戏曲文学剧本《锦衣》和组诗《七星曜我》将在 2017 年第 9 期《人民文学》杂志发布。 头上顶着 “诺奖” 花环的莫言再亮新作, 必定会引起高度关注。 这位被称为 “寻根文学” 作家的诺奖得主,在获奖前可谓高产,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作品。然而,获奖已过去 5 年,人们自然对他的新作更加期待,都想看看这位被诺贝尔文学奖“洗礼”过的当代著名作 家,究竟能拿出什么样的作品示人。毕竟,任何光环都将褪去,而再写出触动人心的作品, 才是作家的使命。 令人欣慰的是,莫言没有因获奖偷懒。不过,人们对他新作的期待也显得有些着急。毕 竟,作家不同于影视明星,对一部作品从构思到写作再到出炉,要经过精心的思考、提炼和 积淀。有些作品甚至需要长期的酝酿和写作后才能与读者见面。诚如他自己所言: “重新拿 起笔来写小说,我感觉自己有很多新的想法。因为生活在变化、人在变化,过去我作品中所 描写的很多人物形象已经退出了他们各自的历史舞台, 而一批具有时代感的年轻的人物形象 开始登场。 ”这需要他重新思考,对写作的题材、角度、方式等,都将会有所调整。 而莫言 5 年来准备第一次比较集中地发表作品, 这至少表明了他的一种态度, 即他还在 文学创作的道路上孜孜以求。身为诺奖得主,莫言的标杆意义显而易见,从某种程度上说, 也是对他意志力的一个考验。喧嚣的创作氛围,各种荣誉和活动的侵扰,追星般的狂热,已 使作家的精力和身心受到了巨大挑战。而等了 5 年,终于要有答案了。然而,人们不该对他 的作品过度挑剔,最该看到的是他的“不偷懒”乃至勤奋;指望莫言再获一次诺奖,肯定不 现实。 但这并不意味着莫言可以原地踏步,事实上,莫言也不可能吃老本儿。作为顶级作家, 他需要做出榜样。而作家以何种态度对待创作,那才是最重要的。无独有偶,近日,著名作 家、中国作协主席铁凝,也出版了自己的新作《飞行酿酒师》 。她称: “进步何其难,我唯有 老老实实努力。 ”这就是作家的创作态度,只是铁凝说了出来,莫言是在默默地践行而已。 是的, 作家只有沉下心去创作, 才有可能出精品。 不要眼睛紧盯着莫言 5 年来未出新作, 那是他在凝心聚力。如果他像某些人那样,跟风炒作、追求流行、精通“制胜术”或“吸金 术” ,甚至复制抄袭,那么他怎可能是诺奖获得者?遗憾的是,如今不少人仍用经济方式来 解决文学问题,仍用娱乐方式解决精神问题,甚至用物质标准去衡量文学标准,用功利化方 式对待文学艺术。而文学自有其“文火慢炖”的特征,需要老老实实的创作态度才行。 无论是莫言还是铁凝, 其态度都渗透着对文学创作的深刻感悟, 对其身为作家这一符号 的敬畏。文学不仅来自于作家的想象,更来自于深入的观察和体验,没有坐冷板凳的气魄, 缺乏坚守文学良知和精神的底线,绝不可能成为受欢迎的作家。由此,莫言“没偷懒” ,他 5 年后才亮新作表明一种态度,那是对自己负责,更是对文学精神负责的态度。七夕节与现代的结合不只是“浪漫经济”七夕点燃“浪漫经济” ,各路商家提前促销,氤氲的空气中弥漫着甜蜜的味道。早在 7 月份,朋友圈里就早已“风起云涌”了,不管是卖花、卖红酒、卖首饰还是卖包包、卖手 表的,纷纷打着七夕的旗号,让你想忽视都难。 (8 月 25 日《钱江晚报》 ) 年年七夕,又至七夕。 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思想的开放, 以及物质和文化需求的多元化, 这些传统节 日被赋予了更多的“经济色彩” 。七夕也难逃此“劫” 。比如,市场上有最经典的玫瑰花,有 鲜花和燕窝搭配的创意礼盒、高端的珠宝首饰,有的商家还推出惊喜求婚方案等等,不仅让 人目不暇接。 自然, “浪漫经济”的火爆,对消费者和商家而言,是各取所需、实现双赢的美事儿。 传统节日和时尚元素携手,更可以为传统节日的文化繁荣添一把火。但是, “浪漫经济”火 爆的同时,也别忘了传统节日不仅仅是为了用来“发财”的,它们不能沦为现代商业经济的 一个工具。 作为一种文化遗产,我们更需要留住七夕的文化在 2006 年,七夕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七夕的美丽故事,我们理应一代一代讲下去,这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财 富。同样,七夕的一些传统习俗更应传承。近日,新华网盘点的那些传统习俗很具代表性。 比如,喜蛛应巧、穿针比巧、种生、供奉“磨喝乐” 、拜织女、拜魁星、晒书/晒衣、吃巧果 花瓜等等。 这些传统习俗, 不能只停留于传说, 或者只在文中记载, 或者存于美丽的回忆中, 而理应因地制宜地弘扬与传承下去。 不必讳言,七夕节与其他传统节日一样,面临着科技与经济利益的冲击,也面临着外来 文化的冲击。尤其是互联网时代,在享受科技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必然给传统节日的传承带 来影响。比如,彼此关心与问候就会少了“躬亲感” 。 但无论社会怎样发展,时代怎样变迁, 科技怎样发达,守住了传统文化之脉,才会筑牢民族之魂。千年文明,生生不息。 传统文化与传统节日,是我们宝贵的财富。无论社会怎样发展,时代怎样变迁,科技怎 样发达,守住了传统文化之脉,才会筑牢民族之魂。因此,光鲜亮丽的经济虽好,也别忘了 传统文化与节日之“守旧” 。而这些“老玩意”也唯有跟得上时代步伐,中国故事才会越来 越美。约束不守规人非要剥夺守规人乐趣?游客在野生动物园游览时该如何加强自身防范, 提高安全意识近期再次成为热议, 记者 昨天从市质监局了解到, 野生动物养殖场所安全生产等级相关规范已开始征集意见。 意见表 明,游客自驾观览的场所,应设置游客车辆观览专用通道,通道应采取隔离网、架空、强化 玻璃幕墙等方式确保车辆不应与猛兽有任何接触可能。 (8 月 24 日《北京青年报》 ) “野生动物园自驾专道不能接触猛兽” 的新规, 自然与野生动物园猛兽区频发的游客违 规下车有关。就在日前,一男性自驾游游客在八达岭野生动物园猛兽区擅自开车窗,被黑熊 抓伤手臂。 虽然该事故没有造成游客死亡, 却再一次把野生动物园猛兽区的安全问题拉回到 了公众视野。 凭心而论,即便是在猛兽区,只要游客遵守园区规则,不违规下车、不摇下车窗,就不 会有安全事故发生。遗憾的是,无论是哪一次悲剧,都与游客不守规则有关。无论景区如何 苦口婆心地劝告,但就是有极个别游客置若罔闻,我行我素,直到出了事才追悔莫及。更令 人遗憾的是,即便是发生过因游客违规而导致的惨剧,个别游客还是不以此为鉴,依然重蹈 覆辙,真是令人感到费解! 北京的这个新规, 其初衷没任何问题。 让自驾游游客在专用通道上行驶, 使其远离猛兽、 不能接触到猛兽,如此,游客的生命安全系数就大为增加。新规对动物园景区的强制性要求 增加了很多,如入口处应设置两道电动门,并在动物放养侧应设置地电网。在车辆观览区内 应设置不同动物的展区, 设立不同种类动物的展区应采取护栏、 电网、 实体墙等隔离措施…… 对园方在一旦发生意外的救助措施上, 也新增加了不少强制性措施, 如在凶猛动物饲养区安 排 24 小时人员值班,每班至少两小时巡视一次,以及巡逻车应配备对讲机、报警灯等。这 些措施无疑加大了经营成本,这倒理所当然,只要能保障游客安全,成本再大也值得。 然而,新规还是有一些可商榷之处。例如,对自驾游游客的车辆不应与猛兽有任何接触 的可能这一条,因为,如果采取隔离网、架空、强化玻璃幕墙等方式操作,自驾游游客观赏 动物的空间肯定被大大压缩,使其无法在更广阔的自然空间观赏野生动物,如此,在野生状 态下欣赏猛兽的乐趣也就将大大降低。试想,如果园方用隔离网、架空、强化玻璃幕墙,把 猛兽区都“装饰”起来,使游客“不能接触猛兽” ,那么,观赏猛兽还有什么乐趣可言?这 是不守规则游客自身的问题。 给不守规则的人定严规, 同时就非要剥夺守规则游客的乐趣吗? 而如何管好不守规则的游客,难道只有“不能接触猛兽”这一招儿吗? 可见,仅为了几个不守规的游客,就把猛兽区与游客隔离起来,怎么看都欠妥。这倒不 是说生命不重要,而是这样做,是否影响了那些打算更清晰、更贴近猛兽的绝大多数自驾游 游客呢?打个也许不恰当的比方, 有极少数人在动车上吸烟被拘留, 那是不是该让这部分人 连香烟都禁止带上动车呢?有效解决问题的办法是不是该这样: 在景区各项安全措施到位的 情况下,如果再有自驾游游客违反规定,可以明确责任自负,让违规者自己承担所造成的任 何损失,这才是法治之道。 放眼全球,就是在那些猛兽区众多,游客尤其是自驾游游客众多的非洲和美洲,也并没 有如此压缩观赏猛兽的空间,而是按规则、按法律行事。由此,虽然北京拟出台的这个新规 有一定的可取性、可行性,但在限制违规游客观赏的同时,也剥夺了守规则游客的乐趣,甚 至损害了其权益。那么,这个猛兽区新规是否有“因噎废食”之嫌?名校游是情怀还是新兴业态?一直以来名校游就吸引着许多家长和学生的关注, 面对每天络绎不绝的 “游客” , 北大、 清华曾一同亮出了“限客令” ,然而并没有挡住人们参观名校的热情。近日来继黄牛带客进 门、 快递车藏人进校园之后……又有人发现了北大清华排队参观的 “新商机” , “状元” 陪游, 一小时 200 元,网上公然作为商品售卖。 状元收费作导游,商机下情怀是否变味儿? 作为学子们向往的理想殿堂, 名校是神一样的存在。 所以每年假期, 以 “提高自身素质, 感受名校文化氛围,增添考名校的动力”等为名的“名校游” ,似乎对中学生、高中生及其 父母有着难以抗拒的吸引力, 与名校挂钩的活动也越来越受全国各地学生们青睐。 很多家长 更是愿意送孩子们走进名校,接受人文与学术氛围的熏陶,激励孩子好好学习。而在这样的 名校游活动中,自带光环的名校状元能够出来做导游,凭借其现身说法,自然有着极强的说 服力,这也使得一些商家把他们作为新的商机投放到了市场,然而当这些“状元们”联手商 家领游客入园以挣取报酬,则无疑给学校的管理增加了难度,让人难免觉得在情怀之外,有 着一种欲说还休的无奈。 名校游成到此一游,意义和价值何在? 近年来,经过笔者多次观察,发现所谓的名校游,几乎都是以“观光、感受”为主,更 准确地说就是加了豪华噱头的“到此一游” 。一趟以求学为名的夏令营,能学到多少东西, 实在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有教育专家曾指出,向往名校,追求高质量的受教育平台,对每 个怀揣上进心的学生来说都无可厚非。名校之所以称之为名校,不仅仅校园内有风景名胜, 独特的可观、可游的“秀丽山水” ,更重要的是,名校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学术氛围,其 “大学精神”才是游名校要感知的、去“游历”的,而不是快餐式的旅游观光。 如果家长和学生只是把参观和游玩作为一次体验尚可, 真想要从中获取多少看得见的效 果,这样的名校游显然是不够的。当各式夏令营打着“游名校”的幌子漫天要价时,学生们 真的能从中得到知识的提升, 还是流于形式的浮华?当名校游越来越成为风尚, 当夏令营的 价格越来越走向“精英” ,学生们花钱从大学里获得的“精神” ,已经被商家有意无意地剥离 了。大学内在的本质不是短短几天就能体味的,更不是花钱可以买到的。 名校游成“新常态” ,该如何应对? 首先,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资源,面对游客的需求,名校游一禁了之、名校把游客全都 拒之门外,显然不是上策。大学精神中“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中就蕴含着“对外开放” , 而且,发挥高校的科技、教育、文化优势,积极、主动、义务地面向公众开放,以促进全民 文化素养的提高,这本身就是大学,特别是名牌大学的社会责任。相比于国外一些大学校园 自然地与城市融为一体, 成为城市文化的一部分, 国内高校开放的程度和广度显然是不够的。 当然, 名校开放校园游也不应是无限制的, 更不应该发展为一些人和机构谋取利益的工 具,对于校园游,学校不管置身其中,还是置身事外,都不能撒手不管,因为校园游一旦和 校园发生了联系,必然会影响在校师生的学习和生活。毕竟,守护学生的学习宁静感,让他 们安静读书,同样是高校的责任。但这不光需要高校的努力,同样需要社会多方面的支持。 校方该做的是加强时间上的限制和配套服务的管理, 游客则要保持应有的素质和修养, 不做 校园里不文明的“闹客”和只带相机不带大脑的“过客” 。 真正成功的名校游,应该是一种行走中的素质教育,是孩子们的一次精彩的人生体验。 深入到课堂, 聆听一次大师们的教诲, 或者是到校园里和那些静静读书的学子轻声交流一下 心得, 或是参与一下名校学生的社会实践, 看看他们的学校是如何在社会的课堂里锻炼学生 的动手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一定会比在 校园里走马观花的收获要大得多。也许,点滴的触动,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一生。
更多搜索:
赞助商链接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文档资料库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客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8西城期末语文作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