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原始的男1,女2可以直接进放进方程么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3亿+用户的选择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3亿+用户的选择
最好用方程五年级一班原有女生占全班人数的6分之13,转进1名女生和2名男生后,现在女生占全班人数的11分之5,现在五年级一班有多少人
作业帮用户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3亿+用户的选择
设 女生 原来有x个人 男生Y人
x=6/13(x+y)
x+1=5/11(x+y+3)解出 女生原来 x=24
所以现在 有 24+28+3=55答案为55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2_甜梦文库
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2
- 1 -青岛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学期教学计划姓 学 校 单 元 划 分 单 元 一 三 五 七 比 分数四则混合运 陶西 名 内 容 分数乘法 课 10 时 5 9 单 二 元 四 六 圆 统计 内 容 分数除法 课 时 9 7 3 孟祥伟 年 级 六 学 科 数学可能性 2 八 百分数 5 算 1.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 比较熟练地计算简单的分数乘、除法,会进行简单的分数四 则混合运算。会解决有关分数乘除法的实际问题。学 期 教 学 目 标知 识 与 技 能2.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3.理解比的意义和性质,会求比值和化简比,会解决有关 比和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4.掌握圆的特征,会用圆规画圆;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探 索并掌握圆的周长与面积公式,能正确地计算圆的周长与面 积。 5.通过丰富的案例来理解中位数、众数的意义,会求一组 数据的中位数、众数。1 - 2 -1.在情境图的教学中,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 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探究、解决所提出的问题,培养问题 意识和应用意识。 过 程 与 方 法 2.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 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 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假设的数学思想方法 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 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形成一定的评 价与反思的能力。 1.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 情感 心和兴趣,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态度 2.了解可以用数和形来描述某些生活现象,感受数学与日 与价 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作用。 值观 3.学会倾听与质疑,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分数乘、除法; 比; 分数混合运算;正确计算圆的周长和 教学重点 面积。 正确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理解比的意义和性质;已知一个 教学难点 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 学 期 教 第1周 分数乘法 第2周 分数乘法2周 次教学内容周 次教学内容 - 3 -学 第3周 进 第5周 度 第7周 表 第9周 第 11 周 第 13 周 第 15 周 第 17 周 第 19 周分数乘法 分数除法 比 圆 圆 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可能性 百分数 总复习第4周 第6周 第8周 第 10 周 第 12 周 第 14 周 第 16 周 第 18 周 第 20 周分数除法 分数除法 比 期中考试 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统计 百分数 总复习 期末考试3 - 4 -第一单元小手艺展示――分数乘法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乘法,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加减法以及约分等知识的上 进行学习的,是学习分数、比、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及百分数的重要基础。本单元的主要 学习内容有:整数和分数相乘,分数和分数相乘,分数连乘,“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 多少”的问题,倒数的意义和求一个数的倒数。 二、单元教学目标 1.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 的进行计算;会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的实际问题;理解倒数的意义;掌 握求一个数倒数的方法。 2.经历分数乘法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体会数形结合思想在解决数学问题中的作用,培 养初步分析、比较和推理的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分数乘法在现实中的应用,培养应用知识和兴趣。 三、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一个数和分数相乘的意义及“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难点:理解分数乘分数计算的算理。 四、课时安排:10 课时4 - 5 -信息窗 1飘逸的风筝.――分数乘整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知道“求几个 几分之几相加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初步理解并掌握分数乘整 数的计算方法。 2. 使学生在探索分数乘整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中, 运用已有知识和 经验主动进行探索性思考,并进行分析和归纳。 3. 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 体验探索学习的乐趣, 获得成功的 体验。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算理,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 法。 难点:引导学生探究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以及算法的优化。 课前准备 练习材料、课件。 课时安排: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活动一:谈话引入 教师引导交流: 同学们, 老师学校要举行一次小手艺展示活 动,老师班里有一位小强同学也想参加。看,他准备制作一个漂5 - 6 -亮的风筝,这个风筝还带有长长的尾巴呢。可就在制作这个风筝 尾巴的时候, 小强遇到困难了, 不知道该用多少材料,咱们都来帮 帮他,好吗? 教师引导交流:仔细看图,你了解到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 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怎样列式?活动二:教学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每一种列式各是怎样想的? 怎么知道求 6 个1 相加的和,也可以用乘法计算? 2明确:相同整数连加可以用乘法算式表示,那么可以联想到相同 分数连加也可以用乘法算式表示。联想是一种很有意义的学习方 法。活动三:探索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让学生尝试独立计算。 谈话:尝试计算1 ×6,你觉得怎样算好就怎样算,不仅要会算, . 2还要把道理说清楚。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了解信息,并相机让学生把几种典型 做法板书在小黑板上。 ① ×6=0.5×6=3(米) ② ×6= + + + + + = =3(米)1 21 2 1 2 1 2 1 2 1 2 1 2 6 2 1 26 - 7 -③ ×6= ④ ×6= ⑤ ×6=1 2 1 21 21? 6 6 = =3(米) 2 21? 6 6 = (米) 2 ? 6 121 1 = (米) 2 ? 6 12谈话:请同学们认真观察黑板上几种不同的做法,只看结果,判 断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 明确:第④和第⑤种做法是错误的,因为结合实际情况,所需 6 根布条总长度不能小于或等于一根布条的长度。 (1) 请学生当小老师讲解每种算法的计算道理, 鼓励学生互相质 疑、答疑。老师针对一些重点问题进行提问:1 ×6=0.5×6=3(米)怎么会想到用这种方法解决问题的?(引 2导学生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与方法。)1 1 1 1 1 1 1 6 ×6 和 + + + + + 这两部分相等吗?为什么? 是怎样得 2 2 2 2 2 2 2 2来的? 在方法③中,为什么分母 2 不变,单单只把分子 1 和 6 相乘呢? (2)课件演示方法③的计算道理。 (3)再回顾 ×6= 原因。1 21 ?6 6 1 1 1 = 和 ×6= = 两种做法,指出错误 2?6 12 2 2 ? 6 12活动四:沟通优化,促进发展 (一)独立计算 9×7 。 127 - 8 -(二)组间交流:说说计算的道理。 (三)全班交流: 1.请 1 位学生说计算过程,课件板演。 2.说计算道理。 3.质疑: 为什么不用第①和第②种方法计算?(引导学生体会第①和第② 种方法或有局限性,或者麻烦,所以用第③种方法较普遍,适用 于任何一道分数乘整数题。) 4.学生小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活动五:探索计算中的简便方法。灵活运用 1.独立计算 10× 2.独立计算2 ,之后请一位同学说计算过程。 1517 ×36。 81①质疑:怎么这次的做题速度明显落后了,你们遇到什么问题? (使学生产生探究简便方法的心理需求) ②讨论:能不能在原有方法的基础上,想办法使计算再变得简单 一些? ③课件出示简便算法:先约分再计算。 3.独立计算13 ×21,再次感受简便算法。 49活动六: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教师引导交流:时间过得真快,一节课就要结束了,大家有什 么收获?谁会用一个字母式子表示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8 - 9 -板书设计 分数乘整数 用加法计算7 7 7 7 7 7 7 7 7 + + + + + + + + 12 12 12 12 12 12 12 12 127 ×9 12用乘法计算:9×7 12分数和整数相乘,用分子和整数的乘积做分子,分母不变,当分 母与整数能约分时,应该先约分再计算。第二课时 一、通过回忆,梳理知识 1.出示信息窗 1 的情境图,引导学生回忆 教师引导交流:“同学们,你们还记得上节课我们进行的小手艺 展示活动吗?我们一起计算了做这个风筝尾巴一共需要多少米 布?你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学生领悟:“我们学习了分数乘整数,知道了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和计算法则。” 2.教师引导交流:“你能举出几个分数乘整数的算式吗?” 师随学生的口述进行板书并提出要求:“谁能说说这几个算式的 意义?” 生举例?? 3.教师引导交流:在练习本上进行计算,指名学生板演。 集体订正,指名学生说说计算方法 同时教师适时强调计算的书写格式要规范。 .9 - 10 -二、基本练习,适时拓展 1.学生独立完成自主练习 1 (1)学生审题,并按要求填空; (2)集体订正,并要求学生说出从加法算式到乘法算式的根据。 2.学生完成自主练习 2 订正时让学生说说题意并列算式,说乘法算式的意义并口算出结 果。 3.独立完成自主练习 4、5、6 题 (1)学生独立审题,分析题意并解决实际问题; 注意第 4 题是一道假分数乘整数的乘法, 与真分数乘整数的计算 方法相同。 (2)集体订正时可以让学生说说解题时运用了哪些数量关系? 如:第 5 题运用了速度×时间=路程这一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第 6 题运用的是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4.限时口算比赛,自主练习 10 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三、综合练习,张扬个性 1. 自主练习 3 主要让学生练习约分, 也可以再给学生补充几道类似的题目, 如: 5÷11×33、2÷17×51、5÷19×38 等。 2.自主练习 7 (1)学生独立审题并直接写出计算结果; (2)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渗透一个因数不变, 另一个因数不断变化, 积也不断变化的道理。10 - 11 -3.自主练习 12 (1)在解决问题时,可让学生数一数自己每分钟的心跳次数 (2) 学生根据自己的心跳次数计算自己心脏每分钟排出的血液,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自主练习 13 第 13 题是一道综合性比较强的题目。第(1)小题要注意一周按 七天计算。第(2)小题是部分占整体的几分之几,要利用分数与 除法的关系进行解决。第(3)小题引导学生理解,要求这件作品 一共用了多少千克萝卜,就是求 50 个 3÷2 是多少。 5.课后作业:自主练习 3、8、9板书设计 分数乘整数 分数和整数相乘,用分子和整数的乘积做分子,分母不变,当分 母与整数能约分时,应该先约分再计算。 速度×时间=路程 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信息窗 2 ―― 教学目标漂亮的围巾一个数乘分数1.通过例题的直观操作,理解分数与分数相乘的意义,初步掌握 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11 - 12 -2.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主动进行分析、 观察、猜想验证、比较、归纳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初步的演 绎推理和合情推理能力。 3. 使学生通过学习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感受数学 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价值,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分数与分数相乘的意义,掌握一个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练习材料、课件。 学生准备:三张长方形白纸、水彩笔。 课时安排: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教师引导交流:(课件出示一条手织围巾)同学们,天气渐渐凉 了,老师想织一条围巾。老师每小时只能织 1÷4 米。 根据这个信息,你们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根据条件可能提出整数、分数的不同问题??) 教师引导交流:同学们刚才提了这么多问提。那么老师两小时能 织多少米呢?二、提出问题、探索新知 1、引出课题12 - 13 -教师引导交流:1÷2 小时织多少米?谁能列算式解决这个数学问 题? 引导学生从前面分析过的数量关系的角度加以理解这个乘法算 式。(板书课题“一个数乘分数”) 2、研究意义 (1)初步感知 教师引导交流:你认为 1÷4 × 1÷2,这个算式应该表示什么 呢? 对于学生比较贴切的回答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 师 : 看来同学们对这个算式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那这个算式 到底表示什么呢? 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纸条,请你们小组合作利用这张纸条 表示出 1÷4 × 1÷2 教师根据学生的方法以课件演示(动态图示 P6 图),再次让学生 加深印象,虽然折纸的方法有许多,但每一次折的都是 1÷4 的 1 ÷2。 教师引导交流:那你们现在明白 1÷4×1÷2 表示什么了吗? 师小结: 1÷2 小时织的米数就是 1 小时所织米数的 1÷2,也就是 1÷4 米 的 1÷2。所以 1÷4 × 1÷2 表示求的是多少。 (2)加强理解 师 :谁来说一下 1÷4×2÷3 这个算式的意义是什么? 师 :你们能用自己的方式验证以下吗?(画线段图、折纸、图色13. - 14 -等等 ) (3)拓展延伸 教师引导交流:1÷4×1÷3 表示什么?并让学生不用动手,想象 一下,怎样用直观图表示。 (4)归纳总结 引导学生总结,分数乘分数的意义:一个数和分数相乘,可以看 作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3、探究计算方法 (1)探究几分之一乘几分之一的算法 教师引导交流: 我们明白了 1÷4×1÷2 的意义, 你们能计算 出老师 1÷2 小时到底能织多长的围巾吗? 教师引导交流:他们猜测的结果到底对不对呢?你能想个办法来 验证一下吗? 学生进行操作验证。全班交流。学生可能出现的方法 方法一:用分数的意义解释。 单位 1 平均分成 4,取其中的 1 份,再把这 1 份又平均分成 2 份, 也就是把“1”平均分成了 2×4=8 份,取了 1 份,所以是 1÷8。 重点请学生讲讲 8 是怎么得到的? 方法二:化小数验证。 如:1÷2×1÷4=0.5×0.25=0.125=1÷8。 方法三:画图或折纸。 小结:从大家的思考交流中我们可以看出,说边板书。 1 ÷4 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 4,取其中的 1 份,再把这 1 份又平14. - 15 -均分成 2 份,也就是把“1”平均分成了 2×4=8 份,取了 1 份, 所以是 1÷8。然后教师总结:从这个例子推想出来的结论,是否适用于所有的 例子呢?这时可称之为猜想。想证明猜想是否正确,我们要再做 几道验证一下。 (2)探究一个数乘几分之几的计算方法 1÷4×2÷3 等于多少呢? 这一步以 1÷4 ×1÷2 的活动经验为基础,要求学生独立进行操 作。在计算 1÷4 ×2÷3 时,把“1”平均分成 4 等分。表示出 1 ÷4 ,通过画图(P7 图)又把这一份平均分成三份,也就是(4 ×3)=12 份。取其两份,也就是 2÷12 ,也就是 1÷6。并写出 等式。观察等式左右两边分子、分母的规律。 (3)确定方法 根据 1÷4×1÷2 的猜想尝试计算。 发现算的结果与我们画图的结 果相同。表示等式成立。从而总结出分出乘法的计算方法即:把 两个因数分子相乘的积做积的分子,把两个因数分母相乘的积做 积的分母; (当一个因数是整数时,可以把整数看成是分母是 1 的分数,也适用这一方法;计算时能约分的要约分,结果要化成 最简分数。) 最后,运用发现的计算方法再次计算 2÷5×5÷8 和 3÷8×16÷ 19 ,并告之学生计算时可以先约分再乘,这样比较简便。 三、练习巩固15 - 16 -1、教材中绿点标示的问题:王芳 8÷15 小时能织多少米? 这一问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运用和巩固,可以放手让学生独立完 成。交流时,并要关注学生是否进行约分及约分的书写格式。 2、自主练习 1 四、实际应用 我国古代著名哲学著作《庄子?天下》中有这样一段话: “一尺之 陲,日取其半,万世不竭。”意思是说:“一尺长的木棍,每天 截一半,永远也截不完。” 教师引导交流:你能用今天学习的知识来解释这句话吗?板书设计 一个数乘分数 1÷4 × 2 1÷4×1÷2 表示求 1÷4 的 1÷2 是多少 .计算方法:把两个因数分子相乘的积做积的分子,把两个因数分 母相乘的积做积的分母, 计算时可以先约分再乘, 这样比较简便。 第二课时 一、基本练习,拓展延伸 1.图示下列算式的意义: 2÷3×1÷2= 学生板演,汇报交流。 2.列式计算: 1)30 的 1÷5 是多少?161÷4×3÷5= - 17 -2)3 个 2÷11 是多少? 3)4 吨的 1÷5 是多少? 4)5÷8 的 1÷3 是多少? 二、综合练习,张扬个性 1.自主练习第 4 题 分析数量关系,正确列出算式。 2.自主练习第 5 题 教师引导交流: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并列出算式解答 指名回答,共同订正。 3.自主练习第 7 题 这是一道是较复杂的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可以从多个角度去思考。 可以比较 1÷4 与 3÷8 的大小,比较哪个月吃的多; 也可以计算出一月吃了多少千克, 二月吃了多少千克, 再来比较。 同样计算多多少千克的问题,也可以把每月吃的千克数求出来, 再求多多少; 也可以求出二月比一月多吃了这袋大米的几分之几, 再求多多少千克等,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只要合理都给 予充分的肯定。 4.自主练习第 8 题 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先让学生通过计算进行比较,再观察找出 其中的规律:两个数相乘,当其中一个因数大于 1 时,积就比另 一个因数大;当其中一个因数等于 1 时,积就等于另一个因数; 当其中一个因数小于 1 时,积就比另一个因数小。17 - 18 -5.小游戏 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几组类似上面的题目,并进行抢答。以 便更好的理解其中的道理。 6. 自主练习第 9 题板书设计 一个数乘分数 2÷3×1÷2= 1÷4×3÷5=.信息窗 3多彩的泥塑――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教学目标 1.组织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明确把谁看作单位“1”,引 导学生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画线段图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 2.引导学生从分数乘法意义的角度思考,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分 之几是多少”应该用乘法计算,学会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 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3. 使学生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逐渐形成 技能,增强应用意识;引导学生形成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促进 学生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的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方法,能解决相关 实际问题。18 - 19 -难点:理解算理,正确图示。 课前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教师引导交流:我们在信息窗 1 和信息窗 2 已经初步解决了分数 乘整数和分数乘分数的问题,还会做吗? 课件出示练习:2 3 3 2 2) 吨的 是多少? 10 51)15 米的 是多少?说一说这几个题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教师引导交流: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这是 乘法意义的扩展出现的新问题,运用这一知识还可以解决什么问 题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教师引导交流:在学校举行的泥塑大赛中,同学们制作出许多精 美的作品, 看课本 10 页的情境图和信息。 从图中你获取了哪些信 息?根据上面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交流,可能提出: 一班男生做了多少件? 二班女生做了多少件? 三、探索尝试,解释交流。19. - 20 -1.一班男生做了多少件? 教师引导交流:请同学们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先来分析题目中 数量之间的关系,再试着列式解答。 学生动手操作。 可能用画线段图的多一些。 提问:你是怎样画图的?先画什么?再画什么?怎样想的? 汇报: 先画一条线段表示一班共制作的泥塑作品 15 件, 再平均分 成 5 份,取其中的 3 份,就是男生制作的泥塑作品。 结合学生汇报,教师演示图示,并指导学生列式计算。 生交流:求男生做了多少件,就是求 15 的 ,列式 15× 课件出示练习: (1)六(1)班有 80 位学生,其中男生占 ,男生有多少人? (2) 商店有 18 辆儿童单车, 上午卖出了 , 上午卖出了多少辆? (3)食堂运来 24 吨的煤,用去这些煤的 是多少吨?这些煤价 值 2400 元,它们的 值多少钱?用去 还剩这些煤的几分之几? 学生试着用线段图分析题意,然后解答,集体订正。 2.二班女生做了多少件? 着重引导学生理解:谁是单位“1”?怎么找单位“1”?为什么 画两条线段?结合学生汇报,教师演示图示 独立分析题意,解决问题。然后全班交流。 3.观察比较 在分析解决这两个问题时,有哪些相同点?哪些不同点? 学生交流:相同点是都先确定单位“1”。不同点是画的线段图的203 53 53 54 93 43 43 4 - 21 -数量不同。 四、拓展应用。 1.自主练习 2: 引导学生读题,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2.自主练习 4: 这一题和第 2 题属于同一类型,都是研究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画 一条线段图,让学生自主完成,全班交流自己的想法和思路。 3.自主练习 3: 这一题与前两题有什么不同之处?怎样用线段图表示? 总结:说说这节课的收获? 板书设计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一班男生做了多少件? 二班女生做了多少件? (画线段图、列式计算、写答语 )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梳理方法.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在解答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这样的问题时,是按怎样的步骤解决的? 学生交流:先确定单位“1”,然后按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列式解 答。 二、通过练习,适时拓展。 (一)基本练习。 1.说出下列各算式表示的意义,再口算出得数。21. - 22 -25 ?3 5 3 45 ? 53?2 9 2 6? 95 6 ? 12 7 5 6 ? 12 107 3 ? 15 14 7 5 ? 25 142、指出下面每组中的两个量,把谁看作单位“1”。 独立找一找,说一说。再在小组交流。 1)香蕉的筐数是苹果的 。3 4 4 3)黄牛只数的 等于水牛的只数。 5 3 4)男生人数相当于女生人数的 。 5 3 42)香蕉筐数的 和苹果的筐数相等。3.给上面的第2题每个小题补充一个已知条件, 变成应用题。 学 生补充一个条件,变成一个数乘分数的应用题,并解答 (二)提高练习。 1.自主练习 6 小组合作分析思考,想一想,哪句话是关键句?谁是单位“1”? 应着重理解哪个分数的意义?如何画线段图? 2.自主练习 8、9 全班交流分析思路和解决过程. 3.自主练习 7 独立分析思考,想一想,哪句话是关键句?谁是单位“1”?你怎 么知道的?和前几题有什么不同?如何画线段图? (三)综合练习。 1.(1)现有甲、乙两筐苹果,甲筐有 80 千克,拿出它的 后, 两筐的个数就一样多。乙筐原来有多少个苹果? (2) 现有甲、乙两筐苹果,甲筐有 80 千克,拿出它的 放入乙筐221 41 4 - 23 -后,两筐的个数就一样多。乙筐原来有多少个苹果? 指导学生画线段图,然后解答。 2. 六年级参加数学小组的有 36 人,语文小组的人数是数学小组 的 ,体育小组的人数是语文小组的 。体育小组有多少人? 交流分析思路,自主完成。 总结: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3 4 2 3板书设计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信息窗 4精致的沙包――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学会解答连续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乘法应用题及其计算方法。 2.让学生在“用数学”活动中,学会收集、选择和加工信息,培 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进一步让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在共同探讨中 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能正确计算分数连乘的计算。23 - 24 -教学难点 能用分数连乘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教师引导交流:同学们喜欢玩沙包游戏吗?不同大小的沙包有不 同的玩法,想不想自己也动手来制作沙包?那我们就来了解几条 制作沙包的信息。 观察 13 页的情境图,根据上面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1.装一个黄沙包需要多少玉米? 2.装一个绿沙包需要多少克玉米? 二、探索尝试,解释交流 求装一个黄沙包需要多少克玉米? 1)怎样用线段图表示已知条件和问题?(先画一条线段,表 示谁的重量?再画一条线段, 表示谁的重量?画多长?根据什 么?) 表示黄沙包克数的线段应该怎样画? 学生交流:先画一条线段,表示红沙包的重量,再画一条线段, 表示绿沙包的重量,画的长正好占红沙包的 ,根据绿沙包所需 的玉米是红沙包的 。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画出线段图。并标明条件和问题。24.3 43 4 - 25 -2)明确要求,探究学习。 根据自己的理解,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出题目中所描述的等量 关系。列出算式并讲出道理。 3)汇报,评价订正(让学生板演) 订正线段图(或其他图示),注意让学生说清黄沙包的线段的画 法及依据。 学生说出黄沙包的线段的画法及依据。列出算式,可能出现: 1.先求装绿沙包需要多少克玉米:60× =45(克) 再求装黄沙包需要多少克玉米: 45× =35(克) 2.列综合算式:3 7 7 9 9 4 3 7 3 7 60× × =60× × =35(克) 9 9 4 4 7 9 3 460× × =45× =35(克)或4)比较归纳,揭示规律。 讨论:这两种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看看能发现什么? 师强调计算分数连乘时,要先约分,再把约分的结果相乘。 三、拓宽应用 1. 光明小学美术组有 30 人,生物组的人数是美术组的 ,航模 组的人数是生物组的 。航模组有几人? 2.商店运来 45 箱苹果.梨的筐数是苹果筐数的 ,橘子筐数是梨 的 .运来橘子多少筐? 3.自主练习的第 1 题。 独立完成,集体校对。校对时要让学生再分析一下题里的数量关251 34 51 34 5 - 26 -系,每步算的是什么,以谁作单位“1”。 4.自主练习第 2、3 题。 总结:让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收获及应该注意的问题。板书设计 连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1)装一个绿沙包需要多少玉米? 60×3÷4=45(克) (2)装一个黄沙包需要多少玉米? 60×3÷4×7÷9=45×7÷9=35(克) 计算分数连乘时,要先约分,再把约分的结果相乘。 第二课时 一、基础练习 1.这节课我们对分数连乘的有关内容进行练习。 板书课题:分数连乘练习。 2.自主练习第 11 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说说分数乘法时,有整数怎么办? 二、综合练习 1.完成自主练习第 7 题。 让学生说出 4÷5 是以谁为单位“1”?,然后说出这个分数的意 义。 独立完成,集体核对。26. - 27 -2.完成自主练习第 8 题。 让学生说说要求“西北地区年平均降水量是多少毫米?”就是求 什么?怎样列式? 独立完成计算。 3.完成自主练习第 9 题。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时明确:要求黑板的面积要先求什么?怎样 求? 4.完成自主练习第 10 题。 学生独立完成。 交流时说说每个分数都是以谁为单位 “1” 的?所求的问题分别和 哪个条件有关? 三、综合练习,拓展延伸 1.出示自主练习第 12 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 2.出示自主练习第 15 题。 这是一道图示题,首先让学生认真审题,弄清图示出示的信息, 看清所求问题。 重点明确要求牡丹的花期是多少天?要先知道什么?怎样列式计 算?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练习,你又掌握了哪些知识? 五、布置作业 完成自主练习的第 13、14、16 题27 - 28 -板书设计 分数连乘练习 每个分数都是以谁为单位“1” .倒数 教学目标 1.教学倒数的认识,使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倒数 的方法。 2.能熟练地写出一个数的倒数。 3.结合教学实际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熟练写出一个数的倒数。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在( )里填上合适的数。哪个同学和老师比赛,看谁说的快。4 ×()=1 5 10 =1 7 5 3 ×()=1 ()× = 1 6()×教师引导交流: 你们想知道老师为什么说得这么快吗?这两个因数 之间有什么联系吗?相信你们得知后比老师说得还快。28 - 29 -2.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些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3.你能很快说出乘积是 1 的两个数吗?你为什么说的这么快?有什 么窍门? 4.你能给这样的两个分数起个名吗?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倒数”,看看他们有什么秘密? 5.设疑。关于倒数你想知道些什么? 二、探索尝试,解释交流。 (一)教学倒数的意义 1.你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怎样的两个数叫互为倒数吗? 2.注重对学生的评价,引出并板书倒数的意义:乘积是 1 的两个 数互为倒数。 3.在倒数的意义中, 你认为哪几个字比较重要?你是怎么理解 “互 为”一词的?请举例说明。 4.下面的说法对吗?为什么? 1) 是倒数。 2)得数为 1 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二)教学倒数的求法。 1.找出下列各数的倒数9 10 2 3 2 7 2 9 1 5 2 39 0 .49 10 2 3 2 7 2 9 1 的倒数的? 5.提问:你是怎么找出你是怎么找出 9,0.4 的倒数的??? 提问:我们怎样才能很快地找到一个数的倒数?为什么? 2.讨论:29 - 30 -1 的倒数是谁?0 的倒数呢? 教师引导交流:因为乘积是 1 的两个数才互为倒数,而 0 乘 任何数都得 0,说明 0 乘任何数都不得 1,所以 0 没有倒数。 3.完善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三、拓宽应用。 屏幕出示习题: 1.下面哪两个数互为倒数? 4÷3 5÷4 7 3÷4 4÷5 1÷7 2.说出下面各数的倒数。 4÷11 16÷9 35 3.判断(打手势) 1)a 的倒数是 1÷a. 2)因为 0.5×2=1 ,所以 0.5 和 2 互为倒数。 总结:你已经知道了 “倒数”的哪些知识?你联想到什么?还想 知道什么? 板书设计 倒数 发现一:每组中的两个数相乘的积是 1。 发现二:每组中的两个数的分子和分母的位置互相颠倒。 发现三:每组中的两个数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不能孤立。?? 0 没有倒数,1 的倒数是本身。 求一个数(0 除外)的倒数,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 置即可。301÷5 - 31 -我学会了吗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体会分数乘法、倒数的意义,理解并掌握分数乘法和求 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能正确计算分数乘法,正确解答有关分数 的简单实际问题。 2. 在经历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 联系已有知识主动进行 分析、比较、概括等活动,进一步发展数学综合能力。 3. 通过复习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感受数学知识和 方法的应用价值,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正确计算分数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 练习题、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知识,建立认知结构。 1.提出本节课要求 能根据信息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能正确有条理地表述解决问题的过程 能正确进行计算 能倾听同学发言并与同学积极交流31. - 32 -能主动思考,会应用本单元的知识 每人发一张评价表,要求学生先明确本节课要参与的学习过程, 下课前针对自己在这四方面的表现评出星级。 2.谈话引入回顾:这两周我们学习了有关分数乘法的一些问题, 先独立回顾一下你都学会了那些知识,再和小组同学交流。 在学生汇报时,重点引导学学生领悟:分数乘法的意义、怎样计 算分数乘法?怎样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 让学生举例说说能解决哪些用分数乘法计算的实际问题。 二、组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1.口算练习(8―10 道题) 投影出示口算,指名口答,全体订正。 2.计算题(5―6 道题) 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3. 说出下列分数以谁做单位“1”并列出数量关系式。a.全班人数的 2÷3 是女生; b.二月产量的 6÷5 相当于三月产量; c.金牌总数相当于奖牌总数的 51÷100。 4.解决教材的实际问题 谈话: 第 29 届北京奥运会刚刚落下帷幕, 同学们还记得我们的五 星红旗在比赛过程中一共升起过多少次?你们了解国旗长与宽的 关系吗? 投影先出示:国旗的宽是长的 2÷3. 再出示 P18 甲、乙、丙三种国旗规格的相关信息。32 - 33 -让学生充分了解信息后提出跟分数乘法有关的三步以内的问题, 教师引导补充。然后整理问题,有针对性地解决。简单重复的问 题口头列式,着重解决以下问题: (1)甲乙两种规格国旗的宽各是多少? (2)丙种规格的国旗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3)做 25 面甲种规格的国旗需要多少平方米的材料?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说明解题思路,小组汇报交流全班订 正纠正典型错误,再次分析题意,说明方法,进一步总结“求一 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计算”。 三、探索规律,发展数学思考 1.拓展练习(教师根具学生实际给出有关分数的探索规律题) 先让学生自主探索,再根据情况作适当提示。 2.小检测。(结合本单元教学重点进行) 四、反思评价,激励兴趣与自信 拿出自我评价表, 小组开展反思评价活动, 评出星级并交流感受, 多说说自己成功的体验。 .板书设计 我学会了吗 分数乘法的意义、 怎样计算分数乘法? 怎样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33 - 34 -.34 - 35 -35 - 36 -.36 - 37 -37 - 38 -.第二单元布艺兴趣小组――分数除法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乘法和方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是今后学 生学习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和解决与分数有关的事迹问题的基础。主要内容包括:一个数 除以分数;简单的分数乘除运算;用分数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单元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回进行分数除法计算。 2.回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38 - 39 -3.理解比的意义,知道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并能类推出比的基本性质。能够正确地 化简比和求比值 4.能运用比的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 三、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解决“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实际问题。 四、单元课时安排:9 课时:39 - 40 -信息窗 1给小猴做衣服.――分数除以整数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分数乘法与除法之间的联系。 2.在探究中发现、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 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探索交流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推理和概 括等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 探究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 解决简单的实际问 题。 教学难点 探究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感悟算理。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一些折纸或彩纸和水彩笔 课时安排: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课件出示情境――布艺兴趣小组的同学要用 9÷10 米 的花布给小猴做衣服。如果做背心,可以做 3 件;如 果做裤子可以做 2 件。你能提出什么问题?40课件。 - 41 -做一件背心需要花布多少米?做一条裤子需要多少米 花布??? 二、实验操作,探求新知 1.探究分数除法意义 教师引导交流:我们先来研究“做一件背心需要花布 多少米?”要把 9÷10 米的花布分 3 份,每一份是多 少该怎样列算式? 9÷10÷3 教教师引导交流:你能说一说这个算式表示的意义 吗? 教师引导交流:谁还记得整数除法的意义是什么? 学生领悟: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 一个因数的运算。 (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分数除法的意义。) 总结: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都是 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 运算。 2.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 教师引导交流:猜猜看,9÷10÷3 的结果会是多少 呢?(让学生大胆猜测。) 教师引导交流:你能用折一折、画一画或分一分、涂 一涂的方法验证一下你们的猜测结果吗?下面小组里 用准备好的学具材料,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试着探讨研41. - 42 -究交流一下。 结论 1:画图法。 生 2:利用平均分的思想,把 9÷10 平均分成 3 份, 就是 9÷10÷3,也就是把 9 个 1÷10 平均分成 3 份, 9÷10÷3,即(9÷3)÷10=3÷10 米; 生 3: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把 9÷10 平均分成 3 份, 求每份是多少,也就是 9÷10 的 1÷3 是多少,因此 9 ÷10÷3=9÷10×1÷3=3÷10 米。 师强调:把分数除法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分数乘法来计 算是很好的学习方法。学生边概括教师边下结论:当 分子是除数的倍数的时候,可以直接去除;分子不能 被整数整除的时候就乘这个整数的倒数。 总结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分数除以整数(0 除 外)等于分数乘以这个整数的倒数。 3.新知运用 学生独立解决第二个问题,完成后班内交流。重点让 学生说出解题思路和计算方法。 三、巩固练习,灵活应用 1.计算下面各题: 8÷9÷4 = 5 ÷16= 学生作业展示,订正时提醒结果要进行约分。 2.解答下面各题: .4210÷15÷2=5÷7÷4=3÷ - 43 -1).把 12÷17 平均分成 4 份,每份是多少? 2).什么数乘以 6 等于 18÷23 ? 3).一个正方形的周长是 2÷3 米,它的边长是多少 米? 四、总结收获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分数除法的意义是什 么?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是什么?还有什么问 题?板书设计 分数除以整数 做一件背心需要花布多少米? 9÷10÷3=9÷10×1÷3=3÷10(米) 做一条裤子需要多少米花布? (学生板演) 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分数除以整数(0 除外) 等于分数乘以这个整数的倒数。第二课时 一、串联情境,唤醒旧知 1.谈话:昨天我们一起走进布艺小组,利用分数除以 整数的方法帮他们解决了不少数学问题。你还记得用 分数除以整数该怎样计算吗?(指名回答)43 - 44 -2.小竞赛 完成 4 道计算题,看谁又对又快 5÷9 ÷5= 7= 二、基本练习,加深理解 1.自主练习 1 先让学生独立填写,然后组织交流。 交流时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算法,体会到此题分数的分 子都能被除数整除,所以采用分子除以除数的方法相 对简捷。 2.自主练习 2 3.自主练习 7 填表题 . 7÷8 ÷4= 8÷9 ÷2= 28÷19 ÷练习时,可让学生先说一说长方体的体积、长方体的 底面积和高三者之间的关系, 即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 ×高,然后再计算填表。 4.自主练习 11 解方程意在借用“解方程”的形式,让学生巩固运用分数除 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并让学生熟悉解方程的一般方法, 为后面学习方程法解应用题做好铺垫。 三、巩固练习,灵活运用 自主练习第 10、12、13、14、15 题,联系学生实际让 学生体会到学习分数除法的价值。 1.自主练习 10、12、1344 - 45 -这三道是基本的分数除法应用题,加深练习分数除以 整数的计算方法。 2.自主练习 14 填表题 练习时,先让学生明确:要求谁的效率高一些实质上 是看谁每周的工作效率高,让学生先说说工作效率、 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然后再计算填 表。 3.自主练习 15 这是运用分数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练习题。练 习时,可以让学生了解一下冰箱容积与耗电情况,介 绍一下千瓦时实际就是我们常说的度,然后再让学生 独立解答第 1 个问题,纠错之后再处理第 2 个问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把你的收获说给 同位听。 板书设计 分数除以整数 分数除以整数(0 除外)等于分数乘以这个整数的倒 数。信息窗 2做书信袋和小裙子 ―― 一个数除以分数.45 - 46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 沟通乘除之间的联系。 2.掌握一个数除以分数的推理过程,运用转化的思想 领会计算方法的来由。 3.熟记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并能加以运用。 4.培养分析、推理、辩证思维等能力。 教学重点:运算法则。 教学难点:推算过程。 课前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铺垫引入 1.课件出示:布艺兴趣小组的同学要用 2 米布做书信 袋,一个小书信袋,需要 1÷5 米,一个大书信袋需要 2÷5 米。 2.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二、合作交流,探究算理 1.独立思考,探究方法 学生领悟:两米布可以做多少个小书信袋? 生: 两米布可以做多少个大书信袋? 学生领悟:列式:2÷1÷5 2÷2÷5教师引导交流:2÷1÷5 等于多少呢? 先独立思考一46 - 47 -会儿。启发:大家可以用学具摆一摆,或者用画图的 方法,也可以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试一试。老师相信 你们一定有办法解决! 2.班内交流,感悟方法 先在小组里说计算方法及理由。看看你们组能想出几 种计算方法?然后各组派代表交流。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情况: 结论 1:我把 1÷5 化成小数 0.2 来算 2÷1÷5=2÷0.2=10(个) 生 2:画图分析:1 里面有 5 个 1÷5,2 里面有 10 个 1÷5,所以 2÷1÷5-=2×=10(个) 生 3: 2÷1÷5= (2×5) ÷ (1÷5×5) =2×5=10 (个) , 运用商不变的性质,把被除数、除数各扩大 5 倍,把 它变成整数除法。 教师引导交流:这些方法思路很清晰。一个数除以分 数,大家一下子就研究出了三种方法。我觉得每种方 法都有道理,虽然思考角度不同,但都是用了转化的 方法,把新知识转化成了旧知识。 3.尝试比较,优化方法 教师引导交流:观察上面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结论 1:我发现了可以应用以前学过的知识来计算 生 2:我发现除法可以转化成乘法来计算 生 3:我发现 5 和 1÷5 互为倒数,2 除以 1÷5 就等于47. - 48 -2 乘 1÷5 的倒数。。 4.再次验证: (1)计算 2÷2÷5 (2)生说算理:2 里面有(2 ×5)个 1÷5,每 2 个 1÷5 看作 1 份,2 里面就有(2 ×5 ÷2)个 2÷5, 写成算式: 2÷2÷5 =2 ×5 ÷2 =2 ×5÷2 =5 教师引导交流:由上例可知整数除以分数可以转化为 乘以这个分数的倒数 师小结:甲数除以乙数(0 除外)等于甲数成乙数的 倒数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口算: 14÷7÷8 1÷6÷2÷3 10÷1÷4 2÷3÷62.笔算练习: 5÷6÷1÷3 22÷15÷11÷6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回顾这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师引导交流:这节课不仅探究出了一个数除以分数481÷2÷7÷85÷6÷1÷3. - 49 -的计算方法是等于这个数乘分数的倒数,更重要的是 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用转化的方法解决问题,这个方 法你将受用终生! 板书设计 一个数除以分数 两米布可以做多少个小书信袋? 2÷1÷5=2×5=10(个) 两米布可以做多少个大书信袋? 2÷2÷5=2×5÷2=5(个) 整数除以分数等于整数乘以这个分数的倒数。第二课时 活动一:谈话引入 1、谈话:同学们,洋娃娃的裙子多漂亮!布艺兴趣小 组的同学要给洋娃娃做几条美丽的裙子,我们一起去 看看。 师问:同学们根据这些信息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领悟:4÷5 米布可以做几条裙子? 教师引导交流: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结论 1:看看 4÷5 米布里有多少个 4÷25 米。 生 2:用 除法可以算出来。49 - 50 -学生列式: 4÷5÷4÷25 小组讨论,教师参与到小组里。活动二:总结分数除法的法则 教师引导交流:回顾联系以前学习的 2÷1 ÷5 =2 × 5 2÷ 2÷5=2×5÷2 , 再观察今天学习的 4÷5÷4÷25 =4÷5×25÷4,它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你有哪 些新的发现? . 学生自主探究后交流,理解明确:根据分数除 以整数和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用被除数乘除数 的倒数。 结论 1:被除数是分数和整数。生 2:除数都是分数。 生 3:计算时都把除法转化成了乘法,都要乘除数的 的倒数。 甲数除以乙数要 0 除外,因为 0 不能做除数,0 没有 倒数活动三: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第 4 题 是一组计算题,用小组竞赛的形式。 2、自主练习第 7 题 3 、自主练习第 8 题50 - 51 -先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解题思路,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把你的收获说给 同位听。 板书设计 一个数除以分数 一个数除以分数等于这个数乘分数的倒数。信息窗 3做蝴蝶结―― 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列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 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的解答方法。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答问题的能力,以及认真审 题的习惯。 教学重点 会用方程的方法解答 “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求这个数”的分数除法应用题。并掌握检验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用方程的方法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 少,求这个数”的分数除法应用题。并掌握检验方法。51. - 52 -课前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旧知铺垫 老师这里有一个等量关系式:全班人数×2÷5 =女生人数, 谁能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谁能画一个 线段图帮助同学理解这个等量关系式? 学生独立思考 根据提供的信息,仿照上面列几个等量关系式: ①第二小组有 6 人,是第一小组的 3÷5. ②大熊猫的寿命约 20 年,想当于猩猩的 2÷5. 二、探究新知 谈话:观察情境图,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你能提出什 么数学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有选择的进行板书: 第一小组计划做多少个蝴蝶结? 把其他学生提出的合理问题先放进问题口袋,下节课 再解决。 学生尝试画图,指名板书: 1.方程法 计划做的×2÷5=已做的个数 学生尝试独立解决,集体交流52 - 53 -学生尝试解决第二个红点。 交流答案和检验。教师小结: 分析数量关系(画图)----找等量关系----根据单位 “1”的已知与未知确定解决方法---如果单位 1 未知 就用方程法解答比较简便。 .2.算术法 谈话:还有别的解决方法吗? 交流第二种方法:用算术方法计算,直接列除法 比较两种解决的方法。 小组讨论,交流。 三、巩固练习 自主练习 2、3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上黑板计算。板书设计 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 计划做的个数 ×2÷5=已做的个数 解:设第一小组计划做 X 个蝴蝶结。 X×2÷5=853 - 54 -X×2÷5÷2÷5=8÷2÷5 X=8÷2÷5 X=8×5÷2 X=208÷2÷5=20(个)答:第一布衣兴趣小组计划做 20 个蝴蝶结。第二课时 一、基础练习 完成课本自主练习第 2、3、6、8、9 题。 过程要求:(1)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发现问题 及时纠正; (2)选取几道计算题,让学生上台演板。 (3)集体评价。 (4)订正时,主要了解对等量关系的把握情况。 二、专项练习,拓展延伸 1.只列式不计算。 (1)鸡 30 只,是鸭只数的 2 倍,鸭有多少只? (2)鸡 30 人,是鸭只数的 1.5 倍,鸭有多少只? (3)鸡 30 人,是鸭只数的 1÷2,鸭有多少只? (4)鸡 30 人,是鸭只数的 2÷3,鸭有多少只? 过程要求:依次出示题目,学生根据题意列出除法算 式,说一说有什么体会。54. - 55 -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白这类问题的特征和解答方法。 教师结合板书帮助分析。 一个数×几÷几=具体量 几=具体量 → 单位“1”的量=具体量÷几÷几 2.即时练习。 六一班有女生 20 人,是男生人数的 4÷5,男生有多 少人? 过程要求:(1)学生尝试用除法解答。 (2)引导提问:4÷5 把什么看作单位“1”? 如何求单位“1”的量? 具体量是多少,占单位“1”的几分 之几? 怎样列式计算?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自主练习第 13、14 题。 1.第 13 题: 先让学生根据线段图独立列式解答。交 流时重点分析二者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2.第 14 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时,引导学生说 出数量关系,对两个小题进行对比。 四、小结 学生谈收获,找不足。 板书设计55→ 单位“1”的量×几÷ - 56 -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 一个数×几÷几=具体量 → 单位“1”的量×几÷几 =具体量 → 单位“1”的量=具体量÷几÷几信息窗 4做帽子 .――分数乘除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分数连除和乘除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2.能综合方法,并正确计算这类题和解答相关的应用 题。 3.综合运用有关知识,形成知识网络。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索并掌握分数连除和乘除混合运算的计算方 法,正确计算这类题和解答相关的应用题。 难点:正确计算分数连除和乘除混合运算题并能解答 相关的应用题。 课前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先让学生观察情境图,说一说从中发现了那些数学信56 - 57 -息? 二、提出问题,探求新知 (一)提出问题。 看了情境图之后,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学生的问题可能有:布艺兴趣小组一共制作了多少顶 帽子? 送给幼儿园多少顶帽子? (二)解决第一个问题:布艺兴趣小组一共制作了多 少顶帽子? 1.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用到哪些数学信息? 需要用到的信息有:布艺兴趣小组用 6 米布制作一批 2 帽子。和每顶帽子用布 米。 5 2.请同学们根据数学信息自己解决这个问题。 2 6÷ =15(顶) 5 3.解决了布艺兴趣小组一共制作了多少顶帽子,再来 解决第二个问题:送给幼儿园多少顶帽子? 请同学们画出线段图自己解决这个问题。 2 15× =10(顶) 3 4.列出综合算式解答。 2 2 6÷ × 5 3 .57 - 58 -5 2 =6× × 2 3 =10(顶) 答:送给幼儿园 10 顶帽子。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3 用 3 千克毛线织手套,每副手套需要毛线 千克,已 40 3 经织了手套总数的 。已经织了多少副手套?已经用 5 了多少千克毛线? (一)学生根据题意自己列出算式。并解答。 (二)集体交流。 1.交流第一个问题:已经织了多少副手套? 学生可能先求一共能织多少副手套,再求已经织了多 少副手套。鼓励学生探求其他的做法。比如:先用 3 × 3 3 3 求出已经用了多少千克毛线,在 3× ÷ 求出 5 5 40已经织了多少副手套。 2.交流第二个问题。已经用了多少千克毛线? 有了第一个问题的经验学生能很快的发现这个问题有 两种解法。 3 一是用已经织了的 24 副手套× ,二是直接用 3× 40 3 ,都能解决第二个问题。 5 四、看书质疑58 - 59 -五、布置作业,总结收获 自主练习 1、4、5。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分数乘除混合运算 2 6÷ =15(顶) 5 2 15× =10(顶) 3 2 2 6÷ × 5 3 5 2 =6× × 2 3 =10(顶) 答:送给幼儿园 10 顶帽子。 .第二课时 一、基础练习 1.口算。 15÷1÷3 1÷2÷1÷4 3÷4×2÷9 1÷2×1÷4 ??(1)用口算卡依次出示各算式;(2)学生完整表达 算式,计算过程及结果。 2.计算下列各题。 4÷7÷2×1÷3 3÷4×5÷12 过程要求:(1)学生独立计算;(2)汇报计算方法。595÷6÷5÷6×6÷70.6÷ - 60 -二、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完成自主练习第 4、5、6、7 题。 (1)认真读题,理解题意。 (2)说一说解题思路。 (3)集体订正。 三、作业 自主练习第 12、13、14 题 板书设计 分数乘除混合运算 学生的展示内容我学会了吗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体会分数除法的意义, 理解并掌握分数除法、 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方法,能 正确计算分数除正确解答有关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2.在经历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联系已有知 识主动进行分析、比较、概括等活动,进一步发展数 学综合能力。 3.通过复习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感受 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价值,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正确计算分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60 - 61 -教学准备 练习题、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知识,建立认知结构。 1.提出本节课要求 能根据信息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能正确进行计算 能正确有条理地表述解决问题的过程 能倾听同学发言并与同学积极交流 能主动思考,会应用本单元的知识 每人发一张评价表,要求学生先明确本节课要参与的 学习过程,下课前针对自己在这四方面的表现评出星 级。 2.谈话引入回顾:这两周我们学习了有关分数除法的 一些问题,先独立回顾一下你都学会了那些知识,再 和小组同学交流。 在学生汇报时,重点引导学学生领悟:分数除法的意 义、怎样计算分数除法?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 少,求这个数的方法是什么? 二、组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1.计算题 15÷1÷6 4÷7÷2 8÷9÷2÷561 - 62 -25÷10÷118÷13÷4÷39 5÷8÷5÷6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2. 式。 ①.全班的 2÷3 是女生; ②.大熊猫的寿命相当于猩猩的 2÷5; ③.第一周收到的捐款数是第二周的 3÷4. 3.解决教材的实际问题 出示情景图 让学生充分了解信息后提出跟分数除法有关的三步以 内的问题,教师引导补充。然后整理问题,有针对性 地解决。简单重复的问题口头列式,着重解决以下问 题: (1)2 号豆的质量是多少千克? (2)1 号豆的质量是多少千克? (3) 1 号豆的质量是 2 号豆的几倍?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说明解题思路,小组汇报 交流全班订正纠正典型错误,再次分析题意,说明方 法,进一步总结“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 这个数的方法可以用除法计算”。 三、探索规律,发展数学思考 1.拓展练习(教师根具学生实际给出有关分数的探索 规律题)62说出下列分数以谁做单位“1”并列出数量关系 - 63 -先让学生自主探索,再根据情况作适当提示。 2.小检测。(结合本单元教学重点进行) 四、反思评价,激励兴趣与自信 拿出自我评价表,小组开展反思评价活动,评出星级 并交流感受,多说说自己成功的体验。 板书设计 我学会了吗 分数除法的意义 怎样计算分数除法?第三单元人体的奥秘63 - 64 -――比 一、教材分析 1.本单元教材是在学生生学习了分数的意义、性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和分数乘除法的 基础上教学的。 2.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比的意义,比的基本性质,运用比的知识解决按比例分配的实 际问题。 二、单元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比的意义,会求比值;掌握比的基本性质,会化简比。 2.在探索过程中,提高比较类推能力,体验化归的数学方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比的意义和性质。 2.比的应用 四、课时安排:5 课时64 - 65 -比的意义 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 理解比的意义, 知道比各部分的名称, 掌握求比值的方法。 2.在探索比的意义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归纳、概 括能力。 3.了解人体中有关数据比的奥秘, 增强学习数学的 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比的意义。 课前准备 实物投影仪、人体奥妙的有关资料 课时安排: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激趣引入 教师引导交流: (板书: 比) 这个字同学们认识吗? 那我们一起把这个字读一读。 教师提问:在生活中你有那些地方用到过“比”。 学生说生活中的比。比高低,比长短,比多 少等等。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小结: 你们刚才说的都是运用 数学知识把两个数量进行比较的方法, 老师这儿有 一种数学上特定的“比”,想认识一下吗?65 - 66 -出示标注 “1:125000” 的地图, 引导学生加以分析、 说明。二、体验合作,自主探究 (一)教学比的意义 课件出示信息窗一 你获得哪些数学信息?(学生回答)根据这两个条 件可以提出什么问题?怎样解答?1、初步理解比的意义。 怎样用算式表示赵凡的臂长和腿长的关系呢? 1.教师引导交流:求赵凡的腿长是臂长的几倍用 96÷72,还可以说成赵凡的腿长与臂长的比是 96 比 72,记作:96 :72 或96 72同样求赵凡的臂长是腿长的几分之几用 72÷96, 还可以说成是赵凡的臂长与腿长的比是 72 比 96, 记作:72 :96 或72 。 96小结:说两个数量进行比较要弄清谁和谁比,谁在 前、谁在后,不能颠倒位置,否则,比表示的具体 意义就变了。 2、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 1. 赵凡 3 分钟走了 330 米,怎样用算式表示赵凡 的行走速度?66 - 67 -教师引导交流:这时候,我们也可以用比来表示路 程和时间的关系:路程与时间的比是 330 :3。 2.上面的例子如果改为:赵凡每小时行 110 米,行 330 米需要几小时?用比又该怎样表示?你是怎样 想的? 教师引导交流:其实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你能试 着举几个吗? 指名说出几个比。 (二)总结比的意义 1.结合前面的例子,谈谈你对比有怎样的理解? 教师引导交流: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2.看书质疑 自学比的各部分名称及求比值的方法。 教师引导交流: 你能说说什么叫做比值?怎样求比 值吗? 72 :96 = 72÷96 = 前比 后 项号 项72 3 = 96 4比 值教师引导交流:说出下面各比的前项和后项,再求 出比值 8:4 0.5:1 强调:比值通常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表示, 有时也可以是整数。 教师引导交流: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联系。67 - 68 -谁愿意完整地说一遍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 教师引导交流:比的后项能否为“0”?为什么? 三、巩固练习 1.求比值。35 :1052 :0.2 342 :96 2.4:2 3四、拓展提升 小知识:足球比赛中经常出现的 2:0 的情况,它是 一个比吗? 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谈谈这节课的收获板书设计 比 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72 :96 = 72÷96 = 前比 后 项号 项72 3 = 96 4比 值比的基本性质 教学目标 1.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使学生理解比的基本性68 - 69 -质。 2.通过学生的自主探讨, 掌握化简比的方法并会化 简比。 3. 初步渗透事物是普遍联系和互相转化的辩证唯 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比的基本性质 课前准备 课件、实物投影仪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复习比和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 2.提问:比和除法,比和分数之间有那些联系? 引导学生根据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 猜 想:比有什么性质?小组交流 3、出示三个分数:3÷4 、6÷8 、9÷12 . 变为比,并比较大小 指名回答小组交流的结果. 学生用语言表述 比的基本性质。 交流: 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 数(0 除外),比值不变.这叫比的基本性质。 教师引导交流:0 除外是什么意思?69 - 70 -学生交流,比的后项、除数是 0 没有意义。 二、学习化简比 1、说明:利用商不变的规律可以进行除法的简算; 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 可以进行分数的约分、 通分。 同样,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化成最简单的 整数比。 讨论.你怎样理解“最简单的整数比”这个 概念? 学生充分讨论后,指名回答,形成共识:最简单的 整数比必须是一个比,它的前项和后项必须是整 数,而且前后项应该是互质数. 请个别学生举一个最简单的整数比。 2、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强调化成 最简单的整数比―互质) 14:21 54:18教师引导交流:怎样把一个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 比? 总结方法: 用比的前后项分别除以它们的最大公因 数, 使比的前后项是互质数。 或用求比值的方法算, 最后结果仍然是个比。 1÷10:3÷8 3/5:5/8教师引导交流:怎么把分数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 比?70 - 71 -总结方法:比的前项后项分别乘它们分母的 最小公倍数,就化简成最简整数比。1.25:42.7:18 教师引导交流: 怎么把小数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总结方法:先将小数化成整数,再化简成最 简单的整数比。 3、练习:化简比 60:24 三、练习 自主练习 5、7、8 四、小结: 比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它是根据什么来的?利用 比的基本性质可以干什么?化简比的方法是什 么? 5/8:7/24 5/4:0.75板书设计 比的基本性质 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 (0 除外) , 比值不变.这叫做比的基本性质。 化简比:14:21=(14÷7):(21÷7)=2:31 3 1 3 : =( ×40):( ×40)=4:15 8 8 10 1071 - 72 -1.25:4=(1.25:×100): (4×100)=125:400=5: 8按比例分配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2.掌握按比例分配的计算方法, 并能较熟练地运用 按比例分配的方法举一反三的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 学生良好的分析理解能力,提高计算能力。 3.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 成功感,逐步养迁移类推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按比例分配的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分析、灵活解决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教师引导交流: 这几天我们一直在学习有关人体 奥秘的知识,除了我们学过的,你还了解到那些有 关人体的知识72 - 73 -2.请你们仔细观察情境图, 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 一些数学问题吗? 学生交流信息提出问题。 二、探索尝试,解释交流。 1.明明体内的水分及其他物质各有多少千克? 1)教师引导交流:解决这个问题可根据哪些信息 解决? 教师引导交流:体重 30 千克与 4:1 有什么联系? 教师引导交流:你能用线段图表示出他们之间的联 系? 学生思考后交流。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自己的 想法。展示线段图说明图意。 2)集体交流: 教师引导交流:如果用一条线段表示30千克体重, 水和其他物质应该怎样表示?求的问题怎样表 示? 3)要求体内的水和其他物质各有多少千克你会计 算吗? 学生独立完成。 4)探究算理。 师指不同解答方法的同学到前面板书。 让学生说一说这样做的理由,每一步表示的含义。 观察比较:这两种方法有什么区别?73 - 74 -学生交流:一是把比看作平均分;二是把比转化成 分数乘法问题来解答。 优化算法:他们的方法你喜欢哪个?为什么? 说 给你的同位听一听。 教师引导交流: 像第二种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 进行分配的方法叫做按比例分配。 为了今后的进一 步学习分数乘除法应用题, 我们要切实掌握第二种 方法。 2.爸爸体内的水分有多少千克? 教师引导交流:你能用这种方法解决第二个问题 吗? 教师引导交流: 怎样知道我们解答的是否正确呢? 谁能口头检验一下? 学生交流。 教师引导交流:同学们都能灵活的运用刚刚学过的 分数乘法解决按比例分配的题目,谁能说说在计算 按比例分配的题目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三、巩固练习 自主练习1、2、3、 四、拓展提升 1.一个长方形周长是20厘米,长与宽的比是7∶3, 求长与宽各是多少厘米? 2.填空:74 - 75 -1、糖和水的比是 1∶10,糖占糖水的( 占糖水的( )。),水2、 一个农场计划在 100 公顷的地里播种 60 公顷小 麦和 40 公顷玉米,小麦的播种面积占这块地的 ( ),玉米的播种面积占这块地的( ) ),小麦和玉米播种面积的比是( )∶( 3.看谁能又对又快的解决这些问题 (投影出示应用题) 总结:谈谈这节课的收获。板书设计 按比例分配 方 法一: 30÷(4+1)×4=24(千克) 30÷(4+1)×1=6(千克) 方法二:30× 4 =24(千克) 4+11 30× =6(千克) 4+1回顾整理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综合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的 意义,掌握比的基本性质,正确地求比值和会化简 比。75 - 76 -2. 进一步熟练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解答实际问 题” 3.在复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归纳,综合能力,增强 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比的应用: 课前准备:空白知识图表 课时安排: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引导交流:同学们,“比”这一部分知识,这 节课我们进行系统复习, 把这一部分知识牢固地掌 握住,看谁学得好,并能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 二.综合复习。 1.个人回顾。(让学生不看书进行回顾,先以小 组为单位,在小组内进行回顾,人人讲) 2.集体回顾。(每组找一个人进行回顾交流,取 长补短) 3.形成图表。(在集体回顾的同时,学生边讲教 师边板书,形成本单元的知识图表。) 4.让学生记忆图表。 相当于 比 除法76联系 比值前项比号后项 - 77 -分数 (1) 让学生闭上眼睛记。 (2) 默写一遍图表。(默写时要心里背一遍每项 内容) 三、拓展提升 填空 (1)10 克糖加 100 克水,溶成糖水,糖和糖水的 比是( ).(2)走一段路甲用 6 小时,乙用 8 小时,甲乙的 时间比是( : ),甲乙速度的比是( : )。(3)某班有男生 20 人,女生 25 人,男女学生人 数的比是 ( ) ∶ ( 女生占全班人数的( ) , 男生占全班人数的 ( )。 ),水占 ) ,(4)糖和水的比是 1∶9,糖占糖水的( 糖水的( )。四、学生质疑解疑 (让学生质疑,让学生对所提问题,进行解疑,学 生解不了的,教师再讲) 五、巩固练习课本 47 页综合练习 板书设计 回顾整理 相当于 比 前项 比号 后项 比值77联系 - 78 -除法 分数综合应用――美的奥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欣赏美丽的图片感受数学之美。 2.使学生知道什么是黄金比, 感受黄金比的神奇魅 力。 3.能够认识到数学的美,根据黄金比的知识,进行 有创意的设计。 教学重点 使学生知道什么是黄金比,感受黄金比的神奇魅 力。 课前准备 实物投影、课件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生活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学习新课之前先让我们欣赏一组图片。 (课件展示教科书 51 页的图片) 看了这几幅图片有什么感受?它们美在哪? 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美的 存在?78 - 79 -美无处不在,美的奥秘在哪里呢?下面我们就一 起来研究。 二、自主合作,经历学习的过程。 1.探究美的奥秘。 课件展示变形后的图片。 这些图片还美吗?为什么? (不成比例, 板书: 比) 看来事物的宽度与高度之间存在着奇妙的关系, 同 学们想知道吗?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 2.调查发现,认识“黄金比”。 请同学拿出课前准备的学具, 先量一量手中物体长 度和高度各是多少,然后计算出两个量之间的比, 并把自己的计算结果与小组里的同学交流。 (1)学生独立测量、并用计算器计算。 (2)组内交流计算结果。 (3)全班交流。 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把你们的测量及计算结果与 全班同学交流? 教师将部分学生的调查结果展示: a.数学书宽与长的比是?? b.蝴蝶的身长与双翅展开后的长度比约是?? c.我的掌宽与手长的比大约是?? 同学们仔细观察板书,你们发现了什么?(比大约 都是 0.618:1)79 - 80 -同学们, 刚才我们测量的是不同事物, 通过量一量、 算一算的方法,计算出同一结果,当一个物体的两 部分之间的比大致符合 0.618:1 时,会给人以最 美的感觉。这个神奇的比被称为“黄金比”。(板 书:黄金比)3.找一找生活中的“黄金比”。 人们把黄金比应用到建筑设计和艺术创作中,充 分展现了黄金比的神奇魅力!找一找,量一量, 生活中哪里还有黄金比? (小组合作) 谁来说一说你找到的生活中的黄金比? 学生领悟:课桌、铅笔、书包、眼睛??。 三、创意设计与交流。 今天这节课同学们通过观察、测量、计算、讨论交 流一起发现了神奇的比黄金比, 并且知道了黄金比 在生活中的应用,同学们想不想成为设计家、艺术 家?根据黄金比的知识, 你能进行那些有创意的设 计?试试看! 1.学生自由设计 四、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班诞生了不少建筑师,艺术 家, 相信今天的学习对同学们今后的学习生活帮助 很大,感兴趣的同学课下可继续完成你们的创作, 也可到网站查询其他有关黄金比的知识!802.课堂展示。 - 81 -板书设计 比――黄金比 0.618:1第四单元完美的图形81 - 82 -――圆 一、教材分析 1.本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圆,并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以及它们的 周长、面积计算的基础上学习圆的知识,为以后学习圆柱、圆锥等知识打下基础。 2.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圆的认识、圆的周长和圆的面积。 二、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圆及圆的特征;认识半径、直径,理解 同圆中直径与半径的关系;会用圆规画圆。 2.理解圆周率的意义,掌握圆周率的近似值;掌握圆的周长与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正 确计算。 3.在探索圆的周长与面积的计算公式的过程中,体会“化曲为直”、“化圆为方”的思 想。 三、教学重点、难点 圆的特征和圆面积的推导过程,以及圆周长和面积的计算。 四、课时安排:6 课时82 - 83 -圆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圆及 圆的特征;认识半径、直径,理解同一圆中直径与半 径的关系。 2.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培养学生的作图能力。 3.结合具体情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能用圆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简单现象, 解决一些简 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圆的各部分名称及其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掌握圆的正确画法。 课前准备 圆形纸、圆规、直尺、三角板、圆形实物。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 同学们, 你认识这些交通工具吗?仔细观察他 们有什么共同点? 出示情境图,学生观察。 谈话:这些轮子都是圆形的。根据这些信息,能提出 什么数学问题?83 - 84 -轮子为什么设计成圆形的呢??? 二、探索新知 1.谈话: 轮子为什么设计成圆形的呢?今天, 我们就 来解决这个问题。 下面, 请大家画一个圆, 研究一下。 谈话: 同学们得到圆了吗?谁能说说你是怎样画出 圆的呢? 学生交流。 学生可能会出现不同的方法; ①用图钉、细线和铅笔画图,画时图钉要固定好,细 线要拉紧,就可以画出一个圆。 ②用圆形的瓶子盖可以画出一个圆。 谈话: 我们来看这几个同学画的, 有什么问题吗? (不 圆)为什么会不圆呢?你们画的时候有问题吗? 学生阐述自己的想法,师生予以评价。 谈话: 怎样才能画出一个规范的圆呢?给大家介绍一 种画圆的仪器――圆规。请大家用圆规画圆试一试。 谁来说说你是怎样画的? 学生交流:用圆规画圆时,先把圆规的两脚分 开, 定好两脚之间的距离, 再把有针尖的一脚固定在 一点上,把有铅笔的一脚旋转一周。 谈话:有针尖的一脚固定的这一点,叫做圆心,用字 母 O 表示。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 径, 一般用字母 r 表示。 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84. - 85 -的线段叫做直径,一般用字母 d 表示。 (教师边讲边 板书在黑板上)r 。 o d请同学们打开书, 看自主练习第 2 题: 找出下面圆的 直径和半径。(生答) 2.谈话: 直径和半径是圆中不同的线段, 它们之间有 什么关系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研究一下试试? 谈话:哪个小组说一说你们是怎研究的?有什么发 现? 学生可能会出现下列情况: ① 通过对折,发现圆有无数条直径。 ② 通过画一画,我发现圆有无数条半径。③ 通过测量发现同一个圆里所有的直径都相等,所 有的半径都相等。 ④ 通过对折或测量发现这个圆中,直径是半径的两 倍,半径是直径的一半。用字母可以表示为:r=1÷ 2d; d=2r。 3.谈话: 谁能用今天学习的内容解释轮子为什么设计 成圆形的? 三、巩固应用85 - 86 -1、自主练习第 2 题(多媒体出示)。 2、自主练习第 3 题(多媒体出示,学生自主做在书 上,集体交流)。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半径直径的 关系。 直径(D) 圆形桌面 90 CM 压路机前 轮 自行车轮 7.1DM 钟面 四、全课小结 谈话: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 吗? 120MM 0.62M 半径(R)板书设计 圆的认识 圆心 o,画圆时固定的一点,确定圆的位置。 半径 r,从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半径决定圆 的大小,同圆或等圆中有无数条半径,半径都相等。 圆直径 d,通过圆心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同圆或等 圆中有无数条直径,直径都相等。 关系:同圆或等圆中,半径是直径的二分之一,直径 是半径的 2 倍。86. - 87 -对称性:圆是轴对称图形,直径所在的直线是圆的对 称轴。 圆是曲线图形。圆的周长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 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认识什么是 圆的周长。 2.通过测量和计算,了解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为定 值,推出圆的周长公式,并会运用公式解决现实问 题。 3. 通过了解圆周率的史料,感受数学的魅力,激发 爱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探索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2.探讨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 课前准备 圆形物体、自制圆片、直尺、绳子。 课时安排: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 提供素材1、谈话: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美丽的图形――87 - 88 -圆, 今天咱们一起到北京的天坛公园去看看, 那里有 很多的圆形建筑呢! 2、多媒体出示天坛图: 谈话: 瞧, 这是北京天坛公园的祭天台, 由三层组成。 仔细阅读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出示信息:祭天台上层直径 30 米,中层直径 50 米, 下层直径 70 米。 3、学习圆周长的概念 谈话:祭天台上层、中层、下层的周长指的是哪部分 的长度?谁能上来指一指? 圆的周长就是围成圆一周的曲线的长。 4、测量周长 教师引导交流: 怎么能得到祭天台的周长呢?你有什 么好的办法吗? 教师引导交流: 老师手中有一个圆形的卡片, 你能测 出它的周长吗?老师这儿有绳子和直尺等工具, 你能 上来测一测吗? 5、揭示课题 谈话: 同学们刚才用的方法都不错, 可是要得到高大 的建筑物的周长,用这样的方法去测量你认为可行 吗?为什么? 谈话: 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种简单的求圆的周长的 计算方法。88. - 89 -板书课题。 二、积极思考 大胆猜想 谈话: 根据你的观察或者你学习长、 正方形周长的经 验, 猜想一下, 圆的周长可能和圆的什么有关系?有 什么关系?三、合作交流 验证猜想 1、谈话:周长和直径到底会有怎样的关系呢?我们 来测几个圆的周长和直径,研究一下好吗? 测 量 对 周长(毫 直径 (毫米) 象 圆1 圆2 圆3 圆4 2、小组合作,动手测量。 (1)谈话: 出示实验要求: 组长分好工, 将信封中的四个圆片每 人一个, 用细绳和直尺测出圆片的周长和直径。 组长 把每人测得的数据统计在表格中。 (2)全班分成四个大组,分别求出圆 1、圆 2、 圆 3、圆 4 的周长和直径的比值。 (3)收集数据。89米) - 90 -3、小组讨论:通过这些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四、分析关系 (一)分析关系 1、全班交流 谈话: 哪个小组愿意展示一下你们小组发现的成果? 谈话: 我们测量的圆片的大小其实是一样的, 但是各 个小组的数据不太一样, 这是由于在测量的过程中出 现了误差。老师也做了这样一个实验。 屏幕动画演示: 直径是 10 厘米的圆,周长是 31 厘米多一点。 2、认识圆周率。 (1)谈话:这个比值(3 倍多一些),其实是一个 固定的数值, 我们伟大的数学家们称之为圆周率。 圆 周率用字母“π”表示,在很早以前,人们就开始研 究圆周率,现在请同学们认真听一段关于“π”的小 故事,听完后同位之间说说你知道了些什么? (2)屏幕出示关于圆周率的知识。 谈话:说说你知道了些什么。 3、反馈练习: 判断: (1)大圆的圆周率大,小圆的圆周率小。 (2)π>3.14 (3) 圆的周长总是它的直径的π倍。90总结公式. - 91 -(二)推导公式: 谈话: 根据圆的周长总是它的直径的π倍, 你能写出 圆的周长、直径之间的关系吗? 谈话: 如果用 C 表示圆的周长, 你能写出已知直径求 周长的公式吗? 学生交流,师板书 五、应用公式 c=πd解决问题。(一)基本练习: 求出下面各圆的周长。(59 页自主练习第 1 题) 谈话:你能说出半径与周长的关系式吗? 生介绍。 谈话:我们把它简写成 c= 2πr (二)发展练习: 1.右图是古代人们用来磨面的石碾。 如果石碾的半径 是 1.2 米, 那么绕石碾走一圈至少是多少米?(59 页自主练习 第 3 题) 2.课件:钟表图 钟表分针的长度是 12 厘米,你能算出分针行走一圈 针尖走过了多少路程吗?如果从 12 时到 12 时 15 分 分针的针尖走过了多少路程?到 12 时 30 分呢? 3. 60 页自主练习第 7 题 依墙而建的鸡舍围成半圆形其直径为 5 米。91 - 92 -(1)需要多长的篱笆才能把鸡舍全围起来? (2)如果将鸡舍的直径增加 2 米,需要增加多长的 篱笆? (先让学生独立解决,在汇报交流时让学生了 解周长与直径的变化规律。) 六、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圆的周长 圆的周长=直径×π (圆周率π≈3.14)C = d ×π=πd C = 2r ×π=2πr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引入新课 同学们, 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是周长及周长的 计算方法,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与圆有关的知识。 请同 学们看大屏幕, 这是北京天坛的祈年殿, 祈年殿殿顶 周长是 100 米,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二、自主尝试 探究新知教师引导交流: 怎样求祈年殿殿顶的直径呢?请同学92 - 93 -们试着在练习本上做一做。 尝试应用方法解决问题:已知圆的周长是 36 厘米, 求出圆的半径。 三、巩固应用、深化认识 基本练习。 1.请将表格补充完整。(59 页自主练习第 2 题) 2. 一元硬币的周长是 7.58 厘米。 这个储钱罐能否放 进一 元的硬币? 3.(1)用 20 米的钢筋制作像右图这样的铁环, 最多能制作多少个? (结果的处理, 用去尾法保留结 果。) (2)如果铁环的直径是 35 厘米,要制作 20 个铁环 至少需 要多少米的钢筋?(结果的保留利用进 1 法) 4. (1) 最大的双轮自行车车轮转一周前进多 少米? (2)车轮转动一周,最小的双轮自行车比独轮自行 车多行多少厘米? (3)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60 页自主练习第 6 题) 学生独立解决时提醒学生认真观察信息找出问题所 需要的信息。 四、拓展练习93 - 94 -1. 圆形水池四周种了 40 棵树, 每两棵之间的距离是 1.57 米。这个水池的半径是多少米? (提示学生要求水池的半径要知道什么?然后再让 学生独立解决, 交流时, 让学生明白在圆形的水池上 种树空与树之间的关系, 只有这样才能求出圆形水池 的周长。)(61 页自主练习第 10 题) 2、 跑道的一周是多少米? (61 页自主练习第 11 题) 3. 装卸工人把 4 根圆柱形钢管用铁丝捆扎在一起。 钢管的横截面直径是 10 厘米,如果铁丝接头处的长 度忽略 不计,捆扎两圈,需要多长的铁丝? 板书设计 圆的周长 C =πd=2πr .圆的面积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 观察, 引导学生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 式,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和概括的能力,发展学 生的空间观念,并渗透极限、转化的数学思想。94 - 95 -3.在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中, 运用转化的思考 方法,通过让学生观察“曲”与“直”的转化,向学 生渗透极限的思想, 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 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 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推导和运用。 课前准备 一个大圆、剪刀、小正方形。 课时安排: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导入新课。 教师引导交流:(出示一个圆)我们已经认识了圆, 说说你对圆的了解。 学生说出自己的见解。 教师引导交流: 如果圆的半径用 r 表示, 周长怎样表 示?周长的一半怎 样表示? 学生做出回答。 教师引导交流:圆的周长和直径、半径有关。大家猜 想一下,圆的面积与谁有关? 二、探索尝试,解释交流。 教师引导交流: 同学们的猜想对不对呢?下面我们就 一起来验证一下。95 - 96 -大家可利用昨晚把圆剪开后,拼成的图形展示一下, 看看发现了什么? 全班汇报交流:谁想先来展示一下?(学生回答) 教师引导交流: 你能让平行四边形的底再直一点吗? 学生领悟: 分成 4 份其中的一份是扇形, 拼成一个近 似的平行四边形。 学生领悟:多分几份,平行四边形的底就会直一些。 教师引导交流:对,如果把圆平均分成 8 份、16 份、 32 份会怎么样? 教师引导交流: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分成 128 份呢?如果把这个圆平均分的份数越来越多呢? 教师引导交流:对,把圆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就越 近似于平行四边形。 教师引导交流:若把其中的一个小扇形平均分成 2 份, 取一份放在另一边, 平行四边形就变成了什么图 形? 师:这样就把求圆转化成了求长方形。 教师引导交流: 你认为转化成的长方形与圆有什么关 系? 生:他们的面积相等,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周长的一 半,宽相当于半径。 教师引导交流: 你能根据它们的关系, 推出圆的面积 公式吗?96 - 97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圆的面积=c÷2×r=πr×r=πr2 教师引导交流: 如果用 s 表示圆的面积, 那么圆的面 积公式可以写成: s=πr2 教师引导交流:黑板上的这个圆半径是 10 厘米,它 的面积是多少。 三、巩固练习 1.请同学们利用公式,求出“神舟五号”飞船预先设 定的降落范围是多大。 建议: 可以先画模拟图, 然后想办法得出比预定范围 小了多少平方米。 2.自主练习第 1 题。 3. 自主练习第 2 题。 给出圆的直径求圆的面积, 必须先求出圆的半径, 再 求圆的面积。 4. 自主练习第 3 题。 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圆的面积 .97 - 98 -长方形的面积= 长 ×宽圆的面积=c÷2× r =πr×r=πr2 s=πr2圆环面积的计算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能灵活计算圆的面 积。 2.学会计算圆环的面积。 教学重点 灵活运用面积公式计算圆环的面积 课前准备:课件98 - 99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教师引导交流: 同学们, 上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圆面 积的计算方法,怎样求圆的面积呢? 谈话: 请同学们继续观察情境图, 神舟五号飞船实际 降落的范围比预定降落的范围小了多少平方千米? 二、学生探索,解决问题 1、画图表示 谈话: 同学们, 神舟五号飞船实际降落的范围比预定 降落的范围小了多少平方千米?你能不能画一个图 表示出来呢? 2、尝试解决 谈话:请同学们自己想办法解决,并在小组中交流。 3、总结方法 谈话:同学们,想一想,怎样求环形的面积?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要求环形的面积,可以 用外圆的面积减去内圆的面积。 教师引导交流:求环形面积有简便算法吗? S 环形=S 外圆-S 内圆=πR2-πr2=π(R2-r2)。 三、巩固练习,深化提高 1、自主练习 6 图中的荷叶是一个近似的圆形,怎样求荷叶的 受光99. - 100 -面积大约有多大?学生独立完成,并交流。 生活中找一片近似于圆形的叶子, 先估计一下他们的 面积,再进行计算。 2、自主练习 7 教师谈话:在一张长方形钢板切割出一个最大的圆, 怎样才能得到最大的圆呢? 引导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 沿短边当成最大的直径切 的圆是最大的圆。 3、自主练习 8 谈话:图中的阴影部分该怎样求他们的面积呢? 根据学生的讨论,教师总结:图 1 是一个半圆,用圆 的面积除以 2 就可以了。 图 2 是环形的面积, 用外圆 的面积减去内圆的面积。 图 3 是一个扇形, 但这个扇 形正好是圆面积的四分之一, 所以用圆的面积除以 4 就可以了。 4、自主练习 9 5、自主练习 10 6、自主练习 11 独立完成,交流订正。 7、自主练习 12 学生先画示意图,再尝试计算。 8、自主练习 13、14 14 题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并讨论用哪种100 - 101 -方法更简单? 四、课堂小结 谈话: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什么收获? : 板书设计 圆环面积 S 环形=S 外圆-S 内圆=πR2-πr2=π(R2-r2)。 .整理复习 教学目标 进一步认识圆, 理解掌握求圆的周长与面积的计算公 式,并能正确地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 教学重点 能正确地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 课前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创设情境 让学生拿出自己剪的圆。 谈话:同学们,看看你手中的圆,想一想通过本单元 的学习, 你都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咱们交101 - 102 -流一下吧!(学生自由发言)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1、动手操作,整理总结(综合练习第 2 题) 谈话:同学们,既然我们对圆有了深刻的了解,那我 们就先来画一个圆,要按要求来画: ①画一个半径g 1.5 厘米的圆。 ②用字母标出圆心、半径和直径。 ③画出一条它的对称轴。 (让学生独立动手画圆, 并且互相比较交流在同一个 圆里所有的半径怎样?所有的直径怎样?) 2、独立思考,拓展延伸 教师引导交流: 刚才同学们回顾了圆的特征, 那么圆 的周长公式和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的呢?它们之间 又有什么联系呢?用你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 3、组内交流,补充完善 4、 全班进行组与组的汇报交流, 教师适时总结提升。 学生分组进行交流。 (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巡 视, 把整理的有特色的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 便于稍 后的交流。) 教师引导交流: 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合作整理的成果 向大家展示一下? 学生利用实物投影展示自己整理的推导过程。 .102 - 103 -你们比较喜欢哪一种整理方法?为什么? 5、归纳总结。 推导圆的周长计算公式时, g用 “化曲为直” 的方法, 得出:C=πd 或 C=2πr 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时, g用“化圆为方”的方 法,得出:S=πr2 谈话 :那对于这一单元的知识,你还有什么提醒同 学们注意的地方吗? 三、基本练习,形成技能 教师引导交流: 刚才同学们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了回 顾整理,比一比看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可以直接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