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传送带问题问题,求解

初中物理解题技巧_百度百科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初中物理解题技巧
《初中物理解题技巧》是年东方出版中心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陆永刚。
初中物理解题技巧内容介绍
本书按照初中物理教学大纲的内容,针对教学上的重点、难点,概
要地介绍了初中物理解题的基本思路、途径和方法、技巧,根据各有关
初中物理习题的不同特性,将初中物理的解题方法分门别类地归纳为
诸如怎样用整体法、假设法、等效法、特例法、比例法、代数法、几何法解
题,并分专题讨论了直线运动、密度、压强、浮力、简单机械、光学、热学、
电流定律、电功、电功率等问题的解题方法。
初中物理解题技巧作品目录
目 录  一、怎样解直线运动问题  二、怎样解密度、压强问题  三、怎样解浮力问题  四、怎样解简单机械问题  五、怎样解光学问题  六、怎样解热学问题  七、怎样解电流定律问题  八、怎样解电功、电功率问题  九、怎样用整体法解题  十、怎样用假设法解题  十一、怎样用等效法解题  十二、怎样用特例法解题  十三、怎样用比例法解题  十四、怎样用代数法解题  十五、怎样用几何法解题  十六、怎样解问答题  十七 怎样解判断题  习题答案
.豆瓣读书[引用日期]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几种物理问题的求解策略_论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几种物理问题的求解策略
中国最大最早的专业内容网站|
总评分0.0|
该文档仅有一页,您已阅读完毕,如需下载请购买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
您可以上传图片描述问题
联系电话:
请填写真实有效的信息,以便工作人员联系您,我们为您严格保密。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用特殊方法巧解物理难题
  物理新教材图文并茂,学生学起来兴致高,课堂气氛好,知识也能听得懂,可是遇到解决实际问题时,仍有畏惧心理。因为有些物理实际问题,若仅按照常规思路,问题有时会变得相当复杂,甚至无从下手。其实,如果思考角度不同,有些物理问题可有多种解决方法,有时采用一些特殊的分析方法,往往既简捷直观,易被学生接受,又能开发学生思路。下面就一些特殊解题方法举例说明。 中国论文网 http://www.xzbu.com/9/view-972826.htm  一、极端法   所谓极端法就是对试题中给定的已知条件进行适当的“夸大”,从而使原来的物理现象和规律更加明显。这类题往往是选择题,不要求严密的推理过程,这时不妨用极端思维法。   例1:(杠杆类)如图1,G=200N,G=300N,此时杠杆平衡,若将A、B同时向支点移动相同的距离,则()。   A.A端下沉 B.B端下沉 C.杠杆仍平衡 D.无法确定   解析:常用方法是:现A、B向支点移动相同的距离,那么F(L-L)与F(L-L)哪个大,哪端就下沉。已知原杠杆平衡FL=FL,又F=200N,F=300N,左端移动后是FL-200NL,右端移动后是FL-300NL,所以左端F(L-L)大于右端F(L-L),则答案选A。   这种方法虽能解决问题,但很复杂,学生易错,若运用极端法,把“移动相同的距离”这个条件夸大,即两边移动的距离等于L,则F的力臂为0,F的力臂不为0,所以A端下沉,答案选A。   同理:此题若改为同时取下相同的重物,其余条件不变,则杠杆哪端下沉?那么,我们把“取下相同的重物”夸大成两边都取下200N的重物,答案就一目了然了。   例2:(浮力类)如图2,底部粘有铁片的蜡烛,竖直地漂浮在水面上,现将蜡烛点燃,问蜡烛在燃烧过程中,蜡烛将上浮还是下沉一些?   解析:与上相同:若把“燃烧过程”→“蜡烛露出水面部分在减少”→夸大成“沿水面把蜡烛上面部分切去,且浸在水中的部分静止”,学生很容易就能分析出此时余下蜡烛的浮力不变,重力变小,原来蜡烛的G=F,所以蜡烛将要上浮一些。   例3:(压强类)如图3,质量相等的A、B两个均匀实心圆柱体,它们对地面的压强相同,若从上往下截取相同的高度h后,余下的部分对桌面的压强( )。   A.p>p B.p<p C.p=p D.无法判断   解析:若把“从上往下截取相同的高度h”夸大成B的高度,则截取后B对地面的压强为0,A仍有压强,所以p>p,答案选A。   二、赋值法   这类题只求结果不求过程,且不易求出物理量的具体值,但只需比较出这个物理量在不同情景中的大小,用赋值法不但节省时间而且得分率将会大大提高。   例4:如图4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保持不变,R=2Ω,R=3Ω,当S打开时电流表的读数是I,当S闭合时电流表的读数是I,则I∶I为()。   A.2∶3 B.3∶2 C.3∶5 D.5∶3   解析:若我们假定电源电压U为6V,则当S打开时电流表的读数I=U/R=6V/2Ω=3A,当S闭合时电流表的读数I是R和R中的电流之和,R中的电流为3A,R中的电流为2A,所以I=5A,因此答案选C。   三、比值法   例5:甲乙两球质量之比为2∶3,体积之比为3∶2,则它们的密度之比为( )。   A.1∶1 B.4∶9 C.9∶4 D.以上判断都不正确   解析:常用方法:根据密度公式ρ=得=,然后一一代入数值,这样能算出结果,但计算麻烦且容易出错。   现介绍一种的新的方法:首先根据题意推导出所求物理量的公式化ρ=,由公式可知ρ===4∶9,这种方法适用于一切比值计算的题目,特别是像比热容这类物理量较多的题,会大大提高得分率。   四、类比法   例6:如图5,甲、乙两圆台形容器分别装有A、B两种质量相同的不同种液体,且两种液体的深度不等,比较容器底部受到液体的压力F、F的大小关系( )。   A.FF C.F=F D.无法确定   解析:常用方法:F=pS=ρghS,新教材中液体压强公式p=ρgh已不需要掌握,且两个容器中液体的密度、液体的深度与容器的底面积都不相等,所以无法判断F、F的大小。   根据弹力的学习,同学们对压力、支持力的方向已掌握,那么我们可以这样分析,如图6甲,容器的侧壁受到液体的压力,反之侧壁对液体也有支持力,而这个支持力就可类比成我们张开的双手向上托的力,这个托力承担了液体一部分重力,则FG。因此答案选A。   五、割补法   例7:甲乙两个人同时从同一地点A同向出发,沿直线到达B点,甲在前一半时间内和后一半时间内的速度分别为V和V(V≠V,且V<V),乙在前一半路程内和后一半路程内的速度分别为V和V,则甲乙两个人所用的时间大小关系是( )。   A.t>t B.t<t C.t=t 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此题用割补法更简单。如图7所示:两条虚线的左侧和右侧的V和S均相等,时间t可相互抵消。而两条虚线的中间甲的速度为V,乙的速度为V,因为V<V,所以t<t。   总之,教师采用以上特殊方法讲解题目,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同时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能力起到促进作用。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构建数学模型解决物理问题_学科网
资源篮中还没有资源,赶紧挑选吧!
构建数学模型解决物理问题
作者:zss08
阅读:4487
物理学科网,物理教学尽在掌握
给您一根杠杆,必将撬起地球
热门文章推荐
Copyright & Phoenix E-Learning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中物理弹簧问题专题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