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哪个不是人的拿马克思 资本家讽刺嘲笑资本家的无耻,愚蠢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讲稿之专题三: 透视历史——认识资本主义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发布时间:
模块5:&&善察起源,剖析本质&&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目的要求】
1、学习和掌握马克思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2、深入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历史必然性,认识私有制商品经济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3、把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正确认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实质。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1)私有制基本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2)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3)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表现形式与经济危机(4)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特点及本质。
2、教学难点:(1)如何深化认识现阶段劳动价值论的新特点(2)怎样正确看待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剩余价值论剥削的新变化(3)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历史作用及其本质。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讲授法、阅读思考法、案例分析、多媒体教学法、讨论
【教学时数】理论6学时+实践2学时
【实践项目】观看视频谈心得:推荐视频为《摩登时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象驴之战选举骗局》等。
第一讲&&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
同学们,记得有同学问过我这个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是资本主义?&还有同学认为,&列宁说,帝国主义是垂死的,我反对。&怎么认识这些问题?让我们共同带着这些问题开始我们的第四章,答案就在里面。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这里的&产生&一词,确切地讲,是指从未形成到形成的萌芽过程。封建社会末期,封建生产关系越来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封建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逐渐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的途径,更进一步明确,实质上就是&工业资本家与雇佣劳动者&产生的途径,有两个:
&&&&(1)是在小商品生产者(开小型工场的)分化的基础上产生的。这一过程在13世纪以后越发明显。一些生产条件好,掌握新技术的手工业者在经济上日益富裕起来。&他们使用更多的帮工,不断扩大生产规模,逐渐脱离劳动,成为使用雇工劳动的经营管理者;而帮工与学徒则沦为雇佣工人。这样,原来的手工作坊逐渐变成了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工场。与此同时,一些生产条件较差、经营不善的手工业者日趋贫困破产,变成雇佣劳动者。?&
&&&&(2)是在商人及其商业资本分化的基础上产生的。商人(做买卖的)收购分散的手工业者的产品,利用其垄断地位压低价格;后来,又以手工业者生产上所需要的原材料来偿付贷款。这样,商人就从买和卖两个方面隔断了小生产者与市场的关系,使之从属于自己;最后,商人向手工业者提供包括劳动工具在内的重要生产资料,手工业者则按商人规定的日期、规格、数量和质量提供产品,领取一定报酬。这样,小手工业者逐渐失去了经济上的独立性而沦为雇佣工人,商人包买主则成为工业资本家。?&
&&&&&&&&上述由小生产分化及商业资本控制而产生的资本主义经济生产关系还是十分幼稚的,还保留着封建制度下的旧形式,且在整个社会经济中的比重也很小,因此,只能算作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资本主义经济的充分发展是在资本原始积累之后实现的。
(二)资本的原始积累&&第一桶金
香港中文大学的王家英先生在批判当前的官僚资本时提出:&将官僚资本等同原始积累很容易使人在否定官僚资本之余一并否定原始积累&&,&然而,在批判权力与资本结合之余,我们必须肯定原始积累的成就及方向&。&原始积累带来了农村生产力的解放、市场化、个体化及法制化程度的增加、资本流动加快、整体社会生产水平提高,民间资本上升等,这些都是原始积累的正面现象,需要积极地予以肯定&。
这种提法当前比较普遍,议论起当前的一些腐败现象时,总有人会说:&原始积累时期嘛,免不了的。&的确,从学界到社会上,&原始积累&是个被弄得比较混乱的概念。我曾看到一份地方政府刊物夸耀地说当地已经&完成了原始积累&;一部电视系列片则把中国乡镇企业的发展称之为&人类历史上最高尚的原始积累过程&!在这里&原始积累&俨然成了褒义词。另一部电视系列片在列举了深圳当时的一些&缺点&,如现代包身工制、拘禁式工棚、对打工妹的性奴役现象等等之后,话锋一转,大谈起英国&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所谓&羊吃人&现象,说是那时死了&成千上万&人。言下之意是:我们这点&代价&&与之相比就算不了什么了。
  &原始积累&一词被人们认为出自马克思。同学们看教材中马克思那句名言:&资本来到世间,就是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这句话正被人从两个方面来引用:过去人们为抨击&资本&而痛斥它的&血和肮脏&,而目前更多的则是因向往&资本&而对&&血和肮脏&也见怪不怪了。马克思书中的原始积累被看成资本主义的&初级阶段&,于是我们这里的原始积累也似乎成了&市场经济初期&的理所当然。
  这是个歪曲。马克思从未把&原始积累&视为早期资本主义,他甚至没有用过&资本主义原始积累&一词!马克思认为,它是发生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之前的初始资本的形成过程,不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部进行的资本积累,所以称作资本的原始积累。
1、&资本的原始积累&与&资本积累&
&资本的原始积累&与&资本积累&不同,&原始积累&发生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之前的初始资本的形成过程,所谓原始积累,按马克思的说法,则纯属一些在逻辑上与市场机制无关的抢劫行为,诸如强迫劳动、圈地运动、猎奴与海盗行为、凭权势强占公产、抢劫等。&资本积累&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部进行的资本积累,是在市场机制下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十四章《所谓原始积累》,开篇就明言&假定在资本主义积累之前,有一种&原始&积累,即亚当.斯密所说的Previous&accumulation&。Previous是&在&&以前&之意,Pre&vious&accumulation即&在(资本主义)之前的积累&。我国现行斯密(西方经济学鼻祖)著作中译本多译为&预先积累&,它与&最初的资本主义积累&完全是两回事。马克思以德文写《资本论》时把英文Previous换成德文词urspr&ngliche(原始的),它表达的仍是斯密的意思。因此马克思明白地说,&所谓原始积累&并不是&货币转化为资本,从资本生出剩余价值,从剩余价值生出更多的资本&这样一种积累,即它不是&资本主义积累&,它产生于尚无所谓&剩余价值&&的那个时代,即教材中提到的&资本主义史前&时代。教材中有,马克思指出:&这个过程所以表现为&原始的&,因为它形成资本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方式的前史。&马克思之后直至二十世纪初的文献中也没有&资本主义原始积累&之说。列宁后期的著作中强调&必须把资本主义基础上的资本积累和所谓原始积累区别开&。
&&原始积累&不是所有市场经济国家的&必然阶段&。&列宁并不认为原始积累是资本主义起步的&必然规律&,他强调,资本主义发展可以有两条道路:一条是通过&原始积累&以强权与暴力剥夺小生产或侵占公产的&普鲁士道路&&(在一些场合列宁也称为英国道路、意大利道路等);另一条是摆脱压迫与强权后的自由小资产阶级公平竞争、经济分化的&美国式道路&。据说这后一条道路能使&建立在资本主义基础上的生产力在工人和农民群众处于商品生产下一般可能的最好的境况下最迅速而自由地发展&。从历史上讲,如今发达世界中的北欧诸国、瑞士乃至德国都未经过什么原始积累阶段,但它们的经济发展却后来居上,比搞过原始积累的诸国更出色。而西班牙、葡萄牙的原始积累比英国搞得更早更疯狂,但在资本主义的发展中这两国却是落伍者,难以望英国之项背。南、北美洲本来都是欧洲人的殖民对象,而且十七世纪时南美的资源禀赋与发展条件远优于北美;拉丁移民在南美的原始积累也远比北美的盎格鲁撒克逊移民更厉害。但是后来的发展却形成了北兴南衰的鲜明对照,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北美移民的主体是持守勤俭创业、机会均等等新教伦理的清教徒农民,而南美移民的主体则是持有拉丁君主特许状的一伙权贵痞子,他们是精于&抢钱&而拙于&做买卖&的。
 2、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就是用暴力夺取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确立的两个基本经济条件:&一是大量的有人身自由但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二是在少数人手中积累起进行资本主义生产所需要的大量货币财富。小商品生产者的分化显然在不断地创造着这两个条件。但仅仅依靠这种自然分化机制来发展,资本主义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为了加速资本主义的发展,必须形成强制性的制度变迁机制,加速两个基本条件的形成过程。因此,资本主义与&原始积累&没有逻辑联系,但却有经验的联系:历史上曾经发生过&抢来本钱做买卖&,即用野蛮手段创造资本主义的&史前&基础的事。
15世纪地理大发现和新航路开辟以后,主要西方国家的新兴资产阶级均以十分野蛮的方式开始致力于资本的原始积累过程,加速上述两个条件的形成。资本原始积累的方式:
&&&&第一,是用暴力剥夺农民的土地。这是资本原始积累的基础。最典型的是英国从15世纪70年代到19世纪初的所谓&羊吃人&的&&。&羊是草食动物,怎么能吃人呢?在十五世纪的英国,由于新型的工业纺织机械出现而推动的资本主义高速发展,迫切需要大量的羊毛作为原料,一时间羊因毛而贵,于是封建贵族开始纷纷圈占土地养羊,而把原来靠耕种土地为生的农民赶出家园,使他们沦为一无所有的&失地农民&。这种现象被比喻为&羊吃人&,深刻揭露了&以资为本&的新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仅要求有生产、交换的绝对自由,而且把生产力诸要素中的劳动对象与劳动工具放在高于劳动者的地位。因此,所谓&羊吃人&并不是羊要&吃&人,而是人让羊&吃&人,是&人吃人&。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十四章《所谓原始积累》揭露了羊是怎样&吃&掉人的。&十五世纪在英国,绝大多数人口是自由的自耕农,大约在1750年,自耕农消灭了。&对于这个消灭过程,马克思紧紧抓住要害,研究了它的暴力手段。为了把农民的土地当作私有财产赠送给自己,地主们制定了一个法令叫&公有地圈围法&,这是剥夺人民的法令。瓜分农民土地的结果是:到十九世纪,人们甚至把农民和公有地之间的联系都忘却了。1801年到1831年农村居民被夺去3511770英亩公有地,由地主通过议会赠送给地主,农村居民为此没有得到过一文钱的补偿。最后,对农民土地的最后一次大规模剥夺过程,是所谓的Clearing&of&Estates(清扫领地,实际上是把人从领地上清扫出去)。&清扫&是前面谈过的英国的一切剥夺方法的顶点。马克思举了个例子,以一个女人萨特伦德公爵夫人进行的&清扫&作例子,她把辖区内的人口通过以前的类似过程已经减少到15000人&&变为牧羊场。从1814年开始,这15000个居民的村庄全都破坏和烧毁,他们的田地全都变成了牧场。不列颠的士兵奉命执行任务,同当地居民发生了冲突。一个老太婆因拒绝离开小屋而被烧死在里面。经过这种清扫,到1825年,15000个盖尔人已经被131000只羊所代替。&羊就是这样&吃&掉了人!在这一章的结尾,马克思愤怒地总结到:&掠夺教会地产,欺骗性地出让国有土地,盗窃公有地,用剥夺方法、用残暴的恐怖手段把封建财产和克兰财产变为现代私有财产&&这就是原始积累的各种田园诗式的方法。&
对于&圈地运动&及其在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评论道:&1714年至1820年,英国有600万英亩以上的土地被圈占。这意味着严重的混乱和苦难。贫穷的农民失去了自己的部分甚至全部土地,被充当租地人或做散工的人,否则就不得不去城里寻找工作。&&&虽然圈占土地的过程是使人不安、令人不快的,但就后来的工业革命而言,它履行两个必不可少的职责&&为工厂提供了劳动力,为城市提供粮食。因此,圈地运动可以看作是英国工业在19世纪居首位的一种先决条件&(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85页);
&&&&第二,新兴资产阶级采用暴力手段,在海外劫掠殖民地,进行奴隶贸易,贩卖毒品等加速货币财富积累;第三,在国内则利用国家权力,通过发行公债、增加捐税和保护关税等制度,聚敛大量财富。马克思说: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是用血和火的文字载入人类编年史的&。那么,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已经得出到底什么是&资本原始积累&?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就是用暴力剥夺直接生产者,使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相分离,货币财富在资本家手中迅速积累的历史过程。
资本原始积累的意义:资本原始积累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准备了大量雇佣劳动者和巨额货币财富这两个最基本的条件。可以说,没有资本原始积累就没有资本主义。
3、苏联社会主义积累之前也有原始积累
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苏俄在战时共产主义条件下借&红色恐怖&之势实行&余粮收集制&&,无偿夺取农民粮食来供给苏俄创业所需。为了替这种作法寻找理论依据,著名布尔什维克学者B.M.斯米尔诺夫在《真理周刊》上撰文,套用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积累&之前先要有&所谓原始积累&的说法,认为&社会主义积累&之前也要先有&原始积累&,他称之为&&社会主义原始积累&,以与&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相区别。这是&资本主义原始积累&这一提法之始。这个&两种原始积累&论很快为当时苏俄理论界所普遍接受。布哈林在《过渡时期经济学》中使用不少篇幅把&社会主义原始积累&与&资本主义原始积累&作比较。普列奥布拉任斯基的《新经济学》,是专门研究&社会主义原始积累&问题的著作,其中也有大量关于两种&原始积累&之比较的论述。该书认为,正如资本主义在历史上曾以抢来本钱做买卖的方式获得前提条件一样,社会主义苏俄在国营经济能按计划经济规律实现&社会主义积累&之前,也要先以强制手段&剥削&农民来建立国营经济,这一过程&在同社会主义生产的关系上的经济实质正像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在同资本主义生产的关系上的经济实质一样&&。唯一的区别是:由于苏俄国有更大的强制与垄断权力,因而其&采用非经济的强制方法进行的积累&能力更大。同时由于苏俄没有可供&剥削&的&殖民地&,因而也更需要对本国农民搞&原始积累&。所以苏俄国家的任务不是从小生产&&农民那里&拿得比资本主义从他们那里拿得更少&,而是要比后者&拿得更多&。&
  显然,从斯米尔诺夫、布哈林到普列奥布拉任斯基,他们讲的&原始积累&与马克思讲的一样,都是在某种生产关系建立之前(而不是建立之初)的强制聚敛,即布哈林讲的&过渡时期的&超经济&强制&。它与这种生产关系(资本主义或社会主义)并不是一回事。正如普列奥布拉任斯基所说:过去的原始积累是&资本主义生产范围之外的积累&,而今天苏俄搞的原始积累是&社会主义积累&之前的事。之所以加上&资本主义&或&社会主义&的定语只是为了区分两种&原始积累&的用途(是用来做买卖还是用来搞计划)。
  如果说市场经济之前未必要经过&原始积累&,那么&原始积累&更不一定导向市场经济。事实上,由于原始积累与统制经济都以强权为基础,苏联的原始积累自然而然地被用来搞统制经济。如今世人都知道前苏联人在从余粮征集制、劳动军(即强制劳动)、强制不等价交换(所谓&贡税制&)、强制集体化及&消灭富农&&运动直到古拉格生产方式的&社会主义原始积累&过程中付出了多少代价:仅因集体化而造成的一九三二&&一九三三年大饥荒就导致约八百万人饿死,而这两年苏联为&积累&竟然还廉价出口了二百八十一万吨粮食。一九二六&&一九年仅乌克兰一地就在和平时期净减少了百分之十的人口!与之相比,英国圈地运动固然野蛮可耻而且给英国工农造成极大苦难,但苏联人(当然不仅是苏联人)为旧体制下的原始积累付出了远比&羊吃人&大得多的代价。也正是为了不再受这种原始积累之苦,人们才义无反顾地走上市场经济改革之路。& &
4、中国资本原始积累
(1)三种类型
中国的经济改革在将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就使中国社会开始了资本原始积累过程。与世界历史上的资本原始积累过程相比,中国当代的资本原始积累有速度快、过程短以及以国有资产(包括国有资源)为积累对象等特点。它至少包括三种资本原始积累形式。
一在城乡关系中实现的资本原始积累。记得在80年代的时候,曾经有一位捷克的学者写过一篇文章,讨论社会主义的资本原始积累问题。他认为,如果说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原始积累主要是在劳资关系中实现的,那么,在社会主义社会中,资本的原始积累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城乡关系中实现的。在中国,这种资本原始积累所起的作用就更为明显,而且这个过程远远早于改革开放。根据有关学者的研究和计算,在改革前,我国农业为工业化提供资金积累的途径,主要有税收、剪刀差和储蓄等三种形式。在1952---1990年间,我国农业通过上述三种形式为工业化提供资金积累的总量达到11594亿元。如果减去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计算的结果是,年,我国工业化建设从农业中净调动了约10000亿元的资金,占国民收入全部积累额的22.4%,平均每年高达近250亿元。如果按农业劳动力平均,每个劳动力每年无偿向工业化资本积累提供的剩余最多时达到266元(1990年),占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2.24%。总体来讲,我国工业化过程中国民收入的积累部分有三分之一来自农业,在工业化初期甚至达到40%以上。
&&&&在改革之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从农村中抽取资本以实现原始资本积累的方式在发生变化。计划经济体制上的剪刀差不复存在,但其他方式依然存在。农村居民的储蓄几乎完全被投放到城市之中,而国家在农村的投入则微乎其微,甚至在计划经济时代的一些投入都被取消或削减。在最近几年中,以极为低廉的价格从农村获取土地资源,成为原始资本积累的另一种重要形式。根据2003年底的数据,全国有各类开发区(园区)5658个,各类开发区规划面积已经达到3.6万平方公里,超过了现有城镇建设用地的总量。而这些土地基本都是从农民那里廉价征来的。据估算,地方政府和开发商从中获得的收益超过万亿元。但在另一个方面,则造成总量超过4000万的失地农民。预计到2020年,还会有4000余万人进入失地农民的行列。
二在劳资关系中实现的原始资本积累。与此同时,与西方国家相近的剥夺劳动者的资本原始积累方式也在中国的经济增长中开始发挥重要的作用。这突出地表现在大量廉价劳动力的使用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所副所长陈淮在一次报告中曾指出,在珠三角这个中国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农民工工资12年增长的幅度只有68元人民币。国家统计局局长李德水在公布2004年中国经济数据的发布会上说,&这一代农民工的工资收入水平和他们父辈20多年前打工的水平差不多&。最近广东省总工会发布&广东省进城务工人员劳动经济权益维护&调查表明,外来工长期收入低下,被拖欠工资现象突出。调查表明,76.3%的进城务工人员月工资水平处于1000元以下,元占17.5%,501&1000元占63.2%,500元以下占13.2%。而国家统计局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农民工收入的一份调查数据显示,该地区的农民工平均月工资只有600元左右。而现在,珠江三角洲进城务工人员的生活成本达到每月500元左右。可以看出,13.2%的进城务工人员入不敷出,63.2%的人也没能攒下多少钱。而为了挣钱,他们只能靠加班,52.4%的进城务工人员劳动时间超过8小时。
三在体制转型中实现的原始资本积累。在过去20多年中,在改革前和改革中积累起来的国有资产有相当一部分流入个人手中。据有的学者的计算,在80年代,通过&价差&导致的国有资产流失,1987年为2000亿元以上,1988年在3569亿元以上,&约占当年国民收入的30%。在90年代初期的&圈地&运动中,通过地价差流入个人手中的财富,也在几千亿元。在最近几年中,通过国有企业改制、资本运作、行贿受贿等,相当一部分国有资产被合法或非法地转移到个人手中。尽管现在无法对此进行精确的计算,但从一个个案可以看出,数额是非常巨大的。从严格意义上说,这并不构成原始资本积累,因为它本来就是资本,只不过改变了所有者,实质性的意义是民间资本的形成或原始积累。但如国有土地和资源等非经营性资产的流失,有相当部分具有原始资本积累的含义。不过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其间代价或损失巨大。他们因此无须冒当年西方&原始积累&所冒的风险&&后者需要夺取分散于众多传统小私有者手中的财富,因此会面临强烈的反抗。正是由于这一点,这一过程成为世界史上最快速的原始积累过程,其实这种无风险的掠夺只是比当年西方的&原始积累&更具寄生性。
可以说,近20多年间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是与上述资本原始积累方式联系在一起的。但随着中国开始逐步走出资本原始积累的阶段,这两种资本原始积累方式造成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这样的资本积累模式造成了社会中几个基本关系的严重失衡,一个是城乡关系严重失衡,二是劳资关系严重失衡,三是改革受益者与受损者关系严重失衡。美国《华尔街日报》刊文质疑:&中国富裕人群变得更加富裕是否以最贫困的人群为代价?&其矛头指的就是资本积累模式造成了中国社会基本关系的严重失衡。&
&&&&(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资本原始积累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但在这个过程中逐步成长起来的新兴资产阶级还没有在政治上取得统治地位。占统治地位的封建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已成为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障碍因素。封建社会末期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对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表明,封建社会已经从根本上容纳不下新发展起来的生产力。改变封建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是保护与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客观需要。新兴的资产阶级团结工人、农民和城市贫民等被压迫阶级,发动,消除封建生产关系对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资产阶级和封建地主阶级的革命斗争,经过复辟与反复辟的长期较量(资产阶级革命的样本国家英国与法国革命过程中,都曾经历过旧王朝复辟的考验。如英国查理二世的,法国的等),终于推翻了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权,确立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机器大工业代替工场手工业,标志着封建制度的灭亡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人类历史开始步入资本主义时代。
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一)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
商品经济是我们听的很多的东西了,在很多情况下我们都听到&中国已经从计划经济变为商品经济&。
  1、商品经济的涵义&
  自人类最初发生商品交换以后之人类社会的经济,都归属于商品经济。以三维逻辑来归纳,社会成员间财富转移共有三种,一是赠施弃,二是偷骗抢,三是互惠互利的商品交换。所谓商品经济就是指这三种中的第三种互惠互利的商品交换这么个经济关系。从学理上讲,商品经济是直接以市场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
2、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
 &&商品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是社会分工。它是商品经济产生的基础。商品经济作为社会经济运动的一种形式,是以社会分工为基础的,因为社会分工,才提出了进行交换的要求,也才有了进行交换的可能。社会分工的特征,表现为每一个劳动者只从事某种局部的、单方面的劳动,只生产某些甚至某种单一的产品。而人们的需要或需求则是多方面的。为了满足多方面的需求,生产者便必然要相互用自己生产的产品去交换自己不生产而又需要的产品。这种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就是商品经济。第二是所有权不同。它是商品经济产生的前提。因为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才发生了交换行为。可见,商品经济既是社会分工的产物,又是私有制的产物。在私有制的条件下,产品交换的双方成为独立的利益主体,成为经济利益的对立面。这就决定了双方的交换不能是不等式的,而只能是等式的,即商品经济中的等价交换原则。劳动产品的交换既然是等价的商品交换,那么,生产者的生产过程就成为以直接交换为目的商品生产过程。
  3、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原始社会末期,随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发生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开始出现了早期的商品经济,然后随着第二次、第三次社会大分工的发展,社会生产的不断提高,商品经济的规模和范围也就逐步扩大,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商品经济有一定的发展。从原始社会末期,到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在小生产的条件下,自然经济一直处于主导地位,简单商品经济始终处于从属地位。只有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在社会化大生产的条件下,商品经济得到充分的发展,成为主要的经济形式,从而处于主导地位。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就是市场经济。从特定意义上讲,资本主义社会,就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社会。实践证明,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商品经济仍然是社会经济生活的基本形式,但是,由于公有制的建立,它的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计划和市场都不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二者均只是经济手段,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都可以利用。社会主义条件下,也必须实行市场经济,以达合理配置资源,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目的。所以,商品经济的类型:小商品经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4.黑死病:欧洲商品经济的前奏 
在许多的社会重大变革中,自然界发生的事有时会起到重大的作用,黑死病就是其中之一。它与发生在此后的宗教改革和地理大发现同样是欧洲进入商品经济时代的重大历史事件。
1348年开始,一场大瘟疫开始肆虐整个欧洲,它首先发难于地中海沿岸,后在年间陆续蔓延在欧洲各国。黑死病1347年发现于西西里,立即传播到北非、整个意大利和西班牙,接着于次年传到法国。历史研究证明这些地区的人口死亡近三分之一,整个欧洲有2500万人死于黑死病。死亡人数之多超过厂历史上任何一种流行病。
黑死病的影响不亚于一场横扫欧洲的战争,现代医学家、社会学家认为它影响于人类相当于核武器的毁灭力量。它造成了欧洲社会的重大变化,经济紊乱、社会动荡、物价上涨和风俗败坏。这次大灾难严重冲击了欧洲的封建制度。14世纪中叶欧洲的封建制度本已越过高峰开始走了下坡路,这场大的死亡灾难客观上加速了封建制度的垮台。灾难中的大量农民丧生已使封建制度失去了足够的剥削对象,而幸存下来的人们为了活下去又不能继续忍受原先那种过重的剥削,要求获得多的报酬,在相当的程度上形成了一股争脱封建束缚的力量。灾难之后,传统的地租形式基本失灵,使商品式的经济得到萌芽。
  &4、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相互关系&
  市场经济就是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商品经济。&市场经济中通过市场上的供求机制、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来引导资源的流向,合理分配资源,最大限度的满足社会需要。&
  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区别,商品经济是指社会分工条件下具有不同利益生产者之间交换劳动、进行劳动联系的特定方式,即通过商品货币关系实行等价交换的经济形式。市场经济则是社会资源的一种配置方式,表明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的基础是市场机制。&
  它们有是相互联系的,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表现在:(1)商品货币关系的存在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基础。(2)商品经济规律是市场机制的内在依据。(3)商品经济的发展高度,决定市场经济的成熟程度
(二)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1)&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它体现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是一个历史范畴。&
  (2)&使用价值,&是指物品的有用性或效用,&即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政治经济学之所以要考察使用价值,&是因为它是商品交换价值和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3)&交换价值,&是指商品与其他商品相交换的属性。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和内容。交换价值是由价值决定的。&
  (4)&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比较劳动和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价值是商品特有的本质的属性。商品的二因素,&从表面上看是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在本质上是使用价值和价值。&
  (5)&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体。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只有通过交换才能得到解决。&
  (6)&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是有用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抽象劳动。具体劳动与自然物质相结合生产出使用价值,&而抽象劳动则形成商品的价值。&劳动二重性学说是马克思创立的,&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三)价值量与价值规律
价值的质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价值的量由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社会现有的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创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商品的价值量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会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而同体现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
2、价值规律
(1)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它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依据商品的价值量实行等价交换,&也就是说,&价值规律是阐述价值如何决定和如何实现的规律。&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只要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价值规律就存在并发生作用,&具有客观性。在影响和制约商品经济的经济规律中,&价值规律支配着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全过程,&起着主导的基础性作用,&所以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尊重和利用价值规律,&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搞好经济工作的基本要求。
案例:价格歧视
在广州很容易以750元左右的价格买到从广州到济南的经济仓飞机票,但是在济南只能买到1420元的从济南到广州的经济仓飞机票,乘的是同一航空公司的飞机,甚至是同一架飞机,同样的机组,时间里程也一样,价格虽然相差如此悬殊。
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这种事也是常有的。以美国为例,航空公司之间经常发生价格大战,优惠票价常常只是正常票价的三分之一甚至四分之一。然而,即使是价格大战航空公司也不愿意让出公差的旅客从价格大战中得到便宜。但是,当旅客去买飞机票的时候,他脸上并没有贴着是出公差还是私人旅行的标记,那航空公司如何区分乘客和分割市场呢?原来购买优惠票总是有一些条件,例如规定要在两星期以前订票,又规定必须在目的地度过一个甚至两个周末等等。老板叫你出公差,往往都比较急,很少有在两个星期以前就计划好了的国内旅行。这就避免了一部分出公差的旅客取得优惠。最厉害的是一定要在目的地度过周末的条件。老板派你出公差,当然要让你住较好的旅馆,还要付给你出差补助。度过一个周末,至少多住两天,两个周末更不得了。这笔开支,肯定比享受优惠票价所能节省下来的钱多得多,更何况,度完周末才回来,你在公司上班的日子又少了好几天。精明的老板才不会为了那点眼前的优惠,而贪小便宜吃大亏。就这样,在条件面前人人平等,这些优惠条件就把公差者排除得八九不离十了。
上述行为在经济学上就叫&价格歧视&。&&价格歧视&中的歧视是经济学的术语,而不是一个贬意词。&价格歧视&也叫差别定价,是指企业为了获得更大的利润,把同一产品按购买者不同而规定的不同价格,一部分购买者所支付的价格高于另一部分购买者所支付的价格。&价格歧视&是否违背价值规律?人们有不同的看法。
有人认为&价格歧视&是违反价值规律的,影响资源的有效配置,必须实行严格管制。实际上,&&价格歧视&完全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价格歧视&堪称市场经济中最重要的游戏规则之一。
实行&价格歧视&的目的是为了获得较多的利润。青壮年是能挣钱的社会群体,而退休工人的收入通常就低得多。以较高的价格赚得了青壮年这个社会群体的钱,再以较低的价格向退休工人提供服务;航空公司以正常票价向公差人士提供服务,同时用低得多的机票价格让&可去可不去&的旅客也花钱进入旅游市场,这就是价格歧视现象共同的经济学伦理。当然,&价格歧视&也有更好听的说法和理由。如美国,&尊老爱幼&被标榜为体现他们文明社会的温馨。如果铁道部坚持价格无歧视,取消学生票半价,结果可想而之。
(2)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是指商品市场价格随着商品供求关系的变化而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的现象。它是价格、&竞争、&供求关系相互作用的结果。&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按照价值规律的等价交换的要求,&价格与价值应该相一致。&供求关系影响价格,&使价格与价值相背离,&高于或低于价值。&&价格变动对供求关系有反作用,&引起供给和需求向着相反的方向发生变化,&使价格不会偏离价值太远,&而且使偏离的价格再向价值靠拢。因此,&从较长时期看,&价格始终以价值为基础上下波动,&使价格和价值趋于一致。价格与价值不一致,&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相反,&正是价值规律强制地贯彻其作用的表现形式。&
案例:&机票打折&与民航重组
我国的民航运输产业在政府放松管制的条件下得到了举世瞩目的发展,其客运量年增长率高达16.1%,为了通过鼓励竞争维持行业的继续盈利,1997年,主管部门推出&一种票价,多种优惠&的票价体系,允许各航空公司的机票打折。不料事与愿违,这一价格政策被各航空公司利用,演变成了低价倾销和恶性竞争的工具,结果造成全行业亏损。日起执行的政府强制下的&航线联营&政策,这一政策的执行将使在102条主要航线上同时飞行的所有航空公司共享最低票价所带来的垄断利润。2002年8月有&1日,中国民航总局新负责人指出,&中国民航总局不可能长期固定票价,必须要向市场过渡&,令机票打折问题又成热点。在市场经济中,商品打折销售是否符合市场价值规律要求?如何看待自然垄断行业的价格问题?
航空公司竞相降低,机票打折是市场经济中的一种普遍性的现象。它是供求机制发生作用的必然结果。在美国就广泛地存在着机票打折的情况。在美国,人们买飞机票通常不是到航空公司,而是到旅行社。因为,虽然到旅行社去买票多了一个中间环节,但到旅行社买票通常比到航空公司买票更便宜,而不是相反。原因在于,各个航空公司通常只知道自己公司的各航班的座位利用率,而不知道其它航空公司各航班的座位利用率。而旅行社了解各个航空公司的各航班的座位利用情况,它能够通过向各航空公司讨价还价,获得价格便宜的机票,再通过机票打折,引导旅客到有空座位的航班上去。换句话说,旅行社能够重新配置资源,提高各航空公司各航班的座位利用率。从而使各航空公司和消费者都从中获利。
民航总局把航空公司亏损单纯归结为竞相降价,大打价格战是片面的。依此为根据,把直接制定价格作为解决航空业行业亏损的主要措施是很难收得预期效果的。事实也足以证明这一点。我们刚刚讲到,&商品市场价格随着商品供求关系的变化而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格、&竞争、&供求关系相互作用的结果&,政府取代市场直接为企业定价是越权行为。民航市场的竞价现象是民航市场正常发挥其自动调节资源配置功能的前提,经过市场一段时间的调整,最终会收到良好的效果的。民航总局根本没必要采取干预措施,强制推行&航线联营&政策。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重塑航空企业,按照市场经济运行机制要求进行运作,放开不必要的管制。实际上民航业并不具备更多的行业&特殊性&,同样适用一般的现代企业制度和一般的市场规则。
(3)价值规律的主要作用&
自发调节资源配置,&即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部门之间的分配,&从而调节生产和流通,&使产品的生产和消费、&供给和需求及时协调。
自发地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生产经营效率,&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形成经济活动中的优胜劣汰,&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分化。价值规律除了具有配置物质资源,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进行利益分配的作用外,还具有盲目性、自发性和能造成极大的社会资源浪费等缺陷。
案例:&华西&牛奶为什么到进了下水道?
日,四川省最大的乳品企业四川华西乳业有限公司突然做出惊人之举,把库存的2吨鲜奶&哗哗&倒进了下水道。3月5日,成都商报赫然登出一条醒目新闻,华西乳业把收购不久的牛奶倒入下水道,这种情况已经连续1周&&。
这一事件也使人们联想起了那些接二连三的相关报道。如海南的牛奶收购价一降再降,1斤牛奶的价钱还不如1瓶矿泉水,最要命的是奶站还拒收,求卖无门的奶农只好忍痛倒掉牛奶,有的干脆将奶牛宰杀;广西一家从事奶牛饲养、加工和销售的民营企业,每逢销售淡季就不得不把卖不出去的鲜奶白白倒掉,1年就倒掉100吨;继而是兰州市近郊28位奶农因买方单方面中断购销契约,无奈而愤怒地将鲜奶倾倒在该公司厂房门前。南京也发生牛奶大战,奶站减少收购量,南京多处发生奶农每天忍痛将白花花牛奶倾倒入鱼堂的倒奶事件。这些倒奶事件引起了社会舆论的极大震动,痛心者有之,斥责者有之,呼吁者有之。有人联想起在小学课本中看到的描写资本家把牛奶倒进大海的故事,惊呼我国出现了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也有人提出疑问,&鲜牛奶在我们这个刚刚脱离温饱不算太旧的国度里,被接二连三地倒掉,当真中国人就是牛奶多的喝不完了?&&华西倒奶事件&是否就意味着我国牛奶就真的多已经喝不完了,这个事件与教科书的西方社会的&牛奶倒进臭水沟&案例有什么异同?
案例评析: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倒奶事件不是全社会性的生产过剩的表现,而是市场经济背景下经常存在的比例失调的表现,确切讲是价值规律决定的供求关系自发作用的结果。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它除了具有配置物质资源,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进行利益分配的作用外,还具有盲目性、自发性和能造成极大的社会资源浪费等缺陷,即一方面,在市场经济自组织调整的条件下,社会生产是处于无政府的状态,社会生产和生产需求经常处于局部脱节的状态,出现或供大于求,或供不应求的问题。另一方面,价值规律对经济的调节作用不是自觉的,而是自发的,是事后的而不是事前的,从而难以避免人、财、物的巨大浪费。如果这些情况是全社会性的就是全社会性的经济危机。
 (四)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
价值形式,&是指价值的表现形式,&即交换价值。&从商品交换发展的历史过程看,&商品的价值形式经历了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货币形式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完成形式。&&货币是商品交换自发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货币的出现,&使整个商品世界分为两极:一极是商品,&表现为各种各样的使用价值;另一极是货币,&代表着价值。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就发展成为商品和货币的外部的对立。
货币的本质和职能: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它的本质是商品交换中的一般等价物,&体现着商品经济条件下人们之间的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货币的职能,&是指货币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它由货币的本质决定,&又是货币本质的具体体现。在发达的商品经济中,&货币具有五个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两者的统一,&就是一般等价物。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纸币和信用货币是货币的两种主要存在形式。&纸币是从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中产生的。现代纸币是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的价值符号。它本身没有价值。信用货币包括银行券、&支票、&期票、&汇票等,&它是体现债权债务关系的信用证券,&和纸币一样,&本身没有价值。&
案例:人民币国际化
人民银行决定自日19时,美元对人民币交易价格调整为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据外汇管理局北京分局的一项意问卷调查显示,目前,90%的被调杳对象认为未来人民币的汇率会保持坚挺,同时,有62%的被调查对象打算将自己拥有的外汇换成人民币。
国内外汇持有者开始不再迷信外币,而青睐人民币的外部因素是美元等国际货币的地位今非惜比,而人民币的国际化趋势却越来越强劲。统计结果说明虽然近来国家逐步放宽了个人兑换美元的数量,然而越来越多的人在拿到购买外汇的指标后,并没有到银行换出美元。想想过去,不少人想方设法、甚至通过黑市把手里的人民币换成美元。一旦有了平价了外汇指标,更不迫不及待地到银行兑换,仿佛只有美元更能让人放心。有那么几年,全国个人外汇存款的数量不断连续上升。不少人过去都有换美元的经历,因为总觉得家里除了存人民币,再存些美元列踏实些。然而时过境迁,美元的&光环&好像没那么美丽了。这是因为美元背后的支柱&&美国经济的支撑力减弱了。美国经济的疲软,使得2001年以来美联储连续11次降息,失去了美元过去的利率优势,美国利率处于40年来的最低点。加之近来美国股市的不断&跳水&,使美国金融资产缩水达数万亿美元。欧元兑美元汇率也在7月15日历史性地突破了1比1的大关。美国经济虽然年初就出现了复苏迹象,但温和而脆弱,货币面临贬值大压力。近期随着安然、世界通信等大公司财务丑闻相继曝光,更动摇了人们对美国经济的信心。有消息表明,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在纷纷远离美国这个&投资天堂&。在亚洲,投资者不仅对美元的信心一落千丈,对日元汇率也信心不足。
人民币的国际地位提升,主要还是内部因素,即来自于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信心,据近期最新统计,上半年我国国内生产多数指标好于预期,国民经济总体运行态势良好。美、日等发达国家的经济疲弱,也使得大量外资涌入中国,更给中国经济发展增添了动力。人民币的国际化趋势还可以从周边国家得到印证。当前,人民币在周边国家和地区逐渐成为受欢迎的货币。7月18日起,缅甸政府允许赴缅甸旅游观光的中国游客用人民币支付在缅甸旅游期间的费用,到缅甸旅游的每位中国游客可携带6000元人民币入境,不必向缅甸海关申报。在这之前,柬埔寨、尼泊尔两国也曾公开宣称,欢迎人民币在本国市场上正式流通,在亚洲其它国家,如马来西亚、印尼、蒙古、越南等国,人民币近年的表现也是日益坚挺,特别是在亚洲金融危机后的人民币坚持不贬值的表现,使它成为了最受欢迎的货币之一。如果有美元和人民币这两种货币供选择,作为你的贮藏货币?你选择哪一种?为什么?人民币和美元在你心中的分量怎样?哪一个更重一些?有人提出,亚洲也应向欧洲一样,有自己的亚元,你对这一说法有什么评论?你认为我国人民币在1997年的亚洲风暴中保持稳定的原因是什么?
早在199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著名经济学家鲁迪&登布森教授就在德国《明镜》周刊发表文章,他指出20年之后,这个世界上将肯定只剩下为数不多的几种货币。在南美和北美,美元将通用;在亚洲,中国的人民币将有可能占据主导地位;而在其余地区欧元将成为主要货币。日,德国前总理施密特在国际周讲坛上作了题为&全球结构演变与不确定性&的演讲,他预言30年后,世界上将可能会有三种主要货币&&美元、欧元、人民币。人民币将三分天下。而不久前,《远东经济评论》发表的题为&人民币的时代&的评论文章更是指出:在21世纪头几十年的某个时刻,随着人民币实现可完全兑换,很快人民币将成为继美元、欧元和日元之后,世界上兑换频率第四高的一种货币&&世界将可获得一种新的全球性货币,人民币将打破目前国际金融市场的平衡,如果世界各国对人民币的重视程度还不够,那就会面临风险。
(五)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这个矛盾产生的基础是私有制和社会分工。&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只有通过交换才能得到解决。商品卖出去了,&商品生产者的私人劳动的社会性质才得以体现,&他生产商品的劳动耗费才能得到补偿。&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之所以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因为这个矛盾是商品内在的其他各种矛盾的根源,&它决定着私有制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决定商品生产者在市场激烈竞争中的地位和命运。 &
 &&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以上所讲的(1)商品二因素和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2)价值量和价值规律()3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构成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理论是在资本主义工业化初期的蒸汽机时代。当时的经济结构以工农业物质生产为主,&非物质生产比重较低;科学技术水平低下,&生产过程中体力劳动占有优势。所以,&马克思的考察以产业资本为主,&着重研究的是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马克思在批判、&继承和发展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的完整体系,&回答了为什么劳动要转化为价值,&是什么劳动创造价值,&又怎样创造价值的问题。&
 &&马克思的劳动理论,&被运用来分析资本主义经济问题,&成为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和全部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今天,&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需要结合新情况,&对劳动价值理论做出符合时代特征的新解释,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理论指导。
(二)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一百多年来,&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社会生产力飞速发展,&现代市场经济运行范围不断扩大,&使得当代劳动的内容、&形式和结构都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现代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化,&使得服务型劳动种类增加,&比重上升,&成为商品生产和市场经济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型劳动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大作用。科技劳动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社会财富急剧增加,&而且作为复杂劳动,&创造出更大的价值。&管理型劳动在经济运行和经济增长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提高,&成为现代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高水平的经营管理劳动的贡献,&不仅在于参与价值创造和财富生产,&还在于善于驾驭市场,&实现商品及其价值。
&以上变化要求我们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应肯定服务性劳动也是创造价值的劳动,肯定科技人员、管理人员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深化对科技、知识、信息等新生产要素在财富和价值创造中作用的认识,深化对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 &
案例:&提供气象信息商品的劳动创造价值吗
7月4日夜,2002年第5号热带风暴&威马逊&肆虐东海,近中心最大风力达到12级(50米/秒)以上,东海海面巨浪汹涌。
&威马逊&到来的前六天,坐落在北纬29度,东经125度东海海面的平湖油气田收到了上海市中心气象台传来的&警报&:未来5天&6天,台风&威马逊&将影响你平台,建议作好撤出的准备。平台上的所有工作人员在直升飞机的协助下迅速撤离,避免了一场灾难的发生。
&台风对平台的影响本身不大,但在上面作业的人员面对台风的心理压力极大,如果不及时撤离,有可能发生一些极端事件。&上海市中心气象台副台长杨礼敏说。
平湖油气田是上海市中心气象台的长期企业客户之一。气象台每隔3小时&6小时左右向该平台提供海上、空中和陆地的全方位信息,以图文传送,还提供气象专业网站。上海市中心气象台现已拥有120家左右的长期客户和100多家&散户&。&根据企业各自的需求,我们为其量身定制气象信息,并在物价局制定标准的基础上协商信息使用的费用,所以每家的费用都不同。最高的达到每年20万元,而最低的也就几百块钱,&杨礼敏说,&但我们也要承担很大风险和压力:预报毕竟是有误差的,像这次的台风,企业撤离和重返平台的成本都是上千万元,所以如果我们的信息不准会造成很大的损失。&据杨礼敏介绍,上海市中心气象台向企业提供专业有偿气象服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84年,为英国的BP公司在南黄海的石油钻探作&气象护航&。现在,气象台的客户除了海上作业、码头、航运等一贯靠天吃饭的企业外,还有了一些新的变化。一些大型的仓库码头也是如此。这些企业对气象信息的需求更是两小时左右就得更新一次。而上海铁路局、电力部门和华东地区电网、大型水库与气象台的合作也是出于减少损失的考虑。
案例评析:劳动价值论一直强调,土地、资本、知识、信息之类的生产要素是商品使用价值的直接构成要素,并且是活劳动创造商品新价值的重要经济条件,主张活劳动创造价值,并不否定不同生产要素在经济活动中的各自作用。应该肯定科技、知识、信息等新生产要素在财富和价值创造中的作用。
第二讲&&&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一、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一)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
1、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劳动力即人的劳动能力,是潜藏于人身体中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劳动力是任何社会生产的基本要素。劳动力大规模地成为商品买卖,&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存在的现象。&
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劳动者有人身自由,&有权自由地支配自己的劳动力;第二,&劳动者丧失生产资料,&从而丧失生活资料来源,&只能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为生。&
  劳动力所有者出卖的不是劳动力的所有权,&而是劳动力的使用权,&并且是定期出让劳动力的使用权。&在发达的商品经济条件下,&劳动力作为基本生产要素进行买卖的过程,&就是市场对劳动力资源起基础性配置作用的过程。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劳动力成为商品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劳动力是不是商品呢?答案是肯定的。这与马克思的观点不同。马克思认为,在社会主义的条件下,劳动力不再是商品了。
为什么现实与马克思出现如此大的不同呢?原因在于我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情况,和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的基础上所设想的社会主义是有重大区别的。讨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力是不是商品的问题,首先要把这两者区分开来,否则问题就无法得到正确的说明。  
众所周知,马克思所设想的社会主义是在社会化大生产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实现的。同时他把社会主义视为共产主义第一阶段,是从共产主义的共性出发来分析社会主义的。首先,在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的条件下,商品经济退出了历史舞台,当然不谈什么劳动力商品。第二,实现了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制,社会生产实行计划调节,劳动力作为一种社会的劳动力,通过计划的方法实现和生产资料的直接结合,劳动者就无需把劳动力当作商品来出卖了。
很明显,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条件,和马克思所设想的社会主义有很大的差别。我们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存在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要素)的商品化,即物质资源和劳动力资源通过市场来配置。我们下面的分析将证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条件下,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两个条件一个不少:  
(1)劳动者有人身自由。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条件下,劳动力仍然属于劳动者个人所有,从劳动者这方面来说,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劳动依然是谋生手段,并且劳动还存在着简单劳动、复杂劳动、体力劳动、脑力劳动等重大区别。因而劳动者必然非常关心劳动报酬的多少,关心自身的经济利益。在部门和企业的发展前景和经济效益存在重大区别的情况下,劳动者必然把自己的劳动力投向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良好的经济效益的部门和企业。  
(2)劳动者丧失生产资料,&只能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为生。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仍然处于分离状态。所谓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质上是生产资料属于全体劳动者或集体劳动者所有,并不是属于个人所有,劳动者个人离开了集体,他既无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也无经营权。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仍然处于分离状态。劳动者必须在劳动力市场上出售劳动力,并且被企业聘用以后,劳动力才能和公有的生产资料相结合。   
案例:劳动力黑市
徜徉于城市街头,在某些地方,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三五成群的们,一些人手中提着&木工&、&瓦工&、&厨师&等的木牌或木片、纸片,另外有一些人正在跟他们讨价还价。当管理部门执法人员一来,那些人就作鸟兽散;执法人员一走,他们又卷土重来。其中在诸多劳动力黑市中,南京中华门劳动力黑市更为具有代表性。这个黑市形成于九十年代,沿袭至今,虽然数次&取缔&,但至今仍然相当活跃。有关部门伤透了脑筋,想尽了办法,各级劳动门门和工商管理部门进行了多次的协商、研究和讨论,先后使用过驱赶、清理、劝说等办法对其进行解决,可以说是软硬兼施,可是均未见效。后来有关部门宣布其所属的11家职业介绍所免费对黑市中的劳动力开放,提供各种优惠的政策,希望通过降低加入正规劳动力市场的成本,吸引劳动力离开黑市。即使如此,正规的劳动力市场对农民工的吸引力仍然不能和中华门黑市相比。民工们仍然在黑市上寻找活干。为什么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存在着这种现象,而且长期得不到解决,劳动力黑市的存在,在产生一些负作用的同时,有什么必然性和合理性,应该如何采取正确的对策对其进行有效的引导引导,将其纳入正常的轨道,使劳动力市健康地有序地发展,这是值得人们深思的一个问题。
全国各地的劳动力黑市,都是最近几年兴起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没有劳动力黑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劳动力市场作为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场所、渠道和领域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但是由于劳动力市场的发育严重滞后,从而使劳动力黑市就不可避免地存在并发生作用。
劳动力市场存在着流动性障碍,首先是由体制性的原因造成的。要在职业介绍所找工作,除了要有身份证以外,还必须有户籍所在地政府发放的外出务工证,结婚的还要有计划生育证,诸多证件必须齐全。由于户籍管理制度、就业管理制度,严重影响了劳动力市场的流动。
劳动力市场存在流动性障碍的另外一个原因是信息方面的原因。许多地方求职者,求职渠道单一,仅靠就业中心求职,而许多就业中心受到利益驱使提供的信息却往往是虚假的,过时的信息,这样使得求职者难以分辨企业的优劣。
我国劳动力黑市出现,并有不断蔓延的趋势。关键在于,我国对劳动力市场实行管制。而要解决劳动力黑市问题的惟一出路就是彻底消除一切不正当的管制、开放市场、自由竞争。 
(二)劳动力商品的特点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1、劳动力商品的特点
(1)&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其他商品价值一样,&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它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劳动力商品的特点在于,&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可以还原为劳动者维持自己及其家属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具体地说,&包括三个部分:第一,&劳动者维持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再生产他的劳动力;第二,&劳动者繁衍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延续劳动力的供给;第三,&劳动者接受教育和培训所支出的费用,&用以提供适合资本主义大生产的劳动力。&
劳动力商品的特点还在于,&它的商品价值包含一个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即劳动者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种类、&数量和构成,&受各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和自然历史条件的制约。&
 劳动力商品的特点还在于,&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而且是大于劳动力自身价值的价值的源泉。劳动力的使用能为它的购买者创造剩余价值。
(2)&社会主义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劳动力是商品,也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创造商品,创造价值,特别是能创造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的能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的。它包括劳动者本人及其家属的生存和教育训练所需的生存资料、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另外,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劳动力的价值决定也有其历史和道德的因素。  
然而在这里我们更想说明的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劳动力商品同资本主义劳动力商品有着本质的区别。最主要的一点是,资本主义社会出卖劳动力的劳动者是被压迫、被剥削的工资奴隶,他们创造的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出卖劳动力的劳动者(指公有制企业中的劳动者),是不受压迫,不受剥削的,没有改变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我们这样讲并不是要粉饰什么,因为我们认为,关于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问题,不能对它作绝对化的理解,也要放到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来考察。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条件下,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就是通过劳动者出卖劳动力,劳动者个人参加到集体中去,和公有的生产资料相结合,努力工作,不断进取从而得到体现的。更何况,我们社会主义企业是组织起来的劳动者的集体,企业的管理者是劳动者的代表。社会主义企业遵守国家的有关法律和规定,加强民主管理尊重劳动者在企业中的主人翁地位,正确运用工资、奖金等手段,来满足劳动者的需要,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
案例:甘肃省定西县劳务输出脱贫的战略&&&&&
定西县位于甘肃省中部,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全县总面积363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78万亩,人口45.5万(1997年统计)。境内人口密度为125人/平方公里。根据1978年联合国沙漠化会议的测算,半干旱地区人口密度不应大于20人/平方公里,干旱地区的最高密度则应为7人/平方公里。可见该县已远远超过了干旱地区所能承负的人口极限。
定西县平均海拔2100米,正常年份降水量不足425毫米,而且多集中在秋季,蒸发量达1526毫米,自然环境不利于农耕,可是农业人口却占全县总数的85.2%。多年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维持在277元左右。
&在这种情况下,定西县委、县政府全面实施劳务输出的战略,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全县劳务收入和居民人均纯收入都有显著增长。截止目前,全县累计在全国建立劳务基地236个,劳务网点已遍布北京、上海、广东、新疆、内蒙等14个省(区、市)和省内的兰州、酒泉等20多个县(市)。
反贫困仍是我国当前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定西县的劳务输出脱贫是其中一个比较典型的事例。贫困地区应该不断加强劳务实用技术的培训,使劳动力价值得到实现,努力实现贫困农户的稳定脱贫。
2、认识劳动力商品的特点
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并且出现在交换过程中的才能称之为商品。提供者提供使用价值、获得价值;使用者获得使用价值,支出价值;在交换过程当中,使用价值和价值各得其所。相对于劳动者来说,不管是劳动力还是人力资源、抑或是人力资本,只要它作为生产要素之一出现在市场上,它就是商品。使用价值就是每天的工作,价值则是公司提供的薪水和各类保险、福利。
&&同时,供求关系是影响价格实现的重要因素。&&劳动力&既然也是商品,就必须到市场上进行交换才能获得价值,而市场上的供求关系依然影响着劳动者所期望的价值实现。
&&和市场上其他商品所不同的是,&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在于,别的商品可以先支付价值,然后再利用其使用价值,比如电器、服装、食品等各类商品;而&劳动力&商品却只有先支付使用价值,然后才能获得价值。也就是说,个人必须先工作,然后再能拿薪酬。诸位有谁见过光吃饭不做事还能拿薪水的案例吗?
&&&所以,借鉴商品价值规律,人才竞争规律就是,人才价值的大小,除了取决于人才使用价值的大小以外,市场上的供求关系也会对其产生重要影响,那么,人才的&价格&就会在供求关系的影响下围绕价值上下浮动。
&&&根据这条规律,个人如果想实现价值最大化的职业目标,就必须提高自己在职场的竞争力,最好能够使自己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这样&高薪&就会不请自来。如果一味只想着要求企业提供更高的薪酬待遇,而不主动提升个人的竞争力,相信这样的人也不能称之为&人才&,不能被企业认可,自然也不会有天上掉馅饼的奇迹出现。
&&综上所述,作为职业市场中的个人,想要在竞争中笑到最后,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深刻理解并且坦然接受自己的劳动就是商品这一本质现象,从而深刻理解并且坦然接受市场经济中的真理----价值规律。明白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要想获得更高的价值,只能从提高使用价值和改变供求关系两方面着手。
第二,而归根结底,只能从提高使用价值来获得更大的价值。作为个人,是不可能影响市场上的供求关系的,而供求关系的变化,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商品的使用价值发生了变化所导致的。所以,真正要提高的,只能是个人所提供的劳动,也就是个人的工作技能。一个寓言说:一只小猫,不断追逐自己的尾巴,但是它追的团团转,尾巴依然在它眼前;等到它不再追逐,奋力向前奔跑时,尾巴却紧紧跟随着它。一心往&&钱&看的最后往往得不到高薪,只有不断学习、努力工作,提升个人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够水到渠成,&薪&想事成。
3、货币转化为资本
资本是能够带剩余价值的价值。货币只有带来剩余价值,才转化为资本。资本最初都表现为一定的货币量,因为资本家必须先拥有一笔货币,购买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才能进行资本主义生产。但是,货币本身并不就是资本。货币转化为资本是以劳动力成为商品为前提条件的。劳动力商品所具有的特殊的使用价值,对货币转化为资本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商品流通是资本的出发点:商品生产和发达的商品流通是资本产生的历史前提。
货币是商品流通的最后产物,又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历史上,先有货币形式的资本,然后再发展出资本的其它形式;现实中,各种资本运动的起点,都先采取货币形式。
案例:资本的产生和形成
经济体制改革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一些居民由于手中积累了大量的货币财富,因此成为资本家。从其货币财富的来源看,大致可分为三种情况:一是一些人通过自身劳动能力与智力的超常发挥。在合乎社会市场经济规范的条件下,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取得了大量的超过他人的收入量,这些收入资本化后就变成了资本家。这种资本的形成途径就是合理的,是完全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原则和道德规范的,这样的资本家形成的数量越大越好。二是一些人通过占有优越的自然条件,或社会条件,垄断性地取得大量的超过他人的收入,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而成为了资本家。三是一些人通过社会不允许的欺诈手段、阴谋盘算、偷税漏税、短斤少两和巧取豪夺等不道德、不仁义的手段,占有或是剥夺了他人的财产而成为巨富的资本家。它既不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范,也与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相冲突。因此,对于这样的收入形成的资本应坚决取缔。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分布不可能是完全均等的。一方面人们的收入必然存在着合理性的差别。市场经济的优胜劣汰规律必然导致一部分人首先富起来;我国改革开放的梯度推进战略也是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重有原因。
二、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一)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和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
 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及其特征&
 资本主义生产是以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和雇佣劳动为基础,&以取得剩余价值即盈利为目的的商品生产。&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另一方面又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价值增殖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本质特征。价值形成过程是价值增殖过程的基础。价值形成过程既是活劳动创造新价值的过程,&又是物化劳动即生产过程中消耗的生产资料的旧价值的转移过程。这个两重过程是以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为基础的。价值增殖过程则是超过一定点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个一定点,&就是工人用于再生产自己劳动力价值的时间。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特征,&就是使工人的整个劳动时间超过这个一定点,&使价值形成过程转化为价值增殖过程,&成为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具有两个重要特点:一是劳动力的支配使用权已属于资本家,&工人是在资本家监督下劳动;二是劳动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
剩余价值的本质就是雇佣工人创造的价值超过劳动力价值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部分。剩余价值的来源是雇佣劳动的剩余劳动。&剩余劳动和剩余产品的出现和发展,&是社会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但剩余劳动和剩余产品的占有状况,&则体现了各种不同的社会生产关系。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剩余劳动凝结为剩余价值,&被资本所有者无偿占有,&直接体现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
2、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及其意义&
资本和剩余价值都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范畴。&资本,&作为资本主义经济的特定范畴,&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不是物,&而是物外壳掩盖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依据,&是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中所起的作用不同。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只是转移自己的价值,&并不发生价值量的变化,&所以,&叫做不变资本,&用&C&表示。不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生产的物质条件,&不是剩余价值的来源。生产资料包括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资本家的生产资料之所以是资本,是因为它被用于榨取工人的剩余劳动。
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价值量的变化,&即发生了价值增殖,&所以,&叫做可变资本,&用&V&表示。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来源。可变资本是以工资的形式支付给工人,由工人在生产过程以外用于个人消费,由工人的劳动力代替。由于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的结果,劳动力价值由劳动力再在生产过程中新创造出来。而且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不仅要创造出自身的价值,而且创造了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即剩余价值。生产资料的价值,通常被称为旧价值,由工人的具体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劳动力在本次生产过程中活劳动创造的价值为新价值。新价值是可变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之和。
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在于:第一,&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剩余价值是由可变资本创造的,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二)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从而剩余劳动时间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从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的工作日分为两个部分:必要劳动时间,即为自己生产必要生活资料的时间;剩余劳动时间,即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资本家只有把工作日延长到必要劳动时间以上,才能使工人为他生产剩余价值。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与工作日的延长成正比。工作日愈长,剩余劳动时间就愈长,从而剩余价值就愈多,剥削程度也就愈高。假定工人工作日的长度为&8小时,其中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各为4小时,剩余价值率就是100%。如果把工作日延长到10小时,必要劳动时间不变,仍为4小时,而剩余劳动时间则由4小时增加到6小时,剩余价值率便由100%提高到150%。&
  制约工作日延长的界限& 资本家为了提高剥削程度,获得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总是尽可能地来延长工作日。但是,工作日的延长,在客观上受到两种界限的制约:①生理的界限。工人在24小时的自然日内,只能消耗一定量的生命力。他必须有一部分时间用于吃饭、休息和睡眠等,以满足生理上的需要;否则工人就不能恢复他的劳动能力,继续给资本家劳动。②道德的界限。工人在一天当中,除劳动、休息、吃饭和睡眠以外,还要有一部分时间用于学习文化、发展智力、照顾家庭、养育子女、参加娱乐和社交活动等,以满足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的需要。但是,这两个界限,特别是社会道德的界限有很大的伸缩性。&
  事实上,资本家追逐剩余价值,已经突破了工作日的道德极限和生理极限。那时,在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生产部门里,成年男工以及女工和童工的工作日有的竟长达12小时以上。和工人的工作日之长更是惊人。此外,资本家还采取其他各种手段来延长工作日,如上班以后,不准中间休息,限制吃饭时间,采取拨弄时针的手法强迫工人提早上班,推迟下班,甚至寻找各种借口强迫工人加班加点。工作日的延长,工人劳动力的过度消耗,不仅使工人的劳动力处于萎缩状态,而且使劳动者未老先衰乃至过早死亡。&
  在延长工作日来增加劳动的外延量易受到法律限制的条件下,资本家往往通过提高来增加劳动的&内含量&。提高劳动的紧张程度,把劳动浓缩在缩短了的工作日中。马克思指出:&甚至不延长工作日,使用机器就可以增加绝对劳动时间,从而增加绝对剩余价值。这是通过所谓浓缩劳动时间的办法来实现的,这时,每一分一秒都充满了更多的劳动;劳动强度提高了&。
案例:山西黑砖窑
近两个月,关于山西众多黑砖窑扣留大量未成年人充当苦力的消息,在河南省上千个失子家庭中飞快地流传。百位父母自发组队,遍访山西运城、晋城、临汾等地的数百家窑厂,一条血泪铺就的&黑工之路&由此被逐渐揭开。
今年5月,河南电视台都市频道曝光此事后,闻讯前往电视台求救的家长居然超过1000人。&39岁的电视台记者付振中尽管再三克制,仍在报道中使用了&罄竹难书,惨绝人寰&的标题。&不去现场,你永远无法想象那样的触目惊心。&他说。&&
2007年3月8日,河南郑州市民羊爱枝未满16岁的孩子王新磊离奇失踪。她跑了不下100家窑厂,&她说,&几乎每处都有孩子被强迫做苦力。其中最小的8岁,&有些孩子甚至还穿着校服,印有&郑州某某中学&。而亲见的场景令她肝肠寸断,&他们蓬头垢面,赤手光脚,砖车拉不动时,监工就在后面用鞭子抽&&&&
黑工之路背后,是令人心惊的暴利诱惑。&经记者调查表明,人贩子介绍一个未成年黑工,可得介绍费400-500元。但这只是利益链条中最不起眼的一环,更大的空间存在于窑厂主和包工头之间。&在山西,粘土资源比比皆是。窑厂主多为当地人,他们窑厂生产承包给外地的包工头,包工头再雇人生产。&每出1万块砖,窑厂主支付其2000-3000元。&不难看出,窑厂主榨取的利润在十倍上下,留给包工头的只是蝇头小利。&作为&食物链&的下端,包工头在既有利益有限的情况下,必然要克扣工人工资,或设法寻找更低廉实用的劳力。易于控制的成年残障人及未成年人,自然成为猎取目标。
对山西黑砖窑事件,中华全国总工会6月18日下午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用&十分愤慨和震惊&等字眼来表达全总的态度,并称&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出现这种事情是绝对不允许的&。&
(三)资本积累
1、资本积累
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叫做资本积累。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惟一源泉,&而资本积累则是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对剩余价值的追求是资本积累的内在动力。竞争是资本积累的外在的强制力量。资本积累的实质是资本家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去扩大生产规模,&从而无偿地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
2、资本积累的结果&&全球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资本积累导致了两方面的结果,一方面是财富的积累,另一方面是贫困的积累。社会的两极分化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
美林集团和凯捷顾问公司联合发布的《2007年全球财富报告》中,2006年全球富人人数总计950万人,他们的资产总值达37.2&万亿美元。其中,亚洲是富人增长最快的市场。2006年亚洲富人总数增至260万人,同比增长8.6%,累积财富至8.4万亿美元。中国大陆有32万富裕人士,所拥财富总量为1.6万亿美元。他们大多数居住在上海、北京和广州等地。
联合国贸发会议发表《2007年度最不发达国家状况报告》,对世界上最贫穷的50个国家而言,目前似乎处于一种缺乏学习的经济自由化和缺乏革新的与全球接轨的格局中。这将使生活在最不发达国家的大约七亿七千万人日益被边缘化。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秘书长素帕猜(Supachai)说,即使是外国直接投资也未能提高最不发达国家的技术水平。它的经济仍处在低技术、低附加值的水平,缺乏科技和创新,这使他们越来越被边缘化
案例评析: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南北贫富差距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反映了资本积累的时代特征。南北间的不均衡发展,特别是一些贫困地区在世界经济格局中&边缘化&的加剧,为当今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流造成了不应有的障碍和险滩。
3、资本有机构成&
资本的不断积累和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会导致劳动生产率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资本有机构成这一范畴涉及资本的技术构成、资本的价值构成和资本的有机构成之间的关系。资本的技术构成是从资本的物质形态上看的,它是指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关系。资本的价值构成是从资本的价值形态上看的,它是资本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关系。资本的价值构成和资本的技术构成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技术构成决定着价值构成,价值构成反映着技术构成。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的并且反映资本的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的价值构成,叫资本的有机构成,它可以用c∶v来表示。
从资本积累的规律看,资本的有机构成具有不断提高的趋势,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是资本积累的必然结果。这一变化反映在资本的价值构成上,是资本价值的不变部分的增加和可变部分的减少。例如,有一笔资本,按百分比计算,起初50%投在生产资料上,50%投在劳动力上,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80%投在生产资料上,20%投在劳动力上。
随着资本积累的发展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社会总资本中不变部分和可变部分的比例会发生变化,可变资本部分相对减少,不变资本部分则相对增加。从而对劳动的需求,同资本量相比相对地减少。形成过剩的人口。&这种人口过剩既不是绝对的,也不是自然的,而是由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相对于资本增殖需要而言的人口过剩。?
从总体的和发展的趋势上看,工人在生产出资本积累的同时,也以日益扩大的规模使他们成为相对过剩人口,这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有的人口规律。?
这种相对人口过剩是资本积累的必然产物,同时反过来又成为资本积累的杠杆,甚至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的一个条件。这是因为:(1)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可以随时调节和满足不同时期资本对劳动力的需要,从而起到蓄水池的作用。(2)过剩人口通过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对工人的就业和工资水平的形成施加压力。?
案例:年轻人失业问题威胁全球
总部设在日内瓦的国际劳工组织发布关于15岁至24岁的年轻人就业情况的调查报告说,&从1995年到2005年,世界范围内年轻人处于这个年龄段的年轻人失业人数从7400万增加到8500万,呈显著上升趋势,。此外,有3亿多年轻人虽然有工作,却生活在日均收入2美元的贫困线以下。报告说,全球15岁至24岁年轻人总数约为11亿人。要想充分发挥所有年轻人的工作潜能,全球尚需要创造至少4亿个既体面又可充分发挥能力的就业机会。&国际劳工组织总干事索马维亚表示,年轻人失业问题威胁到经济发展潜力,由于年轻人在人口中占巨大比例,年轻人失业等于是一种严重的潜能浪费,发展中国家尤其承担不起这种浪费,因此各国必须重视年轻人就业。
我国当前的失业问题
日《洛杉矶时报》记者Ching-Ching&Ni从大庆油田工人的抗议活动中获得灵感,于5月2日发表文章,把中国的失业问题形容为中国社会的定时炸弹。那时,人们能够想到的只是,中国的就业问题主要是国有企业改革造成的下岗问题。
当日新华网播发&毕业即失业&这样的新闻、主要媒体把目光聚焦在2003年的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时候,人们好像幡然醒悟:中国的就业问题似乎并不仅仅发生在再就业领域,失业人口似乎在&年轻化&,并变成了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20多年前,毕业即失业曾经被宣讲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写照,今天却出现在了有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看起来这像是一个历史的讽刺剧,但摆在面前的事实的确让人们感觉到,也许《洛杉矶时报》的记者不是在耸人听闻,失业问题可能会真的严重影响中国社会的稳定,并带来灾难性的后果。这也使人们联想到此前有学者用扎人眼球的标题发出的&最严重的警告&,认为中国经济繁荣的背后埋藏着巨大的社会不稳定。中国社会的失业问题真的这么严重?当前,我国正面临着复杂而严峻的失业问题。劳动保障部日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6月底,全国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838万人,青年求职者已占主体,35岁以下的求职者占七成以上,这与过去求职者主要为35岁以上大龄群体有明显的不同。且求职者文化程度较高,近一半为高中文化程度,大专以上者占1/3。
案例评析:
发达国家目前存在失业的重要原因:科技发展的影响。随着高科技的发展,电子计算机的普及,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发达国家不断面临着产业结构的调整,高科技的公司裁员日渐增多,传统制造业中许多职业被淘汰。同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社会生产的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程度愈来愈高,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科技的发展促进了劳动生产率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使得资本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相对下降,从而不可避免地出现结构性和摩擦性失业。?
我国正处在大规模产业结构调整阶段,存在持续性、长期性的结构性失业。随着科技进步、技术更新、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产业结构随之发生变化,从而出现结构性失业。一些新的产业部门迅速崛起,一些旧的产业部门被淘汰,被淘汰的产业部门游离出大量工人,由于技术质量要求的不同,他们又不能全部进入新的产业部门,成为失业者。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企业技术改造加快,资本技术构成和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吸纳新增劳动力的能力下降。同时,不少传统工业企业关、停、并、转、破,促使下岗职工急剧增加;在资本技术构成、有机构成提高的基础上,技术进步所摧毁的旧的工作岗位,大大低于它所创造的新的工作岗位。? ??
3、资本的积聚和集中&
资本的积聚和集中是单个资本总额扩大的两条途径和形式。&
资本积聚,&是指单个资本通过资本化而不断增大其总额的一种形式。是的直接结果,也是的前提和基础。&
  例如:某个资本家拥有10000元,投入生产领域中发挥职能,一年以后,获得剩余价值2000元。资本家将其中的1000元积累起来作为追加资本,合并到原有资本中去,这样,他的资本总额就从10000元增大为11000元。象这样不断地积累,资本总额的积聚就越来越大。&
 资本集中,&是指把原来独立的分散中小资本合并成为一个大资本。资本集中的形式有两种:兼并和联合&(&包括组建股份公司&)&。资本集中是借助于竞争和信用这两个强有力的杠杆来实现的。&
  资本集中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使资本主义能在短期内集中巨额资本,兴办中、小资本所无力筹建的大企业,如铁路、大型水利、航空、航天和原子能利用等。&
  在资本集中的过程中,一方面是生产社会化的程度随之提高;另一方面是生产资料却越来越集中在少数大资本家的手中,这就使的基本矛盾趋于激化。&
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的区别在于①资本积聚以积累为基础,通过追加和使增长,因此使总额增大;而资本集中则是已经存在并执行职能的资本在各个资本家之间的重新分配和组合,使单个资本增大,并不增加社会资本的总额。②资本积聚的增长受到社会财富的绝对增长的限制,它的增长缓慢;而资本集中则不受社会财富的绝对增长或积累的绝对界限的限制,能在较短的时间内集中大量的资本。
资本集中与资本积聚是增大单个资本的两种形式,两者存在着密切联系。一方面,资本积聚使单个资本不断扩大,而大资本在竞争中占优势,可以击败中、小资本,从而加快了资本集中;另一方面,资本集中的加快,使资本越来越大,越有条件利用新技术,提高,获得更多的,从而又加速了资本积聚。
案例:宝钢集团重组后的优势
上海地区是我国重要的钢铁生产基地。1998年末宝钢集团重组前,上海地区的钢铁企业主要有三家。一是宝钢,是新中国成立后建设的规模最大的现代化钢铁联合企业,属于中央企业。二是上海冶金控股公司,辖下有一钢、二钢、浦钢、五钢等企业。三是上海梅山钢铁公司,下属有钢铁企业和矿山企业。后两家企业都属上海市地方企业,但又是完全独立的两家企业。由于三家企业自成体系,分别存在着不同的隶属关系,条块分割,弊端很多,集中表现在钢铁业生产集中度低、规模效益差、重复建设和淘汰落后难的问题上。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组建上海宝钢集团公司有关问题的批复》,11月17日,宝钢、上钢、梅钢终于实现了大联合。
2007年1月,八一钢铁集团与宝钢集团正式签署资产重组协议,增资完成后,宝钢成为八一钢铁的控股股东,&新八钢&将在重组完成后正式挂牌。
案例评析:
联合有利于宝钢钢铁精品基地的建设。联合后,宝钢集团根据我国钢材市场供需结构矛盾的状况,统筹规划,重点以发展国内生产短缺的关键精品钢材品种作为产品定位,淘汰了总计192万吨落后的钢铁生产能力,避免了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使产品结构调整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根据规划,以优势企业宝钢股份公司为核心,在其周边逐步形成一钢公司的不锈钢冶炼热轧精品基地、五钢公司的特钢精品基地、二钢公司的金属制品精品基地,加上益昌公司高等级冷轧薄板生产线和梅山公司铁钢材自成精品系列体系,从而形成上海宝钢钢铁精品基地的总体框架。合并后,集团公司的合并销售收入及合并利润均有大幅增长。联合后的宝钢不但变成了国内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而且已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国有企业,其战略优势正在凸现。
(四)资本的循环周转与再生产
1、资本循环
资本在运动中从一种形态转变为另一种形态,最后回到原来形态的过程叫资本的循环。现实资本运动在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中,要经过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和销售阶段,分别依次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形态。&&
&&&&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售卖阶段-----&购买阶段
&&&&资本循环是资本运动三个阶段的统一。在循环过程中,每种资本形态都可以作为一种循环的起点和终点。资本循环要求资本的三种形态在空间上并存和时间上继起。
&&& &空间上并存要求把全部资本按一定的比例分成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部分,使生产经营过程中既有用于购买生产资料和预付劳动报酬的货币资本,又有用于制造商品的生产资本和准备出售的商品资本,这样才能保证生产经营活动不至于间断和再生产顺利进行。&
&&&& 时间上继起要求每一部分资本形态必须依次由一个阶段进入另一个阶段,由一种形态转化为另一种形态。继起性的破坏,将导致并存性的破坏。而并存性的破坏,则将导致资本循环的中断。资本循环的并存性和继起性互为条件,缺一不可。资本形态和循环阶段只有在运动中达到统一,资本循环才能正常进行。&
2、资本周转
连续不断、周而复始的循环。必须在运动中才能实现其价值增殖,这种运动不能孤立地循环一次便停下来,而必须持续不断地周期性地进行。这样的,叫做资本周转。&
  周转时间与周转次数的关系:资本的周转时间愈长,每年的周转次数就愈少。周转次数与周转时间成反比,只有缩短周转时间中的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才能增加周转次数,即加快周转速度。&
  案例:&&海尔是&怎样让石头漂起来&&
海尔在1998年实行了一场&业务流程再造&工程。在一次关于&业务流程再造&的高级经理人培训会议上,海尔集团CEO张瑞敏目光炯炯地看着讲台下的中层干部们,提出了一个象脑筋急转弯的问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资本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