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和跳槽,先来意外哪一个先来

我花20w从体制内跳槽:看十年,“稳定”越来越成为奢侈品
来源:进击的阿秀(ID:zchxuexi)
作者:阿秀
我最近离职了,花了20w。
我上一份工作是在体制内的一家行业报纸,在入职之前签了一份合同,规定我在单位拿了北京户口,必须干满六年,否则就要赔偿20w。
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毕业两年收入增长了50倍,其实最开始我只是想告诉读者,体制内的工资真的低到让你怀疑人生。
要知道我工作两年之后,每月到手也不过4900块,相信大家都明白这份工资在北京的意义:
在哪怕租一个次卧都要近3000块的北京,就算是节衣缩食,你也还是需要跟家里要生活费。
很多朋友问我当时为什么开始写公号的时候,我都告诉他们实话:“真心是因为穷,开始就想赚点生活费来着”。但是几乎没人相信。
不过我离职还不仅仅是因为工资低,毕竟我写专栏也早就能养活自己了。
更主要的是,我越来越发现未来的大势不在传统媒体了,与其一边眷恋安逸一边混吃等死,还不如跳到能够代表未来的行业搏一把。
毕竟赚钱多少还在其次,更主要的是你在一个夕阳产业里很难实现人生价值。当我进入社会以后,特别是接触到各个领域的牛人之后,我越来越发现这个道理是对的。
前几天《未来简史》的作者尤瓦尔·赫拉利又出了一本《今日简史》,中信出版社的编辑老师送了我一本审读本。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印象就是,作者判断人类社会正处在历史转折点上:未来十年人类社会将有非常大的变革,一方面技术进步在加速,人类改变世界的能力将愈发强大,越来越多的旧行业将被颠覆;另一方面传统的故事、规则正在失效,贸易保护、反全球化、虚无主义日益盛行。
总而言之一句话:未来,“稳定”可能会是你享受不到的奢侈品。这也就是我为什么宁愿花光积蓄,也要从体制内跳出来的原因。
这里我更想说的是,在社会经历重大变革的前夜,大家一定要学会往前看10年的能力,还要思考未来10年你应该储备什么样的弹药,才能走上上坡路,而不至于被时代绑住手脚再扔到身后。
为什么要跟着大势:
小富考勤,大福靠势
中信建投首席经济学家周金涛曾经说过一句在业内很知名的话:“人生发财靠康波”。
这句话的意思是每个人的财富积累在很大程度上都不是来自个人努力,而是来自经济形势给你的机会。
曾经有个很有意思的段子:
三个大佬坐电梯到大厦顶楼参加活动。
一个在电梯里原地跑,一个在电梯里做俯卧撑,一个拿头撞墙。
他们都到了十楼后,主持活动的大佬问你们怎么到十楼的?
第一个人说,我跑上来的;第二个人说,我做俯卧撑上来的;第三个人说,我用头撞墙上来的。
旁边有人说:少吹牛逼,你们坐电梯上来的。
电梯说的就是中国经济这个大势,这些人赚钱都是因为中国经济蓬勃向前,个人努力可能有作用,但未必像他们想的那么重要。
所以说小富靠勤,大富靠势。
乔布斯带领苹果开创了个人电脑时代。但是戴尔后来居上,抓住了个人电脑的浪潮。戴尔甚至在1998年宣称“已经看不到苹果存在的必要了”。
那个时候乔布斯已经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被赶出了苹果,苹果的市场占有率还不到可怜的2%。
但是天有不测风云,PC时代很快就要让位移动时代了,乔布斯回归之后也没有纠结日薄西山的PC行业,而是瞅准机会推出了当时大家都看不懂的iPod、iPhone。
从此以后苹果走了上坡路,戴尔走了下坡路,到了2006年时两家在市值上相遇了,都是800亿美元。那一天乔布斯发了一封很简短的全员信:“今天我们超过了戴尔,让我们继续努力”。
今天走向私有化的戴尔市值也就100亿美金上下,而苹果已经超过了8000亿美金。
抓住时代大势的走上坡路,失掉时代大势的走下坡路,看起来很复杂,其实很简单。
这大概就是《三国志·诸葛亮传》里最后一句话说的:盖天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也。
那要怎么才能判断并抓住时代大势呢?
最好的人才、资本
越来越涌向前景好的行业
你要判断一个行业是不是有前景,最简单也最省力的就是看最优秀的人才和资本是长期流向这个行业,还是逃离这个行业。
很多人对在体制内工作的人有偏见,最毒的那一句就是“体制内是狗,体制外是狼”。不知道多少人因为这句话暗自高潮,意淫体制内的人都羸弱不堪。
我恰恰持相反观点,体制内的人卧虎藏龙,牛逼的大有人在。就像我以前说的,哪怕体制内的一小部分媒体老师出来做内容,可能就都没我们这些人什么事了。
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的体制现状造成的,导致以前很多优秀的人都流向了体制内。但是现在这样的情况已经有所改观了,我周围已经有很多人离开了这个舒适区。而且从去年开始,关于央媒离职潮的讨论越来越热,不绝于耳。
因为就像《今日简史》里讲到的,我们这个世界正处在一个历史的拐点,正经历着工业文明和信息文明转向智能时代的剧变,优秀人才、资本都正在从很多传统行业离开。
大家可以梳理一下过去十年增长最快的企业,必然也都是人才和资本实力扩张最快的企业,比如BAT、华为、滴滴、小米、今日头条、美团。当然这些人才和资本在这些快速扩张的企业里也获得了足够优渥的回报。
为什么说优秀的人才和资本的流向意味着大势呢?其实想想也很简单,所谓的大势,很大程度上不就是这些最牛逼的人和资本创造出来的么?
为什么“看十年”要“驯服”你的父母
吴军老师在《见识》这本书里提到过,一个人能走到什么程度,跟父母有很大关系。这里指的不是父母的富有和权势,而是你的父母有没有看清未来的能力。
网上有一句特别残酷的话:如果你的父母没有成功过,不是土豪,或是处级干部以下,那你在做决定的时候千万不要听他们的,因为他们很可能是错的。
原作者说因为人所有的行为都是受认知操控的,你的父母一生都在社会底层,那么他们的行为和思考是很难靠自己突破圈层局限的,他们“看十年”的能力几乎是不存在,如果你要听他们的话来规划人生就必死无疑。
这句话从道德上我很难认同,但是从道理上我却很难不认同。
我是山东人,大家都知道山东人非常倾向铁饭碗。
我今年春节回家,期间去一位伯伯家里吃饭,他想让我帮忙劝他儿子在本市的银行里找一份工作,或者考个公务员。
我这个弟弟毕业于某知名985高校的金融专业,原本想到北上广闯荡一番。但他的父母就是不同意,非要让他留在本市进入体制内。
我并没有鼓励这个孩子进入体制内,因为我在本市做公务员的同学们很多也过得并不如意,看似过得非常稳定,但实际上工资很低、工作重复,晋升的前景也很渺茫。
我们的长辈们仍然认为家里出个公务员能够光耀门楣,能够帮他们解决很多问题,甚至还能有不少灰色收入。
但是大家都知道,现在风气逐渐开始变了,未来很可能跟过去不一样了。
主要人生经历在前四五十年的父母辈,可能很难理解这个时代发生的很多事情,因为他们会自觉不自觉的用那个年代的认知来看问题。
我们这个时代正在发生剧变,靠十年前的认知来规划十年后的人生,恐怕行不通了。
那么未来你应该如何培养自己看十年的能力,并不断升级自己?
如何找到你自己的机会:
看十年,势在哪
我离职之后,很多体制内的朋友找到我,他们告诉我自己也想离开体制内,但是发现自己在这里工作了几年以后想法特别复杂,一方面是恐惧,害怕自己找不到新工作,又或者未来会失业;另一方面是不舍,虽然体制内单位薪水低,但是真的轻松,出来以后怕是没有这么轻松的工作。
但真的不是这样。
1) 输不丢人,怕才丢人
我一直觉得输不丢人,怕才丢人。
你之所以怕找不到新工作,又或者是未来可能会失业,归根结底还是你自己的腰板不够硬。
当然在这个一线城市房价动不动就上千万的社会,单纯的鼓励你勇敢着实有点残酷。
但是也请你相信,只要你不断的投资自己,不断地勇猛精进,你的收入增长一定能够跑赢房价。
就像我的一个朋友在小米创业之初就加入了小米,北京房价近十年间涨了接近10倍,而他的财富增长了几百倍,可以在北京买几十套房。
而他同期贪图安逸进入IBM的同学,尽管过得也不错,最近也已经交了房子的首付,但总体来说两个人的人生还是差别蛮大。
所以你要做的不只是怕,而是要想办法快速成长,以及进入到一个好的行业、公司里面去。
2) 不同的精神食粮滋养不同的认知和思维:关注前沿知识、技术
有写文的朋友说,不同的精神食粮滋养出来的认知和思维一定是不一样的。
这就好比读莎士比亚这些西方经典的英国维多利亚女王,跟读四书五经的慈禧太后,认知路径一定是不一样的。
我有一次在地铁上看到一个程序员在读一份全英文的论文。我跟他闲聊了几句,他说他经常阅读全英文的最新技术论文和国外博客,因为关注前沿技术和英语阅读,能够让他的思维始终保持在sharp的状态。
如果大家有条件,完全可以订阅一些前沿的资料,同时关注一些优质的内容源,像那个程序员一样让自己的认知时刻保持sharp的状态。
3)迷茫的时候先努力赚钱
很多朋友聚在一起的时候,大家对未来的展望都是迷茫。
这也很正常,特别是年轻人刚刚步入社会上的时候,根本不知道自己应该要什么,或者想要什么。
我总是会建议朋友在没想到真正该要什么的时候,先想办法赚钱,先让自己忙碌起来。因为单纯的忙碌是没有价值的。
我以前有个同班同学,是台湾一家很大企业的老板,有一次喝酒的时候告诉我们几个小年轻:很多时候你想要什么东西,是要在你足够有钱之后才知道的,而且很多梦想也是需要花钱去实现的。
所以你当你年轻的时候没想到应该做什么,你是幸运的,因为你有足够的时间赚钱,以及想清楚自己要干什么。
最后想跟大家说一下,我并不是贬低体制内,也不是鼓吹钱等于一切,我只是想说,如果你能够进入到一个十分有前景的行业,那你实现人生价值的概率也会大得多,而单纯地追求稳定,你就会像温水里的青蛙,待的越久,跳出来的几率也就越小。
我衷心地希望你未来是活在上升曲线上,而不是活在下降曲线上。
最后送给大家一句话:这个世界上有三种人,一种是造就历史的人,一种是亲历历史,看着它发生的人,一种是连发生了什么都不知道,任历史宰割的人。
你,是哪一种呢?
关于作者:阿秀,一个追求“句秀、骨秀、神秀”的文字梦想家,一个热爱码字的个人管理专家,36Kr特邀作家,脉脉特约专栏作者,多篇文章全网收获千万级别阅读。个人公众号“进击的阿秀”(ID:zchxuexi),同名微博 @进击的阿秀 。
戳“阅读原文”,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用户名/邮箱/手机山东特殊教育职业学院
济南护理职业学院降薪跳槽为何能让人生增值? | 王利芬成长社
王利芬成长社——读书、读人、读社会,开启社会上升通道!
各位王利芬成长社的朋友您好!今天我们要谈的话题是卫哲的跳槽。
我们谈这个话题的时候,正是大家换工作的高峰期,因为春节刚回来嘛,跳槽往往是对薪水不满、呆得不爽、对领导也不满意、同事也不满意,或者说升值加薪的机会也没有,带着这样一些不满意跳槽,是越跳让自己对自己的前景越来越不满意。今天我们讲的卫哲的跳槽的方法,也许会给大家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我们要讲三个方面,首先是卫哲跳槽的研究和指导思想。还有一个是卫哲跳槽过程中,让自己的能力增值,让自己整个人生增值的这样一个巧妙的设计和安排。第三个是讲卫哲在跳槽过程中,他种种职业化的体现。
我们先来讲第一个方面,卫哲的跳槽的原则。
卫哲跳槽的原则是换行不换岗,换岗不换行。那这个怎么理解呢?如果从卫哲的职业路径来发展,就可以清晰地看到,在他的每一个跳槽阶段,一一进行了落实。
第一个阶段是从万国证券到普华永道再回到东方证券。在这个阶段里面,卫哲从事过资管、财务、证券等职务,我们看到这个里面,他的岗位不一样,但是都在投行这个系统里面进行全方位的锻炼。经过七年的磨炼,他让自己成为了财务方面的专家,这个正是换岗不换行的体现。
接下来我们看他第二个阶段。从投行跳到百安居之后,他是以财务总监和集团副总裁的tittle加盟的,七年投行的经验和资源,让他可以轻松地能够hold得住财务方面的工作,这也是换行不换岗。他成为百安居中国区总裁之后,是以总裁的角度加盟的阿里巴巴,这个也是换行不换岗。
换行不换岗,换岗不换行!这两句话像绕口令一样,看起来好像是很容易的一件事情,在我这么多年在优米面试的过程里面,看那么多简历里面,其实有很多人就违反这个原则。比如十年里面换了四五个工作,这个工作换的完全没有头绪,比如说他这一阵在做PR,那么接下来他会做营销,然后接下来他会做行政,十年的时间你挑不出他哪一段的简历是有价值的,所以他的每一个能力都没有做牢、做实,所以每一个公司在用他的时候,其实也非常的为难。有很多人在跳槽过程里面,又换行又换岗,这样的话把自己的职业生涯弄得非常的混乱,当然这样的简历不会每一次因为你的跳槽而增值。
如果你自己的能力得不到夯实仅仅只是工资这样一个能力结果它本身提升的话,实际上对自己来说是一种职业的假象。刚才我们说的是卫哲的换行不换岗,换岗不换行这样一个原则,他还有一个指导思想。他在跳槽的时候说,首先要选新的行业,选不到新的行业就选新的企业,选不到新的企业就去新的部门,最后去新的职位。所以他这一连串的新,其实在他整个跳槽的过程里面,也得到了一一的落实和印证。
当时的证券行业,在他1993年毕业的时候就是一个非常新兴的行业,新的行业机会多。后来他到百安居的时候,也是跨国公司在中国刚刚进来,而要大发展的时候,其实也是一个新的行业。到阿里巴巴的时候,他从零售到了电商,那么这个跨越不可能说不大,接下来我们讲卫哲在每一次跳槽过程里面,让他自己增值的一些巧妙设计。
第一个他每一次都是降薪跳槽。降薪跳槽你听说过吗?因为每一个朋友跳槽的过程里面,都会说我的薪资会加至少30%是吧,这是一个行业的一个通则,至少30%我才会动,那谁会愿意做这样的傻事呢会降薪来跳槽呢?卫哲就是这样做的。比如说他从万国证券跳到普华永道的时候,他就主动要求降低职位进入普华永道。职位降低了薪资当然是降低的,在进入阿里巴巴的时候他也是降薪进入的。当时他到阿里巴巴拿的是百万年薪,百万年薪其实扣完税之后也就能够拿到六十万左右。其实这个年薪,跟他在百安居当中国区的CEO相比的话,真是一个零头都不到。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其实他有他自己的考虑。当年万国证券因为“327”国债事件一蹶不振之后,让卫哲意识到盲目进行高风险的投资是非常危险的,他觉得自己要补上健康的财务管理这一课,于是他选择普华永道这家老牌的会计师事务所。
当时普华永道也非常的为难,因为卫哲当时的tittle比较高,是万国资产管理部的副总经理,但是在财务管理这个业务上他的经验肯定是欠缺的,这个时候卫哲非常懂别人的想法,他主动降低职位,从普通的财务经理开始做起。这个时候他最大的需求实际上是弥补自己的短板而不是薪资和所谓的tittle。卫哲在普华永道接触到了各行各业的公司运营模式,学到了完整的财务管理方面的知识,这为他日后作为财务总监打下了非常牢固的基础。
刚才讲的是卫哲降薪跳槽、降职跳槽的一方面。他第二个妙计是什么呢?在跳槽的过程里面,他非常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比如说他从东方证券加入百安居的过程里面,其实他有一个小的要求,就是说要给自己增加任务,这个任务不仅仅是担任财务总监,他同时担任了百安居在中国的副总裁。为什么要主动要求增加任务呢?其实他很清楚,他很希望到跨国公司能够系统地学习零售业的管理的方法。如果他没有这样一个副总裁的tittle,实际上他就会被要求只做财务总监的这样一些事情。那财务总监这个事情当然和业务有关系,但是他毕竟没有完全管业务,所以你就很难能够比较系统地学到跨国公司在零售上面系统的精细化的管理方式。所以这个时候的卫哲他主动增加工作,最多的时候他一个人干了七个人的活,分管九个部门,以至于到2003年前任CEO离职的时候,除了他根本找不到更合适的人选来接替他。而恰恰是他这样一个能力,也变成了日后阿里巴巴总看重的,他身上的两个能力。一个就是他这样一个系统化、精细化的管理能力,还有一个是他七年在投行的能力。
所以我们说,卫哲在 整个跳槽的过程里面,他非常知道自己要什么。
卫哲自己在总结职业生涯的时候,他说有两张表,一张是资产负债表,一张是资产损益表。我们来听听他当时是怎么说的。
卫哲:“至少在工作的前十年,不要过多地看损益表,应该注重资产负债表。什么是您的资产?您的专业的知识、管理的能力、社会的关系等等是您的资产。您不懂的那些东西是您的负债,尽量累计,尽可能增加您的资产减少您的负债。您有比较强的资产负债表的话,什么时候去实现您的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那是积累完以后分分钟的事。”
王利芬:你看他从万国证券去普华永道的时候,补的是自己财务的短板,他从普华永道再回到东方证券的时候,他补的是独立地运营一家证券公司的这样一个短板。在百安居补的什么短板呢?百安居补的是作为系统的管理一家一万人以上的一个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全方位的业务这样一个短板。所以阿里巴巴在找卫哲的时候,我想在马云眼里,卫哲应该是一个出任阿里巴巴B2B业务总裁的不二人选。
接下来我们要说卫哲在跳槽过程里面职业化的方面。
卫哲在跳槽过程里面职业化,的确给人印象非常的深刻。我就举一个小例子,他从百安居加入阿里巴巴的时候,实际上百安居给了他一个非常漫长的交接期,因为他是中国区的CEO,所以手里管的业务也非常的多。但是再多你知道他的交接期有多长,竟然长达6个月。其实这个时间说老实话我听了非常吃惊,因为一般的人在跳槽过程里面,能够有一个完整的一个月、两个月,甚至于一个季度的交接已经很了不起。有人进行6个月的耐心的一点一点的交接,这个职业化的程度的确给人印象非常的深刻。
第二点卫哲的职业化表现在,他在跳槽的时候,绝不说上一家公司的不是,在这一点上,卫哲曾经有一次参加《波士堂》的节目,他也说到了,有几个回合的回答我非常惊叹他当时处理问题的老道。
卫哲:“为什么要离开百安居?我说我的答案是,我有很多加入阿里巴巴的理由,但找不到离开百安居的理由。”
提问:“您自己身家能够达到几亿?”
卫哲:“您是从事的行业和人力资源非常的密切?”
提问:“是”。
卫哲:“其实人力资源中有一条,就是薪酬的这个保密。我前三次跳槽,每次跳槽都是减薪跳槽,这次我给您披露的一个细节是,继续保持这个趋势,减薪跳槽。”
王利芬:其实跳槽过程中间的职业化比较难做到,尤其是今天的90后。有一个好朋友来优米做节目的时候他说,他现在管理90后其实非常难管,离职的时候就跟他说一句走了啊,接下来他就不来了,这个与其说是个性的表达或者任性,但是毕竟和职业化还是相去甚远。
不是说90后就可以不职业化,因为其实职业化的处理方式,给你的整个的职业人生带来非常多的好处。首先我们看到,卫哲从万国证券跳到普华永道的时候,这样一家投行的相关联的公司,如果你在本公司你的口碑不好,其实人家不会接受你的。他从普华会计师事务所回到东方证券的时候,其实他还在投行这个圈子里面走,如果他每一次跳槽的时候,工作交接不职业,口碑不好,不负责任的话,其实他没有办法在这样一个行业里面两三次的这样一个回转。那么同时我们看到,他是怎样到百安居的呢?他在普华会计师事务所工作的时候,就做过百安居进入中国的一个设计,所以卫哲能够到百安居工作,实际上在前面应该积累了比较好的人脉、积累了比较好的职业化的口碑。
我们看到卫哲在2011年2月份离开阿里巴巴的时候,其实他的离开还是有一定的小挫折的离开。不久之后我们在绿公司年会上,他原来的老板马云也一起出席,并且表示他接下来的嘉御资本马云要投资。你想想如果卫哲在处理阿里巴巴的离职的过程里面,他是一种非常消极的心态,是一种非常反抗的心态,那马云后来还会投资他吗?所以我想职业化的这样一个习惯,或者说他这样一个操守,其实带给卫哲非常好的口碑,这种良好的口碑实际上就是一个人他建立人脉关系的开端。
有很多年轻朋友说,哎呀,我怎么工作这么长时间,我好像没有什么人脉呀。其实我跟大家举一个小例子非常有意思,有一个朋友我就问他,我说你离开上一家公司的时候,我看你好像在朋友圈里,好像说你那个老板的坏话。他说,他就是很可气呀,就是要说呀,他就是这样的人啊。其实我告诉这些年轻的朋友,就是你离开上一家公司的时候,不到万不得已,其实你应该忍住所有关于上一家公司、上一家老板、上一家同事的所谓的坏话,这样才让你的每一条路,你每过一条河,你没有炸断带你过河的那个桥梁。如果你过一条河就炸断一个桥,那么你的整个人生轨迹上,到处是不连通的,你怎么会有人脉资源呢?
你跳槽的时候可能对一家公司不满,对你的老板不满,同事也不满。但实际上我们检查一下,是不是我们自己做的也不是那么的到位,所以我想您在跳槽的过程里面一定忍住。人脉实际上是一点点的建立起来的,在整个跳槽的过程里面,认真对待你手头每一件工作,把他完好地交给下一任同事,同时还有一些得当的非常关心公司未来发展的一些提醒,我想你会留给这家公司非常良好的印象。
还有很多朋友,其实离开一家公司之后又回来了,为什么能回来呢?那一定是他在离开这家公司的时候,他没有炸断他过去的那家公司的连接他的桥梁,所以这个就是人脉的开始。
今天关于卫哲跳槽我们讲到他的原则和指导思想,还讲了他每一个阶段人生能力增值的这样一些巧妙的设计,最后讲了卫哲如何职业化的一个方式来处理他的每一次离职。并且把这样一个每一次离职,变成了他的人脉。我们在下一次节目里面,我们会讲卫哲这样一个成功抓住人生四波红利的人,其实他并没有那么顺,他的人生里面,也有好几次波折。每一个人的人生其实都会有或大或小的挫折或者说一些苦难,但是关键看你怎么样面对它、对待它。
好,王利芬成长社的朋友,谢谢您的时间和陪伴,我们今天的节目就到这里结束。再见!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优米618钻石会员8折到底,惊喜价再送生态鲜蛋12盒
2017优米首届竞争战略峰会——看共享单车如何赢在中国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先用哪一个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