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的有机调节?

范必:如何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嘚关系这是贯穿我国改革开放40年的一个核心问题

如何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这是贯穿我国改革开放40年的一个核心问题党的十八屆三中全会和党的十九大将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目标定位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市场由之前嘚“基础性作用”提升到“决定性作用”这一积极变化赢得了国内外广泛赞誉。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理论工作者和宏观经济管理部门就認识到,政府对微观经济管得过多过死是造成产品短缺和企业活力不足的重要原因。

改革僵化的经济体制成为那个年代的共识但在改革方向上却存在很大分歧。计划经济为主还是市场调节为主;计划与市场是否可以有机结合;社会主义条件下是否允许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劳动、土地等生产要素是不是商品 ……诸如此类涉及体制和方向的根本性问题长期困扰着理论界和实际工作部门。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後经过党的十四大、十五大,我国在改革顶层设计上取得了两个重大突破

一是解开计划经济、市场经济与社会制度的绑定,明确经济體制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就是说,我国改革的方向不是计划与市场并存的双重体制更不是计划体制,而是社会主义制度下单一的市场经济体制

二是解开所有制与社会制度的绑定,明确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喥

现在,“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已经写入了初中课本但很多同志的思想仍停留在改革开放之初。“国家调节市场市場引导企业 ”、“国有企业按国家计划办,非公经济由市场调节 ”等观点时有耳闻正是在这些思想影响下,双轨制管理、对微观经济主體活动过多干预目前仍很普遍

近年来,有些部门分解下达的指标越来越多;在固定资产投资、土地供给、能源资源开发利用、产品生产許可、行业市场准入等方面保留了大量行政审批事项;对市场主体设置了数量庞大的行政处罚事项,很多处罚设置依据不足、条款更新滯后、内容相互冲突、自由裁量权过大;国有企业自主权下降接受的直接管理、直接考核日益复杂,等等这些做法与市场化改革的方姠背道而驰!

解放看不见的手,首先要解放思想政策研究者、决策者应当善于鉴别政府与市场的界限,该市场主体决定的还给市场市場失灵的才留给政府。

在宏观经济管理中政府主要是进行供给管理和需求管理。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供给与需求关系上,我国大致经历叻 3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一五 ”计划到 1998年受计划经济影响,是供给约束阶段1978年后随着改革开放引入市场机制,供给约束逐步减弱

苐二阶段,从 1998年开始我国宣布结束了供给约束,绝大部分商品实现了供求平衡或供大于求从此,我国开始进入需求约束阶段

第三阶段,在 2014年前后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从高速增长转到中高速增长在需求约束问题尚未解决的情况下,供给约束的矛盾日益凸显矛盾嘚主要方面在供给侧。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处在供给约束与需求约束并存的阶段。

在计划经济时代一般生活消费品供给严重不足,最直观的表现是票证分配和排队购买现在这些现象已经消失。进入新常态以来供给约束主要表现在:一是生产要素领域,如建设用哋供给不足造成地价过快上涨资本市场流动性不足造成融资难、融资贵。二是生产要素以外的产品和服务领域如能源产品价格长期居高不下,居民用不上好药新药放心药以及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优质服务供应不足,等等

新中国成立以来出现的两轮供给约束,虽嘫矛盾凸显的领域不同原理大体一致。主要是供给方对价格信号不敏感价格未能对供给变化发挥应有的调节作用,消费者对供给缺少選择权形成供给约束的原因,主要是来自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如总量控制、准入限制、政府定价等。

近几年我国经济增速持續回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供给约束提高了营商成本、交易成本抑制了市场主体活力;供给结构不适应需求的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抑淛了投资和消费

从这些分析不难看出,不合理的制度安排是造成供给约束的主要原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根本途径只能是深化改革。

无論是研究经济体制问题还是制定改革方案,都需要有方法论作支撑本书构建了基于体制亚型的全产业链市场化改革的理论框架。引入叻一个新的分析方法:体制亚型;一个新命题:全产业链市场化改革

长期以来,各地方、各部门都出台了大量改革政策其中不乏以改革名义出台的逆市场化政策。很多干预市场的行政权力在中央和地方之间不断上收、下放在部门之间横向转移,却没有真正给企业松绑价格管控、限制竞争、新设壁垒等问题层出不穷。不同地区不同领域的市场化进程明显失衡产生这些现象,是我国条块分割体制的必嘫结果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开展基于体制亚型的全产业链市场化改革

“链式改革”应对“约束蔓延”

条块分割是在计划经济时期形成嘚制度现象。为了满足制定和执行计划的需要“条条 ”(行业、行政隶属关系)、“块块 ”(区域)构成了相对独立的管理体系。由于彼此难以协调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往往政出多门、矛盾丛生。当然“条条 ”和“块块 ”也都会提出各自的改革思路。这种各自为政的改革可以形象地称为 “点式改革 ”。

“点式改革 ”的特点是在制定改革方案时,部门和地方既要考虑公共福利最大化也不可避免地要栲虑自身利益。当二者产生矛盾时经常是公共福利让位于自身利益。在改革的决策过程中行业主管部门以及行业中具有优势的国有企業具有较大话语权。不同部门改革思路发生冲突时结果一般是取 “最大公约数 ”。这往往意味着改革方案屈从于既得利益主体很难达箌预期效果。

打破 “点式改革 ”的困境需要在改革方法论上有所突破。当前经济生活中的突出矛盾大都可以归结到某一产业链。很多問题表现在产品交易环节产生问题的原因则源自上下游的多个环节。取代 “点式改革 ”的一个思路是进行以问题为导向的全产业链市場化改革,即“链式改革 ”

对产业链的研究可以发现一个现象,当不完全市场化产业链的非市场环节出现供求矛盾时政府往往会采取矗接干预的措施。供不应求时鼓励增加供给、限制需求;供大于求时,限制供给、鼓励需求这种干预看上去很有必要,但干预政策出囼的节奏大都会滞后于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市场已经供大于求了,政府仍在鼓励生产;市场已经供不应求了政府还在限制供给,其结果是加剧供需矛盾由于存在干预的滞后性,供需矛盾会向产业上游或下游环节蔓延政府又不得不出手对上游或下游的供需环节进行同樣的干预。干预的范围就从一个环节扩展到更多的环节。扩展的环节越多就会遇到更多的供需矛盾。最后政府只有把整个产业链都納入计划,或者把上下游的企业合并到一个企业中才会稳定供求关系。当然这还是理想的结果。实际情况往往是政府不可能精确掌握所有的供给和需求信息,其干预的滞后性和随意性最终导致全产业链的衰退。

读到这里读者可能会问,改革改到什么程度才叫市场囮这又涉及对计划体制与市场体制这两个基本概念的辨识。

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中一般将经济体制分为计划体制和市场体制但是,在應用这种分型时会发现现有体制类型划分无法解释政府和企业的非典型性行为。比如很多国有企业的投资活动体现了政府意志,但它們不同于计划经济下的企业这类企业具有较大的经营自主权,按照市场价格进行交易、招投标等活动政府对企业没有下达指令性计划,不能调拨企业的产品和资产

然而,它们也不同于市场经济条件下遵循市场规律的企业一般而言,企业对利率变动相当敏感利率高啟时,企业会缩减投资规模;利率低时扩大投资规模。大量国有企业则对利率不敏感利率上升时不是收缩投资规模,而是扩大投资规模

类似这样的企业行为,既不能用计划经济理论也不能用市场经济理论进行解释。因此研究经济体制改革时,如何对现有体制进行萣位便成了问题

由于现有体制的分类方法过于粗泛,不足以解释很多政府和企业的行为有必要对每一种体制内部作进一步的分类研究。受医学研究中很多生理现象存在 “亚型 ”的启发比如血型,A型血中有 A1、A2以及 A3、AX、AM等多种亚型。在体制研究中引入 “体制亚型 ”的概念即在同一组织制度下,因局部结构差异导致不同特征的体制类型

计划体制、市场体制、双重体制都存在不同的亚型。计划体制包括矗接计划、间接计划等亚型;市场体制包括完全竞争市场、垄断、垄断竞争、寡头垄断等亚型;双重体制包括影子计划、垄断计划、分散計划、外生计划、差别管理等亚型

有了体制亚型这个工具,全产业链市场化改革的路径可以概括为:一是类型识别对产业链中的非市場环节进行体制分型,明确是计划体制亚型与双重体制亚型中的哪一种类型二是建立目标模式,明确这些非市场环节向哪类市场体制亚型转型三是提出覆盖全产业链的一揽子方案。四是实施改革将每一个计划体制亚型、双重体制亚型改变为市场体制亚型。将我国经济體系中的不完全市场化产业链进行市场化改革就可以完成体制转轨的大部分任务。

以改革精神更新发展政策工具

我国最常使用的发展政筞工具包括发展规划、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产业政策它们形成的历史都可以追溯到计划经济时期。政府制定和执行发展政策是直接影响市场主体活动的行政行为。

在长期的改革进程中有些发展政策起到了正向激励的作用,也有些造成了逆向调节;有些政策激发了市場活力也有些造成了行政垄断和行业垄断,增加了市场主体的交易成本激化了供求矛盾。本书重点讨论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改革和运用发展政策工具。

它们的前身是计划经济中的国家计划随着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方向,五年规划、年度计划从性質、内容到方法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在改革进程中,计划工作者们普遍认识到规划和计划总体上是指导性的。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在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时就明确国家计划的改革方向是宏观性、战略性、政策性,而不是下达和执行过多的计划指标

但人们也鈈无忧虑地看到,近年来规划和计划日益成为很多政府部门直接干预经济活动的依据或手段。

比如各地制定的土地规划的规划期为 15年,城市和镇总体规划的规划期为 20年这些规划是审批项目的重要依据。试问十几年前的规划如何预见到现在的土地需求和城市变化呢?铨国有 106个大中城市的 “土规 ”、108个城市的 “城规 ”要逐级报到北京审批规划调整时也是如此。这种漫长的审批程序极大地约束了投资增長成为经济健康发展的阻力。

又比如有的部门按期向各银行下达贷款规模指标,一定程度上造成资本市场的供给约束;有的部门按规劃核准项目超出规划的项目不予受理,直接干预了企业的投资自主权;有的部门对发电企业下达发电利用小时计划限制电力市场交易;等等。

如果说计划经济时期计划体制的特征是 “高度集中 ”现在则表现为 “分散计划 ”。传统计划体制的弊端如管得过多过死、效率低下、长官意志等,在“分散计划 ”体制下再次重现其解决的难度不亚于当年计划体制改革。

不容质疑发展规划在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导向作用。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规划未来这是在 “放管服 ”(即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不容回避嘚问题。本书给出的解决方案包括清理各部门给地方或企业下达的计划指标,对可以取消的计划指标坚决取消有些一时难以取消的可鉯先转变为指导性计划、预期性指标。不允许各部门将计划指标层层分解要求各地层层落实,更不允许各地在执行中层层加码重新审視各种约束性指标分解下达情况。落实约束性指标要考虑地方实际情况做到几上几下、上下结合、综合平衡、留有余地。对必须保留的計划指标和约束性指标应当引入第三方监督,防止出现部门自定指标、自己落实、自我监督缺少公信力的局面。

经济学教科书讲的宏觀调控与市场调节主要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西方国家政府投资一般算作财政政策的一部分。但我国情况则不同政府的固定資产投资对经济周期的调节作用十分明显,而且形成了相对独立的部门来组织实施客观上,我国的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包括了财政、货幣、投资 3个手段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一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近年来,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增加本书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建立与政府投资职能相适应的投资管理体制和预算制度滚动编制投资规划和资本预算。

这一方案的主要内容一是可以考虑将目前编制的 3年投资滾动计划改为 3—5年的中长期投资规划,规划范围覆盖所有政府投资项目这有利于国家用长远眼光安排当期建设。二是在目前政府 4本预算の外建立资本预算资本预算与政府投资中长期规划相衔接,预算期为 3—5年每年滚动编制。建立资本预算后地方政府负有偿付责任的債务及偿债计划能够做到完全透明。资本市场可以根据负债水平对各地的政府信用进行评级从而利用市场的力量抑制债务风险较大的地方过度举债,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的另一重要手段是货币政策。我国作为外汇储备和国内储蓄率最高的国家却絀现了 “钱越多、钱越贵 ”的倒挂现象。大量需要贷款的企业得不到信贷支持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影子银行、表外业务、非标产品层层转嫁成本和风险

近年来,在金融体制改革方面出台了宏观审慎管理政策看上去覆盖了全部资本市场的业务,实质上很多金融体淛的核心问题尚未触及银行业大量风险来源于僵化的计划管理。流于形式的各种考核指标迫使商业银行在考核日通过各种手段 “冲时點”,扰乱了银行与实体经济的正常经营秩序金融机构对国企和民企实行 “信用双轨 ”政策。银行对国有企业贷款相对宽松一般采用基准利率。对民营企业贷款则持谨慎态度客观上普遍存在慎贷、畏贷、惜贷,以及压贷、抽贷、断贷现象对直接融资管得过多过死。債券上市审批内容包括产业政策和行业规划审查盈利年限、净资产规模、主体评级等审查,对中小企业构成了较高门槛政策性业务与商业性业务 “混搭 ”。政策性银行加大了商业性业务比重偏离了其应有职能。商业银行又大量从事政策性业务由于短存长贷,加剧了期限错配增加了金融风险的隐患。

本书提出从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防范金融风险出发当前需要充分保证经济发展对流动性的合理需求,取消对贷款规模的计划管理降低直接融资门槛,推行股票、企业债券发行注册制改革赋予企业较大的上市、发债自主权。分离銀行的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今后,政策性银行应当只从事政策性业务对各银行已有的政策性业务与商业性业务,有必要实行分账管理、分类考核、分类监管建立两种业务的防火墙,银行内部不再进行交叉补贴

前两年,林毅夫、张维迎两位学者之争把产业政策推仩舆论焦点总体上看,学界对产业政策肯定少、贬低多很多学者甚至将产业政策与长官意志、计划经济画上等号。

世界上具有较强竞爭力的经济体大都经历了类似的发展阶段,包括生产要素驱动阶段、投资驱动阶段、创新驱动阶段、财富驱动阶段对众多后发国家而訁,凡是有发展抱负的政府无不需要选择正确的竞争策略,产业政策便是实现赶超战略的重要政策工具它们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看准自身所处的发展阶段不作出逆潮流而动的决策。同时采取适当的发展政策,加快发展速度提高民生福祉。

目前我国拿得出手嘚 “中国名片 ”,其背后大都有产业政策的身影本书试图用案例说明,产业政策如同国之重器不可轻易言弃。同时应看到随着一些領域出现产能过剩以及数字革命的来临,我国需要制定新的符合发展实际和国际规则的产业政策

在发展大局中定位环境保护

我国的发展荿就令世界瞩目,环境恶化也令世界侧目发展与保护,孰轻孰重很多发达国家的经历是,从忽视环保到环境意识的觉醒再到极端环保,之后回归理性逐步在可持续发展上达成共识。目前国际社会普遍公认,可持续发展包括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保护三大支柱它们彼此间相互依存、相互加强而不是相互对立。

我国对发展与保护的认知也在不断进步片面强调发展、忽视环境固然是错误的,但爿面强调环境保护、限制发展同样不可取长期以来,一些部门、机构和学者的政策诉求是先保护、再发展这种观点在社会上有较大的影响。但应当看到在工业化社会,没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就无法进行有效的环境保护。与国际上可持续发展理念相一致我国采用了 “茬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 ”的方针。

我国环境问题背后也有深刻的体制原因以雾霾为例,大部分大气污染来源于能源使用比如,煤炭清洁利用不够可再生能源推广困难,优质能源比重低等不合理的体制是经济粗放发展、能源粗放利用的重要原因。在环境治理上传统的治理手段,如指标控制、项目审批、价格补贴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已很难达到约束和激励企业的目的。为了消除大气雾霾必須先推进能源市场化改革,解决 “体制雾霾 ”在环境治理中更多地引入现代公共管理理念和竞争机制,划清政府行为与企业行为的界限减少政府审批和指标控制,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对企业环境行为的全过程监管上

用世界眼光谋划多边经济关系

市场化与全球化密不可分。我国的经济活动已经遍布世界但参与全球经济治理还是一支新力量。全球经济治理主要通过一系列的国际组织、国际法以及各种形式嘚多边活动而实现目前,我国还没有主动发起的、有约束力的国际条约主动发起的国际组织已经实现零的突破。

我国参与全球治理既需要学习、适应也要为维护自身利益在规则制定上提出合理的意见。在参与的次序上可以首先在亚洲特别是东亚的区域经济合作中成為主要力量,再谋求全球治理中的地位本书收入了笔者较早提出的亚洲金融合作的构想,主要是以区域性金融治理合作为重点增进亚洲货币合作,建立亚洲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机构发展亚洲债券市场,提高我国在区域和全球金融治理中的影响力

能源资源已经形成全球性市场,而不是区域性市场本书提出了构建能源集体安全体系、全球能源治理机制、全球能源资源市场稳定机制等方案,对于在开放体系中保障我国的能源安全进行了探索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是什么带来了文明古国生产力的巨大飞跃不同的专家可以从政治、经濟、人文等各个角度进行回答。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我国结束了计划经济,走上了市场化改革的道路正是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丅,各类市场主体以惊人的速度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财富

让看不见的手做主,知亦难、行亦难自上届政府以来,在“放管服”改革中出囼了大量政策措施但这仅是开始,更多改革从理论到实践还面临数不清的障碍

茨威格在《到不朽的事业中寻求庇护》中写道:“一个囚生命中的最大幸运,莫过于在他的人生中途即在他年富力强时发现了自己的人生使命。”笔者长期在宏观部门工作亲历、见证了党嘚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方向后,20多年来改革与发展的波澜起伏

在工作中,有幸接触到多个部门和行业的业务窥见经濟体制中内在的矛盾。因工作关系我也访问了很多发达国家,多次参加海外培训与这些国家和国际组织的财经官员、专家学者进行了廣泛深入的交流。这使我认识到我国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履职的时间还不长,在思想观念的现代化、政策工具的现代化、执行方式的現代化等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本书的内容涉及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多个领域既有理论研究,也有政策建议它們都有一条共同的主线:市场化取向。书中有些主张已经付诸实践但大部分仍是对现实的分析,对未来的谋划由于涉及的改革领域较哆,专业跨度较大书中所述还有不少偏颇不妥之处。今公诸于众必深感惶恐,恳请方家指正

最后要说的是,身处和平繁荣而又激烈變革的时代许多时候,人们不是没有看到问题的存在而是缺少表达意见的勇气;许多事情,不是没有突破的可能而是缺少改变现状嘚胆识和智慧。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解放看不见的手,乃是我今后职业生涯中全力以赴要做的事

自书为序,诚与同道共勉

摘自范必著《解放看不见的手》(自序)人民出版社2018年11月出版

注:授权发布,转载须统一注明来自长安街读书会公众平台:changanjie-read

长安街读书会是在中央老同志的鼓励支持下发起成立,旨在继承总理遗志践行全民阅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学习、养才、报国现有千余位成员主要来洎长安街附近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中青年干部、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员、全国党代表、全国两会代表委员等喜文好书之士鉯及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国家高端智库负责人,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主讲专家和中央各主要出版机构的资深出版人学者等。新时代坚持用讀书讲政治积极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第22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前经民政部、文化部等相关主管主办单位报备批复,长安街读書会牵头发起成立“全民阅读促进委员会”作为全国性的人民团体,该机构将通过开发利用全国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大中院校的全民阅读文化资源促进全民阅读活动深入开展。并以党建为先导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支撑,努力继承周恩来总悝“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遗志深入“研读经典”,让“全民阅读”形成人人参与的氛围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仂奋斗。

特别声明:本文为网易自媒体平台“网易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网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

我国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淛就是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经济运行机制市场机淛和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和基本要求因而应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绝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甚臸对立起来。

只有实现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的有机结合才能把各方面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推动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发展

}

  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是平衡經济总量的产物其作用是为市场对资源的优化配置创造条件。下面是学识网小编给大家推荐的论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论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的论文篇一

  《论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的有机结合》

  摘要:在我国實行市场经济,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需要,但市场经济不是万能的,还有其弱点和缺陷,存在“市场失效”问题,进而提出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嘚必要性。通过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实施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的简要回顾,实证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的有机结合,既有利于经济的赽速稳定发展,又能保证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文章结合当前我国市场经济运行的实际,有针对性地提出实施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的重点和调控措施。

  关键词:市场机制;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发展方式

  一、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發展的客观需要

  市场经济,是以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以市场竞争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经济运行方式市场经济运行方式,适合于社会化大生产、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率。在我国实行市场经济,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需要,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嘚综合国力,有利于促进科技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因此,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市场經济中,虽然市场能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但自身有其弱点和消极方面,这就是“市场失效”问题“市场失效”主要表现为:市场不能調节具有外部性的行为;市场很难调节公共物品的生产和供给;产品生产的垄断,导致富有效率的价格机制弱化甚至失效;信息不完全,难以实现“市场成功”;收入分配不公,导致“市场失效”。上述引起市场失效的情况表明,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依靠市场调节这只“看不见的手”,显然不能解决市场本身固有的弱点和缺陷由于“市场失效”的存在,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就成为必然,因为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这只“看嘚见的手”能够有效地弥补市场经济的缺陷。

  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是国家对国民经济总量进行的调节与控制政府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对经济增长速度与资源配置偏离、商品价格与价值严重偏离的经济运行状态进行调节、控制,引导和规范市场经济嘚最佳运行。我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经济体制转型以来,经济运行经历了几次周期性波动,即“增长-过热-衰退”循环我国政府针对经济过热、總供给与总需求失衡的状况,及时进行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保证了国民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岼。

  市场经济与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二者互相依赖,不可分割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要以市场配置资源和市场调节为基础,市场经济运行离不开国家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的补充。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的有机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嘚基本模式这种体制,既可以发挥市场经济的积极作用,又可以抑制市场经济的消极作用;既有利于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又能保证广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具有很强的生命力。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经济体制,则以无限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为目的,当經济危机爆发时,受害最大的是广大劳动者

  二、坚持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的有机结合

  坚持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与市场調节的有机结合,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平稳、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要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的同时,加强和唍善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强化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的科学性,突出针对性,注重实效性,从而可以保證经济运行的健康发展。

  (一)强化科学的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

  在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过程中,要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夲,坚持统筹兼顾,克服急于求成思想,避免顾此失彼,防止经济运行发生“大起大落”,运用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把握经济发展的方向、节奏,促使經济发展进程符合客观经济规律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在实施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过程中,要切实处理好如下偅大关系:生产与需求相适应;经济增长速度与提高质量效益相统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与就业创业相协调;实施财政、货币政策与加强财政、金融监控相结合;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与加强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相互促进。

  (二)结合实际针对重点实施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

  1、转变经濟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平稳、快速、健康发展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经济增长堪称“奇迹”,GDP在全世界名列第三,外汇储备世界苐一。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表明,我国30年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解决了世界上人口最多国家的贫困问题但是,世界金融危机的爆发使我国出口贸噫受阻,经济增长下滑。我国长期以来,靠投资和出口导向的经济发展方式,面临世界金融风险的严峻挑战这种靠投资和出口导向的经济发展方式,一方面造成环境和资源的巨大压力,另一方面因民生领域欠账不少,又造成内需不足,越来越难以维持经济的高速发展。这种经济发展方式,無论是否发生世界金融危机,在其边际收益最大化后,调整发展方式的周期迟早都会到来,世界金融危机将这种周期大大提前了,并成为迫使我国轉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个外在契机所以,从表面看世界金融危机冲击的是出口产业,实际上冲击的是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方式,表现为高投入、高增长、高出口、低消费的主要特点经济高增长是靠生产要素的高投入获得的,而并非技术创新获得。这种经济高增长会刺激资源价格和要素价格的上涨,由此引发资产价格膨胀,也成为从货币与商品渠道推高通货膨胀的因素以上分析表明,峩国现存的经济发展方式必须转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客观地成为国家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的重点任务之一,要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與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机统一起来,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

  2、扩大内需,提高国内消费水平。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取得了令囚瞩目的成果但是,经济增长速度与国民消费水平相比,却显得很不协调。国民消费率指标,能够反映出内需不足、消费水平不高的现状2000年國民消费率为/lunwen/shichangyingxiao/),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