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能力差的表现太差是种怎样的体验

【图文】浅谈共情能力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浅谈共情能力
大小:2.25M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工作三年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 简书
工作三年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有天上班,刚毕业的妹子问,工作三年是种怎样的体验?我愣住了。楼主13年英语专业毕业,到今年6月份整3年。加上实习的半年,一共工作了3年半,1000多天。其实算下来,真正飞速提升的时期是每段新工作的前半年,带着融入新环境新岗位的紧迫感和树立个人品牌的渴求,战战兢兢,触角四通八达,恨不得听到叫自己的名字马上起立敬礼的反应速率,海绵般对新知的吸收速度,疯狂扩充自我容量。到现在锐气尚存但行事却更加讲求技巧方法,懂得事缓则圆,3年是个坎。工作前两年,一直在大型的成长期保险公司。实习期做线下业务的营销企划,大家可能都有这种感觉,刚工作会被安插在任何一个“缺人”的岗位,没有leader指导系统梳理专业知识和工作方法论,只能沿袭学生时代的思维模式和做事方法,单打独斗,满腔热情,青涩如夏日青果。第一次上台讲课,第一次输出分析报表,第一次发邮件给全体同事,第一次写企划案。回想起来印象深刻的却正是那些超出既有能力、挑战自身弱点、打破原有认知的任务,咬咬牙,挺过去,发现自己也没那么差。人都是在不断克服局限的过程中成长。工作刚顺手调到电子商务中心,开始接触互联网。全新的领域,一群同样不懂互联网各部门集结过来的“老同事”,艰难地踏上了摸索中学习,摸索中突破的道路。新事物和新环境带来的刺激让大脑持续保持兴奋的状态,不知疲倦,熬夜加班,不眠不休。时间被消磨在一次次的碰撞和讨论里,时间分摊在一个个项目里。问职业规划是什么?没有,说真的几年前我们那帮人甚至不明白产品经理和产品运营的区别。现在感觉,所谓沉淀,还是要去区分横向和纵向的沉淀,横向全面锻炼工作中的共情能力、沟通能力、时间管理能力、洞察能力、合作包容能力、公文写作能力、表达能力,这些是软实力,是考核不出来的,是量化不出来的,但是它会融入你的血脉里,渗入你的气质里,反施于日常,塑造你这个完整的人。纵向自然是专业能力,你面试时可以讲的,你自身专业素质和知识沉淀,它需要时间,也需要学习、总结和反思,是可以被锻炼的,但是你要有机遇。不那么幸运,出于经验、知识面和阅历,我敏锐得感觉到自己应该去培养专业能力并进行沉淀,应该去到大公司接受系统化专业化得熏陶和浸染,但是选错了行业。第3个年头,我跳到一家五百强企业。脱离了野蛮生长的状态,大企业精细化地分工和高素质的同事造成了智慧和资历层供养不足的情况。我感谢这段时间,让我在完全没有接触过的领域孤立无援的状态下搜集资料、对比同业、疯狂学习,消极点讲,很多人等着看你的笑话,很多人背地暗笑你的不专业,放低姿态、装下委屈,快速学习,逼迫自己成长。这些东西,不会量化成个人标签贴到身上,但会培养你的韧性,打磨你的个性,让你在下一次面对傻*领导的不合理意见时不至于当场发作甚至有理有据。再者,优秀的同事和自身工作内容的局限性让我更多的去思考流程中个体的角色,反思整体工作流程,悔恨在小团队时可以参与各个板块时没有更加主动的理解和学习,穿透和穿越的理解组织架构对业务发展的影响,工作模式和沟通机制对效果达成的影响,个人在组织中的地位和作用,自身的发展空间和局限。很久没写文了,下笔生疏,生生记成了流水账,惭愧。一线城市、互联网行业,工作占据了生活大部分时间,所谓三年工作中收获的道理和生活智慧有时候比较难区分和界定。时间越长,你会发现你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在提升,比如从来没接触过的新任务给到你,技术上你有自己的知识体系和方法论找到路径去解决,调动资源上下求索去完成;心态上能不断调整,思维架构不断完善,并从中吸取养分内化提升。这种积累是幸福的,你会在经历一件又一件事情完成蜕变,让自己变得和别人不一样,今天的你和昨天不一样。总而言之,除了积累人脉和专业技术的提升,经历的任何事情都是不断构建和完善自身世界观、价值观、知识结构、思维模式的过程,我把它谓之内在精神体系的构建。好像玄幻小说的主人公练级,练功初期疯狂吸收一个知识单元,知识元素,让它们充满你的每一个细胞,每一寸肌肤,去进入你原有的血液,冲击十几二十年形成的骨骼和血肉,你感到新鲜,感到每一个干涸的细胞都在被新生填满,但是他们没有规律,没有方向,没有重量。当它们足够多或者和原有的生态体系冲击得足够激烈时,它们需要被压缩,需要摆放到应该去的位置,这时候你需要构建自己的精神体系。确立基础、构建脉络、打磨边缘、探寻界限,将零散的元素召集、重新分配。这个过程很痛苦,痛苦到你会怀疑自己,你会不断推翻重建再推翻再重建,你无法确认这样做是不是对的但是抱歉,真的没有办法,只有你自己懂得自己舒不舒服痛不痛能不能接受,哪怕你的父母挚爱也帮不了你,你只能自己试探、自醒、反思、打碎、重建、确认,途径方式可能通过旅行阅读工作,可能是自己的感受抑或别人的经验,这个过程漫长而折磨,你的精神体系的某一部分可能昨天、今天、明天都不相同,但是没关系,真的,直到有那么一天,你会搭建完成它,毛坯也好、精装也罢,你会突然觉得灵魂有了的栖息之所,有了和这个世界的相处方式,有了情感依托、社会价值等问题的精神解脱之道,有了独立面对眼前这个声色犬马的荆棘丛林的勇气和信心。你会捧着你的精神体系视若珍宝,你抚摸它、雕琢它、净化它,让它更开放、更通透、更灵活、更坚固。修炼之路道阻且艰,但总有一日你会自成一派、羽化成仙,或福泽苍生,或怡然一生。
望来生不必说话。
哈喽,各位家人们,大家晚上好,我是养森商学院的院长,孙茂林。非常高兴,今天晚上在社群当中和我们全中国所有的养生家人以及我们海外的养生侨胞。一起去分享我们的线上课程。我本人特别高兴,因为很久没有做这样的全体养生家人的聚会和分享。大部分的时间在今年的课程线上课程的都是由我们的每...
责任:对使命的忠诚和信守......................1 责任是一种使命........................ ...........2 工作意味着责任........................ ...........5 点燃热情,全...
记叙文写作指导 1、记叙文的文体特点及其分类 记叙文是通过记述人物、事件来表明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文体。一般说来,记叙文分简单记叙文和复杂记叙文两种。前者只记一人一事,篇幅比较短小; 后者所记的人物或事件不限于一个或一件,写作方法也比较复杂。记叙文是包含面很广的文体,童话、故...
大声告诉小编,有没有被昨天的建军90周年阅兵燃到? 三军亮剑,沙场点兵,扬我军威 真的感受到祖国国力强大 为我们的祖国骄傲自豪! 黝黑的脸庞,坚毅的眼神,挺拔的身姿,还有山呼海啸般的誓言……无一不在诠释着中国军人的热血豪情。 不仅要“保卫祖国”,军人们更是热血的喊出“保卫地...
曾经在一个定阅的公众号上看到这样的一句话,上面说你身边认识的人的间接影响着你的行为,所以你要学会区分什么人可以结交,而什么人不可以。
众所周知 ,菜根想要一跃成为明人,除了自身过硬的技能辅助加分以外,贵人相助也是很重要的机遇。 而在这个平凡人远多于精英的社会圈层里,...
时间过得好快,不知不觉一年就没了。而我已经当了一年的已婚人士却浑然不觉。这一年我们过得很坎坷,先是他考研失利,再到我辞职,怀孕没工作,他去外地工作,人生经历了好多次的重大改变,但是一路我们都互相理解互相支持互相鼓励,虽然生活因为这些改变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索性感情并没有...
离双十一越来越近,这个由光棍节演变而来的购物狂欢节也是越来越受很多商家和购物者的关注,这几天连续曝出马云、刘强东的信息赚足了媒体的眼球。双十一还有五天就到了,众多商家都是已经开始了疯狂宣传模式,天猫的抢现金红包,京东的从十一月一号就开始的好物节。还有今天的汇新云百万项目免单...
香港,一座矛盾的城市。它有着车水马龙、灯红酒绿的光鲜外表,却也有街头巷尾、渔村夜市的胡市井模样。怀旧、市井、民俗,这些都是香港摩登大楼下的世俗基础。让我们一起离开喧闹与繁华,探索一个小市民口中的“老香港”。说不定走在期间的某一个地方,你会突然醒悟!咦!这里不是TVB里一直出...共情不是怜悯,感同身受也是一种能力
让我们谈谈共情
王怡蕊,注册临床心理学家(澳)/ 不做任何形式网络平台诊疗
  最近我开了两个 Live,主题是“当你关心的人患有抑郁症时,到底应该怎么说怎么做”。其中我讲到与他人相处时,共情(Empathy)的重要性。这里上传一篇前些时候写的文章,细说一下什么是共情。
在话题开始之前,我们先看这么几组场景:
有一个乞丐衣衫褴褛跪在路边乞讨,边磕头边撕心裂肺的喊着什么。你刚好路过,用眼睛上下扫了一圈,从钱包里拿出零钱放进钵里,匆忙离去。
一个二十五六岁的女孩,跟朋友吐槽自己公司,说工资总是晚发,一个人当两个人用,最近公司搞活动,已经连续加班到早上三四点。朋友心疼地说道,那也太惨了,要不咱换个轻松点的活吧。女孩有点愕然,说,我没想过换工作啊。
大学生李某酷爱网游,经常晚上到校外的网吧通宵,成绩下滑很快,精神也不太好;他内心很是苦恼,却难以控制。好友陈某也曾经是网吧少年,感受过这种明知道不好,却不能自拔的痛苦,所以很为李某着急。为帮助李某摆脱现状,陈某每天在李某耳边提醒,却反而让李某觉得生气甚至反感。
您认为上述三个场景中体现的心理行为,分别对应下列词语中的哪一个?
Sympathy 同情;Empathy 共情;Pity 怜悯;Compassion 悲悯
现在您尽可以保留您的结果往下看。
  场景一中的好心人表现出的心理是 Pity(怜悯)。在对待乞丐的态度上,我们觉得他很可怜、处境堪忧。在我们施舍的同时,内心可能有着这样的潜台词:我可不能沦落到这个地步。有的父母带着孩子看到乞丐,也许不自觉的就会教训上:看,你不好好读书,以后就只能像他那样!
怜悯是对他人或他物的不幸心有不忍,但时常带有一种优越感,怜悯者很难把自己和被怜悯者放在平等的位置上。
  场景二中的朋友表现出的心理是 Sympathy(同情)。女孩抱怨时,朋友站在自己的立场,觉得女孩太辛苦了,因而提出换份工作的建议。但实际上,女孩抱怨只是为了倾吐情绪,并没有想过要换工作,因而对于朋友主观的建议表示愕然。
同情是对他人表达真切的关心,希望别人能够好的心理。但同情者往往习惯于从自我主观意识出发,以自我的角度和经验来看待他人的问题。当双方看事物的角度差异较大时,被同情者往往很难感到共鸣,甚至觉得“你们都不理解我”。
  场景三中陈某表现出的心理行为是 Compassion(悲悯)。陈某曾经也痴迷游戏而影响生活,能够感受到李某的烦恼和痛苦,于是想要帮助李某摆脱困境。但是在帮助李某摆脱网瘾的过程中,陈某采取的行动却反而引起了李某的反感。
Compassion 是在体会到他人的情绪感受之下,产生强烈的愿望,想要帮助他人从不良的境遇中解脱出来。有人把 Compassion 翻译为怜悯,有人翻译为关爱,我觉得中文的“悲悯”更合适,这更能体现 Compassion 的“圣母心态”(不带任何褒贬义)。但悲悯者行动的个人主观性过强,也极易造成被帮助者的困扰。
  然而生活中似乎还有一些人,对他人的情绪可以感同身受,但又不失客观,提出建议、指点时也很注意界限,与他们交谈总能如沐春风。英文中,这种能力被称为 Empathy,中文翻译成共情。
什么是共情?
  可能由于是新译入的词汇,“共情”听上去颇有些怪异,我们日常交流中很少使用。其实 Empathy 在英语中的出现也比较晚,它的原型是德语中 Einfühlung (而这个德语单词的前身则是希腊语中的 empatheia),1909 年时由一个名叫 Tichener 的德裔心理学家从自己母语中引入。和中文里面似乎仍显拗口的“共情”不同,Empathy 早已经是英文中广泛使用的常见词汇。
剑桥英语词典对 Empathy(共情)的定义是:能够想象自己置身于对方处境,并体会对方的感受的能力。所以从定义上来看,共情至少涉及到两个层面:一是分辨 TA 人的情绪;二是感同身受的能力。
第一层:分辨他人情绪
  分辨他人情绪指的是觉察并且判别他人的喜怒哀乐,这看似不难,但却并不是每个人都具备的能力。
譬如说,自闭症(Autistic Spectrum Disorder)患者由于脑功能异常,很难理解和感知社会性线索,因而阅读他人情感无比困难。
而对于健康的普通人来说,也可能存在分辨他人情绪障碍的情况。譬如,生长在严肃刻板家庭的孩子,家人之间很少相互传达感情、表达关心,这类儿童成年后更容易产生情感交流、人际关系方面的障碍。
换句话说,分辨他人情绪并不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它需要我们在生活中习得,并不断加以练习才能掌握。因而,童年阶段父母应该积极在孩子面前表达情感,为孩子创造温暖的家庭环境。这有助于孩子模仿学习情感交流,提高分辨他人情绪的能力,从而建立更好的情绪认知和理解。孩子成年后在社会交往中,才能更易共情他人,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
  在这一层面上,我们也可以看出共情和怜悯的不同。怜悯者可怜他人不幸,带有一种自上而下的优越感,甚至不用去费心分辨对方的情绪感受。场景一中,乞丐虽然能获得不少施舍,但几乎没有人会去问他们还需要些什么,今天过得是否开心。
而共情是建立在对等的心态上,富人可以与穷人共情,男性可以与女性共情,成人可以与幼儿共情。
第二层:进入他人的情境,感受他人情绪
  在分辨他人情绪之外,共情者需要抛开自己的内部参考体系,进入另一个人的世界里,揣测对方的感受。
之所以说是揣测,是因为世界上不存在两个完全相同的个体,因而,即便处在完全一样的情境下,我们也不可能获得与他人一模一样、分毫不差的心理感受。要知道“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经历和评判。我们尽可以凭借自己的经验,努力去想象、猜测、理解他人的感受,但切记,无论我们多么努力地代入,无论双方经历多么的相似,我们都不是对方本人,猜测只能是猜测。一旦在代入中,轻易地将自己的观点、经历套用在他人身上,极有可能在不经意间,给对方造成不快甚至伤害。
譬如,当孩子遇到问题与父母讨论求助时,传统中国式思维的父母往往习惯于站在自己的角度,按照自己的经历来教育孩子,将主观意识、个人经验硬生生地推到孩子面前,反而容易造成孩子的困扰。再比如,场景二中女孩关于职场问题向朋友倒苦水,这时候如果她的朋友说一句“工作那么辛苦,工资还晚发,肯定很委屈吧”就能让对方感受到理解。而反之冒然建议换个公司,则会引发女孩一连串的抱怨和其他问题。女孩的苦水无处可盛,甚至反倒容易因为朋友的不理解而更添苦恼。
  应该注意,生活中很多时候的抱怨和求助,其实更多的只是希求对方理解自己此刻的感受和心情。当对方不理解,甚至强行给出建议时,让求助者只会感到痛苦和无助。尤其是当求助对象在求助者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时,例如父母、好友,希求理解的心情会更强烈,同时,不被理解后产生的无助也会加倍。
如何区分共情?
Empathy& Sympathy
  常常会有人把共情和同情(Empathy& Sympathy)这两个看似相近,实则不同的词语混为一谈。这两个概念最大的区别在于共情是一种客观的情绪体验,既能与他人感同身受,又能对他人情绪进行客观的认知、理解和分析;而同情则不要求对他人有感同身受的理解。
比如,“养儿方知父母恩”,我们对父母这个角色的艰辛表示同情和理解,但这种同情并不能使我们在感情和思维角度层面上对父母的经历感到共鸣。当我们自己成为了父母,体会到做父母的种种不易,可以与父母的情感发生共鸣,可以站在父母的角度看问题,这种同情才转化成了共情。所以,严格来说,我们可以同情一只袋鼠,但不可能和袋鼠产生共情,因为我们没有做袋鼠的体验,没法用自己的经历来揣测袋鼠的喜怒哀乐。
在生活中,同情比共情更为常见的。比如,场景二提到的职场问题,恋爱人际关系问题,教育与亲子问题,都很容易获取他人的同情。然而,尽管我们可以极大的表现出自己对他人的关切,却很少能真正从他人角度思考问题。要达成共情,看似简单,实则不易。
Compassion
  Compassion(悲悯)则是在共情基础上更进一步,往往是利他行为的动机之一。共情意味着我(试图)体会他人的情绪,而 Compassion 不仅仅是共情他人的情绪感受,更意味着要积极主动的采取措施,帮助他人从他的不良情绪状况中解脱出来。“我帮助这受难的人,就像在帮助我自己;我同情这个受难的人,就像在同情我自己;我懂得他所遇到的一切,所以,心生悲悯(摘自网文 )。 ” 这大致就是 Compassion 的心境。
一般来说,心理学家会对来访者共情,但却不应该有 Compassion 这种情绪,因为积极改变现状的主体是来访者,心理学家既不能够也不应该去拯救来访者。心理学家是不能有圣母心的。
如何做到共情?
  和很多后天习得的能力一样,共情很难成为自然、本能的习惯;但不断的练习,能让我们更加熟练的运用这种技能。对于刚开始练习的人来说,最好的方法是做一个优秀的倾听者。善于倾听的人,在生活中,通常都是比较受欢迎的,是朋友愿意与之倾吐心事的人。
具体来说,在倾听中,当我们试图理解他人时:
1、务必牢记:你不是他人的专家。因而,作为局外人,我们可以猜测他人的感受,但了解自己最深的,还是他们自己。
2、不要仅从自己角度去思考他人的问题。
3、永远不要将你或别人的经验套在他人身上。经验永远仅供参考,不可复制。
4、与他人想法、观点相左时,永远记住,他才是对的。
5、不断向他人反馈,不断确认理解是否存在偏差。可以仅仅询问“我这样理解对吗”。
6、对他人情况不确定时,或不知如何提供帮助时,不要揣测,直接开口询问,由对方告诉你需要什么。
  总之,共情对人际交往非常重要,要提升共情能力,建立良好人际关系,需要沟通技巧。如果你对此感兴趣,正好我几年前写过一点东西,也许值得一看。
  写本文的目的当然不是简单的介绍以上几个名词,而是想让大家了解共情这个理念,以及它在与人相处中的重要性。至于这些名词本身的叫法并不重要。
人类是一个情绪丰富的物种,我们不可能时时刻刻保持对他人共情,而总会交叠各种心理行为。所以本文介绍的几个情感概念也并不是绝对的区分,亦不会泾渭分明。即便是心理学家,在工作中很习惯保持共情的状态,但在生活中也依然会有各种心理反应。因此对于各位读者来说,在与人交谈时都不妨多试试练习共情的技巧,但也不必强求自己要 24 小时全天候如此。
之所以想到写共情这个话题,也是由于最近的一个真实案例。
  小 A 是我的一个来访者,出身在一个温暖和睦的家庭,父慈母爱,亲子关系非常好。前不久 TA 患上了临床抑郁症(Major depression disorder),无力应对学习中的很多困难,不得不适当调整自己短期内的学业规划。得知这些事情后,父母很忧心,当然是做了最大的努力去为 TA 提供帮助。尤其是父亲,积极的跟小 A 谈心,运用自己的一切人生经验去帮助小 A,试图弱化小 A 的困难,让小 A “看开一点”,从而增加解决问题的信心。比方说,他向小 A 讲述自己年轻时的励志往事,回忆当时如何克服各种非常巨大的障碍,强调连这么大的困难都能被打倒,小 A 的这些“小很多的问题”肯定就更加不是个事了。尽管出发点是希望自己的成功经验能给孩子以激励和借鉴,但不幸的是,父母这些努力都把情况推向了更糟的方向,小 A 一天天的越发失望和沮丧。虽然明白父母的关心,但 TA 更加苦恼于父母始终只局限于他们的想法,完全不能理解 TA 作为另外一个独立个体的特殊感受和巨大困难。
对于年轻的小 A 来说,遇到了重大的挫折,父母的支持和理解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现在连他们都不理解,那也就生无可恋了。所以在父母失败的“共情”下,小 A 的临床抑郁症有明显加重的趋势,TA 甚至觉得自杀可能是唯一的出路 -- 既然已经穷尽了所有的沟通方式,那只有一死,才能让父母明白自己面对的困难到底有多大。
当然,由于干预及时,事情并没有发展到最后一步。在我和小 A 父母单独面谈之后,他们意识到自己陷入了『共情的误区』,尽管出发点很好,但这种做法却让小 A 非常痛苦。事情的后续发展很顺利,小 A 的父母迅速地改变了自己的做法,小 A 的症状也很快好转。其中一次会面时,小 A 略带惊惧的问我,我到底跟 TA 父母说了什么,他们好像变了一个人。TA 即高兴又害怕,害怕父母“以后会不会再变回去”。TA 战战兢兢的态度实在是令人不忍。
  这是发生在一个普通的中产家庭里的事情,而这样的失败共情,随时随地都在我们身上发生,只不过程度、后果、反应不一样,好在大多数没有那么极端。但我们如果能够了解共情,并且有意识的运用这些技巧,类似的许多失败沟通就完全可以避免,这也将会给我们家庭关系、人际关系带来很大的提升。这是我写本文的愿望。
需要注意的倒是,在共情的运用上,首先要学会尊重别人的价值体系,切忌将自我的价值体系套在别人身上。不管是退一步(Sympathy)还是进一步(Compassion),双方并未置于平等的天秤,不仅容易共情失败,更易加深对方的苦恼。
客官,这篇文章有意思吗?语文不好是种怎样的体验_百度知道
语文不好是种怎样的体验
我有更好的答案
就是因为满分120的只得了100.5分,就是生活中怼人文也不好吧,现在我都被征文烦得要命了。你也不能像其他语文好的同学怼诗啦。反正呢,就像其他科目不好的感觉,都一样的啦。(每一课都很重要的哦,所以与前几名拉开了距离我成绩在年级还算名列前茅,一定要好好学哟,嗯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0被浏览196分享邀请回答暂时还没有回答,开始写第一个回答}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共情能力差的表现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