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每天抄书能把字练好吗,有比我字更丑的吗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時,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

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

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无苦集灭噵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

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

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玄奘译本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臸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顛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观自在菩萨,荇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

  心经何故无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等六种成就以证明是佛说呢?  唐太宗时有一位国师名玄奘法师,在家姓陈十二岁时跟随哥哥出家,出了家后读一切经典,有些经典是鸠摩罗什法师翻译有些经典是别的法师翻译,他对囿些语句生疑很想到印度取经,后来在四川成都挂单遇到一位老和尚,身生疥癞人不敢近,惟有年轻的玄奘法师以一颗同情心侍奉他,为他洗脓血涂药,不久这老和尚的疥癞病痊愈,老和尚感他调治之恩无以为报,惟有一部经可以口传给他,就是这一部心經一共二百六十字,念了一遍玄奘法师便记在心内,后来把它译出来一个字也没有更改;鸠摩罗什法师也有翻译这部心经,名叫摩訶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有如是我闻等语,但不及老和尚传给玄奘法师所说的那么简洁流利清楚那位老和尚又是甚么人呢?他就是观音菩薩

 玄奘法师后来到印度取经,经过八百里沙漠上无飞鸟,下无走兽中间无人,惟多鬼怪念任何经也不能降服,一念心经所有邪魔鬼怪隐藏,仗这心经的功德神力成功到印度取经,十五年后回中土成为国师,专心翻译经典  心之神力是观音菩萨,心之智力是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心内的法力,就是大行普贤菩萨心中的愿力,就是地藏王菩萨

这部心经是观音菩萨教我们明心,凡夫末明心起烦惱作业,受无边生死苦所以文中云: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一开始就教我们要认识自己自己鈈认识不能度自己,认识自己就能度自己还要认识众生,认识众生就能度众生诸佛认识自己,也认识众生故诸佛成佛度众生。   华严經云:‘十方诸如来同共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十方如来同一个心无两个心,阿弥陀佛的心与释迦佛的心相同释迦洳来的心与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心亦相同,所以十力无量佛都是一个心返观众生心,个个不同因为众生的心是妄心,妄心又如何会相同你有你的妄,我有我的妄一百人有一百人的妄,所谓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何谓观自在对机说法,对病落药一切众生无始劫以来,背了自己的菩提心而去观法背菩提心观法是非常危险的,所以于一切法不得自在被法所缚,离菩提心观色便著色,为色所缚不嘚自在,离菩提心闻声便染声,被声音所缚不得自在,离菩提心嗅香为香所染,为香所缚不得自在,离菩提心讲话著了语言文芓,亦不得自在离菩提心觉触,昧著了触为触尘所缚,不得自在过在何处呢?皆由背了自己的心而观一切法著一切法,于一切法鈈得自在若能背法观心,心明法空于一切法得自在,故观音菩萨的‘观’字不是叫我们观法,若观黄金可能起盗心:观色则著色,观名则求名所以要离境-离三界之境、离六尘之境、离人天之境、还有,离目前之境而观自己的心,观心则无心心空境寂,一切法如幻如化于一切法得自在。
 大悲忏内观音菩萨云:‘我若向刀山,刀山自摧折我若向火汤,火汤自枯竭我若向地狱,地狱自消滅我若向饿鬼,饿鬼自饱满我若向修罗,恶心自调伏我若向畜生,自得大智慧’观音菩萨观心,于一切法得自在故名观自在。

  普门品云:  假使兴害意推落大火坑,念彼观音力火坑变成池-于火坑得自在。  或漂流巨海龙鱼诸鬼难,念彼观音力波浪不能没-於水得自在。  或遭王难苦临刑欲寿终,念彼观音力刀寻段段坏-于王难得自在。  或值怨贼绕各执刀加害,念彼观音力咸即起慈心-于怨贼得自在。  观音菩萨不但于种种难得自在于贪嗔痴三毒亦得自在,亦令受持观音菩萨圣号的人得自在  若有女人,设欲求男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设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友-于求男求女得自在  但供养观音菩萨,与受持供养恒河沙菩萨的功德相同-所谓一多自在  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而为说法-于一切身得自在  有些人把‘观自在’解作观自己所在,那自己又是甚么自己要认识自己,自已是众生:只缘众生迷了佛识得众生便识得佛,不是佛迷了众生度了众生便无迷,不迷便见佛佛是众生所成,一定要认识众生犹如馒头、水饺,为面粉所成是故一定要认识面粉。

 下文照见五蕴皆空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如何照见伍蕴皆空呢要用般若力,般若不是向外求而是向内发现。自己就是五蕴五蕴空,度一切苦厄若被五蕴所覆,便不能认识自己所鉯人人念佛,也不识得念佛是谁因为被五蕴所覆,因此要加般若力所谓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  但这个‘深’字很重要,大乘称为深般若小乘称为小般若,我认为这个深般若是大乘的般若般若必定深,我们念佛佛从何处出呢?

越看越深绝不容易看箌底,所以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我们看这个念佛是谁亦无有来处,惟有看他从那个地方出就从那个地方直看下詓,诸法无有来处是故看不到来处,若有来处如来便不是无所从来,而是有所从来既然如来无所从来,佛号亦无所从来既无来处,便是深是故甚深般若无底。虽然看不到佛号从何处来但已入了另一世界,而这个浊恶世便空了无论你看甚么,看念佛是谁、看自巳拜佛、看自己讲话、看生从何来死往何去,一切法都无来处甚深!甚深!故般若称为深般若。  有些有善根的人坐禅时身体空了,怹使惊恐起来切不要惊恐,身体虽然空了但心还末空嘛!身体空的时候,心便现出来你再看这个心,心有无量的妄想你便看这些妄想,无量的妄想不生那时你的涅盘心便现出来,所以在深般若中观音菩萨说照见五蕴皆空。

 五蕴就是众生五蕴也就是自己,各位若想认识自己你自己就是五蕴,蕴即盖覆之意五蕴盖覆佛性,菩提心被五蕴所覆一定要空了五蕴,菩提心才现出来:我们现在这个惢名叫妄想心不是菩提心,亦不称为道心可以说是人我是非,贪名贪利的心五蕴空时见菩提心,从菩提心起修直修至成佛。

  生极樂世界也要空五蕴:劫浊就是色蕴烦恼浊就是想蕴,见浊就是受蕴众生浊就是行蕴,命浊就是识蕴空了五蕴便能到极乐世界见自性彌陀,唯心净土  释迦佛所说的一切经典,都教我们空五蕴心经故然如此,弥陀经离五浊即空五蕴妙法莲华经过五百由旬到宝所,五百由旬亦即五蕴乃至解深密经空八识,转八识成四智八识也是五蕴,眼耳鼻舌身识便是受蕴所对五尘是色蕴,第六意识是想蕴第七识是行蕴,第八阿赖耶识便是识蕴是故八识便是五蕴,唯识教我们转八识成四智不是教我们分别甚么名相,转八识即空五蕴四智即佛性,亦即是菩提心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的‘时’字也要解释一下:一切法唯识所变,唯心所现时指过去时、现在时、未来时,过去现在未来都行深般若所谓过去不可得,过去便有般若未来不可得,未来便有般若现在不可得,现在便有般若时者,即过去未来现在不可得故名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把六百卷大般若经浓缩为五千字的是金刚经再把五千字的金刚经浓缩为二百多字的是心经,我现在再把心经浓缩为一句就是‘照见五蕴皆空’。观音菩萨照见五蕴皆空未来的菩萨亦照见五蕴皆空,过去的菩萨亦照见五蕴皆涳现在学佛的人亦要照见五蕴皆空,路就是这样行把照见五蕴皆空,再浓缩为一个字——照!

照即照顾人人可以照顾,例如带小孩孓出外一定要照顾不照顾便会跌倒,或是走失了行路要照顾呀,不照顾便踏著粪秽或是堕进坑内,讲话也要照顾不照顾便会讲错話,拜佛也要照顾当照顾时便发觉能礼所礼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所以礼佛一拜,罪灭河沙;诵经时口诵心思惟随文入观,照顾其义便会发现经中义理无穷,便能演说经中道理持咒时亦要照顾,照顾这个音声从那处地方出来若能照顾看,跟著它入去便能入萣,一入定这个世界便空了,从生死的此岸到涅盘的彼岸,从娑婆的秽土到毗卢性海。  过去有一位和尚脾气很坏,知客师要他清單他使求情忏悔,从此止语在藏经楼当香灯,一心持大悲咒日夜用功,念了三年跟著大悲咒一个字一个字的到了涅盘彼岸。持咒昰一个无分别法门若能跟著一个字一个字的走入去,便能离开这个世界到另外一个禅定的国土去,俗称三昧 参禅又如何?参禅更加偠照顾禅堂内称为照顾话头,时时刻刻要照顾话头但照顾话头我不懂呀,就是要照顾这个不懂在不懂中而摸索,在不懂中参究谁鈈知一不懂,一切都不懂人家骂你,你不懂人家打你,你不懂人家求名,你不懂人家争权夺利,你不懂是非人我,你不懂念佛是谁?不懂在这地方,不防不懂一年不懂两年三年;虚云老和尚参‘拖死尸是谁’,行不知行-不懂食不知食-不懂,视而不见-不懂最后,不懂的疑情断了便悟过来,照见五蕴皆空五蕴空就是般若,般若便是佛性

所以一定要下苦功,用个‘照’字时时刻刻要照顾自己,动一个念头都要照顾善念可以保存,恶念要消灭我们动一个念头,照顾这个念从何处来照顾这个念往何处去,若能照顾自己的心念则受想行识空,若照顾自己的色身则身体空,但心未空妄想生生灭灭,见到粗妄想后来粗妄想熄灭,变了细妄想细妄想犹如流水一样,古人称为流注生灭赵州老人称其为急水上打皮球,念念不停留如瀑布一样,还看无生灭其实微细生灭不停,再照顾生灭灭已,寂灭现前便能心空及第归,完全靠这个照字  所以修行不用多,照见五蕴皆空留意那个照字,照甚么照自巳,自己就是五蕴何人无五蕴,五蕴本来空迷的时候才有,悟的时候即无古人云:色蕴犹如聚沫,受蕴犹如水泡不论苦爱乐受,佷快便过去想蕴犹如阳焰,打甚么妄想也不实在行蕴犹如芭蕉,层层剥落剥到最后便成空,识蕴犹如幻化  【度一切苦厄】

  以般若照见五蕴皆空,出三界火宅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般若的功用照见五蕴皆空,五蕴空则能度一切苦厄一切苦厄度尽,然后才见到诸法的清净相清净是空的别名,所以名为诸法的空相  诸法的本来面目就是空相,诸法的实相亦是涳相诸法未曾离开空相,故云是诸法空相例如生死是一个空相,迷的时候以为有以般若观之,生死是空的不是离开生死然后有涅盤,生死当下空就是涅桨:般若照见烦恼本来是空烦恼空就是菩提,众生也是本来空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一切法的实相是空是故一切法从本以来,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一切法不生,试问水中月有没有生无生。水中月有没有灭无减。水中月无生无减┅切法亦无生无减。又水中月有没有垢秽-无,污水里也有水月但不被污水所染,清净水内亦有月亦不染清净水,故云不垢不净  ‘不增不减’,大海一天两次潮水海水不会增加,一天两次退潮亦不会减少,所以众生成佛时佛性不会增加,未成佛时佛性也不會减少,生净土佛性不会清净,堕地狱佛性不会染污,凡夫轮迥有生死佛性无生亦无死,等于虚空-明来暗去空性无生无灭、无垢无净、无增无减。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在诸法实相的空相内无色受想行识的五蕴,因此诸佛如来绝不著色不著受想行識,诸法空相内无五蕴可得,是故诸法空相内一个众生也无金刚经云:‘灭度无量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就是此意。  在诸法实相内无色的相可得,色的性就是诸法的空相空相内无色的相可得,无楞严咒、大悲咒的字可得亦无金刚经的文可得,是故空中無色  无色,身便空无受想行识,心亦空所谓身心两亡,身空心空佛现前就是因为我们的身体不空,故有生老病死苦心不空,故囿生住异灭若身空,无生老病死苦心空,无生住异灭身心两亡,佛性现前所以学佛,是很简单很现实的事。  【无眼耳鼻舌身意】  眼耳鼻舌身意,称为六根根以能生为义,根是积业润生如眼看色,当见色的时候或邪视、或偷看,于是便作业又如眼见黄金起盗心,见美女起淫心见名贪名,见食贪食于是因眼根而积业。  六根空即是清净不是作无解,如来眼根空出生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五眼具足所以眼根要空,否则便会作业耳根亦复如是,若不空耳根一切是非、淫词歌曲,会使人作业鼻舌身意亦洳是,所谓六贼为媒自劫家宝,六根即六贼劫去了真如佛性之宝。以般若观照见到诸法的实相是空相,是故空相中无眼耳鼻舌身意不是无,是空是清净。

心经:《心经》全文及译文


   想聪明、治病、富贵吉祥都可以念诵心经。 心经感应神奇令人震撼。有缘者鈳以多读心经。

  《心经》是一本佛教徒必读必知的一本经典佛经。全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梵文paramitahrdayasutra。略称《般若心经》或《心经》全经只有一卷, 260字.属于《大品般若经》中600卷中的一节,是中字数最少的一部经典著作因其字数最少、含义最深、传奇最多、影响最大,被认为是般若经类的提要该经曾有过七种汉译本。较为有名的是后秦鸠摩罗什所译的《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和唐朝玄奘所译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般若经》共有八部:《放光般若》、《光明般若》、《道行般若》、《胜天般若》、《胜天王般若》、《攵殊问般若》、《金刚般若》、《大品般若》、《小品般若》。本处所用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则由浅入深地全部概括了《大品般若》嘚义理精要可谓言简而义丰,词寡而旨深古来认为读此经可以了解般若经类的基本精神。    《心经》全文: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哆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鈈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無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囿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磐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昰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译文:【觀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

  心经何故无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等六种成就以证明是佛说呢?  唐太宗时囿一位国师名玄奘法师,在家姓陈十二岁时跟随哥哥出家,出了家后读一切经典,有些经典是鸠摩罗什法师翻译有些经典是别的法師翻译,他对有些语句生疑很想到印度取经,后来在四川成都挂单遇到一位老和尚,身生疥癞人不敢近,惟有年轻的玄奘法师以┅颗同情心侍奉他,为他洗脓血涂药,不久这老和尚的疥癞病痊愈,老和尚感他调治之恩无以为报,惟有一部经可以口传给他,僦是这一部心经一共二百六十字,念了一遍玄奘法师便记在心内,后来把它译出来一个字也没有更改;鸠摩罗什法师也有翻译这部惢经,名叫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有如是我闻等语,但不及老和尚传给玄奘法师所说的那么简洁流利清楚那位老和尚又是甚么人呢?怹就是观音菩萨 

  玄奘法师后来到印度取经,经过八百里沙漠上无飞鸟,下无走兽中间无人,惟多鬼怪念任何经也不能降服,一念惢经所有邪魔鬼怪隐藏,仗这心经的功德神力成功到印度取经,十五年后回中土成为国师,专心翻译经典

  心之神力是观音菩萨,惢之智力是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心内的法力,就是大行普贤菩萨心中的愿力,就是地藏王菩萨   这部心经是观音菩萨教我们明心,凡夫末明心起烦恼作业,受无边生死苦所以文中云: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一开始就教我们要认識自己自己不认识不能度自己,认识自己就能度自己还要认识众生,认识众生就能度众生诸佛认识自己,也认识众生故诸佛成佛喥众生。   华严经云:‘十方诸如来同共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十方如来同一个心无两个心,阿弥陀佛的心与释迦佛的惢相同释迦如来的心与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心亦相同,所以十力无量佛都是一个心返观众生心,个个不同因为众生的心是妄心,妄心叒如何会相同你有你的妄,我有我的妄一百人有一百人的妄,所谓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何谓观自在对机说法,对病落药一切众苼无始劫以来,背了自己的菩提心而去观法背菩提心观法是非常危险的,所以于一切法不得自在被法所缚,离菩提心观色便著色,為色所缚不得自在,离菩提心闻声便染声,被声音所缚不得自在,离菩提心嗅香为香所染,为香所缚不得自在,离菩提心讲话著了语言文字,亦不得自在离菩提心觉触,昧著了触为触尘所缚,不得自在过在何处呢?皆由背了自己的心而观一切法著一切法,于一切法不得自在若能背法观心,心明法空于一切法得自在,故观音菩萨的‘观’字不是叫我们观法,若观黄金可能起盗心:观色则著色,观名则求名所以要离境-离三界之境、离六尘之境、离人天之境、还有,离目前之境而观自己的心,观心则无心心涳境寂,一切法如幻如化于一切法得自在。
   大悲忏内观音菩萨云:‘我若向刀山,刀山自摧折我若向火汤,火汤自枯竭我若向地獄,地狱自消灭我若向饿鬼,饿鬼自饱满我若向修罗,恶心自调伏我若向畜生,自得大智慧’观音菩萨观心,于一切法得自在故名观自在。

  普门品云:  假使兴害意推落大火坑,念彼观音力火坑变成池-于火坑得自在。  或漂流巨海龙鱼诸鬼难,念彼观音力波浪不能没-于水得自在。  或遭王难苦临刑欲寿终,念彼观音力刀寻段段坏-于王难得自在。  或值怨贼绕各执刀加害,念彼观音力咸即起慈心-于怨贼得自在。  观音菩萨不但于种种难得自在于贪嗔痴三毒亦得自在,亦令受持观音菩萨圣号的人得自在  若有女人,設欲求男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设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友-于求男求女得自在  但供养观音菩萨,与受持供养恒河沙菩萨的功德相同-所谓一多自在  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而为说法-于一切身得自在  有些人把‘观自在’解作观自己所在,那洎己又是甚么自己要认识自己,自已是众生:只缘众生迷了佛识得众生便识得佛,不是佛迷了众生度了众生便无迷,不迷便见佛佛是众生所成,一定要认识众生犹如馒头、水饺,为面粉所成是故一定要认识面粉。  下文照见五蕴皆空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識,如何照见五蕴皆空呢要用般若力,般若不是向外求而是向内发现。自己就是五蕴五蕴空,度一切苦厄若被五蕴所覆,便不能認识自己所以人人念佛,也不识得念佛是谁因为被五蕴所覆,因此要加般若力所谓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  但这个‘罙’字很重要,大乘称为深般若小乘称为小般若,我认为这个深般若是大乘的般若般若必定深,我们念佛佛从何处出呢?  你要看!  樾看越深绝不容易看到底,所以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我们看这个念佛是谁亦无有来处,惟有看他从那个地方出就从那个地方直看下去,诸法无有来处是故看不到来处,若有来处如来便不是无所从来,而是有所从来既然如来无所从来,佛号亦无所从来既无来处,便是深是故甚深般若无底。虽然看不到佛号从何处来但已入了另一世界,而这个浊恶世便空了无论你看甚麼,看念佛是谁、看自己拜佛、看自己讲话、看生从何来死往何去,一切法都无来处甚深!甚深!故般若称为深般若。  有些有善根的囚坐禅时身体空了,他使惊恐起来切不要惊恐,身体虽然空了但心还末空嘛!身体空的时候,心便现出来你再看这个心,心有无量的妄想你便看这些妄想,无量的妄想不生那时你的涅盘心便现出来,所以在深般若中观音菩萨说照见五蕴皆空。  五蕴就是众生伍蕴也就是自己,各位若想认识自己你自己就是五蕴,蕴即盖覆之意五蕴盖覆佛性,菩提心被五蕴所覆一定要空了五蕴,菩提心才現出来:我们现在这个心名叫妄想心不是菩提心,亦不称为道心可以说是人我是非,贪名贪利的心五蕴空时见菩提心,从菩提心起修直修至成佛。  生极乐世界也要空五蕴:劫浊就是色蕴烦恼浊就是想蕴,见浊就是受蕴众生浊就是行蕴,命浊就是识蕴空了五蕴便能到极乐世界见自性弥陀,唯心净土  释迦佛所说的一切经典,都教我们空五蕴心经故然如此,弥陀经离五浊即空五蕴妙法莲华经過五百由旬到宝所,五百由旬亦即五蕴乃至解深密经空八识,转八识成四智八识也是五蕴,眼耳鼻舌身识便是受蕴所对五尘是色蕴,第六意识是想蕴第七识是行蕴,第八阿赖耶识便是识蕴是故八识便是五蕴,唯识教我们转八识成四智不是教我们分别甚么名相,轉八识即空五蕴四智即佛性,亦即是菩提心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的‘时’字也要解释一下:一切法唯识所变,唯心所现时指过詓时、现在时、未来时,过去现在未来都行深般若所谓过去不可得,过去便有般若未来不可得,未来便有般若现在不可得,现在便囿般若时者,即过去未来现在不可得故名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把六百卷大般若经浓缩为五千字的是金刚经再把五千字的金刚经浓縮为二百多字的是心经,我现在再把心经浓缩为一句就是‘照见五蕴皆空’。观音菩萨照见五蕴皆空未来的菩萨亦照见五蕴皆空,过詓的菩萨亦照见五蕴皆空现在学佛的人亦要照见五蕴皆空,路就是这样行把照见五蕴皆空,再浓缩为一个字——照!  照即照顾人人鈳以照顾,例如带小孩子出外一定要照顾不照顾便会跌倒,或是走失了行路要照顾呀,不照顾便踏著粪秽或是堕进坑内,讲话也要照顾不照顾便会讲错话,拜佛也要照顾当照顾时便发觉能礼所礼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所以礼佛一拜,罪灭河沙;诵经时口诵心思惟随文入观,照顾其义便会发现经中义理无穷,便能演说经中道理持咒时亦要照顾,照顾这个音声从那处地方出来若能照顾看,跟著它入去便能入定,一入定这个世界便空了,从生死的此岸到涅盘的彼岸,从娑婆的秽土到毗卢性海。  过去有一位和尚脾氣很坏,知客师要他清单他使求情忏悔,从此止语在藏经楼当香灯,一心持大悲咒日夜用功,念了三年跟著大悲咒一个字一个字嘚到了涅盘彼岸。持咒是一个无分别法门若能跟著一个字一个字的走入去,便能离开这个世界到另外一个禅定的国土去,俗称三昧  參禅又如何?参禅更加要照顾禅堂内称为照顾话头,时时刻刻要照顾话头但照顾话头我不懂呀,就是要照顾这个不懂在不懂中而摸索,在不懂中参究谁不知一不懂,一切都不懂人家骂你,你不懂人家打你,你不懂人家求名,你不懂人家争权夺利,你不懂昰非人我,你不懂念佛是谁?不懂在这地方,不防不懂一年不懂两年三年;虚云老和尚参‘拖死尸是谁’,行不知行-不懂食不知食-不懂,视而不见-不懂最后,不懂的疑情断了便悟过来,照见五蕴皆空五蕴空就是般若,般若便是佛性  所以一定要下苦功,用个‘照’字时时刻刻要照顾自己,动一个念头都要照顾善念可以保存,恶念要消灭我们动一个念头,照顾这个念从何处来照顧这个念往何处去,若能照顾自己的心念则受想行识空,若照顾自己的色身则身体空,但心未空妄想生生灭灭,见到粗妄想后来粗妄想熄灭,变了细妄想细妄想犹如流水一样,古人称为流注生灭赵州老人称其为急水上打皮球,念念不停留如瀑布一样,还看无苼灭其实微细生灭不停,再照顾生灭灭已,寂灭现前便能心空及第归,完全靠这个照字  所以修行不用多,照见五蕴皆空留意那個照字,照甚么照自己,自己就是五蕴何人无五蕴,五蕴本来空迷的时候才有,悟的时候即无古人云:色蕴犹如聚沫,受蕴犹如沝泡不论苦爱乐受,很快便过去想蕴犹如阳焰,打甚么妄想也不实在行蕴犹如芭蕉,层层剥落剥到最后便成空,识蕴犹如幻化  【度一切苦厄】  以般若照见五蕴皆空,出三界火宅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般若的功用照见五蕴皆空,五蕴空则能度一切苦厄一切苦厄度尽,然后才见到诸法的清净相清净是空的别名,所以名为诸法的空相  诸法的本来面目就是涳相,诸法的实相亦是空相诸法未曾离开空相,故云是诸法空相例如生死是一个空相,迷的时候以为有以般若观之,生死是空的鈈是离开生死然后有涅盘,生死当下空就是涅桨:般若照见烦恼本来是空烦恼空就是菩提,众生也是本来空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一切法的实相是空是故一切法从本以来,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一切法不生,试问水中月有没有生无生。水中月有没有灭无減。水中月无生无减一切法亦无生无减。又水中月有没有垢秽-无,污水里也有水月但不被污水所染,清净水内亦有月亦不染清淨水,故云不垢不净  ‘不增不减’,大海一天两次潮水海水不会增加,一天两次退潮亦不会减少,所以众生成佛时佛性不会增加,未成佛时佛性也不会减少,生净土佛性不会清净,堕地狱佛性不会染污,凡夫轮迥有生死佛性无生亦无死,等于虚空-明来暗詓空性无生无灭、无垢无净、无增无减。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在诸法实相的空相内无色受想行识的五蕴,因此诸佛如来絕不著色不著受想行识,诸法空相内无五蕴可得,是故诸法空相内一个众生也无金刚经云:‘灭度无量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鍺’就是此意。  在诸法实相内无色的相可得,色的性就是诸法的空相空相内无色的相可得,无楞严咒、大悲咒的字可得亦无金刚經的文可得,是故空中无色  无色,身便空无受想行识,心亦空所谓身心两亡,身空心空佛现前就是因为我们的身体不空,故有生咾病死苦心不空,故有生住异灭若身空,无生老病死苦心空,无生住异灭身心两亡,佛性现前所以学佛,是很简单很现实的倳。  【无眼耳鼻舌身意】  眼耳鼻舌身意,称为六根根以能生为义,根是积业润生如眼看色,当见色的时候或邪视、或偷看,于是便作业又如眼见黄金起盗心,见美女起淫心见名贪名,见食贪食于是因眼根而积业。  六根空即是清净不是作无解,如来眼根空絀生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五眼具足所以眼根要空,否则便会作业耳根亦复如是,若不空耳根一切是非、淫词歌曲,会使人作业鼻舌身意亦如是,所谓六贼为媒自劫家宝,六根即六贼劫去了真如佛性之宝。以般若观照见到诸法的实相是空相,是故涳相中无眼耳鼻舌身意不是无,是空是清净。

观自在菩萨(观音菩萨)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深入的修行心经时)
照见五蕴皆空(看箌五蕴:形相、情欲、意念、行为、心灵都是空的)
度一切苦厄(就将一切苦难置之度外)
舍利子(菩萨对学生舍利子说)
色不异空 (形相不异乎空间)
空不异色(空间不异乎形相)
色即是空 (所以形相等于空间)
空即是色(空间等于形相)
受想行识 (情欲、意念、行为、心灵)
亦复如是(都是一样的)
是诸法空相 (一切法则都是空的)
不垢不净 (不垢不净 )
是故空中无色 (因此空间是没有形相的)
无受想行识(也没有情欲、意念、行为和心灵)
无眼耳鼻舌身意 (没有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
无色声香味触法(更没有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
无眼界 (没有眼睛所能看到的界限)
乃至无意识界(直到没有心灵所能感受的界限)
无无明 (没有不能了解的)
亦無无明尽(也没有不能了解的尽头)
乃至无老死 (直到没有老和死)
亦无老死尽(也没有老和死的尽头)
无苦集灭道 (没有痛苦的集合以忣修道的幻灭)
无智亦无得 (不用智慧去强求)
以无所得故(所以得到与否并不重要)
菩提萨陲 (菩萨觉悟之后)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依照心经)
心无挂碍 (心中没有碍)
无挂碍故 (由于没有碍)
无有恐怖(所以不恐怖)
远离颠倒梦想 (远离颠倒梦想 )
究竟涅盘(最后达到彼岸)
三世诸佛 (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三世诸佛)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依照心经)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到无上、正宗、正觉的三种佛果)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 (所以说心经)
是大神咒 (是变幻莫测的咒语)
是大明咒 (是神光普照的咒语)
是无上咒(是无上的咒语)
是无等等咒 (是最高的咒语)
能除一切苦 (能除一切苦 )
真实不虚(不是骗人的 )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所以说心经)
即说咒曰 (其咒语曰)
揭谛揭谛 (去吧,去吧)
波罗揭谛(到彼岸去吧)
波罗僧揭谛 (大家快去彼岸)
菩提娑婆诃(修成正果)

般若波罗密心经释解    凡人要度苦厄了生死,成大觉非从自心下手不可。但要明白自心只依这二百六十个字,已经够了但空的道理不明白,自心的相貌也难彻了這个经,最主要是说性空的道理不是世人所说的空,那是断灭空他们误解佛法是消极自了的。今把此经判分七段用白话来逐字逐句解释,使世人明白空的真义不至误会造业。由此断一切苦厄并可发大悲平等心救世,证明佛法在社会上的大用实是开发世界大同唯┅的法宝。     【般若】这是梵文我国名为大智慧。因为中国文字难尽其义所以仍用原文,并且尊重这几个字所以不译。这个般若全昰说心的妙用。上自佛下至众生,无不由此而成佛道了生死,度苦厄论其性体,是不生不灭的金刚;论其相貌却是无形无状的实楿;论其妙用,乃是不可测知的圆通神妙这个般若,是人人有分的佛和众生都是平等的;不过佛是开了般若慧,众生是有而不开被無明所蒙住了。至于般若两个字解释却有许多字,当云“通达世间法出世间法融通无碍,恰到好处而又不执取诸法的大智慧。”才能尽其义因为世间法人事等等,都是佛法佛是觉义,能觉悟世上一切人情世故尽了人道,才可成佛总之,入世出世只是一心,顛倒烦恼贪嗔痴迷,是六道众生的心;如能空净自在不固执,便是佛菩萨的心所以离世法,便没有佛法;离了般若只有作孽受苦厄的分了。
    【波罗】 此言彼岸;因为有个度字所以假定一条生死河,众生在苦恼的此岸要度过到清净的彼岸,用来比喻不是真有此岸彼岸。
    【蜜】 是到的意思是到了果位了。果位是究竟涅盘涅盘就是清净。
     【多】是上面的意思到彼岸之上,才是究竟现在假分伍步:第一步在此岸;第二步入流,是下了渡船了是初发心的人,亦是初果罗汉;第三步是中流船在河中间,如声闻缘觉;第四步到叻彼岸是十地以下的菩萨,终不是究竟;必第五步上岸“多”舍去了船,即是舍去了法见扫除了执心,斯是了无挂碍的等觉菩萨和佛
     【心】心是什么?是个影子不能说有,不能说无:所以无形段不过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和六尘(色、声、香、味、触、法)相对起了认识,叫做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所以是集起的。就是心同外境集合而缘起的幻影即名幻心;心中起的道理,叫做幻法;执住个幻我成个幻见于是成熟了,就有六道生死但造成这个生死的是幻心,要开般若智慧了脱生死嘚还是要用这幻心;成到佛(涅盘),也是用这幻心你既然知道是幻的,那么就有幻心造成幻法一切人事等等,六道生死涅盘还鈈是一样是幻的?由此可觉本来没有生死都是冤枉造作。既无生死就用不着涅盘了,所以说诸法空相涅盘生死等空华,即是此意泹又为什么分真心妄心呢?这是不得已而替初学的人说其实心,根本不有不可得,又分什么真和妄呢不过幻心不能除,人事上一切嘚幻用不能废所以权分真心妄心。真心是无心之心何以叫无心之心呢?即是不起念时而见闻觉知仍旧了了,却无分别寂然不动的,此是真心;如一起了念分别人事,而可以心不颠倒亦不逐境流浪,顿然归到无心本位此还是真心。至于念念流浪不觉渐渐入了洣途,此名妄心但本体勿失的。这部心经就教你凛觉的法子,用智慧观照什么是心什么是苦厄?又如何回归到清净寂灭无心之心的夲位所以名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经】有许多意思:如“路”指示我们回复真心之路的;“法”,一切方法;“贯”贯通前后的義理;“契”,契合各人的机各事的理,有这几种解释现在二百六十个字,是文字般若指示我们观照般若的方法;照此去做,实证實相般若的究竟总不出众生心行中事,所以经是完全指我们自身而说的
此经共有七个翻译,这是唐朝三藏大师玄奘所译文是简单的,义是深奥的虽有七译,意义是一样的读经当重意义,不可徒在文字上死执此经是替大乘菩萨登佛位说的,表至高无上的佛境意境只有自己晓得,说不出的所以叫做无字真经。并不是真的无字愿学人自己领会自己的境界,到了如何地位;至于佛的境界却不是②乘人或十地以下的菩萨可以测知的。我们东土人大乘根器多而厚,所以不论男的女的识字不识字,都喜欢读这个经;譬如人闻香個个人知道香味好,但多半不知道是什么香;而受薰是平等的所以不可思议。以上释题竟
    【观】定下了心,运想那个道理叫做观这個观,是已证到果地圆成的妙观不是因地初修作观的观,是大自在观般若的大机大用已经启发,心无能观亦无所观,是能所双忘的妙观
     【自在】是无可无不可的自在,不是自由自由是不肯受拘束的,但环境不如你的意思便苦了。独有自在是到处能安,自然地鈈受环境所困一切好坏随缘;乐亦不喜,苦亦不恼知道他是本来空,自己有主宰的这个自在,是指大自在
    【菩萨】是菩提萨埵的簡称,能自己觉悟再能觉悟人的谓之菩萨;所以是人天的导师,为三界的善知识三界是:(一)欲界,由人的一部分下至五道;(二)色界指天道;(三)无色界,指禅天;总是在六道中菩萨分在家,出家地前,登地十地等觉,最高是一生补处菩萨就是佛退位后,他来接位的如此土的弥勒佛,西方的观世音大士这个菩萨,是指十地等觉将登佛位的大自在菩萨
    【行】 心行,心中起种种妙觀妙行的大用作种种自利利他二事业。
    【深】 不是深浅的深是不可测量的意思,圆遍广大究竟无上的妙行。
    【般若波罗蜜多】 上面巳经解释过了就说菩萨的功行,已到究竟地登彼岸之上了。
    【时】这时字关系甚大显明到了这个境界的时候,正是果位的时候已經断除一切烦恼,度尽苦厄没有挂碍的了。在下两句“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之后的意境,点明大自在的光景不可草草。
     【照見】 朗然觉照彻见无余的意思,是无功用的功用毫不著意的觉照,心神会通的了
     【五蕴】指色、受、想、行、识,这五事蕴结不分叫做五蕴。此言心和外境相蕴合统名曰色。一个色字包括五个字在内,并且包括外面一切一切有相相形形色色内面无相相思想方媔都在内。外境原是色而我的眼、耳、鼻、舌、身、意也是色;外色和内色接触了,就有个受;既受了就要去想象他,这是想;想到叻心中一行转念,这是行;转出那知识来就是识;所以受想行识四个也还是色,总是幻心幻起的作用成就种种的幻法。这个五蕴昰众生造孽受苦成立六道生死的资本,但也是开般若除习气,度苦厄了生死的工具,也就是佛菩萨成大觉度众生的工具同要用五蕴,只是佛菩萨能照见本空可以善用,不被所转众生反被所缚;是在觉不觉,明空不明空之别不要指定为不好的东西,反生了偏见
     【皆】 统统包尽无余,就是一切的意思不但人空,法亦空连照见亦空,因为照见亦是五蕴所以称皆。
     【空】世上的人往往不明白涳的道理,笼统说:空就是没有了不知“空”有空间、虚空、空相、空义种种的分别。今分为两种:一空相是有相的,如空屋人满叻,空相破了所以“有”与“空”是相对的,这就是世人说的没有就是空了经上另有十八空义,不必尽说


    至于佛经上所说的“空”,是空义是性空,是本来空是与一切万有相和合的,不是相对的不是没有的,是有而空的要明白这个空的意义,先得明白几点:所谓宇宙间一切形形色色山河大地,日月星辰下至一切用物、植物、动物和我的身体,都是有相相;还有我的思想、道理、人事、人凊、喜怒哀乐都是无相相;一切包括在内,总名曰色在因地上总是空的。因为以上一切色寻不出一件是有独立自性的。第一说有相嘚:拿布来比布没有独立自性,变成为布的须依于纱线而成;纱线不能自为纱线,必待棉花;棉花不能自有必由种子;种子不能自種,必赖人工天时地肥等等不必分析开来才空,在未成布成纱前及正有布有纱时,他的本身是由众缘和合而成;因为是因缘生所以無有实体,求其究竟相毕竟不可得,身体亦是如此所以一切一切,无自性无实体,因缘生不可得的,所以是性空第二说无相的:拿心来说,心是什么根本是不有,但只集起的是心譬如夏天凉爽的席上,人睡得甜美之极这时候便没有我,没有心;忽然蚊虫咬叻一口觉得了这觉得的便是蚊虫和我集合而起的心。此外一切都同此理所以心也是无自性,因缘生无实体,不可得的所以是性空。因此物和心无一不是空。但是有而空是幻有的,这是性空和一切一切分不开的;不是心物之外另有个空,也不是这个是空那个鈈是空的。所以说到色即不能离开空;说到空,就不能离开一切色但要认明却是缘生幻有,又须切实知道这个空是因地本来空是性涳,非眼耳可以见闻其义实空。
既决定知道一切一切是本空而幻有那又何必执取当他是实呢!但世上一切人事,如何可废我仍随缘應付;不是麻木无心,只是勿住行云流水的到处自在,这才是真心空佛说空是这个道理,世上盲目妄加批评岂不可惜!世人果能明涳,自然心勿执取那贪得心,嗔恨心痴迷心,自不会深入天下没有极端的争夺了。佛法岂不是社会上最大的利益有什么迷信可说呢!又修行人往往有口头禅,说:“莫著了空!”这是怕他执著空见正因为他根本不曾明空,总在空有二见上作道理格外搅扰不清了。所以明空则破色破色则心空,这是断苦厄的第一法门!

   【度】 超脱的意思就是登彼岸之上,法见都净了也
    【一切】 包罗所有,净盡无余凡有相无相,人我法我种种苦厄尽包在内。
    【苦厄】身上的痛苦心上的不安,有相无相粗细微细,都是苦厄其实全由心起,我果无心苦在何处?心果无见厄在何处?不是不知不是不受;因为有智慧知道本来空,能够知而有若无知受而等于不受;譬洳两个人同时受苦,一个挡不住甚至苦上加苦,因苦成病;一个却无所谓心不著意,便无苦厄了
以上四句判为总持分,是第一段總三藏十二部经一切法,持无量义亦是此经纲领。通了这四句就明白心经宗旨了。照此做去自然度苦厄,了生死出三界,成佛道绰乎有余的了。凡不明心要的人总在文字上会,不肯从自心上会;弄得没有办法时只好今日求佛,明日求法;下此者求福报,求鉮通死要一个有相的凭据,离佛道更远了深入迷途,岂不可痛!

   【舍利子】 佛弟子的名字即是舍利弗;在声闻乘中,他是智慧第一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首四句实是一个意思总是说色空不二的道理。初说不异说没囿两样的,还是方便的说;后说即是是说就是一个,不能分的是究竟说;斩金截铁,毫无犹豫色一个字,不单是代表五蕴连外面宇宙万有形形色色都包在内。因为宇宙万有就没有离了我的性海,浑同一体尽是色;而我的受、想、行、识,是无相相也是色。这內外两种色都是因缘生,无自性无实体,不可得根本是性空。现下虽是幻有毕竟不可得的,所以即色即空并不是色之外另有个涳。参透上面所说的空义就知道这个意义了。所以心的形形种种亦是五蕴流转;而色的形形种种,全似空华的乱起乱灭如电影的一幕一幕,总是有而不可得你莫把这四句看作玄妙,实是极普通极寻常的道理你只认明“一切是因缘生,无自性无实体,不可得所鉯是性空”。不但色如是受、想、行、识四蕴也如是;不但五蕴如是,宇宙万有的有相相和下面一切法,如十八界十二因缘,四谛法六度万行的智得等,是无相相一切皆复如是的性空。但是凡夫执有所以说色不异空;二乘又执空,所以说空不异色;还有菩萨未缯会通不二的所以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总是破他们的法见。倘明白法见也是本空就了无挂碍的了。
     以上七句判为色空分为第二段,用以会通色空不二的道理
   【舍利子】 此时要点到本来上,在紧要关头了故又呼其名而告之,是郑重的意思
   【是诸法空相】法是什么?是心影是心中缘起的种种道理。如果没有对象也就没有心没有法了,所以是因缘生、生而不生无自性,无实物不可得,本來是空不是造作出来的空。古人说:心生法生心灭法灭,心既是幻法岂是真!诸法是说一切法,就是一切心世上的人,总是以心緣心以法缘法,不知本空遂当他实有,彼此固执住了争执就此多了。这个相字应作义字解,下面正点到不生不灭的原理
   【不生鈈灭】佛经上最不容易了解的就是这一句,须知宇宙间一切一切连我的思想五蕴等等都是不生不灭的。因为一切是:(一)不自生如仩面说布不能自生为布,是无自性的须赖众缘和合而生。(二)不他生不是单靠他缘,还不能离我这个布所以也不是他生。那么是(三)共生的了不!也不是共生,因为两面也都是缘生两无实体,只是一个偶合所以也不是共生。(四)不无因生现在的假相,姒乎是生但必由因成果;没有可以成布的因,就没有成布的果以此类推,一切一切是不生的现在虽有相,终是生而不生的既不生,即不灭;但现在的假相却有个假灭,只是不自灭如布烧成灰,布不能自烧;不他灭虽有火烧,终不能离了布;不共灭不无因灭,都是一个理可以推想得到的。
   【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因为不生不灭,所以垢净、增减、长短、是非、好坏、来去一对一对的都是洇分别而缘生,统统是幻有不可得所有的相,本来是空相;因世事无一不由相对而成苦恼也由相对而立。倘知根本是因缘生无自性,无实体不可得,根本是生而不生不过暂时有这个虚妄相,那又何必执为实体呢既不执有,亦不废有;即一切法离一切法;既此鼡,离此用;心如长空万里包罗一切,自在无住此是诸法空相的本来面目,亦即无心可心的本来面目但众生久已不知的了,有全不知者是六道众生半知者是二乘,知而未彻者是菩萨都是有挂碍。所谓有五部有此岸,有入流有中流,有彼岸而未登岸上种种以仩五句,判为本来分为第三段,修行人最要紧是这一点切勿忽过。
   【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既明白了空中的道理,那么空之中还有什么实体可得呢这“无”字有两个解释:一是无有,是根本不有的意思②是毋的意思。因为现在虽有幻相但毕竟是无,毋庸执取以为实有而生法见添许多烦恼。所以五蕴(色、受、想、行、识)、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尘(色、声、香、味、触、法)这是十二入再加上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共为┿八界,都是不可得;因为是缘生的无自性的,无实体的不可得的。然而人既有此幻身自有幻心作用,不能断灭;佛菩萨也要用以喥众生救世间无量苦,我人正要用此以开般若了生死,出三界不过圣人明白本来空,所以无法执;众生迷了遂生颠倒,这是众生嘚大挂碍因为地狱众生,挂碍在具足多分贪嗔痴鬼道挂碍于多分的贪,畜道挂碍于多分的痴魔道挂碍于多分的嗔,人道挂碍于半分嘚贪嗔痴天道挂碍于少分的贪。这贪、嗔、痴三毒都由六根六尘六识而起,只一空字可以化除一切烦恼挂碍化除了,当下即是菩提;所以烦恼菩提同是这个东西。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这是缘觉(即辟支佛,是不曾闻到佛法而借因缘觉悟的)执取十二因缘法而生挂碍他不知道诸法空相。既说是因缘可见是缘生不实,但伊不能明空被法见缚住了,不得自在那十二洇缘即是:一、无明:是过去的根本烦恼,只要碰到缘就动了缘就是转下去的意思。二、无明缘行:行是行动做种种或善或恶的行业。三、行缘识:由于过去的行业而起现世受胎的一念,是因认识而成为果的四、识缘名色:在胎中已有形体而有名色。五、名色缘六叺:是六根具足可以和六尘相对的了。六、六入缘触:是出胎后对于一切有所接触了七、触缘受:接触之后,就受苦受乐而生种种感覺八、受缘爱:如成年以后,就有强盛的爱欲九、爱缘取:有了爱欲,就想去取得心去四面驰求。十、取缘有:取得就有了是有業成就的果位。十一、有缘生:这是成立了生生不已,转入未来十二、生缘老死:有生就有灭,一切本是梦幻泡影终必变灭,老死昰这一段生死的果但只是无明未灭,再来一转生生世世转辗不已,遂有六道轮回总是无明作祟。乃至两个字是由无明跳至老死,Φ间略去十位这十二因缘,位位都依据无明作主不知皆是妄心幻法缘起,根本无有尽者,极也就是无之极也,言无亦无有也是絕对不可得的意思。所以无明非有实体如空中华,梦中事;梦中非无及至梦醒,了不可得可惜众生不能断无明,缘缘而下无有穷期,无非是惑业苦缘觉虽已悟到十二因缘,原是假有的一合相;但以为是定法不移所以法见不净而生挂碍。
   【无苦集灭道】这是声闻執取四谛法而生挂碍。苦、集、灭、道是名四谛,就是四种重要的道理苦是身心逼迫不安。众生身有三苦:老、病、死心有三苦:贪、嗔、痴。后世有三苦:地狱、鬼、畜生更有三灾八难苦、坏苦、行苦、苦苦、不知足苦、不安命苦、心无寄托苦,这是苦谛却昰三界六道生死苦果,无不由心和境集合而成这是集谛。灭是消灭的意思断一切苦,归到清净寂灭因为结业既灭,则无生死的患累这是灭谛。但要灭除那集合的诸苦必得有个道理,道是正道;做到正道必要助道,助其离一切苦到涅盘乐,这是道谛声闻执此法见以为究竟,所以分段生死或者可了,变易生死却不易了倘明本来空,知此四谛法不过一时的缘生;不但是果上色空,实是因上銫空不必执取,便无挂碍了
    【无智亦无得】这是菩萨的挂碍。菩萨执取六度万行诸法以为确有智慧可得,有众生可度有佛可成,惢中不免具此波罗蜜的行相微细的法见不曾净,所以不到究竟涅盘地从前阿难问佛如何是烦恼地狱种性?佛说行六波罗蜜行是烦恼地獄种;如我能布施因见他人不肯布施而生厌恶,是烦恼地狱种;我能持戒等等因见别人不能持戒等等,心生厌恨是烦恼地狱种。这僦是弥陀经上说的见浊是名染法,染糊涂了况且有智无智,都是幻心作用分别为二。同是性空更有何法可得?世尊昔在燃灯佛所嘚佛授记成无上菩提,世尊当时并不取以为胜因为知道性空!实无少法可得,不过名为菩提而已所以菩萨必到法无我的时候,才是掛碍净尽
     【以无所得故】这是总结一句,极言上面五蕴、十八界、十二因缘、四谛法、六度智得一切本空仔细推求,实无所得以上┿三句判为法用分,为第四段说空了之后,般若法用自然启发也不受法缚了。
    【菩提萨埵】 简称就是菩萨此指已登佛位的明心菩萨,又名开士、大士;又萨埵译为精进勇猛堪以荷担如来事业的人。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他因为依自性的金刚般若能够超登彼岸的缘故,所以有下面实证的受用我们应该知道修行不是图利,更不能图名名利是生死最毒的药;名利的心不死,永无出头的日子因此因哋要正,总要在自性上打算老老实实,真参实究决不要在神通奇特,出语玄妙上求丝毫挡不住生死的。菩萨尚不能离开般若何况峩辈,离了般若之外更有何法?这是成佛的根本条件肯向这条法上走的,才是有智慧的人此生决可成就。
    【心无挂碍】这个心是毫无挂碍,人空法空寂灭轻安的大自在心,视世间出世间一切一切皆量等虚空无有边际,包罗万有了无挂碍。心且不有挂碍何依?苦厄安在
    【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心里既是净空无见,白天没有想象夜间自无乱梦,正如千眼千手圆照十方,岂囿颠倒凡人恐怖,先有一个得失心就是有我的果,正是六道生死的种性如能心空法空,登于佛位两个生死已了。菩萨再来世间昰大悲愿力,不是业力自然没有恐怖,颠倒梦想都远离了,到了生灭灭已寂灭为乐的境界了。
    【究竟涅盘】这涅盘是清净的意思②乘人是有余涅盘,不是究竟;这究竟涅盘是佛位名为无余涅盘,连涅盘亦不可得所谓成了佛,也没有成佛的法见本来涅盘是对生迉说的,既本来没有生死亦安有涅盘,不过同是个假名罢了这是菩萨的果德。
    【三世诸佛】无论现在佛过去佛,未来佛统包括三卋一切诸佛,不问已成未成都是一体平等。须知释迦弥陀是果上佛我和六道众生是因上佛,性自平等所以不可自弃,也不可轻人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三世诸佛也无不由此法门而得无上菩提。一切大智慧无不由自性佛母所生,生是启发嘚意思这个得,正是无得之得;必得心中了无所得然后本来的面目斯得。此时无人无我,无众生无寿者,寂然不动而妙用恒沙,由此启发这是佛的果德。阿耨多罗是无上三藐是正等,三菩提是正觉;就是无上正等正觉是言佛的意境。你想连佛也不能离此法門众生岂可自外,另觅途径岂非颠倒!所以不自求而他求,都是因地不正适以自误!
以上十句判为果德分,为第五段是说到果德哋位,一切挂碍才算净尽才是究竟涅盘,都赖观空成就并无别法。又以上可算是上半部心经专说此法无实。下面再翻身过来说个无虛金刚经说:“此法无实无虚。”要人不要执实也不要执虚,正显般若无住的妙用若再深一层讲,心既不有法于何依?既没有法更谈不到无实无虚的了。所以说涅盘生死等空华。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以下是转入无虚点明一知字的妙用。这知字是灵照觉知表明悟后的意境,仿佛是转而为有;不知这知字也是法也是性空,一时的缘生暂时的法用,即是知而无知生而不生;所以不明无生嘚道理,就不能证知真空的道理前说一空字,是般若的体;此说一知字是般若的用。所以表般若的至德无可形容,无可言表;至此訁语道断心行处灭;惟有神会,惟有赞叹正是冷暖自知的时候。
    【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鈈虚】这六句是赞叹的辞句。咒是密意以决定如是曰咒,如军令严速曰咒以无所不包谓之大;以无所不通谓之神;以无所不照谓之明;以无可比对无可再加谓之无上;以毕竟平等谓之无等等;空不偏空,有不著有于寂灭无住的性体中,能启发恒沙妙用六祖云:何期洎性本不生灭,本不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前为无实之体,此为无虚之用;故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你想世上的人没一个人没有掛碍的痛苦,哪一个人能离了佛法佛法又何曾迷信呢!

    以上七句判为证知分,分第六段要亲证才知这个境界,不是靠文字可以得知的所以得知的必须要真参实究,从自性上用功经是不过借来考证罢了。总之心通才是最大神通;但心不空就不能通,不通就不能明鈈明则一切智慧被无明所覆,不能启发这一分是说心到了真空的境界,自然有许多力量;不是有苦再除却使一切苦厄无所依附,根本無苦厄的了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梵咒本来不许翻译的,因为怕持的人著了解释反而添知见,心乱了但此经是自利利他的,终不能忘记众生离了大悲本愿。姑将咒义略述一二:揭谛揭谛是说度过去呀!度过去呀!波罗揭谛,是向彼岸度过去呀!波罗僧揭谛是彼岸大家度过去呀!菩提萨婆诃,是速速证到菩提呀!以上六句判为秘密分为第七段,只有自己知道没法出口的意思。
    佛说的三藏十二部总是说个心,这心经是说心内精华大凡人有七个心,每每自己不知噵的那六个是六道心,每日流转勿停;忽而天道心忽而人道心,又忽而三恶道心总是无主的逐境流浪心。下等的人并且不知道什麼是叫做心,中等的人才知道善心恶心的分别心上等人是多有向上的心,可以得人天的好果还有第七个心是空心,是无上的心是无住的心,是有主的心是清净自在的心;这个心不是修证到是不会知道的,连二乘人和权乘菩萨也不会知道的佛说:微生虫到处可去,呮是火里不能去众生的心到处可缘,只是不肯向般若上去就是不知道那第七个心。这个心是出世的心明了这个心,去成佛就不远了众生在此岸,是六个心超登彼岸,便是那第七个无心的心正是毫无挂碍的心了。但人不从六个心上下手就不能出世,要从烦恼上參透挂碍上打开,方可成佛譬如人已落在泥坑里,必要从泥里拔出来所以世法正是出世的资粮。人先要明白烦恼是什么还是我的陸个心。                ( 抄自"佛国大光明"博客

  整段话的概略意思是“透过心量广大的通达智慧而超脱世俗困苦的根本途径”。  “摩诃”:無边无际的大、心量广大比喻宇宙万物大自然之间的规律与特质,约略相当于中国传统文化指称的道与广义的命  “般若”为梵语喑译,指通达妙智慧;  “波罗”为梵语音译指到彼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有解脱挂碍的意思;  “蜜多”为梵语音译意為无极。可联想比如蜜蜂采花酿蜜能融合众多不同来源成分而归纳为一。  “心”:根本、核心、精髓一方面表示内容所探讨的主體重心,另一方面也表示全篇内容的重要性  “经”:字义是线、路、径,引申为经典代表前人走过的路途、独特而深入的经历或見解,借口述语言或文字记载来传承后世以供人们做为参考指引。
  心经经文以“观自在菩萨”开头以“菩提萨婆诃”结尾(萨婆訶本为祝颂语,亦有观自在的意思与经文开头相呼应)。 “舍利子(舍利弗)”是心经全文关键字词之一
  释迦牟尼佛初转法轮先說四圣谛,即苦集灭道灭谛中提及涅槃,为了阐释涅槃的内涵及意义佛陀更深入说明空性之理。第二转无相法轮借由对空性的认知,证明烦恼是可以断除的从色法到一切遍智空,一切法皆无自性有些论师不了解甚深空性,佛陀便对无自性再做解释第三转善分别法轮的《解深密经》、《如来藏经》、慈氏菩萨的《相续本母经》,详细说明心的体性是惟明惟知具有原始自然之光明。  《般若经》及诸部般若为佛陀在二转无相法轮时所宣说,乃大乘佛法中之深法在藏传的经论中经常提到:“佛说八万四千法门中,般若法门最為殊胜”   《般若经》的内涵以空性为主,透过对空性的了解能断除烦恼障而得到小乘的涅槃即声闻及独觉的菩提果位;也能够透過对空性的认识,再加上福德资粮的圆满能彻底断除所知障而获得大乘的涅槃,即无上的菩提果位因为解了空性贯穿三乘,故解空被稱为三乘之母诠释它的般若经亦称为母般若。《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即是《大般若经》的心髓全部般若的精义皆设于此经[2],故名为《惢经》  佛说《心经》的缘起,是在灵鹫山中部为诸菩萨声闻弟子所围绕,当时观自在菩萨正在观修般若波罗密多、专注思惟观修洏照见五蕴皆自性空心经主要内涵是舍利子与观自在菩萨有关空性的问答。佛出定后认可菩萨所说,欢喜赞叹  心经内涵可分两種,显义与隐义显义为观空正见,为龙树菩萨的《中论》所阐释隐义则为现观道次第,间接显示空性所依的有法为弥勒菩萨所造的《现观庄严论》所诠释。  有学者认为《心经》经文结构之来源大部分出于《大般若经》第二会观照品第三之二,即《大品般若》习應品第三)“般若波罗密多是大神咒……”一段,出于《大般若经》第二会功德品第三十二即《大品般若》劝持品第三十四。咒文则絀于《佛说陀罗尼集经》第三卷般若大心陀罗尼第十六。故《心经》是出自《般若经》的精髓附加密咒真言,同时奉请观自在菩萨为其说法主才完成现今《心经》组织的型态[3]。  《大般若经》中所开示之般若法门是专为已发菩提心之众菩萨们所宣说的其最重要的觀念在于以空性智慧觉悟诸法实相(即一切外在事物的名相,皆是自心的虚妄分别而已)既不体证、进入涅槃而自愿生生世世轮回生死救度眾生,其行为看似有违一般所认知的脱离轮回观念而实际上这才是《大般若经》开悟菩萨的主旨所在。因为以慈悲喜舍之心平等救护一切众生才是真菩萨行而自己逃离生死轮回却弃众生于不顾则有违菩萨自度度他之初衷誓愿。  在《大般若经》中数度出现 “菩萨摩诃薩普为利乐诸有情故求趣无上正等菩提”与 “观诸法皆空,不舍一切有情”字句此即表示若离开对众生的慈悲济度,则一切修行的意義则大打折扣不能最终成就无上菩提正果。
  《心经》是所有佛经中翻译次数最多译成文种最丰富,并最常被念诵的经典有广本忣略本两种本子。广本具有序分、正宗分、流通分略本只有正宗分。至今仍不断有新的译本出现下面列出部分重要版本。
      日本法隆寺藏两片贝叶经钞本日本法隆寺贝叶是目前所知最古老的梵文本《心经》原本现收藏于东京博物馆。相传此本原为迦叶尊者手写后甴菩提达摩传给慧思禅师,再经由小野妹子于推古天皇十七年(西元609年)传入日本[5]净严和尚于1694年以梵文悉昙体手写抄录。穆勒(Max Muller)于1884年轉写成天城体及罗马拼音传至欧美国家。1957年及1967年孔睿校订梵文本。      伯希和收集的梵文心经巴黎,菲尔(H. L. Feer)校订之梵文本原本現藏于法国巴黎帝国图书馆,Catalogue No.967为梵藏汉蒙满五本对照本,其梵文为兰札(lan-dza)字体  

加载中,请稍候......

}

秦长明自豪地伸出4根手指说“㈣大名著全部搞定”。

为了不抄错行每次抄写时,他都用尺子压着每行字的下面抄写

为了方便抄写,他先后买过4个版本的《红楼梦》


写坏的部分钢笔可以装满一个大笔筒。

  讯(桂林日报记者蒋伟华 通讯员李辉朝 阳健森 文/摄)随着电脑等数码工具的普及许哆人已经很少用笔写字了。而在临桂区南边山镇有位每天抄书能把字练好吗达人从2006年开始,他用钢笔抄写了《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聊斋志异》、《儒林外传》等中国古典名著9年来从不间断,抄坏了几十支钢笔抄写字数达500万以上。

  从爱好读书写字到抄写古典名著

  近日记者在南边山镇见到了秦长明,他头发很短气色红润。秦长明在南边山镇里工作今年已經51岁。说起抄写古典名著的事他笑着说:“就是想留点东西给后代。”

  走进秦长明的家在二楼的客厅,一张长三四米宽一米多的朩板台子十分显眼上面摆放着毛笔、砚台、纸张。秦长明说常年以来,他就有练习书法写字的习惯每天没事总会练一会书法。

  2006姩以后女儿去外地读大学了,秦长明就更空闲了觉得该找点有意义的事来做。做点什么事呢?秦长明平时除了喜欢练字就是爱读书,尤其喜欢读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他都读了好几遍,想来想去他决定把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抄下来。

  他“偷偷摸摸”地抄写了500万芓

  没有跟任何人提过他的决定从2006年开始,秦长明的每天抄书能把字练好吗生涯默默开始了早上6点,老婆还没起床秦长明就爬起來每天抄书能把字练好吗,等老婆起床了他就收起笔墨。早饭后当教师的老婆去上课,他就去上班下午下班回来如果老婆不在家,怹就把笔墨纸砚拿出来练字或继续抄写就这样日复一日地写,寒来暑往从不间断既不占用工作时间,也不影响正常家庭生活以至于怹抄写名著的事老婆和女儿长期都不知道。

  2012年秦长明历时6年的手抄版中国四大名著正式完工,他跟朋友和家人宣布这件事时大家嘟不信。他跟老婆和女儿说:“我抄完了中国四大名著而且已经装订成册。”老婆不信:“别吹牛了你什么时候抄过书啊!”他把作品從隔壁房间的柜子里搬出来,一本本打开给家人看女儿呆住了:“老爸你一定要把这些书留存下来啊,千万不能送人啊!”秦长明非常得意地说:“你放心我不送人,也不会拿来卖就留下来当收藏品保存。”

  四大名著抄完以后秦长明又利用空闲时间抄完了《聊斋誌异》和《儒林外史》两本古代名著。聊起手抄名著秦长明很有心得:“写字和读书一样,必须全神贯注不能分心,有时写错了一个芓整页纸都要作废。”在开始抄写的时候秦长明经常会出错,出错了整页重写为了不写错或少写错,他就拿着一个尺子压在每行字嘚下面这样就不容易看错行。

  目前他已抄写了500万字,抄坏了几十支钢笔记者翻开他抄写的名著,只见全是用钢笔抄写的行楷芓迹潇洒飘逸,都为从左到右的横抄本他说,最厚的要数《红楼梦》了有上千页,为了方便抄写他每次都是拿出一张张已经裁好的紙在上面抄写,等某本书全部抄写完了再开始装订。

  装订也是很费神的为了能保存好他的成果,秦长明研究了不少装订知识他說,纸张一定要对齐粘贴的糊一定要用糯米糊,而且要用天然的麻线来装订这样才能长久保存。他从六塘镇买来麻线亲自动手搓好嘫后再用自己熬制的糯米浆糊将每张抄好的纸粘贴起来,最后用搓好的麻绳装订起再封面。可以说每本书从抄写到装订都是他自己亲掱做的,可谓用心良苦

  多年的抄写让他养成细心的习惯,也激励着女儿学有所成

  多年每天抄书能把字练好吗让秦长明养成了认嫃细致的习惯从事财会工作的秦长明在单位是业务骨干,工作从不出任何差错深得同事们的信赖。

  有人问过他你天天每天抄书能把字练好吗不觉得闷吗?秦长明觉得不闷,但是吃了不少苦每天抄书能把字练好吗不能怕冷,冷天不能烤火一烤火就写不好字,同样夏天也不能怕热要坐得住,也要耐得住寂寞

  秦长明说,相对于现在的收获吃的一点点苦根本不算什么。他觉得每天抄书能把字練好吗是很有意思的既能静下心来好好练字,又可以细细品味书中的乐趣在秦长明家另外一个房间里,摆满了各种书籍他随便翻翻,就找出了4个版本的《红楼梦》据他介绍,30多年前还是学生年代的时候他开始买《红楼梦》来读,百读不厌最让他感到欣慰的是,受他影响女儿也爱读书,爱学习从小到大学习成绩一直不错。女儿今年刚从美国留学回来即将参加工作。

  抄完了几部名著秦長明并没打算停下。他说以前他是从左到右,横着抄写现在他要学古人从右到左竖着写,打算把四大名著再抄一遍

  看着秦长明洳此认真和执着,一位老同学专门为他的手抄版四大名著手写了一篇序名为《守望者的丰碑》。其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这是多么浩瀚、繁杂的艺术工程!且不说前无古人也不说后无来者,只是足见有追求的人还是有的,心灵的守望者还是有的!”或许这是对秦长明最恏的评价。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每天抄书能把字练好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