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教师荣誉称号有哪些世家”这项荣誉吗?

【同城播报】 偃师有个“教师世家” 四代出了19位教师_百度宝宝知道
&【同城播报】 偃师有个“教师世家” 四代出了19位教师
宝宝1岁10个月LV.24
 昨日一早,在偃师市山化镇游殿村的一个农家小院里,今年89岁的马毅之起得比往常早些。院里的小石桌上摆放着前天就准备好的纸张和墨汁,马毅之拿起毛笔认认真真地书写起来。
  昨日是教师节,俩弟弟中午要带着家人来串门,马毅之想写几幅字作为节日礼物送给他们。说起马毅之一家,这是全村家喻户晓的“教师世家”,四代出了19位教师。当地村民常开玩笑说,要在他家门前喊句“马老师”,少说也能跑出五六人来迎接你。
  三尺讲台上,师德之魂代代传,留下了怎样动人的故事?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教师世家。
  1 一家四代19位教师,聚会最爱讨论教学经验
  在马毅之的家族里,第一代当教师的是叔父马谨如;第二代当教师的是堂哥马小如,堂哥马世麟及妻子滑惠若,堂姐马淑贞及丈夫康惠芳,还有马毅之;第三代则是他的儿子马少敏,两个侄子、两个侄女及侄媳、侄女婿等;第四代是孙女马京华等。
  一家出了这么多位教师,在马毅之的印象中,家里最热闹的时候除了春节,就是寒暑假。
  大家聚在马毅之家的小院里,即便聊天也是聊不了几句就扯到了教学上,聚会常常成了“教学研讨会”。
  2 叔父虽仅教书三载,却影响了家里三代人
  马毅之的叔父马谨如,可说是这个教师家族中“开天辟地”的人物。
  生于1893年的马谨如,从洛阳法政专科学校毕业后,在村里教了3年书,于1916年投笔从戎,参加革命,1928年殁于北伐战争,时年35岁。
  “叔父留下的几个孩子,最大的只有9岁。”马毅之回忆道,对于叔父的认识,他们兄弟姐妹是从家中长辈和村里老人的口中才渐渐清晰起来。
  那时,在小村庄里,马谨如是老人们口中最常提到的人,也是许多人心目中英雄般的人物。像叔父一样勤奋读书,投身教育,更成为马毅之和同辈人的志向。这种对教师职业的憧憬,甚至一直持续到了他们的孩子辈及孙子辈。
  3 这一辈兄妹五人中,出了三位小学校长
  说起马毅之这一辈的三兄弟,那都是村里的“名人”。
  算上叔父家和自家,马毅之兄弟姐妹共计5人,出了4位教师,其中3位还当了小学校长。
  游殿村如今的这所小学,就是马毅之堂哥马小如筹办的。组建初期,村里的学校叫游殿完全小学(当时,有一年级至四年级的小学叫初级小学;有五年级至六年级的小学叫高级小学;只有具备一年级至六年级的小学,才能叫完全小学——记者注),有学生近600名。在当年,像这样的小学,整个偃师也不过三五所。
  马毅之的另一个堂哥马世麟曾在忠义完全小学当校长,马毅之本人也曾任小学校长。
  4 女儿“忌妒”父亲的学生:“对他们比对我还好”
  今年38岁的马京华是马毅之的孙女。在她的记忆里,父亲马少敏总是对学生格外亲。
  “我爸在村里的小学教数学,教学灵活,为人温和,很受学生爱戴。”马京华回忆道,小时候,每到放学,总有学生跟着父亲回家,有的是想让父亲辅导功课,有的是家里没人被父亲带回来了。
  在她的印象中,父亲总是陪着学生,对于自己的儿女却无暇照顾。那时候,马京华特别“忌妒”父亲的学生,总觉得父亲“对他们比对我还好”。
  如今,从教多年的她也有了和父亲一样的感觉,觉得每个学生都像自家的孩子。
  5 教师节收到的最好礼物,就是学生们写的字
  马毅之一家爱写毛笔字,平时不忙时,大家总要在小院的石桌上摆好笔墨纸砚,练上几笔。
  若问教师节收到的最好礼物是什么,大家一定一致回答:“学生们写的字。”
  马毅之说,他教书那会儿,教师的报酬就是粗粮。有的人家为了供孩子上学,粮食都要东借西凑。供个学生不容易,马毅之深知这个道理,也给家人定了规矩——逢年过节,学生们送啥都不能收,只有他们写的字例外。(洛阳晚报记者 李雨璐 通讯员 王雷 周三平/文 记者 杜卿/图)
扫码或保存
邀请好友扫一扫分享给TA或者您当前的位置 :&&&&正文
五代从教成就“教育世家” 老教师称若有来世还当老师
&#160;<font color="#-09-10 09:38
&#160;&#160;
华商彩信手机报,精彩资讯早知道!移动用户发‘HSB’到
定制,3元/月!
安康学院青年教师向许卜年老师献花表敬意
  &&&连续五代从教,全市唯我一家,书香门第教育世家,愿能后继有人,承接育才大业,振兴伟大中华。&这是今年88岁的安康退休教师许卜年自编的一首诗,这首诗叙述了从清末至今,其家族五代100多年的从教历史。他称,若有来生还想当名老师,继续教书育人。
  被授予&教育世家&称号
  &老人家,最近身体怎么样?&昨日上午10时,安康市教育局副调研员余乐海一走进许卜年家中,连声向老人问好,并代表市局看望慰问许卜年。在向他祝福教师节的同时,还将一座&教育世家&的奖杯献给老人。
  记者获悉,昨日,包括许卜年在内,安康市首次对洪安宁、袁晓红、汤选等18位长期或者曾长期扎根山区从事基础教育的教师家庭给予&教师世家&荣誉称号,安康市副市长杜寿平等为这些获奖老师颁发证书。
  百余年十多人从教
  出生于1925年的许卜年老人,虽然年过八旬,但精神矍铄,思路清晰,他掰着手指向记者介绍了其家族百余年的从教历史。
  许卜年说,其曾祖母许曹氏在清末民国初时,系安康第一女子国民学校的校长;祖父许鸣凤民国初年系安康县(今安康市汉滨区)文教局局长、文教协会会长、安康中学校长;其父亲许斯来,解放前在安康多所小学任教,并多次担任校长;自己是从安康中学到安康师范学校、安康师范专科学校(今安康学院)等学校担任老师、教导副主任、学校副校长、名誉校长等职,其两个妹妹和堂妹,分别在省内外从事教育工作;其子许静康系安康职业技术学院高级讲师,还有一个儿媳也在安康教育学院担任讲师;目前,还有一个孙子在美国马里兰州一所大学任助教。
  而说起去年去世的老伴顾铭珍,许卜年老人称,老伴的教育工龄比他还多两年。
  一下子考上3所大学
  &我一次考上3所知名大学,而且当时数学100分的成绩,刷新了当时北洋大学记录,这种情况在当时是很少见的!&说起19岁(1944年)那年考试,自己在同龄人中脱颖而出,老人依然倍感自豪。
  据他称,当年&会考&时,他一下子考上了北洋大学工学院、西北师范学院英语系、西北农学院化学系,最后因家庭情况等原因,最终选择了补助较高的西北农学院。
  40多年坎坷教学路
  &我们学生在见到老师时都恭敬地鞠躬,我很羡慕也想着以后像老师那样受人尊敬。&说起从教经历,许卜年称,自己从教除了家庭因素外,更多还是在上西北农学院期间,学校一位化学系教授对学生言传身教的影响,再加上自己喜欢和年轻人在一起,因此走上终身从教的道路。
  &其实这么多年也很坎坷,但也很欣慰,因为每一年都有不同的学生,从四面八方怀着尊敬、感谢、纯真的感情,拜见培育自己的老师,这是任何职业都无法比拟的。&许卜年说,从1949年正式参加工作,经历了无课可上去养猪的无奈,也经历了垃圾堆里给学生建立化学实验室的艰辛,还有普通山区中学化学单科成绩名列安康第一的喜悦,同时,也参与了安康师范专科学校(今安康学院)的筹建、发展等艰苦历程。虽然从1990年退休,但一直没有停止对教育的研究。
  若有来生我还要当老师
  &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许卜年说,这是小儿子许杰2003年患病时说的一句话,让他在病榻上燃起了对生活的希望,至今,不仅注意锻炼身体,还将《中国通史》两个版本通读了多遍,对里面部分史料做了深入研究,有些还提出了见解,希望能供专家或者学者参考。
  而对于记者提及,退休了该好好颐养天年享受天伦之乐,他笑称,看书其实是在锻炼大脑,目的为了不落伍。希望有来生自己还当老师,好好教书育人。
  青年教师鞠躬表敬意
  昨日下午3时,安康学院5名新入职的青年教师来到许卜年家中,被老人从教经历以及其家族百年教育情怀所感染、打动,情不自禁地向老人集体鞠躬表达敬意。
  &在老人的身上,我们感受到了他对教育的执着,今后将以老人为榜样,孜孜不倦地教书育人。&安康学院年轻教师王少峰等人深有感触地说。华商报记者 陈思存 毛明博 文/图
编辑:张耀伟 来源:
&&& <font size="-2" color="#-08-30 11:14
&&& <font size="-2" color="#-08-09 09:33
&&& <font size="-2" color="#-07-23 09:24
&&& <font size="-2" color="#-07-19 09:38
①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华商网-华商报”。
② 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华商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 陕ICP备号 SP服务代码教师荣誉称号有哪些_中华文本库
教师获奖荣誉称号_教学案例/设计_教学研究_教育专区。西吉职中
学年度 教师获奖荣誉称号 1、教学设计创新奖 2、学科带头人 3、校级骨干教师奖 4、优秀...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热爱本职 受过各种处分、通报批评,有 工作,爱岗...近两学年以来获中央及省、州、县、乡 党委、政府表彰优秀教师或其他荣誉称号的...
2016获得“青年岗位能手”荣誉称号的人员名单_调查/报告_表格/模板_实用文档。...教师 教师 教师 教师 教师 教师 教师 教师 苏州市 常州市 南京市 南京市 ...
内容有针对性重点填写: 附表 2: 部门 荣誉称号 授予时间 授予单位 荣誉称号...2014年幼儿园教师资格考... 2014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1/2 相关文档推荐 ...
获得该项荣誉称号的教师将在今后职称评定及工资待遇中享受相应优惠政策, 并享 有优先参与国家级、省级骨干培训的资格。 据悉,本次中学教学能手评选活动是即 4 月 ...
任教以来,获得过如下荣誉: (1) 学年,获得“优秀教师荣誉称号”;(...所学的知识会为以后哪些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使学生对专业课程的脉络有一个整体...
宜宾市第一中学校各级骨干教师和各类学术性荣誉称号评分细则(讨论稿) 荣誉称号...或:有三次获学校班主任工作考评一等奖、或评为市级以上优秀班主任、或获市教育局...
(含2篇),或在市级 以上教科研主管部门组织的学科教育教学论文评选 中有获奖...曾获得过市级上或两次县级以上优 秀教师、先进工作者等综合性荣誉称号。近五 ...
一、 教师也应该享受生活 不仅是教师,人,所有的人都应该享受生活。有证据表明...我知道,绝大部分地区都会有各 种专业上的荣誉称号. 比如“教坛新秀”“教育...
关于教师的那些美丽称号_教育学/心理学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对老师称号的一些看法关于教师的那些美丽称号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 这话是谁说的已无从考证...教师世家16代人都教书 500年后无人接班(图)_网易新闻
教师世家16代人都教书 500年后无人接班(图)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1996年全家合影 感谢雷鸣枝供图
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9月10日报道 今天是灾后第一个教师节,祝所有的老师节日快乐!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一个家庭三、五代都是教师的并不罕见,但要是延续了16代都是教师,那该是怎样的一段传奇!乐山市夹江县就有这么一个教师世家———雷氏家族。自明朝中期开始,雷家世世代代以教书为业,历经明朝、清朝、民国、新中国,迄今494年,沿袭至今已繁衍了17代子孙,向社会输送了16代教书先生。
记者昨天在夹江县教育局的帮助下找到了雷氏子孙的代表,聆听了第14代孙雷应洲、第15代孙雷鸣村、第16代孙雷声烈等雷家后代娓娓讲述家族近500年来的教坛传奇。
三尺讲台 雷家人激情奉献青春
昨日上午10时20分,上课铃声响了。夹江县云吟职业中学副校长、历史教师雷鸣村走进高三(一)班教室,为孩子们讲述第四章的第四节:隋唐制度的革新。课后,雷鸣村说:“朝代在不断革新、继承,其实教育事业也是一样。雷家能经历这么多个朝代,代代以教书为业,传承至今,着实不易。”作为雷家的第15代孙,现年49岁的雷鸣村1981年从原峨眉师范学校毕业,先后在夹江吴场镇中学、黄土一中任教,1991年调到夹江县云吟职业中学从教至今。
在与云吟职业中学一墙之隔的夹江县委党校,雷家的第16代孙、县委党校副校长雷声烈也是感慨万千。1978年,雷声烈16岁高中毕业,以全县文科第一名的成绩被川师大录取。他说:“我父亲是语文教师、母亲是初中英语教师,可能是受家族的影响,注定了要当老师。”毕业后雷声烈分配到夹江二中任教,1987年到县委党校从事干部教育工作,他的妻子曹萍是夹江县机关幼儿园教师。
始于明代 大家族70多人从教
明正德年间(公元1514年),湖北麻城县进士雷翰松携带家眷赴川做官,在嘉州府(今乐山市)夹江县定居。他弃官开设私塾,自得其乐。但他没有想到,自他执起教鞭,雷家子孙便承其衣钵,世代厮守三尺讲坛。
夹江县有四大望族,民间有句谚语即“江家的谷,史家的树,王家的银,雷家的书”。雷氏子孙有钱就用于买书,从而留下了数以万计的藏书。在雷声烈的母亲雷鸣枝家,记者看到,古色古香的书橱里装满了各类古籍。据她介绍,雷家迄今先后有70多人加入了教师队伍,分别从事着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成人教育,担任语文、历史、数学和英语等科目的教师。其中雷少根和雷博渊两人最为有名,在1989年11月夹江县教育局编纂的《夹江县教育志》一书中均有记载。
据记载,清末废科举之后,雷家第13代孙雷少根受聘于嘉定府中学堂任教,其时郭沫若也在该校就读。解放后,雷少根曾任省文史馆研究员,曾当选过县人大代表,对夹江历史文物的考察保护有一定的贡献。1931年,雷家第14代孙雷博渊即雷鸣枝的父亲,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他先后在雅安、隆昌、乐山等地从事语文教学。1975年,雷博渊郁郁而逝,在他的葬礼中,自愿送葬的人数以千计,大多是他的学生和学生家长,排满了长长的两大条街。
雷博渊的女儿雷鸣楷、雷鸣枢、雷鸣枝在他的影响下相继走上了教坛,堪称夹江教坛“三朵金花”;雷博渊之弟雷应源、雷应涛年轻时分赴甘肃、云南从教,相继在两地繁衍了三代教师。雷鸣枢的二女儿张丽雅在夹江县毛街幼儿园当老师。记者还发现一个有意思的巧合,新中国以来,雷家子孙几乎都与教师同结连理,组成了一个个“教师之家”,且雷家后代男子都教语文,女儿、女婿都教数学。
没人接班 教育世家可能划上句号
58岁的云吟职业中学退休教师雷应洲回忆,当初作为夹江的望族,雷家几代人共同住在一个近2000平米的大院子里,后来随着城镇建设,大家分户而居,联系也因此减少了。雷应洲表示,可能是受家族的影响,所以才能代代传承至今。
“现在教书不景气,收入也不高,现在雷家第17代几乎没人再从事教育事业了。” 雷应洲说,她的女儿考研究生时本想填报师范专业,但最后从事了IT行业。“当教师不如其他行业。我不希望她继续吃教师这碗饭。”
至于“史上最牛教师世家”的称谓,雷鸣村说,他们并不在意。他说,女儿目前在大学读大二,学的是汽车技术与服务,和教育不沾边。而雷声烈的儿子雷夏夏在大学读的是计算机专业,估计毕业后也不会再当教师。“我们算是真正的书香世家,我也不忍心看着传承了16代的家族荣誉在我们手里终结,但很遗憾,可能会在我这一代划上句号。”雷声烈脸上掩饰不住忧虑。
采访中,提起雷氏家族,当地许多群众都伸出大拇指,赞叹这个家族的讲坛传奇能够历经近5个世纪坚持到现在的确不易。很多市民表示,这应该成为夹江县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和关注。
本文来源: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
作者:杨兴群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教师荣誉证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