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北体大竞技体育学院广东的广东省高校毕业生报到来自哪个城市

当前位置:
&&&&&&&&&&正文
上海体育学院2016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上海体育学院
2016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上海体育学院学生工作部(处)
学生就业指导中心
2016年12月
第一部分 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
1学校概况 &
上海体育学院自1952年创建以来,始终以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为己任,努力承载“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弘扬体育文化”的光荣使命,是我国培养高层次体育人才的摇篮。学院原直属国家体育总局,2001年由国家体育总局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共管。
学校现已形成涵盖本科、硕士、博士在内的完整办学层次。学校是国内体育高等院校中最早获得硕士学位(1981年)和博士学位授予权(1986年)的单位之一,2003年成为体育学一级学科博士授予单位,是全国唯一一所拥有体育学下属全部四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院校。学校现有体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体育学、应用心理学、医学技术(康复治疗学方向)、新闻学学术硕士学位点以及体育、艺术、新闻与传播、公共管理专业硕士学位点。
学校是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产业分会、中国体育科学学会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分会和中国老年学与老年医学学会运动健康科学分会挂靠单位。
人才培养:经过60多年发展,我校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为国家体育事业和产业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1篇博士论文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10余篇硕、博士论文获“上海市研究生优秀成果(学位论文)奖”,本科生科创作品获全国“挑战杯”二等奖2项、三等奖10项。学校建立培养拔尖创新创业人才的教学机构“蕴瑞学苑”,探索体育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2014年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
学科、科研建设:学校坚持“特色与质量并重,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相互促进”的方针,在主动对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进程中,与时俱进地推动学校发展,在体育教育训练学、运动健康与康复、体育新闻与传播、体育产业经济、体育公共管理和体育艺术方向等领域凝练了方向,积累了优势,体育学科已被纳入上海高校21个I类高峰学科建设计划。目前已成功建成了运动健身科技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体育社会科学体育总局重点研究基地、人类运动能力开发与保障上海市重点实验室等6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基地)。
近5年来,科研经费总量近亿元;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哲学社科基金项目60余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4项;获3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奖,2项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被SCI、SSCI、EI、A&HCI收录论文200余篇,中文论文被CSCD、CSSCI收录1100余篇。
师资队伍:学校拥有一批著名学者和行业著名教练和裁判,包括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上海高校东方学者特聘教授、美国国家体育科学院外籍院士、国际体育组织高级官员、国家运动队资深教练以及国际体育组织裁判员培训高级讲师等。
竞技体育:学校曾获得5枚奥运会金牌、1枚奥运会银牌、5枚奥运会铜牌、28枚世界锦标赛金牌、39枚亚运会和亚洲锦标赛金牌;3人3次打破世界记录、2人12次打破亚洲记录;为上海市获得了18枚全运会金牌。培养了一批国际知名教练员,如施之皓、孙海平、陈忠和、王跃舫、孙荔安、沈富麟、马良行等。通过了“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实地评估。国家中长跑青少年队落户我院。
国际化办学:学校作为中国政府奖学金资格学校和全国体育院校中唯一一所教育部指定的自主招收中国政府奖学金留学生的试点院校,学校已与25个国家和地区的70多所高校和机构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现有来自美国、法国、德国、日本、韩国等59个国家在校留学生超过一千名。学校广泛拓展合作办学,提升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与卢森堡大公国合作建立了中国乒乓球学院欧洲分院,已开展与科隆体育大学等国际一流体育大学的深度合作办学,与澳门理工学院在澳门合作举办体育专业硕士学位项目。学校大力深化与国际体育组织合作,目前,中国乒乓球学院已被命名为国际乒联最高学院级附属培训基地,与国际手联和国际田联分别共建国际手球学院和国际田联特训认证中心。
特色办学:学校积极推进内涵建设,形成了一批国内独有的标志性成果:率先建成了世界唯一的专门以乒乓球为专业的高等教育机构——中国乒乓球学院;国家体育总局唯一命名的国家体育科技示范园;科技部、教育部批准的国内唯一的体育国家大学科技园;世界第一家全方位展示武术历史与文化的博物馆——中国武术博物馆;中国大陆唯一一本被SCI和SSCI数据库同时收录的英文版体育学术期刊、全国“2015年百强期刊”——《运动与健康科学》杂志;率先引入国际体育组织立项建设的国际乒联博物馆和中国乒乓球博物馆。
面向未来,学校将以特色性应用研究型大学为定位,对接高等教育强国和体育强国战略,践行“身心一统,德技相长,文理兼修,服务社会”的办学思想,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深化内涵建设,努力建设世界一流体育大学。
2毕业生总体规模结构
上海体育学院2016届毕业生共计1284人,其中,本科毕业生961人,硕士毕业生293人,博士毕业生30人。硕士毕业生非定向人数291人,定向委培人数2人;博士毕业生非定向人数16人,定向委培人数14人。从性别分布来看,男生732人,女生552人,比例约为1.32:1。
表1 2016届毕业生生源状况
毕业生人数
3就业情况分析
3.1 2016届毕业生就业总体情况
我院2016届毕业生共计1284人,其中,本科毕业生961人,毕业研究生323人。截至日我院本科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为89.9%,综合就业率为98.8%;研究生一次就业率(含定向委培)为84.2%,综合就业率为99.1%;本研一次就业率88.5%,综合就业98.8%。
表2 2015届毕业生就业状况简表
一次就业率
综合就业率
3.2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
3.2.1 2016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
上海体育学院2016届本科毕业生961人,由16个本科专业毕业生构成,截至日,本科生一次就业率为89.9%,综合就业率为98.8%,均为近三年最高。
图1本科毕业生就业状况(N=965)
3.2.2各单位本科毕业生就业状况对比分析
表3各单位本科毕业生就业状况一览表
毕业生人数
一次就业率
综合就业率
1)各单位就业状况存在一定差异,一次就业率最高为休艺学院97.5%,高出学校平均值7.6%。有四个单位一次就业率达95%以上,分别是:体育休闲与艺术学院、武术学院、体育新闻传播与外语学院、汇丰班。综合就业率各学院之间差距相对较小,有三个单位综合就业率达到了100%,分别为体育休闲与艺术学院、武术学院、体育新闻传播与外语学院。
2)九个二级学院深造率有较大差距,最高为运科学院38.0%。
3)2016届体育休闲与艺术学院一次就业率全校排名第一,高于学校平均一次就业率;中乒院一次就业率排名全校第9,体训学院和中乒院一次就业率都低于学校平均水平,因两个学院的学生多以较高水平运动员为主。与之相反因此,汇丰班的就业工作经验对于这两个学院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3.2.3各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状况对比分析
表4各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状况一览表
一次就业率
综合就业率
播音与主持艺术
公共事业管理
民族传统体育
运动康复与健康
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
运动人体科学
应用心理学
1)表4所示,一次就业率前三位为舞蹈编导100%,播音与主持艺术100%,休闲体育98.0%;后三位为中乒院67.9%、应用心理学专业78.6%和体育教育专业82.8%。
2)各本科专业中一次就业率平均数为89.9%,其中低于我校平均数的专业分别为:中乒院67.9%、应用心理学78.6%、体育教育82.8%、运动训练84.4%、市场营销85.5%。
3.2.4学科和术科本科毕业生总体就业状况对比分析
表5学科和术科学生总体就业状况对比分析表
一次就业率
综合就业率
1)我校2016届本科毕业生中,术科毕业生数量为590人,学科为371人。学科毕业生的就业率总体略高于术科毕业生,其中一次就业率学科毕业生为93.3%,术科毕业生为87.8%。
2)在毕业生的具体去向中,学科、术科学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差异。术科学生在签约率方面高出学科学生8.1%;而在选择继续深造方面,学科为19.7%,术科为10.0%,学科学生高出9.7%。尤其是在出国留学的数据方面学科为6.7%,而术科学生仅有0.5%。
3.2.5不同性别本科毕业生就业状况对比分析
表6不同性别学生就业状况对比分析表
一次就业率
综合就业率
国家地方项目
图2不同性别毕业生就业状况对比分析
1)我校2016届毕业生中,共有男生559人,女生402人。女生一次就业率略高于男生,分别为92.8%和88.0%。
2)具体统计数据显示,男女毕业生在继续深造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在选择继续深造的比例方面,女生仍明显高于男生,分别为27.9%和10.0%,相差17.9个百分点。
3.2.6不同生源地本科毕业生就业状况对比分析
表7不同生源地毕业生就业状况对比分析
一次就业率
综合就业率
国家地方项目
1)由表7可见,非上海生源毕业生在一次就业率方面高于上海生源,综合就业率方面,非上海生源比上海生源低了1.2个百分点。
2)据分析显示,非上海生源毕业生选择继续深造的比例远高于上海生源学生,高出18.2个百分点,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非上海生源毕业生的就业去向选择更加多元化,而大部分上海生源毕业生都选择了毕业后直接就业。
3.2.7本科毕业生就业地区吸引力分析
表8本科毕业生就业地区吸引力情况
地区就业人数
就业吸引力
注:部分生源省份毕业生人数低于5人,数据受个体影响过大未在统计之列。
就业地区吸引力=到该省份工作人数/该地生源总人数,就业地区吸引力值的大小表明该区域对毕业生的就业吸引力的大小,比值越小表明吸引力越小,比值越大表明吸引力越大。由于部分地区生源人数较少,数据受个体影响较大,因此只对生源人数超过10人的地区进行统计。
对于本科毕业生来说,就业地区吸引力比值最高的三个地区分别是北京、上海、浙江,比值分别为330%、283%、98.7%。
3.2.8本科毕业生就业行业去向分析
表9本科毕业生行业流向分布
中初等 教育
1)2016届本科毕业生在普通企业就职的最为普遍,其比例为58.7%。其次为中初等教育单位的18.9%,国有企业的6.5%,高等教育单位的3.3%。
2)对近三年的本科毕业生行业去向进行统计(见表9)显示,毕业生行业流向总体分布比较平稳,数据中大多数行业人数比例较2015年变化并不大。
3.3硕士毕业研究生就业情况
3.3.1 2016届硕士毕业研究生就业状况分析
上海体育学院2016届研究生毕业323人,截至8月25日,研究生(含定向委培)一次就业率84.2%,综合就业率99.1%。2016届毕业研究生共由7个学院组成,硕士生293人,博士生30人。毕业研究生中共有定向委培生16人。
图3 2016年硕士研究生毕业生就业状况(N=276)
3.3.2各单位毕业硕士研究生就业状况对比分析
表10各单位毕业硕士研究生就业状况一览表
毕业生人数
定向委培人数
一次就业率(统分自筹)
一次就业率(含定向委培)
综合 就业率
1)各单位就业状况有一定差异,一次就业率(含定向委培)最高为武术学院的100%,高出学校平均值14.6%。
2)六个二级学院在统分自筹一次就业率有较大差距,最高为武术学院100%,最低为体训学院75.7%,差值达到24.3%。
3)由于毕业硕士研究生中定向委培生人数非常少,统分自筹研究生一次就业率和一次就业率(含定向委培)无显著差异。
3.3.3学术硕士与专业硕士研究生就业状况对比分析
表11不同学制硕士研究生就业状况对比分析表
一次就业率(含定向委培)
国家地方项目
1)我校2016届毕业硕士生中,专业型硕士124人,学术型硕士169人,学术型硕士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高出专业硕士毕业生12.2%。
2)毕业生的具体去向统计显示,学术型硕士的毕业去向选择更加多元化。具体表现在:学术型硕士的签约率高出专业硕士5.1%,较之2015有所扩大;在继续深造方面,学术硕士仍然保持较明显优势,所占比重共计6.0%,而专业硕士则为0%。
3.3.4不同性别硕士研究生就业状况对比分析
表12不同性别硕士研究生就业状况对比分析表
一次就业率(含定向委培)
国家地方项目
1)我校2016届毕业研究生中,共有男生153人,女生140人,男生数量仍然多于女生;但女性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含定向委培)比男生高9.5%。
2)从具体的统计数据看,女性毕业生的签约率比男性毕业生高出10.5%,而男性毕业生的深造率比女性毕业生高1.2%。
3.3.5不同生源地硕士研究生就业状况对比分析
表13不同生源地硕士研究生就业状况对比分析表
一次就业率(含定向委培)
一次就业率(统分自筹)
国家地方项目
1)由表13可见,非上海生源毕业生一次就业率(统分自筹)比上海生源高29.5%。
2)在具体的就业去向中,上海生源毕业生大多选择直接就业和国外升学,而非上海户籍毕业生在就业、国内升学等方面比例高于上海生源毕业生。
3.3.6硕士研究生就业地区吸引力分析
表14硕士毕业研究生就业地区吸引力情况
地区就业人数
就业吸引力
注:部分生源省份毕业生人数低于5人,数据受个体影响过大未在统计之列。
对于硕士毕业研究生来说,就业地区吸引力比值最高的三个地区分别是上海、浙江、江苏,比值分别为1963.6%、128.6%、45%。
3.3.7硕士研究生就业行业去向分析
表15硕士研究生就业行业去向分析
科研设计单位
高等教育单位
中初等教育单位
医疗卫生单位
其他事业单位
1)2016届毕业硕士生中去向其他企业和中初等教育单位的比例最高,分别为35.7%和26.6%。
2)对近两年的毕业生行业流向进行统计,如表10所示,2016年高等教育单位有所减少,减少了4.9%。
3.3.8硕士研究生上海市户籍申请情况分析
表16 硕士研究生上海市户籍申请情况
表17不同学制硕士研究生申请上海市户籍通过率情况
1)如表16所示,2016年我院硕士研究生共105人参与申请户籍,其中73人通过,通过率为69.5%,比2015年的27.4%增加42.1%。
2)对学术硕士近两年的户籍通过率进行分析显示,2016年学术硕士的通过率为83.6%,比2015年增加近49.8%。
3)对专业硕士近两年的户籍通过率进行统计显示,2016年专业硕士的户籍通过率为37.5%,比2015年大幅增加。
3.4博士毕业研究生就业情况
3.4.1 2016届博士毕业研究生就业状况分析 &
2016年博士毕业生30人,一次就业率为95.2%,综合就业率为100%。2016年博士毕业生中男女比例为2:1。其中定向委培学生占总人数46.7%,共14人。由于博士毕业生中非定向的毕业生人数较少,数据受个体因素影响过大,因此后续不再针对博士毕业生做相关分析。
图4 2016年博士研究生毕业生就业状况
3.4.2博士毕业研究生就业单位性质分析 &
图5 2016年各二级学院毕业博士生就业单位性质
1)如图5显示,毕业博士生中就业于高等教育单位共72人,占总人数的83.70%,其次分别是党政机关4人、科研设计单位3人及其他事业单位2人,所占比例为4.6%、3.4%、2.3%。
第二部分 毕业生就业工作举措 &
1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措施 &
1.1多方联动,创新与实效相结合
经济新常态的转型发展、全国高校毕业生总人数的持续增加,给2016届毕业生就业工作带来了严峻挑战。学校各级部门联动合作,多措并举,探索新模式,针对不同情况采取相应有效措施,在整合有效资源的基础上,为学生搭建更好的就业平台。
为更好地帮助毕业生解决就业问题,由学校牵头,进一步推进毕业生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由党政主要负责人牵头落实毕业生就业工作,提升二级学院目标管理考核体系中就业工作的比重,分层落实毕业生就业工作。此外,学校还着力加强毕业生就业人员队伍建设,重视相关业务人员的配备和素质提升,加大在人员、经费、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投入,调动全校各方力量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提高就业工作水平和服务质量。通过以上举措,积极推进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切实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1.2积极拓宽就业渠道,培育就业增长点
为构建毕业生更高质量的就业通道,学校积极研判就业形势、更新就业理念。学校开设了覆盖全校的毕业生的微信平台,并积极改进学校就业信息网站,进一步完善就业信息网的各个模块功能,在方便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同时,较好地实现了供需两方的结合。2014年底,我校启动就业基地建设“300计划”,鼓励各学院主动对接用人单位,开发就业实习市场,截至目前已与150余家单位建立起相对稳固的人才供求关系。学校充分利用各行业和各企业以及校友等多方资源,积极邀请企业代表和行业精英深入校园,担任学生就业导师,通过课程、讲座、模拟招聘等多种形式与学生进行互动,为用人单位与毕业生提供最直接的接触机会,努力保证招聘岗位的数量和质量。
1.3关注需求变化,加强创业扶持力度
在上海体育学院就业工作的具体推进过程中,学校始终密切关注市场需求变化,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鼓励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自主创业。学校一方面通过《大学生创业基础》课程、课外讲座、科技竞赛等方式,为有创业意识、创业能力的大学生提供帮扶;另一方面,通过宣传大学生创业政策、大学生创业先进事迹等方式,营造勇于创业的积极氛围。对有创业愿望并具备创业条件的毕业生给予积极支持,及时提供开业指导、跟踪扶持等“一条龙”服务。
表182016届毕业生创业情况统计表 &
单位所在地
上海奔速体育科技有限公司
山东省万承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青岛美晶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上海系洲体育服务有限责任公司
上海小红花舞蹈有限公司
上海笙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上海笙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上海笙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上海笙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上海笙博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上海优丽康健身管理有限公司
上海申守荟体育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上海申守荟体育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山东省万承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上海锐非体育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上海超体倍健体育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上海释动体育科技有限公司
南京敏艺舞蹈培训有限公司
上海育宏企业管理有限公司
1.4适时而动,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 &
在就业工作的推进过程中,学校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的战略,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关注市场需求,及时调整培养和管理思路,有计划、有层次的对毕业生进行分类指导和重点推荐,探索配单式、特色化、优势型的全新人才培养模式。
1.5关注就业困难群体,促进充分就业 &
根据相关文件要求,学校专门开展“双困”(家庭经济困难和就业困难)毕业生摸底排查工作,深入开展“零距离就业行动计划”,重点做好残疾学生、少数民族学生等群体的就业帮扶和援助工作。在建立动态数据库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信息服务,跟踪困难毕业生的求职进程,及时关心和解决学生就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另一方面,学校还非常重视“双困”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通过一对一咨询为困难学生提供专门辅导,引导就业困难学生进行职业探索,缓释就业压力;同时,注重引导“双困”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提升就业信心,使就业援助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2促进就业的特色案例——蕴瑞学苑
2.1蕴瑞学苑三期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
2.1.1 蕴瑞学苑三期学员毕业去向情况 &
蕴瑞学苑三期共有学员39名,只有41.0%的毕业生选择直接就业,41.0%的毕业生国内升学,18.0%的毕业生选择国外留学深造。
图6蕴瑞学苑三期学员毕业生去向情况(N=39)
2.1.2蕴瑞学苑三期毕业生就业单位规模分析
蕴瑞学苑三期选择就业的毕业生中,其就业单位规模集中在100-300人,毕业生人数占就业总数的43.8%。选择员工人数在50-100人和员工1000人以上单位的毕业生各占就业总数的18.8%;员工在50人以下的单位的毕业生占12.5%;员工在300-600人的毕业生占有率相对比较少,为6.3%,无毕业生就业选择单位模式为员工人数在600-1000人。
图7 蕴瑞学苑三期毕业生就业单位规模(N=16)
2.1.3蕴瑞学苑三期毕业生收入分析
蕴瑞学苑三期毕业生的普遍收入为元,获得此收入的毕业生占总人数的37.5%;收入在元、元、元的毕业生各占12.5%;另外收入在7000以上的毕业生为25.0%。
图8 蕴瑞学苑三期毕业生收入分析(N=16)
2.1.4蕴瑞学苑三期毕业生对当前的工作职位评价
蕴瑞学苑三期毕业生对当前工作职位的用人单位提供发展通道、薪酬满意度表示比较满意,对工作稳定性、入职匹配度以及入职后职业培训满意度表示一般。
图9 蕴瑞学苑三期毕业生对当前的工作职位评价(N=39)
2.2 蕴瑞学院三期毕业生教学培养满意度分析
2.2.1蕴瑞学苑三期毕业生对学校办学情况总体评价
蕴瑞学苑三期毕业生对学校办学总体评价比较高,特别是对办学环境、师资力量评价表示非常满意的均超过总体人数的50%,对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这两方面的评价相对较差,均有10.3%的学员表示非常满意。
图10 蕴瑞学苑三期毕业生对学校办学情况总体评价(N=39)
2.2.2蕴瑞学苑三期毕业生对学校办学师资力量评价
蕴瑞学苑三期毕业生对学校办学师资力量评价普遍表示非常满意,其中学术理论水平、教学态度和职业道德水平表示非常满意的均占70%以上;教学能力和方法表示非常满意的占66.7%。
图11 蕴瑞学苑三期毕业生对学校办学师资力量评价(N=39)
2.2.3蕴瑞学苑三期毕业生对学校办学内容评价
蕴瑞学苑三期毕业生对通识教育模块评价最高,表示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的人数均占48.7%,对科研训练模块也比较满意,评价比较满意的人数比例超出50%,毕业生对分类培养模块以及学校创新创业模块工作有所期待。
图12 蕴瑞学苑三期毕业生对学校办学内容评价(N=39)
2.2.4蕴瑞学苑学生对自身影响评价
根据数据得出,毕业生对自我管理技能提升表示非常满意的占30.8%,对可迁移技能提升表示非常满意的占7.7%,表示比较满意的占64.1%,对就业机会改变中表示非常满意的占28.2%,表示比较满意的占35.9%。
图13 蕴瑞学苑毕业生对自身影响评价(N=39)
蕴瑞学苑系学校为凝练办学特色,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而开设的人才培养特色学苑,每学年的秋季学期面向大二学生进行遴选。本次调研是针对第三期毕业生进行的就业相关分析,样本数量较小单一个体对数据影响较大,特此说明。
第三部分 就业情况相关调查与分析
1求职途径 &
2016届毕业生有27.5%的同学通过校外求职网站找到了工作单位;校内招聘信息发布、亲友推荐等也是毕业生落实工作的有效途径;另外校内外招聘会和其他就业途径等方式也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图14 签约毕业生工作获取途径情况(N=402)
2求职准备 &
在求职之前应该做的各项准备中,2016届毕业生认为最重要的三个方面是:积极参加实习、了解招聘单位和确定就业期望。
图15 毕业生求职之前最应该做的准备(N=402)
3工作满意度
为便于比较分析,我们定义“满意率”为“非常满意”与“比较满意”的比例之和。2016届毕业生对当前工作的满意率为58.7%,总体满意度较高。
图16 工作满意度情况(N=402)
4专业对口度 &
2016届毕业生有60.3%的同学认为所找到的工作与所学专业非常相关或比较相关,总体上,工作与专业的相关度较高。 &
图17 签约毕业生就业专业对口度情况(N=402)
对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不满意原因进行调查显示:工资待遇低所占比重最大,占37.5%;其次是发展空间不够,占28.5%;再次是工作氛围不好,占11.3%。
图18 工作不满意原因分析(N=402)
5签约毕业生月收入 &
图19 签约毕业生月收入情况(N=402)
签约毕业生月收入主要集中在元,所占比例为53.4%。其次是元,比例占23.7%。薪酬在3000元以下的占17.9%;薪酬在7000元以上的占5.0%。
6核心竞争力 &
通过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个人能力及发展潜力的评价入手,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各项能力指标的满意程度,以此探寻学生在校期间所获得的核心竞争力,在罗列的所有项目中,2016届毕业生在对体育项目的了解、沟通能力以及体育技能等三项技能中占有较大优势,这也与学校的教学特色有很大关系;而计算机水平、外语水平、公文写作能力等相对较差。 &
图20 核心竞争力分析(N=402)
第四部分 对教育教学的反馈
1就业、创业指导服务情况 &
1.1就业指导情况 &
1.1.1就业指导服务满意度分析 &
签约毕业生对校园招聘会、招聘信息发布、就业信息平台、就业实习、就业推荐以及就业手续办理环节的满意度较高。而在职业测评、个体职业咨询、学生职业协会环节满意度一般。
图21 就业指导服务满意度分析(N=431)
1.1.2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服务需求 &
对毕业生的就业服务需求进行调研显示:提供更多用人单位需求信息的需求度最高,占66.3%;其次是介绍本专业信息和进行个体指导。
图22 就业服务需求分析(N=431)
1.2创业指导情况 &
1.2.1创业群体参与创业教育的情况 &
对2016届毕业生中的创业群体进行调研显示毕业生获取创业相关信息的主要途径是参加创业见习和参加创业相关课程。
图23 创业群体参与创业教育的情况分析(N=21)
1.2.2创业群体参与创业实践的情况 &
创业群体普遍参与度较高的创业实践活动为:社会实践活动、假期实习/课外兼职、创业讲座和咨询活动、以及模拟创业活动。
图24 创业群体参与创业实践的情况分析(N=21)
2教育教学情况 &
2.1学校综合评价分析 &
为便于分析,将学校的综合评价划分了4个维度。硬件设施维度包括:图书与教学设施、文娱体育设施以及上网的便利性;校园环境维度包括:住宿条件与管理以及校园交通便利情况;学风建设维度包括:校风学风、师生课外交流以及学校的规章制度。生活保障维度包括:行政人员的办事效率和态度、食堂服务与饭菜质量以及本专业辅导员的素质。数据显示,毕业生对学校的综合评价满意度较高。其中校园环境方面,校园交通便利情况的满意度相对住宿条件与管理的满意度更高;学风建设方面,校风学风以及学校的规章制度的满意度高于师生课外交流满意度;硬件设施的配备以及生活保障方面满意度普遍较高。
图25 对母校综合评价分析(N=402)
2.2课程设置满意度分析 &
从整体上讲,毕业生对我校课程设置满意度较高。
图26 毕业生对母校课程设置满意度分析(N=402)
2.3对任课教师教育教学满意度分析 &
毕业生对任课教师的教育教学整体满意度较高。
图27 毕业生对任课教师教育教学满意度分析(N=402)
深造率是指:录取研究生、港澳台以及出国深造
继续深造包含国内升学和国外升学两类毕业去向
数据来源仅包含签约学生
Copyright @ 2013 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上海市杨浦区长海路399 号 邮编:200438 总机:(86-21) 沪ICP备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广东省毕业生报到系统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