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三化螟幼虫 图的防治时间

水稻病虫害防治_百度百科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水稻病虫害防治
水稻病虫害防治讲述了水稻常见的病虫害及其防治办法。
水稻病虫害防治种子期
1、:(防效100%)、、、门神、、多菌灵、、硅唑咪鲜胺。
2、:、、。
3、:、、、门神、。
水稻病虫害防治秧田期
绵腐、:、门神、、、。
白叶枯、细条病:、、、。
:、、、、。
:吡虫啉、。
水稻病虫害防治分蘖期
:、、、、-三环唑。
:吡·杀单、阿维·毒。
胡麻斑病:、20%。
水稻病虫害防治抽穗期
:、、、门神、-三环唑、、。
:、门神、、、、恶霜嘧铜菌酯(高科)、(爱可)。
:、、、毒死蜱。
:吡·杀单、阿维·毒。
:、、、。
:、、、。
白叶枯、细条病:门神、、。
穗枯病:、、三唑酮。
稻秆腐病:、恶霜嘧铜菌酯、。
水稻病虫害防治防治技术
稻黑色菌核秆腐病
水稻成株期茎基部的一种真菌病害,又称水稻茎朽腐或小球菌核病。病原菌是的小球双曲孢和卷
喙双曲孢。有性态为的小球腔菌。病菌侵害茎基部,形成椭圆形或纺缍形黑色斑,后扩大至整个叶鞘,茎秆上也有大块黑斑,后期的茎基部腐烂,植株青枯,茎腔内有大量小球状黑色颗粒状的菌核。成熟后的菌核在病稻草或土壤中越冬,栽秧时附着在秧苗基部,以菌丝从伤口或叶鞘基部侵入寄生。病菌为弱寄生菌,喜高温高湿,故穗期受害比前期重,多的田块病害更重,常造成复合侵染。防治方法应以加强肥水管理为主,结合治虫防病,辅以适时喷药。
水稻病虫害防治稻白叶枯病
水稻叶部的一种细菌病害。病原菌是的水稻黄单胞稻致病变种。病菌从根、茎、叶部的伤口或水孔侵入稻体,在维管束的导管中繁殖危害。苗期和最易受害。秧苗叶片多表现叶枯症状。在感染品种上多出现急性凋萎症状,病斑青灰色水渍状,病叶迅速卷曲凋萎,在抗病品种上产生褐色枯斑。病菌的发育适温26~30℃,在病残体上越冬,稻种亦可带菌,经风雨传播。氮肥过多和低洼积水田发病早而重。台风暴雨后,病害常在感病品种上迅速扩散。防治措施:选栽抗病品种、防止稻田淹水是防病关键,并结合药剂防治。
稻苗上的一种病毒病害,是植物组的。病毒呈粒体球状。传毒介体有、和大斑黑尾叶蝉等,循回期14~20天。病害可在虫体内增殖,并经卵传到子代,该病毒寄生范围广,病株矮缩,不及正常高度的1/2,分蘖增多,叶色时暗绿,叶片僵硬,上有黄白色与叶脉平行的继续的条点,偶有散生的。和苗期受害的病株矮缩,不能抽穗。抽穗后感染的,和千粒重降低。病株根系发育不良,大多老朽。品种间抗病性差异较大。防治传毒介体昆虫是防病的关键。
又称白秆病,系水稻地上部的一种真菌病害。病原菌是的藤仓。无性态为的。从秧苗期至均可发病。病株,瘦弱,黄化,通常比健株高3~10厘米,极易识别。病株基部节上常有倒生的,并有粉红霉层。病菌发育适温25℃左右,种子带菌。选用无病种子或播种前用药剂是防治的关键措施。
对发病稻田,应掌握孕穗期病株率达30%~4%时施药。药液要喷在稻株中、下部。采用泼浇法,田里应保持3~5厘米浇水层。施用井岗霉素时,最好在雨后晴天进行,或在施药后两小时内不下大雨时进行。亩用5%井岗霉素水剂100~150毫升,或井岗霉素高浓度粉剂25克,任选一种,对水100千克常规喷雾,或对水400千克泼浇。
重点要抓好2代2化螟和部分地区的2代3化螟的防治,并以水稻处于孕穗到齐穗以前的稻田为重点。亩用5%大粒剂1~1.5千克撒施,也可亩用25%杀虫双水剂150~200毫升,或25%杀虫双水剂100毫升加100毫升,任选一种,兑水60~75千克常规喷雾,或兑水5~7.5千克低量喷雾。
应掌握小高峰期,每百丛虫量达1500头以上时施药防治。用药时应注意先从田的四周开始,由外向内,实行围歼。喷药要均匀周到,注意把药液喷在稻株中、下部。使用可湿性粉剂20~25克,或25%优乐得可湿性粉剂20~25克,或20%叶蝉散150毫升,任选一种,兑水75~100千克常规喷雾,或兑水5~7.5千克低量喷雾。
以迟中稻田为重点,掌握低龄幼虫盛期,每百丛水稻有虫10~20头时施药。亩用90%晶体敌百虫75~100克,或50%杀螟松乳油100~250毫升,或150~200毫升,任选一种,兑水75~100千克常规喷雾,或兑水5~7.5千克低量喷雾。
重点防治主害代。在低龄幼虫期,每百丛水稻有初卷苞15~20个,或穗期每百丛有虫20头时施药。亩用25%水剂150~200毫升,或50%72毫升,任选一种,兑水60~72千克常规喷雾,或兑水5~7.5千克低量喷雾。施药时间以傍晚为宜。
大力推广穗期使用新技术。在,每亩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50~100克,对水常规喷雾或低量喷雾,可有效地防止杂交稻早衰,还可兼治、、等多种穗期病害。
为害状:用刺吸茎杆汁液、谷粒汁液,造成植株枯黄或秕谷,减产甚至失收。主要为害早晚稻早抽穗或迟抽穗的稻田。
药剂防治:在水稻进行药剂防治,早晚露水未干时喷药效果最好。每亩可选用:⑴、80%敌敌畏乳油75~100毫升。⑵、40%毒死蜱50~75毫升。⑶、20%乳油100毫升。兑水50公斤喷雾。
水稻病虫害防治稻瘟病
是水稻上最重要的病害之一,分布广,危害大,常常造成不同程度的减产,还使品质降低。
:稻瘟病在水稻全生育期中都可发病,按发生部位和表现的症状可以分为苗瘟、、叶节瘟、节瘟、穗颈瘟和谷粒瘟。
苗瘟多由病种子引起,发生在秧苗三叶期前,一般无明显病斑,但秧苗常常变黄褐色枯死。叶瘟发生在稻叶上,又随气候条件和水稻抗病性不同而表现为急性型、慢性型、褐点型和白点型等四种类型。叶节瘟、和发病称为叶节瘟。叶耳易感病,初为淡绿色病斑,后向叶环、叶舌发展,呈灰白色至灰褐色,病斑不规则。节瘟多在穗颈下第一、二节发生,初表现褐色或黑褐色小点,后环状扩大至整个节部。穗颈瘟和枝梗瘟发生在穗颈、穗轴和枝梗上,病斑初为水渍状淡褐色小点,以后围绕穗颈发展,病部呈褐色或墨绿色,穗颈发病早的形成,迟的谷粒不饱满。谷粒瘟发生在谷壳和护造成椭圆形褐色斑点,谷粒不饱满,米质变黑。
病原:病原是引起的一种真菌病害。病菌的菌丝内生,从病部气孔或表皮伸出的,不分枝,有2~8个隔膜,其顶端可陆续产生5~6个,多达9~20余个。分生孢子呈梨形,初无隔膜,成熟时常为两个隔膜,密集时呈灰绿色。分生孢子萌发产生,长出侵染丝,侵入寄主组织危害。
发生特点:稻瘟病菌以和分生孢子在病稻草和病谷上越冬。次年春天当气温回升到20摄氏度左右时,若遇降雨,就会不断地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或昆虫传带,引起周围或稻株首先发病,另一途径是播种病谷,引起苗瘟。病稻草和病谷是的初次侵染来源。
稻瘟病的发生和流行,主要受品种抗病性、肥水管理和气候条件的影响,其中品种抗病性的相对稳定性又常受病菌的变化而发生变异。肥水管理的好坏是影响稻株抗病力的重要因素,气候条件是影响病害发生流行的必要条件。
它是水稻中、后期的重要病害之一,发病轻重及对水稻影响的大小与发病早迟有关,抽穗前发病对产量影响较大。
症状:主要在叶子上表现症状,有型和凋萎型。叶缘型常见于分蘖末期至孕穗期发生,病菌多从水孔侵入,病斑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发生黄褐或暗绿色短条斑,沿叶脉上、下扩展,病、健交界处有时呈波纹状,以后叶片变为灰白色或黄色而枯死。籼稻病斑为黄褐色,为灰白色。田间湿度大时,病部有淡黄色露珠状的菌脓,干后呈小粒状。凋萎型一般发生在秧苗移栽后一月左右,病叶多在心叶下1~2叶处迅速失水、青卷,最后枯萎,似危害造成的枯心,其他叶片相继青萎。病株的主蘖和分蘖均可发病直至枯死,引起稻田大量死苗、缺丛。
病原:病原是黄单孢杆菌属的一种,菌体短,杆状,两端钝圆,菌体一端生1~2根线状。病菌的生育温度最低10℃,最高40℃,最适温度26~28℃,病菌为好气性细菌。病菌对热较敏感,致死温度为53℃,10分钟(潮湿状态),在干燥有胶质保护状态下,致死温度为57℃,10分钟。病菌的存活期与环境条件关系密切。从各地收集的菌株,在一套鉴别品种上测定,其致病力有强有弱,大致可分为四群菌系。Ⅰ群弱,Ⅱ群为中等,Ⅲ及Ⅳ群较强及强。
发生特点:主要在种子和稻草上越冬。初次侵染来源,新病区以病谷种为主,老区以病草为主。带菌稻种播种后,病菌由芽鞘和根部侵入引起发病。拔秧移栽时造成大量伤口,有利于病菌的侵入。另外用病稻草催芽或扎秧把堵,也是病菌侵染的一个途径。灌溉水和暴风雨是病害传播的重要媒介。其发生、流行与气候、肥水管理、品种等都有密切关系。
症状:在水稻叶片上,病斑初时为暗绿色水渍状半透明小斑点,以后形成一条条暗绿色至黄褐色条斑,很快在叶脉间伸展。条斑可扩大到宽约1mm,长约10mm以上,其后转为黄褐色。发病严重时,病斑融聚呈不规则的黄褐色至洁白色斑块。病株矮缩,叶片卷曲,烈日下卷叶更明显。
病原:细菌性条斑病菌与菌相似,也是黄单孢杆菌属的一种,但在生理、生化反应方面,二者有一定的差异。
发生特点:细菌性条斑病也白叶枯病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侵染途径主要为气孔,也可由伤口侵入,有时也从机动细胞处侵入。
稻纹枯病发生普遍,也是水稻主要病害之一。从苗期到穗期都可发生,尤以分蘖盛期至危害最重,主要危害,次为叶片和穗部。
症状:病害发生先在叶鞘近水面处产生暗绿色水渍状的小斑点,扩大呈椭圆形,最后呈云纹状,由下向上蔓延至上部叶鞘。病鞘因组织受破坏而使上面的叶片枯黄。在干燥时,病斑中央为灰白色或草绿色,边缘暗褐色。潮湿时,病部长有许多白色蛛丝状菌丝体,逐渐形成白色绒球状菌块,最后变成暗褐色菌块,最后变成暗褐色,菌核容易脱落土中。另外也能产生白色粉状霉层,即病菌的。严重危害时引起植株倒伏或整株丛腐烂而死。
病原:是受真菌寄生引起。病菌的无性时期产生和菌核,体是担孢子。菌丝白色,老熟时浅褐色,主枝与分枝成锐角,分枝处溢缩,离分枝不远处有分隔,菌丝能在寄主体内生长,也能在寄主表面结成菌核。
发生特点:纹枯病的发生和危害,受菌源数量、水肥管理、种植密度、品种抗病性和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水肥管理,长期深水或氮肥施用前多过迟,使稻株内部纤维素、木质素减少,茎杆变细,组织软弱,不仅有利于病菌入侵,而且也易倒伏,加重病害。纹枯病以在土壤里越冬,也能由或菌核在病稻草或杂草上越冬。水稻成熟收割时大量菌核落在田中,成为第二年或下季稻的主要初次侵染来源。菌核生活力很强,数量又多,一般发病田块存留在土中每亩达5~10万粒,重病高达100万粒以上,春耕插秧后漂浮水面或沉在水底,菌核都能萌发生长菌丝,从气孔做直接穿破表皮侵入稻株危害,在组织内部不断扩展,继续生长菌丝和,进行再次侵染。
水稻病虫害防治主要害虫
水稻病虫害防治三化螟
只危害水稻,是一种的害虫。
形态特征:成虫前翅呈三角形。雌蛾前翅淡黄色,中央有一个黑点,腹部末端有一束黄褐色绒毛,产卵后脱落。雄蛾前翅淡褐色,翅尖至内缘中央附近有一
斜带,中央有一个黑色点,外缘七个黑点。卵块长椭圆形,中央稍隆起,覆盖黄褐色绒毛,卵块内卵粒,中央三层,边缘一、二层。幼虫 体为乳白色或淡黄绿色。腹足不发达。蛹初为黄白色,后变黄绿色,雄蛹触角长达翅长的7/8,后足伸长达第七或第八。雌蛹触角长达翅长的1/2,后足伸长达第六腹节。
发生特点:成虫退化,白天静居在稻丛中,黄昏开始活动,有强烈的趋光扑灯习性,夜间交尾和产卵。在产卵时有选择生长嫩绿茂密的水稻产卵。秧田卵块多产于叶尖,大田卵块多产于稻叶中、上部。雌蛾一生可产卵1~5块,卵粒100~200多粒。
初孵幼虫叫蚁螟,蚁螟破卵壳后,以爬行或吐丝漂移分散,自找适宜的部位蛀入危害。秧苗期蛀入较难,侵入率低。分蘖期极易蛀入,蛀食心叶,形成枯心苗。幼虫一生要转株数次,可以造成3~5根枯心苗,形成枯心塘。圆杆拔节期蚁螟侵入较难,孕穗到破口露穗期为蚁螟侵入最有利时机,也是形成白穗的原因。幼虫转移有负苞转移习性。幼虫老熟的第一、二代在近水面处稻茎内化蛹。越冬幼虫在稻桩结薄茧过冬,4~5月在稻桩内化蛹。
水稻病虫害防治纵卷叶螟
危害水稻的纵卷叶螟有两种,稻和显纹纵卷叶螟,四川省五十年代零星发生,六十年代局部地区间歇发生成灾,到七十年代严重发生,已成为水稻主要害虫之一。发生特点:稻纵卷叶螟晚间活动,有,向嫩绿茂密的稻株产卵。稻纵卷叶螟产卵分散,一处产一卵,少数一处产2~3粒,。显纹纵卷叶螟产卵在背面,以三五粒排成鱼鳞状,散产的少。有远距离迁区和群集特性。
初孵幼虫先在心叶或嫩叶上取叶肉,随后吐丝,纵卷管状虫苞,一苞一虫,三龄后转移危害,虫龄增大,虫苞扩大,危害越为严重。每头幼虫能食害5~9叶。(显纹卷叶螟的虫苞有1~4头,多达7头。)
水稻病虫害防治稻飞虱
以褐色和背危害最大。稻飞虱一般都躲在稻田中间稻株下部的和茎的组织内,刺吸稻茎的汁液,稻苗被害部分出现不规则的长形褐斑,严重时,稻株基部变为黑褐色。由于茎组织被破坏,养分不能上升,稻株逐渐凋萎而枯死,或者倒伏。水稻抽穗后的下部稻茎衰老,稻飞虱转移上部吸嫩穗颈,使稻粒变成空壳或半饱粒,同时灰飞虱能传播。
稻飞虱种类很多,危害水稻的主要有,和灰飞虱。
(一)、褐飞虱
形态特征:成虫长翅型:雌虫,小盾板中间黄褐色,两边各有半月形黑褐色斑一个。雄的全部黑色。短翅型:雌虫小盾板中间豆浆色,两边各有半月形黑褐色斑一个。雄虫全部黑色。卵:红长0.8毫米,长卵圆稍弯,初产乳白色,渐变灰黄色,在较细一端出现一对黄色的眼点,卵成块,常15~30粒排列,卵痕不显著,卵块产在叶稍内侧,表皮常肿。若虫体近椭圆形,腹部末端浑圆,初龄若虫体淡黄,眼暗赤黑色,腹背3~4节后缘白横带明显。大龄若虫腹背白斑与白横带更明显,体色黄褐或暗褐色。
形态特征:成虫长翅形:雌虫的小盾片中央黄白色,两侧暗褐色,雄虫较小,小盾片中央白色,两侧黑色。短翅形:雌虫小盾片几乎成黄白色,两边淡灰色,雄体灰黑(田间不易见到)。卵:长卵圆形略弯,眼点红色,卵块排列松,成单行,卵帽不露出产卵痕外。橄榄形,腹末较尖,幼龄体灰白,以后变灰褐色,落水时后足左右平伸。
发生特点:白背飞虱成虫在水稻茎秆和叶背危害,一般取食部位都比和为高,有和趋嫩性。产卵都在叶稍肥厚处,也有产在叶片础部中脉内和茎秆中。产卵痕较灰飞几时和褐飞虱为大,成虫和若虫均能危害,但以分蘖盛期至孕穗期最为适宜。此时繁殖快,数量大,危害重。
灰飞虱在稻田中多产卵于稗草上,其产卵部位,都在稻、麦、稗草的下部叶稍及叶片基部中脉组织中。又能传播稻、麦、玉米等,条纹,,玉米粗矮病。
防治方法:
滴油杀虫。每亩滴废柴油或废机油400~500克,保持田中有浅水层20厘米,人工赶虫,虫落水触油而死亡。治完后更换清水,孕穗期后忌用此法。
撒毒土。每亩用1.5公斤乐果粉、2公斤湿润细土撒施。
用药喷施,用40%乐果乳剂0.5公斤加水800~1000公斤喷施。
水稻病虫害防治稻蓟马
很小,成虫为黑褐色,有翅,爬行很快。一生分卵、和成虫三个阶段。若虫和成虫相似,淡黄色,很小,无翅、常卷在的尖端,刺吸稻叶的汁液。被害的稻叶失水卷曲,稻苗落黄,稻叶上有星星点点的白斑,心叶萎缩,远看象火烧一样。扬花时稻蓟马聚.
防治方法:由于稻蓟马很小,一般情况下,不易引起人们注意,只是当水稻严重危害而造成大量卷叶时才被发现,因此,要及时检查,把稻蓟马消灭在幼虫期。每亩用40%乳剂倍液,和大田施药后,都要保持水层。防治稻蓟马后要补施速效肥,促使秧苗和分蘖恢复生长。
水稻病虫害防治稻苞虫
又叫,常常几年发生一次,导致水稻大幅度减产。稻常见的有直纹稻苞虫和隐纹稻苞虫,以直纹稻苞虫最为普遍。有些地区间歇发生,在山区和丘陵区为的虫害。发生特点:成虫白天飞行敏捷,每天上午8~11时,下午4~6时最为活跃,食喜苞类、芝麻、、油菜、棉花等的花蜜。凡是蜜源丰富地区,发生危害严重。每天雌虫平均产卵120粒左右。产卵散产,有稻叶背面近中脉处,一张稻叶上产1~2粒,多有6~7粒。
1~2龄幼虫在叶夹或叶边缘纵卷成单叶小卷,3龄后卷叶增多,常卷叶2~8片,多可达15片左右,4龄以后呈暴食性,占一生所食总量的80%。白天苞内取食。黄昏或阴天苞外危害,一生食10多片。使植株矮小,穗短粒小成熟迟,无法抽穗,影响开花结实,严重时期稻被吸光。
一代危害杂草和早稻,第二代危害中稻及部份早稻,第三代危害迟中稻和一季晚季稻虫口多,危害重。第四代危害。,第二、第三代危害最重。
稻苞虫大发生主要6~7月份雨量多,湿度高,对稻苞虫有利对天敌不利。
防治方法:
每亩用2.5%敌百虫粉2公斤喷粉或甲六粉1公斤加细土10公斤撒毒土。
用90%晶体敌百虫150克加水80~100公斤喷雾。
水稻病虫害防治稻纵卷叶螟
幼虫稍大便开始在水稻心叶吐丝,把叶片两边卷成为管状虫苞,虫子躲在苞内取食叶肉和上表皮,抽穗后,至较嫩的内危害。严重时,被卷的叶片只剩下透明发白的表皮,全叶枯死。
防治方法:用25%二二三乳剂250倍液,90%敌百虫倍液喷雾。防治时间应掌握在幼虫的三龄前,并以傍晚用药效果最好。防治后,要检查效果,如果像以前那样,应再治一次。水稻各个时期的病虫害防治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水稻各个时期的病虫害防治
&&水稻各个时期的病虫害防治
你可能喜欢水稻三化螟形态及其防治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水稻三化螟形态及其防治
&&农业,技术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水稻螟虫_百度百科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水稻螟虫俗称,其中普遍发生较严重的主要是和,还有、等。二化螟除为害水稻外还为害玉米、小麦等禾本科作物,三化螟为害虫,只为害水稻。
水稻螟虫为害特点
一生分为成虫、卵、幼虫和蛹4个阶段,只有幼虫阶段才蛀食稻茎。幼虫身体淡褐色,背部有5条紫褐色纵线;幼虫黄白色或淡黄色,背中央有一条绿色纵线。
三化螟以幼虫蛀食水稻,在苗期和蛀茎形成苗或蛀入、使被害处出现黄褐色条斑,形成“枯鞘”。如在孕穗期蛀茎,形成枯穗;抽穗后蛀茎,穗茎节受害时形成“白穗”,使产量受损;形成“虫伤株”,造成的损失较轻。
白天隐伏在禾丛间或草丛间,夜晚活动,有和趋向嫩绿稻株上产卵的习性。在水稻分蘖和孕育期产卵较多,初孵幼虫先群集于叶鞘内为害形成枯鞘,以后蛀茎形成枯心等,老熟幼虫在稻茎内化蛹。
三化螟成虫
北纬34~38C
单一,以水稻为食
水稻是其唯一能完成越冬的场所,越冬场所过干,对其不利
苗期和分蘖期多产于近叶尖正面,后期多产于叶中部背面
春季低温多雨,发生量减少;如春季温暖干燥,发生量增加
二化螟成虫
全国水稻产区均有分布
杂食性,主要寄主有水稻、茭白、、甘蔗、高梁、玉米、小草、栗、稗、慈姑、、油菜和等
幼虫除在稻桩、稻草上越冬外,还可以在其它一些杂草上越冬
水稻苗期和分蘖期卵主要产在叶片中部正面,分蘖后期以后,卵多产于叶鞘上
春季温暖,湿度正常,越冬幼虫死亡低,发生早,量大;春季低温多湿,越冬幼虫发生不利;夏季高温干旱对幼虫发育不利,水温持续35℃以上,幼虫死亡率可达80%~90%
分布于陕西以南各省
杂食性,主要寄主有水稻、小麦、玉米、高梁、甘蔗、、油菜、棉花、稗、、等
以幼虫在稻桩及其它寄主残株和杂草越冬
成虫产卵趋向粗壮高大植株,因此,稻田边卵量较多。前期产于内侧,孕穗期产于剑叶鞘内
早春气温影响早发生,早发幼虫为害早春作物或杂草,越冬代比二、三代螟发生早
水稻螟虫防治方法
1.防治水稻螟虫,要采取挑治一代,重防二代;重防三代。
2.在盛孵和化蛹前,田间只留遮泥水,使蚁螟危害或化蛹部位降低,盛孵或化蛹高峰后,猛灌深水13-16厘米,可消灭大量螟虫。
3.药剂防治:
⑴播种或插秧前用药剂处理
①播种或插秧前,每亩施用3%颗粒剂2.5~3.0千克,或每亩施用3%呋喃丹颗粒剂1.5~2.0千克,掺细土15~20千克拌匀后,撒施水面;
②插秧时,用90%晶体敌百虫0.5千克,加水400~500千克,浸秧苗10分钟。
⑵插秧后的药剂防治
①50%、50%巴丹水溶剂、50%乳剂或50%1605乳油,每亩用100毫升,加水150~200千克泼浇;
②每亩用40%乐果乳油150毫升,50%乐果乳油100毫升,加水200~300千克泼浇,或每亩用药量减半,兑水50千克喷雾;
③在蚁螟孵化高峰前1~2天,每亩用50%乳油60~80毫升,兑水75~100千克喷雾;
④每亩用50%易卫杀可溶性粉剂50~100克,兑水喷雾;
⑤每亩用50%速灭松75~100毫升,兑水喷雾;
⑥每亩用5%安克力颗粒剂2千克撒施。 控制在卵孵化盛期。轻发生,每亩用1.8%50毫升或2.0%阿维菌素45毫升,兑水15-30公斤(视水稻生长情况和虫情酌情增加用水量),间偏15天再喷一次即可:重发生(世代重盛厉害),每亩用1.8%阿维菌素75-100毫升或2.0%阿维菌素70-100毫升单打,间隔10天再喷一次即可。
⒋生物防治
在卵孵化高峰期,施用杀螟杆菌进行防治,可以有效地保护田间的天敌。
、必须做到狠治一代,既可保苗,又可压低下一代。根据农药特性,掌握蚁螟孵化至孵化高峰后3天内打药防治枯鞘;在各类型稻田螟虫的孵化始盛期到孵化高峰期用药防治虫伤株、枯孕穗和白穗。选用药剂:苗期防枯心,用品燕(1.8%毫升+40%EC50毫升)或兑兑清(2%阿维菌素EC50毫升+40%水胺硫磷EC50毫升)兑水30公斤喷雾;水稻抽穗期防白穗用喆燕(1.8%阿维菌素EC75-100毫升+40%水胺硫磷EC75-100毫升)或兑兑清(2%阿维菌素EC75-100毫升+40%水胺硫磷EC75-100毫升),兑水30公斤喷雾;水稻蜡熟期防虫伤株:用喆燕(1.8%阿维菌素EC100毫升+40%。EC100毫升)或兑兑清(2%EC100毫升+40%水胺硫磷EC100毫升),兑水30-45公斤喷雾。
根据抗性监测结果,选择适合本地使用的药剂,在稻苗枯鞘高峰期,每亩用36—45克,或45—55克或20克兑水50公斤喷雾,用植物龙公司生产的稻魔或稻鹰70-80ml/亩兑水喷雾,能达到非常好的防治效果。但蚕桑养殖地区不宜使用杀虫双、杀虫单。
水稻三化螟幼虫今年水稻三化螟的防治时间_百度知道
今年水稻三化螟的防治时间
我有更好的答案
就是从事水稻螟虫性信息素应用技术研究的),或者用黑光灯测报。均属鳞翅目螟蛾科,需要在其蛀茎前防治(孵化后到二龄前的幼虫阶段)。全面普查田间幼虫发育进度的话是相当累人的、三化螟水稻蛀茎害虫主要有二化螟,建议用性信息素测报(我自己在中科院动物所时
采纳率:89%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水稻螟虫的综合防治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