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仁福,武子璇考上什么大学了

公元1916年出生的名人介绍(19)
您现在的位置
公元1916年出生的名人介绍(19)
181、 (~)  林松龄,1916年农历三月二十二日生于福建省厦门。他的父亲是台湾嘉义县人,母亲是台南人,他们在台湾饱尝了-奴的痛苦滋味。父亲在医学院一毕业就与新婚的妻子双双离开被日本霸占的台湾,来到厦门开业行医。林松龄就诞生在这个经济上还比较宽裕的医生家庭里。为了让儿了长大成为有用之材,父亲对他从小就进行严格的教育,他5岁就教他认字。父亲的学前教育为他打下很好的基础,林松龄又聪颖过人,进入小学后成绩优秀,老师让他…… 182、 (~)  田间 (),原名童天鉴,安徽省无为县开城镇羊山人,著名诗人。田间的诗形式多样,信天游、新格律体、自由体都有尝试。在新诗的民族化、大众化方面,他作过一些探索,以平朴的描述和激昂的呼唤形成了明快质朴的风格。其诗作《假使我们不去打仗》传遍全国,被闻一多称为“擂鼓诗人”、“时代的鼓手”。人生经历田间 (),原名童天鉴,安徽省无为县开城镇羊山人,著名诗人。1933年考入上…… 183、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史绍熙,(-),工程热物理学家、燃烧学家。江苏宜兴人。1939年毕业于北洋大学,获学士学位。1949年获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博士学位。天津大学教授、内燃机燃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发明了复合式燃烧系统。推导出粒子在气缸内涡流中的运动轨迹方程,提出了周边混合气流形成的原理。发明柴油机的热混合理论。建立了周期性脉动式流动的能用速度分布方程,并求得了其频率影响的无因次式,……
184、   史行,
男,原名史锦堂。编导、戏剧家。江苏宜兴人,日出生。1938年参加革命时易名为史行。自读高中至大学时代,即参加进步戏剧活动。1938年8月到延安,进入鲁迅艺术学院戏剧系第二期和剧作研究班学习。结业后至抗战胜利,先后任党领导的安吴堡青训班艺术连戏剧教员、东北救亡总会战地服务第二团艺术指导、鲁艺“部队干部进修班”主任、延安“部队艺术学校”教育股长、“部队艺术学校三分校”教育…… 185、 中国工程院院士(~)  黄耀祥(-)水稻遗传育种及其应用基础理论研究专家。广东省开平人。1939年毕业于国立中山大学农学院。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50年代总结提出作物生态育种决策,开创水稻矮化育种,促进我国籼稻矮秆化,居国际领先地位,被誉为“中国半矮秆水稻之父”。70年代发现和利用新的具有sd-g的矮性基因源,开创丛生快长高光效高产株型育种,达到穗数和穗重在较高水平上的结合,使稻谷…… 186、 中国科学院院士  吴征镒,植物学家。原籍江苏仪征,日生于江西九江。193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生物系。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论证了我国植物区系的三大历史来源和15种地理成分,提出了北纬20°-40°间的中国南部、西南部是古南大陆、古北大陆和古地中海植物区系的发生和发展的关键地区的观点主编的200万字《中国植被》是植物学有关学科及农、林、……
187、 中国科学院院士  沈元,空气动力学家 日(农历)生于福建福州。194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45年获英国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日逝世。 曾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校长、名誉校长,中国空气动力学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航空学会理事长,《航空知识》首任主编。早年证实了高亚声速流动下似圆柱体附近可出现正常流动的局部超声速区,当速流马赫数增…… 188、 (~)   田零,(97.9.5),原名刘瑞峰,长葛市后河镇洼李村人,共产党员。幼读私塾,在后河小学、长葛县中上学,受教师董树兰、亲戚范梦瑞等人的鼓励和影响,酷爱绘画。
1937年“七•七”事变后,在洛阳参与上海救亡剧团演出抗战话剧,1938年9月加入共产党,并赴延安抗大学习,后入鲁迅文艺学院美术系专攻绘画,1939年7月结束学习,分配到晋察冀边区工作。毛主席…… 189、 中国科学院院士  申泮文,无机化学家 日生于吉林市,籍贯广东从化。1940年毕业于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化学系。南开大学教授。曾任山西大学化学系主任,南开大学新能源材料化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长期致力于无机化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多次举办不同层次的无机化学教师讲习班。撰写并翻译出版了一批无机化学专著和教科书。为发展我国无机化学教育事业作出了贡献。长期从事金属氢化…… 190、 中国科学院院士  庄巧生,遗传育种学家。日出生,福建闽侯人。1939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农学院,获学士学位。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研究员。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先后育成中苏68、华北187、北京8号、北京10号、12057、丰抗8号、丰抗2号、丰抗13号、北京837、北京841等20多个冬小麦良种并在华北地区推广,取得显著增产效果在育种中不断发掘新抗(病)源,倡导复合杂……
注:排名不分先后,资料仅供参考。
????????????????????优秀作文《渔鼓阅读答案》十篇 300字|500字|600字|800字|1000字_zuciwang.com
当前位置: >
> 优秀作文《渔鼓阅读答案》十篇 300字|500字|600字|800字|1000字
优秀作文《渔鼓阅读答案》十篇 300字|500字|600字|800字|1000字
作文一:《祁东渔鼓》21200字渔鼓概论
第一章 祁东渔鼓的变迁
祁东渔鼓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遗产,在千百年的历程当中,它们不断地演变、发展,生生不息,传承、存续至今,为全国渔鼓道情艺术中所罕见。探究其缘由,乃是由于祁东渔鼓产生于人民大众的生产、生活实践,始终植根于民间,始终扎根于民间文化的热土,真实地反映生活,表现了大众的思想、情感和理想,因而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观众通过祁东渔鼓的演出宣泄情绪、表达心声,同时还从中获得生活的经验和启迪,因此它们便成为了人民的代言人和引导者,为大众所喜闻乐见,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并广为流传和承续不绝。祁东渔鼓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丰富、充沛的创造力,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价值理念与审美理想,因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使这份厚重的文化遗产薪火相传,如何使其传统表演技艺和优秀传统曲目得以保存和传承,既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更是这一代艺术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祁东渔鼓的传统文化艺术已愈来愈受到关注和重视。今天祁东渔鼓艺术进入我们学校课堂,或许将成为艺术教育的一个特色,同时也是面对新的时代、新的社会环境的一种传承方式。
传承的最终目的是建立新的传统祁东渔鼓和模式,当然,这个新模式将是多元化的和开放式的。艺人们的努力和民众的文化选择,将共同构成和缔造祁东渔鼓新模式的力量。
第一节  祁东渔鼓溯源
渔鼓作为一门说唱艺术~属于曲艺艺术的一个种类~以人的口语 ,说唱'为基本前提。但其艺术本身~又具有较强的社会色彩和宗教意识~作为精神审美产物之一的渔鼓艺术~其最后形成有着复杂的文明演进机理。
华夏渔鼓始于唐代~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之治~万民乐业~天下太平。其时道教盛行~为了宣扬道教教义~神话传说八仙中的张果老倒骑毛驴游唱八方~成语中的,骑驴看唱本'就由此而来。八仙过海归来之时~忽见一条金丝鲤鱼在海上兴风作浪~浪花溅湿了张果老的衣服。张果老心中非常恼怒~于是便拔剑斩了鲤鱼精~并抽出鲤鱼骨~剥下鲤鱼皮~制成了一种管状乐器~取名叫,鱼鼓'。 鱼鼓做成之后~正好碰上王母娘娘开蟠桃会~,八仙'赶来为她祝寿。韩湘子吹玉箫~吕洞宾击云板!"~张果老拍鱼鼓应节而歌。这九天仙乐飘向花果山~美猴王睁开火眼金睛一看~原来是众仙为王母庆寿。孙大圣见王母娘娘这老婆子没有请他~便一个筋斗翻到寿堂之上~举起金箍棒便打~一棒正好打在了张果老的鱼鼓上~鱼鼓被打了个粉碎。南极仙翁见此情状~便向张果老献上一根仙竹~说是可作鱼鼓。于是请来人间名匠鲁班依样制作鱼鼓。鲁班接到仙竹~将竹尖给姜太公作了钓鱼竿~竹蔸给济公和尚作了卦~取仙竹中间二尺九寸制作了鱼鼓。为了防止炸裂~王母娘娘将她的两个手镯箍在了鱼鼓的两头~又用裙带系在鱼鼓上作背带。
从此~竹质鱼鼓便取代了骨质鱼鼓。因后世艺人游唱江湖~以艺谋生~以鼓渔利~文人们又将鱼鼓称作渔鼓。可以是这样说~渔鼓是沾满仙气之鼓~是渔利之鼓、发财之鼓。
一、渔鼓的起源
关于渔鼓艺术的起源,可研究的资料不多。渔鼓,又称春筒、竹琴。简板,又称简子(祁东渔鼓叫扎板)。流行于湖南、湖北、山东、广西、四川、安徽、浙江、陕西等省、自治区。
渔鼓可以上溯至唐代的“道情”,也就是道士们传道或者化缘时所叙述的道家之事和道家之情。如唐代的《九真》、《承天》(《唐会要》卷三十三)与《踏踏歌》(段常《续仙传》论蓝采和持拍板说唱者)。据唐朝《续仙传》记载:“蓝采和手持拍板(简板),唱踏歌行乞于市……”这可能是对早期渔鼓道情的最具体的描写。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时崇尚道教,并将它奉为国教。从中唐时候开始,道教逐渐在华夏大地上兴盛起来。据说玄宗为了表达对道教的推崇,还召集文士阁员寻根究底,并与道教的理论创始人老子李耳续起了家谱,并称老子为李姓的远古祖先。宋代苏汉臣所绘《杂技孩戏》画面中(《中国音乐史图鉴》IV—9)也有记载。到了元代,渔鼓已广为传唱,“诸民间子弟,以此为业,辄于城市坊镇,演唱词语,教习杂戏……击渔鼓,娱人集众”(《元史》卷一百五)。明代王圻《三才图会》载:“渔鼓,裁竹为筒,长二三尺,以皮冒其首,皮用猪膋上之最薄者,用两指击之。又有简子,以竹为之,长二尺许,阔四五分,厚半之,其末俱略外反。歌时用二片合击之以和者也”。明清时期,渔鼓已形成了“有板有眼”的完整唱腔。著名爱国思想家王船山(衡阳人)就作过《愚古词》(愚古即渔鼓)二十七首。作者记有“晓风残月,一板一槌,亦自使逍遥自在”(《船山遗书》第六十四册)之句。在悠远坎坷的历史长河中,通过传承与发展,渔鼓作为一门大众艺术,深深根植于民间,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二、渔鼓的形成
渔鼓源头在道教,是道士们在传道或者化缘时所叙述的道家之事和道家之情,它原本是身背葫芦、云游五岳的道士、道姑们化斋时唱的劝世、修行歌,后传入民间,成为艺人手中的绝活。他们叙情的方式就是打渔鼓,唱道情,所以“打渔鼓,唱道情”是连起来说的。渔鼓属说唱门类,夹说夹唱,叙事性极强,说唱面甚广,盘古亘古、三皇五帝、二十四孝、才子佳人,想唱什么便可唱什么,想
唱多久便可唱多久。
后来,“道情”为民间艺人所采用,宗教内容便渐趋淡化,改唱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和英雄故事。一曲戏文,融古今于一炉,集雅俗于一身,说天说地说人情;唱山唱水唱风月;历数人间冷暖,道破世态炎凉;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把那山重水复唱出个柳暗花明;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把抑恶扬善,除暴安良的民间传说演绎得淋漓尽致,观众皆大欢喜。从此,渔鼓道情便由宣扬道教出世思想的工具过渡为富有娱乐性、知识性的民间说唱艺术。
在唐代,哪里有道教,哪里便有渔鼓。于是渔鼓遍地开花,浙江有义乌渔鼓;四川有顾县渔鼓,也叫四川竹琴;陕西有沔水渔鼓;安徽有界首渔鼓,其渔鼓音乐被收录《中国曲艺音乐集成(安徽分卷)》中;湖南有湘北渔鼓和湘南渔鼓。如诉如泣如诗如歌的渔鼓,顺溜溜的如行云流水,气贯丹田,感人肺腑。渔鼓是大俗的艺术,大俗才能大雅。它是属于大众的,为大众所需才产生的民间艺术。
三、祁东渔鼓
渔鼓何时流入祁东,无详细的资料记载,民间传说祁东渔鼓起源于南宋建炎年间,其时金兵入侵,北宋南迁,宫廷艺人沿途流散,成群的结社结团组班卖艺,以谋生计,于是衡邵一带有了祁剧弹腔的班底;单个者则卖艺街头,取筒击节,这就是丝弦,弹词、祁阳小调、祁东渔鼓的源头之水。
在祁东县志、文化志里有史可查的是说解放前夕,第一个在祁东民间唱起渔鼓的是一位叫刘贤忠的烧瓦匠。这位刘师傅工闲之余,伏天在晒谷坪,寒夜在工棚里手捧尺九竹筒,说唱逸闻趣事为邻里消闲解闷,听众或三或五,来去自由。当刘贤忠的瓦窑工棚搬迁到白地市镇万福岭一带烧瓦时,工棚里的渔鼓声牵动了一位曲艺奇人邹祖羲。家住万福岭花竹村的邹祖羲,自幼随名歌郎刘晓阳学艺,极具曲艺天赋,他一听渔鼓就留连忘返,遂拜在刘贤忠门下学唱渔鼓。其后他第一个将渔鼓艺术带到丧堂节目中,于是在那悼念亡灵的漫长之夜,通宵达旦地响亮着渔鼓声和渔鼓艺人的嘹亮歌喉,守夜的人们如痴如醉,如饥似渴地吸收着民间文化的甘霖,让祁东渔鼓有了根植的土壤。于是那冗长沉闷哀哀婉婉追悼亡灵的丧乐,被唱腔优美、说白诙谐的祁东渔鼓取而代之。
1952年,渔鼓艺人邹祖羲自编了第一个单口渔鼓曲目《廖仁福的互助组》,
他携此曲目代表零陵地区赴广州参加中南区第一届戏曲观摩汇演,获表演奖并受到陶铸、邓子恢等领导同志的亲切接见,祁东渔鼓自此登上了大雅之堂。1958年(邹祖羲在修建红旗水库的几万民工中利用渔鼓自编自演,激励士气,几万民工一起哄,邹祖羲的艺名“懂乃稀”三个字便风卷祁东,家喻户晓。
邹祖羲广收门徒,在祁东大地撒播渔鼓火苗,许多民间歌郎如周阳春、周先旭、陈侗宝、陈泽武、刘景福、陈汉阳、王秉忠、陈春元、彭肇成相继兼修渔鼓演唱,陈善品、刘三能、何中岳等十余名青年则随祖羲先生终生从事渔鼓演唱。
一代渔鼓宗师——邹祖羲
1922年~邹祖羲出生在祁东万福岭花竹村一个贫寒之家。全家是帮人看坟地和以收割坟地茅柴为生。幼时他给地主家放牛~是一个在大自然中长大的,淘气鬼'。放牛、割草、砍柴、吹柳笛、玩打仗、钓鱼、抓蚂蚱、掏鸟窝、下河摸鱼等等~无所不会。农村野孩子身上所具有的一切淘气~几乎都能在他身上找到。童年生活尽管清苦~但是过得还是快乐~尤其是放牛唱山歌练就了一副音域宽广的亮嗓。
由于家境贫寒~求学欲望强烈的邹祖羲之,剽学之路'极为艰辛。 他为了读书识字背着大人背负着狗粪筐去一家私塾,蒙馆'的窗外偷听先生讲课~大雪纷纷~小祖羲还是一大早就趴在窗外听课。谁知地主的儿子竟偷偷地溜出门来,掀起邹祖羲顶在头上的旧衣服,将个雪团塞进他的衣领里。父亲得知此事后,心疼孩子,不让他再去偷听了。可对知识的渴望,使小祖羲不顾一切地又悄悄去偷听了。他持之以恒、顽强不屈的求学精神,感动了私塾的先生~先生让他做了一个不交费的旁听生~就这样小祖羲上午在家做半天事~下午去私塾听半天课。对不认识的字~他就将字写在腿上和手上~到处找读书人~故意考问人家这是什么,字'~当别人说:我怎么不知道这是什么,字'并读出来时~他就马上记在心里~学会一个就擦去一个~这样的,偷学'让他学到不少知识。
16岁那年他来到瓦窑当瓦工~工余时间为了学本领~便跟着师傅刘贤忠学唱渔鼓~他本是名歌郎刘哓阳的门徒~学唱渔鼓后~即将渔鼓引入丧堂~周围乡里办丧事~他就赶去演唱~唱渔鼓成为了他比别人技高一筹的糊口的本事~他毕生演唱渔鼓~并把渔鼓道情的老腔老调~逐步改进成为各种固定曲调~适合说唱各种不同内容的曲目~其唱腔具有独特风味和艺术魅力。终于成了,祁东渔鼓'的一代宗师。
祁东渔鼓的演唱风格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已自成流派。1976年湖南省曲艺家协会主席周汉平先生来祁考察祁东渔鼓,听了祖羲先生演唱的渔鼓段子后,拍案惊奇,赞道:“邹翁时曲人深爱,绕梁清韵遍潇湘。” 遂将祖羲先生演唱的渔鼓定名为祁东渔鼓。从此,“祁东渔鼓”造就了一代又一代艺人,艺人各具风格的唱腔兴旺了渔鼓艺术。祁东渔鼓不仅在祁东、祁阳等地广大农村、乡镇拥有庞大的观众群体,而且传唱到衡阳、邵阳、永州等市及云南、四川、广西、江西、山东、河南、江苏、浙江等省。
【观察走访】
到民间乡镇走访渔鼓艺人~观察他们的工作环境和劳动过程~了解他们是怎样为他人、为社会服务的。
【思考人生】
收集民间渔鼓艺人的资料~了解他们的人生奋斗目标和奋斗历程~你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什么,对你的在校生活有何启发,
【素质演练】
1、 学习和了解渔鼓历史起源对我们的职业生涯有何意义,
2、用线条表格列出渔鼓艺术发展贯串的历史朝代,
3、通过调查了解~运用图书和网络资源撰写一篇祁东渔鼓发展的短文。
第二节  渔鼓的地方分布及特色
曲艺是一个体系庞大、品种繁多的艺术门类,据1986年编成出版的《中国曲艺》收列的曲种数目初步推断,总数超过500个,道情是我国曲艺的一个类别,又称渔鼓道情。1998年由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罗扬主编的《当代中国曲艺》将渔鼓道情列为鼓曲唱曲类曲艺;渔鼓、弹词、丝弦、鼓书、琴书是以又说又唱相间方式来叙事表演的曲艺形式。
一、渔鼓分布及流传
我们今天看到及流传的以说唱相间的方式表演的曲艺,基本上都形成或定型于清代及民国时期,其中绝大多数的名目称谓,也大约于此一时期地方化,约定俗成并且规范了下来。
道情源于唐代道教在道观内所唱的经韵,为诗赞体。宋代后吸收词牌、曲牌,衍变为在民间布道时演唱的新经韵,又称道歌。用渔鼓、简板伴奏,与鼓子词相类似。之后,道情中的诗赞体流行于南方,为曲白相间的说唱道情;曲牌体流行于北方,并在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地发展为戏曲道情,其主要唱腔,采用了秦腔及梆子的锣鼓、唱腔,逐步形成了各地的道情戏。
至清代,道情同各地民间音乐结合形成了同源异流的多种形式,如陕北道情、晋北道情、江西道情、湖北枝江和宜都的楠管、湖南渔鼓、四川竹琴、宜春评话、河南坠子、广东木鱼等。
目前在国内各类渔鼓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安徽、浙江、陕西、山东、河南、四川、江西、山西等地。
“渔鼓道情”说唱表演特点,是以唱为主,间有说白,“说白”除人物对话为“散白”外,叙述和详论时,采用的均是“韵白”的形式,在音乐唱腔的曲体形态上以曲牌体和板腔体较为普遍,也有板腔曲牌体混合形式。
二、各具特色的地方渔鼓
据统计,我国大约有二十个省流传有渔鼓道情艺术,渔鼓道情经过不同流传,与当地民俗风情进行融合,经变异与分化,在称谓、表演方式和手法都发生很大的变化,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曲种,但同源异流,曲词、唱词格式基本类似。比较著名的有“湖南渔鼓”、“ 四川竹琴”、山西“洪洞道情”、“宜春评话”、“河南坠子”、“陕北道情”等。
1、晋北说唱道情
流行于山西雁北地区。又名“坐腔”。约在元初即传唱于雁门关内外,由道情与当地语音、风习及民间艺术相结合,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曲艺形式。晋北说唱道情的音乐属曲牌联缀体,曲调丰富,结构严谨,长于抒情。原唱形式是老艺人一人击鼓打板说唱,多在集市上表演,也在田间地头说书糊口。曲调质朴、风格粗犷、低沉、悲调苍凉。表演时,或站或坐,无拘无束,收放自如。
2、宜春评话
形成于江西宜春。相传在清乾隆年间已盛行,长期流行于江西宜春、万载、上高、高安、新余、分宜、萍乡等地,并渐及清江、峡江、吉安、吉水、安福、永新、莲花、泰和以及湖南茶陵、攸县、醴陵、浏阳、平江一带。宜春评话旧时
多由盲艺人演唱,以唱为主,间有说白。宜春评话吸收了当地的大鼓书、山歌、渔歌及民歌小调的旋律,曲调富于变化。
3、湖北渔鼓
湖北曾有麻城渔鼓、长阳渔鼓、襄阳渔鼓、沔阳渔鼓等,约自清末以来,多已衰微,惟鄂中的沔阳渔鼓,职业艺人代代相传,并有丰富的传统曲目和唱腔。1952年以后,沔阳渔鼓演唱活动遍及全省,1958年定名为湖北渔鼓。
湖北渔鼓唱腔结构属于曲牌联套体。曲牌的组织与其他牌子曲一类的结构形态不同,没有固定的格式,也没有固定的曲头、曲尾。唱腔分为“平腔”、“悲腔”、“鱼尾腔”、“琵琶腔”、“杂花腔”五类,适用于表达不同的情绪。说的部分有散白、韵白之分。散白叙述故事情节,或摹拟人物的声态语气:韵白有叙述及代言两种,讲究抑扬顿挫,伴以云板击节。沔阳渔鼓以唱为主,说白有散白、韵白之分。唱词有七字句,十字句及由五、五、七、五组成的五七句式三种,四句一番,出番可换韵。也有时夹有三、四字垛句。优美的唱腔、独特的说白,不同的句式,使沔阳渔鼓的地方特色显得极为鲜明。
5、湖南渔鼓
俗名“道情”或“渔鼓道情”。流布湖南全境。表演采用湖南方音说唱,形式为说唱相间,以唱为主。唱腔曲调为板腔体,主要曲调有[平板]、[数板]和[散板]等。现有资料表明,至迟在清代初期,湖南渔鼓在古代道教用以传播教义的道歌基础上发展演变形成。道光、咸丰年间,湖南渔鼓进入大城市,如在长沙有艺人张跛以渔鼓筒和简板敲击伴奏沿街卖艺,所演节目以《刘伶醉酒》最为著名;衡阳则有艺人魏祥和在茶楼设馆卖艺,其徒魏书庭在伴奏乐器上加入小三弦,与徒弟祝家维搭档表演,所演节目以长篇为主,代表作有《彭公案》和《乾隆访江南》等。到了清末,湖南渔鼓进入兴盛期,衡阳、常德、邵阳、湘西等地不仅艺人活动频繁,而且出现了各具特色的流派。
清初,衡阳著名学者王夫之曾写过《愚鼓词》27首,以抒发对清朝政治的不满。愚鼓即今之渔鼓,兴起于清初,盛行于清末。主要有衡阳、常德、邵阳、湘西等流派, 20世纪50年代以来,祁东渔鼓因邹祖羲等一代巨匠而悄然崛起于三湘大地。祁东渔鼓以唱为主,道白为辅。唱词多分为引诗、正腔、锁口3部分,唱词有4句一节的七字句和上下句反复的十字句两种格式。韵引多为4
句,正词是唱腔的主体,曲调只有四句,然变化繁杂。锁口即结尾,多用4句唱词结束全篇,也有穿插使用曲牌的。
6、四川竹琴
清初,四川一些城镇和水陆码头有道士流动于街头巷尾,持渔鼓、简板,演唱二十四孝之类的节目,唱的是“玄门调”、“南音调”。至清光绪年间,始有非道流的艺人演唱,由街头进入茶楼酒肆,名曰道情,所唱多是戏文故事。后因其主要乐器为一根长约3尺、直径约3寸粗的竹筒,蒙以鱼皮(或猪的小肠膜),以手指敲击,发出清脆的声响,故又更名竹琴。民国初年,四川梁山曾举行竹琴大会,经过评词、评调、评板,选出“三根半竹琴”,即杜成辉、孙成德、赵高峰、梁佩然(半根)4人。这次大会扩大了竹琴在群众中的影响。1925年前后,成都的锦春茶楼、重庆的大观茶园成为演唱竹琴的固定书馆。此后,书馆日益增多,出现不少著名的职业艺人。从此竹琴进入繁荣旺盛时期。
7、界首渔鼓
界首渔鼓源于明代,具体年份不详,兴盛于清朝道光年间。1920年前后,是界首渔鼓发展的全盛时期,其影响区域东至安徽省太和县、阜阳市、蒙城县,西至河南省沈丘县、新蔡县、郸城县、太康县等。
界首渔鼓以演唱为主,夹白为辅,因界首南北狭长又分为南称“高音渔鼓”,北称“低音渔鼓”。所持乐器为打击器,即渔鼓筒子和简板,所演唱曲目多为传统书目,唱腔高亢嘹亮,委婉动听。
界首渔鼓音乐已被收录中国曲艺音乐集成安徽分卷中,有关专家称其为“安徽曲艺一枝花”,被誉为颍河流域的“活化石”,具有重要的文化艺术研究价值。
8、苍南渔鼓
苍南渔鼓俗称“嘭鼓”,又称“篷鼓”、“嘭嘭鼓”。苍南渔鼓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曲艺形式,类似浙江一些地方的道情、莲花落,但演唱语言、声调、风格不同。渔鼓由一人单独演唱(新中国成立后,曾一度试行多人同台演唱,但不成功),伴奏乐器只一鼓一拍。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全县(含平阳、苍南)登记在册的渔鼓艺人有60多位,现在还在专门从事渔鼓表演的艺人仅3人,最年轻的一位也已近花甲之年。
9、平阴渔鼓
山东平阴渔鼓历经十几代艺人的辛勤努力,使平阴渔鼓日臻完善,并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到了民国初期,便出现了外号“独霸山东的小胡椒”李何君这样的箸名渔鼓艺人。
平阴渔鼓属柴门“大官腔”寒韵调,唱腔有一种苍凉、艰涩之感。擅长演唱悲剧故事,渔鼓表演一般前面都有四句“开场白”,说起来要合辙押韵,抑扬顿挫,极能调动观众的情绪,唱起来充满激情,如行云流水,不但唱出了意境,还唱出了人物性格,使听众有身临其境之感,闻其声如见其人。“渔鼓”唱词一般为七字句式,唱词讲究合辙押韵且多为一韵到底。
10、柞水渔鼓
柞水渔鼓这门古老的艺术在渔鼓艺人们的推动下已焕发出前所未有的艺术青春,它的影响和魅力堪与陕北腰鼓、安塞腰鼓、紫阳民歌齐名,成为推动柞水县旅游文化的一块靓丽的金字招牌。渔鼓的表演分站唱和坐唱两种形式,演唱者怀抱渔鼓兼操简板和铜镲,为演唱伴奏。
柞水地处秦岭南麓,是西安通往安康、连结湖北的重要通道,有“终南首邑、秦楚咽喉”之称,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注定了柞水渔鼓音乐的丰富性、特点的唯一性。柞水土著人的语言与南北迁移而至的移民语言融合后形成了独特的柞水方言,柞水渔鼓也由此形成了独特的道白和唱腔。
11、广西渔鼓
广西境内主要是桂林渔鼓。是广西代表性民间说唱艺术形式之一。由道情演变而来。由于湘江和漓江挨得很近,桂林渔鼓受湖南渔鼓影响颇深。形成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说唱艺术是在本世纪50年代初,过去,除鼓与板,没有别的乐器,现逐渐发展成包括中阮或琵琶在内的弹拨乐伴奏模式。此外还有宜山渔鼓、柳州渔鼓、金州渔鼓等。各地都有所长。尤以桂林渔鼓影响最大,曲调简朴平稳,柔和细腻。
三、祁东渔鼓特色
1976年,已故原省曲协主席周汉平先生率专家组来祁考察,因祁东的渔鼓在演唱风格和表演手法上已自成流派,故定名为“祁东渔鼓”,这也是“祁东渔鼓”这种说法的正式由来。祁东渔鼓形成于民间表堂,自成流派后,作为一种单列的演
唱形式很快从夜歌子里分离出来,并在祁东、祁阳、邵阳、永州一带发展兴盛,目今已称雄湖南曲坛。
在祁东,渔鼓兴起于建国初叶,创始人是民间艺人邹祖羲。是邹祖羲让渔鼓根植于祭奠活动之中;是邹祖羲让渔鼓由坐唱的形式冲出丧堂,走向社会,形成一拉一唱的演唱格局;还是邹祖羲,一曲单口渔鼓《廖仁福的互助组》唱响了中南局在广州举办的戏曲汇演,首次让祁东渔鼓登上了大雅之堂。
祁东渔鼓的艺术特点是无本可循、无曲可依、伸缩自如、雅俗共赏。艺人即兴演唱,既是演唱者,又是创作者。由于渔鼓通俗易懂,艺人们现编现演,唱的又是老百姓身边的人和事,虽然祁东渔鼓的主旋律只有四句唱腔,但老百姓却爱如珍宝,其朴素的渔鼓调饱含了祁腔古韵,最能代表地方特色文化的元素符号,最能抒发历史的兴替、生活的趣味、情感的跌宕。民间但凡办一点大事都必定唱几场渔鼓,于是渔鼓在祁东便兴盛起来,从艺人员至上世纪,,年代,发展至,,,余人,民间推崇邹祖羲、周阳春、邹赛奇、邓福生、崔忠才为祁东渔鼓的五大名匠。这些艺人们毕其一生精力,吸收和聚集了各地方剧种的精华,对文化传统的积淀和弘扬,祁东渔鼓的发展起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
2000年,祁东县成立曲艺家史会。2010年,祁东县委、县人民政府将祁东曲史纳入财政预算。同年,县人大常委、县政协将打造祁东文化名片,修建中国曲艺之乡牌楼定为第一号提议案上报县委,县委书记曾祥月批示县委宣传部在高速公路入口处选址建造“中国曲艺之乡”牌楼。
祁东渔鼓载誉潇湘,驰名华夏。
相关连接:
怀念家乡渔鼓
祁东二中 邹筱鸣
祁东是我的出生地也是这方水土将我养育。童年的许多苦乐都随着时间脚步愈行愈远~但家乡的渔鼓戏却带着厚重的色彩在我的心头烙上了一个印。
渔鼓~一种戏曲~浓缩着湘南的清山秀水~融会着湘南的一切一切。但在我的记忆中~她似乎有点难登大雅之堂~总是在,小舞台'上延续她的生命。所谓的,小舞台'~就是那种十几条长凳架起七八块门板~再拉起一快棚布作顶~挂上几个灯泡照明的小戏台子~甚是简陋~她的道具也很简单。一把二胡~一根可以用,麻将'敲得咚咚响的粗短竹筒~最多再
加上一把月琴而已~平心而论~她的唱腔远比不上电视明星~但他却有她的魔法魅力~吸引着父老乡亲。要知道~在家乡~红白喜事是不能没她的。
老一辈的人对渔鼓都有一种深厚的感情。我外公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渔鼓迷。或许我的渔鼓情愫正是从那儿开始的。但我想更多的是受到父母的影响。父母~用一句摩登一点的话来说~那就是铁杆渔鼓迷。远近十几里的渔鼓戏~他们都要赶去看的。又恐我在家中无人看管~便总要带上我。那时~我虽不大清楚那些演员在把弄些什么,但总比呆在家里、望着四角空空的墙壁有味.久而久之,我竟可以像模像样地吊上那么两嗓子,知晓那么两段.可惜现在都已忘却.
先前已经说了,渔鼓戏大多在那种临时搭建的小戏台上上演.因此剧场也就是一小块平
也没有现在的座位.所以,远远近近看渔鼓戏的人都得大早就拎着条板凳来占个好位子.地,
坐定以后,大人们便胡扯闲谈起来.如东家娶了个好媳妇,西家的孩子考试得了个满分啊,等等.而我们孩子在残阳的余晖下相互追逐嬉戏.
待看戏的人已经不少时,戏便开场了.开场时,大都是一个男的先登台,左手持着竹筒~用右手中指上绑着的麻将往竹筒敲上两下,扯上两句,各路英雄已集,戏便开始了……,'再接着两声鼓响,然后二胡便拉了起来.
若是夏天,天气炎热,蚊虫也多,这时去看戏大伙都会带着一把破蒲扇~看戏时,那摇扇的情景与相间的蛙声仿若,小孩子可是坐不住的,他们或是一起打闹,或是趁大人们的戏瘾正酣处,纠缠着大人要钱买零食吃,而大人们此时也会格外,大方'.这也许也是一个我爱去看戏的原因.此时村中唯一的小贩也忙得不亦乐乎,五毛钱一根的大雪糕,两毛钱一根的小冰棍,还有一毛钱一颗的,山青蛙糖'都是小孩子们喜爱的零食.买了之后,还舍不得立刻享用,总是在一起嚷着,比划着,说着自己的食品的种种美妙.
大人们如痴似醉地听着那不知名的段子,时而拍一下那叮咬的蚊子,唤声自己孩子的小名,得到应答后便继续专注地看打渔鼓了.
待人们听得不住地,点头'时,戏便演得差不多了.大人们便唤上自己的孩子,拎着凳子,陆续散去……,若是路远的人,则会向主人家讨一些黄花秆子作火把照路.
若是春秋冬三季,小孩子不大爱出门,场面自然也冷清许多.大人们也得穿足了衣裳,往往看不了多久便散了.
倘若你第一次去我的家乡看渔鼓,你可能会觉得那戏场的情景是一份难得的宁静与安闲.
后来,我去县城念书了,因此在家中的时间不多,也少去看渔鼓戏了.从父母口中得知,
红白喜事仍然常常唱渔鼓~而且渔鼓演员的水平也比以前高多了。
去年寒假时,我随母亲上街办年货.在卖碟摊上,竟发现有渔鼓的VCD卖,出于好奇,买了一本.回家看时,觉得她确实比以前精彩多了……
她或许从此走上另一条发展道路,愿她走出一条艺术通途。
后记:写完这些文字后,我感到自己写的并非全是渔鼓.或许更多的是在回忆,怀念那些系在她身上的苦辣酸甜往事.
点评:作者详细也很精彩地描绘了家乡的渔鼓演出时的情形,从另一个角度来表现家乡
后来渔鼓形式的转变,说明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也饱含人民的民俗民风和独特的文化风味,
作者的美好祝福,全文语言质朴,将对家乡的感情及童年回忆赋予渔鼓,行文较为朴实.
1、分析中国渔鼓曲艺的共同特点,
2、通过网上资料和图书馆资料分析各地渔鼓道情有何不同的特色。
3、从自己曾经听过渔鼓谈谈感受。
第三节  祁东渔鼓结构
唱本、音乐、队伍这三大结构的有机结合构成了祁东渔鼓,祁东因“祁东渔鼓”——中国曲艺之乡名扬华夏,祁东渔鼓因观众的认同与共鸣、领导的欣赏与支持、专家的接纳与肯定,逐步步入一个腾飞的起点,祁东渔鼓随演艺市场的拓展、观众欣赏口味的转换,结构也在不断扩展和演变。
渔鼓欣赏,大爱千秋
,单口渔鼓,作者:陈云飞      纤云还须细剪裁。 韵引:堂堂正正民族魂~     园丁育苗勤灌溉~
坦坦荡荡中国爱。     为国培植栋梁材。 唱 大爱千秋耀千古~     只要是人民的事业需要我~
川中学子尽举哀。     鞠躬尽瘁一马当先把路开。 白 谭千秋~出生在我们祁东县步云韵口:说的是二,,八年~ 桥镇~1982年毕业于湖南大学~同年   盛世中华放异彩。
祥云火炬神州走~ 支边入川~在四川德阳任教~一干就
是二十六载。     喜迎奥运笑满腮~ 唱 巍巍巴山扩眼界~ 唱  天有风云常不测~
莹莹蜀水系情怀。    人间福祸谁能猜。
自古师爱深如海~    行船忽逢顶头浪~
骤然长空聚阴霾。 永别了~亲爱的妻子~ 五月十二这一天~ 难舍啊~年幼的娇女。 谭千秋手撑三尺小讲台。 唱:霎那间~地动山摇猛发作~ 孜孜不倦正在把课讲~   大楼坍蹋扬尘埃。 一场灾难风驰电掣卷过来。   所幸四名学生都得救~ 突然间地动山也摇~   谭千秋含笑魂游望乡台。 突然间人晃楼在摆。 白:谭千秋用坚实的臂膀死死护住了整个地球好像在翻滚~ 四名学生~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承载着失去重心有如行车炸了胎。 地动山摇的灾难:湖南省省委书记张谭千秋本性机敏善应变~ 春贤同志动情称道:谭千秋 ------白 大喊一声:同学们~地震: 大爱无疆~英雄千秋:这正是: 唱 赶快课桌下面去躲灾。 韵口:烈烈祁东男~ 说时迟~哪时快~    英雄今何在, 一块楼板住下栽。    地陷天不塌~
大楼开始往下垮~    大灾铸大爱。  教室眼看被掩埋。 唱 英雄的名字传万代~
谭千秋忙将四名学生塞桌下~ 英雄的浩气留人寰。 张臂护雏视死如归抒情怀:   大爱无疆千秋颂~ 朗诵 我爱你~美丽的校园~   煌煌史册载英才。 我想你~白发的母亲。
一、唱本结构
唱本是“唱曲”类曲艺文学脚本的统称。“弹词”、“丝弦”、“渔鼓”和“琴书”都属于 “说唱”的表演方式,主要体现为通篇唱词借重于音乐来言人叙事、抒发感情,其特点一是唱词的句式为诗赞体形式;二是韵辙规律一般为一韵到底;三是唱词的篇幅讲究流畅精练;四是创作的唱本,多来源自章回小说或民间传说故事。
渔鼓唱本与其它曲艺一样也是叙事体,说故事,情节完整,人物个性鲜明。渔鼓段子一般分三个部分:引子——正文——煞尾。
引子——有的叫定场诗或诗篇,一般是四句押韵的诗。引子用来渲染气氛,
交待背景、点出主题、安定听众。但有的新作品开头不用诗篇,一上来就开门见山地叙述故事,然与引子起着相同作同。                 。
正文——是唱本的主体,结构与叙事诗基本一致,一般以主要人物的活动或中心事件为线索,按时间顺序或地点的转移来组构篇章。渔鼓的正文所叙述的故事往往是一波三折,一环扣一环,层层推进,有时还给听众造成悬念,故事完整。
煞尾——是全篇点题位置,由上下两个半句组成。上半句前面可加上赞扬性质的评语,下半句一般用“这就是”、“这才是”、“但见那”等套语引出,节奏由急而缓,自然而然地结束。
通俗——是渔鼓作品共同的语言特色。
无本可循——是祁东渔鼓有别于全国任何演艺团体的一大特色。也就是说,艺人通场演唱的传统曲目没有文字唱本供艺人依本演唱。文艺圈很多人难以理喻,十分费解没有唱本怎么能把一场曲目唱下来,事实上不但唱了下来,而且唱得有声有色,唱得万众动容。唱本在哪里,唱本在艺人的肚子里,艺人知识素养的积累,让他们即兴创作、临场发挥、潇洒自如,在祁东,一个艺人要能独立登台演唱,没有十年八年的锤炼显然不行。铿锵作响的锤练二字便是祁东渔鼓的神奇所在,也是祁东渔鼓称雄称霸曲坛的重要基因。
邹祖羲先生演唱渔鼓,唱本是肚里的故事和阅读章回传记小说,他把自己演唱过的唱本整理成260部文字线路本,其实大都是些粗线条唱本,可以说祁东渔鼓唱本结构的法门就是8个字------即兴创作,临场发挥。为了掌握和运用好这八个字,必须要通过系统的学习,大量的实践,积淀文化底蕴,才能得心应手。
故事:曾当歌郎的邹祖羲~勤学好读~家里穷只好向别人家借书来看~这就练就他的超常的记忆力和过人的领悟力~后在房亲邹祖禄的引导下~拜刘贤忠为师~学打渔鼓~时过半年他就学会了《三姑记》、《八宝山》、《五美图》、《罗裙记》等曲目~每逢周围乡邻办丧事~就应主人之约赶去演唱渔鼓。开始一般只吃茶饭不收钱~就越来越唱开了~才开始用米和鸡蛋作报酬。有一次师傅有事只好让他一个人去唱~主人家却点了一曲他从未唱过的《封神榜》~《封神榜》的书他也从没有看过~为了不让主家失望~也为了自己的招牌~他装作胸有成竹的应承下来~吃过中饭后~他假装醉酒装头疼~便要主人家找一个地方让他休息。原来他进村时发现一读书人家里有本《封神传》的书~这时他悄悄的借来~关门闭户地看了
一个下午~晚饭后~他不慌不忙地上台~有声有色地演唱主家点唱的《封神榜》~博得了观众的满堂喝彩。
二、音乐结构
在所有的曲艺品种中,十分之九以上具有音乐性。这就使得音乐的存在,成为大多数曲种最为重要的艺术构成要素之一。
曲艺的唱腔和伴奏音乐结构按其曲体结构一般分为板式变化体、曲牌联套体和单曲体三种类型。 以上、下两句旋律基本固定的唱腔为主体,并采用板式变化的手段来演唱的唱腔结构,构成主体的唱腔,是祁乐渔鼓的旋律基础。在反复演唱中,旋律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随唱词语言声调的不同而变化,随唱词所表达的感情情绪的不同而起伏,即艺人所说的“按字行腔、声情并茂”。
祁东渔鼓的音乐结构说来简单,其基本曲调为四句,五声徵调式,由两个略有变化的上下句结构的曲调组成。每个上下句前均有长过门,艺人们将之称为“丢圈”,为演唱者开腔前定音高、定节奏、引领情绪。上下句中的短小过门,艺人们将之称为“学舌”。“学”,祁东方言读作,huo阳平,,意思相当于普通话的“和”,he去声,,模仿、声音相应。伴奏主胡摹拟艺人刚唱完的一个词的腔调,惟妙惟肖地拉一个学舌小过门,常令人忍俊不禁。尽管祁东渔鼓主旋律有四句曲谱,通场演唱的音乐特点也可用四个字概括---------无曲可依。
我们不要小看“无曲可依”四个字,正是“无曲可依”这个音乐特点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渔鼓巨匠,能让老百姓喜闻乐见地跟着旋律鹦鹉学舌。东家相邀,艺人同东家商量一下,其中一名艺人讲一个故事梗概,一场演出三个小时,唱词、介口都是艺人们即兴创作、临场发挥,却淋漓尽致,滴水不漏。不明底细的人都认为是经过精心编排的演出本。四句唱腔,反反复复地唱三个小时,艺人该唱厌了,观众也该听厌了。可令人奇怪的是,艺人们越唱兴致越高,观众们越听兴趣越大。其原因在于一个变字。古往今来,一个变字演绎了大千世界,一个变字,同样展现了渔鼓唱腔的千姿百态。其朴素的渔鼓调饱含了祁腔古韵,最能代表地方特色的文化元素,最能抒发历史的兴替、生活的趣味、情感的跌宕。
许多音乐界名人听过祁东渔鼓音乐后感慨地说:祁东渔鼓音乐虽只有四句基调,但艺人唱起来千变万化,深不可测,哪里是四句,简直是千句万句,耳不暇
接。我们在学唱祁东渔鼓时就要在这个 “变”字上去做足文章、下足功夫,用心去感悟这个“变”,用情去理解这个“变”,用功去溶化这个“变”。做到变中求进、变中求活、变中求存、变中求胜。
故事:青年艺人周中秋一次在寿渔鼓《胡公子赶妻》中演胡父胡梁栋~胡出外经商年余~归乡途中登场的四句韵白通常是:一日离家一日深~好比孤鸟宿寒林。虽然在外风光好~难免思家一片心。谁知周中秋刚说第一句的前两个字~台下便有观众大声接白。机变百出的周中秋马上变换介口~念道:一日如一月~一月胜一年~该回家了:接着四句新韵白顺口而来:江河湖海一叶舟~风恶浪险信天游。只道离家千般好~一旦思亲尽是愁。满场观众即刻极以一阵潮水般的掌声。这体现了祁东渔鼓艺人在演唱过程中随机应变~变化唱词唱腔达到了变中求胜的效果。
三、队伍结构
这里指的队伍结构是指渔鼓演唱队伍的成员结构,早期祁东渔鼓演唱队伍,在划分段的具体时间可追朔到是二十世纪的50年代以前。
解放初期,刘贤忠先生最初唱渔鼓完全是辛勤劳作之后的解闷和取乐,连打带唱就是一个人,一个艺人,一个鼓筒,一块竹板,没有人伴奏,连最常见的二胡都没有派上用场,有如一人说故事,大家听故事,不同的是间或唱上一段,货真价实的道情说唱。所以是个单打一的结构。
邹祖羲先生将渔鼓带入丧堂后,严格的说不能称之为渔鼓职业艺人,仅仅是为了能混上一口好的吃喝,步入了上世纪的六十年代,刘兴国应师兄邹祖羲之邀,为他用二胡伴奏,从此让祁东渔鼓从无弦乐伴奏变革为依托二胡伴奏,形成了一拉一唱的格局,渔鼓队伍的结构由单一结构演变为二人结构。
时间推移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女艺人的加入,音乐器材先进,渔鼓队伍也由二人队伍发展到6-7人队伍,形成了既分工又合作的团体结构。
邹祖羲先生将渔鼓根植于表堂后,主要演唱项目仍是夜歌子(即孝歌),还不能称之为渔鼓职业艺人。步入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期,邹祖羲,刘兴国师兄弟一拉一唱成立了“懂沟渔鼓演唱队”,单打一的队伍结构转化为一拉一唱的二人队结构。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时,邹祖羲先生巨星殒落,其徒雀忠才继承师父遗志,
为发扬光大祁东渔鼓,将女艺人引上渔鼓舞台,并逐步领队向综合艺术迈进,二人队扩展为六人队,一人多角向多人分角并逐步向戏曲的接轨,使祁东渔鼓走向了一条全就之路。整个祁东曲艺界艺人搭班组队。随即涌现了邹华山渔鼓演唱队。邹华春渔鼓唱队、邹昆山渔鼓演唱队、王玉芳渔鼓演唱队、邓国生渔鼓演唱队、刘东平渔鼓演唱队、肖功剑渔鼓演唱队、周德贵渔鼓演唱队、李祥云渔鼓演唱队、周得良渔鼓演唱队、李冬生渔鼓演唱队、贾华娇渔鼓演唱队、龙不易渔鼓演唱队等29支6人渔鼓演唱队。
目今的祁东曲艺界拥有59支渔鼓演唱队。这个数字听起来使人惊诧,究其实是指祁东曲艺界拥有的艺人总数可组成59支演唱队伍。实际结构是祁东县曲艺家协会将艺人分偏为8个演唱大队。一个音乐工作大队、一个曲艺艺术研究室,每个演出大队16至20名艺人不等。.没有具体的演出小分队,200全名艺人都可自由承揽演出业务,接业务者即为该业务演出的班主。临时的班主临时召集艺人搭班演唱。十分灵活机动,既便于人员组织,又便于艺术大型业务活动集中优势兵力攻坚。人员结构有分有合,统属祁东县曲艺家协会指挥。
第四节 祁东渔鼓早期表演及代表人物
祁东渔鼓是祁东之宝,在全国各地域文化中,它摒弃了重叠性,无人来枪夺这顶桂冠,它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祁东大地放射着眩人眼目的光芒。祁东的老百姓如今办红白喜事,挂在嘴头上的就是“打几场渔鼓”。祁东渔鼓为什么在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中如此不可缺,是因为源头之水汇成了祁东的渔鼓大潮。
照片材料:
一、祁东渔鼓早期表演形式
祁东渔鼓最初的表演形式是坐唱渔鼓。艺人在丧堂里凭借一桌一椅,左手抱鼓筒持简板,右手轻舒五指叩鼓,有的还在桌面上摊开一本章回传记小说以备翻阅,观众几十个人上百人不等,演唱时间是通宵达旦。
1958年,祁东县委抽调邹祖羲上红旗水库工地宣传大修水利和表扬民工中的好人好事以加快工程进度,渔鼓艺人穿梭于千军万马之中,坐唱已无法进行,这就迫使艺人在演唱中站了起来,说唱艺术升华到演唱艺术,这是祁东渔鼓的一大进步,是祁东渔鼓发展史上的第一个大转折,这个转折为祁东渔鼓冲出丧堂,冲上舞台奠定了基础。
二、祁东渔鼓早期伴奏
祖羲先生在工地上演唱先进人物,由于没有乐队伴奏,临场组词的即兴演唱在唱句的衔接上便没有停顿的时间。这有别于演唱熟记于胸的章回传本,是艺人的纯创作演唱,一句接一句,略一思索,演唱就会中断脱节,于是他找来年仅12岁已学会拉二胡的师弟刘兴国师兄弟费尽磨合之苦,拼凑了祁东渔鼓的早期曲调:两套上下句,一个丢圈过门和几个学舌小过门,所以说祁东渔鼓的创始人
。这样一来,音乐丢圈、学舌时,艺是邹祖羲,祁东渔鼓的音乐奠基人是刘兴国
人便可构思下一句唱调,接唱起来便顺畅多了,师兄弟一拉一唱,各司其职,这就形成了祁东渔鼓早期演唱一拉一唱的二人队格局。邹祖羲艺名“懂乃稀”,刘兴国艺名“淘乃稀”(详见《渔鼓声声唱祁东》一书329页《“懂乃稀和董乃积”》)民间称之为“懂淘渔鼓队”。
坐唱发展到站唱,单打一发展到一拉一唱是时代使然,也是祁东渔鼓的必由之路,必经之途,这两个变化夯实了祁东渔鼓冲上各类舞台的基础。二人演唱队一诞生,祁东民间的曲艺演唱者争相仿效。
于是,周阳春渔鼓队,邓福生渔鼓队、周先旭渔鼓演唱队、陈春元渔鼓队应运而生,民间办丧事,请一个一拉一唱的二人渔鼓队,扯两个扮桶或拼几块门板搭一个简易的舞台,挂一盏煤气灯或两盏菏叶灯便可开弦演唱,本院落和邻进院落的观众闻风而来,观众情绪高昂,常常是人满为患,一听就是4个小时,无一退场。在祁东城乡,每逢丧事,打两场渔鼓,唱一场夜歌子,约定成俗。这就是祁东渔鼓早期的表演形式和伴奏状态,这种形式一直延续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叶。
三、祁东渔鼓早期领军人物
有着800年长河波浪的祁东渔鼓,演变到21世纪已是中华曲艺界一道靓丽的风景,建国以来,我县渔鼓艺人群雄并起,英才辈出,为全县人民公认的有邹祖羲、周阳春、邹赛奇、邓福生、崔忠才等五大名匠。这些早期的领军人物为祁东渔鼓奠定了腾飞的基础,夯实了崛起之路。
邹祖溪(1922—1985),全国著名民间艺术家,中国曲艺协会会员。他第一
个将渔鼓带入民间丧堂,让那冗长而又沉闷的哀婉丧堂,响起了渔鼓筒的击节声和渔鼓艺人的嘹亮歌喉,周围的村民闻风而至,如痴如醉、如痴似渴地汲取着民间文化的甘霖,从此让祁东渔鼓有了根植的土壤。
1952年他自编的曲目《廖仁福的互助组》,参加了中南区的第一届观摩会演,受到了陶铸、邓子恢等领导的接见,荣获了“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毛主席题词的丝织品奖状。邹祖羲第一个将祁东渔鼓带入艺术的大雅之堂。
祁东渔鼓在邹祖羲殚精竭虑、精心孕育下拓展了一个全新的空间,他的一生为祁东渔鼓艺术奠基了三项基础工程:一是改编整理了一大批传统渔鼓演唱底本;二是不断修正渔鼓唱腔,定格了渔鼓基础音乐;三是溶生旦丑净于一身,赋予了祁东渔鼓生动活泼的艺术生命。
周阳春(1931—1990),祁东县双桥镇红旗村人,是祁东渔鼓早期杰出代表人物之一,邹祖羲的演唱风格是说唱并重,阳春先生的演唱风格则以唱为主,白口甚少,一场单口渔鼓说唱,白口充其量只占全场演出时间的五分之一。
说唱艺人偏重唱腔,就必然有一把金嗓子,在祁东东区诸镇,40岁以上的农民群众都十分称道阳春先生的唱功,观众们说:“周阳春的嗓子过得山~”在没有扩音设备的年代,阳春先生一开腔,声音可以传到两华里以外。而且越唱越好听,从不嘶哑。
阳春先生生前收徒甚众,因他的演唱风格别具风韵,参师者、拜师者可说是络绎不绝,他的衣写门徒在渔鼓说唱和民乐演奏上成名者有陈高明、龙斯端、彭代展、周开顺、周志斌、周松岩、周雪清、李祥云等多人。阳春先生是祁东渔鼓在祁东东区的领军人物,民间曾有“西董东阳”之说,即西有邹祖羲,东有周阳春。
阳春先生已然作古,祁东曲艺界公认他是一代渔鼓巨匠,他的演唱风范与清风同在,与琴弦共鸣。
邹赛奇(1949—1979)祁剧团名小生,他一曲《三气周瑜》唱红了三湘四水,更兼他的身材、身段、扮相均属上上之乘,他的唱、念、做、打、身眼手步法无一不精不妙,真是不可多得的梨园龙凤,可文革时剧团遣散后他无以谋生,只得卖艺江湖,先是到各地搭班唱祁剧,后与陈春元搭班改唱渔鼓,祁剧的表演手法及祁剧音乐的弹腔、高腔、昆曲搬上渔鼓舞台他是第一人,将祁东渔鼓的艺术水
平上升了一个层面,一场渔鼓长达4个小时,只要有邹赛奇一登场,台下万卷黑发犹如一潭静水,随剧情的展开,这一潭静水时面掠起凄风苦雨,时面涌起骇浪惊涛。七十年代的祁东渔鼓舞台,邹祖羲、邹赛奇已成为双雄并峙之局。
崔忠才是祁东渔鼓开山鼻祖邹祖溪先生最为得意的弟子,也是祁东渔鼓第二代艺人中最为杰出的代表人物。
他表演云飞先生创作的《王首道月夜走洪河》、《曹炎血战黄陂桥》两个单口渔鼓,在衡阳市汇演得了两个表演一等奖并在洪河公路宣传活动和三年社教宣传活动中唱亮了祁东的山山水水。1993年他排练云飞先生的单口渔鼓《空城计》,在纪念毛主席诞辰100周年的全市文艺汇演中夺了个总分第一名,从此,崔忠才在祁东曲艺界名声大振,很多人评价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崔忠才是祁东渔鼓的改良派,是他第一个把女艺人领上渔鼓舞台给了说唱艺术更为鲜活的生命力。是他把音响、服装、道具、多人伴奏渗入渔鼓演唱,使祁东渔鼓步入了综合艺术的轨道。同样是他广收门徒、传授技艺,使祁东渔鼓走上了兴旺之途。
祁东渔鼓能有今天如此的繁荣气象,与崔忠才的贡献密不可分。祁东民间尊他与邹祖羲、周阳春、邹赛奇、邓福生四位渔鼓前辈同为祁东渔鼓的“五虎上将”。
相关连接:
永不消失的音符
--献给杰出的民间艺术家邓福生
陈云飞    张安国
一弯上弦月~几块门板拼凑的露天舞台。
台上~一根竹竿挑着一支200瓦的灯泡~台下~黑压压的一遍人头。
这是公元1983盛夏~中共祁东县委宣传部组织了一支有6个艺人的曲艺小分队在步云桥镇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试点宣传~这晚安排在岩前村演出。
村民们早在午餐后就争先恐后在简易舞台前排满了凳子~晚餐后~人流从田心,从新禾,从堆积,从毛坪……四面八方向岩前涌来,演出场闪烁着上千个火红的烟头,摇动着上千把大蒲扇,人们焦渴地企盼着久闻大名的渔鼓艺人邓福生登台演唱。
晚8时正~准时开演。一名艺员水潇潇洒洒地走上舞台~迎住了千百双审视的目光。他~高挑的个儿~一张清癯俊秀的脸盘~鼻梁上架着一副浅蓝色的墨镜~上穿一袭短袖的确良白
衬衣~下着一条蓝士林布长裤~怀抱一把古香古色的月琴~可谓是风度翩翩。
,他就是福乃,十几年前就听说过他的大名~怎么还这样年青,'有人发问。
,货真价实。'有人证实。
没有冗词赘句~没有打拱作辑。邓福生演唱~登台便直奔主题~这是他一贯的演唱风格。只听一记清脆的月琴高音弦滚弹擂子划空而过~闹哄哄的人群便骤然寂静下来~好一个巧妙的先声夺人。
越有鹦鹉善吟诗~
入吴不语呆如鸡。
一翅飞离姑苏地~
百般灵性似前时。
前三句用的是节奏缓慢的韵白~第四句前四个字突转快节奏~略一停顿~弹片裂帛般照双弦一划~,似前时'的三字渔鼓甩腔向高音区韵味十足地扶摇直上,如大鹏展翅,如鹰击长空.
人们不敢鼓掌,他们怕漏听了序头解说.偌大一个演出场一根绣花针也能落地闻声,果然不出所料听得邓福生满怀激情地娓娓陈述:,这四句开场白说的是春秋吴越交兵,越败吴胜,越王勾践将美女西施贡往吴都姑苏.那西施养有一只鹦鹉,善能咏吟诗词歌赋,不料一到吴国,那鸟儿竟闭口不言,后来越王卧薪尝胆,起兵伐吴,迎还西施,那鹦鹉回到祖国,却又吟起诗来,这便是‘越鸟归南’的故事,列位细想,禽兽尚知爱国,何况烈烈儿男---'
这晚演唱的正本是《王佐断臂》~是民间广为流传南宋爱国将领岳飞抗金的一个段子。故事描述潞安州节度使陆登抗金殉国后~其子陆文龙被兀术收养~十余年后随金军攻进中原~因陆文龙武艺高强~岳家军屡战不能取胜~岳飞部将王估献苦肉计~自断左臂假降金营~心以故事打动陆文龙~再告知他的身世~陆文龙方知与金邦有不共戴天之仇~离金归宋~立功报国。开本之前~邓福生援引了,越鸟归南'的典故,倒也抛金勾玉,别具匠心。
邓福生时而扮王佐~时而扮陆文龙~时面扮乳娘~时而扮金兀术~近3个钟头的演唱转换了10余个剧中人物~生、旦、丑、净无不装扮得惟妙惟肖~以唱为主~夹文带白~激昂处斩金裂石~叙述时行云流水~满场观众心随情转~在蜿蜒曲折中或开怀大笑~或满面泪流~无一不被邓福生的演唱技艺所折服。
邓福生有,三绝'。
他演唱令人叫绝。他演唱一场渔鼓~一个人自始至终贯穿全过程~采用的音乐以渔鼓为
主旋律~根据剧情需要掺和着西皮、二黄、高腔、昆曲、小调、地花鼓。各类调式~无不炉火纯青~ 尤其是他的旦行唱腔~似燕子呢喃~ 胜花间莺语~不正视舞台~无法想象出自一位七尺男儿之口~介口、调式上的复杂多变~不断把观众的情绪推向一个又一个峰巅浪顶。
他的琴技使人称绝。一把普通的二胡、京胡~经他揉动琴弦~便能出神入化。这里~ 有这样一小故事——
1970年一个风雪之夜。邓福生因参加全县汇演获奖兴奋得睡不着~深更半夜用双腿夹住琴鼓,因为那样可减小音量,拉起了二胡名曲《空山鸟语》~几个踏雪夜归的行人误听为那矮矮的屋檐下莫非真的聚齐着许多躲避风雪的小鸟~于是打着电筒到处乱照~直到弄明白是福乃在拉二胡~才哇呀大叫~高呼,怪事':
邓福生的月琴演奏也别有路径~专业剧团的琴师弹月琴~持弹片的右手正反兼顾、一弹一拨~而邓福生只弹不拨~其速度之快~长音擂子之紧凑丝毫不亚于弹拨并重的演奏法~真正开创了天下独有的邓派弹拨风格。
邓福生还有一绝~就是他惊人的记忆力不能不是一绝。古人治学~有过目不忘者~如蜀之张松~唐之王勃。而邓福生本非常人~他却能过手不忘、入耳不忘。在县民政部门的关怀下~邓福生曾去长沙学过两年盲文~结业考试成绩全班第一~盲哑学校的教师赞誉他学盲文
日常听人念文章、听录音、他则能入耳不忘。七十年代8台,样板戏'~音乐、过手不忘。
唱腔何等繁杂、然哪里叫板、哪里起腔、哪里有一个休止音符~哪里上一记小锣~邓福生都熟极如流。艺术界接触过他的人都啧啧称奇~觉得不可理喻。
祁东渔鼓起源于南宋建炎年间~其时金兵入侵~高宗南迁、离汴梁、过长沙、经祁阳~一路奔向苏杭~许多官廷艺人不胜跋涉之苦~沿途流散~于是结伙者搭班唱戏~无伴者卖唱度日~南宋的宫廷戏剧和宫廷音乐便是祁剧和祁东渔鼓的源头。
800余年的艺术兴衰史斑斑驳驳地翻了过来~祁东这块根植祁剧、渔鼓的热土对艺术有着更为热切的企盼。1942年月2月29日~邓福生以呱呱坠地的欢呼声来到了瞩目潇湘的渔鼓之乡。他从小就热爱戏剧~热衷曲艺~在他学艺从艺的生涯中~他深切地体味到要当好一名渔鼓艺人绝非一件易事。剧团唱戏~行当俱全。渔鼓艺人却要信口拈来~一个人不但要顶十几个人用~而且必须要博古通今、一艺多能……自已自幼双目失明~更横梗着高于常人千百倍的难度。千百倍的难度~就得付出千百倍的努力~这里有几个邓福生刻苦求学的小故事。
邓福生8岁学胡琴~无师无器~他瞒着父母~拿着一个筷子筒、一根床上的柞木棍请一位沾亲的木匠做了一把四不象的胡琴~琴弓是牛尾毛~琴皮是泥蛙衣~琴弦却是母亲的纳鞋
索~他就这样练了起来~白天抱着琴吃饭~晚上抱着琴睡觉~一拉就是4年~1954年~县里成立业余祁剧团~他去一拉~当上了琴手。
位于官家嘴镇的祁东五中~60年代初~几个初中班只要是一上语文课或历史课~教室外的窗户下总坐着一位年青人。他看不见教室里的一切~教室里的师生们也看不到他~可以说互不影响。路过的教师、校领导习以为常~谁也不打扰他~这位倚窗席地的求学者大家都不难明白他是谁~就这样~邓福生未交学费~听学了初中间部的语文、历史全部课程。
60年代中叶~官家嘴大队部装上了一只高音喇叭~早、中、晚三次播放京剧选段~每一次一个小时~喇叭一响~邓福生必到~伏天一顶草帽~雨天一把伞~风风雨雨~从不间断。
70年代到80年代~文化活动频繁~县文化部经常抽调邓福生来县参加各类演出活动~
安排在同一间客房。每晚熄灯之后~邓福生常而且每次都是将他同省内著名民间艺人邹祖羲
常拥被而坐~彻夜不眠~邹祖羲大惑不解。有一晚邹老心血来潮~夜半时分突然拉亮电灯~翻身而起~从邓福生被窝里的膝盖上拖出一本厚厚的册子~就灯一看~原来是最新的盲文版《唐诗三百首》。邹老对灯长叹~遂尽平生所学~倾囊相授。
勤奋能化金为石~勤奋能感天动地~勤奋是,福生三绝'雄厚的背景:如此~有什么不可理喻的呢,
古人说:,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聚小流~无以成江海。'邓福生出身农家~3岁因病双目致残~8岁学拉~13岁学唱~60年代末叶~一根竹竿探路~一把胡琴闯艺坛~这期间多少学艺的坎坷~多少从艺的泪水。是殷红的血、是辛酸的泪催发着这棵曲艺之苗~是刻苦学习的精神~是顽强拼搏的斗志催发这棵曲艺幼苗蓬勃向上~长成了参天大树。
70年代~邓福生的渔鼓驰名两祁两邵,80年代~他的渔鼓演唱已自成流派~可与祁东渔鼓的一代宗师邹祖羲比肩齐名~市艺术界有,祁东渔鼓、邹董邓福'之说,邹祖羲艺名懂乃稀,~1982年~衡阳市文化部门举办全市曲艺大奖赛~邓福生参赛节目是他自编的单口渔鼓《闹洞房》~他以高超的演唱技巧艺压群雄~在他表演的短短9分钟内~红旗影剧院观众厅连续数次响起山呼海啸般的掌声~与邹祖羲演唱的单口渔鼓《陶铸路过喝浪滩》双双夺取了大赛金牌~是年秋8月~邓福生被吸收为湖南省曲艺家协会会员~迈进了我省曲艺家的行列~同年年底~邓福生加入中国曲艺家协会。
2000年春初~邓福生病危~主管文化工作的副县长张小补亲往看望~并以个人名义将500元看望款硬塞在病榻枕头下、邓福生泣不成声地说:,人生百年~终有一别~请县长关照曲艺界~我死之后~不搞任何迷信活动~只打3场渔鼓。'
2000年3月31日22时20分~邓福生因患多钟疾病~经抢救无效~告别了他毕生为之奋斗的曲艺事业~终年59岁。
市文联、市曲协、县委、县政府、县文化部门有关领导及诸多同仁~驱车前往官家嘴镇参加邓福生的追悼大会~20多名渔鼓艺人无偿演唱了3场渔鼓~他们多是邓福生的门徒学子~演唱期间~泣不成音~泪洒灵前。
杰出的民间艺术家邓福生就这样匆匆地走了~可他那嘹亮的歌喉~悠扬的琴声却永远嵌在祁东人民的记忆里~回响在长空广宇。
那一串串永不消失的音符 ~浇梁千年~千年不绝……。
作文二:《渔鼓词》400字渔鼓词 (汉川 寿北街
薛家李家) 1. 手把那渔鼓抱 帅哥靓妹配成对 听我来唱一唱 天上一对地上无双
唱得不好你哈哈笑 7. 一对新人拜天地 只为喜庆热热闹。 喜结良缘结同心
2改革开放三十春 百年好合长相依 寿北街人民的日子越过越开心 白头到老伴终生
赶上了党的好政策 8. 媳妇端茶敬婆婆 龙年还要走好运。 千言万语不用说
3. 薛家门前气象新 龙年怀上了龙凤胎 环境美好又卫生 添两个宝宝逗你乐
特地请来了腰鼓队 9. 喜糖喜宴千般好 吹吹打打去迎亲 热热闹闹人欢笑
4. 又放鞭来又放跑 婚礼办得蛮开心 亲朋好友都来到 龙年添孙接到搞
喜宴摆他个几十桌 10. 亲朋好友都抬庄 风风光光好热闹 祝福各位都健康
5. 小伙子英俊又潇洒 社会安定又和谐 电影明星也比不上他 幸福的生活万年长
事业有成又孝顺 11兔年过去迎龙年 寿北街里人人都把他夸 迎春接福在眼前
6. 姑娘美丽又大方 我今天代表腰鼓队, 先跟大家拜个早年 朴素贤惠又漂亮
2012. 元
作文三:《祁东渔鼓》4500字祁东渔鼓
摘要 :自古以来,中国文化丰富多彩,地方戏曲作为发之于民的文化艺术形式 在丰富人民生活, 表达人民心声的艺术。 而祁东渔鼓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遗 产,在千百年的历程当中,不断地演变、发展,生生不息,传承、存续至今,为 全国渔鼓道情艺术中所罕见。 祁东渔鼓内容真实地反映生活, 表现了大众的思想、 情感和理想, 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观众通过祁东渔鼓的演出宣泄情绪, 同时还从 中获得生活的经验和启迪, 因此它们便成为了人民的代言人和引导者, 为大众所 喜闻乐见。而在当今现代我们该怎样看待祁东渔鼓这流传的传统艺术呢?
关键词:祁东渔鼓、特色、发展
正文:祁东这地方,有特点。出山出水出人物出艺术 , 出香芋出黄花出渔鼓。渔 鼓还真没香芋黄花走的远 , 祁东渔鼓属于祁东这块热土。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 方人才亮一方天; 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民间艺术, 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乡土 本色嘛。锯一截竹筒,掏空了竹筒的关关节节,一端蒙上塑料薄膜,外围用红绸 布扎紧了,敲之空空洞洞的,有空谷传音之妙。一个渔鼓便制成了。一门艺术随 之诞生,说唱都有,红白喜事都用得着。尤以白喜事居多。是大苦大悲之后,更 需要大喜大乐。后面我就介绍一下关于祁东渔鼓的。
一:祁东渔鼓溯源
据专家考证渊源于唐代的《承天》 、 《九真》 (《唐会要》卷三十三)与《踏踏 歌》 (段常《续仙传》论蓝采和持拍板说唱者)等道曲,以道教故事为题材,宣 扬出世思想。南宋时,开始用渔鼓筒、简板等乐器伴奏。因战乱,这种演唱形式 流散民间, 演唱内容渐渐为民间故事、 神话、 传奇、 小说取代, 更加入前朝趣闻、 民间俚事、劝人为善等内容,亦被人称之为“白话” 。 另一说法是渔鼓形成于春 秋战国时期,依据是伴奏乐器渔鼓筒现在仍被称为“春筒” 。道家诞生于春秋时 期, 他们唱渔鼓宣扬道家思想以教化民众。 此说似乎有些道理, 但缺乏文献印证, 只是民间传说而已。现世流传的八仙图中张果老怀抱鼓筒简板 , 倒骑毛驴 , 说唱四 方 , 据说便是渔鼓的起源。 而更真实的说法便是南宋建炎年间 , 金兵入侵 , 高宗南迁 ,
宫廷艺人在随驾南迁途中 , 因不堪长途跋涉之苦 , 沿途流失民间。 原来的高雅艺术 , 终于和下里巴人结合到一起 , 有了我们现在的丝弦、弹词、小调等等 , 其中就包括 渔鼓。 到了元朝时 , 杂剧繁花盛开 , 渔鼓演变成道士、 尼姑们化缘时说唱的劝世歌。 至于何时流入祁东 , 无文字可考。 如以南宋建炎年计时 , 至今已有八百余年演变史。 一位专唱夜歌子、 艺名叫作董乃积的民间艺人邹祖溪诚心到瓦窑向刘贤忠求习渔 鼓 , 从此他把渔鼓带入了丧堂之中 , 时而盘古开天、三皇五帝 ; 时而二十四孝、才子 佳人。 甚而乡村趣闻 , 想唱什么便唱什么 , 想唱多久便可唱多久 , 唱得伴灵守夜的孝 眷如饥似渴、如痴如醉 , 唱得很多村民都自动涌入灵堂。从此 , 冗长沉闷、哀哀婉 婉、追悼亡灵的夜歌子就这样被祁东渔鼓取而代之。
二:祁东渔鼓的发展
自渔鼓产生至 20世纪 50年代, 祁东渔鼓一直游离于政府文化体制以外, 处 于自生自灭的状态。 从演出地点与时间来看, 祁东渔鼓主要是在丧葬或者店铺开 业庆典上演出。 从社会功能层面来看, 渔鼓具有的功能意义也较为单一, 仅仅是 指向观与演的民间娱乐层面。 从演出内容上看, 渔鼓的传统曲目或宣传忠孝节义 的传统美德,或表现农村生活的人与事,并不具有为政府服务的政治功能。 1952年,祁东县委宣传部将渔鼓艺人邹祖西自编的曲目《廖仁福的互助组》 选送到湖南省参加汇演, 受到程潜的接见, 随后又赴汉口, 参加中南区第一届戏 曲观摩会演,受到邓子恢等领导的接见,荣获了“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毛主席 题词的丝织品奖状。 这是祁东渔鼓首次登上大雅之堂。 从此, 渔鼓就正式纳入了 政府文化体制范围内, 以民间陪灵伴亡为单一功能的丧堂渔鼓, 此时被时代赋予 了配合政治宣传、 鼓舞人们生产士气的新的政教功能。 文革期间, 受当时的政治 环境影响, 渔鼓表演基本停止, 刚接近主流社会的渔鼓又被边缘化了, 但对于渔 鼓的创作并没有停止。 这一期间, 渔鼓艺人邹祖西凭借记忆改编整理了几十部传 统渔鼓演唱底本。
20世纪 70年代以后, 渔鼓与政府的关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密切程度。 以 1972年湖南省前曲艺主席周汉平对祁东渔鼓的正式命名为标志, 文化部门对渔鼓曲目 创作和渔鼓表演的改革工作全面开始, 渔鼓活动由过去单一的民间自发组织转变 为政府协同管理。 此时渔鼓的传承主体除了渔鼓艺人、 观众, 还有基于中国特有 的文化行政制度介入其中的地方公务员和曲艺工作者, 例如张小补、 聂春吾。 县
文化馆的文学与音乐干部采取与艺人合作的方式, 先由艺人将新编唱词按传统曲 调装腔, 然后由作曲者按自己的理解进行加工, 并与艺人磋商定型。 祁东渔鼓 《智 取炮楼》就是艺人邹祖西与音乐干部聂春吾合作的作品。 1974年 11月,祁东县 文化馆选派《智取炮楼》参加全省厂矿、农村群众文艺调演; 1975年 8月,县 文化馆委派邹祖西参加全省曲艺调演, 他演唱的祁东渔鼓 《智取炮楼》 获优秀节 目奖。 至此, 渔鼓正式从边缘进入主流, 以一种特殊方式活跃于乡俗与官方活动 中。
三:祁东渔鼓的特色
1976年, 已故原省曲协主席周汉平先生率专家组来祁考察, 因祁东的渔鼓在 演唱风格和表演手法上已自成流派,故定名为 “ 祁东渔鼓 ” ,这也是 “ 祁东渔鼓 ” 这 种说法的正式由来。 祁东渔鼓形成于民间表堂, 自成流派后, 作为一种单列的演 唱形式很快从夜歌子里分离出来,并在祁东、祁阳、邵阳、永州一带发展兴盛, 目今已称雄湖南曲坛。
邹祖羲让渔鼓根植于祭奠活动之中;是邹祖羲让渔鼓由坐唱的形式冲出丧 堂,走向社会,形成一拉一唱的演唱格局;还是邹祖羲,一曲单口渔鼓《廖仁福 的互助组》 唱响了中南局在广州举办的戏曲汇演, 首次让祁东渔鼓登上了大雅之 堂。
祁东渔鼓的艺术特点是无本可循、无曲可依、伸缩自如、雅俗共赏。渔鼓来 自民间 , 通俗 , 但不乏幽默。磨豆腐,也道出个“黄豆子出白浆,黑豆子出乌浆” 来,能于平中见奇,便风趣了,这就是幽默。渔鼓不停,幽默不止。艺人即兴演 唱,既是演唱者,又是创作者。由于渔鼓通俗易懂,艺人们现编现演,唱的又是 老百姓身边的人和事, 虽然祁东渔鼓的主旋律只有四句唱腔, 但老百姓却爱如珍 宝, 其朴素的渔鼓调饱含了祁腔古韵, 最能代表地方特色文化的元素符号, 最能 抒发历史的兴替、 生活的趣味、 情感的跌宕。 民间但凡办一点大事都必定唱几场 渔鼓,于是渔鼓在祁东便兴盛起来。祁东渔鼓载誉潇湘,驰名华夏。
四:祁东渔鼓的结构
唱本、音乐、队伍这三大结构的有机结合构成了祁东渔鼓。
(1)唱本是“唱曲”类曲艺文学脚本的统称。 “弹词” 、 “丝弦” 、 “渔鼓”和
“琴书”都属于 “说唱”的表演方式,主要体现为通篇唱词借重于音乐来言人 叙事、 抒发感情, 其特点一是唱词的句式为诗赞体形式; 二是韵辙规律一般为一 韵到底; 三是唱词的篇幅讲究流畅精练; 四是创作的唱本, 多来源自章回小说或 民间传说故事。
渔鼓唱本与其它曲艺一样也是叙事体,说故事,情节完整,人物个性鲜明。 渔鼓段子一般分三个部分:引子 —— 正文 —— 煞尾。
引子 —— 有的叫定场诗或诗篇,一般是四句押韵的诗。引子用来渲染气氛, 交待背景、点出主题、安定听众。但有的新作品开头不用诗篇,一上来就开门见 山地叙述故事, 然与引子起着相同作同。 。 正文 —— 是唱本的主体,结构与叙事诗基本一致,一般以主要人物的活动或 中心事件为线索, 按时间顺序或地点的转移来组构篇章。 渔鼓的正文所叙述的故 事往往是一波三折, 一环扣一环, 层层推进, 有时还给听众造成悬念, 故事完整。 煞尾 —— 是全篇点题位置,由上下两个半句组成。 上半句前面可加上赞扬性 质的评语,下半句一般用“这就是” 、 “这才是” 、 “但见那”等套语引出,节奏由 急而缓,自然而然地结束。
(2)音乐结构
祁东渔鼓的音乐结构说来简单, 其基本曲调为四句, 五声徵调式, 由两个略 有变化的上下句结构的曲调组成。 每个上下句前均有长过门, 艺人们将之称为 “ 丢 圈 ” ,为演唱者开腔前定音高、定节奏、引领情绪。上下句中的短小过门,艺人 们将之称为 “ 学舌 ” 。 “ 学 ” ,祁东方言读作[huo 阳平],意思相当于普通话的 “ 和 ” [he 去声],模仿、声音相应。伴奏主胡摹拟艺人刚唱完的一个词的腔调,惟妙 惟肖地拉一个学舌小过门,常令人忍俊不禁。尽管祁东渔鼓主旋律有四句曲谱, 通场演唱的音乐特点也可用四个字概括 ---------无曲可依。
(3)队伍结构
解放初期, 刘贤忠先生最初唱渔鼓完全是辛勤劳作之后的解闷和取乐, 连打 带唱就是一个人,一个艺人,一个鼓筒,一块竹板,没有人伴奏,所以是个单打 一的结构。 步入了上世纪的六十年代, 刘兴国应师兄邹祖羲之邀, 为他用二胡伴 奏, 从此让祁东渔鼓从无弦乐伴奏变革为依托二胡伴奏, 形成了一拉一唱的格局, 渔鼓队伍的结构由单一结构演变为二人结构。 时间推移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女艺人
的加入,音乐器材先进,渔鼓队伍也由二人队伍发展到 6-7人队伍,形成了既分 工又合作的团体结构。
目今的祁东曲艺界拥有 59支渔鼓演唱队。这个数字听起来使人惊诧,究其 实是指祁东曲艺界拥有的艺人总数可组成 59支演唱队伍。实际结构是祁东县曲 艺家协会将艺人分偏为 8个演唱大队。 一个音乐工作大队、 一个曲艺艺术研究室, 每个演出大队 16至 20名艺人不等。 . 没有具体的演出小分队, 200全名艺人都可 自由承揽演出业务, 接业务者即为该业务演出的班主。 临时的班主临时召集艺人 搭班演唱。 十分灵活机动, 既便于人员组织, 又便于艺术大型业务活动集中优势 兵力攻坚。人员结构有分有合,统属祁东县曲艺家协会指挥。
结语:渔鼓在我们祁东是非常受老一辈人的喜爱与关注, 这和他本身特点有 关也结合了生活实际。一曲戏文,融古今于一炉,集雅俗于一身,说天说地说人 情;历数人间冷暖,道破世态炎凉;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把那山重水复唱出个 柳暗花明。 善有善报, 恶有恶报, 抑恶扬善, 观众皆大欢喜。 别看鼓手其貌不扬, 但那一招一式却显山露水。鼓手时而大喜,时而大悲。喜,叫你乐的肚疼,笑出 泪花。悲,叫你皮肉发紧,鼻子发酸。鼓手喜笑怒骂,装疯卖傻,牵动了你的五 脏六腑。再来点打情骂俏,添油加醋,真真假假,让你神魂颠倒,陶然而醉;张 三流口水,李四咽口水,渔鼓就这么传神。人就在传神中享受生活嘛。
社会在变, 人在变, 渔鼓也常变常新。 这也是为什么他能在能在现在还流行。 如诉如泣如诗如歌的渔鼓,顺溜溜的如行云流水,气贯丹田,感人肺腑。渔鼓是 大俗的艺术,大俗才能大雅哩。它是属于大众的,为大众所需才有生机。
作文四:《渔鼓声声里》2300字当夜幕降下所有的黑,男人们就着暮色中幽蓝的光线收拾粗细家伙,拖着疲惫的身子纷纷回到家中,这时,女人则将已预备好了的晚饭端上饭桌。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王家村大多数农家餐桌的内容基本一致:一大盘红薯,两三碟咸榨菜,每人手里一碗荞麦或玉米粥。家境宽裕的男人隔三差五需要一小杯米酒来填补心思,一盅下肚,迷迷瞪瞪,待到女人收拾完余下的家务活,便搂抱了女人,捻灯睡去。   在远处的狗吠声渐渐平息后,乡村便都归寂于静,耳旁除了男人的鼾声,便是墙角、阴沟、树权间、田野里隐隐约约的虫鸣。只是王家村有个例外,每个月圆的晚上,倘若你睡眠浅些,心思再细腻一点,便可听见从村西口的那间木板房内,传来凄婉的渔鼓声。那种凄婉,哀怨悠长,划过夜空,直抵达人的心坎。倘若你任凭心思跟了那调子婉转而去,定会勾出你许多泪水。   油菜花,金灿灿,   今日个夜(ya)里把妹念   未开言,泪涟涟。   思绪千千万。   柔肠寸寸断   ……   王家村的人都知道,唱歌的是曾家二叔,一个拒绝所有媒婆上门提亲的单身汉。我离开故乡已经整整二十八年了,曾家二叔的模样在我的记忆中已经非常模糊了。然而,他那凄婉的渔鼓声,一直萦绕在心头,惹得我生命沿途的忧伤马不停蹄,反反复复。   我与妹妹难成对呀,我冒得钱财,你爷(ya)娘何该会(怎么会)将你配   我与妹妹难成双呀,我冒得房子,你爷(ya)娘只把我往屋外面赶   我与妹妹难成婚呀,你爷(ya)娘狠心拆散鸳鸯两地分   ……   记忆中的许多月圆之夜,总是那样伴一腔哀怨的渔鼓,在奶奶沉重的叹息中度过。曾家二叔口中的妹妹叫胡七妹。按辈分。我应该叫她姑姑,虽然不是本家,但同是一村人,多少有点沾亲带故,所以,平日里,我们唤她为“七姑”。七姑的母亲,我叫她“二奶奶”。听村里的奶奶们说过,“二奶奶”好吃懒做,出了名的嫌贫爱富。   七姑是个瘦小且沉默寡言的姑娘。农家女孩长得黑,偏又贫穷,七姑那瘦小的身子终日被套在宽大的青衣粗布里,经常辛劳于田间活计,尘土满面。听小姑姑说过,七姑仅仅那么一件没补丁的衣服,还是她们一起上山挖山药挣下来的钱买的。不过,七姑有双丹凤眼,长长的睫毛又浓又密。我的记忆里,七姑的笑容灿烂得跟阳光一样明媚。   曾家两兄弟无父无母,曾二叔跟着哥哥相依为命,两兄弟都生得浓眉阔口,白白净净。那时候的我,不过是五、六岁的小姑娘,不会评价也不会欣赏男孩的英俊与丑陋,只知道曾家两位叔叔的模样逗人喜爱,又加上平日里最喜欢听曾二叔吊上一段渔鼓调,因此更觉曾二叔比别人亲切些。然而,令我惑解的是,曾二叔那双幽幽的眸子中总藏着无限的忧愁,那痴痴的神情里,总流露着无尽的惆怅。渔鼓的唱腔本来就是张口便有,词的编排没有严格的章法,也许是因为曾二叔的歌声中揉进了那些哀怨缠绵的情调,才格外动人心弦。   记得那是个星期天的下午,乘着大人们各自忙碌,我们一群孩子玩捉迷藏。玩伴冬梅悄悄地告诉我,公家牛棚的顶上堆了许多新收的稻草,是个躲藏的好地方,我便跟在冬梅的后面悄悄地爬上了牛棚里新搭建的草架。为了藏得隐秘一些,我俩一块儿缩在一个狭小的角落里,我瘦些,蹲在里面,无法看见外面发生的事,只得用耳朵去捉摸各种声音。不一会儿,就听见有脚步声进了牛棚,????。起先,我认为是找我们的伙伴,于是赶紧平心静气,片刻之后,感觉不对劲,因为除了有奇怪的急促喘息声,还伴着很轻很轻的呼唤声,极度压抑,听不很真切。同时,紧挨着我的冬梅全身跟筛糠一样颤抖,她的右手开始使劲抓住我胳膊,直到抓得我生痛。最后,我在无法忍耐的情况下,奋力一挣,硬生生地把冬梅从牛棚的架空顶上挤了下去。也就是那一刻,我清晰地看见两个全裸的大人相拥在一起。一个是曾二叔,一个是七姑!那当儿,曾二叔迅速地将一件蓝色外衣裹住七姑的身子抱在怀里,蹲进草堆,尔后惊恐地看着我们这两个小姑娘。   后面怎么收场的,除了七姑那美丽的胴体、丰满的双乳印在我的脑海里之外,剩下的那些记忆现在已经非常模糊了。只记得后来几天,每次碰到七姑,我总情不自禁地多看几眼,因为我简直无法相信那件宽大的粗布蓝衣里会装着个那么美丽的躯体。这件事过去不到三个月,一天,挨近吃中饭的时候。胡家来了三个陌生人,把三张贴满钱的报纸很自豪地铺在胡家饭堂里的那张八仙桌上。我从来没见过那么多钱,赶紧跑近去看。摆在最上面的,贴的全是拾元,第二张全是伍元。最下面一张贴的是壹元和贰元的。我惊讶的目光全部在那些钱上。拾元的钞票那么多呀!我见都很少见,那还是春节父亲回家过年。在他的手里见过那么几回。我很是羡慕七姑的娘,她布满笑容的脸上焕发出淡淡的红晕,七姑的爷(ya)一个人闷闷地坐在灶膛前抽着旱烟,一脸的阴沉。   我弄不明白这三个陌生人为什么要送给胡家这么多钱?转头听他们谈话,还是没明白缘由,他们讲的都是平时很少用的客套话。直到奶奶喊我回家吃饭,我才恋恋不舍地离开胡家。吃饭时,我不停地跟奶奶说胡家那些钱的事。奶奶一个劲地摇头叹息:“咯杂老耄亲(这个老太婆),真要这样活生生拆散儿女!哎!这样做,害人也害己呀!”   见奶奶那样叹息,我更是疑惑,忍不住反复追问奶奶为什么胡家有人给送钱?可奶奶很不高兴地呵斥我:“小姑娘家不可以总关心这种事,赶快吃饭吧,别磨磨蹭蹭。”   几天后,来了一队敲锣打鼓的迎亲队伍,他们抬走了被五花大绑在一张竹椅上的七姑,后面跟随着贴满红喜字的箩筐和小板车。   自此,每个月圆之夜,都能听到村西头曾二叔在自己破旧的木屋里哼着悲伤的渔鼓。   记得那日妹要嫁,堂前聘礼堆成山   记得那日妹远嫁,一溜嫁妆光鲜鲜   妹妹呀,你哀怨成冢泪流干   声声来把哥来唤   ……
作文五:《苍南渔鼓片00字file://E:\苍南渔鼓片
+---01广告
|       广告.mp3
+---02八仙
|       八仙(清唱)(张乃贵).mp3 |       大八仙.mp3
+---03送神
|       风调雨顺退凶星送神圣.mp3 +---04TXT
+---05视频
|   |   苍南申报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 苍南渔鼓.avi
|   |   苍南县首届民族民间民俗艺术节之民间艺术大汇演.flv
|   |   苍南辛卯新春民间民俗展演《闹洞房》.f4v
|   |   灵溪镇文化站指导的小品《一婆三媳》(表演:启明星幼儿园潘林芬、陈星星、李敏、
许青云).avi
|   |   文化苍南 - 苍南渔鼓.avi |   |   喜看灵溪奔小康(创作:吴明月,演唱:华肖娜).rmvb
|   |   做梦捡银(柯上春).DAT |   +---2011年8月23日 苍南县民间民俗文艺汇演(视频)
|   +---矮子分家(视频)
|   +---兵书宝剑(柯上春)
|   +---沉香阁(渔鼓视频)(陈世松) |   +---雌雄玉杯(吴明月)
|   +---大闹天海山(李美旺)
|   +---风月楼VCD(梅传贤)
|   +---风月楼(梅传贤)
|   +---歌颂祖国 歌颂苍南(黄准孝) |   +---牡丹帕(黄庆银)
|   +---相亲(视频)
|   +---杨分卖兰花豆(刘传代) |   +---真假驸马(李美旺)
|   +---麒麟袍(渔鼓视频)(吴明月) +---06苍南渔鼓
|   |   三司会审(钦旺).mp3 |   +---七孔八窍珠(林型善)31片 |   +---八角金牌记(周义凤)12片 |   +---八角水晶牌(吴明月)4片 |   +---白牡丹(陈韦连)29片 |   +---白牡丹(陈韦连)15片 |   +---百花楼(黄准孝)20片 |   +---包公判三冤(杨金星)8片 |   +---包公判乌盘(洪象贵)10片 |   +---沉香阁(陈世松)6片
|   +---沉香救母(林型善)6片
|   +---春景图(黄准孝)14片 |   +---慈云走国(黄帮孝)40片 |   +---刺目谏夫(杨金星)10片 |   +---大明奇侠传(陈韦连)64片 |   +---大明奇侠传(陈韦连)32片 |   +---大破藏身楼(大扣)15片 |   +---大破五虎山(周义凤)15片 |   +---地宝图(杨金星)17片 |   +---二度梅&陈杏元后和番(林型善)20片
|   +---二度梅&陈杏元后和番(林型善)11片
|   +---粉妆楼(洪象贵)43片 |   +---割纸刀(杨金星)8片 |   +---海公判三如(陈韦完)6片 |   +---合同纸(杨金星)24片 |   +---后反唐(陈韦连)26片 |   +---后反唐(陈韦连)13片 |   +---黄巢传(黄班孝)13片 |   +---黄恩佩义(吴明月)11片 |   +---会战八宝山(黄班孝)21片 |   +---祸袍(林型善)12片 |   +---嘉庆斩和珅(洪象贵)5片 |   +---剪罗衣(林型善)5片 |   +---金宝炉(洪象贵)10片 |   +---金宝炉(洪象贵)5片 |   +---金石缘(洪象贵)21片 |   +---金鱼缸(周超涨)6片 |   +---九凤图(杨金星)18片 |   +---九美图(陈韦连)17片 |   +---擂台报(吴明月)6片 |   +---梁天来告状(陈韦连)18片 |   +---梁天来告状(陈韦连)9片 |   +---龙凤帕(陈韦连)5片 |   +---龙虎会(杨金星)5片 |   +---绿牡丹(吴明月)26片 |   +---罗通扫北(黄帮孝)22片 |   +---罗通扫北(杨金星)15片 |   +---迷魂袋(温瑞宝)7片 |   +---南京五状元(陈韦连)4片 |   +---七星纸马记(洪象贵)8片 |   +---千里马(洪象贵)8片 |   +---前反唐(陈韦连)28片 |   +---前反唐(陈韦连)14片 |   +---前和番(黄班孝)20片 |   +---前和番(黄帮孝)20片
|   +---巧遇姻缘(陈韦连)9片 |   +---巧遇姻缘(陈韦连)5片 |   +---三娇院(陈韦连)22片 |   +---三娇院(陈韦连)11片 |   +---三美遇财郎(陈韦完)10片 |   +---三门街(杨金星)42片 |   +---三十六瓦岗(杨金星)39片 |   +---山海关(陈韦连)22片 |   +---山海关(陈韦连)21片 |   +---山海关(陈韦连)11片 |   +---神龙双宝剑(林型善)9片 |   +---十把穿金扇(杨金星)40片 |   +---十二红(钦旺)37片 |   +---十里刀风13片
|   +---十美图(黄准孝)26片 |   +---双凤奇缘(黄班孝)25片 |   +---双罗衣(洪象贵)7片 |   +---说呼全传(陈韦连)20片 |   +---四幅锦裙(杨金星)7片 |   +---四幅锦群(黄班孝)8片 |   +---四面貌(周义凤)26片 |   +---苏映雪劝姑(洪象贵)2片 |   +---天宝图(林型善)23片 |   +---天下封财王(洪祥顶 )6片 |   +---万花楼(陈韦连)25片 |   +---万花楼(陈韦连)25片 |   +---魏征斩黄龙(刘传代)4片 |   +---五代史(黄帮孝)18片 |   +---五虎平南(陈韦完)28片 |   +---五虎平南(陈韦完)14片 |   +---五虎平西(陈韦连)21片 |   +---五虎下江南&照皇镜(陈韦连)18片
|   +---五虎下江南&照皇镜(陈韦连)9片 |   +---五女征西凉(杨金星)21片 |   +---小红袍(洪祥顶&上等)30片 |   +---杏花山(杨金星)34片 |   +---薛丁山征西(黄班孝)42片 |   +---薛丁山征西(杨金星)47片 |   +---薛仁贵征东(陈韦连)28片 |   +---杨家将(杨金星)31片 |   +---银瓶梅(杨金星)17片 |   +---雍正访李魁(洪象贵)5片 |   +---玉刺刀(陈韦连)28片 |   +---玉刺刀(陈韦连)28片
|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凌翔茜考上什么大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