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子可以动吗,是这狗几个月换肠子才刚刚发现的

肠子可以动吗,是这个月才刚刚发现的
肠子可以动吗,是这个月才刚刚发现的
医生回复(1)
病情分析:您好-我们正常人的肠管是会不停的蠕动的-尤其是在进食之后-因为需要消化吸收-在我们空腹时肠管蠕动的会感觉更明显-意见建议:建议-我们在进食油腻辛辣生冷的食物时-会加快肠道的蠕动和消化液得分泌-所以要多注意少食用此类食物-以免给肠道造成损伤-才刚刚得阴道炎宫颈炎,正在治疗,这...
才刚刚得阴道炎宫颈炎,正在治疗,这...
才刚刚得阴道炎宫颈炎,正在治疗,这个会不会影响以后怀孕啊!
医院出诊医生
擅长:小儿内科
擅长:外科
共1条医生回复
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及药品推荐仅供参考
职称:医师
专长:妇产科、
&&已帮助用户:27260
问题分析:您情况就是要注意及时检查阴道炎的类型,相应的对症治疗之后就是不会影响您的怀孕,这个时候您就是不要焦虑即可意见建议:建议您不要很担心,这个时候还是比较好的治疗的时间,21岁是很年轻的时候,您治疗好之后就是可以检查怀孕的条件,之后怀孕
问得了宫劲炎阴道炎
职称:医生会员
专长:糖尿病 心血管病
&&已帮助用户:41990
病情分析: 宫颈炎 。确诊后治疗可用妇炎康阴道冲洗,以恢复正常生理环境,抑制细菌生长,意见建议:配合口服灭滴灵、喹诺酮类抗生素治疗。治疗期间禁止性生活,忌食辛辣刺激食物和烟酒
问宫劲炎正在吃药性交了一次
职称:医生会员
专长:内科、尤其擅长上呼吸道感染
&&已帮助用户:43890
问题分析:您好,很乐意回答您的问题,提示有炎症感染,建议使用妇科洗液如洁尔阴来治疗看看意见建议:严重的话可以考虑使用保妇康栓剂治疗数天,注意内裤用开水消毒处理。平时注,.意卫生
问有轻度宫经炎和阴道炎可以怀孕吗?怀孕会不会有影响感谢...
职称:医生会员
专长:外科
&&已帮助用户:69366
问题分析:你好,如果是有轻度宫经炎和阴道炎一般是不会影响到怀孕的。意见建议:但如果存在上述的疾病,您最好是治疗好后在怀孕比较好,如果怀孕了这个病就不能用药治疗的
问外阴道炎,宫经炎会不会推迟月经
职称:医生会员
专长:妇科常见病,心脑血管
&&已帮助用户:16812
病情分析: 你好,你说的妇科炎症也是会影响月经的,会导致月经延迟的可能的,你的情况也有可能是怀孕的可能,意见建议:你可以用早孕试纸在晨尿检查明确怀孕的可能的,如果不是怀孕,你可以服用益母草膏治疗。
问怀孕了有宫径炎对胚胎有影响吗
职称:医生会员
专长:中医综合
&&已帮助用户:1512
病情分析: 影响胎儿是肯定会有的,但是死胎的可能性就相对较小意见建议:建议你要积极治疗好宫颈炎,避免胎儿感染。以防意外
问我得了阴道炎和宫劲炎,正在治疗。一个疗...
职称:医师
专长:小儿内科
&&已帮助用户:373104
你好。这是正常的现象,不用担心,注意局部卫生,在治疗期间不要同房,不要吃有刺激性的食物。
关注此问题的人还看了
大家都在搜:
关注健康生活!
白带异常是妇科炎症的可能,如宫颈糜烂、宫颈息肉、宫颈炎等妇科病
治疗月经疼痛的方法有哪些一直是女性患者非常关心的问题
做人流疼不疼?药流和人流哪个伤害小?
阴道松了怎么办? 患上宫颈糜烂怎么治疗
早期妊娠流产、多为精子或卵子异常,受精卵异常,或染色体异常所致
早孕试纸一深一浅!怀孕多久不能做人流?
药物治疗是比较常规的治疗办法,也是很多患者想到的治疗办法
百度联盟推广
阴道炎相关标签
阴道炎是不同病因引起的多种阴道黏膜炎性疾病的总称。阴道炎有多种分类,如细菌感染性、无菌性、特异感染性...
免费向百万名医生提问
填写症状 描述信息,如:小孩头不发烧,手脚冰凉,是怎么回事?
无需注册,10分钟内回答
搜狗联盟推广
百度联盟推广
医生在线咨询
评价成功!乱喝这东西肠子都变黑了
  从2005年起,世界胃肠病学组织(WGO)将每年的5月29日定为&世界肠道健康日&,提醒人们注意身体发出的警示。肠道问题往往以便秘和腹泻最为常见。&很多人在生活中都觉得便秘、腹泻这些只是小问题,也不会主动就诊,但是自我诊断、自我治疗的不规范会致使很多疾病被掩盖,便秘等问题不得到解决,也会导致结肠息肉、结肠炎甚至结肠肿瘤等很多肠道问题。&医院消化科主任、主任医师说。
  自购,结果患上结肠黑变病
  张主任最近接诊了40多岁的叶女士。她因便秘痛苦不堪。
  叶女士是一家公司的高管,平时工作繁忙,饮食不规律、休息无定时,就连上厕所的时间也得靠挤。问题来了,每当她回到家中有时间&好好上个厕所&时,却又陷入了&无便可解&的尴尬之中。
  久而久之,叶女士养成了购买服用清肠通便茶的习惯,开始还觉得很管用,可好景不长,几个月后,这通便茶似乎不起作用了,她不停地更换、尝试各种品牌的清肠茶,可效果越来越弱。
  最近,叶女士已近半月没有排便,隐隐地觉得肚子胀,脸上还不停地长痘痘,这才促使她下定决心上医院。
  张主任详细询问病史后,建议叶女士做一次肠镜检查。她当时很不解:&一个小小的便秘,开点药不就可以了吗,为什么还要做肠镜,这么麻烦呢?&
  张主任解释,&便秘&只是一个临床症状,可引起便秘的疾病很多,临床上必须先明确排除器质性病变引起的便秘,才能开展进一步的治疗。而且长期便秘,还可能导致结肠息肉等肠道慢性病变。肠镜检查是目前可以明确有无肠道病变最直接、更准确的一种检查手段。
  叶女士听从了张主任的建议,肠镜检查结果显示,她得了一种她从没听过的病&&&结肠黑变病&。
  &结肠黑变病,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疾病,肠镜检查可发现患者的结肠黏膜呈褐色或黑褐色色素沉着性改变,多数学者认为它与长期口服蒽醌类泻药有关。&主任说。
  已发表在《世界华人消化杂志》等专业医学刊物上的研究成果显示,有结肠黑变的患者,肠癌发生风险将明显高于正常人,不过只要停用蒽醌类泻药,结肠黑变病会自行好转。
  张主任说,市面上所售卖的大部分&清肠茶&、&减肥茶&中都含有蒽醌类药物。
  那为什么叶女士喝清肠茶会越喝效果越差,那是因为她长期喝,对蒽醌类泻药有了耐受性,所以想达到同样效果,所需剂量越来越大。
  张主任说,便秘还是需要医生看过后再选择合适的药物为好,自己随便吃药或保健品可能会吃出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便秘问题,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才是最天然有效的方法,平时要多吃纤维食物,保证定时排便,蹲厕时间不要超过5分钟,增加运动量并尽量保持心情舒畅。&
  升职加薪走上职场巅峰却备受腹泻困扰
  &腹泻不一定是肠胃炎,不一定是感染了细菌。&张主任举了个病例&&
  患者姓王,去年刚刚升职加薪当了区域经理,还有了自己的独立办公室,可谓是走上了职场巅峰。可他发现,升职不久,他比原来更容易&拉肚子&了。一开始,他只是在聚餐后腹泻,后来越来越严重:每当要见重要客户或开重要会议前,他都会腹痛难忍,急着想上厕所。
  这样过了一年,上司都开始对他有点意见了,以为他是在借故推脱任务。他也因此越来越急躁易怒,小小的腹泻竟严重影响了他正常的工作生活。他到张主任这里做了检查,结果都正常。张主任告诉他,他得的是&肠易激综合征&。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非器质性病变,主要依靠症状做排除性诊断,如果患者反复便秘、腹泻伴有腹部不适,症状持续超过半年或最近3个月内每个月发生至少3天,就要警惕是否患上肠易激综合征了。&
  很多人一到考试或表演前就会腹痛腹泻,或者一群人出去吃饭回来只有自己腹泻不止,这种情况反复出现,很有可能是患上了肠易激综合征。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要少吃甜食、油腻及辛辣、刺激的食物,尽量做到三餐定时。&最好能去心理科做心理疏导治疗,因为此病,与情绪密切相关。&
  &我国的肠易激患者保守估计人数达9000万以上,但是70%的患者都没得到正确的诊治。这种病一般不会发展为恶性疾病,但对日常生活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多数患者还伴有轻度焦虑、抑郁症状,希望大家还是能引起重视。经常不明原因的腹泻,还是要上医院,不要熬着。&
相关阅读推荐:
香菜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一种配菜。经常可以看到煮...
鼻炎相信很多的人都不陌生吧。鼻炎的反复发作是否给...
现在由于生活条件的提高,三高人群也逐渐的扩大年轻...上海交大研究团队在肠道菌群中发现糖尿病营养干预的新靶标
& & & &3月9日,《科学》杂志在线发表了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赵立平教授领导的国际合作团队的最新成果&&。该研究发现通过提供丰富多样的膳食纤维,可以使人体肠道内特定有益菌群升高,进而改善2型糖尿病的临床症状。& & &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人的肠道菌群与代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而且能够通过高纤维膳食调控肠道菌群来治疗肥胖。但是,是否能够通过同样的方法改变肠道菌群来治疗2型糖尿病呢?曾经发现并验证了首例能够引起肥胖的肠道病原菌株的赵立平教授,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彭永德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微生物代谢国家重点实验室张晨虹博士联合组织了上海交通大学系统生物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消化科、上海市松江区泗泾医院和泗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江苏省启东市人民医院以及美国罗格斯大学的专家团队开展研究工作。&& & & &研究团队通过开放式随机对照试验结合元基因组学分析,发现增加大量多样化的膳食纤维,可通过改变菌群结构而显著改善2型糖尿病人的胰岛素分泌和胰岛素敏感性;在菌株水平,课题组鉴定出了一组有利于增加胰岛素分泌和提高胰岛素敏感性的&短链脂肪酸&产生菌,可以被看作是恢复和维持人体健康必需的&生态功能群&。课题组发现,这&群&细菌的丰度和多样性恢复得越高,糖化血红蛋白降低得就越低,并建立了用这些关键细菌的早期变化预报疗效的统计模型。针对每个病人的菌群特征,通过合理设计的高膳食纤维饮食特异性地促进这&群&细菌的生长,或可成为未来糖尿病个性化营养治疗的新途径。& & & &本研究提出以生态学上的&功能群(guild)&来研究肠道菌群中的成员在人体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与惯常研究中以分类地位为基础的分析方法相比,这样以功能群为基础的方法为微生物组数据降维提供了更加符合生态学意义的方式,帮助我们更好的鉴别出与人体健康和疾病相关的肠道菌群的重要功能成员。本研究说明通过增加肠道中功能活跃的重要细菌成员来恢复或增强肠道生态系统中失去或减少的重要功能,是重建健康肠道菌群的关键,能够帮助宿主改善疾病表型。本研究不仅为研究肠道菌群与慢性代谢性疾病的关系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思路和分析方法,也说明以肠道关键菌为靶点进行个性化营养干预来调控肠道菌群是控制2型糖尿病的新的有效手段,同时还有潜力推广到其他相关疾病的防治中去。
地址:上海市闵行区东川路800号邮编:200240电话:86-21-
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 Copyright & 2017 沪交ICP备05029. All Rights Reserved.通过改变饮食结构,调整肠道微生物减肥的成功实例
通过改变饮食结构,调整肠道微生物减肥的成功实例
导读:肥胖导致高血脂。高血脂引起高血压、高血糖,进而引起心脑血管疾病及糖尿病的多种并发症。防止肥胖,可以预防多种慢性病。但由于生活水平提高,食物摄入量增加,食物结构不合理,运动少,工作压力大等多种因素,导致肥胖人群比例不断增加,肥胖已成为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全球性难题。增加运动,减少热量摄入是控制肥胖的主要途径。但效果不佳。导致肥胖的原因除热量收支不平衡外,是否还有其他原因,科学家做了大量的探索工作,发现了引起肥胖的新原因,并由此探索除控制肥胖的新方法。
上海交通大学赵立平教授深受肥胖之害,他发现肠道微生物异常是引起肥胖的重要原因之一,饮食决定肠道微生物种类及其比例,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可以控制肠道微生物种类,进而抑制肥胖,消除肥胖。并通过自身的减肥实践和大量志愿者的减肥试验证明了调整饮食结构可以控制肠道微生物,进而达到减肥的目的。赵立平教授的新发现为肥胖与多种慢性病的成因探索及控制提供了新思路,也为肥胖患者提供了可操作的减肥新方法。特将2012年网上发表的4篇文章附后,方便对此问题感兴趣者阅读。
Science专题人物:上海交大赵立平
作者:来源:生物通;发布者:亦云;
6月6日,最新一期的Science杂志发布了一篇“My Microbiome and Me”为题的新闻文章,描述了上海交通大学赵立平教授将中医与肠道微生物研究相结合来了解和对抗肥胖的传奇经历。
在1987年,赵立平与他的大学同学Ji
Liuying结为了夫妇。在2年内,他们拥有了一个女儿,赵立平也完成了他的博士学位。然而由于新压力和丰富的饮食(赵立平的太太擅长烹饪),这位微生物学家的体重开始增加。到1990年,赵立平在中国太原的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建立环境微生物学实验室时,他的体重从60公斤升到了80公斤。后来,赵立平在康奈尔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他的体重又增加了10公斤。到他1995年回国之时,他的腰围达到了110厘米,健康状况不佳。
通过调整他的肠道微生物在饮食改变前后微生物学家赵立平减去了20公斤的体重。
然而在2004年,赵立平读到了一篇论文最终改变了他的职业生涯以及他的身体。
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的微生物学家JeffreyI.Gordon及同事在小鼠中证实了肥胖和肠道微生物的联系。赵立平感到好奇能否将这一联系延伸到自己身上,于是决定去查明它。2006年,他采纳了一种食物疗法其中涉及山药和苦瓜,这些益生食物被认为能够改变消化系统中细菌的生长,赵立平不只对他的体重也对他肠道中的微生物进行了监测。当他将这些益生食物与全谷类为基础的饮食相结合时,他在两年内减去了20公斤体重。他的血压、心率和胆固醇水平降了下来。一种具有抗炎特性的细菌Faecalibacterium
prausnitzii旺盛生长,从不可检测增长至了肠道细菌总数的14.5%。这些改变使得他关注到微生物组在他的转变中的作用。赵立平开始是用小鼠研究然而至此之后他将研究扩增到了人类。
赵立平现在是一个苗条的,留着平顶的头发,方形下巴,说话轻声细语的49岁中年人,他成为了这一新兴领域的代言人。2010年,应华盛顿大学George
Weinstock的邀请,他在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召开的人类微生物组项目会议上讲述了他的减肥故事。Gordon的研究曾经掀起了一阵新的研究风潮,但是Weinstock认为科学家们已经陷进了某种僵局里。Weinstock说:“该领域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被早期循着相同途径的研究人员标准化。赵立平深入研究和在自己身上开展实验的意愿带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更令人耳目一新的是,赵立平是以一种分离的、不可知的、科学的方式来呈现他的研究发现。
现在作为上海交通大学上海系统生物医学中心的副主任,赵立平负责开展一些临床研究观察微生物组在糖尿病、肥胖和肝功能中的作用。但是他的工作仍然是建立在他的个人故事基础上,朋友们说这反映了他通过无经验的试验和错误来探索未知领域的意愿。赵立平说:“作为一个科学家,你应该针对少有证据,但你认为是重要的问题来开展工作。”
原因和效应的不确定性是现在该领域的一个主要困扰。例如,很难证明F.prausnitzii细菌促进了赵立平的减肥,不仅仅是一次出现在他的肠道是健康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人类微生物组项目主任Lita
Proctor说“微生物组可能发挥作用的疾病名单只是在增长,再增长。但问题是我们只能看到微生物组与疾病的关联,却不能开展因果研究。我们现在目睹的是一个非常新兴的领域,正试图找到接近这些数据的正确的途径。”
对于赵立平而言,这一途径涉及到将他的减肥计划从他个人推广到数百的受试者,利用动物研究来确定在人体内监控哪些代谢参数。尽管他的终极目标是建立一条连接微生物群与肥胖的分子信号。他的电子邮件签名写着:“饮食要适当,保持匀称身材,长寿,速死”。
信仰传统医学:赵立平在山西省一个小城镇长大。像大多数在文革前夕出生的中国人一样,他和两个弟弟只接受过简单的教育。他的父亲是一个中学老师,他的母亲在一家纺织厂工作。他的父母都是传统疗法的坚定信仰者。赵立平回忆,他曾看见父亲一天两次服用一种刺鼻的浓黑的中药草药汁来对抗乙肝感染。
作为一名优秀的学生,赵立平从南京农业大学获得了分子植物病理学的博士学位。当他回到山西省建立他的实验室时,他专注于利用有益菌来控制植物病菌。有一天,他的一位兽医科学家同事问他要一些芽孢杆菌(Bacillus)菌株,并解释说这种细菌可以帮助猪和鸡止泻。赵立平意识到他正在研究的细菌株有可能在人类和植物中控制了感染。
在上世纪90年代,赵立平涉足猪微生物组,探究菌株可在猪中控制感染的想法,但却未能获得研究资金。与此同时,他的家人身体健康正在变差。他肥胖的父亲的胆固醇水平飙升,他的哥哥经历了两次中风。赵立平的两个兄弟也变得肥胖。几年后,Gordon的论文提供了赵立平称之为的“首个证据表明肠道菌群确实调控了宿主基因。”
看似有理的是微生物组可能通过这种途径来影响了健康。赵立平于是开始将自己作为豚鼠来确定哪些微生物可能与体重增加有关。早期的微生物组研究很多问题都无法解答,找到人类肠道中平均数百种的微生物种类哪些可能与之相关是非常棘手的。
他探究了一些关于减肥的西方著作,然而低卡路里饮食和积极的锻炼对他毫无意义。赵立平说:“从营养上讲,你的机体处于压力之下。你增加这种身体压力,或许你会减重,但是也有可能会损害你的健康。”赵立平想起了他父亲的草药药汁,于是转而从传统医学文献中寻找灵感。
肥胖和糖尿病数千年前就困扰着中国皇室的成员们,保存在古代草本学中早期的医生诊断让赵立平产生了共鸣。赵立平说:“传统的医生没有任何关于肠道菌群的概念。但是他们认为肠是人体健康的基础,是在出生后获得的基础。”
赵立平将他的希望放在了中国常见的药用蔬菜上,计算着不会造成损害的这些温和食物的剂量。随着他的腰围缩小,他开展了动物研究,试图找到与肥胖相关的细菌。在4月12号发布在ISME期刊上的一篇研究中,他和同事们将小鼠从正常饮食转变为了高脂饮食,然而又重新让其恢复正常饮食,同时以2周的间隔监控了小鼠的肠道菌群。他们发现了80种与饮食改变相关的细菌种类。更令人感到高兴的是,高脂饮食诱导的菌群的改变完全被逆转。
但是对小鼠的微生物组研究有其局限性。为了建立人类微生物组与肥胖之间的联系,赵立平知道他需要开展人类研究。“唯一成功的例子就是我自己,”他回忆说。
在人群中检测:2009年,赵立平回到了太原开始了他的第一次临床试验。那时候,治疗的潜在候选者比比皆是。在中国肥胖人群剧增,尤其是儿童,中国成人糖尿病的发病率从1980年的约1%增长到如今的近10%。在调查了几所当地医院后,他招募了123名临床肥胖志愿者,他们的体重指数至少为30。
他为患者确定了9周量身定制的方案,包括益生食物以及让他们接受肠道菌群和代谢参数的定期检测与监控。他在规定饮食终止后的14周内对90位患者进行了追踪。在研究中的三个时间点,参与者交出粪便样本,赵立平和同事们对这些粪便样本进行分析评估肠道菌群。
93%完成该试验的参与者体重减轻中位数约7公斤。同时他们肠道中的产毒细菌减少,有益菌增多。受到这些研究结果的鼓励,赵立平再次在中国的另外3个城市针对超过1000名患者开展了试验。
赵立平希望研究能确定作为代谢转换基础的分子信号通路。比利时天主教鲁汶大学的Patrice
D.Cani和其他研究人员曾证实在摄取高脂饮食后动物的肠道发生了一系列明显的变化。有害细菌增长,肠粘膜渗透性增高,血流中毒素增多。这些毒素的剧增转而触发炎症,促使宿主新陈代谢降低。现在赵立平希望在受试者采纳更健康的饮食时看他们的逆转情况。“所有的这些标记物都应该显示出预期的变化。”他说。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的朱宝利(Zhu
Baoli)是一位对围绕中医药言过其实声明的直言批评者。但是朱宝利认为赵立平的研究是令人鼓舞的。赵立平和同事们在对肠道菌群和糖尿病的一项研究中致力找寻与人类糖尿病相关联的标记细菌种类,朱宝利引用这项研究为例时表示:“他正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科罗拉多大学微生物学家Rob
Knight说他很期待赵立平临床研究发布的研究结果。“其他关于饮食和微生物组的研究少有参与者取得有价值的,具统计学意义的结果。”他说。
像赵立平这样的涉及益生食物的大型临床研究在中国完成或许更为容易。一天晚上在上海市区的一个繁华的素菜馆中,赵立平享用了海藻、银杏、竹笋、芥蓝和山药。当中国的志愿者们被要求食用这些植物时他们毫不犹豫,赵立平说:“他们看着我们给予他们的这一清单说:‘哦,这是食物啊。没问题。’”因为其中许多的物质在欧洲和美洲尚未被接受作为食物或药物,赵立平说:“这将需要几年的时间才能被允许开展临床试验。”
然而赵立平却将他的目光投向了亚洲之外,他预计这项工作在推动减肥药方面会比基因组研究具有成效。Weinstock赞同赵立平研究的最终目标是找到有效的成分,而不是证实“你只能用生长在一些甲虫粪便中的真菌来治疗人们。”在赵立平的实验室里他说:“这是西方还原论科学与中国传统医学的交会。”
赵立平和同事们正在研究的一个有前景的化合物是黄连素(berberine),黄连素是中药黄连的主要药理成分。他们发现同时给予大鼠高脂饮食和黄连素,大鼠就不会发生肥胖或胰岛素耐受。在大鼠的肠道中,已知病原体的总数下降而已知有益菌的总数却在增多。对其他丰富的肠道物种还没有开展研究,尚不知道它们与健康好坏之间的联系。赵立平承认这项工作将不会生成灵丹妙药,他补充说:“我们需要开展更多的工作来了解黄连素影响营养和代谢的机制。”
如果有一天赵立平证实了肠道菌群与健康之间的联系,这将会是件苦乐参半的事情。他的父亲在其生命的最后日子里遭受炎症和中风后遗症的痛苦。赵立平曾用数月的时间陪伴在父亲的床前。他说:“我期望我在10年前就开展这项研究,这样我可能就能帮助到他。”
中国科学家发现“致胖细菌” 追寻药食同源
作者:钱炜;来源:中国新闻周刊:发布者:亦云;
微生物组学是当今生命科学最热门的领域之一,在此基础上,中国科学家首次确定了一种细菌是肥胖的病因。这个拿自己做试验的科学家成功减肥的故事,也从肠道微生物学的角度,寻找到一个诠释古老中医药理论的新途径
合体的毛衣下没有隆起的肚腩,72公斤,对于身高173厘米、年满50岁的赵立平来说,“刚刚好”。但在4年前,他还是个体重90多公斤的大胖子。今年6月,连同瘦身前后的对比照片一起,他的减肥故事登上了美国《科学》杂志。赵立平的隆重“出场”,不仅因为他的研究领域正巧符合当期杂志的封面主题:“微生物组学”,更因为他是一位勇于把自己当成“小白鼠”的科学家:他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实现了自己的减肥目标。
在2010年美国举行的人类微生物组大会上,赵立平讲述了自己减肥的故事。肠道菌群理论在自己身上的见证,让他更有资格为这个当下大热的学科领域代言。美国华盛顿大学基因组研究所副主任乔治·温斯托克评价说,“赵立平带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令人耳目一新的是,他是以一种置身度外的、客观的、科学的方式来呈现他的研究发现。”
尽管如此,上海交通大学教授赵立平并不愿多谈他个人的减肥经验。他认为自己研究的是科学问题,而非养生之道。况且,在中国,仍有人对他的学术研究“不买账”。他曾在一次科普活动上提到“苦瓜与山药有助于减肥”,“肠道细菌分为‘好的’和‘坏的’两种”,事后有人就给他扣上了“伪科学”的大帽子。
发现“致胖细菌”:2004年,美国科学院院士、华盛顿大学教授杰弗瑞·戈登和他的同事们做了一个著名的实验,这是科学家在研究肠道菌群与肥胖关系时,用无菌动物做的第一个实验。
所有的动物包括人在内,刚出生时,肠道里是没有细菌的。通过生产与哺育等环节的接触,母亲会在第一时间将自己的菌群传递给孩子,因此,母亲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的肠道菌群会有一定的相似性。科学家将刚出生的小鼠放进一个完全无菌的隔离包里,它们吃的食物、饮用的水与呼吸的空气都是过滤过的。这样饲养出来的小鼠,肠道里始终是无菌的。相比正常小鼠,它们的最大特点是非常的苗条,但当把菌群接回小鼠的肠道,让它们成为正常小鼠,它们的饭量变小了,体重却恢复到正常水平。
2006年,戈登将普通饲料换成高脂饲料,重复了上述实验,结果发现:无菌小鼠即使吃高脂饲料也不会发胖,同时它们的代谢率也比有菌小鼠低。也就是说,有菌动物比无菌动物代谢消耗大、吃得少,但体内的脂肪存储反而多,这显然与人们通常认为的“多吃、少运动、多余的热量变成脂肪存起来”的规律相悖。在过去,人们大多从基因的角度来研究肥胖。而戈登的实验,是从肠道菌群这一新的角度,来解释肥胖,认为菌群的“有和无”与体重的“大与小”之间有关联。这个发现非同一般,赵立平说,以前,人们只知道肠道菌群与肠炎有关,但戈登的研究,第一次提出,肠道菌群与肥胖、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都有关系。
戈登的研究并非终结之作,他只是打开了通往未知世界的一扇门。肠道菌群有上千种,究竟哪一种与肥胖及代谢病关系最密切,仍然是一个谜。2006年,戈登小组在《自然》杂志上发表论文认为,肥胖主要与“厚壁菌门”相关,而健康人的肠道里则是“类杆菌门”的细菌比较多。可是,他们的这一结论不仅在业界有争论,且生物学分类从大到小是“门纲目科属种”,从“门”的层面来考察菌群与肥胖的关系显得过于粗略。
赵立平认为,应该从更微观的层面,比如“种”的层面去追溯菌群与肥胖的关系。在2009年发表在《国际微生物生态学会会刊》(英文简称ISME会刊)上的一篇论文中,赵立平和同事们将小鼠从正常饮食转变为高脂饮食,又重新让其恢复正常饮食,结果发现了80种与饮食改变相关的细菌。根据进一步分析,在肥胖时,小鼠体内较多的是可以产生内毒素的细菌,如硫酸盐还原菌。内毒素可导致人体出现慢性炎症,而炎症则是身体开始被破坏的先兆。吃高脂饲料越多,这类细菌就越多。在健康的小鼠体内,较多的是双歧杆菌一类的有益菌。硫酸盐还原菌属于“变形菌门”,双歧杆菌则属于“放线菌门”,两个菌都与戈登提到的那两个门无关。
对肥胖的追根穷源远未结束。赵立平选择了一名体重175公斤、26岁的男性大胖子,试图从他身上探索肥胖的致病菌。“医学上一般认为,对于这么胖的人,营养干预和运动干预都是无效的,唯一的办法是做胃肠的绕道手术。如果能够通过改变饮食来调整肠道菌群,使他瘦下来,那就说明我们的理论立得住。”赵立平说。
在进行营养干预前,这名肥胖者肠道内最优势的菌群是阴沟肠杆菌,但干预4周后这种细菌就几乎检测不到了。在9周减重30公斤后,患者的身体状况从“三高”等严重的代谢紊乱状态逐步恢复正常。整个实验结束时,他总共减了51.4公斤的重量。
赵立平怀疑阴沟肠杆菌可能是引发患者炎症和代谢紊乱的元凶,便将经过处理的该菌接种到无菌鼠体内,同时喂以高脂饲料。结果,小鼠严重地发胖,其肥胖程度与吃同样饲料的正常有菌小鼠(对照组)是一样的,而且还出现了糖尿病的特征:胰岛素抵抗。由于戈登等人已经证明无菌小鼠吃高脂饲料不会肥胖,因而可以推论,阴沟肠杆菌是第一个被发现可导致肥胖与代谢紊乱的肠道细菌。
赵立平的这一实验满足“科赫法则”:确认疾病病原体的金科玉律。因此可以说,阴沟肠杆菌是人体肥胖和代谢紊乱的致病菌之一。之所以说是“之一”,赵立平说,由于人的肠道菌群千差万别,他们推测,导致肥胖的细菌可能有多种。因而,他们的这项工作有开创性意义:它为鉴定更多的参与肥胖和代谢紊乱发生、发展的肠道细菌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建立了一种新的肥胖模型,可用于药物筛选、疗效评价和机理研究诸多方面。这项最新的研究成果于近日在线发表在ISME会刊上。
研究肠道菌群与肥胖及糖尿病的关系,对于中国人来说有更重要的含义。在过去30年里,中国人的糖尿病发病率由最初的不到1%升至今天的10%。这主要还是环境的变化,尤其是饮食结构变化所引起的。赵立平说,不同人种对代谢性疾病的抵抗力是不同的,也就是说,白种人即使很胖也不一定患病,而中国人稍微一胖就容易得病。因此,搞清楚什么样的膳食结构与肠道菌群可以避免肥胖,是中国在肠道菌群领域最值得深挖的方向。
追寻“药食同源”:从南京农业大学分子植物病理学专业博士毕业的赵立平,工作之后接触的,无非是“如何用有益菌来防治大白菜腐烂”之类的问题。一天,研究畜牧问题的同事告诉他,听说细菌可以用来治疗猪和鸡的腹泻,但不知怎么做。这引起了赵立平的好奇,他给了同事一些菌群,其中有一两种菌果然有效。赵立平从此对动物肠道菌群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从那以后,他逐渐把研究方向锁定在研究人体内微生物菌群与健康的关系上。
与此同时,赵立平自己渐渐变成了腰围115厘米的胖子。婚后两年,他收获了博士学位和一个女儿,以及20公斤的赘肉。后来他去康奈尔大学做博士后,在美国又胖了10公斤,高血压、高血糖、高胆固醇“三高”的症状也相继出现,眼看着他的体型将沿着一个标准中年男人的走势肆无忌惮地发展下去。他曾经试过节食和跑步,但没有什么作用。在读到戈登的文章后,他打算将这一成果先用到自己身上验证验证。
用什么食物来改善肠道菌群?赵立平转向中国特有的传统医学寻求灵感。他的父亲是中医的坚定信奉者,曾一天两次服用一种刺鼻的黑色药汤治愈了自己的乙肝。在赵立平幼年生病的时候,父母也常常先带他去找当地有名望的老中医求诊。这些经历,使赵立平在接受了现代科学以后,并没有对中医产生排斥感。他翻阅了《黄帝内经》等典籍,并向中医讨教。其中,中医里“苦寒类食物清热解毒”,“可使米脂入腹,莫使酒脂入肠”等观念,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2006年,赵立平开始了以苦瓜、山药与粗粮为主的食物疗法。他设想,这些在中医看来是“药食同源”的食物可能改变消化系统中细菌的生长。两年内,赵立平减去了20公斤体重,血压和胆固醇水平也降了下来。通过对自己的肠道细菌进行检测发现,一种具有抗炎特性的细菌从实验前的检测不出,生长到了细菌总数的14.5%。
通过拿自己做实验,赵立平不仅得到了“苗条的身材”,也为自己的科研建立了基本的信心。2009年,他又在太原开始了第一次临床实验。在国际上,对肠道菌群的研究多在动物身上进行。由于物质生活的富足与健康观念的相对落后,今天的中国,已经拥有3.25亿个胖子,几乎就要超越美国成为“胖人的国度”。因此,应赵立平的招募前来报名的胖人非常多,以至于需要在他们中间进行一场“海选”——通过体检来淘汰那些同时患有其他并发症的人,只留下单纯性肥胖患者。他们很快就召集了123名志愿者。
他为123名肥胖志愿者确定了一个9周的方案,量身定制膳食,让他们定期接受肠道菌群和代谢参数的检测与监控。他们在规定饮食终止后的14周内对90位患者进行了追踪。93%完成该实验的参与者,体重减轻了约7公斤,同时他们肠道中的产毒细菌减少,有益菌增多。
赵立平的人群试验赢得《科学》杂志关注的原因之一,是他对中医“药食同源”理论的运用。那些受试者所吃的食物不仅是低热量的,更重要的是改变了人体肠道内的菌群组成。
赵立平对黄连素的研究,则更加直接地证明了中药的作用原理。黄连素又叫小檗碱,是中药黄连的主要有效成分,它本是一种治疗细菌性腹泻的非处方药。但近年来,国内有不少医生将其用于糖尿病的治疗,取得了很好的疗效。然而,医学界始终没有搞清楚这一作用的机理。
在对小檗碱的体外研究中,它的使用浓度都在毫克级,但大量研究表明,小檗碱的生物利用度很低,口服后很难入血,基本都以原药的形式从粪便排出体外,其在人体血液内的浓度只能达到微克级。一个药物如果不能入血是不能发挥作用的,因而,小檗碱对糖尿病的作用机理就像一团迷雾。
2004年以来,有很多研究显示,结构失调的肠道菌群可能会造成内毒素入血,诱发慢性炎症,造成肥胖、糖尿病、冠心病等代谢性疾病。于是,赵立平猜想,小檗碱在穿过肠道时,可能会改善肠道菌群的结构,减少内毒素入血,减轻慢性炎症,从而达到治疗或预防糖尿病的目的。
于是,他们以大鼠作为模型,用高脂饲料诱导肥胖和胰岛素抵抗等代谢紊乱,在饲喂高脂饲料的同时,灌服一定剂量的小檗碱。结果令人称奇:小檗碱有效防止了肥胖和胰岛素抵抗。根据这一结果,可以通俗地说,如果你在吃垃圾食品时,吃一些黄连素,就可能起到防止长胖的作用。
赵立平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动物的肠道菌群,结果显示,小檗碱显著地改变了肠道菌群结构。2012年8月,这一研究结果发表在《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杂志上,解释了对小檗碱预防代谢综合征的机理。
小檗碱调节菌群作用的研究,为解释苦寒类中药的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现在,一种新的观点开始受到重视:很多慢性病的发生发展与肠道菌群结构失调都有密切关系,中药则有可能是通过改善肠道菌群结构来发挥疗效的。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朱宝利,曾直言批评过中医对很多问题的夸大其辞,但他认为,赵立平的研究是令人鼓舞的,“他正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在瘦身成功以后,赵立平依然保持着多吃粗粮、多吃素少吃肉的习惯。他解释说,人们平时总会发现身边有些人怎么吃也吃不胖,但事实并非如此。人在年轻时乱吃东西或许还能保持好身材,那是因为肝脏的解毒功能好;随着年龄增长,身体器官机能下降,肠道菌群恶化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就会越来越大。在他发出的每一封电子邮件的末尾都有这样一句话:吃喝适度点,身材匀称点,活得长寿点,死得痛快点。
从琢磨减肥到研究肠道菌群
作者:姜澎;来源:文汇报;发布者:亦云:
赵立平教授和同事历经4年初步揭示了黄连素防治糖尿病的机理,昨天本报的报道引起许多读者兴趣。其实,赵教授本人也有让人感兴趣的故事:从琢磨减肥到研究肠道菌群。
赵立平教授是微生物学家,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在带领课题组揭示黄连素防治糖尿病的机理之前,他已经研究“肠道菌群和人体健康的关系”数年,出过不少成果,还提出了“慢性病的肠源性学说”。这一系列研究,是从他琢磨减肥开始的。
先拿自己做试验:上世纪90年代初,赵立平发胖了,体重一度整整增加30公斤。他说,结婚了,生活稳定,吃得多;工作压力大,吃得更多,结果越吃越胖。他父亲和哥哥也很胖,而且都有了高血压、高血脂之类胖子容易得的病。
胖了,开始琢磨减肥。赵立平读过一些外国人写的减肥书,但最终发现,低卡路里饮食和积极锻炼对他没啥用处。2004年,他偶然读到华盛顿大学医学院微生物学家JeffreyI.Gordon和同事的一篇文章,他们在小鼠实验中证实了肥胖跟肠道微生物的联系。赵立平认为,这篇论文“提供了肠道菌群调控宿主基因的首个证据”,随即想到:这种联系是否能在自己身上验证一下?
但是,人体肠道中的菌群有数千种,要找出哪些与健康有关,当时非常困难,况且他还想找到哪些菌群与肥胖有关。人类“元基因组”计划那时才刚刚启动。他读中国传统医学文献,试图从中寻找灵感。中医著作里当然不可能有肠道菌群的描述,但老祖宗的确说过,肠道是人出生后获得的一种健康要素,是一个人整体健康的基础。而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肠道微生物是在人出生后才有的,并且有越来越多证据表明,适当细菌的早期移植,对于身体健康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赵立平试着改变自己的食谱,多吃海带、芥兰、山药、苦瓜、全麦食物等,结果两年内体重减了20公斤,血压、心率和胆固醇水平随之降低;与此同时,他持续监测自己的肠道微生物,发现有一种具备抗炎特性的细菌增加很快,从最初基本找不到,渐渐占到了肠道细菌总数的14.5%……
招募胖子志愿者:2009年,赵立平在太原开始做第一次临床试验。他招募来123名胖子志愿者,体重指数至少30;然后为他们每个人量身定制为期9周的饮食方案,要求他们定期接受肠道菌群和代谢参数检测。在规定饮食终止后的14周内,赵立平和同事们对90名志愿者进行追踪调查,发现93%完成了这项试验的人体重减轻,减重的中位数约7公斤;同时他们肠道中的产毒细菌减少,有益菌增多。受此鼓励,赵立平又在中国另外3个城市针对1000多人展开试验。2010年,他在人类微生物组会议上讲述了这个“减肥故事”,同行认为找到了一种新的研究方式。
比利时天主教鲁汶大学的Patrice
D.Cani和其他研究人员曾经通过实验证实,在摄取高脂饮食后动物的肠道发生了一系列明显变化:有害细菌增加,肠粘膜渗透性增高,血液中毒素增多:毒素增多触发了炎症,人的新陈代谢能力下降。赵立平尝试在这个实验结论的基础上更进一步,观察人改变饮食后的逆转情况。在今年4月12日发表于学术期刊ISME的一篇论文中,他和同事宣布发现了80种与饮食改变相关的肠道细菌种类,更令人振奋的发现是:高脂饮食诱导出的菌群改变被证明完全逆转——这就是说,你可以通过饮食使肠道中的坏细菌增加,也可以通过饮食增加肠道中的好细菌同时减少坏细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人类微生物组项目主任Lita
Proctor说,“可能受到微生物组影响的疾病名单一直在增加、再增加。但以往我们只看到微生物组与疾病的关联,却未能开展因果研究;现在终于有人开辟了一个全新领域,正试图找出越来越接近正确的研究途径。”
赵立平教授告诉记者:“通过饮食来影响肠道菌群,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每个人都需要不同的食谱,这份食谱甚至必须根据100多项检测指标来确定。”
没人可以胡吃海喝到老: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获得者Joshua&Lederberg曾经提出,“人是与共生微生物构成的超级生物(superorganism)。”人基因组和微生物组共同在起作用,影响着人体的免疫、营养和代谢过程。从基因的角度看,人体内有两个基因组:一个是从父母那里遗传来的人基因组,大约编码有2万多个基因;另一个是人体内多达1000多种共生微生物的遗传信息的总和,叫“微生物组”,也称为“元基因组”,它们所编码的基因在100万个以上。赵立平强调:“为什么总说人的健康状况30%由先天决定而70%由后天决定,这就是道理。”
越来越多的科学发现指出,肠道菌群与人体的关系比我们想象的密切得多。比如不久前欧洲科学家发现,老年人肠道里有更多分解碳水化合物的微生物,这可能是因为随着年龄越来越大,人体处理营养物质的效率没那么高了,为了维持生存,细菌必须承担起这项任务。
在人体中,人的细胞数量仅占细胞总量的10%,90%是共生微生物的细胞。共生细菌大部分生活在肠道里,重量约为1.5千克。关键问题:这些细菌的代谢物会进入人的血液,影响人的健康:有益菌可以产生消炎、镇痛、抗氧化的物质,还可以合成维生素、氨基酸、丁酸盐等营养成分,滋养和保护人体;有害菌则产生神经毒素、致癌物质和游离抗原,进入血液后可能引发儿童自闭、老年痴呆、肥胖、糖尿病、冠心病甚至癌症等各种慢性病。有不少人并无基因缺陷,却也发胖,还早早得了糖尿病,这很可能与肠道菌群、高脂饮食有关。
赵立平说:“肠道中的有害菌如果生长迅速,一定会挤占有益菌的生长空间;坏细菌不停地代谢,不断分泌和排泄各种有害物质。当有害物质进入血液循环,会使身体处于炎性反应中。一个一直处于炎症反应中的身体,迟早会出问题。”
有人问:我们周围不是总有些怎么吃都不发胖的人吗?他们是不是例外?赵立平教授认为“没有例外”,没人可以胡吃海喝到老。“人在年轻时乱吃东西还能够保持好身材,是因为肝脏的解毒功能好;随着年纪上去,身体器官机能下降,肠道菌群恶化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就会越来越大。”
今年6月,《科学》杂志刊登题为《My Microbiome and
Me》的人物专题文章,讲述了赵立平将中医理论与肠道微生物研究相结合,了解和对抗肥胖的故事。
赵立平教授:肥胖多由"病菌"惹祸
传统观点认为,吃得多、运动少是肥胖的成因。近年来,国际上广生一些新的观点,认为不合理的饮食结构破坏肠道菌群结构,诱发慢性炎症,导致肥胖。如何理解新观点?如何健康饮食?微生物学教授、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赵立平教授近期接受了《健康报》记者的采访。
肥胖者全身都在发炎
记者:在多数人的观念里,肥胖仅仅关乎姿容体态的审美问题。现在,很多研究证据表明,肥胖危害身体健康。在您看来,肥胖是一种疾病吗?它如何引发多种疾病?
专家:1997年,世界卫生组织把肥胖明确定性为一种疾病。研究发现,重度肥胖者的寿命明显缩短。不仅如此,肥胖还是多种疾病的诱发因素之一。
很久以前,医学界就注意到,肥胖患者全身都在发炎。发炎是人对抗病菌的一种方式。比如,你的手上有个伤口,如果病菌感染了伤口,伤口处就会红肿、疼痛和发热。这些都是发炎的症状,是由集中在感染部位的免疫细胞分泌炎性因子造成的。当免疫细胞检测到病菌抗原时,免疫细胞立即开始行动,向受感染部位集中。到达后,免疫细胞开始分泌炎性因子,杀死受感染的细胞,保护其他细胞。
一般情况下,炎性因子只出现在受感染部位。但是,肥胖患者身体里,炎性因子弥散在全身的血液里。这时,原本对抗病菌的炎性因子开始攻击人的正常细胞,对全身多种细胞构成威胁。
比如,有一种炎性因子叫肿瘤坏死因子。当它的浓度升高时,可以改变细胞的胰岛素受体的结构,让受体结合胰岛素的能力降低。也就是说,正常情况下,一个胰岛素就可以结合受体,传递信号。现在可能需要两个、三个,甚至更多,这就需要更多的胰岛素,才能把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这被称为胰岛素抵抗,是糖尿病的早期症状。长此以往,更多的胰岛素受体被破坏,胰腺分泌胰岛素的能力达到极限,血糖控制不住了,糖尿病的症状就显现出来了。
炎性因子还会破坏血管壁,造成脂肪堆积在血管壁上。如果是眼睛的血管被堵住,眼睛可能失明;如果是腿上的血管被堵住,下肢供血不足,下肢可能坏死;如果心脏的血管被堵住,可能得冠心病。不过,肥胖患者体内的炎症是低度的、慢性的、长期的。它就像是一团小火,慢慢地烧,烧上10年、20 年,直至身体内的多种疾病暴露出来。
因为肥胖很容易检测,一般通过人的外部特征就可以看出来,因此它就像是身体发出的一个警报,告诉你健康正在受到威胁。
长期吃肉,肠子“漏”了
记者:为何肥胖患者全身都在发炎呢?慢性炎症又是如何引起的?
专家:这主要是因为肥胖患者的肠子“漏”了,病菌的抗原,比如内毒素,进到血液里。当免疫系统检测到血液里有病菌抗原时,就认为身体受到病菌感染,开始保护自己,分泌炎性因子。其实,这是一种假性感染。但是,假性感染不同,它是一种假象。病菌并没有进到人的身体里,只是病菌的抗原进入到血液里。就像是“狼来了”的谎言一般,免疫系统上当了。
记者:为何肥胖患者的肠子“漏”了呢?病菌抗原又是怎么进到血液里呢?
专家:这跟肠道菌群结构失调有关。而肠道菌群结构失调又与我们的饮食结构有关。目前,人们吃动物性食物多,吃植物性食物少。很多时候,吃进去的东西并不都能完全消化。很多营养成分没怎么消化就到了大肠。大肠的肠壁上栖息着大约2千克细菌。而尚未消化殆尽的营养就用来养这些细菌。
至于养什么细菌,就看你吃什么了。如果吃动物性食物多,你就养了一批爱吃肉的细菌。你可要注意了,事实证明,爱吃肉的细菌大都是病菌。病菌也有新陈代谢。老死的病菌会释放病菌的抗原。如果你肠壁上养了很多病菌,病菌抗原的浓度岂不是很高?这些病菌抗原便在你的身体里埋下隐患。它们开始攻击你的肠壁。
正常情况下,你的肠壁完好无损,病菌无从下手。这是因为你的肠壁受到有益菌的保护。当你吃植物性食物时,有益菌帮助你消化膳食纤维。一方面,有益菌从中获取营养,养活自己;另一方面,有益菌还释放出短链脂肪酸,供肠壁的上皮细胞使用。这些有益菌紧紧贴在肠壁上,保护肠壁。但是,如果你吃动物性食物多,吃植物性食物少,肠壁上的有益菌就会越来越少,病菌越来越多。此时,肠壁失去保护。在病菌的长期攻击下,肠子“漏”了,通透性增加了。病菌的抗原便借此通道进入血液。
当肠道菌群结构失调后,肠道的病菌增多。继而,病菌的抗原进入血液,人开始全身发炎。这种慢性炎症引起身体异常堆积脂肪,首先表现出来的症状就是肥胖。然后,慢性炎症继续侵袭身体内多种细胞,引发多种其他疾病,比如糖尿病、冠心病等。
肥胖是因为吃的不合理
记者:根据您刚才的分析,肠道菌群结构失调才是肥胖的根源。但是,传统观点认为,吃得多,运动少,身体储存多余热量,这样才引起肥胖。您是如何看传统观点的?
专家:首先,我们肯定,肥胖与吃有关。究竟是吃得多,还是吃得不合理,这才是两个观点的分歧所在。是不是吃得多就一定胖?答案是否定的。这是有实验依据的。2004年,美国华盛顿大学的杰夫戈登教授用小鼠做实验。当给无菌小鼠吃高脂饲料时,小鼠怎么吃都不会胖。但是,当给吃低热量饲料,本来不会胖的小鼠直接注射病菌的内毒素,诱发慢性炎症后,它也会发胖。因此,肥胖不是单纯由高热量引起的。
记者:如何构建合理的肠道菌群结构,避免肥胖呢?
专家:构建合理的肠道菌群结构,需要合理的饮食结构。我们前面提到,吃什么食物,养什么菌。要想养活有益菌,需要多吃植物食物。其实,植物性食物营养丰富。除了含有膳食纤维外,很多植物性食物都富含优质高蛋白,如,大豆、赤豆等。此外,植物性食物中也含有多种维生素、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等。
谷类、豆类、素菜类、坚果类都是营养丰富的植物性食物。谷类膳食纤维比较多。豆类蛋白质含量比较高,氨基酸种类比较均衡。素菜富含多种维生素。坚果既有蛋白质,又有不饱和脂肪酸。
因为吃动物性食物多,养的病菌就多。所以,应该尽量少吃动物性食物。另外,除了合理饮食外,每天多运动,活动活动筋骨,也是有益的。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狗几个月翻肠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