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件原本不该存在的文物txt在这个世界的文物,究竟是什么引发

《国家宝藏》里的老者曾是故宫大管家,掌管180万件文物,三代守护国宝!
首发:12月18日《新华每日电讯》成风化人作者: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完颜文豪&过去38年,几乎每个工作日的早晨,梁金生的车轮都会缓缓碾过故宫内的石砖。这位名副其实的“老故宫人”,大半辈子都在保管着故宫里的文物作为曾经的故宫文物“大总管”,他掌管着故宫180多万件国宝的总账,要把库房里每一件文物与总账上的记录核对清楚。这项工作,他做了30多年,到今天仍在不知疲倦地与文物账本打交道,“希望为后人留下一本清清楚楚的国宝总账”梁金生 王嘉宁摄大雪节气刚过,早晨的北京,气温降到零下5℃,故宫东华门外的筒子河里,一半的水面结上了冰。年近70的梁金生,骑着他那辆“车龄”14年的破旧自行车,钻进东华门的门洞,再北行穿过“三座门”,来到一座不显眼的小院落。过去38年,几乎每个工作日的早晨,梁金生的车轮都会缓缓碾过故宫内的石砖,到今天也没有停下来的迹象。这位名副其实的“老故宫人”,“出生在故宫(故宫博物院南京分院),成长于故宫”,大半辈子都在保管着故宫里的文物。这似乎是生来注定的,早先从其高祖父开始,算上他自己,梁家已经连续五代人在清宫和故宫博物院供职。这些天,一档展示国宝背后故事的文化节目突然火了,豆瓣评分高达9.3。梁金生和祖辈三代人,在半个多世纪里,守护国宝石鼓的故事,在央视《国家宝藏》栏目播出,许多网友看了视频“感动得落泪”,“很震撼,心情很久不能平复”。在台中糖厂库房内清点文物,穿马甲者为梁廷炜。 照片由受访者提供第五次文物大清理他掌管着故宫180多万件国宝的总账,要把每一件文物与总账核对清楚。这项工作,他做了30多年,他对每件存在遗留问题的文物、每个对不上的数字,逐一追根溯源,最后竟写出了一份10万多字的清理报告梁金生推着自行车,在小院落里拐了几个弯,来到角落里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小屋,屋里靠后墙摆了一个书架,塞满了故宫文物的总账。桌上一摞线装册子,因年代久远已经泛黄卷边。2008年,梁金生从故宫博物院文物管理处处长的位子上退休,之后被返聘,回到这间局促的办公室,继续翻看着浩如烟海的文物账册,在密密麻麻的数字中,找出文物账中的历史遗留问题。作为曾经的故宫文物“大总管”,他掌管着故宫180多万件国宝的总账,要把库房里每一件文物与总账上的记录核对清楚。这项工作,他做了30多年,到今天仍在不知疲倦地与文物账本打交道,“希望为后人留下一本清清楚楚的国宝总账”。在《国家宝藏》节目里,“国宝守护人”梁家辉向观众介绍说:梁(金生)老师这一辈子把一件事情做到了极致,就是清点故宫的180多万件文物。12月11日上午,梁金生坐在办公室里,讲到那段经历时,突然加重了语气说,“核对太麻烦了!”上世纪90年代,故宫建成了大小百余座地下库房,原本存于地上的文物开始大批量转移。2004年,即将退休的梁金生,向院里提议对故宫文物进行一次大清理。在这之前的半个多世纪里,没有人能够准确说清楚,故宫究竟有多少文物。这些文物历经多次转移、分拨和收回,分分合合,存在诸多历史遗留问题。“以前写文物号都是手写,顺手把‘5’写成了‘8’;账上有某件文物,库房里没有;库房里有,账上没有;本来是一个铜镜,被写到‘其他’类;分类账在库房,总账在我这儿,两个总数经常对不上……”这个文物“大总管”要面对着“千奇百怪、错综复杂”的问题。从那年开始,有近200人,穿着“紫禁城”牌的蓝大褂,穿梭于一座座库房之间,把180多万件文物的卡片、实物、账目都一一核对清楚。之后,每一个库房、每一类文物的账册都汇集到梁金生那间小屋里,他再对每一件存在遗留问题的文物、每一个对不上的数字,逐一追根溯源,找到问题出在哪儿。最后竟写出了一份10万多字的清理报告。2010年12月,最后的瓷器库房,完成核对验收。在7年清理工作庆功会上,62岁的梁金生带动了全场职工的情绪,会场哭成一片。哭声中有做完一件大事的喜,又有不甘心的悲。这是故宫博物院历史上第五次文物大清理。“前四次清理几乎都是虎头蛇尾,我这次清理还有太多遗留问题没解决,报告上提出的意见没有落实,不能就这样虎头蛇尾地草草结束。”之后,故宫又对文物进行了3年的彻底清理。1807558件,故宫文物第一次有了准确的总数。对梁金生来说,这次清理更大的意义在于,解决了大部分历史上遗留的问题,把诸如《乾隆大藏经》等库房里的“非文物藏品”,归入文物之中,“该修复的修复,该除尘的除尘”,方便后人对文物进行保护和利用。这项工作让梁金生觉得,“是很有趣味的,通过对文物的核对,我可以跟已经流失的时间对话。”2000年前后,年过半百的梁金生,为了给故宫留下一套数字化的文物管理系统,开始学习操作电脑,结合几十年的文物保管经验,与时任故宫博物院资料信息中心副主任的胡锤,一同提出需求,让技术方去设计。到2005年,梁金生终于把纸上的文物总账搬到了电脑里。故宫博物院文物管理处文物数据科科长王硕认为,如果没有此前两位元老级的人物,一起建立起故宫文物管理信息系统,“别说7年完成,就是70年也未必能清理完。”1938年春摄于陕西汉中南郑文庙的故宫博物院职员合影。从左至右为那志良、梁廷炜、吴振鲲、曹锦如、吴玉璋。照片由受访者提供抢运故宫文物那志良、欧阳道达、梁廷炜和其他押运员,守护着13427箱零64包文物,离京南下,走上了故宫文物大转移的漫漫征程。从1933年开始,历时16年,辗转上万里,途经大半个中国,上百万件文物,无一丢失前些年,梁金生在东华门看古建展览时,发现了曾祖父画的一个蝙蝠,就用手机拍了下来,存在办公室的台式电脑里。这让他找到了一些与曾祖父的时空联系。清代咸丰年间,梁金生的高祖父梁德润,被选拔进入内务府宫廷画院如意馆,成为咸丰皇帝的宫廷画师。曾祖父梁世恩在光绪年间,担任如意馆的掌管。祖父梁廷炜,本想循着父辈的人生轨迹,当一名宫廷画师。这样的设想,却在进宫后不久被一场大变革打断。1912年,清王朝灭亡。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末代皇帝溥仪被赶出紫禁城。为防止国宝外流,民国临时执政府组建了“清室善后委员会”,负责接收和清点清室古物,梁廷炜和那志良等人成为委员会的工作人员。日,故宫博物院成立,梁廷炜开始了对故宫图书的编目整理。6年后,梁廷炜的命运,又一次被动荡时代的暴风骤雨席卷。1931年9月,“九一八”事变爆发,华北危急。故宫博物院接到政府命令,紧急将文物装箱。日夜间,故宫外已经戒严,一大批板车载满木箱,在夜幕中出午门进入前门火车站。一同装进车厢的除了故宫文物,还有存放在国子监的10个一吨重的石鼓、古物陈列所和颐和园的珍品。作为押运员,那志良后来回忆起那夜的场景:“除了车辆之声外,没有任何声音,没有人说话,也没有人唱歌,有非常凄凉的感觉。”那志良、欧阳道达、梁廷炜和其他押运员,守护着13427箱零64包文物,离京南下,走上了故宫文物大转移的漫漫征程。文物分批运抵上海后,又在1936年故宫博物院南京分院成立后,被运往南京朝天宫库房存放。次年,卢沟桥事变爆发。11月,上海沦陷。国民政府决定迁都重庆,故宫文物也分三路西迁。一路运到汉口,转长沙、贵阳,保存在贵阳安顺的“华岩洞”;一路运到陕西的宝鸡,经汉中、广元、成都,保存在四川的峨眉,梁廷炜带着家眷护送这一路文物的转移,有“中华第一古物”之称的石鼓就在护送之列;还有一路沿长江而上,经汉口、宜昌、重庆、宜宾,保存在四川乐山。这是一场炮火下的抢运,三路文物一程程停留,寻找存放之地,沿途一次次紧急搬离,躲避日军轰炸。那志良在回忆文物西迁的历史中提到,最重要的一批80箱文物运送到长沙的湖南大学图书馆,被转移不到一星期,“图书馆被炸了,爱晚亭边也炸死了不少人。”文物返回南京后才出生的梁金生,多年后在历史资料中,才发现爷爷梁廷炜押运文物穿越秦岭的惊险。当时正值冬天,转移文物的卡车爬行在积雪的山道上,路陡山滑,“外面冰天雪地,车里人紧张得汗流浃背。”在汉中转移文物时,梁廷炜幸运地躲过了敌机的一次俯冲扫射。最终,这些故宫文物的“守护人”,创造了二战史上文物保护的奇迹,从1933年开始,历时16年,辗转上万里,途经大半个中国,上百万件文物,无一丢失。前排左起梁嘉生,母亲刘玉峨,梁峨生,祖母李书清,后排左起三叔梁匡权,父亲梁匡忠,二叔梁匡啟,摄于1947年。照片由受访者提供三代人接力守护国宝梁金生长大后,对父亲和祖父押运国宝有了零散的模糊印象,“文物不停地转移,家人就跟着一次次搬家,家里从来不置办家具,最多有几个方便搬运的藤椅”从日那天开始,梁家的命运就已经与故宫文物割舍不开,1924年出生的梁匡忠,年少时便跟随父亲梁廷炜,守护着文物南迁、西迁。1941年,17岁的梁匡忠开始管理文物库房,在四川娶妻生子。梁金生和兄弟姐妹的名字,都是以国宝押运所到之地取的,祖父梁廷炜希望梁家的孩子们记住那段山河破碎、颠沛流离的历史。梁金生的大哥出生于1944年,当时文物押运到四川峨眉,取名梁峨生;大姐在1946年国宝迁到乐山时出生,乐山古时称嘉定府,取名梁嘉生;抗战胜利后,国宝东归南京后,梁金生和妹妹梁宁生相继出生,名字取金陵和江宁各一字;文物回到北京故宫后,1956年弟弟出生,取名为梁燕生。梁金生长大后,才从家人的只言片语中,对父亲和祖父押运国宝有了零散的模糊印象,“文物不停地转移,家人就跟着一次次搬家,家里从来不置办家具,最多有几个方便搬运的藤椅。”甚至在1949年初,梁廷炜接到密令,将两千多箱文物押送到台湾时,仍觉得那只不过是又一次寻常的南迁。一同赴台的还有梁金生的祖母、大哥梁峨生、二叔和三叔。父亲梁匡忠则奉命留在故宫博物院南京分院。哪知这一别,梁家人再次团聚,却是在将近40年后。1950年梁嘉生和梁金生与父母在南京分院。照片由受访者提供1987年,一位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工作过的先生,到北京故宫参观,梁金生用繁体字写了封家书,托他辗转美国寄往台北。第二年,哥哥梁峨生才来到北京,带回了祖父祖母已经去世的消息。在梁金生的记忆中,跟大多数喜极而泣的团聚场面相比,梁家那次39年后的重逢,显得出奇的平常,没有过多的话语,“父亲没有太多的表情,沉默了很长一段时间。”梁金生还记得,那之后每隔几年,哥哥和三叔都会回到北京与家人团聚,简单聊聊各自在北京和台北的家常。更多的时候,不善于表露感情的几个男人,只是沉默地坐着,不说话。留在大陆的梁匡忠,从1941年开始,到1994年退休,之后又被返聘回故宫,为故宫保管了一辈子的文物。从1950年开始的8年间,梁匡忠又一次担负起“文物押运员”的角色,在南京把石鼓和其他文物装箱,联络火车皮,分三批把故宫文物运回北京。包括清代皇帝的祖宗牌位在内的10万余件文物,却留存在了南京朝天宫库房。到北京后,这个“本本分分”的故宫普通职工,回到保管部,清点和保管国宝、核对文物账册,“一辈子再也没离开过故宫”。在梁金生的回忆中,父亲梁匡忠生前习惯坐公交车去上班。天刚蒙蒙亮,住在工体附近的梁匡忠,就走到朝阳路,等着早上5点的第一班109路公交车,跟头班车司机都混熟了,“司机就在没有站点的朝阳路路口和神武门专门为他停一下”。到站后,他敲开神武门,门卫等他进去后再关上。2007年,梁匡忠去世,北京和台北两个故宫博物院,最后一位见证文物南迁和西迁的老故宫人走了。这位老故宫人,生前常念叨着,希望南京留存文物尽早回到故宫,未承想却成未了心愿。今年刚过世的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张忠培,直到生前几个月,仍在为此事四处奔走,最终也带着一个“不完整的故宫”的遗憾离世。1979年,知青返城。31岁的梁金生,在内蒙古插队11年后,回到北京。自幼在故宫里逮蛐蛐、一年年“进宫”给父亲送饭长大的梁金生,在众多招考单位中,只报了故宫,却因超龄,最终去了工程队,“只要能进故宫,让我干什么,都乐意。”前排右二为梁匡忠。照片由受访者提供&“这后半辈子我想完全交给故宫”桌子上堆叠起的破旧账册,每一本都记录着几百甚至上千件国宝的名字,梁金生的工作,像是反复地钻进时空的隧道,回到近百年前的历史场景中,找到一件国宝后,再一路跟随它颠沛流离在故宫工程队,梁金生干着最累的体力活,在午门广场“墁过地”,东西华门间推过几百斤的运砖车。那段日子里,30岁出头的梁金生,跟工友一起,光着膀子,下身穿蓝色工服,脚穿解放鞋,站在故宫东北角门至东南角门间的城墙上,拔掉杂草铺上石砖。城墙下经常围着一群好奇的“老外”,拿着相机拍下他们劳动的场景,相机的咔咔声一响,工友们相互开玩笑说“自己的影儿又出国了”。梁金生至今仍说不清,当时“有哪位贵人相助”,在工程队待了5年后,他就被调到故宫的保管部(文物管理处前身),做了他最向往的文物研究和保管工作。此后的10多年里,梁金生在保管部,做着父亲此前的工作,征集文物、清点保管、核对账册。“刚来的时候,什么都不懂,当时社会上的文物捐赠或卖到故宫,院里就会请启功、谢稚柳、徐邦达、刘久安这些书画界大师和陶瓷界泰斗耿宝昌做鉴定,我每次都去听,一点一点地学。”张忠培在任故宫博物院院长时,曾为故宫设计了一套科学的管理体制。此后多年,故宫的管理结束了混乱的局面,从此有了制度化和规范化的管理体系。其中,梁金生推动了文物保管方面的制度化和规范化进程。在退休前,他为故宫建立了完善的文物休眠制度、库房点交制度和批文制度,“文物展出一次后要休眠三年。文物借出库房,谁口头说都不行,必须有院里的批文。”人生进入第69个年头,梁金生仍过着多年来雷打不动的规律生活,一辆自行车,穿梭于东三环外的家门和故宫东华门之间,觉得坐公交车“不自由、太烦人”,过去十多年里,老伴儿的小轿车甚至都换代了三次。故宫墙外的世界对他而言,似乎是时间停滞了。“原则性太强,完全不懂现代社会的世故,对钱没有概念,够花就行。”儿子梁骏眼中,老爷子枯燥、没有爱好,生活中甚至有些古板。衬衣、西裤、皮鞋,永远只穿这一种风格的衣服。家里书籍、资料等物件的摆放位置和朝向,都不容得一点变动。在故宫里,他总觉得“有好些事没做完”。文物南迁后,“从北京走了多少件,回到北京多少件,留在南京和去了台湾多少,总和应该是一个数字,”但他至今还没搞清楚;故宫文物哪些流失到民间了,哪些回来了,他要一件件弄明白;文物总账里,还有一些对不上的,他要查出来……梁金生 王嘉宁摄12月13日上午,东华门内那间办公室里,梁金生在椅子上坐定,拿起一个光盘大小的放大镜,照着一本旧书里的小字。这本1934年出版的《故宫已佚书籍书画目录四种》,详细记载着清朝末代皇帝溥仪赏给溥杰的清室文物。后来的几十年里,这些散落民间的国宝,有一部分陆陆续续又回到了故宫。梁金生要逐件查清这些文物的回归历程、文物号、是否入账等。有时,他不得不查阅不同历史时期的档案资料。一个人,一个放大镜,像大海捞针一般搜寻一件文物的蛛丝马迹。桌子上堆叠起的破旧账册,每一本都记录着几百甚至上千件国宝的名字,梁金生的工作,像是反复地钻进时空的隧道,回到近百年前的历史场景中,找到一件国宝后,再一路跟随它颠沛流离。这是一次次的文物溯源之旅,在外人看来单调枯燥,他却乐在其中。到了傍晚,这位老人又要骑着自行车,从东华门钻出,穿行于北京冬日的街头。这座红墙深院,对于他已经太过平常,说不出喜欢去哪座宫殿走走,想不出故宫的哪个季节最美,甚至在大雪天,游客排起长队涌入故宫赏景时,他只想待在那间小屋里。而在内心深处,“这后半辈子我想完全交给故宫”。故宫几乎就是梁金生的全部,梁骏总担心“父亲哪天真退休了,要干啥”。延伸阅读监制:易艳刚 | 责编:张慧&| 校对:刘新华 赵岑为“守护人”点赞!他们为国家捐献了那么多文物,而国家又给与他们什么?
他们为国家捐献了那么多文物,而国家又给与他们什么?
新中国成立以来,仅故宫博物院累计接收的捐献文物就有近两万件,其中一级文物三百余件;全国五十余家博物馆的藏品中,有10%以上为捐献文物。新中国以后,各界捐赠的这些文物是否都得妥善保管,良好展示?恐怕更多地,只是在博物馆中静默地居于一隅,甚至几十年来不曾被人过问。但是,历史不应该如此,知情者亦不该沉默。关于这些文物曾经惊醒动魄的故事,还有其捐献者不平凡的人生经历,都值得人们一遍一遍地讲述,值得我们一直铭记,值得一直不断地提醒这个社会。国宝秘史——1950年代文物捐献往事“今还珠于民,乃终吾夙愿”
张伯驹收藏鉴赏家、书画家、诗词学家张伯驹的故居位于后海南沿,这里经过了初步的整修,但尚未对外开放。进入小院,张伯驹和夫人潘素的合影照片被摆放在正房最显眼的地方,这对夫妇目光沉静,儒雅高洁。在文物界,张伯驹有着无人可及的崇高地位。为了收藏,他名下的房产早已全部变卖,女儿张传綵从父母那里继承到的,只有这个小院而已。如今已是84岁高龄的张传綵,小时候从未见过父亲捐赠的那些绝世珍宝。“像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陆机《平复帖》、展子虔《游春图》、李白《上阳台帖》、杜牧《张好好诗》等等,也只是知其名而已。”但对于父亲的捐献之举,她从未埋怨过,“他捐给国家很自然,不是朋友怂恿,不是形势所迫,是心甘情愿。对他的做法,我非常赞赏,我永远爱我父亲。”
张伯驹、潘素夫妇作画。张伯驹生前把文物看得比自己的性命还重。1941年,发生了一起震惊上海滩的绑票案。一日,张伯驹刚步出巷口,就被一帮强人持枪绑去,索价三百万元伪币。后来,绑匪派人传话,说张伯驹连日绝食,昏迷不醒,但求一见。夫人潘素见到张伯驹时,他已憔悴不堪,却还是再三叮嘱妻子:宁死魔窟,决不许变卖所藏古代书画赎身。僵持了八个月之久,绑匪眼见巨额赎金无望,只得将价钱降至四十万元,张伯驹这才重获自由。经历了这场风波,张伯驹惦记起藏在北京的文物。为了让这些宝贝得到妥善安置,他决定冒险将其转运至西安。那段时日,他将独生女儿寄养在老熟人、国民党11战区司令长官孙连仲家里,一放就是半年。“他一次次从北京把东西转运到西安,我都记不清是多少次了。” 张传綵说。
陆机《平复帖》,现存最早名家墨迹,有“墨皇”之美誉。张氏夫妇于1956年将其捐献国家。张伯驹收藏文物虽是出于爱好,但他有个明确原则,就是要千方百计留住它们,决不允许把它们卖到国外去。他的女婿楼宇栋提起一件往事:1946年,一批故宫散失于东北的书画陆续出现在市场上,其中一幅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是我国保留至今年代最早的一幅画迹,被琉璃厂的古董商马霁川收入。“我岳父担心国宝被商人转手卖到国外,立即向马霁川询价。结果要价八百万两黄金。”楼宇栋回忆说,当时张伯驹刚刚收入宋元巨迹,手头拮据,他曾建议故宫博物院收下这件文物,但得到的答复是没钱。思来想去,张伯驹只得忍痛将原购弓弦胡同李莲英的一处占地13亩的院落出售,凑够二百四十万两黄金,好说歹说,才将这件国宝买了下来。1956年,张伯驹将自己用身家性命换来的118件文物捐献给国家,其中8件精品还获得文化部的褒奖状。谁知仅仅过了一年,他就被戴上了右派的帽子。楼宇栋记得岳父当年说过的一句话:“个人受点委屈不仅难免,也不算什么。自己看古董也有过差错,为什么不许别人错戴我一顶帽子呢?”
张伯驹捐赠宋《百花图卷》之荷花。可是,磨难还是接二连三。1964年,他将南宋《百花图卷》捐给吉林博物馆,第二年被打成现行反革命。这是常人无法忍受的遭遇,可是多年以后,张伯驹在病榻上向女儿、女婿提及自己的这些经历,说了这样一句耐人寻味的话:“人生在世,爱国是大事,决不能糊涂,小事满可不必计较。”张伯驹曾写下这一段文字:“予所收藏,不必终予身为予有,但使永存吾土,世传有绪,则是予所愿也!今还珠于民,乃终吾夙愿!”但是,他的这个愿望并未完全实现。长期以来,由张伯驹捐赠的一些文物沉睡在各个博物馆里,即使是他的家属,要想了解昔日家中所藏珍宝的现况,也不是一件易事。
张伯驹与女儿、女婿一家。“只要你们看上的东西随便拿”
孙瀛洲孙瀛洲的名字,如今在文物界之外已几乎不再被人提起。但在一些历史亲历者的记忆中,他“一锅端”捐文物的壮举至今仍令人感到震撼。那是在1956年,这位著名古陶瓷鉴定专家一次性捐献的文物数量,多达3940件。在孙瀛洲之子孙洪琦当年幼小的心灵中,那次捐献留下了一丝神秘感。“父亲在敦华斋专门有一间屋子放这些宝贝,普通朋友都看不了,只有懂行的人才被允许入内。”他描述道,“但在正式捐赠之前,父亲决定让全家人看上一眼。我那时候很小,只觉得那些宝贝就这么一晃,后来就都不见了。”今年已是82岁高龄的故宫博物院研究院李辉柄,是孙瀛洲的弟子。当初捐献时,他到孙瀛洲的住处清点捐献文物。师父告诉他:“只要你们看上的东西随便拿,越多越好,剩下来的破烂我留着。”那些文物,由李辉柄亲自领取、包装、登记。他说,那其中包括陶瓷、犀角、漆器、雕塑、佛像、家具等多个门类,仅瓷器就有两千多件,国家一级文物达25件。
孙瀛洲捐赠明成化斗彩三秋杯。孙瀛洲捐献的文物中,有一对明成化斗彩三秋杯,是故宫的镇馆之宝之一。这对三秋杯不足四厘米高,胎体薄如蝉翼,从杯子内壁可看透外壁花纹。胎体上描绘了两只在山石花草中翩跹起舞的蝴蝶,其中一只蝴蝶的翅膀上所施的紫色彩釉浓而无光,是明代成化斗彩的固有特征。孙洪琦说,三秋杯是父亲当年用四十根黄金换来的,他虽有如此豪举,但平日始终过的是穷人生活,“早点就是在灯市口的小摊上,买几分钱的豆浆油饼;鞋坏了,全是自己钉掌。”孙瀛洲的老家在河北冀州,他到北京后从学徒工干起,特别肯钻研,后来开了自己的古玩店。在同行还没有认识永宣青花的时候,他就从造型、绘画、款识、用料等各方面,进行过很透彻的研究。他还到景德镇考察窑址,对永宣青花进行仿制,他仿制的永乐、宣德青花盘、碗类,凝重结晶的青花斑点深入胎骨之间,效果与真正永乐、宣德青花器相似。解放前,行内人把他仿制的东西叫“孙窑”。
孙瀛洲捐赠(宋)哥窑青釉双耳三足炉让李辉柄至今都惊叹不已的是,孙瀛洲并非科班出身,但其研究方式竟然和考古学中的类型学天然吻合,他甚至成为我国采用类型学方法对明清瓷器进行排比研究的第一人。后来,孙瀛洲担任故宫学术顾问,整理、鉴定文物时,不免要和自己昔日把玩的宝贝碰上一面。李辉柄记得,每到这个时候,他都会幽默地说,“这是本公司的东西。”但是,“文革”的到来摧毁了一切。因为无法忍受折磨,孙瀛洲于1966年含冤离世。此时距离他向国家捐献文物,仅过去了整整十年。孙瀛洲没有给子女留下任何财富。前年举行的孙瀛洲捐献文物精品展上,价值连城的三秋杯对外展出。现场,有文物爱好者特别羡慕地问孙洪琦,是开什么牌子的汽车来观展的,孙洪坦白:“骑车来的!”
孙瀛洲故居。“在子女手里就是废铜烂铁”
罗伯昭84岁的罗炯第一次真正了解父亲罗伯昭,竟然是自己离休之后的事情。罗伯昭是知名的钱币收藏家,罗炯根据父亲留下的著述,找到他的旧时好友,整理出大量的文字资料,并连同兄弟姐妹四个人自筹两万元,出版了一套《罗伯昭文集》。此时,距离父亲去世,已过去了32年。罗伯昭生前曾有两次重要的文物捐赠。一次是在1957年,他将15247枚古钱币捐给了当时的中国历史博物馆(今国家博物馆前身);1962年,又将自己珍藏的另一批钱币捐献给了上海博物馆。罗炯一直记得捐献前父亲对家中孩子说的话:“我花了无数心血收藏,但是你们没有一人继承我的爱好,我的收藏,在子女手里就是废铜烂铁。把它们捐献给国家,就能得到永久保存。”因为对“建国通宝”的鉴定和收藏,罗伯昭在钱币收藏界被视为一个神话。那是一段颇有些传奇色彩的往事。建国通宝以前没有人见过,钱谱上也没有著录过,更重要的是,历史上也没有“建国”这一年号。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曾有钱贩子带了一枚建国通宝到沪上,当地钱币界人士都认为那是赝品。随后,这枚钱币又被钱贩子带到了北方。罗伯昭当时恰好没在上海,未能亲眼一睹建国通宝,可他后来见到拓片,仔细研究,断言这是个好东西,于是派人带着十两黄金到北方,将这枚宝贝买了回来。罗伯昭曾发表过《建国通宝考》一文,他在研究后发现,宋徽宗曾有过“建中靖国”年号,但时间也就是两三个月,他因此确定,钱币上“建国”两字是“建中靖国”年号中首尾两字,这在当时可是一个意义非凡的断言。当时发现的建国通宝篆书钱、楷书钱各一枚,篆书钱现藏于国家博物馆,而楷书钱已不知所踪。
罗伯昭捐赠北宋大观通宝。但是,立下汗马功劳的罗伯昭同样没能躲过“文革”的迫害。那期间他几次遭遇抄家,受尽屈辱,却毫无怨言。罗伯昭告诉子女,“这是受考验”。“文革”结束后,一些被抄走的文物发还给了罗家。1979年,罗家四个子女商量后,决定将其全部捐献。上海博物馆从中挑选了140件,其余捐献给了四川博物馆。罗炯说:“家里没有剩下一枚钱币,我们没有觉得可惜,我们知道这是父亲的愿望。”一份迟到的致敬礼
2010年,中国文物学会启动了《新中国捐献文物精品全集》出版项目,提议出版这套全集的,是93岁的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谢辰生。谢老经历过新中国成立初期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目睹了自己的老师郑振铎将私家珍藏捐献给故宫。“解放初期,大家翻身做主人,私人捐献文物成为一种风潮。当年那种爱国的激情,影响了我一生。”谢老说。谢辰生提议,以国家文物局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建立的捐献文物档案为线索,组织文物专家学者对全国各地博物馆藏品中的捐献文物进行调查摸底和研究,遴选出具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的文物精品,并以一级品、二级品为主,编辑出版一套私人捐献文物精品全集。这是国内文物收藏界首次推出此类项目。
谢辰生(图中间)2010年,调查正式启动。就像事先预料的一样,摸底调查并不顺利。比如香港收藏家叶义捐赠的81件明清两代的珍贵犀角雕刻器,根据其遗嘱于1984年由胞弟移交北京故宫博物院。但此次调查的工作人员在核对此事的细节时发现,叶义一生低调且终身未婚,而他的弟弟和相关知情人也已去世,叶家后人对这件事完全一无所知,这其中的故事就此可能永远在世间销声匿迹了。还有一些博物馆对此次调查并不配合,迟迟不愿出示捐赠文物清单。有捐赠者家属提出,一些文物早年间曾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国元首,后来家属希望有关部门提供相关清单,但至今仍然没有得到答复。古董私下交流加小编微信:。
全宋词 多人 潘阆 酒泉子(十之一) 长忆钱塘,不是人寰是天上。万家掩映翠微间。处处水潺潺。 异花四季当窗放。出入分明在屏障。别来隋柳几经秋。何日得重游。 酒泉子(十之二) 长忆钱塘,临水傍山三百寺。僧房携杖遍曾游。闲话觉忘忧。 栴檀楼阁云霞畔。钟梵清宵彻天汉。别来遥礼只焚...
1.容易影响心情。因为西藏行,有点精神恍惚,而且真的有点追求完美,不做完就不想放下,即使明天有很多事要做。
1.室友丢钱,急于摆脱自己的嫌疑,反而显得很有嫌疑。 2.情绪化。精神恍惚,影响打工,影响学习,影响工作。 3.要想成为朋...
东汉永平二年(公元59年),年仅26岁的原重庆市江洲县县委书记张陵,正式向朝廷提出辞职申请。 这件事对于朝廷来说,是件小事。但对于中国历史来说,却是件影响深远的大事。 张陵,字辅汉,祖籍江苏省丰县,汉光武帝建武十年生,相传为西汉贤相张良的八世孙。从这一点看得出,他的基因是很...
-- 发自我的网易邮箱平板适配版 ----- Original Message ----- From: 163 To: &秦丕兴& Sent: Fri, 15 Sep :27 -0700 Subject: 大营、二营勤俭持家发家、到成为企业家
哈喽,各位家人们,大家晚上好,我是养森商学院的院长,孙茂林。非常高兴,今天晚上在社群当中和我们全中国所有的养生家人以及我们海外的养生侨胞。一起去分享我们的线上课程。我本人特别高兴,因为很久没有做这样的全体养生家人的聚会和分享。大部分的时间在今年的课程线上课程的都是由我们的每...
很想找个地方写随笔,简书不错,这不就是原来的Blog吗
使用战旗TV配合安卓手机直播王者荣耀教程 方法一:APP主播工具直播 1.下载手机直播软件 下载地址:https://www.zhanqi.tv/download/tools/app 2.使用QQ或微信的“扫一扫”扫描二维码器打开安装 3.开播准备 (一):安装完成后,在手...
在脑海里翻箱倒柜了一下,貌似大半年都没有感冒过的迹象了,都说感冒和发烧都是身体在排毒,那体质差的三天两头感冒的人岂不是满身体的毒素。想想都不自觉为自己的脑洞鼓掌外加32个赞 这么想着一个喷嚏从昨天憋到现在,还是坚持不懈的试图冲出来炝得我瞬间泪流满面,只不过和昨天不同的地方是...
来音卓体验的小朋友都是3-6周岁,这是我们所认为的适合小朋友开启音乐大门的年龄。3-8岁是孩子的听力敏感期,在这个年龄段开始视听练耳训练效果最好,能让宝贝像学习母语一样学习音乐,轻松掌握音乐语言。 正因为这个特殊年龄,我们要在游戏互动中考察他们在语言沟通、模仿弹奏动作、注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不该存在的文物电子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