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其他检查实验报告混合实验,不想用真正血液其他检查实验报告,请问有什么替代品吗

年轻血液真的有“返老还童”的作用吗?_网易科技
年轻血液真的有“返老还童”的作用吗?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原标题:注入年轻血液可以“返老还童”?)
不久前,有研究显示,人类脐带血中的一种蛋白质可以活化年老小鼠的海马体,增强年老小鼠的认知功能。利用血液来进行抗衰老研究,这不禁让我们想起之前风靡一时的“吸血鬼疗法”。然而,年轻血液真的有“返老还童”的作用吗?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黄岚回溯“抗衰老”研究经久不衰回溯一下,近年来能够跻身于“最离奇的科学报告”的研究,非“吸血鬼疗法”莫属。有研究者通过“给老年小鼠输入年轻小鼠血液”的动物实验,发现可以改善老年小鼠的记忆和学习能力,使其变得年轻。如此骇人听闻的研究结果,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电影大片中的吸血鬼,在传说中,吸血鬼们就是通过吸食血液维持生命并保持年轻的。随后,有更多的研究和报道指出,这种“吸血鬼”式的抗衰老研究并不是近几年才兴起的。早在几十年前,就有一种名为“异种共生”的试验,试图在年老动物和年轻动物之间建立连接,实现体液循环。“抗衰老”的命题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想必也与我们人类希望永葆青春的夙愿有关。近几年来,不断有科学家试图找到年轻血液实现“返老还童”的特定机理和因素。在去年,更有美国一间初创的研究公司宣布将启动首例临床试验,以检验年轻血液抗衰老的效果。虽然他们认为血浆输入是一个完善且标准的治疗项目,但无论是收取费用还是试验本身,都受到外界的很多质疑。有来自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团队对“吸血鬼疗法”提出质疑,研究负责人表示,他们的研究表明,年轻的血液本身并不能作为有效的药物。更确切地说,在年老的血液中有抑制剂,需要以扭转老化为目标。“在实验中没有任何一个情况证明,年轻的血液能改善脑神经的状况;年老的血液中似乎有脑细胞健康和生长的抑制剂,如果我们想提高记忆力的话,需要鉴定和移除它们。”新知人类脐带血可以增强年老小鼠的认知功能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临床证据证实这一抗衰老项目是有利的。所谓的“吸血鬼疗法”,就好似泡沫一般迷人却虚幻,经不起推敲,吹弹可破。另一方面,也有研究者站出来否定年轻血液具有“返老还童”作用,力证年轻血液本身并不能作为有效的药物。更确切地说,在年老的血液中有抑制剂,需要以扭转老化为目标。与血液相关的研究,无论是抗衰老抑或其他方向,科学家的脚步从未停歇过。不久前,一篇在线刊登于《自然》网站的论文显示,人类脐带血中的一种蛋白质可以活化年老小鼠的海马体,增强其认知功能。来自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研究者指出,在之前已经发现,注入了较年轻的血浆后,年迈小白鼠的造血干细胞得到了重新激发,能制造出更多年轻组织,让神经细胞重新开始学习,它们能更加准确地记住方位,更迅速地避开自己不喜欢的薄荷气味。而这次最新的研究,不但发现人类脐带血具有类似效果,而且还识别出了促使产生该效果的蛋白质。像其他器官一样,大脑也面临着不可避免的机体衰老。在未来,真的可以利用宝宝的脐带血来挽救阿兹海默症老人的记忆吗?虽然最新研究只是一个初步实验,但却给人类带来了希望。研究者表示,这项新发现意味着生命初期出现的系统性因子,可能有助于活化年老组织,有助于今后开发靶向治疗老化大脑的疗法。专家说:“换血疗法”的益处远大于弊端关于“换血疗法”,其实我们了解得并不多,始终停留在“血型匹配”的认识基础上。事实上,“换血”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重复增加来自于不同基因的人的血液或其他成分,不但会有免疫排斥的副作用,严重的还会导致器官衰竭。但是,对于一些严重疾病(例如自身免疫),“换血疗法”得到了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批准。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血液科主治医师王婕妤告诉记者,所谓“换血疗法”,在临床应用最多的应该是“血浆置换”。由于血浆置换能直接和快速地清除一些直接导致疾病的因子,所以常常收到意外的疗效。“简单地说,就是利用血细胞分离机在体外将患者的血液分离成血浆和血细胞成分(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然后弃去含有害致病物质的血浆,用等量的置换液代替,再把血细胞成分和血浆置换液一起回输到患者的体内。”在春天野蘑菇蓬勃生长的时候,如果有人不慎误吃了“白毒伞”,这个时候“换血疗法”就能派上用场,它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中毒。除此之外,肾脏疾病、血液系统疾病、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甲状腺危象等疾病,都可以用到“换血疗法”。尤其对于血液系统疾病,“换血”很重要。“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利用血浆置换可以迅速清除患者体内的抗红细胞抗体,减轻溶血的发生。对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浆置换是目前最有效的方法,它可以迅速清除患者体内的微小血栓。”王医师表示,任何疗法都存在一定风险,血浆置换的并发症有低钙血症、出血倾向、感染、过敏反应等,但结合患者具体病情,提前预防、及时对症处理,一般都能得到有效治疗。“所以说,‘换血疗法’的益处远大于其弊端。”话题延伸皮肤细胞可以杀死癌细胞?再生医学的主要挑战之一,是人工创造新的血液和免疫细胞。人造血液的研究,为免疫性疾病以及其他需要输血的患者,提供了新的免疫细胞或血液来源。一般来说,我们所了解的“人造血液”,指的是通过造血干细胞在实验室中体外培养得到的红细胞。近年来,除了人工培养红细胞以外,也有科研人员致力于研发其他类型的血液替代品,例如基于血红蛋白的运氧载体。
不久前,还有新加坡的研究人员利用皮肤细胞,成功地创造出了新的小鼠血液和免疫细胞。项目团队成员之一,来自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研究者表示,这不仅仅是再生医学中关于新鲜血液和免疫细胞来源的问题,从基本生物学视角而言,它也十分有趣,两个非常不同的细胞可以互相转换,这是比较吸引人的。除了“制造”血液,还有来自美国萨克生物研究所的研究团队,研发出一种将普通皮肤细胞培育成人老化神经元细胞的新方法,为研究逆转时间对细胞、疾病的影响提供了最理想的材料。当然还有更厉害的,就是利用皮肤细胞来杀死癌细胞。这一创举来自北卡罗来纳大学的药学研究人员,他们利用胶质母细胞瘤患者自身的皮肤细胞来设计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摆脱癌症再生,从而有效杀死胶质母细胞瘤。让细胞“改头换面”的再生科学,在不远的未来,科学家正一步步实现。
本文来源:大洋网-广州日报
责任编辑:王凤枝_NT254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人造血首次注入人体
病童候诊痛苦躺地无人让,悲!
您还看国足比赛吗?
交警拔枪逼停酒驾该不该?
博客劲爆点
第一视频推荐
24小时排行榜
  【美国《大众科学》月刊网站11月11日报道】题:实验室血首次注入人体  实验室血首次成功注入人体,这意味着未来输入人造血可能成为普遍现象。巴黎皮埃尔与玛丽 居里大学的吕克 杜艾从志愿者的骨髓里提取出了造血干细胞,并促使这些造血干细胞产生红血球。杜艾的研究小组为了跟踪这些培养细胞,将100亿个细胞(相当于2毫升的血液)注入骨髓捐献者体内。  5天后,有94%-100%的培养细胞仍在人体血管内流动。26天后,有41%-63%的细胞仍然存活着,这是人体自然生产的细胞的正常存活率。这些细胞就像正常血液细胞一样发挥作用。纽约芒特西奈医疗中心的安娜 丽塔 米利亚乔说:“这表明,这些细胞没有两个尾巴或者三个犄角,它们在人体内正常存活。”  这对于国际医学界而言是个巨大的好消息。杜艾说:“研究结果表明,无限量的血液储备已近在咫尺。”尽管发达国家的献血者人数不断增加,但是,全球仍非常需要血液储备。在艾滋病感染高发区,更是非常需要血液,而这些地区的血液储备量却相对更低。  其他人工合成血液的尝试都是把重点放在研制血液替代品上,而不是运用人工方法产生真正的血液。比如,英国科尔切斯特埃塞克斯大学的克里斯 库珀致力于研究一种基于血色素的血液替代品。在发生自然灾害后或者在偏远地区,这种血液替代品成为输血的一个解决办法。与新鲜的、造血干细胞培养出来的血液不同,人造血替代品不需要冷藏。  不过,造血干细胞有它自己的优点。库珀说:“造血干细胞技术的优势是它所产生的血液与红血球输血更为接近,缓解了人们对安全性的担忧。”  杜艾的研究成果发表在美国《血液》月刊上,这是一个重大的进展,尽管如此,但是大批量地制造人造血仍任重而道远。一位急需输血的患者所需要的输血量是杜艾及其同事在实验中所使用的100亿个细胞的200倍。在实验室培养出红血球的首批研究人员之一罗伯特 兰扎表示,使用胚胎干细胞所产生的血液量可能是用杜艾的方法所产生的血液量的10倍。  (来源:新华国际)
相关报道:
【】【】【】【】【】【一键分享血液学检查
医学百科提醒您不要相信网上药品邮购信息!
目录1 拼音xuè yè xué jiǎn chá2 概述是由和血资料组成的红色粘稠混悬液。血细胞包括、和。是复杂的,组分非常恒定,其中固体成份占8-9%,包括各种蛋白(、酶、等生物活性物质)无机盐、、和产物。占91%-92%。
正常成人经贸部占的7-9%,即60-80ml/kg体重。成人平均血量5L左右。其中血浆经贸部占55%,血细胞经贸部占45%。血液的PH为7.35-7.45,比密为1.050-1.060,相对粘度4-5,血浆渗量()为290-310mosm/kgH2O,血液离体后数分内即自行凝固。
血液通过与全身各个密切嫡系,参与机体呼吸、运输、防御、调李渗透压和等各项生理,维持机体正常和的。在病理情况下,造血的各种疾患,除直接累及血液外,常右影响全身组织器官,例如,由于血液携氧减低,可使全身各脏器缺氧,导致、、、呼吸、泌尿等系统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和体征;反之各组织器官的病变也可直接或间接地引起血液相应变化,比如全笛各组织的性可引起血液内白细胞总数和计数的改变。因此,血液不仅是诊断各种的主要依据,对其它系统疾病的诊断和鉴别也可提供许多重要,是临床检验中最常用的,最重要的基本内容。3 一般性操作技术
3.1 血液标本的采集和处理血液的采集是前的重在环节,可分为法和采血法。血量较少的检验,如手工法或半自动血细胞计数,常用毛细管采血法。需血量较多检验,如红细胞比积、临床检验、全自动血细胞分析血细胞计数一般用静脉采血法。特别是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无论仪器进多少,为防样中小凝块的形成,保证仪器进样时标本能充分混匀,原则上均应使用静脉血。毛细血管血和静脉血之间,无论成分或化学组成,都存在程度不同的差异。在和所得结果时必须予以考虑。
某些生理因素,如吸烟、进食、运动和激支等,均可影响血液成分。甚至一日之间,白细胞总数、绝对值、各亚群的比例等参数均有一定的波动。服用某些可能明显实验,得出假象结果。因此采血时,应询问浊否服用过明显干扰试验的药物(如对血小板聚集的)关尽可能在一定时间在避免干扰因素条件下进行,以便于比较和动态分析。3.1.1 一、毛细血管采血法成人常用手指或采血。耳垂采血痛较轻,操作方便,适用于肥复采集,特别是手指粗厚者,但耳垂外周血循环较差,血细胞容易停滞,温影响较大,结果不够恒定。红细胞、白细胞、和红细胞比积结果均比静脉血高,特别是冬季小波动幅度更大。手指采血操作方便。可获较多血量。婴手指太小可用或足跟采血。严重患者,可选择皮肤完整处采血,采血器以用带带或专用的“采血针”为好,特别是后者有利于采血技术的质量控制,为了避免交叉应严格实行一人一针制。应穿刺的深度的适当,切忌用力挤压,以免混入,影响检验结果。3.1.2 二、静脉采血法几位于体表的浅静脉均可作为采血部位,通常采用肘部静脉,肘部静脉不明显时,可用静脉或静脉。幼儿可于颈外静脉采血。根据采血量可选用不同型号配血相应的针头。某些特殊的检查,比台血小板的激活,要使用注射器和硅化处理后的试管或塑料闭幕式管。采血前应向病人作适当解释,以消除不必要的疑虑和。如遇个别病人采血后发生,可让其平卧,通常休息片刻即可恢复。必要时可嗅芳香氨酊,针刺或指掐,等。止血带压迫时间不难过长,归好不超过半分钟,以避免和血液浓缩,有试明,压迫时间过长,可引起活性增强,血小板释放及甘些因子活性增强,影响某些实验结果。注射器和容器必须,抽血时避免产生大量泡沫,向血后应先头,将血液注入标本容器。否则可能导致。溶血标本不仅红细胞半数,红细胞比积降低,血浆清化学组成也会产生变化,影响钾、镁、等多项指标的测定。有些试验需用具有严密寒紧的,洁净的或塑料寒子的或塑料管作采血及储存器。目前国外已经普及(国内已开始生产)的封闭式真空采血器,既有利于标本的收集运送和,又便于防止血液交叉感染,已开始在国内推广使用。
血液标本的保存条件非常重要,不适当保存直接影响实验结果。文献报导,既便将血浆放在4。C冰箱内保存,24小时后的因子活性也仅为采血后即刻实验结果的5%(减少95%),而供进行细胞计数的血液只能在室保存,低温保存可使结果减低。因此,应根据实验项止确定最佳的保存条件。
3.1.3 三、抗凝剂种类很多,性质各异,必据检验止的适当选择,才能获得的结果。现将实验常用抗凝剂及其使用简述如下:
1、乙二胺四(EDTA)盐 EDTA有二钠、二钾和三钾盐。均可与钙结全成螯合物,从而阻止血液凝固。
2C10H14O8N2+CA2+→CAC10H12O8N2+2NA++2H+
EDTA盐经1000C,抗凝作用不变,通常配成15g/L水溶液,每瓶0.4ml,干燥后可抗凝5ml血液。EDTA盐对红、白细胞影响很小,根据国际标准公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ttee standard of hematology ,)1993年文件建议,血细胞计数用EDTA二钾作抗凝剂,用量为EDTA-K2。2H2O1.5-2.2 (4.45±0.85μmol)/ml血液。EDTA-与EDTA-K2对血细胞计数影响均较小,但二钠明显低于二钾,有时影响抗凝效果,其他抗凝剂不适合于血细胞计数。表1-1是几种抗凝剂对的影响,EDTA影响小板聚集,不适合于作象检查和血小板功能试验。
表1-1 不同抗凝剂不同条件保存血液的变化(×109/L)
30‘1h 2h 4h 8h
30’1h 2h 4h 8h
30’1h 2h 4h 8h
6.6 6.5 6.56.5 6.5
6.5 6.5 6.56.5 6.5
6.4 6.5 6.56.5 6.5
6.3 6.2 6.36.4 6.5
6.3 6.3 6.46.3 6.4
6.3 6.3 6.46.3 6.3
5.3 5.14.23.6
5.6 5.6 5.65.3
6.5 6.2 6.05.6 5.6
6.4 6.3 6.26.0 5.8
5.9 5.9 6.05.8 5.7
2.枸椽酸钠(trisodiumcitrate)枸椽酸盐可与血中钙离子形成可溶性螯合物,从而阻止血液凝固。
2Na3C6H5O7+2CA2+→2CAC6H5O7-+6Na+
枸椽酸钠有2Na3C6H5O7。和2Na3C6H5。11H2O等多种。通常用前者配成109mmol/l(32g/l)水溶液(也有用106mmol/l浓度),与血液按1:9或1:4比例使用。枸椽钠对凝血V因子有较好的保护作用,使其活性减低缓,故常用于凝血象的检查,也用于的测定。因小,是输积压保养中的成分之一。
由于枸椽酸钠溶液是按体积肥比例加入血液内达到抗凝目的的,而抗凝剂主要是作用于积压浆成分,通常所谓的1:9比例抗凝的概念是提1份体积的抗凝剂作用9份红细胞比积正常血液内的血浆成分而言。所以台果对贫血或红细胞增多症患者的血液仍按1:9的比例加入抗凝剂时,就会发生抗凝剂足或相对过多,这将明显地影响凝象检查结果。为了避免这种现象,有文献报道应根据抗凝剂用量(ml)=0.00185×血量×(100—病人红细胞比积%)这一公式,来计算抗凝剂的用量。
3.钠(sodiumoxalate)可与血中钙离子生成草酸钙沉淀,从而阻止血液凝固。
草酸钠通常用0.1mol/L浓度,与血液按1:9比例使用,过去主要用于凝务象检查。实践发现草酸盐对凝备V因子保护功能差,影响测定效果;另外由于草酸盐与钙结合形成的是沉淀物,影响自动凝血仪的使用,因此,多数学者认为凝积压象检查选用枸椽酸钠为抗凝剂更为适宜。
4.肝素(heparin)肝素广泛在于肺、肝、脾等几乎所有组织和周围和暑碱性的颗粒中。它是一种含基团的粘,是分散物质,平均量为1-40000)。肝素可加强(-Ⅲ),从而具有阻止形成,对抗凝血酶和阻止血小板聚集等多种作用。每血液抗凝需要持素15±2.5Iu 。尽管肝素可以红细胞的形态,但由于其常可引起白细胞聚集关使用涂片在罗氏()染色时产生蓝色背景,因此肝素抗凝血不适液学一般检查。肝素是红细胞透渗脆性试验的抗凝剂。
3.2 血涂片的制备和细胞染色的显微检查是血液检查的基本方法,临床上应用极为广泛,特别是对于各种血液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近年来血细胞分析仪的广泛应用,血涂片的观察也可作为判断仪器结果的简法。比台观察10个高倍血涂片中白细胞和血小板数大致估计血内这些细胞的数量,借以作为仪器结果分析后质控的参考。
但积压涂片制备和染色不良,常使细胞鉴别发生困难,甚至导致错误结论。例如,血膜过厚细胞重叠缩小,血膜太薄白细胞多集中于边缘,细胞不匀;染色偏酸或偏碱均可使细胞染色异常。因皮制备厚薄适宜,分布均匀,染色良好的血涂片是血液学检查的重要革本技术之一。
血涂片制备方法及注意事项将在实习指导中详细介绍。
1.瑞特(Wright)染色法:为发观察细胞内部,识别各种细胞及其异常变化,血涂片必须嘲行染色。血涂片的各种染色方法大多是罗氏染色法衍变来的。目前常用瑞特染色法。
(1)瑞特是由伊红和组成有复合染料。亚甲蓝为四甲基硫堇染料,有对醌型和邻醌型两种结构。通常为氯盐,即。美蓝容易氧化为一、二、三甲基硫堇等次级染料。市售美蓝中部分已被氧化为天青。伊红通常为钠盐。即伊红和伊混合后,产生一种憎液性胶体伊红美蓝中性沉淀,即瑞特染料。
(2)细胞的染色既有物理的作用,又有化学的亲和作用,各种细胞成分化学性质不同,对各种染料的亲和力也不一样。因此,用本染料液染色后,在同一血片上,可以看到各种不同的色彩,例如血红蛋白,嗜酸性颗粒为碱性,与酸性染料伊红结果,染粉红色,称为嗜酸性物质;蛋白和淋巴细胞为酸性,与碱性染料美蓝或天青结合,染紫蓝色,称为嗜碱性物质;中性颗粒呈等电状态与伊红和美蓝均可结合,染淡紫色,称为中性物质。
(3)PH对细胞染色有影响。细胞各种成分均不蛋白质,由于蛋白质系两性,所带电荷随溶液PH而定,在偏酸性环境中下在电荷增多,易与伊红结合,染色偏红;在偏三性环境中负电荷增多,易与美蓝或天青结合,染色偏蓝。因此细胞染色对氢离子浓度十分,染色用片必须,无酸碱。配制顼特液必须用优质,稀释染色必须用,冲洗用水应近中性,否则可导致各种细胞染色反应异常,以致识别困难,甚至造成错误。
新鲜配制的染料偏碱,须在室温或是37℃下贮存一定时间,待染料,主要是美蓝逐渐转变为天青B后才能使用,贮存时愈久,染色效果愈好。EAm GILLILAND等采用吸光度比值作为顼特染液的质量。rA如下:取瑞特染液15-25μl(视染液浓度而定),加甲醇10ml稀释,混匀后以甲醇为空折管,分别以波长650nm和25nm比色。Ra=a650/a525.因为美蓝峰小组长为650nm,伊红吸收峰波长为525天青B吸收峰也为650nm但吸光度A约为美蓝的一半。所以新配染料rA接近2,随着美蓝逐渐氧化为天青B,也相应下降。RA下降到1.3±0.1时即可使用。瑞特染液贮存过程中,必须塞严,以防止甲醇和被氧化成。有人主张在配方中加入30ml,防止甲醇挥发,关可合细胞染色清晰。甲醇必须纯净,如甲醇中含量过多,染色偏酸,使白细胞着色不良。
2.吉姆萨(Giemsa)染色法:吉姆萨染液由天青,伊红组成。染色原理和结果与瑞特染色法基本相同。但本法对细胞核和着色较好,结构显示更不清晰,而胞质和中性颗粒则着色较差。为兼顾二者之长,可用复合染色法。即以稀释吉姆萨液代替缓冲液,按瑞特染色法染10min。或先用瑞特染色法染色后,再用稀释吉姆萨复染。
4 血液一般检查红细胞(redblood cell,)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有形成分,其主要生理功能是作为呼吸携带至全身各组织,关历代同维持酸碱平衡。这一功能是通过其内含的血红蛋白来完成的。血红蛋白是一种微红色的胶体物质,由珠蛋白结合亚铁血红素而成,其分子量为64458。它是一种呼吸载体,每克血红蛋白可携带氧1。34ml。研究发现,红细胞内充满小颗粒,最小的直径约不6。5nm,相当于一处血红蛋白分子的直径,此种颗粒于近红细胞膜处最多,越往中心部越少,这一分布与瑞特染色血片上红细胞的着色特点,即周边深,中赠部浅呈所谓生理性中心渚染现象是完全一致的。有类成熟红细胞的直径为6.7-7.7μm,从正面观察为圆盘形,侧面观呈现单凹或双凹性圆盘状,此外形有利于红细胞生理功能的完成。因为:①胞膜的大,便于进体交换;②胞膜有盈余,保证红细胞易于伸展,早然其直径为6.7-7.7μm ,却能顺利地通过直径仅有3μm的脾窦。
红细胞起源于(CFU--S)在作用下经红系祖细胞阶段,分化成为原红细胞,经过当选次依次为早幼、中幼和晚幼红细胞。晚幼红细胞已丧失分裂,它通过脱核而成为。此种增殖、分化、成熟的过程在骨髓中进行约需72h。网织红细胞约48h即完全成熟。红细胞释入血液后,平均寿命约120天。红细胞主要在脾破环,为铁、珠蛋白和。在正常情况下,由于种种原因破环这一平衡,均右导致疾病。如红细胞生成减烽或契约环过多,即可造成各种贫积压,临床工作中,可通过各项细胞参数的检验对贫血进行诊断或鉴别诊断。4.1 红细胞检查4.1.1 一、红细胞计数[原理]用等渗稀释将血液稀释一定脱当选后,滴入血细胞计数盘,然后于下,计数一定范围内的,经过换算即可求得每升积压液中红细胞数。的红细胞稀释是Hayem液,由、、氯化高汞溶于制成,其中氯化钠的作用是调节渗透压,硫酸钠可提高比密防止细胞粘边,氧化高汞为,本试剂的主要缺点是如遇高血症患者,由于球蛋白沉淀使红细胞容易凝结。近来,甲醇枸椽酸盐稀释液和到广泛应用,此液优点在于配制简单,红细胞不,并在稀释小时后仍然介质正常的圆盘形,急诊时,普通或加1%的生进盐水液均可体红细胞稀释使用。
[] 成年男性:(4.0~5.5)×1012/L
成年女性:(3.5~5.0)×1012/L
初生儿:(6.0~7.0)×1012/L
[临床意义]
1.生理变化
(1)年龄与性别的差异:初生儿由于在内以弥漫方式从母体血液获得氧气,通常处于生理性缺氧状态,故红细胞明显增高,但在出生2周后就逐渐下降。男性在6-7岁时最低,随着年龄增大而逐渐上升,到25-30岁时达高峰,30岁后随年龄的逐渐下降,直到60岁未停止。在女性儿童也随年龄增大逐渐增长,到13-15岁时达最高值,而后帽于、等因素影响逐渐下降,到21-35岁维持最低水平后又逐渐升高与男性水平相近(图2-1)
图(2-1)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生理变化曲线
男女两性的在15-40岁期间差别明显,主要可能与在此期间,男性水平较高,而有肿进红细胞造血作用有关。
(2)因素:感情、、恐惧 、冷水浴均可使增多,导致红细胞暂时增多。
(3)剧烈的体力劳动:主要因劳动时要量增加所致的相对乏氧等引起,一般成有要安静时每分钟全身耗氧0.3-0.4L运动时可增加到2-2.5L,最高可达到来-4.5L此时由于红细胞生成素生成增加而骨髓加速释放红细胞,导致红细胞增多。
(4)当气压低时,因缺氧刺激,红细胞可代偿性增生。高山地区居民和登山运动员红细胞数均高于正常,乃因稀薄、低,接受了缺氧的刺激后,血浆中红细胞生成素水平升高,引起骨髓产生更多的红细胞所致。
(5)中、,为循环的需要,通过神经、体液的调节,孕妇的血浆容量明显增加而引起血液稀释;6个月—2岁的婴幼儿由于发育迅速所致的造血原料相对不足;某些老年人造血功能明显减退等均可导致红细胞减少,统称为。
2.病理变化
(1)增多:常见者有三类:①相对性增多:血浆分丢失,血液中有形成分也相对地有所增加,为一种暂时性假象,多见于血浓缩时。可因连续、严重、、多尿、大面积烧伤或晚期消化道患者,长期不能进食等原因而引起。②绝对性增多:慢性、某种肿瘤及某些型(如)影响时,红细胞数明显增高。③:系原央不明的造血系统增殖性疾病,由于本病多同时有和血小板增多,故目前认为由多能造血干细胞受累所致。
(2)减少:由于各种导致周围血红细胞减少,即病理性贫血。按病因可将贫血分成造血不良、红细胞过度破坏和三大类,其主要临床类型及分类的关系将在第三节中阐述。贫血的分类见表2-1
表2-1 贫血的发制和形态学分类
发病机制分类
主要临床类型
形态学分类
1.造血干细胞和造血微环境的损害
正常红细胞型
2.红系宜细胞、幼红细胞或红细胞生成素的破坏
正常红细胞型
3.骨髓被异常细胞或组织所
正常红细胞型
4.酸合成障碍
(或12缺乏)
大红细胞型
5.红细胞生成素合成障碍
慢性疾病(炎症性)贫血
大红细胞型
1.正铁血红素合成障碍
小红细胞低色素型
2.珠蛋白合成障碍
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β或α型)镰形贫血
血红蛋白C、D、E病等
小红细胞低色素型
1.红细胞膜的缺陷
性球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椭圆形细胞增多症
正常红细胞型
2.红细胞酶的缺陷
无氧途径红细胞酶向导陷所致溶血性贫血如缺陷等
缺乏旁路或代谢所需酶
的如6-磷酸脱氢
正常红细胞型
3.珠蛋白肽链量改变及分子结构变异
(同珠蛋白合成障碍)
小红细胞低色素型
1.红细胞被中抗体或所影响
自体药物诱发的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不合后溶血
同种溶血病
正常红细胞型
性心原性溶血性贫血微备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正常红细胞型
3.化学、物理及生物因素
化学及药物引起溶血,大面积烧伤、毒、感染引起溶血、溶血性蛇毒
正常红细胞型
正常红细胞型
1.急性失血
急性失血后贫血
正常红细胞型
2.慢性失血(同缺铁性贫血)
小红细胞低色素型
4.1.2 二、血红蛋白测定(一)血红蛋白分子结构及成分
血红蛋白是在人体及网织红细胞内匐成的一种含色素辅基的结合蛋白质。色素部分是亚铁血红素,蛋白质部分是珠蛋折,血红素是由原和铁组成的一种结合物,亚铁原子的六个中的四个与原卟啉的四个坏的氮原子相边,一个与珠蛋白的肽链F肽段第八个------的咪唑基相边,另一个键则可逆性地与氧结合,完成运氧功能。当各种原困使2+氧化成Fe3+即丧失携氧功能。与一切蛋白质结构一样,的珠蛋白部分是由两条α链(α链及时的ξ链)和两条非α链(β链、γ链、δ链及胚胎时的ε链)组成。α链由141个氨基酸组成,β链由146个氨基酸组成。两对肽链聚合成四聚体、即Hb分子,亚铁血红素结构见图2-2。
图2-2 亚铁血红素
Hb的合成受激素的调节,影响Hb合成的激素有两种.一种是红细胞生成素,可促δ--γ酮()生成与铁的利用,从而促进血红素和Hb 二是,在内由5-β还原酶转变为5-β氢睾酮,它能促进ALA合成酶的生成.雄激还能促进红细胞生成素的生成,直接和间接促进Hb的合成.当血红素合成过多时,血红素自发氧化为高铁血红素,高铁血红素对ALA合成酶有直接抑制作用,关能ALA合成酶生成,进而减红素的合成.
在人体不同生长时期Hb种类与比例不同.在早期,大约于妊娠第5周,ζ与ε即表达于的成红细胞中,形成了人中第一个有功能的胚胎期血红蛋白四聚体ζ2ε2(HbGower I)在妊娠第6 周,成红细胞开始由卵黄囊游移到肝脏,此时ζ表达水平显著降低,α和γ基因开始表达,由这些肽链组成3种胚胎期血红蛋白,好Hb GowerI(ζ2ε2),Hb GowerⅡ(α2ε2),HbPortland(ζ2γ2)和一种血红蛋白HbF(α2γ2),到胚胎发育第8周,ζ和ε链逐渐消失,γ链合成达到最高峰,而且开始有β链合成,即有成人血红蛋白HbA(α2β2)产生。36周后β链合成迅速增加,γ链合成速率降低,出生后不久可见β与γ链合成大致等量,生后3个月由于链合成继续增加,而γ链合成迅速降低而至HbA占绝对优势,逐步占95%以上。而HbA逐步下降到小于等于1%。δ链开始合成的确切时间不很清楚,由于血中存在微量的δ链,说明它在胎儿时期已经开始合成,出生后占Hb总量的2%-3%。成有血红蛋白按不携氧计算分子量为64458。
在正常状态机体有99%Hb的铁原妇呈Fe2+状态,称为还原Hb ,1%o Fe3+为只有亚铁状态的Hb才能与氧结合,此时称氧合血红蛋白。与可以与Hb结合且其结合力高于氧结合力210倍,如果HbO2在含人有和的环境中即转变为。SHb常可出现在服用阿司匹林和可等待困患者血中。
(二)氰化高铁积压红蛋白测定法
自从1875年Gower设计了稀释溶血液目测以来,血液学工作者对Hb测定进行了大量探讨,大致分为①根据Hb分子组成测定总Hb法(法);②根据血液物理物性测Hb(比重法、仪法);③根据Hb与O2可逆性结合的物性测Hb(血折法)和④根据Hb特点进行的定量测定法等四大类,其中有些方法简单易行,而得到长期广泛应用(如沙利法),但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缺点日渐显著,逐渐被淘汰。为统一Hb测定方法,1966年国际血液学委员全推荐作为国际Hb测定标准法。1978年国际临床化学联合会和世界会联合会发表的国际性文件中重申了HICN法。
[原理] 血液在血红蛋白转化液中溶血后,除SHb外各种血红蛋白均可被高铁氧化高铁血红蛋白,再与CN-结合生成的棕红色氰化高铁积压红蛋白。HICN最大吸收波峰在540nm,最小吸收谷为504nm。特定标准条件下,毫消光系数为44L.mmol-1.cm.因此根据标本的吸光度,即可救是血红蛋白浓度。HICN吸收光谱曲线特点见图2-3。
图2-3 氰化高铁血红蛋白光谱吸收曲线
在没有符合WHO标准的分光光度计的条件下,亦可用HICN参考液制标准曲缍,或耱出换算,间接计算血红蛋白浓度(g/l)。
[方法学评价] HICN法具有操作简单、显色快且稳定(显色后如保存得当可六年不退色),除SHb外各种血红蛋白均可、读取吸光度后可直接等优点。
HICN的消光系数是44mmol-1.cm-1。可根据下式进行计算:
A/44×64458(mg)/=A×367.7=Hb(g/l)
式中A 是在540nm处HICN吸光度,64458mg是Hb 的毫克分子量,1000是将毫克为克,251是实验时血液的稀释倍数。但使用367.7这处常数是有条件的,是基于在仪器,比色杯,试剂及操作均严格的要求下,才能直接使用。仪器的校正是测定的关键,决定着测定结果的准确与否。在实际工作中,使用的分光光度计很难达到上述要求,往往通过来校正结果,定期地检查K值十分重要。HICN法被列为国际的参考方法。HICN法逐渐在国内普及,对Hb测定的标准化起了一定作用,但在实际应用中尚存在一些问题,关非理想的方法。其致命点是KCN有剧毒,使用管理不当可造成,此外高白细胞和高球蛋白血症可致混浊,以及HbCO转化较慢的问题也未完全解决。
实际工作中,多采用替代方法进行Hb测定,将其结果校下在到HICN法水平。国内多采用,其原理是,除SHb外,血液中各种Hb均可与低浓度作用,生居SDS-Hb棕红色。其吸收曲线波峰在538nm,小组谷在500nm 肩峰在560nm。由于摩尔消光系数尚未最后,因此不能用吸光度A直接计算Hb浓度。本法可用HICN法定值的抗凝血或溶血液,制备标准工作曲线,间接计算血红蛋白浓度本法的优点是操作简单,呈色稳定,准确性和精确性符合要求无公害,在全国临床检验方法学学术会议上,被推荐为次选方法。但SDS本身质量差异较大且SDS破坏白细胞,不适于同时蛤有计数白细胞和Hb定量两种功能和血细胞分析仪使用。
测定法具有与HICN的优点,最大吸收峰在542nm,且峰值高度几乎与HICN者重合,文献报道HICN与HIN3两者结果回归方程的截距仅为0.013或为0,实验时显色快且稳定。试剂毒性仅为HICN者的1/7,至今仍有人用于临床,但仍存在公害问题。
Zander(1984)年提出碱羟血红蛋白(AHD575)测定法,575nm为其检出波长。该法试剂简单,不含有毒剂。呈色稳定,可用氯化血素作,已被许多单位采用。但由于自动积压细胞分析仪或血红蛋白测定仪多采用540nm左右范围滤光板(图为HICN最大吸收峰在540nm),限制了此法在该类仪器的使用。
沙利酸化。虽操作简单但较大,已被列为县以上淘汰的实验项目。
近年来,多参数血细胞公析仪的应用,使Hb测定逐步以仪器法取代手工法,其优点是操作简单、快速,同时可以获得多项红细胞的参数,但由于各型号仪器使用的溶血剂不同,形成Hb的衍生物不同。某些溶血剂形面的衍生物稳定性较差(如2%十六基三甲基),因此要严格血剂加入量及溶血时间,特别半自动血细胞分析仪严格控制实验条件。有些溶血剂内虽加入了KCN,但其衍生拖把关非是HICN,仪器要经过HICN标准液校正后,才能进行Hb测定。
4.1.3 三、红细胞形态检查在良好的染色血涂片上,正常红细胞的形态较为一致直径为6.7~7.7μm,染色淡红色,中央着色较边缘淡。各种病因作用于红细胞生理进程的不同阶段引起相应的病理变化,导致某些类型贫血的红细胞产生特殊的形态变化,可从染色血涂片上红细胞的大小、形态、染色等方面反映出来。此种形态学改变与血红蛋白测定、红细胞计数结果相结合可粗略地推断贫血原因,对贫血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很重要的临床意义。红细胞的形态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红细胞大小改变
1.小红细胞(microcyte)直径小于6μm者称为小红细胞,正常人遇见。如果血涂片中出现较多染色过浅的小红细胞,提示血红蛋白合成障碍,可能由于缺铁引起;或者是珠蛋白代谢异常引起的血红蛋白病。而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的小红细胞,其血红蛋白充盈良好,生理性中心浅染区消失。
2.大红细胞(macrocyte)直径大于10μm。见于溶血性贫血及。
3.巨红细胞(megalocyte)直径大于15μm。最常见于缺乏叶酸及难生素B12所致的巨幼细胞性贫血。其胞体所以增大是因为缺乏上述因子时,幼稚红细胞内合成不足,不能按时分裂所致当这种幼稚红细胞脱核之后,便成如果血涂片中同时存在分叶过多的中性粒细胞则巨幼细胞性贫血可能性更大。
4.红细胞大小不均(anisocytosis)是指红细胞之间直径相差一倍以上而言。常见于严重的增生性贫血血涂片中。而巨连续剧细胞性贫血时尤为明显,可能与骨髓粗制滥造红细胞有关。
(二)红细胞形态改变
1.(spherocyte)细胞直径小于正常。厚度增加常大于2μm。无中心浅染色区,似球形。常见于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和伴有球形细胞教育界多的其它溶血性贫血。如、以及红细胞酶缺陷所致溶血性贫血等。
2.(elliptocyte)细胞呈卵圆形、杆形、长度可大于宽度3-4倍,最大直径可达12.5μm,横径可为2.5μm。此种红细胞置于高渗、等渗、低渗溶液或正常人血清内,其椭圆形保持不变,但幼红细胞及网织红细胞均不呈椭圆形。在遗传性椭圆形细胞增多症病有血涂片中此种红细胞可达25%,甚至高达75%(正常人约占1%)。
3.(targetcell)红细胞中心部位染色较深,其外围为苍白区域,而细胞边缘又深染,形如射击之靶。有的中心深染区不像孤岛而像从红细胞边缘延伸的半岛状态或柄状,而成不典型的靶形红细胞。靶形红细胞直径可比正常红细胞大,但厚度变薄,因此体积可正常。常见于各种低色素性贫血。在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时尤易见到。可能因HbA含量贫乏而又分布不匀所致应注意与在血涂片制作中未及时固定而引起的改变相区别。
4.(sickle cell)形如镰刀状。这是由于红细胞内存在着异常血红蛋白S所致,在缺氧情况下尤易形成此尖红细胞。因此检查镰形红细胞需将血液制成湿片,然后加入如偏HbS病。
5.(stomatocyte)红细胞中央有裂缝,中心苍白区呈扁平状,颇似张开的口形或。在正常人偶见。如积压涂片中出现较多口形红细胞,见于口形红细胞增多症。少量出现可见于()、酒清中毒。
6.棘细胞(acanthocyte)该红细胞表面有状突起,其间距不规则。突起的长度和宽度右不一。在β-脂蛋白缺乏症病人的血涂片中出现较多。也可见于脾切除后、性肝脏疾病、。须注意与区别。皱缩红细胞周边呈锯齿形排列紧密、大小相等,外端较尖。
7.细胞(schistocyte)为红细胞碎片或不完整的红细胞。大小不一。外形不规则,有各种形态如刺形、盔形、三角形、扭转形等。正常人血涂片中裂片细胞小于2%,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病性溶血性贫血、重型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时出现较多。
8.红细胞形态不整(poikilocytosis)指红细胞各种明显改变的情况而言,可呈泪滴状、梨形、棍棒形、新月形等,明最常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可能因贫积压严重但又缺乏原料,在骨髓内粗制滥造;也可能因红细胞性增大,在推片时碎裂所致。
(三)红细胞内血红蛋白含量改变
1.正素性(normochmic)正常红细胞在瑞特染色的血片中为淡红色圆盘状,中央有生理性区,通常称正常色素性。除见于正常人外,还见于急性失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和。
2.低色素性(hypochromic)红细胞的生理性中心浅染色区扩大,甚至成为环圈形红细胞,提示其血红蛋白含量明显减少,常见于缺铁性贫血、珠蛋白生杨障碍性贫血、铁幼粒细胞性贫血,某些血红蛋白病时也常见到。
3.高色素性(hyperchromic)指红细胞内生下性中心浅染区消失,整个红细胞均染成红色,而且胞体也大。其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的含量是增高的,但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多属于正常。最常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
4.嗜多色性(polychromatic)属于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故细胞较大,由于胞质中含人多少不等的嗜碱性物策RNA而被染成灰色蓝色。增多提示骨髓造红细胞功能活跃。在增生性贫血时增多,溶血性贫血时最为多见。
(四)红细胞中出现异常结构
1.碱性点彩红细胞(basophilicstippling cell)简称点彩红细胞,指在瑞特治标色条件下,胞质内存在嗜碱性哧蓝色颗粒的红细胞,属于未完全成熟红细胞,其粒颗大小不一、多少不等、正常人血涂片中很少见到,仅为万分之一。有铅、铋、汞中毒时增多,常作为名铅中毒的诊断的指标。有人认为是由于红细胞的膜受损伤后,其胞质中的发生聚集性引起,也可能是由于血红蛋白合成过程中原卟啉与铁结合受阴所致,而雎地伴有紊乱现象。
2.小体(howelljollys body)位于成熟或幼红细胞的胞质量,呈圆形,有1-2μm大小,染紫红色,可1至数个,已证实为核残余物,常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溶血性贫积压及后。
3.()在嗜多色性或碱性点彩红细胞的胞质中出现的紫红色细线圈状结构,有时绕成8字形。现认为可能是胞质中脂蛋白所致常与染色质小体同时存在。见于巨细胞性贫血和铅中毒患者。
4.有核红细胞(nucleatederyhrocyte)即幼稚红细胞,存在于骨髓中。正常成人外周血液中不能见到。1周之内的血涂片可见到少量。在成人外周血涂片中出现有核红细胞属病理现象,最常见于各种溶血性贫血。由于大量红细胞破坏后,骨髓增生,除网织红细胞大量入血外,还有一些有核红细胞提前释放入血,这说明骨髓的调节功能良好。另一种可能是造血系统恶性疾患或其它部位的癌肿转达移到骨髓,最常见于急、慢性白血病及红白血病。后者右见更早阶段的幼红细胞,并伴有形态上巨幼样变及其它畸变。
以上各种红细胞异常改变见彩图1。
以上红细胞形态变化,结合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低程度,可以初步作出贫血的形态学诊断(表2-2)。
表2-2 常见各类贫血的形态学诊断简表
血涂片中所见
参考化验项目
红细胞 血红蛋白 网织红细胞 其它
红细胞大小不均,以小型为主,有明显中心染区扩大
向导铁性贫血
红细胞大小,形态阋大致正常
再生障碍性贫血
同上,多色性红细胞较易见到
中性分叶抗↑
同上,易见嗜多色性红细胞,亦可见到有核红细胞
尿中有游离Hb,血小板正常↑
红细胞大小不均,大红细胞及巨红细胞易见到,血红蛋白量丰富,生理性中心浅染区常见多色必及有核红细胞
缺乏维生素B12及叶酸引起的巨幼细胞性贫血
血小板正常↓
4.1.4 四、红细胞比积测定和红细胞平均指数的计算(一)红细胞比积(hematocrit,)测定
[原理] 将EDTAK2抗凝血在一定条件下沉淀,由引而测出其红细胞在全积压中所占体积的百分比,称为红细胞比积测定。红细胞比积的多少主要与红细胞数量及其大小有关,红细胞比积测定常用来诊断贫血并判断其严重程度,结合有关指数变化还可推断贫血病因,从而给恰当的治疗。红细胞比积测定对于相对性或绝对性红细胞增多症的诊断及治疗观察也有重要参考价值。
[方法学评价]测定红细胞比积方法有多种,如折射计法、沾度法、比重测定法、离心法、电阻抗法和放射击性法。后者被ICSH定为参考法,非一般实验室所能开展。血细胞分析仪用微量血即可将红细胞比积与其它血细胞指标同时找印出来。离心测定红细胞比积不够精确的关键是无法完全排除压积红细胞之间的残浆,因此测定值比略高,残留量一般认为约3%。目前温氏法已属淘汰之列,渐为微量高速离心法所代顶替,因其用血量少,测定时间短,效率高。而且血浆残留量基本稳定,精度()为1%-2%,但对某些血液病样品则血浆残留量仍较多。血细胞分析仪仅用微量血通过电阻抗法可进行红细胞比积测定。由于其结果是仪器测定数千个红细胞体积产生的叠加后换算的结果,因此避免了用微量高速离心法。
[参考值] 温氏法:男:0.04-0.54;女:0.37-0.47.
微量法:男:0.467±0.039;女:0.421±0.054
[临床意义] 红细胞比积增高可见于大面积烧伤和各种脱水病人,测定红细胞比积后可以了解血液浓缩程度,作为补液计算的依据。在各种贫血时,红细胞减少,红细胞比积常随之减低。但可因不同性质贫血时红细胞大小不同,两者的沽低不一定平行,临床上常用HCT值计算红细胞平均容积和,有助于贫血的鉴别诊断。
(二)红细胞三种平均值的计算
在同一抗凝血标本中同时计数红细胞、测定血红蛋白量、红细胞比积。通过这三介数据,可进上步间接计算出平均红细胞容积MCV、,以便分析病人红细胞形态特征,有助于贫血的分类与鉴别。
1.平均红细胞容积(meancorpuscular volume,MCV)
MCV=每升血液中红细胞比积/每升血液中红细胞个数=×103×1012/RBC/Lfl(飞升)
[参考值] 手工法:80-92fl(1mi=1012fl),
血液分析法:80-100fl
例:红细胞3.50×1012/L,红细胞比积0.36,则:
MCV=0.36×103××1012=103fl
2.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每升血液中血红蛋白含量/每升血液中红细胞个数Hb(gL)×1012/RBC/L×PG(皮克)
[参考值] 手工法:27-31pg(1g=1012pg)
血液分析仪法:27-34pg
例:红细胞3.5×1012/L,血红蛋白120g/L(12g/dl),则
MCH=120×1012/3.5×PG
3.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每升血液中血红蛋白含量/每升血液中红细胞比积=Hb/(g/L)/Hct
[参考值] 320-360g/L
例:血红蛋白120g/L,红细胞比积0.36,则:
MCHC=120/0。36=333G/L
(三)三种红细胞平均值的临床意义
红细胞检测是贫血诊断和疗效观察必在的实验手段。不同病因引起的贫血,各项参数变化也不同。了解贫血的病因与病理生理变化,对于正确使用、合理分析各项试验结果至关重要。
骨髓造血活动与造血组织中造血干细胞(称为CFU-S)的存在有密切关系。造血干细胞具有和分化成各系祖细胞(包括红、粒、单核、)等的能力。造血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又和造成血微环境有密切联系。造血干细胞向红系方分化过程中,经历了一个受爆增型红细胞与受红细胞生成素作用的阶段,这个阶段中的细胞抵消红系祖细胞,EPO可以影响这些细胞的增殖活动,刺激血红蛋白的合成,关推进向红系。EPO的浓度和培养时间不同,可形成BFU-E和CFU-E两种不同的集落。实BFU-E和CFU-E是红系祖细胞中两类性质不完全丰同的细胞亚群,它们在分化中的大致顺序是CFU-S→BFU-E→…CFU-E→原红细胞……网织红细胞→成熟红细胞。由于某些物理、化学或因素损伤了CFU-S或使赖以生存的骨髓微环境受到破坏干细胞不能向红系转化而形成的贫血称之为再生障碍性贫血,或由于骨髓肿瘤(白血病、)、使红系祖细胞条件进一步成熟致髓病性贫血。如果红系祖细胞受到损伤导致选择性红细胞生成障碍或因EPO生成减少使红系祖细胞不能进一步分化,成熟导致贫血,临床上分别自然数为单纯红细胞性再障碍和肾性贫血。由于上述病因只是作用在细胞分化阶段,并未影响细胞的增殖和成熟过程,故成熟的红细胞形态正常,上述贫血均属正细胞素性,从原细胞发育为成熟红细胞在经过4次分裂,最后生成16个红细胞,这一过程中至少有两个方面变化---核与胞质。所谓核的变化是指DNA要不断复制,使细胞进入增殖,加速细胞分裂,由于某种原因便例如叶酸或维生素B12缺乏,所需酶的缺陷或由于物的作用的DNA复制均影响幼红细胞的分裂从而导致的贫血自然数为巨幼细胞性创贫血。胞质的改变体现在血红蛋白不断合成上。血红蛋白合成需要三个铁、卟啉和珠蛋白,其中任何一种物质缺乏,均可导致血红蛋白合减低,细胞内充盈沽少,细胞体积小并呈明显大小不等,以小细胞为主,形成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旯常见的是缺铁性贫血。成熟的红细胞可在以外周血中生存120开,衰老的红细胞被单核巨噬细胞所吞噬、破坏、脾在破坏红细胞方面尤占重要地位。红细胞生存期和红细胞膜的结构、红细胞内酶系统及血红蛋白分子等不密切关系。其中某一方面缺陷即可导致红细胞生理或形态异常,寿命缩短。如膜结构异常导致红细胞呈球形、椭圆形、口形、血红蛋白异常使红细胞呈靶形或镰形,使之不能通地这脾而夭折,临床上称为溶血性贫血。无论急性或慢性都是临床上引起贫血的最常见原因,慢性失血性贫血实质上就是缺铁性贫血。
从以上所述不难看出,不同病因引起的贫血,可使红细胞产生形态的变化。反之,如果用实验的手段,检查红细胞形态特点就可协助临床寻找病因,为治疗提供依据。MCV、MCH、MCHC可从不同侧面反映红细胞的病理变化。根据在某一病例中。三个指数的变化情况,可将贫血分为大细胞性贫血、正常细胞性贫血、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及单纯小细胞性贫血,其及标准导致该类贫血病因见表2-3。
表2-3 贫血的形态学分类鉴别表
贫血的形态学分类
MCHC(G/L)
正常细胞性贫血
急性失血、急性溶血、造血功能低下(再障)
大细胞性贫血
缺乏叶酸维生素B12引起巨幼细胞性贫血
单纯小红细胞性贫血
尿毒症、慢性炎症
小红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慢性失血性贫,缺铁性贫血
4.1.5 五、红细胞平均直径和红细胞直径曲线测定一般用测微器在显微境下直接测定。由于每个红细胞的直径并不完全相同,因此必须测定500个红细胞的直径,才能求出。根据红细胞直径数据绘制出红细胞大小分布的曲线,称为Price—jones曲线。正常人及不同病因P-J曲结特点见图2-4。
图2-4 红细胞大小分布曲线
[方法学评价]
红细胞直径测定简单易行,不需特殊设备,对贫血的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但由于血涂片厚薄不同及推广技术差异,常使红细胞产生人为的变化;病理形态的红细胞也影响准确的直径测定,且往往受主观因素的影响,血细胞分析仪右根据测定量的单个红细胞体积,计算出体积的即(见第三节),能够客观地、准确地反映红细胞大小不等程度,结合红细胞体积直方图分析,对贫血和鉴别诊断更有价值。
[参考值] 平均细胞直径6.7-7.7μm
[临床意义]主要用于贫血的鉴别诊断:小细胞性贫血时,红细胞直径小于正常参考范围,曲线峰顶向左移,反之大细胞性贫血时峰顶右移,如有红细胞大小无不均时,见Price-Jones曲线基底部增宽,如果是正常细胞性贫血时,红细胞平均直径及其Price—Jones曲线图形与正常人的曲线相同。4.1.6 六、网织红细胞计数网织红细胞(reticulocyte)是介于晚幼红细胞和成熟红细胞之间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因其质内尚存留多少不等的嗜碱物质,RNA,经煌焦油蓝,新亚甲蓝活体染色法染色后,嗜碱物质凝聚成颗粒,其颗粒又可联缀成线,而构成网织状,此种红细胞即网织红细胞,仍于骨髓内停留一定时间,然后再释放入血流。因此骨髓中的网织红细胞数,不但比外周血约高3倍。而且亦较幼稚。愈多,表示该细胞越幼稚,有人将其分成一、二、三、和四级。即当红细胞内几乎被网织物充满者为一级,而红细胞内含网织物极少(上个或几个颗粒)者为四级。通常网织红细胞比成熟红细胞稍大,直径为8-9.5μm。
最新血细胞分析仪的应用,为提供了更进的测试手段。这类仪器采用染色和的原理,不但能客观地测量大量网织红细胞,而且还能将其分为高荧光强度、中荧光强度、低荧光强度三类,这种分类法对估计化疗后骨髓造血功能的恢复及效果有较重要的意义。
[方法学评价]由于玻片法容易使混合血液中的水分,染色时间偏短,因此结果偏低。试管法容易掌握,效好,必要时还可以从混合血液中再取标本重新涂片复查,避免再次给被检者穿刺造成不必要的痛苦,被列为手工法网织红细胞计数的方法。近年来,国内使用米勒窥盘进行计数,规范了计算区域,减少了实验误差,使结果准确性有所提高。
目前,国外逐步使用网织红细胞仪器法测定大致有流式细胞仪法,网织红细胞计数仪法和多参数血液分析仪法。流式细胞仪法是将红细胞染色后使含RNA网织红细胞可被计数,进而得出网织红细胞的百分比和绝对值,此法是只能计数网织红细胞当选目,不能分析其成熟程度,网只红细胞计数仪是专门进行网织红细胞测定的仪器操作简单,只需将仪器内,仪器可自动染色、自动分析,自动找印各阶段网织红细胞的分布图。结果准确。仪器法的优点是测量细胞多,避免主观因素,方法易于标准化。但仪器价格昂贵,尚难以广泛应用。
[参考值] 成人:0.008-0.02或(25-75)×109/L
初生儿:0.02-0.06
[临床意义]
1.网织红细胞计数可以判断造血情况。溶血性贫血时由于大量网织红细胞进入血循环,可使网织红细胞高达0.20或更高。急性失血后5-10天,网织红细胞达高峰。2周后恢复正常。典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病例。网织红细胞百分比常0.005。网织红细胞数低于5×109/L为诊断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标准之一。
2.网织红细胞可作为疗效观察指标。凡是骨髓增生功能良好的病人,在给予有关物后,其网织红细胞在1周左右可百家高峰,贫血严重,网织红细胞数升得越高,而且其升高往往在红细胞恢复之前。贫血病有在抗贫血治疗过程中,如果网织红细胞不见升高,说明该种治疗无效或骨髓造血功能障碍。因此网织红细胞计数是对贫血病有常随访检查的项目之一。
3.有人认为仅用网织红细胞百分比或者绝对值表达严寒不够确切,若贫血时骨髓生成红细胞增加,大量尚释放入血,这些网织红细胞在外周血中成熟时间需2天。而正常生理情况下骨髓释放到外周血的网织红细胞,在血流中1天后其胞质中的RNA即消失。为此Finch提出在贫血时最好计处(reticulocyte productionindex,RPI)。它代表网织红细胞的生成相当于正常人的多少倍。
RPI=网织红细胞比值×100/2×病人红细胞比积/正常人红细胞比积
“2”为网织红细胞成熟时间(天),正常人红细胞比积,男性为0.45,女性为0.40。如红细胞比积正常时,网织红细胞成熟时间应为1天。网织红细胞比值即大油镜下选择红细胞分布均匀、网织红细胞染色好的部分计数1000个红细胞中的网织红细胞数,除以1000即为网织红细胞比值。
也可用网织红细胞校正值(corrected reticulocyte count)报告(见下式)
网织红细胞校正值=网织红细胞比值×病人红细胞比积/正常人红细胞比积4.1.7 七、点彩红细胞计数和红细胞碱泣凝集试验(一)点彩红细胞计数
某些重金属中毒时,胞质中残存的嗜碱性物质RNA变性沉淀而形成,用瑞特染色,可细胞的粉红胞质中含有粗细不等的蓝黑色颗粒,如用碱性美蓝染色法,则点彩红细胞的胞质呈淡牙绿色,而颗粒为深蓝色,鲜明,易于识别。
操作时用油镜按网织红细胞计数法,计数1000个红细胞中,所彩红细胞数,然后除以1000,即为碱性点彩红细胞的百分率。
由于点彩红细胞较少,分布不匀,有人用扩大计数面积的办法计数,这比只数1000个红细胞准确,可选择分而均匀区域,数50个视野中点彩红细胞数,然后计数5个视野内红细胞总数,再按下式求出点彩红细胞占有比值。
点彩红细胞理有比值(百分率)=50个神野内点彩红细胞数/5个视野内红细胞总数×10
注意:必须选择红细胞分布均匀的区域计数。
[参考值] 不超过3×10-4或0.0003
[临床意义] 点彩红细胞明显增多可见于铅、汞、、等人。此外,溶血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白血病、等也可见增多。
红细胞经碱处理破裂后,溢出血红蛋白成为影细胞,如红细胞残存着RNA呈凝集而沉积于影细胞中,再经美蓝染色后,可清晰地见到蓝色颗粒。计数方法与点彩红细胞相似。其意义与点彩红细胞相同,这铅中毒的辅助诊标之一。
[参考值] 0.004-0.008
[临床意义]临床意义与点彩红细胞相同。4.1.8 八、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tate,ESR)是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沉降的速度而言,简称。在健康人血沉波动于一个较狭窄范围内。在许多病理情况沉明显增快。红细胞沉降是多种因素互相作用的结果。
[原理]血流中的红细胞,因胞膜表面的所具有的负电荷等因素而互相排斥使细胞间距离为约为25nm,故彼此分散悬浮而下沉缓慢。如血浆或红细胞本身了生改变,则可使血沉了生变化。目前已知影响血沉增快或减慢的主要因素有:
1.血浆因素:在正常情况下,红细胞膜表现的带有负电荷形成zeta电位,使红细胞互相排斥而保持悬浮稳定性,沉降很慢。但地病理情况下,血浆或球蛋白增多,致使红细胞zeat电位降低,彼此易于沾边成缗钱状,此种聚集的红细胞团块与血液接触的总面积缩小,受到血浆的阻力减弱而使血沉加快,而、糖蛋白等可使血沉减慢。此外血脂与血沉有关,可使血沉加快,而可使血沉减慢。
2.红细胞因素:正常情况下,红细胞沉降力和血浆回流阻逆力大体平衡,血沉缓慢。如遇严重贫血,由于红细胞减少总面积,承受血浆的阻逆力减小,因此血沉加恰似。反之,红细胞增多症的血沉减慢,红细胞对血沉也有一定影响,红细胞直径愈大,厚度愈小,血沉愈快。而球形红细胞不易形成缗钱状,所以血沉缓慢。
3.血沉管的位置:当血沉管垂直而立时,红细胞所受阻逆力最大。当血沉管倾斜时,红细胞多沿一侧下降,而血浆在另一侧上升,致使血沉加快。
[方法学评价]血沉测定的方法有多种,有魏氏法(Westergren法)、库氏法(Coulter法、)、温氏法(Wintobe-landsbrey法)、潘氏法。其差别在于抗凝剂、用血量、血沉管、观察时间以及记录结果方面不同。库氏法每5分钟记录一海外侨胞结果,它除获得1小时沉降结果外,还可以看到这段时间内沉降曲线,对病灶活动与否及预后判断后有一定价值。Wintrobe –landsbery提出了贫血时血沉校正曲线,或消除贫血对血沉结果的影响。潘氏法不需从静脉采血,仅须血即可,但常受组织液混入的影响。上述各方法均有其优点、缺点,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推荐魏氏法为标准法,并对器材和操作方法做出了严格的,国外已有一次性使用的塑料血沉管及其附件高品供应,避免了乙毒的交叉感染,同时还设计专用的自动化仪器,自动读数并打印出结果。我国在1983年全国临床检验方法学学术会议上推荐魏氏法作为参考方法。
专用于血沉测定的仪器有两种:一种是魏多法自动血沉测定仪或尖似仪器自动记录后转换成魏多法测定值;另一种是zeta红细胞比值测定,前者其取血、抗凝、装入血沉管等步骤均与常规操作相同,只是将听管垂于具有自动计时装置的血沉架之后,可于30,60,120分钟时分别自动记录其结果。
1972年Bull发明了Zetafuhe离心机来测定 zeta红细胞沉降率(ZSR)。将病人抗凝血注入特制血沉管中,置于特制的离心机内,以400r/min正反方向旋转,每次45秒钟,旋转4次共3min,在改变放置方向时的同时,能将沉降管自动作180度旋转,促使红细胞密集分散4次,借红细胞自力向下呈Z形下降,闱取zeta红细胞比积值,然后再行高速离心沉淀最真实的红细胞比积值,用HCT除以ZCT即得ZSR值,据报道其参考范围为0.5,ZSR增大代表血沉增快。但该法尚未得到公认。
ZSR测定的优点有不受年龄、性别、朊贫血及闭幕式验条件的影响,筛选潜在性疾病的敏感性高,测定时间短等。
[参考值] 魏氏(Westergren) 法:成年男性0-15mm/h
成年女性0-20mm/h
潘氏法:成年男性0-10mm/h
成年女性0-12mm/h
[临床意义]
1.血沉增快在临床上更为常见,魏氏法不论男女其血沉值达25mm/h时,为轻度增快;达50mm/h时为中度增快;大于50mm/h 则为重度快。潘氏法不论男女血沉达20mm/h者均为增快。
(1)生理性增快:妇女月经血沉略增快,可能与破伤及出血有关,妊娠3年月以上血沉逐渐增快,可达30mm/h或更多,直到后3周,如无关发症则逐渐如无关发症则逐渐恢复正常。其增快可能与生理性贫血、纤维蛋白原量逐渐增高、胎盘剥离、产伤等有关。60岁以上的高龄者因血浆原蛋白量逐渐增高等,也常见血沉增快。
(2)病理性增快:①各种炎症:性时,血中急性反应相物质(acutephase reactant)迅速增多,包括α1抗(α-antirypsin)、α2巨蛋白(α2-mactoglobulin)、(c reactive protein)、肝珠蛋白(haptoglobin )、运(transferrin)、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等,主要因有释放增多甚至加强所致。以上成分或爽或者少地均能促进红细胞的缗线状聚集,故炎症发生后2-3天即可见血沉增快。的病理改变性炎病症,其活动期血沉增快。慢性炎症如结核病时,纤维蛋白原及含量增加,血沉蝗显增快。临床上最常用血沉来观察结核病及风湿热有无活动性及其动态变化。②组织损伤及:较大的手术创伤可导致血沉境快,如无合并症,一般2-3周内恢复正常。时常于发病后3-4天血沉增快,并持续1-3周,时血沉正常,故可借血沉结果加以鉴别;组织损伤坏死等引起血沉增快的机理大体同时。③恶性肿瘤:ESR加快可能与肿瘤细胞分泌糖蛋白(属球蛋白)、肿瘤组织二坏死、继发感染及恶质贫血等因素有并。血沉多正常,故常用血沉作为恶性肿瘤及一般检查等所不能查见的恶性肿瘤。对于恶性肿瘤病人增快的血沉,可因手术切除或化疗放疗较彻底而渐趋正常,复发或时又见增快。④各种原因导致的高球蛋白血症(hyperglobuinemia):、、等所致的高球蛋白血症时,血沉常明显增快略种原因引起的相对性球蛋白增高如、时血沉亦常增快。、血症时,的恶性增殖致使血浆病理性球蛋白高达40-100g/L或更高,故血沉增快。巨球蛋白症病人,血浆中 增多,其血沉理应增快,但若IgM明显增多而使血浆沾稠度增高即高沾时,反而抑制血沉,可得出一个正常甚至减慢的结果。⑤贫血:轻度贫血对血沉尚无影响,若血红蛋白低于90g/L时,血沉可因而增快,贫血越严重,血沉增快越明显,乃因红细胞数量稀少,下沉时受到的磨擦阻力减少等所致。故明显贫积压病人作血沉检查时应进行贫血因素的校正,而报告其校正后的结果。低色素性贫备量,因红细胞体积减小,内含血红蛋白量不足而下沉缓慢;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镰形细胞性贫时,由于其形态学的改变不利于缗钱状聚集,故其血沉结果均常降低。⑥高胆固醇积压症:特别是血胆固醇明显增高者,血沉每见增快。
炎症时白细胞计数与血沉结果起来分析对辅助诊断及疗效观察更不有益。白细胞的增高及其分类变化直接受、组织分解产影响,故变化出现早,对急性炎症的诊断、疗效观察更为重要,而血沉增快乃继发于急性相产物的增多,特别是受纤维蛋白原和球蛋白增高等影响,相对来说,出现较晚,故对观察慢性炎症特别是判断疗效更有价值。鉴于血沉增快大多因血浆中蛋白质成分改变所引起,而这种改变一旦发生并不能迅速消除,因此复查血沉的间隔时间不宜太短,至少需。
2.血沉减慢意义较小,可因红细胞数量明显增多及纤维蛋白原含量严重减低所致见于各种原因所致的脱水血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和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4.2 白细胞检查4.2.1 一、白细胞计数人体外周围血中的白细胞包括粒细胞、淋巴细胞、。它们通过不同方式、不同机制消灭原体重,消除和参加免疫反应,产生抗体等从而保证机体健康。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起源于共同的祖细胞,即多向骨髓祖细胞(pluripotential Myeloid progenitor,CFU-S).CFD-S既能增殖,又具不向不同分化的能力,平时处于静止状态。这种细胞约占骨髓有核细胞数的0.5-1.0%,血循环中也可存在很少量。推测系祖CFD-S属于同级的多向淋巴祖细胞,为和的共同祖细胞,存在于嘣髓内。近年来对粒细胞研究有很大进展,已知它起涛于骨髓中向粒系发展的祖细胞。后者有关体液因子(指集落刺激因子,也称粒细胞生成素)的调节下分化为原粒细胞,经数次有丝分裂而依次发育国早幼粒、中幼粒及晚幼粒细胞,后者已丧失分裂能力,仅继续发育为成熟的杆状核和分叶核细胞。一个原粒细胞经过增殖发育,最终生成8-32个分顺核粒细胞。目前常根据其发育阶段而将粒细胞群人为地划分为分裂池(mitoticpool)、成熟池(matyration pool)、贮备池(storagepool)、循环池(circulatimg pool)等。了解粒细胞动力学将有助于分析外周血中粒细胞增多,减少的原因。一般认为从原粒细胞发育为分叶核细胞共需10天左右。这一过程是在骨髓内进行。贮备池中的杆状核及分叶核粒细胞仅有约1/20释放到周血中,大部分则仍存于贮备池内以便不断地补充损耗及应急需。成熟细胞进入积压液后构成况积压液粒细胞池(total blood granulocyte pool,TBGP)该池中约半数的粒细胞游离运行于血循环之中,构成循环粒细胞池(circulating granulocyte pool,CGP)另一半则险着于血管内壁而形成边缘粒细胞池(marginal granuulocyte pool,MGP)。白细胞计数时所得的白细胞值仅为循环池的粒细胞数。边缘池及循环池的粒细胞之间可以互相换位,并经常保持着动态平衡。由于许多因素的影响,这两个池中的粒细胞可一过性地从一方转向另一方面,从而导致白细胞计数结果呈较大幅度甚至成倍的波动。这一点在分析白细胞计数结果时必须予考虑。进入血液的粒细胞约平均停留10h之后,即逸出血管壁而进入组织内或者中,以行使其防御功能。这些细胞一般不再返回血管,在组织中发挥功能作用的时间为1-2天,其后即消失。消亡的粒细胞由骨髓释放的新生粒细胞加以补充,而保持外围血中量的相对恒定。
白细胞计数有目视计数法和仪器计数法,仅介绍目视法。
[原理]用白细胞计数稀释液(多用稀乙酸溶液),将血液稀释一定倍数并破坏红细胞后,滴入庆数盘中,在显微镜下计数一定范围内的白细胞数,经换算即可求得每升血液中各种白细胞的总数。
[方法学评价] 见第三章第三节。
[参考值] 成人:(4~10)×109/L
初生儿:(15-20)×109/L
6月-2岁:(11-12)×109/L
[临床意义] 见介绍。4.2.2 二、白细胞分类计数虽人多种类型白细胞分类自动化仪器相继问世,但不仅因价格昂贵限制其普及,而且其结果只起到筛选作用,迄今尚无一台仪器能完全代替显微镜血涂片进行白细胞分类检查。因此,临床上仍然采用传统的显微镜分类法。即将血液涂成薄膜,经瑞特染色后,于显微镜下,按白细胞形态学特征逐个分别计数,得出各种白细胞的比值或所占百分比。结合白细胞计数结果,可间接求出每升血兴高采烈中各种白细胞的绝对值。准确的白细胞分类计数(differential count,CD)结果,来源于扎实的血细胞形态学基础和质量优良的血淫片制作与染色,这也是质量控制的关键。外周血正常白细胞形态特点请参考实习手册。血淫片的制作与染色本书第一章。本节仅阐述各类白细胞病理变化的临床意义。
[参考值] (成人)
白细胞分类 百分比 绝对值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0.01~0.05 (0.04~0.5)×109/L
中性分顺核粒细胞 0.5~0.7 (2~7)×109/L
嗜酸性粒细胞 0.005~0.05 (0.02~0.5)×109/L
0~0.01 (0~1)×109/L
淋巴细胞 0.20~0.4 (0.8~4)×109/L
单核细胞 0.03~0.08 (0.12~0.8 )×109/L
[临床意义]
(一)中性粒细胞
由于中性粒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50-70%,其增高和减低直接影响白细胞总数的变化。因此在临床检查中绝大多数病例白细胞总数实际反映着中性粒细胞变化,所以本节介绍的白细胞总数的临床意义的主要指中性粒细胞的变化。
1.中性粒细胞数时量变化
(1)中性粒细胞生理性增多:
1)年龄:初生儿白细胞较高,一般在15×109/L左右,个别可高达30×109/L以上。通常在3-4天后降至10×109/L左右,约保持3个月,然后逐渐降低至成人水平。初生儿外周血白细胞主要为中性粒细胞。到第6-9天逐渐下降至与淋巴细胞大致相等,以后淋巴细胞逐渐增多,整个婴儿其均较高,可达70%。到2-3风后,淋巴细胞逐渐下降,中性粒细胞逐渐下升,到4-5岁二者又基本相等,形成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变化曲线的两次交叉,至青春其时与成人基本相同,白细胞生下变化曲线见图2-5。
图2-5 白细胞变化曲线
2)。日间变化:在静息状态时白细胞数较低,活动和进食后较高;早晟较低,下午较高;一日之间最高值与最低值之间可相差一倍。运动、和情绪变化,一般的体力劳动、冷浴、日光或照射等均可使白细胞轻度增多。如剧烈运动、可于短时间内使白细胞高达35×109/L,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当运动结束后迅速即恢复原有水平。这种短暂的变化,主要是由于循环池和缘籽的粒细胞重新分配所致。
3)妊娠与分娩:妊娠其白细胞常见增多,特别是最后一个月,常波协于(12~17)×109/L之间,分娩时可高达34×109/L。分娩后2-5日内恢复正常。由于白细胞的生理波动很大,只有通过定时和反复观察才有意义。
(2)中性粒细胞病理性增多:
1)急性感染:急性化脓性感染时,中性粒细胞增高程度取决于感染的种类、感染灶的范围、感染的严重程度、患者的反应能力。如感染很局限且轻微,白细胞总数仍可正常,但分类检查时可见分叶核百公率有所增高;中度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增高大于10×109/L,并伴有轻度核象左移;严重感染时总数常明显增高,可达20×109/L以上,且伴有明显核象左移。
2)严重的损伤或大量血细胞破坏:在较大手术后12~36h,白细胞常达10×109/L以上,其增多的细胞成分以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为主。急性硬死后1-2天内,常见白细胞数明显增高,借此可与心绞痛相区别。急性时,也可见白细胞增多,这些可能与心肌损伤和手术创伤等所产生的蛋白分解产生及急性溶血所导致的相对缺氧等,促进骨髓贮备池增加释放有关。
3)急性大出血:在或破裂后,白细胞迅速增高,常达(20~30)×109/L。其增多的细胞也要是中性分叶核粒细胞。这可能与状态、内出血而一过性缺氧等有关。
4):化学药物如、等中毒时,常见白细胞数增高,甚至可达20×109/L或更高。代谢性中毒如及慢性肾炎尿毒症时,也常见白细胞增多,均以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为主。
5)肿瘤性增多:白细胞呈长期持续性增多,最常见于粒细胞性白血病,其次也可见于各种恶性肿瘤的晚期,此时不但总数常达(10~20)×109/L或更多,且可有较明显的核象左移现象,而呈所谓。白血病时白细胞总数增高的主要机制为白血病细胞失控地无限增值;白血病细胞的周期延长;血中转动时间延长(正常白细胞约为10h,白血病细胞平均为33~38h)。恶性肿瘤时白细胞增多的机理为某些恶性肿瘤如、等产生促粒细胞生成素;恶性肿瘤坏死分解产物促进内骨髓贮备池释放;恶性肿瘤伴有骨髓转移而将骨髓内粒细胞(甚至较幼稚的粒的细胞,并可伴有幼红细胞)排挤释放入血。
(3)中性粒细胞减少(neutropenia):
1)。某些感染:某些革兰多如、杆菌感染时,如无并发症,白细胞当选均减少,甚至可低到2×109/L以下,一些感染如流感时的白细胞亦减少,可能是由于在细菌素及病毒作用下使贴壁的即边缘池粒细胞增多而导致循环池中粒细胞减少所致,也可能与抑制骨髓释放粒细胞有关。
2)某些血液病:如典型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时,呈“三少”表现。此时白细胞可少到1×109/L以下,分类时几乎无均为淋巴细胞,乃因中性细胞严重减少所致的淋巴细胞相对增多。小部分其白细胞总数不高反而减低,称非性白血病(aleukemic leukemia),其白细胞可&1×109/L,分类时亦呈淋巴细胞相对增多,此时只有骨髓检查才能明确诊断。
3)慢性理、化损伤:(如X线等)、长期服用后,可因抑制骨髓细胞的有丝分裂而致白细胞减少,故于接触和应用期间每作一次白细胞计数。
4)自笛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由于性抗核体导致白细胞破而减少。
5)脾功能亢进:各种原因所致的脾肿大,如门脉性肝硬化、班替综合征等均可见白细胞减少。其机制为肿大的脾中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破坏了过多的白细胞;肿大脾分泌了过多的脾素,而此种体液因子能灭活促进粒细胞生成的某些因素。
2.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
(1)核象左移:外周血中杆状核细胞增多世界形势并出现晚幼粒、中幼粒、早幼粒等细胞时均称为核象左移。最常见于各种所致的感染,特别是急性化脓性细菌感染时,核象左移时常伴有明显的中毒颗粒、空泡变性、核变性等质的改变。急性中毒、急性溶血时民右见到核象左移。从中性粒细胞动力学来看严重的核象左移时,不但用了骨髓贮备池、成熟池的细胞,甚至也涉及了分裂池的成分。
(2)核象右移:正常人外周血的中性粒细胞以3叶核者为主,若5叶以上者超过3%则称为核象右移,此时常伴有白细胞总数减少。可由于缺乏造血物质、减少或骨髓造血功能所致主要见于、、也可见于应用抗代谢药的如或等之后。在炎症的恢复期,一过性地出现核象右移是正常现象,如在疾病进行期突然出现核右移的变化,则表不预后不良。图2-6显示了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
图2-6 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
3.中性粒细胞形态变化
(1)中性粒细胞的毒性变化:
1)中毒颗粒:比正常中性颗粒,大小不等,分布不均匀,染色较深,呈黑色或紫黑色。有时颗粒很粗大,与易混淆;有时双小而稀少,散杂在正常中性颗粒之中。
含中毒颗粒的中性粒细胞应与嗜碱粒细胞区别,其要点:嗜碱粒细胞核较少分叶、染色较浅、颗粒较大、大小不均、着色更深、细胞边级处常分布较多,可分布于核上,胞浆中常见小空泡。在血片染色偏碱或染色时间过长时,易将中性颗粒误认为中毒颗粒。但只要注意全片各种细胞的染色情况,则不难区别。
含中毒颗粒细胞在中性细胞中所占比值称为毒性指数。毒性指数愈大,提示中毒变性结果。
2)空泡:可为单个,但常为多个。大小不等,亦可在核中出现。被认为是细胞变性的结果。
3)Dohle体:是中性粒细胞胞因毒性变而保留的嗜碱性区域。呈圆形、梨形或云雾状。界限不清,染成灰蓝色,直径为1-2μm,是胞质局部吵成熟,即核与胞质发育不平衡的表现。Dohle小体亦可见于单核细胞中,其意义相同。
4)退行性变:常见者有胞体肿大、结构模糊、边缘不清晰、核固缩、核肿胀和核(染色质模糊、疏松)等等。如胞质破裂后消失,只剩胞膜,则成裸核或蓝状细胞,通行性变亦可见于衰老细胞销售量在正常情况下为数极少。
上术这形态变化见彩图2。这些毒性变化可单独出现,亦可同时出现。观察中性粒细胞的毒性的变化,对估计疾病的预后有一定帮助。
(2)其它异常白细胞:
1)巨多核中性粒细胞:成熟中性细胞胞体增大,核分叶过多,常为5-9叶,甚至12-15叶。各叶大小差别很大,常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
2)Pelger-Huet:表现为成熟中性粒细胞核分叶能力减肥。常为杆状和分两叶(其间难成细丝)。呈肾形或哑铃形。染色质聚集成小块或条索网状,其间有空折间隙。为常异常,一般无临床。但也可继发于革些严惩感染、白血病、、肿瘤转移和某些药物(如胺、二甲基异恶唑)治疗后。
3)Chediak-Higashi畸形:在患者骨髓和血液各期粒细胞中,含数个至数十个直径2-5μm的,即异常巨大的紫蓝或紫红色颗粒。电镜观察和显示,巨大颗粒为异常。患者容易感染,常伴。为常染色体陷性遗传,此异常颗也偶见于单核细胞、淋纠细胞中。
4)Alder-Reilly畸形:其特点是在中性粒细胞中含巨大深杂的嗜天青颗粒,染深紫色。此异常颗粒与中毒颗粒的区别是颗粒较大,不伴有白细胞数增高、核象左移和空泡等其它毒性变化。患者常伴有脂肪软骨或的遗传性粘多糖代谢障碍。类似颗粒亦可见于其它白细胞中。
5)May-Hegglin畸形:患者粒细胞终身含有淡蓝色涵体。实验证明这种包涵体与前述常见于严重感染、中毒等所见Dohle体相同,但常较大而圆。性粒细胞外,其他粒细胞甚至巨核细胞内亦可见到。
各种白细胞形态见彩图2。
(二)嗜酸性粒细胞
见本节“”。
(三)嗜碱性粒细胞
见本节“”。
(四)淋巴细胞
1.淋巴细胞数量变化
(1)淋巴细胞增多(lymphocytosis):
1)某些病毒或细菌所致的急性,如、,、等。时淋巴细胞常明显增多。
2)某些慢性感染:如结核病时淋巴细胞也增多,但白细胞总数一般仍在正常范围内,须借助白细胞分类来识别。
3)后:如发生排异反应时,于排异,淋巴细胞的绝对值即增高。
4)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白血性淋巴;前者如系慢性型,以白血病性成熟淋巴细胞为主,如系急性型则以原幼淋巴细胞为主,均可致白细胞总数增高;后者多以原、幼淋巴细胞为主。
5)再生障碍性贫血、,由于中性粒细胞显著减少,导致淋巴细胞百分率相对增高,称为淋巴细胞相对增多,此时白细胞总数是减低的。
(2)淋巴细胞减少(lymphopenia):主要见于接触放射线及应用或促肾上遥皮质激素时,要严重化脓性感染时,由于中性粒细胞显著增加,导致淋巴细胞百分率减低,但计算其绝对值,淋巴细胞数量仍在正常范围。
2.淋巴细胞形态学变化
(1):在性单核增多症、病毒性肺肝炎、等病毒感染或过敏原则刺激下,可使淋巴细胞增生,并出现某些形态学变化,称为异型淋巴细胞。Downey将其按形态特征分为三型:
1型(空泡型):最多见。胞体比正常淋巴细胞稍大,多为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核圆形、肾形或分叶状、常偏位。染色质粗糙,呈粗网状或小块状,排列不规则。胞质丰富,染深蓝色,含空泡或呈泡沫状。
Ⅱ型(幼稚型):胞体较大,核圆形或卵圆形。染色质细致呈网状排列,可见1-2个至发生母细胞化的结果。
Ⅲ型(不规则型):胞体较大,外形常不规则,可有多数足。核形状及结构与1型相同或更不殊途同归,染色质较粗糙。胞质量丰富,染色淡蓝或灰蓝色,有透明感,边缘处着色较深蓝色。可有少数空泡。
(2)受放射线损伤后淋巴细胞形态变化:通过放射生物学的研究以及对射线损伤病人观察,证实淋巴细胞是白细胞中对电离辐射最敏感的细胞。人体遭受较小的电离辐射之后,虽未出现明显临床症状,但血中淋巴细胞的数量却已显著减少。若经较大剂量照射后,淋巴细胞迅速减少,剂量越大,减少得越严重以致衷竭,与此同时受损伤的淋巴细胞还出现形态学改变,如核固缩、核破坏、双核的淋巴细胞以及含有卫星核的淋巴细胞。后者是指胞质中之旁出现也称,是射线损伤后较为特殊的甩所见。
(3)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时形态学变化:在急、时,不但出现各阶段的原幼细胞,且处于各分阶段的白血病的细胞都有特殊的形态变化。在《血液学及血液学检验》的章节中将予以阐述。
(五)单核细胞
单核细胞变化见本节“”。4.2.3 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嗜酸性粒细胞起源于骨髓内CFU-s。经过单向嗜酸性祖细胞(CFU-EO)阶段,在有关生成素诱导下逐步分化,成熟为嗜酸性粒细胞,在正常人外周血中少见,仅为0.5-5%。
嗜酸性粒细胞有微弱的,但基本是无杀菌力,它的主要作用是抑制嗜石破天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合成与释放其活性物质,吞噬其释出颗粒,并分泌酶发破坏组胺,从而起到限制的作用。此外,实验症明它还参加与对嚅虫的免疫反应。嗜酸性粒细胞的趋化因子至少有六大来源:①从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而来的组胺(histamine);②由补体而来的C3A/C5A、C567,其中以C5a最为重要;③从致敏淋巴细胞而来的嗜酸性细胞趋化因子;④从寄生虫而来的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⑤从某些细菌而的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如乙型溶血性等);⑥从肿瘤细胞而来的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以上务因素均可引起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由于嗜酸性粒细胞在外周血中百分率很低,故经白细胞总数和嗜酸性粒细胞百分率换算而来的绝对值误差较大,因此,在临床上需在了解嗜酸性粒细胞的变化时,应采用直接计数法。
[原理]用嗜酸性粒细胞稀释液将血液稀释一定倍数,同时破坏红细胞和大部分其它白细胞,并将嗜酸性粒细胞着色,然后滴入细胞计数盘中,计数一定范围内,即可求得每升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数。嗜酸性粒细胞稀释液中类繁多,虽想方不同,但作用大同小异。分为保护嗜酸性粒细胞而破坏其它细胞的物质和着染嗜酸性粒细胞的物质(如溴紫、伊红、红等),可根据本实验室的条件选择配制。
[参考值] (0.05-0.5)×109/L
[临床意义]
1.生理变化:在劳动、寒冷、饥锇、精神刺激等情况下,兴奋,通过下视丘刺激前叶,产生()使产生肾上腺皮质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可阻止骨髓释放嗜酸性粒细胞,并促使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向组织浸润,从而导致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减少。因此正常人嗜酸性粒细胞白天较低,夜间较高。上午波动较大,下午比较恒定。
2.嗜酸性粒细胞增多(eosinophilia)
(1)过敏性疾患:如在、、食物过敏、病时均可见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肠寄生虫与肠壁内结合的肥大细胞接触时,使后者脱颗粒而稀放组胺,导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在某些患者,其血中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南昌周到白细胞总数高达数万分类中90%以上为嗜酸性粒细胞,而呈嗜酸性粒细胞型类白血病反应,但其嗜酸性粒细胞均属成熟型,随彻底及感染消除而血象逐渐恢复正常。
(2)某些传染病:一般急性传染病时,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均减少,唯时反而增高,现已知这可能因该病(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所产生的酶能活公补体成分,继而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所致。
(3):此时嗜酸性粒细胞常可高达10%以上,并可见有幼稚型。罕见的嗜酸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时其白血病性可达90%以上,以幼稚型居多,且其嗜性颗粒大小不均,着色不一,分布紊乱,并见空泡等形态学改变。某些恶性肿瘤,特别是淋巴系统恶性疾病。如堆及某些上皮系肿瘤如时,均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一般在10%左右。
3.嗜酸性粒细胞减少(eosinopenia)见于伤寒、副伤寒、手术后严织损伤以及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促此质激素后。
4.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的其他应用
(1)观察急生传染病的预后:肾上腺皮质有促进体抗感染的能力,因此当急性感染(如伤寒)时,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嗜酸性粒细胞不减少,恢复期嗜酸性粒细胞又逐渐增多。若临床症状严重,而嗜酸性粒细胞不减少,说明肾上腺皮质功能衰竭;如嗜酸性粒细胞持续下降,甚至完全消失,说明病情严惩反之,嗜酸性粒细胞重现,甚至暂时增多,则为恢复的表现。
(2)观察手术和烧伤病人的预后:手术后4h嗜酸性细胞显著减少,甚至消失,24-48h后逐渐增多,增多速度与病情变化基本一致大面积浇伤病人,数小时后嗜酸性粒细胞完全消失,且持续时间较穆斯林,若大手术或面积烧伤后,病人嗜酸性粒细胞不下降或下降很少,均表明预后不良。
(3)测定肾上腺皮同功能:ACTH可使肾不腺破质产生肾上腺皮质激素,造成嗜酸性粒细胞减少。后,随即肌注或静脉滴注ACTH25mg,直接刺激肾上腺皮质,或注射0.1%肾上腺素0.5ml,刺激垂体前叶分泌ACTH,间接刺激肾上腺皮质。肌注后4h或静脉滴注开始后8h,再用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结果判断:①在正常情况下,注射ACTH或涌上腺素后,嗜酸性粒细胞比注射前应减少50%以上;②肾上腺皮质功能正常,而垂体前叶功能不良者,则直接刺激时下降50%以上,间接刺激时不下降或下降很少;③垂体功能亢进时,直接和间接刺激均可下降80-100%;④垂体前叶功能正常,而肾上腺皮质功能不良者则直接间接刺激下降均不到50%。艾迪生(Addison)病,一般下降不到20%,平均仅下降4%。4.2.4 嗜碱性粒细胞计数嗜碱性粒细胞胞质中含有大小不等的嗜碱性颗粒,这些颗粒中含有丰富的组按、肝素,后者可以抗血凝和使血脂分散,而组按则可改变毛细血管的通,它反应快而作用时间短,故又称快反应物质。颗粒中还含有缓慢作用物质,它可以改变血管和通透性,并使收缩,特别是使的平滑肌收缩而引起的。近年来已证实嗜碱性粒细胞参与特殊的免疫反应,即第三者型。
[方法学评价] 量很少,通常仅占白细胞的1/200~1/300。在一般白细胞分类计数中很难见到。自1953年Moore首次报告直接计数法以后对嗜碱性粒细胞在外周化的临床意义才逐渐了解。目前常用方法有两种。即甲苯胺痔支(Cooper法)和中性红法(shelley法)。
此二种方法操作步骤完全相同,即分别用甲苯胺兰稀释液性红稀释液将血液稀释一定倍数,同时破坏红细胞并使嗜碱性细胞分别染成紫红色或红色。然后滴入细胞计数盘,计数一定范围内嗜碱性粒细胞数,即可直接求得每升血液中嗜碱性粒细胞数。
[参考值] (0.02~0.05)×109/L
[临床意义]
1.增多:常见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粘液星、、变态反应、等。
2.减少:见于速发型变态反应(、等)、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及过量、(、严重感染、出血等)、、等。
在临床上嗜碱性粒细胞计数,常用于与类白血病反应的鉴别和观察变态反应。4.2.5 单核细胞计数单核细胞(moncyte)占白细胞总数的3-8%,骨髓多能造血干细胞分化为髓系干细胞和粒-单系祖细胞之后进而发育为原单核细胞、幼单核细胞及单核细胞,后者逐遂可释放至外周血中。循环血内的单核细胞并非终末细胞,它在血中的停留只是暂的,3-6天后进入组织或体腔内,可转变为幼噬细胞,再成熟为巨细胞。因此单核细胞与组织中的巨噬细胞构成单核巨噬细胞系统,而发挥防御功能。
[原理]单核细胞具有强烈的非酯,在酸性条件下,可将稀释液中α-萘酯水解,产生α-萘酚,并与六偶氮会品红结合成稳定的红煞费苦心化合物,沉积于单核细胞内,可与其他白细胞区别。因此将血液稀释一业倍数,然后滴入计数盘,计数一定范围内,即可直接求得每升血液中单核细胞数。
[参考值] (0.196±0.129)×109/L
[临床意义]
1.单核细胞增多(monocytosis)
(1)生理性增多:正常儿童外周血中的单核细胞较成人稍多,平均为9%,出生后2周的婴儿可呈生理性单核细胞增多,可达15%或更多。
(2)病理性增多: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防御作用是通进以下3个环节来完成的:①对某些病原体如、、、沙门菌、布鲁劳动保护菌、和弓等,均有吞噬和杀灭的作用;②能清除损伤或已死亡的细胞,在炎症组织中迅速出现多数中性粒细胞与单核细胞,前三天中性粒细胞占优势,以后或更晚则以单核细胞为主,由于单核细胞和巨噬吞噬残余的细菌和已亡的粒的细胞,使炎症得以;③处理抗原,在免疫反应的某些阶段协助淋巴细胞发挥其免疫作用等。
临床上单核细胞增多常见于:
1)某些感染:如亚急生、、黑热病等;急性感染的恢复期刀可见单核细胞增多;在活动性如严重的浸润性的杰粒性结核时,可致血中单核细胞明显增多,甚至呈单核细胞类白血病反应,白细胞占总数常达20×109/L以上,分类时单核细胞可达30%以上,以成熟型为主,但亦可见少数连续剧单核细胞。
2)某些血液病:粒细胞缺乏症的恢复期,常见单核细胞一过性增多,、时可见幼单核细胞增多,成熟型亦见增多。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时除贫血,白细胞减少等之外。白细胞分类时常见核细胞增多。
2.单核细胞减少,意义不大从略。4.2.6 淋巴细胞计数成人淋巴细胞约占白细胞的1/4,为人体主要。淋巴细胞同样丰收源于多能干细胞,在骨髓、脾、和其它淋巴组织生成中惊讶发育成熟者称为B淋巴细胞,在积压液中占淋巴细胞的20-30%。寿命较短,一般仅3-5天,经抗原激素活后分化为浆细胞,产生特异性抗体,参与体液免疫。在、脾、淋巴结和其他组织,依赖发育成熟者称为T淋巴细胞,在血液中占淋巴细胞的60-70%。寿命较长,可达数月,甚至数年。被抗原体致敏后,可产生多种免疫活性物质,参与。此外还有少数、(杀伤细胞)、N细胞(裸细胞)、D细胞双标志细胞。但在普通显微镜下,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血液其他检查实验报告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