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财政政策挤出效应的“挤出效应”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西方经济学问题 单选1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 ) A.是指国民收入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动的税收变动量之间的倍数关系,或者说国民收入变化量与促成这种量变的税收变动量之间的比例.B.是指政府收入和支出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量为政府收支变动量的倍数.C.是指政府税收与转移支付具有适应经济波动而自动增减,并进而影响社会总需求的特点,一般称这样的财政政策及其效应为财政制度的自动稳定器.D.是指由扩张型财政政策引起利率上升,使投资减少,总需求减少,导致均衡收入下降的情形.E.又称预算赤字,是一国政府财政年度支出超过年度收入的差额.2固定汇率:() A.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与所有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交往收支状况的统计报表.B.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与所有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交往收支状况的统计报表.C.是指把各国货币的兑换比率稳定在一定幅度之内的一种制度.D.是指一国政府对汇率不予固定,听任外汇市场上本国货币的兑换比率浮动的一种制度.3.乘数:( ) A.是指增加的储蓄占增加的收入的比例.B.是指充分就业时的国民收入均衡.C.是指小于充分就业时的国民收入均衡.D.国民收入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动量的最初注入量之间的比例.E.是投资引起的收入增加量与投资增加量之间的比率.4.总需求曲线:( ) A.一般是指全社会在一定价格水平条件下,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B.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C.一般是指全社会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价格水平条件下的总产出或总产量.D.是一条先平行于横轴、后向右上方倾斜、最后垂直于横轴的曲线.E.把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放在一个坐标图上,用以解释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决定.5.国际收支平衡表:() A.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与所有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交往收支状况的统计报表。B.是指用一种货币表示的另一种货币的价格,即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的交换比率。C.是指把各国货币的兑换比率稳定在一定幅度之内的一种制度。D.是指一国政府对汇率不予固定,听任外汇市场上本国货币的兑换比率浮动的一种制度。6.储蓄函数:( ) A.一般是指消费与收入之间的数量关系。B.是指消费占收入的比例。C.是指增加的消费在增加的收入中所占的比例。D.一般是指储蓄和收入之间的数量关系。E.是指储蓄占收入的比例。7.货币供给:( ) A.是指人们在不同条件下,出于各种考虑对持有货币的需要。B.是一个存量指标,它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某一时点上所拥有的货币数量。C.是指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通货总和,即公众、厂商与银行的现金总额和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之和。D.是指银行之间的存贷款活动所引起的存款增加额。
作业帮用户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D C D B A D B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已有天涯账号?
这里是所提的问题,您需要登录才能参与回答。
"天涯问答"是天涯社区旗下的问题分享平台。在这里您可以提问,回答感兴趣的问题,分享知识和经历,无论您在何时何地上线都可以访问,此平台完全免费,而且注册非常简单。
什么是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
什么是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
09-03-03 & 发布
财政收支结构对经济增长效应的实证分析 内容提要:财政政策对一国经济的长期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财政政策通过税收和财政支出两个渠道对经济的增长产生影响,财政收支的各个具体项目对经济增长的效应是不同的,因此必须从财政收支结构角度来考察财政政策的效果。本文在回顾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对我国1986年到2003年财政收支结构与经济增长的长期均衡关系进行回归分析,说明了各个财政收支项目对经济增长的不同效应,并据此提出优化财政收支结构的政策建议。关键词:财政收支结构,经济增长,多元线性回归   市场可以通过价格机制有效配置资源,可是在市场不完善或有市场但运作低效从而产生市场失灵的时候,就需要政府的干预和调节。这时以政治决策为基础的财政通过预算以税收等形式从各经济主体集中部分资源,然后又以预算支出的形式在市场失灵的领域重新给予安排,这也是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所以国民经济是市场经济与政府经济、私人经济与公共经济的混合体。从国际上的一般情况看,就政府收支占GDP的比重而言,公共经济至少占到了国民经济1/3的份额以上,所以以财政收支为基础的公共经济活动对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影响是举足轻重的。   我国自从1978年实行市场化改革以来,财政虽然经历了萎缩和分散的过程,但是财政政策始终是支持改革和经济增长的有力工具之一。在财政政策的实践中所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就是财政收支结构的优化问题:我国的财政收支结构在转轨过程中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财政收支结构僵化且不合理,财政职能越位和缺位并存,削减财政收支常常无从入手。而导致这些困境的根本原因在于不十分清楚哪些税收会对经济产生更大扭曲而导致更多的效率损失,又有哪些财政支出更加能够有效地促进经济增长。这就需要正确分析财政收支结构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一、文献回顾   税收与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可以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上分析。从宏观角度分析主要是研究宏观税负和财政支出规模对经济增长的总体效应;而微观角度则是解析各个不同的税种和支出项目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效果,即分析财政收支结构的问题。本文的论述重点是微观分析,即研究财政收支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这是因为为了促进经济增长,除了适当的财政总量政策,更加重要的是适当的微观财政政策,也就是财政结构政策(马拴友,2003)。(一)税收与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宏观分析   在不考虑财政支出的情况下,税收对经济具有确定的负效应。早在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中,税收就被认为会影响资本积累、减少资本投资,因此是阻碍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因素;而到了凯恩斯主义(Keynesianism)经济学时代,凯恩斯主义者又通过税收乘数说明了税收对经济的负效应:在三部门经济中,假设 代表边际消费倾向,则在总量税情况下税收乘数是 ,而在在比例税情况下税收乘数是 (其中t为税率),不论是总量税还是比例税,税收乘数都是负的,即税收对经济具有紧缩性。因此,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认为税收政策是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运用税收政策有意识地调节国民经济活动。当总需求不足时,为了防止经济的衰退和停滞,就应当采取减税的办法(如免税、退税、降低税率等)以刺激总需求;反之当总需求过旺,出现通货膨胀时,则应该采取增税的办法。这就是所谓的凯恩斯主义“相机抉择”的税收政策。除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外,供给学派(Supply-side School)也提出了自己的税收观点,他们认为较高的边际税率会防碍经济活动的水平和增长率,并通过拉弗曲线(Laffer Curve)说明了如何寻求宏观税负的最优点,如图1所示,在较低税率情况下增加税收,政府的税收收入扩大而不影响生产,但到达一定税率(E点)后,进一步增加税收则会导致生产和税收收入都下降,因此供给学派主张通过大力削减边际税率来拉动经济增长。所以从宏观上进行分析,经济学家们普遍得出了税收会抑制经济增长的结论.与税收对经济的负效应相反,一般情况下,财政支出总体而言对经济是起促进作用的 [1]。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同样通过财政支出乘数说明了财政支出对经济的正面效应:财政支出乘数主要包括政府购买乘数和转移支付乘数,在三部门经济中,假设 代表边际消费倾向,则在总量税情况下,两种乘数分别为 和 ,而在比例税情况下,则分别为 和 (其中t为税率),不论是总量税还是比例税两种乘数都为正,即财政支出对经济具有扩张性。与税收政策相同,财政支出政策也构成了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相机抉择”需求管理政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二)税收与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微观分析:财政收支结构的经济增长效应   以宏观分析为基础,经济学家更进一步从微观结构上分析不同的税种和支出项目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这也是本文要重点论述的内容。   在税收结构上,经济学家主要通过各种税种对私人投资与储蓄的影响来分析税收的微观经济效应。首先,资本形成是经济增长的核心问题(纳克斯,1966),资本的积累有利于经济增长,而资本的积累又通过投资实现 [2]。税收影响投资的机制是影响资本成本和资本边际收益率。一般来说,直接影响资本成本和资本的边际收益率的税种是公司所得税。Jorgenson(1963)、Sandmo(1974)等在研究税收政策与投资行为的关系时,构建了标准的资本成本理论模型。根据这个模型,公司所得税从两个方面来影响投资决策:一是对资本的边际收入征税,这可能使投资的边际收入下降而抑制投资行为;二是允许对某些资本成本项目进行扣除,这降低了资本成本而鼓励了投资行为。因此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任何旨在提高资本成本和降低资本边际收益率的税收措施将通过抑制投资增长而不利于经济发展,而任何旨在降低资本成本和提高资本边际收益率的税收优惠措施(如投资税收抵免)则将通过刺激投资意愿而有利于经济发展。其次,资本的形成又来源于储蓄,从这个角度看,经济增长的问题又是如何动员储蓄的问题(刘普照,2004),假设储蓄都能够被投资需求吸收,那么税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就表现在动员储蓄方面。影响储蓄的税收主要是所得税和流转税(在流转税中又以消费税对储蓄的影响最为重要),而所得税和流转税对储蓄的效应是有区别的,Due(1970)认为在与所得税产生同样多的税收收入情况下,流转税可能更加有利于提高家庭的储蓄比例,这是因为流转税虽然减少个支配收入,但是它的减少主要是用于消费的收入而不是用于储蓄的收入;此外流转税属于比例税而具有累退性,至少比所得税缺乏累进性;而在流转税下由“货币幻觉”导致的储蓄不变也是另外一个原因。所以,流转税比所得税对动员储蓄更有利从而也就相应地更能促进经济增长。   除了对税收的微观经济增长效应进行理论分析外,也有许多文献进行了相关的实证研究。如Devereux和Love(1995)通过在一个两部门内生增长模型对税收实验的模拟说明了增加资本所得税、工资税和消费税都降低了经济的平衡增长率,但是经济对不同税种的动态反应不同,经济对资本税收的反应是导致要素从物质资本产生部门流向人力资本产生部门,对产出影响比较大;而工资税和消费税则减少工作总时间,没有出现要素在部门间的大量流动,对产出影响比较小;另外,Mendoza、Milesi-Ferretti和Asea(1997)则通过研究11个OECD国家26年的有效税率,发现要素所得税对私人投资具有显著负效应,而消费税与私人投资率正相关,在进一步分析后得出了所得税会降低增长率而消费税的增长效应依赖于劳动供给弹性的结论。 对财政支出结构对经济增长的效应也产生了大量的研究。财政支出是由不同种类的各项具体支出构成的,为分析财政支出不同组成部分对经济增长的不同效应,可以将财政支出划分为公共投资支出、公共消费支出、公共事业支出和公共服务支出四类(于长革,2004) [3]。对于公共投资支出和公共消费支出的经济增长效应,主要通过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有效需求理论和IS-LM模型来分析:公共投资支出是一国投资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投资支出不足,特别是在存在投资陷阱的条件下,公共投资可弥补私人投资之不足,使投资支出增加,经济增长率提高;而对公共消费支出,无论其来源于增加税收还是增发公债,都将减少私人消费和投资,这是因为公共消费虽然部分弥补了私人消费,但总消费和投资支出必然减少,同时政府增加公共消费必将使更多的公共资源从生产领域转向非生产性领域,从而使公共投资减少,有效需求下降,降低经济增长。另外,对公共事业支出的效应则可以通过内生增长理论,如阿罗(Arrow K,1962)提出的“边干边学”模型、卢卡斯(Lucas R,1988)提出的“人力资本投资”模型和罗默(Romer P.M,1990)提出的“知识驱动”模型等来说明。知识和技术进步不仅是推动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因素,而且也是决定经济发展的内生变量。通过知识和技术要素的投人,其产出长期来看表现为边际收益递增的特征。知识和技术投资可以提高其它生产要素(如土地、资本和劳动力等)的生产能力,并能将这些能力转化为新产品和新服务,从而保持长期的经济增长。最后,对于公共服务支出,由于它基本上与生产无关,所以如果增加这方面的支出,必将使更多的资源用于非生产性领域,从而导致公共投资下降;虽然增加转移支付会增加可支配收入,但由于这些转移支付是一次性支付,因此私人边际消费倾向不会上升,消费不会增加,所以公共服务支出总体上不利于经济增长。   对于财政支出结构对经济增长的效应的实证研究主要有:Easterly和Rebelo(1993)全面分析了28个国家年的数据,他们得出的结论是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支出结构有密切关系,一国的财政政策受政府规模的影响很大,并且某些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水平相一致。就具体财政支出结构而言,公共交通和通讯投资与经济增长正相关,教育投资与经济增长正相关,但总公共投资与经济增长负相关。财政理论通常将财政支出划分为生产性的和非生产性的,在最优状态下,生产性财政支出与非生产性财政支出的比值应该取决于这两项支出对生产的产出弹性之比。Landau(1986)使用了年的65个发展中国家的有关样本,发现政府支出,特别是政府消费对经济增长有反向作用。相反的,Devarajan、Swaroop和Zou(1996)的实证分析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即认为生产性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是有正效应的。但是,他们进一步提出了,各种财政支出的效应不仅取决于它们在总财政支出中所占的比例,而且取决于生产性支出与非生产性支出的份额比是否等于它们的产出弹性之比。当生产性财政支出所占的比例过高时,它对经济增长的效应在边际上就成了负的,这种现象在发展中国家尤为突出。该文得出的结论揭示了财政支出何以在不同国家、不同时期对经济增长产生截然不同的效应,尤其是为揭示广大发展中国家大量的生产性财政支出何以没有带来预期的经济增长效应,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二、我国财政收支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模型与数据   在总结前人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拟对我国1986年到2003年财政收支结构与经济增长的长期均衡关系进行回归分析,测算出各类财政收支具体项目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方向和程度,从而为优化我国政府财政收支结构提供决策数据,为财政资源的有效配置提供准确的信息。   为了分析我国财政收支结构对经济增长的效应,首先建立如下所示的财政收支结构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1)=GDP增长率, 是常数,ot=工商税收(除所得税外),st=所得税(包括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cus=关税,agr=农业税(包括农业税、牧业税和农业特产税),g1=基本建设支出,g2=国防支出,g3=教科文与卫生支出,g4=政策性补贴支出,g5=支援农业支出,g6=行政管理费,g7=抚恤和社会救济费,g8=增拨企业流动资金,g9=工、交、流通部门事业费,g10=挖潜改造和科技三项费,g11=地质勘探费; 所用的是1986年到2003年我国GDP增长率与财政收支各个项目的数据(表1)。其中在财政收入中由于税收是主体,而非税收入由于名目繁多、统计精确度不如税收高,所以只分析各种税收收入。此外考虑到样本数据只有18年,解释变量不宜过多,所以将税收收入粗略地分为工商税收(除所得税外)、所得税、关税和农业税,其中将所得税从工商税中独立分离出来是因为所得税是仅次于增值税的第二大主要税种。各项税收和财政支出均是指其占GDP的比例;另外考虑到财政政策具有时滞,所以采用滞后一期的财政变量。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挤入与挤出效应--《吉林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
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挤入与挤出效应
【摘要】:
本文在国内外学者关于扩张性财政政策的研究基础上,结合有关财政政策的理论知识,通过利用面板数据的研究方法,选取我国全国各省市的面板数据为研究对象,按照东部、中部、西部的划分方法把我国各省市分为三个地区,在经过相关的数据处理和检验后,对所研究的三个地区分别进行了动态研究并分析了我国扩张性财政政策对民间投资是否存在挤出挤入效应,以实证结果来定量的评判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效应,最后根据模型结果,得出我国在积极的财政政策下,国家投资对民间投资在各个地区尚未发现存在所谓的“挤出”效应,反而存在一定的“挤入”效应,并且个别省市如江苏、天津的这种“挤入”效应还较为明显,所以进一步得出在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可以有效的带动经济发展以及拉动民间投资。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要注意根据不同的地区特点有针对性的采取适当有效的政策手段,并要堤防可能出现的五种财政政策风险,这样才能使积极的财政政策发挥最大的效用,所以在文章的最后提供了相关的政策指导意见,以期为政策制定者提供理论依据和相关指导建议。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0【分类号】:F224.0;F812.0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宋福铁;[J];财经研究;2004年08期
田杰棠;[J];财贸研究;2002年03期
刘溶沧,马拴友;[J];经济研究;2001年02期
曾令华;[J];经济研究;2000年03期
王小利;李长青;;[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6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严忠;李伟军;陆磊;;[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蒋满霖;周国霞;;[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井百祥;孙伶俐;;[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吴振信,许宁;[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田梦飞;[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李庆峰,杨义群,朱允卫;[J];商业研究;2002年14期
陈德伟,金戈;[J];商业研究;2005年13期
韦邦荣;杨玉生;;[J];商业研究;2006年14期
徐明华;[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卢文鹏;[J];财经科学;200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石鹏飞;;[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郭颖;胡山鹰;陈定江;;[A];第二届全国循环经济与生态工业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工业生态经济与技术专业委员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刘洋;孙阳;丰爱平;;[A];山东省海洋经济技术研究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周军民;[D];浙江大学;2001年
王春雷;[D];东北财经大学;2001年
许健民;[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1年
金戈;[D];浙江大学;2002年
周英章;[D];浙江大学;2002年
张勇勤;[D];厦门大学;2002年
黄耀军;[D];厦门大学;2002年
彭志远;[D];四川大学;2002年
张天明;[D];河海大学;2002年
李庆峰;[D];浙江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虞康;[D];中南大学;2007年
张晓玲;[D];暨南大学;2000年
李猛飞;[D];湖南大学;2001年
刘军民;[D];江西财经大学;2001年
曾韶东;[D];厦门大学;2001年
张广现;[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2年
王晓东;[D];中南大学;2002年
刘旭华;[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韩素卿;[D];河北师范大学;2002年
陈曦;[D];合肥工业大学;2002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荣;[D];天津财经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来英;[D];浙江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曾令华;[J];经济研究;2000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唐际发;高劲;;[J];生产力研究;2009年21期
周莉莉;[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张卿;[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1999年03期
张敬瑞;;[J];蚌埠党校学报;2003年03期
张献国;;[J];中国财政;2009年22期
孙勇;;[J];资本市场;1999年04期
孙华妤;;[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1998年04期
曹润林;宋尚恒;;[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09年01期
陈创练;;[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年06期
王远鸿;李国斌;陈明星;陈强;;[J];经济与信息;199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马佘刚;沈文庆;冯军;;[A];第九届全国核物理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1994年
卿平;;[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4年
高勇标;;[A];2008年中国经济特区论坛: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黄志龙;;[A];国际经济分析与展望()[C];2011年
段誉;刘一鸣;李昭;;[A];十二五·新挑战:经济社会综合风险管理——北大赛瑟(CCISSR)论坛文集·2011[C];2011年
安路勤;;[A];推进铁路新跨越加快经济大发展——中国科协2004年学术年会铁道分会场论文集[C];2004年
师萍;;[A];2007年度中国总会计师优秀论文选[C];2008年
范纯增;姜虹;;[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7年
贾会娟;赵春霞;;[A];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张书云;;[A];纪念农村改革30周年学术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渤海投资研究所
秦洪;[N];上海证券报;2007年
记者  李侠;[N];金融时报;2006年
罗力;[N];证券时报;2006年
王利敏;[N];解放日报;2007年
本报记者 路虹;[N];国际商报;2005年
吴一萍;[N];中国证券报;2007年
武汉新兰德
余凯;[N];证券时报;2007年
徐春林;[N];国际商报;2008年
冯子沣;[N];证券时报;2007年
渤海投资研究所
秦洪;[N];东方早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吴龙龙;[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曹洪彬;[D];厦门大学;2006年
黄耀军;[D];厦门大学;2002年
李浩然;[D];西北大学;2005年
陈之楚;[D];天津财经大学;2008年
程培堽;[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于永信;[D];山东大学;2009年
林建明;[D];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
李明;[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王宇;[D];辽宁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于丹;[D];吉林大学;2010年
刘红哲;[D];东北电力大学;2012年
庄文娟;[D];苏州大学;2011年
卢跃;[D];东南大学;2004年
许晓明;[D];湖南大学;2010年
崔寅生;[D];河北经贸大学;2012年
许媛媛;[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陈杰;[D];广西大学;2003年
侯泽媛;[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李兴;[D];天津大学;2006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苹果/安卓/wp
积分 141, 距离下一级还需 4 积分
权限: 自定义头衔
道具: 彩虹炫, 涂鸦板, 雷达卡, 热点灯, 金钱卡, 显身卡下一级可获得
道具: 匿名卡
购买后可立即获得
权限: 隐身
道具: 金钱卡, 彩虹炫, 雷达卡, 热点灯, 涂鸦板
本帖最后由 wanghaidong918 于
07:28 编辑
如题,就是西方经济学中的宏观范畴的,谢谢各位达人了。
载入中......
挤出效应书上都有讲,要减轻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可以同时扩展货币。
vincent_wgd
谢谢你,可是关于减轻的话可否详细点呢?
挤出效应的产生主要是因为扩张财政时带来的利率上升挤出私人投资。要减轻挤出效应,可以同时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使利率不上升,这样就不会造成挤出效应。
vincent_wgd
万分感谢……
这个问题我就随便谈谈吧 做了个表 你看看吧!
17:43:16 上传
谢谢楼上朋友倾情相助
IS右移,LM曲线不变,所以利率i上升。增加投资成本,私人投资减少,这就是挤出。减少挤出,从图像上看就是让LM曲线趋向水平,具体方法不知道
求解+1!!!!!!!!!1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nbsp&nbsp|
如有投资本站或合作意向,请联系(010-);
邮箱:service@pinggu.org
投诉或不良信息处理:(010-)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财政政策效应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