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的目标为啥是我人生什么时候才到终点的终点

经典名言专题相关内容
经典名言专题前记:  30岁那年,回首自己磕磕碰碰的职场历程,经验与教训一起涌上心头,不禁产生一种冲动,为自己的而立之年写一本书做纪念。凭着一股热情,和天涯众多朋友的鼓励,居然写成了,还出版了。到现在,每个月都还能收到读者来信,自己的一点心得对别人有所帮助,自然开心。    不知不觉间,五年过去了,应该说,对职场的体会和领悟,比5年前深了许多,很多当年要苦苦思索的东西,现在看一眼就明白了。但,却失去了写下来的欲望。记得当年写道:“高手往往不言。”我自知还不是高手,却也失去了言语的冲动。    三个月前,当年为我出书的朋友找到我,问我有没有意思写本新书。我坚决地回答:没有。她很聪明,过几天又来说:“出版社觉得五年前我那本书不错,想出新版,你愿不愿意?”我自然高兴,说好啊。她说:“那就麻烦你把书再翻一下,觉得需要修改的做些修改,增删一下吧。”我想想劳动量不大,也就同意了。    答应下来,再去翻自己的旧书,才知道“上当”了,这五年的经历,使我对原书的内容基本都不满意。真要修改,几乎等于写本新书。虽然也可敷衍了事,反正现在市面上的职场书泛滥成灾,有几个人会认真看呢?但我的个性,却是不做则已,做就要尽力做好,对得住自己,对得住别人。只好打点精神,勉为其难了。    不料俗事颇多,自己这几年养尊处优又懒了,一眨眼三个月过去了只字未动,下个月20号必须交稿,不能再拖了。还好我的职务让我可以自由支配时间,不操心具体工作。从本周起,加紧动手。    下面,先帖出目录.
主帖获得的天涯分:0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目录(名称和内容都是暂定)    第一篇   1、 不要心存幻想 靠得住的只有自己  2、 设定目标 享受过程  3、 明确价值观  4、 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5、 掌握命运的模型    第二篇 培养成熟的人格  6、 理性  7、 平和  8、 宽容  9、 培养成熟个性    第三篇 沟通 沟通 沟通  10、 能做还得会说  11、 职场得会讲故事  12、 赞美使人成功    第四篇 会做人 会做事 还要会做秀  13、 永远站在主流之列  14、 给自己下定义  15、 出众而不出格    第五篇 规则,规则决定一切  16、 我是一个演员  17、 懂得付出,还要懂得索取  18、 角色意识,职场最重要的意识  19、 规则,规则决定一切    第六篇 政治能力才是最高能力  20、 培养权力基础  21、 授权的真相  22、 政治能力,职场最高能力  23、 一报还一报  24、 反败为胜的策略  25、 唐僧为什么要取经    第七篇 愿做不如会做  26、 关键性的细节  27、 无能就是能  28、 吃亏是福吗  29、 做重要的事  30、 五个重要的做事方法  
  沙发?
  关注!~
  关注楼主,期待更新~
  很好的,我也是在政府工作。想看看具体点的,学习一下,很是期盼,希望从中能借鉴点。
  什么时候能写完啊
  呵呵,这么多朋友关注啊,真幸福啊。    先把已经完成的一篇链接在此,有空再粘帖原文吧。    http://www.tianya.cn/pub/c/no20/1/.shtml
  正文开始:    刚毕业那会儿,幼稚得可笑,老跟同学打电话,明面上聊聊近况,暗地里比较,你要比我工资多一百块,心里特不平衡,凭什么呀,在学校那公认的我比你强。你要带个头衔,而我啥也不是,普通员工一个,感觉特没面子,又特羡慕。同学小聚,如果你递来一张名片,我没有,级别太低公司不给印,心里特不是滋味,觉得白混了。如果情况正好反过来,自己比别人强一点,嘴上虽然在安慰同学,心里偷着乐,就是嘛,这个社会还是公平的,我觉得我就是比你强。现在回头看,大家都是在些不入流的小企业混,有什么好比的,但也就为这点微不足道的东西和自我感觉,还是有人不断跳槽。纷纷扰扰几年后,大家才各自尘埃落定,各就各位。    一眨眼,大学毕业的第一个十年早就过去了。记得多年前有前辈说:“毕业的第一个十年聚会,除了极少数人,大家情况相差不远。真正的差距,是毕业的第二个十年聚会,那就是天差地别,各式各样了。”她告诫我在第一个十年一定要沉住气,不要太在意物质,不要与人比较,应该去寻找自己的立足点,好好经营,在第二个十年爆发。我笑着说:“岂不是勾践灭吴,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她也笑。回头再看前辈的教导,真是字字良言,句句是金啊。可是当年的我,跟绝大多数年轻人一样----就象张爱玲所说:30多岁的人看五六年就象一眨眼那样短暂,而20多岁的人看五六年就象一生那样漫长----十年对我太遥远了,我等不及。    当年的我,跟现在的很多年轻人一样,雄心壮志,虽然不清楚自己有几斤几两,但一般人不放在眼里。眼睛里看的,耳朵里听的,都是些那些短短几年就火箭式成功者的传奇故事。最能自我安慰的,就是想:“我比他年轻,等我到他那个年纪,我也行!”如果不幸看到同龄人的成功故事,就自我安慰:“他肯定有背景。不然不可能。”    就这样,心飘在天上人匍匐在土中,一年一年就往三十岁走了。孔子说:“三十而立”,无形给中国人设了一道心理门槛。越走得近,心里的困惑就越大,对现实的不满意就越大。几千人来困扰无数人的问题开始困扰我了:“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我到底要过什么样的生活?我如何才能过上这样的生活?”我很恐慌当自己推开三十岁这道门,发现一切都现在一样,任你心比高天,你也得接受事实。但我不愿接受现实,我不比别人笨,不比别人懒,为什么我就不能象别人那样成功?  
  问题出在哪里呢?    《哈里波特》里有个情节,魔法学院六年级的学生--大约相当于我们的高二吧—就要接受老师一对一辅导,确定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读到这个情节时,我不禁深深叹惜,如果当年高二文理分科前,老师先与我探讨未来的职业方向,那该少走多少弯路啊!    上中学的时候迷上文学,幻想着做个李白,做个余光中,但天资平平,卷全国的经济潮涌起时,同学们几乎全考的财经金融专业,我也不例外,但学的是财经,却最讨厌算帐,学得一塌糊涂。毕业了才发现除了雄心壮志和一堆所谓兴趣爱好一无所长。如果让我重新走一遍人生路,我肯定会换个走法,但人生没有回头路。所以,唯一的办法,是走好现在的路,走好未来的路。    在过往多年的不断试错的过程中,自己也逐渐成熟进来。回头再看,毕业前十年的困惑与弯路,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人生规划。这不是我一个人的问题。中国式教育下,绝大多数人都别人干嘛我干嘛,一路随大流走过来。所以,绝大多数人,无论从社会的角度还是自我的角度来评价,都是不成功的。    人生没有规划的可怕之处,在年轻的时候体会可能不深,十年前我曾劝一位朋友做做规划,无论收入多少每月都存点钱,积累几年也可以交个房屋首付了,他不听,他认为自己年轻,只要抓住一个机会,一套别墅都买得回来。在这种追求暴富的心态下,他的职业发展起起伏伏,变动无常,十年过去了,这位朋友的收入与十年前一样,也还在租房子住,银行存款等于零。偶尔说起往事,他也有点懊悔,真要是有个规划,按月储蓄,房子早就到手了。我劝他亡羊补牢为时未晚,他还是摇头,说年纪大了,等不了慢慢来了,还是得抓机会。我也只能摇摇头,我想机会是不会来了,一个十年的证明,已经足够预测一个人的一生了。赫伯特说:一个人如果20岁时不美丽、30岁时不健壮、40岁时不富有、50岁时不聪明,就永远失去这些了!  
  MARK 1下
  【没有目标就会迷失人生】    西方有句谚语:“对于盲目的船来说,所有的风向都是逆风。”道出了目标对于航程的重要性,试问:如果你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要去哪里,又怎么知道该上哪一班车呢?在人生低潮的时候,很多人都会失去自信,寄希望于求神问卜,无论哪一个神庙前,总能看见不少年轻人在磕头许愿,听到他们喃喃祷告:菩萨保佑我有钱,有权、幸福……我总是要想:多少钱才算有钱?什么样才算有权?什么状态才算幸福?你的目标不清晰,就算神仙恐怕也不知道该给你什么啊。    没有人生目标的人,就仿佛随波逐流的扁舟,不成功是必然的,成功是偶然的,除非奇迹出现,否则无法顺利到达对岸。很多人说:“做好眼前工作,一步步来嘛。”态度是诚恳的,但如果你没有一个远期的目标为导向,注定会走更多的弯路,浪费更多的时间。“做正确的事,就会有正确的结果”这句话激励了无数人,但我要强调,先认清对你来说,什么是“正确的结果”,再根据结果去设计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坚持“做正确的事”,才有得到“正确的结果”。这绝非是“蛋生鸡还是鸡生蛋”式的无厘头讨论。因为,当你不知道什么才是“正确的结果”,你又如何能判断自己是否在做“正确的事”?目标既是我们成功的终点,也是我们成功的起点,还是衡量是否成功的尺度。    【没有目标的奋斗是浪费青春】    成功,在事业起步的时候仅仅是一种选择,你选择什么样的目标,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没有明确目标的人,在职场之路上容易分散注意力、精力和时间,而一个具有明确目标的人,会对有助于实现目标的蛛丝马迹都特别敏感。成功不会光顾那些分散注意力、精力和时间的人。与其诸事平平,不如一事精通,这是一种规律。    初入职场的年轻人,都有尽情展现才能的冲动,也特别有学习的热情,因此往往什么事都愿意尝试,什么事都肯抢着做。小张的第一份工作,是做网络策划,工作内容非常的庞杂,什么都做,产品策划、为销售人员提供方案支持、给市场部写新闻稿、做活动策划、给设计部写广告文案等等,甚至还以老总的名字写过一本书,整天忙,隔三岔五就加班。他颇为自己的“多面手”角色而沾沾自喜的,觉得自己很能干,同事们也这么说。    一年后,他的工作开始变成了不断地粘贴与复制,渐渐厌烦了这个枯燥的、没有激情的工作,兼之收入太低,于是他毅然辞职。原以为凭能力和经验会很快找到满意的工作,却没想到接连碰壁。对大多数企业来说,他们不需要一个“多才多艺”却不专业的员工,而是需要一个专业而“多才多艺”的员工。小张尴尬的发现:自己什么都做过,但去应聘任何岗位,都缺乏足够的竞争力,他的特点只适合去小公司,因为在小公司里人手少,需要一个人扮演多种角色,做多种事情。但这意味着付出和回报不成正比,又不是他想要的。然而现实是残酷的,不断碰壁之后,小张失去了自信,最终去了一家小广告公司。    他沉痛地告诫学弟学妹们说:初入职场的最大教训,就是一定要有一个清晰的职业定位。无论工作多忙多闲,一定要花时间和精力,好好考虑一下自己的职业定位,好好设计一下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   
  【没有目标就会为他人做嫁衣裳】    如果你不为自己设定目标,并不代表你没有目标,不知不觉中别人就会把他的目标给你。比如你今天下午有空,不知道做什么好,正在网上乱逛,突然接到朋友的电话,说她想买件衣服,你陪陪吧,于是你同意了。看,你的半天时间就被她所占用,或者说,她的目标就成了你的目标。请仔细地想一想,你每天有多少小时,是真正用于你自己的目标?    在企业里,没有明确个人目标的人,注定是当别人进步的铺路石,别人向上爬的垫脚石。就算他靠着年资、业绩和勤奋慢慢升上去,也绝对比那些有明确目标,24小时睁大双眼抓机会的人慢得多。而且,一般来说,没有人生目标的人,都比较随着天性自然发挥,因而比较没有心机,往往会被别人利用。我见过一件真实的事情,小李与小常同一天进某外企,两人关系很好,很有共同语言。小李年轻几岁,性格直率,对未来没什么规划,没考虑过一言一行对未来有什么影响,因此经常心里想什么,嘴上说什么。而小常年长几岁,有一定阅历,目标很明确,就是要一步一步在职场向上走,做个高阶职业经理人。因此,凡是有利于这个目标的事,就做,有利的话,就说,而遇到不利的,或者不吭声,或者就私下鼓动小李出头。小李也愿意出头,因为那些事,那些话,也是他自己本性想干的,并没有被利用的感觉。不过两三年功夫,小常被列入接班人计划,升成中层管理者,而小李仍然原地打转。小李还自个纳闷呢,自己能力不弱,业绩不弱,样样不逊色,为什么就不升自己呢?    所以,下次,当你发现自己一天到晚兢兢业业做了那么多事情,被表扬的却是别人,或者,当你发现自己做了比别人多几倍的工作,被提升的却是别人时,你要停下来问问自己:我所做的一切,是为了我的目标,还是为了别人的目标?    很多企业教育员工:要以企业目标为目标,以团队目标为目标,只要企业成功,个人也一定成功,只要团队成功,个人也一定成功。很多员工也就相信了这个说法,但我们还得明白事情的另一面,不管你的企业多么强调文化,强调奉献,强调团队,强调共同目标,企业跟你都不能划等号,团队跟你也不能划等号,你就是你,如果你没有实现自己的目标,一切都是空话。    站在普通员工这个角色位置上,相信企业的情感,相信企业的事业,这是对企业的忠诚,但你还要清楚,企业永远不可能是我们的家,企业能不能做大能不能做强那首先是高层管理者的事情,而我们第一要做的事情就是想明白自己到底想要什么?选择这个企业我能得到什么?从这个企业得到的东西对实现个人的人生战略目标有多大的意义?这种选择是不是最理智的?如果你对企业绝对忠诚,那你为自己设个目标,去做个高层管理者,岂不是会对企业贡献更大?    当然,我并不是鼓励你成为一个自私自利,只盯着自己的目标而不顾及旁人或企业的需要的人,那样的人下场未必很妙。我鼓励的,是确立自己合理的目标,并把它与旁人的目标、企业的目标相挂钩,换句老话,这叫“双赢”。  
  留名观看
  人生规划很重要,职场上处理事情一定要有心机,如小常。小李是职场中最吃亏的一种人之一。
  期待更新。。。。。
  明天七点出发,到一个偏远山区春蕾小学做捐助活动,恐怕一天都没有时间写东西。今天无论如何要写完这篇。
  【不同目标 不同人生】    “不想做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这句话,历来有不同的解释甚至争议。有一派意见是:不是每个士兵都能成为将军,既然做士兵,就要先想着做好士兵的本份,至于做不做得到将军,那得看能力和机遇。这种说法确有其道理,而我的看法是:“的确不是每个士兵都能成为将军,但一个没想过做将军的士兵,除非机缘巧合,否则一定做不了将军。”    哈佛大学曾对一群智力、学历、环境等客观条件都差不多的学生,做过一个长达25年的跟踪调查,调查内容是目标对人生的影响,结果发现: 27%的人,没有目标; 60%的人,目标模糊; 10%的人,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 3%的人,有清晰且长期的目标。    25年后,这些调查对象的生活状况如下: 3%的有清晰且长远目标的人,25年来几乎都不曾更改过自己的人生目标,并向实现目标做着不懈的努力。25年后,他们几乎都成了社会各界顶尖的成功人士,他们中不乏白手创业者、行业领袖、社会精英。10%的有清晰短期目标者,大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他们的共同特征是:那些短期目标不断得以实现,生活水平稳步上升,成为各行各业不可或缺的专业人士,如医生、律师、工程师、高级主管等。60%的目标模糊的人,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面,能安稳地工作与生活,但都没有什么特别的成绩。余下27%的那些没有目标的人,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底层,生活状况不如人意,经常失业,靠社会救济,并且时常抱怨他人、社会、世界。    调查者因此得出结论:目标对人生有巨大的导向性作用。有了目标以后会让你把精力集中到对实现你的目标最有生产力的事情方面。很多的决策就变得简单,那就是这个事情对实现你的目标有没有帮助。没有明确的职业目标,你每一次的决策就等于没有原则,都是根据当时的某种感觉作决定,这种决定会把你带向不同的方向,几次这样的决定以后你的职业积累就消失殆尽了。不少的人看两天英语又学两天财务,想考研又下定不了决心,想考某个证却因为没有动力准备不充分虽然交了报名费都没有参加考试,时光慢慢地从身边溜走,最后逐渐地习惯于惯常的工作,偶尔搬家的时候翻出以前努力学习的材料,呆呆的想上半天,知道自己年轻的时候也曾经努力过,仅此而已。    仿佛是为了印证哈佛大学调查结果的正确性,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自传《我的生活》中写道:“法学院刚毕业那会儿,我还是个小伙子,十分期待着马上开始自己的生活。这时,我突发奇想,把本来想要看的小说和历史书暂时束之高阁,出去买了本‘如何做’一类的书:《如何掌控自己的时间和生活》,该书的主要观点是,我们必须开列出自己短期、中期和长期的生活目标,按其重要程度进行分类,例如A组最为重要,B组次之,C组第三等等。然后,在每一个目标下列出实现这些目标的具体行动。这本简装书我依然保留着,距今已近30个年头。我敢肯定,这个单子准还埋藏在某个故纸堆中,尽管一时无从查找。然而,那个A组的单子我还真没忘记。我要当个好人,娶个好老婆,养几个好孩子,交几个好朋友,做个成功的政治家,写一本了不起的书。”30年后功成名就的克林顿显然认为自己已经实现当年定下的目标,唯有一点不好意思自夸,他调侃道:“当然,我是不是个好人,得由上帝来判断。”    著名职业经理人唐骏在回答他为什么能够成为“打工皇帝”时,说:“每个人的职业生涯一定要有良好的规划,不能盲目努力。有的人只知道努力工作,但是没有规划。有些人有规划,但又不切实际。也有人说:我不管,我自己做就可以了。其实这样没有目标地工作,再勤奋也没有用,而且5年、10年以后,你会发现你还在原地踏步。我一直给自己订规划,而且是三年左右订一个规划,这是一个比较合理的规划区间。如果我定得太久的话,我看不到自己的未来,三年我一定可以看得到,只要我努力,我相信离我的目标会越来越近。”    唐骏以三年为一期,用了六个三年,从一个普通的大学生,到留美博士,到创办自己的公司,到加入微软;从微软公司的一般程序员,到微软中国有限公司终生荣誉总裁;从专家型的职业经理人,上升到跳槽时拿到超过10个亿“签约奖金”的职场明星。他很懂得自己想要什么,他的目标很明确,他的话绝对值得参考。    【目标让你更有成就感】    以前,每当别人问我大学四年什么感受,我会不假思索地回答:没意思。久了,我才反思到,没意思的原因并不是大学生活本身造成的,而是自己在考入大学之后,没有了什么目标和追求。同理,如果你说工作没意思,一般也是因为你没有自己的职业目标。那些有职业目标的人正围绕着自己的目标一点点的添砖加瓦,每向自己的目标靠近一步就有一种内在的喜悦,怎么会觉得工作没有没劲呢。    一个有目标的人,比没有目标的人对自己更满意,在人生道路上更有耐力,面对人生的挑战更加平静,更加自信。因为人在评估自己时,不外乎三种方式:与别人横向对比,与自己的过去做纵向对比,将现状与自己的目标对比。三种方式一定要结合起来,横向对比的不足,是往往使人对自己产生不自信等各种负面情绪,与自己的过去对比的不足,是使人眼界狭窄容易满足,而与目标对比,则能弥补前两者的不足,并保持前进的动力。    一次有个业务员跟我说:“去年一个月只赚一千的时候,看着别人赚上万,觉得很丢脸。但当时只是想着不干活就得挨饿,一门心思地为业务忙,当时那个苦啊,但是生存有压力,也不觉得太苦。今年自己也赚上万甚至更多了,心里却比去年还慌,老想着这个月上万了,下个月要是业务掉下去怎么办,那个脸不丢大了。再看看别人,好象都比自己做得好,不知什么时候才能赶上他们。天天心里慌得很。”他问我怎么办?如何才能保持业绩并超过别人?    我告诉他:如果是这样,当你一个月赚二万甚至十万的时候,你还是要心慌的。你永远都有业绩下降的压力,而比你强的人永远都有啊。现在你眼中那些比你强的人,就站在你面前,但有一天你超过他们,更强的人还在后面,就算你再强,赚得再多,你能强过比尔盖茨?    我问他:你应该算一算,在你想得到的未来,你想做什么样的人?你想过什么样的生活?再算一算,要赚多少钱就足够了?你想用多少时间赚到这些钱?把这些想清楚,再倒推到眼前,你每天该做多少工作量?做到了你就可以安心休息。因为你不用再跟别人比了。只要你每天的工作做好做到,到时间你的目标就实现,有什么可心慌的?    约翰•D•洛克菲勒曾说:“目标是我领导的依据,目标就是一切。我习惯于在做任何事情之前先确立目标,而且每天我都要设定目标,无数的目标,譬如与合伙人谈话的目标,召集会议的目标,制定计划的目标,等等。我在做事之前也会先检视自己设定的目标。通常在我到达公司时,我已经成功做好了万全的准备。所以,在我心里从未出现过诸如‘我没有办法’、‘我不管了’、‘没有希望了’等具有吞噬性的声音。每一天确立的目标,已经抵消了这些失败的力量。”  
  【人生要算总帐】    在文章开头,我写道一个前辈曾教导我在第一个十年一定要沉住气,不要太在意物质,不要与人比较,应该去寻找自己的立足点,好好经营,在第二个十年爆发。著名职业经理人何经华也有个相似的“人生三十年规划论”,他将之形象地比喻为“人生要算总帐”。    他在演讲中说:“职场的第一个十年你应该要投资自己。什么叫投资自己?你有没有花很长一段时间,就像我们练功夫一样,先把马步练好。第一个十年你不要追求工资。我常常告诉我们公司一些年轻的员工,我说你今天的工资可能是五千块六千块,我说我现在加你两千块钱一个月的工资,你告诉我你的生活会改变吗?不会的,奔驰宝马你还是买不起,大房子你也买不起。在第一个十年大家工资的差异是没有差异的,你的同学也许早你一年升个什么组长、什么经理,那也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你在第一个十年你要扎扎实实地投资自己。    我们在今天跟往后的社会里凭借着两个东西在竞争,一个叫知识,一个叫技巧。我再举个例子,我每次出差,经常给分公司员工演讲。我一站到台上,我说今天如果说每一个人都给我自我介绍一下,何总我是谁谁谁。我说待会你们介绍完了我就全部都忘记了,我一个都不记得。公司今天有四千多个员工,我说你要怎么让何总认识你。如果你是销售,如果你能够做到全国的销售状元,到北京来我给你颁个奖,我一定认识你了。如果你是一个实施顾问,很困难的项目交到你手里面能迎刃而解,我会认识你。如果你是售前顾问,你设计一个PPT,这个PPT是全国售前顾问都在用的,因为是你弄的,我也会认识你。    要能够做到这个岗位因你而不同,而不是你因为这个岗位而不同。我常常说,如果我是上海开出租车的司机,我如果用全部心血来开这部车,我相信我可以把这部车开得全上海最特别。    现在年轻人会更多地看到自己以前的同班同学如何优秀,薪水有多高。但我常常说,人生要算总账。从你学校毕业的第一天的第一毛钱到你退休后领的最后一毛钱总共加起来你能挣多少钱。第一个十年走完了,如果你扎扎实实地把自己的基本功练好,到第二个十年你可能有机会成为一个部门主管。第一个十年是你这一辈子工资最微薄的时候。这个时候你可能是单身,你的这个收入也就能支撑你的生活所需。到第二个十年,你可能也结婚了,可能有个孩子,如果干得还不错,你能干到一个部门经理,你的收入勉勉强强还能支撑一个家庭要的。所以你还是不够,你上餐厅点菜的时候,你还做不到把价钱盖起来,爱点什么点什么,你上超市买东西可以不要看价钱。第二个十年你要学第二个东西,叫技巧,做事的技巧,待人处事的技巧,处理复杂事物的技巧。前面两个十年如果你走得很扎实,你才有可能走到第三个十年。    第三个十年是什么,做到一个公司真正的大老总。第三个十年才是你财富积累的开始,那个时候你的收入会远大于你的生活所需,人生的财富从第三个十年开始计较。可是很不幸,绝大部分人走不到第三个十年。虽然咱们都是同一所学校毕业的同一个科系毕业的,上课的时候坐在你旁边的同学,十年十五年之后这两个同学的发展可能有很大的差异。”    何经华总结说:“我认为人口中前5%聪明的叫天才,后5%聪明的人叫白痴,大部分人都在90%。今天现场做一个IQ测试,我可能不会考第一名,因为大部分的人IQ是一样的。差别在哪里呢?有些人能够比较早知道自己要些什么,然后可以系统地去积累自己要的东西,奔着你的那个梦,奔着你的目标去奋斗。有些人基本上没有梦没有目标,一天过一天,一月过一月,一年过一年。”    或许,你会觉得“人生规划三十年”,要到第三个十年才真正积累财富,太遥远,太漫长,太痛苦。是,的确是太遥远、太漫长、太痛苦了,所以绝大部分人走不到第三个十年,很多人甚至在第一个十年就放弃了,他们没有这个毅力,他们的理想坚持不了这么久。    但如果你对自己有期望,你对未来有渴望,那么你就一定要沉下心来认真遵循这个规律,90%以上的人都要遵循这个规律,除非你是天才,否则别想抄近道,抄近道的结果,只会让自己随着时间的流逝被越丢越远。  
  顶了,先看看
  【如何找到人生目标】    如果找到人生应该专注的目标,方法很多,吉姆•柯林斯研究总结后认为:如果某件事你做起来特别有热情,而做这件事你又很有天赋,并且你所做的事能给他人带来有价值的贡献,那么,这件事就应该成为你专注的人生目标。    值得注意的是,一定要“热情”、“有天赋”、“有价值的贡献”三者俱备,才是真正的目标。如果你只找到两个,那生活可能会失衡。比如,如果你只做那些你能做到最好的事情,但你却毫无热情,你会越做越苦闷。假使你有热情,有能力,但你做的事对别人没有用,结果可想而知。如果你拥有热情,又找到别人为你买单,但你天生就不是这块料,这也不是好的组合。所以最大的挑战,就是要找齐这三样因素。     第一个“热情”, 指的是一种能让你充满热情,很享受、很喜欢做这件事的感觉。这个应该是我们寻找自己人生目标时最应该重视的因素。刚刚工作的前几年,经济压力比较大,很容易为了几百块的薪水差异,选择去做自己没有热情的工作,短期看你得到了相对的高薪,但长远看来,即使从金钱的角度,你也将是得不偿失的,更不用说你失去的工作乐趣、由热情而带来的学习进步等等其他方面的东西。    很多工作了十年的人,工作上有一定成绩,收入也不错,但并不开心,带上了所谓“职业金手铐”,根源就在于做着自己并不喜欢的工作,却又难以下决心去改行。人一旦到这种境地,人生前景就比较暗淡了。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兴趣模式,如果职业发展不是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上,工作热忱就很难持久,就很难有大的成就。    80年代中期,我还在读小学,有一个老师拿来一个大键盘似的东西给我们展示,那是我和我的同学们第一次知道世界上有种东西叫电脑,老师给我们描绘了一番电脑在战争中的巨大作用,并说未来的世界,将是电脑的世界。老师口才很好,所有的同学,一个除外,都津津有味地听了一回故事会。但那唯一例外的同学,我的好朋友,放学后就拉着我去找那老师,要求了解更多的电脑知识。老师同意了,于是我也跟着好朋友每天放学后学习BASIC语言来。我是陪太子读书,自身没有多大兴趣,天资也低,小学一毕业就全忘记了。而那朋友,则兴趣始终不减,一路自学上去,后来考入电子信息专业,从小学到大学,拿了无数电脑竞赛奖状。读书的时候,他成绩没我好,但走上工作岗位,他的成就却远超过我。究其根源,就是他很早找到了自己热情所在,而且很幸运地又有足够的天赋去配合这份热情。    你对什么事情有热情,不是凭空幻想或做梦梦到的,你必须要在过去的人生经验里去找到一些证据,看看到底你对什么有热情。不少人看到什么热,就对什么有热情,比如当年我们这些同学一窝蜂全去报考财经金融专业,最热门是带“国际”两个字的专业,好象很有热情,其实都不是发自内心的热情。    找到自己真正的热情所在,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容易,所以,一定要在工作和生活中多观察自己,你做什么事最有成就感?做什么最来劲?对什么最有学习兴趣?对哪些人最羡慕?如果你已经富得不用考虑钱,你最愿意做什么?等等,同时还可以请熟悉你的人反馈他们观察的结果。    当然,热情虽然重要,但不要寄希望于一份工作能够满足你的所有热情。再好的工作,总有你喜欢的一面和不喜欢的一面。这个世界上根本不存在一种工作,你会喜欢它的全部。比如做管理,我喜欢管人,不喜欢管流程。有些演员喜欢演戏,但并不喜欢商业走秀。一个。一个教授,可能很喜欢讲课但不喜欢做学术研究。等等。但只要这份工作能满足你最有兴趣的部分,就已经很好了。你要接受一个现实,再有意思的事,变成工作后,它总是会失掉一些趣味的,西谚云:“爱她,还要爱她的猫。”诚如斯言。    第二个“有天赋”,指的是你在做的是不是你天生拿手的事,当你在做一件你有天赋的事情时,你会觉得如鱼得水。值得注意的是,你表现得比别人优秀的事,并不一定就意味着你有天赋。比如,我上学的时候理科成绩比文科好,甚至高考时数学接近满分,而语文却刚及格。但我依然选择读文科,因为我总感觉自己的理科是题海战术出来的,并没有什么天赋,而语文虽然我不擅长,至少让我有种愉悦感。事实证明这个直觉是对的,高中数学公式我早忘得一干二净,但高中语文我却还背得不少。    所之,你在某件事上天赋,也并不意味着你在这件事上一定表现得比别人优秀。天赋主要是自己的各项才能之间的比较,天赋有以下特点:学得快、领悟高,不易出错;某些方面似乎有天生优势,无师自通;通常能使你感到很大的满足感与成就感、充实感。    要找到你的天赋,同样应该要回头去看你过去的历史,在你过去的人生经验中,有哪些线索能有效地指出你对某些事情具有天赋。我自己的天赋所在,就是工作后自己不断测试,加上同事和上级不断反馈给总结出来的,他们都认为,我最大的长处是学习能力强,总结能力强。所以,我后来比较有意识地运用这种天赋,比如,写这篇文章之前,我至少读了二十万字的相关资料,然后融会贯通,总结在这里。    科学研究证明,人的兴趣模式与天赋模式,是由大脑神经系统决定的,而大脑的发育,大概在3岁到6岁间就相对定型了,中国人说“三岁看大,六岁看老”,是很有道理的。到了十七八岁的时候,大脑就已经完成定型了。所以,你只要你愿意,你一定可以找到自己兴趣和天赋所在。    第三个是“对社会有贡献”,而且是社会认为有价值的贡献,因为只有这样,社会才会愿意掏钱给你来购买这种价值。你要自问,你到底可以做些什么,能对别人有价值?能让别人愿意付钱?这同样要从你自己的人生经验中去寻找,并且,还可以在未来的人生中不断去探索和发现。    每个人可以依照经验去找寻这三个因素,事实上每个人找到的方式很不同,有人几乎是意外发现的,有些人则是花了一段时间反复验证出来的,还有人是有很棒的良师益友帮助分析出来的。    许多励志书告诉你,做你喜欢做的,钱就会随之而来。这些书里充满了挨饿的艺术家不再挨饿、奋斗的小说家无需再奋斗的故事。但是这些书没有告诉你,更多天才的艺术家仍然在挨饿,更多优秀的演员仍然在等待他们的舞台。但是,如果你能做某些事,在这些事上,这三个因素——热情、天赋、对社会有价值的贡献——能够交集,就一定能让人甘愿为你把钱掏出来。  
  【职业选择是不断尝试的过程】    你知道了自己的“热情、天赋、做有价值的贡献”所在,你就基本明确了人生方向,但你还必须找到合适的职业来作为载体。目标清晰本身并不等于在你开始一份职业前,就一定要对未来的可能性认知得清清楚楚,客观现实也很少与这种期望完全吻合,调查表明,许多成功人士只是确定了他们的基本职业方向,然后在工作中不断去对未来目标清晰化。很多人在开始第一份工作中,事实上并不清楚自己是否具备在这个职业中成功的潜质。     选择什么样的职业,能够实现你的人生目标,是一个不断进行的过程,而非一次就可以得到的满意结果。有时,还需要一点机遇和一些等待。即使你找到了一份比较满意工作,未来你还可能出现工作变动。    王小姐原本是做财务的,但她不喜欢,她认识到自己是一个每天都需要有创造性有激情的人,于是,她放弃了了财务工作,在索尼找到了一份工作,可以满足她天生的创造性需要和表达需要。一段时间后,她又跳槽到当地一家高校做公共关系副经理。后来,她开了一家运动服零售店,最后她终于找到了最适合自己飞翔的天空——面向海外的公共关系主管。现在,她每天写东西、作计划、搞市场策划、参加野外训练的课程,忙得不亦乐乎,快乐极了。所以,找到适合自己飞翔的职业天空是不太可能一蹴而就的,王小姐的每次尝试都是“塑造”自己完美人生的一部分。    你也可以这样做,只要你不再对自己无知,你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你就可以勇敢地上路。随机调查表明,大部分成功者在从事一个工作前,并不知道该工作是否理想。只有在开始了某个职业后,他们才会真正知道该职业是否可以让自己满足。如果你想找到“适合自己飞翔的职业天空”,尝试一次启航远比站在起点思考有用得多。     当然,我绝不是鼓励你随意地变换工作,我相信理性的读者,自能分清有目标有计划地跳槽,与无策略撞大运式跳槽之间的区别。    
  看了LZ一小段,我的心就凉了一大截
  作者:grantwewe 回复日期: 02:09:20 
    看了LZ一小段,我的心就凉了一大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什么?
    赶快来看看,欢迎到管前也发一份。    
  混了二十年才明白一些
  学习了。。。
  为啥还没有更新?
  跟贴学习
  作者:乔尹 回复日期: 02:53:46 
    作者:grantwewe 回复日期: 02:09:20        看了LZ一小段,我的心就凉了一大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什么?  ------------------------------------  对这个黑暗的社会失去了信心,  这哪里是学校教的美好的社会主义社会?
  作者:80后迷茫男 回复日期: 21:09:51 
    作者:乔尹 回复日期: 02:53:46        作者:grantwewe 回复日期: 02:09:20          看了LZ一小段,我的心就凉了一大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什么?    ------------------------------------    对这个黑暗的社会失去了信心,    这哪里是学校教的美好的社会主义社会?  ——————————————————————————————    想起前苏联一个笑话:    问:知道资本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区别吗?    答: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的关系是狼,社会主义社会里人与人的关系是狼同志。
  qi期待
  乔伊好!  
对目标章节,有个疑问,希望得到您的恢复!多谢多谢  
哈佛大学调查结果发现: 27%的人,没有目标; 60%的人,目标模糊; 10%的人,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 3%的人,有清晰且长期的目标。  
请问,到底什么样的目标是模糊的,什么样的才是清晰的?  如果说克林顿的目标是清晰的——“我要当个好人,娶个好老婆,养几个好孩子,交几个好朋友,做个成功的政治家,写一本了不起的书。”
那么现实生活当中,其实很多人都有类似的目标。比如:我要当个好人,娶个好老婆或嫁个好老公,养一个好孩子(计划生育),交几个好朋友,做个成功的商人、教师、亦或“打工皇帝”……
这样的话,有清晰长期目标的人就不止3%了。      
  楼主,5年前写的书叫什么名字啊,我要找来好好看看
  作者:豆角66 回复日期: 09:50:17 
    乔伊好!     对目标章节,有个疑问,希望得到您的恢复!多谢多谢  ——————————————————    你提了一个非常好的问题!      严格来说,克林顿在序言中列举的长期目标,只能算是一个人生方向。这大概也是初出茅庐年轻人在设立目标时的普遍特点。但克林顿的不同在于,从自传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没有让“人生方向”停留在幻想中,而是不断提出清晰明确的目标去充实,并一步一步实现。    对此,唐骏提出“人生方向不动摇,目标三年更新”的见解,他说:“有些人有规划,但又不切实际。我一直给自己订规划,而且是三年左右订一个规划,这是一个比较合理的规划区间。如果我定得太久的话,我看不到自己的未来,三年我一定可以看得到,只要我努力,我相信离我的目标会越来越近。”    
  作者:80后迷茫男 回复日期: 12:07:21 
    楼主,5年前写的书叫什么名字啊,我要找来好好看看  ————————————    叫《笑傲职场--一个资深经理人的职场笔记》,名字很俗气。内容在我的新浪博客里全部有。    
  作者:西蒙泥 回复日期: 08:46:50 
        赶快来看看,欢迎到管前也发一份。  ——————————    谢谢老朋友捧场!管前都是高人,都很牛。我的文章对他们用处不大。似乎不如这里适用性强些。呵呵。
  【成功靠计划】    收割机的发明者和商业巨头麦考密克曾经说过一句深奥的名言“运气是设计的残余物质。”    约翰•D•洛克菲勒解释说:“这句话是指运气是策划和策略的结果?还是指运气是策划之后剩余的东西呢?我的经验告诉我,这两种意义都存在,换句话说,我们创造自己的运气,我们任何行动都不可能把运气完全消除,运气是策划过程中难以摆脱的福音。”    他说:在凡夫俗子眼里,运气永远是与生俱来的,只要发现有人在职务上得升迁、在商海中势如破竹,或在某一领域取得成功,他们就会很随便、甚至用轻蔑的口气说:“这个人的运气真好,是好运帮了他!”这种人永远不能窥见一个让自己赖以成功的伟大真理:每个人都是他自己命运的设计师和建筑师。    1870年,31岁的洛克菲勒成立了标准石油公司。他放言:“总有一天,所有的炼油制桶业务都要归标准石油公司。”此后不到两年的时间,他就吞并了20多家炼油厂,控制克里夫兰90%炼油业、全部主要输油管及宾夕法尼亚铁路的全部油车。此后8年,他控制了全美国95%的炼油厂,几乎控制了美国全部工业和几条大铁路干线。1882年,他成立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个托拉斯。    短短十年,他就实现了一个前无古人的目标,在总结成功的原因时,他说:    我承认,就像人不能没有金钱一样,人不能没有运气。但是,要想有所作为就不能等待运气光顾。我的信条是:我不靠天赐的运气活着,但我靠策划运气发达。我相信好的计划会左右运气,甚至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成功地影响运气。我在石油界实施的变竞争为合作的计划恰恰验证了这一点。    在那项计划开始前,炼油商们各自为战,利欲熏心,结果引发了毁灭性的竞争。这种竞争对消费者来说当然是个福音,但油价下跌对炼油商却是个灾难。那时候绝大多数炼油商做的都是亏本生意,正一个一个滑入破产的泥潭。    我很清楚,要想重新有利可图并将钱永远地赚下去,就必须驯服这个行业,让大家理性行事。我把它视为一种责任,然而这很难做到,这需要一个计划——一个将所有炼油业务置于我麾下的计划。    我彻底研究了形势并评估了自己的力量,决定将大本营克利佛兰作为我发动统治石油工业战争的第一战场,待征服在那里的二十几家竞争对手之后,再迅速行动,开辟第二战场,直至将那些对手全部征服,建立石油业和新秩序。    要想成功实现将石油业统一到我麾下的计划,需要一个彻底解决问题的手段,那就是钱,我需要大量的钱去买下那些制造生产过剩的炼油厂。但我手头上的那点资金不足以实现我的计划,所以我决定组建股份公司,把行业外的投资者拉进来。很快我们以百万资产在俄亥俄注册成立了标准石油公司,第二年资本大幅扩张了三倍半。但何时动手却是个学问。    富有远见的商人总善于从每次灾难中寻找机会,我就是这样做的。在我们开始征服之旅前,石油业一片混乱,一天比一天没有希望,克利佛兰百分之九十的炼油商已经快被日益剧烈的竞争压垮,如果不把厂子卖掉,他们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走向灭亡。这是收购对手的最好时机。    企业就如战场,战略目标的意义就是要造成对己方最有利的状态。出于战略上考虑,我选择的第一个征服目标不是不堪一击的小公司,而是最强劲的对手克拉克•佩恩公司。这家公司在科利佛兰很在名望,且野心勃勃,想要吃掉我的明星炼油厂。    但在对手决定之前,我总要先下手为强。我主动约见克拉克•佩恩公司最大的股东,我中学时代的老朋友,奥利弗•佩恩先生,我告诉他,石油业混乱、低迷的时代该结束了,为保护无数家庭赖以生存的这个行业,我要建立一个庞大、高绩效的石油公司,并欢迎他入伙。我的计划打动了佩恩,最后他们同意以40万元的价格出售公司。    我知道克拉克•佩恩公司根本不值这个价钱,但我没有拒绝他们,吃掉克拉克•佩恩公司就意味着我将取得世界最大炼油商的地位,将为迅速把科利佛兰的炼油商捏合在一起充当强力先锋。    这一招果然十分奏效。在以后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就有二十二家竞争对手归于标准石油公司的麾下,并最终让我成为了那场收购战的大赢家。而这又给我势不可挡的动力,在此后三年时间里,我连续征服了费城、匹兹堡、巴尔的摩的炼油商,成为了全美炼油业的惟一主人。    今天想来,我真是幸运,如果当时我只感叹自己时运不济,随波逐流,我或许早已被征服掉了。但我策划出了我的运气。    他说:要想让我们好运连连,我们必须要精心策划运气,而策划运气,需要好的计划,好的计划一定是好的设计,好的设计一定能够发挥作用。在构思好的设计时,要首先考虑两个基本的先决条件,第一个条件是知道自己的目标,譬如你要做什么,甚至你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第二个条件是知道自己拥有什么资源,譬如地位、金钱、人际关系,乃至能力。    这两个基本条件的顺序并非绝对不能改变,你可能先有一个构想、一个目标,才开始寻找适于这些资源的目标。还可以把它们混合一处,形成第三和第四种方法,例如拥有某种目标和某种资源,为实现目标,你必须选择性地创造一些资源,也可能拥有一些资源和某个目标,你必须根据这些资源,提高或降低目标。    你根据资源调整目标或根据目标调整资源之后,就有了一个基础——可以据以构思设计的结构,剩下的东西就是用手段与时间去填充,和等待运气的来临了。    洛克菲勒这样的超级资本家,可能离我们太远,让我们再看看现实中普通人的经历吧。    赵先生与孙先生,是某名校MBA的同班同学。赵先生在参加了多次面试后,选择到一家生产型企业做一个部门经理。因为这工作听起来令人兴奋,另外这份工作的薪水也是最高的。上任之后,赵先生很快发现了部门和公司中存在的不少问题,于是他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很快进行了改组计划。然而事情并不如想象中那么顺利,以致于原本支持他的总经理,后来不得不干预,改组暂停。接下来,赵先生发现部门和公司存在更严重的问题,于是他以高度的热情、责任感和勇气,再次发起改革。情况迅速恶化,他的部门人心涣散,其它部门也对他冷眼相向。勉强支撑一年后,他不得不黯然离职。    他的同学孙先生,在读MBA的第二年便开始准备工作,花了大量时间分析自己,根据自己的条件制定明确的职业目标,以权衡可能的最适合工作,薪水并不是第一位的标准。毕业后,他选择了一家与他的目标和价值观相吻合并且他有一定经验和力所能及的工作。开始工作前,他先花时间了解了部门状况和下属最大的需要,上任后便在总经理的支持下解决了部门部分需要,赢得群众信任,同时大家看到总经理如此看重他,更是肃然起敬。头几个月,他与几乎所有人和所有部门都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半年后,他针对部门存在的问题,开始小幅度改组。一次一次的小成功之后,不到一年,他的部门便成为公司的样板。公司上下已经在议论,他很可能就要获得更高的职务与权力。    人们很容易把赵先生与孙先生的不同结局,归结为能力或运气。其实,除了他们在建立工作所需的权力和影响力时采取了不同的方式外,更重要的区别在他们求职时即已显露,孙先生有明确的自我分析、目标与定位,根据目标与定位来选择最合适的企业。而赵先生则只是对所有的工作机会互相比较,选择了一个看起来发展空间大薪水高的职位。由于目标不同,或者说,由于赵先生的目标并不明确,他采取了危险的方式去推动工作,失败或许有运气的成份,但并不出人意外。而孙先生,则根据自己的规划,找到最适合的职位,一步一步看似慢实则快地走向更高点。  
  目录有吸引力,学习中
  mark   楼主可以像前一个帖子一样,多用一些普通人的例子  虽然经验的总结也很重要,不过很多困惑中的人来说  一些有针对性的实例效果感觉会更好 ^_^
  搬个板凳慢慢学习
  成功者的三个特点    目标是明确的,计划是可行的,但有的人成功了,甚至成功得比较快,有的人却成功得慢甚至不成功,为什么?我的看法,成功者胜在具备三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持续努力。    设定目标其实并不太难,特别是如果我们设立的是一年至三年的短期目标,相对容易。可是要贯彻执行下去却很不容易。一个人职业上的成功,30%靠规划,20%靠运气,50%靠持续努力,不同的人比例或有不同,但持续努力肯定会占到最大的比例。很多人的职业发展不理想,往往不是职业规划出了问题,而是持续努力不足。“坚持就是胜利”这句话人人都知道,但在遇到挫折时很多人就忘记了。    比如学习英语,无数人在开始阶段都是热情高涨,磨刀霍霍,两三个月后就开始三天打渔,两天晒网,至多半年就中途而废,无疾而终。英语水平在小有提升后,不到半年又回到原点,然后等到某年某月受到什么刺激或者突然发愿,又重新再走一遍相同的循环,如此十几年过去了,英语还是不过关,然后还很委屈:“我花了那么多时间精力学英语,什么长进也没有。”或者是找些缺乏天赋缺乏语言环境之类的借口。    也有不少人说:我持续努力了,我一直在做呢,但真的没什么成效。据我观察,一般是两个原因,一是不够勤奋,一是方法不对。这里,我们且谈前者,因为这是更普遍的现象。    仍以学英语为例,李嘉诚14岁就辍学打工,英语基础几乎为零,但我们在电视上看他讲英语,发音和语调、用词都很到位,一听而知是下过扎实工夫的。他对记者说:“一句话是我肯学。”当年,他一边当推销员,一边上夜校学英文。他用报纸练字,一边写满了,又翻过另一边再写,直到整张纸写得皱皱烂烂为止。夜深人静,他怕影响家人的休息,独自跑到屋外的路灯下读英语。天刚亮,他又一骨碌爬起来,口中念念有词,不是在朗读就是在背诵英文。即便在茶楼打工、中南公司当学徒,在每天10多个小时的辛苦劳作后,李嘉诚仍从不间断的坚持业余时间学习英语。功夫不负苦心人,李嘉诚凭着刻苦学习的毅力,几年后熟练地掌握了英语。就是到晚年,年逾古稀的李嘉诚在接受采访时还说:“我每天晚上都要看英文电视,温习英语。”    一位英语培训老师说:来培训英语的人,一学期下来,十个人能坚持到底的,只有两三个。看看李嘉诚学英语,我们就知道自己够不够勤奋了。    记得有一次我批评一个下属,说他工作虽然称职,但是几年了长进不大,不够勤奋。他有点委屈,说:“我每天上班都很忙啊,什么工作都认真在做啊,也都完成任务了啊,怎么就不够勤奋呢?”我说:“你只是按照岗位职责要求,完成工作内容,不出错,不出色,怎么能叫勤奋呢?就好比一个人说‘我观察力强,你让我看什么,我拿眼睛扫一圈就看到了’,但真正如果观察力强,又何需别人让他看什么他才看得到呢?”    我问他:“你回家之后,还会不会思考工作?会不会把工作中的困惑与心得写成工作笔记?会不会看可以提升自己能力的书籍?会不会上网去下载培训讲座来听?”他摇头:“不会。”我问他:“那今天你回家后能不能抽出一两个小时来思考工作,或者看书,或者来听培训呢?”他说:“可以吧。”我问他:“那你能不能一周五天,每天如此呢?”他立刻摇头:“不行,肯定做不倒。”    我说:“所以,你不够勤奋。如果你对自己没有什么要求,那么,回家就可以休息了,但如果你想要出人头地,你一定就得牺牲休息时间。西方有句话,人与人的差别,是在上班8小时之外。”接着我跟他讲了唐骏刚进微软公司时的故事。    唐骏在自传中说:“我进入微软时,只是一个写源代码编软件的普通工程师。当年和我一起进微软的人都比我优秀得多,令我印象深刻的有一个22岁就拿到博士学位的天才。在微软,这样的优秀之才比比皆是。我所在的Windows开发部门有3000多名员工,每个人都是很厉害的技术高手,程序无不写得漂亮异常。我没一样比得过他们,语言能力不如他们,沟通能力不如他们,写程序就更不用说。我感受到巨大的压力,完全看不到自己的机会所在。我甚至想,自己是不是作了一个错误的决定?如果想体验一下大公司,我完全可以来这里参观一下就可以,为什么要付出这么大的代价呢?我对Windows了解甚少,别人却已经做了好几年了。一个新手什么时候才能出人头地呢?    看到和微软其他员工的差距,我没有放弃。我告诉自己,没有关系,我一直就是从逆境中走过来的。在这种情况下,我只能认为自己在公司排名倒数第一,事实上我也就是倒数第一。如何脱颖而出?我告诉自己只有勤奋这一条路。要获得职场竞争中的成功,一定要靠勤奋。每个人的智商都差不多,每天我比你多工作20%,也许就意味着我成功的概率多了50%。    我的住处是人力资源部安排的,在公司附近一套三室一厅的住宅,可以免费住三个月。我在住处待的时间很少。每天下班后,我都留在办公室里看书,周末也是如此。有关Windows研发的书太复杂,看不懂还是硬着头皮看。头几个月,我完全没有所谓的休息时间,一直在拼命学,希望慢慢地跟上同事们的节奏。那时我唯一的想法就是不要掉队,还根本没有想过超过别人。我经常请别人对我写的源代码提一些修改意见,每个同事都很乐意帮助我。5个月之后,我渐渐缩小了和同事的差距,也有些余力了。我开始考虑,能否获得属于我自己的机会。”    这种勤奋的习惯,一直贯穿他的职业生涯,唐骏说:“无论是在上海微软,还是在微软中国公司,平均起来计算,我一定是那个早上去得最早、晚上走得最晚的人。如果某天因为堵车上班迟到,我会有非常强烈的负罪感。离开微软公司的时候,我给比尔•盖茨写了一封电子邮件。在信中,我说:在微软的10年生涯里,我非常努力、非常勤奋,也许我不能说我是过去10年微软5万名员工中最勤奋的人,但是我敢说微软公司没有一位员工可以站出来声称他比我更加勤奋。”    有人说:“你是不是太夸张了,那些成就比我大一千倍的人,难道就比我勤奋一千倍吗?”我说:“他们的成就比你大一千倍,是因为成功的乘数效应,但他们的勤奋,最少也是你的十倍。处于职业生涯初期的人,没有什么资源可以利用,勤奋就是你唯一可控的成功必要因素,不勤奋,能行吗?”    级别越高,就越勤奋,是职场普遍现象。或许有的高层管理者表现得很悠闲,整天无所事事的样子,但管理者是“劳心者”,他的脑子,一定是一刻不停都在转动的。而很多职业生涯停滞的人,首先停滞的,就是脑子,不再思考,也就不再成长。不要说回家后,就是上班的时候,也是如此。然后工作平平,无人赏识,久了,心也停滞了,死在一个职位上,动也不动。  
  目录很吸引人,期待后文
  记号  
  等着看下文
  等待楼主的更新。    楼主的帖子非常好的说出了像我这样(毕业十年之内)的人的心声。    我们确实会非常比较与同学之间的工资差距,头衔等东西。    但是现在自己的认识开始慢慢转变,想的是30岁之后我要靠什么来立足社会。    希望楼主的帖子继续下去。
  【剩者为王的年代】    中国人喜欢走捷径,喜欢钻空子,连佛法修行,都能找出简单的法子,一千多年前禅宗曾有“顿悟”与“渐悟”之争,最后,由于慧能的“顿悟”说更切合普通人的心理需求,成为主流门派,一千多年来对中国人的思维与行为方式影响很大,一般人都视“顿悟”为更高明的法门,追求这种境界。不但文学作品描写所谓刹那间大彻大悟的情节比比皆是,就连不少策划公司,也以帮助客户实现“从99度到100度的飞跃”为卖点。    但现代格式塔心理学通过实验证明,任何顿悟必须有明确的思考问题为大前提,同时顿悟必然对此问题经过长期、认真、甚至艰苦的思考才可能出现。    也就是说,没有“渐悟”,就没有“顿悟”。 如果不是持续加热,水根本就烧不到99度,又何来最后那“从99度到100度的飞跃”呢?成功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如果没有持续行动,就没有足够的量,就一定不会有最后那一度的飞跃。    如果把职场比作一口大锅,我们就是锅里的水,那最后一度的飞跃当然是无比愉快的,但之前从零度到99度的漫长烧煮煎熬,却是这一切的基础,是成功所必需经历的,在这个过程,成功者所必需具备的素质,如自信、坚定、忍耐等等,才能培养出来,才能扎根在你身上成为人格特质,如果没有这个经历,就算你机缘巧合成功了,也只是一时成功,必将从成功的宝座上滑下来。    正是在这个从零度到99度的烧煮煎熬过程中,绝大多数人放弃了,甘于沉沦,其实他们不知道,除非跳出这口大锅,否则他们只不过是换了一种被煎熬的方式。    比尔•盖茨曾说:微软的成功,不是因为自己做了什么了不起的事情,而是因为绝大多数竞争对手做得相当差。战争年代的毛泽东,不断教育官兵:胜利往往源于最后五分钟的坚持。    职场上也一样,只要你比别人做得好一点,坚持得久一点,时间能让你得到你想得到的东西。胜利就属于你。这就是俗称的“剩者为王”。    有些人习惯于不满意就跳槽,但跳的时候一定明白,根据职业发展规划,让跳槽帮助自己走向职业发展的下一阶段,才是最好的跳槽,否则,如果只是单纯地逃离不满意的环境,很可能会“才出虎口,又入狼窝”,导致反复跳槽。最要不得的,是不分专业、不分行业盲目跳槽,这是人生的最大浪费。人的职业发展,或者是沿着专业的方向发展,或者是沿着行业的方向发展,不能在专业或者行业之间跳来跳去。人生最大的浪费,是选择的浪费。即使是一个天才,要成为某行业或专业的顶级人物,一般也要花费八到十年的执着努力,从而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拥有别人不具备的优势。职场游戏中一遇到困难就不玩了的人,哪行哪业都没有深入进去,什么都会一点,但什么都不精通、不专业,只好一直做不需要精通的初级工作,结果肯定一无所获。    小文以前在外企工作,后来被事业机会所吸引,跳槽到一家民营企业,很快,小文就发现新环境与以前的外企大不相同,没有人听她的意见,没有人愿意多做一点事情。更多的是同事们的观念意识没有到位,小文的工作需要其他组的人配合,而他们不认为这是自己该做的,非要等领导压下来才做。小文发现,这里个人发挥空间很大,但管理随意,人为因素也很大。她做得很不开心,辞职又有点不甘心,不走又觉得环境实在不适合。后来小文想清楚了,决定还是留下来积极地做事情。一方面,她非常看好该行业以及该品牌的前景,另一方面,岗位也是她喜欢的,能够在工作中得到满足,哪怕这种满足目前还只是沉浸在自我欣赏的层面。10个月后,她觉得自己适应了新公司的风格,发现自己在人际交往与能力的全面性上,都有了很大提高。    小文的遭遇并不少见,她的抉择是正确的。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企业,所以,只要你所在企业还在向上发展,还能让你的能力有所成长,在忍耐不住时,再忍一忍,多去看工作中积极的一面。跳槽可能会增加收入,但这种个人收入的增长,与一家企业由小到大而给员工带来的收入增长是无法相提并论的。例如李嘉诚的秘书洪小莲,几十年来一直追随李嘉诚,她从几千元的工薪族,做到身家上亿的工薪族,享受的是公司成长的回报。这种回报并非是因她个人的学识和经验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而得到的等价交换,很大程度上仅仅因为她忠诚地呆在这趟车上。    顺便一提的是,多年来,洪小莲最记忆犹新的,是有一次李嘉诚劝勉她努力学习。1972年,洪小莲加入长实后不久,一天中午的用膳时间,她翻开报纸阅读,凑巧李嘉诚经过时,她刚翻到娱乐版,他对洪小莲说:“有时间就应该进修充实自己,不要浪费时间。”而李嘉诚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不认识的,就应该学习”、“事在人为”,也一直是洪小莲的座右铭。  
  LZ的讲解真的很规范。看了之后也有很多感触。但却让我那个我更加迷茫了。我是一个高中未毕业的人。出来2年了。学过半年的软件开发。丝毫没有起色。花了一年的时间和母亲去外地做生意。因为不喜欢那种氛围决定回家来找份工作稳定稳定生活。也想透过一个机会证明自己也可以凭一个人的能力独立生活。但我可以说是一个没文凭没工作经验的人。回到家也有半个月的时间了。网上、街边都找过工作。可是没有结果。    于是我静下来花了很长时间去思考究竟我想干什么。该干什么。能干什么。现在我可以毫不犹豫的回答任何人说:我想赚钱。我该赚钱。但我知道我不能赚钱。因为我恰前是缺少了LZ所说的可以自己控制的资源和条件。除了一颗想要成功的心和让人觉得可笑的热情之外我一无所有。曾经的小学、初中、高中同学如今都在上大学。聊起来的时候不少人都有点羡慕我可以自己一个人在社会上生存。其实我更加嫉妒他们。至少他们现在还可以无忧无虑。还可以过着乌托邦式的生活。但我知道这一切都不是错。自己选择的我必然要付出相应的代价。以前毅然离开学校的时候曾骄傲地和所有的人说起:我的字典里没有后悔两个字。说实话。现在真想弱弱地说一声:我后悔了。只是我知道这些都无济于事。所有的抱怨和自欺欺人都无法改变现状。每当母亲从电话里询问我的情况的时候。我都很轻松地回答。目前状况不错。很快我就会有第一笔收入并且会将其中一部分转到你卡里。她告诉我不用。赚到钱自己省着点花。不要饿了自己。能吃就多吃点。其实好多时候都想哭。不为别的。就为我一直一直还看不到那第一笔收入它会从哪里来。上天不会眷顾任何一个人。即便他卑微地无法生存。    以前。但凡是认识我的人都承认我是聪明的。厉害的。可以很好地处理问题。相比一些同龄人我更显得成熟。但现在我真的已经看不出来这些特点是属于我的。我觉得自己幼稚到有点可笑。面对时间的流逝是这样的无能为力。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手里的钞票不断地减少并且还要虚伪地装出一副现在生活的很不错的姿态。同时还要很好地安慰远在千里之外时刻为我担心的母亲。心里有太多压抑。    这两天一旦听到类似工作、赚钱之类的词汇就觉得好烦好闷。我是真的真的不知道我该找哪类工作。我没有一技之长。我缺少专业知识。我匮乏的工作经验使得我连去应聘的勇气都没有。“是金子放到哪都会发光的”这句话真的适合所有人么。慢慢地开始感觉自己其实就是一庸才。庸到极致。才疏学浅。或许写这些对我的工作不会有一丝帮助。但我很希望LZ能看看。我只想得到一点帮助。哪怕只是一点点。我知道凡事都要靠自己。但所有要靠自己的事情都是属于一类人。一类有共同经历或是相同感受的人。或许LZ现在的生活很滋润。也不需要因为明天的工作而牵挂。更不会为了未来的道路而忧愁。但我恳请LZ能给予我一点点方向。    因为。我真的已经找不到方向了。
  楼上朋友,看了你的文章有几个感受:    一、你文笔非常好,简洁清楚,而且有感染力。比大多数人都好。    二、你思路清晰,条理通顺。也比大多数人好。    三、你有勇气,而且不乏自信。再加上你说的热情。    另外,你有一年多工作经验。这些都是你的资源。你不可能找不到工作,我感觉是你自己没有真的去行动,去找,坐着想的成份居多。    当然,如果今后决定以打工而非创业为生,搞一张大专以上文凭,还是有必要的。    至于什么职业合适你。得你自己从过往经历中慢慢分析总结。目前,如果想不出来,就先找份工作做着,在工作中边干边找方向。
  真的很感谢LZ的解答。你说的很不错。我一直都在等。等一个机会。等着别人来找我。或许这种做法很可笑。但我的潜意识里一直觉得自己应该做点大事。即便大事也是从小事做起的。我一直以来都有一个毛病。就是眼高手低。做事喜欢半途而废。不过在改。并且是非常努力的。    我感觉自己很多时候都在怕。或许是怕应聘方不要我。也可能是怕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结果。但究竟是在怕些什么连我自己都不清楚。我很想知道该用怎样的方法或是形式去寻找一份工作。
  用哪种形式找工作,你可以上网看,多得很啊。    你提到的潜意识里觉得自己应该做点大事,我很理解,我刚出校门时也是。    在《不要心存幻想,靠得住的只有自己》一帖中,我分析了这种心态。有兴趣可以看看,希望对你有用。    这么晚还在上网,习惯不算好,呵呵。我也是。刚写完一篇文章,得休息了。
  我是看了那个帖子才连接到这的。至于为什么这么晚还在上网的原因是很简单的。我喜欢在晚上活动。感觉夜晚会让我很清醒。它能够让我做很多我想做的事情。我喜欢玩文字。喜欢听哀伤的歌曲。喜欢看深刻的电影。喜欢一个人静静地想事情。夜晚给了我足够多的愿望。    而最最重要的原因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全世界都睡了。就我还醒着。
  各位莫慌,姐姐是进来吃广告的~——by小嘴抹了蜜
  第二篇完了吗?
  【卓越是练出来的】    有人说:我脑袋聪明,不需要象智商平平的人那样勤奋。工作一样干得好,而且花的时间还少。我的回答是:聪明而不勤奋,可以过得舒服,但一定不会有大的成就。    智商也好,天赋也好,并没有一般人想的那么重要,英国研究员迈克尔•豪、简•戴维森和约翰•斯鲁博达经过广泛的研究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发现的证据……不支持出类拔萃是具有天赋的结果的看法。”    《财富》杂志的报道说:他们的研究表明没有人是天生的公司总裁或者天生的象棋大师。只有通过多年大量勤奋的工作,才能取得巨大成功。不仅仅是努力工作,而且是做某种非常困难和艰苦的工作。例如,巴菲特以有条不紊和长时间研究潜在的投资目标的财务报表而出名。缺乏天分没有关系——天才与建立伟业没有多少或者根本没有关系。    在几乎每一个领域,多数人开始学得很快,然后就比较慢了,最后完全止步不前。但是少数人在几年甚至几十年中一直在提高,取得了杰出成就。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教授安德斯•埃里克森说,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是,为什么?有的人怎么能不断提高?答案始于对许多领域出类拔萃者的连续观察。从1993年埃里克森和两个同事发表了一项重要论文以来,全世界的科学家进行了几十次研究,其中有许多集中于体育、音乐和象棋,这类项目的表现比较容易在一段时间内进行衡量和以图表表示。但是也对包括商业在内的其他领域进行了大量研究。    第一个重要结论是,不努力,谁也不会取得杰出的成就。想象你发现自己在某个领域具有天赋,一开始就超群出众,这是件美事,但是不会成为现实。没有证据证明缺乏实践经验或训练就会有优异的表现。大量证据证明,甚至最有才艺的人也需要大约10年的勤奋努力才能成为世界级的人物,研究人员把它称为10年定律。那么16岁成为象棋大师的博比•费希尔怎样解释呢?10年定律是适用的:他此前进行过9年的集中强化学习。正如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约翰•霍恩所说:“10年定律是一种非常粗略的估计,多数研究人员认为这是需要的最低限度的时间,而不是平均需要的时间。”在许多领域(音乐、文学),精英们需要二三十年的经验才能到达他们的顶峰。    所以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取得杰出成就的,它需要大量艰苦的工作。然而这还不够,许多人数十年辛苦,仍然未能取得杰出成就,甚至没有取得重大进步。那是缺少了什么?他们缺少了有意识地练习。任何领域的佼佼者都是那些把大部分时间用于 “有意识地练习”的人。这种活动具有提高水平的明确目的,有超越自己能力的目标,提供对结果的反应,涉及高水平的重复练习。例如,简单地击打一桶球不是有意识地练习,这是多数高尔夫运动员不能提高的原因。挥动8号铁(高尔夫球杆型号)300次,目标是球离标号旗杆不到20英尺的次数达80%,不断观察结果,作出适当调整,每天这样练习几小时——这就是有意识地练习。    在许许多多领域都可以找到这方面的证据。埃里克森和他的同事对20岁的小提琴手进行了研究,最好的一组一生中有意识地练习平均为10000小时,下面一组平均为7500小时,再下面一组为5000小时。在外科手术、保险推销以及几乎所有体育项目上也都是这样。有意识地练习越多,干得越好。大量有意识地练习会带来超群出众的表现。    许多顶尖运动员因为极其严格的日常训练而名扬世界。在篮球方面,迈克尔•乔丹的强化训练超越了已经很艰苦的球队训练。在橄榄球方面,创记录的接球手杰里•赖斯曾被15个队拒绝,他们认为他动作太慢。他勤奋练习,最终使其他队员难以赶上他。泰格•伍兹是一个典型。他父亲在他一岁半时就教他高尔夫球,鼓励他多练习,到他18岁成为美国业余锦标赛最年青的冠军时,他至少已经练习了15年。他从不固步自封,每天花许多时间训练。菲尔普斯从11岁开始就朝着奥运会的目标进行极其艰苦的训练,基本上没有什么正常孩子的娱乐。每周要在水里游上100公里。365天,菲尔普斯每天都要在游泳池里接受训练,即使圣诞节也不例外。    科学和趣闻中的似乎完全支持“有意识地练习”是杰出表现之源的观点。只有一个问题:经商怎样练习?实际上,商业的许多事情是可以直接练习的。陈述、谈判、评估、解释财务报表,这些都可以练习。但它们不是创造优异经营业绩最根本的因素。要有杰出的业绩,就必须在捉摸不定的环境中,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与其他人商谈,寻求信息,作出判断和决定。这些也能练习吗?能。    它涉及到怎样去做你已经在做的事——在工作中练习,这要求进行一些重大改变。首先是给任务确定新目标:不仅是完成任务,而是要做得更好。任何人在工作中所做的任何事,从最基本的任务到最令人激动的事,都是可以改进的。    用这种思想武装头脑,人们就会以新的方式投入工作。研究表明,他们会对信息进行更深的处理,更长时间地保存它们。他们要求得到更多有关他们工作的信息,寻求其他视角。他们有比较长远的观点,不只是在做某件工作,而是明显地努力在更大的意义上做得更好。研究再次表明,这种不同的精神状态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当业余歌手上音乐课时,他们感到有趣,放松。但是对于专业歌手,他们上课时增强注意力,集中于提高水平。同样的活动,不同的心态。    对多数人来说,工作是努力的,但是没有作出更大的努力。额外的几步太难太苦了,几乎永远做不到。也许我们不能期望多数人都能取得杰出的成就,因为它的要求太高了,但杰出的成就不是为少数人预先保留的,每个人都有机会。  
  很有启发
  老师,我来顶啦!
  乔尹老师你好,之前有拜读过《笑傲职场》,而今的文字更加精辟深刻,感谢你无私的分享和教诲。下面简单的说一说目前的思考和困惑,望乔尹老师不吝赐教    【长远目标】  通过自己长期的积累和努力,构建起一个商业系统,达到财务自由和时间自由。    【从政VS从商】  父亲希望我能够从政,他认为在中国这种官本位的国家,从政才是比较明智的选择,能争取到权力更好,即使上不了位,也旱涝保收。我自己的想法偏向于从商。因为我这个人骨子里渴望的是自由和控制,起码自己能够控制自己的方向。而从政的话,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虽然从商也不会绝对的自由,方方面面的束缚是必然的,但相对从政而言,要好很多。因此抛开利益最大化的比较,光这一点我就能做个选择了。  不知道乔尹老师是否认同?    【具备条件】  硬:硕士 工科  软:野心,思考,沟通    【当前困惑】  目前在一个省级的事业单位工作,工作内容本身没有太多的挑战性,缺乏成就感。工作本身带给我的成长,主要在做人这一块,其他技术也好,管理也罢,基本上没什么意    思,从中可以学习借鉴的东西不多。  一年前选择这里作为起点,主要原因有二:  1 觉得做为省一级的单位,接触面会比较广,便于开阔视野和人脉积累  2 不会太大压力,给自己一个缓冲来思考,未来的方向  现在回过头来再看这两点,2尚可,主要困惑在于1,我现在的这种人脉积累,对我日后的创业到底有多大的作用?要知道跟市县所,以及一些企业的关系也就是那么回事。    有想过跳到500强去做市场或者销售,近距离的了解一个企业的运作和流程,毕竟现在待的地方跟企业不一样,而以后的目标是自己搞企业。有朋友劝我慎重,他觉得做企业关键靠人脉,而在省级事业单位比500强更适合积累人脉。    乔尹老师觉得这种想法有道理吗?做企业,在我的理解中更多的是做团队,团队OR人脉,对于创业哪个更重要?  省级事业单位OR大企业,奋斗的选择何去何从?    ps:说的只是个大概,如果老师有需要了解更多,我再补充
  首先感谢乔尹老师的精彩分享,在此先祝老师生活愉快。  老师的两篇“不要心存幻想,靠得住的只有自己”和本篇“出人头地”我都一字不漏的拜读了,真是获益良多。  其中老师有一段提到的“多才多艺”但没有专长的小张,觉得我跟他的情况很像,平时也是什么市场活动、广告、文案、PPT、汇报、计划什么都搞搞的,而且也算“有声有色”,也是像小张那样以为自己已经做得不错了,就辞职打算另谋高就了,出到来找再工作才发现自己真的是“多才多艺”但无一精通,如果有“加权平均能力”的话,我可能得分还不错,但具体到某一领域的较量,我就处于绝对下风了,找工作也不太顺利。  小本科学历,07年参加工作,读的是所谓市场营销之类万金油专业,除了英文水平自认不错以外,其他真说不上有任何的特长了。    这里想听听老师您的意见,是否真的要像案例中小张那样,一切推倒再来,从小做起了,还有其他出路吗?  另外还请教老师另外一个问题,譬如说,我希望下一份工作是快消行业的,同时希望是能够用得上英文的(起码能继续锻炼我的英文),那么,如果两份工作给我选择,一份是快消,但不需要用到英语,另一份是能够用得上英文,但不是快消;这种情况下,改如何选择呢?也即行业优先呢,还是发挥自身优势优先呢?  
  dingqi!
  作者:豆角66 回复日期: 09:50:17 
    乔伊好!     对目标章节,有个疑问,希望得到您的恢复!多谢多谢     哈佛大学调查结果发现: 27%的人,没有目标; 60%的人,目标模糊; 10%的人,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 3%的人,有清晰且长期的目标。     请问,到底什么样的目标是模糊的,什么样的才是清晰的?    如果说克林顿的目标是清晰的——“我要当个好人,娶个好老婆,养几个好孩子,交几个好朋友,做个成功的政治家,写一本了不起的书。” 那么现实生活当中,其实很多人都有类似的目标。比如:我要当个好人,娶个好老婆或嫁个好老公,养一个好孩子(计划生育),交几个好朋友,做个成功的商人、教师、亦或“打工皇帝”…… 这样的话,有清晰长期目标的人就不止3%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豆角的提问引发我的思考,我查阅了许多人的回忆录,回忆自己的成长经历。觉得网上流传的那个哈佛大学人生调查的真实性值得怀疑。有可能是做过类似的调查,但应该不是关于人生目标的。    所以,我重新改写了那段文章,自已感觉更符合实际情况,也更有指导意义。附在下面。也再次谢谢豆角朋友非常棒的提问!    正文: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自传《我的生活》序言中写道:“法学院刚毕业那会儿,我还是个小伙子,十分期待着马上开始自己的生活。这时,我突发奇想,把本来想要看的小说和历史书暂时束之高阁,出去买了本‘如何做’一类的书:《如何掌控自己的时间和生活》,该书的主要观点是,我们必须开列出自己短期、中期和长期的生活目标,按其重要程度进行分类,例如A组最为重要,B组次之,C组第三等等。然后,在每一个目标下列出实现这些目标的具体行动。这本简装书我依然保留着,距今已近30个年头。我敢肯定,这个单子准还埋藏在某个故纸堆中,尽管一时无从查找。然而,那个A组的单子我还真没忘记。我要当个好人,娶个好老婆,养几个好孩子,交几个好朋友,做个成功的政治家,写一本了不起的书。”30年后功成名就的克林顿显然认为自己已经实现当年定下的目标,唯有一点不好意思自夸,他调侃道:“当然,我是不是个好人,得由上帝来判断。”    严格来说,克林顿在序言中列举的长期目标,只能算是一个人生愿景。我们大多数人,初出茅庐时大概都有这些或那样的自我欺许或人生愿望,但美梦成真的却非常少。克林顿的不同在于,从其自传中我们可以看到,自从他16岁立场要做政治家以后,他就没有让“人生愿景”停留在幻想中,而是不断制定清晰明确的阶段目标去落实愿景,从而一步一步向梦想靠近。1973年他27岁从耶鲁大学法学院毕业,回家乡阿肯色州州立大学担任教授,因为在那里,他的家族有深厚的人脉资源和影响力,有利于他从政。3年后,他出任阿肯色州司法部长,并于2年后竞选州长成功,并连任到1992年,在担任州长期间,为了扩大全国影响力,为今后竞选总统打下基础,他担任过美国南部经济发展政策委员会主席,兼任全美州长联席会议主席,并曾协助总统主持国家最高教育当局的工作。1990年,又当选为民主党最高委员会主席。1992年,当选美国总统。    人生的发展,不可控因素太多,社会变化这么块,要想制定出一个完整准确的人生计划是不可能的。如果非要定一个很死的目标,比如我要在20年内成为一个资产10亿的企业家,然后倒推自己几年成为什么,几年成为什么,这是很僵硬的做法,也是不现实的做法,没有任何人任何事能保证一定能如期实现目标。    我们要做的,是为自己确定一个终生不动摇的人生愿景,然后,根据愿景,结合实际情况,制定1至3年的短期目标并实现,是更可取的方法。好比你的愿望是登上天界,为此你必须回到现实,先一块一块垒石头,造一座通天塔,如果你能造出通天塔,那么登上天界的愿望自然能够实现。从克林顿的简历中我们可以发现,他的职业愿景是“做个成功的政治家”,然后每两三年就上一个台阶,直到成为总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对此,唐骏根据自己的人生经历提出“目标三年更新”的见解,他说:“每个人的职业生涯一定要有良好的规划,不能盲目努力。有的人只知道努力工作,但是没有规划。其实这样没有目标地工作,再勤奋也没有用,而且5年、10年以后,你会发现你还在原地踏步。有些人有规划,但又不切实际。而我一直给自己订规划,而且是三年左右订一个规划,这是一个比较合理的规划区间。如果我定得太久的话,我看不到自己的未来,三年我一定可以看得到,只要我努力,我相信离我的目标会越来越近。”    在方向不动摇,目标三年更新的指导下,唐骏以三年为一期,用了六个三年,从一个普通的大学生,到留美博士,到创办自己的公司,到加入微软。又从微软总部的普通程序员,到微软中国有限公司终生荣誉总裁,再跳槽担任盛大总裁、新华都总裁,从而完成从专家型的职业经理人,到拿到超过10个亿“签约奖金”的“打工皇帝”。      
  乔尹老师来了,望穿秋水终不悔,哈哈
  作者:故地情浓101 回复日期: 22:40:15 
  这里想听听老师您的意见,是否真的要像案例中小张那样,一切推倒再来,从小做起了,还有其他出路吗?    另外还请教老师另外一个问题,譬如说,我希望下一份工作是快消行业的,同时希望是能够用得上英文的(起码能继续锻炼我的英文),那么,如果两份工作给我选择,一份是快消,但不需要用到英语,另一份是能够用得上英文,但不是快消;这种情况下,改如何选择呢?也即行业优先呢,还是发挥自身优势优先呢?     ——————————————————————    最重要的是确定你的职业愿景和3年职业目标,然后哪份工作更能帮助你向愿景靠近,更能实现阶段目标,就选哪份。而不要简单在两份之间对比。    另外,相信你在提问之前,已经看过我上面的文章,那么,今后你可以尝试先用文章中的理论结合自己情况做自我分析。这样,成长会更快。
  作者:微微笑靥 回复日期: 21:45:09      有想过跳到500强去做市场或者销售,近距离的了解一个企业的运作和流程,毕竟现在待的地方跟企业不一样,而以后的目标是自己搞企业。有朋友劝我慎重,他觉得做企业关键靠人脉,而在省级事业单位比500强更适合积累人脉。        乔尹老师觉得这种想法有道理吗?做企业,在我的理解中更多的是做团队,团队OR人脉,对于创业哪个更重要?    省级事业单位OR大企业,奋斗的选择何去何从?    ——————————————————————    笼统的说法,团队和人脉都重要。    非要选一个,我会选人脉。    在中国,人脉意味着资源,意味着市场,这些都是钱啊。而团队相对不那么重要,创业的时候,最重要是老板能干,团队能跟着老板转起来,就可以了。    你重视团队,可能是读的管理类书多,或者是看一些《赢在中国》之类的电视秀,呵呵。但你没发现吗?风投决定把钱投给谁时,其实只是看这个人和他的项目,团队,那是顺便说一下。
  我不知道你的职务多高,接触面多广,能接触多深。如果职务还不高,接触得不广不深,你可能就判断不了到省级事业单位这个平台能给你创业带来什么资源。    有一个办法是去以前有没有从这里下海经商的,去认识一下这些人,是一种了解的办法。    再有就是看一看你们单位的那些领导们,他们活得滋润否?他们接触的都是些什么层面?    等等。    才进单位一年,不着急。
  请教乔尹,为了更好的积累人脉这个目标  应该继续待在事业单位还是去企业呢?      
  单位里面的领导一般都是自己在外面有一定的副业,比如我们部门的头,自己在外面还有一个企业。  我想动的原因是:觉得呆在现在这个单位可能对我最终的目标而言帮助不大  加上工作本身感觉不到在收获,导致了自己没有什么热情    如果职务还不高,接触得不广不深,你可能就判断不了到省级事业单位这个平台能给你创业带来什么资源。    这正是我现在为难的地方,我希望能够大概的有个比较,关于目前这个平台和企业平台的比较。    下海的前辈不多,这里比较适合养老,这也是我非常害怕的    肖申克的救赎里面有一段话是这么说的:开始的时候,制度这个东西让你非常厌恶,可是慢慢的,你学会了适应,而最后,你将变得离不开他    不过乔尹老师上面也说过,不解决问题,换个环境也是徒劳。    我现在特摇摆和迷茫  
  不错!等待更新..........
  作者:微微笑靥 回复日期: 00:51:57 
    请教乔尹,为了更好的积累人脉这个目标    应该继续待在事业单位还是去企业呢?      ——————————————    刚出学校那会,我就象你一样,而且我就没去事业单位报道,自己跑到陌生城市闯了。现在回头看,我不如一些留在政府的同学总体上过得滋润。所以,如果是现在,我可能会在单位待下去,看看有无机会爬到领导岗位。但话又说回来,以我当年的个性,如果待在单位,更大的可能是早被扔到某个角落发霉了,想爬到领导岗位是难如上天。    所以你看,这玩意儿让我咋替你拿主意,我们个性不同、价值观不同,我的选择不等于对你是好主题啊。    如果硬要给建议,就是:如果你自认可以在单位混得很好,爬得上去,你就留单位。否则,你就跳槽到500强。      
  要求lz的文章可以更具体实际些,这样对网友比较有实用性,另外,本人认为国外的案例很多时候可不适合国内,比如举克林顿的那几句话。。
  留个座,听老师讲课
  笑傲职场--一个资深经理人的职场笔记
  作者:guoqi6550 回复日期: 11:13:56 
    要求lz的文章可以更具体实际些,这样对网友比较有实用性,另外,本人认为国外的案例很多时候可不适合国内,比如举克林顿的那几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何案例都不会直接适用于你,关键是要掌握学习的方法。    另外,我也知道技巧很重要,我也愿意多讲点具体技巧。这样会感觉更实用。    但技巧是千变万化的,背后的道理才是不变的。人生总归是道理决定技巧的。谢逊在冰火岛上只教张无忌口诀和心法,不教招式,他当时对张父母解释了理由,很有道理,你可以自己翻一下。
  顶一个
  mark一下。lz说的十年积累,十年爆发,十年收获还是很有道理的。不过现在社会生活节奏比以前要快得多,生活目标的实现速度也要快一点吧。像我的短期目标就是35岁之前当上大企业的老总,也许看起来有点急功近利吧,但是社会的现状就是这样,你不能适应社会,你就会被它淘汰。  
其他方面,我都十分支持lz所说的,但是说是一回事,我相信在生活中,能做到的人,不到5%。举个简单的例子,下班后的再学习,持续不断的学习,这一点就没有多少人能做到。而且很多有再学习习惯的人一般是技术人员,我身边就有几个,但是他们把他们的再学习目标都放在了学习技术上,根本没投入精力在人际关系处理,人脉的开拓维持上。很多用心去经营关系、维持人脉的,却很少潜下心来钻研一些管理和技术知识。  
  ///////////////////
  说得很好,有思想有条理,标记一下。
  好文,留爪,习研!
  作者:乔尹 回复日期: 00:18:52 
    作者:豆角66 回复日期: 09:50:17        乔伊好!       对目标章节,有个疑问,希望得到您的恢复!多谢多谢       哈佛大学调查结果发现: 27}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生没有终点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