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满20岁用满井游记文言文文怎么说啊我只想知道刚

刚满20岁,就被老妈拖去做了这个项目……_突袭网
当前位置&:&&&&刚满20岁,就被老妈拖去做了这个项目……
热门标签:&
刚满20岁,就被老妈拖去做了这个项目……
编辑:王亮
医美视界――因医美人而生,与医美人同行! 本文来源:广州美莱医疗美容 年龄:21岁 项目:韩式双眼皮+开眼角
谁说的母不嫌子丑?非也!每次放假回家,都被妈妈一顿嫌弃,说我没有遗传到她的双眼皮。最近,妈妈实在看不下去了,决定带我去医院割双眼皮。
医生说我是属于内双+轻度内眦赘皮,还有一点点肿眼泡,建议割双眼皮+开内眼角。
因为打了麻药,全程都没有什么感觉,之前还担心会痛,全想多了。
还没出手术室,就先照镜子瞧瞧,缝得很流畅,而且都不肿的。
术后第二天在家休息,谨遵医嘱,饮食清淡,这样恢复更快。
术后第五天,越来越自然,恢复得很快。
第七天拆线,痕迹变得很淡,眼角也恢复得很完美。
以前两眼经常无神,现在感觉视眼开阔,又大又明亮,痕迹已经完全消失,一点看不出是割的。
现在我也是双眼皮萌妹一枚了,再也不用羡慕别人了,开心!
更多精彩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完白山人...”习题详情
220位同学学习过此题,做题成功率72.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完白山人传&&&&&&清·包世臣①山人,安徽怀宁之集贤关人也。姓邓氏,字石如,其名琰,以敬避今上御名下一字,遂以字行,而更字顽伯。集贤关当皖公山下,故又号完白山人。少眇所闻见,顾独好刻石,仿汉人印篆甚工。弱冠,孤露②,即以刻石游。性廉而尤介,无所合。山人篆法,以二李③为宗,其分书④遒丽淳质,变化不可方物,结体极严整而浑融无迹。山人自谓:“吾篆未及阳冰,而分不减梁鹄。”余深信其能择言也。山人客于梅氏八年。学既成,梅氏家益匮,不复能客山人。山人乃复如前,草履担簦,遍游名山水,以书刻自给。山人游黄山至歙,鬻篆于贾肆。武进编修张惠言教授歙修撰金榜家,编修故深究秦篆,为修撰所器。编修见山人书于市,归语修撰曰:“今日得见上蔡真迹!”修撰惊问,语以故,遂冒雨偕诣山人于市侧荒寺。修撰即备礼客山人。山人侨居修撰家,编修遂从山人受篆法。一年,修撰称之于太子太傅户部尚书曹文敏公,文敏请山人作四体千文横卷,字大径寸。一日而成,文敏叹绝,具白金五百为山人寿。乾隆庚戌秋,八旬圣节。文敏以六月入都,强山人同往。山人独戴草笠,靸芒鞋,策驴,后文敏三日行。文敏舆从,以山东发水转后,与山人相值于开山。时巡抚以下命吏,郊迎文敏。山人策驴过辕门,门者呵止之。文敏坐堂上,遥见山人,趋出延入,让上座,遍赞于诸公,曰:“此江南高士邓先生也,其四体书,皆为国朝第一!”诸公乃大惊,为具车从。文敏曰:“吾屈先生甚,乃肯来都,卒不肯同行,愿诸公共成先生之志。”遂率诸公,送山人至辕门上驴去,乃入就坐。山人常往来江淮间,鬻书以给旅费。余以嘉庆七年识山人于镇江,过从十余日。明年复于扬州相值,山人作太山之游。至九年秋,山人由山东至常州,过扬不入城。及十一月末,始知余与翰风同客扬州。翰风编修弟也,余始闻山人名自翰风。时山人得家书促归里,乃买舟回扬,访余于天心墩,而余适去东台。山人俟余至十二月初八,乃语翰风曰:“岁尽矣,去家尚千里,吾不及终待慎伯矣。”遂解缆。翌日而余至。山人归里不复出游,遂以明年十月卒于家,年六十有三岁。&&&&&&&(选自《艺舟双楫》有删减)【注】①包世臣:清代学者、书法家、书学理论家。字慎伯,晚号倦翁、小倦游阁外史。②孤露:父母死亡。③二李:指秦李斯、唐李阳冰。④分书:书法的一种。【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梅氏家益匮,不复能客山人空乏 B.鬻篆于贾肆卖C.遍赞于诸公介绍D.而余适去东台到,往【小题2】下列句子中,全都能表现邓石如深厚的“书法金石造诣”的一组是&&&&(3分)①顾独好刻石,仿汉人印篆甚工&&&&②其分书遒丽淳质,变化不可方物③山人篆法,以二李为宗&&&&&&&&&&④“今日得见上蔡真迹!”⑤山人常往来江淮间,鬻书以给旅费⑥“此江南高士邓先生也,其四体书皆为国朝第一!”A.①③⑤B.②④⑥C.②③⑥D.①⑤⑥【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完白山人,从小喜好篆刻书法。20岁左右父母双亡后就开始了浪迹江湖的生活,常以书法篆刻自给。他性情正直、孤傲,我行我素。B.最早发现邓石如书法才华的是对秦篆研究颇深的武进编修张惠言,他在集市上看到邓石如的书法篆刻后说,如同见到了秦代上蔡人李斯的笔墨真迹。C.乾隆八十岁生日,曹文敏竭力邀请邓石如一同入都。邓石如戴着草帽,趿拉着草鞋,骑着毛驴,这打扮使他被开山守门士兵拦下,结果未能进入辕门。D.包世臣是通过张惠言的弟弟张翰风知道邓石如的。嘉庆七年,包世臣在镇江见到了邓石如,与之交往跟从他学习了十多日。嘉庆十年,邓石如在家中去世。【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修撰惊问,语以故,遂冒雨偕诣山人于市侧荒寺。(5分)(2)吾屈先生甚,乃肯来都,卒不肯同行,愿诸公共成先生之志。(5分)D&
本题难度:较难
题型:解答题&|&来源:2014-辽宁省沈阳二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分析与解答
习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完白山人传清·包世臣①山人,安徽怀宁之集贤关人也。姓邓氏,字石如,其名琰,以敬避今上御名下一字,遂以字行,而更字顽伯。集贤关当皖公山下,故又号完白山人。少眇所闻见,顾独好刻石,仿...”的分析与解答如下所示:
解答此题,可用“代入法”,即将各选项解释代入原文语境检查。题中,D项错误在于,“适”应是“恰好,刚好”之意。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紧扣题干中“全都能表现邓石如深厚的‘书法金石造诣’”一语对题中六句话逐一审查。题中,①仅指其爱好和模仿,谈不上造诣深厚;③讲其所学流派,⑤讲其卖书法供给旅费,也都不属于表现其深厚造诣,故凡含此三句的选项都应排除。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小题3】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原文相关内容仔细比较。题中,C项错误在于,山人只是开初被士兵拦住,但立即被文敏看见,迎了进去;并不是没能进门。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小题4】试题分析:翻译文言首先要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本题中,第(1)句中的“语”是“告诉”之意;“故”即“原因”;“诣”是“拜访”之意。第(2)句中的采分点“屈”是“让(谁)委屈”之意,是谦辞;“甚”作副词,相当于“很、十分”;“卒”是“终于、最终”之意;“愿”是“希望”之意。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参考译文】山人,是安徽怀宁集贤关人。姓邓,字石如,名琰,因为避当今皇上名的下一个字,就用字来与人交往,改字为顽伯。集贤关在皖公山下,所以又起号完白山人。(山人)年少时少有见闻,而独爱好刻石,临摹汉人的印篆非常精致。成年时,父母双亡,就因刻石游历各地。山人性情正直、孤傲,没有什么合乎心意的朋友。山人写篆书和进行篆刻的方法,以秦李斯、唐李阳冰为宗师,他的分书刚健秀美,敦厚质朴,变化无可比拟,结构章法非常严谨和谐,浑然一体,山人自己说:“我的篆书比不上李阳冰,但我的分书不逊于梁鹄。”我绝对相信他的说法是正确的。高考资源网山人在梅氏家客居八年。学成之后,梅氏家更加贫困无法再让山人客居。山人于是像从前一样穿着草鞋四处奔波,游遍了名山大川,凭借写字篆刻养活自己。山人游历黄山到了歙县,在商店卖自己的篆刻作品。武进编修张惠言在歙县修撰金榜家教书,编修原本对秦篆有深刻的研究,被修撰器重。编修看见山人在集市上卖字,回家对修撰说:“今日得以见到上蔡(李斯)的真迹!”修撰惊讶地追问(原因),(编修张惠言)把原因告诉了(他),于是冒雨一起到集市旁边废弃的寺庙拜访完白山人。修撰当即备礼招待山人。山人客居在修撰家,编修就跟从山人学习篆法。一年后,修撰在太子太傅户部尚书曹文敏前称赞山人,文敏请山人用四种书体写千文横卷,字的直径为一寸,(山人)一日写成,曹文敏惊叹称绝,准备了五百两白金为山人祝寿。乾隆庚戌年的秋天,皇上八十岁生日。文敏(早)在六月入京都,竭力邀请山人一同前往。山人独自戴着草帽,趿拉着草鞋,骑着驴,在文敏之后三天出发。文敏乘着车马带着随从,因为山东发水转道耽搁,与山人在山东开山相遇。当时山东巡抚以下的朝廷命官在郊外迎接文敏,山人骑着驴经过辕门,守门的卫士大声呵斥阻止他进入。文敏坐在堂上远远地看见山人,急忙走出,(马上)请他进来邀请他坐上座,并向诸位官员广泛地介绍,说:“这是江南高士邓先生,他的四种书体都是国中第一!”诸位官员于是大为惊讶,为他准备车马随从。文敏说:“我非常委屈先生(或“竭力恳求先生”),(他)才肯来京都,(但)终究不肯同行,希望诸位(与我)一起成全先生的志愿。”于是带领诸位官员,送山人到辕门骑上驴离去,才进堂中入座。山人常常来往于江淮之间,卖书法作品来供给差旅费用。我在嘉庆七年在镇江结识山人,与之交往并跟随他学习了十多天。第二年又在扬州相遇,山人去泰山游玩。到嘉庆九年的秋天,山人由山东到常州,经过扬州没有入城。等到十一月末,才知道我和翰风都客居扬州。翰风是编修张惠言的弟弟,我当初就是从翰风那里听说山人的名字。当时山人收到家信被催促回归故里,于是买船回扬州,到天心墩拜访我,而我恰好才离开东台(回扬州)[注:当时交通不便,东台至扬州需要数日]。山人等我到十二月初八,于是对翰风说:“年末了,距离家乡还有千里,我等不及慎伯了。”于是解开缆绳(乘船离去)。第二天我回到扬州。山人回到故乡后未再出门游历,就在第二年的十月死于家中,年六十三岁。
找到答案了,赞一个
如发现试题中存在任何错误,请及时纠错告诉我们,谢谢你的支持!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完白山人传清·包世臣①山人,安徽怀宁之集贤关人也。姓邓氏,字石如,其名琰,以敬避今上御名下一字,遂以字行,而更字顽伯。集贤关当皖公山下,故又号完白山人。少眇所闻见,顾独...
错误类型:
习题内容残缺不全
习题有文字标点错误
习题内容结构混乱
习题对应知识点不正确
分析解答残缺不全
分析解答有文字标点错误
分析解答结构混乱
习题类型错误
错误详情:
我的名号(最多30个字):
看完解答,记得给个难度评级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完白山人...”的最新评论
欢迎来到乐乐题库,查看习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完白山人传清·包世臣①山人,安徽怀宁之集贤关人也。姓邓氏,字石如,其名琰,以敬避今上御名下一字,遂以字行,而更字顽伯。集贤关当皖公山下,故又号完白山人。少眇所闻见,顾独好刻石,仿汉人印篆甚工。弱冠,孤露②,即以刻石游。性廉而尤介,无所合。山人篆法,以二李③为宗,其分书④遒丽淳质,变化不可方物,结体极严整而浑融无迹。山人自谓:“吾篆未及阳冰,而分不减梁鹄。”余深信其能择言也。山人客于梅氏八年。学既成,梅氏家益匮,不复能客山人。山人乃复如前,草履担簦,遍游名山水,以书刻自给。山人游黄山至歙,鬻篆于贾肆。武进编修张惠言教授歙修撰金榜家,编修故深究秦篆,为修撰所器。编修见山人书于市,归语修撰曰:“今日得见上蔡真迹!”修撰惊问,语以故,遂冒雨偕诣山人于市侧荒寺。修撰即备礼客山人。山人侨居修撰家,编修遂从山人受篆法。一年,修撰称之于太子太傅户部尚书曹文敏公,文敏请山人作四体千文横卷,字大径寸。一日而成,文敏叹绝,具白金五百为山人寿。乾隆庚戌秋,八旬圣节。文敏以六月入都,强山人同往。山人独戴草笠,靸芒鞋,策驴,后文敏三日行。文敏舆从,以山东发水转后,与山人相值于开山。时巡抚以下命吏,郊迎文敏。山人策驴过辕门,门者呵止之。文敏坐堂上,遥见山人,趋出延入,让上座,遍赞于诸公,曰:“此江南高士邓先生也,其四体书,皆为国朝第一!”诸公乃大惊,为具车从。文敏曰:“吾屈先生甚,乃肯来都,卒不肯同行,愿诸公共成先生之志。”遂率诸公,送山人至辕门上驴去,乃入就坐。山人常往来江淮间,鬻书以给旅费。余以嘉庆七年识山人于镇江,过从十余日。明年复于扬州相值,山人作太山之游。至九年秋,山人由山东至常州,过扬不入城。及十一月末,始知余与翰风同客扬州。翰风编修弟也,余始闻山人名自翰风。时山人得家书促归里,乃买舟回扬,访余于天心墩,而余适去东台。山人俟余至十二月初八,乃语翰风曰:“岁尽矣,去家尚千里,吾不及终待慎伯矣。”遂解缆。翌日而余至。山人归里不复出游,遂以明年十月卒于家,年六十有三岁。(选自《艺舟双楫》有删减)【注】①包世臣:清代学者、书法家、书学理论家。字慎伯,晚号倦翁、小倦游阁外史。②孤露:父母死亡。③二李:指秦李斯、唐李阳冰。④分书:书法的一种。【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3分)A.梅氏家益匮,不复能客山人空乏 B.鬻篆于贾肆卖C.遍赞于诸公介绍D.而余适去东台到,往【小题2】下列句子中,全都能表现邓石如深厚的“书法金石造诣”的一组是____(3分)①顾独好刻石,仿汉人印篆甚工②其分书遒丽淳质,变化不可方物③山人篆法,以二李为宗④“今日得见上蔡真迹!”⑤山人常往来江淮间,鬻书以给旅费⑥“此江南高士邓先生也,其四体书皆为国朝第一!”A.①③⑤B.②④⑥C.②③⑥D.①⑤⑥【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3分)A.完白山人,从小喜好篆刻书法。20岁左右父母双亡后就开始了浪迹江湖的生活,常以书法篆刻自给。他性情正直、孤傲,我行我素。B.最早发现邓石如书法才华的是对秦篆研究颇深的武进编修张惠言,他在集市上看到邓石如的书法篆刻后说,如同见到了秦代上蔡人李斯的笔墨真迹。C.乾隆八十岁生日,曹文敏竭力邀请邓石如一同入都。邓石如戴着草帽,趿拉着草鞋,骑着毛驴,这打扮使他被开山守门士兵拦下,结果未能进入辕门。D.包世臣是通过张惠言的弟弟张翰风知道邓石如的。嘉庆七年,包世臣在镇江见到了邓石如,与之交往跟从他学习了十多日。嘉庆十年,邓石如在家中去世。【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修撰惊问,语以故,遂冒雨偕诣山人于市侧荒寺。(5分)(2)吾屈先生甚,乃肯来都,卒不肯同行,愿诸公共成先生之志。(5分)”的答案、考点梳理,并查找与习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完白山人传清·包世臣①山人,安徽怀宁之集贤关人也。姓邓氏,字石如,其名琰,以敬避今上御名下一字,遂以字行,而更字顽伯。集贤关当皖公山下,故又号完白山人。少眇所闻见,顾独好刻石,仿汉人印篆甚工。弱冠,孤露②,即以刻石游。性廉而尤介,无所合。山人篆法,以二李③为宗,其分书④遒丽淳质,变化不可方物,结体极严整而浑融无迹。山人自谓:“吾篆未及阳冰,而分不减梁鹄。”余深信其能择言也。山人客于梅氏八年。学既成,梅氏家益匮,不复能客山人。山人乃复如前,草履担簦,遍游名山水,以书刻自给。山人游黄山至歙,鬻篆于贾肆。武进编修张惠言教授歙修撰金榜家,编修故深究秦篆,为修撰所器。编修见山人书于市,归语修撰曰:“今日得见上蔡真迹!”修撰惊问,语以故,遂冒雨偕诣山人于市侧荒寺。修撰即备礼客山人。山人侨居修撰家,编修遂从山人受篆法。一年,修撰称之于太子太傅户部尚书曹文敏公,文敏请山人作四体千文横卷,字大径寸。一日而成,文敏叹绝,具白金五百为山人寿。乾隆庚戌秋,八旬圣节。文敏以六月入都,强山人同往。山人独戴草笠,靸芒鞋,策驴,后文敏三日行。文敏舆从,以山东发水转后,与山人相值于开山。时巡抚以下命吏,郊迎文敏。山人策驴过辕门,门者呵止之。文敏坐堂上,遥见山人,趋出延入,让上座,遍赞于诸公,曰:“此江南高士邓先生也,其四体书,皆为国朝第一!”诸公乃大惊,为具车从。文敏曰:“吾屈先生甚,乃肯来都,卒不肯同行,愿诸公共成先生之志。”遂率诸公,送山人至辕门上驴去,乃入就坐。山人常往来江淮间,鬻书以给旅费。余以嘉庆七年识山人于镇江,过从十余日。明年复于扬州相值,山人作太山之游。至九年秋,山人由山东至常州,过扬不入城。及十一月末,始知余与翰风同客扬州。翰风编修弟也,余始闻山人名自翰风。时山人得家书促归里,乃买舟回扬,访余于天心墩,而余适去东台。山人俟余至十二月初八,乃语翰风曰:“岁尽矣,去家尚千里,吾不及终待慎伯矣。”遂解缆。翌日而余至。山人归里不复出游,遂以明年十月卒于家,年六十有三岁。(选自《艺舟双楫》有删减)【注】①包世臣:清代学者、书法家、书学理论家。字慎伯,晚号倦翁、小倦游阁外史。②孤露:父母死亡。③二李:指秦李斯、唐李阳冰。④分书:书法的一种。【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3分)A.梅氏家益匮,不复能客山人空乏 B.鬻篆于贾肆卖C.遍赞于诸公介绍D.而余适去东台到,往【小题2】下列句子中,全都能表现邓石如深厚的“书法金石造诣”的一组是____(3分)①顾独好刻石,仿汉人印篆甚工②其分书遒丽淳质,变化不可方物③山人篆法,以二李为宗④“今日得见上蔡真迹!”⑤山人常往来江淮间,鬻书以给旅费⑥“此江南高士邓先生也,其四体书皆为国朝第一!”A.①③⑤B.②④⑥C.②③⑥D.①⑤⑥【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3分)A.完白山人,从小喜好篆刻书法。20岁左右父母双亡后就开始了浪迹江湖的生活,常以书法篆刻自给。他性情正直、孤傲,我行我素。B.最早发现邓石如书法才华的是对秦篆研究颇深的武进编修张惠言,他在集市上看到邓石如的书法篆刻后说,如同见到了秦代上蔡人李斯的笔墨真迹。C.乾隆八十岁生日,曹文敏竭力邀请邓石如一同入都。邓石如戴着草帽,趿拉着草鞋,骑着毛驴,这打扮使他被开山守门士兵拦下,结果未能进入辕门。D.包世臣是通过张惠言的弟弟张翰风知道邓石如的。嘉庆七年,包世臣在镇江见到了邓石如,与之交往跟从他学习了十多日。嘉庆十年,邓石如在家中去世。【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修撰惊问,语以故,遂冒雨偕诣山人于市侧荒寺。(5分)(2)吾屈先生甚,乃肯来都,卒不肯同行,愿诸公共成先生之志。(5分)”相似的习题。  句中的“我们”和“我”都是兼语,“让”、“使”都是表示“使令”意义的动词。如果将这两个动词去掉,并且把兼语后面的动词“读”、“吃惊”移到兼语前面去,那原先的兼语句就成了使动句。
  老师读我们书。他的做法惊我。
  再看古汉语的例子:
  庄公使姜氏惊——庄公惊姜氏。
  这样分析只是帮助理解使动用法,决不要误认为古汉语使动用法是兼语句转变而来的,其实古汉语里是极少兼语句的。
  所以,判断一个动词是否使动用法的方法之五,可借助现代汉语兼语句表达内容的方式来判断。
  4.使动用法的特殊现象。
  使动用法会造成一些特殊现象。比如:“胜之”和“败之”的意义相同,而用法不同。“胜之”是一般用法的动宾结构,“败之”是使动用法。为了能区别它们,我们只要换种说法就可以看出不同来了。
  “败之”——打败了他;换成使动——使他打了败仗。意义一样。
  “胜之”——战胜了他;换成使动——使他战胜了(我)。意思不一样了。
  所以,判断一个动词是否是使动用法的方法之六,就是遇到特殊的现象或拿不准时,不妨将句子换成使动用法来表达一下,看看表达的意思有没发生变化,变了就不是使动用法。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在古汉语里,形容词也常常作使动用法。前提条件有三:
  形容词在句中作谓语;活用为动词;这个词表示的是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的性质和状态。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此句中的“苦”、“劳”表示的是“心志”、“筋骨”的状态,是使动用法。
  下列句中的加下划线的形容词都是使动用法:
  君子正其衣冠。(《论语·尧曰》)
  今媪尊长安君之位。(《战国策·赵太后新用事》)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贾谊《过秦论》)
  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判断形容词的使动用法的方法,可参见动词的使动用法。
  名词的使动用法
  名词用如一般动词的时候,也能作使动用法,但是在古汉语中不多见。
  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此句中的“生死”不是并列结构,而是动宾结构,“生”是不及物动词作使动,意思是“使死者复生”;“肉骨”也是动宾结构,“肉”是名词的使动,意思是“使白骨生肉”。
  名词的使动用法的前提是:名词要活用为动词,而且要带宾语。其意义可按“使宾语怎么样”这一关系来判断。
  例10:
  孟尝君客我。(《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司马迁《鸿门宴》)
  加下划线的名词都表示的是“使宾语怎么样”的意义关系。
  使动用法是古汉语里的一种特殊的词类活用现象,理解其运用特征,掌握学习的方法,对学好文言文是有很大帮助的。
四.处理好文言翻译的直译和意译
翻译文言文,要遵循“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
  “直译”就是从词语到语法结构直接对译,要将原文字句落到实处;“意译”则是按原文表达的大意来翻译,它是在忠实于原文的前提下,把原文词语、句子结构作适当改动或灵活处理。一般来说,“意译”是在难以“直译”时采用的一种方法。如:
  ①北筑长城而守藩篱(《过秦论》)
  ②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归园田居》)
  ③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赤壁怀古》)
  ④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指南录〉后序》)
  ⑤权起更衣(《赤壁之战》)
  ⑥季氏将有事于颛臾(《论语》)
  ①②句中的“藩篱”和“尘网”都是借喻,翻译时就不能直译,必须把喻体还原成本体,分别译为“边境”、“官场”;③④句中的“樯橹”和“口舌”运用的是借代,若直译或保留原词,都很别扭,都应还原成它们所代替的人或事物,分别译为“军队”、“言辞”;⑤⑥句运用了委婉的修辞格,这是古人为了避免粗俗、避忌讳、图吉利或出于外交的需要,有时故意不直陈其事,把话说得很含蓄,这就是委婉。翻译时应还原其本来的意思。
  像这些句子涉及到借代、借喻、委婉等修辞格,如果我们采用直译的方法,翻译出来的句子只会风马牛不相及,闹出笑话来。所以,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就要运用意译的方法。
  目前,对文言语句的考查要求是要将原文字句落到实处。从高考评分标准来看,还是对关键词语、语法和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的考查。所以,在翻译时我们还要遵循“直译为主”的原则,要将字句落到实处。要想将原文字句落到实处,准确、晓畅地翻译文言语句,应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作好知识的迁移,重点落实实词的意义。
  考查文言文句子的翻译,一般不会出现生僻的词语及用法,重要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在高中教材中多是学过的,因此,在翻译文言文的时候,抓住关键词语,作好知识的迁移,落实字句,就能准确翻译。
  如2003年北京春季高考试题第16题,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先生之说,诚可谓苦药良针矣,然犹未达仆之微趣也。人各有志,所规不同。
  翻译这句话,我们就可以利用高中所学的知识,落实关键词语的意义:诚,实在;可谓,可以说;达,通,引申为了解;仆,谦词,我;微,隐藏的、隐蔽的,指内心;趣,意向,志趣;规,谋划、谋求,指打算。落实了这些词义,译文也就出来了。即:先生的话,实在可以说是苦口良药,但还没有完全了解我内心的志向。人都有自己的志向,各人打算各有不同。
  2.落实实词的意义,还要准确把握实词的语法特征。
  古汉语有一些特殊的语法现象,如通假、词类活用等,如果不能准确把握这类用法,就很难准确翻译。
  如2003年全国高考试题第16题,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
  这个句子的翻译关键在于能否看出“廷”和“面”是名词活用作状语,而这一知识就来自于高中课本。如“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邹忌讽齐王纳谏》),“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这两句中的“面”和“廷”就是这种用法,分别译为“当面”、“当廷”。明确了这两个词的用法和意义,整个句子的翻译也就不成问题了。可译为:裴矩竟然能够当廷辩驳,不肯当面顺从。
  3.准确翻译文言语句,还应注意特殊的文言句式。
  特殊的文言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省略句等。这些特殊的文言句式在课本中常见。虽然《考试大纲》明确了目前不会就一知识点单独设题来考查学生识别、判断文言句式的能力,但文言语句的翻译离不开句式的表达。因此,特殊的文言句式更是不容忽视。
  如2002年全国高考试题第16题,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其李将军之谓也。
  这个句子就涉及到了特殊的文言句式。要判断这一文言句式,关键是明确“之”的用法。我们运用学过的知识分析,不难断定“之”的用法,它是宾语前置句的标志,从而,可以确定这是一个宾语前置句。教材中典型的例句也有不少,如《烛之武退秦师》中:“夫晋,何功之有?”《齐桓晋文之事》中:“夫子之谓也。”明确了文言句式,上句就可按现代汉语的语序“其谓李将军也”来翻译,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可译为: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
五.【文言阅读实践】
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
  十六年,奉车都尉窦固出击匈奴,以超为假司马,将兵别击伊吾,战于蒲类海,多斩首虏而还。固以为能,遣与从事郭恂俱使西域。超到鄯善,鄯善王广奉超礼敬甚备,后忽更疏懈。超谓其官属曰:“宁觉广礼意薄乎?此必有北虏使来,狐疑未知所从故也。明者睹未萌,况已著耶。”
  乃召侍胡诈之曰:“匈奴使来数日,今安在乎?”侍胡惶恐,具服其状。超乃闭侍胡,悉会其吏士三十六人,与共饮,酒酣,因激怒之曰:“卿曹与我俱在绝域,欲立大功,以求富贵。今虏使到裁数日,而王广礼敬即废。如令鄯善收吾属送匈奴,骸骨长为豺狼食矣。为之奈何!”官属皆曰:“今在危亡之地,死生从司马。”超曰:“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当今之计,独有因夜以火攻虏使,彼不知我多少,必大震怖,可殄尽也。灭此虏,则鄯善破胆,功成事立矣。”众曰:“当与从事议之。”超怒曰:“吉凶决于今日。从事文俗吏,闻此必恐而谋泄,死无所名,非壮士也!”众曰:“善。”初夜,遂将吏士往奔虏营。会天大风,超令十人持鼓,藏虏舍后,约曰:“见火然,皆当鸣鼓大呼。”余人悉持兵弩夹门而伏。超乃顺风纵火,前后鼓噪。虏众惊乱,超手格杀三人,吏兵斩其使及从士三十余级,余众百许人悉烧死。明日,超于是召鄯善王广,以虏使首示之,一国震怖。超晓告抚慰,遂纳子为质。
  (选自《后汉书·班梁列传》,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  诣:到,赴任
  B.彼不知我多少,必大震怖,可殄尽也  殄:灭绝
  C.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  细节:小节,无关大体的行为
  D.余人悉持兵弩夹门而伏  夹门:夹在门的两边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B.悉会其吏士三十六人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C.灭此虏,则鄯善破胆,功成事立矣
   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D.当今之计,独有因夜以火攻虏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
  A.有口辩,而涉猎书传
  B.遣与从事郭恂俱使西域
  C.此必有北虏使来,狐疑未知所从故也
  D.超乃顺风纵火,前后鼓噪
  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班超为朝廷建功立业的志向或行为的一组是( )
  ①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
  ②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
  ③奉车都尉窦固出击匈奴
  ④卿曹与我俱在绝域,欲立大功,以求富贵
  ⑤今在危亡之地,死生从司马
  ⑥超晓告抚慰,遂纳子为质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⑤ D.③④⑥
  5.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班超出身贫寒,幼年在家从事艰苦的劳动,后又被官府雇佣抄写,以此供养老母,主要是为了表现他是一个有名的孝子。
  B.班超少年好学,博通经史,立志仿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城,以取封侯。后来,班超奉命出使西域,为朝廷建立了卓越的功绩。
  C.班超出使西域,仅带吏士数十人,主要靠他的机智和胆略,战胜对手,取得成功。
  D.文章开头总述班超的出身和为人,接着写他为官佣书的事,是为写班超立功西域作伏笔,所以写得简略,而他出使西域的经过则详写。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
  (2)宁觉广礼意薄乎?此必有北虏使来,狐疑未知所从故也。
  1.D(夹门,门的两边。夹,在两旁。)
  2.D(两个“因”字都是介词,第一个是“凭借”,文中是“利用”的意思。第二个可译为“经由,通过”。A项两个“为”都是介词,表示被动,可译为“被”。B项两个“其”都是人称代词,可译为“自己”。C项两个“则”都是连词,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就”。)
  3. B(从事,古代官职名。在现代汉语里是动词,指投身到某项事业中去。)
  4. B(①介绍班超为人。③写窦固出击匈奴。⑤是班超属下说的话。)
  5. A(文章开头部分概述班超的出身和为人,以及“为官佣书”的经历,并非主要表现班超是“孝子”,而是为写班超立功西域作伏笔)
  6.(1)班超家境贫寒,常常被官府雇佣以抄写来赡养老母。
  (2)你们可曾感觉到鄯善王广对我们的敬意减少了吗?这一定是有匈奴使者来到鄯善国,鄯善王心存疑惑不知听从谁的缘故啊!
【参考译文】
  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是徐县县令班彪的小儿子。班超为人有大志,不重视修饰小节。然而对长辈孝顺恭谨,在家常干些苦活儿,不以劳苦为耻。班超有口才,而且广泛阅读史书经传。明帝永平五年,兄班固被朝廷召见赴任做了校书郎,班超和母亲就跟随到了京城洛阳。因为家境贫寒,班超常被官府雇用以抄写来赡养老母。由于长时间劳苦,班超曾停止抄写放下手中的笔叹息:“男子汉大丈夫没有别的志向才略,还应当仿效傅介子、张骞到异域去建功立业,以获取封侯的荣耀,怎么能长期从事抄抄写写的工作呢?”身边的人都讥笑他。班超说:“你们这些目光短浅的人怎么会理解壮士的远大志向呢?”
  永平十六年,奉车都尉窦固出兵攻打匈奴,让班超任代理司马,举兵攻打伊吾,与匈奴人在蒲类海打了一杖,斩了多个敌人头领的首级凯旋回国。窦固以为班超作战很能干,就派他和从事郭恂一起出使西域。班超到了鄯善国,鄯善国王广敬奉礼节很是周到,后来突然变得疏远懈慢起来。班超对他的属吏说:“你们可曾感觉到鄯善国王广对我们的敬意减少了吗?这一定是有匈奴使臣来到鄯善国,鄯善王心存疑惑不知听从谁的缘故啊!明智的人能够看出没有露出苗头的事物,何况现在已经很明显了呢!”
  于是班超召见派来侍侯他们的鄯善人,欺骗他们说:“匈奴使臣来了几天,现在住在哪里?” 鄯善人很害怕,完全承认了这些情况。班超把这些鄯善人禁闭起来,又把自己的随从吏士三十六人全部召集起来,与他们一同饮酒,当大家正喝得痛快时,乘机激怒他们,说:“你们和我同在异国他乡,都想立大功,以获取荣华富贵。如今匈奴使者到鄯善才几天,可鄯善王广对我们的礼节敬意就没有了。如果匈奴使者让鄯善王把我们全部抓起来送到匈奴去,我们的尸骨只能去喂豺狼了!你们看怎么办?”属吏们都说:“如今我们都处在接近死亡的危险境地,要死要活都听从你的安排。”班超说:“不进老虎洞,就捉不到小老虎。当前的办法,只有乘黑夜用火攻匈奴使者,他们不知道我们有多少兵力,一定会很震惊恐惧,可以把他们全部消灭。处死了这些匈奴人,鄯善王就会吓破胆,这样我们就事成功立了。”部属们说:“应当跟从事商量一下。”班超怒道:“是吉是凶决定今日。从事是文弱平庸的官吏,听了我们的计划必定会害怕从而泄露机密,死了不为人所称道,就不是一个豪壮而勇敢的人。”大家说:“好!”初更时分,班超就率领随从吏士奔往匈奴使者的营地。正好天刮大风,班超派十个人拿了鼓藏匿在匈奴使者的营地后面,约定说:“看见大火烧起来,都要擂鼓大喊大叫。”余下的人全部拿了刀枪和弓箭,埋伏在营门两边。班超就顺着风势放起火来,在营地前后擂鼓大喊大叫。匈奴兵众十分慌乱,班超亲手杀死三人,随从吏士砍下匈奴使者及其士兵三十多个人的人头,余下一百多个士兵全部都被烧死。第二天,班超于是召见鄯善王广,拿匈奴使者的人头给他看,鄯善国上上下下都很震惊害怕。班超贴出告示安抚鄯善国的臣民,鄯善王就把儿子送到汉朝做了人质。
《聊斋志异》选读
《聊斋志异》是文言短篇小说集,为清代蒲松龄作。蒲松龄从20岁左右开始创作《聊斋志异》,大约40岁左右初稿完成,以后不断修改、增补,近50岁才定稿。小说题材大部分源于民间故事和稗文野史。全书有400多个短篇。
  就《聊斋志异》的思想内容而言,可分三类:第一类,尖锐地暴露政治的黑暗,鞭挞贪官污吏和土豪劣绅,同情劳动人民的痛苦遭遇;第二类,揭露和抨击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的罪恶;第三类,批判不合理的封建婚姻制度,反映当时广大青年男女冲破封建礼教樊笼的愿望和行动。当然作品中有的地方也宣扬封建伦理道德或因果轮回的迷信思想,反映了作者的思想局限性和世界观的矛盾。《聊斋志异》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杰作。作品中的角色,大多是花、妖、狐、怪,但又都有人的特征、人的性格,个性十分鲜明。情节多奇幻复杂。《聊斋志异》标志着我国古典短篇小说创作的一个高峰。
  在初中阶段,我们学习过其中的《狼》,高中我们学过《促织》。2005年高考湖北卷以其中的《武技》作为文言文阅读材料,来考查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下面选二篇供大家品读、学习。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材料,根据要求回答1~5 题。
  鸟语(节选)
  中州境有道士,募食乡村。食已闻鹂鸣,因告主人使慎火。问故,答曰:“鸟云:‘大火难救,可怕!’”众笑之,竟不备。明日果火,延烧数家,始惊其神。好事者追及之,称为仙。道士曰:“我不过知鸟语耳,何仙乎!”适有皂花雀鸣树上,众问何语。曰:“雀言:‘初六养之,初六养之;十四、十六殇之。’想其家双生矣。今日为初十,不出五六日,当俱死也。”询之果生二子,无何并死,其日悉符。
  邑令闻其奇,招之,延为客。时群鸭过,因问之。对曰:“明公内室必相争也。鸭曰:‘罢罢!偏向他!’”令大服,盖妻妾反唇,令适被喧聒而出也。因留居署中,优礼之。时辨鸟言,多奇中。而道士朴野多肆言,辄无顾忌。令最贪,一切供用诸物,皆折为钱以入之。
  一日方坐,群鸭复来,令又诘之。答曰:“今日所言,不与前同,乃为明公会计耳。”问:“何计?”曰:“彼云:‘蜡烛一百八,银朱一千八。’”令惭,疑其相讥。道士求去,不许。逾数日宴客,忽闻杜宇。客问之,答云:“鸟曰:‘丢官而去。’”众愕然失色。令大怒,立逐而出。未几,令果以墨败。呜呼!此仙人儆戒之,惜乎危厉熏心者,不之悟也!
  1.下列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募食乡村募:募讨
  B.众笑之,竟不备 备:采取措施,防备
  C.逾数日宴客逾:过
  D.令果以墨败墨:笔墨
  2.下列加下划线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因告主人使慎火/因留居署中
  B.皆折为钱以入之/未几,令果以墨败
  C.而道士朴野多肆言/丢官而去
  D.优礼之/不之悟也
  3.下列各句中,文言句式与“令适被喧聒而出也”相同的一项是()
  A.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B.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
  C.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D.古之人不余欺也
  4.根据原文信息,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篇小说以滑稽的样式揭示了社会生活的奥秘,同时更是讽刺了当时封建社会官吏贪虐的现象。
  B.第一段描述道士拿鸟语告诫主人防火,预言婴孩出生和夭折的时间,这两件事都应验了。
  C.文章的二、三段,从侧面详细描写了县令的丑行并加以揭露和调侃,语句轻松,讥刺严厉。
  D.小说以小见大,借道士懂鸟语说事,既有正面描写,又有巧妙衬托,看似奇特,实在刺贪,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蒲松龄小说讽刺艺术的风格。
  5.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明日果火,延烧数家,始惊其神。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邑令闻其奇,招之,延为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今日所言,不与前同,乃为明公会计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材料,根据要求回答1~5题。
  口技(节选)
  村中来一女子,年二十有四五,携一药囊,售其医。有问病者,女不能自为方,俟暮夜问诸神。晚洁斗室,闭置其中。众绕门窗倾耳寂听但窃窃语莫敢咳内外动息俱冥至夜许忽闻帘声。女在内曰:“九姑来耶?”一女子答云:“来矣。”又曰:“腊梅从九姑耶?”似一婢答云:“来矣。”三人絮语间杂,刺刺不休。
  俄闻帘钩复动,女曰:“六姑至矣。”乱言曰:“春梅亦抱小郎子来耶!”一女曰:“拗哥子!呜呜不睡,定要从娘子来。身如百钧重,负累煞人!”旋闻女子殷勤声,九姑问讯声,六姑寒暄声,二婢慰劳声,小儿喜笑声,一齐嘈杂。即闻女子笑曰:“小郎君亦大好耍,远迢迢抱猫儿来。”
  既而声渐疏,帘又响,满室俱哗,曰:“四姑来何迟也?”有一小女子细声答曰:“路有千里许,与阿姑走尔许时始至。阿姑行且缓。”遂各各道温凉声,并移坐声,唤添坐声,参差并作,喧繁满室,食顷始定。即闻女子问病。九姑以为宜得参,六姑以为宜得芪,四姑以为宜得术。参酌移时,即闻九姑唤笔砚。无何,折纸戢戢然,拔笔掷帽丁丁然,磨墨隆隆然;既而投笔触几,震笔作响,便闻撮药包裹苏苏然。
  顷之,女子推帘,呼病者授药并方。反身入室,即闻三姑作别,三婢作别,小儿哑哑,猫儿唔唔,又一时并起。九姑之声清以越,六姑之声缓以苍,四姑之声娇以婉,以及三婢之声,各有态响,听之了了可辨。群讶以为真神。而试其方亦不甚效。此即所谓口技,特借之以售其术耳。然亦奇矣!
  1.下列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携一药囊,售其医售:兜售,卖
  B.腊梅从九姑耶 从:堂,如“堂姐妹”
  C.听之了了可辨 了了:清楚
  D.特借之以售其术耳 特:只是
  2.下列加下划线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女不能自为方/六姑以为宜得芪
  B.九姑之声清以越/特借之以售其术耳
  C.六姑之声缓以苍/听之了了可辨
  D.而试其方亦不甚效/携一药囊,售其医
  3.下列各句中,与“晚洁斗室,闭置其中”的“洁”词类活用现象相同的一项是( )
  A.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B.渔人甚异之
  C.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
  D.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4.根据原文信息,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首先交代村中来了一个二十四五的年轻女子,说她自己能借助神仙的神力来为人们治病,但是要等到晚上才能应验。开篇就写得一波三折,悬念陡起。
  B.原来这女子是为了借助口技来推销自己的草药罢了,作品共描绘她表演了主人、九姑、腊梅、六姑、春梅、小孩子、四姑、阿姑、猫等人与动物,演得惟妙惟肖,令人叹服。
  C.文章重点描述了青年女子表演三个“姑”的不同个性,即使那三个女仆的声音也各有特色,外面的人可以清楚地分辨出来。
  D.村子里的人听了这场“神仙会”,以为她们真的都是神仙,惊讶不已。
  5.文言断句和翻译。
  (1)将下面文言句子加标点符号。
  众绕门窗倾耳寂听但窃窃语莫敢咳内外动息俱冥至夜许忽闻帘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把文中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路有千里许,与阿姑走尔许时始至。阿姑行且缓。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遂各各道温凉声,并移坐声,唤添坐声,参差并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 1.D(应该是“黑心,贪污”。) 2.A (都是表示结果的副词,就,便。B项第一个是表示目的的连词;第二个是介词,因为。C项第一个是表示转折的连词;第二个是承接连词。D项第一个是代词,他;第二个是代词,它,作宾语,用在否定句子中而前置。) 3.C(C项是被动句式。A、B、D项分别为判断句、定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 4.A (“揭示生活奥秘”错了。)5.(1)第二天,这人家果然发生火灾,大火蔓延着烧了好几户人家,人们这才惊异道士的确神奇灵验。(明日、延、神)(2)县令听说道士有这种神奇的本领,便把他招来,敬为上宾。(奇、延)(3)鸭子今天所说的,与以前不一样,是在替大人算账呢。(言、明公、会计)
  二、1.B (应是“跟从”)2.D (D项都是代词,她,她的。A项第一个是动词,开具,开;第二个是动词,与“以”结合,翻译为“认为”。B项第一个是连词,表示并列关系;第二个是连词,表示目的。C项第一个是结构助词,的;第二个是助词,用在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无义。) 3.A (“洁”和“弱”都是形容词使动。B、C、D项的“异、正、私”分别是形容词意动、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作动词。) 4.C (“三个姑”之外,还有女主人公也是重点表演对象。) 5.(1)众绕门窗,倾耳寂听。但窃窃语,莫敢咳。内外动息俱冥。至夜许,忽闻帘声。(2)①有一千多里路哩,和阿姑两人走了好长时间。阿姑走得实在是慢。(许、且、缓)②于是,又是一番问候寒暄声,移动座位声,叫添凳椅声,各种声音交织在一起。(温凉、参差、作)
  参考译文
  从前,河南境内有位道士在乡村化缘。他在一个人家吃完饭后听见黄莺叫,便告诉这家主人要注意防火。主人问是什么缘故,道士回答说:“刚才树上的鸟叫着说:‘大火难救,可怕!’”这家人听了都笑话道士胡说八道,根本不采取防火措施。第二天,这人家果然发生火灾,大火蔓延着烧了好几户人家,人们这才惊异道士的确神奇灵验。好事的人们便追赶道士,称他为神仙。道士说:“我不过是懂得鸟语罢了,哪是什么神仙!”这时恰好有只黑花雀在树上叫,众人问他鸟雀在说什么。他说:“雀子说:‘初六生的,初六生的,十四、十六就死。’大概有人生了双胞胎。今天是初十,不超过五六天,两个都要死的。”人们一打听,果然有户人家生了一对双胞胎。不多久,两个孩子都死了,与道士讲的时间正好吻合。
  县令听说道士有这种神奇的本领,便把他招来,敬为上宾。当时有一群鸭子路过,于是县令就问他鸭子说什么。道士回答说:“大人的妻妾,一定在拌嘴。鸭子说:‘算了,算了,偏向她,偏向她!’”县令听了很敬服,原来县令的大小老婆在家吵架,县令就是因为被吵得不耐烦才出门的。于是县令便将道士留在衙门里居住,以优厚之礼待他。时常让他辨别鸟禽在说些什么,道士每次都说得出奇地准确。然而这个道士既质朴又耿直,说话常常无所顾忌。这个县令很贪婪,地方上供给衙门的一切东西,他都折变为钱塞进了自己的腰包。
  有一天,道士和县令正坐着,一群鸭子又来了,县令又问道士。道士说:“鸭子今天所说的,与以前不一样,是在替大人算账呢。”县令问:“算什么账?”道士说:“它们在说:‘蜡烛一百八,银珠一千八。’”县令感到很惭愧,怀疑道士是在讥笑自己。道士也觉得这个县令太贪太黑,不愿与他为伍,请求离开县衙,但县令不答应。过了几天,县令请客,席间忽然听见杜鹃叫声。客人问道士杜鹃在叫什么。道士回答说:“鸟儿说:‘丢官而去。’”众人听了,大惊失色。县令大怒,马上将他赶出了衙门。可是过了不久,这个县令果然因为贪污而被罢官。唉!其实这都是仙人在警告他,只可惜身处危境而利欲熏心的人,不能醒悟世事。
  有一天,村子里来了一位青年女子,她的年纪大约二十四五岁。只见她随身携带着一只药箱,在村中卖药治病。村里的人听说后,便出来请她诊治,但这位青年女子说是自己不能开药方,要等到天黑以后向神灵请教。到了傍晚,她把一间小房子打扫得干干净净,然后将自己关在里面。村里的人围绕在门窗外面,侧耳倾听。这时候,人们自觉地停止了喧闹,说话也只是窃窃私语不敢咳嗽,小房子里外都听不到响动声息。当夜晚来临的时候,人们忽然听见小房子里有掀帘子的声音。青年女子在里边问:“九姑来了吗?”只听另一个女子回答说:“来了!”又问:“腊梅跟九姑一起来的吗?”一个像女仆的人说:“来了。”然后,这三个女人错错杂杂地叽叽喳喳,说个没完。
  一会儿,外面的人又听见小房子里有帘钩子声响,青年女子说了声:“六姑来了。”她旁边的人说:“春梅也抱着小公子来了哎。”一个女子说:“犟脾气的公子哥!哄他他也不睡,非要跟着六姑来。他的身体有百钧重,背着他真累死人了!”接着,就听到青年女子道谢声,九姑问候声,六姑的客套话,两个女仆彼此慰劳声,小孩的嬉笑声,众口纷纭,吵吵嚷嚷。那青年女子带着笑声说:“小公子也太喜欢玩了,这么远还抱着猫来。”
  这时,里面的声音慢慢变小了。帘子又响动起来,小房子里又是一片喧哗。有人问:“四姑怎么来得这么晚?”有一个少女细声细语地说:“有一千多里路哩,和阿姑两人走了好长时间。阿姑走得实在是慢。”于是,又是一番问候寒暄声,移动座位声,叫添凳椅声,各种声音交织在一起,满屋喧闹,过了好一阵子才安定下来。直到这时,小房子外面的人才听到青年女子向神仙请教治病的药方。九姑认为应该用人参,六姑认为应该用黄芪,四姑说是该用白术。她们思考了片刻,然后,听见九姑叫拿笔墨来,不一会儿,纸折得“吱吱”响,拔笔,笔头套丢到桌上“叮叮”作响,磨墨之声十分清晰。写好药方之后,九姑把笔扔到桌子上,笔震动作响,抓药包装,发出“苏苏”声。
  不一会儿,青年女子掀开帘子,叫村里的病人拿药和药方。随即转身回到房里,接着,就听到三个姑姑告别,三个女仆告别,小孩咿咿呀呀声,小猫喵喵叫声,又一时并起。九姑的声音清脆响亮,六姑的声音缓慢苍老,四姑的声音娇柔婉转,那三个女仆的声音也各有特色,外面的人可以清楚地分辨出来。村子里的人听了这场“神仙会”,以为她们真的都是神仙,惊讶不已。患病的人拿回青年女子从“神仙”那里讨教的药方和草药,赶紧煎熬饮用,但药吃完了,病却未见好转。后来村子里的人才明白,那青年女子表演的是口技,其实并没有什么神仙,她只不过是借助口技来推销自己的草药罢了。然而也真的神奇啊!
——作者:[唐]赵 蕤
臣闻老子曰:“以正理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荀卿曰:“人主者,以官人为能者也;匹夫者,以自能为能者也。”傅子曰:“士大夫分职而听,诸侯之君分土而守,三公总方而议,则天子拱己而正矣。”何以明其然耶??
  当尧之时,舜为司徒,契为司马,禹为司空,后稷为田官,夔为乐正,垂为工师,伯夷为秩宗,皋陶为理官,益掌驱禽。尧不能为一焉,奚以为君?而九子者为臣,其故何也?尧知九赋之事,使九子各授其事,皆胜其任以成九功。尧遂乘成功以王天下。?
  汉高帝曰:“夫运筹策于帏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约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人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有天下也。”?
  故曰,知人者,王道也;知事者,臣道也。无形者,物之君也;无端者,事之本也。鼓不预五音,而为五音主;有道者,不为五官之事,而为理事之主。君守其道,官知其事,有自来矣。?
  先王知其如此也,故用非其有如己有之,通乎君道者也。?
  人主不通主道者则不然。自为之则不能任贤,不能任贤,则贤者恶之,此功名之所以伤,国家之所以危。?汤武一日而尽有夏商之财,以其地封,而天下莫敢不悦服;以其财赏,而天下皆竞劝,通乎用非其有也。 ?
  故称,设官分职,君之体也;委任责成,君之体也;好谋无倦,君之体也;宽以得众,君之体也;含垢藏疾,君之体也。君有君人之体,其臣畏而爱之,此帝王所以成业也。
  我曾听老子说过:“以正规的办法治国,以奇妙的办法用兵,以无为的办法来夺取天下。”荀子说道:“做君主的,以善于管理别人为有才能;普通之人,以自己能干为有才能。”傅玄说:“让士大夫忠于职守,服从命令;让诸侯国的君主分到土地并守住它;让朝廷三公总揽天下大事并参政、议政,那么天子就可以拱手治天下了。”这个秘诀是如何知道的呢??
  在唐尧时代,舜作司徒,契作司马,禹作司空,后稷管农业,夔管礼乐,垂管工匠,伯夷管祭祀,皋陶判案,益驯化作战的野兽。这些具体的事尧一件也不做,为什么能悠悠然地做他的君主?而这九个人为什么会心甘情愿俯首称臣呢?这是因为尧懂得这九个人的长处,然后量才使用,而且让他们各自成就了一番事业。尧依靠他们成就的功业而统治了天下。?
  汉高祖刘邦说:“运筹帏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定国安邦、安抚百姓、供应军需、保证粮道通畅,我不如萧何;统领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克,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的豪杰。但是我会任用他们,这就是我夺取天下的原因。”?
  所以说,知人,是王道;知事,是臣道。无形的东西,是有形万物的主宰;看不见源头的东西,是世事人情的根本。鼓不干预五音,却能作为五音的统帅;掌握了君道真谛的人,不去做文武百官各自负责的事情,才可以成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做君主的谨守这一准则,政府官员知道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自古以来就是如此。?
  正因为君主通晓这个道理,所以他才会把不是他自己的东西当作自己的一样来使用。善于这样做的,才算懂得了君道。?
  那些不明白君主之道的统治者就不是这样做了。他们往往事无大小,都要亲自做才放心,因此不会任用有才德的贤人。不用有才能的人,有才能的人就会讨厌他。其最终结果,只能是功名、事业受到伤害,国家、社会出现危机。?
  从前,商汤、周武消灭了夏桀、纣王,一旦拥有了夏、商的所有国有财产,就把土地封赏给有功的大臣,举国上下没有不心悦诚服的。用亡国者的财产赏赐功臣,整个国家的臣民都会拼死效命,这就是懂得如何处理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的做法。?
  所以说,设置官员,分清职责,是为君之根本;委任官职,按职责成,是为君之根本;爱好谋略而乐此不疲,是为君之根本;宽厚待人而深得民心,是为君之根本;含污纳垢,虚怀若谷,是为君之根本。君主有君主的职责,能够做到这几点,文武百官就会对他既畏惧又敬爱,这就是君主统一大业的根本。
  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官人为能者 官:管理
  B.何以明其然耶 明:阐明?
  C.不绝粮道 绝:使……中断?
  D.而天下皆竞劝 劝:勉励,引申为“效命”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以无事取天下 ②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B.①无端者,事之本也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C.①人主不通主道者则不然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①不能任贤,则贤者恶之 ②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3.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是阐明明君要有“拱手治天下”的胸襟或才略的一组是( )
  ①以正理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②有道者,不为五官之事,而为理事之主?
  ③自为之则不能任贤?
  ④知人者,王道也?
  ⑤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
  ⑥使九子各授其事,皆胜其任以成九功?
  A.①②③ B.①②⑤ C.①④⑥ D.③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为君之道要鞠躬尽瘁,对国家大事要亲历亲为,这样国家才能大治,才不会让没有才能的庸人或小人乱政。?
  B.明君治国,首先要知人善用,让他们各得其所,并合理设置官员,分清他们的权力与责任,以此才能“乘成功以王天下”。?
  C.“知人者,王道也”,即君主要擅长管理文武百官,使文武百官忠于职守,服从命令,以达到“君守其道,官知其事”,从而“拱己而正”。?
  D.文武百官各司其职,君主不必“自为之”,否则,就会出现“功名伤,国家危”的局面。君主要奖惩分明,这样才能“天下莫敢不悦服”,“天下皆竞劝”,帝王才能“成业也”。?
  5.翻译下列句子。?
  (1)以正理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2)汤武一日而尽有夏商之财,以其地封,而天下莫敢不悦服。
  参考答案
  1.B(明,知道、明白。)?
  2.D(A.介词,用、凭借/介词,在;B.助词,的/音节助词,无实在意义;C.助词,……的人(统治者)/助词,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不译;D.连词,那么)
  3.C (③是不明白为君之道的统治者所作所为 ⑤说的是萧何)
  4.A(不是明君所为,因其最终结果,只能是功名、事业受到伤害,国家、社会出现危机)
  5.(1)关键词:“以”“正”“奇”“无事”
  (2)关键词:“一日”“悦服”
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欹器满覆文言文翻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