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工程藏身的拼音最大天然洞穴是怎么回事?

原标题:探洞高手潜入德兴千年矿洞 矿工竟用双手凿出了“地下迷宫”!

皖南、赣东北所在的江南丘陵,是我国有色金属矿富集地带。唐宋时期,这一带的金银铜矿进入大规模开采时期,文献多有采矿冶金记录。不过,矿床废弃后留下的矿洞,千百年来很少有人问津。长期跟《中国国家地理》合作的广西、重庆探洞团队,这一回将目标锁定了位于赣东北德兴市的一处古银矿遗址。废墟之下,坚硬的山岩腹中,隐藏着上千年历史的矿洞:随着井绳的延伸和探灯的移动,一个个竖井、斜井、平巷接连出现,并和开阔的采矿洞厅相连。经过测绘,洞穴的垂直深度近百米,横向长度近千米——如果不是亲眼见证,他们很难想象,如此规模的复杂洞穴系统,竟然是历代矿工一寸寸凿出来的!

江西德兴老百姓口中所说的“十八洞天”,是德兴银山矿区最古老的一处矿洞,其所在的山头随处有洞口,形成了洞洞相通、洞中有洞的人工洞穴系统,就像地下迷宫一般。一天黄昏,已经探测过多个喀斯特天然洞穴的队员们来到这里,他们好奇心大发,借着灯光勘察现场地形,期待着能有特别的发现。

漆黑的洞穴里,除了自己的脚步声,听不到一丝杂音。打着头灯,在狭窄的石缝当中蜿蜒前进,不远处,被凿开的断面上银光闪闪,与周边成人拳头大小的腐朽枕木相映,让人顿生恍惚……这不是《盗墓笔记》的虚幻,而是一个真实存在的画面。

2016年,初冬时节的11月,一个阴雨蒙蒙的午后,国内民间两个顶级探洞团体——杨志带领的重庆市洞穴探险队、李晋带领的广西乐业飞猫探险队“强强联手”,潜入了江西省德兴市一处荒山中的地下洞穴。当队员们通过一个竖井深入其中数十米后,发现内部别有洞天,与地面呈斜夹角的平巷,与地面平行的横巷,此外还有一个开阔的洞厅。在洞厅中抬头望去,看到头上还有通向另一侧的竖井口。更惊喜的是,岩壁上还有亮晶晶的各色矿石。

作为国内顶尖的洞穴探险高手,李晋、杨志等人曾经潜入重庆、广西、贵州等喀斯特地貌集中发育的区域。但是,在喀斯特地貌发育不多、溶洞更是寥寥无几的赣东北山区,凭什么能把这两个“最牛”的洞穴探险队给吸引来了呢?

我国早期的金矿开采以沙金为主。唐宋以来,黄金需量大增,岩金矿床开始大规模开采。位于德兴市花桥镇的金山矿区约有40个古代采金矿洞,形式有斜井、平巷和竖井等多种。山顶矿洞多以竖井群形式出现,呈梅花状散布。2016年10月的一天,来自广西和重庆的探险高手来到金山矿区,对这里的竖井进行勘察。

这一带竖井洞道多呈圆形,小而垂直,在洞口探看时,需要非常小心,一旦掉进去十分凶险。图为一口椭圆形采金竖井,口径近1米,深十余米。

原来,李晋他们这回探索的,并不是此前所熟悉的溶洞,而是一处人工洞穴。根据相关资料,这是一座从唐代延续开采到近代的采银矿洞。很多人通过教科书知道德兴盛产有色金属,但未必知道,在这2000多平方公里的地面之下,竟密密麻麻地分布着数百个洞窟。它们是从古到今,一代又一代矿工留在矿山中的作品。

李晋既是一位探洞高手,又是一位出色的摄影师。他说,人工洞穴,尤其是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洞穴,其探索价值不逊于那些由大自然鬼斧神工完成的溶洞。这些人工开矿时代留下的“窟窿”,外表平淡无奇,但那些光彩熠熠、象征财富的金、银,以及被广泛应用的铜、铁、铅、锌,古时候就是从这些“窟窿”中走出来的。从不规则的矿石,经过冶炼提纯,才能进一步变成四处流通的钱币、琳琅满目的装饰品、应用广泛的实用器。但是,鲜有人关注那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世界和身份卑微的矿工。也正因此,这些地下暗道中,埋藏着一部没有文字的古代矿冶史。

由于长年开采,矿山地区地质条件变得不稳定,采场内部状况更是充满不确定性。长期以来,地矿、考古工作者,都没能对这些矿洞遗址进行过深入调查。不过,常人担心的“不确定”,也正是探险者最喜欢挑战的地方。

德兴矿业历史悠久,是中国古代银、金、铜三大金属会聚的重要矿场,是湿法冶金技术的发源地。北宋德兴人张潜所著《浸铜要略》开湿法冶金先河,具有里程碑意义。历经千余年,德兴至今仍是我国以铜金为主的有色金属矿业重要基地,有“金山”、“银城”、“铜都”之誉。德兴金山金矿,矿业遗迹资源类型多样、历史悠久,遗迹保存较为完整,早在北宋就已开采并留下了丰富的采矿遗迹。银山矿区是目前所见我国开采时代最早、连续开采时间最长的银矿遗址,其矿采始于于隋唐,宋元时为高峰期,清康熙年间颁布《矿业条例》禁采金、银、铜矿,官办德兴矿业随之告停。古代采矿业的兴盛,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三大矿洞群,约400口矿洞(横洞、竖井、斜井)。

一座赣东北小城,漫山遍野矿洞遍布,见证着古代矿业的辉煌

11月初的德兴,阴雨连绵,呵气成雾。站在一座山头俯瞰,这个中亚热带湿润季风带的赣东北小城,四周丘陵起伏,如波似浪,森林茂密,郁郁葱葱,丘陵间溪流纵横,从未停止流淌。这样的环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并不罕见。不过,在那些起伏的丘陵之中,隐藏着许多黑黝黝的“窟窿”。它们,有的藏在山顶,有的凹陷于山腰,有的端坐在山脚。洞口直径,小的有几十厘米,大的有十几米——它们以一种怪异的阵势掩映在山石草木间,让第一次看到这种景观的我,一时间有些错愕。

从某种角度说,这种怪异的景象,恰恰是德兴辉煌历史的明证。它们不是生来就有的洞穴,而是历代开采金、银、铜、铅、锌等矿产的场地。

这是探险队员在利用SRT(single ropetechnique的缩写,国内一般称“单绳技术”,是能在一根绳上实现自如上下的升降技术)潜入德兴银山古矿区“十八洞天”的一个竖井。与以往常去的喀斯特地区不同,该矿山是千枚岩地质地貌,固定锚点的千枚岩比起石灰岩硬度要差很多。因此,队员在下降过程中异常小心,生怕动作幅度大会使岩钉松动崩落,心理压力比起在喀斯特洞穴探险要大得多。即便如此,第一次深入古今交汇而又结构复杂的矿洞系统,大家内心有一种莫名的兴奋感。

这是一个因矿产而生、由矿冶而兴的城,它一生的命运,几乎都是跟金属矿产联系在一起的。《德兴县志》载,德兴采铜历史不晚于唐。从唐至明,德兴铜场连续采铜长达500年。宋代,德兴人张潜发明了湿法炼铜技术,写成《浸铜要略》一书,开湿法冶金的先河。但是,“铜都”并非只产铜,这是一片多种矿产复合共生之地。

南朝陈时期,德兴之地就有了采银的文字记载,此后为历朝官办银场所在地。唐朝官办采银地“邓公场”(后来,邓公场之地设德兴县),当时“岁产白银十万两”。北宋年间,德兴有了采金的记载。德兴建县历史1800多年,跟矿冶有关的内容,就占了1300余年。直至今日,其金矿、铜矿还在开采当中。

链式方框支柱开拓法剖面图

跟商周时期相比,春秋战国井巷开拓方面取得了重大进步:开拓深度、广度及断面尺寸等都有了新的突破。链式方框支柱开拓法,首先见于湖北铜绿山春秋时期采矿点,它从井壁向四周开拓,并用框式木架支撑,随着矿石采空,支架也随之向上、向前跟进,人在其中工作,既方便又安全。此法适合开采较厚的矿脉。

矿洞探测结束十多天后,远在广西的李晋,根据探洞经历,完成了江西德兴“十八洞天”洞穴系统的手绘图。从这张剖面图可以看出,古代、近代、现代采矿的洞穴,其内部其实是相通的,各个竖井、斜井、平巷、斜巷、洞厅、通风口、排水道等各自位置,一目了然;从剖面图看,这些洞穴里的遗物,就像大山体内的“内脏”。

德兴银山矿业公司地质测量部部长张志辉,是一位地质勘探专家,从事该行业已经23年之久。听说有外地人来探测废弃的矿洞,他赶紧沿着崎岖的山路过来,想看个究竟。在现场跟随李晋一行采访的我,趁机问他:“金银铜,几乎是中国人最耳熟能详的金属元素。德兴这个地方,为什么能同时拥有这三种金属的大型矿脉呢?”

他不紧不慢地告诉我,德兴处于赣东北深大断裂带,受酸性岩浆侵入、热液活动等地质活动,形成了含有金属的岩层。德兴地区的地下深部软流层,即地幔的上部,是多种金属元素的聚集带;这里地处赣东北深大断裂带,是地下有用元素和热液的上升通道;地壳运动时,地壳深部岩浆携带有用元素沿断裂带上涌,若喷出地表形成火山,有用元素就随火山灰等沉积在地层中,成为矿源层,若岩浆没有喷出,就会形成花岗岩斑岩矿床;后来,地壳强烈抬升过程中不断被剥蚀,使斑岩矿床露出地表,成为特大型矿集区。

独特的地质构造和适合成矿的地质运动,让德兴变成了金银铜矿的“聚宝盆”。张志辉说:“古金属矿开采遗址,我们周边也有分布,像江西瑞昌、湖北大冶、安徽铜陵等重要矿产地。但毫无疑问,德兴的矿种要更加丰富,留下的矿洞数量也最多,规模也更大。”

由杨志团队精确测量完成的“十八洞天”洞穴平面图,从另一个视角,为我们展示了洞穴内部各个巷道与竖井、斜井的关系,巷斜坡、支洞、巨石、碎石、爬梯、栈道、枕木、植被、水流等,也一一反映在图中。

2010年9月的一天,德兴市昭林村村民老邱一家正打算拆掉祖宅建新房,挖掘机挖出一个装满钱币的地窖,发现了古币几百公斤,完整地涵盖了宋代每个皇帝的年号。宋代,德兴所产的金银铜矿石,要沿乐安江运到中国南方最大的古代铸币厂——永平监(职能相当于今天的“中国人民银行印钞厂”),进一步加工成钱币或各种贵金属制品等,呈贡给朝廷。彼时的德兴,在当时堪称掌握天下货币命脉的“财神”。

“十八洞天”古矿洞旁凿出了一个现代的矿洞,洞道的高度和宽度较古矿洞要宽阔许多,洞壁上的凹槽一直延伸到深处,是古矿废弃后,现代人用于探矿、找矿留下的遗迹。

探洞队员通过竖井下潜到底,借助探照灯光,眼前豁然开朗,出现了一间数十米高的洞厅,它竟然是人工挖出来的,这令大家感到不可思议。这样岩质的人工洞穴,很容易产生岩石掉落和塌方。古时候,洞道里都有木架支护构成的筒状设施,以保证作业安全。如今,洞内没有任何防护,探洞者深入其中测量、拍摄,完成后须迅速撤离,不宜久留。

今天留下的大大小小的矿洞,是德兴金银铜矿冶历史的最直接见证。据初步调查,德兴遗存有各朝代的横洞、平巷、斜巷、竖井等洞穴400余处,有我国发现的面积最大、矿井数量最多、矿井形制最为复杂的大型银矿矿冶遗址——银山银矿区遗址,这里的洞穴数量达到了194处。

“竖井一横洞一斜巷”式矿洞

德兴银山采场把井巷布置在矿体内,这在古代的技术条件下是较为合理的采矿方法。该图原型为江西德兴“十号矿洞”,该洞位于银山矿区南山坞,洞口横向,半圆形,深50米,上方有一竖井,具有典型的古代井巷联合开拓的采矿方式,从地表往下掘,进入矿体后即采用平巷或斜巷,尽可能地开掘富矿体。

千年矿洞为什么迟迟不能重见天日?本地缺乏探险高手

赣东北的冬天野外,远不如北方那样酷寒,漫山遍野还被绿色覆盖着。不过,淅淅沥沥的雨一下,湿冷的寒气让我们一行猝不及防。但大家探洞的好奇心丝毫没有减弱。在德兴一处唐宋时留下的古矿洞——“十号洞”口,一位放羊的大爷冒雨行走。

杨志、李晋等人在山上的各个洞口边走来走去,一会儿使劲敲击附近的石头,一会儿拿各种工具比划着什么。看到这群“外乡人”,这位叫张朝新的牧羊人赶紧上前提醒:“这山上还有好多hong(四声,江西方言发音,即‘洞’),下雨路滑,你们走路要小心点。”据他讲,自己的羊有好几回在山上吃草掉进过矿坑里,每次要喊好几个人帮忙,才能把羊给捞出地面。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金属矿脉多属于破碎带,围岩松软,地下开凿的井巷多用木结构做支护,成为一大特色。历经两三千年历史,许多早期矿采洞穴中的木架支护,至今仍相当牢固,体现了古人认知和应对地压的高超水平。木架支护,是沿着井巷四壁以竹、木、树枝等构成支架和背板,从而形成安全的井筒。这些木质构件多在地面预先制作,然后一边开拓,一边装配,不仅提高了地下作业的安全性,还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铜都”德兴之名早就进入过地理课本,但这些矿洞为何一直沉默无闻呢?原来,在很多人眼中,废弃的矿洞无非是就是被古人抛弃的“垃圾场”,既没有什么实用价值,也缺乏继续发掘的潜力,弄不好还会吞噬人畜。上山之前,一路上到处可以看到“陷阱危险,切勿靠近”等警告性的标语。这样一来,更没人花心思去探这些“陷阱”。

这是已经废弃的现代矿井系统的一段,由巷道、竖井、盲井等构成,上下左右,四通八达,向下的洞道如同陷阱,深不可测,探行其中的人要格外小心。

队员在洞下拍摄的唐宋时期采矿巷道,因为年份久远,加上洞内环境潮湿,时有水流侵蚀,原有木架支护设施已经十分脆弱。唐初,这个矿洞开始有人采银。宋代古籍《稽神录》载:“饶州邓公场(今德兴市区域),采银之所,山有涧水出地底。天祐(唐昭宗、哀帝使用的年号)末,银夫是与人傍涧凿地道,入数步,空阔明朗,山顶有穴如开窗,月光下照,楼台四柱石皆白银也。采银者复出,持斧而入,将斫取之,俄而山摧,入者尽压死。”这段文字,不仅说明了这一带矿洞曾多出白银,且因岩石易碎而发生过矿难。队员在这里行走,遍地可见塌方的石堆,探测进行得十分艰难。

作为广西乐业飞猫探险队队长的李晋,道出了矿洞无人问津的另外一个原因:洞穴探险专业性强、技术门槛高、危险系数大。

这些废弃矿洞被埋没许久,过去考古学家无法深入其中,普通老百姓更无法接近。像他们这些骨灰级探洞者,偶然听说这一带的矿洞数量多、规模大,觉得很有探索价值,于是决定跨越数千里,想“瞧一瞧古人挖金子银子的场面”。不管结果如何,他们都能创造一个纪录:成为中国首批深入古矿洞探险的人。

从唐代到今天,这里埋藏了千余年的采矿秘史。但探洞队员手头没有太多可参考的数据资料。洞穴内部是深是浅,是曲是直,需要实地体验才能找到答案。试图潜入洞穴底部的他们,究竟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新发现呢?

与喀斯特洞穴不同,人工矿洞里很难看到石灰岩沉积物,飞猫探险队员黄俊愉在废弃的矿洞采场里发现一处流水沉积物,感到非常好奇,遂拍照留念。照片经地矿专家鉴定,确定为钟乳石。这里的矿床虽以千枚岩为主,但局部仍有一定厚度的碳酸盐岩。

在近代一个矿洞深处,探险队员发现许多晶体矿石,最大的只有拇指大小,需要微距镜头才能拍下来。由于洞道太窄,仅容一人勉强通过,摄影师李晋试图进入时相机被碰掉,微距镜头损坏。另一队员成功进入,用手机拍下了照片。经专家鉴定,这种泛黄的晶石,是方解石的一种。方解石是碳酸盐岩再变质形成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摄影/黄俊愉

来德兴前,探险队员对从未探过的人工洞穴充满了想象和期待,大家开玩笑说要到矿洞深处捡“狗头金”之类的宝贝。广西乐业飞猫探险队的龚汉顺在矿洞的深处找到一块颜色发绿的矿石。地矿专家认为,石头表面的蓝绿色很可能为铜元素被氧化的结果。

初步探察,矿山废墟下别有洞天,竖井、斜井、平巷错综复杂

漫山遍野的洞穴太多,探险队希望找一些最有价值的洞穴下潜。找洞过程中,我们结识了朱国强,一位土生土长的德兴人。因为从小耳濡目染,他对家乡的地质地貌、矿冶遗存一直都心存好奇。这些年的业余时间,他常常一个人来到这些废墟,对一个个洞口进行拍照、文字记录。借助一些技术手段,他甚至能够绘出一些洞穴的结构剖面图。他的铅笔画中,一个个矿洞犹如动物的内脏一般:不同的巷道穿插在一块山头里,犬牙纵横,左奔右突,由山顶到内部的路径,密集犹如树枝的脉络四处延伸,又像是不同的血管穿越在大山的心脏当中。

灶马这种昆虫,最早记载于晚唐时期的《酉阳杂俎》一书,其形如蟋蟀,因常出没于老式灶台而得名。洞穴中的灶马,因为长期在黑暗中生存,身体白化,较为透明。跟喀斯特洞穴相比,此次矿洞里发现的灶马体型要小很多。

蝙蝠是一种常见的穴居动物,尤喜黑暗潮湿的洞穴,喀斯特洞穴中很多,它们几乎可以被称作“洞主”了。黑暗的人工洞穴,也是适合它们的理想栖息地。摄影/罗雁

这些错落有致的巷道,都是矿洞开采时形成的运输道,在矿冶领域有专门术语,横向的叫“巷”,竖向的叫“井”,因角度等的不同,又分为平巷、斜巷、竖井、斜井、盲井等种类。

我们先来到了朱先生提到的编号为“1号洞”的矿洞遗址,此洞是德兴唐宋银矿作业区的重要遗迹。长满青苔的洞口杂草丛生,半人高的水泥墙(为了安全而修建的屏障)切断了继续前行的道路。跨过水泥墙后,我和几位探洞队员来到洞口。头刚伸过去,就被一张早就搭好的蜘蛛网“逮”了个正着。

人工矿洞探险,地形环境复杂、内部不可预知,在这样的危险环境中活动,队员们的神经一直是紧绷的。到了休息吃饭时,方可开开玩笑,舒缓一下氛围。这样的场景,在同样的空间,也很可能发生在古代。不过,那时的作业工具要简单得多:他们用“火爆法”凿破岩层,开出纵横交织的洞穴和采场;用锛、斧、凿,制作、整修木质护架;用木铲、木锨、推车装载矿石;用滑轮车将矿石提出矿井。

根据古矿洞遗存状况,插画师刘震宇复原了古人在矿洞中劳作的场景(绘图/刘震宇)。

这是个横洞的洞口,像这样的洞口,这座小山上还有好几个,高度参差不齐,高的可达一米八多,低的不到一米,人需要匍匐着身子才能勉强进入。从洞口望进去,一片漆黑。重庆洞穴探险队队长杨志用探灯照过去,黑色的区域有了清晰的轮廓:两侧岩壁形状极不规则,像狼牙一般凸凹起伏,地面上碎石一片,明显是人工所为。再往前看去,银光闪闪,仔细看,原来是一湾积水被探灯照射后的反射光。

那么,洞里哪来的水呢?探洞队的探照灯向洞顶照去,发现了一个人工凿出的天窗,通向头顶的一口竖井,竖井出口在山顶。一旦落雨,雨水可以顺通道流下。我们随后探察的“10号洞”与“1号洞”相仿,都是横洞口裸露在外,洞内竖井或斜井从洞顶上部穿下。这种“竖井—横洞—斜井”式的洞穴,是这一带古矿洞的基本结构类型。

这种方法,先是在地表开挖竖井到一定深度,向四周开掘中段平巷,巷道中部或一段,下掘盲井到采场。此法多见于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金属矿场,这一带地质破碎松软,掘进过程中的巷道,需要用木结构支护。

采矿过程中,留下含矿隔离墙作为开采盘区的横矿柱,湖南麻阳战国采矿场遗址可以看到这类遗迹。该法在唐宋时期最为纯熟,普遍推广开来。

不过,这些矿洞无论深度、长度还是体积,跟常见的那种口径一米左右、深数十米的现代废弃矿井差不多,在众多古代矿洞中,还属于“小儿科”级别。那么,接下来的调查,还会有更惊喜的发现吗?

德兴金山矿遗址,位于中国黄金集团江西金山矿业有限公司的后院,山上可见的矿洞就有十多处。如今洞口苔藓遍布,甚至长起了耸入云天的大树。古代,这里可是采金重地。

狄平是矿业公司的一名员工,他介绍说,这些矿洞“都是古人沿着金脉一点点开采出来的”,整个金山矿区约有100多处古代探采岩金的遗迹。我在现场看到,山坡顶部出现十余个竖井,呈梅花状散布。由于是土石方结构,金山古洞多塌陷或堵塞,现在已经很难进入。

方框支柱充填开拓法剖面图

此采矿法见于湖北铜绿山古矿采区,是针对氧化破碎带的地质状况而采用的。其特点是:用方框支柱的同时,填充采场,保持其稳定,回采相当于在等于方框容积大小的分间内进行,采出矿石后立即架设方框。采完一个封层后,把废石或低品位的矿石充入底层。

比起土石结构的金山矿区,主要为唐宋两代采银场的银山矿区,洞穴数量更多、规模也更大。银山矿区发现各类古代采矿遗迹200余处,洞穴近200口。这些洞穴,有竖井、平巷、斜井、盲井、井巷结合等多种样式。

护壁小空场开拓法剖面图

此法见于湖北铜绿山古矿采区,矿脉直接顶板为褐铁矿,比较稳固,无需人工支护。采场在巷道一侧,采空区的另一侧为破碎带,围岩松软且含水,故采场用木板或圆木做护壁。

银场遗址矿井的井口多为圆形或椭圆形,直径约0.8—1.2米,深1—21米之间。我们看到的唐宋矿洞,由多个竖井组成,主井呈圆筒状;主井底部,又有两条平巷向井壁外围延伸。由此,山外有洞,洞中有巷,巷中有井。我想,如果所有地下井巷能首尾相连,连成一片的话,岂不就成了一条游走在岩石矿床中的“地下长城”?

“我现在基本上能告诉你们,银山矿区有200个左右的洞穴,但它们的详细数据和内部状况,目前还没人探测清楚。”长期关注德兴矿洞普查的朱国强说。

初探这些大规模人工洞穴,广西、重庆的队员们并没有足够的有用信息作支撑。“对于矿洞结构、地质条件、空气流通等状况,过去我们都没太多了解……”杨志坦承,这些都是要面对的现实问题。

但他们并没有因此止步。

德兴银山矿区“十八洞天”,下潜竖井的一头与古代、近代矿洞相通,另一头则通向一处现代废弃的矿井。在这样的洞穴系统里探索,犹如在不同的时空里穿梭,为探洞增加了几重奇幻色彩。图为不同年代矿洞的交接处,队员正小心翼翼地探索,地上随处是脱落的石头,一不小心就可能被绊倒。

该图原型为江西德兴“192号矿洞”,位于银山矿区“九龙上天”区域内,洞口面积56平方米,平巷5米、10米、15米处,两旁对开巷道,井字分布,形成地下网格式开采。

该图原型为江西德兴“190号矿洞”,位于银山矿区“仙人架”景观区内,主洞21米处有向右开斜洞A,洞口宽1.65米,洞深25.9米,洞内可见木质台阶43级;此洞深23.2米处有横洞B,洞25.9米处有一平巷C,该平巷宽1.1米,高1.3米,另26米处有一斜井D,洞口宽0.5米,高0.3米,深2.3米。

塌陷区上部古代采矿遗迹众多,下部为现代矿洞开采区,因而造成一定范围的塌陷区,面积约100平方米,气势壮观,远远望去犹如“天塌地陷”。这是一处因塌陷而外露的大型古代采矿遗迹,绝壁之上可见露采坑、平巷、竖井等,在深至底部的地方有多处木支护遗迹。

两大资深探洞团队联手合作,首次给唐宋银矿洞绘制了一张“全身照”

在朱国强的引领下,李、杨团队最终选择了德兴银山矿区被当地老百姓称为“十八洞天”的复杂矿洞作为探测目标。“十八洞天”所在的银山银矿遗址有多个“之最”(据《德兴银山银矿遗址史考》):它是迄今所见中国开采时间最早、规模最大、矿井数量最多、延续开采时代最长的银矿矿冶遗址。

乍听起来,“十八洞天”有点像《西游记》中妖魔鬼怪们的洞府。现场看到的景象,几乎跟这种画面一致:洞两边是垂直的山崖,山崖石缝中,不停地有白色烟雾冒出,映着周边绿色的植被,让人顿时感觉恍如隔世。

比起下潜,攀出竖井的动作幅度要大得多。这个过程中,队员们要极力防止大动作导致绳子受损,以及刮到松石掉落下来砸伤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单绳线路布线时需要多做锚点,避免绳子与岩石发生摩擦,上下各点位置不能在同一垂直线上。图为两个队员在同时攀升,两条绳子分别固定在不同的锚点上。

该图原型为江西德兴“86号矿洞”,位于银山矿区“十八脚”景观区内,洞口朝东南,洞内有3个竖井通向山头,直径分别为1.3米、1米、0.6米,洞内左方横洞,进洞10米后,与山顶竖井相通。

探洞队伍中,杨志和罗雁两位队员首先走上竖井口所在的山顶,穿戴好安全带、上升器、脚蹬等装备。把绳索固定在一棵粗大的松树上,然后人沿绳子慢慢放线,在相对平整的岩壁处,用锤子清理碎石和松动的石块,打下户外专用的岩钉,再继续放线慢慢往下降落……

南宋狮钮錾花玉壶春鎏金银瓶

江西矿冶博物馆所藏金块

从悬崖边下到26米深的地方,出现了一处四五平方米的平坝。径直往前走,洞内一片漆黑,偶有微光,则是上方竖井漏出来的几束光线。长长的横向通道中,碎石、石渣遍布,左右两侧的岩壁上,有多个支洞,长年累月,岩壁和石头上布满了铜等金属元素被氧化后产生的绿色。有的小支洞坍陷了,有的洞道上搭建了木梯以及起着固定作用的木支架,有的走进去几米后通道被巨石封死。这其中,还有腐朽的竹篓遗存。

反方向去横道的另一端,多个竖井穿插在通道和支洞上,队员在这里发现了通风井,附近还有零散的金属渣。在一些岩壁上,还能看到不规则的爆破眼。这些洞穴不远的地方,还有晚清民国时期架设的已经生锈的铁质护架、梯子,再往外还有上世纪60年代开矿时留下的铁轨、砖砌的通风井及堆成山丘的石渣。

德兴市驻地为银城街道,地名因矿而得名,城因矿业而繁荣。唐《元和郡县图志》载,元和年间,饶州府乐平县银山(今德兴银城街道,时属乐平县)每年产银十余万两,约占当时全国产量的59%;北宋时期,银山所在的邓公场,因地位重要而设德兴县,后设立专门管理机构——市银院。所以,从唐中期到宋早期,德兴银山堪称“中国第一大银矿”。由于冶炼需大量木材、丰富水源、便于水路运输等条件,铁石山及其周边便一度成为古代南方最大的银冶中心,附近分布着聚远楼、妙元观、邓公祠、文庙、奎星阁等标志性建筑。古城内有古井,叫银井,为砖砌圆形,井口径1.56米。银井,古为铁石山冶炼生产、生活的中心,冶炼用水皆取于井。银山古矿在10平方公里范围内已发现200多处采冶遗迹。冶银所需的后勤系统,如精选矿石、冶炼工人、炉具打制、柴薪供应、运输船队等,为德兴提供了大量城市人口,形成了其城市雏形。

站在洞口外,你一定很难想象,脚下山体的“腹腔”中,竟然别有洞天。

在洞中,借助探照灯光,队员们看到了色彩鲜艳的原生矿石。他们一度以为遇到了绿松石,但样品拿给在采矿一线部门工作已久的张志辉看到后,被泼了冷水:“这应该是有铜元素的矿石,掉落在地长时间钙化作用的结果。”还有一种石头晶莹发亮,半透明泛黄,原来是方解石的一种。

三天时间里,洞内的队员将能够走通的地方全部探察了一遍。到最后,近百米的绳子全部用完。带队的杨志和李晋都认为,此洞的各个支洞塌陷区域以及竖井、通风井能看到微光,洞内流通有风,横向通道中有中古、近古、近代等不同年代的劳动工具和作业痕迹。他们判断:“十八洞天”串联了当地从古代到近现代的采矿、找矿洞穴。也就是说,从外部看,古代、近代、现代的废弃矿洞看似是各自独立的,其实内部彼此相通。

所有金属中,对人类经济生活介入最深的无疑是黄金、白银,人们常用“真金白银”来形容那些不贬值的硬通货。金和银,其耀眼夺目的光泽,独特的物理化学特性,有着神奇而永恒的魅力。前文我们在地图上标注了我国主要矿洞的分布状况,其中相当一部分洞穴是古人开采金银时留下的。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证实:我国在商周时代,就已经有大量的金属矿山开采遗迹,采矿的竖井、巷道、横洞大量出现,春秋战国、秦汉、唐宋更是出现了铁、铜、金、银等矿产的开采高峰。矿洞多是金属矿开采遗迹,所以大型金银矿和废弃古矿洞的分布具有一致性。金矿主要有砂金、岩金(脉金)两种,我国的大型砂金矿主要集中分布在黑龙江、金沙江流域,其他大型金矿多为岩金,储量、开采量以山东、河南、四川、甘肃、内蒙古、河北、江西居多。我国查明的银矿大型矿床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江西、新疆等16个省区,其中江西省有7个大型矿床。

此次下潜,他们测出了“十八洞天”洞穴系统的精确数据:横向总长913米,垂直深度为94米,总容积23787立方米:由洞内一条平巷入内,可见一座开阔的大型洞厅,上部距离山顶很近,下部又有平巷、竖井相连,形成上部宽阔复杂、下部深不见底、内部井巷纵横的“采矿迷宫”。

银山矿区“十八洞天”复杂的构造让人头晕目眩,而它不过是我国众多古代矿洞的“冰山一角”。仅就德兴一地,大大小小的横洞、矿井、巷道,总量超过400口。“银山山高约130—150公尺……虽历千年仍有遗迹可考,而废石沿山坡堆积,延长约二里,高达百公尺,犹可藉以推想昔日工程之伟大。”民国28年(1939年)7月的史料《江西省地质调查所地质汇刊第3号》中,撰文者曾发出这样的感叹。

这些规模浩大的地下工程,往往被世人所忽视。但它们的伟大程度,丝毫不亚于那些地面工程。我觉得,矿工使用简单的金属工具,在石山腹中硬生生挖出洞穴,其难度要远远高于在地面上垒砌一座座宫殿、庙宇、民居。

古时,帝王将相们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修造豪华墓葬,力求在地下再续人间生活的奢华,但那终究只是黄粱一梦,最终无法永存于世。与之相比,地位卑下的矿工,硬生生地撬开一寸寸山岩,留下了迷宫般的矿洞,却顽强地留存至今。当众多陵墓灰飞烟灭后,山中的矿洞,依旧坚固如初,默默地诉说着矿业的艰难开拓史。

德兴金山古矿区到了近代一度停采。直到1979年,江西有色地质勘探四队开展金矿普查工作,于1980年8 月,在金山矿区湾家坞发现了一个规模很大的含金层间破碎带,从此打开了金山矿区找矿的新局面。经过约20年的建设,金山金矿从采矿到冶炼,已经实现机械化、电气化和自动化,每日可采矿石2500吨。本图及下图为工人展示刚刚出炉的金锭。摄影/詹发文李昌盛

图为2016年12月,金山矿区某企业的炼金场景。

大型矿洞竖井平巷交织,没有大型机械的古代,它们究竟是如何完成的?

凿出如此规模的地下洞天,没有可供爆炸的矿山炸药,更没有大型机械设备,古人是如何做到的呢?

2008年7月,德兴金山矿区的“110号矿洞”,正在作业的当代工人,不小心凿通了现代矿洞与古代竖井相邻的岩石。进入刚打开的昏暗竖井,工人发现了古代矿工使用的铁钎(凿)和十余件陶瓷器皿。铁质工具长年累月,已经锈迹斑斑。经过仔细辨认,这两件工具,一件为凿,一件为钎。两件长约28厘米,均是手握短型凿岩工具。

江西德兴铜山现代露采矿坑遥感图

古代文献中,德兴地区很早出现了“铜厂”一词,最早的炼铜记载始于唐代。从唐末至明,德兴铜厂采矿延续500年之久。宋代德兴人张潜发明了湿法炼铜技术,写成《浸铜要略》一书,开湿法冶金的先河。现代,德兴斑岩铜矿的发现,使德兴铜矿跻身于世界级特大型斑岩铜矿之列。图中为德兴现代化的铜厂露采场,是我国目前已开采的最大斑岩铜矿床,面积达5.52平方公里,最高台阶标高为496米,最低为-220米。

德兴地区为多金属矿富集区,唐宋以来,金、银、铜三种大型金属矿床同处一地,更是极其罕见。

考古人员分析说,这些都是北宋时期的采金工具,它们应该只是在开凿狭小矿洞时使用,用来追踪富矿,尽可能减少剥离比,以凿取更多的有用矿石。单用这种铁质工具敲开山石,太过耗时耗力。据考证,火爆法也是被应用的采矿技术:先用柴火烧烤坚硬的石面,后用冷水浇下,通过热胀冷缩,让岩面变得酥软稀松,再用金属凿剥离,由此打开地下世界的大门。但是,即使开启了矿脉的大门,矿工接下来还要继续用人力和简单的金属工具,借助昏黄的灯光,一点点向深处开拓、掘进。而这一过程,耗费了多少人力和物力?我们难以想象。

宋代《太平广记》卷一百零四条,引南北朝著作《报应记》的记载说:“饶州银山(主指今德兴区域),采户逾万,并是草屋,延和中火发,万室皆尽。”“草屋”就是上万户矿工临时搭建的住所,当时采矿工地规模之大,可见一斑。德兴市文保部门,在古代矿区遗址附近采集到唐、五代、宋时期近200件陶瓷器,以及油灯龛、脂灯等照明设备,还有兽骨、竹火签头、木炭等,说明当时矿工是在作业区野外露餐。

德兴市已经退休的文保专家张以刚曾撰文感叹古代矿洞内的艰辛劳动场面:“江西德兴银山矿的很多古窿洞,只能容一个人上下进出……矿石的输送和积水的排除都靠人力用藤篓、竹箕、木桶等工具。”

而古代人不仅在这里挥洒汗水,还穷尽智慧。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德兴古代矿洞具备了通风、提升、运输、排水等方面的功能,技术理念跟现代矿山十分接近。

张以刚描述了其曾勘探到的德兴古洞穴一处采矿遗存:“一个古竖井内还遗存着一架粗制的木质水车,转轴是用坚硬的枇杷木做的,上面留有因旋转而磨损的深凹。”此次探洞过程中,队员就发现了碗口粗的枕木和几乎腐烂的竹篓。

井巷洞穴、工具腐木……探洞归来的李晋在其《“十八洞天”古今洞穴系统剖面图》中,详细描绘了洞穴的各个竖井、斜井、平巷、斜巷、洞厅、通风口、排水道,以及洞穴内的碎石、木架、木梯等遗物状况。将这张手绘图和探洞经历联系在一起,一幅画面浮现我脑海中:幽深狭窄的矿洞中,一群大汗淋漓的汉子,脚蹬草鞋,赤裸上身,有的在安装榫卯结构的木架,有的在用锤子和凿子“叮叮当当”地撞击岩壁,有的在用小木推车处理废渣垃圾……篝火上蹿下跳的火苗,映着他们打着补丁的衣服、粗糙黝黑的肌肤。

这个藏在茂密植被和岩石之下的“洞府”,不仅隐藏了史书难觅的古代采矿细节,更见证了无数矿工的血泪史。

德兴矿区探洞初次试水成功,人工洞穴探险悄然拉开序幕

始采于公元968年的德国格斯拉尔银矿,目前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日本石见银矿,始采于江户时代的公元1564年,后来也成了世界文化遗产……不过,这些采矿遗存的规模,无法跟中国相比。然而,像德兴这样的大型矿洞群,即使在国内也籍籍无名,更别说在世界上有知名度了。

即便过去有着极其丰富的探洞经历,李、杨团队还是对矿洞内部的世界表达了赞叹。“这是我们第一次探索年代这么久远、跨度这么长的人工洞穴。”李晋、杨志两位队长表示。

银岭关,为江西德兴与浙江开化交界处的关隘,据记载始建于清咸丰年间,也有人说乾隆年间就有了。关隘东西两面皆为山岭,建筑面宽2.8米、纵深6.4米、高3.8米,关门由大块麻石干砌而成,除了上楼的石级凹陷散落,主体依然保存完好。银岭关自古就是浙赣两地分界和重要关口,其名称可能跟这一带的大型银矿及银制品运输有关。

李晋告诉我,传统的天然洞穴形成有亿万年的时间,石灰岩虽然怕水,但质地比较坚硬。德兴古矿洞周边岩层以斑岩和千枚岩为主。这些岩石硬度中等,抗击打过程中易碎。所以,他们打孔、下潜时,心理压力颇大,李晋说:“之前没进过这种洞穴,队员打钉布点的时候比平时多花了好几倍时间。”杨志则表示:“喀斯特洞穴岩质单一,其形成有一定的规律性,我们这些年基本上都摸透了。但是,人工洞穴就不一样了。以金属矿床洞穴为例,周围多为火山熔岩,多种岩石夹在其中,地质条件要复杂很多;另外,人工竖井、斜井、平巷的规模、长短受制于矿脉走向,对于后人来说,十分难以把握。进这样的洞穴,不仅需要强大的体魄,还需要有上天运气的眷顾。”

不过,这些困难并没有阻碍他们探索人工洞穴的兴趣。此次江西之行,算是一次成功的试水。“能亲身感受和体验古代人采矿的历程,走进完全靠人工挖出来的地下工程,哪怕只是在里面静静地待上一会儿,都是一次非凡的体验。或许,这里没有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就的地质奇观,但是,其中每一寸岩壁,都有人工劳动的痕迹,它们凝聚了劳动人民的心血。他们开凿洞穴的难度危险系数,比我们探洞的难度要大得多,生命危险也高得多。所以,他们才是真正的探险者!没有他们开凿的洞穴,我们也看不到博物馆中那些精美的文物。”从洞穴中走出来,杨志和他的队员感受颇深。

夜幕降临,探照灯照亮了银山南山坞采矿塌陷区的轮廓,这个在宋代达到采掘高峰的银矿,开采活动一直持续到近代。如今,附近山头几乎已被荒草覆盖。几道山之隔的金山矿区,还有大量可开采的矿产储量。那里有一座现代化的金矿,轰鸣的机器还在昼夜不停地作业中。相比聒噪的厂房,这里显得无比宁静,夜色中的薄雾在灯光映衬下,散发着蓝紫色光芒,仿佛是从洞中冒出来的仙气。

为了查找古代矿洞资料,我从头到尾翻阅了《中国科学技术史·矿冶卷》一书。据该书资料,像这样类型的人工洞穴,至少在我国20个省区有分布,以江西上饶、安徽铜陵、湖北黄石地区最为密集,规模、体积也较大。我们可以推测,这些洞窟如果能被逐个探测,一定还有更多惊喜等着我们。

这是一个伟大的探索时代。我们仰望星空,把先进的探测设备带到遥远的宇宙太空,甚至在畅想各种“外星文明”;我们向往海洋,潜水健儿克服种种凶险,涌向幽蓝的大海深处,探寻海底未知世界。然而,李、杨团队的探险经历告诉我们,即便不去那么远,就在跟我们生活极为密切的大地上,在矿床废墟之下,也有无尽的探险趣味。

近些年来,中国民间探险群落日益走向壮大、成熟,领域越分越细,玩法越来越多。李晋、杨志的这次探洞收获不错。但是,作为一个新的领域,人工洞穴探险的大幕,才刚刚开启而已。

(转自:德兴微旅游 来源:惟德乃兴)

}

  对“三线建设”遗址的开发利用与保护,留下一段“活态”的工业史,让后来者多了解开拓者们曾经的筚路蓝缕,以丰富我们的精神家园,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同时还能助推旅游业的发展,可谓一举两得。

  黑瓦红墙的旧办公楼,改造为美术馆,庄严而厚重,显示出难得的年代感;保留着行车的车间成为空间高大而通透的餐厅,那些透着工业气息的物件,让食客兴趣大增,频频拍照留影;一栋栋老厂房摇身变成创意工作室、学术基地、时尚店铺……原“三线厂”贵州华昌电器有限公司,通过将厂区改造为“艺术村”,变身为景区,找到了另一种存在的业态。当工业魅力与艺术魅力互相碰撞、互相融合,呈现一种多元之美,自然吸引众多游客纷至沓来。

  每一栋老厂房都有一段“沉睡”的历史。尤其对于贵州工业来讲,“三线建设”所积淀的时代印象总是让人为之一动。

  上世纪的60年代中期,中国经济史上一次极大规模的工业迁移历史开启,在“好人好马上三线”的时代号召下,全国有400万工人、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军官兵和成千万人次的民工,跋山涉水来到大西南、大西北的深山峡谷、大漠荒野,建起了1100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这当中就有不少落户在贵州的深山峡谷里。 

  在今天看来,“三线建设”对贵州工业的发展影响极其深远。大批内迁企业的落户,为贵州带来了先进的理念、先进的技术以及优秀的人才队伍,无疑为当时的贵州工业起到了“强筋健骨”的作用。如今011、061、083等国防基地为我国的航空航天工业扛大梁,无论是宇宙翱翔的天宫系列卫星,还是出口创汇的歼击教练机、无人机等,都有贵州军工企业的“身影”。除此,还有部分直接服务于老百姓民生的整体搬迁企业,如贵阳凯福糖果厂、贵阳新天光学仪表公司以及贵阳黔光铝制品厂等,这些从上海等大城市内迁到贵州的企业落地后,将贵州的工业水平提高了几个档次,更及时解决了当地老百姓日用品长期短缺的问题。

  斗转星移,随着全球产业的大分工大调整,市场日益细化,一些三线企业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及时转型升级,或搬迁、或转产或倒闭,错失发展机遇,日渐式微。订单消失,机器不再轰鸣,工人身影难觅,不少企业的厂房、设备等被闲置,任其风吹雨淋。

  当年,为着战备需要,三线厂多选建在深山里,一些关键车间就“藏在”天然洞穴里。现在,这些遗留的设备、“厂房”,真实地呈现出那段艰辛的建设历程,以不可复制的元素,记录着一段应当深刻怀想的“工业记忆”,有着弥足珍贵的文化价值。

  时下贵州发展大旅游,除了向世人展示自然风光、民族风情以及红色资源,无妨将眼光投向三线建设遗产。

  60年的时光之河使一段创业史渐渐模糊,将三线遗产开发与保护工作与地方旅游文化事业发展规划相结合,对工业旧址进行再改造再提升,凸显一段创业历程,弘扬一种奋斗精神,彰显前辈们的智慧光芒,留下一段“活态”的工业史,就能最大限度发挥三线遗产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效益,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也将丰富贵州旅游产品人文精神厚度,可谓一举多得。

  时光如斯,英雄们的身影渐渐远去,但“三线建设”为后人留下了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共和国创业者们铸造了闪闪生熠的三线精神――“艰苦创业、团结协作、开拓创新、无私奉献”,成为铸就新时代贵州精神的基石之一。这笔精神财富不因年代的演变和时代的发展而褪色,尤其在全省上下

}

原标题:【乐游】2017亚太最受欢迎旅游地竟是……从沈阳出发,玩一趟最低只要1599元!

沈阳晚报《乐游》正式上线

每个人都有一颗向往远方的心,但或许因为工作、因为应酬被暂时禁锢在家里。沈阳晚报《乐游》将带着您那颗自由的心游走远方,去呼吸每一座城市的空气,去欣赏每一座大山的风景,去体会每一片海洋的温度……

即日起,沈阳晚报将利用两微一端融媒体平台推出“盛京旅行家”及“乐游”两个互动体验式旅游平台,让大家足不出户就能领略天下美景,让最鲜活的资讯成为您出行的参考。我们的记者也将伴您去旅行,共同去见证那远方的美丽。

与其一生驻足在原地仰望远方,不如把生命放飞于风景的路上。从现在起加入我们,让我们带您追逐远方……

想知道亚太地区2017年

最受欢迎的旅行地是哪吗?

被评为亚太地区最受国际游客欢迎的旅游目的地,

其次是新加坡和日本首都东京。

5月至10月因为雨季泰国旅游是淡季

但食宿要比旺季便宜、游客也会少

你可以带着妈妈在星光下

夜游湄南河、欣赏两岸美景

享受纯正泰国古法按摩、驱除一身疲惫

又或者享受各类美食、体验购物乐趣

古老的暹罗王国,将以其绚烂的文化

百变的风格,让妈妈的假期精彩非凡

曼谷被评为“2017年度亚太地区最受欢迎旅游目的地”

泰国国家旅游局、泰中旅游同业协会、泰国导游公会倾情全力支持的嗨游普吉由沈阳直飞普吉岛,省时省力,免去中转劳顿。作为“安达曼海上的一颗明珠”,普吉岛不仅拥有洁白柔软的沙滩、晶莹剔透的海水,还因佛教国度良好的包容性,使得这里几乎无可挑剔。

【攀牙湾+割喉岛泛舟】被誉为泰国的“小桂林”,乘坐具有泰国特色的长尾船在这里观赏景色变幻万千的各个小岛,其中占士邦岛,因为 007 系列,电影曾在此取景,而被称之为 007 岛。游客朋友们在平台上互相搭伴儿,两人为一组乘坐橡皮独木舟跟随船夫前往各个神奇的岩洞参观,其中有冰淇淋洞、一线天、蝙蝠生态等自然景观。

【观景胜地-神仙半岛】 由于在观景台上供奉了一尊四面佛,故而当地人称它为神仙半岛,这里是观看日落的好去处,每当黄昏时分,平台上停满车辆,游客纷至沓来,等待观看海洋日落的绝美景色。

【绿洲风情水果园】一边领略各种果树的不同形态,一边享用各种时令水果餐,您还可以品尝纯天然健康的水果冰淇淋畅饮健康可口的纯天然鲜榨果汁。

【大皮皮岛】这是一个深受阳光眷宠的地方柔软洁白的沙滩、宁静碧蓝的海水、鬼斧神工的天然洞穴和未受污染的自然风貌,使得她从普吉岛周围的 30 余个离岛中脱颖而出是近年来炙手可热的度假胜地。

【珊瑚蓝钻岛】在阳光下,海水的蓝如同钻石般散着璀璨的光芒,这里是所有水上运动爱好者的天堂,是普吉岛附近水上运动项目最丰富的地方。有海上降落伞、深潜、海底漫步、摩托艇、香蕉船等,即使你不想参加任何挑战项目,也可以在清澈湛蓝的海边游泳拍照。

【海龙寺】是普吉岛上最大的佛教寺院,位于普吉岛南部风景秀美的查龙海湾,寺内供奉着 108 尊金佛的佛堂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让妈妈一边感受独具魅力的泰南水上风情,一边享用清甜水果,没有旅途的疲乏和焦躁,只有一份好心情。

亚太地区最受欢迎旅游目的地-泰国

游一游曼谷母亲河之称的湄南河,乘坐公主号游船一边享用湄南河上独具异域风情的泰式自助餐,一边欣赏两岸迷人风光,幸运的话您还可以欣赏来自菲律宾歌手的演唱,参与其中一展歌喉,留下美好的登台回忆。喜爱跳舞的妈妈们还可以在公主号游船上喝着啤酒饮料与泰国最美丽的人妖共舞,实力够强的话您还可以将啤酒大赛的冠军奖带回家。

素有“东方夏威夷”的泰国海滨城市芭堤雅,不仅处处充满着神秘的色彩,更有大自然的馈赠阳光灿烂下的舒适天气,可以在酒店的泳池游,游泳晒晒太阳,悠然自得的享受美好的度假时光

【拉玛王朝大皇宫】这里集中了泰国数百年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并洋溢着泰国民族和佛教的和谐色彩,金碧辉煌令人叹为观止。

【出海金沙岛暹罗海湾】乘坐大船风驰电掣前往金沙岛,期间可参加水上摩托艇、海底漫步等精彩水上项目,品尝海鲜大餐及日光浴、亲身体验暹罗海湾所独有的细腻如面粉的沙滩,在此尽情的游泳戏水。

还有精心挑选泰国特色餐厅,满足你对美食所有的想象。昭帕耶公主号自助餐、A-ONE国际自助餐、暹罗东方公主号人妖共舞餐、Kingpower国际自助餐。

这些最低仅需1599

让我们放下忙碌带上家人、爱人

开启一场幸福感爆棚的泰国旅行吧

报名地点:沈河区北三经街67号沈阳晚报广告部

咨询电话:024-、、、、

沈阳晚报、沈报融媒记者 鲁思萌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藏身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